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历史人物传记,写出五个印象最深刻的历史人物评价

看历史人物传记,写出五个印象最深刻的历史人物评价,第1张

历史是一场悲喜交加的正剧,所谓我方唱罢你登场,无数文人墨客,能臣名将,奸佞小人围绕着权利,生存等等各式各样的目的玩转阴谋阳谋,于是,打开史册,一幕幕刀光剑影扑面而来,君权,相权,民权,宦权不断交叉纠缠暗斗,最后演变成让我们津津乐道的传奇。

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不是帝王却比帝王更加出彩。

他们死了,却以另一种形式活着。

不管怎样,我们记住了这些人。

仅此而已。

呃,以下只是我个人喜欢或是感兴趣的- -不喜欢的跳过无视吧~

诸葛孔明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成都有武侯祠。另,大诗人杜甫有《蜀相》名篇传世。

= =这位牛人是绝对的家喻户晓型人才···他的事迹功就已经把他神化了,可惜,到了最后他还是没能完成愿望罢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个好名声而已。个人认为孔明大神死得真是遗憾

李斯

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秦朝丞相,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与赵高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为赵高所忌,腰斩于市。

···这位仁兄一出场,估计是有人会骂的,他的的确确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还是个名相。李斯在秦做官曾遭排挤,但他写下了反逐客令,为秦朝吸引外来人才奠定了理论基础。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方略,使秦王得一寸土即为一寸土的一统六国。他用各种手断对六国进行分化瓦解。他提出要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当然他也是个罪人,有人对他的评价就是:“死有余辜”,但是,这位“千古一相”的功绩和能力是不能撇开的。

鲁迅先生曾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足可见李斯的才学。

霍去病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名将,汉族,杰出的军事家。汉代名将卫青的外甥,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经典之战:决战漠北。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打的战役是汉民族战争史中最为荡气回肠的,他的胜利已不单是几次对外战争的完胜,更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的丰碑,整个汉民族为之骄傲。他一生四次领兵正式出击匈奴,都以大胜回师,灭敌十一万,降敌四万,开疆拓土,战功比他的舅舅卫青还要壮观。对于整部世界军事史和中国史来说,霍去病是彪炳千秋的传奇。

霍去病的墓至今仍然矗立在茂陵旁边,墓前的“马踏匈奴”的石像,象征着他为国家立下的不朽功勋。千载之后,世人仍然遥想少年大将霍去病的绝世风采,为他的精神和智勇而倾倒。

只是,可惜了这样一位天纵英才,陨落的实在太早,24岁便逝去了,我们永远只能在想象中遥望那个在局势迷离危机四伏的时候,鲜衣怒马的少年军神,我想,霍去病这个名字不仅仅是一个无法超越的传奇,他已然成为了一种信仰。后人只能高山仰止,无法跨越了

班超

班超,字仲升,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曾出使西域,为评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大丈夫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乎?”——著名的投笔从戎。

他是世界最早的殖民者之一 他是以战养战的行家里手

  

他是以夷制夷政策的鼻祖 他恐怕是新疆分离主义者最痛恨的历史人物

  

他就是班超。 他在《后汉书》有中自己的一席之地。 他身处于传奇般的家族。 他少有投笔从戎之志。 他曾以三十六骑平西域。

  

他是一个时代的剪影 。

历史上许多姓班的人都很牛,但班超,只有一个。

谢安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世称谢太傅、谢安石、谢相、谢公。

这样一个人,注定是青史上,东晋三百年华彩中,至为绚亮的一笔。

他初与权臣周旋时,从不卑躬屈膝,不违背自己的准则却能拒权臣而扶社稷;等他自己当政的时候,又处处以大局为重,不结党营私,不仅调和了东晋内部矛盾,还于淝水之战击败前秦并北伐夺回了大片领土;而到他北伐胜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时,还能激流勇退,不恋权位。这一个人生历程,标记着一个家族终于不可阻挡地攀上极顶,放散出流盖当世的辉煌,这力量与东晋王朝的命运相契合,标记着一个王朝半世纪的续延。

这样的丞相,怎能不留名千古?

