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的心描写的苏格兰人民起义是真的吗?

勇敢的心描写的苏格兰人民起义是真的吗?,第1张

历史上真实的威廉·华莱士

威廉·华莱士(William Wallace)

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基本情况,正史没有准确的记载,关于他早年经历的所有说法都源于后人流传的口头文学,找不到可靠的佐证。这也难怪,作为名不见经传的小贵族家的次子,与家产和爵位无缘,自然没人刻意记载他的履历。直到他成为英格兰人痛恨、追捕的“叛逆”和苏格兰人崇敬、效法的偶像,大家才开始收集他的事迹,演义他的传奇。

关于他的出生年份,没有一个确切可信的说法。传说的日期跨度近十年,人们根据各自的理解主观地加以取舍。希望这位悲剧式英雄的年庚尽可能长一些的人,相信他出生于1267年;认为他是少年英雄的人则主张他的生辰其实是1275年或1276年;也有人为了凑历史的巧合,说他生于1272年或1274年,因为前者是他的死敌老爱在十字军中继承王位的年份,后者是丫回到伦敦加冕的年份;也有主张1270年的,可能是为了取整数。

他父亲的名字是马尔科姆还是理查也各有其说。老冯宁愿相信老爷子叫马尔科姆,而理查是叔叔。因为根据比较公认的说法,华家有三兄弟,老大叫马尔科姆,老二就是威廉,老三叫约翰,而一个堂兄弟叫理查。当时流行长子继承父名,所以小马尔科姆这个名字来源于父名,当在情理之中。

传说华莱士身高两米(六英尺七英寸),即使在今天也算得上巨人,更何况据考证当时成年男子平均高度才15米。在他的有生之年没有留下真实的画像,但作为人们寄托理想的英雄和崇拜效法的榜样,他的形象在苏格兰民间有很多版本,有青春偶像的,有小胡子的,有络腮胡子的,甚至还有须发皆白的,多数是披坚执锐的战斗姿态。但是引起最大争议的,还是新近在斯特陵旅游服务中心前落成的那尊塑像。因为很多人说,他们要的纪念是威廉·华莱士,而不是梅尔·吉布森。

华莱士家族,据信系由威尔士迁入苏格兰的。Wallace也作Walensis,词义为“说威尔士语的人”。这个家族是苏格兰西南部的小贵族,也就是向大诸侯称臣的小领主,这种多层分封的关系在中世纪的欧洲很普遍。作为苏格兰皇家司礼事务大臣(High Stewards)家族的封臣,华氏先人不迟于1250年获得了老树原(Elderslie,Field of Elder Trees)领地,位置在当时伦弗鲁郡(Renfrewshire)的派斯雷(Paisley)附近。威廉的母亲也出自望族,是艾尔郡(Ayr,在苏格兰西部沿海)郡长雷吉纳德·克劳福德(Sir Reginald de Crauford)的女儿。

威廉早年的经历无据可考,不过,按当时的习俗,威廉作为次子应担任神职。传说他的一个叔父就是斯特陵附近邓尼佩斯(Dunipace)的牧师,教授给他拉丁语和圣经箴言,灌输了自由思想,据说他的剑术和骑射工夫也是当和尚的这段时期学的。

传奇中的华莱士武艺高强,可力敌数人并最终取胜。他能从屡次追剿和血战中生存下来,相信传说不虚。但事实并不止于此,华莱士还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官。他显然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但纵横山林多年的经历使他作战经验丰富,深谙游击战术,懂得收集和利用情报,能够根据敌我双方的特点扬长避短合理运用部队,善于利用地形,对攻击的时机把握得恰倒好处。

华莱士的另一面,是嗜血成性、杀人如麻。有一幅画表现战斗中的华莱士,天上日光惨淡,地上浓雾弥漫,手握利剑的华莱士在遍野的尸堆中逡巡,仿佛饿虎下山,色调阴冷晦暗,气氛恐怖肃杀。对于英格兰人给他造成的伤害和侮辱,他都以冷酷的杀戮加倍报复。起义军每攻克英军盘踞的城堡或在野战中击败英军,都要杀尽包括平民在内的所有英格兰人及其外国雇佣兵,从不抓俘虏,心情稍好一点的时候会放过美眉、儿童与和尚。有的时候甚至他的部下都觉得过于残暴而于心不安,以至于事后跑到主教那里去忏悔。毕竟他生活在一个以暴易暴的时代,野蛮是生存的需要。征服者的傲慢侮辱与残酷镇压,多年来你死我活的追杀,已经令复仇之火烧焦了他心里最后一点仁慈和怜悯。

华莱士对英格兰人的刻骨仇恨,不仅仅出于对自由的信念,也来自亲身感受到的亡国毁家之痛,由家仇而知国恨。1291年,当老爱上演“至尊”闹剧时,耿介不阿的老马尔科姆属于少数拒绝低头的苏格兰人。为了躲避迫害,他带了长子离家出走,但终于还是被个叫费尼克(Fenwick)的英格兰骑士杀害于艾尔郡的罗顿山(Loudoun Hill)。年方弱冠的威廉只好随母投亲,据说就是这段时间他进了教会学校,但不久,就因杀死向他挑衅的英国占领军而被通缉,从此浪迹江湖。此后的故事有些像《水浒》,斗殴、追捕、复仇、死里逃生,甚至有人说华莱士其实是传奇侠盗罗宾汉的原型之一。这些故事多半被饱受侵略者欺凌的苏格兰人加以夸大和演义,籍以寄托报仇解恨的希望。

在游击生涯中,华莱士周围逐步形成了一支以亲族为核心的骨干力量,包括舅舅帕特里克(Patrick Auchinleck of Gilbank)、堂兄弟亚当、理查和西蒙(Adam, Richard and Simon Wallace),表兄弟威廉(William de Crauford)、外甥爱德华·里特和汤姆·哈利德(Edward Little、Tom Halliday),以及贵族格拉汉姆(Sir John Graham Jr)、爱尔兰人史蒂芬(Stephen of Ireland)、勇士格雷(Gray)、克雷(Kerly of Cruggleton)、修道士约翰·布莱尔(John Blair,不知道是不是拖泥的祖上)、土匪爱德华·多事、约翰·狂接舆、乔治·风满楼等。他们利用袭击英军缴获的装备、马匹和给养武装自己,不断壮大。

比较可信的是一些规模较大的战斗。譬如罗顿山伏击战。1296年7月,威廉·华莱士率宗族数十人在父兄遇难的罗顿山守株待兔,利用狭路设伏,击毙仇人费尼克骑士,截获了他护送的运输队。再如夜袭拉那克(Lanark,在苏格兰南部)。华莱士的妻子梅伦(Marion Braidfute,一个富有领主的独女,二人是否正式结过婚无从考证)死于老爱委派的拉那克郡长荷斯里格爵士(Sir William Heselrig)之手。华莱士率手下夜入城堡血洗了郡长的府邸。《BH》中,这一事件被编排成捍卫“初夜权”的官逼民反,并作为大起义的导火索。或许梅尔看过《逼上梁山》。洋人不认为“冲冠一怒为红颜”有什么不光彩的。

