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自序
大不了一本书,还不值得这样精巧地不老实,因此罢了。
—— 如果用一句话评价钱钟书,可能这句最合适了。
一
回国船上发生的事情,方鸿渐先是和鲍**缠绵,下船之前和苏文纨的关系又迅速升温。
二
方鸿渐初回国,他花钱买来的假博士文凭被家人登报炫耀,鸿渐觉得好不丢脸。被人请到学校里去做演讲,公开讲抽烟狎妓,可怜的校长喉咙都快要咳破了。被家人安排相亲,过程很是尴尬。
三
方鸿渐的“初恋”。这段时间,先是因为春心难耐,主动去找苏文纨,没成想遇到了唐晓芙,一见倾心,展开了追求。但是因为方鸿渐此时还是排在苏文纨男朋友候选名单第一名的,或许是爱情让女人变得糊涂,她一直以为事情按照她的想象发展,误以为她的鸿渐的关系一直在升温,以她让鸿渐吻她达到最高潮。虽然期间她也不是没有另一手准备的,因为曹元郎来而推掉和方鸿渐的饭局,所以当方鸿渐提出心里另有其人的时候,她马上反击:1)挑拨方鸿渐和唐晓芙的关系,最终阴差阳错导致他们分手; 2)迅速和曹元郎订婚结婚。这段时间,赵辛楣出场,褚慎明、董斜川出场,三闾大学发来聘书。
方鸿渐请苏文纨和唐晓芙吃饭,但是苏文纨因为“身体不舒服”没去,她本来也不想让唐晓芙去,但是连着打了三通电话,把唐晓芙给惹烦了,所以唐晓芙还是去了。后来才知道,应该是曹元朗(草原狼?)那天去看苏文纨,苏文纨不能脱身,所以说自己不舒服,没有去见方鸿渐。
方鸿渐和苏文纨摊牌后,向唐晓芙表白,但是苏文纨添油加醋对唐晓芙说方鸿渐的坏话,导致方鸿渐和唐晓芙分手。可能是天意吧,唐晓芙两次打电话给周家找方鸿渐,周家一直以为方鸿渐在和苏文纨谈恋爱,所以把唐晓芙错当成了苏文纨,第一次方鸿渐还没回去,第二次方鸿渐听说是苏文纨打的电话,因为她对唐晓芙说自己的坏话导致他们分手,一肚子的气,根本没听清对方是谁就一通臭骂,这个电话也彻底了断了他和唐晓芙的关系。所以接电话时一定要弄明白对方是谁,再有的放矢,否则的话可能抱憾终身啊!
苏文纨也觉得曹元朗的诗让人厌恶,但是他喜欢曹元朗对她的恭维,因为曹元朗喜欢她写的诗,所以他觉得曹元朗懂自己?在方鸿渐和她摊牌之后,她火速和曹元朗订婚,结婚。嫁给一个自己并不喜欢和欣赏的人,是女人成熟的标志?
四
方鸿渐和周家关系闹僵,辞职回老家准备去三闾大学报道。苏文纨和曹元郎订婚,赵辛楣断了念想,和方鸿渐化敌为友。其实方鸿渐三闾大学的聘书是赵辛楣的主意,本来他想支走方鸿渐,这样他好和苏文纨拉近关系,但是现在苏文纨已经订婚了,所以他留在上海也没什么意思,就在学校里为自己谋了一个差事,和方鸿渐一起去内地了。这段时间,李梅亭、顾尔谦、孙柔嘉出场。
方鸿渐与自己未来妻子孙柔嘉的第一次见面是在茶室的早餐上,当时方鸿渐暗地里笑她管赵辛楣叫“赵叔叔”,哪能想到后来他俩会结为夫妻!
五
方鸿渐、赵辛楣、孙柔嘉等一行人开始了去三闾大学报道的内地之旅。一路上李梅亭、顾尔谦丑态百出。孙柔嘉在船上的时候,已经展现了心深的一面,只是方鸿渐没有看出来而已。有惊无险,他们终于到了三闾大学。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去三闾大学的船上,赵辛楣已经看出孙**是很心深的人,但是方鸿渐全不以为然,在他心中,孙**好像一直都是个小孩子,从来没有、也不可能长大似的。
人皆有虚荣之心,方鸿渐也不例外,他不明白为什么说话坦白算是美德。
六
方鸿渐被降格为副教授,校长高松年、各系的主任、副主任、讲师等分分出场,大学校园内的“宫斗”开始。无巧不成书:韩学俞和方鸿渐居然是克莱登大学的校友!孙柔嘉受学生的气,方鸿渐帮她代课。上学期结束,寒假前,汪处厚找到赵辛楣和方鸿渐,说汪太太想给他们做媒。
七
有鸡鸭的地方,粪多;有年轻女人的地方,笑多。汪太太做媒,把范**介绍给赵辛楣,刘**介绍给方鸿渐。有意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赵辛楣和范**的关系没有成,反倒是他和汪太太私会时被汪处厚和高松年撞见,逼得没办法,连夜逃走了。方鸿渐和刘**的关系没有成,反倒是他和孙柔嘉的关系坐实了。
八
方鸿渐比孙柔嘉大六岁。孙柔嘉不但是很有主见的人,而且主见的很牢固。方鸿渐被学校解聘了,孙柔嘉和他一起取道香港回上海,到香港后,孙柔嘉吐得厉害,他们怕有别的事情,提前进行了婚姻登记。期间苏文纨正好到香港,在赵辛楣的住处,方鸿渐再次遇到了苏文纨。孙柔嘉总觉得方鸿渐不爱自己,两人之间的吵架逐渐多起来。
九
方豚翁看完儿子报告订婚的信,叫得像母鸡下蛋。方鸿渐开始了在上海的崭新的夫妻生活,不过报社的工作不好做,生活的琐事,自己的妻子和父母、亲戚的关系也不好处理,夫妻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赵辛楣也结婚了,娶了一个年纪比他小的女学生。
记钱钟书与《围城》— 杨绛
钱钟书:我宁恨勿悔。
杨绛:《围城》里写的全是捏造,我所记的却全是事实。
《围城》的重点在“围”而不在“城”,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城外,只要你有“围”的心态,在城外的时候你想挤进城来,在城里的时候想要逃离出去。所以有没有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是否被“围”住了。如果心被围住了,你的默认想法就是要逃离,不管你身处何处,都有一股要逃离的冲动。
很多时候,我们根本都没有意识到,是我们内心的渴望驱使我们逃离,我们总是把问题归咎于环境和他人,是环境的问题、是别人的问题,所以我这样的不幸运、不成功、不幸福,所以我要摆脱现在的环境、我要离开身边的人。
清醒一下吧!看清你周围的环境、你身边的人、你自己的内心。逃离和逃避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不要再幻想什么红彤彤的新世界,不要再指望这个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好;面对现实,面对残酷的现实,面对血淋淋的现实;面对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面对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了解这个世界。
想起了《亮剑》里楚云飞的一句台词:不怕死的人,才配活下去。这才是一个自由的人应该有的态度,如果没有这样的态度,再多的自由也是无用的,甚至是多余的,有害的。
前些年,“逃离北上广”这样的观点触动了很多人的心,而且真的有人这么做了,可是现在又怎么样了?在逃离的人群中,有一部分又逃了回来;在没逃离的人群中,依然有人正在逃离。
前几天,听“每天听见吴晓波·第二季”,其中有一句话:让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有片刻的逃离。这句话表面看起来给人感觉很舒服,但仔细想一下是经不起推敲的。你现在在哪里?为什么要逃离?要逃到哪里去?怎么逃离?逃过去之后怎么办?
