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舜帝告诫大禹说,人心是危险难测的,道心是幽微难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诚恳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一人心惟危
“人心惟危”可以有多种理解与解释,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其内涵。首先,“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状,寓意临高而危,包含有危险的意思。李□先生曾有这样的分析:“人之病疼各别,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页)如是可以反映出人心之凶险。
其次,“危”宇包含着“危机”的意思,作为对危机的理解,其中有危险,同时具有机会。禅门有言:“生死事大,异常迅速。”人之生命有限,若是不能在有生之年体会与觉悟生命的意义,那么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危机;但若是能够视透这种危机,一旦明了了生死,那么自是危中的机会了。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在其诗中表达愿望:让我死了再死,来体会这生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也曾有同样的感叹:让我生了再生,来参悟这生死不解之谜。类似的表白很能使人联想到一种绝地逢生的意境,也算是一种对“人心之危”的理解吧。
再者,汉字的“危”亦包含着一种”危惧”,如“人人自危”之说。《诗经·小□》有:“战战兢兢,如临探渊,如履薄冰”;老子在其《道德经·十五章》形容古之善为道者时称其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实际上,危惧中包含着一种警戒,如乾卦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朱熹注曰:(乾之九三)“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而,君子占之,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
二道心惟微
“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可译为英文的the heart of nature。《易经·复卦·彖》中有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观复之卦象,朱熹曾感叹: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朱熹评论说:“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对此,邵子有诗为证:“冬至于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朱熹注《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程颐亦有类似的评论:“一阳复于下,乃天地自然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
道心之微妙,也可从《道德经》中得以引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德经 ·二十一章》)道之玄妙,也衬托出道心之微妙。于是,这里就有了“以心观心”的妙用,以达到心性融合惟精惟一的境地。
《大学》作为后代儒学入门经典,开宗明义儒家思想的三种基本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际上,“明明德”也即阐发微妙灵明的本心;得道之心本与万物融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这也就是“亲民”的内涵;道心本来自善,而不自有其善,也便是“止至善”。
对于“道心惟微”的体验,李□先生还曾有这样一番精妙的描述与发挥:“胸次悠然,一味养虚,以心观心,务使一念不生。久之,自虚室生白,天趣流盎,彻首彻尾,涣然莹然,性如朗月,心若澄水,身体轻松,浑是虚灵。秦镜朗月,不足以喻其明;江汉秋阳,不足以拟其皓。行且微尘六合,瞬息千古.区区语言文字,曾何足云。即有时不得不言,或见之语言文字,则流于既溢,发于自然;不烦苦思,不费安排,言言天机,字字性灵,融透爽快,人已咸惬矣。”(《二曲集》中华书局 1993年版:第145页)以心观心,心性统一,犹如无极而太极,阴阳乾坤之变化,也便是这“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意境与内涵了。
三“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十六字心传”,实际是儒学之精髓所在,《中庸》之核心与纲领。子程子有言:“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此乃对十六宇心传之“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的精辟注解,由此演变出《中庸》之孔门儒学传授心法。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诚然,率性必为率天地自然之性,也即“惟精惟一’’的写照。陆九渊注解这“十六字心传”的时候,也强调了心性的统一,而不是偏执于二心之区分:“心一也,自人而言,则曰惟危;自道而言,则曰惟微。罔念作狂,克念作圣,非危乎?无声无臭,无形无体,非微乎?”(《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396页)王阳明回答其学生关于“惟精惟一”的提问的时候,曾回答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13页)
于是,《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便为“允执厥中”,便是要把握这独一无二之真心,体悟这天人合一的境界。诚如《中庸》之描述:“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易经·复卦》之一阳,亦有惟精惟一之意象。李光地对此曾有案语:“天地之心”,在人则为道心也。道心甚微,故曰“《复》,小而辨于物。”惟精以察之,惟一以守之,则道心流行,而微者著矣。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是其精也。“知之未尝复行”,是其一也。“惟精惟一者,所以执中而已矣。”《复卦》六爻之中,三则“频复”而“厉”者,所谓人心危而难安也。四之“中行”而“独”者。所谓道心微而难著也。然皆能自求其心者也。李光地断言:“尧舜相传之心学,皆于《复》卦见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
