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朴珺前半生惨淡,成为王的女人后,怎么活到越独立越讨人嫌?

田朴珺前半生惨淡,成为王的女人后,怎么活到越独立越讨人嫌?,第1张

如果能活得让人喜欢,何须活得让人嫉妒?--- 高晓松

列宁曾说:当一人言行不一致时,这就完全糟了,这会导向伪善。自打我们记事情起,就明白真诚这种品质的可贵性。它是强硬关系的润滑剂,它是陌生关系的催促剂,它是亲密关系的递增剂。然,这世上仍然有言行不一,不够真诚的人。他们用伪善筑起的高墙,总是不堪一击。或许“王的女人”田朴珺越独立却越令人嫌的原因,莫过于此。

惨淡的前半生

田朴珺2002年考上中戏的导演系,2003年就被中戏劝退。至于劝退的理由,据她自己说,是因为在中央戏剧学院就读的日子里,有太多的人找自己拍戏,由于拍戏太多,耽误了学业才被学校劝退了。然,被劝退后,她却一直呆在家里面,俨然成了无业游民。直到王晶导演要拍摄一部**《神勇铁金刚》当时找到她饰演其中的一个角色,演完这部**后,就有香港的经纪公司和她签约。

田朴珺原来以为签约之后,她演艺事业的春天就来到了。然而,直到进经纪公司的第二年,她才接到一部戏《韩城攻略》,只不过是个小角色。田朴珺非常清楚,**里面的小角色根本不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因此她为了博得关注,在开机仪式的全员合照中。她穿着低胸装,紧贴着梁朝伟。

有些人会觉得穿低胸装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当时可是大冬天。所有的演员至少都是两套衣服加身,她却只穿着一件单薄的低胸装。之后,田朴珺又饰演了陈可辛的**《三更2之饺子》里面的角色,其中也有大咖梁家辉。

签约公司的几年,田朴珺一直跟着大咖演戏,接了很多部港片。奈何她都是饰演的小角色,不足以引起大家的关注。田朴珺当时就意识到自己没有后台和资源,怎么演戏都红不了。但是她也不甘心于此,因此田朴珺在2006年的时候,就从香港回到了内地,去到了长江商学院,修读传媒管理课程。其实这样潜心下来好好学习,对于田朴珺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奈何她的心思也并不在学习上。在2007年的时候,田朴珺听说著名的球星要来北京。她知晓对方的身份后,觉察到这一定是不错的曝光机会。

于是,她当时做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她看到著名球星后,赶紧扑上去,搂住别人的脖子亲了两下,并且还主动奉上表白信。然而,她未能如愿,当天的报道中也完全没有她的身影。王珺朴看着自己也没有戏可拍,但是也不能闲在家中,毕竟日子还得过。因此,她去瑞安地产开始做起了楼房顾问,也是因为这个工作,才让她有了机会认识改变自己后半生命运的男人----王石。

成功上位

或许在商人的眼中,的确没有真正的友谊,只有永久的利益。万通老板冯仑曾经说:民营企业家追女明星,公司就离死亡不远了。然而正因如此,他才亲手把田朴珺介绍给了自己的好朋友万科集团的老板王石。王石其实并不怎么贪恋美色,绯闻也少有,那么为何冯仑觉得田朴珺可以吸引王石呢?

王石之前本来只是一个穷小子,毕业之后分配到了广州的铁路局工作。而王石父亲的战友刚好主管广东,于是王石就经常去父亲战友家吃饭。在他家蹭饭就算了,之后还把他家的女儿给迷住了。于是,王石就和父亲的战友迅速成了女婿和丈人的关系。

之后王石又在老丈人的帮助下通过中间商赚差价,而他卖的就是玉米。没想到一下就成为那个时候的千万富翁。之后又用第一桶金成立了万科集团,开始扩展各种业务,1988年,又开始着手房地产行业,才认识了田朴珺。

然而王石虽然已经成为了一位富豪,但是他并不开心,因为世间关于他靠老丈人才能以白手起家的传闻就没有断过。冯仑也很清楚王石的境遇,王石晚上的应酬都不能参加,因为他的妻子不允许。但是王石本人是想去的,也因为这样,他被娘家人的势力压得喘不过气来。

