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怎么写?

散文怎么写?,第1张

最重要的是形散而神不散,这个老师肯定也告诉过你了另外就是写自己所想,围绕一个思想表达,有关它的都写让别人知道你爱说什么就好了

常用记人散文写作格式

记写人物的方法种种,而常用的不过如下五种:引联式、转情式、议证式、寻访式、纪传式。

1.引联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是:睹物思人→联想回忆→睹物议人,总结全篇。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就是这一式的典范篇目。使用这一套路的关键是联想回忆的触发物应找好,如:一张照片、一本日记、一封书信等,凡是一件记录着被回忆者品格与某些特殊经历的物品,均可作为引起联想的触发物。

其次是所回忆的故事要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某些品质,并且要与引起你产生联想的触发物相照应。切莫写成触发物是触发物,主体部分人物的行为与触发物无干。

第三是结尾“睹物议人”,它的作用之一是总结全篇点出文旨;作用之二是与开头照应。因此,从什么地方联想开去还应再回到什么地方去。其思路图实质上是一种倒叙的形式。只不过它是因物而引出回想,不是因事而引起的回想。

2.转情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恨的产生→恨的淡化→爱的萌生→爱的发展→爱的深化。或者反过来:爱的产生→爱的淡化→恨的萌生→恨的发展→恨的深化。

这一式是高中生必修式,因为用这一式写出的文章就是复杂的记叙。用这一式去落实大纲中有关复杂记叙的要求,是事半功倍的。而且这一式又是记事、抒情、记人三种文章的通用式。例如,用本式写“我的朋友”、“我的好老师”,“我的理想”等都是得心应手的。可以说,这一式不仅在记人套路中,甚至在整个记叙、抒情套路中都属于当家套路。

运用这一式应注意四点:①开始的贬抑应适度,为下文由恨转爱留余地,埋伏笔,不然下文就无法转了。因此开始的恨一定是误解,是偏见一类的东西。②要注意以后的每次感情变化的原因要可信、自然。③要注意结尾的褒扬升华要有方,杨朔是做了个梦,当别人都在做梦时,你就可以清醒地写篇日记,沉思着凝望远方等待。④要注意加工题材,原有的材料不可能都是由五个阶段构成,初学习时,一定要对材料进行补充。缺少的部分,可根据已占有的材料所形成的思维定势适当用虚构来补充。这一式,初、高中学生经过两三次训练就可以熟练掌握。掌握了这一式,学生作文的思路会有一个飞跃性的进步。

3.议证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阐明中心→叙写事实→总结照应。

运用这一式的第一步是用抒情的笔调,表露你对所写人物的总评价,点明文旨。第二步是从三个不同方面具体叙写人物事迹,落实文旨。第三部是总结全文的记叙,照应文章开头,再一次抒情议论、升华中心。能集中代表本式的名篇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式的设计,意在落实大纲中关于学会夹叙夹议的写法的要求。

4.寻访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寻访缘由→寻访经过→寻访结果→寻访感想。

本式是以寻访为由头,用寻访经过去歌颂主人翁。这一式又可细分为定点寻访和移步寻访。如《驿路梨花》就是定点寻访,寻访的扬所就是小茅屋。

移步寻访的典型篇目是《猎户》,本来要寻访A——董昆,由此回忆起B——幼年记忆中的尚二叔,顺路先访百中老人,最后才去见打豹英雄董昆。由此引发出保卫家乡、保卫丰收果实的感想。

这一式的特点是多线索,在一主线之上,支线横生。以此落实大纲中关于多线索记叙的要求。

5.纪传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简介概况→重点记叙→今日概况或卒年,卒后有关情况→简要评价。

简介的概况包括:姓名、生平、籍贯、家境、学业建树等。重点的记叙是介绍其主要成就,一个成就一段。如果所记之人尚存,就写其今日概况,如果所写之人已故,就写卒年情况与逝后有关情况,如影响等。最后是对其一生做简要评价。这一式的典范篇目很多,如《柔石小传》、《陈涉世家》、《张衡传》等等。

设计这一式,主要是为了实用,在日常工作中,时常会遇到记写人物生平的情况,学会了这一式,对将来的实际工作很有意义。

总之,记人的文章是常用体裁,要想打好基础,必须明确地学会几样,然后才能谈得上灵活运用。只要学会了这四样,一般情况下,写人的题目是不会难住你的。

网址http://21824233167:8000/Resource/Book/Edu/JXCKS/TS009078/0381_ts009078htm

常用叙事散文写作格式

1.倒叙式。

本式的特定含义不同于平常所说的倒叙,是专指以事开头的倒叙,如《火刑》、《为了六十一个阶段弟兄》都是以事开头的,而《一件珍贵的衬衫》平常人们也称倒叙,但它是以物开头的。这一式大家熟知,就不详细介绍了。只强调两点,一是从什么地方开篇的,结尾仍要回到什么地方;二是开篇之事要能带动全篇。

2.领悟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亲历一事→悟出哲理。

刘白羽亲历长江三峡的航行之后,悟出了“人们只要从汹涌的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的道理。

这一式应用率很高,凡生活学习中的事,动动脑筋,都很有悟头。

3.失得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为甲而去→因乙失甲→怅然若失→转念领悟,所获甚大。如写买书,由于遇一儿童迷路而哭,同学硬拉他帮助儿童找父母,孩子父母找到了,可书却没买上,怅然而归的途中,细细想来,今天确实有所得,从同学的行为中真正懂得急人之难的道理,这是买不到的生活教科书啊!这一式往往可以别开生面的立出新意,开人眼界。

使用这一式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意外之事的急迫性,非到不立即解决而不行的程度,不然放弃本来要做的甲事,而去做乙事,就不合情理;二要注意乙事办完再回到去办甲事上,从甲事未办成的失中寻得,应感情细腻而真实,自然合理。

4.悬念式,也叫溯因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第二次考试》。陈伊玲初试成绩优异,才气过人,而复试为什么落差极大,前后判若两人?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是设置悬念,造成疑问。于是苏林教授决定去探个究竟。一路所见,都是为突出陈伊玲的精神。这是探因的过程。原因找到了,原来她为救灾,不顾自己明天就将考试的处境,宁肯失去个人的机遇,也不愿置人民生死于不顾。疑问排除了,陈伊玲的品质也突出了。

使用本式的首要问题是开篇的悬念,一是悬念设置要自然,结果要在情理之中;二是悬念要能带动全篇。

5.集锦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交代文旨→

其主要特点是开头有个引子,引出话头,然后从几个不同角度记写几件事,这几件事都能反映人物的品质,或反映开头点明的文旨。

这一式无论记事、记人和抒情均可通用。记人可用来写《我的×××》一类文章,记事可写《×××市场行》一类文章,抒情可写景物,如《××景物记》。

6.对比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①甲的高大←→乙的渺小,如《一件小事》;②一个人行为几个阶段的对比:甲是乙→甲不是乙→甲是乙→甲不是乙…… 如《变色龙》。

