诗仙李白生平简介

诗仙李白生平简介,第1张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李白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

李白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大才子,游历全国各地,思想相对乐观,他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的诗词歌赋,并且对于中国诗歌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李白生活的那个时代也并不是一直是美好的,李白和杜甫一样经历了唐朝有声转衰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在这场动乱中,作为有抱负一直不得志的李白看到了转折点,在安史之乱时并没有避世,而是选择了入世,在当时的安史之乱中追随永王,并且作为永王的幕僚受到很大的重视。

扩展资料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他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

李白诗中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彩、瑰丽动人的意境,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参考资料:

李白-

友情送别诗词

友情送别诗词的文化背景

一,儒家的伦理观念: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

二,诗词写作的历史背景:"相见时难别亦难",诗歌多用于友朋相离,词多用于男女相别

第二节 唐前送别诗歌

第三节 唐人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比邻:近邻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作者小传: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称"初唐四杰"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艳风,扩大诗歌的题材,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有《王子安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诗题一作《渭城曲》

渭城: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朝雨:早晨的雨

浥:润湿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简析:这首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唐时即被谱成《阳关三叠》,历代广为流传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

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作者小传: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人诗擅长七绝,被称"七绝圣手"能以精炼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情致,意味浑厚深长其边塞诗很著名有《王昌龄集》

《赠王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1]烟花三月下扬州[2]

孤帆远影碧空尽,[3]唯见长江天际流[4]

注释:之:去,往 广陵:扬州 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1]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西辞:辞,辞别西辞,由西向东行

意思: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

[2]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直下

意思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 直下到扬州去

[3]孤帆:单独的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

尽:没有了,消失了

意思是: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4]唯:只 天际:天边

意思: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本句是比喻,梨花喻白雪

简析:这是天宝十三年(754)冬作者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营中送别,大雪纷飞,这是一个很特异的环境诗人以奇特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对实景多层次的描绘,使人感到充满寒意而又感到春意盎然一直送到不见人影,而雪地上的那一行马蹄印的情景深深地刻在读者心中

作者小传: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第四节 宋人送别词

《雨霖铃》[1]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2]

都门帐饮无绪,[3]留恋处,[4]兰舟催发[5]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6]

念—去去千里烟波,[7]暮霭沈沈楚天阔[8]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9]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0]

注释:[1]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八句,仄韵

[2]骤雨:阵雨

[3]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4]留恋处:一作"方留恋处"

[5]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6]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一作"凝咽"

[7]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之远

[8]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9]经年:一年又一年

[10]风情:男女恋情

简析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这与同样表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比兴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柳词盛行于市井巷陌,同他这种明白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

柳永在词史的地位:柳词在题材方面不局限于士人的情感,时见市井气息,在词的描写内容方面有所拓宽;柳永在词调使用方面多有尝试(宋词调880,柳用百余),尤致力于慢词,善在文字转折处用强有力的仄声字,用来承上启下,成为语气转换的枢纽,让人有"潜气内转","摇曳生姿"之感,整部作品浑然一体,丰富了词的形式体制;柳词长于铺叙,白描,语言清新自然,在写作技巧方面都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传情自然真挚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侯馆,能远望之楼熏,香气平芜,平坦草地

简析:欧阳修的意义:一代儒宗(诗文言志)而致力于娱宾遣兴的小词(词以抒情),有开创风气之功;欧词成花间词之余风,于词艺提高有贡献

陈亮水调歌头

送章德茂大卿师虏

不见南师久,谩说北群空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

且复穹庐拜,会向篙街行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

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注释:谩,无理,轻视北群空,谓没有良马,借喻没有良才当场只手,犹言独挡一面篙(gao稿)街,汉时长安城内少数民族及外国使者居住之所"尧之都"三句谓中原地区是尧舜禹传下来的神圣疆土壤,土地封,疆域磅礴,指浩大的正气赫,火赤貌

评析:此词为送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送章德茂使金作这是一首通篇都洋溢着强烈民族自豪感和抱有必胜信心的诗词不见南师久两句-长久不见南宋北伐,不要以为宋朝就没人(才)了当场只手两句-称赞章德茂能独当一面,是个杰出的使节自笑三句-以黄河之水不变东流方向来勉励章德茂为国争光且复穹庐拜两句-现在姑且向金主低头,他们早晚会被宋朝消灭藁街-长安城内,外国使者居住地陈汤斩郅支单于,奏请:"悬头藁街蛮夷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于中两句-其中一定会有以向异族称臣为羞耻的志士万里一句-感叹金人占领地域的广阔千古英灵-泛指古代缔造祖国,保卫祖国的英雄人物

作者小传:陈亮(1143-1194),字同甫他具有积极的处世精神,一生没做过官他对写作的意见是:大凡论不必作好言语,意与理胜,则文字自然超众故大手之文,不为诡异之体,而自然宏富;不为险怪之磁,而自然典丽奇,寓于纯粹之中,巧,藏于和易之内,不善学文者,不求高于理与意

张元干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

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 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

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

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

肯—儿曹恩怨相尔汝举大白,听金缕

注释:待制,皇帝的侍从官新州,治所在广东新兴县神州,古称中国为"赤县神州",此指中原地区画角,号角上涂了彩色,故称画角底事三句谓:为何会天崩地塌,洪水泛滥,万落千村,狐兔成群呢 九地,九州之地,意谓遍地狐兔,此以喻敌人天意句: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诗:"天意高难问,人情老易悲",难诉,一作"如诉"耿斜河,明朗的天河斜河,一称斜汉,即天河万里江山,胡铨受贬的远方回首,不堪回想白居易《招张司业诗》:"能来同宿否 听雨对床眠"此指与胡聚会的往事雁不到,谓书信难通相传北雁南飞,止于衡阳怀今古,怀古伤今金缕,贺新郎词调的异名

简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词曲类》赞曰:"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

作者小传:张元干(1091-约1170),也作张元干,福州人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词风豪放,为辛派泀人之先驱著有《芦川词》,《芦川归来集》

辛弃疾木兰花慢

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位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注释:剑指三秦:指刘邦占领三秦事追亡事,指萧何追韩信事一编书是帝王师:《史留侯列传》载张良在下邳圯(移)上老父出一遍书《太公兵法》示张良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小试去征西谓,张仲固西行任兴元帅只是小试其技车轮四角,陆龟蒙《古意》:"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指盼望车子把行人留下的意思带减腰围,《古诗》:"思君令人老,衣带日已缓"

第四节 送别诗词常见意象

意象:诗词中常用以传达诗人或词人思想情感的,旨意或情感色彩相对稳定的物象或图景

长亭,南浦,杨柳,美酒

此外又如:残阳,西风,画角,鹧鹄,春风,秋月,落叶,残红,败荷,江水,细雨,秋蝉 兰舟

第四章 咏史怀古诗词论析

第一节 咏史怀古诗词的含义和历史渊源

咏史怀古诗词:表面在"历史事件"或"往古人事",其旨意却在借古讽今,所谓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磊

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征:"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虚)与历史性(实)的统一;"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今—古——今

第一首文人五言咏史诗:东汉班固《咏史》

左思《咏史》八首

咏史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释:郁郁:草木茂盛貌离离,下垂貌世胄(皱):高门贵族的子弟金张:匈奴人金日磾(低),张安世均为刘彻贵臣,其后代数世为官珥,这里作插解貂,冠上作装饰用的貂尾

第二节 唐代咏史怀古诗

初唐咏史怀古诗:陈子昂盛唐代表作家为王维,李白,杜甫,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蜀相》,《八阵图》中唐刘禹锡《乌衣巷》,《西塞山怀古》,白居易《长恨歌》晚唐李商隐,杜牧

燕昭王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注释:万岁通天二年(697),武后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陈子昂随军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剀切陈词,反遭贬斥,徒署军曹作者有感于燕昭王招贤振兴燕国的故事,写下了这首诗歌燕昭王,是战国时并国的君主公元前三一二年执政后,广招贤士,使原来国势衰败的并国逐渐强大起来,并且打败的当进的强国-齐国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以后,乐毅麾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

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何等向往!当然,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诗人如此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

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诗人遥望黄金台,只见直人太不平的丘陵上长满了乔木,当年置金的台已不见,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呢 这表面上全是实景描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为什么乐毅事魏,未见奇功,在燕国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呢 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昭王知人善任因此,这两句明谓不见"昭王",实是诗人以乐毅自比而发的这牢骚,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作品虽为武攸宜"轻无将略"而发,但诗中却将其置于不悄一顾的地位,从而显示了诗人的豪气雄风作品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作此诗的前一年,契丹攻陷营州,并威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的将领却昏庸,这怎么不叫人为国运而担忧 因而诗人只好感慨"霸图"难再,国事日非了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安邦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

"已能"二字,感慨至深这"驱马复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也暗示了归隐之意神功元年(697),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了

简析:这篇览古之诗,一无藻饰词语,颇富英豪被抑之气,读来令人喟然生慨杜甫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胡应麟《诗薮》说:"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陈子昂的这类诗歌,有"独开古雅"之功,有"始高蹈"的特殊地位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简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全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和思想,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凤凰山吴宫:三国时吴国的宫殿三山:在今江宁县西南,江滨有三峰并峙二水:当指因白鹭洲而分开的江水白鹭洲:在南京市西南江中,当即今江心洲

简析:这首诗是作者天宝年间,因被排挤而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作在写法上有意仿效崔颢的《黄鹤楼》比较而言,有的说未分胜负,有的说气魄略逊但此诗自然奇巧,并表现了政治上非常失意的心情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简析:东晋时的豪华宅第衰落,昔日燕子飞进寻常百姓家,使人产生无穷的感慨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释:西塞山:在今湖北省大冶县东王浚(俊):晋武帝时益州刺史,受命征吴,造大楼船,直取吴都,吴帝孙皓奉表请降

