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湛江不止两种方言吧。市区大多数讲白话(即是广东话),与广州话有点区别,与廉江和遂溪的白话又有点不同。雷州话主要分布于雷州、徐闻,另外市区、廉江和遂溪个别地方也讲,而且各个地方的雷州话都略有不同,具有当地特色。另外,廉江还有部分人说哎话(类似客家话,同一语种),吴川话和坡头话也有点相似。各个县市区都有自己特有的方言吧,只不过白话和雷州话比较多人讲。
风俗民情
游神,年例,廉江白戏,舞鹰雄,安铺八音,红橙节等。年例是南部讲白话的地区才有,所谓年例,亦即某个人家过年时节大摆宴席,请四方亲朋好友就餐,与办喜事类似,就算不认识主人也可入座就食。 而“游神”就是全廉江皆有。所谓“游神”,就是过年时节某个村将其土地神“请”出,装上轿,青壮抬轿舞狮、小儿手执旌旗尾随,似军队出征状,舞狮先行,敲锣打鼓,穿村过巷而游,有些村乔装打扮,而有些村则平衣而游。所到之处,挨家挨户而停,各户为祈求土地神保佑,事先准备鸡鸭酒食、红包等祭拜,“神”到时,在门口打鼓敲锣、舞狮晃轿,末时,舞狮人舞狮上跃而“吞”红包,并烧炮而庆。各村有各村的“游神”日子,有些村小而不够人力不够规模就不游,一般不超过正月十五,一般村庄只游一天,“游神”之前的几个夜晚在土地庙里打鼓,称之为“屯兵”。 过户门前晃轿时,由于轿重,有时晃得太夸张了控制不住,四个人步子不协调,各自受到来自他人的摇力,似乎那轿不受自己控制,以至于越晃越摇,看似要倒的样子,迷信的抬轿人以及观众就认为那是“阿公”(或“老爷”,亦即土地神)在吃门前的祭拜品时因太过好吃而多吃多饮,导致“老爷”喝醉酒太过兴奋以至于轿不能停,认为那户人家今年有福了。笔者认为抬轿人那些抬轿人像疯子一样晃轿的行为实在不可取,虽然极少,但还是有人因晃轿而摔伤。近年来某些村观念更新,不再追捧晃轿戏,不再认为神是一定要人来抬方能显示对神的尊重,改用车将土地神装上代替人力轿,所到门户,不再晃轿,途中游荡又方便快捷,值得提倡。 以前过年气氛浓厚,大家游神热情高,很多青少年参与,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打工仔们都是初六七就到珠三角返工,初六七之后的游神显得清冷寂寥,皆是一些中小学生当主角,特别是十三、十四左右的游神,几乎全是小男孩。 市政府自2003年举办“廉江红橙旅游文化节”以来,每年一次,直至2009年,2010年后改为家电家具博览会,这也成了廉江人的盛会,是每年廉江人齐聚城区的欢乐日子。
地理
廉江山水秀丽,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四季如春,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有金、银、铝、锌、锡、锑和花岗岩、石灰岩、玄武石等20多种,其中银矿和花岗岩蕴藏量名列广东前 高桥红树林
茅。全市宜林宜果牧丘山地153万亩,山塘水库2800多个,九洲江贯穿市境西南89公里,全市可开发利用水域面积16万亩。境内双峰嶂为湛江市最高点,海拔382米。全国闻名的鹤地水库,山清水秀,储水量达12亿立方米,水面积122平方公里,有“人造海”之誉。董必武、邓小平、陈毅、郭沫若等国家领导曾莅临考察并予题词。由鹤地水库引流出去的雷州青年运河灌溉了遂溪、雷州、吴川和湛江市区。
史沿革
1始建前, 2秦属象郡地; 3汉属合浦县地; 廉江市罗州大道
4晋属高凉郡高凉县地; 5南朝宋、齐,属高凉郡罗州县地。 6南朝梁、陈,为罗州高兴郡石龙县地。 7隋朝,仍属高州高凉郡石龙县地。 8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析石龙县建石城县,属罗州, (注:罗州城遗址在河唇镇龙湖村东侧,面积约6万平方米。 此遗址布局有仿唐代长安城的明显迹象。1962年,此城址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时,在县境之西及西南同时建招义、零绿两县。唐天宝元年,招义县改为干水县),此县名即为石城县之始。 9唐朝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罗州徙治石城县。 10唐玄宗天宝元年,以濂江河取名,易名为濂江县。 11宋朝,太祖开宝五年(972年)废罗州并废濂江、干水县,划入吴川,属辩州(今化州,太平兴国五年即980年,改辩州为化州)。 12南宋孝宗乾道三年(1176年),复析吴川西乡置石城县,属化州。 13元朝,属化州路。 14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属化州府。 15七年(1374年)属化州。 16九年(1376年)属高州府。 17清朝,属高州府。 18民国元年(1912年)至3年,属高州道。 19民国3年(1915年),改石城县为廉江县,属高州道。 20民国9年(1921年),废除道制,仍属高州善后处。 21民国12年(1924年),属高雷廉钦琼崖罗阳八属联军总指挥部。 22民国15年(1927年),八属联军全部覆灭后,属广东南路行政公署。 23民国25年(1937年),属广东省第七行政区公署。 24民国38年(1940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属广东省第十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251949年11月11日:廉江县城解放,属广东南路专员公署。 261950年9月,属高雷专区。 271952年11月,属广东粤西行政区。 281956年2月,属广东省湛江专区。 291959年1月,廉江、遂溪、海康(南渡河以北部分)三县合并为雷北县,属广东省湛江专区。 301960年11月,雷北县易名为雷州县,届广东湛江专区。 311961年3月,撤销雷州县,恢复廉江、遂溪、海康三县。按原县区域分治和归属。 321978年9月,属广东省湛江地区行政公署。 331983年9月,实行市领导县体制,属湛江市。 341993年12月,经国务批准,廉江撤县设市(二类市)。归广东省直辖,并委托湛江市代管。 35,1994年,廉江市辖23个镇:廉城镇、安铺镇、石城镇、河唇镇、吉水镇、石角镇、良垌镇、平坦镇、新华镇、横山镇、营仔镇、车板镇、青平镇、石岭镇、龙湾镇、雅塘镇、石颈镇、长山镇、塘蓬镇、和寮镇、高桥镇、新民镇、河堤镇。 36,2000年,廉江市辖22个镇。总人口1205764人,各镇人口: 廉城镇 85368 石城镇 104878 新民镇 40620 吉水镇 52813 河唇镇 77004 石角镇 41147 良垌镇 53187 平坦镇 24241 新华镇 21121 横山镇 93482 安铺镇 100753 营仔镇 70438 青平镇 83134 车板镇 35419 高桥镇 24572 石岭镇 62071 龙湾镇 22689 雅塘镇 35491 石颈镇 35390 长山镇 48480 塘蓬镇 62012 和寮镇 31454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37,2002年,廉江市辖22个镇(廉城、石角、河唇、平坦、良垌、新华、石城、新民、横山、安埔、营仔、车板、龙湾、高桥、和寮、雅塘、青平、石岭、石颈、长山、吉水、塘蓬),334个村委会、44个居委会。 38,截至2005年12月31日,廉江市辖3个街道(罗州、城北、城南)、18个镇(石角、河唇、良垌、石城、新民、安埔、营仔、车板、横山、高桥、和寮、雅塘、青平、石岭、石颈、吉水、长山、塘蓬)。
