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林聪传的文言文题

关于林聪传的文言文题,第1张

1 文言文阅读《崔延伯传》的答案是什么

崔延伯,博陵人也。

祖寿,于彭城陷入江南。延伯有气力,少以勇壮闻。

仕萧赜,为缘淮游军,带濠口戍主。太和中入国,高祖深嘉之,常为统帅。

胆气绝人,兼有谋略,所在征讨,咸立战功。积劳稍进,除征虏将军、荆州刺史,赐爵定陵男。

荆州土险,蛮左为寇,每有聚结,延伯辄自讨之,莫不摧殄。由是穰土帖然,无敢为患。

二年,除安北将军、并州刺史。在州贪污,闻于远近。

还为金紫光禄大夫。出为镇南将军、行岐州刺史,假征西将军,赐骅骝马一匹。

正光五年秋,以往在扬州建淮桥之勋,封当利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寻增邑一百户,改封新丰,进爵为子。

2 有关崔瞻的文言文题目

崔瞻,字彦通,聪悟勤学,有文才,容貌英俊举止优雅,神采端庄,不随便发言。

十五岁时,被刺史高昂召去任主簿,清河公高岳徵用崔瞻为开府西合祭酒。崔暹为中尉,启奏朝廷任崔瞻为御史,这是因崔瞻有才气与名望的缘故,并非出於对他的喜爱。

高祖入朝,崔瞻回到晋阳,与北海王晞同被召作陪从,都是诸公子的宾友。随后作相府中兵参军,改任主簿。

世宗驾崩,秘未发丧,显祖任命崔瞻兼作相府司马出使邺。魏耋静帝於人日登云龙门,崔瞻的父亲崔䴙陪同宴饮,又命崔瞻坐在孝静帝近边,也让崔瞻作应诏诗,孝静帝问邢邵等人道:“此诗与他父亲作的诗相比怎麽样?”众人都说:“崔䴙的诗博雅弘丽,崔瞻的诗格调清新,都可被称为诗人之冠。”

宴会结束后,众人共同感叹赞赏他们,都说:“今天的宴会是同时为崔瞻父子举办的。”。

3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林聪

《林聪传》

1C(当:应当,应该)

2C(A项,“之”,代词,他们/助词,的。B项,“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修饰关系。C项,“所”,均为助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D项,“于”, 介词,到/介词,在)

3A(④是御史黄溥等弹劾林聪的内容;⑤是林聪为私的行为;⑥是说汪直庇护巡抚陈钺,林聪未能抗争,也不能表现他秉公论事)

4D(不是“因林聪庇护巡抚陈钺”人们觉得惋惜,是汪直庇护巡抚陈钺,林聪没能抗争)

5(1)林聪揭发了他(单增)的罪行,将他投入钦犯监狱,后来获得宽恕。单增从此不敢放肆。

(2)众官吏畏惧林聪的风纪法度,林聪所说的,没有人敢不执行,吏部尤其严重。

(3)林聪因旧有的德望被召用,秉公论事,不严厉但肃敬,当时声望更高。

文言文大意

林聪,字季聪,是宁德人。正统四年(1439)中进士。景泰元年(1450),晋升为都给事中。当时正多变故,林聪慷慨激昂地议论政事,没有忌讳。中官金英的家人犯了法,都御史陈镒、王文治了他家人的罪,没有治金英的罪。林聪率领同僚弹劾陈镒、王文畏惧权势纵容邪恶,两人都被投入监狱。

中官单增管理京营受到宠信,朝廷官员稍有冒犯他的就遭到侮辱。单增家中的仆人白天杀人,抢夺民产,侵占商税。林聪揭发了他的罪行,将其投入钦犯监狱,后来获得宽恕。单增从此不敢放肆。