当代的心理学就人本身的心理现象区分出意识和潜意识,以及自我(Ego)与自性(Self)。意识以及意识性的自我,正如这十六字心传中所描述的人心之惟危;而潜意识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内睿,涉及到本性自然的“原型”,接近于道心之惟微。
“恕”之惟精惟一
《论语·里仁》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惟。”子出。门人问:“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 ·卫灵公》中亦有类似的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若是一个“恕”字可以贯穿整个儒学之教义,可见其意义之非凡。恕字中包含着“如同一心”的意蕴,在此可从这个“恕”字领略孔子儒学之心的传统。
王弼曾经这样来解释儒道之忠恕:“忠者,情之尽也;恕者,反情以同物者也。未有反诸其身而不得物之情,未有能全其恕而不尽理之极电。能尽理极,则无物不统。极不可二,故谓之一也。推身统物,穷类适尽,一言而可终身行者,其惟恕也。”(王弼《周易注》)看汉字“恕”的构成,乃包含了“如心”之寓意;如同一心,如同本心。正所谓“惟精惟一”、“天人合一”。孔子所表达的“恕”,实乃十六字心传”的精义。
孔子所强调的恕字内涵体现了尧舜禹十六字心传的传承。以“十六字心传”为背景,我们便能理解孔子为什么强调“吾道一以贯之”,“恕”之一言可以终身而行之。因为其中包含着文化的精髓,传递着文明的精神。恕之如同一心,同时也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规范与准则以及身心与心性的统一与和谐。
《说文解字》中把“恕”注为仁,孟子也曾明析“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而仁字包含着为亲情,为亲人,为爱人。《韩非子·解老》中注为“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孔子答子贡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表达仁之爱人的内涵。因而,汉语中的恕人便为仁爱之心;恕直为宽仁正直。
《中庸章句》中指出:“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其中,朱熹对于“忠恕”的注解颇具有心理分析的意味:“尽己之心为忠,推己及人为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恕之事也。……张子所谓‘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是也。”(《四书集注·中庸章句》)恕也曾被发挥为忖度,古书常把以心度物,或以己度人谓之恕;《孟子·梁惠王章句上》中有“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的论断。但忠恕之恕为将心比心,以诚心而待人,如同《诗经·小雅》中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孟子曾经断言:“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告子上》)、进而发挥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尽心上》)、“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大学》之精义,“格”、“致”、“诚”、 “修”,要在一心;《中庸》之关键在于戒慎恐惧,在于“率性”、“尽性”,皆需用心。于是,仍是一个“心”,传递着儒家的精神,维系着儒学的根基。
问题一:古文“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是什么意思?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语译是:所以君子可以拿合乎情理的事去欺骗他,却不可以把不合情理的事去欺骗他。
应该是“君子可欺以其方”,出自《孟子――万章上》。舜的父母还有弟弟象讨厌他,骗他下井,然后将井封了。孟子的意思是因为舜孝,所以这样的欺骗是允许的。
另见于《论语――雍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金庸套用这句做了《倚天屠龙记》中的一个回目《君子可欺之以方》。说的是周芷若如何骗张无忌。
孟子万章上》: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
赵注:
方,类也。君子可以事类欺。
朱注:
方,亦道也。罔,蒙蔽也。欺以其方,谓诳之以理之所有;罔以非其道,谓昧之以理之所无。象以爱兄之道来,所谓欺之以其方也。舜本不知其伪,故实喜之,何伪之有?此章又言舜遭人伦之变,而不失天理之常也。
方,道也,法也。谓可以情理之所常有者欺之也。“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语译是:所以君子可以拿合乎情理的事去欺骗他,却不可以把不合情理的事去欺骗他。
问题二:为什么资料书上写的是“两情若是长久时”?若高考填写“两情若是长久时”是正确的,还是“两情若是久长 30分 秦观的《鹊桥仙》是借牛郎织女的传说歌颂坚贞爱情的优秀词作。牛郎织女这一古老的神话故事,在古诗词中,早已是写滥了的套子。多少名家咏七夕,每每感叹双星聚少离多,秦观此作能于俗套中翻出新意,可谓匠心独运。“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诚然,两情相爱,又能朝夕厮守,自然很好。但是,仅以花前月下朝夕厮守来衡量爱情的真挈与否,这未免显俗了。爱情的真正价值不因两人的分别而损伤于毫厘。相反,如果双方貌合神离,那么即使朝夕相处,又有多少幸福可言?词人正是从这“一相逢”中,看到爱情长久的重要,这就使词的境界大大地升华了,闪烁着积极乐观的色彩,一洗消沉感伤之态。这出自一个封建文人梗手笔,实在难得。多少年来,人们在离别悲伤之中,只要吟咏着“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诗句。便会得到安慰和鼓舞,从中吸取力量。
问题三:收藏是什么意思 收藏,是什么?
