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抱怨了,人生就是这样,还是讨论下伦敦的天气吧

别抱怨了,人生就是这样,还是讨论下伦敦的天气吧,第1张

54.猴子的执着

在亚洲,有一种捉猴子的陷阱,他们把椰子挖空,然后用绳子绑起来,接在树上或固定在地上,椰子上留了一个小洞,洞里放了一些食物,洞口大小恰好只能让猴子空着手伸进去,而无法握着拳头伸出来。于是猴子闻香而来,将它的手伸进去抓食物,理所当然地,紧握的拳头便缩不出洞口。当猎人来时,猴子惊慌失措,更是逃不掉。

没有任何人捉住猴子不放,它是被自己的执着所俘虏,它只需将手放开就能缩回来。

素材品析:心中的欲念使我们放不下内心的欲望与执着,使我们一直受缚,我们唯一要做的,只是将我们的双手张开,放下无谓的执着,就能逍遥自在了。

57.打好你的牌

艾森豪威尔年轻的时候,有一次晚饭后跟家人一起玩纸牌游戏,连续几次他都抓了很坏的牌,于是就变的很不高兴,老是抱怨。他的妈妈停下来,正色对他说道:“如果你要玩,就必须用你手中的牌玩下去,不管那些牌怎么样。”

他一愣,听见母亲又说:“人生也是如此,发牌的是上帝,不管怎样的牌你都必须拿着,你能做的就是尽你全力,求得最好的结果。”

很多年过去了,艾森豪威尔一直牢记着母亲的这句话,从未再对生活有过任何抱怨。他总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迎接命运的每一次挑战,尽力地做好每一件事,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平民家庭走出,一步一步地成为中校、盟军统帅,最终成为美国历史上第34任总统。

素材品析:不管手里的牌怎么样,都要认真玩下去,争取最好的结局。因为这些是我们手中仅有的资源。

58.值钱的礼貌

一位很有名的剧院经理来拜访大仲马。一见面,他连帽子也没脱下,就冒火地问这位剧作家为什么把最新的剧本给一家小剧院的经理。大仲马承认有这么回事。这位经理于是出了一个远远胜于他对手的高价,想把剧本回来,大仲马笑了笑说:“其实你的那位同行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就以很低的价格把剧本走了。”

“那是怎么回事”

“因为他以与我交往为荣,并且一见面就脱下帽子。”

素材品析:你可以没有金钱,你可以没有地位,你可以没有智慧,但你不能没有礼貌,学会礼貌待人,在尊重别人的同时你会发现自己也正被别人尊重着。

59.每桶四美元

从前在美国标准石油里,有一位小职员叫阿基勃特。他在远行住旅馆的时候,总是在自己的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四美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四美元”,而他的真名反倒没有叫了。

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说:“竟有职员如此努力宣传的声誉,我要见见他。”于是邀请阿基勃进晚餐。

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这是一件谁都可以做到的事,可是只有阿基勃特一个人去做了,而且坚定不移,乐此不疲。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人才华、能力在他之上,可是最后,只有他成了董事长。

素材品析:一个人的成功,有时纯属偶然。可是,谁又敢说,那不是一种必然有许多不起眼的小事情,谁都知道该怎样做,问题在于谁能坚持做下去。

6O.砌墙工人的命运

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

有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

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砌墙。”

第二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

第三人边干边哼着曲,他的笑容很灿烂开心:“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城。”

10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中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两个人的老板。

素材品析:你手头的小工作其实正是大事业的开始,能否意识到这一点意味着你能否做成一项大事业。

打印 留言 网摘 点评 纠错 E-il推荐:

61.最短的道路

多年前,英国泰晤上报曾出了一个题目,公开征求答案,题目是:从伦敦到罗马,最短的道路是什么很多人从地理位置上找答案,结果都落选了,只有一个答案获奖,那就是:一个好朋友。有一个好友相伴,沿途说说笑笑,不仅不会嫌路长,甚至还会叹说此路太短。

素材品析:这真是一个好答案,让我们努力吧,去寻找一位真正的知己。

62.记住的和忘却的

伯名作家阿里,有一次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三人行至一个山谷时,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他,才将他救起。马沙就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吉伯与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耳光,马沙就在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

当他们旅游回来之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上马沙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我。至于他打我的事,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我会忘得一干二净。”

素材品析: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在人生的旅程中才能翱翔。

63.这条小鱼在乎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看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海浪卷上岸来的小鱼。他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虽然近在咫尺。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的。

男人继续朝前走着。他突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龟,用力把它们仍回大海。

终于,这个男人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素材品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利小而不做;积小成终成大功。

.再坚持一下

有两个由于缺水而被困在沙漠里的旅人,一个旅人要抓住最后一线希望去找水,便将自己的水袋交给同伴说,你一定要耐心等待。临行前他拔出一支:“里面有5颗子弹,你每隔一小时就向天空打一枪,这样我就不会迷失方向,找到水便能循着枪声返回你身边了。”