粤语定义
粤语是发源于北方的中原雅言(汉族母语)而于秦汉时期传播至两广地区与当地古越语相融合产生的一种方言,同时也是在香港、澳门占有主导地位的方言,民间称白话或广东话。粤语是一种属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在中国广东、广西及香港、澳门和东南亚,以及北美、英国和澳洲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它的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岭南地区的“南越国”(《汉书》作“南粤国”)。 古代“越”和“粤”是通假字,指华南百越地区。明清近古以来两个字的含义开始有所区别,前者多用于江浙吴语地区的,后者多用于岭南两广,长期作为岭南地区的统称。历史上两广别称“两粤”
经典粤语歌曲、**、电视剧。(3张),广东为“粤东”,广西为“粤西”。直至民国时期,“粤”才逐渐收窄范围被用作广东省的简称。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粤”有广义(岭南)和狭义(仅指广东省)之分。“粤东”“粤西”在不同历史时期其指代范围也截然不同。 粤语的起源和发展成熟的年代远在宋代的两广(两粤)初分之前。所以在历史文化层面上看,“粤语”事实上是广义上的“岭南语”(岭南地区语言),而非特指“广东话”。 就像英语一样,不是特指英国。现时所称的“广东话”其实只是粤语口语上的叫法,粤语的标准音是西关口音(广州话)为标准的广府话或叫广州话,英文作Cantonese、日文亦会写成広东语,即一般人俗称为“广东话”,其实称“广东话”可指广东方言,如:可细分为无法互通、理解、差别大的广东地方里潮州话、客家话、雷州话、四邑话等词汇或俚语、俗语、歇后语、文化词语吸收,再纳入广东方言,这可才口语上称作“广东话”。若果把整个能互通的粤语只称作“广东话”,其实会无视同样说粤语部分地区的人,广西部分地区(广西把粤语称白话,即粤语方言的分支、与标准广州话有一定口音上的差异,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约95%左右可互通。)海南省部分亦有粤语地方(即粤语方言的分支,称儋州话)等, 自古以来,两广山水相连,人文相通。一直以来,两广地区是不分的,直到宋朝,才分为广东和广西。而粤语的形成远远早于宋朝,也正因为如此,粤语在两广地区才通行。在学术上, 两广之分始于宋
广东话不等同于广东方言。广东话指的是发源于夏朝的汉族语言,也就是粤言。粤言的“粤”字来源于“广东省”简称,而不是古代岭南的“南越国(南粤国)”,以及后世延伸而出广义的“两粤”。因此“粤语”不等于“广东话”。当然,就如美国人也会称呼他们所使用的语言为“英语”一样,“广东话”这一名称虽然概念不清,但因为在港澳、海外华人、中国内地其他省份人士普遍使用,所以它依然有它的意义。而广东方言则指的是在广东地区流行的方言,包括客家话、闽语、潮州话、福佬话、雷州话、黎话、海话粤语源于古汉语吸收部分古越语而形成,具声母二十,韵母五十六,声调曰九声六调,名九实六也,入声有三。 粤语声调亦大异于北,盖以六调,曰一清平,二清上,三清去,四浊平,五浊上,六浊去。复以促音清平为高入,促音清去为中入,促音浊去为低入。合为九声。
分布特点
粤语在两广地区分布上的突出特点,是沿江分布。它以广州、香港为中心,分四条渠道向东、西、南扩展。第一条渠道是西江--珠江,即沿西江向东至番禺(广州)一带。包括广西梧州和广东肇庆、 粤语在两广的沿江分布图
封开、德庆、佛山、广州、中山、珠海、东莞、深圳、江门等市,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第二条渠道是西江--郁江,即溯西江、浔江、郁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广西南宁、崇左、贵港、梧州四市及其所属大部分县。第三条渠道是北流江--南流江。包括广西玉林、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属各县。第四条渠道是南江--鉴江,即溯南江而上,越过云开山脉到鉴江流域。包括广东云浮、茂名两市及其所属郁南、罗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市及其所属吴川、廉江。 粤语在粤北地区如韶关、清远也有流行。
通行区域
粤语”之名源于古代岭南地区的旧称“南越(南粤)”,是一个泛称。民间亦称“白话”、“广东话”等,在美洲华埠则被称为“唐话”。而“广府话”、“省城话”这两个俗称则专门指旧广州府地区(今广州及周边南番顺地区)、香港、澳门、梧州地区的粤语,范围比“白话”概念小,现在一般称为“广州话”。粤语通行于两广、港澳境内和海外粤语华人华侨区,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目前广东省大概1亿人口当中, 使用粤语人口大约有6700万,加上广西粤语使用人数大约为2500万,香港700万,澳门55万,泰国500万,新加坡和马来西亚500万,美国358万和加拿大86万,全球将近有13亿人口使用粤语。使用地区广泛。粤语不仅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被广泛应用,而且支持着香港文化及南粤文化为中心的粤语文化,这使得粤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有较强生命力的语言之一。目前粤语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第四大语言,加拿大第三大语言,美国第三大语言。此外,粤语亦是唯一除普通话外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之中国汉语,亦是唯一除普通话外拥有较为完善文字系统的汉语,而且可以完全使用汉字(粤语字)表达。
主要通用粤语区域:
广东省:境内纯粹属粤方言或以粤方言为主的县市有47个,占全省面积的1/3以上, 广东省