总的说来,记事套路多半也可用来记人,有的还可用来写抒情散文。设计这些套路,意在指导学生入叙事之门,克服叙事的简单化和单一化。既有利于参加各种考试,又有利于将来工作中的应用。

网址http://21824233167:8000/Resource/Book/Edu/JXCKS/TS009078/0382_ts009078htm

常用抒情散文写作格式

抒情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以事抒情课本中多划为记叙文范畴,因而只设计了借景抒情的四式和借物抒情的两式。

1.参游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参游起因→参游见闻

本式的特点,作者是文中的穿线人,由作者的目击联想来描写景物、抒发感情。典型篇目:《难老泉》、《雨中登泰山》(兼有两式特点)等等。

使用本式,题旨有的在行文中显出,如《难老泉》,有的在文末点明,如《雨中登泰山》。选用哪种形式,主要据个人行文的习惯而定了。

使用本式应注意三点:一要注意众多的景物应以作者行踪为线串联起来,移走换景,景不离步;二要注意每进一步,地点要交代明确,描写要虚实相间,这样才能清晰而深广;三要注意描写手法的使用,众多的景物要详略得当,详处着力描写,略处简要概述。

2.静赏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进入景点→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荷塘月色》。作者由于心里不宁静而想起荷塘,经过小煤屑路进入荷塘,这是进入静景的欣赏地点。接下来依次先赏月下荷塘,次观塘上月色,再览塘周树影。这是从下到上,从中间到四周地赏景。赏景之后触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又由江南水乡的采莲,想起《西洲曲》中的句子,相比今天游荷塘,却没有当年采莲的生气。这是赏景的联想,以加深写景的含义。

用这一式应注意三点,一要注意进入景点的缘由要自然,最好能点到主题上;二要注意多角度写主要的景物,至少要有三个角度;三要注意使用联想,旨在与开头所交代的缘由相照应,用抒发情感的方式来深化主题。忽视了这三点,这篇文章就成为一张简单的多镜头照片了。

本式多用于写静景,故称静赏式。可用来写山写水,画雨绘云,草原树林都可如法去写。

3.象征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

本式的代表篇目是《白杨礼赞》、《茶花赋》等。其主要特征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左象征之人;二是卒章显志,篇末点旨。用白杨象征抗日精神,用童子面象征祖国新貌。

4.情索式。

所谓情索,就是以情为线索,来连缀景物。本式的套路模式为: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至人→情的归结。

如朱自清的《春》,这一式看似处处写景物,实是处处借景抒情,只是为情感找一个假托物而已。运用这一式的关键是要善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个方面,从若干个点上来抒情。

这一式还可称并列式,因为几幅画或几个方面是平列关系。如《井冈翠竹》。

5.怀念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睹眼前景→思从前景→抒怀念情。

这一式实质上是借联想来写怀念中的景物,表达寄寓在这一景物上的情思。郑振铎的《海燕》应用这一式时应抓住它的主要特点,即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相似或相同的另一景。另一景中寄寓着作者的主要情感。这样,就使文章内容的含量增大,不至于无话可说,寥寥几语就把话说完。

运用这一式抒写怀念家乡、母校、亲友之情均可。

6.叙史式。

这一式难度较大,只作为一般了解,其套路模式为:一语统篇→分叙史实→抚今抒情。

《土地》和《内蒙访古》等都是本式的典型篇目。

总的说来,抒情套路旨在教给学生在行文思路和结构柜架上扎实的学会怎样将感情寄托于景物中。

网址http://21824233167:8000/Resource/Book/Edu/JXCKS/TS009078/0383_ts009078htm

诗歌的标准应该没有变:语言美,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好的诗歌应该用语言吸引人,用节奏与音韵感染人,用意境去溶化人。但现在的好多所谓好诗歌是把完整的句子弄残废,把顺溜的句子变的拗口,把明白的句子让人看不懂。

好诗应是:辞近旨远,真情实感,意境阔大,情景交融,“明理为文,秀气成采”。且诗歌诗歌,既要诗,还要歌,诗歌不仅要有韵律节奏,还要朗朗上口。整体来看,诗要让人在其中陶冶性情,学到知识。文学,尤其是诗,绝对没有自然成采可言,一定要有人加工而成的。“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不是诗所应遵循的规律。

诗是一门藏的艺术。好诗,就是用最少的文字,包含最深最美最多最能点击人心灵冲击人视觉美感的与音乐有关的语句!

我们这个时代在共同期盼完美诗人的出现,她应该同时具备古典美感、现代哲思、超现实主义的浪漫,方才能盖过古今中外的经典而荣升为经典,这是一个极限,只有跨越才能被广泛地接受和承认。

诗歌创作自古以来离不开“写作手法”,尤其是现代诗歌.写作手法包括“意象”、“意境”、“表述”、“结构”、“修饰”等等,这方面古诗词也好,新诗也罢,除了格律部分有所区别,其它无一不是这样

以下是一种参考:

一种写现代诗的格式:

1]人物XXX地点

2]物品XXX动作

3]在XXX(地点)

4]存在(条件)XXX

初看起来会比较模糊,甚至不知道我在讲什么,没有关系,让我来慢慢解释:

1] 人物地点是阐述一个状态,例如“我站在27楼楼顶的边缘”

2]物品XXX动作:阐述一个与[1]相关的情形,例如“漫天的雪花在我脚下坠落”

3]在XXX(地点):变幻场景,例如“在那个有风的日子里”

4]存在(条件)XXX:简单的说就是陈述一个没有联系的状态,例如“我的眼泪化作了片片的雪花”

那么将上面的四句连起来,看看像不像一首现代诗:

我站在27楼楼顶的边缘

漫天的雪花在我脚下坠落

在那个有风的日子里

我的眼泪化作了片片的雪花

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散文的分类

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⒈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一类,这种散文描写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风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⒉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日出》等。

⒊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

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

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

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鲁迅先生的杂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都是典型的议论散文。

散文的特征

⒈较强的纪实性

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但对纪实性的理解,至今仍有较大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有三种。

一是主张绝对真实:“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征。散文家们要靠旅行访问,调查研究了积蓄丰富的素材,要把事件的经过,人物的真实,场地的实景,审察清楚了,然后才提笔伸纸。散文特写决不能仰仗虚构。它和小说、戏剧的主要区别就是在这里。”(周立波《散文特写选·序》,《散文特写选(1959-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二是主张“大实小虚”:“散文写作,在选材上也并不是绝对地排斥任何虚构的。也就是说,在保持题材上大体真实(请注意,这里的概念并不等同于文学科学中的‘真实性’的含义,故称之为‘题材的纪实性质’)的前提下,某些细节的虚构,乃至某个次要人物的虚拟,不但在创作实践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许的,而且有时甚至是很必要的。……关键则是要‘大实小虚’。”(韩少华《散文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写作论》)