拉那克之战是华莱士命运的转折点。军事上,这一战斩杀英军240多人,使华莱士声名大振,激发了饱受压榨的苏格兰下层人民的反抗意识。在他周围迅速聚集起三千多起义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军队。而在此之前,追随他的不过是数十名亲族和一些真正的江洋大盗,至多算一支游击队罢了。政治上,华莱士由自发反抗占领军的残暴统治向为光复祖国而战转变。前面说过的罗伯特·维斯哈特主教早有发起复国运动之心,但苦于手中无兵,而实力派贵族又只重私利罔顾大义。华莱士义军的崛起正合他意。老和尚找到华莱士,劝说他打出了恢复国家独立、迎请巴里奥国王还朝的旗号。这一举措如同范增劝项梁迎立怀王,给了华莱士义军以政治上的地位和号召力。在此之前,华莱士及其抗英斗争一直被当作暴民作乱,得不到大贵族的认同。同时,和尚帮遍布全苏的教堂网络还被动员起来联络各地的起义者,使起义的浪潮迅速蔓延开来。一些贵族也加入了反抗的行列。但此举也给本来没什么政治倾向的华莱士贴上了“拥巴派”的标签,日后不可避免地成为贵族派系倾轧的牺牲品。

华莱士率领义军连续攻城拔寨,席卷整个北部高地。

——多加特湖(Loch Dochart),华莱士联合当地起义军突袭占有数量优势并有伪军支援的英军爱尔兰军团迈克法迪恩(MacFadyen)部,全歼该敌,斩杀了所有爱尔兰籍俘虏,但对缴械求饶的苏格兰俘虏则全部释放。迈克法迪恩本人逃离战场后,被追及并枭首。

——北方重镇珀斯,起义军填平城壕,架云梯攻入城中,英军2千人被杀尽。

——达诺塔(Dunottar)城堡,对“艾尔谷仓事件”等暴行记忆犹新的华莱士拒绝给逃入城堡避难的4000多英格兰人及其追随者以任何怜悯。抵抗者最终被赶下悬崖,甚至教堂也被点燃,把躲在里面的人活活烤死。

——阿伯丁(Aberdeen)港,英军匆匆登船撤离,被疾速赶来的起义军乘低潮攻上甲板,杀得片甲无存,百余艘舰船被焚毁;英国派来的郡长挂起了巴里奥的旗号,从而免于血战。

随后,华莱士与莫雷合兵,围攻邓迪。

这时,降伏了苏格兰贵族的英军,已在老瓦的指挥下大举北进。

斯特陵,在这样的时候成为英苏大战的焦点。

(斯特陵整个城市位于山谷之中的福斯河河湾和冲积平原之上,地势依山傍水,与潼关相仿佛。华莱士纪念塔坐落在市区以北两英里的达雅山(Dumyat Hill),像一座路标,从老远就能望得到。

山下的停车场是免费的。达雅山高约百米,山体葱茏,林木茂盛。山路陡峭高峻,有好心人提示,如果游客中有谁足力不济或想留一点能量登上纪念塔,可以乘穿梭小车代步。初秋之际,阴凉舒适,山风习习,空气清新,正好登山。

纪念塔坐落在克雷格(Craig)修道院旧址上。修道院是斯特陵桥战役时华莱士的指挥所。纪念塔的建设历时八年,于1869年落成。塔高220英尺(67米),共有246级台阶。全部费用超过1万英镑,在当时不啻是天文数字。这么一大笔钱都来自捐献,捐献者包括世界各地的苏格兰人,以及很多欧洲国家的***,包括同样为民族独立和自由理想奋战了一生的意大利民族英雄——解放者加里波第(Garibaldi)将军。

这是一座用浅**、褐色块石砌成的四方型塔楼,狭窄的窗以及顶层的垛口、四角的圆型棱堡,很像一座古堡。塔是维多利亚时代哥特式建筑复兴的产物,外立面处理其实很精细,不过要贴近才看得出。但除了西北角的八角形壁柱和塔顶林立的小尖塔外,华丽、注重细节的哥特风格并不明显,斑驳的石料和不够清晰的轮廓线更使建筑显得朴实而古拙,在低垂的浓云下越发肃穆凝重。这样的风格倒更符合华莱士平民英雄的身份和悲壮的命运。

突出于塔的西南角的,是高达15英尺的华莱士雕像。华莱士络腮胡须,身躯强壮,穿着苏格兰短裙和披风,左手扶盾,右手高举利剑,面貌冷峻,直视前方,是在指天明誓要光复河山,还是指挥起义兄弟向敌军冲击?雕像距地面约30英尺(9米),居高临下,如同半空中一尊脚踏流云、驭风而飞的战神,给人以庄严、神圣之感。仰望雕像,心中油然而生崇敬之情,耳边回荡的山风仿佛是他的呼唤——Pro Liberty(为了自由)!

塔底大厅里有华莱士简介和纪念塔本身建筑的介绍。

沿着狭窄而封闭的旋转楼梯盘旋而上,绝对不是件轻松的事,但绝对值得一试。

登上71级台阶,到达塔的第一层,是华莱士生平事迹陈列和斯特陵桥战役的介绍。最显著的是三维仿真的“华莱士在威斯特敏斯特大厅受审”场景。

华莱士的剑陈列在这里的一个墙角。这柄剑原来供奉在顿巴登(Dunbarton)城堡,纪念塔落成后移了过来。这是一柄当时很常见的双手使用的阔剑,长约66寸(1676毫米),其中刃长约52寸(1321毫米),经历了700年的岁月却依然光亮夺目。剑原是当时一件普通的兵器,没有制造者的标记,打造的年代也不详。从材质上分析,是苏格兰国货,而当时英国常见的武器大多产自弗兰德或我们德国。1505年,苏格兰王詹姆斯四世给它重新装了柄,为的是让剑更能配得上英雄的名字。此举是典型的贵族思维,认为只有华丽才算高贵。虽然出于对英雄的崇敬,但未免浅薄。

要把这样一柄长大而沉重的武器运用自如,不仅需要膂力过人,还必须有足够的身高。这倒能从侧面印证关于华莱士身材高大的传说。

第二层高64级台阶,1885年增辟为“英雄厅”,陈列着罗伯特·布鲁斯、司各特(Sir Walter Scott)、伯恩斯(Robert Burns)、利文斯顿(David Livingston)、瓦特(James Watt)等苏格兰名人的大理石雕像和生平事迹,并以声像手段展示20世纪的苏格兰名人。

再上行62级台阶,到达第三层,是一幅360度全景画,描绘周边景物,并标出不同历史时期几场大战的位置,譬如1297年的斯特陵桥之战,1314年的班诺克本之战等。

第四层是被称为“王冠”的塔顶。“王冠”是由八道粗壮的拱券飞架而成的。每条拱券上都有三座小尖塔,拱券合龙的最高处也有一座。这种建筑风格是哥特建筑在苏格兰的一个变种,模仿苏格兰王冠的形状,代表苏格兰的民族性。类似的风格在苏格兰的不少教堂方塔上也能找到,如15世纪修建的爱丁堡圣吉尔斯教堂的塔楼等,比起英格兰那些又尖又高、严肃刻板的典型哥特式方塔,倒更多些人的气息。不过,教堂的塔顶往往更轻灵通透,而纪念塔则厚重得多。

