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感人的故事(简短点)。

红军感人的故事(简短点)。,第1张

横刀立马与彭大将军的故事

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蒋派大军追至。彭指挥红军歼灭敌军一个骑兵团,取得了红军到达陕北后第一场胜仗。为此,毛特作诗赠予彭。诗曰:

六言诗·给彭怀同志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受到诗后,将诗末两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惟我英勇红军”,并把原诗还给毛。有功而不受荣誉,表现了彭大将军的高风亮节。

半床棉被的故事

红军长征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候,3名红军女战士借宿农民徐解秀家,因为家里穷,当时床上只铺了稻草和破棉絮,晚上,三名女红军就和徐解秀盖一条行军被,睡一张床,徐解秀的丈夫就睡在门口的草垛上。白天,红军战士们和徐解秀一起干活,讲进步道理,还帮她带孩子,徐解秀帮红军战士煮饭。红军要开拔了,看到徐解秀家连一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一名女红军用剪刀将这床被子剪开,将半床被子留给了徐解秀。这就是红军战士和老百姓的鱼水情深,生死与共。

12个铜板“买”一个梨的故事

讲述了1935年4月时,中央红军进入了云南境内。那里的风景十分美丽,连绵起伏的山峦,漫山遍野的绿树······可是红军战士们却被酷热的天气折磨的苦不堪言。战士们好不容易找到了水,可哪里的水却是咸的!没有水解渴,战士们只好忍着干渴继续前进。

战士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村庄,可那儿的村民因为听信了敌人的宣传,全都躲了起来。战士们没办法,只好住了下来。

在女战士打水时,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在厨房的毛草中,竟有一筐梨!要知道对于行路一天的战士们来说,梨可是最好的东西!可是红军纪律严明: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战士们只好舔了舔嘴唇。这时,一位发着高烧的女战士发出了痛苦的呻吟,这是大家灵机一动,决定买一个梨给她。最后用12个铜板“买”了一个梨。

从《长征谣》到《清平乐·六盘山》的故事!

1935年10月7日,毛登上六盘山,临风寄景,气贯长虹,遥想红军走过的艰难里程,展望革命的未来前途,感慨万千。当时,毛坐在一块石头上说,这里真是个好地方,天高云淡,红旗漫卷,大雁南飞,六盘山的景色多好啊。他随即吟出了《长征谣》:“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 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他以自由诗的形式,采取重复比兴、呼唤等手法,展示了红军将士金戈铁马、风雷激荡的雄姿,体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反蒋抗日的决心。

1942年8月1日,毛才将《长征谣》改成规范的词牌《清平乐·六盘山》,刊登在《淮海报》的副刊上,全文是:“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张思德吃毒草救人的故事

部队进入草地后,由于环境、气候非常恶劣,使得草地行军十分艰难。而更要命的是缺衣少食,不少红军就因此长眠在了草地上。

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总司令令人将自己的坐骑也杀了,分给通信班、警卫班的同志做口粮,还向身边的同志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以使大家在茫茫草地上,寻找出一些无毒、可以食用的野菜、野草,渡过饥饿的难关。然而,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野菜,是要冒中毒的危险的。张思德在“尝百草”活动中,总是抢在他人之前。

据张显扬回忆:“有一回,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旁宿营。一个小战士来到水塘旁,突然高兴地叫起来:‘野萝卜!野萝卜!’张思德过来一瞧,果然,离水塘不远的地方长着一丛丛野草,叶子绿,形状跟萝卜叶子差不多。那个小战士兴冲冲地跑过来,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忙赶上去。一把夺过来,先放到自己的嘴里,细细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胀,全身无力,紧接着,他肚子一阵绞痛,大口呕吐起来。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快告诉……’没等把话说完,张思德就摔倒了,一时失去了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张思德慢慢醒来,模模糊糊地看见小战士端着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说:‘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张思德就是这样把生的希望让给同志们,把牺牲的危险留给自己。很快,这件事被朱总司令知道了,他表扬了张思德。