三是供实用的散文,要严格地写实;供欣赏的散文,允许有虚构的成分存在:“谈散文创作,我们还不能不谈虚构。虚构是文艺创作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对于概括社会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突出作品主题均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散文创作也不一味地排斥这种方法。具有写实特点的散文体裁之所以不排斥虚构,是因为人们写散文,自古以来就有供实用和供欣赏的分别。供实用的散文,只能严格地写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而供欣赏的散文,在写实上就不那么严格,允许有虚构成分存在。”(冠显《散文写实说》)

在这三种意见中,我们认为第二种意见是可取的。首先,“大实小虚”说在实践上反映了散文创作的客观实际。以冰心《小桔灯》为例,据散文家韩少华说:“前不久,在拜访冰心同志的时候,得到了她的指教,得知文章中的小孩一家,以及作者同他们的接触,包括女孩父亲的姓氏都是确凿的,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的。”“只是在个别次要之处做了一点虚构。”冰心在《漫谈〈小桔灯〉的写作经过》一文中,对该文“个别次要之处做了一点虚构”作了补充说明,即“我的朋友”这个次要人物是虚构的。“大实小虚”说在理论上也是顺理成章的,散文是文学作品,而虚构是文学作品常用的一种手法,所以散文不可能与虚构无关,但这种虚构又不能破坏散文的纪实性原则,所以它只能是“大实小虚”了。

尽管散文的细节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绝对真实的,这一点也应该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⒉取材的广泛性。

散文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大千世界几乎无不可写,所以郁达夫说:“散文清淡易为,并且包括很广,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不可谈。”(《<达夫自选集>》鲁迅说,散文的“题材应听其十分自由选择,风景静物,虫鱼,即一花一叶均可。”(《致罗清桢》,《鲁迅书信》P241),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周立波说:“举凡国际国内大事,社会家庭的细故,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历史,一丝感触,一撮悲欢,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欢快,都可以移于纸上,贡献读者。”(《散文特写选·序言》)骆文说,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好处甚多。一石之嶙,可以为文。一水之波,可以写意。一花之瓣,可以破题。实在自由。”(《我的散文观》)

正因如此,有人讲散文作者“触目闻声,随处可感。鲁迅目阅白雪纷飞而抒怀,形成《雪》的精魂;茅盾见白杨挺拔而命笔,致成《白杨礼赞》;巴金观朝暾乍涌而心吟,因有《海上的日出》;吴伯萧忆纺车声韵而挥毫,写下名篇《记一辆纺车》;杨朔赏茶花绚丽引起创作冲动,留下脍炙人口的《茶花赋》。总之,一个作者的所见所闻,所知所感,都有可能被取来作为写散文的材料。”(汉基《关于散文取材种种》))。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 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 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 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 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在取材领域上,小说、戏剧、诗歌都不能与散文相比。小说的题材,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戏剧的题材,要有激动人心的矛盾冲突。诗歌的题材,要有深郁的情韵。而散文却没有这些限制,可以写小说、戏剧、诗歌的材料。都可以写散文,不可写小说、戏剧、诗歌的题材,亦可写散文。

取材广泛,首先表现在它选择题材可以不分古今,不分中外,不分大小上下,凡能给人以知识、美感,陶冶人的情操的东西都可信手写来,缀成优美的篇什。其次,表现在写作散文时,可以在一个主题的统率下选取不同时间、空间的材料,十分自由。如秦牧的《土地》。

我们承认和强调散文取材的广泛性,但也不是说什么东西都可写成散文。那种不分青红皂白,挖到篮里就是菜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写散文要选取揭示“人类那种崇高感和庄严感”的材料,要选取反映具有“超世俗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材料。

3形式的灵活性

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为其服务的形式也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①结构多种多样

首先散文的结构中心多样。既可以用人物为结构中心,如《藤野先生》;可以用典型的细节为结构中心,朱自清《背影》;可以用景物为结构中心,郁达夫《故都的秋》;也可以用某一象征事物作结构中心,如《茶花赋》。

其次,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时间发展先后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组织材料,如《小桔灯》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为序,如张洁《挖荠菜》和杨朔《荔枝蜜》;有的以某一思想为统帅,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之内,如《土地》。

②表达方式自由灵活。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叙述、描写等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法。记叙散文以叙述、描写和议论;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间用叙述、描写和抒情。

③语言运用自如。现代散文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词语和用法,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文言语辞如陶铸《松树的风格》中:“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用歌谣谚语的如:朱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中引用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郦道元《巫峡》中“长江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⒋诗意浓郁。

散文不象小说、戏剧靠虚构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和塑造的人物形象吸引读者,而是靠浓郁的诗意和理趣来感染读者。在抒情、叙事类散文中要追求诗意。有的散文家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象苹果饱含果汁一样。毫无诗意的散文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散文作者努力在生活中寻求诗意,并使自己的作品富有诗意。杨朔说:“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诗意。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凡是遇到这种动情的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的思想意境。”“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总要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东风第一枝>小跋》,转引自《现代散文序跋选》P190,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

散文的诗意与它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文体分不开的,其诗意的浓度同作者感情的深度总是成正比的。为什么散文长于抒情呢?因为:a、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无论写到什么,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见解,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心灵的歌声”(高尔基)。b、散文有自己特殊的笔调,即所谓散文笔调。散文笔调,首先是语言凝练,优美富有文采;其次是笔法灵活疏放,挥洒自如。

议论性散文中,追求文章的理趣也是散文富有诗意的一种表现。朱自清评鲁迅的杂感说:“这里吸引我的,一方面固然也是幽默,一方面还有别的,那就是传统的理趣,现在我们可以说是理智的结晶,而这也是诗。”这类文章让我们为作者深邃的思想所震撼,被其中精辟的论辩所折服。如韩愈的《马说》,朱自清的《匆匆》。散文的说理与议论文不同,它必须借助形象来说理(苏轼《赤壁赋》),将情与理交融起来,使之“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普列汉诺夫语)

⒌语言优美

优美的语言是散文所以成为美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散文语言具有以下特征:

①讲究文采。常用多种手法,或浓墨重彩、或淡笔轻彩,着力表现事物

  一、“时尚女性文学”的兴起

  90年代后,我国进入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延续了40余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急剧解体,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即也发生了全面的变革。在旧体制下曾拥有过辉煌历史的文学,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准备不足,一时不知所措,迅速跌入低谷。

  要重振文学雄风,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根据读者的心理,进行市场策划,以吸引读者注意。继1994年《青年文学》开辟了“60年代出生作家作品联展”后,从1996、1997年开始,《小说界》、《芙蓉》、《山花》、《长城》、《作家》等文学刊物又相继推出了“70年代以后”、“70年代人”、“70年代小说”、“90年代小说新人”和“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小说专号”等。“70年代后”作家脱颖而出。

