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场诗的背后(2):“李鸿章”绝命诗

定场诗的背后(2):“李鸿章”绝命诗,第1张

这是郭德纲早期经常使用的一首定场诗,此诗读起来颇有英雄迟暮的境界,让人感叹。但究竟讲的什么,又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

有不少地方认为这是晚清重臣李鸿章临终所做,王垒曾经著有《李鸿章“临终诗”辨伪》一文,对此进行了详尽的考证,其中指出,《李鸿章全集》并没有收录这首诗,而且,作为重要的政治人物,临终前所做诗作,没有收录是很难想象的。

王垒在文章中详细列举了该诗的传播现象:1 谨慎引用型;2 套用误会型;3 穿越错置型;4 托言“史实”型;5 笔录传说型;6 转引误套型。

从而得出结论:

而世人多认为李鸿章是慈禧太后的“走狗”,是顽固派,是反对变法改革的。李鸿章就任两广总督时,是带着慈禧“将康有为、梁启超严密缉拿到案”的最高指示到广州赴任的,但是,李鸿章反而写信给二人,要:“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时境遇,遽 灰初心。”

从这首诗的内容上来看,也不太像一个垂死之人所写。如果说:“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是写李鸿章自己,尚可讲得通,因为李的确为了满清政府奔波劳苦,甲午战败在日本下关谈判时,差点被日本右翼分子暗杀,但为了裱糊满清这栋到处漏风,摇摇欲坠的破房子,这个“裱糊匠”还不得不和儿子李经方一起,背着骂名和日本人谈判。

但后面的“八千里外吊民残”就讲不通的,去国八千里的是谁呢?但肯定不可能是李鸿章,因为李鸿章死在北京的贤良寺,不可能去国八千里。

最后一句的“海外尘氛犹未息,劝君莫作等闲看”倒是时至今日仍有警示意义。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乃是一句至理名言。

李鸿章是病逝的,在屈辱和病痛中辞世。

晚清的时候,对于这种窘境,身为外交大臣的李鸿章,想方设法的劝告朝廷要振作,但臣就是臣,没有办法左右权力者的决策,而慈禧本就是一个十分贪生怕死的人,这才有着之后局面的出现。

李鸿章被逼无奈只能当代表前去签署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导致背上了千古骂名,依照李鸿章身处位置而言,绝对能够找一个人去背这口黑锅,但他却并未如此做。

李鸿章临终之前不停地嘱咐后人,中国要想强大必须将这个国家灭掉,要不然就会面对无数的阻碍,那时在场的人都觉得他所说的就是日本,事实上并非如此,他所说的是我们的邻国“沙俄”。沙俄所拥有的巨大领土都是经过战争和侵略夺来的。

扩展资料:

关于李鸿章的评价,大体分为两个方面:

1、一种看法认为,李鸿章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与曾国藩等人主导洋务运动是其进步的表现。他也有外交上维护中国的事迹,如在甲午战争处于不利情况时曾主动用最小代价来达成和解,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独自前往谈判等。

2、但后世也多有诟病李鸿章作出的错误决策,如过于重视海防而放弃塞防(参见词条塞防之争);1885年在对日胜利的情况下签订的《中日天津会议专条》,给予日本派兵进入朝鲜的权利;与日本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的指挥失误导致军舰在威海卫被全歼。

即使这些事件受制于客观条件,但他依然要为这些误国行为承担责任。另外在早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他杀人过多(这也牵涉到湘军和淮军的整体评价),这也是一大污点。

内容主要是自己重病难愈,感谢朝廷的赏识,没能亲眼看见国家的复兴,空留遗憾;对国家大事的建议;以及交代自己子孙后代都会为国家出力。

我个人理解大意为:

我因为病生命垂危,自己知道我已经好不了了,所以口述了这份奏折,希望圣上可以知道这件事情。以前我身体向来很健康,一直能吃苦耐劳,当官40多年,从来没有因病请假过。但是之前在马关受伤了,流血过多,经常晕眩。再加上去年夏天,我又冒着炎热去北边,在路上又拉肚子,身体大不如从前了。回京以后又所有事情都不顺利,日夜思虑,经常彻夜难眠,胃口也越来越差,导致身体的老毛病反反复复的发作。承蒙您垂问,特意让我休假,对我的慰问周到,我非常感激。辛丑条约的事情幸好已经处理完了,但是跟俄国的条约签订还没有定期,圣上担忧的事情,正是我的心事。

