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的语录

高晓松的语录,第1张

2020年高晓松的语录合集38句

 迄今为止,我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全都做了,并且除了恋爱和旅行全都换成了钱,虽不多,够生活,感谢所有衣父母,感谢我父母,包括你们,所有人都老了,再没有人死于心碎,我数着日子和钱,等着永逝降临。下面是我为大家提供的高晓松的语录38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2、一曲未终已被弃于四季,一梦未醒已委身于尘土。《如丧青春》

3、那时人们与千百年来一样地写信,所以人们的关系也像千百年来靠笔迹与墨香以及相遇时的眼神、送别时的背影联结——简单而悠长。《如丧青春》

4、生活将你的梦想像洗脚水一样端到你眼前,是对你的犒赏还是悉落?《如丧青春》

5、小学调皮,中学早恋,大学迷茫,长大后出乎意料地养活了自己还富余出一只眼睛看世界的人。——对自己的形容

6、人们说世界变快了,可我数了数,也还是365天围着太阳逛一圈,还行。《写给1988年暑假的高晓松》

7、清华大学最壮观的风景是早上起来8000辆自行车由南向北而去,你都不用看,闭眼一坐,肯定坐一自行车后座上。——我的大学访谈

8、民国时期有两位著名的僧人——李叔同、苏曼殊,都是大才子。可能才子们读书到一定程度,就会看破世情、看破红尘,就有可能遁入空门。苏曼殊用中国非常漂亮的韵文去翻译拜伦的诗,有些地方有点儿像《楚辞》,是我读过的最好的翻译。苏曼殊在国外长大,是一个身世非常复杂的人,三十几岁去世前说了一句话:"一切有情。"另一位大师李叔同,也就是弘一法师,圆寂的时候也说过一句话:"悲欣交集。"人临终前说的话,其实是一个人对人世最终的看法。每当读到这两句话,我都会情难自已。

9、走对路发现自己,走错路发现世界。——高晓松

10、她坐在我对面,低头说珍重再见。

11、西风老树下人家,池墉边落落野花。——高晓松

12、我象每个恋爱的孩子一样,在大街上琴弦上寂寞成长。

13、越思考越狭隘,越发呆越辽阔,一思考就绕进去,特别容易钻牛角尖。而一发呆就能明白很多事情。

14、那时候他的梦想是熬成老炮儿,摔杯为号,沧海一声笑。

15、女人永远说我在等你。其实是等来谁算谁。——高晓松

16、无论相遇还是不相遇,都是献给岁月的'序曲。

17、他说你不必挽留,爱是一个人的等候,等到房顶开出了花,这里就是天下。——高晓松

18、几年后我们重逢,成了另一个故事。——高晓松

19、感谢妈妈,你若安好,我便还年轻,还能经风雨,忍时光,还敢独自成长。其余爱恨丰俭,甘苦心田,风一吹,已无所谓。

20、一曲未终已被弃于四季,一梦未醒已委身尘土,毫无防备。——高晓松

21、要想好,你一生只做一个平庸的表达者,还是做一个露出破绽的忘我者,还是最终做到,穿过所有这些东西、到了那个地方的、孤独的那个人。

22、别哭,真是友谊永远都会在。你们站在这儿,仅仅是比赛。你们要知道,人生比这个比赛要残酷一万倍。——高晓松

23、生长于苍茫茫的异乡,回首依然望见故乡月亮。

24、以后春花开了秋月清,冬阳落了夏虫鸣,谁来唱歌谁来听?谁喊了青春谁来应?

25、幸福的人,写不出伟大的作品! ——高晓松

26、历史无非告诉我们什么是错的,却告诉不了我们什么的对的。——高晓松

27、无论相遇还是不相遇,都是献给岁月的序曲。——高晓松

28、后来遇见过那么多人,想对你说却张不开口。——高晓松

29、那些日子里你总提起的女孩,是否是送了你她的发带。

30、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 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31、人生如戏","谢谢,是戏如人生。

32、我恨我不能交给爱人的生命,我恨我不能带来幸福的旋律,我只能给你一间小小的阁楼一扇朝北的窗,让你望见星斗。

33、这世界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34、如丧,我们终于老的可以谈谈未来了。

35、你坐在椅子上,看着窗外流过的光。

36、每个人都站在窗前看这个世界,有些人看见的只是镜子,有些人伸手不见五指。

37、我发现人不能多年在同一座城市待着,疑似认识的人太多,聊天的时候会发现周围熟人千丝万缕导致不敢放开吹牛逼的痛苦。

38、一曲未终已被弃于四季,一梦未醒已委身尘土,毫无防备。

;