简析:这是一首怀古的诗,表明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告诫要防止历史上分割局面的重演,写得含蓄,贴切,自然

杜牧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宋代咏史怀古词

咏史怀古诗的艺术特征:"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忆秦娥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王安石桂枝香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案:《临川先生歌曲》"犹唱"作"犹歌"《历代诗余》卷一百十四引《古今词话》"画图"作"图画","芳草"作"衰草"宋人杨湜《古今词话》云:"金陵怀古,诸公寄调于桂枝香,凡三十余首,独介甫最为绝唱东坡见之,不觉叹惜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门外楼头句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后庭遗曲指《玉树后庭花》曲

苏轼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注释:胡寅《酒边词序》:"词曲者,古乐府之未造也……名之曰曲,以其曲尽人情耳,方之曲艺犹不逮焉,其去曲礼则益远矣然文章豪放之士鲜不寄意于此者,遂亦自扫其迹,曰谑浪游戏而已唐人为之最工者,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轼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浩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吏,柳氏为舆台矣"

周邦彦西河

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

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沈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 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

向—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注释: 佳丽地,指金陵,谢眺《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樯,桅杆断崖,临水的山崖雾沈半垒,雾气遮盖了半座营垒女墙,城上的小墙淮水,指秦淮河

简析:此词主要隐括刘禹锡的两首诗,《乌衣巷》,《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孤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姜夔永遇乐

次稼轩北固楼词韵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

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

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

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

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

中原生聚,神州耆老,南望长淮金鼓

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注释:

迷楼:在扬州,为隋炀帝下江南时所建镇江与扬州隔江相望

很石:北固山甘露寺中的一块石头,据说孙权和刘备曾经坐在上面共商大计

使君:指辛弃疾,辛曾任福建安抚使这时稼轩已在上饶隐居逾十年,故称之「心在苍崖绿嶂」

北门:指镇江,当时是抗金的北疆门户

有尊中酒差可饮:东晋桓温曰,"京口酒可饮,箕可使,兵可用"这里以桓温喻稼轩

认得征西路:桓温曾拜征西大将军稼轩是从山东退到江南的,熟悉北方的山川形势,他自已也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作者小传姜夔(1155 -1221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父知汉阳县,夔幼随宦,往来沔,鄂几二十年淳熙间,客湖南,萧德操爱其词,妻以兄子,因寓湖州,自号白石道人会上书乞正太常雅乐,得免解,讫不第,以布衣终他的词属婉约派,风格清峻,音调谐婉,多写爱情,或自伤身世有《白石词》,《白石道人诗》传世

宋·张炎《词源》卷下:"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宋·黄升《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六:"白石道人,中兴诗家名流,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府,其间高处,有美成所不能及"

清·汪森《词综》序:"西蜀南唐而后,作者日盛,宣和君臣,转相矜尚,曲调愈多,流派因之亦别短长互见,言情者或失之俚,使事者或失之伉鄱阳姜夔出,句琢字练,归于醇雅于是史达祖,高观国羽翼之;张辑,吴文英师之于前;赵以夫,蒋捷,周密,陈允衡,王沂孙,张炎,张翥效之于后,譬之于乐,舞箾至于九变,而词之能事毕矣"清·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盖二公皆极热中,故气味吻合辛宽姜窄,宽故容藏,窄故斗硬"清·刘熙载《艺概》卷四:"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才子,豪杰,各从其类爱之,强论得失,皆偏辞也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姜尧章词,清虚骚雅,每于伊郁中饶蕴藉,清真之劲敌,南宋一大家也梦窗,玉田诸人,未易接武"

第五章 咏物诗词论析

唐以前咏物诗

咏物诗词的定义

特点:不粘不脱

《橘颂》为第一篇咏物诗

二,建安时期:咏物诗代表诗人刘桢《赠从弟》,如其二

赠从弟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 -217)字公干,东汉东平(今属山东)人为曹操丞相掾属其诗风格劲挺,不重雕饰今存诗十五首有《刘公干集》

三,北朝时期:谢眺"宫体诗":乏寄托

第二节 唐咏物诗的特点

描绘生动,新颖传神(物)

二,不求形似,遗貌取神(神)

杜甫《房兵曹胡马》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王维《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三,以物拟人,移情于物(情)

四,借物抒怀,咏物鸣志(志)

骆宾王 《在狱咏蝉并序》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珠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人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应节为变,寄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微徽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馀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注释:

诗中"深"又作"侵","不堪"又作"那堪"西陆:指秋天《隋书·天文志》载"日循黄道东行,……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南冠:楚国的帽子,这里是囚犯的代称《左传·成公九年》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而挚者谁也 '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玄鬓:指蝉古代妇女将鬓发梳为蝉翼之状,称之蝉鬓,这里以蝉鬓称蝉白头吟:乐府曲名

简析:这首诗是骆宾王任侍御史时,因上书纵论天下大事,得罪了武则天,蒙冤下狱后作诗中以蝉的高洁为自己力辩

作者小传:骆宾王(640-684)今浙江义乌人为"初唐四杰"之一,有《骆临海集》

五,咏物寓理,物理浑然(理)

罗隐 《蜂》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作者小传罗隐(833-909),字昭谏,余杭(今属浙江)人一说是新登(今浙江桐庐)人本名横,因十次考进士,没考上,改名为隐后入镇海军节度使钱镠幕,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诗多讽刺现实之作,多用口语,一些作品流传于民间

第三节 宋人咏物词

宋人咏物词的代表作家:北宋苏轼,周邦彦,南宋辛弃疾,姜夔,吴文英,王沂孙等

温庭筠 更漏子

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作者小传温庭筠(812—870)原名岐,字飞卿,太原人政治上一生不得意,官仅国子助教其诗辞藻华丽有《温庭筠诗集》,又名《金荃集》

苏轼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特别是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由于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而特殊的社会背景,特别的人格追求等,又使得唐人的送别诗有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一、别虽一绪 事有万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是的,自从有了人类,有了社会,便有了分离,许多本该是天长地久的,却不得不天隔一方。唐代自然也是如此。这个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疆域广大,国内和国际交流频繁,所以人们的活动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人口的流动性增强,上至达官贵人下到黎民百姓,都有机会或主动或被动地离开自己的家。所以,唐人送别诗的一个特点就是:送别的种类很多,涉及领域广泛,而且又都是一往情深。

孟郊的《古别离》

杜甫的《新婚别》

写的是夫妻间的离别,那份别离的幽怨与痛苦,自是感人至深的。

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

柳宗元的《别舍弟宗一》

则是兄弟间的骨肉分离,难舍之情溢于言表。而

孟郊的《古怨别》

杜牧的《赠别》

则极写情人间的缠绵悱恻。这些可算是亲人间的、情人间的离别,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抒写更多的则是同僚间的、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他们有的是写送好友到外地去做官的,如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送梓州李使君》

李白的《送友人入蜀》

等,好友外出做官,诗人摆酒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

还有也是送好友到外地做官的,但际遇不同,与前者相比,他们的友人或同僚却都是被贬的,这类诗歌,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占了很大的份量,如

王勃的《别薛华》

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

刘长卿的《送裴郎中贬吉州》

柳宗元的《重别梦得》

等,诗人在送别好友的同时,或表达政治上的失意,或渲泄对朝廷的不满,或表明对友人遭遇的同情与宽慰,感情深切而感受人。

还有一类送别,也与做官有关,那就是送友人去远征的,如

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

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

等,这些多是边塞诗人的作品,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相比之下,下面的这类送别诗,可能会让人的心情轻松一些,那就是送友人去远游的,也可能是诗人多半不愿把“柴米油盐”放在诗中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读不到多少他们为生计而四处奔忙的句子,更多的倒是游山玩水的闲情逸致。如

杜荀鹤的《送友人游吴越》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

等,这些诗毫无悲酸之态,也不故作豪放语,意境高远,情深意浓。

以上都是送人离家的,唐诗中还有一类则是送人归家的,如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李白的《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温庭筠的《送人东归》

等,就是送人回家的,而

王维的《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韦庄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则是送友人回国的了。这类诗中还有一种,如

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送严士元》

王维的《送别》

虽然送的是出家人或隐士,却也可以算作是送人回家的,只是这个家有些抽象而已。

此外,唐人送别诗中还有一类,那就是无论是送人的还是被送的,都不是主人,如

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杜牧的《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

权德舆的《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等,这里的送者和行者,都是旅途中的一个匆匆过客,其送别的情绪则别有一翻味道,让人深思,耐人寻味了。

二、手法多样 情深意长

送别诗首先是抒情诗,诗人们在抒发心中的情感时,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借景抒情,有的使用比喻……那么,在唐人的送别诗中,表现出来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好友分别,离情别绪自是深重,深情厚谊不吐不快,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有很多是直抒胸臆的作品,如

高适的《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闪途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直写落日之景,后两句直写真诚情谊,全是肺腑之言而毫无保留阻碍,慷慨悲歌,一吐为快。再如

李白的《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话潭水身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友情之厚,深及千尺,借助潭水直抒胸臆,至于“相送情无限,沾巾比散丝。”则更是把浓重的离愁别绪直吐出来而不假任何掩饰。

当然,直抒胸臆是一种坦诚,是深情厚谊的最直接的体现,但是,深挚的情感又往往是说不尽道不完的,所以有很多诗人不愿去仰声长呼,而是借助别的方式表达出来,于是他们找到了借景抒情这一法宝。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的确,景物在有情人的眼中是会变的,它会因人的情绪的不同而不同。所以,在送别诗中,诗人们在送别时的眼前的景物也都往往附上了浓重的情感的色彩。唐人的诗本就重情趣,重意趣,他们在表现“情”与“意”的时候,往往都要借助“景”或“境”,这一点在唐人的送别诗中也有深刻的体现,是唐人送别诗一个相当显著的特点。如