景泰三年(1452)春天,林聪上疏说:“臣的职责在于纠察刑罚官司。妖僧赵才兴的上百口远亲,按法律不应当治罪,却被逮捕带至京城。叛贼王英,兄长不知情,家人按法律不应当被逮捕,却全部被发配到流放之地。虽然最终被赦免,然而他们开始受到的伤害已不堪忍受。湖广巡抚蔡锡因弹劾副使邢端,被邢端揭发短处,在监狱关押多年,而邢端仍担任原职。侍郎刘琏管理粮饷侵占隐瞒,不应无罪,比较沈固、周忱侵吞数以万计的钱财,谁轻谁重?刘琏被投入监狱,追收赃款,而对沈固、周忱没有问罪。犯人徐南与儿子中书舍人徐颐,都因是王振的同党应当斩首,却判定徐南斩首,徐颐只被除名。这些都是刑罚失平的例子。” 皇帝认为他说得对。邢端被投入监狱,刘琏得到释放,徐南也减去死刑,被除名。

众官吏畏惧林聪的风纪法度,林聪所说的,没有人敢不执行,吏部尤其严重。内阁及御史们都认为林聪喜好弹劾建议,不和他友善。这年冬天,林聪的外甥陈和任教官,想调到家乡附近以便于赡养父母,林聪为此到吏部替他说话。御史黄溥等人于是弹劾林聪挟制吏部;并且说他先前弹劾白仲贤是为了偏私他的同乡参政方员,想剥夺白仲贤的官职给他;林聪与吴诚有积怨,就弹劾吴诚;福建参政许仕达嘱托林聪以求升迁,林聪推举许仕达可以任巡抚。奏章下达朝廷审讯,判定犯专断选拔官吏的法规罪,以斩首论处。高谷、胡■尽力相救。皇帝自己也了解林聪,只贬为国子学正。

天顺四年(1460),曹钦造反。锦衣官校厌恶曹钦杀死指挥逯杲,全部捕获曹钦的亲戚和朋友。千户龚遂荣及外舅贺三也在其中。人们知道他们是被冤枉的,没有谁敢直言,林聪为他们辩解把他们放出来。其他昭雪的人很多。成化十三年(1477)秋,被授予刑部尚书官职,不久加官太子少保。林聪因旧有的德望被召用,秉公论事,不严厉但肃敬,当时声望更高。成化十五年(1479),偕同中官汪直、定西侯蒋琬调查辽东失败的情况。汪直庇护巡抚陈钺,林聪未能抗争,谈及此事的人都觉得惋惜。成化十八年(1482),林聪请求辞官未得许可,死在任上,时年六十八岁。赠予少保,谥号庄敏。

4 关于黄琬幼的文言文

黄琬(1)幼而慧(2)。祖父琼,初为魏郡(3)太守。建和(4)元年正月日食(5)。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6)。太后诏(7)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8)。琬年七岁,在傍,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

①黄琬:东汉人。 ②辨慧:能说会道且聪明伶俐。 ③魏郡:古郡名。 ④建和:汉恒帝年号 ⑤食:同“蚀”。 ⑥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京城里看不到日食而黄琼把日食的情况报告朝廷,让他们知道。 ⑦诏:皇帝的命令。 ⑧未知所况:不知道如何来描述。

译文:

黄琬虽然年幼但聪明。祖父黄琼,早年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里发生日食,京城(洛阳)看不见(日食)的情况,黄琼把当地所见报告朝廷。太后下令问日食多少,黄琼思考如何回复太后,可不知道怎样来描述(日食的情况)。黄琬当时7岁,在祖父身旁,说:“何不说日食后余下的太阳,好像一弯新月?”黄琼大为惊讶,立刻用黄琬的话回答太后的询问,于是特别喜爱这小孙子并认为他与众不同。

5 文言文《鲍君》的练习及答案

最佳答案

鲍君

昔汝南有人,于田中设绳,以捕獐而得者。其主未觉,有行人见之,因窃取獐去,犹念取之不俟其主,有鲍鱼,乃以一头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村里因共而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转多奉之者,丹楹藻棁,钟鼓不绝。病或有偶愈者,则谓有神。行道经过,莫不至祠焉。积七八年,鲍鱼主后行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耳,何神之有?"于是乃息。(出《抱朴子》)

译文

从前汝南有个人在田野里设下了绳网想捕获猎禽兽。一天,网里套住了一头獐子,本主没发现,一个过路的人偷偷取走了獐子。过路人想想觉得太不够意思,就把带着的鲍鱼放一只在网里。本主来后看见了鲍鱼,惊怪地认为这是神,不敢拿回去。村庄里的人们知道后就在得鱼的地方建了个祠庙,叫"鲍君"神,传说开来,祭祀的人很多。庙的柱子漆成红色,屋梁也画了花纹,日日钟鼓声不断。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好了,就更说这神特别灵,走路人过庙门也都进去祈祷。七八年后,那个当初往网里放鲍鱼的人经过祠庙,问是怎么回事,村人就如实告诉