这背后的问题和围城是类似的,很多人不愿意哪怕花一秒钟去深入的思考,思考一下我们现在在哪里?为什么会在这里?我们想要到哪里去?为什么要到那里去?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过去?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方式?上面这些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思考,不停的思考,逃离是没有用的。从城里逃到城外是没有用的,从北上广逃到老家是没有用的,从自己的生活中逃离也是没有用的。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唯有直面问题,才有解决的可能。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所以直面问题是解决问题最高效的方法。那么两点之间有没有最长的距离呢?是有的,而且它的名字还很好听,很多人都喜欢它,终此一生追寻它,它就是走捷径。逃离就是一种捷径,它让我们的内心有片刻的安宁,甚至是喜悦,虽然紧随而来的是更多的痛苦和遗憾,我们也在潜意识里相信,我只是运气不好而已,只要我有那么一点点的运气,只要我坚持努力不松懈的继续逃离,下次一定会成功的,生命就在这样的下次中慢慢的流逝,不知不觉。
努力和坚持本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她们并不能帮助我们,重点是我们努力和坚持的事情是什么,是这些事情让我们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强大,这些事情加在一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义。意义不像海盗的宝藏一样,按照藏宝图的指示,经过各种艰难险阻,最终一定会找到她;意义也不是公主嫁给了王子,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意义就是各种事情的不断累积,点点滴滴,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一股可以穿透人心的强大力量。
不管你现在是在城里还是城外,是准备挤进城里还是逃出城外,都祝愿你能获得属于自己的意义。
2018-04-26
北京
原文链接: http://wwwliuxinquancom/works/74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两性风情就像自然界里雌雄求偶一样,原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男人见到年轻貌美的女人,总想展示自己的能耐与本事,总想试试自己男子汉的风度;而女人也总有吸引男人的欲掣,总渴望得到男人的青睐,于是,心理学家便把两性问的这种下意识的愉悦行为称为风情,即通常所说的调情。作为一种让两性彼此喜欢、相互吸引的艺术,风情不但是美丽的,同时也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在20世纪的女性作家文本里,我们看到的风情绝大多数不是两性问轻松愉悦的美妙游戏,而是女人单向度的行为。女人所有的暗送秋波,轻颦浅笑,娇声浪语,摩娑芳唇,以退为进,展示柔弱与性感等诸种诱惑男人的手段,无一不充满了绝望的铤而走险的悲剧意味,烙下很深的性别权力与文化的印痕,包含着深刻的性别形而上的哲学意味。在男权意识依旧,爱情又不幸从精神圣殿跌入红尘万丈的都市商品色相市场的五四时代,美丽的风情变成了两性问的心智相斗。《莎菲女士的日记》里的莎菲。面对凌吉士颀长的身躯,白嫩的面庞,薄薄的小嘴唇,柔软的头发,鲜红嫩腻的嘴角和那说不出、捉不到的主仅,难以抑制自己的迷恋、神往和爱慕。莎菲欲单的滋长标志着自觉的女性目光的生成,说明男女“看”与“被看”的角色规定开始被打破。然而,尽管如此,莎菲也还是在既定的“被看”的文化角色与自我内心欲望的冲突中,陷入了心理痛苦与人格分裂的“疯癫”状态,欲迎还拒,时而喜欢,时而恼怒,时而放肆,时而固守,时而挑逗,时而抵御。当凌吉士对莎菲表白爱意并亲吻她时,莎菲断然拒绝了凌吉士,随之“陷到极深的悲境里”,最后,莎菲决计南下,在无人认识的地方浪费生命的剩余。因为,莎菲以“充足的清晰的脑力”发现了隐藏在凌吉士爱情背后的色情动机与卑劣灵魂,也发现了自我灵魂的堕落。莎菲的弃绝、自省与自戕,预示着父权制社会下女性主体意识的艰难生成与两性风情的虚妄。
也许对两性风情更为虚妄的体验来自张爱玲。在《倾城之恋》里,莎菲以退为进、欲迎还拒的矜持,到了自流苏那里,变成了用尽心力的“谋爱”,因为她遭遇了生存威胁。离婚的流苏在父权社会看来,便是天生的“扫把星”,因此她遭受到来自家庭与社会的嘲讽、白眼、厌弃与算计,陷入“六亲无靠”的生存困境,为“虚飘飘的,不落实地”的生存恐惧所困扰。流苏自己也无法摆脱父权社会加诸她身上的种种陈腐观念,如婚姻观、道德观、价值观等的束缚,这就使得流苏既无法在娘家度日,也无法像五四新女性那样选择自立自强的谋生道路,惟有借“谋爱”来谋生,依附男人,在婚姻里苟活。所以,当流苏偶遇范柳原时,便顾不得夺人之美的廉耻,把女人的全部风情与心计都押在了谋取与范柳原的婚姻上。不幸的是她遇上了一个同样精明与自私的男人,花花公子范柳原无意娶她为妻,只想诱捕她做情妇。于是“一个自私的男人”和“一个自私的女人”便彼此设下圈套、察言观色、旁敲侧击、相互算计,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恋爱智慧考验战”,最后在倾城之祸降临,身陷生死绝境时双双落入情网,成就了婚姻喜剧。表面看来,女性风情终成正果,从虚妄落到了实处。但是,说到底,这正果不过是在男权中心下女性的一次偶然成功的出售而已,正如张爱玲所说,“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流苏因毁城而侥幸得救。一方而映照出男权文化下女性生存与生命的苍凉、辛酸与残酷:即便是在封建父权结构已经松动的20世纪40年代,许多女人也仍然陷落在经济依附、人格附庸与主体沦丧的存在境遇之中;另一方面也涵摄了张爱玲对两性风情寒彻心骨的虚妄的审美体验:“以美好的身体取悦于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职业,也是极普通的妇女职业,为爱而结婚的女人全可以归在这一项下。”
到了林白的《致命的飞翔》,两性风情的虚妄游戏被置换成两性的战争硝烟。“指望一场性的翻身是愚蠢的,我们没有政党和军队,要推翻男性的统治是不可能的,我们打不倒他们,所以必须利用他们”,于是,李莴和北诺在登陆与秃头利用他们的权力放出钓饵、诱取她们的色相时,她们用自己的色相作诱饵,诱取登陆与秃头的权力。虽说这是一笔两厢情愿的生意,但这生意又分明充满着“锐利又晦暗”的厮杀意味,暗示、试探、敌进我退、欲盖弥彰,男人怕上女人的当,女人怕吃男人的亏,温情脉脉的两性调情变成了两性致命的飞翔。而在《一个人的战争》里,林白又把两性风情的这种对抗性的悲剧体验演绎为女性孤绝的“一个人的战争”——“一个人的战争意味着一个女人自己嫁给自己”。显然,在这两性的战争或女性“一个人的战争”的书写中,林白极端的女权姿态赫然在日。也许在这种极端的女权姿态背后饱含着林白对两性形而上的悲观体验:异性关系尽管是人的二元性生命本身尤法拒绝的,但由于个体生命在性别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孤独,男人与女人注定是对抗的、无法沟通的。