这个月的十九日晚上,我突然咳了很多血,这几天,我陷入昏迷,医生们都没有办法,我知道我已经活不久了。只能口述这封奏章,让我的儿子代为手写,封印。我想到我很早就受到了朝廷的赏识,所蒙受的恩泽也是最深厚的,想到时局艰难,就不敢告病。我只希望我的生命能再延续几天,能再次看见国家兴盛。 这个志愿不能实现,我即使死去,也难以瞑目

现在朝廷刚刚开始恢复,圣上还没有回到京城,合约也刚刚达成,东边的战事还没有平息,我们国家的根本被动摇,处处都让人担忧。我私认为多难兴国,凡事要多加思考。我看了最近的多道指令,认为应该推行新的政策,来达到自强。庆王爷他们都是和我长久一起做事的人,这次又共同经历了患难,一定能一心为朝廷贡献自己的力量。至于我的子孙后代,都受到了朝廷的恩惠了,他们也会为国家尽忠。

太后在看到这样一份奏章,想到目前朝廷的困境,以及到了79岁的大臣弥留之际还在想着朝事,一心为国家付出,怎么能不垂泪

康有为悼李鸿章的一首诗原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辨误

何新按:此诗近年网络传为李鸿章临终绝笔,实大谬。

此诗未见于李文忠公文集。揆诸诗意,则断不可能为李氏所做。盖近年有为李氏涂脂抹粉之风潮,而有人刻意曲解为之包装也。

此诗系一首悼亡之作。有说谓作者应是康有为,可信。

1901年李鸿章死,康有为其时正流亡在新加坡槟榔屿,去国近万里。时逢庚子之乱,国破民残,故有”八千里外吊民残“之语,而李鸿章则死于京门,断不可能发出此语。

盖康氏与李鸿章虽有帝党及后党之别,其往昔交往则颇多恩怨纠结。闻其死讯后,康有为感慨时政及国事,而赋此诗。

解读

康有为这首悼诗,解析如下:

劳劳车马未离鞍

————劳顿的车马还没有解开鞍绳

临事方知一死难

————事到临头才知道死别是多么艰难

何按:此句系化用清初人赵翼《瓯北诗抄》的旧句“平时每作千秋想,临事方知一死难“。赵诗原意是讽刺明末重臣洪承畴的贪生怕死。洪承畴兵败后被清军所俘虏,作为明臣子本应选择死来表示忠贞,以求千秋不朽之名。但他却投降了清朝,这就是所谓”一死难“。而李鸿章在临终之际绝对不可能引用这种诗句,来影射讽骂自己。

三百年来伤国步

———三百年来清朝无所建树,而国家进步很小

八千里外吊民残

———我流亡在八千里之外,为百姓受残害而伤心

秋风宝剑孤臣泪

—————你身为孤臣孽子,作伴只有秋风和宝剑

落日旌旗大将坛

———(身后)夕阳残照之下的军旗以及拜将的空坛

何按:李鸿章先统领淮军后以此为基础,建立北洋系军队,被尊为军帅。

海外尘氛犹未已

————可是国难未已,海外侵掠的征尘还没有平息

诸君莫作等闲看 !

————朝中官人莫要视若等闲,低估了未来的危险!

史事

作为以知洋务著称的晚清官僚,李鸿章同情维新,但首先自保,这是李鸿章在戊戌风云中的立场。据近年新见史料,李鸿章在当时朝野纷争中立场属于慈禧一边的后党。但是对康、梁维新派,李鸿章实际暗中有所支持。

1898年6月11日光绪下诏明定国事,历史上的“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运动开始。6月16日光绪召见康有为,命他在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设计改革新政事务。康有为退朝在故宫便道途中遇到李鸿章。李脸色大变,悄悄将荣禄在慈禧面前参劾康有为、刚毅反对皇帝授康有为官差之事告他,意在提醒要康氏小心。

还有一次,荣禄到颐和园谒见慈禧太后,正好李鸿章因太后赏他食品要向太后谢恩故同被召入。荣禄要李鸿章在太后面前告状说康有为非法乱制,皇上如果听从必将有大害;同时他以李鸿章“多历事故”,应对太后直陈变法的害处。李鸿章则以叩头称“太后圣明”搪塞支应,并将此密告康有为

实际上,戊戌新政的一些政策措施如奖励工商等都是李鸿章多年主张的。将科举考试中的“八股”废掉改为策试,更得李鸿章赞赏。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本想废科举兴办洋式学堂,但考虑到会遭到天下读书人的反对,所以妥协暂改只是废八股,改为策试。据说李鸿章私下曾对人说:“康有为吾不如也”。因为废八股“吾欲为数十年而不能,彼竟能之,吾深愧焉”。当李鸿章听说废八股遭到许多读书人反对、甚至有人要刺杀康有为时,特派人前往康处,要康“养壮士,住深室,简出游以避之。”康有为奉命出京,李还“遣人慰行”。