即广州、佛山、肇庆、江门、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东莞、阳春、阳江、顺德、龙门、佛冈、增城、从化、花都、清远、连县、阳山、连山、怀集、广宁、四会、三水、高要、云浮、高明、新兴、鹤山、封开、郁南、德庆、罗定、信宜、高州、化州、吴川、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斗门。此外,惠州、韶关、湛江、博罗、惠阳、惠东、仁化、乐昌、英德、宝安、电白、遂溪、海康、徐闻、廉江等16个县市也有部分地区讲粤方言。 广西区:通行粤方言的县市有26个,大约占广西1/3面积。即南宁、横县、扶绥、贵 广西区
港、桂平、平南、藤县、梧州、玉林、北流、容县、博白、陆川、兴业、百色、防城、钦州、合浦、浦北、灵山、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州、钟山。 港澳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境使用粤语。 海外华人华侨区:海外两广籍和港澳籍华人华侨中,有相当一大部分是通用粤方言的。海外华侨及华裔中以粤方言为母语的也很多,他们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在海外粤语区的分布,完全是因随人口迁徙而成,主要有东南亚的新加坡、印尼北苏门答腊省棉兰市、圣诞岛、马来西亚、越南、以及北美、英国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华人(粤人)社区。 海南少部分地区:也通用粤方言。
历史溯源
秦汉时期
自上古时期,居于岭南地区的多个原始部族被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人泛称为南蛮。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后,华夏族人来到岭南地区,南蛮族人则逃往山区或更南方的地区,当时的华夏族语言开始传入岭南地区。秦朝灭亡后,南海郡尉赵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称王,建立了短暂的南越国。在汉朝的鼎盛时期,华夏族融合当时周边多个民族演变成汉族。这一时期是粤语出现雏形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再次处于长年内战,北方更首次沦陷到外族手中,大批中原人逃至岭南地区,岭南地区汉族人口大量增加,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峰期。当时中原传入的汉语与以前形成的古粤语混合,拉近了古粤语和中原汉语的差别。这一时期是粤语的成长时期。
唐宋时期
在唐朝鼎盛时期,岭南地区的汉族人口进一步增加,与汉族长期接触的原住民已被汉化。而在汉族分布较少的'山区,原始部族则继续保持自己的语言文化。这一阶段粤语仍受中原汉语影响,成为一种既能对应中古汉语发音但有独立词汇文法的语言。唐朝灭亡后,燕云十六州沦陷达四百年之久,宋朝时期,北方更再次沦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岭南地区,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最后一次拉近粤语和中原汉语差别的时期。唐宋时期可被视为粤语的定型时期,因此现代粤语仍能对应宋朝《广韵》的发音,但难以对应元朝或以后的中原汉语发音。
元明清初时期
在元朝,蒙古人迁都至位于燕云十六州内的大都(前称燕京,后改称北京),并以当地话作为官方语言,当时的中原汉语与中古汉语和粤语的差别在此后不停变大:当时的中原汉语已急剧地向北京官话方向发展,北京官话的入声迅速消失(即是-p/-t/-k韵尾脱落,如“入日北”三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都带有不同入声韵尾),又出现了不属于“平上去入”传统四声的轻声声调;已经定型的粤语则不受元朝影响而独立发展。 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的官话韵尾进一步消失(现代官话仅存-n/-ng韵尾,-m尾与-n尾合并)。又有连接i/u韵母的g/k/h声母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如“吉其兮”三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均带有g/k/h声母,在现代官话则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粤语则平稳而缓慢地变成现代粤语,最明显是不再分辨z/c/s声母和j/q/x声母,又按粤语韵母长短把阴入声派入上下两种阴入声(如“色锡”两个阴入声字分别带有短和长的韵母,前者被派入尖锐的上阴入声,后者被派入近似阳入声般低沉的下阴入声)。
清朝中末时期
由于清朝闭关自守,仅留下广州作为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的口岸。很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后掌握的汉语是粤语而非官话,不少京官为了与外国人经商议事也常常接触粤语,使得粤语首次逆向传播到中原。在这一时期又有大量的粤人迁移到美洲、澳洲和东南亚等各地,粤语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
近代
中华民国成立时,虽然有用北方白话取代文言文正式书写的趋势,但粤语的实际使用没有多大限制,一度还有把粤语定为全国普通话的提议。但建国之后,在全民推广北方语言作为普通话的运动中,粤语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在中国大陆粤语分布区的许多年轻的一代不懂得一些专门名词的粤语读法。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不少以粤语为母语的人士开始产生一种母语危机感,不但粤语,中国各地的方言都受到普通话很大的影响。意识到这种情况,为了保护中华语言及文化的多样性,在政府的支持下,有关学者已经开始了对方言的保护性研究工作。
现状及发展趋势
