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简介

李白简介,第1张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生于碎叶城(当时属安西都护府),后迁居四川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今仍录《菩萨蛮》,《忆秦娥》各一首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是我国唐代的伟大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 想像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 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 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李白于武则天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于西域的碎叶, 五岁时随家人定居于昌隆(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李白少时, 好任侠, 且喜纵横 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 自汉末以来, 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

因此, 李白从少年时起, 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

后来, 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眠山, 潜心学习, 多年不进城市 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 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 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 由于饲养惯了, 定时飞来求食, 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 一声呼唤, 便从四处飞落阶前, 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 一点都不害怕 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 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 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 认定他们有道术, 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 可是, 二人都婉言拒绝了

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也是李白的好友, 此人于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 那时李白才十六岁 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冶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 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 喜谈王霸之道, 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李白出蜀, "仗剑去国, 辞亲远游" 他乘舟沿江出峡, 渐行渐远, 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 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 推送着他的行舟, 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马祯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 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祯

天台道士司马帧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 而且写得一手好篆, 诗也飘逸如仙 玄宗对其非常尊敬, 曾将他召至内殿, 请教经法, 还为他造了阳台观, 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其学道

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 自然十分开心, 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 李白器宇轩昂, 资质不凡, 司马祯一见己十分欣赏, 及至看了他的诗文, 更是惊叹不已, 称赞其“有仙风道骨, 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 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 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 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 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 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 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 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 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 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 兴奋之余, 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 以大鹏自喻, 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 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从江陵起, 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 途经岳阳, 再向南去, 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 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 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 李白悲痛万分, 他伏在朋友的身边, 号陶大哭, "泣尽继之以血" 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 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 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 真是无可奈何, 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 自己继续东游, 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

李白来到了庐山, 在此写下了烩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诗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 此地江山雄性, 虎踞龙盘, 六朝宫阅历历在目 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 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 他认为往日之都, 己呈一片衰颓之气, 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 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 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

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 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 当李白告别金陵时, 吴姬压酒, 金陵子弟殷勤相送, 频频举杯劝饮, 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 流过了人们的心头, 使人难以忘却

李白告别金陵后, 从江上前往扬州

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 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 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 到了盛夏, 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 《系马垂杨下, 衔杯大道边 天边看绿水, 海上见青山》, 好不惬意 到了秋天, 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 卧病他乡, 思绪很多, 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 又深深地思念家乡, 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 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准南病好之后, 又到了姑苏 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 李白怀古有感, 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 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 称其 "可以泣鬼神矣" 由此看来, 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 却多别出新意

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 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 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 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

李白由越西归, 回到了荆门

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 虽然思乡心切, 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 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 最后, 他决定再度漫游

首先, 他来到洞庭湖, 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 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 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 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 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 《赠孟浩然》

不久, 李白到了安陆, 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 然而, 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 他仍然想寻找机会, 以求仕进 在隐居寿山时, 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 提高自己的声誉

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 便将其招为女婿 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 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 又几次出游, 结识了 一些官吏和贵公子, 并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 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狩猎 玄宗即位后, 己有过多次狩猎, 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 耀武扬威, 以此震慑邻国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 玄宗又有一次狞猎, 正好李白也在西游, 因上《大猎赋》, 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 "大道匡君, 示物周博", 而 "圣朝园池遐荒, 殚穷六合", 幅员辽阔, 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 夸耀本朝远胜汉朝, 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 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

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 另外, 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 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 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 常登临终南山远眺 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 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 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 因此颇有自豪之感 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 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

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 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 最后两句说 "何时人少室, 王母应相逢", 是祝她入道成仙 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 希望引荐, 愿为朝廷效劳 由此, 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