有券而无蹼,顶层是一个开放的露台,视野极其开阔,是俯瞰古战场的最佳立足点。

环视周围,北面山脚下绿树掩映的是斯特陵大学静谧安详的校园,后面则是绵延的奥奇尔丘陵,如一道坚实的墙壁,拱卫着后面地广人稀的苏格兰高地。西面遥远的山峰是高耸入云的罗蒙山。脚下的河谷是这两大屏障之间唯一的门户。福斯河在本来宽阔的谷底形成冲积平原,河道斗折蛇行,曼妙回转,划出一个又一个水草丰美的河曲,上面星星点点漫步着雪白的羊群。河流向东绵延远去,在远处的河口地带散为无数的港汊,浸润出一大片湿地,最后由福斯湾流入北海。西南山脚下不远处就是老桥,是十五世纪修建的,紧邻曾经是战场的木桥遗址。两岸已建起了密密麻麻的房舍。斯特陵城堡隔着河谷与这厢遥遥相对。城堡与爱丁堡相似,雄踞峭壁之上,俯瞰南面的市区。城池南面一望无际的绿茵,是苏格兰中部的低地平原。

真是龙争虎斗的兵家必争之地。

蓦地,一屡阳光如同锃亮的剑锋,刺破彤云直射老桥。恍然间,山谷间的房舍、公路、车辆、牛羊仿佛都不见了,满眼尽是飞扬的旗幡、鲜艳的衣甲、嘶鸣的战马、耀眼的刀枪。)

时光回到了公元1297年。

9月10日,起义军先敌赶到福斯河北岸,占据了奥奇尔山上的有利地形,山顶的克雷格修道院成了指挥部。

苏格兰作为一个多山的农牧业国,既没有那么多的资源供养大规模的骑兵,也没有他们的用武之地,正规部队的主力是手执15英尺长矛的步兵,军事制度和技术同欧洲大国相比更要逊色很多。

此其时,苏格兰正规军已经不存在。来到斯特陵迎击英军的这支队伍,简直就是乌合之众。莫雷的六千北方部队情况稍好,有一些正规军的底子,其中还有150名装甲骑兵。华莱士的一万人,则由临时聚集的揭竿而起的平民组成,加上一些附义的小贵族,缺少军官,装备低劣,训练严重不足,几乎没有战斗经验。尽管如此,他们的爱国精神都已经到了狂热的程度,渴望一战。

瓦伦率领的英军稍后也赶到了南岸,与斯特陵守军会合。这是一支可怕的力量,共有一千重装骑兵、五万步兵、三百威尔士长弓手,不仅在数量上占优势,而且都是久经沙场、战无不胜的老兵,士气高昂;统帅经验丰富、深孚众望。他们蔑视对手,认为这些苏格兰人既没勇气又不团结,缺乏纪律和战术,只是业余选手,他们的贵族军官要么被老爱抓壮丁去了法国,要么有人质在英军手上而不敢露面,要么就蹲在监狱里。

两军就隔着福斯河对峙。

这是一个宜守不宜攻的战场。蜿蜒的福斯河两岸,松软的湿地令重装甲部队无法展开战斗队列,北岸虽有一段人工砌筑的堤道,但很狭窄。河上,仅有的一座木桥仅能容纳两名骑手并行,附近的河口浅滩只有低潮时才可以涉渡。不论哪一方,即便克服了这些困难,还要背水仰攻山上的敌人。因此,谁主动发起进攻,谁就把自己摆在不利的地位。

华莱士和莫雷看到了这一点,他们严格约束跃跃欲试的部队,在距桥头半英里外的山坡上列阵静候,保持进可攻、退可走的有利位置,等待敌人。

瓦伦也看到了这一点,他还注意到起义军的位置正好威胁着堤道的侧翼。他的想法是将对手引到城下的开阔地,在这里重骑兵可以一展身手。这是他在顿巴战胜康明时的故技。老瓦并不想蛮干,因为老爱已经批准他退休了,只是接替他的费茨—艾伦(Brian Fitz-Alan)还在赴任的路上。

老瓦先派了两个修道士过河劝降,声称可以既往不咎。华莱士的回答干脆利落,我们不是来和谈的,我们要为国雪耻,你们来吧,我们正等着呢。

这一答复激怒了高傲的英格兰骑士,他们纷纷请战。在老瓦召开的作战会议上,理查·伦迪爵士,一个在伊文投靠英军的苏格兰贵族,谨慎地提议分给他500骑兵和一些步兵,从浅滩绕到苏军背后发起冲击,然后主力再从正面过桥夹击。出于轻敌、傲慢和对变节者的不信任,多数英军将领对伦迪的见解不屑一顾,以不宜分兵为借口加以拒绝,并与少数支持者辩论起来,会场顿时乱成一团。地位仅次于老瓦的休·克莱辛汉站出来,责怪争吵和拖延是“浪费国王给的俸禄”,声称要“去履行职责”。这番上纲上线的表白把老瓦和所有主张持重的将领都噎得直翻白眼:再坚持谨慎从事就等于自认懦夫。

过桥进攻的决定就这样作出了。

9月11日上午。

英军身穿华丽光鲜的铠甲和战袍,高举各色旗幡,排成双列纵队,小心翼翼地跨过木桥。

华莱士和莫雷站在克雷格修道院的最高处,“检阅”着敌人的武装游行。他们要等待恰当的时机发起冲锋。不能等到英军全部过河,那样他们将面临1:3的数量劣势;也不能太早出击,那样敌人还有反扑的力量。

山坡上的一万六千名苏格兰人努力抑制住撕杀的冲动,列队等待首领的命令。

过了桥的英军密密麻麻挤满了狭窄、泥泞的桥头。

11点钟,进攻的号角吹响了。憋足了劲的苏格兰步兵,顿时爆发出“扁丫挺的!扁!扁!!扁!!!”的吼叫,平端长矛,挥舞刀剑,高举板砖,像山洪一般涌向山下。同时,一支精锐分队杀开血路直奔桥头,去封闭包围圈。

遭到攻击的英军惊慌失措,遍地的沼泽和泥塘令他们施展不开。起义军的冲击凶猛而迅速,措手不及的英军立时被打乱了阵形,溃退到了堤道和桥头东南的河曲,被紧紧地压缩成一团。无法奔跑冲击的骑兵只能笨拙地原地挣扎,被敌人的长矛刺成蜂窝。摔下马来的骑兵和跌倒的步兵则被自己的同伴踩成了肉酱。仅少数重骑兵在木桥被拆毁前突出重围,还有一些聪明的士兵脱去铠甲泅水逃脱,直接跳下去的或挤撞中落水的则被沉重的铠甲拖下河底。

站在南岸的老瓦惊骇地望着血肉横飞的战场,眼睁睁看着自己的部下像牛羊一般被驱赶和屠戮。他已回天无力:仅有的木桥已拆断,高涨的潮水淹没了涉渡场,留在南岸的英军无法渡河解救身陷绝境的袍泽。老瓦手里本来有三百名威尔士弓箭手,如果他们没有过河,至少还可以用致命的箭雨来滞迟和杀伤密集冲锋的苏军,给同伴一些支援。但他们现在也同样被困在北岸的泥潭里苦苦挣扎,自身难保。

到12点钟,眼看大规模的战斗基本结束,魂飞魄散的老瓦留下少数人马继续防守斯特陵,自己率残部狼狈逃走。他许诺十个星期内带援兵回来,但一路马不停蹄,一直奔入约克,连头也没回过。

得胜的起义军待潮水退去,从浅滩涉水掩杀过来,追亡逐北,一直打到顿巴附近才收兵。沿路的苏格兰人也闻风而起,到处截杀败兵。

是役格毙英军5千余人,苏格兰人照例不抓俘虏。克莱辛翰为他的狂妄和莽撞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苏格兰人深恨这个刮地皮的家伙,从乱军中找出他的尸体,剐了个粉碎。