冯仑知道自己的朋友妻管严,就邀请自己的朋友王石出国旅游,一起同行的就有田朴珺,后来冯仑再一次邀请田朴珺和王石去旅游。这期间田朴珺为了上位,可谓是费尽心思,据说她还送东西给王石身边的人以获得王石的行程,制造偶遇。

当时王石已经六十岁了,而田朴珺才三十几岁,王石也经不住田朴珺的套路,很快就坠入情网了。王石爱上田朴珺后,就很快回国和妻子办理了离婚手续,那个时候老丈人已经八十几岁高龄,奈何不了他了。因此田朴珺就顺利成为了“王的女人”。

凹独立自强女性的人设

田朴珺上位之后,自然有用不尽的财富和社会资源。本以为她达到目的后,就会消停了。但是外界一直都在谣传她靠手段上位,为了辟谣,她开始凹自己独立女强人的人设。田朴珺还专门出书,名叫《习惯就好》,里面就讲述自己在纽约的励志往事,然而田朴珺之所以能去纽约。也是因为王石要去哈佛留学,自己不过是去陪读而已。

除此之外,她还拍纪录片《谢谢你,纽约》讲述的也是自己在纽约如何辛苦,才获得一番成就的故事,在纪录片中为了展示自己初次去纽约的艰辛,还专门拍摄了她在美国租的一家空间狭小,楼梯陡峭,没有空调的小房子。纪录片展示的时间是2011年。而她之前为了诉说她不是靠王石,讲的是自己通过房地产的打拼,在2009年就不差钱了,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还在2019年开设一个贵族培训班,学费99万。因此需要培训。在这个培训班的嘉宾都是英国,美国的上层社会的人物。当有人提到她的这些资源还不是靠王石的时候。她就会站出来说:其实王石也很钦佩我的社交能力,我能有这么广泛的社交圈靠的都是真诚。然,如果不是王石,她能接触到这些人吗?

田朴珺之前写过一篇杂志叫《我的男闺蜜:你不知道的陈可辛》,结果陈可辛知道后直接放话:我的闺蜜只有一个,就是吴君如(陈可辛妻子)。75岁创业的故事,还配上她和褚时健的合影。结果褚时健直接回应:非我所愿,王石在不能不给面子。

然,这其中最大的受害人就是:王石,田**完全把王石当成艺人在经营。王石之前接广告的代理团队全部被田**换掉了,由她自己全权代理。之后她在哪次采访中都喜欢提到王石,把王石从商界大佬硬生生塑造成恋爱中傻白甜的形象,一切都以田**为主。而田**则是事业第一,爱情第二的形象。

王石的形象也给自己的公司带去很多损失,在公司面临巨大危机时,田**还在发表《我发誓我这辈子绝不靠男人》的演讲。田**和王石,面临巨大的舆论压力,都没有人想要同情他们。因为他们一个心机深,为人不真诚。一个不懂得如何自爱,仍由别人无限拉踩消费自己。

要在时间的荒野,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于千万人之中,去遇见相爱的灵魂,彼此靠近。

本身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好的爱情也许并没有统一的答案,但至少有一点,相爱的人的出场顺序很重要。

汪峰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谈到,即使他们俩早五年相识,也不大可能在一起。

章子怡和汪峰:一个是国际影后,一个是当红歌手,他们相恋二年后结婚,很多小伙伴们都不十分看好,也不理解章子怡为什么会选择他。

据说,他们很早以前就认识。直到后来,汪峰离婚恢复单身,章子怡也和撒贝宁分手。

汪峰曾在七夕演唱会上,也特别在歌词中加了一句“我爱你”,并深情告白道:“我的选择是对的,我的爱是对的。”

所以说,缘分就是如此奇妙,就是在某一个时间点,不能早也不能晚。

在综艺节目《妻子的浪漫旅行》中,因为要去长白山,汪峰怕老婆冷,准备了一件特别惊喜。

但谁都没想到,它会是一件上厕所都不用换的半自动开裆连体裤!