​“我其实是一个孤单长大的小孩。我也在成长中有很多的怨和不原谅,比如对我父亲。父亲去世的时候,我还写了一首诗叫《铁青》,因为在我的心里,父亲就是铁青的。但到了50岁的时候,那些从小孤单着长大的东西都已经慢慢淡去了,远去了。所以当然是要感恩的。包括对我的父亲,我把他的骨灰按照他的遗愿洒在旧金山海湾时,正好有一对年轻夫妇推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走过来,正好就在那时候出现在镜头里,而就在那个时刻,我已经原谅了我的父亲……”

“如果有来生,来生年纪轻轻又回来,我还是想回到这个江湖……我觉得可能这世上没有比我们这个江湖更好的地方,尽管很多人不喜欢,但我来生还会再来。”

2019年11月14日,是高晓松的50岁生日。路走了五十年,他的内心却仍是此间少年。

十年前,他曾写过这样一段话:

“年轻的时候,每件事情你都想明白,因为老觉得,有些事情不明白,就是生活的慌张。后来等老了才发现,那慌张就是青春。你不慌张了,青春就没了。”

慌张过后,从六十年代末尾走来的高晓松,最为可贵的是看尽人情冷暖后,身上仍然有一种少年意气。

作为一个饱学之士,他所发表的言论,以及后来所造就的一系列文学音乐作品,其实都有着纯艺术之外的意义。

五十而知天命,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沉浮之后,他活得比大多数人要明白,一言一语中,随处显现着岁月赋予他的智慧。

飞逝而去的是过往烟云,坦然留下的是蓊郁风景。即使山风吹过,恍若隔世,他依旧喜欢这匆匆而过的五十年。

高晓松的前半生已经度过,他内心的波澜壮阔,早已隐匿在自己的年月深处。

从理想主义时代走来的高晓松,不可避免地与许多有趣的灵魂有了契合的连结。

在白衣飘飘的年代,大家为了音乐,不惜推着自行车走十几里路,只为驼回一只音响。

那时的高晓松烫着一头时髦的卷发,穿着一尺宽的喇叭裤,没事的时候就和老狼跑到北大的草坪弹琴。

1990年深秋,高晓松与女友“红”相识并相恋。之后,两人租了一间民房。

一天清晨,高晓松为红梳头,寂静之中他突然大喊一声“有了”,只见他迅速放下手里的梳子,来不及找纸,就在一本书的封底上,记下了瞬间的想法。

这段突如其来的文字,就是歌曲《同桌的你》的初稿。

1993年,高晓松终于完成了整首歌的创作,他邀请让老狼来唱这首歌。

那个时候,他们一起在校园舞台唱歌。停电了,便从牛仔裤的口袋中拿出一只打火机打火唱,直到整个学校的体育馆被星星之火照亮。

高晓松是个在人群中长大的人,所以他永远离不开人群的热闹,他孜孜不倦地寻觅着同类。

1994年,一首《同桌的你》让二十几岁的高晓松几乎收获了当年所有的音乐奖项。而彼时的朴树,只是一个喜欢音乐的辍学青年。

这一年的一个晚上,高晓松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用很结巴的声音问:“你是高晓松吗?”高晓松说:“我是。”他说:“我叫濮树,我想卖歌。”

高晓松也随着对方的话顺下来:“那行啊,我去找你吧。”

就这样,两个原本素不相识的人产生了交集。朴树当时唱了《火车开往冬天》,他的嗓音脆弱动人,听得高晓松浑身上下乱掉鸡皮疙瘩。

由于对朴树的欣赏和惜才之心,高晓松拉着刚回国的师兄宋柯成立了麦田音乐,自掏腰包,先帮朴树录了两首歌。

就连“朴树”这个名字,其实也是高晓松给改的。

朴树的原名是濮树,但这个字生僻又难记,于是高晓松就把“濮”变成了“朴”。

为了让朴树的才华发光,高晓松尽力了。

朴树是个少言寡语的人,好在高晓松懂他。对音乐共同的纯粹追求,成全了两个人的友情。

他最初成立麦田音乐是为了两个人,一个是朴树,还有一个是叶蓓。

1995年的某天夜里,高晓松和郑钧、谢东一群人来到酒馆,围成一桌,喝酒聊天。他偶然听到了叶蓓的歌声,觉得有些惊讶,便通过音乐总监找到叶蓓。

后来高晓松写了一首《白衣飘飘的年代》,叶蓓身上的脆弱感,配这首歌刚刚好。

叶蓓后来说,高晓松是她的伯乐。

2016年高晓松写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样的歌词,歌唱的人儿正是许巍。

许巍一直是高晓松的粉丝,所以当高晓松找到许巍时,他看词写得不错,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不喜欢上网的许巍,过了很长时间之后才知道《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这首歌已经火遍四方了。

