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情调与美感艺术是鲁迅创作的吗

生命情调与美感艺术是鲁迅创作的吗,第1张

是。"生命情调"和"美感艺术"是鲁迅创作的文艺创作理论,在鲁迅的文艺创作理论中,鲁迅创作了"生命情调"和"美感艺术"的概念,鲁迅认为,文艺作品具有真实的生命情调,即体现人类生命的本质和价值,具有高尚的美感艺术,即在表现真实生命的基础上,通过优美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情感和价值。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散文,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有东京“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有东京到仙台的旅途回忆,有在仙台的食住情况,也有受到日本具有狭隘民族观念的学生的排斥,还有一次看**受到的刺激,而重点却是记叙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藤野先生本名藤野严九郎。本文内容丰实,笔意纵横,形散神凝,错落有致,一条鲜明的爱国主义思想线索贯串了全文,使每个看来似乎是平淡无奇的生活片断闪耀着夺目的光华,从而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在世界文学史上,像鲁迅这样以为数不多的小说作品获得了不朽地位的,恐怕并不很多。这当然不是由于历史对这位作家特别宠幸,而是由于鲁迅小说本身思想与艺术所取得的高度成就,由于鲁迅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所作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如果说,历史决定了我国经济、国防和科学技术较大规模的现代化,只能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才有条件真正提上日程的话,那么,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中国文学,其现代化的起点却要早得多——大约早了整整30年。就是说,从“五四”时期起,我国开始有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有了和世界各国取得共同语言的新文学。而鲁迅,就是这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崭新的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没有鲁迅的《呐喊》、《彷徨》,就没有中国小说现代化征途上所跨出的第一阶段最坚实的步伐,鲁迅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划时代意义正在这里。 一、鲁迅的现实主义属于一个新的时代 1893年,恩格斯在《***宣言》意大利文版序言中,曾经称但丁为封建的“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又是资本主义“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并且满怀激情地期望道:“现在也如一三○○年间那样,新的历史纪元正在到来。意大利是否会给我们一个新的但丁来宣告这个无产阶级新纪元的诞生呢”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大体相似于欧洲文学史上的但丁;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或许又远过于但丁。这是因为,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仅标志着“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而且确实宣告了“无产阶级新纪元的诞生”。他既是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代的但丁,又是东方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的但丁”。历史决定了鲁迅“一身而二任焉”。斯诺悼念鲁迅时,曾经将他一方面比拟为“法国革命时的伏尔泰”,另一方面又比拟为“苏俄的高尔基”埃德加·斯诺:《中国的伏尔泰——一个异邦人的赞辞》,1936。见《鲁迅先生纪念集》悼文第二辑。,这个评价无疑是颇有见地和发人深思的。 然而,如果我们仅仅从区分鲁迅前后期的角度来理解这位伟大作家“一身二任”的特点——似乎前期鲁迅起着资本主义兴起时代但丁的作用,后期鲁迅才起着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新的但丁”的作用,——那也还是一种相当皮相的简单化的看法。事实上,鲁迅早在写作《呐喊》、《彷徨》的时期,就已经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的革命时代的出色表现者。他的小说从一开始就打上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深深烙印,尽到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呐喊和启蒙的作用。 《呐喊》、《彷徨》里的作品,并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也没有神奇出众的英雄,更没有鲜血淋漓的刺激性的内容。出现在鲁迅笔下的,可以说都是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人和事,首先是一些普通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呐喊》出版后不久,一位评论者就曾指出:“那里面有的,只是些极普通、极平凡的人,你天天在屋子里、在街上遇见的人,你的亲戚,你的朋友,你自己。”