  这是一个多元驳杂的创作群体,拥有多种写作路数,但以描写都市青年的各色人生而著称。其作者除少数外,均为南方时尚女性。她们以市场经济时代全新的价值观和文学观向传统价值观和文学观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其核心就是主张“私人写作”。她们的创作往往采取准自传体,以第一人称讲述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或虽采取第三人称,但努力将人物的体验与作家形象重叠。她们声称只写自身感受和个人视野的东西,拒绝文学的社会性,拒绝宏大叙事,拒绝传统的道德观和文学观。对生活极端个人化的选择和表白决定了这些文本的另类特质,因此又被称为“另类文学”。

  她们以爆炸性的创作和成功的市场效应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被称为“文学新人类”、“新新人类”、“新新生代”,成为文学失去轰动效应后少有的文学热点。“时尚女性文学”以卫慧和棉棉为代表,另外还有周洁茹、朱文颖、金仁顺、戴来等。她们接受了西方女权主义“躯体写作”的主张,又发展了90年代初陈染、林白的“私人写作”

  特点并将其推向新的阶段。

  二、“时尚女性文学”的特点和贡献

  (一)“躯体写作”是“时尚女性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所谓“躯体写作”是指女作家在创作中特别注意表现女性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等性别特征,从女性的角度观察、体验和描写生活。

  90年代是我国女性文学大发展的时代,女性意识进一步觉醒,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至今方兴未艾。

  这些作品执拗地寻找和开拓女性话语的表达方式,彻底显露女性“私生活”的深层底色。它们把笔触探向女性最为隐秘的内心世界,将女性的性别体验以一种执拗的方式表达出来,表现出女性潜在的能量与激情,使性禁忌荡然无存。

  这些作品多以城市边缘人为描写对象,如独身者、流浪汉、地下摇滚歌手、同性恋者、吸毒者、爱滋病患者,以及城市角落的“流莺”(妓女)、姑爷仔(靠妓女为生的男人)等。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当代都市生活的特殊画卷。

  如卫慧的代表作《象卫慧那样疯狂》描写一个20来岁的青年女子的乖戾心理和躁动不安的生活经历。这女子少女时代丧父,内心深处对继父的排斥使她幻化出被继父强奸的梦境,她无时无刻不在逃避着继父。作品对女孩的内心感受刻画得异常尖锐,作品透露出一种现代都市的病态的颓废的美。她的《蝴蝶的尖叫》在混乱的碎片似的生活中体验并表达着一种尖锐的刺痛。棉棉的代表作《糖》描写混乱、堕落、痛苦和破碎的生活经验,大胆、裸露而疯狂。她的《香港情人》讲述了一个女作家介入流行音乐的故事。女主人公长期与一位同性恋者相处,又不断介入一些与其他男人的绯闻,怪异而复杂。金仁顺的《月光啊月光》、周洁茹的《我们干点什么吧》、朱文颖的《广场》都以都市女性为主角,以全新的价值取向和彻底的叛逆精神描写青年女子的混乱情爱和她们在动荡社会中的矛盾痛苦。

  她们不再以理性和传统的价值标准、道德观念评价眼前急剧变化的生活,而是沉醉于光怪陆离的感觉、情绪、热情和欲望中。这是对现有文化秩序的挑战和不折不扣的轻蔑。

  在价值观上,这些作品彻底摆脱了传统理念的束缚,以更自然、更生活化的心态表现人的种种欲望———特别是性爱。以前的作家一般都赋予性爱以象征意义,而她们对性爱的描写,则更接近于自然本能。她们以极为自然———甚至是无所谓的态度描写邂逅恋、婚外恋、同性恋、未婚同居、性游戏、性幻想、性享受等等,将性完全感性化。

  (二)以尖锐的方式反映了时尚青年的生存状态70年代出生的作家大都是独生子,有幸福的童年,充满幻想,未经历痛苦和磨练。一旦投入现实,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便异常尖锐地表现出来。一个日渐商业化的社会便使他们陷入迷茫之中。市场经济已不可能向对他们的父辈那样为他们安排好一切,他们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体验了自由的痛苦———这就是一切必须由自己争取。在社会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他们注定要体验自我奋斗的痛苦,体验漂浮状态的痛苦。虚无主义、怀疑主义经常左右他们的行动。这与他们的前辈的痛苦完全不同。

  “时尚女性文学”的作者大多数是自由职业者,是都市的边缘人,她们作品中描写的也是社会的边缘人。她们最关心的是个人愿望的实现与兑付,强烈的个人表现与稀薄的社会生活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她们对信息化、商业化时代的都市生活有惊人的直觉。细腻的体验,毫无顾忌的表述,极其敏感的语言,惊人的坦率,极具冲击力的文字,使她们成为当代青年情绪的代言人,在当代青年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三)创造了与表达内容相适应的新的美学风格传统的情节线索在她们的小说中消失了,碎片式的感觉成为作品的主体。整个作品的情调隐约可感,但不少章节之间跳跃性极大,近乎语无伦次,如幻如梦,飘飘忽忽;不少章节又时常横生枝节,随时插入一些近乎梦呓式的字句,令人难以捉摸。作品的意义仿佛漂浮于作品之上,难以把握。也许,这种随意性代表了一种新的审美倾向作者的本意就是拒绝任何对作品深度的探寻,追使读者专注于作品本身

  (四)对探索商业时代文学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市场经济的特点是讲究市场。文学也必须主动适应市场,学会在商海中谋生存。市场经济时代的消费者讲究时尚,讲究流行,讲究出新,讲究刺激。文学也必须适应这一特点。

  三、“时尚女性文学”的危机

  (一)媚俗:“时尚女性文学”的最大危机市场经济的短期行为带来“快餐文化”的繁荣,使文化消闲化、浅薄化、庸俗化。

  评论家普遍认为,“时尚女性文学”中的很多性描写表面上似乎是对传统道德的挑战,实质上是以“自渎”和“自虐”的形式对正在泛滥的以寻求新鲜刺激为目标的物欲主义的迎合,满足了读者的“窥测”与“意*”的心理,是女性文学精神层面上的投降与堕落。

  有人尖锐地指出,一些女作家很明白,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里,身为女性是一种资本,她们很快就学会了充分运用这一资本,于是,用一种更富于刺激性的姿态挑逗男人,极度宣泄对感官刺激的迷恋。她们使作家的精英形象完全世俗化、低俗化了。她们虽打着人性和反传统的旗号,有着漂亮的解说,但她们那准自传体的、故意夸张的、自曝隐私的、赤裸裸的性描写更多的是招徕顾客的手段。