6 初中文言文王守一的翻译及习题答案

王守一

唐朝贞观初年,洛阳城有个平民百姓叫王守一,自称是终南山人,经常背着个大壶卖药,有人求他买药买不到的,必然病重而死;如果他急忙赶着没病的人送给他药,这人十天后必定染上重病。有个叫柳信的,祖祖辈辈住在洛阳,他家有万贯财产,却只有一个儿子。儿子成年后,忽然在眉头生出个肉块。多次让人治疗,肉块也不能除掉,听说有这么个王守一,他便亲自登门祈求,请到家里后,便叫出儿子让他看。王守一先点上香,叫人摆上酒肴果脯,就像祭奠什么一样,然后才从药壶里取出一丸药。用嘴嚼一嚼摊敷在肉块上,又叫摆上酒肉筵席。不多时,肉块破了,有一条小蛇露出来掉在地上,长约五寸,五彩斑斓,渐渐长到一丈左右长。王守一把筵席上摆的酒喝光了,对着蛇呵叱一声,那条蛇便腾空跃起,顿见云露缭绕天色昏暗。王守一忻然自得地骑着蛇飞去,不知飞到了什么地方 左宗棠大腹便便,茶余饭后,也总喜欢捧着自己的肚皮说:“将军不负腹,腹亦不负将军。”有一天,他心情大好,而不是小好,便效仿苏东坡当年的口吻声气问周围的人:“你们可知道我肚子里装的是什么?”这问题一出,可就热闹了,有说满腹文章的,有说满腹经纶的,有说腹藏十万甲兵的,有说腹中包罗万象的,总之,都是惟恐马屁拍得不够响。可不知怎的,左宗棠这回却拗着劲,对那些恭维的话无动于衷,脑袋瓜摇了又摇。帐下有位小营官在家乡原是个放牛伢子,他凭着朴素的直觉,大声说:“将军的肚子里,装的都是马绊筋。”左宗棠一拍案桌,跳起身来,夸赞他讲得太对了。这小鬼就凭一句正点的话,破格提拔。湖南土话称牛吃的青草为“马绊筋”。左宗棠生于古历壬申年,属猴,但他最喜欢的却是牛,喜欢牛能负重行远,为此他不惜诡称自己是牵牛星降世。这话可不是说着好玩的,他在自家后花园里,专门凿了口大池子,左右各列石人一个,样子酷似牛郎和织女,此外,还雕了一头栩栩如生的石牛,置于一旁

7 有没有一篇关于汤敦甫的文言文

原文: 汤敦甫在京师,乘车过宣武门大街,有卖菜翁弛担坐,御者误触之,菜倾于地。翁捽其御者,詈且殴,索偿菜值。公启帘问曰:“值几何?我偿汝。”翁方钱一贯,公揣囊中已空,命同来家中取钱。翁不肯曰:“偿则此地偿耳。”公为之窘。适南城兵马司指挥至,起居已,曰:“此小人,由某携回重惩可也。”翁始怕恐,叩首乞哀公谓指挥曰:“无庸,假贯钱足矣。”指挥如数与之。翁叩谢去。公仍停辔与指挥言良久,意翁行已远,乃别指挥,叱驭去。

译文:

汤敦甫在京师的时候,坐车经过宣武门大街,有个卖菜的老翁歇了担子坐在路旁,赶车人不小心碰上了,菜都打翻在地上。老翁抓住赶车人不放,又骂又打,叫赔菜钱。汤敦甫掀开帘子问:“值多少钱?我赔你。”老翁要一贯钱,汤敦甫摸了摸袋子,里边没钱,就叫他一块儿到家里拿钱。老翁不肯,说:“要赔就在这儿赔。”这弄得汤敦甫很是尴尬。正好南城兵马司指挥到了,相互行完了礼,就说:“这纯属小人,让我抓回去重重治罪就行了。”老翁这才害怕起来,磕着头求饶。汤敦甫对指挥说:“不用,借我贯钱就行了。”指挥把钱给了他。老翁磕头道谢就走了。汤敦甫停着车与指挥讲了好一会话,算着老翁已经走远(怕指挥去找老翁的麻烦),这才告别指挥,叫车子出发。