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 李白有次去紫极宫, 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 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 这次相遇, 自然立刻上前拜见, 并呈上袖中的诗本 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 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 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丰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 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 李白仍然作客长安, 没有机会出任, 他的心情有些沮丧 好友诚意相邀, 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 但李白无意前往 这次去长安, 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 却毫无着落, 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 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 也极不得意, 只有发出"行路难, 归去来"的感叹, 离开了长安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 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 对其十分仰慕, 便召李白进宫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 玄宗降辇步迎, “以七宝床赐食于前, 亲手调羹” 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 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 胸有成竹, 对答如流 玄宗大为赞赏, 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 职务是草拟文告, 陪侍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 利用他敏捷的诗才, 赋诗纪实 虽非记功, 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 以盛况向后人夸示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 同僚不胜艳羡, 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天宝初, 每年冬天玄宗都带着酋长、使臣去温家狞猎, 李白自然侍从同去, 当场写赋宣扬玄宗的盛德, 歌颂圣朝威力, 深得玄宗赏识 此时, 玄宗宠爱杨玉环, 每与她在宫中游乐时, 玄宗都要李白写些行乐词, 谱人新曲歌唱 李白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 壮士剖心酬知己”的心情, 竭尽才思采写这些诗

在长安时, 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 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 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 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 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 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 笼罩着中国, 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 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宦官和外戚的受宠, 使李白"大济苍生"的热情骤然冷了下来, 自己虽在长安, 但也没有施展自己管、晏之术的机会

朝政的腐败, 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 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 谁料就在此时, 倒被赐金放还, 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 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这次的归山, 实在是体面一点的放逐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 李白到了东都洛阳 在这里, 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 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 此时, 李白已名扬全国, 而杜甫风华正茂, 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 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 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 两人以平等的身份, 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在洛阳时, 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 访道求仙

这年秋天, 两人如约到了梁宋 两人在此抒怀遣兴, 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 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 然而, 三人各有大志, 理想相同 三人畅游甚欢, 评文论诗, 纵谈天下大势, 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 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 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 李杜又一次分手, 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 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 成为道士 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 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 为他造了真寰 此次的求仙访道, 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年 (公元745年)秋天, 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 他们两次相约, 三次会见, 知交之情不断加深 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 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 就在这年冬天, 两人分手, 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李白离开东鲁, 便从任城乘船, 沿运河到了扬州 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 也就没有多滞留

到了会稽, 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 不久, 孔巢文也到了会稽, 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 泛舟静湖, 往来剡溪等处, 倘佯山水之中, 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

在金陵, 李白遇见了崔成甫 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 情怀更加相投 每次游玩时, 都尽情畅游, 不计早晚 他们泛舟秦淮河, 通宵达旦地唱歌, 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 拍手为他们助兴 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 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 友情更深厚, 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 每当想念, 便吟诵一番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 漂泊不定 这时国家混乱, 情况一年比一年差 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 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 以探虚实

到了幽燕之后, 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 形势己很危急, 自己却无能为力 安史之乱前两三年, 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 仍然衣食依人, 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 以求帮助

在此次漫游期间, 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 又娶宗氏 家庭多变, 国家多事, 李白一面求仙学道, 一面企图为国建功, 对于国家安危, 颇多关切, 虽然仍事漫游, 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天宝十四年, 安史之乱策发, 李白避居庐山 那时, 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 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 李白应邀人幕

李白人幕后, 力劝永王勤王灭贼, 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 他也作过自我检讨 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 参加, 以此免祸, 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

永王不久即败北, 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 这时崔涣宣慰江南, 收罗人才 李白上诗求救, 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 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 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 并让他参加了幕府 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 为宋写过一些文表, 并跟随他到了武昌 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 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 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 但不知什么原因, 后来不但未见任用, 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梓潼), 完全出乎意料 因为当时永王幕下的武将均巴得到了重用 事情之所以发生变故, 可能与崔涣、张镐这批人的失势有关

至德二年 (公元757年)冬, 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 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 即将一去不返, 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 "夜郎万里道, 西上令人老", 不由更觉忧伤

由于李白在海内素负盛名, 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请, 大家都很尊重他, 并没有把他看做一个遭流放的罪人

乾元二年 (公元759年), 李白行至巫山, 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 宣布大赦, 规定死者从流, 流以下完全赦免 这样, 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 终于获得了自由 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 而那首著名的《朝发自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