朱(老总)的故事

朱(老总)除了爱吃新鲜蔬菜,一般人弃之不食的蹄筋也是他所爱吃的。

在长征过草地时,红军的粮食快吃光了,朱(老总)也和战士们一样,吃野菜,嚼草根。有一天下午,到达宿营地之后,朱(老总)仍顾不得休息,去检查战士的吃住情况,路上发现了一些牛蹄、马蹄,他便蹲下身子,对这些蹄子进行仔细地查看,然后对身边的小战士说:"看样子是不久前通过的先头部队扔掉的。好东西,带回去,把里面的蹄筋抽出来,加工一下,就是一顿美餐,足可以给战士们改善一次生活了!"接着,他又手把手地教小战士怎样加工。

这意外的美食发现和学到的烹饪原料加工技术,让小战士感到十分惊喜。他们收拾起那些牛蹄、马蹄,找到炊事员,按照刚才学会的方法进行加工。先把蹄子放到火上烤,再放到水里煮,然后把蹄子剖开,再把里面的蹄筋抽出来。蹄筋加工好了,按照小战士的意见,炊事员拿出一部分放到大家吃的汤锅里调味,留下一点给朱(老总)熬上一碗野菜蹄筋汤。

开饭时,炊事员刚把这碗"高汤"端上餐桌,朱(老总)就闻到了蹄筋诱人的香味,乐呵呵地说:"好香啊!"说着,拿起筷子就准备吃,可他看到这碗里有那么多蹄筋时,关切地向炊事员询问:"大伙儿都吃了没有?"

炊事员见朱(老总)将拿起的筷子又放下,一脸疑惑之色,便猜到了他的心事,连忙解释说:"大家都尝过了,这是您的一份,你快趁热吃了吧!"小战士也在一旁催促:"您就快趁热吃吧。"

"小鬼,蹄筋本来不多,给我一人这么多,我怎么能吃得下嘛!来,把这碗蹄筋给运输员老马送去。运输员比我们更辛苦,更劳累,应该给他们照顾。"没等小战士反应过来,蹄筋已经放到他手上了。"那您……"小战士还想说什么。 "我?你们回来时,到大锅里给我打一碗菜汤,我不就品尝到蹄筋了吗?"

金色的鱼钩的故事

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班长接受并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为了给生病的小战士补充营养,老班长想尽办法钓鱼和挖野菜,煮成野菜汤给三个小战士吃,自己却吃剩下的鱼刺和鱼骨。最后在即将渡过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因为饥饿牺牲在草地中。小战士”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保存起来,以教育后代。

彭大将军的黑骡子的故事

红军长征进入草地后,很快就断粮了。看到那些因饥饿而倒卧在草地上的战士,彭怀心如刀绞。他命令饲养员,把所有的牲口都杀掉,包括自己的那头黑骡子。饲养员急了,说那头黑骡子无论如何不能杀,自长征以来,它救了很多人,是革命的功臣。彭怀眼里含着泪花:“你以为我舍得?可现在什么吃的都没有,只有杀了牲口,才能走出草地。”彭怀的命令下达后,饲养员和警卫员谁也不愿执行,彭怀命令军团部的一名干部去执行,六头牲口被集中在一起,一阵枪响,五头牲口相继倒下,唯有彭怀的那头黑骡子,依旧安静地站着。老饲养员扑过去,抱住黑骡子的脖子喊,把它留下!彭怀走过去,低声说:“人比牲口重要!”然后示意那名干部又开了一枪。大黑骡子慢慢倒下,彭转身走了,他不忍回头。事后,他指示后勤部门,把所有好肉都送给战士和伤员,自己却一块也没有留。

《丰碑》的故事

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

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

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

队伍忽然放慢了速度,前面有许多人围在一起,不知在干什么。将军边走边喊:"不要停下来,快速前进!"

