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入水忘水之意。

鱼入水忘水之意。,第1张

释义:鱼在水里自由自在畅游而能忘掉水的存在,鸟乘风飞行而可以不必知道有风的存在。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不为环境所拖累,人就可以活得轻松开心,顺其自然。

出处:《菜根谭》

作者:洪应明

创作背景:《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着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具有三教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似语录,而有语录所没有的趣味;似随笔,而有随笔所不易及的整饬;似训诫,而有训诫所缺乏的亲切醒豁;且有雨余山色,夜静钟声,点染其间,其所言清霏有味,风月无边。《菜根谭》是以处世思想为主的格言式小品文集,采用语录体,揉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的人生处世哲学的表白。《菜根谭》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含义深邃,耐人寻味。是一部有益于人们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奋发向上的通俗读物。作者以“菜根”为本书命名,意谓“人的才智和修养只有经过艰苦磨炼才能获得”。正所谓”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菜根谭全文及讲解:

1弄权一时,凄凉万古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大意一个坚守道德规范的人,虽然有时会遭受短暂的冷落;可那些依附权势的人,却会遭受永久的凄凉。大凡一个胸襟开阔的聪明人,能重视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并且又能顾及到死后的名誉问题。所以他们宁愿承受一时的冷落,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凉。

2抱朴守拙,涉世之道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大意一个刚踏入社会的青年人阅历虽然很短浅,但是所受各种社会不良习惯的感染也比较少;一个饱经事故而阅历很广的人,各种恶习也随着增加。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与其讲究做事的圆滑,倒不如保持朴实的个性;与其事事小心谨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达一点才不会丧失纯真的本性。

3心事宜明,才华须韫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大意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心地像青天白日一般光明,没有一点不可告人之事;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才学像珍珠美玉一般珍藏,绝对不轻易让人知道。

4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

大意权利和财势,以不接近这些的人为清白,接近而不受污染就更为清白;权谋术数,以不知道才算高明,知道而不使用就更为高明了。

5良药苦口,忠言逆耳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大意一个人的耳朵假若能常听些不中听的话,心里经常想些不如意的事,这才是敦品励德的好教训。反之,若每句话都好听,每件事都很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剧毒之中了。

6和气致祥,喜神多瑞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大意在狂风暴雨的天气中,连飞禽都感到哀伤忧虑;在晴空万里的日子里,连草木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由此可见,天地之间不可以一天没有和祥之气,而人间也不可以一天没有欢欣之气。

7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

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大意美酒佳肴和大鱼大肉都不是真正的美味,其实真正的美味只是那些精茶淡饭;标奇立异,超凡绝俗的人,都不算人间真正的伟人,其实真正的伟人只是那些平凡无奇的人。

8闲时吃紧,忙里悠闲

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尽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大意恰如我们每天所看到的,天地好像一动也不动,其实天地的活动一时一刻也没停止。早晨旭日东升,傍晚明月当空,可见日月昼夜都在奔驰,可在宇宙中,日月的光明却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一个聪明睿智的君子,平日闲暇时胸中要有一番打算,以便应付意想不到的变化,忙碌时也要做到忙里偷闲,享受一点生活中的乐趣。

9静中观心,真妄毕见

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真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大意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自己独自静静坐着观察自己的内心,才会发现自己的妄心全消而真心流露,当此真心流露之际,觉得精神十分舒畅,应用自在之机油然而生;若这种真心能常有该多好,可希望之心偏偏难以全消,于是心灵会感觉惭愧不安,到最后才幡然悔悟而有改过向善的意念出现。

10得意须早回头,拂心莫便放手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首;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

大意被当政者垂恩重用往往会招来祸患,所以一个人从政时不可过分贪恋权位,应抱有“见好就收”、“急流勇退”的态度;不过有时遭受小小的挫折,反而使人走上成功之路,因此遭受不如意的事打击时,千万不可罢休,不再继续奋斗。

11澹泊明志,肥甘丧节

蔾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澹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