同伴等呵等,等枪里还剩下最后一颗子弹时,他还没有回来,是被风沙吞没了还是找到水自己离开了一种深深的恐惧和绝望吞噬着他的精神和灵魂,他将最后一颗子弹打进了自己的胸膛。其时,他的同伴刚刚向一位赶骆驼的老人讨到了水,当他寻着枪响的方向找到原处时,看到了同伴的尸体。就差一步,他没有等到。

素材品析:人生固有它的磨难和困境,当我们独行于茫茫黑夜,手足无措的时候,都会不同程度生绝望情绪,只有凭着坚强意志抓住希望后,回首才发现,一切其实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何况,大多数时候光明距我们仅差一步,只需——再坚持一下。

、“为了中华之崛起”

奉天(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读书是为了什么?

在种种回答中,坐在后排的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未厌居

叶圣陶早期擅长描写“灰色卑琐”的人生,对黑暗社会采取“讽它一下”的态度。有人说他的作品有厌世思想,叶即反其道而行之,为书斋取名“未厌居”,散文集出版时题名《未厌居习作》,以表白自己的心迹。

3、髀肉复生

刘备一次赴刘表之宴,席间去厕所时,见大腿肌肉滚圆,感叹光阴如箭,功业未建,心中伤叹流泪。

4、曹操招贤

曹操强调用人唯才,而不问出身、资历和所谓的德行,甚至“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他都兼收并蓄,委以重任。

5、刘备起兵

《三国志》载,刘备是个“织席贩履”的穷汉,他的起兵,靠的是两个马贩子,一个叫张世平,一个叫苏奴。两人见刘备有大志,“多与之金财”,刘备据财“用合徒从”。

6、曹操“捉刀”

三国时刘邵《人物志》:“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

曹操使崔琰代己会见胡使,自作卫士,在交椅旁提刀警卫,使“捉刀”与“代笔”相对,为后人留下冒名顶替的典故。胡使别有慧眼,认为坐上的“曹公”美则美矣,“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7、童年李渔的问

幼年念书,李渔在《孟子》中读到“虽褐宽博”一句时,老师解释说:“朱熹说,褐,即贫穿的衣服,宽博,即又肥又长。”

李渔认为既然是,就该把衣服做得短瘦一点,也好省些布料,为何却不呢?老师也解答不出来。

成年后,他游历到孟子说的塞外穿褐衣的地方,向居民请教,才知道之所以宽大为衣,是白天当衣,夜晚当被。李渔终于明白了幼时的疑问,也知道朱熹的解释是对的。

8、钱学森回国

年,年仅36岁的钱学森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新中国成立的第六天,他和夫人钱英就计划返回祖国。年7月,钱学森正式通知美国决定回国,美国海军次长丹金格尔说:“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到了年,经过周恩来等人的外交努力,钱学森才得以回国。

9、慈禧之叹

清末张之洞献给“老佛爷”慈禧一双碧玉耳环,青翠欲滴。慈禧先是爱不释手,继又长叹一声,将耳环收起。宫女问之,她说:如果数十年前我得到这双耳环,它一定能为我增色,现在年事已高,青春的翠绿恐怕只能反衬出我的衰老。

10、孔融争担兄过

东汉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汉献帝时曾做过北海相。孔融从小就与家中兄弟十分友爱,“融四岁,能让梨”可说是妇孺皆知。在他十六岁时又发生一件令世人赞叹不已的事情。

孔融的哥哥孔褒有个朋友叫张俭,为官清正,敢于仗义执言。他揭露皇帝的宠臣侯览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结果反遭侯览。张俭被迫逃离京城,侯览倚仗权势,下令追捕。这一天,张俭逃到孔褒家中,想在好友处暂躲一躲。凑巧孔褒不在家。孔融知他是兄长的好友,又受了奸邪,便把张俭留了下来。后来,官兵来抓张俭,在孔融的帮助下,张俭得以逃脱,但孔融、孔褒兄弟二人却被抓入狱。在衙门里,兄弟二人都争着把罪名揽在自己身上,弄得县官反倒不知如何判案。孔融说:“收留张俭的是我,帮助张俭逃脱的也是我,我哥哥不在家,一切罪责都由我承担。”而孔褒却说:“张俭是我的朋友,他是因为我才来投奔我家的,这不关我弟弟的事。”两兄弟互不相让,明知认罪以后要受处罚,可是都争着把罪名往自己身上揽,县令只好向上司禀报。最后,为了讨好侯览,判了孔褒的罪。

11、谭嗣同

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不逃也不躲,反而准备劫狱救出光绪帝,由于看守太严,才未动手。

日本派人和他,对他说“可以设法保护”,谭说:“大丈夫不作则已,作事则磊磊落落,一死何足惜!且外国变法,未有不流血者;中国变法流血者,请自谭嗣同始。”