1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林聪

《林聪传》

1C(当:应当,应该)

2C(A项,“之”,代词,他们/助词,的。B项,“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修饰关系。C项,“所”,均为助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D项,“于”, 介词,到/介词,在)

3A(④是御史黄溥等弹劾林聪的内容;⑤是林聪为私的行为;⑥是说汪直庇护巡抚陈钺,林聪未能抗争,也不能表现他秉公论事)

4D(不是“因林聪庇护巡抚陈钺”人们觉得惋惜,是汪直庇护巡抚陈钺,林聪没能抗争)

5(1)林聪揭发了他(单增)的罪行,将他投入钦犯监狱,后来获得宽恕。单增从此不敢放肆。

(2)众官吏畏惧林聪的风纪法度,林聪所说的,没有人敢不执行,吏部尤其严重。

(3)林聪因旧有的德望被召用,秉公论事,不严厉但肃敬,当时声望更高。

文言文大意

林聪,字季聪,是宁德人。正统四年(1439)中进士。景泰元年(1450),晋升为都给事中。当时正多变故,林聪慷慨激昂地议论政事,没有忌讳。中官金英的家人犯了法,都御史陈镒、王文治了他家人的罪,没有治金英的罪。林聪率领同僚弹劾陈镒、王文畏惧权势纵容邪恶,两人都被投入监狱。

中官单增管理京营受到宠信,朝廷官员稍有冒犯他的就遭到侮辱。单增家中的仆人白天杀人,抢夺民产,侵占商税。林聪揭发了他的罪行,将其投入钦犯监狱,后来获得宽恕。单增从此不敢放肆。

景泰三年(1452)春天,林聪上疏说:“臣的职责在于纠察刑罚官司。妖僧赵才兴的上百口远亲,按法律不应当治罪,却被逮捕带至京城。叛贼王英,兄长不知情,家人按法律不应当被逮捕,却全部被发配到流放之地。虽然最终被赦免,然而他们开始受到的伤害已不堪忍受。湖广巡抚蔡锡因弹劾副使邢端,被邢端揭发短处,在监狱关押多年,而邢端仍担任原职。侍郎刘琏管理粮饷侵占隐瞒,不应无罪,比较沈固、周忱侵吞数以万计的钱财,谁轻谁重?刘琏被投入监狱,追收赃款,而对沈固、周忱没有问罪。犯人徐南与儿子中书舍人徐颐,都因是王振的同党应当斩首,却判定徐南斩首,徐颐只被除名。这些都是刑罚失平的例子。” 皇帝认为他说得对。邢端被投入监狱,刘琏得到释放,徐南也减去死刑,被除名。

众官吏畏惧林聪的风纪法度,林聪所说的,没有人敢不执行,吏部尤其严重。内阁及御史们都认为林聪喜好弹劾建议,不和他友善。这年冬天,林聪的外甥陈和任教官,想调到家乡附近以便于赡养父母,林聪为此到吏部替他说话。御史黄溥等人于是弹劾林聪挟制吏部;并且说他先前弹劾白仲贤是为了偏私他的同乡参政方员,想剥夺白仲贤的官职给他;林聪与吴诚有积怨,就弹劾吴诚;福建参政许仕达嘱托林聪以求升迁,林聪推举许仕达可以任巡抚。奏章下达朝廷审讯,判定犯专断选拔官吏的法规罪,以斩首论处。高谷、胡■尽力相救。皇帝自己也了解林聪,只贬为国子学正。

天顺四年(1460),曹钦造反。锦衣官校厌恶曹钦杀死指挥逯杲,全部捕获曹钦的亲戚和朋友。千户龚遂荣及外舅贺三也在其中。人们知道他们是被冤枉的,没有谁敢直言,林聪为他们辩解把他们放出来。其他昭雪的人很多。成化十三年(1477)秋,被授予刑部尚书官职,不久加官太子少保。林聪因旧有的德望被召用,秉公论事,不严厉但肃敬,当时声望更高。成化十五年(1479),偕同中官汪直、定西侯蒋琬调查辽东失败的情况。汪直庇护巡抚陈钺,林聪未能抗争,谈及此事的人都觉得惋惜。成化十八年(1482),林聪请求辞官未得许可,死在任上,时年六十八岁。赠予少保,谥号庄敏。