而汪峰选它的理由也非常实在,在零下二三十度的环境中,这种衣服简直不要太实用。

看着章子怡一脸不情愿的样子,汪峰毫无明星包袱,直接在镜头面前,把屁股上的拉链给拉开,演示如何上厕所。

看到这一幕,很多明星嘉宾都笑喷了。

而章子怡像一个孩子一样蹲在地上,从来没有见过她如此娇羞可爱的模样。

和汪峰在一起的时候,章子怡完全就是一个小女孩,完全没有公开场合“国际影后”的那种凌厉的气场,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女人模样,这才是婚姻中该有的样子。

看得出来,章子怡是幸福的,她和汪峰的婚姻也是幸福的。

“人的出场顺序很重要,陪你喝酒的人,注定没办法送你回家。”

相遇太早,往往太轻易放弃,相遇太晚,遗憾错过彼此。

爱情的无奈,大多如此。

所以,别在春天暗恋一个人,等到夏天看到TA和别人一起去踏海。

要在春天向喜欢的人表白,等夏天和TA一起面朝大海,看浪花儿开。

就像我们听刘若英的《后来》:

“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

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

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

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刘若英唱《后来》,就像是唱自己的故事:她曾在最好的年纪里遇到了陈升,一个情窦初开,一个已为人夫,注定是一场心酸的守望。

明明知道没有结果,却还是执着了16年。

后来,在一次访谈节目中,主持人问陈升:你喜欢刘若英吗?

他的回答是:“肯定喜欢啊,否则我为什么为他做这么多事情。但是她像风筝一样,不知飘到了什么地方。”

闻言,刘若英眼含泪水说道:“如果我飞远了,你可以拉拉线啊,风筝的线永远在你的手里,你一拉线,我就会回来的。”

沉默片刻后,陈升无奈回答:“可是,我找不到线了。”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2018年,刘若英的《后来》拍成**《后来的我们》,**看哭了很多人。

我们总以为只要用力相爱便能有以后,后来的我们,虽然彼此相爱,却已走散在了人海,不能再在一起了。

就像梁朝伟在《春光乍泄》里说:“我终于来到瀑布,我觉得好难过,我始终认为站在这儿的应该是两个人。”

席慕容说:“我们似乎习惯了等待,单纯地以为等待就会到来,但却在等待中错过了,那些可以幸福的幸福。”

这个世界很小,小到一个转身就可以遇到。

这个世界很大,大到你以为一个转身,其实已是一生。

有多少恋人,在时光中走散了,弄丢了彼此。

不爱吗?不够爱吗?

只能说,时机还不够好。

我们总是期待着,在最好的年纪里,遇见最好的那个人。

以为会是一辈子的,最后却发现也不过是渐行渐远,渐别离。

有人说,早知道的话,我一定会开口说出那三个字,可惜呀,这世上最令人无能为力的三个字就是“早知道”……

林志玲曾在结婚的手书里写道:“我愿意一起去面对每一个未知,与每一次起伏,一起蜕变茁壮。勇敢地,让未来到来,让过去过去。”

莫文蔚对自己的三段感情总结说:“初恋男友教我讲德文,星仔教我品尝红酒,而冯德伦则教我谈恋爱要开开心心。”

命运的拨弄,让莫文蔚与曾经的初恋重逢,他们曾在最美好的年纪——17岁时,在意大利读书时相识相恋,短短一年就各自走散。16年后又重逢,莫文蔚单身,Johannes离异。

岁月让他回头,而她还在那里。

一切时机,刚刚好。

原来,最好的爱情就是: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收获满满的幸福,余生牵手一起走。

肯定会了,明星也曾经有过不是明星时平凡人的生活,他们也会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或者是喜欢的偶像。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牌对王牌》有一期贾玲的表现。那一期节目组请来的嘉宾里有言承旭,据贾玲自己说言承旭就是她的偶像。而贾玲本人在节目里或是出于本能或是带有表演成分的追星行为,不仅让我这个同样曾经痴迷过言承旭的女人不反感,反而充满了激动。

在节目里,言承旭的表现有些局促,或者说是他不太擅长参演这种综艺类节目,而贾玲的一举一动看似在调戏实则是帮助他慢慢缓解紧张,这大概是每个粉丝都想为爱豆做的事情了

贾玲在跟沈腾交流时,眼睛还停留在言承旭身上,这种情景完全跟死忠粉的表现一模一样,时刻关注着自己的爱豆,然后自言自语。再看沈腾一脸嫌弃的样子有多无奈啊。

节目里贾玲抱住言承旭的那一刻,我突然有种非常圆满的感触,仿佛是自己终于在这一刻跟偶像来了个亲密接触一样,那种满足感充斥着回忆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