临刑时,他慷慨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2、书生杨锐

光绪帝预感到事情不妙,密召杨锐入宫,说明太后举动,要杨锐设法。杨锐惊惶失措,冒了一句书生气十足的话:“这是陛下家事,应当同你家里人商量。”正是“下笔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13、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曾说中国是他的第二故乡。司徒雷登在回国后不到四个月便中风病倒了。在与疾病搏斗十三年后于一九六二年九月十九日逝世。临终前,他留下遗愿,希望将自己的骨灰安葬在他创办的燕京大学。

14、司马光论德才

“贤就是德,才就是能。”“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德才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之,谓之君子。德胜才,谓之愚人;才胜德,谓之小人。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自少至老,语未尝妄。”

15、皇太极收拢洪承畴

皇太极派范文程劝洪承畴投降。上尘土偶然落下,沾在了洪的衣服上,洪即掸掉尘土。范文程回报皇太极:洪承畴肯定不会求死,连衣服尚那么珍惜,更何况性命?

皇太极亲自接见洪承畴,解下貂皮大衣为洪穿上:“先生是否觉得不那么冷了?”洪承畴瞠目许久,叹曰:“这真是老天选定的明主啊!”于是叩头求降。

皇太极极喜,大为赏赐。将领们或有不满者,皇太极问:我们战斗为什么?将领答:入主中原。皇太极说:我们都是盲人,如行路,今得一向导,怎能不高兴!

范文程、洪承畴等为清人入关,尤其在制订统治方略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16、李斯与韩非

韩非是韩国人,但他的文章在韩国未被君主重视,传到秦国,秦王见而惊呼:我如得此人,和他交游,死而无憾。秦攻打韩国,韩王只得让韩非出使秦国,如此,韩非便来到了秦国。

李斯对秦王说:秦打韩,韩非不会同意,放之归韩,他又会为韩出谋,应杀了他。秦王答应了。李斯就送毒药给韩非,韩非知道李斯的为人,竟饮而亡。

就这样,同学李斯害死了同学韩非。

17、郭沫若救人

年,郭沫若游普陀山时拾到一首绝命诗,他马上派人找到了那位因三次高考落榜而决意“魂归普陀”的姑娘。郭老当即书赠了“蒲松龄落第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并耐心地开导她,使姑娘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她当即作诗感谢郭老:“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妙笔竟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

郭老的回春妙笔仍然是通过促使姑娘的思想发生变化,使生欲战胜死念而起作用。

18、郭沫若的一字之师

一次,郭沫若在台下看《屈原》,第五幕第一场婵娟怒骂宋玉:“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听后,感到骂得不够份量,就到后台找“婵娟”商量。郭老说:“你看,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的’三个字,是不是份量会加重些?”旁边一个演员灵机一动说:“不如把‘你是’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多够味,多么有力。”郭老连声称好。后来,他还为此写了一篇《一字之师》的文章。

19、《草叶集》引来的爱

英国女子安妮读《草叶集》,爱上了52岁的惠特曼。一封封信寄往大西洋彼岸,又远涉重洋来美国,耽了八年。但诗人并不爱安妮,安妮只得重返英国,给诗人信中说:“我心中始终爱你,即使天老地荒也不会改变。”14年过去了,安妮在无望的等待中死去。

20、惠特曼收到的退稿信

作品:《草叶集》。退稿时间:年。退稿信:窃以为出版大作当属不甚明智之举。

21、普希金的数学

少年时,普希金就想成为一名诗人。一次,数学教员让他在黑板前演算代数题。他只胡乱地写了几条公式。“结果怎么样?爱克司等于什么?”“等于零。”普希金笑着回答。“您,普希金,在我这门课上一切结果都是零。您还是写诗去吧!”教员说着,把普希金撵出了教室。

为此,有的同学编了个顺口溜:

普希金在读什么?

请您赶快拿给我!

立即滚出教室去,

不能让他课堂坐!

22、《草叶集》问世前后

年7月,纽约一个印刷厂的工人出版了诗集《草叶集》,他就是36岁的惠特曼。初版只收了十二首诗,出版了一星期,书店里连一本也没有掉,到第二年出增订版为止,仅了11本。

但是,当时,有个惠特曼最尊敬的最有声望的人爱默生对惠特曼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你正处在伟大的经历的开端,我祝福你。”之后,惠特曼又经数年努力,《草叶集》又增加一些有名的新诗,他终于在美国文坛上赢得了很高声誉。

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生命和品行;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士。”

23、文天祥在狱中

文天祥囚于“土室”,狭窄得仅能容人躺下,幽暗潮湿,四周又有炉灶、仓库、瘐死者的尸骸和腐鼠。“土室”里空气恶臭、闷热,令人窒息。然而,体质孱弱的文天祥居二年而无伤。文天祥自信地宣称:“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矣。”他认为“浩然之气”就是“正气”,以一“正气”敌七“邪气”,充分体现了精神、意志力量的伟大。