2 宁德主要有哪些历史名人

历史上,宁德孕育出唐朝福建第一进士薛令之、宋代爱国主 义诗人谢翱、明朝爱国将领刘中藻、清朝著名虎将甘国宝、中国 世界语第一人林振翰、中国佛教协会首位会长圆瑛等一批杰出 人物。

薛令之字君珍,号明月先生,唐福建道长溪廉村(今福 安市溪潭镇廉村高岑)人,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生。 福建第一个进士,官至太子侍讲。

薛令之少时聪颖好学,颇具诗 才。神龙二年(706年),薛令之北上长安应试得中。

开元中, 唐玄宗授他左补阙之职,并命他与贺知章同为太子李亨侍讲。薛 令之生前编著有《明月先生集》、《补阙集》、《自悼》、《灵岩 寺》等作品。

郑虎臣字廷翰,又字景兆,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 生于福建路长溪县柏柱南山(今福安市溪柄南山洋头村)。父郑 埙,宋理宗时任越州同知,遭贾似道陷害,流放至死。

郑虎臣受 株连,被充军边疆,后遇赦放归。后郑虎臣在押解大奸臣贾似道 途中将其诛杀,为天下除奸。

事迹被载入《闽都别记》。德祐元年(1275年),郑虎臣任会稽(今浙江绍兴)县尉。

郑虎臣曾 编《吴都文粹》一书,今犹存。 陈普字尚德,号惧斋,世称石堂先生。

南宋淳祐四年 (1244年)生于宁德二十都石堂(今属蕉城区虎贝)。南宋著名 教育家、理学家,其铸刻漏壶为世界最早钟表之雏形。

陈普幼年 励志发奋苦读,览四书五经。长大后,陈普潜心探研朱熹理学。

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兵南下,陈普遂隐居于石堂山,终曰 以穷经著述自娱。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亡,陈普以宋遗 民自居,誓不仕元。

陈普博览群书,精研诸子百家,博闻广见, 多才多艺。 自六经外,他还熟谙律吕、天文、地理、历数之学, 精于阴阳玑衡之说。

元延祐二年(1315年),陈普病逝于莆中, 由其亲属扶柩归里,葬于石堂山。陈普一生撰著甚丰,著有 《四书句解铃键》、《学庸指要》、《孟子纂图》、《周易解》、《尚 书补微》、《四书五经讲义》、《浑天仪论》、《咏史诗断》、《字 义》等数百卷。

传世之作有《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石堂 先生遗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朱熹撰,陈普注)。 谢翱字皋羽,号晞髪子,又号宋累。

生于南宋淳祐九年 (1249年),福建路福安县樟南坂(今属福安市)人,后徙浦 城。南宋著名爱国志士,又被誉为“宋末诗坛之冠”。

南宋咸淳 三年(1267年),谢翱赴临安(今杭州)考进士,未举。不久, 作《宋祖铙歌鼓吹曲》十二篇、《宋骑吹曲》十篇,被太常寺采 作朝廷乐曲。

景炎元年(1276年),宋端宗在福州即位后,翌 年,元军由浙入闽,谢翱跟随文天祥抗击元军,转战于龙岩、广 东梅县、江西会昌等地。 文天祥兵败撤退,仓促间与谢翱在赣州 章水上握别。

分手时,文天祥解下所佩端砚相赠。元军占领江 西,谢翱遂潜回寓居地浦城。

祥兴元年(1278年),在家务农的 谢翱不堪元人压迫,复辗转流离入浙江。三年后他获悉文天祥被 害于燕京柴市,悲不能禁,常独自一人行游于浙,每遇与文天祥相别时类似的景物,便徘徊顾盼,失声痛哭。

