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日常习俗
东乡族热情好客,来了客人,都是长者出门远迎,客人进屋要先请上炕,随后要献上比较讲究的盖碗茶。有时还在茶中加冰糖、桂圆或烧枣,俗叫三香茶。正餐时东乡族喜用鸡待客,东乡族待客最隆重的是端全羊。即把羊的各个部位如脖子、肋条、前后腿、羊尾巴依次上盘,使餐桌上样样俱全。
东乡族邮票东乡族男人一直保留有“吃平伙”的习惯。即在农闲时,一些人凑在一起,选一只肉膘好的羊,在羊主人家或茶饭做得好的人家,把羊宰了,整羊下锅,杂碎拌上调料上锅蒸,吃平伙的人就喝茶、吃油饼,等“发子”熟了,一人一碗,尔后又在肉汤里揪面片吃,完了再把煮熟的羊肉按羊的全身部位分成若干份,每人一份,最后大家摊钱给主人。也可以用东西和粮食折价顶替。
东乡族人民也很讲礼节,热情好客,尊老爱幼,讲究卫生。老人居上方。在就餐中,老不食,晚辈不得动手。除老年妇女外,妇女一般不与男子同桌吃饭。客人上炕需脱鞋,女客可不脱。东乡人待客一般不与客人一道同餐,只站在炕沿招待,以示对客的敬重。男宾由男主人招待,女客由女主人招待。 东乡人因为宗教关系,保持着良好的沐浴习惯。有“大净”和“小净”之分。“小净”每天洗,保持手、脚、口腔、面部、鼻孔的干净。“大净”,一周一次,保持全身洁净。每逢节日前,人们普遍要沐浴。
在禁忌方面,东乡人因宗教原因,禁食猪、狗、马、骡、驴肉,忌说猪;不食动物的血;禁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清真寺;忌用食物开玩笑;忌在人面前坦胸露背;禁忌递烟敬酒。 人死后,一般行土葬,提倡速葬,少放。
风俗习惯
东乡族在传统婚姻关系上,还保留尊从“阿哈交”观念的婚俗,所谓“阿哈交”,是一种宗族或家族的残余形式。一个“阿哈交”包括有血缘关系的上百户不等,辈份最高的年长者,称为“当家”。同属于一个“阿哈交”的男女不能婚配,违者将受到谴责。寡妇再嫁,同辈亲属有优先权。包办婚姻为主。男女十六七岁就可举行婚礼,但现在按我国《婚姻法》法定年龄结婚的男女越来越多。婚礼仪式带有宗教气氛。
饮食习俗
东乡人的基本饮食,以小麦、青稞、玉米和豆类、洋芋(马铃薯)为主食。通常人们的面食种 东乡族手抓羊肉类有:“馒头、面条、油香等。最负盛名的“拉拾哈”(“拉面”或“刀削面”)、炸油香、“尕鸡娃”和手抓羊肉等饮食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其中吃“尕鸡娃”很有讲究,把整鸡各部位分为13个等级,“鸡尾”最珍贵,一般给席上的长者或尊贵客人吃。
东乡族的饮食上喜吃饭菜合一的食品,家家都有小石磨。东乡族每日三餐不离洋芋。洋芋既可当菜,又可当饭。煮、烧、烤、炒均可,特别是冬春二季。东乡族还喜把青稞面,大麦面做成“锅塌”或“琼锅馍”作为主食。
东乡族热情好客,以鸡待客是东乡人的传统礼节。东乡人在宴席上吃鸡十分讲究,通常把鸡的各个部位分成13个等级,按辈份吃相应等级的部位。在13个部位中,鸡尖(鸡尾部)最为尊贵,一般只有席间主客和年长者才有资格享用。
东乡族制作“栈羊”肉,独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锅上蒸“发子”,屠宰栈羊吃发子是东乡族改善生活的一种形式,当地有句谚语说:“先来的发子比后来的肉香”。东乡族还善于把栈羊肉制成清汤羊肉,美味可口,滋补营养,老少皆宜。 东乡族人喜欢喝紫阳茶和细毛尖茶,一般每餐离不开茶,多数用盖碗泡茶,也有用小茶壶的。盖碗亦称“三炮台”,即由茶盖、茶碗和底盘座组成。
婚恋习俗
东乡族婚礼受伊斯兰教的影响,基本上由父母决定,男女青年不得谋面相谈,大多通过媒 东乡族少女人中间传话。一般先由男方请媒人到女家说亲,女方应允后,男方就要送“订茶”做见面礼。之后便履行正式的订婚手续,即送彩礼。届时,由男方及其父亲,叔伯、媒人、陪客共携彩礼赴女家。