然而,上述这种女性单向度取悦男人以及由此遭遇的被物化的境遇,到了张抗抗的《作女》那里,仿佛整个被颠了个儿。陶桃沿袭传统女人卖弄风情的方式,企图用容貌、服饰与女人的贤惠温柔来俘获郑达磊的婚姻,但失败了。卓尔不想对男人卖弄什么风情,她只想按照自我的方式生活,素面朝天,留短发,穿牛仔衣着,干自己喜欢干的职业,性情也离贤惠温柔甚远。但是,她却匪夷所思地获得男人的青睐,不但火锅店老板对她疼爱有加,而且也获得了成功男人郑达磊的爱情,尽管卓尔最终拒绝了他。这失败与成功的比照,无非是想说明女人终于可以不向男人卖弄风情了,甚至主体觉醒了的女性也可以令男人向自己卖弄风情了,就像火锅店老板对卓尔的有求必应,召之即来一样。张抗抗这种审美选择多少带有一些利用男性、将男性物化的倾向。为了建构女性主体而将男性物化,果真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理想的两性关系么
对此,王安忆有她自己独到的思考。她既不像丁玲,将两性风情视为一种现代浮世式的皮肉交易而加以拒绝,也不像林白视异性如敌人,把女人的风情作为推翻男人的工具,更不像张抗抗对女性主体作过度理想化的阐释;她更接近张爱玲,深察女性的卖弄风情与其生存的关系,但又与张爱玲有着明显的区别,她不像张爱玲那样将风情写得乐趣尽失而苍凉十足,而是温文尔雅,心平气和,充满着人间的烟火味。在一片低迷、暖昧的上海市民弄堂的氛围中,风情万种的王琦瑶粉墨登场,她依仗自己的青春和美丽,一步一步地进入都市的现代空间:片厂、私人摄影室、晚会、舞场,步入大都市上海社会,先是参加选美,荣获上海三**的殊荣,后是住进了李主任的爱丽丝公寓,继而与萨沙、康明逊、老克腊、长脚有斩不断的联系。面对大都市的色情流行与游戏规则,王琦瑶并不像白流苏们那样恐惧、徘徊、退缩和被动,而是从容地接受,毫不犹豫地投入。同样的从容与坚决也出现在《香港的情与爱》里,老魏就对自已说,我要用这个女人两年,这不是50岁里的两年。是30岁里的两年。而逢佳则在心里想,代价大收获才多,世上哪有无本万利的买卖。老魏和逢佳的卖弄风情虽然起因于功利目的,也伴随着斗心斗智,但两人都“凭着各自的良心”,以“义”为准绳,在时间的打磨中,滋长出普通男女的“善待”情义。总的来看,王安忆的两性风情书写因为贯穿着她对平淡人生的一种穿透性领悟,对普通人生命内涵的发现和开掘,因此蕴满人性的情致与温婉,真切而动人。显然,王安忆的世俗视角与平民主义立场,使她在审视两性关系时避免了张爱玲的悲观主义、林白愤激的女权姿态与张抗抗理想化的女性主义色彩,但她是否也有以情义遮蔽两性问的利用与物化事实的嫌疑她是否需要在温婉体恤市民的同时,对她们进行像丁玲那样清醒的自省与理性的批判这是我们始终挥之不去的疑问。
无论如何,男女两性关系总是一个难题。尽管在母系社会,人类曾经出现过理安·艾斯勒所盛赞的“圣杯”式的男女和谐相生的合作关系;在现代文明社会里,我们也一直提倡男女平等的两性关系,但绵延时间最长、积淀最深的莫过于女性被男性所规定、所统治的男性统治模式。20世纪女性作家笔下两性风情的演化以及由此所共同表现出来的虚安体验与物化倾向,昭示了欢娱亲昵的两性风情如沧海骊珠,难以寻觅;也折射了在两性关系意识混沌而纷繁的变迁中,女性作家更多地认可两性双方一方对另一方的支配与利用关系。这种关系,正是马丁·布伯所批判的“我一它”关系,在这种关系里,与“我”产生关联的一切在者都沦为“我”利用的对象,是为满足“我”的利益、需要、欲求的工具。我想,作为两性风情以及两性关系理想形态的书写,我们应该提倡的是马丁·布伯所赞许的“我一你”关系,这种关系里,“我”与“你”是相互平等的生命与生命的相关性的存在,是既多样统一,多元互补,又并行而不相悖,并存而不相害的和谐存在。只有在这样的“我一你”关系中,有关男女两性风情及关系的书写才可避免两性物化的创伤,才能通向真证的生命审美境界。
他留学数年,最后拿回了假文凭,稀里糊涂地结婚,一年后便支离破碎。
没有自我和想法的人真可怕。
他是一个中产阶级的留学生,他留学的钱是未来岳父资助的。富足的岳父当然希望自己的女婿是留洋名流。谁让这个时代就喜欢拥有这种头衔的人呢。
不料逍遥的日子还没有过尽兴,未婚妻去世了。那个他还没有见过的可怜的年轻女人生病不幸离世了。
没了婚约,便没有了给他出钱的理由,岳父停止了给他汇钱。自家父亲那点微薄的薪水需要供养挤在一起的一大家人,没有多余的给他。
收拾行李回国,欧洲晃悠的这几年,他没有认真学过什么东西,自然没有老师愿意给他文凭。但是总不能一无所有地回去,好在还能花钱买了一个假的博士文凭。
好歹也是一个凭证,国内一般的人是没法看明白真假的。虽然心虚,但也是没有过多愧疚。甚至因此成为七大姑八大姨教育孩子的榜样。
回国的船上,闲聊,打牌,他厌恶着别人。别人何尝不是冷眼看着他。
他遇到了A**,他们曾经是同学现在她是名副其实的博士。就连在船上也总是捧着书看着。
她像高傲的公主,美丽,大方,却也有些若即若离。
反而是B**,热情奔放,眉眼流转。总是让人喉咙打结。下船的时候B**走的云淡风轻,好像船舱的那一晚从未有过。
他梗在喉咙里的话就那么没了出处。
和A**一起下船,一起逛等回上海的船。
她对他有了眷恋,有了想法。
在回上海的日子里,他们来往多了起来,多数都是A**的张罗。同行的还有一个姓赵的先生,他们也是船上一同回国的。
这期间他暂时在前岳父的银行上班,不咸不淡,收入也不多。因为家里拥挤他暂时住在前岳父家,直到因为他和A**来往和前岳母发生了一些分歧。
一起聊天吃饭的日子总是有很多出其不意的快乐,他遇见了她-A**的表妹。
那些为了爱情所做的精心的准备,也在一些凌厉和自认为不恰当下失了踪迹。
好不容易彼此达成了共识,互通了心意。
快乐没多久,被A**的一些有意所误会而斩断。谁让他不爱她的当初又和她来来往往那么多,最后又在她的表白里落荒而逃。
她做了那么多,他坦然接受,拒绝她,却忽然出现在了别人的身旁。
他也是在一些是非面前,总想着后退一步,就算是爱情浓烈,也无法阻挡内心的妥协。
日子仿佛就那么不顺利,忽然想起了之前收到的聘请书。赵先生要去教书,那么就一起去吧,自己也有聘书。
离开或者归来都没有很多时间思考。
去往的路上一行四个人,辗转终于到了目的地。虽然在深山里,刚开始的大学看起来一切都没有很具备的样子。
不满的是说好的教授,变成了遥遥无期的副教授,一年以后离开的时候也没有等来确切的任命。
教书的随意和窘迫并没有激起内心的任何求知欲或者奋发图强的意识。
在一些派系斗争的纠葛里和被看穿其无真才实窘境里稀里糊涂的地就没了工作。
好在收获了爱情,孙**是和他们一起去任教的,起初看她普通不起眼。
但是男人们讨论女人,女人们相互挤兑,总有些有意无意的小算计。
后来也在不知不觉中竟然就被裹挟成了爱情,在别人的口水压力下,定了婚,又结了婚。
所有爱情里的美好和结婚最初的简单在回上海以前都消耗了。
父母亲和弟弟弟妹们其实也无足轻重地影响了一些对话,她姑妈的强势和帮佣的嚼舌根滋生了太多怨气,吵架成了家常便饭。
赵先生给介绍的工作,也是不咸不淡地做着,没有妻子挣得多,但是其他一点都不输她。决裂出现在他随意的辞职,因为赵先生让他去重庆,说那里有个更好的工作。
也因为上司的突然辞职,跟风怕有其他变数。
结束的时候他们大吵,他还受了伤,最后他出门,她打包行李离家。
这是《围城》的故事,但是那些片段,那些场景,还有那个主要人物尤其是婚姻里那些残忍的言语厮杀和行为随意,让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起自己平日里对待爱人的态度是不是也和他一样。
他觉得结婚容易,离婚没有那么容易,所幸随意起来,嬉笑怒骂全凭心情,没有克制和约束,没有同情和怜爱。这样的婚姻怕是何种鸟都住不惯的。
何况是和一个没有主见,没有追求,只有高傲,自负,又坏脾气的浑浑噩噩的男人呢。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要逃出来。”
这守城的到最后不是情情爱爱,是道德和约束,是良知和责任。
导语:钱钟书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围城》这部小说吧!