目前广东省大概1亿人口当中, 使用粤语人口大约有6700万,加上广西粤语使用人数大约为2500万,香港700万,澳门55万,泰国500万,新加坡和马来西亚500万,美国和加拿大200万,全球将近有12亿人口使用粤语。使用地区广泛。粤语不仅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被广泛应用,而且支持着香港文化及南粤文化为中心的粤语文化,这使得粤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有较强生命力的语言之一。目前粤语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第四大语言,加拿大第三大语言,美国第三大语言。此外,粤语亦是唯一除普通话外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之中国汉语,亦是唯一除普通话外拥有较为完善文字系统的汉语,而且可以完全使用汉字(粤语字)表达。 广州话口音是约定俗成的粤语的标准音,大多粤语字典以广州音为准。广州以粤剧、粤曲等传统艺术长期保持广州话的标准地位,至1970年代末以后,香港粤语流行曲、粤语电视剧及粤语**强势影响广东地区,继而辐射影响中国内地的非粤语省市。民间的香港口音跟广州口音并无明显分别,只是在语感上有少许差异,因两地在不同社会体制下沿用不同的习惯语汇,用词有所不同,以及两地教学改革所导致。针对近年来香港年轻人懒音增多的现象,香港的一些大学教授发起了粤语正音运动,以何文汇主张的读音取代现时通用的读音,此主张受到广东及香港的粤语学者反对。有些粤语方言和广州话较为接近,如广东西部的肇庆和茂名市的高州(旧称茂名县)、信宜和广西东南部的某些粤语;而广东台山、广西玉林一带的口音和广州话差异就非常明显。
粤语影响
目前广东省大概1亿人口当中, 使用粤语人口大约有6700万,加上广西粤语使用人数大约为2500万,香港700万,澳门55万,泰国500万,新加坡和马来西亚500万,美国358万和加拿大86万,全球将近有13亿人口使用粤语。使用地区广泛。在海外,由于移民有相当比例来自粤语区,亦使粤语成为大多数海外华人社区的最流行语言之一。 懂得粤语的优势
在香港及澳门,从市民日常交流,到学校教育、工商行业,到政府办公、立法会选举;到科学研究、新闻传媒、大众娱乐,粤语都占绝对优势地位(除粤语之外,英语亦较为流行)。在汉语语族里,除普通话外,粤语是比较成功发展为全功能语言的语种。同时香港大众媒体及娱乐事业的繁荣使粤语具有非常强的影响力。 粤语不仅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被广泛应用,而且支持着香港文化及南粤文化为中心的粤语文化,这使得粤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有较强生命力的语言之一。目前粤语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第四大语言,加拿大第三大语言,美国第三大语言。此外,粤语亦是唯一除普通话外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之中国汉语,亦是唯一除普通话外拥有较为完善文字系统的汉语,而且可以完全使用汉字(粤语字)表达。
粤语声调
粤语一共分为九声: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 粤语拼音表
九声各自代表字有:诗 史 试 时 市 事 色 锡 食。 实际上阴入、中入、阳入声调的音高,与阴平、阴去、阳去是一样的,不过是用-p、-t、-k 韵尾的入声字用以区分。由于声调的定义,是包括抑扬性(即实际音高)和顿挫性。而入声韵尾-p、-t、-k正是影响了其顿挫性。因此,即使只以1至6标示,我们仍然要说是有九个声调,或者说有“九声六调”,不能称作只有六个声调。 把声调形象化地绘成一个图表,令你较容易想象出这六个声调的分别。
常用词语
我(我) 你(你) 佢(他、她) 我哋(我们) 你哋(你们) 佢哋(他们、她们) 人哋(人家) 阿爸、老豆(爸爸) 妈咪 、妈子、阿妈(妈妈) 阿哥、大佬(哥哥) 家姐(姐姐) 细妹(妹妹) 细佬(弟弟) 阿嫂(嫂嫂) 阿爷(爷爷) 阿嫲、嫲嫲(奶奶) 阿公(外公) 阿婆、婆婆(外婆) 系(是) 喺(在) 谂(想) 唔(不) 咁(这、这样、那样) 嚟(来) 噏(说) 无、冇(没有) 俾(给) 睇(看) 咗(了) 揾(找) 着(穿) 攞(拿) 企(站) 嗰(那) 咪(不要) 点(怎样) 系咪(是不是) 嘢(东西) 食(吃) 饮(喝) 边(哪) 喺边(在哪) 边度(哪里) 讲嘢(说话) 翻嚟(回来) 瞓觉(睡觉) 呢度(这里) 第日(改天、第二天) 第次(下次) 乜嘢、咩(什么) 乜(什么) 几多(多少) 咁好(这么好) 好知、点解(为什么) 翻归、翻屋企(回家) 谂住(打算) 颈渴(口渴) 唔使(不用) 嘅、噶、嘎、架(的) 啰、咩、啵、吖、喇(语气助词) 激气(生气) 着数(好处) 揾笨(被人骗了、骗人的) 得闲(有空) 唔单止(不仅仅) 定系(还是) 抑或(或者) 于是乎(于是) 然之后(然后) 同(和) 为咗(为了) 啫(而已) 好攰(很累) 氹(哄) 好似(好像) 话之你(懒得理你) 讲笑(开玩笑) 吹水(聊天、开玩笑、吹牛) 扮嘢(装蒜) 闭翳(令人担心) 咪咁啦(不要这样) 系咪咁(是不是这样) 放飞机(放鸽子) 赖猫(说话不算话)
日常用语
普通话 粤语 常用粤语句子
1、你好! 你好! 2、你叫什么名字 你叫咩名(呀) 3、谢谢! 唔该!多谢嗮! 4、对不起/不好意思 对唔住/唔好意思。 5、不好意思打扰你一下 唔好意思阻你一阵 6、在哪里呀 喺边度呀 7、现在是2点。 宜家两点。 8、2点15分 2点3个字。(这里的字指的是5分钟) 9、你在干什么 你喺度做乜 10、你吃饭了没 你食咗饭未 11、看** 睇戏
粤语词汇
助词
喇(了)谂(想)乜(什么)掂(定)嘅(的)咁(这/这么)
词语
乜水(什么东西(带有鄙视),但在高阳方言片表示为边个(谁)的意思
指代、人物
我(我) 你(你) 佢(他) 我哋(我们)你哋(你们)佢哋(他们) 人哋(人家) 呢度(这里) 嗰度(那里)边度(哪里)呢(这) 嗰(那) 咁样(这样、那样) 点解(为什么)第日(改天)第次(下次) 乜嘢(什么) 乜(什么)甘多(这么多)几多(多少)边(哪)咁好(这么好) 阿爸(爸爸) 阿妈(妈妈) 阿哥(哥哥)阿嫂(嫂嫂)阿爷(爷爷) 阿嫲(奶奶) 阿公(外公)阿婆(外婆、老婆婆)阿叔(叔叔) 老豆(爸爸) 老妈子(妈妈)家姐(姐姐) 大佬(哥哥)细佬(弟弟) 心抱(媳妇) 舅父(舅舅)孙(孙子) 仔仔(儿子)囡囡(女儿) 契爷(干爹) 契仔(干儿子)寡佬(单身汉) 仔(儿子)女(女儿) 后仔乸(继母) 太子爷(少东家)契弟(王八蛋)老坑(老头) 老嘢(老东西,老家伙)老姑婆(老处女)基佬(男同性恋者) 老细(老板) 老千(骗子)后生仔(年轻小伙子)后生女(年轻姑娘) 靓仔(漂亮的小伙子)靓女(漂亮的姑娘)细路(小孩) 细蚊仔(小孩) 须虾(婴儿)马仔(打手)事头婆(老板娘) 事头(老板) 失(孙子的儿女) 麦(孙子的儿女的儿女) 老襟(两姐妹的老公互称老襟) 老顶(上司)乸型(娘娘腔)
工作、交际
