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文章结尾孤鹤长鸣和梦会道士两个情节有什么寓意?

后赤壁赋:文章结尾孤鹤长鸣和梦会道士两个情节有什么寓意?,第1张

最后,在结束全文的第三段,写了游后入睡的苏子在梦乡中见到了曾经化作孤鹤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顾笑”的神秘幻觉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带来的内心苦闷。

政治上屡屡失意的苏轼很想从山水之乐中寻求超脱,结果非但无济于事,反而给他心灵深处的创伤又添上新的哀痛。

南柯一梦后又回到了令人压抑的现实。

苏轼以“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的觉悟,联想前来入梦的道士,表明作者在这只孤鹤身上寄予了自己怀念故友之情。

而道士的思想,原是苏子思想中的一个侧面,苏子—孤鹤—道士的联结,暗示着苏轼在精神上已归向高蹈于世外的隐逸者。

结尾八个字“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相当迷茫,但还有双关的含义,表面上像是梦中的道士倏然不见了,更深的内涵却是“苏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负又在哪里呢”。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珠联璧合,浑然一体。前赋主要是谈玄说理,后赋却是以叙事写景为主;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一样的赤壁景色,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前赋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后赋则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节的山水特征,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生动、逼真的反映,呈现出壮阔而自然的美。两赋字字如画,句句似诗,诗画合一,情景交融,同工异曲,各有千秋。

《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伸主的传统格局,抒发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同时也描写了长江月夜的优美景色。

名家点评

元代虞集《道园学古录》:“坡公《前赤壁赋》已曲尽其妙,后赋尤精。于体物如‘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皆天然句法。末有道上化鹤之事,尤出人意表。”

明代杨慎《三苏文范》:“此赋结处,用韩文公《石鼎》处弥明。意指鹤至户为道士,亦暗使高道传青城山,徐左卿化鹤以此也。”

明代郑之惠《苏长公合作》引袁宏道:“《前赤壁赋》为禅法道理所障,如老学究着深衣,遍体是板;后赋平叙中有无限光景,至末一段,即子瞻亦不知其所以妙。”引李贽:“前赋说道理,时有头巾气。此则空灵奇幻,笔笔欲仙。”引华淑:“《赤壁》后赋,直平叙去,有无限光景。”

清代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闲闲叙起,不必定游赤壁,不必定约某客。‘乐’字伏后。仍用‘风’‘月’二字,乃长公一生襟期,已引起游意。”“后篇亦写客、写歌、写风、写月、写乐、写酒、写肴,一一与前篇同,而各位置不同。前篇同在舟中,次早还在;此篇有登岸一举,夜即归,则前篇所未有也;前篇借客生波,尚似实情;此篇忽鹤忽道士,幻极矣,乃神似《南华》,非袭其貌也。至前篇说悲处,在客口中;此篇悲则公自言矣。”引林西仲:“若无前篇,不见此篇之妙;若无此篇,不见前篇之佳,缺一不可。”

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岂惟无鹤无道士,并无鱼,并无酒,并无客,并无类壁,只有一片光明空阔。”“前篇写实情实景,从‘乐’字领出歌来;此篇作幻境幻想,从‘乐’字领出叹来。一路奇情逸致,相逼而出,与前赋同一机轴,而无一笔相似。”

清代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前赋设为问答,‘此赋不过写景叙事。而寄托之意,悠然言外者,与前赋初不殊也。”

近代沈石民《三苏文评注读本》:“飘脱之至。前赋所谓冯虚御风,羽化登仙者,此文似之。”

近代林纾《古文辞类纂·集评》引王文濡:“前篇是实,后篇是虚。虚以实,至后幅始点醒。奇妙无以复加,易时不能再作。”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将归于临皋2。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3。霜露既降,木叶尽脱4。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5。已而叹曰6:“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7?”客曰:“今者薄暮8,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9。顾安所得酒乎10?”归而谋诸妇11。妇曰:“我有斗酒12,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13。”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14,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15!