1、回国之旅
方鸿渐的父亲是一乡之望,在方鸿渐上高中的时候,方家就和同乡的周家为方鸿渐订了婚约。
周家在方鸿渐的同乡经营一家“点金银行”,两家少不得交集。
但是,方鸿渐对这个未婚妻不甚关心,也曾写信给他父亲要解除婚约,却被驳回。
他的未婚妻在他上大学的时候就不幸生病去世,方鸿渐写信吊唁,周家认为方鸿渐天性忠厚,是个远到之器,于是资助方鸿渐出国留学。
方鸿渐在国外学习不认真,算是游学,先后去过几个欧洲的大学,随便听了几门课,第四年的时候,看到学费不足用,就想着回国。
当他的父亲和岳父询问他是否得到博士学位时,方鸿渐只能找到一个卖假证的爱尔兰人,办了一张假的博士文凭,得了一个“克莱登大学”的哲学博士,遂启程回国。
在回国的船上,方鸿渐遇到了自己大学的同学,苏文纨。苏文纨新授的真正的文学博士,方鸿渐和她之前没有太多的交集。
大学时的苏文纨心高气傲,觉得无人能和她匹配,现在成了女博士也没有人敢追她,但她冷漠的外表下却想要得到一份爱情。
方鸿渐的家室还算可以,苏文纨对方鸿渐也有些意思。
方鸿渐和同船的一位有未婚夫的鲍**调情,后又遭到鲍**的冷落,苏文纨对于此也是冷眼相看,但心中对于方鸿渐还是有点念想,她想让方鸿渐爱上自己,主动和自己求婚。
她既孤独又热烈地想要拥抱爱情,觉得只有爱情能将她冰冷的心融化,消除内心的失落感。
每一个冷漠高傲的外表下或许都藏着一颗温婉如玉的心,有时遇到对的人,好像遇到一把钥匙,打开这颗心的大门,让它照进阳光。苏文纨在等,等一把打开她内心的钥匙,或许是方鸿渐,又或许是别人。
在方鸿渐的眼中,他和苏文纨就好像两条平行线,他们的友谊仅限于友谊,无论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近,都不会有交集。
回国后,方鸿渐和苏文纨回到各自的家中,他们临走时互道一声“再会”。
这样的话语,在苏文纨的心中是期望,在此刻的方鸿渐心中是逃离,他不想落入婚姻的圈套,更不想和自己不爱的人走到一起。
方鸿渐回乡后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只是打着出国留学归来的“博士”头衔,在别人那里收获一点仰望和尊重。
他的岳父周经理给方鸿渐在“点金银行”安排了职位,方鸿渐才算是有了一份工作。
2、爱情的波折
方鸿渐在点金银行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去拜访了苏文纨。
经由苏文纨的介绍,他认识了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并对她产生好感,他觉得唐晓芙就是他心里想要的女子。
唐晓芙的身上没有太多的修饰,但却是真正的摩登文明下的女孩子。
方鸿渐对于唐晓芙的爱不敢大胆表白,因为苏文纨喜欢方鸿渐,她一步步地向着方鸿渐靠近,着急地等待方鸿渐的求婚,然而,她爱的人并不爱她。
在苏文纨的介绍下,方鸿渐又认识了赵辛楣。赵辛楣是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博士,和苏文纨从小就是朋友,赵辛楣喜欢苏文纨喜欢了二十几年,一直想向苏文纨求婚。
起先赵辛楣把方鸿渐当做情敌,对他百般刁难,请客吃饭时故意灌醉方鸿渐,想让他出丑,不料,却将方鸿渐和苏文纨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近。
方鸿渐接受着苏文纨的好,心里却爱着唐晓芙,他不说出来,只是心中怯弱,方鸿渐也算是道义上的懦夫了。
最终,他决定写信拒绝苏文纨的爱,又写信给唐晓芙告白。
苏文纨对方鸿渐气愤之极,心里又怕唐晓芙和方鸿渐在一起,就将方鸿渐之前的丑事全都告诉唐晓芙,因此唐晓芙没有接受方鸿渐的爱。
失恋后的方鸿渐又和周家夫人闹翻,心情郁闷低落,生活大受打击。恰逢此时,他收到内地国立大学三闾大学的聘书,要聘他为教授,为了逃避眼前生活的苦闷,方鸿渐决定前往内地教书。
得不到的总是最美好的,方鸿渐的软弱不值得拥有唐晓芙的爱,所以他得不到。
也正是由于方鸿渐的软弱,他又错过了苏文纨。爱,要的是真实,真诚和勇敢,而方鸿渐都没有。
3、去内地教书
苏文纨在和方鸿渐闹翻之后,很快就答应了新诗人曹元朗的求婚,并不久完婚。
方鸿渐拜访赵辛楣时才意外得知:三闾大学的聘书是赵辛楣为了疏远他和苏文纨的关系,才让他的先生高松年(新组织的国立大学三闾大学校长)拍电报请方鸿渐去内地教书。
这两个人之间没有了苏文纨,很谈得来,互吐心事,并决定不久启程一起前去三闾大学任教。
与他们同去三闾大学任教的还有中国文学系的主任李梅亭,高松年的远亲顾尔谦,还有赵辛楣朋友的女儿孙柔嘉。
他们一行人买好船票,准备前往三闾大学,这一路上却充满了波折和艰辛。
赵辛楣和方鸿渐成了最亲近的好朋友,他们看透与自己同行的一行人中,李梅亭的老奸巨猾、自私和假惺惺;顾尔谦的奉承附和,令人厌恶。
一开始赵辛楣和方鸿渐讨论女人都是狡猾的,认为同行的孙柔嘉也是一样的,他们并不怎么待见她。
他们一起挤汽车,看尽人们的各种丑陋的面目,他们住破旧的旅店,吃便宜的餐馆,有欢乐,有痛苦,一行人都熬过来了。
到了三闾大学,高松年为他们各自安排了职位和工作,本来说好的给方鸿渐教授的名分,最终因为他没有学位证书,只给了一个副教授。
方鸿渐心中充满了气恼,但同时又对自己的“假博士”头衔感到心虚,安慰自己副教授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方鸿渐不属于任何一个系,他所教的课是一门毫无用处、只是为凑学分而设置的课,课时特别少。他教得一般,听课的学生也从不把他的课当回事。
在学校里,方鸿渐受到校长的不重用、同事们的闲言细语、学生们的轻视,使得方鸿渐对于学校这样的环境也产生了很大的厌恶。
孙柔嘉大学刚毕业,学校安排她教一组学生的英文,她本身的水平有限,又因为年轻,被学生们欺负得厉害,实在教不下去,只好由主任刘东方暂代,后交由方鸿渐代课。
而赵辛楣在学校里教书还不错,校长授他的是教授的名衔,但却因和中国文学系主任汪处厚的年轻太太暧昧不清,被校长等一行人撞见误会,便辞职去了重庆。
曾经一起来三闾大学的李梅亭,在学校里发展得不错,还组织学习外国剑桥大学的“导师制”,搞成了完全另一种风格的导师制,遭到许多人的反对,加之他的为人自私阴险,在学校里也不受到学生和同事的待见。
4、进入围城
赵辛楣走后不久,方鸿渐也辞职了,一来校长对他很轻视,二来在三闾大学这样的环境里,方鸿渐生存困难,难以面对那么多的人情世故。
方鸿渐本不爱孙柔嘉,对她是完全不在乎,但是赵辛楣总是开他们的玩笑,渐渐方鸿渐觉得自己是有点爱上她,但又不想承认。
学校里风言风语总是将他们搅在一起,最终方鸿渐和孙柔嘉走到一起。他带着孙柔嘉一起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
二人回程的途中,在香港登记结婚。回到上海,方鸿渐和孙柔嘉的双方家长互相见面之后,谁都不喜欢对方。
孙家觉得方家太过迂腐、守旧,方家觉得孙家不够有钱,两家人的互相嫌弃经常引起方鸿渐和孙柔嘉的争吵。
方家给他们找了一处房子让他们租住,他们家里的家俱几乎都是孙柔嘉的姑母送的。
方鸿渐在赵辛楣介绍的报馆里工作,孙柔嘉在她姑母的工厂里工作,工资比方鸿渐多一倍。
孙家人都很瞧不上方鸿渐,觉得他太无能,为此,方鸿渐经常和孙嘉柔吵架,争吵成了他们生活的家常便饭。
故事的最后,方鸿渐和孙柔嘉在生活中互相为彼此留有的那一点忍耐都爆发出来了,他们都累了,在这围城里,他们都挣扎得太累。
在《围城》里,我们都讨厌方鸿渐的软弱、无能,只有空想却碌碌无为的性格,但是生活中类似方鸿渐这样的人太多,有时连我们自己都成了讨厌的方鸿渐。
而孙柔嘉这样的女孩,在现实中更是代表每一个普通的女孩,她最大的成功就是嫁给方鸿渐,而她最大的失败也是嫁给方鸿渐。
婚姻的围城里,没有谁对谁错,也没有多样的选择,理解和沟通或许是守护好婚姻这所围城的最好的方式。