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约597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

“我死后,你要保护无忌”

——“我死之后,你要保护无忌。若你放任别人伤害他,就不是我的忠臣。”这是天可汗李世民的临终遗言。

简单一句话,这位凌烟阁第一功臣在唐太宗心中的地位昭然若揭:临死了不忘记保他啊!就才能而论,他在谋臣猛将、良宰贤相中绝对算不上突出的,房玄龄杜如晦就已经在他之上,然而他却是李世民最信赖的人。

长孙无忌是个温情的人,也是个孤傲的人,他或许不是最强的,但他在兄弟曾相煎、儿女曾反目的时段里陪李世民走完了23年漫长的贞观路。一路艰辛,在李世民死后,他为心爱的外甥耗尽十年心血,沿着贞观开辟的道路,向唐的全盛时代稳步前进。

冤杀吴王李恪和江夏王李道宗乃长孙无忌一生最大污点,也因此多遭后人诟病。

可是他的光芒仍然不可忽视,他对大唐做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可睹。长孙者千万,长孙无忌仅此一位!

岳飞

岳飞(1103-1142)字鹏举,精忠报国之人,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一。汉族。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菜园镇程岗村)人。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又是一位大名鼎鼎众所周知的人物。对于他,我想是完全不用多说的,就那么几个字:“纯爷们!真英雄!”

耶律楚材

公元1190年—公元1244年),蒙古帝国大臣。字晋卿,号玉泉老人,法号湛然居士。蒙古名为吾图撒合里。出身于契丹贵族家庭,生长于燕京(今北京),世居金中都(今北京),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

这是一个改变元朝历史的契丹人,我相信他的名字大家应该还是熟悉的,虽然是从许多影视作品中。嘛~他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医卜及释道之学,并善诗文。燕京被蒙兵破后,他应召会见成吉思汗,并作为顾问留在朝中。元太宗窝阔台当政后,他任中书令(宰相),协助蒙古人管理元朝作出了的贡献。也为蒙元的汉化,文明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其实说到底,按照咱今天的话来说,还是为民族大业作出了贡献呐~

独孤信

独孤信(503—557),鲜卑望族,本名独孤如愿,西魏、北周大将。北朝武川镇(今内蒙武川西南)人,祖籍云中(今山西大同)。史称“美容仪,善骑射”。

战功卓著,威震四方的三朝国丈——独孤信。中国历史上第一老丈人。

历史上有三位独孤皇后,北周明敬皇后,隋文献皇后,唐元贞皇后。她们系同父所生,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对这三位皇后的称谓搞不清楚就算了,你只要知道,杨广,李渊,全是他外孙。(= =这关系···够呛)

不过这位兄台也够倒霉,杨广,李渊的福是占不到的,因为他在第一个女儿做皇后不久就去见佛祖了= =这也说明了他的地位完全靠自己得来,没有啥裙带关系。

——“侧帽风前花满路。”

这位独孤同志不但名字取得好(上面看仔细了,他本名独孤如愿),长得在当时那叫一个帅!话说他一次外出打猎,兴致一高就忘了时间,结果等到回城已是日落时分,就要关城门了,独孤如愿放马快驰之下,头上的帽子被震斜了也不知道。骏马少年,引得路人都目眩神驰,第二天一早开始,秦州城里有了新潮流:官吏士民都把帽子歪着戴,只盼能跟上独孤公子的一厘半分。

于是穿越小说什么的,写他准没错,人家可是正正经经的俊美皇族,别人都是叫他“独孤郎”的!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 汉族。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

此人是超级牛人!纵观明代官场,我实在找不出一人可以与之匹敌!当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儿》中,写的相当猛。内阁想搞他,内阁倒台。秉笔太监(就是能够专权的那种)想搞他,结果太监下岗。当年明月总结的规律就是:在明朝谁想搞王守仁,谁就下台。甚至等他死了,影响仍然空前巨大,看看他影响的那些人:徐阶,张居正,海瑞,陶行知等,一个比一个生猛!

而且此人不仅仅在本国几乎无敌,更是国际知名,现在还被不少日本人奉若神明!

据说有不少人写小说写到明朝,都想拿他开涮,结果一查资料发现,乖乖,这人实在太牛了!于是都不敢写了。

神人一枚!

夏言

夏言(1482—1548)字公谨,号桂州,贵溪(今江西贵溪)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谥文愍。以才隽居首揆,天下重其书。

夏言,我的印象就是施政能力有,斗争能力有,清正廉洁有,善良有,一个好总理!