到了江夏, 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 李白便逗留了一阵 乾元二年, 李白应友人之邀, 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 发思古之幽情, 赋诗抒怀 不久, 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 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 他往来于两地之间, 仍然依人为生 上元二年, 己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 在金陵, 他的生活相当窘迫, 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

上元三年 (公元762年), 李白病重, 在病塌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 赋 《临终歌》而与世长辞, 终年六十二岁

Hi,听众朋友们,大家好。告诉你一个别样的泰山,让你真正领悟这座中华神山的奥秘所在。

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发展中,泰山自古一直被视为“直通上天”的最高山峰,因而也就成为帝王来进行封禅大典的中华神山,所以也就诞生了—中华泰山·封禅大典。

我们都知道,历朝历代皇帝封禅都是在泰山举行的。然而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武则天、曾经有过两次封禅大典。第一次是和唐高宗李治一起来泰山进行封禅大典,然而等武则天成为女皇之后,却偏偏要来个反其道而行之,不去东岳泰山、非要跑到中岳嵩山去进行封禅大典。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各位听众不要着急,下文中我会来慢慢解开这一历史谜团。

话说唐高宗李冶统治时期,尽管大唐王朝国富民强、天下升平。但李冶毕竟是个不太自信的人,所以唐高宗李治想来一次昭告天下臣民、向天下来表白自己的丰功伟绩的泰山封禅大典,从而增强自己在臣民心中的认可度。然而李治心中又存在顾忌,因为毕竟自己的老爹唐太宗李世民,论文功武冶、政治成绩比他突出多了,也没能去泰山封禅,自己要去了怕别人说闲话。所以唐高宗李治在是否去泰山封禅这一问题上一直是犹豫不决,可以说这是前怕狼后怕虎。

这在个时候,身为皇后武则天开始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了。在皇后武则天的授意之下,李治手下的大臣纷纷向李治进言,夸赞李冶的突出成绩,同时强烈提出建议去泰山进行封禅大典。李治本身就是个耳根子软、毫无主见的人,很快也就同意了大臣们的提议,决定去泰山封禅。

可新的问题又来了,皇后武则天也要跟他一起去,这可使他为了难。历史上,能登临泰山封禅大典的只有男人,从来没有女人抛头露面做过这样的事呀!见老公李治为难,皇后武则天早就想好了办法,武则天说这有什么难的,封禅时让宫女们手拿帏帐把皇后隔起来不就行了吗?这样就可以不在百官面前抛头露面了。毫无主见的唐高宗李冶马上就听取了她的意见,就这样,一场浩浩荡荡的泰山封禅大典正式拉开了序幕。

就这样,武则天以皇后的身份与唐高宗李冶一起封禅泰山,两个人还大秀恩爱,在泰山种下了一棵槐树,称为“龙凤槐”。武则天在彩帐之中完成了她的封禅礼,开创了女性在泰山祭祀的先河,也使她在天下臣民面前出尽了风头。

同时,皇后武则天借泰山封禅大典一事,向高宗李冶奏请,给祭祀随行的官员加官进爵,尤其是那些很有可能这辈子都评不上高级职称的官员们、也都全部得以提升。升级官员欢欣鼓舞的同时,武则天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得到了直线上升,泰山封禅大典又让武皇后大大地收买了人心。

泰山封禅大典,武则天真可谓是一举多得,也正是因为有如此精明的政治头脑、以及厉害的政治手段,武则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首位来泰山封禅的女性。

若干年后的公元696年,武则天终于也达到了自己一生之中的权力巅峰,从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发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成为女皇之后的武则天,以女皇帝的身份来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封禅大典。然而不同于上一次追随唐高宗李治来泰山进行封禅大典,这一次武则天是以女皇帝的身份来登临中岳嵩山、来一场不同于泰山封禅大典的“嵩山封禅大典”。武则天为何非要反其道而行之呢?其实仔细分析起来,原因主要如下所说:

首先,武则天为了证明她本人承继皇位的正统性,声称自己是周王室的后裔。而西周时期,周公认为天下的中心在嵩山附近,所以将嵩山定位周王朝的朝圣山,周武王、周成王就曾在嵩山举行过封禅大典。武则天称自己为周王室的后裔,所以自然也就将封禅大典地点定在了中岳嵩山。