大意能够忍受吃粗茶淡饭的人,他们的操守多半都像冰一般清,纯玉一般沌白;而讲求穿华美衣服、吃山珍海味的人,他们大多都甘愿作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因为一个人的志气要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而一个人的节操都在贪图物欲享受中丧失怠尽。

12眼前放得宽大,死后恩泽悠长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恩惠要留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恩。

大意一个人眼前待人处事的态度要放得宽厚些,只有如此才不致使你身旁的人对你有不平的牢骚;至于死后留给子孙与后人的恩泽,则要把眼光放得很远,才会使子孙万代永远怀念。

13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大意在狭窄的路上行走时,要留一点余地给别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好菜时,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这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安全的方法。

14脱俗成名,超凡入圣

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灭除得物累便超圣境。

大意要想成为一个很会作人的人,并不是要懂得什么高深的大道理,只要能摆脱世俗的利欲就可跻身名流;要想求到很高深的学问,并不需要特殊的秘诀,只要能排除干扰、宁静心情的杂念就可超凡入圣。

15义侠交友,纯心作人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作人要存一点素心。

大意跟朋友相处时,必须抱着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而作人处事也要存着一颗天真无邪的赤子之心。

16德在人先,利居人后

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大意追求名利时不要抢在他人之前,进修德业时不要落在他人之后;当享受物质生活时不要超过自己的身份地位;当修养品德时,不要达不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标准。

17退即是进,与即是得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大意为人处事以遇事都要让一步的态度才算是最高明的人,因为让一步就等于是为日后进一步留下了余地;而待人接物以抱宽厚态度的人为最快乐,因为给人家方便就是日后给自己留下方便的基础。

18骄矜无功,忏悔灭罪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过一个悔字。

大意即使有世间最伟大的丰功伟绩,也承受不了一个骄矜的“矜”字所起的抵消作用;即使犯了滔天大罪,只要能作到一个懊悔的“悔”字,就能赎回以前的过错。

19完名让人全身远害,归咎于己韬光养德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大意不论如何完美的名气和节操,都不要一个人自己独占,必须分一些给旁人,只有如此,才不会惹起他人的怨恨而招来灾害,从而保全生命的安全;不论如何耻辱的行为和名声,也不可完全推到他人身上,自己一定要承担几分,只有如此,才能掩藏自己的智能而多一些修养。

20天道忌盈,卦终未济

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召外忧。

大意不论作任何事都要留有余地,就是不要做得太绝,这样造物的上帝不会嫉妒我,甚至于最愿与人恶作剧的鬼也不会伤害我。假如一切事物都要求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一切功劳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即使不为此而发生内乱,也必为此而招致外患。

21人能诚心和气,胜于调息观心

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

大意任何家庭都应该有一种真诚的信仰,任何人的生活都要有二种不变的原则。一个人如果能保持纯真的心性,言谈举止自然温和愉快,就能与父母兄弟相处得很融洽,比用静坐调护身心还要好上千万倍。

22动静合宜,道之真体

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定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大意一个好动的人就像乌云闪电,霎时就会无影无踪,又像风前的残烛孤灯,摇曳不定忽明忽暗。一个喜欢清静之人,如熄灭的灰烬,又像丧失了生命的枯木,生命力消失。可见过分的变幻和清静,都不是合乎理想的人生观,只有在缓动的浮云下,平静的水面上,才能看到鹞鹰飞舞、鱼儿跳跃的景观,用这两种心情来观察万事万物才算是具有崇高道德的人。

23攻人毋太严,教人毋过高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太高,当使其可从。

大意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太严厉,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接受,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当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以希望太高,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做到。

24净从秽生,明从暗出

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跃彩于夏月。因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晦生也。

大意粪土里所生的虫是最脏的,可一旦化为蝉却只饮秋天洁净的露水;腐败的野草本不发光,可一旦孕育成萤火虫以后,却可在夏天的夜空中发出耀眼的光彩。由此而知,洁净的东西常常从污秽中产生,明亮的事物常常在黑暗中出现。

