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感情?

《命运》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感情?,第1张

命运交响曲产生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18 0 3-1812年。这段时间也被称为贝多芬创作的“英滩年代”。第三《英雄》交响曲中确立的英雄形象,在第五 《命运》交响曲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戏剧性的紧张冲突和斗争性的严酷惨烈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程度。贝多芬内心尖锐的、无以调和的矛盾和多种多样的对立情绪波表达的淋漓尽致。艺术成就上达到了思想更统一、主题更集中,形式更严谨的新的高度,成为古典主义的典范之作而名垂乐史。 《命运》交响曲由4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开门见山的“命运敲门”动机作为呈示主部主题的核心音型,以庞大的乐队全奏的音响轰鸣着倾泄下来,邪恶而不可一世。但正加贝多芬斯呐喊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主客观双方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副部主题由圆号的号角音响引出,旋律抒情而温暖,慰藉而清新,这就是人们为之浴血奋战,付聘切的理想。命运主题渐渐地又居于主导地位,展开部开始了。展开部两军对垒,双方拼杀的天昏地暗。在现部主部主题中,双簧管好似战马哀鸣的、悲戚的华彩乐句后,英雄又从血泊中站了起来,在副部主题“理想与信念”的支持下,新的战斗又开始了。在规模宏大的结束部中,贝多芬博大的音乐思维得以继续展开。第一乐章在热烈、亢奋的尾声中结束。在第一乐章里,有时凶恶的命运占了上风,有时英雄的声音威严而凛然。胜利的道路还很漫长,艰苦的斗争还将继续。 第二乐章最辉煌的抒情诗照,表现了主观感情世界的复杂性和深刻性。深沉的情感、光辉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构成了第一主题宽广、沉稳的特征和第二主题颂歌般的进行曲风格的旋律,两个主题最终发展成为一首英雄精神力量的赞歌。 第三乐章是英雄战胜命运的最后一次搏斗。第一主题是英雄内心世界的又一次深邃的刻划与写照,神秘的柔婉叹息、动荡不安、犹豫甚至顺从与激情的急邃冲动交织在一起。第二主题是命运动机的变形,具有威慑和挑衅的意味。一个民间舞蹈般的、强烈而激越的主题给音乐带来了根本性的转折,预示了英雄最后的胜利。 音乐不间断地直接进入第四乐章,在不安定的微弱气氛中,太阳突然冲破乌云,喷薄而出。这是一首宏大壮丽的凯旋进行曲,胜利狂欢的情绪贯穿整个乐章。黑暗必将被战胜,光明和胜利是不可抗拒的。

采纳哦

《第五交响曲》的斗争主题原是启蒙运动时期悲剧的典型。在古典悲剧和与它紧相联系的格鲁克的音乐剧中,人同命运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但是严厉残酷的命运形象却常被描写为不可避免的,而人的胜利往往又是由于外界的力量而突然发生。贝多芬改革这个传统的主题,加以新的处理,使人的意志付诸行动;在他的交响曲中,人的胜利是同命运的暴力进行殊死的斗争得来的。他的《第五交响曲》揭示了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失败和胜利、痛苦和欢乐,说明生活的道路是艰难曲折和满布荆棘的,但是对社会负有的崇高责任感,使人格外奋不顾身去建立功勋。英雄扯断束缚着他的锁链,点燃自由的火炬,朝着欢乐和幸福的目标胜利前进。从黑暗到光明,通过斗争走向胜利,这就是《第五交响曲》的戏剧性冲突的整个发展历程。因此,贝多芬的这部作品实际上是一部名符其实的“斗争和胜利的交响曲”。

为了体现这部交响曲内容的重大意义和深度,贝多芬采用了很多新的手法。这部作品的四个乐章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乐章与乐章之间的联系,不仅在于戏剧性发展的进程,而且还在于一个特定的“主导动机”——作为整部交响曲的“核心”的动机。

这个动机,贝多芬曾经说过:“命运就是这样敲门的”。他的这个说法,不妨这样理解:生活中的矛盾、障碍和苦难,可以作为命运的象征,但是一个人应该使命运顺从他自己的意志,他应该成为生活和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天由命。他曾在书信上明确写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的《第五交响曲》同样反映他的这个主导思想。这个“命运的动机”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各个乐章中反复出现,它的音响有时阴暗凶险,有时欢愉和神气,有时倔强而紧张,有时则悲戚和低沉,有如模糊的回忆一般。在第一乐章中,这动机是第一主题的骨架,又是第二主题低音部的伴奏,同时还是结尾段的基础。一句话,它的节奏型贯串着整个乐章,支配着整个乐章神速的发展。

第一乐章从这一主题开始,展示了一幅惊心动魄的斗争画面:主题开始时,强调表明紧张的悲剧性因素,它的音响顽强、威严,甚至凶险;它那鲜明的力度对比、紧张的和声、活跃的进行,造成了一种惊慌不安的情绪。这一主题在它最初的呈示中相继掀起两次浪潮,而且一次比一次紧张,当法国号用大调奏出这个动机的一种变体时,情绪才有所转换。紧接着出现的第二主题是一支歌唱性的抒情旋律,这是安谧和温暖的形象。但是这样安宁的场面并不长久,命运的动机并没有消失,它只是暂时躲在第二主题的低声部。