返工(上班) 收工(下班) 揾食(谋生)人工(工钱)出粮(发工资) 搞掂(搞妥当) 搞妄(弄糟糕)就手(顺利)捱夜(熬夜) 空姐(飞机女服务员) 钟点工(计时工)揾工(找工作)做嘢(干活) 捞边行(搞什么行业) 一脚踢(一人承担)轮更(轮班)看更(看门) 起屋(盖房子) 揸车(驾驶汽车)熟行(内行)熟手(老练) 车衫(缝衣服)夹手夹脚(一起动手)执头执尾(收拾零碎的东西) 搏命(拼命)癐gui6(累)差池(差错) 撞板(碰钉子) 松人(溜走)走人(溜走)炒鱿鱼(解雇) 开OT(加班)秘捞(兼职、外快)手信(小礼物) 人客(客人) 生埗(陌生、生疏)老友记(老朋友)仇口(仇人) 托大脚(拍马屁)危ngei1(求)俾面(给面子) 制(肯) 得闲(有空)冇几何(不常)冇相干(没关系) 唔觉意(不留心) 唔话得(没说的)倾(谈)倾偈gei2(聊天) 早晨(早上好)早唞(晚安)揾人(找人) 拍拖(谈恋爱) 挂住(想念)隔篱(隔壁)掟煲(恋人分手) 好夹(很合得来) 探(拜访) 讲笑(开玩笑) 羞家(丢脸 ) 抄更 (早上正职,晚上兼职) 偷鸡(上班工作时间溜走) 蛇王(工作偷懒) 嗱嗱啉(快点) 沙沙滚(随便应付) 易嘿(马虎) 、危险)拿西(粗枝大叶) 督背脊(打小报告) 二五仔(出卖兄弟的人) 啱(适合) 横掂(反正) 侧侧膊(蒙混过去) 踢爆(揭发) 数围(利润得益) 啱 key(有默契) 甘化学(不耐用)牙烟(危险)劈炮唔捞(辞职不干)
用品
起身(起床) 着(穿)除(脱)浪口(漱口) 飞发(理发) 电发(烫发) 洗面(洗脸)屙屎(大便)屙尿(小便) 闩门(关门) 熄灯(关灯) 水喉(水龙头)瞓觉(睡觉)食(吃 粤语与普通话词汇对照图
) 食晏(吃午餐) 食烟(抽烟) 滚水(开水)煲(煮) 焗(焖)饮胜(干杯) 颈渴(口渴) 餸(下饭的菜)腍nem4(软)宵夜(夜宵) 饮(渴) 台(桌子)梳化(沙发) 雪柜(冰箱)家俬(家具) 皮箧gib1(皮箱)夹万(保险箱)刀仔(小刀) 花樽(花瓶) 香枧(香皂) 镬(锅)咪(麦克风)插苏(插座) 火水(煤油) 遮(伞) 地拖(拖把)电芯(电池)洋烛(蜡烛)花洒(1莲蓬头,用于沐浴2喷壶,用于浇花)壳(勺子)番枧(肥皂) 扫把(扫帚) 匙羹(小勺子) 褛(外套)大褛(大衣)衫(衣服) T恤(针织或棉质上衣)裤(裤子) 鞋(鞋子)底衫(内衣) 底裤(内裤) 高踭鞋(高跟鞋)领太(领带) 荷包(钱包)唇膏(口红) 浪衫(晾衣服) 眼瞓(困) 冲凉(洗澡) 一旧水(一百元) 一草(十元) 一撇(一千元) 一蚊鸡(一元) 一皮(一万元) 豆拎/斗零(少量钱) 鸡碎(一点点) 装饭(添饭) 要唔要饭/添唔添饭(添不添饭)食大茶饭(吃香喝辣) 系唔系(是不是)
人体、疾病
头壳(脑袋)头皮(头屑)面珠墩(脸蛋儿) 酒凹(酒窝) 下爬(下巴) 眼(眼睛)眼眉(眉毛)眼核(眼珠) 耳仔(耳朵) 耳屎(耳垢) 大牙(槽牙)鼻哥(鼻子)鼻哥窿(鼻孔) 身子(身体) 心口(胸口) 膊头(肩膀)毛管(毛孔)罗柚(屁股) 手板(手掌) 手瓜(胳膊) 脚(脚、腿)背脊(脊背)尾龙骨(尾骨) 肚腩(小肚子) 睇医生(看病)驳骨(接骨头)联针(缝针) 埋口(合口) 执药(抓药) 燥火(上火)好翻(好了)唔精神(不舒服) 冻亲(着凉) 头赤(头痛)打冷震(发抖)打噎(打嗝) 呕血(吐血) 浊亲(被水呛着)心口翳(胸闷)豆皮(麻脸) 血压高(高血压) 落晒形(憔悴不堪)病猫(病鬼)生萝卜(长冻疮) 热痱(痱子) 痕(痒)黐线(神经失常)发羊吊(发羊角疯) 盲佬(瞎子) 甩皮(脱皮)损(破)香港脚(脚气) 撞聋(听觉不灵) 作呕(恶心)肚屙(拉肚子)滞(消化不良) 身庆(身体发热) 咳(咳嗽)焗亲(中暑)晕酡酡(晕乎乎)兴heing合合(很热)生痱孜(溃疡)
动作、行为
岳高头(仰起头)拧头(摇头) 目及 geb6(盯)眯méi1埋眼(闭眼)瞌heb3(闭)啜(嘬,吻)噍(嚼) 唞气(呼吸) 渺嘴(撇嘴) 擘大口(张大口)喐手(动手)笃(戳) 笠(套) 弗fit1(鞭打)抰yêng2(抖)揞(蒙,捂)搣mit1(掰)摱man1(攀,扳)掹meng1(拔)豆(碰,摸)掟déng3(扔)抠(掺杂)抠乱(搞混了) 抄cao3(搜,翻)挤(放)搦(拿) 捽(揉) 掴(用掌打) 省(擦) 吉(扎,刺)批(削)濑(洒) 枳zed1入去(塞进去)走(跑)走夹唔唞(拼命走) 标(冲)坎头埋墙(把头撞在墙上,形容人自讨苦吃)企(站) 嗌(叫,喊)嗌交(吵架) 撩(逗)单单打打(说风凉话,含沙射影,讽刺攻击)诈假ga1意yi1(假装)诈娇(撒娇)扭拧(扭捏) 睇衰(看不起,看扁) 索气(吸气)揩油、索油(占便宜)攞嚟衰(自讨苦吃) 储储埋埋(攒起来)打交(打架) 打横(横着)打掂(竖着) 打底(垫底)打赤脚(赤着脚) 打大赤肋(赤着上身)折堕(做孽,遭遇悲惨)惊géng1(害怕)发姣hao3(指女性卖弄风骚,)锡(疼爱)孭(背) 得人惊(令人害怕) 得个吉(一场空) 厄水(骗钱) 邓(替) 抵(应该,动词。值得,名词) 翻嚟(回来) 打个冷(走/转一回) 骑呢nie3(古怪) 揾笨(占人便宜) 典地(撒赖) 碌(滚动) 睇水(把风) 大洗(花钱过度) 撇pi(走,离开) 头fing fing (不停地晃动脑袋,类似唱摇滚的人的动作)
粤语语法
粤语语法与现代标准汉语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词句顺序、虚词、副词、部分形容词、助词及其放置方式上,复杂而不可或缺的语气助词也是粤语的一个特色。
我爱家乡的什么作文一:我爱家乡的红橙
我的家乡在廉江,我爱我家乡的红橙。
细雨如丝,一棵棵红橙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扁圆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12月份的时候,红橙树上挂满了红橙。红橙果大形靓、皮薄肉厚、汁多渣少、甜酸适中、营养丰富。
红橙先是青绿色的,随后变成淡黄,最后变成橙黄的了。用刀切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咬一口下去,嘴唇上舌头上都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没有熟透的红橙又酸又甜,熟透了的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红橙不仅闻名国内,而且远销国外。红橙被评为“国宴佳果”,最近又被评为“中华名果”。
啊!红橙是廉江的荣誉,是廉江的骄傲。
我爱家乡的什么作文二:我爱家乡的白杨树
在我们家乡,学校和地旁和地边,到处生长着很多白杨树。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白杨树。
冬天,白杨树光秃秃的。一阵风拂过,随着风在枝头摇晃着好像在一起欢奏迎春曲。
春天,嫩绿的叶子从枝条上拱出来,挑在树枝上,叶尖一顺儿朝下,一片片叶子密密麻麻,形成一个巨大的绿伞,美丽极了!