我喜欢这个内冷外热的酷毙老男人,估计诸葛再世舌战群儒中要是多了个夏言,孔明兄也只怕有危险。

这个敢于和皇上对骂,且千骂不沾身的人也是个很有才的首辅,可惜了最后毁在明朝第一奸臣严嵩手里。

张居正

张居正,汉族,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号太岳,谥号“文忠”。明代政治家,改革家。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伟大的政治家。

“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 “摄夷蛮骚乱,锄当路芝兰”

“以心奉尘刹,不求自身利 ” “量尽山田与水田,只留沧海与青天” “面劳瘁于国事,人亡而政息 ”

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一位传奇人物。他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其主事时声势显赫,炙手可热,圣眷优渥,无与伦比。虽然死后被抄家,祸及子孙,但是我认为“宰相之杰”的盛名他是当之无愧的。

高傲,深沉,有谋略,忍耐,残酷,专横,理想化的性格,这或许导致他最后的末路,但英雄就是英雄,优秀必然优秀,谁都遮盖不了他的锋芒。

如果说在中国历史上,他是最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那么在明朝历史上,这个“之一”就可以去掉了。

内阁首辅可以有很多,但做到如此地步的,也唯独张居正一人了。

和珅

和珅(1750年5月28日—1799年2月22日,即乾隆十五年——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原名善保,字致斋,钮祜禄氏,满洲正红旗二甲喇人。曾兼任多职,封一等忠襄公,任首席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兼管吏部、户部、刑部、理藩院、户部三库,还兼任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总裁官、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等等要职,为皇上宠信之极,官阶之高,管事之广,兼职之多,权势之大,清朝罕有。他还是皇上的亲家翁,其子丰绅殷德被指定为皇上最宠爱的十公主之额驸,后被嘉庆皇帝赐死。

怎么说呢······和珅毕竟是一个大贪官(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按理我不应该喜欢他,可是偏偏比起纪昀,我就是觉得和珅更入眼~《铁齿铜牙纪晓岚》这个电视剧一共拍了4部,那三个铁三角倒是演的不错,只可惜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后面还是要跟着“本故事纯属虚构”的话,不然,我可是要受到惊吓的- -

首先就是年龄的问题,我抚额,和珅和乾隆纪晓岚的年龄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线上= =这么说吧,和珅就算叫乾隆纪晓岚爹都没事,差几十岁呢!

再然后就是“和胖子”的问题和珅估计要气活了,主要是他非但不胖,还有个“满洲第一美男子”的头衔

而且,和珅当过御前侍卫,当过大学士,说到底是个文武双全的帅小伙···

哎,咋滴就贪了呢

帝王篇

汉文帝(刘恒)

文帝,名刘恒(公元前202年-前157年)。高祖第三子,惠帝死,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周勃等人杀死吕产,迎立刘恒为帝。在位23年,病死,终年46岁。葬于霸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35里处)。

其实喜欢历史的人大都有自己喜欢的朝代,个人比较喜欢汉朝,五胡乱世,明清。所谓“文景之治”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文景二帝中,我却唯独喜欢文帝。这个人对百姓很好,以仁治国,在位期间多次减免税收,在刑法上撤消了许多严酷的法令,这对一个帝王来说是本职,但古今能切实做到的皇帝还真不多。让我感动的是这位文帝临终时公布遗诏:“死者天地之理”,不必过哀,不许“厚葬”,不许动用车马和陈列兵器,治丧期尽量缩短;治丧期间,不得禁止百姓结婚、祭祀、饮酒和吃肉。(汉文帝的政绩不但得到了地主阶级及史学家的赞誉,也得到了“盗贼”的尊崇,西汉末年赤眉军攻占长安,西汉皇陵均被破坏,唯有文帝的霸陵得到了保护。)

一个皇帝做到如此,也不容易了啊!

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景帝第三子。景帝死后继位。在位54年,于巡视途中病死,终年71岁。葬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县东北17里处)。

汉武大帝,正史野史都很受关注的一位同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位刘家除了太祖刘邦之外最著名的人物,在我心里面,完全是超过秦始皇的。他的文韬武略以及累累功绩自是不用说,那些电视剧穿越小说已经演绎成神了,当然的,对于他的关注,其实还有一部分归功于大名鼎鼎的卫青霍去病,那个广为人知的“金屋藏娇”的典故和司马相如的一首《长门赋》,关于他的事情太多太多不胜枚举。只是他晚年过于迷信,导致了 戾太子刘据的冤案,实在是一根刺!幸而最后他幡然醒悟,知道要忏悔。

征和四年(前89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

汉武帝创造了六个“第一”;第一: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第二: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第四: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第六: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

汉光武帝(刘秀)

光武帝,名刘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在位33年,病死,终年63岁,葬于原陵(今河南省孟津县西长道社)。

刘秀一生戎马征战十数年,又偃武修文二十年,建立了东汉王朝近两百年的基业。但是他最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的,却是那句富有浪漫色彩的名句:“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

个人喜欢刘秀不仅仅是因为他真的是一个好皇帝,更因为他的专情,自古专情的帝王少啊~

看看名人对他的评价,我只能说,做皇帝做到他这样:值!

