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 卷三十四 江水
原文
江水又东迳巫峡①。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②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③,或方似屋,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岩所余④,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⑤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⑥,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⑦,辨其优劣耳。神孟涂所处。《山海经》曰:夏后⑧启之臣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⑨,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⑩西。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寔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注释
①巫峡:长江三峡之一。西起重庆市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
②郭仲产:南朝宋尚书库部郎,撰有《襄阳记》《南雍州记》等。
③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④颓岩:颓落的岩石。所余:所剩余的。
⑤非惟:不仅仅。
⑥偕:同,等同。衡:即衡山,五岳中的南岳。主体部分在湖南省衡阳市南岳区和衡山、衡阳两县境内。疑:即九嶷(yí)山,在今湖南省宁远县南。
⑦就:靠近。霄汉:天空。
⑧夏后:大禹的儿子启,夏朝的国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政权。
⑨其衣有血者执之:郭璞云,不直者则血见于衣。
⑩丹山:即巫山。
丹阳:在今湖北省秭归县东南。
行:出嫁。
高唐之阻:一作“高唐之姬”。
行雨:游移的雨滴。译文
江水继续东流,穿过巫峡,巫峡是杜宇所凿,以疏通江水。郭仲产说:按《地理志》,巫山在巫县县城西南,但现在县城东却有巫山,或许这是郡县治所地址常有迁移变动的缘故吧。江水穿过山峡东流,经过新崩滩。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此处山崩,晋太元二年(367)再次山崩。山崩那天江水倒流一百多里,水涌高达数十丈。现在滩上有很多巨石,圆的如饭箩,方的如房屋,都是从山崖上塌下的,致使急流奔腾怒吼,所以叫新崩滩。崩塌后留下的石峰,与许多别的山岭相比起来,显得还是相当高峻的。下流十多里有大巫山,这座山的高峻不但是三峡所没有的,而且可以与岷山和峨眉山一争上下,与衡山和九嶷山互比高低,周围相连的群山,都是高入青云,只有攀登到天上,才分辨得出它们的高下。大巫山是司法之神孟涂的居处。《山海经》说:夏启的臣子孟涂,在巴做了司法之神,巴人到孟涂的住所来告状,他只把衣服上有血迹的人抓住,决不滥杀无辜,而有好生之德。他住在山上,在丹山西面。郭景纯说:丹山在丹阳,属巴郡。丹山西就是巫山。此外,赤帝的女儿也住在这里,就是宋玉所说的天帝的小女儿,名叫瑶姬,她还没有出嫁就死了,葬在巫山的南面,精魂化成草,结成灵芝。这就是所谓居于高唐险阻处的巫山神女,早上她是飘荡的云,向晚她是游移的雨,每天早晚,都在阳台下面。次日一早,楚王起来一看,果然像神女所说的一样,于是就为她修建庙宇,称为朝云。山峡从起点到终点长一百六十里,称为巫峡,大概就是因山而得名的。
夏梦女士是香港著名**演员、制片人,亦是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先生一生挚爱的梦中情人。据说金庸和夏梦有且仅有一次约会,大约发生在1959年,在香港一间咖啡馆,在幽幽烛光和柔柔音乐营造的诗意氛围,金庸借着酒意,鼓起勇气向心目中的女神表白了爱意。