多么美丽、比直的白杨树啊!
炎热的夏天,做在白杨树下乘凉,那是很美的事。弯弯曲曲的树枝,小小的叶子伸向四方,顶着烈日干活归来的人们,谁不到白杨树下乘凉。
中午,干活累了的人们,有的扯一领小席在白杨树下甜甜的进入梦乡;姑娘们成群结伙;在白杨树下又说又笑地做针线;伯伯叔叔们在白杨树下摆起了象棋,周围还坐着几个大小棋迷。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白杨树,它为我们家乡分光,增添了光彩,等过上几年以后白杨树就是栋梁之才,为家乡的人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家乡的白杨树。
我爱家乡的什么作文三:我爱家乡的黑河
我家院子的后面有一条小河。记得小时候,妈妈领我到河边去玩儿,我指着哗哗的流水好奇地问:“妈妈,这么多水往哪里流哇?”妈妈笑着说:“这是‘黑河’,水向西流入居延海。”从此,“黑河”这个名字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就像岸边的小树一样,伴随着黑河流水慢慢地长大。
春天到了,我看河里的冰雪融化,河边垂柳的枝条上吐出了嫩芽。慢慢地,那粉红色的桃花也探出了枝头。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在清澈的水面上自由飞翔。放了学,我们就参加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在铺满新绿的河滩上跳舞唱歌。
夏天到了,两岸的景色更美了。河堤上绿树成阴,河滩上瓜果满园。放了学,我们有时还到黑河里游泳,游累了,就跑到瓜园里吃瓜。白皮的脆瓜,花皮的甜瓜,绿皮的西瓜,可好吃了。有时我们还在岸边的树阴下帮妈妈洗衣服,直到黄昏送走一天的酷热。
秋天到了,河里的鱼虾肥了,岸边的苹果熟了。星期天,我总爱和爷爷去看果园。高兴了,又跑到河里捉鱼摸虾。河水映照着笑脸,秋风伴奏起丰收的音乐。
冬天的黑河也不寂寞。迎着满天飞舞的雪花,我们又结伴到河里滑冰,可热闹了。
我爱家乡的黑河,一年四季都爱她。我爱源源不断的流水,我爱两岸的美丽景色,更爱她用涓涓细流滋润了岸边的田地,给人们送来丰收的欢乐。
我爱家乡的什么作文四:我爱家乡的广场
我家的北面,新建了一个广场,因为靠近河边,人们就把它命名为“河滨广场”。
一个星期天的晚上,我做完了一天的功课,爸爸妈妈带我去河滨广场散步。
一到广场,我就感觉很凉爽,不像家里那么闷热。再往前走,我看见许多中老年妇女在那里跳舞,好似一群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有几个小孩在溜旱冰,有一个刚学溜冰的小孩,大概只有五、六岁。他摔倒后,不是大哭大叫,而是马上爬起来继续溜。看到这幅动人的场面,我不由得为这个小孩的精神所感动。
走啊,走啊,我碰到了表弟周震宇,就和他玩捉迷藏。我把眼睛闭起来,他躲藏到一个很隐蔽的角落里,我足足花了五分钟才捉到了他。捉到他后,我们都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突然,广场上响起了宏亮的音乐声,我听见许多人在远处欢呼起来。定睛一看,才知道是音乐喷泉开始喷水了。大家从四面八方向音乐喷泉围拢过来,只见喷泉随着音乐的高低起起落落,有的像低飞的燕子,有的像冲天的云柱。有的人在周围不停地照相,有的人在迎着音乐歌唱,几个顽皮的孩子窜到喷泉中嬉戏,真是一幅水中的风景图啊!
我爱家乡的广场,因为它给人们带来了欢歌笑语,给我带来了快乐。
我爱家乡的什么作文五:我爱家乡的碰柑
我爱家乡的特产是碰柑,我非常喜爱它。
春天来临时,大地复苏,鸟语花香,又给世界添加了许多生机,美丽极了!在春雨的冲洗下,碰柑的叶子绿油油的,一阵微风吹过,树上的叶子随着风儿摆动,像一位位少女,翩翩起舞,可爱极了!
夏天来临了,漫山遍野的碰柑,开满了一朵一朵的小白花,芳香扑鼻的香气,引来了许多的小蜜蜂,在枝头飞来飞去。方圆几里的地方都闻到那沁人心脾的芬芳。
夏末时,那山中的小白花一片片的凋落。没过多久,一个个又小又圆的青果子挂满了枝头,有的长在树叉上,有的躲在绿叶后,还有的伸出了半个身子,好像在跟人们捉迷藏呢!。
一转眼,天高气爽的秋天就到了,以前小小的青果子一个个变得金灿灿的,像一个个黄澄澄的小灯笼,看上去真想吃一口。剥开薄薄的桔子皮,看到细腻多汁的果肉,挤挤挨挨的,好像它们永不分离似的。碰柑的果肉甜美清香,咬上一口,满嘴都是它的甘甜,真令人回味无穷。
它的果肉可以榨果汁,帮人们解渴;它的皮可以做菜的香料,去除萦菜的肉腥味;还可以做药,为咳嗽的孩子们止咳。
到了冬天,一位一位的工人叔叔开来大卡车,把这些远近驰名的碰柑送去全国各地的人们品尝。
我爱我家乡的特产——碰柑。
我爱家乡的什么作文六:我爱家乡的秋天
春天,是温暖的,夏天,是火热的,冬天,是寒冷的,而我却爱那家乡的秋天。
家乡的秋色,是从菊花开始显现出来的。菊花以**为主,花瓣紧连在一起,密密麻麻的,总爱围在中间,像是在不停地寻找什么似的,越是深秋,它越显出发黄的颜色。就在这时它们开始散发一种清香,如果每家都把一盆菊花放在阳台上,自由的吹风,也许,你经过这儿,会被这种清清的香味而陶醉。
秋天,也是个丰收的季节,就说那柿子树吧也使人感觉甜滋滋的。每当秋天,外婆家的柿子树上就结满了大大小小的柿子,像一个个深黄的灯笼,悬挂在树上。这时,我和妹妹就会提个篮子,争先恐后地从树上摘又大又熟透了的柿子。不一会儿,篮子便满了,我迫不及待地扳开一个,那种香香的味儿就散发出来,使人馋涎欲滴,一定不错!