25客气伏而正气伸,妄心杀而真心现

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服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大意一个人之所以会有矜气高傲的无理态度,都是由于受外来血气的影响,只要把这种外来的血气消除,光明正大刚直无邪的气概才能出现。一个人的所有欲望和想象,都是由于虚幻无常的妄心所造成的,只要能铲除这种虚幻无常的妄心,善良的本性就会显现出来。

26事悟而痴除,性定而动正

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大意酒足饭饱之后再回想美酒佳肴的味道,这时所有的甘美味道已全部消失。房事满足之后再回味性欲的情趣,那男女之间鱼水之欢的念头已全部消失。因此如常能事后悔悟,来做另一件事的开端时的参考,那就可消除一切错误而恢复聪明的本性,这样做事就算有原则,一切行为自然都合乎义理。

27轩冕客志在林泉,山林士胸怀廊庙

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

大意

身居政职的人,要保持一种隐居山林淡泊名利的思想;身为平民居住在田园中的人,必须要胸怀治理国家的雄心壮志。

28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是德

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

大意人生在世不必勉强去争取功劳,其实只要没有过错就算功劳;救助人不必希望对方感恩图报,只要对方不怨恨自己就算知恩图报了。

29作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澹泊是高风,太枯是无以济人利物。

大意尽心尽力去做事本来是一种很好的美德,但如果过分认真而使心力交瘁,就会使精神得不到调剂而丧失生活乐趣;把功名利禄看得很淡本来是一种高风亮节,但如若过分清心寡欲,对社会人群也就没有什么贡献了。

30原谅失败者之初心

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大意对于一个事业失败而感到心灰意懒的人,要使他恢复当初奋发上进的精神;我们对于一个事业成功而感到万事如意的人,要观察他是否能永远维持下去。

31富者应多施舍,智者宜不炫耀

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矣!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

大意一个富贵家庭待人接物应宽大仁厚,而很多人却刻薄无理,这种人虽身为富贵之家,可他的行径却与贫贱人相同,这如何保持富贵的身分呢?一个才智出众的人,本应谦虚有礼不露锋芒,可许多人反而夸耀自己的本领如何高强,这种人虽表面聪明,其实他们的言行与无知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那样,他的事业到头来又如何不败呢?

32居安思危,处乱思治

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霭;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大意先站在低矮处然后才知攀登高处的危险性,先在阴凉处然后才知过分光亮的地方会刺眼睛,先保持宁静的心情然后才知道喜欢活动的人太辛苦,先保持沉默心性然后才知道话说多了很烦躁。

33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圣超凡

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大意一个人能丢开功名富贵的权势思想的左右,就可超越庸俗的尘世杂念;一个人不受仁义道德等教条的束缚,就可以进入超凡绝俗的圣贤境界。

34我见害于心,聪明障于道

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藩屏。

大意名利欲望未尽会杀害我的心性,自以为是的偏私和邪妄是残害心灵的毒虫;歌舞女色未必都会妨碍人的品德,只有自作聪明的人才是破坏道德的最大障碍。

35知退一步之法,加让三分之功

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大意人情冷暖是变化无常的,人生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因此,当你遇到走不通的路时,必须明白退一步的作人方法;当你事业一帆风顺时,一定要有把好处让三分给他人的胸襟和美德。

36对小人不恶,待君子有礼

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大意

对待品德不端的小人,抱严厉的态度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于不憎恨他们;对待品德高尚的君子,抱恭谨的态度不难,难的是对待他们有礼。

37留正气给天地,遗清名于乾坤

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淡泊,遗个清名在乾坤。

大意

人宁可保持纯朴、无机诈的本性而屏除后天的聪明才智,以便保留一点浩然正气还给孕育灵性的大自然;人宁可抛弃俗世的荣华富贵而过着清虚恬静的生活,以便留一个纯洁高尚的美名还给孕育本性的天地。

38伏魔先伏自心,驭横先平此气

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者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大意

要想制服邪恶必须先制服自己内心的邪恶,自己内心之恶制服之后,一切其他邪恶自然都不起作用。要想控制不合理的横逆事件,必须先控制自己容易浮动的情绪,这样所有外来的横逆之事自然不会侵入。

39种田地须除草艾,教弟子严谨交游

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静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使终生难植嘉禾矣!