张定璜:《鲁迅先生》,《现代评论》1925年1月号。我们不要小看了鲁迅小说在人物与选材方面的这个特点,这里正体现着“五四”文学革命的一项根本精神:倡导现实主义。几千年来,文学的表现对象,无论在中国,或者在欧洲,大致都经历了神——神化或半神化的人——普通人(其中又有各式各样不同理解的“人”)这样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学的发展过程,各式各样创作方法的演变过程,实质上就是人类愈来愈清楚地(尽管不无曲折地)认识自己、表现自己的过程,也是关于“人”的观念的革新变化的过程。现实主义要求作者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式描写人,这表明: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成熟期(各种固有矛盾暴露得充分的时期),人类的自我认识到了一个比较科学的阶段。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来,短篇小说中截取横断面的描写方法,通过日常生活场景工细地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段,它们犹如植物学中通过年轮研究树木,医学中通过切片观察细胞,显然都和近代唯物主义思潮的发展、自然科学的进步、社会生活愈来愈趋细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愈来愈受到人们关注等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文艺思潮被介绍到封建半封建的中国,当然是一种巨大的进步,标志着中国文学现代化跨出的重要一步。但是,鲁迅小说写平凡的普通人,除了一般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之外,其中还包含了一些特定的时代的新因素。鲁迅是1918年5月起发表白话小说的。当时中国在十月革命胜利的推动下,不仅现代民主主义思潮扩大了传播,而且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各色社会主义思潮也开始产生较大的影响。1918年3月间,刘半农在《中国之下等小说》的讲演《中国之下等小说》为刘半农1918年3月29日在北京大学文科国文门研究所之讲演。见《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中指出:“今后的世界,无论狭义的贵族、广义的贵族,都已有不可不消灭之势。我们对于文学之眼光,也当然从绅士派的观念,转入平民派的观念。……我辈要在小说上用功夫,当然非致力于下等社会实况之描写不可。这下等社会之实况之描写,凡未在做小说时尝过甘苦的,多把它看得很容易,以为下等人之生活思想异常简单,把我辈文人的思想刻画他,万无不象之理。不知心中存了这含有绅士派臭味的念头,他的著作,便万万不能与下等社会的真相符合,真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今欲探求下等社会之真相,只有两种方法:第一,便是自己混入下等社会,求直接的经验;第二,求之于下等小说,间接的以他人之经验为经验。”在这个讲演的末尾,刘半农还明确提出:“要创造平民派的新小说,打破绅士派的旧小说,使今后之文学与今后之世界趋于同一轨道”。同年四月,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也提出新文学作品可描写“工厂之男女工人,人力车夫,内地农家,各处大负小贩及小店铺,一切痛苦情形”原载1918年4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4号。。同年7月,李大钊在《言治季刊》上刊出《法俄革命之比较观》的同时,又发表《俄国革命与文学家》等文,实际上鼓吹文学与革命紧密联系起来。不管这些作者中有的人后来发生过怎样的变化,也不管他们当时有些想法多么幼稚、多么肤浅,新文学运动倡导者自1918年起纷纷提倡写下层人民、写工人农民,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社会思潮、文艺思潮的新变化,说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登上历史舞台的新时代正在到来。而鲁迅,就是首先在小说创作上体现了这种时代精神,开启了这个革命性变化之端的作家。列宁曾经这样赞赏列夫·托尔斯泰:“在这位伯爵以前,(俄国)文学里就没有一个真正的农民。”转引自高尔基:《列宁》,《文学写照》,第42页。这段文字亦见于罗稷南译的高尔基《和列宁相处的日子》,第68页,三联书店,1950,译文稍有差异。鲁迅则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文学史上第一个真正写了普通劳动农民的小说家(《水浒》写的是市井小民和脱离了土地、脱离了劳动的农民)。 鲁迅农村题材小说的可贵之处,在于:作者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平等、友善、感同身受的真诚态度,真实地反映了普通劳动农民在封建宗法制度统治下的极端痛苦,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宗法思想对农民和其他下层人民的严重毒害,从而发出了震人心魄的反封建的呼声。少年时代活泼可爱的闰土,由于“兵,匪,官,绅”的长期压榨,加上“多子,饥荒,苛税”,竟“苦得他象一个木偶人了”。他已经承认命运,像大地一样默默地承担着一切重负,只对香炉、烛台之类发生兴趣。《阿Q正传》里那个很肯劳动而缺少觉悟的主人公,在赵太爷、钱太爷统治的未庄,失去了一切生计,连姓赵的资格都被剥夺,参加革命当然更不被准许,最后只能落一个受诬而致枪毙的可悲结局。