有人说,收藏,是一门艺术,陶冶情操审美,提升文化修养。
有人说,收藏,是一项爱好,打发闲散时光,丰富生活内容。
有人说,收藏,是一种投资,需慧眼识金,眼光长远,可遇到一物抵万金的升值机遇。
也有人说,收藏,是一种病,一种癖好,情感所至,不收不快,不藏不悦。
还有人说……
身边有些人搞收藏一辈子,若问他收藏这些有什么意义?他可能也会一时答不上来。因为收藏的意义绝非一两点可以概括和解释。收藏可以说是几千年来文化的一个高度浓缩,也是现代工艺技术的完美体现。收藏不仅要求收藏者有丰富渊博的知识,长远的投资眼光,还要求收藏者的修养达到一定高度,与藏品达到一致与共鸣。
有些人收藏,是因为确定喜欢爱好这个。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又有闲散时光,而自己又喜好这个。有些人喜欢名人字画收藏,有些人喜欢玉器收藏,还有人热衷佛教文化收藏,平时约上三五好友去古玩市场淘淘宝,到茶馆书房侃侃人生,聊聊艺术。收藏艺术种类很多,在此中徜徉,人生岂不快哉!
有些人就是附庸风雅,喜欢跟朋友一起分享受,有宝贝拿来炫耀。试想拿一套名画名帖摆大家里,典雅大气,大家常纷赞叹有品味,以此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这是花多少钱也买不到的。当然追求风雅这是值得提倡的,不管怎样也都对藏者本身有一定的文化熏陶作用。
还有些人收藏就是纯粹的投资理财的一种手段了,低入高出,一件藏品一幢楼的例子很常见。拿钱币收藏来说,第一套人民币大全价值已五六百万。拿珍稀邮票来说,第一轮生肖猴票速版竟达120万之多,价值回报逆差天价。收藏亦赏亦藏,如果藏品真有价值的话,是不存在卖不出的问题,只是时间的问题。相对于房地产、股票而言,风险较小,而回报率相对较高。如果手上有闲钱的话,投资收藏,绝对没错。
还有些人拿收藏做礼品,礼品市场的大需求,也是收藏市场的大头,工艺礼品目前最火。在国际关系送礼上,我们也时常会送一些国宝,以此来促进国际关系,淡化争端等,更何况我们人与人之间呢,更何况是在中国呢。一件小小的礼品,如果送的对,可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收藏品,作为礼品来说最大的特点:一是保值升值,二是稀缺 ,三是意义非凡。这样的收藏礼品,谁还会拒绝您呢?