元至元二十七年 (1290年),谢翱登严子陵钓台,设文天祥牌位于荒亭隅,以铁 如意击石。元贞元年(1295年),谢翱寓居杭州西湖,因肺疾复 发,客死他乡。

谢翱生前著书殆百卷,有《晞髪集》十卷、《晞 髪遗集》两卷、《晞髪遗集补》一卷及《天地间集》、《登西台 恸哭记》传世。 刘中藻字荐叔,号洄山,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出 生于福安市。

明崇祯六年( 1633年)癸酉科中举,闽清教谕, 崇祯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进士,授行人官职。曾奉旨出山 海关慰劳守边三军。

回京复命恰适李自成破燕都,他待机回福 安,隐居彭洋。 后来明皇族朱氏子孙唐王在福建登基称帝,中藻 出山协助唐王抗清,封郐给事中。

后唐王败殁于汀州,中藻组织 义军万余人(多为畲族子弟兵),以族孤军转战闽浙两省之间, 攻下泰顺、福安、古田等七县,鲁王至闽,中藻迎奉,鲁王封他 为兵部尚书东阁学士。 义军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兵败退守 福安城,清总督陈锦率兵十万围困福安城达四个月。

为了避免城 破之日清军屠城,刘中藻毅然选择自己赴死以保福安百姓,于 16奶年吞金自尽。生前著有《葛衣集》行世。

张以宁字志道,元大德四年(1300年)生于古田县官宦 之家。 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

是闽东继谢翱之后又一位有全国性 影响的诗人。代表了境内元明两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元泰定 四年(1327年),张以宁考中进士,任浙江黄岩县判官,后升江 苏六合县尹。张以宁生前著述颇丰,惜多散逸。

1990年出版的 《全明诗》第一集,收录其不少逸诗。 林聪字季聪,号见庵,宁德七都浦源人。

生于明永乐十三 年(1415年)。林聪幼承庭训,智力过人,日记数千言,下笔立 就。

曾官至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任上政绩显著,不畏权势,弹 劾群奸,史称他“直声闻天下”,朝野“莫不望其风采”。正统五年(1440年),林聪中进士。

景泰三年(1452年)三月,林 聪任纠察刑狱。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擢拜林聪为左 佥都御史,命他前往山东赈饥。

成化二年(1466年),江淮发生 特大饥荒,朝廷复命林聪往赈,其。

3 林聪是什么朝代

林聪(1417年-1482年10月6日)字季聪,号见庵,福建宁德七都人。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出生。明朝成化年间,官拜刑部尚书,父林观,擅诗文。

林聪幼承庭训,刻苦攻读。正统三年(1438年)中举人;正统四年(1439年)中进士;正统八年(1443年)任刑科给事中。

林聪耿直敢言,上任初即针对宁德县宝丰银矿劳动条件恶劣、课银额重等情况上《请免宁德县除办银课外别项差办状》,但未被采纳。次年,福建参政宋彰定该矿岁课银3090两,比永乐元年(1403年)增加1000多两。

正统九年(1444年),叶宗留领导矿工在闽、浙边区起义,与沙县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彼此呼应,声势很大。林聪再次上疏,极言福建银场课银之艰,乞速减免。

矿工起义被镇压后,明朝廷终于接受林聪建议,罢宁德、建宁银税。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族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军侵边,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仓促北征,在土木堡大败,英宗被俘。

“土木之变”后,林聪多次上疏,抨击宦官擅政的诸多弊端。景泰元年(1450年),林聪迁都给事中。

当时,代宗废英宗的皇太子,立己子为太子,众人唯唯,独林聪认为不可。后也先将英宗放还,代宗担心于己不利,欲薄接礼,独林聪请求备銮接回。

林聪还上疏要求,将王振乱政与党恶之罪昭示天下,但代宗不置可否。景泰三年(1452年)三月,林聪受命纠察刑狱,对冤狱给予平反。

当时,湖广巡按使蔡锡因弹劾副使邢端“贪纵”,反遭邢端之攻讦,系狱经年。林聪查明邢端劣迹,上疏奏明,将邢端下狱,蔡锡获释。

当时,也先遣使入贡,自称“大元田盛可汗”。朝廷议论对也先的称呼,众大臣主张顺其自称为可汗,独林聪以为不可。

代宗不听,仍遵大臣议。景泰四年(1453年)初,迁林聪为春坊司直郎。

大学士商辂上书,言六科不可无林聪,代宗乃复林聪为吏科给事中。景泰五年(1454年)三月,林聪目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上疏弹劾权贵石亨等人倚势侵田,要求将擅占民田者治罪,并还田与民。