"前面有人冻死了。"警卫员跑回来告诉他。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

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坐着。他一动不动,好似一尊塑像,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早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象在为战友指明前景的道路。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将军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

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出,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将军什么话也没说,大步走进漫天的风雪中。他听见无数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那声音似乎在告诉人们: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泸定桥长约100米,由十三根铁链组成,两边各两根为桥栏,底部并排九根为桥面,铺有木板。桥东端即四川泸定城西门。1935年5月29日,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经过一昼夜二百四十华里的急行军,占领了泸定桥西岸桥头。当时桥西有国民党川军把守,桥板已全部被拆除。由该团一营二连二十二名勇士组成的突击队,冒着敌军的枪林弹雨,攀踏着悬空的铁索,冲向对岸,攻下了桥头堡。后续部队迅速跟进,夺取了泸定城。

17勇士强渡大渡河的故事

1935年5月,长征中的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由四川会理附近地区继续北进。蒋介石指挥10余万国民党军南攻北堵,企图利用彝汉民族矛盾和大渡河天险屏障,围歼中央红军于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地区。为挫败国民党军的阴谋,红军迅速北进,强渡天险大渡河。以刘为司令员的红军先遣队,顺利通过彝民区,直逼国民党军防守大渡河的薄弱地带。24日晚,第1军团先遣队第1师第1团急行军80公里,先期抵达大渡河右岸的安顺场,隐蔽于附近山头。当晚,该团第1营出其不意攻占安顺场渡口。时值洪水暴涨,大渡河水深流急,渡口水面宽约300米,对岸有四川军阀部队防守。该团决定由第2连组织突击队,实施强渡。

1935年5月上旬,长征途中红军准备强渡大渡河。25日上午,红一团第一营第2连连长熊尚林率领渡河突击队,在当地船工的配合下,乘着仅剩的一只木船,冒着密集火力,顶着急流险浪驶向对岸。木船被冲向下游数百米处靠岸,17名红军官兵登岸后,抢占沿河工事,控制渡口。又同第2船登岸的官兵一起,击溃安靖坝守军,为后续部队渡河打开了道路。

七根火柴的故事

长征途中,暴雨倾泻在大草原上。一个生命垂危的红军战士把党证和夹在党证里的七根焦干的火柴交给战友,请他转交给党组织。言毕,安然地闭上了眼睛。那位战友追上队伍,为战士们点燃了篝火,然后将余下的六根火柴和党证交给了指导员。

几根火柴在日常生活中是微不足道的,但在红军长征过草地的特殊艰苦的环境里,却有着不寻常的意义。课文以“七根火柴”为线索,记叙了无名战士在红军最需要火的时候,甘愿牺牲自己,把保存下来的七根火柴,委托战友交给部队的故事,反映了长征中红军的艰苦生活和同志间的阶级友爱,歌颂了红军战士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

作为一篇小说,本文可以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划分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9段)写草地的恶劣气候和卢进勇受伤掉队的困难处境,并突然发现了无名战士。这是故事的开端。

文章的开头着意描写了自然环境,突出了草地气候变化莫测的特点和气候的恶劣。这样的描写为事件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铺垫了一个特定的环境。在这个阴沉、荒凉、寂静的特定环境中,普普通通的火柴 才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无名战士保存火柴、献出火柴才体现了对革命无限忠诚的献身精神。离开了这个典型环境,“火”的价值和意义就不这么重大了,无名战士的崇高精神也就无从谈起。带伤的卢进勇想:“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在这样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情境之下,突出了“火”对整个部队,对每一个战士,对革命的胜利是多么重要性。无名战士低低地呼唤着同志,期待着同志的到来。这究竟是怎样的人他要做什么给读者留下一个悬念。

第二部分(第10—19段)写生命垂危的无名战士完好地保存着七根火柴。这是故事的发展。

这部分写卢进勇与无名战士交谈的情节,生动地揭示了两个人的内心世界。卢进勇要帮助无名战士,但是,他谢绝了帮助,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写无名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忍饥挨冻,完好地保存着七根火柴是最感人的部分,作者着力刻画了两个细节。一个是对党证和火柴的描写:“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像一簇火焰在跳”。无名战士处在阴雨泥泞的草地,他的衣服是湿的,胸口和衣服是一样的冰冷,可是他把党证保存得这样完好,火柴竟如此干燥,说明他珍视党证和火柴甚于生命,透过压在那朱红印章中心的火柴,我们看到了无名战士的一颗赤诚的心和他对党的革命事业的灼热感情。他要把党证和火柴委托战友转交给部队,表现了他的坚强意志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第二个细节是数火柴:“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这一细节突出了火柴的珍贵,火柴虽然只有七根,却使我们体会到每一根都凝结着无名战士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看到了无名战士对党的无限热爱、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