予乃摄衣16而上,履巉岩17,披蒙茸18,踞虎豹19,登虬龙20,攀栖鹘之危巢21,俯冯夷之幽宫22。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23,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24,肃然而恐25,凛乎其不可留也26。反而登舟27,放乎中流28,听其所止而休焉29。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30。适有孤鹤,横江东来31。翅如车轮,玄裳缟衣32,戛然长鸣33,掠予舟而西也34。须臾客去,予亦就睡35。梦一道士,羽衣蹁跹36,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37:“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38。“呜呼!噫嘻39!我知之矣。畴昔之夜40,飞鸣而过我者41,非子也耶42?”道士顾笑43,予亦惊寤44。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龙潭燕的传说

龙潭,它位于龙潭山古城西北隅最低处。潭水清碧如镜,潭外树木葱茏,水位从不下降,即遇旱年也不干涸。“龙潭印月”被列为吉林八景之一。龙潭名称来自传说和神话。

历史资料中记载着这样一个神话:很早很早以前,龙潭山附近气候温和,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渔猎耕织各得其所。忽有一日,天昏地暗,电闪雷鸣,从天上贬下一条青龙,来到这山中水池。从此水池被称为龙潭。可是这条青龙,来到凡间,继续作孽,经常发大水,淹没庄稼和房屋,老百姓被逼四处逃命。有一个叫林小妹的女孩,被水冲走,她父亲林翁游到女儿身边正待要救,又发现一只燕子落水,林翁舍女救燕,燕子得救了,女儿却被孽龙掠走。林翁夫妇失去亲生女儿,甚是悲痛。这时,得救的燕子忽然开口说话,她认林翁夫妇为父母,安慰二老一番,就决意飞往南海仙山学艺,待功成后回来为百姓报仇雪恨。因此燕长在龙潭山,人们便亲切地叫她为龙潭燕。龙潭燕走后三年,林翁率众乡亲持斩龙剑和千环铁链,去锁孽龙,但未成功。这时,恰好龙潭燕功成归来,率领众燕,衔石填潭。孽龙则派白花蛇把林翁掠进龙潭,妄图引诱龙潭燕来救,好一网打尽。龙潭燕见救命恩人遇难,悲痛欲绝。幸得人参老人的帮助,龙潭燕率众燕斩妖闯潭,终于锁住了孽龙,救出了林翁,使龙潭山百姓重见天日。六十年代初,吉林市京剧团曾根据这个神话创编神话剧目《龙潭燕》,由著名京剧演员小白玉艳主演,到各地演出。于是,这一神话就传播得更广了。

这些动人的传说和神话虽然不是事实,但它反映了古代江城人民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

2、五虎岛的传说

在那万顷碧波的松花湖面,镶嵌着一座翡翠般的小岛,人称“五虎岛”。关于这个岛名的由来。当地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长白山天池有一水怪,霸占了松花江中美丽、善良的松花公主,生下白鲢公主。物换星移,转眼白鲢公主已十六岁了,长得婷婷玉立,楚楚动人。她厌倦宫中单调乏味的生活,得到母亲同意出宫游玩。正当她尽情嬉耍时,突然撞入网中,被渔民打出水面。捕鱼的人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见捕到这么一条白鲢鱼,真是高兴极了,便收网摇橹,兴冲冲地朝回家的方向划去。正当船要靠岸的时候,白鲢鱼突然说话了:“放了我吧,放了我吧!”小伙子见它满眼流泪,用乞求的眼光看着自己,小伙子顿起怜悯之心,便抱起大鱼放入江中。这条大鱼入水后,不时地浮出水面,好象在向他点头致谢。

打鱼的小伙子名叫大牛,家住江边一个叫旺起的小山村,他以打鱼为生。一天傍晚,他想打最后一网,然后划船回家,谁知起网一看,又是那条大白鲢鱼。正想放回水中,大白鲢鱼忽然变成一位面含羞色的美丽少女,含笑道:“您一次放生的那条鱼就是我,您的心真好。”并表白对小伙子的爱情。这时水怪派的鱼兵虾将追来,眼看相距只有一箭之遥,这时后边跟来的松花公主便急忙从头上摘下一支五股金簪,用力投去,立刻化成一座大山,挡住了追兵的去路,白鲢公主与大牛才得以逃脱。此后,大牛和白鲢公主结拜夫妻。那五股金簪变成的大山,从此得名五股山。后人又看这五股山犹如五虎相卧,复称五虎山。自从丰满修水坝之后,水位上涨,五虎山才又变成了今日松花湖中的五虎岛了。如今的五虎岛,每至夏日,草木葱茏苍翠,亭台错落有致小桥曲径幽深,成了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乘着舒适豪华的游船,来岛上度假游玩。

3、仙人洞的传说

在磐石县城西北八里,有一座山,名叫仙人洞。

关于仙人洞,在磐石一带,流传着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从山东来了一个名叫王二的小伙子,他手拿一把药锄,腰里斜挎一把宝剑,来到仙人洞的南山坡。在一片原始大森林中。开辟出一片空地,搭了一个小窝棚住了下来。他每天打狍子,打野鸡,下河捞鲫鱼,又上山挖人参,采五味子,采防风,凭着祖传的手艺,给老百姓看病。时间长了,十里八屯都知道了他的名字。 夏天的一个傍晚,王二背着一筐药材回来,没等到家门口就闻到一股饭菜的香味。他推开柴门进屋,揭开大木锅盖一看,里边放着炖好的山鸡,还有四个雪白的馒头,冒着热气。