大意

在家教导子弟,要像养一个大闺女那样,必须严格管束他们的出入和所交的朋友。万一不小心接交了坏人,就等于在良田之中播下了坏种子,这样的孩子就一辈子也没出息了。

40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大意

关于欲念上的事,绝不要依靠职务之便,而苟且占为己有,一旦贪图非分的享乐就会坠入万丈深渊;关于义理方面的事,绝不要由于畏惧困难,而产生退缩的念头,一旦退缩就要与真理正义有千山万水之隔。

41不流于浓艳,不陷于枯寂

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不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

大意

一个心胸豁达的人,不但要求自己的生活丰足,对待别人也要讲究丰足,因此他凡事都讲究气派豪华。一个欲望淡泊的人,不但自己过着清苦的生活,就是对待别人也很淡薄,因此他凡事都表现得冷漠无情。所以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日常的爱好,既不过分奢侈,也不过分刻薄吝啬。

42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

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固不为君相所牢笼;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铸。

大意

别人富有我坚守仁德,别人有爵禄我坚守正义,所以一个有守有为的君子决不会为统治者的高官厚禄所收买。人的智慧一定能胜大自然,意念可转变受到蒙蔽的气质,所以一个有才德的君子决不会向命运低头。

43立身要高一步,处世须退一步

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灌足,如何超远;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鹅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乐。

大意

立身处世若不能保持超然的态度,就好像在泥土里打扫衣服,在泥水里洗灌双脚,又如何能出人头地呢?处理人世事物若不抱多留一些余地的态度,就好比飞鹅扑火,公羊用角去顶撞篱笆,哪会使身心感到愉快呢?

44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

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大意

求学问一定要除掉杂念,集中精力专心致志从事研究;如果立志修养品德却又流于功名利禄,必然不会有什么高境界的真实造诣;如果读书只是在吟咏诗词方面感兴趣,那一定会显得浮浅而没有什么心得。

45真伪之道,只在一念

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咏,金屋茅舍非两地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

大意

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仁慈之心,连以慈悲为怀的维摩诘和屠夫刽子手的本性也都相同;世间到处都有一种合乎自然的真正的生活情趣,连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与简陋的茅草屋也没什么差别,可惜人心经常为情欲所封闭,因而就使真正的生活情趣错过,结果造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局面。

46道者应有木石心,名相须具云水趣

进德修道,要个木石的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咏,若一有贪着,便坠危机。

大意

凡是进德修业、磨练心性的人,必须有一种木石般坚定的意志,若对外界的荣华富贵有所羡慕,那就会被物欲所困惑;凡是治理国家、服务人群的政治家,必须有一种宛如行云流水般的淡泊胸怀,假如一有贪婪名利的念头,就会陷入危机四伏的险恶深渊。

47善人和气一团,恶人杀气腾腾

吉人无论作用安详,即梦寐神魂无非和气;凶人无论行事狼戾,即声音唉语浑是杀机。

大意

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不论言行举止都极镇定安详,甚至就连睡梦的神情也都洋溢着一团和气;反之一个性情凶暴的人,不论做什么事都手段残忍狠毒,甚至就连在谈笑之间也充满了恐怖的杀气。

48欲无祸于昭昭,勿得罪于冥冥

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受病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必先无得罪于冥冥。

大意

肝脏感染上疾病,眼睛就看不清,肾脏染上疾病,耳朵就听不清。病虽生在人们所看不见的内脏,但病的症状必然发作于人们所能看见的地方;所以君子要想表面上没有过错,必须从看不到的细微处下功夫。

49多心招祸,少事为福

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大意

一个人的幸福莫过于无事牵挂的了,一个人的灾祸没有比疑神疑鬼更可怕的了。只有那些整天忙忙碌碌的人,才知道没有事是最大的幸福,只有那些经常心如止水的人,才知道多心病是最大的灾祸。

