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资料

莫扎特的资料,第1张

莫扎特,W A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

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

奥地利音乐家莫扎特的智商:165

生平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的家庭。3岁起显露音乐才能,4岁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作曲,6岁又随父亲学小提琴,8岁创作了一批奏鸣曲和交响曲,11岁写了第1部歌剧。他仅仅活了36岁。繁重的创作、演出和贫困的生活损害了他的健康,使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音乐作品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

少年时期(1762~1773)1762年,6岁的莫扎特在父亲的带领下到慕尼黑、维也纳、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试验性的巡回演出,获得成功。1763年6月~1773年3月,他们先后到德国、比利时、法国、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均获成功。这些旅行演出对莫扎特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他有机会接触到欧洲当代最先进的音乐艺术——意大利歌剧、法国歌剧、德国的器乐,又结识了作曲家JC巴赫GB马蒂尼、GB萨马蒂尼等,跟他们学习作曲技术,这使他以后能够成为他那个时代在创作上风格最为广泛的一位作曲家。少年莫扎特在旅行演出中一方面熏染了贵族上流社会的风尚礼仪和华丽的艺术风格,另方面因处于市民音乐家的低下地位,也养成了清高自傲、蔑视权贵的性格。而带有商业性质的繁重的演出任务,又摧残了他的健康。

这一时期,莫扎特在伦敦出版了6首哈普西科德和小提琴(或长笛)的奏鸣曲,写作了3首交响曲和歌剧《虚伪的善意》(1768)、《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娜》(1768)、《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1770)、《卢齐奥·西拉》(1772)等作品。有些作品反映了他受JC巴赫的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已经显示莫扎特创作体裁的广泛性和他对歌剧创作的兴趣。

成熟时期(1774~1781)1773年底,莫扎特返回萨尔茨堡,在父亲的辅导下,弥补被中断了的音乐与文化的学习,同时利用旅行中获得的知识与素材,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包括歌剧《假园丁》(1775)和《牧人王》(1775)。

这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对自己卑微的奴仆地位感到不满。为了争取人身与创作的自由,他经过激烈的斗争,终于在1777年9月获得大主教的同意,又跟母亲进行了两年的旅行演出。为了另谋职位,以便永远离开萨尔茨堡,他先后在慕尼黑和曼海姆教学、演出,进一步加深了对不平等制度的认识和体会。在曼海姆时,他得到一些市民音乐家的帮助与同情,并接触到当时欧洲重要的曼海姆乐派,听到第一流管弦乐队的演奏。1778年5月,他回到巴黎,由于母亲病逝,加上未能谋到职位,不得不在1779年1月返回萨尔茨堡。

这一时期,莫扎特在曼海姆创作了2首长笛协奏曲1首双簧管协奏曲、7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首钢琴奏鸣曲,这些作品反映了曼海姆乐派的影响。在巴黎,他还写了《巴黎》交响曲、交响协奏曲、管弦乐序曲、长笛和竖琴协奏曲、长笛弦乐四重奏、4首钢琴变奏曲、4首钢琴奏鸣曲等。第2次途经曼海姆时,写了一些宗教音乐3部交响曲、小提琴中提琴的交响协奏曲、小夜曲、嬉游曲、两架钢琴的协奏曲、3首风琴协奏曲等。1780年完成了歌剧《伊多梅纽》的创作。

这一时期莫扎特的作品,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狂飙运动思潮的影响,在形式上出现了新的要素,如奏毒鸣曲式第1乐章的呈示部,出现了与第1主题相对比的第2(或更多的)主题在再现部中,常常改换主题出现的次序,有时对主题材料也进行了不同于呈示部的处理,在第1、2乐章间,有了强烈的力度对比等等。这些手法,增强了他的音乐作品的戏剧性,使古典奏鸣曲式进一步形成。

维也纳时期(1781~1791)莫扎特再也无法忍受大主教的凌辱,毅然向大主教提出了辞职,到维也纳谋生。他是奥地利历史上第一个有勇气和决心摆脱宫廷和教会,维护个人尊严的作曲家。但是以后他虽然名义上是一位自由作曲家,实际上仍然无力抗争封建社会对他的压迫。生活的磨难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维也纳的10年,成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10年。1781年,他和大主教决裂后,写出了著名的歌剧《后宫诱逃》。该剧于1782年7月首演,获得很大成功。1782年,他在没有征得父亲的同意的情况下,同一位曼海姆音乐家的女儿康施坦丝·韦伯结了婚。莫扎特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J海顿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向海顿学习了四重奏和交响曲创作的经验,并写了6首弦乐四重奏赠送给海顿。1784年,他参加了“共济会”,是维也纳第八支部的成员。他热心地参加了这个带有资产阶级启蒙思想色彩的秘密宗教团体的活动,对它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有强烈共鸣,并在这种思想的启示下写出了许多作品。

1785年,一度倒闭了的维也纳民族剧院恢复,莫扎特有了从事歌剧创作的机会。他写了一部滑稽戏《剧院经理》(1786年演出)。1786年完成并上演了《费加罗的婚姻》,该剧的影响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户晓。1787年《唐璜》完成并得到演出。 在维也纳,莫扎特发现了JS巴赫的作品。他对巴赫的复调技法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研究。这对他后期的创作起了重要影响。