  我们阅读“时尚女性文学”,感觉到那夸张式的描写有明显的“表演”与“作秀”的成分。

  这到底是女性文学的进步,还是女性文学的歧途和陷阱适应市场并不是迎合市场。

  有的评论家认为,她们的生活很肤浅,只能无病呻吟或张扬尖叫,几乎是一种激素催生的写作,无价值和前途可言。

  (二)商业炒作的陷阱:用文学之外的手段谋求占有市场“时尚女性文学”主要是由文学编辑精心策划包装而不是由作家个人行为造成的。所谓美女作家,本身就包含了浓重的商业操作成分,配发娇媚的玉照也是投读者之所好,满足人们的视觉快感。其实人长得美不美,与作品的文学价值完全无关。但许多读者的阅读与其说是冲着作品来的,不如说是冲着美女来的。许多广告也以女作者年轻漂亮、气质脱俗、文笔优美、思想前卫吸引读者。美女作家终于取得了与商业时代形形色色的明星同等的地位。

  文学界与体育界和演艺圈一样也有了自己的明星。但她们地位的获得却不仅靠作品也靠美女的身份。

  有人说,如果把美丽和才华掺和在一块评论一个女作家的作品,在文学审美过程中是否会掺和异类杂质以文学眼光看,“美女作家”是个荒诞的哗众取宠的说法。

  (三)女性主义的偏向:性泛滥与惟我独尊卫慧的《上海宝贝》、棉棉的《糖》的女主人公毫无例外地成为性欲的奴隶。她们肆无忌惮地寻找不同的男人随意做爱,没有节制,也没有羞耻。性爱是人的本能,禁欲固不可取,但人毕竟不同于动物。

  女性文学中的不少作品存在着过于渲染女性性征,性描写低俗不堪,有的甚至把女性描写为“性霸”,以显示女性的所谓独立和尊严,走向了极端。真正的女性意识应包含着两性和谐的命题。

  (四)过于封闭,不够大气,缺乏强大的冲击力私人写作和躯体写作作为对过去男性中心的反拨有重大意义,但如果因此由男性中心主义而走向女性中心主义,势必陷入新的偏狭。女性文学要真正取得与男性文学同等的地位,就必须以博大的胸襟,面向整个历史和整个社会。真正伟大的女性文学必将有赖于女性作家的大胸襟、大气魄。著名作家铁凝、张抗抗、王安忆都认为女性文学应有更广大的视野。有的评论家甚至提出了“超性别写作”。他们认为,女性不能仅仅研究女性自身而不去面对整个世界,女性只有充分认识男性,充分认识这个世界,才能充分驾驭这个世界。

看到最后你总结的三条我震惊了,从第一句话,你觉得你老乡对你有意思,就感觉你很奇怪,也许你老乡对任何女人都有意思你不知道呢,何况你同事都这么提醒你的情况下,他那么大年龄你居然还想着他对你有意思,或许他把你当女儿看待呢。你不是天真,而是装傻,你就抱着别人对你有好处而跟别人有交往的态度,也许你对别人就不是付出真心,而是以利益为交换条件,是不是真心对方也许早就发现,所以对方也不会对你付出真心,或许你的某些地方引起对方反感了,只要一个男人能消失那么长时间,那就说明他对你不再感一点兴趣,在利益前提下交往的感情可靠吗,或许你不要感情,只要对方是否给你办好你想要的,而这个人只要符合你的要求就好,我纳闷了,你是不是就根本不了解他呢,他比你大那么多,或许已婚,如果是个成功人士的话,或许还有小三之类的,根本就轮不到你,而他说的因为你脾气不好才离开你,也就是个借口罢了,如果一个男人真喜欢一个女人,不会因为她脾气不好就离开,再说他那么大年龄,什么样的撒娇女孩没见过呀,从他隐瞒年龄开始,你老乡和南方人都把你玩了,但是不能全部怪他们,是你听信别人的诱惑自己愿意跳进去的,所以不要在想这些事了,就当个教训,希望在你智商高的情况下多提高些情商吧

  1111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222· 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为人类造福。

  · 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秘,并以此为人类造福。我们在世的短暂的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种服务更好的了。

  · 所谓天才,那就是假话,勤奋的工作才是实在的。· 人生在世界是短暂的,对这短暂的人生,我们最好的报答就是工作。 世间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劳动而能够得到的

  333基本内容,,,,,,,,,,,,,,,,,,, 当路遥年轻时不停地奔波在城市与乡村时,他最为熟悉的生活即是“城乡交叉地带”,充满生气和机遇的城市生活对于象他那样的身处封闭而又贫困的农村知识青年构成了一种双重的刺激,不论在物质还是在精神上。路遥思考并理解了这一现象,在城市化的浪潮汹涌而来的种种冲击中,他提出了农村知识青年该如何作出选择。

  早在大学读书时,路遥阅读了大量的经典名著,并对新中国的文学成就进行了一翻巡视,他发现以前的小说带有某种脸谱化的倾向,正如儿童眼中将**中的人物形象简单分为“好人”和“坏蛋“,而人的思想是复杂的、多变的,绝对不能将复杂的人性这样简单的划分,这种思考体现在《人生》的主人公高加林身上。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构成了它的时空背景。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高加林正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复杂的人物。他身上既体现了现代青年那种不断向命运挑战,自信坚毅的品质,又同时具有辛勤、朴实的传统美德。他热爱生活,心性极高,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关心国际问题,爱好打篮球,并融入时代的潮流。他不像他的父亲那样忍气吞声、安守本分,而是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是他的现实与他心中的理想总是相差极远,正是这样反差构成了他的复杂的性格特征。当他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后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时,他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对他充满希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就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正当他失意无奈,甚至有些绝望的时候,善良美丽的农村姑娘刘巧珍闯进了他的生活,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是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纯真,她以她的那种充满激情而又实际的作法表白了她的炽烈的爱。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籍。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他终于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

  城市生活给了高加林大显身手的机会,又让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同学黄亚萍。与巧珍相比,黄亚萍无疑是位现代女性,她开朗活泼,却又任性专横,她对高加林的爱炽烈大胆又有一种征服欲。高加林的确与她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他们有相同的知识背景,又有许多感兴趣的话题,当他们俩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时,高加林已经进入了一种艰难的选择之中。当高加林隐隐地有了这种想法时,他的念头很快便被另一种感情压下去了,他想起了巧珍那亲切可爱的脸庞,想起了巧珍那种无私而温柔的爱。当巧珍带着狗皮褥子来看他时,他的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感情一下子表现了出来。在经过反复考虑后,他接受了黄亚萍的爱,可同时意味着这种选择会无情地伤害巧珍,当他委婉地对巧珍表达了他的这种选择后,巧珍含泪接受了,但她却并没有过多地责怪高加林,反而更担心高加林以后的生活,劝他到外地多操心。但是泪水却在脸上刷刷地淌着。

  但是好梦难圆,高加林进城这件事终于被人告发了,他要面对的是重新回到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的所有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过眼云烟难以挽留了。他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更难以面对生他养他的那片土地。他减少了狂热而又冷静的反省,接受了德顺爷爷的一番话,而后一下子扑倒在黄土地上。

  路遥在《人生》中引用了作家柳青的一段话: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这段话的确可以作为《人生》这篇小说的一个注解。

  ====================================================================

  评论:

  王愚:《人生》发表后,引起了读者的重视,在文艺界也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全国各

  地报刊发表了不少评论文章。我读过你的三部中篇后,感到在反映生活的深度与广度上,每

  一部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你在构思《人生》时,窨有些什么具体设想?