50处世要方圆自在,待人要宽严得宜

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大意

当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时,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当政治黑暗天下纷乱时,待人接物应圆滑老练;当国家行将衰亡的末世时期,待人接物就应刚直与圆滑并用。对待善良的君子要宽厚,对待邪恶的小人要严厉,对待一般平民大众应宽严互用。

51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

不忘。

大意

自己虽帮助过人,也不要常常挂在嘴上、记在心头,但若作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却不可不经常反省;反之如果别人曾经对自己有过恩惠却不可轻易忘怀,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则不可不立刻忘掉。

52无求之施一粒万钟,

有求之施万金无功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千粟可当万钟之报;利物者,计己之施,贵人之报,虽然百镒难成一文之功。

大意

一个施恩于别人的人,不可老把恩惠记在心头,更不可存让别人赞美的念头,这样即便是一斗米也可收到万钟的回报;一个用财物帮助别人的人,不但计较自己对别人的施舍,而且要求人家的报答,这样就是付出一百镒,也难收到一文钱的功德。

53推己及人,方便法门

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而能使己独齐乎?己之情理,有顺有不顺,而能使人皆顺乎?以此相观对治,亦是一方便法门。

大意

每个人的际遇有所不同,有的可成就一番事业,有的则一事无成,在各种不同的境遇中,自己又如何能要求特别待遇呢?每个人的情绪各有不同,有的稳定,有的浮躁,又如何要求别人事事都与你合作呢?假如自己能心平气和地来观察,也就是设身处地地反躬自问一下,这也是人生中最好修养门