《祝福》里那个惟求“做稳奴隶”的祥林嫂,却连这点最卑微的愿望都得不到满足,只能在肉体受尽压榨摧残,精神受尽嘲笑凌辱后,像尘芥一样被扫出世界。更使人震惊的是,祥林嫂不仅生前受尽痛苦与折磨,最后还必须怀着深沉的恐惧走向死亡;对她来说,死亡不是长期痛苦生活的解脱,而是另一种更痛苦的生活的开始(到阴间去受锯刑)。鲁迅就在这一系列作品中,揭露了全部封建宗法制度和思想体系的极端野蛮残酷。在表现农民所受封建压迫的痛苦方面,鲁迅小说达到的深刻程度,确实是前无古人,而且很可能也是后无来者的。 正是从代表农民和广大被压迫人民利益的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出发,鲁迅小说充满了对全部封建宗法制度和思想体系的烈火般的仇恨,充满了与封建宗法制不共戴天、势不两立的彻底决裂的精神。鲁迅在《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图》中说:“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这种强烈憎恨的感情,也正是鲁迅对封建制度及其文化思想的感情。鲁迅在1926年写过一篇小说叫《铸剑》,可以说形象地表现了这种感情。小说的主人公眉间尺为了向专制暴君报杀父之仇,宁愿割下自己头颅交给黑衣人,黑衣人也决心牺牲自己来完成烈士的遗愿,最后,眉间尺、黑衣人连同暴君的三颗头颅在沸鼎中扭、撕、咬,直到把暴君的头颅撕烂,其他两颗头颅也才甘心毁灭。我们不妨把这看做是鲁迅反封建彻底性的形象表白。这种彻底性是以现代民主主义思想为基础,乃至接受了朦胧的社会主义理想,才能具备的。正是这一点,构成了鲁迅小说与中国古代、近代一些具有不同程度反封建倾向的作品的原则区别。《红楼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富有民主性精华、成为古典现实主义高峰的伟大作品,然而书中的民主主义成分,毕竟仍被“天命观”(实即意识化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厚壳紧紧包裹着,并未破茧而出,达到否定封建制的高度。它的作者,主观上仍想“补”封建社会的“天”。而鲁迅却是“塌天派”。他小说中的反封建精神,是彻底的不妥协的。《狂人日记》对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用“吃人”两个字做了概括,召唤人们从根本上推翻它;小说通过狂人之口,公开宣告:“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可以说,贾宝玉叛逆精神已经止步了的地方,对于狂人,则仅仅是事情的开始。这种差异,正好量出了鲁迅小说同以前一些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作品之间的时代距离。 然而,鲁迅小说真正的现代内容,远不止于真诚同情农民的痛苦,要求坚决彻底的反封建;它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在对待农民和其他小生产者弱点的态度上。鲁迅在小说中,清醒而沉痛地表现、批评了农民和其他小生产者本身的弱点,如中年闰土的麻木保守和迷信无知,爱姑的眼界狭小和对地主阶级人物存有幻想,华老栓一家的愚昧以及对政治(不管是哪一种政治)的冷漠,等等。特别在《阿Q正传》中,鲁迅更尖锐地批评了阿Q那种以未庄人的眼光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把革命单纯看做分富家财物,不能正确区分敌友,只图实现狭隘报复之类的思想。对小生产者的弱点采取何种态度:是友善地批评教育,还是鄙视地加以打击,或者相反,一味地给以保护,不惜把弱点当作优点来鼓吹,这里区分着现代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以及托尔斯泰式的宗法制小农几种不同的立场。鲁迅和托尔斯泰都真实地表现了农民的痛苦,然而他们是从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来表现的:托尔斯泰表现了俄国农民在1861年以后资本主义化过程中被掠夺的痛苦,他诅咒资本主义,把宗法制小农理想化,连他们的弱点也加以接受和赞美,完全成了宗法制农民情绪的忠实表现者,因而就有了开历史倒车这一面。鲁迅则不然,他表现了中国农民在封建宗法制统治下的痛苦,真诚地同情农民,但并不是从小农的观点情绪,而是从现代民主主义和朦胧的社会主义的高度来观察一切和表现一切的。所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就说明鲁迅对农民和其他小生产者的弱点,采取了善意地批评、痛心地鞭打的态度。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鲁迅感到愤慨;阿Q不准小D革命,鲁迅更感到悲痛。鲁迅和托尔斯泰的这种不同,表明托尔斯泰只能属于俄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前的时代,而鲁迅则属于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时代。对鲁迅这样的启蒙主义者说来,像托尔斯泰那样接受宗法制农民的思想,甚至把宗法制理想化,乃是绝对不可想象的。鲁迅小说在对待农民和其他小生产者弱点方面的这种态度,同现代无产阶级十分接近。中国新文学之所以在内容上也能当之无愧地称得起是地道的现代化的文学,同鲁迅小说所开辟的这个优良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尽管后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也多少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新文学在它诞生的初期就涌现了鲁迅这些具有高度思想水准的小说,这不能不是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时代的骄傲。