  路遥:这部作品,原来我写的时候,确实没有想到会有什么反响。我写农村题材,不是

  一天两天的事了,也不是突然想起要写它,这部作品的雏形在我内心酝酿的时间比较长,大

  概是一九七九年就想到写这个题材。但总觉得准备不充分,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想通,几次动

  笔都搁了下来。然而不写出来,总觉得那些人物冲击着我,一九八一年,下了狠心把它写出

  来。我只想到把这段生活尽可能地表现出来。当作品发表了以后,得到了读者的热情支持,

  收到了上千封来信。我自己实在不想说什么,主要是想听听评论家的意见。王愚:你写《人

  生》,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地探索“人生,搞评论的人谈起来,不免“隔靴搔痒”,也计只有

  你自己更清楚这种探索的甘苦。

  路遥:根据目前发表的评论文章看,评论家们还是敏锐的,对这个作品内涵的东西,都

  基本上看到了,有些地方连我自己都还没有意识到。他们提出的作品中的不足之处,有些意

  见秀有价值。即使那些反面意见,对我也很有帮助。王愚:你的《人生》,给我最突出的印

  象,是对当前这个转折时期中划综复杂的生活矛盾的把握。面对当前整个文学创作的进展来

  看,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然也不仅是《人生》,你的三部中篇,在这个问题上都有

  比较突出的表现,最初发表,后来又得了奖的《惊心动魄的一幕》,尽管有些地方不免精

  疏,但对于十年浩劫时期那虔诚混合着狂热,惶惑交织着冲动的复杂状态的描绘,尤其是挖

  掘主人公内在的精神力量,使他的性格发出闪光,内容是比较厚实的。你的《在困难的日子

  里》也是这样,在那样一种困难的时刻,在那样一个年轻人身上,一种坚毅不屈、冰清玉洁

  的性格力量,和周围严峻的生活矛盾,互相冲撞,回响着悲壮的基调。在《人生》中,对这

  个转折时期的诸种矛盾,从人物的命运,从人物的内心活动中完整地展现出来,比前两部更

  为深刻、广泛。你在好几次讨论会上的发言和你写的文章中都提到,要写交叉地带,胡采用

  同志也谈过这个问题,我是很同意这个观点的。在当前这个除旧布新的转折时期,现实生活

  的各个方面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互相渗透、互相交织,呈现出纵横交错的状态,作家要反

  映这个时代,就要从这样一个视角考虑问题。以我个人的偏见,当前有些作品其所以单薄,

  或者狭窄,或者肤浅,主要的恐怕是局限于狭小的生活范围,写农村就是农村,写城市就是

  城市,待业青年就是待业青年,就呈论事。其中一些较好的作品,也有一定的生活实感,但

  很难通过作品看到时代的风貌,常常是有生活而没有时代。当然,也有的作品,只有空喾的

  时代特点,没有具体的生活实感,那也不行。你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我觉得你在反映矛盾冲

  突问题上,有自己的思考。

  路遥:这方面我是这样想的。生活往往表现出复杂的形态,有些现象,矛盾、冲突浮在

  表面上,一眼就看得到,有些作家常常被这种表面的东西所吸引,所迷惑,不少作品就是描

  写这些东西的。但生活中内在的矛盾冲突,有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看清楚的,而作家的工作

  主要在于拨开生活中表面的东西,钻探到生活的深层中去,而不能满足于表现生活的表面现

  象,这样,作品才能写得深一些。

  王愚:你这个见解很深刻。不少作家到生活中去,一下子被生活的表面现象吸引住了,

  抑制不住自己的热情,没有经过反复的思考、消化、酝酿,常常是描写有余,思考不足,就

  很难深下去了。

  路遥:像农村生产责任制,这是现行政策,在农村和农民中间有着很大的反中央委员,

  从表面上看,农民富起来啦,有钱啦,有粮啦,要买东西。但作品仅仅停留在这一步描写

  上,写他们有了钱,买电视机,飞翔高档商品,写他们昨样把钱拿到手,又花出去,这样写

  当然不参说没有反映农村的新变化,但毕竟不足以反映新政策带来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

  个作家,应该看到农村经济政策的改变,引起了农村整个生活的改变,这种改变,深刻表现

  在人们精神上、心理上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变化,而且旧的矛盾克服了,新的矛

  盾又产生了,新的矛盾推动着体制的不断改革和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

  的调整。总之,整个农村生活经历着一种新的改变和组合,应该从这些方面去着眼。从表面

  现象着眼,就容易写得肤浅、雷同。我自己原来也是这样,所以写的作品很表面。这样的作

  品,引不起读者对生活更深刻地思考。因此,我觉得作家应向生活的纵深开掘,不能被生活

  中表面的东西所迷惑,你刚才提到关于交叉地带的问题,就是我在现实生活感受到的一种新

  的矛盾状态。我当时意识到的是城乡的交叉,现在看来,随着体制的改革,生活中各种矛盾

  都表现着交叉状态。不仅仅是城乡之间,就是城市内部的各条战线之间,农村生活中人与人

  之间,人的精神世界里面,矛盾冲突的交叉也是错综复杂的。各种思想的矛盾冲突,还有年

  轻一代和老一代,旧的思想和新的思想之间矛盾的交叉也比较复杂。作家们应从广阔的范畴

  里去认识它,拨开生活的表面现象,深入到生活的更深的底层和内部,在比较广阔的范围内

  去考虑整个社会矛盾的交叉,不少青年作家的创作都是从这方面去考虑的,我的《人生》也

  是从这方面考虑的,但还做得很不够。

  王愚:就目前来看,《人生》展现的矛盾,是很不单纯的。

  路遥:回过头来看,有些地方显得很不满足,这个作品就主题要求来说,还应该展现得

  更广阔一点,现在还有一些局限。但就这部作品来说,再增加点什么已经很困难了,只有等

  将来再补救。主要是还要更深一步的理解生活。

  王愚:也计正因为这样,对《人生》的评价就有一些不同看法。我以为,你写《人生》

  是要剥开生活的表象,探索生活内在的复杂矛盾,因此,《人生》的主题就是单纯一句话能

  说清楚的。从作品的内涵看,你是探索转折时期各种矛盾交叉点上的青年一代,究竟应该走

  什么样的人生道路的问题。高加林的理想和追求,具有当代青年的共同特征。但也有历史的

  情性加给青年一代的负担,有十年浩劫加给青年一代的狂热、虚无的东西。这些都在高加林

  的身上交织起来,因此,认为作品回答的问题就是高加林要不要改造,高加林的人和观是正

  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嫌简单了些。《人生》的主题应该是交叉的,是从一个主线辐射开来反