第三部分(第20—22段)写无名战士把党证和七根火柴亲自交给卢进勇,委托他带给部队。这是故事的高潮。

这部分生动地刻画了无名战士忠于党,忠于革命事业的光辉形象。首先是无名战士“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写出了无名战士想到自己的愿望即将实现时的喜悦心情。接着又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委托战友将党证和火柴带给部队的感人情景:“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和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这里的细节描写集中地表现了无名战士不忘党的事业,不忘将长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无限忠于革命事业的崇高精神。下面,紧接着写卢进勇的感觉,眼睛“模糊”是因战友的牺牲而难过,眼里充满了泪水;而“清晰”是因无名战土的高大形象,无名战士的郑重的嘱托,已经牢牢地占据了卢进勇的整个身心。“像一支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这一生动的比喻,写出了无名战士的坚定信念给了卢进勇以巨大的感染与无穷的力量。这部分表面上写卢进勇,实际上处处写无名战士,烘托了无名战士的崇高形象和感人精神。

第四部分:写卢进勇赶上了部队,完成了无名战士的嘱托。七根火柴给红军战士带来了光和热。这是故事的结局。

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描写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篝火燃烧起来的情景。 这情景与文章开头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点明了“火”对长征部队的巨大作用,从侧面反映了无名战士把火柴留给部队的高尚行为的重大意义。

最后写卢进勇走到指导员身边用颤抖的手指,把党证和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一根地递到指导员手中,并且用异样的声调数着火柴。这一细节充分显示出无名战士的高尚行为对卢进勇深切的感染,无名战士的高大形象又一次在我们面前升腾。这有力的一笔暗示红军战士在无名战士的鼓舞和鞭策下必将冲破重重困难,一往无前去夺取胜利。

、一袋干粮

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

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

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

2、半碗青稞面

在荒无人烟的草地上,红军战士只有可怜的一点青稞面做干粮。周恩来副主席和战士们一样,绝不多吃一点青稞面,还教育战士们,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别爱惜粮食。

战士们听了他的话,都把仅有的青稞面装在粮袋里,拴在腰上。 青稞面越来越少了,战士们只能用一点青稞面掺在野菜里煮汤喝。战士吴开生的青稞面吃完了,已经饿了两天。周副主席知道后。

就让警卫员把自己省下的青稞面给吴开生两碗。他看着吴开生蜡黄的脸,语重心长的说:“这是革命呀!”吴开生流着眼泪说:“我只要有一口气,就要跟你走出草地,革命到底!”

这天晚上又是狂风暴雨,用被单做成的帐篷自然挡不住风雨的袭击。战士们都淋成了落汤鸡。周副主席命令战士们都到他作为办公室的帐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响他工作,都不肯去。

他冒这大雨亲自来了,说:“你们不去,我心不安。”周副主席的话像火烤暖了战士们的心。这样走了几天,草原仍然无边无际。青稞面吃完了,野菜吃光了,军马也杀掉吃了。

战士们只好烧皮带吃,甚至把随身带的纸张咽下去充饥,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周副主席命令把仅存的半碗青稞面全部分给大家泡水喝:“那您吃什么呢”警卫员急了。

周副主席两只大眼睛放出了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有同志们活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战士的生命,就给革命事业增加一份力量,拿出来分掉!”