光绪创办京师大学堂(后来之北京大学)时,李鸿章曾劝奉旨管理大学堂事务的孙家鼐请康有为出任总教习(首任校长),虽然此议未成,但对京师大学堂创办、发展起过重要作用的西学总教习美国人丁韪良则是因李鸿章与孙家鼐的力荐才就任的。丁韪良后来对人说:“戊戌举办的各种新政,惟设立大学堂一事,李鸿章认为最关重要,赞助甚力。”

戊戌政变发生后,慈禧重新训政,光绪被囚。康、梁逃往海外,“六君子”被杀,支持维新的官员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新法尽废。在这种严峻时刻,李鸿章仍暗中回护了一些维新人士,如张元济因参加维新被革职,他不仅派人前去慰问,而且要盛宣怀在上海安排张的工作。

由于李鸿章的许多思想与维新派相近,所以有人向慈禧告密说他也是维新派。慈禧太后曾向他出示这些告密奏章,并问他说:“有人说你是康党。“李鸿章回答说:“臣实是康党。惟废立之事,臣不与闻。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慈禧听后“默然”。(据李鸿章侄婿孙仲屿的《日益斋日记》)

李鸿章之所以如此回答慈禧,因为他了解慈禧最关心的其实并非“法”变不变,而是她的权力是否受到挑战;注重的首先不是臣下对“变法”的观点,而是其是否参与光绪、“帝党”、维新派的实际政治活动。所以他强调“废立之事,臣不与闻”,表明自己不介入宫廷政争,不参与朝廷的“家务事”。

1898年戊戌政变,维新六君子被杀,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流亡海外。之后一年多时间里,慈禧太后严令下,清廷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搜捕新党,维新派人士多数潜逃海外。

1898年11月政变后,因当时西方列强多支持光绪和康梁维新党人,慈禧派荣禄去见李鸿章,想让李鸿章出面安抚洋人。李鸿章请求朝廷委任自己为两广总督,以便与列强沟通。荣禄向慈禧转达了李鸿章的意思,慈禧同意了。于是李鸿章被任命为两广总督。1900年初,李鸿章离京南下赴任。

1899年7月,康有为在加拿大成立保皇会,向国内渗透。慈禧倍感压力巨大。因之两度以十万两白银的巨额赏金,悬赏捕杀康有为与梁启超。另一方面慈禧决定废黜光绪皇帝,使保皇党人彻底失去使帝政复辟的希望。

1900年1月24日,慈禧宣布废光绪,立溥儁为皇储。然而这次废立遭到以刘坤一为首的外藩大臣的反对,加上列强不支持,最终宣告失败。

康梁保皇党人闻听后党废立之议后,计划组织起兵勤王。保皇会在澳门设立总局,指挥国内,按保皇会的设想,起兵勤王主要在三个方向:长江、广西、广东。长江起义,主要负责人是唐才常及其自立军。在广西方面,康有为集合广西保皇党人及天地会党人,准备攻桂林,取湘鄂。1900年5月,唐景崧派人主动与康有为联系,唐景崧原先在康有为协助下在桂北办团练,已经拥有多个根据地。在广东方面,康有为派梁炳光等人到新安、东莞一带办团练,联络各地洪门会党与绿林豪杰。康有为与梁启超非常重视广东举事,还一个原因就是康梁均为广东人。

正当康有为与梁启超正密谋在广西与广东发动起义时,李鸿章接任两广总督。

1900年1月18日,李鸿章到达广州。他此行的受命之一,是为肃清康有为、梁启超及其党人。在李鸿章就任两广总督之前,清政府已经严令海疆各地缉拿康梁。 但是李鸿章对康有为与梁启超实抱有同情的态度。李鸿章到任不久,2月11日,清廷下令李鸿章将康有为与梁启超的广东祖坟铲平,但李鸿章接到朝廷命令后,却迟迟不肯行动。到3月27日,李鸿章上奏朝廷,称“虑激则生变,平坟似宜稍缓”。 不仅如此,李鸿章还给康有为和梁启超写了一封亲笔信。在信中,李鸿章勉康梁“精研西学,历练才干,以待他日效力国事,不必因现时境遇,遽灰初心”。

1900年庚子事变义和团运动发生,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西太后带着光绪跑到西安,清廷大乱。

6月12日,慈禧转授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火速调其回京负责与列强周旋拟签订条约事务,连续急电催其北上。

李鸿章回京后即主持与列强的谈判。1901年7月25日,李鸿章、奕劻代表清廷签署了《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亿5千万两。