这“正气”,就是孟子所说的“天地间至大至刚之气”。其实质就是一个人内在的秉性。

24、文天祥成仁就义

文天祥21岁时就考中了状元。元朝军队大举进攻南宋后,文天祥变家财组织义军万人,去保卫南宋都城临安(杭州),次年任右丞相。临安失守后,他坚持抗元,转战于南方数省,终因双方力量悬殊被元兵俘虏。文天祥被俘后,多次求死,未能如愿。在押往元朝大都()路上,他绝食8天,仍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押解到后,他受到隆重的接待,但在敌人的利诱面前,他没有一丝的动摇。元丞相以礼相见,文天祥长揖不拜。宋降臣前来劝降,他忿怒唾面大骂。元人将他关在阴潮的土牢里,折磨了四年,也未能松懈他的一点斗志。他于狱中写了许多诗篇,在《正气》中历数各朝各代不畏、勇于牺牲的仁人志士,以表达自己反抗元朝统治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他向劝降的元世祖忽必烈立而不跪,面对忽必烈许以元朝丞相一职的诱惑,他严肃回答:“天祥是大宋状元、宰相,宋亡,只能死,不能活。”殉国前,他向象征祖国的南方跪拜后,神色安然地就义,时年47岁。文天祥就义后,人们在收敛遗体时,发现他衣带上的遗墨:“孔曰成仁,孟曰成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天祥临刑,当过时,意气洋洋自若。观者如堵,天祥从容谓吏曰:“吾事毕矣。”问人孰为南北,南向,再拜。死。(陈弘绪《文天祥传》)

25、孙子论反间计

《孙子兵法用间篇》:“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26、孙中山临终语

年3月12日,孙中山临终时说:“……和平……奋斗……救中国……。”每年的3月

12日,成为我国的植树节。

27、孙中山论志

孙中山说:“我们到现在说忠于君固然是不可以,说忠于民不可不可呢?忠于事又是可不可呢?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性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

(《孙中山选集三义民族主义第六讲》)

28、孙中山的家事遗嘱

年2月24日,病危时,孙中山留下一份《家事遗嘱》:“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主,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3月11日,他在上述口授的遗训上补签了名字,次日逝去。

29、汪精卫与孙中山

当时,汪精卫让孙中山留遗嘱。孙中山苏醒后说:“我看你们是很危险的。我如果是死了,敌人是一定要来软化你们的;你们如果不被敌人软化,那么我又有什么话可讲呢?”汪精卫等请求说:“吾们跟总理奋斗数十年,向未怕过危险,以后还怕什么危险?向未被敌人软化,以后还有什么敌人能软化吾们?不过总要总理先告诉吾们几句,令吾们有所遵守,吾们方知道怎样可以向前奋斗。”孙中山见汪等如此恳求,就说:“你们要我说什么话呢?”汪精卫就将准备的遗嘱读给孙中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孙中山听毕表示极满意:“好的,我很赞成……”时年2月24日。

3月11日,晨一时,孙中山由夫人扶腕,用钢笔在遗嘱上签了字。

30、中山陵的三座中山像

中山陵有三座中山塑像,一座是供奉于祭堂正中的石雕坐像,一座是墓室内的大理石卧像,一座是藏经楼前站立的铜像。

当时,宋庆龄、何香凝等人反对复古,坚持让孙中山雕像穿中山装,、胡汉民、谭延恺主张穿长袍马褂。结果,两派争执不休,出现了两座不同服装的雕像。另一座铜像是日本友人梅屋庄吉赠送的。

31、孙中山的一生

孙中山从事革命40年,曾四次横渡太平洋,四次横渡印度洋,六次横渡大西洋,七次到檀香山,四次到美国,四次到英国,七次到越南,八次到新加坡,十余次到日本,总行程约20万公里,可绕地球五圈。

32、杨度悼孙中山

“英雄做事无他,只坚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33、孙中山对张之洞

孙中山留学归来,想见见湖广总督张之洞,他递上“学者孙文求见之洞兄”的纸条。张之洞不高兴,让门官交给孙中山一行字:“持三寸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孙中山对下联:“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张之洞立即命门官请进孙中山

34、赵胜求贤

赵平原君有次发现门客渐减,忙问其故:“我近来可怠慢了大家了?”有一门客说:“您的美人得罪了一瘸腿门客,而您又不理睬,您爱美女胜过门客,我们也要告辞了。”

原来,赵胜最得宠的一个美人一日见一瘸门客挑水,姿态不雅,不禁一笑。门客找到赵胜曰:“您的姬妾嘲笑了我,损害了我的尊严,请您重罚她。”但赵胜未当回事。

赵胜弄明白后,立刻杀了那名姬妾,门客也就慢慢回来

35、田光报主

燕太子丹找到处士田光,请田光出主意处理秦对燕的威胁,并介绍了樊於期藏在燕的情况。

田光说:您只知道我壮年时的声名,而今我老迈无用了。不过,我可以想法把您的事交付给荆卿。

丹说:我二人所谈的是,请不要泄露。

田光找到荆轲,讲完情况后,田光说:丹让我保守秘密,那是怀疑我了。我要自杀,丹就知我不会泄密了。说完就自刎了,并以此激励荆轲。

36、孙中山的名言

“要存心做大事,不可存心做大官。”