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首联写送别的地点在郊外,青山白水,景色如画,但一“横”一“绕”就把不愿分离的惜别之情借助山水表达出来。中间两联更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想象别后友人的行程,表达了对友人的殷切关怀,颈联“浮云”象征友人行踪不定,“落日”隐喻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尾联情意更切,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整首诗借景抒情,新颖别致不落俗套,感情真挚而感人。

再如

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友人远去,频频挥手,依依惜别,但诗人没有直抒心中所想,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景物入诗,用一“望”字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烟水、青山、飞鸟来烘托自己惆怅的心情,“空”字不只点出被送友人远了,同时写出了此时诗人空虚寂寞之情,五六句写心随友人去了,直到目的地,最后又回到现场,久久不忍归去,无限愁思寄予白苹,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且首尾相应。而历来为人们所推重的薛涛的那首《送友人》则更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开首两句直落别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难堪,眼前的景色令人凛然生寒,而且此处不尽写景,暗用蒹葭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情绪,使诗的内含大为深厚,三句似宽慰的语调,与前句隐含的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末句美梦难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

借景抒情这种艺术手法,自从产生以来,一直都是最常用的抒情手法之一,用在诗歌中的更是俯拾即是,因为离开了景而纯粹去谈情,仿佛这情便没有了着落。所以,在唐人的送别诗中,几乎每首诗都有借景抒情的例子。但我以为借景抒情的最高境界则是:融情入景,把一段浓浓的深情,深婉含蓄地藏在简淡的、似乎是不经意间得来的景中,只留下若隐若现的一截丝头,让读者去发现、去抽取,越抽越多,牵出一腔心事,跌宕起伏,意味深远,一如醇酒,虽清洌而味厚,时愈久而愈香。

如张说的《送梁六自洞庭山》就是这类诗歌较为典范的例子: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在这首标志七绝进入盛唐的诗中,诗人便深深地掩藏了自己的心事,只含蓄地借助景物透露给我们些许信息:眼见友人离去,秋波浩渺中征帆渐远,直入朝廷去了,而自己却谪居岳州,遥无归期,一个“孤”字语带双关,失落与孤寂的情绪便渐上心头了,而一个“浮”字又顿生扑朔迷离之感,峰浮于水,人浮于世,飘泊之愁便更浓了,第三句明写传说中的神仙“不可接”,实是友人“不可接”,友人远去的地方——朝廷“不可接”,于是一片凄婉的心事就在这简淡的秋景中浮现,随着悠悠的湖水荡漾起伏,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在评价唐诗时说:“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 以此来评价这类诗歌当不为过。再如

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即景抒情,情在景中,写景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竹林寺远,钟声触动思绪,归影勾起诗人的归意,但诗人形象隐于诗外,在闲淡的意境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但这种情怀全在意境之中,诗人一句也没有说。却深得融情入景之三味。

融情入景的写法,还有一类是诗人使用了比喻,将心情托负于物象,比如同样是

刘长卿的诗《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末一句写友人远去,一叶孤舟顺水而去,实则上更写友人身为逐臣,飘泊无定,正如孤舟,同是逐臣,此情更堪伤怀,读来令人黯然神伤。而王维的那首《送沈子福之江东》中的名句:“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更把相思之情比喻成无边春色,直送友人到天涯海角去了。

以上俱是在送别时,借身边之景来抒离别之情,在唐人的送别诗中,还有一种则是写别后之景,抒离别之情的。如

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写送别,而不写分别时的情境,却写别后之情,写别后之情,我们也不能明白地看到,我们只能见到别后之景、别后之境:寒烟渐渐升起,月华慢慢逝去,夜色深沉冷寂,江亭人去亭空。友人去后,诗人顾望留连之状跃然浮现纸上,凄凉寂寞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可谓深得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之妙。而

许浑在他的《谢亭送别》中写到: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也是同类的手法,因送别而醉,醒来时暮色苍茫暗淡,风雨迷蒙凄清,于是心情也更加怅惘空虚,凄暗孤寂。更有妙者如

王维的《山中相送》: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送别,只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更稠密,但诗人却只用“掩柴扉”这一生活中极为平凡的动作来表达,把浓厚深挚的情感,掩藏在这一看似不经意的动作之中,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至于“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船风” 则是想象别后远的友人的处境而别有一翻味道了。

三、伤感旷放 各有千秋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是柳永式的、带着浓重伤感情绪的离别,也是和他有着相同感触的许多人的离别。唐人的送别诗中,这类诗不在少数。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王勃的《别薛华》)

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挫折,迢迢千里唯失意相伴,哀伤情绪是很浓厚的。再如

卢纶的《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全诗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从衰草笔,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给全诗定下了深沉感受伤的基调,次联写送别的情景,仍是紧扣悲字,融入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颈联感叹身世,仍是紧扣悲字,感情沉郁,将惜别、感世与伤怀合在一起,心境更显悲凉。再如

贾至的《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诗人是怀着被贬的失意离开故乡的,开首两句情景交融,既点明季节地点,又渲染气氛,给人一种人生飘乎,离合无常之感。三句“浮云”的比喻,更加深了难遣的离情,结尾一个“空”字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唐诗中写迁谪之苦,离别之恨者居多,此诗以迁谪之人又送迁谪之人,情形倍加难堪,读来沉郁苍凉,余味不尽。

但是友人分别也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同样是王勃的送别诗,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句子,与《别薛华》在格调上迥然不同,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勿使燕然上,唯留汉将功”。陈子昂在他这首《送魏大从军》中写送友人去远征,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至于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

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行军》

《武威送刘判官碛西行军》

两首,则更是化惆怅为豪放的经典之作,“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在惜别中重书祝捷之意,来壮僚友之行色,在送别诗中可谓独具一格。“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中应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字里行间激情荡漾而气贯长虹,珍重的送别之意暗含其中。

这些诗句以豪情叙别,不作儿女之态,正是以深情作铺垫,写出了知已之情,是以豪放见佳之笔。同样的,有一些诗人,在与好友分别之时,虽不是如此豪放,却也是以旷达出之,表现了唐人独具的开阔胸襟。如

王昌龄的《送柴侍御》: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友人远去,两地相隔,不免要产生感伤,但是诗人却宽慰友人说,两地流水相通,青山一道,云雨相同,明月共睹,所以并没有真正地分开,这里诗人巧妙地化两地为一乡,宽慰友人的离伤,语意新颖而情思旷达。

再如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场深情的离别,我们看不到有丝毫黯然销魂有样子,诗人借送别的时间、地点,巧妙地布置环境,使得景色色调清新、明朗,轻快而富于情调。又如

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此诗以醉别开始,以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迈不羁和开朗乐观的感情,格调爽朗,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且诗中自然美与人情美相互映衬,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结尾两句,干脆有力,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些在分别时唱出的豪放旷达的诗句,正体现了唐人那种豁达的胸襟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一扫悲情哀语,而成为送别诗中的一道风景。

四、造句精审 言浅情深

真正的文学是纯粹的,真挚的情感也是纯粹的。古往今来,朋友之情不断被人们歌之咏之,颂之赞之,正是因为朋友之间那种心与心交融的真挚的情感让人们激动不已。那是一种醇正地人情美,真正的友情美,而真正的美从来都是不用雕琢的,“豪华落尽见真淳”,在送别友人的时候,诗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颗真心,用最朴素的语言捧出,化成千古绝唱。如

权德舆的《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写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着笔,不事雕琢,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永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前两句诗交待一别一逢整整十年岁月,虽不写沧桑而沧桑之感在平淡的叙述中油然而生,别具情致。三四句是一幅深山夕阳中悄然作别的素描,有一种令人神远的意境,千峰无语立斜阳,寂静而略带荒凉的境界中,使人不禁产生人生离合的感慨,别逢是那样偶然,匆匆,难以逆料,一种浓重的情味涌上心头。造句精审,言浅情深,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再如

孟浩然的《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也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逝乎口语,对偶不工,语出天然,但深挚动人的感情却挥之不去,言浅情深,余味悠长。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各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里,晚岁当为邻舍翁。

柳宗元的这首《重别梦得》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语言之中,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这是与友人相见时的问候语,语出天然毫无修饰,但相思之情自在言外,悲喜交集之态尽在其中。

送别自是有情人的事,是有真情的人的事,所以每一首送别诗都是发乎真情的至真至纯之语,语出天然,不用修饰,我们自会被那份深挚的友谊感动了。

作为唐代诗歌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唐人的送别诗在其思想内容上,大大丰富了唐代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在艺术表现上,格调或豪放或含蓄,或旷达或深婉,抒情或直露或蕴籍,或借景或托物,用语浅近,不事雕琢,真正体现了“境近意远,词浅情深”的艺术特点。

所以,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手法,唐代的送别诗都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深入地研究。

1 炉峰月的翻译 急

丁卯年四月,我在天瓦庵读书,午后和两三个友人登上绝顶,看夕阳西照。

一个朋友说:“稍停片刻,等到月亮出来再回去。这美景难再看到,就算遇到老虎,也是天命。

况且老虎也有生活规律,夜里下山找猪、狗来吃,怎会上山也来看月亮?”他说的也有道理。于是四人座在金简石上。

这天,正是农历十五,太阳下山月亮就出来了,山中的草木都发出怪异的光色,不觉让人害怕。月色很亮道路也清晰,大家互相扶持着下山。

没走多远,半山有人叫喊,原来是余苍头(苍头:佣人)和七八个山僧,手持火把、刀、木棍,以为我们遇到老虎迷失了道路,沿着山路叫喊。我回应,他们跑上来,驾扶着我们下了山。