其次,唐高宗李治时期,武则天跟随唐高宗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保佑大唐、永享国祚。然而数十年后,自己曾亲口祈福想要千秋万代的李唐王朝竟然被自己给篡夺了,自己怎么好意思再去泰山为自己开辟的武周王朝祈福呢。这样只怕老天都不知道该实现她的哪一次封禅祈福了,去了无疑就是打自己的脸。况且,武则天自己不想也不想让天下百姓们想起当年自己追随唐高宗李治去泰山封禅这件事。

因此,结合上面两点政治上的原因,武则天最终选择去中岳嵩山进行了封禅大典。或许,这种特立独行、不守常规的行事风格,也只有一代女皇武则天才能拥有。下一期,封禅我就给您讲解《大唐封禅三部曲系列三—唐玄宗来泰山封禅、遭遇天现异相警示》,记得要准时收听奥。

喜欢请搜索并关注“泰山封禅大典”微信公众号,更多精彩内容为您体现,带您了解一个不一样的泰山。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作者:孟郊 (751~814) 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早年生活贫困,曾漫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屡试不第。46岁始登进士第,贞元十七年(801)始作溧阳尉。元和初年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64岁时贫病而死。孟郊一生潦倒,仕途失意,他性格孤直,不肯逐于流俗。他在《赠郑大了鲂》中写道:“天地人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充分表现出他的创作思想。他的诗以五言古体见长,不蹈袭陈言,不滥用典故辞藻,擅长白描手法而又不显浅薄平庸,一扫大历以来的靡弱诗风。其代表作如反映时代现实的《征妇怨》、《感怀》、《伤春》等;表现人民疾苦的《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表现人伦之情、骨肉之爱的《游子吟》、《杏殇》等;描绘自然景色的《与王十二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等。虽然角度不同,却都思深意远,造语新奇,体现了孟郊诗的特色。历代诗坛对孟郊的作品褒贬不一。孟诗多苦语,他和贾岛都以苦吟著称,苏轼称他们为“郊寒岛瘦”,因此后世论者把他们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孟郊诗为“元和体”一种,唐人李肇《唐国史补》有“学矫激于孟郊”说。宋代江西诗派瘦硬生新的风格,也受其影响。宋人宋敏求编录《孟东野诗集》,10卷,存诗511首,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本。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末附孟郊年谱、遗事辑录。

评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表达了感谢母亲的思想感情

游子吟

唐乐府·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说。

2、意恐:担心。

3、寸草:小草,比喻游子。

4、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6、归:回来,回家。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游子吟

唐乐府·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春城无处不飞花”作者:韩翃 出自:《寒食》

“万紫千红总是春”作者:朱熹 出自:《春日》

“五月榴花照眼明”作者:朱熹 出自:《题榴花》

白居易<浪淘沙>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

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译文:白浪一望无边,与海相连,岸边的沙子也是一望无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海浪从不停歇的淘着沙子,于是沧海桑田的演变就这样出现

这首诗指出了潮汐涨落的规律和巨大力量,潮汐不断冲击着海岸,使海岸不断发生变迁。尽管这种变化不易测量,但洪涛变平野,绿岛成桑田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

《咏鹅》

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注释①曲项:弯曲的脖子。 ②拨清波:划水。

解说鹅呀鹅,弯着脖子向天欢叫。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的水波。诗中白鹅游水时的形象和悠然自得的神态生动逼真。相传诗人写这首诗时还只有七岁。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唐)骆宾王

原文:

鹅、鹅、鹅,

曲 项 向 天 歌。

白 毛 浮 绿 水,

红 掌 拨 清 波

敕勒歌

敕 勒 川 ,阴 山 下。

天 似 穹 庐 ,笼 盖 四 野。

天 苍 苍, 野 茫 茫,

风 吹 草 低 见 牛 羊

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游子吟

唐乐府·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说。

2、意恐:担心。

3、寸草:小草,比喻游子。

4、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6、归:回来,回家。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作者:孟郊 (751~814) 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早年生活贫困,曾漫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屡试不第。46岁始登进士第,贞元十七年(801)始作溧阳尉。元和初年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64岁时贫病而死。孟郊一生潦倒,仕途失意,他性格孤直,不肯逐于流俗。他在《赠郑大了鲂》中写道:“天地人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充分表现出他的创作思想。他的诗以五言古体见长,不蹈袭陈言,不滥用典故辞藻,擅长白描手法而又不显浅薄平庸,一扫大历以来的靡弱诗风。其代表作如反映时代现实的《征妇怨》、《感怀》、《伤春》等;表现人民疾苦的《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表现人伦之情、骨肉之爱的《游子吟》、《杏殇》等;描绘自然景色的《与王十二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等。虽然角度不同,却都思深意远,造语新奇,体现了孟郊诗的特色。历代诗坛对孟郊的作品褒贬不一。孟诗多苦语,他和贾岛都以苦吟著称,苏轼称他们为“郊寒岛瘦”,因此后世论者把他们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孟郊诗为“元和体”一种,唐人李肇《唐国史补》有“学矫激于孟郊”说。宋代江西诗派瘦硬生新的风格,也受其影响。宋人宋敏求编录《孟东野诗集》,10卷,存诗511首,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本。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末附孟郊年谱、遗事辑录。

评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表达了感谢母亲的思想感情

游子吟

唐乐府·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说。

2、意恐:担心。

3、寸草:小草,比喻游子。

4、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6、归:回来,回家。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作者:孟郊 (751~814) 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早年生活贫困,曾漫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屡试不第。46岁始登进士第,贞元十七年(801)始作溧阳尉。元和初年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64岁时贫病而死。孟郊一生潦倒,仕途失意,他性格孤直,不肯逐于流俗。他在《赠郑大了鲂》中写道:“天地人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充分表现出他的创作思想。他的诗以五言古体见长,不蹈袭陈言,不滥用典故辞藻,擅长白描手法而又不显浅薄平庸,一扫大历以来的靡弱诗风。其代表作如反映时代现实的《征妇怨》、《感怀》、《伤春》等;表现人民疾苦的《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表现人伦之情、骨肉之爱的《游子吟》、《杏殇》等;描绘自然景色的《与王十二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等。虽然角度不同,却都思深意远,造语新奇,体现了孟郊诗的特色。历代诗坛对孟郊的作品褒贬不一。孟诗多苦语,他和贾岛都以苦吟著称,苏轼称他们为“郊寒岛瘦”,因此后世论者把他们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孟郊诗为“元和体”一种,唐人李肇《唐国史补》有“学矫激于孟郊”说。宋代江西诗派瘦硬生新的风格,也受其影响。宋人宋敏求编录《孟东野诗集》,10卷,存诗511首,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本。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末附孟郊年谱、遗事辑录。

评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表达了感谢母亲的思想感情

回答者: 魔王总统 - 初入江湖 二级 10-23 18:28

游子吟

唐乐府·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说。

2、意恐:担心。

3、寸草:小草,比喻游子。

4、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6、归:回来,回家。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作者:孟郊 (751~814) 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早年生活贫困,曾漫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屡试不第。46岁始登进士第,贞元十七年(801)始作溧阳尉。元和初年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64岁时贫病而死。孟郊一生潦倒,仕途失意,他性格孤直,不肯逐于流俗。他在《赠郑大了鲂》中写道:“天地人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充分表现出他的创作思想。他的诗以五言古体见长,不蹈袭陈言,不滥用典故辞藻,擅长白描手法而又不显浅薄平庸,一扫大历以来的靡弱诗风。其代表作如反映时代现实的《征妇怨》、《感怀》、《伤春》等;表现人民疾苦的《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表现人伦之情、骨肉之爱的《游子吟》、《杏殇》等;描绘自然景色的《与王十二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等。虽然角度不同,却都思深意远,造语新奇,体现了孟郊诗的特色。历代诗坛对孟郊的作品褒贬不一。孟诗多苦语,他和贾岛都以苦吟著称,苏轼称他们为“郊寒岛瘦”,因此后世论者把他们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孟郊诗为“元和体”一种,唐人李肇《唐国史补》有“学矫激于孟郊”说。宋代江西诗派瘦硬生新的风格,也受其影响。宋人宋敏求编录《孟东野诗集》,10卷,存诗511首,有《四部丛刊》、《四部备要》本。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刊印华忱之校订《孟东野诗集》,末附孟郊年谱、遗事辑录。