当时的贾玲在节目里表现的非常激动,粉丝对于爱豆的亲密接触兴奋到快要现原形了都。

由此可见,明星们也是会追星的,甚至有一些明星是因为自己的偶像才进入娱乐圈的。明星也是人,我们不能把站在高处的他们想象的太过冷酷无情或者是脱离人类情感,他们不仅有自己的偶像,也有属于自己的喜好和厌恶,只是因为经历了太多暴露,学会了自我隐藏而已。

1、

      最近潘粤明又火了。

      其实这样说也不妥当,因为印象中潘粤明从来没有大火过。尽管拍过国民级别的央视大戏《京华烟云》、《白蛇传》、《红衣坊》,颜值在线,演技过关,戏也有热度,然而潘粤明本人却总是让人觉得差那么一口气,甚至有点戏红人不红。上一次走进公共视野的中心,还是和董洁的离婚风波,沸沸扬扬的2012年。

      而现在,已经5年过去了。

      今年他的火,是因为一步网剧《白夜追凶》。

      当打开电视发现从女一号到女N号,从长相到演技都亲如姐妹傻傻分不清楚的时候,他却一个人扮演了双胞胎兄弟——发型衣着一模一样,你仅凭一个表情就迅速明白了这是哥哥还是弟弟,他实力诠释着什么叫“教科书式的演技”。

      难怪一向挑剔豆瓣都打出了91的高分。

      网友们纷纷“表白潘老师”,“怎样才能嫁给潘粤明”,“你是不是藏了一个潘粤暗”,似乎调侃之中,贡献了互联网狂欢中独特的敬意与赞美。

      这对于沉寂五年的潘粤明,多少有点“沉冤昭雪”的意思在里头。

      连公共号们也称“与董洁离婚五年,他交出了今年最好的悬疑剧”。

      但是潘粤明对于过去,只字未提。

2、

      翻看潘粤明从前的作品,无论是真正年少时《情不自禁》痞痞的又灵气逼人的小白,还是《京华烟云》里叛逆犯混的曾少爷,都离不开一股子少年意气。看他32岁时录制的《超级访问》,回答问题时老盯着一个地方直愣愣的答,偶尔还脸红害羞;《跨界歌王》里,唱着灌篮高手,他清澈真诚的眼神居然让人不忍直视······天地良心,去年录《跨界歌王》的时候,这个74年的男人已经42岁了,只不过是《白夜》里中年发福的萌大叔进组前的日常状态。

      就是这样一个少年,就连真正年轻的时候,都不曾真正轻狂过;就连青春期叛逆,他都叛逆的那么正面、阳光、充满分寸感,似乎和颓废沾不上边。

      “愤青你知道吧,”32岁的潘粤明顶着一张娃娃脸絮絮叨叨地说着,“我中学有这样的情节”,边说边笑,状态松弛。“那你跟大家打招呼也是’哟,还没死啊?’”主持人马可调侃着,“那倒没有,我中学的时候还是讲文明礼貌的。”潘粤明解释,笑容全然无伪。

      原来,他眼中的叛逆与愤青,不过是“老师批评时比较不服气”;他眼里特别过激的事,无非也是“三年级同学考试威胁我传纸条作弊,而我们体育课打了一架”。青春期躁动的时候,“尤其是在有女生看着的时候,死上也要上,即便会吃亏”,潘粤明一面笑嘻嘻,一面提醒中学生们别学他作弊。而在说这些的时候,他仍旧没有看着镜头,眼睛总是向下看,不时也看看两个主持人,似乎更多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只要有女生在,任何时候多大困难都要上”——这时候的他,还是一个千足纯金的北京小爷。

      潘粤明生长在北京,父母都是公务员。在国家各部委、权利机关、政府大院云集的帝都,他的原生家庭算不得显赫。然而知识分子家庭里出来的孩子,即便是坏,也很难出格;就算是和别人撕破脸,可还是“要脸”。“他们就是老老实实的做好自己的事,不求人,不带目的地去做什么,也从不做亏心事。”说起父母,潘粤明用这样的话来形容。成长在胡同林荫、吃着锅盔炸酱面的潘粤明,不管他自己有没有察觉,老北京的讲理、排场、尊严感,以及家庭的严格和温和,已经深深地留在自己的骨子里。