彩礼分两种:一种是茶叶、红糖、糕点等,一是经媒人事先议订的衣服,现金及耳坠、手镯等。东乡族有些山区还有订婚送馒头的习俗。男方家将当年收下的小麦磨成白面蒸成馒头,每个约1公斤,顶部预先抹点姜黄,用刀稍稍切开,蒸熟后,雪白的馒头顶部如开黄花,预示亲家来年五谷丰登。
婚礼当天,新郎与娶亲队伍来到女方家。请阿訇念结婚证词。如此婚姻才被社会所承认。到新郎家门前,新娘要由送亲的兄弟抱下马车进院子。亲朋好友欢聚一起唱“哈利”,表示祝贺。宾客中一人带头呼“哈利”,众人和之,并按拍节击掌或拍手臂,腿弯曲成骑马的姿势,左右转圈。唱词由宾客即兴编唱,内容大多为新郎英俊,新娘美丽, 东乡族婚恋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等赞美之词。
婚礼高潮期间,人们 还戏谑性地将新郎的父亲或叔伯等长辈脸上抹锅黑,翻穿羊皮袄,腰系铃铛,头顶破帽,手脚象征性地捆住,或是使之倒骑毛驴“亮相”,人们称之为“戏公公”。 东乡族有许多有趣的婚礼习俗,如新婚之夜闹房砸枕头。新婚之夜,戏闹的小伙子们手持早已准备好的枕头,朝炕角上蒙着面纱的新娘砸去,护卫新娘的女友们则组成一道防线,将砸过来的枕头反砸过去,哄笑呼叫,场面十分热闹。然后,女友们揭去新娘面纱向众人“亮相”,并打开箱笼,出示珍贵的嫁妆。至此,夜深人静,新郎、新娘便进入洞房花烛的梦乡。
迎客礼节
东乡族具有注重礼节和热情好客的传统,去那里作客尤如贵客莅临,长辈要出门迎接。如果是穆斯林客人,还要互致“色俩目”问候,然后按辈分和年龄依次让进大门。客人上炕时须脱鞋,主客居中,以示首位,其余则按辈分和年龄分坐两侧。主人首先献上盖碗茶,盖碗很讲究,都是绘以飞龙、花草的细瓷烧成的,茶水清香并加以白糖或冰糖,主人不断殷勤地为客人添水,客人喝茶的短暂功夫,炸好的油香或烙好的油饼托盘而上,请客人品尝。
主人接待贵客,一般不和客人一起上炕饮茶用饭,而要站在地上烧水、倒水、端盘招待客人,主人自己不坐也不吃,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品尝完油香或饼之后,随之而来的“拉哈哈”,更会使客人增加食欲,“拉哈哈”是东乡族的拉面或刀切长面条,盛在碗中的面讲究放得有条理,宽细匀称,再客气的客人也得吃两碗。 另外,吃“鸡娃”是东乡族招待客人的盛宴。东乡族人吃鸡十分讲究,鸡宰完煮熟,分成十三块,要求分得恰如其分,以鸡尾最为贵重,必须给最年长或最尊贵的客人食用,这是对客人最大的敬意。男客由男主人陪伴,妇女要退避,女客要主人坐陪。
东乡族招待客人还吃手抓羊肉,吃肉的方式中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叫“平和”。首先,了解哪家出售羊,再确定时间,推出一位茶饭手艺好的人家作东道主。羊煮熟后,由执刀者将羊的各个部位分得公平合理,肥瘦搭配,即便是由大到小的羊尾也要根据来客人数适当分割,首先由长辈动手“口到”(吃),然后大家就可以围坐在炕桌边饮茶吃肉了。吃手抓羊肉过程中,东道主把汕香和饭亦端了上来,真诚地请来客尽情享用。待客时,对有名望的客人忌直呼其名,而要以其祖籍的地名、村名称呼、或用其他尊称,否则就是不礼貌。 不论来客的多少,主人在地与招呼客人时,总是把客人的鞋放好。客人下炕时;主人主动俯首取鞋,为客人提供方便。客人告别时,主人会谦虚地说“茶饭做得不好,请不要见笑”。并将家中土特产让客人带点尝尝。
东乡族民歌艺术的不同风格
民歌是指在民间流传的口头歌曲。著名的民歌艺术家是刘姐。她的歌曲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深受人们的喜爱。当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间艺术,民歌也是一种文化遗产。那么,你想了解各种风格的东乡族民歌艺术吗?