37、伟大的张衡

张衡是一位集天文、地震、机械、文学、绘画才能于一身的杰出人才。他的地动仪灵敏度极高,就是三级地震,也能测出。他还是世界上第一个制成机械钟、第一个正确解释月蚀成因的科学家。他三十岁那年,完成了不朽名作《二京赋》。他的《南都赋》《归田赋》《四愁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他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年,重修张衡墓,郭沫若题碑记:“如此全面发展的人物,在世界史中亦属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

38、班超不愿“笔耕”

“笔耕”典故出自《后汉书》。班超年轻时即有抱负。有一年哥哥班固被汉明帝召到洛阳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同去了。班超常给官府抄抄写写,取一点报酬,维持生计。日子一久,他感到厌烦苦闷。一天,他把笔摔在地上,说:“丈夫独不效傅介子(西汉出使西域的名人)立功绝域,安能久事笔耕乎!”于是从军,随大将窦固出征,大败匈奴,立了功劳。

39、中国文学上的三大祭文

吴兴、王文濡《续古文观止》中注评说:“韩昌黎《祭十二郎文》、欧阳修《泷冈阡表》,皆古今有数文字,得此《祭妹文》,乃鼎足而三。”这三篇散文,被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名祭文”。《祭妹文》又被誉为“古代祭文中的绝调”。

40、“红岩”烈士刘国志

刘国志(—),四川人,出身于富商家廷。亲友利用上层社会关系营救他,其五哥专程由香港赶回来加以营救,刘国志宁愿放弃去美国留学,拒不在“脱党声明”上签字。他说:“我死了有党,等于没有死。”

41、“红岩”烈士宋振中

宋振中(—),他八个月大时与母亲一起入狱,难友称他为“小萝卜头”。因为他行动较常机智地传递消息和传送东西。狱中不准入学,就由罗世文、黄显声将军先后教他识字读书。年9月6日,他与父母同时遇害,年仅8岁。

42、“红岩”烈士王朴

王朴(—),四川人,出身大地主家庭。他动员母亲金永华变了粮食石,筹集黄金两,支援川东地下斗争。他还创办学校、,作为党活动的据点及经费来源。

43、“红岩”烈士江竹筠

江竹筠(—),四川自贡人。丈夫彭咏梧牺牲后,她谢绝党组织的照顾,坚持到“老彭倒下去的地方”去继续战斗。难友称赞她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

44、牺牲与

年11月27日,对白看守所、渣滓洞中的志士开始。此时,离重庆解放只有三天。

45、鲁迅论写作

“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鲁迅

46、钱与智

美国人的钱在犹太人的口袋里,智慧在中国人的头脑里。

袁行霈,出身于一个传统的读书人家庭,家庭培养了袁行霈对古典文学的兴趣。1953年袁行霈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年北大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 ,从此开始了教学与科研生涯。

1958年秋先是带着学生到北京城子煤矿半工半读,每周三天下矿井挖煤三天上课,持续了两个多月。接着又到密云钢铁公社劳动了大半年,烧过锅炉,做过炉前工、木工、铸工。1959年夏袁行霈又下放到斋堂公社白虎头大队劳动。

1960年3月才回到北大。1962年以后那段狠抓阶级斗争的岁月里,先生被定为全校的“白专”典型。

文革开始后,受到批判,下放鲤鱼洲“五七干校”劳动了一年多,在一次翻车事故中,从鄱阳湖大堤上摔下来,差一点丢了性命。在压抑的氛围中,先生感到动辄得咎,无所适从,“那是我一生中最不开心的时候”。

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后,袁行霈在北大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中国文学史、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陶渊明研究、唐诗研究、李贺研究、唐宋词研究等课程。袁行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进取,取得较好的效果。

1979年晋升讲师。独自撰写了《山海经初探》、《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考辨》、《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等论文在1979年发表,开始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1980年任副教授。1982年至1983年,袁行霈应日本东京大学的邀请,前往讲授陶渊明研究等五门课程。1984年成为中文系特聘教授。1986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1992年,袁行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主编。1992年至1993年,袁行霈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 1994年任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中华文明之光”(150集)总顾问。1997年以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身份在哈佛大学访问研究,并在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华盛顿、夏威夷等大学演讲。1998年再次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1999年出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任。

2000年又出任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2004年任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被北京大学确认为资深教授,享受理科院士待遇,同年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聘为教授(与北京大学联聘)。此外,先后在日本爱知大学,美国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华盛顿、夏威夷等大学,以及香港大学、台湾大学讲学。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2006年1月18日,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1953年,先生考进北京大学,从此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1957年毕业,被林庚先生留