径。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一人心惟危 “人心惟危”可以有多种理解与解释,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其内涵首先,“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状,寓意临高而危,包含有危险的意思李□先生曾有这样的分析:“人之病疼各别,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页)如是可以反映出人心之凶险 其次,“危”宇包含着“危机”的意思,作为对危机的理解,其中有危险,同时具有机会禅门有言:“生死事大,异常迅速”人之生命有限,若是不能在有生之年体会与觉悟生命的意义,那么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危机;但若是能够视透这种危机,一旦明了了生死,那么自是危中的机会了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在其诗中表达愿望:让我死了再死,来体会这生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也曾有同样的感叹:让我生了再生,来参悟这生死不解之谜类似的表白很能使人联想到一种绝地逢生的意境,也算是一种对“人心之危”的理解吧 再者,汉字的“危”亦包含着一种”危惧”,如“人人自危”之说《诗经·小□》有:“战战兢兢,如临探渊,如履薄冰”;老子在其《道德经·十五章》形容古之善为道者时称其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实际上,危惧中包含着一种警戒,如乾卦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朱熹注曰:(乾之九三)“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而,君子占之,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 二道心惟微 “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可译为英文的the heart of nature《易经·复卦·彖》中有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观复之卦象,朱熹曾感叹: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朱熹评论说:“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对此,邵子有诗为证:“冬至于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朱熹注《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程颐亦有类似的评论:“一阳复于下,乃天地自然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 道心之微妙,也可从《道德经》中得以引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德经 ·二十一章》)道之玄妙,也衬托出道心之微妙于是,这里就有了“以心观心”的妙用,以达到心性融合惟精惟一的境地 《大学》作为后代儒学入门经典,开宗明义儒家思想的三种基本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际上,“明明德”也即阐发微妙灵明的本心;得道之心本与万物融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这也就是“亲民”的内涵;道心本来自善,而不自有其善,也便是“止至善” 对于“道心惟微”的体验,李□先生还曾有这样一番精妙的描述与发挥:“胸次悠然,一味养虚,以心观心,务使一念不生久之,自虚室生白,天趣流盎,彻首彻尾,涣然莹然,性如朗月,心若澄水,身体轻松,浑是虚灵秦镜朗月,不足以喻其明;江汉秋阳,不足以拟其皓行且微尘六合,瞬息千古.区区语言文字,曾何足云即有时不得不言,或见之语言文字,则流于既溢,发于自然;不烦苦思,不费安排,言言天机,字字性灵,融透爽快,人已咸惬矣”(《二曲集》中华书局 1993年版:第145页)以心观心,心性统一,犹如无极而太极,阴阳乾坤之变化,也便是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意境与内涵了 三“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十六字心传”,实际是儒学之精髓所在,《中庸》之核心与纲领子程子有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此乃对十六宇心传之“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精辟注解,由此演变出《中庸》之孔门儒学传授心法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诚然,率性必为率天地自然之性,也即“惟精惟一’’的写照陆九渊注解这“十六字心传”的时候,也强调了心性的统一,而不是偏执于二心之区分:“心一也,自人而言,则曰惟危;自道而言,则曰惟微罔念作狂,克念作圣,非危乎无声无臭,无形无体,非微乎”(《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396页)王阳明回答其学生关于“惟精惟一”的提问的时候,曾回答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3页) 于是,《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便为“允执厥中”,便是要把握这独一无二之真心,体悟这天人合一的境界诚如《中庸》之描述:“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易经·复卦》之一阳,亦有惟精惟一之意象李光地对此曾有案语:“天地之心”,在人则为道心也道心甚微,故曰“《复》,小而辨于物”惟精以察之,惟一以守之,则道心流行,而微者著矣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是其精也“知之未尝复行”,是其一也“惟精惟一者,所以执中而已矣”《复卦》六爻之中,三则“频复”而“厉”者,所谓人心危而难安也四之“中行”而“独”者所谓道心微而难著也然皆能自求其心者也李光地断言:“尧舜相传之心学,皆于《复》卦见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 当代的心理学就人本身的心理现象区分出意识和潜意识,以及自我(Ego)与自性(Self)意识以及意识性的自我,正如这十六字心传中所描述的人心之惟危;而潜意识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内睿,涉及到本性自然的“原型”,接近于道心之惟微 “恕”之惟精惟一 《论语·里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惟”子出门人问:“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 ·卫灵公》中亦有类似的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若是一个“恕”字可以贯穿整个儒学之教义,可见其意义之非凡恕字中包含着“如同一心”的意蕴,在此可从这个“恕”字领略孔子儒学之心的传统 王弼曾经这样来解释儒道之忠恕:“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电能尽理极,则无物不统极不可二,故谓之一也推身统物,穷类适尽,一言而可终身行者,其惟恕也”(王弼《周易注》)看汉字“恕”的构成,乃包含了“如心”之寓意;如同一心,如同本心正所谓“惟精惟一”、“天人合一”孔子所表达的“恕”,实乃十六字心传”的精义 孔子所强调的恕字内涵体现了尧舜禹十六字心传的传承以“十六字心传”为背景,我们便能理解孔子为什么强调“吾道一以贯之”,“恕”之一言可以终身而行之因为其中包含着文化的精髓,传递着文明的精神恕之如同一心,同时也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规范与准则以及身心与心性的统一与和谐 《说文解字》中把“恕”注为仁,孟子也曾明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而仁字包含着为亲情,为亲人,为爱人《韩非子·解老》中注为“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孔子答子贡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表达仁之爱人的内涵因而,汉语中的恕人便为仁爱之心;恕直为宽仁正直 《中庸章句》中指出:“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其中,朱熹对于“忠恕”的注解颇具有心理分析的意味:“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张子所谓‘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四书集注·中庸章句》)恕也曾被发挥为忖度,古书常把以心度物,或以己度人谓之恕;《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的论断但忠恕之恕为将心比心,以诚心而待人,如同《诗经·小雅》中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孟子曾经断言:“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告子上》)、进而发挥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尽心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大学》之精义,“格”、“致”、“诚”、 “修”,要在一心;《中庸》之关键在于戒慎恐惧,在于“率性”、“尽性”,皆需用心于是,仍是一个“心”,传递着儒家的精神,维系着儒学的根基