王二十分纳闷,想搞个水落石出。第二天吃过早饭后,他把门掩好,躲到门前大孤树的洞里,眼睛紧紧地盯着房门,可直到天黑,也没见半个人影。回到屋里,想要自己做饭,掀开锅一看,仍有山珍海味。

王二不甘心,第三天晚饭前,又钻进树洞里观望。等到太阳落山,烟筒冒烟了。他悄悄地跑到窗前,把窗纸舔了一个小孔,往里一看,不由的“啊”了一声。原来屋里做饭的是一个如花似玉的大姑娘。王二急忙推开门。姑娘见有人来,用衣袖遮掩着美丽的面庞,上前躬身施礼,娇滴滴地说:“哥哥,你不要惊疑,前年秋天我得了重病,多亏哥哥搭救,我是来向你报恩的。”

王二连连摇头,实在想不起这件事来。姑娘嫣然一笑说:

“你真是贵人多忘事,我家就在这座山的东北角,我们处邻居已经多年了。”姑娘说完,便匆匆地告辞了。

第二天天刚放亮,王二就来到山坡上,沟沟岔岔找个遍,没见到有什么房舍。王二扫兴而归。来到家门口,那个姑娘正给他做饭呢。王二喜滋滋地望着姑娘,和她唠起了家常,这才知道她姓胡,小名妹儿……

做完饭,妹儿收拾一下就要回去,王二恋恋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到了山坡上,妹儿让他停步,王二望着她走出好远,他留了个心眼,偷偷地躲到树后看着她的去向。但见她在一块大黑石头的前面消失了。王二快步来到这里,发现有一个洞,他便将宝剑一顺,小心地爬了进去。爬不多远,前面很宽敞,就立起身往前走。走了十来步,只见洞内油灯闪闪眼前是一个方方整整的小厅。厅中央摆有石桌、石凳。顺着小厅下十几个石阶便是一个漂亮的大厅。厅顶正中吊着一块特别大的钟乳石,象莲花灯一样。洞下边有条河,大厅西侧放着一个很大的长条石床,床上躺着一条雪白雪白的狐狸。看着那狐狸,王二一眼就认出是前年秋天被他救活的那只。白狐狸见王二进来,“啊”的一声,跑下石床,摇身一变,竟是小妹儿。

面对眼前的情景,王二惊呆了。可妹儿却走上前来,不慌不忙地说:“我的身世你知道了,我在这儿修行多年,前年秋天我得了重病,多亏你搭救,我才有今天!你为人忠厚善良,我虽为仙人,可也同凡人一样,如哥哥不嫌弃,我愿意做你的妻子,来报答你的恩情。”

王二听后,自然是心满意足,两人选了黄道吉日,终于结成了夫妻。

婚后,两人恩恩爱爱,共同采药治病。有了妹儿的帮助,不管什么病都是手到病除。转眼间来到了冬天,王二和妹儿把洞里整修一番,上厅为行医厅,下厅为寝室,不知不觉几十年过去了,夫妻俩仍是那么年轻,步履如飞。

清朝光绪年间,在洞前建一座“狐仙堂”和一座药王庙,在山下建起娘娘庙。从此,每年的四月十八香火会,赴这里焚香祈祷者络绎不绝……

4、磨盘山的传说

磐石县城,原名“磨盘山”,以城北4公里处的磨盘山而名。1902年设县时方改为现名。

磨盘山,山形并不象磨盘。因山腰有一形如石磨的巨石而得名。这磨形巨石的来历,有许多神奇的传说。

从前,这山下是奉天(沈阳)通往船厂(吉林)的大道。有夫妻二人在山下道旁开了一个小客店。来往行人、客商、车辆、驮队都在这里喂马、打尖或住宿。小店生意兴隆。店东夫妻生个男孩,起名叫兴旺。