对于职业的围城、或是人生的围城,都是一样的道理,无论是城内的人,城外的人,塑造好自己,才能不受围城的束缚。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世间的围城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所著的讽刺长篇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文学界誉为“新儒外史”。《围城》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描述了婚姻之城,还隐藏着生活之城和事业之城,这三座城相加才构成了完整的《围城》。
一、生活之城
1、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因一封情真意切吊唁因病去世的未婚妻的信,让未婚妻的爸爸觉得方鸿渐是一位有情有义之人,决定资助他出国留学,继续深造。可只顾游山玩水的方鸿渐不仅不学无术,还差点连回国的钱都没有。为了给家人和岳父一个交代,花钱买了一个假博士文凭。回到上海后,生怕被揭穿,万般嘱咐一切低调行事,可架不住岳父爱面子,不但将文凭登报,还大摆宴席,本来不爱应酬的方鸿渐只好跟着岳父转着圈去敬酒。
生活就是这样,在你接受别人给你的好处时,就要付出相应的东西。这个世界上永远没有免费的午餐,所有的馈赠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赠予,也不要贪图便宜,想要的东西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不受制于人,才能活出真我。
2、做人做事要坦诚相待
方鸿渐在回国的船上喜欢上了懂玩弄感情的鲍**,随着船越来越靠近香港,有未婚夫的鲍**有意疏远他,而他却死心踏地各种讨好,直到下船时看到鲍**扑到一个秃顶肥胖的中年男人怀里撒娇,才如梦初醒。
患得患失的方鸿渐开始与大学同学苏**一起吃饭看**,可喜欢上苏**表妹唐晓芙的他却不敢坦白,表面上是去看望苏**,实质上是为了了解唐晓芙并索要电话向唐晓芙表白。
喜欢方鸿渐的苏**顿时感觉被欺骗了,气急败坏地打电话骂了方鸿渐一通,还把方鸿渐与鲍**的事告诉表妹,唐晓芙气的和方鸿渐分了手。
方鸿渐因为自己的优柔寡断,不仅被失恋,还在岳父家再也住不下去了。
做人要坦诚相待,对待感情问题,不要含含糊糊,一定要坚决,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要说的明明白白,优柔寡断只会害了自己。
二、事业之城
1、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
西梅是喜欢苏**的老同学,看到苏**喜欢与方鸿渐交往,就故意推掉内地某所高校的任职邀请,还向校长推荐了方鸿渐,目的是为了让方鸿渐离开上海,他好趁虚而入,做苏**的男朋友。
只是计划不如变化快,感觉被方鸿渐欺骗了的苏**一气之下与别人火速订婚,并且登报告知世人。有容人之量的西梅顿感同是天下沦落人,主动找到鸿渐诉说衷肠,还约定日期一同前往内地高校做老师。
你看,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患难见真情,只有在遇到危险时,我们才能看清,谁才是自己真正的朋友,情敌也能变成好朋友。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到达高校的方鸿渐因被校长质疑文凭是假的,所以对他没有好脸色,还安排他教从来没有开设的“伦理课”。心虚的方鸿渐明知校长在为难他,可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工作,只好硬着头皮教书。没有相应知识积累,又没有教材的他,只好拿着一本图书馆借的介绍大纲上课,效果可想而知,根本没有人认真听课,学生还总是捉弄他。
生活中像方鸿渐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在该努力的时候,没有好好努力,每天得过且过,不愿吃学习、奋斗的苦,安逸享乐,最后因为平庸,不得不吃生活的苦。正如那句话说的“不愿吃学习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
3、人际关系中的得与失
方鸿渐因为自身平庸,在学校里不招领导、同事、学生们待见。高校长看在西梅的面子上,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解雇他。可是人算不如天算,本想着忍气吞声过日子的方鸿渐连最后一根稻草都要失去。西梅与领导妻子夜晚散步的事被人撞见,全校上下一致认为西梅品行不端,自知理亏的西梅第二天就辞职离开了学校。
作为西梅好朋友的方鸿渐受到了牵连,大家觉得“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方鸿渐肯定也不是什么好人。于是,在工作中处处为难他。转眼一个学期结束了,除了方鸿渐,其他老师都收到了续聘书。没无它法的方鸿渐,只好灰溜溜地返回上海找工作。
人生活在社会中脱离不了人际关系,个人就像“鱼”,人际关系就像“水”,想自由地在水中嬉戏,就得有本事。遇到烦恼是正常的事情,只是如何驾驭而已。对人不能斤斤计较,对己不能聪明过头,如何站在对方角度看问题,自己过得舒心,别人也过得顺意,皆是学问。
人生百态,人际关系复杂。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就要学会处事之道。但是,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单独生活,在生活中,不揭人短,也不要处处与人做对,才能活的轻松一点。当然,自己有时候不小心,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别人算计,防不胜防。
三、婚姻之城
有句话说得好:“恋爱是两个人的事,结婚是两个家庭的事”。要结婚成家,不能不考虑对方的家庭。
孙柔嘉在去学校任职的船上以及学校里的日常逐渐与方鸿渐走的越来越近,为了堵住别人的闲言碎语,还假戏真做与方鸿渐结婚。
只是相爱容易相处难,本就家庭悬殊的两人,一旦涉及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没事变小事,小事便大事,之后只能被迫分开。
架不住公婆、妯娌的各种刁难以及方鸿渐的不理解,孙柔嘉和方鸿渐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只是每次吵完总有一方示弱妥协,因为心中有爱。
人性是复杂的,再深的感情也经不住长久的争吵。爱就像存款,越存越多,不存为零。最后,方鸿渐和孙柔嘉两人不得不分道扬镳,各自寻找出路。
一、评价:
1、赵辛楣聪明、有才能、有本事。赵辛楣或许是《围城》里最聪明的一个,他为了赢得情场上的战争,做手脚把鸿渐支派到内地,鸿渐还浑然不觉;他请客吃饭捉弄鸿渐,鸿渐更是无处可逃;李梅亭炫耀自己的英文名字时,他立刻联想到“mating”(臀部),真是让人叫绝;而孙柔嘉铺设天罗地网捕捉方鸿渐的好戏,他则在一边洞若观火,最后还是他一句话惊醒了鸿渐这个梦中人。赵辛楣是个头脑清醒、目光敏锐、意志坚定而且颇有行动力的人,他能从失恋的痛苦中迅速走出,到三闾大学去做了政治系主任。
可以说,赵辛楣在任何时候都是意气风发,事业通达,即使在三闾大学败走麦城,也是很快就翻得身来,他到了重庆进了国防委员会,颇为得意,比起出走时的狼狈,像换了一个人。赵辛楣是一个高智商、高情商人物,任何时候都不会让人轻视,也难以击败。
2、赵辛楣为人豪爽豁达,幽默风趣,颇重朋友情谊,是个可交的朋友。赵辛楣对朋友讲义气。比如他帮助方鸿渐很多忙,帮助找了两次工作,结婚时出手很大方,而方鸿渐最后离开孙柔嘉可能也得投奔他。