      这个少年,即使是在意气风发,曝光率最高的时候上娱乐节目,和主持人臭贫,被问到关于“抢戏”的话题的时候,他说自己从来没有被抢过戏;主持人调侃马景涛抢戏式的表演方式,他却说相信很多演员不是为了刻意抢戏,而是当时的表演状态到了。彼时内心柔软、对他人充满善意的活泼的潘粤明,难怪32岁还是一个翩翩少年。

    彼时温和讲理的少年,说起让他落泪最大的打击,是高考第一年文化课没过,然后去复读。第二年同时报考中戏和北影,二试通过,三试撞期。其实当时中戏的老师已经对他青眼有加,决定录取,而由于无人指点,阴差阳错的潘粤明选择参加北影三试,而没去中戏,结果又差一点无学可上。好在最终去了北京师范,但并非学表演,学的是影视艺术,偏**制作方向。

3、

      那时候潘粤明还是单身。

      谈起爱情,还有一脸的向往。说自己对另一半没有标准。《京华烟云》里的曾荪亚说太完美的女人让人压抑,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是生活里的我还有另外一句话,就是如果真有一个完美的人出现,不妨来一个试试”,潘粤明笑意融融,心里似乎有一道光,而眼里有星辰大海。

      那时候董洁还是潘粤明的绯闻对象。

      说起董洁,潘粤明傻傻的笑着,谈到两人的绯闻男女朋友关系,他还是直愣愣的,“要是就好了。我觉得她挺好的,可惜就不是实事吧”,主持人以为他是爱而不得,问他是不是很痛苦,“我觉得要真有这事,被人说了就无所谓,但是问题不是,所以痛苦就痛苦在这。”潘粤明的解释让人莫名觉得有点此地无银三百。

      然而一语成谶,那时他眼里完美的董洁,成为实事、成为他的合法妻子之后,让他面临了更大的痛苦;潘粤明的痛苦也很有预见性:真有这事被人说了也无所谓,但问题是不是。

      2012年底,面对媒体“离婚”的爆料,董洁工作室率先发文:“身为男人,你怎么就不能勇敢的告诉大家,你们的分开是因为你的嗜赌成性、粗暴无理?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我想我们会为你的坦白继续沉默。也会为你的勇敢,继续考虑帮你承担你的欠债。 你还记得你多少次在她最需要你的时候,却迫不及待前往澳门时说的话吗?——“我快乐,难道你不高兴吗?” 很遗憾,从梁朝伟先生、陈坤先生、王大治先生,以及后面我们不知道还会有的什么先生,你一直都躲在各种先生的背后。尽情的消磨着她对你仅剩的一点亲情。”

      声明的话里话外,指责潘粤明烂赌、家暴、往自己老婆身上泼脏水。其实,翻翻天涯,关于董洁王大治或者董洁梁朝伟的八卦在2010年就有几座高楼,后来因为歪楼而没有引起太大水花。2012年闹离婚,难道潘粤明两年前就知道自己要离婚?而潘粤明的回应,却无关董洁——他认为都是经纪人任佳莺栽脏董洁。他和董洁共同的工作室,其实很不专业,只有他表妹、任佳莺、王大治的前助理等两三个个工作人员,而不久潘粤明的表妹就被排挤出局,而王大治的前助理身为工作室成员,从后来的发展来看,这样的安排简直其心可诛。

      “家里的公共账户上只有我拍电视赚的钱,董洁的工作酬劳一年多以前就开始打回娘家了,不再进入我们家庭的账户,我因长期在外工作也从未觉得有何不妥,男人就应该独自扛起养家的责任。这些可以通过法律让银行出据资金去向,我不知道也从未关心董洁能赚多少,因为她是我的骄傲,赚得比我多我更开心,而且靠我的收入养家已经足够了,赚钱不就是给家人和孩子花的吗。”

      “说到债务,我和董洁的收入一直以来都是你来打理的,钱的用途每一笔的去向都非常清楚,既然我嗜赌如命照你的意思还让家人替我还债,那这些好人好事都应该有凭证,你又是管账的,你快把帐单或银行的还款凭证拿出来给大家秀秀,这个不难吧?我相信你一定不会令网友们失望的,不然你就是栽赃陷害、诽谤和转移公众注意力!我们只有靠法律来裁决了。”

        “对于我曾经深爱过的女人,我想告诉你:对你对于我们的感情我潘粤明问心无愧!我什么都没做,我还在等,因为我爱孩子,爱这个家!”