高晓松说总有些人批评他的诗与远方,说父母尚在苟且,谈什么诗和远方。但他们不知道他的那个年代是真的有诗和远方。

中国八十年代民谣的土地一大块都让高晓松占领了,从朴树、叶蓓、老狼到尹吾、周深……看海天一色,听风起雨。

2012年的时候,在北京万事达中心举办了“此间的少年”-高晓松校园民谣作品演唱会,老狼和高晓松在结束的时候,合唱了他们最爱的《恋恋风尘》。

那真是绝无仅有的一场演唱会,高晓松就是那个从来没有失去过自我的少年。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句话如今在网络上已成为人人皆知的箴言。后来,高晓松多次说过,这句话源于自己的母亲张克群。

高晓松生于1969年11月14日,计划经济时代长大的孩子,这个出身于书香门第的音乐天才,一路名校,拥有着别人无法复制的人生。

用高晓松的话说:当你的爷爷是清华大学校长,外公是熟操四国语音的科学家,舅舅是科学家、教授兼博导,妈妈是建筑学家,你要是不能当上个什么专家、学者,就会有一群人说你“长坏了”。

是的,在清华大院儿里,硕士在他们家等同于文盲。

有了自由和文化的基石,高晓松接下来的人生故事便都顺理成章了。

自小是学霸的他,在19岁那年以超出分数线60分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最好的专业—电子工程系。

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高晓松的父母早就替他规划好了人生蓝图:读完清华,就到国外留学读博,然后成为某个领域的学者或科学家。

然而高晓松不愿走父母为自己铺好的平坦大道,他想去追寻自己的音乐理想。

1988年,他与老狼、蒋涛组成了青铜器重金属乐队。几个年轻人在北京各种地下摇滚音乐会,与崔健、唐朝乐队、黑豹乐队同台演出。

大二那年,高晓松跟家里说以后要专心做音乐,家里没有人支持他。高晓松就跟他妈妈打赌:我要是能用吉他养活自己,你就同意我退学组乐队。

于是高晓松被扔到天津,他唱歌卖艺,结果一天下来赚了五毛钱,便灰溜溜地回了家。

这次经历并没有浇灭高晓松对于音乐梦想的热爱。

1990年暑假,海南一歌厅竟给他们发来邀请:“希望你们能到我们这里来演出。”

乐队的其他人都因为海南太远而心生畏惧,只有21岁的高晓松和老狼背起了吉他,远走海南,唱一晚,给20块钱。

高晓松从无数人梦寐以求的清华退学,彻底走上流浪歌手的道路。

他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打的士,第一次吃菠萝。然而,诗和远方的路并不像他想的那么简单。

海南毗邻广东,当地人都喜欢听粤语歌。高晓松和老狼的校园民谣根本无人问津,唱了好几天也没拿到工资。

两人囊中羞涩,剩下的钱只够一个人买票回北京。高晓松毫不犹豫地把这张票让给了老狼,自己则辗转到厦门,在厦门大学待了半年。

在那里,他结识了一群玩音乐的朋友,每天聚在一起唱歌写诗,过着从前慢的日子。

高晓松后来在回忆里写:一生当中,再没有哪一年像1990年那样漫长、欢乐和忧伤。

“我妈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生活还有诗和远方。

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

长大之后,高晓松对母亲说的这句话越来越深信不疑。

迄今为止,高晓松大概去过三十多个国家了。每到一个地方,就买一辆车,玩一段时间就把车卖了,再去下一个地方。

他在旅途中碰上一堆人,很快成为朋友。甚至跟着人家一起组乐队卖艺弹唱,到荷兰,到西班牙,到丹麦……

旅程左右万里,护照四十八页,每个终点高晓松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很多人说:“还不是因为他的生活足够富足,所以才能做到。”

其实,这都是在他一穷二白的时候“玩的”。而后来,他竟然因为这些“玩”,成为了自己最初想要成为的人。

谈及自己这一路,高晓松说自己的潇洒,归功于“听妈妈的话”。他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他的母亲至今还背着背包在世界各地流浪。

高晓松从来不怕随遇而安,所以当他做唱片公司赔了钱,就跑去周游世界,“哪怕钱全花光也没关系。”他就抱着这样的想法出发了。

这才有了他后来在《晓说》里感慨:世界不是苟且,世界是远方。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