王夫之《读通鉴论》:光武之得天下,较高帝而尤难矣。光武之神武不可测也!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独焉!夏商周后,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司马光《资治通鉴》:偃武修文,崇德报功,勤政治,养黎民,兴礼乐,宣教化,表行义,励风俗。继以明章,守而不失,于是东汉之风,忠信廉耻及于三代矣。

梁启超:汉尚气节,光武、明、章,奖厉名节,为儒学最盛时代,收孔教复苏之良果。尚气节,崇廉耻,风俗称最美。

黄留珠《刘秀传》: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刘秀是唯一一个有双重身份的帝王,即他既是“定鼎帝王”(所谓“定鼎帝王”,就是开国皇帝的意思),又是“中兴之主”。

南怀瑾《原本大学微言》: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以我个人肤浅的认定,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

公元57年2月,刘秀病死于洛阳南宫前殿,留下的遗诏中说:“我没有给百姓造福,后事一切都照文帝(西汉刘恒)那样,务必从简,不要浪费。” ——这个皇帝,临死了还谦虚,如果你没给百姓造福,百姓为什么还说你是个好皇帝?

魏武帝曹操

 武帝,名曹操(公元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父为宦官养子。魏国的实际奠定者。病死,终年66岁。葬处不明。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被许多人定性为奸雄,篡夺汉室江山。但是我很喜欢曹操的风骨以及他的诗。他追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境界。信奉“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虽然偏激了点,但曹操就是曹操,他已经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了,他在乱世中积极追求个人抱负的实现、自我的不断超越,以最终获得了完全的“优越感”。

人格状态不协调是曹操的悲剧。但至少鲁迅先生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他的确是个英雄!

唐太宗(李世民)

太宗,名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唐高祖李渊次子。杀太子李建成后,逼高祖禅位给他。在位23年,患痢疾而死,终年51岁,葬于昭陵(今陕西省醴泉县东北50里的九宗山)。

既然说到帝王,那么这位“天可汗”是不能不提的。不过他的功绩实在太多,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了,我倒不是特别喜欢李世民,但是他的后妃子女都不是一般人物啊,真真是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李世民的众多妻子中,最有名的大概是自古第一贤后长孙皇后和那个几乎颠覆唐朝历史的武才人吧。而在他的子女中,个人最喜欢吴王李恪,可惜,身不正言不顺,还是逃不了最后的悲惨命运。

而最具戏剧性的,大概也就是那位大名远播的高阳公主了吧,与和尚相爱——这在古代中国公主上还是第一人哪!有书上曾说,李世民死了,高阳公主上前祭拜时怀揣匕首,居然上前刺自己父王的尸身!如果这是真的,不禁要感叹李世民生出这么“勇敢”的子嗣了。

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

圣神皇帝武则天,名武曌(公元624-705年),唐高宗皇后,后称帝,在位16年,实际执政了近半个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病死,终年82岁,葬于乾陵(高宗陵附近)。

作为一个女子,我不得不说武则天很强。当然这是废话- -其实我一直是无法理解这位中国唯一的女皇帝的,她当上皇帝的时候,已经67岁了,韶华易逝,一般这个时候,在后宫之中靠着自己的儿子养养老,安享晚年不就好了,可是她不!为了这个权利的顶峰,不惜害死自己的亲生女儿,逼退儿子。仅仅只是为了当皇帝?我很多次思考这个问题,终无果。或许,到底为什么执着,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毛泽东的评价: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

郭沫若的评价: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宋庆龄的评价:武则天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但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难看出武则天也是个好妻子。

空唱一首无字碑歌罢了。

永乐皇帝——朱棣

  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攻败侄儿建文帝后夺取帝位,在位22年,亲征漠北返师途中病死,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今北京十三陵)。

关于这位朱棣同志,他不是一个好人,但他当之无愧是一个好皇帝。

自古以来,好人是当不成皇帝的,就算当上了,也当不长。所以朱棣当上了,当得很好,但他真的不能称之为好人。他篡夺了自己侄子的江山,把阴谋无赖玩到极致。为了皇位的稳当,他甚至也可以抹杀自己生母的身份:哦,母亲,你生了我,可是儿子我是庶出,影响我的皇位啊,所以委屈你了。放心,在我心里,你永远是我母亲。可怜的母亲,她生下一位伟大的帝王,但是他的儿子抹煞了她在人间留下的几乎全部痕迹,不承认自己是她的儿子。