评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孟郊一生窘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诗人自然不把这样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咏,公务则有所废弛,县令就只给他半俸。本篇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当是他居官溧阳时的作品。诗中亲切而真淳地吟颂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

深挚的母爱,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儿女们。然而对于孟郊这位常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游子来说,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母子分离的痛苦时刻了。此诗描写的就是这种时候,慈母缝衣的普通场景,而表现的,却是诗人深沉的内心情感。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实际上是两个词组,而不是两个句子,这样写就从人到物,突出了两件最普通的东西,写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紧接两句写出人的动作和意态,把笔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时此刻,老母一针一线,针针线线都是这样的细密,是怕儿子迟迟难归,故而要把衣衫缝制得更为结实一点儿罢。其实,老人的内心何尝不是切盼儿子早些平安归来呢!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这里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唤起普天下儿女们亲切的联想和深挚的忆念。

最后两句,以当事者的直觉,翻出进一层的深意:“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言”有些刊本作“谁知”和“谁将”,其实按诗意还是作“谁言”好。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这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通俗形象的比兴,加以悬绝的对比,寄托了赤子炽烈的情意: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真有“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意,感情是那样淳厚真挚。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在宦途失意的境况下,诗人饱尝世态炎凉,穷愁终身,故愈觉亲情之可贵。“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苏轼《读孟郊诗》)。这首诗,虽无藻绘与雕饰,然而清新流畅,淳朴素淡中正见其诗味的浓郁醇美。

此诗写在溧阳,到了清康熙年间,有两位溧阳人又吟出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尚萦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喜极有感》)。可见《游子吟》留给人们的深刻印象,是历久而不衰的。

晕,谁会因为那点分,给你这么麻烦的查?

又不是几个?

“春城无处不飞花”作者:韩翃 出自:《寒食》

“万紫千红总是春”作者:朱熹 出自:《春日》

“五月榴花照眼明”作者:朱熹 出自:《题榴花》

游子吟唐乐府·孟郊

白居易<浪淘沙>

游子吟

唐乐府·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解:

1、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吟,说。

2、意恐:担心。

3、寸草:小草,比喻游子。

4、三春晖: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个月。旧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春,三月为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

6、归:回来,回家。

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

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

是担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

谁能说儿子像小草的那点孝心,

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作者:孟郊 (751~814) 唐代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早年生活贫困,曾漫游湖北、湖南、广西等地,屡试不第。46岁始登进士第,贞元十七年(801)始作溧阳尉。元和初年河南尹郑余庆奏为河南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定居洛阳。64岁时贫病而死。孟郊一生潦倒,仕途失意,他性格孤直,不肯逐于流俗。他在《赠郑大了鲂》中写道:“天地人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充分表现出他的创作思想。他的诗以五言古体见长,不蹈袭陈言,不滥用典故辞藻,擅长白描手法而又不显浅薄平庸,一扫大历以来的靡弱诗风。其代表作如反映时代现实的《征妇怨》、《感怀》、《伤春》等;表现人民疾苦的《织妇辞》、《寒地百姓吟》等;表现人伦之情、骨肉之爱的《游子吟》、《杏殇》等;描绘自然景色的《与王十二员外涯游枋口柳溪》、《石淙》等。虽然角度不同,却都思深意远,造语新奇,体现了孟郊诗的特色。历代诗坛对孟郊的作品褒贬不一。孟诗多苦语,他和贾岛都以苦吟著称,苏轼称他们为“郊寒岛瘦”,因此后世论者把他们称为苦吟诗人的代表。孟郊诗为“元和体”一种,唐人李肇《唐国史补》有“学矫激于孟郊”说。宋代江西诗派瘦硬生新的风格,也受其影响。宋人宋敏求编录《孟东野诗集》,10卷,存诗511首