这掺上一点青稞面的热水,分到战士们的手中。战士们流泪了,这不足半碗的青稞面,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生命啊!战士们又上路了,在茫茫的草地上。行进着摧不垮的钢铁红军。

3、魂驻小红桥

故事发生时间:1935年春 地点:甘南。出征的队伍绵亘十几里,风萧马嘶秋冷,红军将士们行色悲壮。每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战斗队减员严重,而担架队却越来越长,任务也随之越来越艰巨。一个清瘦干练的姑娘穿梭在队伍里,像踩着风火轮似的,跑前跑后,安排抬担架的、照顾负伤的。

这是她的职责,她是担架队队长。据说她是自己从家里跑出来参加红军的,英子这个名字也是当兵后她自己取的。20岁的她,已参加红军4年、入党3年。

麻利、果断、机智、勇敢的作风常让人忘了她是个姑娘。因此在长征前她受领了队长一职。临危受命,意味的不再是权力,而是用性命兑现所有的责任。困难、问题、危险,接踵而来。

担架不够用,伤员有增无减!有的担架员受伤了,雇来的民工逃跑了。十几个担架被扔在路上,重伤员血污模糊地躺着,较轻一点的伤员发出阵阵痛苦的呻吟。触目的情景让她心如刀绞。

血直往头上冲。年轻的队长杏眼瞪圆,咬着嘴唇,狠狠地说:“背也要背着走!”她对担架员的任务进行了分配,尽力找回逃走的民工,尽量安顿好每个伤员。可安排到最后。

再也匀不出担架和人来抬一个伤势严重、生命垂危的小战士了。看着前方的路,看着奄奄一息的小战士,英子决定背着他走。队员们反对,劝她留下这个伤员。

因为矮小、单薄的她看上去实在不堪重负,而且这个伤员伤势太重。可英子看着四周的荒山野岭,说:“丢下他,不就等于让他死嘛。决不能!”于是,再没有多说什么。

她背着他在崎岖泥泞的路上,迈开了沉重的步子……伤员的手无力地搭在她的肩上,微弱地声音说:“放——下——我,放——下——我吧……”英子充耳不闻,薄薄的嘴唇坚强地抿起。

是奇迹吗?弱小的她,背着比她高、比她重的战士,翻山越岭,竟然走过了许多路程。而受伤的战士,也顽强地抗争着,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居然开始好转!一路辛苦,一路历险,一路化险为夷。

担架队艰难而曲折地前进着。而英子却越来越瘦,她总是将少得可怜的食物分给担架员和伤员;她也越来越弱,她总是将金贵的盐和水送进战友的嘴里……队伍来到山里的一座小桥时。

仿佛春天正好等在这里,娇嫩的小花与新绿扑面而来。劳顿不堪的战士们愣了一下,然后,都恍然大悟似地停下脚步,深呼吸……那个重伤的战士已经可以拄着棍子走了。

也许是受了这美景的鼓励,他走到英子队长面前,说:“队长,我要编个花环给你!”英子笑了,那开心而生动的笑脸让人想起她也只是个孩子,她点点头回答:“嗯,好。”

可接着又故意板起脸说:“但是,你现在还需要休息。”这是她一生中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为了给伤员舀水喝,她坠到了桥下的河水里。

4、红军鞋

我们来到大雪山下。当地的老百姓把大雪山叫做“神山”,意思是说除了“神仙”,就连鸟也飞不过去。还有的说,有一年天旱,人们抬着菩萨上山求雨,事先没有吃斋。

“神仙”一怒,把人都扣下了,一个也没下来。我们不信什么“神仙”,但也感到大雪山有点神秘可怕。毛主席知道了这情况,教育大家说:“神山”不可怕,红军应该有志气。

和“神仙”比一比,一定要翻过山去。这些话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军团首长也向我们讲明了雪山的情况。出发前,上级规定每人要准备两双鞋,把脚保护好,而且特别强调要认真执行。

我除了脚上的烂草鞋,就剩一双拴在皮带上的“量天尺”了。我把它解下来,用手掂量着,心头涌起很多感想。一首在江西中央根据地流行的山歌在耳旁萦绕着。

送得哥哥前线去,做双鞋子赠送你。鞋上绣了七个字:红色政权万万岁。想起这首山歌,也就想到我们离开老根据地时的情形。那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十分难过。