也许是这几天风太大,枫叶才会呼呼的乱飞,走在这枫叶“制成”的路上,每人都会心情舒畅,在一棵棵大树旁总会有一些小朋友在嬉戏,他们开心的笑声卷起地上的一片片落叶,“唰!”如下雪一般,树上的叶子似乎也想玩似的,像瀑布凌空飞降,“唰!”又被卷了起来
我家乡的秋,我爱!
简明扼要: 这是你在修改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一句句,一段段的修改,把无关主题的统统都删掉。一个短句比一段冗长的废话更具说服力,大白话比晦涩的专业术语更受欢迎。记得:简单就是力量。
富于感染力的句子:在短句中使用富有感染力的动词,当然,并没有要求每一句都是这样,你需要变化。但是,多试试能够吸引人的句子。而且,你没有必要等到你要修改的时候再用,你刚开始写的时候就要考虑这个问题。
电白县是广东省辖县,现在由茂名市管辖,位于广东西南沿海。据《今县释名》,因“移县治神电卫”而得名“电白”。该县地势背山面海,山地、平原、沿海面积各占1/3,其中海岸线长220多公里,海域辽阔 据《今县释名》:因“移县治神电卫”而得名。—说此地多雷电而得名。电白县的原县城在电城镇,电城镇在明朝洪武23年为了预防海盗而建城,因当地的雷电多而叫神电卫城,电白县和神电卫城因当地的雷电多得名,而不是电白县因神电卫城而得名!电白地区人杰地灵,《汉书·叙传下》:“上天下泽,春靁奋作。”电白也是南中国春节过后第一声春雷响起的地方。 电白县历史悠久。据历代县志,电白唐虞时代属南交地,三代时是杨州之南裔。秦朝设南海郡,电白属其西境。春秋战国时代为百越地。秦末, 赵佗盘踞越地,自称南越王,电白为其辖境。三国时,地属吴国。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吴国把交州的南海、苍梧、高凉、郁林四郡分出来,设置广州。电白隶广州高凉郡高凉县地。南北朝时从高凉郡析置海昌郡。海昌郡辖地在今电白电城镇北部树仔镇。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合并电白、海昌二郡置电白县,电白自此以县称。从唐到清,电白基本隶属高州。县治所在今高州的长坡,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因受山贼骚扰,县治迁往神电卫(今电城),卫、县同治。民国属广东南路行政专员公署。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为避日机轰炸,县治迁往霞洞镇。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迁回电城。1949年以后,隶属湛江地区。1950年12月县治迁往水东。1983年湛江地区撤销,电白县属茂名市。 [2] 流行方言 电白县流行的方言主要有海话(或黎话)(属 闽方言 ,主要来自于闽南方言莆田话)、涯话(属 客家方言 )、白话(含其他不称为白话但同属 粤方言 的支系方言,如阳江话)三种。民国《电白县志稿》:电白语言,比诸他县,较为复杂,确而论之,亦可分为三系,一曰海语系,二曰客语系,三曰粤语系。 海语系 :沿海之语言,属闽语。闽语在电白分为“黎话”和“海话”。还包括在马踏的“福建话”、“饶平话”。闽语是现电白县的第一大方言,讲闽语者达八十多万。电白县的海话主要分布在东部及南部沿海的爵山、马踏、电城、大榜(岭门)、麻岗、龙山、旦场等镇,另外,陈村、林头、观珠、望夫等镇也有少量分布。黎话主要分布在西部及西南部的水东、陈村、南海、沙院、小良、七迳、坡心、羊角、林头、霞洞等镇,另外,大衙、观珠、黄岭、旦场、麻岗、龙门有少量分布。海话以电城为代表,黎话以霞洞为代表。 客语系 :客语,又称“涯话”,因其“我”曰“涯”,故名。客家话有“大涯”和“细涯”(电白地区以大涯为主)之别。大涯指那些受其他方言影响较少的客家话,细涯指那些地处分散,受其他方言影响较多的客家话。分布在东北部山区的那霍、罗坑、望夫、黄岭、沙琅、观珠等镇,西部霞洞,中部大衙、马踏、林头也有较多分布;岭门、麻岗、旦场、曙光场有少量分布。客家话以沙琅话为代表,全县讲客家话的有30万左右。客家人因多住在山区,故客家话在清光绪《电白县志卷三》中被称为“山话”,是相对于“海话”说的。 粤语系 :现电白人把粤语叫“白话”。粤语有羊角白和咸水白等不同名称,还包括分布在曙光场的四邑话,分布在马踏镇的淡水阳江话。粤语主要分布在羊角、七迳等镇,另少数分布在各地。全县讲粤语(白话)的人有十六万。清光绪《电白县志·卷三》没有提到粤语,概因粤语进入电白县比较晚,在当时可能还没有进入或影响不大。 另外,电白县城,原为明代之电卫,由中原调来归都指挥所统领之兵,称曰卫兵,其子孙繁殖于城内,其语言因其地而言“城语”,因其时(为明代)而言曰“ 旧时正 ”(即旧时正话),即明代之正音,因其语言与今之普通话相近,故称“旧时正话”。清光绪《电白县志》把“旧时正话”放在第一位置,而民国《电白县志稿》把“旧时正话”放在“三大语系”之外“附述之”。说明“旧时正话”已从优势方言变成弱势方言。(现南海、沙院、小良、七迳、坡心、羊角等六个镇以划出为茂港区)。 黎话,是闽语支方言,属于闽南语雷州片,主要分布在茂名(主要分布在电白、茂港两地)、湛江(分布在雷州半岛、廉江等地)、阳江(主要分布在阳西县)等地区。黎话,在雷州地区被称作雷州话。一般外界人认为雷州话等同于黎话,只是“雷州话”过于地域化,雷州以外的黎话人不认同“雷州话”这个称谓。 黎话,是中国七大方言闽语的一支,属于闽南语雷州片,主要分布在茂名、湛江、阳江等粤西地区,广西沿海(如北海市)也有少量分布。 在茂名地区,电白县大半部分地区(除沙琅、黄岭、那霍、观珠、罗坑、望夫、霞洞小部、大衙小部、林头小部讲涯话)、茂港区、茂南区(鳌头、袂花等镇)主要讲黎话,普遍认为电白霞洞、林头一带最标准可当作电白黎话的标准。当然,现在居民也都兼讲白话的。电白黎话跟湛江本地话(也属于黎话,又称雷州话)、海南话(莆田话)很相近。 吴川地区,黎话又称东话、雷话,分布在兰石、王村港、覃巴等镇的部分地区。吴川黎话与电白黎话连成一片,故与电白黎话差不多。 雷州半岛是黎话的主要分布地区,在雷州半岛,黎话又称雷州话。相关情况可查看“雷州话”词条。 