从南极到北极,从东方到西方,从所有自己梦想要去的地方,到自己没有想过要去的地方,高晓松都去了。

另一段在外人看来难熬的时间,就是他因为酒驾坐牢的时候。但高晓松却说,那是一段最特别的时光。

他明白了很多。比如,生命、自由、珍惜……

未来不是岁数,未来是迷雾,读万卷书才能看清皓月繁星。

近些年,网络脱口秀、《晓说》、《晓松奇谈》、《奇葩说》让高晓松这位音乐才子以口才征服观众,奇闻说古今,谈笑有鸿儒,大概说的就是他这种样子。

半生履历的沉淀,造就了他在各个领域中对古今文化谈笑风生的样貌。

面对外界对他的大力褒奖,他只是淡淡地说道:“你没空读闲书,我来替大家读书;你没空聊天,我来替大家聊天;我让大家工作之余过得更有趣一点。”

高晓松还和朋友开了两所书馆,并出任馆长。“杂书馆”和“晓书馆”都是免费的,几乎每一本书都是他精心挑选。

他为杂书馆开馆撰写序言:

以史为鉴,无非再添几分偏见;以梦为马,最终去了别家后院。不如大雪之后,清茗一杯,杂志两卷,闻见时光掠过土地与生民,不绝如缕。

岁月长,衣衫薄,高晓松只想不负时光不负卿。

由于从小生活环境的影响,高晓松总是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时代的每一场变革,他可以随时做出自己的改变。

以至于他一度自嘲:“家庭出身决定了我只能写知识分子的无病呻吟。”

高晓松的确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1993年10月,诗人顾城自杀。他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一代文学青年的理想,似乎在听到噩耗的一刹便戛然而止,高晓松就是其中一个,他只看到报纸上写了四个大字:诗人死了。

为了怀念自己的精神支柱,他写了三首歌,《白衣飘飘的年代》、《月亮》和《回声》。

“顾城是我最热爱的诗人,我觉得一个时代都结束了,我那一天就写了三首歌,组曲都是写给顾城的。”

顾城的母亲给高晓松打来电话,表示感谢:“谢谢你啊,晓松,谢谢你让我知道这个时代还有人记得顾城。”

他是一个内心有真实、清澈的东西的人,无论被世俗怎么折损,都坚持自己一贯坚持的。

高晓松是什么时候开始老去的?

据他自己回顾,应该是2009年6月25日,迈克尔杰克逊离世的那一天。

在他眼里,整个大师辈出的八十年代,终于崩塌。

环顾身边曾经唱歌的白衣少年们,早已褪掉身上的青涩,成为一个又一个温和的中年人。

随着被岁月摧残,那些激情都已经慢慢消失在推杯换盏、杯觥交错的时间里,高晓松怀念着曾经的那些清白面庞。

2017年,他在致敬李宗盛的《越过山丘》中写下这样的词:

“无论相遇还是不相遇,都是献给岁月的序曲。就让我随你去,让我随你去,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向着开满鲜花的山丘,挥挥衣袖……”

歌词中弥漫着穷途末路又一意孤行的气息,唤起少年时强烈又无望的流年过往。

这又何尝不是高晓松写给自己的歌。

走过人生五十余载,他见证了太多人或高光、或低谷的时刻,心里难免感怀万千。

他常常自嘲:“老天真的待我不薄,所以给我这么一张脸我也认了。”

半生而过,想做的事都实现了,心里的洞也补上了。那些心里积郁了多年的水,也逐渐被阳光蒸发。

高晓松认为自己的人生不深刻,但还算庞大。他感恩寓居于斯,成长于斯的江湖;感恩一切或激情、或迷茫的岁月。

十年前,高晓松为好友谭维维写了一首歌,名叫《如果有来生》,里面有几句歌词这样写道:

我们去大草原的湖边,等候鸟飞回来,等我们都长大了就生一个娃娃,他会自己长大远去,我们也会各自远去……

或许这首歌写的就是高晓松的心声吧,这个中年男人的内心始终停留在他的白衣飘飘的年代,从未离开。

他虽然老了,不再呼喊奔跑,却默默生出许多根,记住许多事,刻下年轮,结出果实。

偶尔有风吹过,想起初来时世界的模样,欣喜万分。

活到这把年纪,高晓松已然知道自己能独善其身,也知道如何度过后半生,所以他不会着急,他要在这个江湖上,努力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

50岁生日那天,高晓松发表了一篇名为《半生倏忽而过》的文章,里面有段话这样写道:

“如果有来生,来生年纪轻轻又回来,我还是想回到这个江湖。我活到了50岁,看过了许多行业,也亲身参与不少,我觉得可能这世上没有比我们这个江湖更好的地方,尽管很多人不喜欢,但我来生还会再来。

真的让我来选,一万次我都还是会选要生于1969年11月14日,我要来经历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这半个世纪。”

每个人,都会受到命运的馈赠,同时也难以躲开命运的伤害。看似一帆风顺的高晓松,也并不是毫发无损地过了50年,他的内心深处,有深埋的伤疤。

但如今,他带着感恩,回首曾经不愿面对的过往,于是这篇《半生倏忽而过》的文章里,出现了令人泪下的一段:

“感恩把我生到这个世界来的爸爸妈妈,感恩给了我那个时代最好教育的一大家子人。曾经,我遗憾自己没有像很多孩子一样,有那么亲密、那么温暖的家庭。知识分子家庭通常会比较冷漠,加之我父母都忙,常在国外,我其实是一个孤单长大的小孩。我也在成长中有很多的怨和不原谅,比如对我父亲。父亲去世的时候,我还写了一首诗叫《铁青》,因为在我的心里,父亲就是铁青的。但到了50岁的时候,那些从小孤单着长大的东西都已经慢慢淡去了,远去了。所以当然是要感恩的。包括对我的父亲,我把他的骨灰按照他的遗愿洒在旧金山海湾时,正好有一对年轻夫妇推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走过来,正好就在那时候出现在镜头里,而就在那个时刻,我已经原谅了我的父亲。我现在的微博头像,就是我英俊的爸爸和漂亮的妈妈。”

如果人生是一个过程,那么,应该是一个不断告别、学会放下、学会原谅、学会擦干眼泪的过程。回首身后倏然而过的50年,高晓松的眼睛里透出的是:无悔。

回望高晓松的前半生,发现他已经去了该去的地方,做了想做的事,活出了想要的生活,同时影响了与自己相遇的每个人。

那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那是生命最渴望的模样。

50岁了,半生倏然而过。生命来来往往,没有来日方长。

如果有来生,依然要活出生命最好的模样,即便有伤痛,也要学会原谅,然后转身前行,去看草长莺飞,去看万物生长。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生活还有诗和远方。

——高晓松

歌词·乐观·励志·忧伤

一百个“我爱你”难换一句“我爱过你”,前者让人笑,但不一定真;后者让人哭,但是真情。

——高晓松

在美国偶尔也碰见操蛋中国人装香蕉逼,假装ABC不会说中文,这点上我继承了痛恨装逼必须雷劈的传统,令其露出左上臂,一颗牛痘表示此货来自大陆。

——高晓松

生活不光只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高晓松

你杀气太重,难成盖世英雄。

——高晓松

美国的整套制度,不是大家洗脑统一思想,认为民主好、自由好、平等好,而是大家来博弈,其实民主、自由和平等这三样东西是矛盾的,平等就会限制自由,民主肯定是会破坏平等。

——高晓松

总要有些随风,有些入梦,有些长留在心中,于是又是疯狂,有时迷惘,有时唱。

——高晓松

爱情·歌词·心灵

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其实诗就是你心灵的最远处。

——高晓松

很多人分不清理想和欲望,理想就是当你想它时,你是快乐的;欲望就是当你想它时,你是痛苦的。

——高晓松

人生·励志·心灵·心情

关于爱与等待,誓言和时光,如今生活水落石出,真好。

——高晓松

岁月长,衣衫薄,各位,来日方长。

——高晓松

以一天盛开的疯狂,用一生埋葬。

——高晓松

相信爱的年纪,没能唱给你的歌曲,让我一生中常常追忆。

——高晓松

歌词

一曲未终已被弃于四季,一梦未醒已委身尘土,毫无防备。

——高晓松

最熟悉你我的街,已是人去夕阳的斜。

——高晓松

你举着一支花等着有人带你去流浪。

——高晓松

歌词

我发现人不能多年在同一座城市待着,疑似认识的人太多,聊天的时候会发现周围熟人千丝万缕导致不敢放开吹牛逼的痛苦。

——高晓松

如丧,我们终于老的可以谈谈未来了。

——高晓松

在我的兴趣爱好里,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高晓松

青春之丧,来于你无欲之韶华,逝于你无望之山岗,昨日已靡,前路迢迢,一曲未终已被弃于四季,一梦未醒已委身于尘土,毫不防备。

——高晓松

陈百强、梅艳芳、张国荣,包括现在的高晓松、黄磊等名人都把日本女影星山口百惠当作他们心中永远的偶像。山口百惠在日本人心目中是樱花之神,因为她选择在自己最巅峰的时候,当时才21岁,便谢绝娱乐圈,与自己的爱人三浦友和蜕变为凡人,远离了喧哗嘈杂的娱乐圈,至今已经是隐退了近40年。狗仔队们最近拍到了山口百惠出行的照片,原来倾国倾城的山高百惠被岁月雕琢的满身臃肿,穿着朴素,没有一点儿明星气派,但她脸上的笑容还是一样的光彩照人,可想而知,她生活得很幸福,很淡定。