夏梦当时的回复是:非常敬重金庸的人品,喜欢他的才华,只可惜“爱使”已迟到了一步,感叹“恨不相逢未嫁时”了。因为她的为人,是绝不愿去伤害自己夫君的,请求金庸能格外原谅她。最后她诚挚表示:「今生今世难偿此愿,也许来生来世还有机会……」
原来,此时男已婚、女亦嫁,金庸虽有冲破家庭藩篱,努力追求自己真爱的决心,可他的女神家庭美满,婚姻幸福,却断无回应这份一厢情愿感情的意念了。而这份回绝,也直接导致了金庸从他和夏梦共事的长城影视公司出走,自己投资开创《明报》,并为了支撑报纸而不停撰写武侠小说,开启了同时作为武侠大师和报业大亨的商业生涯。
夏梦,(1933年2月16日-2016年11月3日)原名杨濛,祖籍苏州,生于上海,她自幼喜好戏剧,艺名取自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1950年加盟香港长城**公司,主演多部**,成为当时最著名的香港女星。1966年移居加拿大,息影十余年,80年代返港,任总监制的两部作品,皆获得当年度香港金像奖的最佳影片、导演等多项大奖。2005年被选为为”中国百年**史百大影人“,2015年被上海国际**节颁发『华语**终身成就奖』。她的一生事业辉煌,代表了上世纪50至60年代的香港**历史。
金庸曾有一句名言:「西施怎样美丽,谁也没有见过,我想她应该像夏梦才名不虚传。」
这看似正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最好写照和现身说法,却又不独是金庸的溢美之词,夏梦确实配得上这样的称赞。她性情端庄贞静,待人娴雅大方,气质秀外慧中,而且博览群书,才兼古今,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夏梦她从影十七年,平素修身甚谨,从不参加饭局,拍摄暴露戏,从未传出过任何绯闻。嫁给林葆诚先生后,夫妻恩爱相守半个多世纪。因此被誉为东方的奥黛丽·赫本,玉洁冰清的绝代佳人,「传统士大夫心中理想女性的化身,承载民国文人家国梦想的梦中情人。」
金庸迷恋夏梦,近乎当时他的同事好友们公认的事实。如他任职长城**公司的同事,后来在金庸创办的《明报》工作多年、以写“哈公专栏”出名的许国曾说:「查先生是一个专于感情的人,我跟他共事于长城**公司时,查先生喜爱上一个美丽的女明星,那女明星是一流的大美人,而我们的查先生那时不过是一个我剧、小说家,当然得不到那位女明星的青睐。」
事实上,金庸之所以选择加盟长城公司,就是为着他心中女神夏梦的缘故。大约是和首任妻子杜冶芬离异不久,金庸在银幕上见到刚从影不久的夏梦,惊为天人,如他自己所说:「生活中的夏梦真美,其艳光照得我为之目眩;银幕上的夏梦更美,明星的风采观之就使我加快心跳,魂儿为之勾去。」
年轻时的金庸:
于是为了接近遥不可及的女神,文采出众的金庸就想出了为女神量身打造**剧本这招,于是开始撰写**剧本《绝代佳人》,以历史上帮助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如姬为女主角。
这个剧本果然得到了长城公司采用,以夏梦为女主角拍摄为110分钟的黑白**,于1953年上映后大受好评,金庸也因此在香港文艺界崭露头角。后来引进内地后,该片还被文化部于1957年授予优秀影片荣誉奖,金庸也被授予了文化部编剧金奖章。
从1953年到1958年,金庸以“林欢”为笔名,在《长城画报》先后发表过了至少五十篇谈论**的文章,除《绝代佳人》外,同时撰写了《不要离开我》《兰花花》《欢喜冤家》等**剧本,因此得以和**界众人熟悉,经常和他们一起吃饭、聊天,与女影星在舞池 舞。
然而就在金庸正打算进一步接近女神时,一个消息如晴天霹雳传来,1954年,年仅21岁的夏梦答应了商人林葆诚的追求,与他闪电成婚。
原来,1950年,年仅17岁的夏梦和当时26岁的大明星岑范共同主演了**《禁婚记》,从此一举成名。而两个年轻人彼此吸引,相爱相知,难解难分。
1951年9月,岑范决定回到内地,参加新中国**事业;夏梦不顾自己全家都已移居香港,决定和他回内地发展。岂知长城**公司不想再失去另一根台柱,故意拖延不办夏梦的通行证。夏梦前后给岑范发了多封长信,倾诉衷肠,而岑范的回信却都被有心人扣下,夏梦全都没有收到。
夏梦苦等了岑范3年,杳无音讯,甚至还有岑范已经在内地结婚的谣言。她以为岑范变心,自己被抛弃了,自然失望伤心。而做纺织生意的青年商人林葆诚也和金庸一样,是夏梦的影迷,一直对她十分倾慕,在现场观看夏梦拍摄的《姊妹曲》时,毛遂自荐出任一个教师身份的群众角色,因而加入剧组,得与夏梦相识。