3、赵辛楣对爱情忠贞不渝。赵辛楣性格明朗$爱的执着、恨的坦荡$与方鸿渐形成鲜明对比。论赵辛楣的家世、才情、学问都应该不会缺少美女的青睐$但他从小暗恋苏文纨,一直痴心不改地等到她从法国博士毕业回来,而且一爱就是三十年。赵辛楣和方鸿渐是完全不同的,他们虽然同“病”却不同“情”。当方鸿渐多情地看着鲍**离去,应付着苏**半温不火的秋波,还在办公的间隙给唐**写情书的时候,赵辛楣眼睛里只有苏文纨,虽然他大概也清楚苏**爱的是方鸿渐。虽然苏**最终的情伤让她不惜嫁给了四喜丸子来填补空虚,可是赵辛楣的三十年的情结却不曾解开。能爱一个人三十年很不容易。赵辛楣却在他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已经拥有这个理想主义者的标准特征了。赵辛楣不但有这个理想,而且确实是努力去实现它,于是他终于对汪太太亲密到了接近非礼的地步。书里并没有告诉我们汪太太和苏文纨到底有多象,只有那个本来身宽体胖喜欢大笑的赵辛楣忽然敏感起来:“你不觉得她有点象文纨?”战火烧天的时候,明知道对方是有夫之妇,却不惜为了这样一个理由去跨越雷池,他毅然摆脱了周围的目光,向汪太太表白。用孙柔嘉的话来说:“辛楣看中的女人,汪太太、苏**,我全瞻仰过了。想来也是那一派。”他喜欢的就是一个类型的女性,苦苦追求苏文纨不成,能够令他再次心动的女人,都是有些似苏**的。他追捧苏文纨的时候,还带些公子哥习气,让人忍不住把同情心施与木讷迂腐的方鸿渐。而他对汪处厚太太火光般一闪的爱恋,倒更显掏心掏肺,带着些绝望、理想的动人色彩。
4、赵辛楣外形儒雅,有贵族风范。书中是这么说他的:“这时候进来一个近三十岁,身材高大、神气轩昂的人”、“他父亲信算命相面,他十三四岁时带他去见一个有名的女相士,那女相士赞他:火星方,土形厚,牛眼,狮鼻,棋子耳,四字口,正合《麻衣相法》所说南方贵宦之相,将来名位非凡,远在老子之上”。虽然这“牛眼,狮鼻,棋子耳,四字口”组合起来不是很英俊,但是“身材高大、神气轩昂”自是他给人的感官印象。他留洋学的是政治$颇有政治家的见地和风度。赵辛楣与苏文纨是世交,由此可知,他出身于富贵人家。据说,三代才能培养出贵族,赵辛楣应该是一户有文化的官宦大家的第三代(至少是第三代),所以,他的富有没有暴发户的浅陋,也没有商人的算计,他的富有在书中从未刻意交待过,但是让人觉得出来,财富是他与生据来且相生相伴的,应该说,赵辛楣有!"贵族的风范。
总之,赵辛楣是一个有智慧、有本领、有情义、有情趣的知识分子,但是,由于生活在那个扭曲的社会,使这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留学生和方鸿渐、苏文纨一样,在乌烟瘴气的社会环境里或一事无成,或把聪明才智运用于跟女人打情骂俏,或投靠官僚,却没有一个有好的归宿。
二、简介:
赵辛楣,钱锺书小说《围城》中的人物之一。 赵辛楣在小说中被描写得身材高大,神气活现。他从小暗恋苏文纨,不料苏在他和方鸿渐之间玩着恋爱游戏。失恋后,他同方去了湖南的三闾大学,却意外被汪太太勾引。三闾大学呆不下去,赵又辗转去了重庆,开始了他的仕途。 电视连续剧《围城》中,赵辛楣一角由英达扮演。
围城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某些事或人而萌生出一些想法,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写一篇感悟,把自己的感触都记录下来。那么,感悟文章到底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围城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围城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篇1
好词摘抄:
如痴如狂、如傻如狂、怅然若失、怅然有失、人穷志短、人穷智短、垂头丧气
头垂气丧、众叛亲离、离亲叛众、囫囵吞枣、深不可测、深沉不可测
好句摘抄:
1、他身大而心不大,像个空心大萝卜。
2、元朗摊开扇子,高声念了一遍,音调又像和尚施食,又像戏子说白。鸿渐一字没听出来,因为人哼诗跟临死呓语二者都用乡音。
3、忽听得轻快的脚步声,像从鲍**卧舱那面来的。鸿渐心直跳起来。又给那脚步捺下去,仿佛一步步都踏在心上,那脚步半路停止,心也给它踏住不敢动,好一会心被压得不能更忍了,幸而那脚步继续加快的走近来。鸿渐不再疑惑,心也按束不住了,快活得要大叫,跳下铺,没套好拖鞋,就打开门帘,先闻到一阵鲍**惯用的爽身粉的香味。
4、他最擅长用外国话演说,响亮流利的美国话像天心里转滚的雷,擦了油,打上蜡,一滑就是半个上空。
5、唐**摇头不信,也不接口,应酬时小意几献殷勤的话,一讲就完,经不起再讲;恋爱时几百遍讲不厌、听不厌的话,还不到讲的程度;现在所能讲的话,都讲得极边尽限,礼貌不容他昧越分。
6、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7、一个躬背高额,大眼睛,仓白脸,戴夹鼻金丝眼镜,穿的西装袖口遮没手指,光光的脸,没胡子也没皱纹,而看来像个幼稚的老太婆或者上了年纪的小孩子。
8、一个气概飞扬,鼻子直而高,侧望像脸上斜搁了一张梯,颈下打的领结饱满齐整得使方鸿渐绝望地企羡。
9、他恨不能用英文写信,因为文言信的语气太生分,白话信的语气容易变成讨人厌的亲热;只有英文信容许他坦白地写“我的亲爱的唐**”、“你的极虔诚的方鸿渐”。
10、他出门后浮泛地不安,知道今天说话触了苏**,那王尔恺一定又是个她的爱慕者。但他想到明天是访唐**的日子,兴奋得什么都忘了。
11、苏**只等他正式求爱,心里怪他太浮太慢。他只等机会向她声明并不爱她,恨自己心肠太软,没有快刀斩乱丝的勇气。
12、苏**似嗔似笑,左手食指在空中向他一点道:“你这人就爱吃醋,吃不相干的醋。”她的表情和含意吓得方鸿渐不敢开口,只懊悔自己气愤装得太像了。
13、苏**临别时的态度,冷缩了方鸿渐的高兴。他想这事势难两全,只求做得光滑干净,让苏**的爱情好好的无疾善终。
14、那年春天,所候特别好。这春所鼓动得人心像婴孩出齿时的牙龈肉,受到一种生机透芽的痛痒。上海是个暴发都市,没有山水花柳作为春的安顿处。公园和住宅花园里的草木,好比动物园里铁笼子关住的野兽,拘束、孤独,不够春光尽情的发泄。春来了只有向人身心里寄寓,添了疾病和传染,添了情况和酗酒打架的案件,添了孕妇。最后一桩倒不失为好现象,战时人口正该补充。但据周太太说,本年生的孩子,大半是枉死鬼阳寿未尽,抢着投胎,找足前生年龄数目,只怕将来活长。
读书感悟:
《围城》是一本值得我们用心去读,用心去思考的书。进入大学之后,每位大学生都会对自己的个人有了更多的要求,为自己制定计划,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或是在大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或是在大学生考得一些证书,或是在大学锻炼自己能力,或是在大学收获一份爱情。如此种种,给自己找到了充实大学生活的理由。我也是在个从高考路上走来的一名懵懂的大学新手,迷茫、忙碌、压力仍然会时刻笼罩在身边,在这个让自己有些慌乱的大学生活中,我遇到了《围城》这本书,它让我忙碌的生活有了一片闲暇的时光,帮助我缓解了疲劳,又使心灵得到解放。也让我在这个人生的岔路口稍作停留,稍作了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渐鸿的婚姻像是一座围城,在结婚之前,他还在围城之外观望,亦或羡慕,亦或冲动着。想法设法地想要冲进去,似乎那里才是自己灵魂的殿堂。可是当他迈进了婚姻的围城之后,他才知道,似乎一切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美好了。又想法设法地想要出来。这是对人性无知的一种讽刺。作者通过写回国、恋爱、找工作灯一系列事件,把一个人物的性格灵魂一针见血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方渐鸿是典型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带着玩世不恭的态度处世,又有一点良心。但是性格决定命运,他希望做“大人物”,本身就让自己进入了这座虚荣的“围城”。在对待爱情和婚姻方面,他同样是玩世不恭,决定了他一生婚姻的失败。