辛丑卖国条约签约后两个月,李鸿章身体每况愈下,不久死去。

死讯传到海外,康有为弟子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是:

“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的大势,不知政治的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

“要而论之,李鸿章有才气而无学识之人,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也。彼非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心,后彼弥缝偷安以待死者也。彼于未死之前,当责任而不辞,然未尝有立百年大计以遗后人之志。”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扩展资料:

李鸿章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其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镇压太平天国运动、镇压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为“中兴四大名臣”。死后追赠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著作收于《李文忠公全集》。

李鸿章临终前将一份折子交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内容如下:

有危险的时候,你知道不起,但又管不了,可以求教。我做贼,身体健康,勤劳,为官四十余年,从未因病请假。

我在前马关受伤,流血太久,然后就晕了。酷暑北上,再次拉肚子,体力大损。进京后,诸事不顺,人日夜忧虑,经常通宵达旦,肚子消瘦,引发旧病。

感谢你的询问,特别的节日,彻底的安慰和眼泪。还好和约完成了,俄约还不定期,担心这个是我未竟的事业。每次想到这里,我都会担心五件事。本月19日晚,碗内突然出血。几天之内,一批医生束手无策,困难久拖不决。

我要张口闭口,劳烦臣子通过上面的准备校写,然后盖章。陈辅是第一个被知道的,他有最深的感激。他每次看时局,都不敢自称有病。不过稍微延迟了一下,又能看到中兴了。如果你决心完成,就很难死。当初恢复了首都现值,但没有归还,和平商谈取得新成果,东方的事情依然棘手。这是计划的基础,到处都有危险。窃国难兴邦,悲国难开悟。念复令,持新策,自强不息。

与我共事多年的青王子这次麻烦更大了。他将能够一心一意地工作,赞美休谟。身在酒泉,无怨无悔。对我的后代,都是受大慈大悲,只义务学习,服务。指日可待,无时无刻不在期待,无牵无挂。

承蒙恩情,恳请太后和皇上圣上指教。请演奏。李鸿章的奏折是他对世界的最后嘱托。“持新政,自强不息”是他最深最真的心声!

在这份李鸿章遗产的妥协中,附有一份文件,附件,也是清朝的一种官书。在保密的情况下,成绩单的附件可以放在中间不发。影片附有一句话:“环顾云南人才济济,无袁世凯右。”在老李心目中,袁世凯就是他的接班人!在整个帝国内部,似乎真的没有比袁世凯更强的人了!

义和团运动的确是帝国的悲剧,但这个悲剧造就了袁世凯!在这场悲剧中,袁世凯的果断和出色表现,使他与几位资深督抚齐名。他们一起为东南互保做出了贡献,让半个帝国都安全了!出色的表现,再加上李临死前的血泪推荐,袁世凯是大势所趋!

1901年11月7日,朝廷授予袁世凯代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的北洋时代开始了!1901年11月20日,袁世凯结束了山东巡抚的工作,第二天就启程走向辉煌的未来。

26日,繁华的袁世凯抵达保定东南方的高阳县。护理直隶总督周福也派属下官员带着总督的印信在这里等候袁大人。所谓“护”,也是一种代理,指的是职位比自己高的低级官员。

另外,“代理”也是代理人,指官员在任期内发生意外离职时,往往会选择一个人临时担任该职务,等有合适人选时再给他接替。职务相同或高级官员代理低级官员的称为“代理”,简称“代理”。

如果是高级官员代理低级职务,就叫“借编”。借和补需要保留,仍按或指定

11月28日,还在西安安的慈禧太后读到袁世凯和几位南疆总督“共保东南南疆之土,立下大功”又赐都督袁“少保太子”称号。实际上,没有王子,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荣誉称号。从此,袁世凯获得了另一个名字,叫做“袁包公”。

想想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也就是1899年底。不到两年,他成为天下第一任总督,直隶总督,,地位显赫,炙手可热。他为什么爬得这么快?

在庚子国难之际,袁世凯能够以超人的眼光对待这场乱局,不怕批评,用铁腕手段粉碎义和团运动,从而稳定了山东局势。他能够顺应大势,与东南几位有远见的新疆大臣一起,为东南互保出力,共同保住了半个清朝的安危。

袁世凯是官场上的老油子。庚子在位中期,屡次背叛朝廷诏令,自然得罪了太后。然而,他知道如何补救这种情况。当太后和皇帝仓皇出逃时,袁世凯立即提供了及时的援助,使得太后的老太太们对他的看法发生了变化。除了这些原因,袁世凯迅速上台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现实原因,那就是现在只有他能担负起保卫两个都城的重任!