        潘粤明的回应,从始到终没有让董洁难看,只是表明:1、自己赚钱养家,没要董洁的钱。2、经纪人是小人,要求公开家庭账目。3、守护家庭,还在等董洁。

      其实,董洁工作室的声明,放到如今,网友未必买账,没有石锤,不贴证据,所谓赌场照片,经查证筹码面值很小。然而那时候,潘粤明本身就在车祸之后面临过气,没有公关,不卖人设,所以没有铁粉吵着求石锤,传着传着大家也就信了——而他却选择了最没有效率的洗白方式:打官司。等官司胜诉,事件都没了热度,媒体也不会去浪费资源在没热度的人身上,潘粤明身上“渣男”的标签还牢靠得很。一抹皎洁如玉的白月光,就这样变成了饭粘子。

      后来的后来,卓伟拍到了董洁和王大治的激吻视频,一锤定音:董洁婚内出轨,同时兼任小三,国民冷清秋经不住万人唾骂,关了微博评论;意外的是对于潘粤明大家仿佛不约而同的记性变差,忘了还欠他一声对不起。而潘粤明对于这件事的首次回应是2013年底:不愿相信但祝福。

      和那个卖深情人设被锤成肉饼,说着“把爱情拿出来撕是世界上最不堪的事”,却另一方面公布女方真实姓名,还煞费苦心的标注拼音,有暗示粉丝人肉女方嫌疑的薛性歌手,他厚道的不止一点半点。

      所谓纯良,不外如此。

      令人唏嘘。

3、

      其实潘粤明和董洁不是没有幸福的时候。

      结婚时,别人采访他,以往温和谦逊的少年说:“要是有人欺负董洁,我铁定和他死磕。”那时我还只认识董洁,但听他这么说,也觉得这小白脸儿爷们儿极了,配得上我女神。

      后来董洁怀孕,潘粤明怕她低头看书对颈椎不好不方便,睡前给她读她喜欢的书,等董洁睡了,再去看自己喜欢的书。

      他开通微博后的第一条就是董洁,那时候微博里点点滴滴全是小董和儿子生活的细碎温情,北京小爷,居然也变得婆婆妈妈。

      他出了车祸,整个车翻过来碎成渣渣,肋骨折断戳进肺里,生死攸关,是看着老婆和孩子的照片挺过来的。

      一直以为经历过生死的人一定更懂感情,也更深情。潘粤明即使后来离婚离得如此难堪,从前的幸福也一直在微博里保留着,对比董洁删微博关评论,真真是清风朗月,一身磊落。

      离婚的人回想结婚那天的情景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知乎上一句高评答案是:回忆那一天,喧闹的喜宴。

      其实还有那个深情不改的少年。

4、

      潘粤明的少年任性,其实是与人无害的。他只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就算不合时宜,但绝不会妨碍他人。他常用“拧巴”形容自己。可事实上,他与人为善,只和自己拧巴。他的内心戏太足,有自己所谓的原则和标准,有些事明知于己有利,但他就是过不了内心这一关。

      这个不拍戏的时候就一个人打游戏,看动画片画国画,用毛笔画龙猫的软萌大男孩,在访谈的时候拘谨无辜地讲小明系列的冷笑话,谈起自己喜欢的足球以及德国的看球经历,顿时神采飞扬,毫无拘束感,语速开启了15倍速,整个人仿佛在发光。

      潘粤明年轻时的任性,大约相当于随意,最红的时候不愿趁热打铁,问到有什么计划时就说打算休息。

      那时候的他想休息就真的休息,似乎没有考虑过红不红、发展不发展、有没有戏拍的问题。后来差点无戏可拍的他,《白夜》翻红以后,谈到拍戏和红的问题,他说有戏拍就有饭吃,咱现在不是腕儿了,能照顾生活就行。他说得平淡,观众却听得心酸。

      其实潘粤明最初离婚危机的时候不是没有机会去“洗白”或反击,准确的说,他那时候的心思根本不在于如何为自己未来发展谋利,他那时候正忙着和自己拧巴较劲呢。他就知想不通,难以接受,“脑子要炸了,心要胀破了”,好好的一个家,怎么能这样呢?原本亲密无间的爱人,为什么忽然就恶语相向?“凭良心讲,谁遇到这样的事,谁都不可能说轻轻的就能够放得下。别扯犊子,没爱过的人没资格这么讲。”潘粤明悲悯而沉郁。这个时候的他,语调沉闷沙哑,一改以往清亮的小奶音,开始转为低沉的烟嗓。