林葆诚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相貌英俊,爱好艺术,举止优雅,学识不凡。他的关心令当时正心灰意冷的夏梦走出阴霾,很快答应了他的求婚。
彼时金庸听到夏梦传出婚讯的心情,大约就和令狐冲听到岳灵珊的婚讯类似吧,因为他自己行动迟缓迂回,却被他人用更直接的手段捷足先登了。不知当时他是否也和令狐冲一样,犹如晴天霹雳、五雷轰顶,大醉大哭一场。
夏梦在香港成婚定居后,长城公司不再作梗,让夏梦得以前往内地。夏梦几经打探,终于知道了岑范下落。
1955年,两人在北京北海公园相见,夏梦说:「从今往后,你就是我的哥哥了。」岑范说,「我们之间没有谁辜负谁,而且始终保持着兄妹般的纯洁。」此后不论夏梦来上海,或是岑范去香港,两人都会互相探视,来往不断。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夏梦还多次给岑范吃素的母亲邮寄花生油。正如岑范所说,「夏梦的美貌还是其次,她的心地更美,非常善良。」
无独有偶,金庸也曾多次写到,「夏梦是一个善女人」,他对夏梦的公开评价,除了如西施般“美”,便是一个“善”字。
1955年,供职于《大公报》的金庸,开始撰写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男主角的名字,取自当时常为夏梦拍摄制作**宣传照的剧照师“陈家洛”,金庸作为一名粉丝,用这种方式来代入其中,幻想能和自己的女神朝夕相处。
1956年,金庸与第二任夫人朱玫结婚。那些年,金庸对夏梦的追求,其实一直都不瞒着朱玫。对此朱玫就和《书剑》中的李沅芷、《笑傲》中的任盈盈一样,泰然处之,理由是:「他在做梦。」依旧一直是全力支持金庸事业的坚实后盾。(可惜朱玫女士看对了夏梦,最后却终没能完全理解自己的丈夫,两人中年离异,自身晚景凄凉,一叹。)
1957年,金庸毅然离开《大公报》,加入夏梦所属的长城**公司,当了一名薪水只有二百八十元的编剧。他笑谈道:「当年唐伯虎爱上了一个豪门的丫环秋香,为了接近她,不惜卖身为奴入豪门,我金庸与之相比还差得远呢。」虽然薪水微薄,但是能真正近距离接触到心中女神,与之共事,此时自比点秋香的唐伯虎的金庸,无疑是快乐的。
因为有一次夏梦开玩笑戏称他为“姚家阿姨”,金庸为此起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笔名“姚嘉衣”,在报纸上开了个影评专栏“姚嘉衣专栏”,当时也脍炙人口。
1959年,金庸导演了**《王老虎抢亲》,该片由夏梦主演,反串男主角周文宾,金庸费心费力,为之鞍前马后。当时大获成功,掀起了六十年代中国戏曲**的热潮。
对金庸这段精神痴迷于夏梦的往事,后来他的老朋友罗孚回答“说是追过夏梦”,倪匡回答:“好像追过夏梦……”,各人隐隐约约,并无否认,心照不宣,确是当年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
而其戛然而止,则是社会和道德约束的必然,毕竟双方此时都有家室。以夏梦的善良为人和一贯理性作风,无论因为道义还是本心,都绝不可能接受这种一厢情愿的感情。
此后,都说孤愤出诗人,其实孤愤亦出名家,大约正是在夏梦处碰了毫无转圜的钉子,金庸离开了长城公司,才会将写稿所得的全部身家8万港币全部拿出,孤注一掷办《明报》,踏上和夏梦夫君林葆诚先生一样的商人之路。
随着一部部武侠巨著的发表,《明报》影响与日俱增,金庸逐渐功成名就。而他对夏梦的爱念却是丝毫不减,两人一直维持了良好的私交。但凡夏梦一有消息,事无巨细,都会在《明报》头版的“伶星专栏”报道。如《夏梦穿百镑衣》《夏梦买马,乱石投林,美容秘诀,敬远脂粉》等等……
1962年秋,夏梦长期在欧洲旅游,金庸就在《明报》上系列报道夏梦的游踪行迹,专门还为她开辟了专栏《夏梦游记》,一连十多天登载夏梦旅行途中写下的旅游散文。这是《明报》首次为女明星开游记专栏,以后似也未见。
到了1967年,怀孕中的夏梦,选择结束十七年的影坛生涯,离开香港,移民加拿大,和丈夫一起经营制衣厂。《明报》不但在9月27日头版头条刊登相关新闻,次日,向来主要由金庸撰写,评述时政要闻和国际风云的《明报》社评,特意以《夏梦的春梦》为题,为一个女明星送行,也是仅有的一次破例,文意盎然,饱含眷恋:
对于这许多年来曾使她成名的**圈,以及一页在影坛中奋斗的历史,夏梦定会有无限的依恋低徊,可是,她终于走了。这其中,自然会有许多原因,在我们的想象之中,一定是加拿大草原的空气更加新鲜,能使她过着更恬静的生活,所以她才在事业高峰之际,毅然抛弃一切,还于幽谷,遗世独立,正是“去也终须去,住也不曾住,他年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我们谨于此为她祝福。——金庸《夏梦的春梦》
夏梦息影后,金庸依旧密切关注她的一举一动,不论她在美国生产还是返港探亲,都在《明报》头版刊出。1978年,夏梦回港组建了青鸟**公司,投拍第一部**,请金庸咨询片名,金庸取名为《投奔怒海》,果然大获成功,被好友倪匡戏称为“金庸这一生对**最大的贡献”。
对夏梦爱恋至深、此生不渝的又何止是金庸一人岑范后来成为了著名导演,拍摄过《借东风》、《林则徐》、《阿Q正传》等多部著名影片,因为英俊潇洒、才华横溢,不知被多少优秀女 慕和追求过,可是他却铁石心肠,毫不动心。
据说为防美女纠缠,他每次拍片都带着“男保姆”。用岑范自己的话说,「假如从来没有认识夏梦,人生也许会和别人一样,(正常结婚生子),但是我认识了夏梦,别人就跟她没有可比性了。」
夏梦既已成家,两人言明兄妹之情,岑范当然更无需信守当年承诺,只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历了和夏梦这样完美优秀女性的爱恋后,他就再难和其他女子结婚成家了。
岑范终身不娶,就这么度过了五十多年,直到2008年去世,享年82岁。金庸笔下那个“四海列国、千秋万代,只有一个阿朱”的大英雄萧峰,据说就参照了岑范为原型。
平心而论,对夏梦这个女人,岑范既远比金庸幸福,更远比金庸深挚。幸福,是因为他们两人曾经真正浓烈地彼此相爱过,后来的分离只是造化弄人,阴差阳错。
而深挚,则是他不但为夏梦守候一生,而且对比夏梦的合家美满和自己的孑然一身,却无丝毫怨怼,甚至“窃喜”夏梦没有和自己在一起,「如果那时回到内地,以她的背景,浩劫中不知会遭遇什么灾难。上吊吃安眠药,我又保护不了她。」
岑范后来接受采访时说:「爱一个人,是要对方好。她(夏梦)现在家庭好、子女好、事业好,我觉得非常欣慰。」
比起在咖啡馆贸然求爱,完全不顾如此一来,两人将面临多大舆论指责、背负怎样社会压力的金庸,岑范确是爱得更用心了。或者说,金庸爱的,其实是自己对夏梦的“爱”;而岑范爱的,才是真正夏梦这个“人”。
所以,不止是夏梦,相信不论任何一个理智的女性,经历过与岑范这样优秀男子不含丝毫杂质的浓烈爱恋,身边又有林葆诚这样的完美丈夫去体贴爱惜和呵护,一直不遗余力鼎立支持自己事业;即使后来追求自己的是一个才高八斗的才子,恐怕也一样是襄王有梦,神女无心了。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天若有情天亦老,红颜鬓边亦白发,往事俱都如烟。对金庸书迷津津乐道的这段感情,晚年的夏梦接受采访时惜字如金,只言「我和金庸,其实不如不说。」
包括对那部由金庸编导的《王老虎抢亲》,她也表示「我一点也不喜欢这部**。可是观众们都喜欢。我觉得那部**不够分量。」而老年金庸对此也说:「我当时对导演技术还有很多不懂」,并对后辈武侠作家温瑞安表示,这部戏“拍得不好”。
确实对一个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的现代女性而言,作家笔下的故事再离奇动人,也只是精心编织的虚幻童话,就如烟花一般,何等绚烂、却转瞬即逝。
生如夏花般灿烂,逝如秋叶般静美,以此祭一代红颜。
命运,宿命,太古的诸神以天地为棋盘,众生为棋子,用血与火厮杀相互对弈。
武神将目光投向他的身上,上一个棋子的毁灭,是偶然也同样是宿命。驻立良久,武神伸出如钢铁浇筑般的双手,将他身上命运所交织成的脉络重重拨动。大秦诸王的意志再一次显现,加诸于他的身上,那个男人从睡梦中惊醒。他想起了秦国,想起了自己亦是大秦惠文王的的子嗣。
公元前307年,武王举鼎绝膑而亡。武神将加诸于秦武王身上的一切转移到这个在燕国作为质子的男人身上。
命运的女神,降临于他的身上,亲吻了他的双手。那个名为赢稷的男人,在一瞬间仿佛成了整个战国的中心。
秦武王死后,大秦掀起轩然大波,武王在世之时并无子嗣。按照古代传统,新的君王应在武王的兄弟们,也就是惠文王的子嗣中产生。而对于当时的赢稷来说,由于常年作为质子待着燕国跟本无暇他顾,他从一开始就不是王位的候选人或者说根本就没有作为国君的资格。