我是很反感朱棣这样做的,但是身在帝王家,那样巨大的权利的诱惑摆在面前,谁都无法拒绝吧,何况像他这般拥有鸿鹄之志的人。朱棣同志很好的履行了自己老子的性格:“要么不做,要做就做绝!”他在位期间曾亲征上前线,几乎是指哪打哪,打出了大明的强大和一时安宁,最后在远征班师途中逝去。在我看来,这是最适合他的落幕方式。生于战火,死于征途的宿命。

《明史》赞:“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得评如此,足当含笑九泉!

他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

明仁宗(朱高炽)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明成祖长子,其母为仁孝文皇后。徐达外孙。

他不是一个出彩的皇帝,甚至还是靠着自己儿子的光当上皇帝的。但是事实证明,这个体态臃肿的大胖子确实是一个仁厚宽人的皇帝,在他那肥胖残疾的外表下,是一颗并不残疾的,温和的心。他是个好人,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可以算是个好皇帝,只是可惜,自古好人不长命,皇位还没坐热,就去向他父亲报到了。

明宪宗(朱见深)

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或作成化帝,明英宗长子,明朝第八代皇帝。初名朱见浚。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剌掳去。景泰三年(1452)明代宗即位后,被废为沂王,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又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朱见深。

这个皇帝怎么说呢,他真的不适合当皇帝,说到底,他也只是个懦弱的人,他的童年过得很灰暗,在这个灰暗的时光里,只有一个人始终在他身边,所以他自然而然的对这个人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哪怕这个人比他大了整整17岁!这个女人,就是非常有名的宠冠六宫,多少年历史无出其左右(年龄)的万贵妃。

这一切的开始只不过是一句话:

“他们都走了,你也会走吗?”

“不会的,我会一直留下来陪你。”

在这个世界上,爱一个人不需要理由,从来都不要。至始至终在他身边陪伴他的,始终也只有她一个人而已。

我承认是被朱见深的深情感染到了,如果万贵妃不是那样一个妒忌心强烈的女人,我想一切都会很美好。

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弘治皇帝名朱佑樘,成化六年(庚寅,1470年)七月三日生于西宫。明宪宗成化皇帝第三子,母淑妃纪氏。因万贵妃所生第一子及贤妃柏氏所生悼恭太子夭折,成化十一年(1475年)朱佑樘被立为皇太子。 1487年即位,1505年驾崩,在位18年。

喜欢明孝宗只是因为他宽容。对,就是宽容。当然的,还有因为他而让我们看到的在深宫中那黑暗的人心中的良知。我想,熟悉明史的人都会跟我有同样的想法。

《明史》赞曰: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仁、宣之际,国势初张,纲纪修立,淳朴未漓。至成化以来,号为太平无事,而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

亲,这是我以前闲着没事自己写的博客,不知道能不能对你有些帮助?

15.孙权喻吕蒙读书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16.陆游筑书巢

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

抬头低头,四周环顾,没有不是书的。我的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

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子女不相见,

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

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象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

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说的鸟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

客人开始不能够进入,已进屋的,也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

“确实这象鸟窝。”

17.董遇谈“三余”勤读

有个想向董遇求教的人,董遇不肯教,却说:“必须在这之前先读百遍。

”意思是:“读书一百遍,它的意思自然显现出来了。”求教的人说:“

苦于没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有人问“三余”的意思,

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

可以读书,下雨的日子一年四季都有余。”

18.智永与“退笔冢”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

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象闹市,居住的地方

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

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19.匡衡凿壁借光

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

匡衡于是就在一墙上打了一个洞用来引进烛光,用书映着光来读书。当地

有一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里十分富有,书又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工

辛苦劳动而不要求报酬,主人感到奇怪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

读遍主人的书。”主人感叹,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大学问家。

20.张溥与“七录斋”

张溥小时侯喜欢学习,所读的书必定亲手抄,抄完了,朗诵一遍就把所抄的烧掉,再抄,象这样六七次才停止。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有了茧。冬天皮肤因受冻而开裂,每天用热水浸好几次。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张溥作诗和写文章非常快。各方来索取的,张溥不用起草,在客人面前挥笔,马上就完成,因为这样所以张溥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21.晋平公炳烛而学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七十岁了,想学习音乐,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学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却戏弄他的君王呢?”师旷说:“盲眼的我怎么敢戏弄大王呢?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好象初升太阳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象日中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象点燃蜡烛的光亮。有蜡烛的光亮,与摸黑走路比,哪一个更好呢?”平公说:“说得好啊!”