斯特陵桥之战,后来被英格兰人称作“9·11”事件。

此后,斯特陵、邓迪的英军投降。一个月内,残存在苏格兰各地的英军像受惊的兔子闻风逃窜,只有在一些战俘营中还有他们的影子。

支持巴里奥国王的贵族在珀斯召开会议,以小巴的名义封华莱士、莫雷为骑士、护国公。

10月18日,为报复英军撤退时对苏格兰的疯狂破坏并筹集粮秣,华莱士率军侵入英格兰,蹂躏了诺森伯兰和坎布里亚,深入达勒姆,劫掠了大量粮食和牲畜,于圣诞节前后满载而归。到1298年,康明等伪军头目反正。

华莱士受到苏格兰人民的热烈拥戴和追随。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苏军的战斗减员不多,但损失却无法弥补——安德鲁·德·莫雷重伤身亡。在亚三时代,作为北部的一位伯爵,莫雷家族是苏格兰朝廷的重臣之一,随着英格兰的入侵,被剥夺了权利。但高贵的血统使安德鲁依然能够得到来自上层社会的认同。因此,他在起义复国的大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他死了。

维斯哈特主教被拘禁,莫雷战死,华莱士在政治上孤立无援。贵族只关心自己的私利,他们可耻的投降行径与华莱士的奋不顾身相比,越发显得龌龊。出于嫉恨,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特别是出于对王位的觊觎,他们不能容忍华莱士如日中天的声望,更不能容忍华莱士“迎二圣还朝”的政治旗号。对于下层人民的抗英斗争,他们仅仅迫于形势而给予口头上的支持。尽管华莱士在争取平民和小领主支持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依然改变不了被孤立甚至被出卖的命运。在这方面,华莱士同岳飞倒有很多相似之处。

1298年3月,得知“9·11”斯特陵惨败消息,老爱从法国回来了。他暂时撇下匪四,来清理后院的火灾。在约克建立了战时首都后,7月3日,他亲率9万大军攻入苏格兰。

华莱士自知没有力量同老爱硬拼。他采取了坚壁清野、焦土抗战的策略,撤退了英军进军沿途的居民和牲畜,想利用复杂地形同装备精良、人多势众的英军主力周旋,骚扰敌人补给线,迫使英军因补给不足而撤退,最后择机击败对手。这一游击战略是符合毛泽东光辉军事思想的正确决策。

然而,大敌当前,贵族并不支持他。没有谁和他并肩战斗,却很有几位高贵的老爷投靠了老爱。更有两个亲英的家伙,顿巴和安格斯伯爵,将华莱士部队的位置出卖给了敌人。在福尔科克(Falkirk),华莱士不得不同循踪而来的优势之敌正面交战。

福尔科克是东距爱丁堡35公里、西距格拉斯哥30公里、北距斯特陵15公里的古城,两条运河在这里交汇,工业革命中崛起为机械制造重镇。作为交通要道,这里历史上曾多次爆发过激战。据考证,现在市区中心繁华的高街(High Street),就是当初英苏鏖兵之处。

7月22日,福尔科克之战爆发。

华莱士的部队虽然有所扩大并改善了装备,但依然是以长矛步兵为主,加上一些骑兵和弓箭兵。他采取的是用了一千多年的重步兵战术——把人马列成几个密集的大纵深方阵,成为厚实的人墙,以守为攻。第一排单膝跪地,将长矛柄抵在地上;后面的直立,长矛前指,后排的矛搭在前面人的肩上,人与人紧紧靠在一起。弓箭手和骑兵配置在阵的间隙中机动运用。这种阵势旨在以大纵深来抗击骑兵或对方密集步兵的冲击而不被冲散,是克制重步兵的有效方法。当时,由于马匹和装甲的昂贵,只有贵族和骑士才当得起重骑兵,他们往往出于对地位低微、腿着打仗的步兵的藐视而自命不凡地向方阵发起冲锋,结局多半是卑贱者获胜。但这种战法也有致命的弱点,一是不能灵活应变,经不起来自侧翼和背后的打击,一旦迂回之敌绕过正面,方阵立时崩溃;二是人员密集,容易被轻步兵或轻骑兵发射的箭矢、投枪等远程武器杀伤。因此,密集的步兵方阵必须依托地形或骑兵掩护侧背,并以骑兵驱逐敌方的投射兵。三个兵种形成了“老虎—杠子”的关系,重骑兵靠冲击克制轻步兵,轻步兵和轻骑兵以投射武器打击重步兵,重步兵以密集阵型抗击重骑兵。一旦依存—相克关系出现缺位或错位,势必血流成河。

华莱士注意到了这些问题,把他的部队配置在山坡上,背靠树林列阵,并在两翼部署了掩护分队。但他选择地形的余地不大,因为追踪而至的英军已经到了眼前。他的实力也太有限,他的对手老爱,在各个兵种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拥有绝对优势,其中最致命的,是他所向无敌的威尔士长弓兵。长弓是当时最有效的投射武器,长约5英尺,比通常的弓更长而更硬,射程更远,射速则比射程相当的十字弩快得多。一名训练有素的长弓手,可以每分钟发射12—15支箭,穿透240—280码以外的连环锁子甲。带着啸声漫天飞舞的箭雨不仅具有可怕的杀伤力,给敌人造成的心理震慑也是相当巨大的。当然,长弓手需要长期的培养,要有过人的膂力和精湛的技术,加上这种来自平民的技艺被很多贵族所不屑,所以在欧洲只有英国拥有这一独门利器。

首先到达战场的是英军重骑兵,他们不待老爱到来,就从侧翼主动发起了冲锋,一举击溃了装备低劣的苏军骑兵和弓箭兵。当他们准备攻击长矛阵时,老爱赶到了。爱德华一世不愧是优秀的军事家,他立即制止了这种无异于自杀的莽撞行动,而是首先命令他的长弓手向方阵密集射击。苏军已失去了骑兵,对200多码外的敌人束手无策,只有听任雨点般的利箭怪叫着从天而降,穿透同伴的身躯。

上千名长弓手的连续攒射是非常可怕的。插满箭簇的尸体一片片倒下。很快,方阵就被箭簇射开了明显的缺口。老爱喊一声“掐(Charge)!”,指挥英方马步军向着缺口蜂拥而上。苏军拼死抵抗,但被箭雨严重削弱的方阵抵挡不住重骑兵雷霆般的冲击,笨重的长矛应付不了一对一的近身格斗,密集的阵型令他们无法腾挪以顺应战场的变化。方阵被撕裂,有秩序的抵抗崩溃了,战斗演化成残酷的屠杀,万余苏格兰子弟血染山野。起义军遭到了灭顶之灾,格拉汉姆等一批将领战死,华莱士率残部遁入密林,才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福尔科克之战,成了古代军事史上,合成兵种作战的一个经典战例。

老爱没有穷追,因为他还牵挂着和匪四的恩怨。1299年,两个冤家对头耗尽了军费,只好罢兵讲和。老爱得到了弗兰达,还娶了匪四的妹妹续弦。

不久,华莱士辞去了护国公的职务,从苏格兰消失了。有人说他回到民间组织抵抗运动,因为他的旗号在不少地方出现过;有人说他去了法国、挪威甚至找过教皇试图寻求国际援助。没有官方的记录明确记载他开展了哪些活动,但1301年1月,在法国和教皇的斡旋下英苏达成的停战协定,据说与他的外交努力有关。匪四从中渔利,以“维和”的姿态占领了苏格兰西南部,

曾经被那声Freedom深深的震憾!!!看完了影片,我才知道对英雄的理解是多么的肤浅,华莱士,一个可真正称得上是英雄的人,在肉体的死亡中,得到精神上的永存!!!