东乡族民歌风格多样,生活气息浓郁。主要分为劳动歌、鲜花、婚礼歌三种。东乡民间艺术活动包括“纳顿池”摊位和说唱表演。当地的乐器有咪咪、四黑童子、石芽。
他们居住在甘肃省,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其他分别居住在和合县和临夏县。14世纪下半叶,东乡族由多种不同民族融合而成,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和蒙古人。东乡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东乡族大多会说中文和汉语。
东乡族民歌概述
东乡歌是一种独特的民歌,可分为叙事歌、东乡歌、段都乐歌和夜宴歌。
叙事歌和叙事长诗年代较久,都是说唱风格。大多用东乡语演唱,有时也作为舞蹈伴奏,主要是在婚礼上。
东乡号子可以用汉语和东乡语演唱。
段是一首平仄的民歌,不紧不宽,没有起伏。它与其他花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温和。上下乐句趋于略方,调式多为五声音阶或商用。腔体的修饰主要靠声音,颤音较少。高亢、悠长、响亮、跳跃,多采用真假声结合的唱法。与回汉民族的“花儿”相比,其旋律更加突出,同音字重复。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接近当地回汉民歌的。
宴会音乐,通常称为家庭音乐。从传统民间仪式音乐发展而来的音乐有三种:散曲、说唱音乐和叙事音乐。
散曲一般指祝贺和恭维。曲调很多,大多固定在一个词里。说唱歌曲包括口语和唱腔,由开头、正文和结尾三部分组成。叙事歌,一般唱爱情悲剧故事和生活故事,多为两句四句式,可以用不同的声调唱。
是东乡族喜爱的美术作品。几乎每个人都会唱歌,会编故事。它的语言简洁,场景交融,充满生活气息。是一首四句的歌,前两句是比兴,后两句是本义。每句有七言或九言,两句或四句有八言以上。樱桃味的树很难割,架子上挂着白葡萄。很难打开一个人的心扉,从“花”中带来一个信息。东乡方言被称为“华二”片。“结束斗争”就是“撒花”。120年来,“段”在东乡族的文化生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东乡的《华尔》里唱道:“华尔是个感人的词,一个人不唱歌就做不了自己的事。”。这就是唱歌的方式。《华尔》表达了人们的情感,所以东乡族有很多《华尔》即兴演唱者。
除此之外,东乡族还会唱小调和酒歌。小调是指日常生活中唱的一种小民歌,酒歌是猜拳时唱的小调。东乡、九曲与当地的回、汉、九曲没有太大区别。
一、东乡族不属于回族。
二、东乡族是中国甘肃省颇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历史、民俗十分悠久,融合发展了多方文化,形成了今天的东乡族。
三、东乡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肃临夏地区)东乡地区而得名。
四、该民族自称“撒尔塔”(Sarta)。是以撒尔塔人为主,融合当地回、汉、蒙古族等逐渐形成的。撒尔塔原始意思为“商贾”,指定居于中亚一带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人,主要有突厥人、塔吉克人、波斯人,统称为色目人。东乡族的来源和形成,一度观点颇为分歧。其中蒙古人为主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被称为“东乡回回”、“东乡蒙古”、“东乡土人”等。
东乡族简介
东乡族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 自治州境内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其中半数以上聚居在东乡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兰州、定西和宁夏、新疆等地。
东乡族因居住在甘肃省临夏地区的东乡而得名。旧称“东乡 ”、“东乡土人”、“东乡蒙古人”、“蒙古 ”等。他们自称“撒尔塔”,意思是“中亚信 教的色目人”。东乡族地区位于甘肃省的洮河以西、大夏河以东和黄河以南的山麓地带。境内山峦沟壑,星罗棋布。这里盛产的农作物马铃薯,以沙而甜,含淀粉高而闻名。唐汪川的桃杏,有白兰瓜的醇香。