22.高凤专心致志

高凤,字文通,家里把种田作为职业。妻子曾到田地工作,在庭院里晒麦,让高凤看守着鸡。正值天下着暴雨,高凤拿着竹竿诵读经书,没有发觉雨后地上的积水使麦流走了。妻子回来感到惊讶询问,高凤才醒悟过来。

23.叶廷圭与《海录》

我年轻时非常喜欢学习,四十多年,不曾放开书卷,拿着它吃东西嘴里觉得香甜,疲倦时用它当枕头。士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借来的没有不读的,读的没有读完全篇不会终止。常常怨恨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在那么多书里,分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

24.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25.任末好学勤记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晚上就在星月下读书,昏暗的话就绑麻蒿来自己照亮。看得符合心意,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一同求学的人十分喜欢他的勤学,更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不是圣人的话不看。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象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是活着,也是庸碌无能。”

26王充市肆博览

王充少年时死了父亲,家乡人都说他对母亲很孝敬。后来到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从业的本领,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爱好广泛,浏览而不拘泥于某些段落和句子。他家穷没有书,经常去逛洛阳街上的书店,看人家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于是,不久就广泛地搞通了众多流派的各家学说。后来回到家乡,退居在家教书。

27欧阳修”三上”作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富贵,但很少有别的爱好。在西京洛阳时,曾对官府中的下属官员说:我平生只喜欢读书,坐着就读经史,躺着就读各类杂记,上厕所的时候就读小辞,都从未有片刻不拿书的。谢希深也说,宋公垂一样在史院,每当去厕所,一定看着书前往。背诵的声音琅琅,远近都能听见,他的好学就像这样。我所以告诉希深说:“我生平所写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就是马上时,床上时,厕所里时。只有这时才可以构思罢了。”

28林逋论学问

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当然不能不提问。

29欧阳修诲学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30王安石伤方仲永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31李存审出镞教子

李存审出生于低微贫寒的家庭,他常常告诫自己的孩子:“你父亲年轻时拿着一把剑到乡里去,四十年里面,地位达到将军宰相,这当中多次脱离危难,险境,在箭头上逃离的也有数百次”因此将箭头交给儿子,命令他收藏起来,说:“你们这一辈出生在富贵人家,应该知道你父辈是这样白手起家的”

32包拯家训

包拯在家训中有这样一段话:”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上。如不继承我的志向,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原文共有三十七个字。在家训后面签字时又写道:”希望包珙把上面一段文字刻在石块上,把刻石竖立在堂屋东面的墙壁旁,用来晓喻后代子孙。”原文又有十四个字。包珙,就是包拯的儿子。

33《陶母责子退鲊》

晋代陶侃年青时,曾经担任监管鱼池官员,他将一些腌鱼送给母亲。母亲封好鱼干交给送来的人,反而写信责备陶侃说”你当官,把官府的东西送给我,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虑啊!

34诸葛亮”诫子书”

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

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

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35陆游家训

后辈中锋芒毕露的人最容易变坏,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引以为忧,而不可以高兴。一定要经常认真地严加管教,令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这样经过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养成。要不然,可以忧烦的事情决非一件。我这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戒,各位都要谨慎地对,不要留下后悔的遗恨

36孟母三迁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37曾子杀彘

曾子孔子的弟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着她哭。他的母亲说:“你回去,回来给你杀猪吃。”妻子从集市回来,曾子正准备抓猪来杀。妻子制止他说:“不过是跟孩子的戏言吗。”曾子说:“孩子不能欺骗啊。孩子什么都不懂,是向父母学习的啊,听父母的教导的。今天你欺骗他,是教导他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煮猪肉吃。

38子路受教

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怎么会有人赶上呢”子路

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

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39孔子因材施教

子路问:”听到了就实行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够听到了就随便实行起来”冉有问:”听到了就实行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实行起来。”公西华问孔子:”仲由问‘听到了就实行起来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问‘听到了就实行起来吗',您说‘听到了就实行起来'。我有些不明白,大胆来问问您。”孔子说:”冉有做事往往畏缩不前,因此我鼓励他;仲由的勇气一人抵几人,敢于作为,所以我让他慎重。”

40墨子怒责耕柱子

墨子严厉责骂他的门徒耕柱子,耕柱子很难过,觉得受到很大的委屈,抱怨地说:”为什么我没有比别人犯更多的错误,却是遭到老师这样大的责难”,墨子听到之后便说:”假使要驾驶马和牛上太行山,如果是你,你是要鞭打马还是要边打牛?”耕柱子回答:”我当然要鞭打马”墨子便问:”你为什么要鞭打马而不鞭打牛呢?”耕柱子回答:”因为马而跑得快才值得鞭打,而牛却没有这项特质”墨子说:”我责骂你正因为你像马不像牛,值得批评呀!”