冲拳拍打搓揉健身法,可疏通全身气血,增强免疫力,达到祛病健身的效果。

一、冲拳法

预式:自然站立(老年人可坐着)全身放松,自然呼吸,两脚略宽于肩,两膝微屈,脚趾抓地,两手握拳(拇指在里)屈臂向上。

起式:起身,两臂向前向上举过头顶,仰头望天,用力向天冲拳。同时手指脚趾散开,头回正,然后紧握拳屈臂下落,再屈膝,脚趾抓地,两手握拳屈臂向上。一冲一落为1次,作60~120次,1日2~3次。循序渐进,以能承受舒适为度。

二、拍手拍腰肾法

预式:自然站立(老年人可坐着)全身放松,自然呼吸,两脚略宽于肩,两膝微屈脚跟抬起,脚趾抓地。

起式:两手向前向上举过头顶,向两边分开成倒八字形,然后仰头望天用力拍打双手(拍手可高举,平伸交替拍打双手),同时头回正。然后两手自然下落,挺胸拍打腰肾。同时松开脚趾,脚跟落地。再屈膝脚跟抬起、脚趾抓地。拍手、拍腰肾为1次,拍60~120次,1日拍2~3次。

三、拍打搓揉腰肾法

自然站立,用手、拳或半握拳,交替拍打搓揉双肾腰,5~10分钟,以能承受为度,1日2~3次。

以上三法是一种拉筋、伸筋强身法,可疏通十二经脉及任督二脉经络,畅通全身气血,提高免疫力,增强五脏六腑功能,祛寒湿风邪,强肾健身,消除疾病。

樱花红陌上,杨柳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周恩来《春日偶成》

释义:樱花落在地上,杨柳映在池子里,燕子声声的叫着,又让我想起那一年。

小园新种红樱树,闲绕花枝便当游。——白居易《酬韩侍郎、张博士雨后游曲江见寄》

释义:家中的小花园新种了红樱树,闲来绕着花在园中走走就当踏青春游了。描写一种悠闲自得的园中情怀。

十日樱花作意开,绕花岂惜日千回?昨来风雨偏相厄,谁向人天诉此哀?——苏曼殊的《樱花落》

释义:樱花从开花到凋落只有10天的时间,多彩的樱花好像在这个时节特意为我开放,一团团,一簇簇,竞相开放,我百看不厌,每天无数次徘徊在樱花下流连忘返。偏偏天公不作美,柔弱樱花遭遇无情的风吹雨打,纷纷掉落在地上,这种悲哀现象世间常有,不知道我对她的哀伤之情是应该向天表白,还是和人来倾诉?

山深未必得春迟,处处山樱花压枝。桃李不言随雨意,亦知终是有晴时。——方岳《入村》

释义:在深的山春天一样会按时到来,满山遍野的花儿开满了枝桠。意欲苦难终将结束,幸福终将来临。

乡情莫问天边月,自有樱花胜洛阳。——老舍《奈良三笠山》

释义:

佛光塔影净无尘,几点樱花迎早春。踏遍松阴何忍去,依依小鹿送游人。——老舍《奈良东大寺》

寿艳樱花秋艳枫,夏初嫩绿间深红。高僧九十声如罄,日饮清泉伴古松。——老舍《清水寺访大西上人》

樱花已熟酴醾放,春去虽忙意尚夸。叶底红圆珠映树,架边香瘦玉开花。

昨日雪如花。今日花如雪。山樱如美人,红颜易消歇。

树底迷楼画里人,金钗沽酒醉余春。鞭丝车影匆匆去,十里樱花十里尘。——郁华的《东京杂事诗》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李煜《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

樱花烂漫几多时柳绿桃红两未知。——李商隐《无题》

听时坐部音中有,唱后樱花叶里无。——薛能《赠歌者》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

二月草菲菲,山樱花未稀。金塘风日好,何处不相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194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0
下一篇2024-04-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