兴旺出生时,嘴里叼着一把钥匙。钥匙不能离兴旺身。一离开,他就不停地哭。妈妈只好用红线绳把钥匙拴上,挂在闪旺的脖子上。

兴旺三岁时,这一带来了一伙强盗,经常抢劫来往行人,使这条道上断了客商,兴旺家的生意也就冷落了。夫妻二人只好带着闪旺上山打柴谋生。

兴旺长到六岁时,常常一个人到山上去玩耍。一天,他听到山里面传来马驹叫声和磨声。就顺着声音找去。走到近处,既不见磨房,也不见马驹。他仔细听了一会儿,忽然发现声音是从一个石缝里传出来的。他从石缝往里看,见里面是个宽敞的屋子,有个金马驹在拉磨。磨的是金豆子。兴旺用钥匙打开锁,有位老人把金豆子送给了兴旺。一伙强盗知道了此事,便去抢金豆子,去拉金马驹。这时金马驹一声嘶叫,拉着磨盘冲上了天空。磨盘从空中落下来,把山梁砸下一个缺口,把强盗砸死里面。从此,那磨盘便长久留在缺口处,成了现在的样子。 6、六万年前人类狩猎遗址

1991年5月,吉林考古工作者在蛟河市拉法新乡砖厂首次发现了六万年前人类狩猎遗址。这一考古后得出的史实结论,不仅填补了吉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考古空白,而且为中国东北乃至东北亚旧石器时代考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乡砖厂位于蛟河盆地北缘拉法河二级阶地上。周围是长白山山脉的崇山峻岭,盆地内水系发育,由北向南汇入拉法河,最后注入松花江。蛟河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地势呈不规则长方形,高出附近地面约10米,长约60米,宽约30米,总面积1800平方米。在这里发现了猛玛象臼齿化石和大量的猛犸骨骸化石、野牛掌骨和趾骨化石,还有石核、石片等砸击工具。我们清晰的看到所谓的手斧,是将天然河卵石采用锤击法加工而成的一面有刃的石器和古动物化石,可知早在几万年前,这里是今天拉法河的河床,河床南侧是开阔的盆地,生长着茂盛的灌木和草丛,成群的松花江猛犸象和野牛等食草动物,到这里觅食饮水。于是这里便成了古人类狩猎的理想场所。根据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分期,即距今5至7万年之间,蛟河文化遗址的发现,将吉林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由原来的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和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已推进到6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

为了寻找人类居住的遗址,在1993年盛夏,吉林省考古工作的同志,在当地旅游管理处的支持下风餐露宿,不辞辛苦,在拉法大砬子一带连续探查了28个洞穴,并做了小规模试掘,但是仍然没有发现古人类遗留下的任何文化遗存。考古队并不气馁,准备全部考查遍拉法砬子的72个洞穴,寻找古人类的遗迹。他们根据当地农民提供的线索,向对面第二座山峰下面的洞穴进发,这个洞穴被称为小砬子仙人洞。这里坡度较大,人迹罕至,难于攀登,但考古队员冒着小雨,匍匐进入昏暗的小砬子仙人洞内。在这里,当考古人员挖掘到第二、三层堆积有用火的遗迹时,非常惊喜地发现、出土了两件旧石器。其中手斧以角页岩石为原料,采用锤击法制造,这可以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此洞曾有人类居住过。据专家推测,六万年前狩猎的人有可能在这与新乡砖厂遗址相距不到1200米的洞内。

人类从远古走来。经北京大学考古系实验室采用铀系法年代测定,这个古遗迹年代为6万年前(62+06万年)。《吉林市志·文物志》记载“这种旧石器的文化遗存在吉林省尚属首次发现,填补了吉林市和吉林省旧石器时代的文化空白,也为进一步研究东北亚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提供了一批宝贵的资料。”人们期待着将来的考察,不仅会有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遗存的发现,而且会有此期人骨化石的出土,从而为研究吉林地区早期智人及其文化做出新的贡献。

7、吉林地区最早的人类居住遗址

——寿山仙人洞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我们的祖先遗留下许多的文化遗产。吉林地区目前发现的桦甸市榆木桥子镇附近的寿山仙人洞,就是目前吉林地区最早的人类居住地址。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距今2万年。桦甸寿山仙人洞的发现,填补了我省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空白。

据新编《吉林市志·文物志》记载:“1990年,吉林大学考古系师生通过初步挖掘,出土了2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哺乳动物和鸟类化石十余种,打制石器47件,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其中石制品包括锤击石片和石核、残石片、半边石、石锤、刮削器。”天然洞穴作为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最早的栖身之所,在我国广东、湖北等地均有发现,岩洞多处在石岩溶洞发育地区,桦甸寿山仙人洞也是如此。1987年,吉林市地方志办公室和吉林市文化局文物处、吉林市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前往寿山实地踏查,看到寿山“主峰海拔高度为510米,与河谷相对高度在200米左右。”仙人洞“位于主峰下50米,洞口为东西向,最宽处3米多,高280米,洞深平缓向内,深不可测,洞口到洞内12米,采光良好,前8米宽敞明亮,干燥宜人,洞壁严密光滑,平坦明亮,适应人类活动