41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发觉后,唐太宗说:“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贪婪到这地步呢?”因为吝惜他有功绩,不惩罚他了,不过在大殿中赠送丝绢几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他丝绢?”唐太宗说:“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超过了接受刑罚。如果不知道惭愧,就是一只禽兽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

42陈万年教子谄谀

陈万年病了,把儿子陈咸叫到床前。教他读书,教至半夜,陈咸瞌睡,头碰到了屏风。陈万年很生气,要拿棍子打他,训斥说:“我口口声声教你,你却睡

去,不听我讲,为什么?”陈咸赶忙跪下,叩头说:“爹爹的话,我都晓得,大抵教儿子对上司要拍马屁、讨好啊,如此而已!”陈万年没有再说话。

43钱大昕默坐观弈

我在朋友家里看一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渐愧,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45大树将军冯异

冯异为人谦逊,从不自我夸耀,出行的时候与别的将军对面相逢,就带开马车让路。他带领的部队行止进退都有标志性的旗帜,号令分明,在各部队中号称整齐。每当宿营时,将领们坐在一起,总是争说自己的功劳,冯异却常常一个人躲在树下休息,部队里送他个美称“大树将军”。攻入地名不认识后,给将领们重新分配任务,对部队也重新安排部署。这时,下级兵官都说愿意在“大树将军”麾下。光武帝因此很推崇他。

46颜回不迂怒不贰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吴。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47曾参不受鲁君邑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给他一块采邑,曾子坚决不受。再送来,曾子还是不受。使者说,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别人献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馈赠的人就会害怕得罪馈赠者;给了人家东西的人,就会对受东西的人显露骄色。那么,就算国君赏赐我的采邑而不对我显露一点骄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孔子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48贤妻桓少君

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少君出嫁时嫁妆陪送得非常丰厚,鲍宣不高兴,就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穿着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穷低贱,不敢担当大礼。”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德,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听从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意了。”少君就全数退回了那些侍从婢女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汉代贵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长衫,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她拜见婆母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修习为妇之道,乡里的人对她非常称赞。

49魏徵论自制

唐太宗问魏征说:“观察近来和古代的帝王,有传承帝位十代的,有传承帝位一两代的,也有自己得到天下自己又失去天下的。我常常心怀忧虑的原因是,或者害怕抚慰养育人民不能得到适当的方法,或者害怕心中产生骄傲懈怠的情绪,高兴愤怒超过了限度,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超过限度了,您可以为我说出这个情况,我应当把您的话当作准则。”魏征回答说:“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圣贤之人和普通人是一样的,圣贤之人能够克制它,不让它超过限度,普通人放纵它,喜爱欲望高兴愤怒的情绪多到失去适当的限度……希望陛下常常能自我克制,来确保能够善终的美德,那么千秋万世就永远仰赖您了。”

50吕蒙正不计人过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初参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令诘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同。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吕蒙正先生不喜欢记着别人对他的犯下的错。当初刚任参知政事的时候,上朝时,有一个朝廷官员在帘内指着他说:“这样的粗陋之人也能够参与朝政吗?”蒙正假装没有听到走了过去。他的同事很愤怒,让人询问那位官员的姓名,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朝事结束后,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愤愤不平,后悔没有追问到底。蒙正说:“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我终身不能再忘了他,还不如不知道。没有查询他的姓名,又有什么损失呢?”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气量。

51石勒不计前嫌

后赵王石勒请武乡有声望的老友前往襄国,同他们一起欢会饮酒。当初,石勒出身贫贱,与李阳是邻居,多次为争夺沤麻池而相互殴打,所以只有李阳一个人不敢来。石勒说:“李阳是个壮士,争沤麻池一事,那是我当平民百姓时结下的怨恨。我现在广纳人才,怎么能对一个普通百姓记恨呢?”于是急速传召李阳,同他一起饮酒,还拉着他的臂膀开玩笑说:“我从前挨够你的拳头,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随后任命李阳做参军都尉。