办起事来当然如鱼得水。
世登网认为,收藏从大的来说是一门学问和艺术,小的来说只是个小爱好或是一件礼品。但是只要您收的开心,藏的有利,那就是它最大的意义。希望每一位藏友都能藏有所收,藏有所获,不论是精神还是物质上,收藏都可以做为陪伴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并持续走下去。
问题四:甚是什么意思 甚 shèn
部首笔画
部首:甘 部外笔画:4 总笔画:9
五笔86:ADWN 五笔98:DWNB 仓颉:TMMV
笔顺编号:122111345 四角号码:44718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751A
基本字义
1 很,极:~好。~快。 2 超过:日~一日。 3 方言,什么:~事? 4 表示进一层的意思:~至。~或。
详细字义
〈形〉
1 (会意。小篆字形,从甘,从匹。甘是快乐,匹,匹耦。沉溺于男女欢情。本义:异常安乐) 2 同本义 [abandon oneself to;indulge in]
甚,尤安乐也。――《说文》。徐灏注:“甚,古今字。女部。‘乐也。’通作耽、湛。《卫风・氓篇》:‘无与士耽。’《小雅・常隶篇》:‘和乐且湛。’皆甚字之本义。从甘匹,会意,昵其匹耦也;甘亦声”
玄甚。――《老子》。注:“谓贪*声色。” 3 过分 [go too far;overdo]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宋・ 苏轼《教战守》 4 又如:甚泰(衣着过于宽大) 5 厉害,严重 [terrible;formidable;serious]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若是其甚与――《孟子・梁惠王上》 6 盛,大 [prevailing;great]
王之好乐,甚。――《孟子》。注:“大也。”
观表甚欢。――《吕氏春秋》。注:“厚也。”
甚口。――《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疏:“谓大口也。”
未刻,迅雷甚雨,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杀死逆夷百余名。――《三元里抗英》 7 深厚 [deep]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楚辞・九歌》 8 重要 [important]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孟子・告子上》
〈副〉
1 极端,极其;非常,异常 [very;extremely]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宋・ 周敦颐《爱莲说》
吾家后日当甚贫。――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啊,甚是面熟,咱们是在哪里见过呢他们的行动甚为迅速;他进步甚快;城镇相离甚远;甚为怏怏(很不高兴);甚是次第(非常整齐);甚当(很对;很正确);甚悉(很正确);甚溥(很普遍) 3 诚,真 [certainly]
左右皆曰甚然。――《战国策・秦策》。注:“谓诚也。” 4 又如:甚然(诚然)
〈动〉
1 超过,胜过 [more than]
甚于水火。――《论语》。皇疏:“犹胜也。”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甚于(超过) 3 引申为宠爱配偶 [make a pet of spouse;dote on spouse]。又凡事之过皆曰甚。古者读若耽,声转为常枕切。” 张舜徽注:“许云甘匹耦者,谓沈于色也。” 4 责备 [blame]
后世不以是少汉文,亦不以是甚 贾谊。―― 宋・ 苏轼《田表圣奏议叙》
1 甚至 [even]。如:甚且 2 另见 shén
常用词组
1 甚而 shèn'ér
[even]即甚至
时间长了,我甚而连他的名字也给忘了 2 甚感诧异 shèn gǎn chàyì
[wonder]感到吃惊、诧异 3 甚或 shènhuò
[even] 甚至
岂但你我不清楚,甚或连他自己也莫名其妙 4 甚且 shènqiě
[even] 甚至
他甚且>>
问题五:在 因夏阿拉是什么意思 在 语中,“印沙 ”的意思是如果 意欲的意思,对于一个 来说,是会经常说起这句话的,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也是最高的,在 的交往中,随时都有可能听到这一宗教用语。-
说印沙 的人,一般是对未来以后事情的一种期望,比如一个人说:“印沙 ”我能去沙特,或“印沙 ”我会考上大学等之类,说这句宗教用语本意并不是一种类似于口头禅之类的话,也不是一种消极的心态,而是有着一定的实质意义的。-