逐渐地这命运动机又表现得越来越执拗、坚决,它甚至使第二主题的进程也开始带有激动不安的色彩。但是当音乐的紧张度达到极限的时刻,突然出现新的转折,一支洋洋自得的旋律,虽然也贯串着命运的动机,但它是英雄气概形象第一次短暂的显露,它在大调明朗的气氛中,以果断、欢愉和热烈的音响结束了这奏鸣曲形式的呈示部。

在非常富于表现力的两小节休止后,乐章的发展部开始了,音乐立即又回到第一主题那种阴暗和不安的音调中来。这命运动机开始时夺居了首要地位,它无休止地反复,调性不安定地转换,力度明显地增涨,说明命运的动机正处于攻势,非常活跃。但它还是没有能够完全站稳脚跟,随后出现的第二主题,像号角齐鸣那样鲜明有力,同前者争相抗衡;原来十分活跃的那些八分音符的节奏进行,逐渐地给一系列二分音符的和弦刹住了;音响从最强(ff)变成最轻(pp),这时候调性和音区的频繁变换,音调的低抑和不稳定,反映出动摇、怀疑和焦急等待的心情,好像命运的黑暗势力衰退了,陷于一种麻木的状态之中。突然“敲门的动机”又勇猛地闯进来了,它以乐队全奏的方式,减七和弦的和声,一直保持最强的音响(ff)和动机本身的不断反复,掀起了一次大爆发,形成了发展部的戏剧性高潮,并直接进入奏鸣曲形式的再现部。

再现部中,重又回到先前的斗争场面——命运主题的急剧发展,一度为双簧管独奏的一段缓慢而悲戚的曲调(Adagio)突然打断,随后它立即恢复激动不安的情绪奔腾,它想主宰一切的意志也增强了。只是当大调的第二主题昂然出现时,乌云又逐渐消失,欢愉、明朗的英雄性因素又出现了。不过,光明与黑暗的斗争并没有结束,这种斗争在相当扩展的尾声中反而愈演愈烈,形成了全乐章的最高潮——有时候凶恶的命运动机占了上风,有时候英雄性的进行曲式主题发出高傲而威严的音响,好像要把命运动机赶走。但是,命运的黑暗势力还是相当强大,这凶兆的主题暂时取胜了,它用敲门动机的强烈音响结束这一乐章。当然,斗争还没有真正结束,在这场激烈而残酷的斗争中,英雄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坚定了自己的斗争信念,可是通向胜利的道路还很长远,还要经历艰巨的斗争。

http://hibaiducom/%B9%A8%CC%EC%B2%A8/blog/item/052c8aef1ec596ebce1b3e21html

音乐赏析: 贝多芬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命运交响曲》可以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但那时的记忆已是很模糊了。但是当论文布置下来是,首先想到的就是《命运交响曲》。

于是下载下命运,边听边写下了这赏析。以下是我从个人的角度,也是业余的角度来赏析的:

听第一章节,开头就是那激昂的音乐喷薄而出,让人心灵为之一颤,就像那滚滚的历史巨轮的滚动,就像生命力被死神扼住喉咙一般!就像那十二级的风暴袭来!难怪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就算我是听过几次的,但是每一听到,还是经不住为止震动!

第二乐章,音乐有舒缓的地方。让人在振颤中舒缓下来。在那激昂的音乐中缓了一口气。仿佛是生命已到最后,人的气息只有那么一口似的。那是小提琴悲哀的鸣叫。那是一颗伟岸的大树枯萎的只剩下残枝一般。那是痛苦的哀伤!

第三,四乐章,生命的顽强体现出来!我不能向命运低头!我不能屈服于命运!我要战斗,战胜命运!我要战斗,我不是命运的奴隶!我就是我!我能忍受挫折,我能抵抗疾病,我能站立,我能与你抗争,我就是我!就如同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到了这里命运已被贝多芬战胜了!

《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作于1805至1808年。《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命运交响曲——贝多芬故居随感

在静静的波恩,有个去了一次就会留下拂之不去记忆的地方,那就是莱茵河西岸大桥下波恩小巷20号,举世公认的音乐大师贝多芬的故居。

这里靠近莱茵河中段,两岸景色典雅清秀。站在西岸眺望东南,七岭山层峦叠翠,白云缭绕,山峦古堡时隐时现,在碧绿的莱茵河映衬下,景色越发迷人。据说贝多芬常在河边远眺凝神,浮想联翩。