曾经为之动容过的诸位,一定不会忘记,威廉华莱士在临死前的那声“――Freedom――”。

这呐喊所引起的震撼,配合着背景音乐,经久不息,直到影片的尾声。

不想和人争辩,这和以前我们影片中先烈就义前的“打倒……!”、“……万岁!”有什么区

别。我要说的,可不是现在。等我说完以下的话,你们会知道我的观点。

影片中有许多小细节,让我思索了很久,甚至,那些细节给我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影片

高潮――“自由!”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边,看看历史的长河,如何造就英雄,你会从自己身边发现,生活中一

直存在着他们的影子。

一、童年的继承

华莱士并不是天生禀赋异人的英雄,充其量是个平民的后代,虽然他的父亲曾经领导了一

次小小的抗争,可比起他后来的作为,有许多的不成熟、不成功的因素。

他的父亲是那时平民的代表,他的起义,动力不在于自身阶层对自由的认识和评价。某种

意义上来说,他是本着对阴谋者的痛恨以及忠诚于领主国家的信念反抗,甚至都没有战胜

对手的意图,他只是要让那个暴君知道,平民也有斗争的勇气。

英格兰王长脚为了扩张吞并苏格兰领土的野心,布下圈套暗杀了所有参加议和的苏格兰贵

族,年幼的仆从也未能幸免。

童年华莱士被那张扭转的苍白面容惊吓,而后又想随父亲一同出征,这不是因为他具有超

出同龄的勇气,而是因为对死亡的概念,他还没有更深入的理解,直到他看见父亲和兄长

的尸体,还有淋漓的血。

他在父亲的坟前忧郁,年幼的莫伦在众人离去时奔回来,给了他一朵蓟花。这时,华莱士

流泪了。他终于知道了死是什么,那是意味着失去熟悉的亲切,不再拥有温情。

影片中,他的叔父端起他的下巴,说了一句:“你真象你的母亲。”

这句话的意思并不象字面上那么简单,仅仅是对他容貌的感叹,仅仅是对陡感孤独和恐惧

的华莱士表白:我们是一家,你身边仍然有可依靠的亲人。

那是对当时华莱士的注解:他本有一颗感伤而柔弱的心。

他的叔父是个智者,他比死去的兄弟更理解抗争的目的和意义。他要华莱士学习拉丁语,

告诉华莱士,在学会用武器前,必须先学会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拉丁语理解上帝的所在――

真理才赋人予自由。

幼小的华莱士当然还不能彻底懂得这些,他还不断沉浸在对故土的留恋和失去亲人的哀伤

里。

他在梦中和父亲对话,父亲对他说:“心是无法禁锢的,拿出勇气去追求!”这无疑是对生

命意义的最早启蒙。

华莱士的叔父带着他游历欧洲,只有在他长大成熟以后,才真正从两个先人身上继承了宝

贵的遗产:理智和勇气,从此伴随他寻找生命的自由。

二、生活的热望

华莱士从国外归来了,回到故乡,他就热切地亲吻久别的气息。与老友重逢砥砺的喜悦和

参加他人载歌载舞的婚礼,让他都没有意识到,在他国统治下的短暂美景,从来也不可能

摆脱蹂躏的阴影。

长脚发明的初夜权,意在吸引本国贵族安心在苏格兰的土地上驻扎开拓。可这种剥夺了人

道的特权,无疑使得平民受到了更深重的压迫。

白皙的新娘没来得及投入丈夫的怀抱,就被赶来的英贵族制止了。新郎本在愤怒中意图反

抗,马上就受到了利剑架颈的胁迫。新娘在内心天平上选择了他的生命,那拂开刀剑的手,

那耳边的轻语,终于让爱人在武力的*威下,不得不忍受被人夺走心爱的痛苦绞割。

这种时候,个人的愤怒和反抗都是那么微不足道。

华莱士是个逃避者。他只想做个老老实实的人,过普普通通的生活。面对这样的环境,他

还是希望能够凭借一点小聪明,抓住那法律的漏洞,和心上人继续游离现实的残忍。

深林里,他和莫伦秘密结婚了,牧师祝祷证婚后,这对男女就着月光与涟漪偷尝“禁果”,

华莱士成了一个男人。

梦境终究会结束,不管曾经如何甜美醉人。

三、义务和责任

英军的跋扈在众人企求和平的忍耐下激增,连还没有足够地位和资格享受初夜权的那个英

格兰老兵都觉得,自己对于苏格兰人当然可以为所欲为。

别人并不知道,莫伦和华莱士的真实关系,但是那家伙就在光天化曰下调戏莫伦,不在乎

嘴里说的话和他的举动配合是多么无耻――“你让我想起了家里的女儿。”

他兽性大发时,已经顾不到身边苏格兰人如何众多,甚至听不到自己同伴的劝阻。是什么

让他有那么大的胆量?

――想通过亡国生涯发展社会实力的人,你替我思考吧。

因为反抗污辱,莫伦被杀害了。华莱士在海湾没有等到他的爱人前来汇合,逃离这个世界。

他的理想主义生涯也就此结束,除了悲愤而起,他再没有继续欺骗自己的理由。

那时的他还依然称不上是第一个觉醒者。他只是第一个没留住爱人生命的不幸者,由于不

幸而反常,违背了自己向往的生活原则。

他的率先回击就赢得了响应,那是久忍屈辱的大爆发。众人围着他大呼:“英雄之后!――

华莱士!”――可华莱士心里知道,他宁愿向死神屈膝,要回自己的爱人。

他在莫伦父亲面前下跪,他觉得自己是一个罪人,只想得到宽恕……

华莱士不是想号召别人,也不想当众人的领袖。邻镇的人赶来投奔时,他还劝人回去,因

为他认为此时骑虎难下,全是一时冲动惹的祸。

起义是被动的,投奔义军的人数不断增长。如大海纳百川,要想推拒也不可得。这是个异

样的循环,众人为他的勇气而激励,放弃了苟且偷生,投入战斗,而华莱士也正是被投奔

者的热情激励,思考起自己的责任。

他不能舍弃众人的信任,更看到了起义背后鼓舞人心的真正目标:生活的自由。

没有对生活的热望,成就不了一个热血男儿。

没有对人民的义务和责任,成就不了一个英雄。

四、现实的抉择

华莱士赢得了传奇英雄的名声。他一呼百应智勇双全,在不断的胜利中,自蔽的苏格兰贵

族甚至也被打动。

贵族们想仿效他的模式,领导手下的雇民为他们捍卫土地。然而面对英格兰敌军的强势兵

力,他们自己在怯懦,做议和的打算,因此号召显得如此空洞,远不足以让众人觉得有为

此赴汤蹈火的必要。

华莱士的队伍在他们将退却时来到了,一通震撼人心的演说,明白无误地阐明了这战争和

平民们的关系:他们的坚守不是贵族们谈判桌上的筹码,而是对自身价值的实现。(委实精

彩,只怕我翻译得次毛。)

……“嗨,战斗也许会令你死去,逃避后你却定能生存,至少暂时能活命。从今而始,直

到多年之后你躺在床上等待死亡的时刻,你会不会宁愿用这些苟活的曰子换取一次重来的

机会?那仅仅是回到这个战场,一起对我们的敌人宣告:他们可以夺走我们的生命,可永

远也无法夺走我们的自由!……”

为避免歧义,重复原文如下:

“Aye, fight and you may die, run and you'll live At least a while

And dying in your beds many years from now, would you be willing to

trade all the days from this day to that for one chance, just one

chance to come back here and tell our enemies , that they may take

our lives, but they'll never take our freedom! Alba gu bra!(苏格兰万岁!)”