首先,我们以《古兰经》中得知,任何人不知道他明天将干什么,也就是说一个人对他的未来并不是能完全掌握控制的而是一种希望争取,从而去实现自己的愿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世间一切事物变化多端,难以捉摸透彻,尽管事情发展有其一定的规律性,以及科学的计划与安排,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身居要职的人,对自己每天的日程安排是非常缜密的,比如规定早上八点起床,洗刷,八点半吃早点,九点准时到办公室上班,到九点半时看完当天电脑资料,然后。。。。。。就这样把一天的日程安排得满满当当,一分一秒都提前计划好,到时只需按部就班就行了。-
诚然,对工作的计划是完全需要的,因为“计划是生活的一半”,有了计划做事才会显得有条不紊,同样还能提高办事效率,充分利用时间与精力,创造更多的价值与效益,这是对工作认真的表现,也是对一个人才能的体现。只有有头脑的人才会有计划,只有有理想的人,才会有希望。 在《古兰经》中说道:“以时光宣誓,人们确在亏折之中,除非信道且干善功,以真理互勉,以行善互助的人”。因此,充分利用时间显得非常重要,然而计划与打算是充分利用时间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然而,作为一个 ,计划与安排事情的同时也知道世间一切完全在 的操纵与支配之中,没有 的意欲,一切计划与安排都是会化为泡影。只有 意欲的事情才会发生,因此, 们会在托靠 的时候就会说:“印沙 ”。-
或许,有人会说,只要人们自己努力去争取,认真计划安排,说“印沙 ”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也就是说:该发生的就会发生,不会发生的就不会发生,何必非说不可呢?-
从宗教信仰角度来说,这是 对我们的一种教导,也是作为 仆人的一种礼节。因为 不意欲的事,是不会发生的,这是信仰的范畴,如果我们自以为有周密的计划、科学的安排而认为一切事情都会准时发生,就好象是人在彻底支配一切似的,这样就会导致一个人信仰的淡化,也会由此而产生一种狂妄,自得心理,若是凡事都心想事成,更一可能走向迷途的可能性,从这一方面来说的话,说“印沙 ”能坚定个人的信仰,使自己时时不忘 的大能与自己的渺小。-
另一方面,尽管人们对事情精心计划与安排,甚至事情眼看就会发生而成为现世,但是却并不一定真能实现,在日常生活中却也有很多这种情况,或许伊卜拉欣圣人就是一个实例,他要生育100个孩子的愿望,按常规看来是很容易的,然而却只生了99个,为什么没有实现呢?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没有事先说“印沙 ”,从而未能如愿以偿,这同时也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凡事得托靠 。当然,说了“印沙 ”也并不一定就完全会实现愿望,否则的话 不是就受到人的愿望的限制了吗?但至少,我们不会因为未能实现计划而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灰心丧气,意志消沉,因我们内心知道若 没有意欲此事的发生,而不能怨天尤人,从而会更进一步认识到 的大能,更虔诚的托靠 。在无神论社会里,有不少人因计划失败,愿望落空而从此一蹶不振的,有的学生因高考落第而跳楼自尽,有的因竞选失败而变得精神沮丧,郁郁寡欢,有的因为情场失意而走向报复,有的因未能调职升迁而走向犯罪道路。。。。。。象这>>
问题六:五雷轰顶是什么意思其中的五雷是什么? 答:现在比喻遭到了巨大的打击。它的准确来源如下:
五雷轰顶:古代认为五道闪电都以“雷元素”粒子为基础,其中除了“木雷”是纯粹的雷元素粒子外,其他四种闪电都与风,水,火,地四种魔法元素的粒子相符合。与中国传统的天文学说,“五行理论”衍生出来。
五 雷 正 法 简 称 为 雷 法 。 而 类 似 的 名 称 在 北 帝 派 的 符 系 统 中 已 经 出 现 。
北 帝 派 , 以 崇 拜 北 极 紫 微 大 帝 为 基 本 特 征 。 《 道 藏 》 正 一 部 收 有 《 北 帝 说 豁 落 七 元 经 》 、 《 七 元 璇 玑 召 魔 品 经 》 和 《 太 上 紫 微 中 天 七 元 真 经 》 等 七 部 经 典 , 据 《 中 华 道 教 大 辞 典 》 介 绍 : 从 文 字 内 容 上 看 , 此 七 篇 应 为 同 时 传 世 之 一 组 经 文 , 系 北 帝 派 的 经 典 , 成 书 年 代 约 在 南 北 朝 末 或 隋 唐 。 如 此 则 由 来 甚 古 。 但 其 创 始 者 为 谁 , 则 素 不 清 楚 。 就 其 符 、 神 将 名 字 等 推 测 , 它 与 上 清 派 颇 有 关 系 , 与 正 一 派 也 有 渊 源 。 北 帝 即 北 极 紫 微 大 帝 , 七 元 为 北 斗 七 星 君 。 他 们 是 古 来 相 传 的 崇 拜 对 象 , 在 正 一 法 中 也 颇 有 地 位 , 不 过 北 帝 派 特 别 对 之 尊 崇 有 加 罢 了 。 该 派 道 士 称 上 清 北 帝 太 玄 弟 子 。 唐 孙 夷 中 编 《 三 洞 修 道 仪 》 说 他 们 治 六 天 鬼 神 辟 邪 禳 祸 之 事 , 所 受 符 法 中 有 各 种 经 书 符 十 余 种 , 其 中 正 有 北 帝 雷 公 法 一 种 。 这 是 迄 今 为 止 所 知 最 早 提 到 与 雷 公 有 关 的 法 术 。 该 法 术 体 系 中 还 提 及 召 役 五 雷 神 兵 的 方 法 , 称 :