 

山口百惠可不是一般的明星,13岁的她便因天赋异禀的歌唱水平,震惊日本歌坛,开始出道。后来日本**公司发现山口百惠的相貌藏着欲说还休的美丽,便盛情邀请她出演伊豆的舞女。正是在这部**中,15岁的山口百惠认识了三浦友和。山口百惠到了20岁的时候已经红遍了整个亚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影视歌三栖明星。

 

她先后录制了40首单曲,参演了30多部影视剧,获奖无数,风头无两。最为中国人熟知的是山口百惠主演的血疑,这一部电视剧一经传到中国,便万人空巷,影响了中国几代人。她在剧中的形象深受追捧,在中国的街头巷尾都可以看到山口百惠样式打扮的中国姑娘。不但普通人模仿山口百惠,连明星们都在模仿山口百惠。第一代谋女郎巩俐就跟山口百惠有一定程度的相似。

 

高晓松曾用鬼迷心窍的歌词表白山口百惠,春风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没见过你的人不明了。相比于山口百惠的恬淡,几乎是没有明星可以做到的。现在一些老明星老艺人六七十岁来还重出江湖,他们是看淡不了整个世界,放不下金钱。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一牵手便是一辈子,40多年,从没传出任何绯闻。二人感情如初,真是羡煞众人。

清华才子高晓松的感情生活是极其丰富的,这可能是古今中外所有才子的共同点吧:浪漫、风流、多情。

高晓松光是明媚正娶的婚姻都有两段,而且都是那么富有传奇色彩。

他的第一任妻子叫沈欢,对外经贸大学法律系毕业的高材生。高晓松后来回忆起他的第一段婚姻说,当初他和沈欢是一见钟情。有一天,高晓松开车在对外经贸大学校门外闲逛,突然就看见了沈欢,有一种惊为天人的感觉。第二天,高晓松经朋友介绍认识了沈欢,对她展开了热烈的追求。仅仅只过了三天,沈欢就被高晓松征服了,于是他们就这样的结婚了。

那一年是1999年,高晓松30岁。

只是,这段感情来得快,去得也快,三年后他们离婚了。

高晓松没有说起过和沈欢离婚的原因,不过从离婚后高晓松的痛苦表现来看,也许提出离婚的是沈欢。毕竟作为律师的她工作压力也是很大的,很难照顾到家庭生活,而高晓松在这方面也不能给她更多的帮助。

高晓松的第二任老婆更为人熟知的名字叫夕又米,这怪怪的名字显然不是她的真名。她在认识高晓松之前叫徐珊珊,认识高晓松之后改名为徐粲金,高晓松将她名字中的“粲”字拆解为“夕又米”,于是她有了这个独特的爱称。

高晓松和夕又米是在深圳选美**大赛中认识的,当时夕又米只有17岁,是参赛选手;而充当大赛评委的高晓松当年已经36岁了,两人之间相差19岁。

夕又米一出场就引起了高晓松的注意,17岁正是花一般的年纪,再加上夕又米的长相又相当漂亮,她的每一个部分都符合了高晓松的审美标准。高晓松于是展开了对夕又米狂轰滥炸般的爱情攻势,年幼的夕又米沦陷在他的温柔之中了。

高晓松当年对夕又米爱得有多深,从一件事情中就可以看出来。高晓松在一次和朋友聚会时,漏出手上的一个个伤疤,那是他用烟头自己烫上的,每一个伤疤都代表着他对夕又米的痴情。

夕又米家境不错,可只有中专学历,显然不能被高晓松这样的高知家庭接受。为了和夕又米结婚,高晓松动了一番心思。他将夕又米送到美国留学,将她包装成留美学生,顺利通过了家庭的审验。

高晓松和夕又米在美国同居期间,夕又米意外怀孕了,两人在美国秘密结婚,之后19岁的夕又米生下了女儿。

婚后的高晓松和夕又米过了一段甜蜜幸福的日子,高晓松也是在各种场合秀出对夕又米的恩爱。正当人们都认为这是一段天长地久的爱情的时候,2013年,高晓松突然宣布和夕又米离婚了。