  映了时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路遥:这方面的争议多半集中在高加林身上,这是很政党的。对高加林这个人物,老实

  说我也正在研究他。正因为这样,我在作品中没有简单地回答这个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谈

  到作品的主题,过去把主题限定在狭小的范围内,总要使人一眼看穿,有点简单化了。当然

  也不是说让读者什么也看不出来。我的意思是,作品的主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因为生活

  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生活是一个复杂万端的综合体。作品是反映生活的,真实的反

  映生活的作品,就不会是简单的概念的东西,应该像生活本身的矛盾冲突一样,带有一种复

  合的色调。我在《人生》中就想在这个方面进行一些探索,主要表现在高加林身上。至于作

  品的思想性,我觉得,作品的每一部分都渗透着思想,而不是只在作品的总体上有一个简单

  的思想结论。作家对生活认识的深度,应该在作品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渗透着。

  王愚:对!这个问题题得好。当读者读作品时,应该处处都能引起他的思考,而不是读

  完作品才证明了某个结论的正确或谬误。

  路遥:就是这样。像托尔斯泰的作品,处处都会引起读者的深思。《安娜·卡列尼娜》

  开头的第一句话就引起人们的思索。优秀的作品,每一部分都反映了作家对生活认识的深

  度,应该这样去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王愚:作品的主题思想是丰富的,作品的人物也不应该是单一的。像高加林这样的人

  物,就不能够简单地去理解他。他的追求和理想,有这个时代青年人的特色。他想在当民办

  教师的岗位上,想在改变农村落后风俗上,做出一些成绩,想取得一些施展才能的条件,恐

  怕无可非议;但他身上也夹杂着一些个人的东西,追求个人成就、患得患失,碰到不顺心的

  境遇灰心丧气,等等,这一切交织在他身上,引起了精神世界的矛盾冲突,使他处在一个发

  展过程中,高加林是一个在人生道路上的艰苦跋涉者,而不是一个已经走完人生道路的单纯

  的胜利者和失败者。他的内心深处的矛盾和发展变化,触发着青年朋友们的思索,究竟应该

  怎样认识复杂的人生。总之,这是一个多侧面的性格,不是某些性格特点的平面堆砌。

  路遥:我觉得,人物形象能不能站起来,关键是这个形象是否真正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

  冲突,有些评论对人物的看法比较简单。往往把人物思想的先进与否和人物的艺术典型性混

  一谈,似乎人物思想越先进,典型意义就越大,衡量一部作品里的人物是否塑得成功,主要

  看它是否是一个艺术典型。至于根据生活发展的需要,提倡写什么典型,那是另外一个范畴

  的问题,不应该把这两个问题混为一谈,这样的观点,在读者和初学写作者中间已经引起某

  种程度的混乱。至于高加林这个形象,我写的是一个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中,在生活里并不

  应该指责他是一个落后分子或者是一个懦夫、坏蛋,这样去理解就太简单了。现在有些评论

  家也看出来他身上的复杂性,认为不能一般地从好人坏人这个意义上去看待高加林,我是很

  同意的。像高加林这样二十来岁的年轻人,生活经验不足,刚刚踏上生活的道路,不成熟是

  不可避免的。不仅高加林是这样,任何一个刚走上生活道路的年轻人,也不会是一个成熟

  的、完美无缺的人,更何况高加林处在当时那么一种情况下,对任何事情都能表现出正确的

  认识是不可能的。但是在这个青年人的身上,绝不是一切都应该否定的。我自己当民这个人

  物时,心理状态是这样的,我抱着一种兄长般的感情来写这个人物。因为我比高加林大几

  岁,我比他走的路稍微长一点,对这个人物身上的一些优点,或者不好的东西,我都想完整

  地描写出来。我希望这样的人物在我们这个社会里最终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青年,目前出现

  在作品中的这个人物,还没有成熟到这一步。这并不是说我护短,在作品中可以看到,我对

  他思想感情上一些不好的东西的批评是很尖锐的。对于作家的倾向性,咱们已经习惯于看他

  怎样赤裸裸地去赞扬什么,批判什么。我认为,一个作家的倾向性应该包含在作品的整体构

  中。我的倾向性,表现在《人生》的整体中,而不是在某个地方跳出来,同加林批评一顿。

  王愚:这一点,有些评论文章没有讲得秀充分,我觉得你最后那样的结尾,或者辩不是

  结尾的结尾,已经指出来,对于高加林这样的人物,实实在在的扎根在生活的土地上,才会

  有一个新的开始。你对高加林是寄予厚望的。路遥:这里面充满了我自己对生活的一种审美

  态度,这是很明确的。至于高加林下一步应该怎样走,他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某种程

  度上应该由生活来回答,因为生活继续在发展,高加林也在继续生活下去。我相信,随着我

  们整个社会的变化、前过,类似高加林这样的青年,最终是会走到人生正道上去的,但今后

  的道路对他来说,也还是不平坦的。

  王愚:对。他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还会遇到许多风风雨雨。

  路遥:这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在矛盾中前进的。

  王愚:你创造高加林这个形象时,是有原型呢,还是从很多青年人身上概括出来的呢?

  路遥:我自己是农村出来的,然后到城市工作,我也是处在交叉地带的人。这样的青年

  人我认识很多,对他们相当熟悉。他们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我都很清楚,这些人中包括

  我的亲戚,我家里就有很多这样的人,我弟弟就是这样的人。我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感

  受,才概括出这样的人物形象。

  王愚:高加林的形象,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恐怕主要是作者认认真真、老老实实从生

  活出发,把握了生活中复杂的矛盾冲突,而又完整地表现了出来。这个人物不仅是农村青年

  的写照,也是这个时代一些青年的缩影。

  路遥:高加林作为一个当代青年,不仅是城市和农村交叉地带的产物,其他各种行业也

  有高加林,城市里的高加林,大学里的高加林,工厂里的高加林,当然,更多的是农村中的

  高加林。这样的青年,在我们社会中,并不少见,我当初的想法是,我有责任把这样一种人

  物写出来,一方面是要引起社会对这种青年的重视,全社会应该翔他们,从各个方面去关怀

  他们,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起来,作为我们整个的国家和未来事业是要指靠这一代人的,所

  以我们必须要从现在开始,严肃地关注他们,重视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从青年自身来说,在

  目前社会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要求时,他们应该正确地对待生活和对待人生,从某种意义上