1789年4月,贫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学生卡尔·利希诺夫斯基公爵带领,到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地演出。虽然轰动一时,却未能解脱他的经济困境。1790年1月,他的歌剧《女人心》上演。2月,皇帝去世,莫扎特向继任皇帝利奥波德二世请求接任宫廷乐长L霍夫曼的职位,得到同意,但未实现。1791年,他写了歌剧《蒂托的仁慈》,未获成功。同年9月写了最后一部歌剧《魔笛》,并在重病中写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追思曲》,未能全部完成,便与世长辞了。死后被葬在维也纳贫民公墓的一个不知名的地方。

创作

莫扎特的短暂一生写出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体裁形式涉及到各个领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

歌剧

莫扎特的主要创作领域是歌剧。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从事歌剧创作,共写了20余部。其中《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和《魔笛》最具代表性。

《费加罗的婚姻》取材于当时在奥地利被禁演的PACde博马舍的话剧,歌剧脚本由意大利诗人L达·蓬泰改编,1786年首演。改编后的脚本虽然削弱了原剧对封建社会的抨击,增添了抒情性的描写,但仍不失原作的批判精神而且揭露和讽刺了以伯爵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的虚伪和骄奢*逸的生活,颂扬了以费加罗、苏珊娜为代表的“第三等级”人民正直、机智、勇敢的品质,表现了同封建主义斗争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莫扎特这部歌剧的主要贡献是没有沿用当时流行的意大利趣歌剧的滑稽夸张、和杂耍式的手法,而着重描绘了人物的性格,进行了心理刻划,增强了歌剧的抒情性,并在剧中发挥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现力。

《唐璜》的脚本也自达·蓬泰改编。1787年首演。它取材于西班牙一个有名的民间传说。当时,该传说有各种版本广泛流传于欧洲各国,并已有话剧、歌剧、芭蕾等艺术形式,莫扎特和达·蓬泰选用了G贝尔塔蒂的歌剧脚本《石客记》(意大利作曲家G加扎尼加作曲),在剧情和人物方面作了较大的改动。通过贵族唐璜这个矛盾的人物及其欺骗、损害妇女行为的可鄙下场,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腐烂生活,同时又肯定了主人翁蔑视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的一面。这是一部具有伦理道德意义的歌剧,反映了18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德奥知识界对道德伦理问题的兴趣和关心。它是莫扎特在意大利趣歌剧的基础上发展歌剧式戏剧的重要作品。在处理这部歌剧的音乐时,莫扎特加强了对人物的心理刻划,使人物的形象更为复杂、真实,同时运用戏剧化的重唱,增强歌剧的矛盾冲突。

《魔笛》是莫扎特1791年逝世前几个月写完和演出的最后一部歌剧。其脚本是由莫扎特的老朋友热心于德国民族歌剧的一座小剧院经理E希卡内德提议并编写的。歌剧取材于维兰德的神话《露露》。通过主人公为追求理想而进行艰苦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故事,歌颂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的思想。这部歌剧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启蒙主义和对“共济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几个主要角色可能隐喻了当时社会现实中的人物。例如大祭司萨拉斯特罗使人联想到前不久去世的共济会首脑、莫扎特的朋友博恩。莫扎特采用了典型的新教众赞歌式的音乐塑造,使他的音乐具有庄严、崇高的性质;反面角色夜后,则可能是影射玛丽亚·特蕾西亚(她在位期间曾镇压共济会),这个角色需自技巧较高的花腔女高音扮演,其音乐表演难度较大而没有内在的感情,剧中的英雄塔米诺王子可能是比喻同情共济会的约瑟夫二世,他的音乐优美动人,采用的是正歌剧中的抒情咏叹调,帕米娜是人民高尚精神的象征,音乐十分优美,半人半鸟的幻奇性人物帕帕盖诺及其妻子是劳动人民的化身,他们的音乐带有鲜明的德奥民间风格。这部歌剧是莫扎特在德国及奥地利歌唱剧和神话剧的基础上,发展德国民族童话歌剧的代表作,它标志着18世纪德奥小歌剧发展告一段落,并为后来德国的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了基础,成为后者的先驱。

交响曲

莫扎特一共写了约50部交响曲,其中41部有编号,并象其他器乐作品一样可以分为若干组。交响曲大部分是早年受各种不同音乐风格影响写成的,因而带有模仿不同风格的痕迹。其中可以看到JC巴赫,GC瓦根赛尔MG莫恩,特别是海顿以及以J斯塔米茨为代表的曼海姆乐派等风格的影响。

莫扎特最有代表性的交响曲有7部。其中《第三十一交响曲》(《巴黎》)是为当时欧洲最杰出的交响乐团之一的巴黎交响乐团谱写的,具有巴黎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音响,《第三十五交响曲》(《哈夫纳》)实际上是一首小夜曲,《第三十八交响曲》(《布拉格》)常被人们称作“没有小步舞曲的交响曲”,它只有3个乐章,不再是对意大利交响曲的风格模仿,而是一部地道的维也纳交响曲,《第三十六交响曲》(《林茨》)反映了莫扎特受海顿交响曲创作的影响。