东乡族讲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同蒙古语相近。多数人兼通汉语,通用汉文。本民族无文字。大多数东乡族人都兼通汉语,通用汉文。东乡人有丰富的群众娱乐活动和民间口头文学,竞技活动主要有赛马、摔跤、打土块等。“花儿”是东乡族喜欢的歌舞形式。东乡人的乐器有“四弦子”、笛子和泥制吹器等。
东乡族以农业为主,畜牧业、特别是养羊,在生产中也占重要地位,东乡“三宝”桃杏、瓜果、大红枣享誉全国。习俗东乡族在进餐时,很讲究礼仪,每一餐饭必须在长辈动筷后,全家才能进餐。长辈不能按时归家就餐,全家必须等候。每日三餐都在炕上,炕上放一炕桌,全家人都围着炕桌盘膝而坐。媳妇在厨房内吃饭。
东乡族历史
关于东乡族的历史来源说法甚多,至今还没有确切结论,但其形成和发展,是同元朝帝国的军事活动分不开的。据近年研究考证,东乡族是以 、色目人为主体,融合了一部分 、蒙古人等发展而形成的。过去被称为“ 东乡 ” 、“ 东乡蒙古” 、“ 东乡土人” 等,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东乡族。
东乡族音乐
东乡族有二十七万九千多人,其中大半数以上聚居在甘肃省临夏 自治州,其他大多散居在该州的各县。东乡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使用汉文,没有本民族文字,信仰 教。
『花儿』是东乡族喜爱的民歌形式,声调高亢,即兴编词。中国西部的花儿品种繁多,东乡族的这首花儿是较欢快的一种,他们在歌中唱道, 『花儿本是心上语,不唱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把头割下,不死了还要唱它』 。
东乡族礼仪
东乡族热情好客,来了客人,都是长者出门远迎,客人进屋要先请上炕,随后要献上比较讲究的盖碗茶。有时还在茶中加冰糖、桂圆或烧枣,俗叫三香茶。正餐时东乡族喜用鸡待客,东乡族待客最隆重的是端全羊。即把羊的各个部位如脖子、肋条、前后腿、羊尾巴依次上盘,使餐桌上样样俱全。
东乡族男人一直保留有“吃平伙”的习惯。即在农闲时,一些人凑在一起,选一只肉膘好的羊,在羊主人家或茶饭做得好的人家,把羊宰了,整羊下锅,杂碎拌上调料上锅蒸,吃平伙的人就喝茶、吃油饼,等“发子”熟了,一人一碗,尔后又在肉汤里揪面片吃,完了再把煮熟的羊肉按羊的全身部位分成若干份,每人一份,最后大家摊钱给主人。也可以用东西和粮食折价顶替。
东乡族庆节
每逢节庆,都要摆“古隆伊杰”筵,意为“吃面食”。主要面食品有油香、麻贴(一种笼屉里蒸的油花小馒头)、酥(油炸的大麻花)、子等。其中大部分都属油炸面食。
东乡族善于制作油炸食品,所做的油炸食品不仅在节日宴请客人时必备,而且还常做为礼品相互馈赠。在开斋节或平时请阿訇诵经也要制作油炸食品;妇女坐月子,娘家人去看望除要带一种名为仲布拉的面食外,也要带一些油炸食品。
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尔德节”,是东乡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按 教规定: 教历每年九月是斋戒月份,凡能参加斋戒的男女,每日从黎明到日落不饭不食,这一月的开始和最后一天,均以见新月为准,斋期满的次日,即为节日。因此,它既是民族节日,也是宗教节日。
节日期间,东乡族 与其他民族的 一样,沐浴净身后,穿上清洁的民族盛装,在 寺做礼拜,并听教长、阿訇讲经布道。然后分头上坟,悼念亡人。
同时,各家各户架锅、揉面、炸油香、酥和油果等节日食品,相互馈赠和招待客人。东乡族十分好客,节日期间,来访客人,除用”三炮台”盖碗酽茶款待外,有条件的人家,还宰羊,用”全羊”席招待。一般都以油香、”尕鸡娃”待客。东乡族对吃”尕鸡娃”别有讲究。他们将整鸡按各个部位分成十三等级,亲朋聚会,各按辈份吃相应的等级,其中以”鸡尾”最尊贵,聚餐时让最受尊重、最年长或”首席”宾客享用。宾主欢聚,共同祝贺节日。
东乡族婚俗