华莱士的鼓励振奋了众人的斗志,通过他周详的部署,这次贵族与平民联合的战役以寡敌

众,用最小的代价夺取了胜利。贵族们也愿意利用他的感召力和战斗力保卫自己的权益,

赐给了他及起义领导层贵族的封号。

华莱士学识本就不比那些世袭的苏格兰贵族少,不是个没有头脑的人,他知道贵族们的最

终企图,可他暂时还只能借助他们的兵力和武装,扩大义军的规模,对抗英格兰的军队。

阶级的分歧并没有阻止他对贵族朋友罗伯特的信任,华莱士通过他的语言和表情,了解到

罗伯特与别的贵族并不相同。罗伯特的志向没有仅仅停留在收回部分领土,并以几个战役

的胜利做威胁,与英格兰人回到谈判桌上。他想的和华莱士一样,重新建立起完整、独立

的苏格兰。

华莱士对他交心,希望可以结成长久的同盟。然而,他不得不接受一次教训:利益面前,

不同的阶级间没有永恒的挚诚。

五、理想与困惑

在对英国王长脚面对面的较量中,爱尔兰的雇佣军临阵倒戈,投入了义军的怀抱,可那些

苏格兰贵族却因私下的交易而背叛了义军,部队临阵脱逃。华莱士徒然一再挥动着令旗,

可无法挽回背弃者的脚步。

孤军奋战,义军和英军一同在长脚的乱箭指命下纷纷倒地。华莱士也受了伤,一腔悲愤化

为对那个暴君的最后一搏。他拍马向扬长离去的长脚追击,已经不在乎人数众多的卫队,

他想战至最后一息。

回头迎战的铁面人把他打落下马,华莱士趁他下马来看时,制住了这个敌人,挥刃割向他

的脖颈。那人因绝望而惊叫,挣扎中,华莱士剥落了他的头盔……

华莱士万万也没想到,自己眼前的敌人竟然是罗伯特!

初次看时,只体会到华莱士异样目光中流露的是惊痛,是迷惑,是难以置信。他丢开剑,

颓然躺倒在地,仰面向天等待屠戮,仿佛是对友情的绝望。可后来我细细品味,才发现他

是想用自己的生命来忏悔。

按他对敌人的态度,他才不会对背叛者有妇人之仁。按他孤身挑战的勇气,他也不至于因

为失去友情而如此伤心绝望,何况他曾经失去过一次,那是莫伦――他最珍惜的爱人。

自暴自弃只有一个原因:他觉得自己不配,也无法再承担领袖的角色。

“为何志向那么远大的朋友也会背弃自己的信念?为何“苏格兰”这称谓在平民和贵族间

永远有着不同的意义?……太多的生命因为这场战争而失去……我才是真正的罪人!是我

许诺他们将在自由的国度里得到尊严,结果却让他们在欺骗中无谓地牺牲!”

身为义军的精神、军事领袖,他悔恨自己因为轻信而将众多的追随者陷于死地,无地自容,

羞于面对血流成的河。

这使华莱士的精神崩溃,除了以死相谢,他不知道自己活着还能干什么。

幸亏罗伯特良知未泯,在最关键的时候将华莱士推上了他战友的马背,让他们摆脱了追兵

的威胁。

这让华莱士拥有了第二次生命,使他有机会,重新寻回信仰,进一步理解生的意义。

六、侠义和使命

义军受到了重创,战友的父亲也伤重不支。那个倔强的老人曾经是他父亲的战友,而今同

是他的追随者。面对老人死前的流离,壮实豪迈的儿子在悲泣,曾经坚强的华莱士也感到

了无比的愧疚和自责。

老人却带着笑容对儿子缅怀道:“这种自由自在的曰子我享受够了,还能看到你成为现在这

样的真汉子,好痛快……”

这番话没有消失在战场尸骨如山的惨淡中,它深深地触发了华莱士的反省。倘若这就是老

人的幸福,这就是那些牺牲者自主的意愿,他将继续为此奋斗,他坚信这就是他的使命。

华莱士对战略的观念也开始转变,他脱离了对贵族部队的幻想,在暗中积蓄真正的有生力

量。

尽管他身边依然围绕着坚信他的战友,可他在继续领导众人之外,选择了单枪匹马的游侠

方式,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叛徒国贼。

驰骋在苏格兰的旷野山峦,华莱士的名字更多成为了一种象征,他是苏格兰平民的救世主,

苏格兰贵族的复仇神。对英格兰人而言,他是敌人和不死的战神,在那个被冷冻的王子妃

心里,那是男子汉与爱神的别称……

华莱士清醒地意识到个人崇拜的凝聚力并不是胜利的全部保障,特别是因为两次通过王子

妃的密报才使义军躲过劫难,让他看到,继续依靠装备军力落后的义军孤立作战,不但无

法从根本上动摇英格兰的统治,很可能还会导致毁灭性的灾难。

当他得到罗伯特的合作建议时,华莱士又一次面临抉择。有人认定那是圈套,爱尔兰战友

斯蒂芬则从上次罗伯特对华莱士的营救中,看出他内心的矛盾,相信他有为过去感到耻辱

而想重新做人的可能。尽管如此,众人都认为去赴约是种冒险,不希望华莱士以生命作赌

注,博取两个阶层的再度同盟。

为了缩短战争进程的那一可能,为了保留更多的生命以享受自由,华莱士还是去了,孤身

前往,拒绝斯蒂芬的陪伴,以免给他带来危险。

这不是疯狂的愚勇,更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体现,这是他凭理智和对局势判断作出的选

择――“如果总要有人为此流血,希望那就是我一个人的血。”

威廉华莱士入城会面时,果然落入了苏格兰贵族上层和英格兰王室共同合谋的陷井,这个

陷井连罗伯特也不知道。从表面来看,华莱士的被捕应了别人的猜测,可是由此而促使罗

伯特与其父亲的彻底决裂,断绝了英格兰统治者对苏格兰的最后控制,那华莱士付出的就

并非是无谓的代价,他的牺牲意义深远,更不是毫无价值。

死亡与永生(终结篇)

面对审判,华莱士表现得镇定自若,坚决否认自己的行为是叛国。在他心目中,他是独立

的苏格兰人,当然不承认英格兰王室拥有对苏格兰领土的主权。长脚已经濒临死亡,可他

仍在喘息着,不看到这个对手的悲惨下场,他就死不瞑目。

是夜,王子妃前去探望,开始希望他能够认罪,以得到开恩――砍头了事。当她知道华莱

士不可能接受这样的劝告时,给了他一瓶麻药。

一旦拒绝认罪伏法,华莱士将要面对的是刀钩掏挖内脏的酷刑,这和中国的凌迟没有本质

区别,濒临死亡的时间相当长,痛苦非人想象。王子妃的意思很明白,如果他一定要坚持

为自己的理想献身,她希望至少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帮助他――让他死得不至于那么惨烈。

“喝了它,它能减轻你将遭受的痛苦。”王子妃哀求道。

“不,它同样会令我神智不清,我不想在麻木中死去。……”

在王子妃泪流满面的哀求下,作为安慰,华莱士终于当她面喝下了那液体,却在她离开之

后,吐掉了口中的麻药。

我不知道,假如江姐、成岗这样的烈士有这样的机会,会有什么样的举动。除非做叛徒,

他们那时的受刑,完全是无法逃避的选择。一样是捍卫自己的信仰,总之是个死而无悔,

何苦要拒绝没有痛苦的了断?