莫扎特的最后3部交响曲——降E大调、g小调和C大调交响曲是他最优秀的交响乐作品。它们都写于1788年6~8月的6个星期之内。人们通常将它们划归为一个组,但三者之间各有其特点: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了诗意;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富有戏剧性,有海顿式的乐观主义情绪,但在技法上又完全不同于海顿,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通常被称为《朱庇特》)宏伟豪迈,乐观向上,预示了Lvan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的出现。

莫扎特的交响曲(尤其最后3首),是贝多芬之前的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突出贡献在于重视各乐章之间以及乐章中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

协奏曲

是除歌剧以外,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贡献最为突出的体裁之一。他一生写了50余部各种独奏乐器与乐队的协奏曲。这些作品在巴罗克协奏曲的基础上,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原则:3个乐章对比并置的套曲结构(第1乐章奏鸣曲式,第2乐章是类似咏叹调式的抒情乐章,第3乐章具有舞蹈性或通俗性格);双呈示部,独奏乐器有技巧性的华彩段等。同时加强了独奏乐器的地位,强调了它不同于协奏乐队的音乐性格。由于莫扎特的这些成就,使协奏曲不再片面表现技巧,而使之具有与交响曲同样深刻的意义。莫扎特成为近代协奏曲形式的创始人。

在莫扎特的协奏曲中,钢琴协奏曲占有突出的地位。共写了27部,其中代表作有d小调、c小调、A大调等。此外,还有7首小提琴协奏曲,其中G大调、A大调、D大调的3首比较突出。在管乐协奏曲方面,《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也很突出。其他是4首圆号协奏曲,1首《长笛竖琴协奏曲》等。

奏鸣曲套曲

莫扎特写了17部钢琴奏鸣曲、6部小提琴奏鸣曲和35部钢琴小提琴奏鸣曲等,对古典奏鸣曲套曲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确立了维也纳古典乐派3个乐章的奏鸣曲套曲形式。在钢琴奏鸣曲方面,他完成了从哈普西科德风格到钢琴风格的过渡。在他80年代的钢琴奏鸣曲中,已使钢琴的效果和音域得到了发挥,如《A大调钢琴奏鸣曲》(1783)《c小调奏鸣曲》(1785)等。前者体现了他的生活风俗性的特点,后者显示了尖锐的对比并置与戏剧性的力量,预示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诞生。莫扎特的钢琴小提琴奏鸣曲,从意大利A科雷利GB萨马蒂尼等人的影响中逐步解放出来,形成了自己独立的风格。从1778年开始,莫扎特就将钢琴和小提琴两件乐器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如降E大调(1781)、降B大调(1784)、降E大调(1785)、A大调(1787)等几首都较成功。

室内乐

在莫扎特写作的23首弦乐四重奏中,最好的是献给海顿的6首(1773),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莫扎特的思想和风格——真挚亲切、明快开朗的性格和乐观主义的精神状态。与海顿、贝多芬不同的是莫扎特的天才不是表现在四重奏方面,而表现在五重奏上。其中最为突出的是《C大调弦乐五重奏》(1787)和《g小调弦乐五重奏》(1787)。前者在曲式结构、主题处理等方面有创新,后者是一部悲剧性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忧虑与思考。此外,《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和几首中提琴五重奏也被誉为他的代表作。

宗教音乐

由于职务的关系,宗教音乐在莫扎特的作品中占有很大部分。其中以他临终前创作的《追思曲》最有代表性。这部作品注入了作者对整个人生的深刻感受,表现了他作为市民音乐家一生所遭受到剥削、屈辱冷遇、贫困的痛苦和他对光明欢乐始终不渝的追求与向往。莫扎特写了乐曲的大部分,剩下的由他的学生FX叙斯迈尔忠实地按照他的计划和风格予以完成,并于1793年12月以瓦尔泽格伯爵作曲的名义演出。

其它

除上述各种体裁外,莫扎特还写了大量的嬉游曲小夜曲、舞曲等。在这些风俗性的作品中,莫扎特采用了民间音乐的因素。反映了他和民间音乐的联系,它们大都具有轻松活泼的特点。其中《G大调弦乐小夜曲》影响较大,它既包含了清新、生动活泼的情绪,又具有宽广、纯朴的抒情性。 总的说来,莫扎特的创作成就遍及各个音乐领域。它们反映了18世纪末,处在被压迫地位的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的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正义人的尊严的追求。他的音乐风格具有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丽的特征,大都充满了乐观主义的情绪,反映了上升时期的德奥资产阶级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维也纳后期的创作中,也出现了悲剧性、戏剧性的风格,对社会矛盾的反映更趋深刻。

辞世

莫扎特去世后,尸骨安葬在圣马克斯墓地。 地址:St Marx Friedhof, Leberstrasse 6-8, 1110 Wien。

他的墓碑於一八九一年从圣马克思墓地移到了中央陵园名人墓地32A的第55号墓穴,莫扎特的一座大理石纪念像创作於一八九六年,如今这座塑像坐落在城堡花园,是游客们乐於观光的地方。