东乡族婚礼受 教的影响,基本上由父母决定,男女青年不得谋面相谈,大多由“ 找赤” (媒人)中间传话。一般先由男方请“ 找赤” 到女家说亲,女方应允后,男方就要送“ 订茶” 做见面礼。“ 订茶” 一般是几斤细茶和几件衣服。之后便履行正式的订婚手续,即 “ 麦赫勒库和” (送彩礼)。届时,由男方及其父亲,叔伯、媒人、陪客共携彩礼赴女家。彩礼分两种:一种是茶叶、红糖、糕点等,一是经媒人事先议订的衣服,现金及耳坠、手镯等。东乡族有些山区还有订婚送馒头的习俗。男方家将当年收下的小麦磨成白面蒸成馒头,每个约1 公斤,顶部预先抹点姜黄,用刀稍稍切开,蒸熟后,雪白的馒头顶部如开黄花,预示亲家来年五谷丰登。
到新郎家门前,新娘要由送亲的兄弟抱下马车进院子。亲朋好友欢聚一起唱“ 哈利” ,表示祝贺。宾客中一人带头呼“ 哈利”,众人(多是少年)和之,并按拍节击掌或拍手臂,腿弯曲成骑马的姿势,左右转圈。唱词由宾客即兴编唱,内容大多为新郎英俊,新娘美丽,夫妻恩爱,永不分离等赞美之词。婚礼 期间,人们还戏谑性地将新郎的父亲或叔伯等长辈脸上抹锅黑,翻穿羊皮袄,腰系铃铛,头顶破帽,手脚象征性地捆住,或是使之倒骑毛驴“ 亮相” ,人们称之为“ 戏公公” 。
闹洞房的“ 砸枕头” 十分有趣。在洞房中,戏闹的小伙子们手持早已准备好的枕头,朝炕角上蒙着面纱的新娘砸去,护卫新娘的女友们则组成一道防线,将砸过来的枕头反砸过去,哄笑呼叫,场面十分热闹。然后,女友们揭去新娘面纱向众人“ 亮相” ,并打开箱笼,出示珍贵的嫁妆。至此,夜深人静,新郎、新娘便进入洞房花烛的梦乡。
东乡族服饰
东乡族男子多穿宽大的长袍,束宽腰带,腰带上挂小刀、荷包、鼻烟壶和眼镜盒等物,头戴或白或黑平顶软帽,老年人喜穿长袍和" 仲白" ,一般用灰色或黑色布缝制,样是对襟长袍。妇女穿大襟上衣外套齐膝坎肩。非常别致的是妇女的帽子,小女孩域一种圆形帽顶为绿色或蓝色,帽沿有红色或绿色皱褶花边的帽子,帽沿上坠有彩色线编成的穗子和各色珠子。未婚少女的盖头用细薄柔软的绿绸纱做成,结婚后改用黑色的,而老年妇女则戴白色盖头。
东乡族饮食
东乡族的饮食上喜吃饭菜合一的食品,家家都有小石磨。东乡族每日三餐不离洋芋。洋芋既可当菜,又可当饭。煮、烧、烤、炒均可,特别是冬春二季。东乡族还喜把青稞面,大麦面做成“锅塌”或“琼锅馍”作为主食。
东乡族热情好客,以鸡待客是东乡人的传统礼节。东乡人在宴席上吃鸡十分讲究,通常把鸡的各个部位分成1 3个等级,按辈份吃相应等级的部位。在1 3个部位中,鸡尖(鸡尾部)最为尊贵,一般只有席间主客和年长者才有资格享用。
东乡族制作“栈羊”肉,独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锅上蒸“发子”,屠宰栈羊吃发子是东乡族改善生活的一种形式,当地有句谚语说: “先来的发子比后来的肉香”。东乡族还善于把栈羊肉制成清汤羊肉,美味可口,滋补营养,老少皆宜。
东乡族人喜欢喝 茶和细毛尖茶,一般每餐离不开茶,多数用盖碗泡茶,也有用小茶壶的。盖碗亦称“三炮台”,即由茶盖、茶碗和底盘座组成。
东乡族建筑
东乡族习俗
东乡族热情好客,来了客人,都是长者出门远迎,客人进屋要先请上炕,随后要献上比较讲究的盖碗茶。有时还在茶中加冰糖、桂圆或烧枣,俗叫三香茶。正餐时东乡族喜用鸡待客,东乡族待客最隆重的是端全羊。即把羊的各个部位如脖子、肋条、前后腿、羊尾巴依次上盘,使餐桌上样样俱全。
东乡族男人一直保留有“ 吃平伙” 的习惯。即在农闲时,一些人凑在一起,选一只肉膘好的羊,在羊主人家或茶饭做得好的人家,把羊宰了,整羊下锅,杂碎拌上调料上锅蒸,吃平伙的人就喝茶、吃油饼,等“ 发子” 熟了,一人一碗,尔后又在肉汤里揪面片吃,完了再把煮熟的羊肉按羊的全身部位分成若干份,每人一份,最后大家摊钱给主人。也可以用东西和粮食折价顶替。
忌食猪肉、狗肉、马肉、骡肉、驴肉和自死动物及动物血;吃饼和馒头要掰开吃,不能整吃。忌用食物开玩笑;忌在人面前袒胸露臂;忌递烟敬酒;禁带污浊之物进入墓地和 寺。。
东乡族宗教
信仰 教,属逊尼派。有老教、新教、新兴教三个教派。
东乡族自称撒尔塔,构成其族源的主要成分,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东乡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汉语借词很多,也有少量突厥语借词。同一语族间由于地域和历史文化差异,会有大小不同的音变,比如同是汉语,你让上海人和广东人对话,那就是鸡同鸭讲了,一种语言之间的差异如此之大,何况同属于一个语族但是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