林聪刚正不阿,仗义执言,不少佞臣因之下狱、贬官或外调。因声望日隆,也遭到一些人的嫉恨。

景泰五年(1454年)冬,御史黄溥等弹劾林聪挟持吏部、徇私荐举福建参政许仁达为巡抚以及泄私怨弹劾兵部主事吴诚等事。林聪因此被判死罪。

大学士高谷、礼部尚书胡滢皆为林聪抱不平,极力挽救。代宗遂诏释林聪,将其贬为国子学正。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位,升林聪为左佥都御史。受命前往山东赈饥。

林聪开仓济民,救活145万人。回朝复命后,升右副都御史。

天顺二年(1458年),林聪鉴于苛刑峻法下冤狱不断,上《乞缓重狱疏》,提出春判秋决的主张,使死刑犯得有时间上诉复审,减少冤狱。英宗纳其言,诏令:“每岁霜降后,三法司会同廷臣审录重囚。”

此制谓之朝审,遂成永制。天顺四年(1460年),曹钦谋反,官府镇压时累及无辜,林聪急令制止,并为无辜者辩冤。

成化二(1466年),江淮一带饥荒,朝廷命林聪前往赈灾。林聪奏请“贷江南粮及支运粮数十万给民,且与之种”。

赈饥回京后,升任右都御史。成化七年(1471年),林聪巡抚大同,苦心筹划,整饬军务,加强边备。

因积劳成病,于成化八年(1472年)辞官。成化十年(1474年),病愈后 ,掌南京都察院事。

成化十三年(1477年),升任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虽已年过六旬,但仍“夙夜匪懈”,详核案件,为蒙冤的死囚平反,总数不下600人。由于秉公办事,声望益著。

成化十五年(1479年),与宦官汪直、定西侯蒋琬往辽东查办案件。成化十六年(1480年),上疏乞归未准;成化十八年(1482年)闰八月庚寅日(10月6日),病逝于任上,享年六十八岁。

朝廷诰授荣禄大夫、太子少保,谥庄敏。灵柩归葬于宁德八都铜境山。

林聪著有《奏议》8卷、《见庵文集》14卷,有抄本流传。编辑本段相关文献明史 林聪,字季聪,宁德人。

正统四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

景泰元年进都给事中。时方多故,聪慷慨论事,无所讳。

中官金英家人犯法,都御史陈镒、王文治之,不罪英。聪率同列劾镒、文畏势从奸,并及御史宋瑮,谢琚,皆下狱。

已而复职。聪又言瑮、琚不任风纪,二人竟调外。

中官单增督京营有宠,朝士稍忤者辄遭辱;家奴白昼杀人,夺民产,侵商税。聪发其奸,下诏狱。

获宥。增自是不敢肆。

三年春,疏言:“臣职在纠察刑狱。妖僧赵才兴之疏族百口,律不当坐,而抄提至京。

叛人王英,兄不知情,家口律不当逮,而俱配流所。虽终见原,然其始受害已不堪矣。

湖广巡抚蔡锡以劾副使邢端,为所讦,系狱经年,而端居职如故。侍郎刘琏督饷侵隐,不为无罪。

较沈固、周忱乾没万计,孰为轻重?琏下狱追征,而固、忱不问。犯人徐南与子中书舍人颐,俱坐王振党当斩,乃论南大辟,颐止除名。

皆刑罚之失平者。”帝是之。

端下狱,琏得释,南亦减死,除名。东宫改建,聪有异论,迁春坊司直郎。

四年春,学士商辂言聪敢言,不宜置之散地,乃复为吏科都给事中。上言夺情非令典,请永除其令。

帝纳之。初,正统中,福建银场额重,民不堪。

聪恐生变,请轻之。时弗能用,已果大乱。

及是复极言其害,竟得减免。五年三月,以灾异。

《林聪传》

  1C(当:应当,应该)