**《莫扎特传》

原 名:Amadeus

◆译 名:莫扎特传

◆导 演:米洛斯·福尔曼 Milos Forman

◆编 剧:Peter Shaffer (play) Peter Shaffer (screenplay)

◆演 员:默里·亚伯拉汉 F Murray Abraham 汤姆·休斯克 Tom Hulce 伊丽莎白·贝里奇 Elizabeth Berridge 西蒙·卡洛 Simon Callow 罗伊·多特里克 Roy Dotrice 克里斯汀·艾伯塞尔 Christine Ebersole 杰弗里·琼斯 Jeffrey Jones 查尔斯·凯 Charles Kay

◆类 型:剧情

◆片 长:160 分钟

◆上 映:1984年

◆国 家:美国

◆语 言:英语/意大利语

◆链 接:http://usimdbcom/title/tt0086879/

◆评 论:83/10 (30,021 votes) 展现一位“并非完人的乐圣”的坎坷人生 反映人生道路上善与恶的冲突 深刻洞悉人性的经典之作 但是并非完全忠实于历史,历史中的安东尼奥萨利埃雷并非莫扎特的仇敌。

◆简 介: 本片讲述了伟大的音乐天才沃尔夫岗阿巴迪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的一生。影片采用倒叙手法,由安东尼奥萨利埃雷(Antonio Salieri)讲述。他是一位宫廷乐师、莫扎特的天才使他既羡慕又震惊,心理上发生了变态,决定除掉莫扎特。音乐在全片中具有叙述和点出主题的作用,将莫扎特的音乐和他的生平事件串连在一起,刻划了莫扎特与萨利埃雷在音乐上的冲突。

作品列表

Wolfgang Amadeus Mozart(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 1756-1791) 列表

交响曲:

第1交响曲,降E大调,K16(伯姆指挥柏林爱乐)

第2交响曲,(疑作)(Naxos,沃德指挥北方室内管弦乐团)

第4交响曲,D大调,K19(伯姆指挥柏林爱乐)

第5交响曲,降B大调,K22(伯姆指挥柏林爱乐)

第6交响曲,F大调,K43(1767)

第7交响曲,D大调,K45(1768)

第8交响曲,F大调,K48(1768)

第9交响曲,C大调,K73(1771)

第10交响曲,G大调,K74(1770)

第11交响曲,D大调,K84(1770)

第12交响曲,G大调,K110(1771)

第13交响曲,F大调,K112(1771)

第14交响曲,A大调,K114(1771)

第15交响曲,G大调,K124(1772)

第16交响曲,C大调,K128(1772)

第17交响曲,G大调,K129(1772)

第18交响曲,F大调,K130(1772)

第19交响曲,降E大调,K132(1772)

第20交响曲,D大调,K133(1772)

第21交响曲,A大调,K134(1772)

第22交响曲,C大调,K162(1773)

第23交响曲,D大调,K181(1773)

第24交响曲,降B大调,K182(1773)

第25交响曲,g小调,K168

全曲(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

第一乐章(马里纳指挥圣马丁乐团)

第26交响曲,降E大调,《塔莫斯》序曲,K184(1773)

第27交响曲,G大调,K199(1773)

第28交响曲,C大调,K200(1773)

第29交响曲,A大调,K201(1774)(Otmar Suitner指挥Staatskapelle Dresden)

第30交响曲,D大调,K202(1774)

第31交响曲《巴黎》,D大调,K297(1778)

第32交响曲,G大调,可能是歌剧《扎伊德》“Zaide”,K344序曲 (1779)(马格指挥伦敦交响乐团)

第33交响曲,降B大调,K319(1779)

卡克莱伯指挥巴伐利亚国立管弦乐团DVD版

约胡姆指挥班贝格交响乐团

第34交响曲,C大调,K338(1780)

哈农库特指挥阿姆斯特丹音乐会堂乐团

第35交响曲《哈夫纳》,D大调,K385

第二乐章,哈农库特指挥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第36交响曲《林茨》,C大调,K425

第一乐章,哈农库特指挥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

全曲(克莱伯版)

第37交响曲,G大调,K444,(1783)(仅作引子,其余为M海顿所作,在海顿的作品编号中为MH334,1783年完成)(暂无)

第38交响曲《布拉格》,D大调,K504

全曲(克伦贝勒指挥柏林战时广播交响乐团)

全曲(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第39交响曲,降E大调,K543

第三乐章(演奏者不详)

第三乐章(朱里尼/柏林爱乐)

全曲(伯姆指挥柏林爱乐)

第40交响曲,g小调,K550

第一乐章(旺德指挥北德广播交响乐团)

第一乐章(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

第一乐章(伯姆指挥柏林爱乐)

第一乐章(托斯卡尼尼指挥NBC交响乐团)

第二乐章(伯姆指挥柏林爱乐)

第三乐章(伯姆指挥柏林爱乐)

第四乐章(伯姆指挥柏林爱乐)