做助教。在1960年至1964年的几年间,袁行霈和陈贻焮先生一起跟随他们的导师林庚先生主编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还参加了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的选注工作。做这些工作需要阅读大量的作品和史料,为袁行霈今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8年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纵通”与“横通”》,文章不长,却是先生第一次公开地表白自己的学术追求,预示着袁行霈学术道路上一个新的开始。文章指出:所谓“纵通”是“就文学论文学,着重研究文学史上各种现象、体裁、流派的发生、发展和衰落;研究一个个时代和作家的成就,及其承上的作用和启下的影响;力求将上下三千年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整理清楚”。所谓“横通”就是力求将文学和史学、哲学、宗教、艺术乃至自然科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努力从它们的关联上,从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的关系上,寻求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袁行霈认为将“纵通”与“横通”结合起来,从更广阔的背景上观察和研究文学发展的历史,“一定会有很多新的发现,甚至开拓出一些新的学科领域”。

1987年袁行霈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出版,此后在日本又出版了此书上编的日文译本,在韩国出版了全书的韩文译本。学界对于这一专著的认可令先生感到欣慰,然而谈及这本书的时候,先生屡屡提及的却是林庚先生所作的序言,其中显示了两代学者心灵的脉脉相通,特别是袁行霈对导师的感恩之情。林庚先生在序言中说:“人之会心,或囊括宇宙,或隐于针锋,灵犀脉脉,若相问答。行霈为学多方,长于分析,每触类而旁通,遂游刃于群艺,尝倡边缘之学;举凡音乐、绘画、宗教、哲学,思维所至,莫不成其论诗之注脚。本书上编盖由浅入深,沿波以探源;下编则青山历历,峰峦自见。仿佛两条坐标轴构成一幅坐标图,交辉映照,互为表里。话固不可以若是其几也,譬喻又总是跛足的,不知其可耶非耶。多年来行霈时叩我柴扉,每纵谈终日,乐而忘返;盖习以为常,亦性之所近也。”1987年袁行霈应邀到日本爱知大学讲学,此后不久出版的《中国文学概论》就是这次讲学的讲稿。

袁行霈认为做学问无非是两种方法:一种是把复杂的事情说得简单明白;另一种是对简单的事情,作出深入细致的分析。先生认为,学问也和诗歌一样具有气象。“学问的气象,如释迦之说法,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弘,清远雅正。不强服人而人自服,无庸标榜而下自成蹊。”而形成这种气象至少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敬业的态度,对学问十分虔诚,一丝不苟;第二是博大的胸襟,不矜己长,不攻人短,不存门户之见;第三是清高的品德,潜心学问,坚持真理,堂堂正正。先生说,具有大家气象的学者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袁行霈们学术的格局和视野开阔,能够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处处显示出总揽全局的能力;袁行霈们的学问都具有开山之功,开拓新领域,建立新学科,发凡起例,垂范后学;袁行霈们都是学问和道德并重,用正直、诚实、刚强成其宽容、独立之气象。

1995年,教育部请袁先生主编面向21世纪教材《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约请了19所高校的29位学者,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气氛,大家团结一致,经过两年半的努力,完成了全部书稿,共四卷。袁行霈不但将这部书定位为教材,也定位为学术著作,因为好的教材都应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并有独到的见解。袁行霈还亲自撰写了总叙论、第三卷叙论,以及第三卷的两章。袁行霈利用去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的机会统改书稿,在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夜以继日辛苦了将近四个月。袁行霈手提着一箱子书稿,从中国到美国,又从美国返回中国。

燕理新生入学通知!

如果你已经报考了燕京理工学院,或者有意报考燕京理工学院,那么接下来的文章你要好好看咯!!!!

关于燕京理工学院的一些入学须知。 

学校已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民办高校之一,正向着特色鲜明、 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综合性、创新型大学的目标前进,这样官方描述用处不大。我尽量说的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1学校是民办2本,2021年录取情况:本科批(历史):454分;本科批(物理):418分。如何看自己分数够不够呢,看高考分数位次。学费20000/年起。招生详情见文末。     

2学校快递地址: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经济开发区迎宾北路45号燕京理工学院。    

3学校环境同比其他学校可以称的上优良,什么官方图看了没用啊,毕竟做宣传的只会给你看到好的一方面,如果有条件,还要亲自到学校看一看。没有的话找学长学姐要一些实拍图。    

4饮食方面:学校三个餐厅,有便宜有贵的,贵的不一定好吃,便宜的也不一定卖相不好,这个没法具体说明,个人感受还不错,你不挑贵的买10元一顿也能吃的很好!1500不够花!500饿不死!看个人选择!     

5 住宿方面:住宿费有档次 1500 八人间 公共卫浴 2500 没啥印象 3500六人间 独卫 4000四人间上床下桌 独卫 全部有空调 宿舍想装修,规定不太让,其实也可以,床帘最好不要,怕起火!!!!!!!  