这次离婚应该是因高晓松而起,因为夕又米是一个骨子里相当传统的女人,信奉一生一世一个人的那种爱情和家庭。而且,婚后的夕又米又极其依赖高晓松的照顾,高晓松也说过,年纪还小的夕又米的一切都是他塑造的。

不知道高晓松和夕又米离婚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可能风流烂漫的他对夕又米已经激情不再了。普通人的婚姻尚且要经受七年之痒的考验,像高晓松那样浪漫的人就更难做到一生都陪着一个女人了。所以,正如当初的感情来得快一样,他的两段感情也去得快,就像那涨潮时的海水,起起落落。

高晓松提出离婚对夕又米的打击相当大,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毫无独立生活能力的女人当初都是怎样才从感情的巨大伤害中走出来的。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现在的夕又米利用自己在 时尚 领域表现出的天赋,进军设计行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早在几年之前,夕又米(也许这个时候该叫她徐粲金了)已经是身价过亿的女强人了。

如今的徐粲金和漂亮乖巧的女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五旬开外的高晓松的感情依然没有归宿。世上的事情往往都是祸兮福兮,如果今天的徐粲金还和高晓松生活在一起的话,她可能还是高晓松心中那个一无是处的花瓶。

人家的私事,外人无权评说!

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不能因为现在网络环境宽松了,媒体也对话题进行引导扩散,就乱了自己!

晓松家学深厚、博闻强识、学贯古今。如果机缘巧合,可以成为一代大家。

只是他也很贪玩,偶然打开了一个世俗的口子,所以又在人间氤氲的烟火气中走了很远。

音乐、美女、诗歌,这些人间媚而不俗的东西,便一直跟着他。

但是,我觉得他还是很仙儿的,有超越现世的领悟,有不受束缚的自由,他是真正属于远方的存在。

于是,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他的婚姻。就像七仙女与董永,就像白娘子与许仙,人界和仙界似乎永远有填不平的鸿沟,而晓松是属于仙界的。

一个思想强大的人,他会更喜欢自由穿梭在自己的世界里,与古往的先贤相往,与未来的智者相对话,与李白喝一杯小酒,为貂蝉谱一首新歌。

现实对他的牵绊确实很少。不是常常不爱,而是常常不在。

我也祝福夕又米,人间没什么不好,人间值得。吃一顿法餐的快乐和吃一顿麻辣烫的快乐也没太多的不同,唯一不同的只是别人看法而已。

“世间情动,不过盛夏白瓷梅子汤,碎冰碰壁当啷响 ”,等到水化了,也要一杯饮下,互道珍重。

在岁月,相敬如宾。在江湖,各自安好。这也是爱情最好的交代。而婚姻,是爱情的附属品。

高晓松是清华高材生,多才多艺博古通今见多识广真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17岁的妻子只是个中专生,生理年龄没什么问题,但是两人在学识上的巨大差距会导致三观严重不合,三观不合很难在一起生活很久,所以离婚。

在爱情面前,年龄差什么的,压根不存在,今天要说的这对相差19岁,他们就是高晓松与前妻夕又米(本名徐粲金)。

别看“夕又米”名字很奇怪,但其实也就一普普通通的女孩,与高晓松的婚姻让她不停被人叫做“高晓松太太”。

无论媒体还是周围好友,对夕又米的认知,永远基于“高晓松”这三个字。

接下来,就来说说夕又米是如何撕掉“高晓松前妻”这个标签的。

1988年出生的夕又米,从小就活泼好动,而且对学习没什么兴趣,其他同学也许回到家在做卷子,而她却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比如看看杂志、听听流行音乐等等。

特立独行的夕又米,在同学们都在专心备战高考时,却突然跑去参加选秀节目,虽然成绩平平,但却吸引了评委高晓松的注意。

在高晓松看来,这个姑娘很特别,所以在后台,他主动问夕又米要了****,并且一直保持着联系。

面对高晓松的疯狂追求,夕又米很快就“沦陷”了,此时夕又米才差不多17岁,但高晓松的家庭并不能接受夕又米。

所以,为了提高夕又米的各方各面,高晓松决定带夕又米前往美国深造,此时双方家长看到如此行径,也大概都能明白高晓松对夕又米的真心实意,虽然两人差了19岁。

2007年,深造完的夕又米终于跟高晓松步入婚姻殿堂。

为什么夕又米愿意嫁给高晓松,也许跟她的生活经历有关,10岁开始,夕又米就独自在北京读书,身边长期缺乏某种关爱,所以面对无微不至的大叔,夕又米感到了“温暖”。

在年底,夕又米就生下了一个宝贝女儿,但夕又米一点都不高调,平时深居简出,就连老师同学还是在多年后才知道夕又米是高晓松妻子的事情。

婚后的高晓松也十分宠溺夕又米,时常在跟朋友大谈特谈时接电话,而第一句总是“老婆我爱你”。

至于为什么高晓松跟夕又米年龄差19岁还能如此相爱?