若 有 道 士 一 心 目 , 专 一 法 , 建 立 道 场 , 燃 灯 行 道 , 符 章 厌 镇 , 追 捉 鬼 神 , 我 当 为 召 请 五 雷 神 兵 亿 亿 万 骑 , 来 降 道 场 , 消 灭 精 魅 , 挥 割 虫 毒 疫 精 ( 《 七 元 召 魔 伏 大 天 神 咒 经 》 ) 。
是 则 该 派 有 召 五 雷 神 兵 的 秘 法 。 所 谓 召 役 五 雷 , 指 中 央 大 云 雷 和 东 、 南 、 西 、 北 大 云 雷 , 各 统 有 火 铃 神 兵 , 并 伴 有 木 、 火 、 金 、 水 、 土 精 神 兵 。 召 役 五 雷 , 正 是 后 来 的 五 雷 正 法 的 主 要 内 容 , 只 是 后 世 的 五 雷 正 法 , 召 役 之 法 与 北 帝 法 颇 有 差 异 , 而 且 雷 法 盛 行 之 后 , 对 所 谓 五 雷 的 含 义 作 了 新 的 解 释 , 除 如 北 帝 派 的 五 方 五 雷 外 , 又 构 想 出 各 种 不 同 的 五 雷 称 号 , 但 其 间 的 沿 袭 之 迹 宛 然 可 见 。
雷 法 的 源 于 北 帝 派 , 在 五 雷 正 法 的 理 论 中 也 有 痕 迹 可 寻 。 雷 法 理 论 中 有 雷 受>>
问题七:<尚书>人心惟危几句是什么意思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几,惟明君子而后能知之。”据传,这十六个字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当尧把帝位传给舜以及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所托付的是天下与百姓的重任,是华夏文明的火种;而谆谆嘱咐代代相传的便是以“心”为主题的这十六个汉字。可见其中寓意深刻,意义非凡。 一人心惟危 “人心惟危”可以有多种理解与解释,至少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体会其内涵。首先,“危”之古字形(小彖),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是腿骨节形状,寓意临高而危,包含有危险的意思。李□先生曾有这样的分析:“人之病疼各别,或在声色,或在货利,或在名高,一切胜心、妒心、悭心、吝心、人我心、是非心,种种受病,不一而足。”(《二曲集》,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2页)如是可以反映出人心之凶险。 其次,“危”宇包含着“危机”的意思,作为对危机的理解,其中有危险,同时具有机会。禅门有言:“生死事大,异常迅速。”人之生命有限,若是不能在有生之年体会与觉悟生命的意义,那么确实是一种莫大的危机;但若是能够视透这种危机,一旦明了了生死,那么自是危中的机会了。印度诗人泰戈尔曾经在其诗中表达愿望:让我死了再死,来体会这生的意义。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也曾有同样的感叹:让我生了再生,来参悟这生死不解之谜。类似的表白很能使人联想到一种绝地逢生的意境,也算是一种对“人心之危”的理解吧。 再者,汉字的“危”亦包含着一种”危惧”,如“人人自危”之说。《诗经・小□》有:“战战兢兢,如临探渊,如履薄冰”;老子在其《道德经・十五章》形容古之善为道者时称其为:“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实际上,危惧中包含着一种警戒,如乾卦之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朱熹注曰:(乾之九三)“重刚不中,居下之上,乃危地也。”然而,君子占之,能忧惧如是,则虽处危地而无咎也。 二道心惟微 “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可译为英文的the heart of nature。《易经・复卦・彖》中有言,“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观复之卦象,朱熹曾感叹:积阴之下一阳复生,天地生物之心几于灭息,而至此乃复可见。