第一次看到那情节的时候,以为那是影片为了体现英雄主义而故意渲染的煽情拔高,若是

英雄因为情人的恳求而放弃一度坚强的外表,无疑就损害了英雄的形象――好比江姐的那

句:“你那个是竹子做的,俺的这个是钢铁……”――异曲同工。

可当再往下看时,我心中的震惊,无法用语言描述。

华莱士在囚房中祷告:“我非常害怕,请赐给我力量,让我就死从容。”

原来他是这样恐惧!

原来他并不肯定,自己能否抵受那一惨痛!

这是为什么?万一在刑台上,最终背弃了自己的信念,这个曾经振臂一呼,万人响应的英

雄岂不是在死亡之外,更添耻辱?

怀着对这类影片一贯的信任,英雄不会在最关键的末尾让人失望,我看下去。

……华莱士囚于马车,从看热闹的人群中间经过,浸没在飞来的垃圾和恶毒的叫骂声中,

他坦然自若。被吊上绞架,又在咽气前夕放下,面对主刑官袍上的皇家徽章,他爬起来还

是沉默不语。直到在绞轮架上拉得关节脱臼,又到刑床上剖割,华莱士一直没有屈服,哪

怕是发出一下呻吟……

喧嚣的人群在他的坚忍中,渐渐静默。终于,一个女人禁不住替他叫出了求告:“Mercy!" 一

个声音带动了所有人的知觉,“开恩”呼声在人群里扩散,越来越高……

连躲在人群中的战友都不忍心看他继续承受这样的折磨,痛苦地低声道:“求你叫出来吧,

就说一声也好,只要一个词,开恩……”

主刑官不断怂恿着,当他以为华莱士终于要开口,说出那个让他保留一点征服者虚荣和尊

严的词时,示意执刑者停止用刑。

在所有人窒息般的等待中,华莱士倾尽全力长呼:“自――由――”

暴君在这一瞬瞪目死去,战友在这一刻垂睑泪下,刽子手在这一刹莫名失望……我在这时

候禁不住激动,哽咽中,看到了一个英雄的诞生。

原来对英雄概念的认识是那样浅薄!其实直到这时,华莱士才成为了真正的英雄,能够看

得见眉目的英雄,先前只是个英雄的剪影和轮廓。

是这部影片,叫我明白了成为英雄的另一重条件。

华莱士不吃麻药的原因很简单:他既然有自己的信仰,当然应该从始至终去坚守,接受一

切考验,哪怕是极端痛苦的折磨。这是他不愿意回避的。如果他终于屈服,他不怕证实自

己的软弱。他想知道,自己究竟是否能坚持到最后。如果吃了麻药,那就是错过了认识自

己灵魂的机会。

那样做不是为了摆脱沽名钓誉的嫌疑,而是为了寻找一个真实存在,万一为了怕结果出乎

自信而放弃,他的内心就已经不复坚强,必将自我鄙薄。

“勇敢的心”原来指的还有勇于面对自己,绝不背叛自己的真意,那就是真正地活过了,

在肉体的死亡中也能得到精神上的永生。

这才理解了那句话:Every man dies, not every man really lives

壮哉!英雄!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超脱民族、阶级、立场、时代等等的局限,赢得广泛的敬慕和认同,

历史长河不息,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结束语: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影片,时不时,我就想再回顾一边。老实说,我已经看了8遍影片,

两遍剧本(尽管水平不怎样),超过任何一本武侠小说的记录。很奇怪,每次我都依然

能发现更多值得回味的东西。限于篇幅和仓促的时间,我无法更详尽地诉说对影片一个个

精彩细节的感悟。(对它的失误部分的个人浅见,以后再加以补充。)

**取材的历史原型和影片中的威廉华莱士当然是不同的,可是**是那一形象的艺术再

现,这是没必要深究的。我不希望有人对原型的背景和出身作更多喋喋不休的唠叨:这个

人是假的,其实虚伪的很。

(这种表现很愚昧,就象对着画中优美的风景说:这个山是假的,这个水也从来没流起来

过,……太煞风景了!――但愿没有,否则就太悲哀了……)

就按照唯物论的观点,幻想也是真实存在的集中表现,人想象不出超出认知的东西,拼凑

也罢,组合也罢,总有其基础。(唯心就更别提了,一说起来我可能比谁都反动,呵呵。)

那我相信,这个英雄的种种品德,在很多真实的人身上拥有过一部分。何况,我自己也看

到过,体验过。

《茜茜公主》里王子的扮演者最后落户于非洲,积极教人种植技术。他是怎样的人我们大

概可以了解一点,可没必要要求所有的演员都那么作,以证实自身的崇高,他们可以用别

的方式颂扬崇高。

若是没有这分对崇高的向往赞佩,梅尔吉普逊不会用身家去追加远远超过影片预算的投资,

自导自演一部历史史诗。史皮伯格也不会在畅销片外,执着制作出《辛德勒的名单》。就因

为人们对崇高者的感动,才会使他们获得空前的成功,这也算一个论据――崇高的精神价

值并不和当代的商品价值背离。

一个继续在自己事业上耕耘的真正的演员和导演同样是令人尊敬的,不能因为他们拥有了

财富,就成为人格的污点。

侠的举动很容易被神化,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不惟侠举,总会时不时出现一些被

渲染得完美无缺的神。可这些神大多演化为传说,枭雄,甚至蜕化为蠕虫,终不会尽都成

为令人信服赞佩的真实英雄。

难怪悲剧中的英雄总是具有更多的震撼力和认同感,也许不到死的那刻,人们总是难以置

信这样的英雄会在历史里存在过,由于刻画的久远,后人中甚至对牺牲的英雄都不乏另作

评价者。

我不知道怀疑一切的发难有什么价值,挖空心思把忠良翻案为奸邪,寻找证据。是证明后

人高瞻远瞩的智慧,还是证明叛逆历史本身有着奇妙的快感?历史都已经一再面目全非,

何必找这乐子?

如果有人觉得是在捍卫真相,捍卫真理,我觉得好笑。没有崇高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拿

什么去捍卫真相?坚持信念从来就是要付出代价的。想想当年火刑柱上烧死过多少说出真

相的人?如果一个的人生哲学是宣扬自顾自,而不愿意为什么崇高付出牺牲,那他怎么可

能是真理的殉道者?这本身就是个悖论!