除了本身的爱情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两人思想价值观差不多,而且高晓松也曾经公开说过夕又米由于年龄太小,所以很多观念都是高晓松灌输的,这就相当于“养成”模式。

高晓松对夕又米的世界观进行灌输、改造,使其跟自己的价值观契合,但事情岂能全如高晓松设想的那样如意。

就在成婚后的第七年,两人公开离婚声明,从声明来看,应该是和平离婚。

她秉承着“一生只爱一人”的理念与高晓松结婚,但高晓松却在结婚后感觉不到快乐,难道这位妻子并没有被高晓松“改造”成他心目中的样子,所以产生了矛盾?

正如夕又米文中所说的那般,离婚让夕又米的世界直接坍塌,不仅是物质生活,还有她“一生只爱一人”的爱情观。

高晓松有丰富的内心生活,他曾回忆说,小时候早餐时我们家人是安静的,几乎不说话,大家都边吃早餐边读书看报;成家后,闲暇在家时,会一个下午待在书房,弹几个小时的吉他、看好多部影片,享受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这时候他并不需要任何人,包括妻子。

高晓松已经能够在俗世喧嚣与静悟闲禅中自由切换,而他的妻子很年轻,正是一杯奶茶也要与爱人甜蜜分享的年纪,她的世界需要很多的陪伴来填充,所以在自控力上,两人并不在一个节奏上。

高晓松有强大的自我,表现在感情上也是自私的,他认为婚姻不能指望别人给你幸福,别人填充你的世界,他并不珍视有烟火气的平凡婚姻,当他感受不到快乐,会坚定的离开。他的妻子离婚后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在哭泣委屈的同时锤炼出了自己的精神品格,学会了更爱自己,创立了个性 时尚 品牌。

人生是时间、经历、体验和选择,他们的结合、分开让他们成为了更好的自我,其中那些不为人道的曲折就像不断稀释的茶已经不重要了。

男女之间的分手、离婚无非两个原因:

1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2始终无法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别人的私生活,不好随意揣测。相信两个人的结合是因为爱情,有过幸福的婚姻生活。选择分开,也是出于理智的选择。两个人的离婚,善后良好,没有狗血,没有互撕,保留体面,都有了新的生活,赞。

离婚这件事其实很正常大多数人但不包括三无人员都有离婚的冲动这是很符合人性的不管有钱还是有才更包括有权的都在这样做

虽然这样和中国的价值观背离

但这应该就是人性

话说回来这是婚姻的本质大多数人都认为婚姻是相互恩爱但婚姻总归趋于平静我们应该把平静作为婚姻的幸福而不是轰轰烈烈是婚姻最好的体现

有句话特别有意思婚姻是相互索取相互利用我图你的钱你图我的美貌等等

这应该就是圣过爱情的婚姻吧

我想这就是激情和爱情的区别。

激情源于显而易见的东西,她的美貌、她的声音、她的肌肤、她秀发、她的身材、她妩媚动人的一动一笑;激情源于他的帅气、他的渊博、他的地位、他的权利、他的腰缠万贯…

你可以因为这些对ta产生突然的痴迷,想快速拥有或者占有,来让自己更快乐。

爱情源于更多猛的发现不了的东西,ta的善良,ta的踏实,ta的真诚,ta的专一……更多的是品质,需要相处下来才会发现。

高先生和女选手更多地像激情碰撞在了一起。高先生出身名门,书香世家,博学多才,性格不羁,是一个个性十足的名人。女选手我们不太了解,但是我们知道她年轻、貌美、有活力。

他们是被对方的名气或美貌吸引在一起。

但是真正过日子是充斥着各种繁琐事情,两个人在处理日常生活中问题时会一点一点发现对方的品质。他们匹配吗?

都说互补的人在一起才好,我认为不是,是相近的人在一起才会长久,共同话题多、三观相近、即使在一起不说话也很踏实。

始于激情,磨于日常,断于理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713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7
下一篇2024-04-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