舍不得离开那里的亲如骨肉的人民群众。老乡们的心情也和我们一样,知道我们要出发,清早就抬着各种慰劳品来送别。一位老大爷拉着我的手,把一双“红军鞋”塞给我。

这是双非常结实的布鞋,鞋帮上绣着“慰劳红军战士”“杀寇立功”的字句。他嘴角抽动了半天才说:“孩子,带上这双鞋吧!这鞋一到红军的脚上,那就成了“量天尺”了。

地再广,山再高,你们也能把它“量”完。”我看着老大爷,看着手里的鞋,感动得说不出话来。从那以后,这双鞋就挂在我的腰间,成为我最好的伙伴。

5、年龄最小的11岁女红军

在红军女战士队伍中,有一位年仅11岁的小姑娘,只见她身背一条线毯、腰别一把横笛,手拄一根木棍,一路歌唱、吹奏为大家鼓劲,她就是长征中年龄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王新兰,1924年出生于四川宣汉一个富裕家庭,她的叔叔王维舟是着名的中共早期党员。在叔叔的影响下,王新兰的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先后加入***。

王新兰7岁时,因为人小,不易引起白匪注意,党组织常让她传递秘密文件。1933年红四军入四川,王维舟领导的“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他任军长。

当时王新兰只有9岁,虽然年幼,但在家人的熏陶下,也领悟了不少革命道理。红军要长征了,家里只留下王新兰和多病的母亲。看到王新兰终日如坐针毡的样子。

15岁的姐姐、红军女战士王新国看出了妹妹的心事,知道她希望跟着红军一起走。于是,在姐姐王新国的鼓励下,王新兰鼓足勇气报名参加红军。

深明大义的母亲对此感到特别欣慰,只是担心王新兰年龄太小,红军不收。时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的徐立清接待了她们。当他见到王新兰扎着两个羊角辫、个头还没有步枪高时。

便微笑着问:“你这么小能干什么”王新兰惟恐红军首长把自己看小了,便大着嗓门说:“我什么都能干!”徐主任见她率真的样子,哈哈大笑:“哦什么都能干那就说说你能干些什么。”

“好!”听首长话有松口,王新兰的劲头更足了:“我会写字,会跳舞,会吹奏,还会唱歌!”说着她还用手在地下写了几个字让徐立清看。

这时,姐姐王新国也在旁边帮腔:“首长,您就收下我妹妹吧!您别看她年龄小,可她已经为党工作好几年了。”她如数家珍般把王新兰几年来为党传递情报的事讲给徐立清。

徐立清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嗯,不错,不错。”专心听王新国说完,徐立清转而对王新兰说:“小妹妹,不是红军不要你,只是你的年龄太小了……”

一听又没希望了,王新兰发起了小孩脾气:“小小怎么了哪个天生会打仗,还不是一点点学起来的。我虽然年龄小,可学东西还快呢!”

看王新兰参军的决心很大,徐立清最终同意了:“好吧,那你明天就过来吧!”王新兰当即兴奋得跳了起来。随着一声“是”,王新兰拉着姐姐就往外跑。

徐立清突然想起了什么,对着她们喊:“你妈妈同意吗”“早就同意啦!”一句愉快的回答从门外飘了进来。几兄妹把母亲托付给地方苏维埃组织后,第二天一大早,王新兰就到红四军报到了。

王新国被分配到红四军政治部宣传委员会工作,王新兰则安排在委员会下属的宣传队当宣传员。一到宣传队,姊妹俩就开始编演节目、书写标语。长征路上,王新兰和战友一起穿山越岭。

爬冰卧雪,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大罪,从不叫苦叫累,也从不掉队。不过,王新兰确实太小了,爬雪山,她是靠拉着马尾巴才攀上去的。过草地,她有些时候也不得不趴在红军大哥哥的肩膀上。

尽管这样,王新兰只要有机会,就会立在风口、站在路边,为战友们送歌献舞,加油鼓劲。小红军王新兰愣是用稚嫩的双脚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随同大部队胜利到达陕北。

编辑于 2019-03-07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自从我在网上读了一篇《草地夜行》的长征故事时,我就一直记忆犹新。特别是文中的那个军部的红军战士,他为一位小同志而牺牲在了草地中的深潭里。