      他的精力永远都在内心的情绪消化,而非对外危机公关。

      相比之下,王宝强的对出轨离婚处理方式就显得冷静而果决:率先发文,占领舆论的主动权;结合自己以往的荧幕形象,获得公众同情,不给马蓉宋喆混乱舆论、造谣生事的机会。他的处理方式是老实人忍无可忍的自我保护,也是令人称快的有力反击。其效果也显而易见:马蓉被唾弃,宋喆被拘留,公道仁义,自在人心。

        潘粤明是1974年5月出生,王宝强是1984年5月出生;2000年潘粤明《情不自禁》获得最佳男主的时候,王宝强才刚刚出道。潘粤明并不高明的离婚处理方式之后,2015的**《唐人街探案》,潘粤明演了自毁形象的邋遢、阴郁的中年变态养父,负面配角;而王宝强,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时间和痛苦改了他的戏路,变了他的容貌,烧心蚀骨之后,《跨界歌王》里,不改本色,少年归来。

      一袭白衣,干净清澈,却唱起了摇滚,嘶喊“我想在雪地里撒点野,因为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格子衬衫,牛仔长裤,走着唱着“经历了人生百态世间的冷暖,这笑容温暖纯真”;蒙着眼睛,坐在凳子上,用烟哑嗓子低吟“旧爱的誓言像极了一个巴掌,每当你记起一句就挨一个耳光,然后好几年都闻不得问不得女人香。”然后努力克制着不去流泪。

      然而唱完之后他却说:“感情最珍贵。”

      愿你的内心,永远守护着这个少年。

5、

      潘粤明是真的爱演戏。

      他的热爱和努力和你们家“你知道他有多努力吗”的爱豆真的不一样。

      潘粤明不管是鼎盛时期还是二次翻红,访谈里最爱聊的永远是戏。

      红的时候笑嘻嘻的他那么稚嫩,却正经的说着:“演员的自信从哪里来,剧本,剧本的力度够了,演员是不会有顾虑的。”明明是娱乐访谈,主持人搞笑着模仿他《情不自禁》的经典一幕,他却温柔的提醒:不能笑啊,如果是真是胶片的话,真的会挨骂的。“胶片很贵的”,成长在第六代导演胶片**里的他,这句话似乎经常提。《情不自禁》的吻戏镜头,拍了一天,亲到嘴巴都木了,他调侃自己说“只有那一场戏我和女演员得归道具组管。”想想十几年官司的还珠舌吻,还真是无聊透顶。

      拍《惊涛骇浪》的时候潘粤明要拍一场跳水的戏。在发洪水的地方拍,专门用两艘船发动螺旋桨把水搅浑,十几个工人专门往潘粤明要跳的坑里铲土——而他要从高台上头朝下跳下去,下面全是泥汤——费这么大的劲,只是为了拍一个根本看不清脸的剪影。“撞到石头或者卷到螺旋桨下都很难讲,”潘粤明为了拍这个,跳了8次。

      对比之下,中国观众简直对演员太宽容了:靠着面无表请或者瞪眼睛演完全程的明星能拿到天价片酬;赶戏、扎戏的粗制滥造的作品有粉丝买单;更不用说五毛特效的抠图大戏了······然而,常常没有好作品可看的我们并不代表着我们看不出什么是好作品——《白夜追凶》、《人民的名义》这类作品的大火恰恰印证了中国观众的鉴赏能力。靠着炒CP、卖人设、卖惨、写鸡汤为噱头的作品一定越来越没有市场——总靠忽悠,真爱粉也会疲劳。

      潘粤明的翻红告诉我们:硬气的演员,就是要拿实力和作品说话,娱乐圈也终将是胜者为王。

      对于我们这些吃瓜群众,莫过于:不必八面玲珑,不需长袖善舞,安安心心做好你该做的事,认真纯良的对待生活,总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和认可。

      简单点。

      愿这个不曾轻狂的白衣少年,今后时光,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40019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9
下一篇2024-04-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