怎样给女友写贺卡给女友写贺卡

送女朋友生日礼物贺卡内容

手写生日礼物贺卡 写生日礼物贺卡

送女朋友礼物道歉的贺卡 女朋友礼物贺卡

七夕送女朋友的贺卡上应该写什么话

给女朋友生日礼物贺卡留言写给女朋友生日贺卡

给女友生日礼物贺卡写的话写给女朋友生日贺卡

浪漫结婚创意立体生日礼物 贺卡手工diy情侣祝福 心意小卡片

写给女友的表白贺卡 写给女友的贺卡

2019圣诞节该送什么礼物给女朋友classh录音 span的贺卡自制贺卡diy

情人节送女友礼物贺卡 送女友礼物贺卡

送给女朋友的生日贺卡情话给女朋友送礼物卡片应该写什么

情侣情人节送女朋友老婆礼物4张混发贺卡信封定制文字80字内发给客服

怎么做父亲生日礼物贺卡 做父亲生日贺卡

送女朋友生日礼物贺卡内容给女朋友的生日贺卡写什么

向女朋友认错贺卡 女朋友贺卡

送女友香水贺卡怎么写送香水一般卡片怎么写

拖着长尾巴的流星

对着它许愿

不是永恒

心形做图案的戒指

戴着它亲吻

不是唯一

直到你的出现攻破我的防线

爱的物语刻下你的名字

把你放在我的心里

记下永恒

刻下唯一

情话若只是偶尔悦现的谎言

我会选择表白沉默来表白

回眸一笑彻底不能眠

当爱上你的一瞬间握终于明白孤单

日出 想和你十指相扣

当第一抹光落在我们身上

映出最美得微笑 太阳也会替我们见证最永恒爱

情话若只是偶尔悦现的谎言

我会选择表白沉默来表白

回眸一笑彻底不能眠

当爱上你的一瞬间握终于明白孤单

日落 想和你十指相扣

当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上

映出最美得微笑 月亮也会替我们见证最永恒爱

对天空说爱你你会不会在意(这句我不知道该不该删除句子挺好的但没去掉又觉得好怪)