第二天,山那边有人传言:“昨晚半夜,有几十个火把,一百多个大盗,经过张公岭,不知从哪里来的?”我们暗笑没有回答。从前谢灵运进山游玩,跟随的人有数百,太守王大惊,以为是山贼,还来知道是谢灵运,才放心。

我们那天晚上没有被让当作山贼绑起来送到太守那里,也算幸运了。

2 炉峰月的翻译 急

原文:丁卯四月,余读书天瓦庵,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看落照。

一友曰:“少需之,俟月出去。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亦命也。

有虎亦有道,夜则下山觅豚犬食耳,渠上山亦看月耶?”语亦有理,四人踞坐金简石上,是日,月正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

行未数武,半山嘄呼,乃余苍头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靿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

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吾辈匿笑不之语。谢灵运开山临澥,从者数百人,太守王琇惊骇,谓是山贼,及知为灵运,乃安。

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献太守,亦幸矣。翻译:丁卯年四月,我在天瓦庵读书,午后和两三个友人登上绝顶,看夕阳西照。

一个朋友说:“稍停片刻,等到月亮出来再回去。这美景难再看到,就算遇到老虎,也是天命。

况且老虎也有生活规律,夜里下山找猪、狗来吃,怎会上山也来看月亮?”他说的也有道理。于是四人座在金简石上。

这天,正是农历十五,太阳下山月亮就出来了,山中的草木都发出怪异的光色,不觉让人害怕。月色很亮道路也清晰,大家互相扶持着下山。

没走多远,半山有人叫喊,原来是余苍头(苍头:佣人)和七八个山僧,手持火把、刀、木棍,以为我们遇到老虎迷失了道路,沿着山路叫喊。我回应,他们跑上来,驾扶着我们下了山。

第二天,山那边有人传言:“昨晚半夜,有几十个火把,一百多个大盗,经过张公岭,不知从哪里来的?”我们暗笑没有回答。从前谢灵运进山游玩,跟随的人有数百,太守王大惊,以为是山贼,还来知道是谢灵运,才放心。

我们那天晚上没有被让当作山贼绑起来送到太守那里,也算幸运了。

3 《火炉》 阅读理解答案

1、给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注音。

(2分)(1)帷幕( ) (2)装载() (3)愧疚( ) (4)接触()2、“我们家拉烧柴是镇上最本分的人家”一句中“本分”是什么意思?从我们家拉烧柴的“本分”做法中可以看出父亲具有什么样的优秀品质?(3分) 答: 3、文中“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句意蕴丰富,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此句进行评析。(4分) 答: 4、第三段在文中是如何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3分) 答: 5、不倦歌唱的火炉陪伴“我们”度过漫长的冬季,但拉柴却充满了艰辛。

请谈谈艰辛的具体表现。(至少答出四方面)(4分) 答: 6、劳动是艰辛的,“我”却从中感受到了快乐。

从“我”在寻找风倒木时表现出来的“贪玩”中可以看出“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3分) 答: 7、作者把取暖的火炉比喻成“有着金嗓子的歌手”,蕴含了什么样的深意?(4分) 答: 8、作者追忆少年往事,从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其中哪一点引发了你更深入的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5分)答:答案: 1、(1)wéi(2)zài(3)jiù(4)chù(共2分,每小题05分) 2、做事守规矩(安分守己)(1分) 围绕“爱护树木、热爱自然、有朴素的环境意识”回答即可。(共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分)3、围绕“比喻、拟人或语言生动形象”回答皆可。

(共4分,评析3分,语言表达1分)示例①“像冬夜的守护神”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火炉的重要,驱走了冬日的严寒,带来了温暖。示例②“眨着眼睛”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

示例③这句话语言生动形象,用“守护神”形象地写出了火炉的重要,用“眨着眼睛”生动地表现了炉火跳动的情态。 4、围绕“火炉吞吃柴火承接上文,寒假跟大人上山拉柴引起下文”回答即可。

(共3分,分析2分,语言表达1分) 5、围绕“冬季漫长、天气寒冷、工具破旧、路途遥远、找风倒木困难、扛风倒木累”回答即可。(共4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给分) 6、围绕“喜爱大自然、有童心童趣、天真活泼”回答即可。

(共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语言表达1分) 7、围绕“热爱、乐观、感激、美好”回答即可。(共4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3分,语言表达1分)示例:火炉“噼啪”的燃烧声,就像一首动听的歌曲,这里面蕴含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对那段美好时光的感激之情。

8、围绕“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生活的艰辛和朴素”、“劳动的快乐”、“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少年时期生活对人一生的影响”等方面回答皆可。“思考”不能停留在原文的层面上,要更进一层,如“温暖的获得是有代价的”让我们深入思考“任何成功的获得都是有代价的”。

(共5分,结合文章内容1分,谈自己的思考2分,结合生活实际1分,语言表达1分)。

4 《庐山草堂记》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翻译:

庐山的风景,秀丽至极,简直是天下诸山的冠军。山的北峰,叫做香炉峰;香炉峰的北面,有一座遗爱寺;介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那地方最美,又是庐山之最。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它了,就像远行的游子路过故乡一样,恋恋不舍而不忍离去,于是面对香炉峰,下近遗爱寺,盖了一间草堂。 第二年春天,草堂落成了。三间屋子,两根楹柱;两个卧房,四扇窗子;(屋子的)面积大小,完全与心意相合,与财力相称。打开北边的小门,使凉爽的风吹进来,避盛暑;把屋脊南面盖得高些,让阳光照射进来,防备严寒。建造房屋的木材只用斧子砍削,不用油漆彩绘;墙涂泥就可,不必用石灰白粉之类粉刷。砌台阶用石头;糊窗户用纸,竹子做的帘子,麻布做的帐幕,一切全都和草堂的简朴格局相称。屋子里设有木制椅榻四张,素色屏风两座,还有漆琴一张,和儒、释、道书籍各三两卷。 乐天我已来到这里做了草堂的主人,仰观山色,俯听泉声,随意浏览旁边的竹树云石。从早到晚,美景很多,来不及一一观赏。看了一会儿,由于清幽景物的诱发,性情也随之变得恬淡;环境适宜,心情平和。只要住一宿,身体就十分安宁,住两夜更感到心情平静安适,住三个晚上以后,心旷神怡,物我两忘,也不知是如何进入这种状态的。 自问其缘故,回答说:这草堂,前面有平地,面积约十丈,中间有平台,是平地面积的一半,平台的南边有方形的池子,池子的面积比平台大一倍。环绕着水池多是山竹、野草,池里长满了白莲、白鱼。再往南走,就到了一个山石间的水沟,石涧两旁有古松、老杉,树身粗大的将近十人合抱,树的高度不知几百尺,长枝条上摩云霄,低垂的枝柯轻拂着潭水。像旌旗一样竖立,像车盖一样张开,盘曲伸展如龙蛇游走。古松下多灌木丛,茑罗枝叶蔓生,互相纠结交织,互相承接遮盖,使得日光月华都无法照射到地面。到了盛夏时的气候,仍像八九月的秋凉时节。地下铺着白石做为出入的信道。草堂北边五步远的地方,凭借高崖积石作为假山,在空凹处卡进小土堆和土块,各种树木、奇花异草覆盖其上。绿荫浓密,红色的果实繁多,也说不出它们的名字,四季都是这个样子。又有天上飞落的泉水,就地种植的茶树,就这飞泉和植茗来烹茶,若被爱好风雅之事的人看到,可以终日不去。草堂东边有一座瀑布,清水悬挂三尺高,泻落在台阶角落,然后注入石渠中。从早到晚,就像洁白的绸子,要是在夜间听起来,就像珠玉琴筝的声音。草堂的西边,靠近北面山崖的右侧山脚,用剖开的竹子,架在空中,接引北崖山上的泉水,这些竹管如脉管一样分出水流,细水从上流下,像细线一样悬挂空中,从屋檐灌注到水池里,连接不断像成串的珍珠,细微水点飘散的样子像雨露一般,水一点一点地往下落,随风远去。那附近望得见、走得到的地方,春,有锦绣山谷中的繁花;夏,有石门涧里的皓云;秋,有虎溪的明月;冬,有炉峰的白雪。阴晴明暗,黄昏早晨的烟云隐现,千变万化,不可详尽记述,细细说来,所以我才说这里的景色是庐山第一! 唉!一般人只要建造一间高大的房屋,精制一张竹席,而生活在当中,尚且免不了有骄傲自负之态。何况是我,已成了这些东西的主人,草堂周围的美景纷至沓来,激发人的思想感情,接触什么样的景物就产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我又怎能不外在安适、内在和乐,身体安宁,心情恬适呢?想当年东晋高僧慧永、慧远、名儒宗炳、雷次宗等十八人一起住入此山,就直到老死也都不肯离开,虽然与我现在相距久远,但我知道他们心里也是因为这庐山的美景啊! 更何况我从小到老,不管住的是白色的茅屋或者朱色的大厦,只要在居所住上一天两天,我总是要搬少许土做个台子,聚集一些卵石来筑座假山,再环绕个小小的水池,可见我对山水的癖好已经到了如此无可救药的地步。 一旦命运不顺当,被贬来辅佐九江郡守,郡守以宽厚来安抚我,庐山以他神奇的美景对待我,这简直是上天赐给了我最好的时机、大地送给我最好的空间,我终于能得到自己的最爱,还有什么好苛求呢?只不过我为闲散的官职所束缚,未能完全摆脱牵累,时去时回,没有闲暇安宁地住下来。等到哪天弟妹各自成家了,官职任期满了,外出做官还是在家不仕,都能顺遂自己的心意,那么一定会左手牵着老伴和孩子,右手抱着古琴与书本,终老在此,以完成我一辈子的心愿。我发誓,清泉白石可以做我盟誓的证人。 在三月二十七日,我刚搬到这新居草堂;四月九日,和河南元集虚、范阳张允中、南阳张深之以及东林寺、西林寺的长老大德凑、朗、满、慧、坚等二十二人,准备了斋食摆设了茶果点心来为新居行落成典礼,于是写下了这篇《草堂记》。

5 炉中煤,阅读答案

郭沫若《炉中煤》的阅读题及答案

炉中煤——眷恋祖国的情绪郭沫若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炉中煤》的阅读题:

1诗歌中有哪两个比喻?