  来说,尤其是年轻时候,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永远有一个正确对待生活的问

  题。

  王愚:应该说,高加林的性格是多层次的,在他身上不仅仅是个人特点的堆砌,而是反

  映了我们时代的诸种矛盾。另外一些人物也是这样,有些人物,在已发表的评论文章中还谈

  的不多,像刘巧珍这个人物,是一个很美的形象,但也反映着农村女青年自身的一些矛盾,

  还有高明楼这个形象,你没有把他简单化,他身上有多年来形成的一种优越感,甚至一种

  “霸气”,但却有他顺应时代发憎爱分明的一面,有心计、有胆识,也有很多复杂的东西。

  刘巧珍这个形象,你突出加以表现的,更是我们这个民族悠久的历史所赋予这一代青年的一

  种美好素质,看来,你是很欣赏这个人物的。

  路遥:刘巧珍、德顺爷爷这两个人物,有些评论家指出我过于钟爱他(她)们,这是有

  原因的。我本身就是农民的儿子,我在农村里长大,所以我对农民,像刘巧珍,怀着这样一

  种感情来写这两个人物的,实际上是通过这两个人物寄托了我对养育我的父老、兄弟、姊妹

  的一种感情。这两个人物,表现了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一种传统的美德,一种在生活

  中的牺牲精神。我觉得,不管社会前进到怎样的地步,这种东西对我们永远是宝贵的,如果

  我们把这些东西简单地看作是带有封建色彩的,现在已经不需要了,那么人类还有什么希望

  呢?不管发展到什么阶段,这样一种美好的品德,都是需要的,它是我们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最基本的保证。当然他们有他们的局限性,但这不是他们的责任,这是社会、历史各种原因

  给他们造成的一种局限性。

  王愚:我们的历史的惰性,限制着他们应该有所发展的东西不能发展。

  路遥:正因为这样,他们在生活中,在人生道路上不免会有悲剧发生,像刘巧珍,她的

  命运是那么悲惨,是悲剧必的命运。我对这个人物是抱着一种深深的同情态度的。

  王愚:相形之下,我总觉得黄亚萍这个人物写得单薄了一点,我所谓“单薄”就是说黄

  亚萍身上虚荣、肤浅的东西写出来了,这个人物内心里必然会有的矛盾冲突,她在人生道路

  上的颠簸,似乎都写得不够深。这也许是我个人的偏见,不知你究竟怎样想,好些评论文间

  也没有更多的提到这个人物。然而从这个人物和高加林的关系来看,应该是既有互相影响的

  一面,也有互相矛盾的一面。刘巧珍美好的心灵体现了我们这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她在

  困难的时候温暖了高加林的心,坚定了高加林在生活中支撑下去的信心。这是和高加林旗旗

  鼓相当的一个形象。但高加林和黄亚萍之间,互相沟通、互相冲突的东西毕竟太少,似乎只

  在于衬托出高加林的悲剧命运。

  路遥:这个作品确实有不足的地方,我写较长的东西经验不是很丰富的,因为牵涉到的

  人物比较多,有的人物就没有很好去展开,我对这些人物的关注也不够,和一个初次导演戏

  的导演五样,常常手忙脚乱,有时候只能盯住内上主要角色,对一些次要的人物照顾不过

  来。而一些有才能的、经验丰富的作家,就像一个胸奶全局的导演,使每一个角落都有戏,

  我现在还是一个实习导演,只能关注主要人物。黄亚萍这个人物,我原来设想的要比现在的

  规模更大一些,这个人物现在的表现还是个开始,她应该在以后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在作品

  已经完成了,来不及弥补了。如果这部作品能够展开的话,可能比现在好一些,也不仅是黄

  亚萍一个人,还有其他人物,像高明楼这样的人,如果作品再往前发展,说不定,他还会上

  升到主要地位上去,我现在还只能关注到主要的部分。当然一个完整的作品是不应该有次要

  部分的。

  王愚:像戏剧演员常说的,在舞台上只有演员,没有小角色。

  路遥:这就像盖一所房子,你关心的主要是横梁、立柱,而且想办法搞得独特一些,其

  他部分就来不及精雕细刻了,有时候甚至是用一般的材料来填充。这样,有些地方显得很平

  庸,我也是很不满足的。

  王愚:艺术创作上要照顾到每一部分,确实是不容易的,不仅关系到作家的器识,也关

  系到作家的经验和功力,不少大师们在结构上下功夫,确非偶然。在托尔斯泰笔下,像《安

  娜·卡列尼娜》中的奥勃朗斯基这样的人物,应该说是次要的,但他在作品反映的生活范围

  内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使得整个作品的结构显得那么熨贴和匀称。《人生》后面的两个情节

  似乎和整个作品的结构贴得不是那么紧,一个是高加林从乡村到城市的地位的变化化,是由

  于他叔父的偶然到来;而他从城市又回到乡村,却是碰到张克男的母亲那样一个女人,出于

  妒忌而告密,都过于突然。这些地方不知你是怎样考虑的。

  路遥:艺术作品高不开虚构。关键问题要看作品描写的矛盾冲突、人物的命运,以及冲

  突的转化和发展,从历史生活本质的角度检验,是不是合情合理的。有些地方看起来,偶然

  性太明显,主要还是作者没有写充分。后面两个情节,不能简单地说是偶然的,只能说我没

  有写充分。

  王愚:由此,我想到当前小说创作中的一些问题。我们常说现实主义要演化,结合《人

  生0》的创作来看,这个“深”一方面是反映生活中矛盾冲突的深刻性,一方面是人物性格

  的内在的丰富性,也就是更深刻的反映多侧面的性格。今年《延河》二期发表的陈涌同志的

  文章,提出了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他认为文艺作品表现矛盾冲突,不光要表现人和周围

  事物的矛盾冲突,而且要更进一步反映人物本身的矛盾冲突,即使新人形象也是这样。你的

  《人生》,我觉得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很突出。

  路遥:实际上,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不是孤立的,是和整个社会密切相关

  的,互皙射的。有些作品,尽可以编造许多动人的故事,但他们没有关注人物的精神世界,

  人在作品只是一个道具,作品就不会深。欧洲有些作家,包括大仲马,为什么比巴尔扎克,

  托尔斯泰低一筹,原因也在于此。

  王愚:今天和你的谈话,使我受益不浅。作家要研究生活。研究人物;评论家就要研究

  作家,研究作品,注意作家们在研究生活上、反映生活上有什么新的经验,新的思考。这

  样,作家和评论家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

  路遥:实际上,作家和评论家都应该研究生活。评论家研究生活,也研究作品;作家研

  究生活,也重视评论。只有这样,评论家才能准确地评价作品,作家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

  王愚:最近,听说《人生》和《在困难的日子里》都要改编成**,你除了改编这两部

  **外,还有什么新的打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931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8
下一篇2024-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