四合一版(富特文革勒+瓦尔特+卡拉扬+老克莱伯)(维也纳爱乐+哥伦比亚交响+柏林爱乐+伦敦爱乐)

第41号交响曲《朱庇特》,C大调,K551

第一乐章(伯姆指挥柏林爱乐)

第一乐章(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

全曲(伯姆指挥柏林爱乐)

全曲(伯恩斯坦指挥纽约爱乐乐团)

全曲(史科瓦泽夫斯基指挥日本读卖交响乐团)

第43号交响曲,KV76

全曲(格拉夫指挥萨尔茨堡莫扎特管弦乐团)

其他管弦乐作品:

遣兴曲 K63,第五乐章(NAXOS,内拉特指挥萨尔茨堡室内乐团)

遣兴曲 K99,第七乐章(NAXOS,内拉特指挥萨尔茨堡室内乐团)

第2号嬉游曲之1,D大调,K131(NAXOS内塔指挥伊斯特罗波利坦乐团)

第2号嬉游曲之2,D大调,K136(山度·威格指挥萨尔兹堡莫扎特管弦乐团演奏)

第2号嬉游曲之3,降B大调,K137(山度·威格指挥萨尔兹堡莫扎特管弦乐团演奏)

第2号嬉游曲之4,F大调,K138 第3乐章(库普曼指挥阿姆斯特丹巴洛克乐团)

第2号嬉游曲之4,F大调,K138(山度·威格指挥Camerata Salzburg乐团)

第11号嬉游曲 K251,第三乐章,稍快的快板(圣马丁室内合奏团)

第12号嬉游曲 K252,第三乐章,波兰舞曲(霍利格尔管乐合奏团)

第14号嬉游曲 K270,第二乐章,小行板(霍利格尔管乐合奏团)

第15号嬉游曲 K287,第四乐章(圣马丁室内合奏团)

第16号嬉游曲 K289,第一乐章(荷兰管乐合奏团)

第17嬉游曲K334,第三乐章,小步舞曲(圣马丁室内合奏团)

第17嬉游曲K334,第三乐章,小步舞曲(演奏者不详)

第1号小夜曲,D大调,K100,第六乐章(博斯科夫斯基指挥维也纳莫扎特合奏团演奏)

第3号小夜曲,D大调,K185,第二乐章(NAXOS,内拉特指挥萨尔茨堡室内乐团)

第3号小夜曲,D大调,K185,第六乐章(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

第4号小夜曲,D大调,K203,第八乐章(NAXOS,内拉特指挥萨尔茨堡室内乐团)

D大调进行曲K215和第5号小夜曲,D大调,K204第一乐章(马里纳指挥圣马丁乐团)

第6号小夜曲,D大调,K239,“月下小夜曲”(Serenata Notturna)

第一乐章:进行曲(伯姆指挥柏林爱乐)

全曲(SandorVegh指挥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乐团)

第7号小夜曲,D大调,K250,“哈夫纳小夜曲”

第四乐章:回旋曲(伯姆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

第9号小夜曲,D大调,K320

全曲(伯姆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

第六乐章,小步舞曲(伯姆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奏)

第10号小夜曲,降B大调,K361

第三乐章(NAXOS,德国管乐家重奏团)

第七乐章(NAXOS,德国管乐家重奏团)

全曲(伯姆指挥柏林爱乐管乐团)

全曲(富特文革勒指挥维也纳演奏家乐团)

第11小夜曲,降E大调,K375(芝加哥交响乐团/ 莫斯科爱乐)

第12小夜曲,C小调,K388(迈耶尔管乐合奏团)

第13号小夜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K525)

第一乐章(瓦尔特指挥哥伦比亚交响乐团,CBS报纸版)

第一乐章(Traunfellner指挥维也纳室内爱乐乐队)

第四乐章:(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

全曲(马里纳指挥圣马丁乐团EMI-LD版)

全曲(马里纳指挥圣马丁乐团PhlipsCD版)

第一乐章(室内乐团版,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

音乐玩笑(F大调,K522)

(菲拉德指挥菲拉德室内管弦乐团)

(奥菲斯室内乐团)

德国舞曲,K605,第3首“雪橇”(博斯科夫斯基指挥维也纳莫扎特合奏团)

德国舞曲 K586 No5(Johannes Wildner指挥Capella Istropolitana)NAXOS8550412

英雄科堡之胜利(K587)

(奥菲斯室内乐团)

Promenade en Traineau(里德/慕尼黑艺术家管弦乐团)