2诗歌第一节中“殷勤”、“思量”的含义是什么?

3诗歌第二节描写“炉中煤”什么样的外观?诗人为什么称自己为“黑奴”?

4“炉中煤"的“前身、过去、今朝"各是怎样的?其深层含义是什么?

《炉中煤》的阅读答案:

1、把祖国比作“我心爱的”“年青的女郎”,把自己比作“炉中煤”。

2、前一句是写祖国对于诗人的养育之恩,这是诗人思念祖国的基础。因为是在对作为喻体的“年青的女郎”倾诉,所以这里也比喻性地用了“殷勤”。“不辜负”三字表达了报效之意。后一句的“思量”,不仅是指对于作为地理概念的祖国的思念,不仅是对山川土地的思念,而且是具有更深含义的一种期望,是希望祖国为断发展,日益强盛、进步,所以用了“也不要辜负”。

3、煤,是长期埋在地下的。以煤自比,首先就表达了对旧社会长期埋没人才的不满。煤,一旦被点燃,就毫不保留地献出自己的光和热。用燃烧着的“炉中煤”自比,又十分贴切地表达了诗人那种毫无保留的献身精神,而且这炉中煤,既表热爱,又表献身,身负二任,贴切合理。所以,诗人在这首诗中对于意象别开生面的选择,堪称别具匠心。

4、:第三节中后三行诗分别写了“我的前身”、过去和今朝。煤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过去“活埋在地底多年”,今朝“总得重见天光”。从字面上讲,讲的是煤的形成过程,其深层含义是说自己原本是国家有用之才,但在过去黑暗现实的压迫下,爱国之情深埋心中,不得抒发,空怀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今朝,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祖国焕发出新的青春,诗人的爱国情感不可抑制地喷发而出,报效祖国的时机终于来了。

《炉中煤》是一首饱含眷念祖国情绪的抒情诗。用诗人自己的话说:“五四以后的中国,在我心目中就像一位聪俊的有进取心的姑娘,她简直就和我的爱人一样。”这首诗就采取拟人的手法,用“炉中煤”的口吻想“心爱的人儿”祖国倾诉衷肠,抒发了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之情,表达了甘愿为祖国献身的愿望。郭沫若第一节,诗人的形象就跃然纸上,“我”正向亲爱的祖国诉说着那颗燃烧的赤子衷心,即使化为灰烬也绝不后悔遗憾。第二节“我”向祖国表白自己的心迹,虽然外表有些卤莽,但胸中却有“火一样的心肠”希望不要被祖国嫌弃。接着,写“我”的重生:本来也是栋梁之材,但被旧制度埋藏不能发挥,心中有委屈、苦闷、彷徨,不过,也正是“活埋”的痛苦使我变成发热发光的煤,所以,仅有思念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真诚的奉献和牺牲,效力之机已来,“我”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结尾与开头形成复唱,是诗人爱国主义感情的凝聚点。

6 日月峰阅读短文及答案

在高高的长白山上 有一座石峰叫日月峰,它像一个作揖拱手的姑娘正面朝着东祷告,可是她只有鼻子、嘴、耳朵,却没有眼睛。你一定会问她在祷告什么呢?她的眼睛哪里去了?

原来大地上一片(q9 h5i ),没有太阳、月亮、星星,没有花草树木,冰冷的世界死气沉沉。

天帝的小女儿屡次对天帝说:“大地太黑暗了,应该让它亮堂起来!”可是天帝漠不关心,天帝的小女儿气极了,(y@ r2n)毅然离开天庭,来到长白山上。她费尽了(n3o j9n),一直没有想出办法来。

忽然,她发现自己的眼睛十分明亮。脖子挂着的那串玉珠也像金星一般。她一狠心把左眼挖了出来,抛向天空,天上立刻出现了一轮太阳。可是太阳慢慢偏西了,大地又黑了。她又把另一只眼睛挖出来抛向天空,天空中立刻又有了月亮,最后小仙女把那串珍珠也抛上了天空,变成了星星。大地上亮堂多了,可是小仙女失去了眼睛,一动也不动了。那串珍珠是她(t6ng yn ji4 w))的宝物,她无法飞回天堂。最后,她变成了一座石峰,面对着东方,整天祷告着,(y0ng ji5)太阳和月亮轮番出来照亮大地。

天帝的小女儿为了给大地带来光明和温暖,毫不犹豫地献出了自己的双眼和整个生命。

1、看拼音,将下档的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内。

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屡___________尽_____________

抛__________ 毫_____________

3、注意“花草树木”一词的构词特点,照样子写出三个与之结构相同或相近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_______”画出一个比喻句,并说明这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__________”画出文中能提示中心的句子。

6、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日月峰的传说》的故事梗概。

答案:

1、漆黑 毅然 脑筋 腾云驾雾 迎接

2、多次 完 扔 一点儿(只用于否定式)

3、脖子上挂着的那串玉珠也像金星一般。把玉珠比做金星。

4、天帝的小女儿,看到没有日月、星辰,大地一片黑暗,她便偷偷下凡来到长白山,天帝罚她不许回到天上。她挖出左眼,抛到天上变太阳,挖出右眼,抛到天上变月亮,把脖子串珠抛到高空,化为满天星星,大地方有了花草树木、虫鱼鸟兽。

7 核工记文言文答案

原文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

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

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其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

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

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

叩钟者貌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

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

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而人事如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

语云:“纳须弥于芥子。”殆谓是欤! 全文翻译 我四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

整个桃核上面全是山。 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清清楚楚的可以数出来,城顶有高楼,楼门大开着,其中有人好像是管理打更的人,拿着鼓槌,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

山脚有一座寺院,有三棵古老的松树隐藏着它。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

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头在全神贯注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人把门敲开。把门打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左右两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

外面来了一个老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念佛归来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听到了脚步声忙忙地上前。

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

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

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几点稀疏的星星。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

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计算整个桃坠,总共有七个人:(分别是)四个和尚,一个船客,一个小童,一个士兵。

房屋内器物用具共有九个:(分别是)一座城,一座楼,一座寺院,一个宝塔,一条小舟,一个阁楼,一个炉灶,钟和鼓各一个。景致共有七处,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块河滩石头,星星、月亮、三盏灯火。

而人的活动像是传递更次,报知天亮,候门等人,夜晚归来,靠着茶几,烧制茶水,总共有六样,各自神情态度都不相同,并且他们愁眉苦脸、畏惧严寒、凝聚神思各种神态,都一一模仿得很像。佛语说:“容纳佛经里的高山在这个芥子里”大概说的就是这样吧!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类司更卒( ) 若寒冻不胜者( )有客凭几假寐( )拥炉嘘火(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楼门洞敞(大开)B、形若渐寤然(睡着) C、计人凡七(总共) D、殆谓是欤(大概,恐怕)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形若渐寤然 若听茶声然B、睡足徐兴乃尔 乃不知有汉 C、若为佛事夜归者 不足为外人道也D、高阜钟阁踞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在下列语句中补上省略的词语。山坳插一( )城。

5、文中写了七种人,神态情趣各有鲜明的特征。按要求分别摘录描写下列人物动作、情态的句子并翻译。

司更卒:叩钟者:6、本文采用了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了桃坠上所刻的 的城, 的寺,核侧的塔, 的星月以及 的浪潮。7、试比较《核舟记》和《核工记》两文的异同之处。

答案1、略。2、B 3、A4、座5、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翻译:(司更卒)拿着鼓槌在打鼓,好像受不住寒冻的样子。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

翻译:(叩钟者)很舒畅,很得意,睡足觉后慢慢起来才表现出那个样子。6、山坳 山麓 山顶 山下7、相同:①都是描写中国的微雕技术的,都以总--分--总的结构来写,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

②都通过对物品的外部描写展现了微雕的栩栩如生,表达了对这种技术的赞叹。③两文皆以物为说明对象,又兼有人事。

④两文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在客观描述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像。不同之处在于:①说明对象有别,一为核舟,突出“苏轼泛舟赤壁”的主题;②一为桃坠,突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

8 云开方见日,潮尽炉峰出

抚州对事后送外生宋垓归饶州觐侍呈上姊夫

作者:戴叔伦

淮汴初丧乱,蒋山烽火起。

与君随亲族,奔迸辞故里。

京口附商客,海门正狂风。

忧心不敢住,夜发惊浪中。

云开方见日,潮尽炉峰出。

石壁转棠阴,鄱阳寄茅室。

淹留三十年,分种越人田。

骨肉无半在,乡园犹未旋。

尔家习文艺,旁究天人际。

父子自相传,优游聊卒岁。

学成不求达,道胜那厌贫。

时入闾巷醉,好是羲皇人。

顷因物役牵,偶逐簪组辈。

谤书喧朝市,抚己惭浅昧。

世业大小礼,近通颜谢诗。

念渠还领会,非敢独为师。

意思是虽然乌云压顶,但总有云开见日之时,常比喻冲破黑暗,即将迎来胜利之曙光

南史卷二十八列传第十八

褚裕之(弟)淡之(玄孙)球(裕之兄于)湛之(湛之子)彦回(彦回子)贲 蓁子)向(向子)翔(彦回弟)澄(彦回从弟)炤 炫(炫子)澐(澐孙)玠

褚裕之 褚秀之 褚淡之

褚裕之字叔度,河南阳翟人,晋太傅褚裒的曾孙。祖褚歆,官至秘书监。父褚爽,为金紫光禄大夫。

褚裕之长兄褚秀之字长倩,历官大司马琅邪王从事中郎,黄门侍郎,宋武帝镇西长史。褚秀之妹,是晋恭帝的后妃。褚秀之虽然是晋皇室的姻亲,却对宋武帝尽心。褚秀之迁任侍中,出朝补授大司马右司马。晋恭帝即位,又任祠部尚书。宋受天命建立,褚秀之徙官太常。元嘉初年,在官任中去世。