《围城》告诉我们什么样的生活里才是真实的,每个人都心里勾勒一幅美妙的爱情蓝图,追到爱情就希望为爱情找一个温暖安定的归宿——婚姻,可是往往曾经的海誓山盟都会成为玩笑,是真是假,连去争辩的力气到最后都舍不得出了。生活告诉我们:结婚就像围城,有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当爱情被岁月侵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时的爱情已经升华为亲情了,更有一份责任在其中。
虽然婚姻离我们还远,但是对于一部分大学生来说,恋爱似乎就在眼前。但是,毕竟校园中的恋爱更多还只是在象牙塔里面的童话故事,不管公主和王子怎样坚信“最后能幸福生活在一起”,那都是经不起时间推敲和现实考验的幻想。也许很快就会发现,爱情会成为了两个人的'枷锁,只有结束才能打开,才能更好走下去。这时,昔日的那些誓言都会在在现实面前低在头颅,一切不堪一击。
可是为什么,还是会有那么多的人还是会在这座爱情的“围城”外久久驻足或者希望自己也能冲进去,那是因为有些东西看起来很美好,很诱人。所以在围城之外就算挤得头破血流也在所不惜。可是即使有了爱情又如何,面临毕业找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爱情变成一种责任,就会让人觉得失去它原本的美好感觉。很多人就会对此失去耐心,想要摆脱,想要从中逃离。另一方面,爱情也可能成友谊的枷锁,曾记得一朋友跟我说过,她与一异性好朋友无话不谈,平时可以天南地北地扯。可是当后来男生向她表白,之后,两个人就再也没能像之前一样推心置腹的谈话了。最后,她放弃了那段爱情,成就他们永远的友谊。此类情况绝非特例,在很多时候,没有必要要用一种很特定的关系来约束彼此,只要志同道合地做朋友,也是人生一大美事,友谊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所以,我的好友选择明智,她勇敢逃离那座“围城”,因此能获得开心,收获友谊。
书名《围城》似乎就是想告诉我们:我们就像生活在一座座围城当中,生活的“围城”、工作的“围城”、婚姻的“围城”、甚至在当下,具体可以说有人是活在房子的“围城”、车子的“围城”。生活就像是在兜圈子,找一个笼子把自己关起来,结果发现这边的风景不是最美的,逃出一个笼子进入另一个笼子中,继续把自己关着,不断的循环,乐此不疲。许多人也正是由于有了像方渐鸿那样的一点虚荣,一点良心,为做“大人物”而处处做“小人”,让生活将自己“圈”起来,疲惫不堪。
也许对很多大学生来说,大学生活一开始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惊喜,因为冲破高考的“铜墙铁壁”才能够的道德美好轻松的大学生活,确实有些来之不易后的珍惜。所以为了急于证明自己或者说表现自己,就盲目加入很多社团,最后只能让社团活动把自己紧紧绑住,深夜挑灯奋斗不是为了学习而是所谓的“工作”,有时间安心学习似乎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想当初,很热血很拼命地参加面试,一轮一轮下来,成就感欺骗了自己,最后挤进了以为自己可以大展身手的殿堂,最后发现自己也不过是始终要按照上一级领导的指示办事的干事。当能发出”想孤单一会都抽不出时间”的感慨时,已经无法逃离,只能在这个圈子中寻找让自己少一些迷失的东西。
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写出我们看不到,或者说不愿正视的社会现实。我们从出生就生活在了各种各样的围城当中,每一个环境都是一座“围城”,同学之间有友谊与竞争,家人之间有亲情还有压力,社会上有着光明和黑暗。无论如何,我们始终都生活在这样那样的围城中。有时候,我们无法逃离的时候,就得选择在这里用一种让自己让自己活得快乐的方式去生活,才能让自己在那些无法逾越的“围城”中活出自己的色彩。才让自己拥有与别人更多的不同,更多的快乐。
围城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篇21、这些花的香味,跟葱蒜的臭味一样,都是植物气息而有荤腥的肉感,像从夏天跳舞会上头发里发泄出来的。
2、这春气鼓动得人心像婴孩出齿时的牙龈肉,受到一种生机透芽的痛痒。
3、有人失恋了,会把他们的伤心立刻像叫花子的烂腿,血淋淋的公开展览,博人怜悯,或者事过境迁,像战士的金疮旧斑,脱衣指示,使人敬佩。鸿渐只希望能在心理的黑暗里隐蔽着,仿佛害病的眼睛怕光,破碎的皮肉怕风。
4、英国人吃东西远比不上美国人花色多。不过,外国人的吃胆总是太小,不敢冒险,不像我们中国人什么肉都敢吃。并且他们的烧菜原则是‘调’,我们是‘烹’,所以他们的汤菜尤其不够味道。他们白煮鸡,烧了一滚,把汤丢了,只吃鸡肉,真是笑话。
5、许多女人会笑得这样甜,但她们的笑容只是面部肌肉柔软操,仿佛有教练在喊口令:“一!”忽然满脸堆笑,“二!”忽然笑不知去向,只余个空脸,像**开映前的布幕。
6、小园草地里的里的小虫琐琐屑屑地在夜谈。不知那蛙群齐心协力地干号,像声浪给火煮得发沸。几星萤火优游来去,不像飞行,像在厚密的空气里漂浮;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
7、说女人有才学,就仿佛赞美一朵花,说它在天平上称起来有白菜番薯的斤两。”这一则讽刺,真是挖空心思,转了几个弯,既不是说“女人无才”,也不是把女人当成“花瓶”,而是讽刺漂亮的女人不会有才学,因为她的聪明在漂亮上。
8、沈太太生得怪样,打扮得妖气。她眼睛下两个黑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黯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
9、那最难措词的一段话还闷在心里,像喉咙里咳不出来的粘痰,搅得奇痒难搔。
10、那女明星的娇声尖锐里含着浑浊,一大半像鼻孔里哼出来的,又腻又粘,又软懒无力,跟鼻子的主产品鼻涕具有同样品性。
11、理想中的留学回国,好像地面的水,化气升上天空,又变雨回到地面,月光不到的阴黑处,一点萤火忽明,像夏夜的一只微绿的小眼睛,拼命追忆,只像把筛子去盛水。
12、可惜这欢喜是空的,像小孩子放的气球,上去不到几尺,便爆裂归于乌有,只留下忽忽若失的无名惆怅。他坐立不安地要活动,却颓唐使不出劲来,好比杨花在春风里飘荡,而身轻无力,终飞不远。
13、可是心里忘不了他,好比牙齿钳去了,齿腔空着作痛,更好比花盆里种的小树,要连根拔它,这花盆就得碎。
14、她跟辛楣的长期认识并不会日积月累地成为恋爱,好比冬季每天的气候罢,你没法把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上面,好等明天积成个和暖的日。他最擅长用外国话演说,响亮流利的美国话像天心里转滚的雷,擦了油,打上蜡,一滑就是半个上空。
15、她的平淡,更使方鸿渐疑惧,觉得这是爱情超热烈的安稳,仿佛飓风后的海洋波平浪静,而底下随时潜伏着汹涌翻腾的力量。
16、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
17、婚礼的时候,新郎新娘脸哭不出笑不出的表情,全不像在干喜事,倒像——不,不像上断头台,是了,是了,像公共场所“谨防扒手”下面那些积犯相片的表情。我忽然想,就是我自己结婚行礼,在万目睽睽下,也免不了像被破获的扒手。
18、鸿渐嘴里机械地说着,心里仿佛黑牢里的禁锢者摸索着一根火柴,刚划亮,火柴就熄了,眼前没看清的一片又滑回黑暗里。譬如黑夜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这一刹那的撙近,反见得暌隔的渺茫。
19、鸿渐这时候,心像和心里的痛在赛跑,要跑得快,不让这痛赶上,胡扯些不相干的话,仿佛抛掷些障碍物,能暂时阻挡这痛的追赶,所以讲了一大堆洋船上的光景。