(马里纳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

因为贝多芬是为了爱丽丝作的这首曲子啊!《致爱丽丝》是贝多芬创作的一首如何下载新浪的视频其钢琴小品。贝多芬一生没有结过婚,但是,他一直盼望着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侣。因此,这类事在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颜色的故事流传。1808-1810年间,贝多芬已是近四十岁的人了。他教了一个名叫特蕾泽·玛尔法蒂的女学生,并对于她产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畅的情况下,他写了一首《致特蕾泽》的小曲赠给她。1867年,在斯图加特出版这首曲子的乐谱时,整理者把曲名错写成《献给爱丽丝》。从此,人们反而忘记了《致特蕾泽》的原名,而称之为《致爱丽丝》了。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派之大成,开浪漫乐派之先河的巨大作曲家。人们都比较熟悉他的交响曲、协奏曲、室内乐和歌剧等大型作品,但是,他的为数未几的器乐小品,也同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钢琴小品《献给爱丽丝》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首。但在他生前未发表,乐谱发现于1867年。这首乐曲可能是作者四十岁时(1810年)为他的学生,名叫伊丽莎白·罗克尔的女高音歌唱家所作。此曲形象单纯技巧浅显,显然是为了合适于初学者的弹奏程度(现为钢琴五级曲目)。发表以后,不胫而走,几乎成为初学者必弹的曲目之一。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环绕基本主题,有两个相比较性的插段,其一是带有莫扎特风格的明朗、欢乐情绪的音调,在f大调上呈现;其二则成立在低声部的6音连续音上,颜色暗淡,节奏强烈,体现了孩子气的烦末路情绪。但这两个插段都比较短小,经由过程连着串的快速音型很快又引回到开始时那个朴素的旋律,从而构成一个别现斑斓、单纯而活泼的少女性格的音乐形象。伊丽莎白·罗克尔是德国的女高音歌唱家,也是男高音歌唱家约瑟夫·奥古斯特·罗克尔的妹妹。1807年,14岁的伊丽莎白跟随哥哥降临维也纳,很快就被贝多芬所接纳,成为他身旁数未几的朋友之一。伊丽莎白厥后嫁给了贝多芬的朋友。贝多芬在创作这首乐曲时,两人保持着亲密的友谊,显然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那段时间里,在贝多芬的生活中起根没有出现过叫爱丽丝或伊丽莎白的其他女子,爱丽丝是伊丽莎白的昵称。可以确认的是,贝多芬十分喜欢她。《献给爱丽丝》基于一个淳朴而亲切的主题 这个主题把特蕾泽温柔、斑斓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绘。它在这支曲子里先后出现了十六次,因此,给人以极为深刻的印象。好似贝多芬有许多亲切的话语正向特蕾泽诉说。后半部分摆布手瓜代吹奏分解和弦,如同二人亲切地交谈。 。现斑斓、单纯而活泼的少女性格的音乐形象。钢琴曲《致爱丽丝》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1810年所作。作者将这首精致的钢琴小品献给伊丽莎白·罗克尔。乐曲以回旋曲式写成。一开始出现的主题淳朴亲切,刻画出温柔斑斓、单纯活泼的少女形象。这一主题先后重复三次,中间有两个相比较性的插部。第一插部成立在新的调性上,色调明朗,体现了欢乐的情绪;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烘托下,颜色暗淡,节奏性强,音乐显得严肃而果断。连着串上行的三连音及随后流畅活泼的半音阶下行音调,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的第三次再现。乐曲在欢因为贝多芬是为了爱丽丝作的这首曲子啊

《 者》或《致命女人》(femme fatale,法语意为“致命女人”)是最古老的女性原型之一,尽管在描写她的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她有一些核心特征,这些特征在每一个描述中都能找到

这个女人自私、爱操纵、愤世嫉俗,是一个性掠食者,通常是恶毒的,总是一个幸存者

这位聪明机智的诱惑者曾出演过《乱世佳人》、《致命诱惑》、《双倍赔偿》和《基本本能》等**,在流行小说中出演过《蝙蝠侠》中的毒常春藤、《X战警》中的神秘和《萤火虫》中的伊娜拉

,在文学和艺术中发现的女性末日原型展现了诱惑和神秘的女性,她们的魅力诱使恋人陷入妥协、危险和往往致命的境地

几乎每一种古代文化的民间传说和神话体系都与女性命运原型紧密相连,她出现在古代宇宙学、宗教、哲学、创造神话、古代圣书、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基本层面

在后者中,她常常是邪恶的继母

例如,在汉瑟、格雷特和灰姑娘中,历史上,这个女人表现在莎乐美、特洛伊的海伦、莱斯比亚、维莎·卡尼亚斯、塞壬、莉莉丝、莫希尼、锡拉、梅迪亚、法国的伊莎贝拉、克里斯蒂安娜的赫达·加布勒(现奥斯陆)、奥地利的玛丽·安托瓦内特,最著名的是,卢克雷齐亚·博吉亚(Lucrezia Borgia),《萨洛梅》(Salomé)(1870),亨利·雷格纳特著

(公共领域),她主宰了亚瑟王的传奇,摩根·勒菲,是奥德赛的海妖,扮演麦克白夫人——莎士比亚的一个著名角色,她操纵丈夫实施谋杀,以加强她对权力的追求

在古典时期,克利奥帕特拉领导着女性诱惑的火炬

莎士比亚还讲述了一个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诱惑者,克利奥帕特拉的故事,他说:“年龄不能使她枯萎,也不能使她习惯陈腐/她无限的多样性