可命运眷顾于他的身上。当时秦国中有两股可以强大到能够左右国君之位的力量,其一便是以秦惠文后所支持的季君公子壮;其二便是秦宣太后所支持的泾阳君公子芾为首,并且宣太后当时得到了在武王时期被打压的秦国宗室重臣樗里子的支持。但是当时惠文后的势力可以说是十分强大,二者一时间难分高下,导致国君之位一直空缺。
就在惠文后和宣太后斗的难舍难分之时,一股强大的力量加入战局,使得胜利的天平朝宣太后的哪一方倾斜。而那股强大的力量,便是 历史 上少有的雄主—赵武灵王。赵武灵王明确的表示可以动用自己的政治力量支持宣太后,但是天下间没有免费的午餐。赵武灵王对宣太后提出了一个条件—必须立赢稷为王。最开始宣太后是不同意与赵武灵王联合的,但是由于当时秦国的另一位中流砥柱,宣太后的弟弟、武王时期的重臣魏冉对赵武灵王的联合表示同意二人一拍即合。此后,由于燕国国君曾经受到赵武灵王的帮助,所以答应派人护送赢稷回秦国继承王位。
当然,赵武灵王肯定不会无缘无故的帮助宣太后也不会无缘无故的立赢稷为国君。赵武灵王所想,是想通过立赢稷为王,引起其余王位候选人的不满,最终导致秦国内乱,以削弱秦国各个方面的力量,达到弱秦的目的。从而使赵国逐渐蚕食秦国。
可命运的女神似乎在那个时期,只对秦稷一个人微笑,而其他人都是还以冷漠。无论如何赵武灵王也不会想到,他所选择的赢稷,那个在燕国的质子,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天生的君王。所有君王应有的隐忍、眼光、格局甚至是杀伐果断,在赢稷身上都有着完美的体现,甚至更上一层楼。他是天生的君王。
而后,在赢稷登上国君之位后,秦国也不出赵武灵王所料,爆发了叛乱。在母亲宣太后的帮助下,赢稷也接受了 历史 交给他的第一个考验。叛乱爆发以后,赢稷将此事全权交给了有从龙之功的魏冉。
魏冉接手后也很快对叛乱做成反应,最终季君之乱得以平息。参加叛乱的众人中,除了武王后得以侥幸逃脱,惠文后、公子壮等人皆被处死。从叛乱平息开始,赢稷才算坐稳了大秦国君的位置。
赢稷继位后,因太过年幼且在朝中没有自己的亲信和势力,导致整个秦国的权柄都落入宣太后手中。而宣太后主政时任用弟弟魏冉、芈戎以及儿子公子悝、公子芾等四贵主政。宣太后及四贵的专权极大限制了秦昭襄王的权力,造成了秦国国内只知有太后和四贵,不知有秦王的政治局面。宣太后也整整把持了秦国朝政41年
武神的伟力再一次眷顾于赢稷的身上,赢稷的父亲秦惠文王、祖父秦孝公、兄弟秦武王,最长的寿命只有四十多年,最少的只有了二十多年。可赢稷不一样,赢稷一直熬到宣太后芈八子逝世都依旧身强体壮。同时魏国人范雎逃亡至秦国后,受到秦昭襄王的重用。范雎向秦昭襄王谏言收回五人的权力,以免造成淖齿、李兑那样弑君篡国的祸乱。秦昭襄王采纳范雎的建议,废宣太后,将魏冉、芈戎、公子悝、公子芾等四贵驱逐出首都咸阳。
说是范雎帮助赢稷夺回了权利,其实不然,最主要的原因赢稷是夺权之路上最大的阻碍—宣太后已经快要不行了。史料记载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才从宣太后手里夺回权力,而秦昭襄王四十一年一年正是公元前265年,也就是宣太后逝世的那一年。强如宣太后这样厉害的人物,也终究抵不住时间的静静流淌。
在宣太后逝世后,赢稷已经是一个50多岁的老人了,可心中的壮志没有随着时间流逝磨灭半点。从宣太后手中拿会本该属于他的权力,解决了秦国内部的主要矛盾之后,赢稷将目光望向了六国。
白起,那个注定为战而生的男人,他所经历的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战役,令人麻木不以的数字,毛骨悚然的结局,是六国的噩梦,却是赢稷的福音。
范雎负责出谋划策,谋划了“远交进攻”的战略方针。而白起负责实施,两个好搭档笑笑嘻嘻的就屠了整个战国时期战死人数的一半,整整100多万人
终其赢稷一生,消灭义渠国,解除秦国后顾之忧;远交近攻,扩大疆土;灭亡东周,占据九鼎;治理巴蜀,修建都江堰。一切的一切都为秦国一统中原打下了重要基础,正如后人评价的“早在秦昭襄王后期,就已经决定了一统天下的格局”。
赢稷的一生太过辉煌,完完全全可以写成一部精彩的小说,我在这里也只是浅浅的描述一下,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对赢稷进行详细了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