用逆证法得到反证:这样的观点也就不成其为真理,没必要一再宣扬。

作为世故者对别人善意的规劝,这都没什么,青菜罗卜各有所好,每个人对生活的领悟各

不相同,也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态度,在法律限制的范围里付诸实施。然而,为了让别人

接受同样的观念而不惜践踏别人对美好事物的憧憬,这就太过了,不可容忍。

没有信仰的人最多能体验的是自得,永远享受不到始终的自尊感。总有一刻,会感到做人

的灰暗与卑微,无法体会到发自内心的荣耀――那是逆境困境都不能改变,仰视或是鄙薄

都无法撼动的骄傲。

有了信仰,甚至能在精神和肉体都承受打击的时候,发现令自己愉悦的源泉,不会长久沉

浸在痛苦和失落中。

快乐,那才是快乐心怡的人生。

我想做一个快乐的人。

霍啸林让梅姑娘滚回宋家寨,梅姑娘将霍啸林送给她的镯子褪了下来,狠狠地摔在了地上,头也不回的走了。认为永远失去了爱人的霍啸林犹如行尸走肉,被动的接受着婚礼的一切形式。华夫人来了,她实在无法忍住对儿子的思念,管家给她出了个主意,让她借着霍啸林成亲之际认个干亲,好让霍啸林能叫她一声娘。失魂落魄的霍啸林答应了认华夫人为干娘,隔着轿子帘,华夫人激动不已。就在霍啸林要给华夫人磕头之际,他一头栽倒在地。华夫人担心霍啸林,她不顾一切拉开了帘子,被白雪、樱桃儿等人看见了面貌。霍白氏赶到,华夫人又连忙将头缩了回去。霍白氏听华夫人的声音有些熟悉,她暗自起了疑心,吩咐白雪给自己画张华夫人的像。郎中看过霍啸林,认为他急火攻心,需要静养。回到了宋家寨的梅姑娘想把自己给了宋老虎,可是被宋老虎善意的拒绝了。洞房花烛夜,猎户的妹子告诉霍啸林,自己以后就叫玛利亚。霍啸林觉得对不起这个玛利亚,本该是大喜的日子,却一塌糊涂。玛利亚不怪霍啸林,为了霍啸林的身体着想,她让霍啸林把身子养好了再来,她要给霍啸林多生几个像霍悔一样招人喜欢的男孩。霍啸林找到桂英,他认为应该把真相告诉霍寒,英雄韩亲仁才是他的亲爹,桂英告诉霍啸林,他也是一个英雄。霍啸林劝白雪找个人嫁了,毕竟不小了,却没想到白雪对霍啸林表白心意,原来她早就爱上了霍啸林。霍啸林被翠儿赶出了房间,因为今天是他和玛利亚的大日子。樱桃儿怀疑霍万念是霍啸林的儿子,她认为霍万念和小时候的霍啸林长得一模一样。霍啸林一惊非小,他不断地怀疑着自己的判断,吐出了一口血晕倒在地。为了救霍啸林一命,霍白氏让小六和约翰·乔带他去北京的医院。因为担心霍啸林的身体,华夫人让管家去霍府打探消息,管家看到了白雪手上华夫人的画像,大吃一惊。以为自己就要露陷的华夫人索性雇车去追霍啸林,她要和儿子一起离开兴隆。认出了华夫人的霍白氏上华府兴师问罪,却得知华夫人去了北京。因为一直不能给赵舒城生孩子,幸子十分内疚,她想切腹自杀,却被赵舒城拦住。赵舒城劝慰幸子,没有孩子是因为缘分未到,幸子说大日本帝国的医学认为自己无法怀孕,赵舒城告诉幸子,古老的中医比日本的现代医学更好,幸子暗暗记在心里。霍啸林从医院醒了,他睁看眼睛看到的就是华夫人,华夫人终于让儿子管自己叫了娘,她老泪纵横。赤本以让赵舒城当西阳的县长为条件,劝说赵舒城为日本人效力。赵舒城认为日本人要打到西阳需要三十年,根本不可能让自己成为西阳县长。赤本强调了日本武力的强大,赵舒城被说动了。得知热河沦陷,兴隆被日本人占领,霍啸林决定回去,他不放心自己的女人和奶奶,华夫人想劝没劝住,只得和儿子一起回兴隆。赤本让赵舒城当兴隆县长,并给赵舒城布置了剿灭宋家寨土匪的任务,原来自从日军进犯兴隆,宋老虎便带着土匪几次袭击日军的运输队,给日军造成了很大麻烦,让赤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1有的人在身边,你却总看不见,有的人在远方,却总也忘不了。

2我想留下来陪你生活,一起吃点苦,再享享福。

3想索取,却又害怕失去,守在原地,又满心空虚。

4别跟三观不一致的人争执,别向不关心你的人诉苦,别对不喜欢自己的人讨好。

5你不喜欢我没关系,毕竟不是人人都有好品味。

6水深则流缓,语迟则人贵。

7果然喜欢过的人,就是过多久还是会心动。

8奋斗真的只是因为好吃的很贵,远方很远,喜欢的人很优秀。

9始于一,行于易,伴于毅,成在义!

10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

11云冷化为空中雨,心冷化为眼中泪。

12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方可变成参天大树。

13一个人在世界旳角落,连寂寞都在笑我太堕落。

14假如爱一个人没有回应,不如昂首挺胸,骄傲的走开。

15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

16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我既然走到了一起,就都一个德行,还有什么可计较的。

17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18我能力有限,但你需要的时候,我都会在。

1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辨,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20你应该是一场梦,我应该是一阵风。

21所有的离别,都是为了最美的相遇。

22人有见识,就不轻易发怒,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

23做人,简单就好;生活,宁静就好。

24让爱沦为掌心的一捧沙,与其失态的挣扎,不如体面的放下。

25因为知足,所以快乐;因为感恩,所以幸福!

26脚下是荆棘,抬头是阳光,记得微笑。

27流星雨又来临,同时也带来了一种东西,它叫做幸福!

28提高自己,远比奉承巴结别人更有效。

29有一种落差,你配不上自己的野心,也辜负了曾受的苦难。

30这个世界上的,所有惊喜和好运,都是你人品和善良的累积。

《勇敢的心》是派拉蒙影业公司荣誉出品的战争**,由梅尔·吉布森导演,梅尔·吉布森、苏菲·玛索凯瑟琳·麦克风马可等出演。

**以13-14新世纪英国的皇宫政冶为环境,以战斗为关键,叙述了苏格兰起义领袖斯伯里·迈德思客与英格兰执政者不折不挠抗争的小故事。1995年5月此片在国外公映。1996年,此片在第68届奥斯卡颁奖上得到十佳**、导演奖等5项荣誉奖。

剧情介绍:在斯伯里·迈德思客或是小孩的情况下,他的爸爸——英国的英雄人物埃尔南·迈德思客在与英军的抗争中放弃了。年幼的他在爸爸的朋友的辅导下学习培训文化艺术和传统武术。

光阴荏苒,英王爱德华一世为推进在英国的执政,施行法案容许英国贵族在英国拥有完婚少女的初夜权,便于让皇室尽忠皇家。王子妃伊沙贝拉是个决策的奇女子,她了解这道法案会让英国贵族有心于英国,但更会激发英国人民的抵抗。

年青的迈德思客学好返回家乡,向漂亮的女孩梅伦表白,想要做一个安分守已的人。殊不知梅伦却被英军蛮横抢去,并遭残害,迈德思客总算暴发了。在众多群众高喊“英雄人物以后”的呐喊声中,她们揭竿起义,杀英兵公布造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164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10
下一篇2024-04-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