褚秀之弟褚淡之字仲原,也历任显要官位,为宋武帝车骑从事中郎,尚书吏部郎,廷尉卿,左卫将军。宋接受天命建立,褚淡之任侍中。

褚淡之兄弟都竭忠事奉武帝,恭帝每生一男孩,褚淡之兄弟都要叫人寻找机会杀掉,有时是用贿赂诱惑内廷人干,有时是秘密投毒饵,前后用这种方式害死的不止一个。恭帝退位居住在秣陵宫,经常惧怕遇祸,和褚后同住一室,害怕有鸩毒,亲自在面前煮食物吃。武帝准备杀害他,不想派人进去,就命令褚淡之兄弟看望褚后。褚后出来在别室与他们相见,兵士便逾墙进入,向恭帝进药。恭帝不肯喝,说:“按照佛教的说法,自杀的人来生不能为人。”於是用被子把他闷死了。 后来会稽郡守位缺,朝官提议要用蔡廓,武帝说: “他自然是蔡家的好儿子,何必要说情。可用褚佛在这个位置。”佛是褚淡之的小字乙於是任命褚淡之为会稽太守。

景平元年,富阳孙氏聚合族人谋图叛逆,他的党羽在永兴县私下串通。永兴县令羊恂发觉了他们的阴谋,报告了褚淡之,褚淡之不相信,还以诬告的罪名把羊恂收捕在县职局。这时孙法先自号为冠军大将军,和孙道庆等攻下了县城,又重新建置,远授鄮县县令司马文宣为征西大将军,打出旗号揭竿而起,擂起军鼓,一直攻向山阴。

褚淡之自授陵江将军,任命山阴县令陆邵领司马,加振武将军,前员外散骑常侍王茂之为长史,前国子博士孔欣、前员外散骑常侍谢苓之都参与军事,召集行参军七十多人。前镇西谘议参军孔甯子、左光禄大夫孔季恭子孔山士都在守丧,都被起复为将军。褚淡之派遣队主陈愿、郡议曹掾虞道纳两支人马渡过浦阳江。陈愿等战败,贼於是乘胜前进,离城二十多里。褚淡之派陆邵的水兵抵御,他自己率领部下出城驻扎在近郊。陆邵和行参军漏恭期同心协力,在柯亭大败叛军。褚淡之不久去世,谧号叫质子。

褚裕之名与宋武帝相同,所以以字相称。最初任太宰琅邪王行参军,武帝车骑参军,司徒左西属,中军谘议参军,署中兵,加授建威将军。跟随征讨鲜卑,尽忠尽力。卢循攻打查浦,褚裕主奋力作战,有功,卢循南逃。武帝发韶书授褚裕之代理广州刺史,加授都督,建威将军,领乎越中郎将。在任四年,多方谋求资财,积累的资财很多,因此获罪被免官,终身不启用为官。回到都城时,所有的亲人、旧友以及有一面之交的,都厚送礼物。不久,拜任太尉谘议参军、相国右司马。武帝受天命即位,褚裕之任右卫将军。武帝因他出身有名望的家族,却能尽心尽力,特别赞扬他,封为番禺县男。很快又加封散骑常侍。永初三年,出任雍州刺史,领宁蛮校尉。在任三年,以清静简约著称。景平二年死。

褚裕之子褚恬之继嗣。褚恬之弟褚寂之官任著作佐郎,死得很早。褚寂之子褚暧娶宋文帝第六女琅邪贞长公主为妻,任太宰参军,也死得早。褚暖子褚绩任太子舍人,也娶宋公主为妻。

褚球

褚绩子褚球字仲宝,很小就成了孤儿,家中贫穷,立志学习也爱好学习,有才华有思想。宋建平王刘景素在元徽年间被诛灭,只有一个女儿活下来,刘景素的老部下何昌寓、王思远听说褚球品格高洁,把这个姑娘嫁给他为妻。褚球在齐时入仕,任溧阳令,在任清廉,只依靠公家俸禄生活。在梁做官时,曾任都官尚书,通直散骑常侍,秘书监,领著作,司徒右长史,常侍和著作还是依前。自从魏孙礼、晋荀组以后,台佐加插貂饰,是从褚球开始的。后任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加授给事中。

褚湛之

褚湛之字休玄,是褚秀之的儿子。娶宋武帝第七女始安哀公主,拜授为驸马都尉、著作佐郎。哀公主死后,又娶武帝第五女吴郡宣公主。能娶公主的,大多是世家子弟,不必都有才能。褚湛之谨慎踏实,有谋略有才干,所以为文帝重视。历任显达官位,曾任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侍中,左卫将军,左户尚书,丹阳尹。元凶刘劭叛逆弑文帝,任命褚湛之为吏部尚书,又出任丹阳尹,统领石头戍事。孝武帝入都讨伐刘型,刘劭亲自攻打新亭城垒,派擅湛之率水军同时进攻,褚湛之趁机带着两个儿子褚彦回、褚澄,登上轻舟向南逃奔。褚彦回刚生一男孩,被刘劭所杀。孝武帝即位,褚湛之被授为尚书右仆射。孝建元年,为中书令、丹阳尹。后任尚书左仆射,因南逃而赐爵为都乡侯。大明四年去世,谧号叫敬侯。褚湛之有子叫彦回。

褚彦回 褚贲

褚彦回幼小时就有很好的声誉。宋元嘉末年,魏军进逼瓜步,百姓都负担而立,准备逃跑。这时他父亲褚湛之任丹阳尹,要子弟都穿着芒草鞋在房前练习行走。有人讥笑他,褚湛之说:“要居安思危。”褚彦回当时十多岁,很觉得羞惭。褚湛之有一头牛,是他最为喜爱的,无缘无故掉入厅前的井裏,褚湛之带着左右的人亲自营救,郡裏闹闹嚷嚷,褚彦回放下帘子不看。又有一次,有门生偷了褚彦回衣服,让彦回碰见,褚彦回对他说: “要秘密藏起来,不要让人看见。”这个门生惭愧离去,不敢再回来。后来他富贵了,才回来告罪,褚彦回还像当初一样待他。

褚彦回娶宋文帝女南郡献公主为妻,被拜任驸马都尉、著作佐郎,几次迁任秘书丞。褚湛之死后,褚彦回把父亲财产都推给弟褚澄,自己只取了几千卷书。褚湛之有两厨宝物在褚彦回生母郭氏那儿,彦回嫡母吴郡主讨要,郭氏想不给,褚彦回说:“只要彦回在,哪裏怕没有物。”郭氏还是不肯,褚彦回流泪坚持请求,郭氏才答应。褚彦回承袭都乡侯爵位,历任尚书吏部郎。

景和年间,山阴公主放任*逸,她看到褚彦回,很喜欢,告诉皇帝。皇帝召褚彦回入内住了十天,公主晚上来见他,备加逼迫,褚彦回正襟而立,从天黑到天亮,不为之动心。公主对他说: “您胡须像戟一样,为什麼没有男人的情感”褚彦回说:“彦回虽然不聪明,怎敢自惹祸端”

宋明帝即位,几次迁任吏部尚书。有人求官时秘密在袖子裏带了一个金饼,并请求单独谈事,然后拿出金饼给他看,说: “没有人知道。”褚彦回说:“卿自然应该得到官,不须藉助这东西。如果一定要给,我将不得不报告。”这人非常害怕,把金饼收起来走了。褚彦回说了这件事,但没点他的名,当时人都不知道他是谁。明帝在封邑时和褚彦回性格投合,这时便特别信任和依赖他,褚彦回所提的建议都听从。改封褚彦回为雩都伯,历任侍中,右卫将军。

褚彦回仪表秀美,举止优雅,进退俯仰,都有风度、合法则。每次朝会,众官僚和外国使者,没有不伸长脖子目送他的。明帝曾赞叹说:“褚彦回会缓步慢行就可做宰相。”当时人把他比作何平叔。有一次在袁粲家聚会,初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明月当空景色甚是美丽,褚彦回取琴演奏《别鹄》的曲子,宫商谐调,韵致和美。王或、谢庄都在袁粲家的座席上,击节赞叹,说:“以没有牵累的神,运用於有规则有节律的乐器中,即使宫商偶有不调谐,也都是不可多得的。” 这时粗人常珍奇和薛安都叛逆,投降叛逆者的人不止一个。后来常珍奇等请求投降,明帝授给高官。褚彦回认为“保住性命就已是宽弘,不值得特别给予恩宠”。明帝不听。常珍奇很快又叛逆。

褚彦回后任吴兴太守。明帝病危,派使者快马召褚彦回入朝,想嘱托后事。召入内室,明帝坐在帐中流泪说: “我近日病重。所以召卿来,想让卿穿黄罗猡辅佐太子。”同时指着床头的大封函说:“文书都放在函内,此函不得再开。”褚彦回悲不自胜。黄罗摆,是乳母的服装。明帝虽然病情有了好转,但还有身后的顾虑。建安王刘休仁,长得壮美,又得人心,明帝和褚彦回谋划诛杀他,褚彦回认为不可。明帝发怒,说:“卿真是痴愚,不足以商议事情。”褚彦回惧怕,因而奉旨。又授吏部尚书,卫尉卿,尚书右仆射。因为母亲老而有病,早晚需要奉养,辞让卫尉卿一职,没有得到许可。明帝崩,遗诏授中书令、护军将军,与尚书令袁粲同受遗诏辅佐幼主。袁粲等人虽然也同时受托,但帝意主要由褚彦回主持。褚彦回舆大臣同心治事,力求简约,百姓依赖他。不久王道隆、阮佃夫当权,贿赂都公开行使,褚彦回未能禁止。