1993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吉林大学考古系、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森水的指导下,联合考察队又一次对寿山仙人洞进行深入的挖掘和鉴定。古人类在这里居住的年代为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洞内发现洞穴堆积文化厚度达26米,此次挖掘,出土古脊椎动物化石标本700余件,其中有熊、狼、马、羊、斑鬣狗、西伯利亚鼬、棕背鼠、鸭、雉等20余种动物的骨骼和牙齿。出土、打制的石器制品200余件,其中还有打制磨制的骨器10件。可见古人类在此洞居住的时间相当久远。

这是目前在吉林省首次发现的比较典型、堆积完好的一处旧石器时代人类栖憩和活动的洞穴遗址,它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离水源 地的距离在我国旧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是极为罕见的。仙人洞为吉林人民了解家乡古人类的居住环境提供了活的考古资料,也为我国东北、东北亚的旧石器时代历史研究和地方志的编纂,为地质学、古人类学、古生物学、古气候、生态环境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资料。

1992年,吉林市人民政府将寿山仙人洞遗址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省政府又将此列为“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8、吉林清代的木帮

在松花江丰满大坝没有建成之前,夏天江面上有一种奇特的景象,那就是放排。人们习惯于将放排人称为“木帮”。

吉林以出产木材而闻名。从前,木材运输全靠江河水道,松花江就成了一种以流放木材而得名的“木帮”文化,而长白山不但盛产各种优质树木,还养育了关东木帮。松花江记述着“木帮行”生活,如“山场子活”伐木,“水场子活”放排。称他们为“关东木帮”。

木帮的组织和分工是这样的。山场子上,一个场子有一个大柜,一个二柜下面分场子把头、爬犁头,橹子头。对场子上的排尖叫头棹,下分二棹,边棹(也叫尾棹)。大柜是山场子、水场子主要人物,往往出资组织木帮,此人有钱有势,先要发给木把头们一些酒钱、店钱。

木帮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他们和放山、狩猎的人一样,走进深山老林,去野外劳作,向大自然索取,所以也称为“放山”。“放山”人敬奉的山神爷叫孙良,传说是山东莱阳人,千辛万苦来到长白山而得道成神。木帮的生活非常艰苦,在木帮中留有许多歌谣,听起来苦楚动人。一首《木把这行不是行》的民谣,内容说:世上一行又一行,木把这行不是行。三教九流有名次,咱木把头排不上。少小离家闯关东,长白山里当木帮。十冬腊月踔山上,鼻子冻得象大酱,叫声爹叫声娘,回去看你没指望。

木帮们大多是山东和关内一带闯关东的,往往是独身一人。在深山里累死累活求生存。松花江桦甸境内修白山水库的地方,过去叫“老恶河”,是放排人最怕的激流险滩,松花江放排的古排道两旁,一座座荒凉的木把坟,向后人展示了往昔放排的繁荣和木把自身凄凉的下场。这里有一首歌谣叫《闯关东》,内容是:出了山海关,两眼泪连连。今日离了家,何日才得还。这些都真实地记录了当年闯关东人离开家乡,闯入东北来谋生的心境和悲惨结局。

吉林市过去称船厂,是造船的地方,所用的木材都是从长白山砍伐靠松花江运输到这里的。木帮在这里放排,成为九死一生的营生,多少勇猛的汉子一去不归,使松花江很多江段称作“哨口”。

松花江河灯从前是用糠皮子作的,放在江里,一亮一亮地走。每年正月十五月,吉林人放河灯,为纪念和超度祭典那些已故的放排人,据说淹死的人如果看到河灯就能转世“托生”。

吉林木帮的突出特点是创业。现在吉林市桥头广场的船夫摇橹成为吉林放排人“激流勇进”的城市精神和城标。长白山、松花江养育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吉林木帮的开创精神和性格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复合体,吉林城的发展进展中,木帮放山、放排的功劳。这是“关东”的文化,溶汇了浓郁的当地满汉民族团结、奋斗的生活气息。在《木帮的信仰》、《木把歌谣》、《木帮与吉林》、《木帮与把头》、《木帮的人口构成》、《木帮的故事》等一些史书典籍中,生动记载着木帮文化的史实变化,表现了江城木帮象长白山古松一样挺拔傲雪的抗争精神,还有象松花江一样开拓进取的性格。

http://tiebabaiducom/fkz=70642197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455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2
下一篇2024-04-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