朱熹评论说:“在人则为静极而动,恶极而善,本心几息而复见之端也。”对此,邵子有诗为证:“冬至于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玄酒味方淡,太音声正希。此言如不信,更请问包羲。”(朱熹注《周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70页)程颐亦有类似的评论:“一阳复于下,乃天地自然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周易折中・卷九・彖上传》) 道心之微妙,也可从《道德经》中得以引证:“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中有信。”(《道德经 ・二十一章》)道之玄妙,也衬托出道心之微妙。于是,这里就有了“以心观心”的妙用,以达到心性融合惟精惟一的境地。 《大学》作为后代儒学入门经典,开宗明义儒家思想的三种基本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际上,“明明德”也即阐发微妙灵明的本心;得道之心本与万物融为一体,彼此不分你我,这也就是“亲民”的内涵;道心本来自善,而不自有其善,也便是“止至善”。 对于“道心惟微”的体验,李□先生还曾有这样一番精妙的描述与发挥:“胸次悠然,一味养虚,以心观心,务使一念不生。久之,自虚室生白,天趣流盎,彻首彻尾,涣然莹然,性如朗>>
问题八:文言文的甚是什么意思 代〉
(1) 疑问代词什么 [what]如:甚般(哪般,什么;怎样);甚的(甚底、甚迭什么);甚末(甚么,什么);甚娘(甚末娘,什么娘骂人的话什么);甚生(什么);甚实(确实,很实);甚人(什么人)
(2) 为什么,怎么 [why]如:甚地(怎么)
〈形〉
(1) (会意小篆字形,从甘,从匹甘是快乐,匹,匹耦沉溺于男女欢情本义:异常安乐)
(2) 同本义 [abandon oneself to;indulge in]
甚,尤安乐也――《说文》徐灏注:“甚,古今字女部‘乐也’通作耽、湛《卫风・氓篇》:‘无与士耽’《小雅・常隶篇》:‘和乐且湛’皆甚字之本义从甘匹,会意,昵其匹耦也;甘亦声”玄甚――《老子》注:“谓贪*声色”
(3) 过分 [go too far;overdo]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此不亦畏之太甚而养之太过欤――宋・ 苏轼《教战守》
(4) 又如:甚泰(衣着过于宽大)
(5) 厉害,严重 [terrible;formidable;serious]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若是其甚与――《孟子・梁惠王上》
(6) 盛,大 [prevailing;great]
王之好乐,甚――《孟子》注:“大也”
观表甚欢――《吕氏春秋》注:“厚也”
甚口――《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疏:“谓大口也”
未刻,迅雷甚雨,乡民佯败,引入黄婆洞磨刀坑,杀死逆夷百余名――《三元里抗英》
(7) 深厚 [deep]
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楚辞・九歌》
(8) 重要 [important]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孟子・告子上》
〈副〉
(1) 极端,极其;非常,异常 [very;extremely]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宋・ 周敦颐《爱莲说》
吾家后日当甚贫――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啊,甚是面熟,咱们是在哪里见过呢他们的行动甚为迅速;他进步甚快;城镇相离甚远;甚为怏怏(很不高兴);甚是次第(非常整齐);甚当(很对;很正确);甚悉(很正确);甚溥(很普遍)
(3) 诚,真 [certainly]
左右皆曰甚然――《战国策・秦策》注:“谓诚也”
(4) 又如:甚然(诚然)
〈动〉
(1) 超过,胜过 [more than]
甚于水火――《论语》皇疏:“犹胜也”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甚于(超过)
(3) 引申为宠爱配偶 [make a pet of spouse;dote on spouse]又凡事之过皆曰甚古者读若耽,声转为常枕切” 张舜徽注:“许云甘匹耦者,谓沈于色也”
(4) 责备 [blame]
后世不以是少汉文,亦不以是甚 贾谊―― 宋・ 苏轼《田表圣奏议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