一起看日出日落

再牵手等到朝阳升起

我们还要

在一起

问个问题,“悦现”是什么意思?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x0d一人心惟危“人心惟危”可以有多种理解与解释,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其内涵首先,“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状,寓意临高而危,包含有危险的意思李□先生曾有这样的分析:“人之病疼各别,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页)如是可以反映出人心之凶险\x0d其次,“危”宇包含着“危机”的意思,作为对危机的理解,其中有危险,同时具有机会禅门有言:“生死事大,异常迅速”人之生命有限,若是不能在有生之年体会与觉悟生命的意义,那么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危机;但若是能够视透这种危机,一旦明了了生死,那么自是危中的机会了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在其诗中表达愿望:让我死了再死,来体会这生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也曾有同样的感叹:让我生了再生,来参悟这生死不解之谜类似的表白很能使人联想到一种绝地逢生的意境,也算是一种对“人心之危”的理解吧\x0d再者,汉字的“危”亦包含着一种”危惧”,如“人人自危”之说《诗经·小□》有:“战战兢兢,如临探渊,如履薄冰”;老子在其《道德经·十五章》形容古之善为道者时称其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实际上,危惧中包含着一种警戒,如乾卦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朱熹注曰:(乾之九三)“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而,君子占之,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x0d二道心惟微“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可译为英文的the heart of nature《易经·复卦·彖》中有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观复之卦象,朱熹曾感叹: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朱熹评论说:“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对此,邵子有诗为证:“冬至于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朱熹注《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程颐亦有类似的评论:“一阳复于下,乃天地自然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x0d道心之微妙,也可从《道德经》中得以引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德经 ·二十一章》)道之玄妙,也衬托出道心之微妙于是,这里就有了“以心观心”的妙用,以达到心性融合惟精惟一的境地\x0d《大学》作为后代儒学入门经典,开宗明义儒家思想的三种基本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际上,“明明德”也即阐发微妙灵明的本心;得道之心本与万物融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这也就是“亲民”的内涵;道心本来自善,而不自有其善,也便是“止至善”\x0d对于“道心惟微”的体验,李□先生还曾有这样一番精妙的描述与发挥:“胸次悠然,一味养虚,以心观心,务使一念不生久之,自虚室生白,天趣流盎,彻首彻尾,涣然莹然,性如朗月,心若澄水,身体轻松,浑是虚灵秦镜朗月,不足以喻其明;江汉秋阳,不足以拟其皓行且微尘六合,瞬息千古.区区语言文字,曾何足云即有时不得不言,或见之语言文字,则流于既溢,发于自然;不烦苦思,不费安排,言言天机,字字性灵,融透爽快,人已咸惬矣”(《二曲集》中华书局 1993年版:第145页)以心观心,心性统一,犹如无极而太极,阴阳乾坤之变化,也便是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意境与内涵了\x0d三“惟精惟一,允执厥中”\x0d“十六字心传”,实际是儒学之精髓所在,《中庸》之核心与纲领子程子有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此乃对十六宇心传之“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精辟注解,由此演变出《中庸》之孔门儒学传授心法\x0d“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诚然,率性必为率天地自然之性,也即“惟精惟一’’的写照陆九渊注解这“十六字心传”的时候,也强调了心性的统一,而不是偏执于二心之区分:“心一也,自人而言,则曰惟危;自道而言,则曰惟微罔念作狂,克念作圣,非危乎无声无臭,无形无体,非微乎”(《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396页)王阳明回答其学生关于“惟精惟一”的提问的时候,曾回答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3页)\x0d于是,《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便为“允执厥中”,便是要把握这独一无二之真心,体悟这天人合一的境界诚如《中庸》之描述:“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x0d《易经·复卦》之一阳,亦有惟精惟一之意象李光地对此曾有案语:“天地之心”,在人则为道心也道心甚微,故曰“《复》,小而辨于物”惟精以察之,惟一以守之,则道心流行,而微者著矣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是其精也“知之未尝复行”,是其一也“惟精惟一者,所以执中而已矣”《复卦》六爻之中,三则“频复”而“厉”者,所谓人心危而难安也四之“中行”而“独”者所谓道心微而难著也然皆能自求其心者也李光地断言:“尧舜相传之心学,皆于《复》卦见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x0d当代的心理学就人本身的心理现象区分出意识和潜意识,以及自我(Ego)与自性(Self)意识以及意识性的自我,正如这十六字心传中所描述的人心之惟危;而潜意识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内睿,涉及到本性自然的“原型”,接近于道心之惟微\x0d“恕”之惟精惟一\x0d《论语·里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惟”子出门人问:“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 ·卫灵公》中亦有类似的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若是一个“恕”字可以贯穿整个儒学之教义,可见其意义之非凡恕字中包含着“如同一心”的意蕴,在此可从这个“恕”字领略孔子儒学之心的传统\x0d王弼曾经这样来解释儒道之忠恕:“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电能尽理极,则无物不统极不可二,故谓之一也推身统物,穷类适尽,一言而可终身行者,其惟恕也”(王弼《周易注》)看汉字“恕”的构成,乃包含了“如心”之寓意;如同一心,如同本心正所谓“惟精惟一”、“天人合一”孔子所表达的“恕”,实乃十六字心传”的精义\x0d《说文解字》中把“恕”注为仁,孟子也曾明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而仁字包含着为亲情,为亲人,为爱人《韩非子·解老》中注为“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孔子答子贡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表达仁之爱人的内涵因而,汉语中的恕人便为仁爱之心;恕直为宽仁正直\x0d《中庸章句》中指出:“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其中,朱熹对于“忠恕”的注解颇具有心理分析的意味:“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张子所谓‘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四书集注·中庸章句》)恕也曾被发挥为忖度,古书常把以心度物,或以己度人谓之恕;《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的论断但忠恕之恕为将心比心,以诚心而待人,如同《诗经·小雅》中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x0d孟子曾经断言:“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告子上》)、进而发挥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尽心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大学》之精义,“格”、“致”、“诚”、 “修”,要在一心;《中庸》之关键在于戒慎恐惧,在于“率性”、“尽性”,皆需用心于是,仍是一个“心”,传递着儒家的精神,维系着儒学的根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992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9
下一篇2024-04-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