褚彦回遇上生母丧,因悲哀损伤身体,使人不再认识,整年不盥洗,只有眼泪流过处才看得见本色。朝廷下诏命令停止哭泣,禁止客人吊丧。葬后,起复授中军将军,原先的官职依旧。 元徽二年,桂阳王休范反叛,褚彦回和卫将军袁粲进入宫内值卫,镇住人心。褚彦回开始到丹阳任官时与堂弟褚炤同车,路上遇见齐高帝,褚产回举手指着高帝的车,对褚炤说:“这不是凡人。”出任吴兴太守,高帝送物与他分别。褚彦回又对人说:“此人才貌都非凡,前途不可预测。”后来接受明帝遗韶顾命时,引荐高帝也参预了此事。高帝平息桂阳王后,迁任中领军,领南兖州,高帝坚决辞让,向褚彦回和卫军袁粲写信陈诉自己的想法,褚彦回和袁粲回信不同意,高帝才接受任命。这年加授褚彦回尚书令、侍中,配班剑卫士二十人,坚决推让尚书令。三年,进爵位为侯。服丧期满,改授中书监,侍中、护军依旧,配给鼓吹一部。

这时淮水归属北朝,南方不再有鳆鱼,偶尔有人辗转得到,一条能值几千钱。有人送给褚彦回三十条鳆鱼,褚彦回当时虽然官高位贵,但仍然十分贫穷,有个门客建议把这些鳆鱼卖掉,说可以得到十万钱。褚彦回脸上变色,说: “我认为这是食物,不是财物,并且不知道它能卖钱,所以才接受了。虽然贫俭,但怎麽可以卖礼物得钱呢。”都分给了亲人和朋友吃,没几天就吃完。 第二年,嫡母吴郡公主去世,褚彦回很悲痛,身体为之枯瘦,只剩下一副骨头架子。安葬完,得诏代职,他坚决推辞,又因为祭祀的周年到了,上表请求解职,都没有得到许可。

苍梧王更加暴虐,齐高帝和褚彦回、袁粲谈论世事,袁粲说:“主上年幼,小过错容易纠正。伊尹、霍光所做的事,衰乱的时候不宜实行;即使成功了,终究难於保全自己。”褚彦回默然,他心是向着高帝的。到废除苍梧王,各要员聚集商议,袁粲、刘彦节不愿意接受任务,褚彦回说:“没有芦公是了结不了这场事的。”亲自把事情交给高帝。高帝说:“各位都不接受,我怎能推辞。”事情才确定下来。顺帝即位,褚彦回改任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一职还是依前,带甲仗五十人入殿。

袁粲怀有二心,他说:“褚公眼睛裏白的太多,这是‘白虹贯日’,使宋灭亡的最终是这人。”一日,袁粲对褚彦回说:“国家所倚靠的,只有您与刘丹阳和袁粲,愿各自勉励,不要被写进史书让人耻笑。”褚彦回说:“我的心就是您的心。”但褚彦回却未能恪守诺言。 到高帝辅佐朝政时,王俭提议加授高帝黄锁,任遐说:“这是大事,应该报告褚公。”高帝说: “褚如果不同意,卿会有什麽计策”任遐说:“褚彦回保护妻子儿女,爱惜自己性命,没有奇异的才能与节操,任遐能制服他。”褚彦回果然没有异议。等到沈攸之起事,高帝召褚彦回商议谋划,褚彦回说:“西夏发难,事情一定不会成功,您应当先防备内部。”高帝秘密作好防备,事情平息后,褚彦回进位中书监、司空。 齐国台府建立,褚彦回引用何曾从魏司徒到做晋丞相的故事,来向高帝表白,要求做齐国的官。高帝谦虚地予以回绝。建元元年,褚彦回进位为司徒,侍中和中书监依旧,改封为南康郡公。褚彦回辞让不接受司徒,并且写信给仆射王俭,想依照蔡谟的先例。王俭认为不适宜如此说,劝褚彦回接受任命,但他始终不接受。不久加授尚书令。二年,朝廷重新申述原先任命,要他做司徒,又坚持退让。魏出兵,高帝想发动王公以下没有官职的都参军,褚彦回进谏,认为这些人对作战没有实际益处,这样做只会扰乱民心,皇上才没有实行。

三年七月,皇帝亲自尝酒祭祀,想趁盛暑之夜外出,褚彦回和左仆射王俭进谏,认为“从汉宣帝以来不在夜晚进太庙,以防偶然事件的发生。君王地位重要,应该谨慎”。皇帝听从了这个意见。

当时朝廷机要,褚彦回多参与商议谋划,他的观点常被采纳,对他的礼遇很重。皇上召集朝臣宴饮,酒后对朝臣说: “卿等都是宋时大臣,不会说我应该得天子之位吧。”王俭等没有来得及回答,褚彦回收好手板,说:“陛下不能说臣没有早识龙颜。”皇上笑着说:“我有愧於文叔,我知道您做朱佑已经很久了。”褚彦回善於弹琵琶,齐武帝在东宫聚会饮宴时,赐给他金蝼柄银柱琵琶。褚彦回性格宽和温雅,有器量,不随便举动。有一次家宅失火,烟焰已逼近他了,身边人又惊又惧,但褚彦回神情怡然,叫来车驾从容离去。但是世人多在节操方面讥刺他,那时百姓有这样的话:“可怜一座石头城,我们宁愿作袁粲而死,也不作彦回而生。”

高帝驾崩,遗诏授褚彦回为录尚书事。东晋以来,没有单独拜授录的,有关官员不知是否要立优策文书。尚书令王俭议论道:“居原先的官职,另外再拜授录,这应该有策书,但这种事以前没有记载。中朝以来,三公王侯,都是同时有优文和策文;官品第二,则有策文而不设优文。优就是褒美,策则同时明确职务。尚书属於天官,执掌政治教化之本,所以尚书令官品虽居第三,但拜授一定要有策文。录尚书事没有品秩,但总领的任务非常重,以前各代多和本官同时拜授,所以没有另外的策文。根据事情揣摩情理,不应该与一般的官员同等看待,应有策书,以表明重用的意图;但又不同於王侯,不必藉助优文。”有关官员听从了王俭的议论。不久又增加褚彦回班剑卫士三十人,五天朝拜一次。

不久褚彦回卧病。他小时候有一次病重,梦见有人给他一套占卜用的蓍草,但缺一根,此时他正好是四十八岁了,年初便卧床。而太白星荧惑星相互纠结触犯上将,褚彦回考虑到活不长了,上表要求退位。武帝没有准许,改授司空、骠骑将军,侍中和录尚书事如前。去世时四十八岁,家裏没有多余的财产,欠债几十万,下诏赐赠棺木。

当时司空府属僚因为褚彦回没有拜受,对是否应该行属官的礼感到疑惑,王俭议论说:“按照《礼》,妇人在路上听到丈夫在家死去,都要换丧服回家。现在属官虽然还没有为他负责勤务,但官符是朝廷授给的,应当行礼。”司徒府的官员又因为褚彦回已解职,但是后任还没有到任,不清楚是否应穿丧服,王俭又议论说:“按中朝士孙德祖从乐陵迁官陈留,没有进入陈留境内就去世,乐陵郡官吏按见君的礼,陈留迎接的官吏依照‘娶女已定吉日,女子死,丈夫服斋衰吊丧,服丧。司徒府应按有关官员的规定服丧。”又下诏追赠褚彦回为太宰,侍中、录尚书、公仍依生前,增加班剑卫士为六十人,葬送的礼仪完全按照宋太保王弘的先例,谧为文简。原先的庶族出身的三公,轜车没有规定的式样,王俭提议官品第一的,都加上幢络,这是从褚彦回开始的。又下韶把褚彦回妻宋已故巴西公主墓穴暂时打开,追赠为南康郡公夫人。

褚彦回长子褚贲字蔚先,从小就正直。父亲背叛袁粲等而依附高帝,褚贲很为不满,终身觉得惭愧和遗憾,一直有隐退的愿望。褚贲官任侍中。褚彦回去世,服丧期满,褚贲见武帝,泪流不止。皇上大大表扬他,任命他为侍中、领步兵校尉、左户尚书,但他却常称病在外,不来办公。皇上因此对他不满,委婉地劝他辞去爵位,让给弟弟褚蓁,他仍然住在父亲墓旁。王俭死后,褚贲骑水牛出来吊丧,把水牛系在王俭门外,进去哭丧,尽哀后就走,王俭家人不知道是谁。当时褚贲病重,儿子褚霁用车载他回去。病稍好,知道不是原先住的地方,大怒,不肯再进饮食,内外的门都全部钉住,不跟人交谈,几天之间,只剩下一点点气息了。谢[氵菕]得知褚贲垂危,前往看望他,推门推不开,用杵把门击破,进去见褚贲说:“世界上的事不是想得到就可得到的是生命,人生不是想保全就能保全的是名声,自行毁灭名声和生命的,就是您了。怎能不保全它们呢!”褚贲说:“我从小就没有世人的凡俗想法,生命和荣名难道是可以留恋和人为地追求到的吗我只希望在全身全节善终归天时,一定要依在旧的坟山前。儿子没有才,不了解我的志趣,搬动我的躯体,移到别的地方殡葬,违背了我一向的心愿,我因此而气愤罢了。”永明七年,褚贲去世。

褚蓁

褚蓁字茂绪,任义兴太守。八年,改封为巴东郡公。上表请求把封邑退还给褚贲儿子褚霁,下韶同意。建武末年,褚蓁任太子詹事、度支尚书,领前军将军。永元元年去世,追赠为太常,谧号穆子。