  2C(A项,“之”,代词,他们/助词,的。B项,“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修饰关系。C项,“所”,均为助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D项,“于”, 介词,到/介词,在)

  3A(④是御史黄溥等弹劾林聪的内容;⑤是林聪为私的行为;⑥是说汪直庇护巡抚陈钺,林聪未能抗争,也不能表现他秉公论事)

  4D(不是“因林聪庇护巡抚陈钺”人们觉得惋惜,是汪直庇护巡抚陈钺,林聪没能抗争)

  5(1)林聪揭发了他(单增)的罪行,将他投入钦犯监狱,后来获得宽恕。单增从此不敢放肆。

  (2)众官吏畏惧林聪的风纪法度,林聪所说的,没有人敢不执行,吏部尤其严重。

  (3)林聪因旧有的德望被召用,秉公论事,不严厉但肃敬,当时声望更高。

文言文大意

  林聪,字季聪,是宁德人。正统四年(1439)中进士。景泰元年(1450),晋升为都给事中。当时正多变故,林聪慷慨激昂地议论政事,没有忌讳。中官金英的家人犯了法,都御史陈镒、王文治了他家人的罪,没有治金英的罪。林聪率领同僚弹劾陈镒、王文畏惧权势纵容邪恶,两人都被投入监狱。

  中官单增管理京营受到宠信,朝廷官员稍有冒犯他的就遭到侮辱。单增家中的仆人白天杀人,抢夺民产,侵占商税。林聪揭发了他的罪行,将其投入钦犯监狱,后来获得宽恕。单增从此不敢放肆。

  景泰三年(1452)春天,林聪上疏说:“臣的职责在于纠察刑罚官司。妖僧赵才兴的上百口远亲,按法律不应当治罪,却被逮捕带至京城。叛贼王英,兄长不知情,家人按法律不应当被逮捕,却全部被发配到流放之地。虽然最终被赦免,然而他们开始受到的伤害已不堪忍受。湖广巡抚蔡锡因弹劾副使邢端,被邢端揭发短处,在监狱关押多年,而邢端仍担任原职。侍郎刘琏管理粮饷侵占隐瞒,不应无罪,比较沈固、周忱侵吞数以万计的钱财,谁轻谁重?刘琏被投入监狱,追收赃款,而对沈固、周忱没有问罪。犯人徐南与儿子中书舍人徐颐,都因是王振的同党应当斩首,却判定徐南斩首,徐颐只被除名。这些都是刑罚失平的例子。” 皇帝认为他说得对。邢端被投入监狱,刘琏得到释放,徐南也减去死刑,被除名。

  众官吏畏惧林聪的风纪法度,林聪所说的,没有人敢不执行,吏部尤其严重。内阁及御史们都认为林聪喜好弹劾建议,不和他友善。这年冬天,林聪的外甥陈和任教官,想调到家乡附近以便于赡养父母,林聪为此到吏部替他说话。御史黄溥等人于是弹劾林聪挟制吏部;并且说他先前弹劾白仲贤是为了偏私他的同乡参政方员,想剥夺白仲贤的官职给他;林聪与吴诚有积怨,就弹劾吴诚;福建参政许仕达嘱托林聪以求升迁,林聪推举许仕达可以任巡抚。奏章下达朝廷审讯,判定犯专断选拔官吏的法规罪,以斩首论处。高谷、胡■尽力相救。皇帝自己也了解林聪,只贬为国子学正。

  天顺四年(1460),曹钦造反。锦衣官校厌恶曹钦杀死指挥逯杲,全部捕获曹钦的亲戚和朋友。千户龚遂荣及外舅贺三也在其中。人们知道他们是被冤枉的,没有谁敢直言,林聪为他们辩解把他们放出来。其他昭雪的人很多。成化十三年(1477)秋,被授予刑部尚书官职,不久加官太子少保。林聪因旧有的德望被召用,秉公论事,不严厉但肃敬,当时声望更高。成化十五年(1479),偕同中官汪直、定西侯蒋琬调查辽东失败的情况。汪直庇护巡抚陈钺,林聪未能抗争,谈及此事的人都觉得惋惜。成化十八年(1482),林聪请求辞官未得许可,死在任上,时年六十八岁。赠予少保,谥号庄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9222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8
下一篇2024-04-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