”《麦克白夫人的理想肖像》(1870年)由托马斯·弗朗西斯·迪克西创作

(公共领域),埃及艳后于公元前69年出生于法老托勒密十二世的“奥列特斯”,并成为埃及最后一位法老,因为她的“联络人”让罗马在她死后控制了埃及

埃及艳后有两个著名的情人:朱利叶斯·凯撒和马克·安东尼——都是非常强大的罗马人

但是,诱惑者的野心和诱惑,首先是增加了她的帝国的威望,后来会导致她和埃及的垮台

1866年,让·莱昂·格雷姆与朱利叶斯·凯撒(Julius Caesar)一起画了克利奥帕特拉(Cleopatra),这是一幅寓言作品,以历史上最成功的诱惑者之一的诱惑密码为基础

《克利奥帕特拉与凯撒》(1866)由让·莱昂·格雷姆(Jean León Gérome)创作

(公共领域),最早的故事讲述了用魔法和药水催眠受害者的力量

因此,女性命运

这个女人经常以迷人的仙女女王的形象出现,她把凡人带到西德岛上七年

如今,她最常被描绘成一个半神话般的 者、女巫、女巫、吸血鬼,或是一个对男人进行超自然性控制的恶魔

事实上,世界各地的 艺术更接近于“时髦的谎言”和“强迫”的实践,而不是神秘的力量

一个常见的伎俩是暗示她陷入了危及生命的境地,是一个需要帮助的受害者,从而激活了一个男人的自我

(公共领域)遇险少女——女性命运的一种强有力的策略

,其中一个最常见的特征是“滥交”和围绕“拒绝做母亲”的主题

这一特征被视为她最具威胁性的品质之一——自从拒绝做男性母亲以来,是为了控制男性不朽,因此,教会担心这可能导致“男性的最终毁灭”

在欧洲中世纪,这种类型的女性是一个常见的人物,凸显了肆无忌惮的女性性行为的危险

在莫扎特的《魔笛》中,圣经中的夏娃、巫师摩根·勒菲和夜之女王形象反映了她沉默的总统启蒙时代的恩斯,夏娃

(公共领域),在这个时候,一个完整的诺斯替女性性观被复兴,其中亚当和夏娃与东方的昆达里尼性能量概念有关

神秘的犹太卡巴拉的基本性戒律与塔罗牌的神秘相融合,编织在坦陀罗所描述的能量流系统上,我们将在后面讨论

她在浪漫主义时期和哥特式小说的后期繁荣,特别是在以马蒂尔达为特色的僧侣中,在埃德加·爱伦·坡的《德古拉新娘》中扮演吸血鬼的女强人

萨德侯爵认为,这个人象征着“女性的最佳品质”,他的小说《朱丽叶》是女性命运战胜男性的第一部作品

在研究历史女性命运的生活和时代时,我决定列出她们的所有主要特征和心理倾向,以更好地揭示女性最普遍的特质

我需要一个魔鬼女性的横截面,尽可能接近随机,所以我呼吁我的脸书网络的历史最好/最坏的女性命运的名字

有了这份清单,我定义了三类人:政治和军事***、知识分子、艺术家和冒险家

在女性致命原型的所有三类人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他们都用自己的身体和大脑来实现个人目标

但在后来从业者的自私动机出现之前,古代的礼仪之邦和勾引艺术曾被视为“崇高的哲学”,有着深深的神性和高度的学术联想

这些先进而严肃的心理学科有着一套统一的原则,被数百本被遗忘的书籍、卷轴和手稿详细记载了这些原则

从几万年前的洞穴神龛开始,男人总是追求女人同样的“体验”

除了放松我们的心外,他们还煽动神秘、危险,敬畏,阴谋和恐怖,亚历山大弗朗索瓦泽维尔西格隆-年轻的青楼女子

(Gandalf's Gallery/CC BY NC SA 2

0)一般来说,一开始,男人们希望被引导走上浪漫的、不可预知的、星罗棋布、燃放焰火的道路,然而,六、八个月后,一旦催产素离开了他的身体,这就是诱惑者自己出现的时候,随着演出的进行,通过严格遵守诱惑和爱的准则,比如阿玛托利亚,保证了长期的成功

(英文:The Art of Love)是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在公元2年写的三本书中的一个教学挽歌系列

它教授男女关系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根据女大色狼尼农·德伦克罗斯的说法,“ 比指挥军队要多一百倍的技巧”,在每一种古代文明文化中都有正式的诱惑艺术

它们都起源于对女神的崇拜,伊丽莎白·普里奥曾这样写道:“性的核心主题注入了人类的 中,充满了深深的神秘冲动

”当圣经描述“凡人向地球天使祈祷”和“在天堂拥抱他们”时,这又是一种古老的方式,当性和灵性是同一概念的两极时

这一点在吠陀印度(公元前1500-500年)就很明显了,那里早期新石器时代的祭祀活动的中心是献给所有“已知和未知的智慧”的女神,而“约尼人的最高荣耀”则是“智慧之火”

(公共领域),性行为,其社会政治影响,其规则和禁忌,从史前时代起就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性是一种“神的方式”, 是神圣的—— 时刻被认为是与神的交流