52韩信受辱胯下

有一次,在淮阴城里卖肉的少年中间,有一个人瞧不起韩信,当中侮辱他说:“虽然你长得高大,喜欢带着刀剑,但其实是个胆小鬼。”这个少年还当着大家羞辱韩信说:“你不怕死,就来刺我;你怕死,就从我的裤裆底下钻过去!”这时,韩信仔细的打量了对方一番,二话不说,就脸朝地,从那人的胯下爬了过去。于是,即使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胆小鬼。

53 世评华歆王朝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就感到很为难。王朗却说:" 幸好船还宽敞,为什么不可以这么做(让他上来)呢?" 一会儿敌兵要追上来了,王朗想抛弃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托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 于是就想刚才一样继续带着他赶路。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54 周处改过自新

周处年少时,为人凶恶武断,被乡里人视为祸害。此外,义兴水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转来转去要吃人的老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百姓将他们并称为“三害”,而三害当中周处尤其厉害。有人劝周处去杀死猛虎蛟龙。实则是希望三害相拼,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听后立即上山刺杀了猛虎,又跳入水中与蛟龙搏斗。蛟在水中或浮或没,漂流出数十里远。周处紧紧追击。经过三天三夜,百姓们都以为蛟龙和周处一并死了,轮番互相庆贺。而周处竟杀死蛟龙,破水而出。闻听乡人以为自己已死,表示庆贺的事,才知大家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萌生悔改之意。于是到吴地寻找陆机、陆云这两位当时东吴的名士。周处把全部情况都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修身改过,可岁月已荒废了,怕最终一事无成。”陆云说:“古人重视道义,认为‘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便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而且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又何必担忧好名声得不到传扬呢?”周处于是努力改过,终于成为一名忠臣孝子。

55 齐宣王好谀

齐宣王喜爱射箭,喜欢别人说他能够使用强弓,其实他用的弓只不过三石。他在大臣面前显示弓,大臣们都拉着弓试一试,都只拉到满弓的一半,都说:"此弓不少于九石,除了大王谁能用它?"齐宣王非常高兴。但是,宣王用的不过是三石的弓,而他一辈子都以为自己用了九石的弓。三石是真实的,九石是虚名。宣王喜欢的是虚名而失了真实。

56

陈寔在乡间,以平和的心对待事物。百姓争着打官司时,陈寔判决公正,告诉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后没有埋怨的。大家感叹说:“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当时年成不好,民众没有收成,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慢慢告诉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

57

韩信又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也很佩服他。汉王的部下多半是东方人,都想回到故乡去,因此队伍到达南郑时,半路上跑掉的军官就多到了几十个。韩信料想萧何他们已经在汉王面前多次保荐过他了,可是汉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跑了,来不及把此事报告汉王,就径自去追赶。有个不明底细的人报告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极为生气,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两天,萧何回来见汉王,汉王又是生气又是喜欢,骂道:“你逃跑,是为什么?”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来的是谁?”萧何说:“韩信啊。”汉王又骂道:“军官跑掉的有好几十,你都没有追;倒去追韩信,这是撒谎。”萧何说:“那些军官是容易得到的,至于象韩信这样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个来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汉中王,当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争夺天下,除了韩信就再也没有可以商量大计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罢了。”

58

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这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的利益相同;相与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那一个方面,却不知道那另一个方面(就拿)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来说),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的人,我能够利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以为范增而不利用(他),这就是被我捉拿的原因"

长治市武乡县计生委未公布电话、可直接和市计生委或县政府分管副县长联系

武乡县政府:宝塔街7号 联系电话:0355-6387955

长治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联系电话:0355-2054206

武乡县 迎宾街114号:

 武乡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分工:负责教育科技、卫生计生、防震减灾、档案、地方志等方面的工作。

分管:县教育科技局、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县爱国卫生督查中心、

  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陈寿记述,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韩雪)、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诸葛亮年谱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 1岁 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硅去世。

  兴平元年 194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亮玄收养, 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

  初平2年 195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章)。

  建安2年 197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

  建安4年 199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 27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 即著名的“草庐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建安13年 208 28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建安14年 209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 38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 41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 43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3年 225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蜀建兴4年 226 46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蜀建兴5年 227 47岁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蜀建兴6年 228 48岁 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

  蜀建兴11年 233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 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没有。

这是电视剧中增加了一句,原著中没有这句话。你不觉得这句话和本段其他的话风格不一样吗。孔明骂王朗的话,都很典雅,只有这一句粗陋,很明显不是原著中的语言。电视剧为了让普通百姓看懂,对原著进行改编、增删,是很正常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951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8
下一篇2024-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