故居称不上讲究,但不失古色古香。门口挂着用德文花字体写的“贝多芬故居”的一块牌子。庭院里的手压抽水机、酿制葡萄酒的工具和盛酒的大木桶,都保持了当年的风貌。这幢假三层小楼已于1898年辟为故居博物馆。如今一二层楼设有七个展室,陈列着贝多芬的洗礼证书、家史资料;他用过的钢琴、提琴、助听器原物;他写的大批乐曲手稿以及备受后人猜测的三封无收信人名的情书复制品。这些手稿因岁月沧桑而有些发黄,但手书苍劲有力、龙飞凤舞的音符,依然像贝多芬的乐曲一样狂飙疾起,气势磅礴,令参观者赞叹不已。

沿着曲折盘旋的楼梯拾级而上,来到第三层的一个面积不足8平方米、高不到2米的小房间。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就在这里呱呱坠地。房内靠墙立着贝多芬的半身雕像。他气宇轩昂,眼光饱含令人震慑的威力,头略右斜,仿佛正在捕捉动人心弦的音符。房内硬橡木地板已凹凸不平,那正是岁月流逝、瞻仰者数不胜数的见证。世界各地音乐“朝圣”者敬献于雕像前的花圈给矮小的房间平添异彩。

贝多芬生于一个“音乐仆役”家庭,祖父是宫廷合唱团和管弦乐团的乐长,父亲是合唱团歌手。祖父去世后,父亲酗酒,家境日渐贫困。贝多芬刚4岁,其父就常于深夜酒醉归来时,把贝多芬从床上拉起来练琴直到拂晓。贝多芬自幼就显示出弹奏钢琴的天才,并从师于当时德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他教贝多芬和声学及对位法,给他讲解前辈音乐大师巴赫、韩德尔、海顿、莫扎特等的乐曲。贝多芬还曾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阅读了莎士比亚、歌德等巨匠的名著,为日后的光辉成就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在聂费帮助下,贝多芬12岁开始“音乐仆役”的生涯。1787年,他攒了点路费到维也纳从师莫扎特,因回波恩奔母丧仅学了两个月,但他的即兴演奏已给莫扎特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断言:“这个青年不久将扬名世界。”

莫扎特言中了。故居博物馆的展品表明,贝多芬后来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一生57个春秋创作了256部作品,其中有像《热情鸣奏曲》等许多传世佳作。评论家认为,贝多芬的作品集古典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声。他比任何前辈都更鲜明地揭示:音乐的力量可以不借助语言文字而传达一种人生哲学。他通过自己的音乐语言,倾诉了欧洲人民在封建专制桎梏下的苦难境遇,信守自己提出的“人民艺术家的作品,应当为穷苦人们服务”的信条,讴歌了广大人民群众反抗专制统治和外敌侵略的英勇斗争。他主张“应给世界以和平和完善的法律,不要再进行侵略”,音乐“要表现外界和内部的和平”。在音乐形式方面,他开拓了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四重奏的范围。他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提高了音乐的地位:音乐在18世纪曾被认为是低于文学和绘画的艺术;在他之后,再也不能说音乐只不过是“悦耳的艺术”了。

然而,更令参观者感动而铭心难忘的还是贝多芬战胜耳聋、成为乐圣的惊人毅力。他年轻时患有耳疾,32岁时加重,49岁时完全失去听觉。这对一位音乐家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他曾闪现过自杀的念头,写下了著名的《海利根遗嘱》,但发自内心的艺术家责任感的呼唤使他醒悟:“不能什么都没有创作就离开这个世界。”他决心向厄运挑战,“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于是,他以水滴石穿的坚强意志,在耳聋条件下,全凭记忆和乐感作曲和演奏,写成了《第五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一批不朽名作,攀登上音乐的光辉高峰。无产阶级伟大导师恩格斯在给他妹妹的信里曾谈到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昨晚听到的是一部多么好的交响曲啊!要是你还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么,你一生可以说是什么也没有听过。”据讲解员介绍,《第九交响曲》的首场演奏空前成功,许多人流下了眼泪,当贝多芬出场时,群众五次热烈鼓掌欢迎,而习惯上对皇族出场也只用三次鼓掌表示敬意,直到警察出来干预,欢呼声才得以停息下来。

留连在贝多芬用过的样式古老的钢琴旁边,眼前仿佛呈现了贝多芬彻夜练琴的情景,耳边仿佛响起贝多芬手下迸发出的刚劲有力、饱含内在热情的音乐旋律。它时而如惊涛拍岸,气势磅礴;时而悲愤低沉,像在倾诉着人间的不平;时而似细流潺,悠扬流畅。据介绍,世界范围内人们演奏贝多芬乐曲,没有一分钟间断过。这简直是奇迹。

望着络绎不绝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朝圣”者,一个念头油然而生:从听觉完全失聪到成为举世公认的乐圣,有多少难以逾越的障碍,这需要何等惊人的毅力啊!然而,贝多芬没有向厄运低头,以其与厄运搏击的非凡人生奏响了气势恢弘的石破天惊的命运交响曲。它向世人昭示:人生无时无刻都在接受命运的挑战,只有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敢于作出战胜自我的抉择,才能走上通向强者之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38963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26
下一篇2024-02-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