20、管家要仰仗女人,而自己吹牛说大丈夫要治国平天下,区区家务不屑理会,只好比造房子要先向半空里盖个屋顶。把国家社会全部交给女人有许多好处,至少可以减少战争。外交也许更复杂,秘密条款更多,可是女人因为身体关系,并不擅长打仗。女人对于机械的头脑比不上男人,战争起来或者使用简单的武器,甚至不过揪头发、抓头皮、拧肉这些本位武化,损害不大。无论如何,如今新式女人早不肯多生孩子了,到那时候她们忙着干国事,更没工夫生产,人口稀少,战事也许根本不会产生。
21、父母的同情施错了地方,仿佛身上受伤有创口,而同情者偏向皮肉完好处去敷药包布。
22、褚慎明危坐不说话,像内视着潜意识深处的趣事而微笑,比了他那神秘的笑容,蒙娜丽莎的笑算不得什么一回事。
23、本来苍白的脸色红得象牛肉,两眼里新织满红丝,肚子肥凸得像青蛙在鼓气,法国人在国际上的绰号是‘虾蟆’,真正名副其实,可怕的是添了一团凶横的兽相。”
;主人公方鸿渐,在婚姻的围城里,不想结婚却无法抵抗父母之命,未婚妻早亡却因祸得福,不爱对自己一片痴情的苏文纨,却爱上了机灵活泼的唐晓芙,又因误会未果,最后却糊里糊涂地答应了孙柔嘉的婚事……而在人生的围城里,他也算得上命运多舛,留学归来却是个“假博士”,意外到三闾大学当了先生,又不愿意在履历表上填假学历,却因此受到同样是“假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韩学愈的排挤……他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他一直渴望突破自己,追求不一样的生活,却始终脱离不了过去生活的痕迹,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婚姻。
书中与方鸿渐有过交集的女性共有四位,最先出场的,是回国船上遇见的鲍**。 鲍**,是一个熏染过西方文化但自由放荡、不守妇道的女性形象,方鸿渐是她即时行乐的“一夜情”,不过为了打发长夜漫漫的空虚寂寞冷,但这一段过往又为之后方鸿渐的负面形象埋下了伏笔。虚假的情爱游戏人间,是爱情的可悲更是乱世的影射。
“冷若冰霜、艳若桃李”的苏文纨,是继鲍**之后,被方鸿渐作为排遣内心孤寂的情感替代品。 方鸿渐在“现成的女朋友太缺乏”的情况下,把一个爱自己而自己又不爱的苏文纨当作暂时的情感慰藉。假戏真做刻意迎合,月下引诱极尽暧昧,却又在那一夜之后,故事讽刺般逆转,方鸿渐薄情抛弃。而她也在得知被玩弄欺骗后,散失了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投入曹元朗的怀抱。
如果说苏文纨的明线追求,误食了自作多情的恶果,那么,孙柔嘉的暗线追求,则成全了她收获婚姻的心思。 孙**,对方鸿渐的爱情早就“有了心事” ,她在追求爱情上所做的,区别于苏**的暧昧暗示。她聪明且攻于心计,深谙驯服男人之道,懂得苦心经营爱情。她柔弱温顺又楚楚可怜,制造各种机会把自己的情感暗示给对方,并想方设法促使方鸿渐向自己表白爱情,在竭力保持女性矜持被动形象的同时,以退为进,步步为营,最终成功围捕了方鸿渐。然而,也是因为她的精明算计,注定了她和方的婚姻终将困缚在爱情的围城里。
而整部小说里,唯一可爱又纯洁的,就是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 “方先生的过去太丰富了,我爱的人,我要能占欲他整个生命,他在碰见我从前就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待我”。 她有着年轻女孩对爱情、对婚姻的幻想和憧憬,天真且率直,也拥有着偏执的自尊,后来自觉误会也不肯原谅,终于,一场纯美的爱情幻灭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
围城,围绕着一个主人公铺陈叙事,丰满的却是四位女性形象,她们各有千秋且淋漓生动,她们集合了新式女性独有知性、细腻、温婉、美丽的魅力,但同时自私、偏执、计较、软弱的人性也交织在她们的个性中,使得创作真实且更能捕捉人心。
有人说《 围城》是一个恋爱宝典,也是一个婚姻读本 ,这一点我是不敢苟同的,但钱老力透纸背得塑造了四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鲍**和苏**都曾一度成为过方鸿渐在情感迷茫期的需求品,如果鲍**是高唱着肉体的情歌,那么苏**就是低吟着灵魂的情诗,这两个类型的女性都会令男人沉迷和欲望,但是她们终究只是成为了爱情的过客,因为一个太放荡、一个太傲娇,容易被吸引但不容易被征服。相比之下,有心计、懂进退的孙**成为了婚姻的赢家,至于后来婚姻走进了围城,这也就证明了一点,女人可以有大智慧不要有小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再精明的局困住了别人也就困住了自己。
关于唐晓芙,一定要另起一行,这是从女性角度解读此书时我会重点停留的部分。女性读《围城》,你可以读不懂鲍**的性感、苏**的知性,甚至孙**的御夫之术,但一定要读懂唐晓芙的率真性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应该选择什么,并且可以放弃什么,这是一种正确的爱情观和价值观。 女人最害怕的就是在爱情和婚姻面前丧失了自己,丧失了女孩时候的勇气和纯真,又丧失了女人时候的选择和资本。 自觉误会也不肯原谅的偏执虽让故事留有遗憾,但这样的性格冲突绝不显生硬,性格中冲突矛盾的存在使得人物个性鲜明,也因此成全了创作的真挚多趣,这对于写作是一个有效的学习与借鉴。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长篇小说,于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是作者在困顿之中“锱铢积累”而成。小说取材熟悉的现实,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只是一些由作者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的琐碎情节。而其成功绝伦之处,除了语言文字和人物形象尽显笔尖力道外,更在于其广阔的文化内涵。有西方评论家说,《围城》表现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失败,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读书,一定要代入背景,能够心怀家国的文字才有了魂魄。 基于人性解剖,映射时代背景,本书的精巧之处就在于全文阅读凝结着作者对整个人类存在的基本状况和人类的基本根性的历史反思。
在全书的最后,方鸿渐在经历了爱情、事业和家庭的失败后,这样感叹: 在小乡镇时,他怕人家倾轧,到了大都市,他又恨人家冷淡,倒觉得倾轧还是瞧得起自己的表示。就是条微生虫,也沾沾自喜,希望有人搁它在显微镜下放大了看的。 拥挤里的孤寂,热闹里的凄凉,使他像许多住在这孤岛上的人,心灵也仿佛一个无凑畔的孤岛。糊里糊涂地进去了,就走出不来,不想出来也不敢出来,这就是围城。
婚姻是“围城”,人生也是“围城”。围城里困住的是那一群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她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女子,却仍有许多旧式女子的弱点,最终还是困窘在传统文化的围城中。他们奔走在抗日烽火的国家兴亡里,虽留学归来,耳濡西方开放思想,但难有远大的抱负,又缺乏同传统势力斗争的勇气,结果只能挣扎在围城的精神困境中。他们和她们本应是愚昧众生中精神文化的先行者,但奈何命运,生而逢时,生不济世。
那个年代背景,少不了时势下的英雄,但更多,都该是书中那些懂得自省但不懂自救的匹夫,他们应运而生又生不逢时,但生而逢时又当如何?在时代和国运面前我们永远拥有的都仅是蚍蜉力量,卑微但也并非无所贡献。泱泱华夏,五千文明,历史是由少数人改写,但是由所有人创造的。 我们是芸芸众生中的细沙末卒,却也是自己故事里的中兴巨人,一生不长,所做不多,但足够精彩,并非金戈铁马也可以家国天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