6 大一是否需要电脑?这个因人而异,如果说你想在宿舍打游戏之类的,或是报考的专业与计算机有关,那当然买呗,如果没有需要,就是个可有可无的占地方的废品。      

7 校园网络:之前……,现在已经整改了,流量网速正常,校园全校无线覆盖。使用校园网有按时的包月的不同计费方式选择。每个学校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这取决于你自己的心态,还有什么问题详情请咨询——燕理小助手。      

诞生背景:小助手是本校最全方位的生活类服务平台,由在校生和毕业学姐共同维护,创建小助手的学姐已经毕业了,当时创立的初衷就是因为学校没有一个像样的多功能服务平台,只有qq表白墙和贴吧勉强能解决一小部分生活所需,所以学姐在毕业之际创建了本平台。

午睡的时候,突然发现身旁的妈妈乌黑发亮的头发中夹杂着一根刺目的白发,我的心被猛的一揪,妈妈才三十六岁呀!怎么会有白发呢?

平时妈妈对我的学习求很严格,为了让我把当天的知识融会贯通,常给我找一些典型题来强化;我考试考得不好,妈妈没有批评我,及时给我分析错误,找出原因;老师反映我上课不专心听讲,妈妈便会教育我,让我知道上课专心听课的重要性。

妈妈在生活上更是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心:我和好朋友闹矛盾了,回家后在妈妈面前功尽弃数落朋友的不是,但妈妈却让我从自身上找毛病,让我学会正确对待朋友;考试没有别人好,心情不好时,妈妈也总是让我找出自己的差距,正确对待成绩;受到老师的批评,回家找妈妈诉苦,妈妈帮我找原因,让我正确看待老师的批评并鼓励我振作精神……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7Q6BS_SgxCX-D-MK3N0cMg

提取码: qgkc    

  1、“为了中华之崛起”

 奉天(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读书是为了什么?

 在种种回答中,坐在后排的周恩来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未厌居

 叶圣陶早期擅长描写“灰色卑琐”的人生,对黑暗社会采取“讽它一下”的态度。有人说他的作品有厌世思想,叶即反其道而行之,为书斋取名“未厌居”,散文集出版时题名《未厌居习作》,以表白自己的心迹。

  3、髀肉复生

 刘备一次赴刘表之宴,席间去厕所时,见大腿肌肉滚圆,感叹光阴如箭,功业未建,心中伤叹流泪。

  4、曹操招贤

 曹操强调用人唯才,而不问出身、资历和所谓的德行,甚至“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他都兼收并蓄,委以重任。

  5、刘备起兵

 《三国志》载,刘备是个“织席贩履”的穷汉,他的起兵,靠的是两个马贩子,一个叫张世平,一个叫苏奴。两人见刘备有大志,“多与之金财”,刘备据财“用合徒从”。

  6、曹操“捉刀”

 三国时刘邵《人物志》:“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

 曹操使崔琰代己会见胡使,自作卫士,在交椅旁提刀警卫,使“捉刀”与“代笔”相对,为后人留下冒名顶替的`典故。胡使别有慧眼,认为坐上的“曹公”美则美矣,“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7、童年李渔的问号

 幼年念书,李渔在《孟子》中读到“虽褐宽博”一句时,老师解释说:“朱熹说,褐,即贫穿的衣服,宽博,即又肥又长。”

 李渔认为既然是穷人,就该把衣服做得短瘦一点,也好省些布料,为何却不呢?老师也解答不出来。

 成年后,他游历到孟子说的塞外穿褐衣的地方,向居民请教,才知道之所以宽大为衣,是白天当衣,夜晚当被。李渔终于明白了幼时的疑问,也知道朱熹的解释是对的。

  8、钱学森回国

 1947年,年仅36岁的钱学森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新中国成立的第六天,他和夫人钱英就计划返回祖国。1950年7月,钱学森正式通知美国政府决定回国,美国海军次长丹·金格尔说:“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到哪里,他都值五个师。”到了1955年,经过周恩来等人的外交努力,钱学森才得以回国。

  9、慈禧之叹

 清末张之洞献给“老佛爷”慈禧一双碧玉耳环,青翠欲滴。慈禧先是爱不释手,继又长叹一声,将耳环收起。宫女问之,她说:如果数十年前我得到这双耳环,它一定能为我增色,现在年事已高,青春的翠绿恐怕只能反衬出我的衰老。

  10、孔融争担兄过

 东汉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汉献帝时曾做过北海相。孔融从小就与家中兄弟十分友爱,“融四岁,能让梨”可说是妇孺皆知。在他十六岁时又发生一件令世人赞叹不已的事情。