过去,首都地区的驻军责任由荣禄总司令吴伟军承担。在与八国联军作战的过程中,聂士诚的吴魏前军全军覆没,聂士诚也战死了!荣正厅自己的吴伟钟君也分手了!董福祥的禁卫军把两座宫殿押送到西安后,也解散了!宋庆的吴军只参战了一半!

现在整个帝国只有两个人拥有相对强大的武装力量。一个是南方的张之洞,手里有一支德国精锐自强军。另一个是袁世凯手里的吴魏右军。两者相比,袁世凯的武威右军更厉害!此外,袁世凯还将山东原有的地方部队改编为山东“武威右军先锋队”,兵力再次翻倍!

环顾余,袁世凯是唯一一个能保卫帝国中心的人!

1876年,李鸿章和英国外交官威妥玛在烟台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0万两白银,这是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的第一份不平等条约。

1884年4月,李鸿章与法国代表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了《李福协定》;次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在天津签订了《中日天津条约》,后来日本便是利用这一条约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同年清军与法军一战胜利后,在6月,李鸿章与法国公使巴特纳在天津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左宗棠愤而说道:“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

1895年4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马关与日方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在签订《马关条约》前还曾发生过不少故事,如李鸿章遇刺、清政府因而省下1亿白银等。并且签字的最后关头,李鸿章老泪纵横地对使团的美国顾问科士达说:“万一谈判不成,只有迁都陕西,和日本长期作战,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国,中国可以抵抗到无尽期。日本最后必败求和。”

1901年的《辛丑条约》是李鸿章签署的最后一个不平等条约,当时李鸿章已经78岁了,在签字之前李鸿章就已经开始咳血,自知时日不多,因此想尽快结束谈判,签字回来后就大口大口地吐血,只能躺在床上。

不过李鸿章在临终前却久久不愿咽气,服侍他的心腹周馥于是上前说了一句话:“人有何心思放不下,不忍去?未了之事,吾辈可办,大人安心。”李鸿章满含热泪,动了动嘴唇,想说些什么,但似乎无从说起,最终却再没有说什么,而是安心离去了。

现今网络上流传着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时的一个影视视频,当时李鸿章和一位满清王爷去签字,按理来说应该由满清王爷签字,但满清王爷迟迟没有写,于是李鸿章拿过笔,说:“王爷,天下最难写的是自己的名字,你还年轻,仕途无量,这个卖国贼的骂名,还是让我来当吧。”

这段视频触到了许多观众的心底,不少网友因此说“少年不知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李鸿章一生在30多个条约上签了字,因此被世人以及后世痛骂是“卖国贼”,说“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但现代的人去看当年的历史,认为李鸿章只是慈禧太后的背锅侠,该强烈声讨的应该是慈禧,而李鸿章在世时也曾做过不少实用的事情,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并且在签订不平等条约时也曾据理力争。

李鸿章在临死前大概也想到自己的一生,还想做些什么呢?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于是便不留恋地走了。

李鸿章简介: 李鸿章(1823-1901),亦称李合肥,汉族人,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其先祖本姓许, 李鸿章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继给姻亲李心庄。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父亲李文安(1801-1855)经多年苦读,终于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与曾国藩同年考取同榜进士,使李氏家族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今肥东县,现属合肥瑶海区)磨店乡。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1899),后来也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1873),后来也都非富即贵。

至于李鸿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赐白银五千两治丧,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处,京师祠由地方官员定期祭祀。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

李文安在科举入仕前,长期在家乡以课馆为业。 李鸿章六岁就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他少年聪慧,先后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为师,攻读经史,打下扎实的学问功底。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第一次科考落榜,住京曾国藩宅邸受曾补习教导;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二十四岁的李鸿章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三年后翰林院散馆,获留馆任翰林院编修。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

光绪十四年建成北洋海军。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李鸿章所要进行的事业是想让中国工业化,军事化,教育化,但他只成功了一半。

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

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李鸿章受命,作为全权大臣赴日本议和,在《马关条约》签字。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奕代表清廷签署了《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两 。签约后两个月,被李鸿章倚为强援的俄国 再度发难,提出“道胜银行协定”,试图攫取更大权益,并威逼李鸿章签字。“老来失计亲豺虎”,气恼交加,李鸿章呕血不起,于九月二十七日去世,临终时“双目犹炯炯不瞑”,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完了他78岁的人生历程。

李鸿章一生共签下30多个条约,大多为不平等条约。近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史料出现,对这位清末重臣也逐渐评价多元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721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7
下一篇2024-04-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