褚向基

褚蓁子褚向字景政,几岁的时候,父母相继亡故,悲哀伤身的程度,就像成人一样,亲人都感到奇异。长大后,宽宏儒雅,有器量,长期兼任侍中。褚向仪容端庄秀丽,眉眼像画过一样,每次在公堂班列中就位,总是为众人所瞩目。出仕梁朝,任北中郎庐陵王长史时去世。褚翔是他的儿子。

褚翔

褚翔字世举,出仕任秘书郎,几次迁任至宣城王主簿。中大通五年,梁武帝在乐游苑召集群臣饮宴,又下诏要褚翔和王训作二十韵诗,限三个时刻内完成。褚翔在座位上马上站起来上奏,武帝感到奇异,当天就补授为宣城王王府文学,很快又迁为宣城王王府友。当时宣城王的友和文学,要比其他王高二等,褚翔破格任用,当时议论认为是美事。出任义兴太守,在任廉洁自守,减省繁政、苛政,去除不必要的费用,百姓安心。郡西亭有棵古树,枯死多年,褚翔到郡裏来后,忽而又长出枝叶,人们都认为是他的好政绩感化的结果。任官期满,官民到朝廷请求把他留下,敕书同意。不久,徵召为吏部郎,离郡时,百姓中无论老少,都追着把他送出郡境,流泪拜别。褚翔做吏部郎公正清廉,不因人说情而改变意见,被人称为平正公允。迁任侍中。太清二年,守吏部尚书。为母亲服丧,因守丧毁伤身体而去世。褚翔从小就有孝行,做侍中时,母亲得重病,他请和尚为母亲祈福,夜裏忽然看见户外有异样的光,又听到空中捻弹手指的声音。到第二天清早,病很快就好了,人们都认为是他的精诚感化的结果。

褚澄

褚澄字彦道,是褚彦回的弟弟。褚湛之原娶始安公主为妻,始安公主死后,纳妾郭氏,生了褚彦回。褚湛之后娶吴郡主为妻,生了褚澄。褚彦回事奉吴郡主恭谨孝敬,吴郡主很喜爱他。褚湛之去世后,吴郡主上表把褚彦回立为嫡子。褚澄娶宋文帝女庐江公主,被拜为驸马都尉。做官清要,擅长医术。

建元年间,褚澄任吴郡太守,百姓李道念因公事到郡府,褚澄见了他,说:“你有重病。”回答说:“原先有冷病,到现在有五年了,很多医生都没有医好。”褚澄给他诊脉后说:“这病非冷非热,应是吃白水煮鸡蛋过多导致的。”要他取一升苏煮服,刚一服药,就吐出一东西,就像量器升一样,被口涎裹着还会动,打开看是雏鸡,翅膀和脚爪都有,能行走。褚澄说:“还没有吐尽。”又服剩下的药,又吐出像前面一样的鶸十三只,病就全部好了,当时人都称为奇妙。豫章王感染上了病,高帝召褚澄为他治疗,立即就好。很快就迁任为左户尚书。

褚彦回死后,褚澄用一万一千钱到招提寺把高帝赐给褚彦回的白貂坐褥赎回,把它裁开做裘和䙬,又把褚彦回的介帻犀导和他平常用的拉车黄牛赎回。永明元年,被御史中丞袁彖所弹劾,免官拘禁,得到宽宥。迁任侍中,领右军将军,因勤恳恭谨知名。褚澄女为东昏侯皇后。永元元年,褚澄去世,追赠为金紫光禄大夫。

褚炤

褚炤字彦宣,是褚彦回的堂弟。父名法显,任鄱阳太守。褚炤从小就有高尚的节操,王俭曾说他的才能足以担任保或傅。从安成郡任职回朝,因为一只眼瞎了,召为国子博士,没有拜受。褚炤经常非议褚彦回一身事二朝。褚彦回子褚贲前往问候褚炤,褚炤问道:“司空今天在哪裏”褚贲说:“正捧着玺绂在齐大司马门。”褚炤严肃地说:“不知道你家司空把一家的东西给另一家是什麽道理。”褚彦回拜受司徒,宾客满座,褚炤叹息道:“彦回很小就有节操,怎想到会堕落到这一步!门户不幸,才会有今天的拜官。假使彦回做中书郎就死了,不正好是一名士吗名声德行不好,就长寿。”褚彦回喜欢开玩笑,他送轺车给褚炤,褚炤大怒,说:“拿这样的东西来辱没家门,哪可让人看见。”叫人拿火把它烧掉,驾车的人赶快把车赶跑,才没有被烧掉。褚炤弟褚炫。

褚炫

褚炫字彦绪,从小清高傲慢,为堂舅王景文所知遇。堂兄褚彦回对人说:“堂弟廉正,卓尔不群,胜过我十倍。”任正员郎。随从宋明帝射雉,明帝到中午还没有收获,非常羞恼,召问侍臣道: “我清早就到水边来,竟然空着手行走,太可笑。”座中没有人回答,褚炫一人说:“现在季节虽然合适,但云雾还蒙着,所以展翅高飞之禽,骄纵不知惊惧。只要神驾从容地游乐,大家的情绪就会欢乐起来。”明帝心情放宽,在射场设酒。后来褚炫迁任为中书侍郎、司徒右长史。升明初年,褚炫因为清雅高尚,和彭城刘俣、陈郡谢朏、济阳江斅进殿内以文义陪侍,称为四友。

齐国台府建立,褚炫任侍中,领步兵校尉。因为家裏穷,建元初年,出朝补授东阳太守。他前后三次做侍中,和堂兄褚彦回的操行不同,所以褚彦回在世时,他做不到大官。永明元年,褚炫任吏部尚书。褚炫清高特立,不是吊丧、问候的礼节,从不乱与人交往,人们对他这点评价很好。他在选部做官时,门庭清冷,很少有宾客来往。他外出时,左右的人往往捧着一个黄纸帽箱,风一吹,纸差不多就要被剥脱光。从江夏郡罢官回朝时,得到钱十七万,在石头全部分给了同族亲人。得病,没钱买药,用帽子和剑做抵押。自己上表作了解释,改授为散骑常侍,领安成王师。国学建立,褚炫以原官领博士。没有拜受就去世了,贫穷得没有办法殡殓,终年四十一岁。追赠为太常,谧号贞子。子褚澐。

褚澐

褚澐字士洋,梁时出仕,任曲阿令。历任晋安王中录事,正员郎,乌程县令。兄褚游亡故,他抛弃县令不做回家,任太尉属,延陵令,中书侍郎,太子率更令,御史中丞,湘东王府谘议参军,去世。褚潠做县令,清廉谨慎,可以记载。好学,懂音律,看重宾客,很为湘东王所亲近和喜爱。褚潠子褚蒙官任太子舍人。褚蒙生子褚玠。

褚玠

褚玠字温理,九岁就成了孤儿,由叔父骠骑从事中郎褚随抚养。很小就有好名声,前辈多称道他的才器。长大后,仪表美,有风度,长於对答,学识渊博,能作文章,语言典雅朴实,不追求靡丽。陈天嘉年间,兼任通直散骑常侍出使齐,回朝后迁任中书侍郎。

太建年间,山阴县有很多豪强的不法之徒,前后的县令都因贪脏枉法免官,宣帝间中书舍人蔡景历说: “会稽山阴是大县,很久没有好县令,卿在文士中考虑一个人选。”蔡景历推荐褚玠,宣帝说:“很好,卿说的和朕想法相合。”於是授任山阴令。县民张次的、王休达等贿赂勾结不法官吏,隐瞒了很多有全丁的大户。褚玠关押张次的等人,用文书把事情报告了台省,宣帝颁手敕慰劳他,同时派遣使者帮助褚瑜搜查,查出八百多户应出兵丁。这时舍人曹义达被宣帝宠信,县人陈信家很富,谄谀曹义达,陈信父陈显文恃势横行霸道。褚玠派使者收捕陈显文,打他一百鞭,从此县裏官吏都战战兢兢。陈信后来依附曹义达,毁谤褚玠,褚瑜竟然坐罪免官。褚玠在任一年多,仅仅靠俸禄生活,离任的那天,不能备办还朝的行装,因而留在县境内种蔬菜自养。有人认为褚玠没有治理一个县邑的才能,褚玠说: “我为朝廷运送物资的政绩是第一流的,不会落后於各地长官,除去凶恶之徒,也使不法官吏畏缩恐惧。如果说做官不能肥了自己,这个意见我愿接受,如果认为我不懂得从政,我就不服了。”当时人认为的确是这样。皇太子得知褚玠没有还朝的行装,颁手书赐给他二百斛粟米,因而褚玠得以回到京城。

后多次迁任为御史中丞。褚玠刚强坚毅,有胆略,有决断。善於骑马射击,曾跟随司空侯安都在徐州打猎。碰到猛兽,褚玠射箭,箭一发就全部进入猛兽口中,又从口中进入它腹内,一会儿猛兽就倒地而死。到做御史中丞时,很有执法严明的名声。在官任中去世,皇太子亲自写了墓志铭,藉以表彰这位老部属。至德二年,追赠为秘书监。褚玠所写的奏章和其他各种零杂文章二百多篇,都切中事理,因此为世人所重视。儿子褚亮,官至尚书殿中侍郎。

论曰:褚氏从东晋以来,代代有人才。褚彦回就是靠了先祖,很早得到了声誉,到后来,他附和齐运的兴起,结果毁谤非议沸沸扬扬,他既因名望而被人推重,又因名望而被人责骂。褚炤坚贞刚劲的性格,褚炫廉洁正直的作风,即便是古人,也未必能超过他们。褚玠公平、诚实、正直,文武兼备,可以说祖业得到了继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645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3
下一篇2024-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