与超自然力量发生性关系的早期文化,宗教建筑和艺术与这些描绘交织在一起

性意象出现在雕像、陶器、绘画、雕塑、戏剧艺术、宗教建筑、纪念碑和音乐中

在据记载,古代社会将他们的性和性行为扩展到周围的景观中,在农历和仪式日历的重要日期,人们在被视为充满了神奇的受精能量的自然场所获得了高度的性化和精神化

,美洲土著的生育仪式在这个巨大的砂岩yoni举行

(作者提供),神圣的女性智慧和生育之谜被研究和仪式化了10千年,但在过去的3000年里,这种对女性性的崇敬被西方父权制教会建设性地削弱了

东方的情况并非如此,那里的女性能量过去和现在都完全等同于男性能量,只是被认为具有两极分化的精神属性,这一点在阴阳符号与性主题相反的解释中显而易见

(公共领域),道教性是中国古代相当于印度的密宗性

但是,后者是“女神之道”,道教的性仪式更注重提高男性修行者的健康和长寿

虽然印度《卡玛经》中古老的性指示增加并延长了“女性”的乐趣,但道家的目的是为了最大程度地满足男性的乐趣

古印度吠陀文化把性仪式改成了完全不同的层次,其中大部分被认为是错的

位于丛林深处的10世纪的卡朱拉霍纪念碑是一组位于中央邦的印度教和耆那教寺庙,由专门建造的性神庙和 室组成

每平方英寸的墙壁上都雕刻了数万个高度生动的 图像,以加强仪式环境

从描绘男人与动物发生性关系,到一个女人与20个男人的集体性接触,这些古老的吠陀仪式是超戏剧化的复杂艺术, 是定时的,举行的,在仪式的关键阶段发布

正是在这一研究和发展时期,性与灵性相一致,为后来成为国际畅销的爱情指南——卡玛经——播下了种子(SA 20抄送)在所有对爱情和性进行分析和分类的古代系统中,人们教导说,要实现有效和持续的诱惑,女人必须首先激活,然后保持 ,所有的男人的感官,这一概念产生于印度教和佛教的深奥传统的核心,这是在公元1千年中期共同发展起来的,被称为“坦陀罗”,意思是“身体的工具”和“织布”或“编织”

虽然整个异国情调和色情行业都围绕“坦陀罗”这个词发展起来,但它的起源非常简单

这是一次自我发展的精神旅程,涉及昆达里尼能量、脉轮、瑜伽和其他深奥领域的工作

把所有这些想法的要素放在一起,女性可以提高、降低、管理和控制自己和伴侣的能量流动和释放

(Alice Popkorn /CC由NC SA 2),存在许多古老的性 系统,但大多数密宗系统从一个称为“注视眼睛”的过程开始,你和你的伴侣凝视对方的眼睛并应用共享的呼吸技术,在彼此的身体中引导能量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眼睛注视系统都要求参与者设定一个共同的意图,并商定潜在的结果或目标

密宗的诱惑者有意识地发展和使用他们的“自己的感觉”,以加强他们与物质世界的联系,并改变他们的伴侣的现实

现代西方坦陀罗主要关注性 ,最初的意图是理解完整的性体验,印度教和佛教中的冥想努力试图将体验现实与我们每个人的“中心”结合起来,一个普遍的支点,被认为是充满强大性能量的昆达里尼

这个概念被视为蛇的女神她盘绕在我们的脊椎底部,等待我们通过冥想、瑜伽和无私的爱的行为来释放她的能量

大师Avdhoot Baba Shivanand将昆达里尼的崛起描述为“大脑的扩展”,声称“休眠的”性精神只使用“大脑的6%的能力”来解释现实,而开明的精神使用“94%”

自从故事被讲述以来,妇女们精心设计和发展专门用来引诱男人的心理系统

因此,男性主导的宗教和哲学似乎已经发展出对女性的深刻的厌女主义观点,把她们描绘成试图把她们引入歧途的邪恶诱惑者

聪明、知识渊博、睿智的女性被贬为具有“超凡性能力”的女巫,她们用这种能力诱骗原本虔诚的男性

关于女性吸血鬼和女妖引诱男性死亡的神话和传说,都是由“男性”精心制作的,这似乎是对女权主义的一种可怕回应,一种旨在保护男性的防御系统男人的不安全感把强壮的女人扔到一堆“邪恶的诱惑者”上

尽管许多女性可能同意这最后一种观点,但越来越多的其他女性会认为我完全错了——因为对许多人来说,胖女人原型是女性独立和敏锐的象征——祖母和现代女权主义者的先驱

,Femme fatale漫画风格的涂鸦(公共领域),在当今世界,最重要的斗争是把别人的注意力保持在几秒钟以上,在我看来,一个女人能拥有的最性感、最吸引人的品质,只是在“当下”,要注意我们说的话,不管多么枯燥!现在这是一个性感的属性,你可以带回家给妈妈,因为它不是致命的!上图:巴托洛梅奥·维内托(Bartolomeo Veo)的一幅女性肖像,传统上认为是卢克雷齐亚·博尔贾(Lucrezia Borgia)——一位声名狼藉的女性胖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4794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2
下一篇2024-04-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