 孔融的哥哥孔褒有个朋友叫张俭,为官清正,敢于仗义执言。他揭露皇帝的宠臣侯览结党营私,贪赃枉法,结果反遭侯览迫害。张俭被迫逃离京城,侯览倚仗权势,下令追捕。这一天,张俭逃到孔褒家中,想在好友处暂躲一躲。凑巧孔褒不在家。孔融知他是兄长的好友,又受了奸邪迫害,便把张俭留了下来。后来,官兵来抓张俭,在孔融的帮助下,张俭得以逃脱,但孔融、孔褒兄弟二人却被抓入狱。在衙门里,兄弟二人都争着把罪名揽在自己身上,弄得县官反倒不知如何判案。孔融说:“收留张俭的是我,帮助张俭逃脱的也是我,我哥哥不在家,一切罪责都由我承担。”而孔褒却说:“张俭是我的朋友,他是因为我才来投奔我家的,这不关我弟弟的事。”两兄弟互不相让,明知认罪以后要受处罚,可是都争着把罪名往自己身上揽,县令只好向上司禀报。最后,为了讨好侯览,判了孔褒的罪。

  11、谭嗣同

 变法失败后,谭嗣同不逃也不躲,反而准备劫狱救出光绪帝,由于看守太严,才未动手。

 日本使馆派人和他联系,对他说“可以设法保护”,谭说:“大丈夫不作则已,作事则磊磊落落,一死何足惜!且外国变法,未有不流血者;中国变法流血者,请自谭嗣同始。”

 临刑时,他慷慨陈词:“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12、书生杨锐

 光绪帝预感到事情不妙,密召杨锐入宫,说明太后举动,要杨锐设法。杨锐惊惶失措,冒了一句书生气十足的话:“这是陛下家事,应当同你家里人商量。”正是“下笔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13、司徒雷登

 司徒雷登曾说中国是他的第二故乡。司徒雷登在回国后不到四个月便中风病倒了。在与疾病搏斗十三年后于一九六二年九月十九日逝世。临终前,他留下遗愿,希望将自己的骨灰安葬在他创办的燕京大学。

  14、司马光论德才

 “贤就是德,才就是能。”“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德才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之,谓之君子。德胜才,谓之愚人;才胜德,谓之小人。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自少至老,语未尝妄。”

  15、皇太极收拢洪承畴

 皇太极派范文程劝洪承畴投降。房上尘土偶然落下,沾在了洪的衣服上,洪即掸掉尘土。范文程回报皇太极:洪承畴肯定不会求死,连衣服尚那么珍惜,更何况性命?

 皇太极亲自接见洪承畴,解下貂皮大衣为洪穿上:“先生是否觉得不那么冷了?”洪承畴瞠目许久,叹曰:“这真是老天选定的明主啊!”于是叩头求降。

 皇太极极喜,大为赏赐。将领们或有不满者,皇太极问:我们战斗为什么?将领答:入主中原。皇太极说:我们都是盲人,如行路,今得一向导,怎能不高兴!

 范文程、洪承畴等为清人入关,尤其在制订统治方略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

  16、李斯与韩非

 韩非是韩国人,但他的文章在韩国未被君主重视,传到秦国,秦王见而惊呼:我如得此人,和他交游,死而无憾。秦攻打韩国,韩王只得让韩非出使秦国,如此,韩非便来到了秦国。

 李斯对秦王说:秦打韩,韩非不会同意,放之归韩,他又会为韩出谋,应杀了他。秦王答应了。李斯就送毒药给韩非,韩非知道李斯的为人,竟饮而亡。

 就这样,同学李斯害死了同学韩非。

  17、郭沫若救人

 1962年,郭沫若游普陀山时拾到一首绝命诗,他马上派人找到了那位因三次高考落榜而决意“魂归普陀”的姑娘。郭老当即书赠了“蒲松龄落第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并耐心地开导她,使姑娘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她当即作诗感谢郭老:“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

 郭老的回春妙笔仍然是通过促使姑娘的思想发生变化,使生欲战胜死念而起作用。

  18、郭沫若的一字之师

 一次,郭沫若在台下看《屈原》,第五幕第一场婵娟怒骂宋玉:“宋玉,我特别的恨你,你辜负了先生的教训,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老听后,感到骂得不够份量,就到后台找“婵娟”商量。郭老说:“你看,在‘没有骨气的’后面加上‘无耻的’三个字,是不是份量会加重些?”旁边一个演员灵机一动说:“不如把‘你是’改成‘你这’,‘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多够味,多么有力。”郭老连声称好。后来,他还为此写了一篇《一字之师》的文章。

  19、《草叶集》引来的爱

 英国女子安妮读《草叶集》,爱上了52岁的惠特曼。一封封信寄往大西洋彼岸,又远涉重洋来美国,耽了八年。但诗人并不爱安妮,安妮只得重返英国,给诗人信中说:“我心中始终爱你,即使天老地荒也不会改变。”14年过去了,安妮在无望的等待中死去。

  20、惠特曼收到的退稿信

 作品:《草叶集》。退稿时间:1855年。退稿信:窃以为出版大作当属不甚明智之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614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3
下一篇2024-04-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