廉江的黎话主要分布于河堤、龙湾、横山3镇,新民镇大部及石城、良垌、新华、营仔等镇部分地区,跟海康的雷州话的语音、词汇大抵相同,一些口语有高低音之别。 相近的话 此外,还有“海话”和“地獠话”。这些方言与黎话关系密切。 海话,旧石城县志称做“海獠话”。现代语言学者认为廉江的海话与电白的海话不同。故称廉江西部的海话为“廉江海话”。它主要分布于西部沿海车板镇的名教、南垌、多浪、坡心、龙头沙等乡村,高桥镇的德耀、红寨等乡村,营仔镇的下洋村等。 海獠话属于粤方言糸。廉江海话的语音比较接近廉江白话的语音,讲海话的人讲书面语言,讲廉江白话的人大抵能听懂。讲海獠话的居民有4万左右人。 讲地獠话的有石城镇的那良村、吉水梧村垌和那楼寨等乡村的居民,约一万人。本地人之间交谈才讲地獠话,与外地人交谈,也是讲廉江白话。 廉江人在日常交往活动中,以讲廉江话为主,也就是本地人常称的“讲客”为主。 其中茂名电白、雷州讲黎话的人要多,黎话已经流传几千年。 据1982年全县文物普查考证,电白县境内远在7000年前已有人类活动。秦汉时百越族先民在此生息繁衍。隋唐时县东部、东北部、中部一带主要是瑶族人聚居,西南部至西北沿海,沿江地区则主要是俚族和壮族人活动。至于汉人最早于何时徙入已很难考证,不过汉人大批移民入境当从宋代开始。宋徽宗年间(1101-1125年)至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中原时有战乱和福建人多地少,大批汉民从福建的莆田、晋江、闽县、福州、汀州等地和广东的东北部地区徙入。此外,还有神电卫驻军官兵(多为浙江人)的后裔及到此经商贸易的商贾人留居的,有到高、雷、廉、琼等州县任职的仕官退职后在此择居的——他们先后在此繁衍,于是境内的汉人数量越来越占优势,而原来的土著民族只得远徙广西和海南等地,部份则与汉人同化。 移民成份的复杂,使电白方言呈纷繁多样状态。福建莆田人徙入较早,他们占据了比较肥沃的沙琅江中下游和南部沿海的平原地带,包括今之霞洞、羊角、林头、坡心、七迳、小良、沙院、南海、水东、陈村、旦场、龙山和博贺等地。这一带主要由福建莆田人移民来的后代所讲的方言,本地人称为“黎话”。 同时,另有一部分福建渔民,迁至电白沿海打渔为生。后来逐渐在东部沿海地区定居下来,并且有一部分人弃渔从耕。他们的后代分布在现在的麻岗、树仔、电城、爵山、岭门、马踏等地。他们所讲的方言本地人称为“海话”。海话与黎话可以通话,同属于闽方言。 闽南语系方言 电白黎话是闽南语系方言,主要分布在电白县的霞洞、林头、陈村、水东、旦场、龙山,茂港区的羊角、坡心、七迳、南海、沙院和小良等镇,以及茂南区袂花镇大部分地区,各地语音略有差异。据粗略统计,讲黎话的人口近100万。 在志书及各类专著中,“黎话”一词时有不同。民国三十五年(1946)《电白新志稿》将电白方言分为海语系、客语系及越语系三类,黎话归为海语系,不单列;2000年版《电白县志》将县内的方言分为雷话、啀话(即涯话)、白话等11种,其中雷话分为黎话、东话两种;《旧时正话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将电白方言分为闽语、客家话(即涯话)、粤语及正话四大类,其中又将闽语分为黎话、海话两种 涯话,为广东西部及广西南部等地区的一种汉族地方语言。“涯话”的“涯”,拼音为Ngai,阴平调,正式写法应为“亻厓”;“涯话”根据发音还写作“崖话”、“哎话”、“埃话”等,其中涯话写法最普遍。在粤西、桂东南地区操涯话者超过500万。另外,其他也有自称“涯话”的地区,如云浮、博白等地往北一些地区(例如清远)乃至江西部分地区。 因该语言第一人称为涯,所以叫涯话。(当然,关于“涯话”称呼的起源问题,下面会作更详尽的探讨。)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证实了博白、电白、信宜等地涯话就是两广客家话,梅州惠州河源深圳韶关赣州龙岩台湾的客家话第一人称都是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部分客家话(如陆河等地)第一人称是Ngoi(阳平调),因此不能由客家话得出客家话第一人称都是Ngai(阳平调)。 当然,梅州客家人与博白等地涯话人基本可以做到无障碍的交流。 第一人称论 这种汉族地方语言为什么被称为涯话呢?有人认为因该语言第一人称为涯(仅声调不同)而得名。对于这个说法,有两种解释,如下: 1、涯话先民初迁新地方,与当地先迁之民或土著交流时,总是“涯涯声”,于是所操语言被称为涯话。源于他称,后来他称惯了,便用于自称。 2、涯话先民在原居住地并没有用一个称谓称呼自己的语言,但是迁入新地方后,与操另外不同分支的汉语(如白话、黎话)的人交流时,必须用一个称谓加在自己语言上以示区别,于是自称涯话。源于自称,后来推广了,也用于他称了。 需要注意的是 ,有人认为第一人称为涯的都可以叫涯话,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广州近郊有部分土白话的第一人称亦为涯,江西北部有些赣语的第一人称也是涯。而且,涯话的涯,实际上是借用字,其拼音为Ngai,阴平调,与第一人称的Ngai(阳平调)有出入。 雅语论 关于涯话的来源,还有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 涯(ngai)话本来叫雅(nga)话(即雅语) ,讲涯即讲雅。只不过由于后来传承中发生了读音上的变化,雅(nga)话成了涯(ngai)话。 涯话和雅话(雅语)关系到底怎么样,没有人作过相关研究,目前也只是一个大胆的假设罢了。但是很多讲涯话人知道ngai话的ngai不一定和第一人称发生联系。这种解释也符合情理,缺的只是论证 操涯话的移民主要是宋朝以后来自福建西部旧汀州府和粤东旧嘉应州的客家话地区。虽说是宋后,但是大规模的迁徙还是发生在明朝期间。客家人从中原辗转南迁,又往闽西、粤东迁到西南。客家移民始终不忘自家的宗族渊源,他们到了新的居住地,勤奋拓荒,扎下根基后,有了条件都要修建姓氏宗族祠堂,祭祀祖先,承先启后,世代相传。更为重要的是,在白话等强势方言的夹缝中,讲涯人将涯话留传至今,精神可嘉。虽然涯话受到当地的其他方言的深刻影响,但是仍旧坚守自己的特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