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小同志吃完了自己所有的吃的东西,但因饥饿的不得了,而没有力气扛枪。这时迎面走来了一个同志,他说:“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三年也走不到陕北啊!”接着,他们俩聊着聊着各自的家常话。那红军战士见小同志背不动枪,便帮他背。天色渐渐黑了,红军战士便背起小同志走。突然,红军战士陷了下去,原来,他一不小心走进了泥潭里。小同志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随着他往下陷。这时,他用力把小同志往上一顶,一下子把小同志摔在了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俩个不能都牺牲!······要······记住革命!······”小同志伸手去拉他却再也拉不到他了,他伤心的哭了!

像这样的感动人心的长征故事还有很多。如:《金色的鱼钩》《倔强的小红军》《丰碑》《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我们生活中也要像那红军战士那样为别人而牺牲自己,也应像小同志一样,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和他们互相帮助的精神,这样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快乐。这就像毛主席作的诗一样:“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读了《草地夜行》这篇文章真是让我深受感触啊!

跋山涉水,读音[bá shān shè shuǐ],释义:形容走远路的艰苦。

造句:红军战士一路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到达了陕北。

2艰苦奋斗,读音:[jiān kǔ fèn dòu],释义: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

造句:艰苦奋斗是革命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3众志成城,读音:[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释义: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

造句:红军们众志成城,最后共同完成了交给他们的任务。

4不辞劳苦,读音:[bù cí láo kǔ],释义:形容人不怕吃苦,毅力强。

造句:红军一年又一年地战斗在茫茫的大沙漠上,不辞劳苦地为祖国打胜仗。

5团结一致,读音:[tuán jié yī zhì],释义:指站在一边,并且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造句:因为红军们团结一致的结果,所以在诸多战役中赢得了胜利。

6视死如归,读音:[shì sǐ rú guī],释义:形容不怕牺牲生命。

造句:在抗日战争中,有多少为国家而视死如归的好儿女,他们都值得我们敬佩

7坚韧不拔,读音:[jiān rèn bù bá],释义: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造句:我们要向红军学习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8百折不挠,读音:[bǎi zhé bù náo],释义: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次挫折,毫不动摇退缩。

造句:伟大的成就并非来源于力量,而是来源于百折不挠。

8舍生忘死,读音:[shě shēng wàng sǐ],释义:不把个人的生死放在心上。

造句:守卫在祖国边防线上的共和国子弟兵,为了人民的安宁、祖国的安定,舍生忘死,保卫着祖国的边疆。

9勇往直前,读音:[yǒng wǎng zhí qián],释义:勇敢地一直向前进。

造句:他们决定勇往直前,因为他们抱着一种信念。 

10坚韧,读音:[jiān rèn],释义:坚固而柔韧,不易折断

造句:要有对自己纯粹而坚韧的标准,才可以跟着直觉和信念去走。

11披荆斩棘,读音:[pī jīng zhǎn jí],释义: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造句:我们披荆斩棘在矮树丛中前进。

12英勇顽强,读音:[yīng yǒng wán qiáng],释义:勇敢出众,强硬不屈。

造句:中国军队和人民不可屈服的精神和英勇顽强的战斗力,这就是给以歼灭战的打击。”

13奋勇当先,读音:[fèn yǒng dāng xiān],释义:鼓起勇气,赶在最前面。

造句:抗洪救灾,解放军战士个个奋勇当先。

14一往无前,读音:[yī wǎng wú qián],释义: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

造句:我们要发扬一往无前的精神;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去夺取最后胜利。

15不屈不挠,读音:[bù qū bù náo],释义:比喻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

造句:人民解放军和敌人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战斗,最后战胜了敌人。

16百炼成钢,读音:[bǎi liàn chéng gāng],释义:比喻经过长期锻炼,变得非常坚强。

造句:解放军战士百炼成钢,练就一身杀敌本领。

17奋不顾身,读音:[fèn bù gù shēn],释义:奋勇向前,不考虑个人安危。

造句:他奋不顾身的精神令人感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724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7
下一篇2024-04-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