1、时代背景

鲁迅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从1840年鸦片战争6月开始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其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79年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后30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包含了农民阶级的反抗革命,以及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些都是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2、作品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

3、人生经历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南京求学。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这期间接触了赫胥黎的《天演论》,对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响。除读新书外,爱骑马运动,敢于和旗人子弟骑马竞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1月,矿路学堂毕业。3月,公费赴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习速成班)。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剪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学院结业。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东北大学)肄业,相识藤野严九郎。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月,课间观“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夏秋间,被骗回国与朱安结婚。旋即复赴日本,7月,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从章太炎先生学习,为“光复会”会员,并与二弟作人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

扩展资料:

鲁迅的文艺影响: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

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作为美术爱好者鲁迅大量引进了西方木刻、版画作品,并在精神、理论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学习木刻、版画艺术,极大的推进了现代木刻、版画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现代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鲁迅

鲁迅的一篇演说《未有天才之前》?

未有天才之前①

——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讲

我自己觉得我的讲话不能使诸君有益或者有趣,因为我实在不知道什么事,但推托拖延得太长久了,所以终于不能不到这里来说几句。

我看现在许多人对于文艺界的要求的呼声之中,要求天才的产生也可以算是很盛大的了,这显然可以反证两件事: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的厌薄。天才究竟有没有?也许有着罢,然而我们和别人都没有见。倘使据了见闻,就可以说没有;不但天才,还有使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 山②,说,“我比Alps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山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要归入疯子一类了。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

然而现在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举出几样来说:

其一就是“整理国故”③。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其实何尝有力,而一群老头子,还有少年,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他们说,“中国自有许多好东西,都不整理保存,倒去求新,正如放弃祖宗遗产一样不肖。”抬出祖宗来说法,那自然是极威严的,然而我总不信在旧马褂未曾洗净叠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马褂。就现状而言,做事本来还随各人的自便,老先生要整理国故,当然不妨去埋在南窗下读死书,至于青年,却自有他们的活学问和新艺术,各干各事,也还没有大妨害的,但若拿了这面旗子来号召,那就是要中国永远与世界隔绝了。倘以为大家非此不可,那更是荒谬绝伦!我们和古董商人谈天,他自然总称赞他的古董如何好,然而他决不痛骂画家,农夫,工匠等类,说是忘记了祖宗:他实在比许多国学家聪明得远。

其一是“崇拜创作”④。从表面上看来,似乎这和要求天才的步调很相合,其实不然。那精神中,很含有排斥外来思想,异域情调的分子,所以也就是可以使中国和世界潮流隔绝的。许多人对于托尔斯泰,都介涅夫,陀思妥夫斯奇⑤的名字,已经厌听了,然而他们的著作,有什么译到中国来?眼光囚在一国里,听谈彼得和约翰⑥就生厌,定须张三李四才行,于是创作家出来了,从实说,好的也离不了刺取点外国作品的技术和神情,文笔或者漂亮,思想往往赶不上翻译品,甚者还要加上些传统思想,使他适合于中国人的老脾气,而读者却已为他所牢笼了,于是眼界便渐渐的狭小,几乎要缩进旧圈套里去。作者和读者互相为因果,排斥异流,抬上国粹,那里会有天才产生?即使产生了,也是活不下去的。

这样的风气的民众是灰尘,不是泥土,在他这里长不出好花和乔木来!

还有一样是恶意的批评。大家的要求批评家的出现,也由来已久了,到目下就出了许多批评家。可惜他们之中很有不少是不平家,不像批评家,作品才到面前,便恨恨地磨墨,立刻写出很高明的结论道,“唉,幼稚得很。中国要天才!”到后来,连并非批评家也这样叫喊了,他是听来的。其实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因为幼稚,当头加以戕贼,也可以萎死的。我亲见几个作者,都被他们骂得寒噤了。那些作者大约自然不是天才,然而我的希望是便是常人也留着。

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因为倘不遭了戕贼,他就会生长,成熟,老成;独有老衰和腐败,倒是无药可救的事!我以为幼稚的人,或者老大的人,如有幼稚的心,就说幼稚的话,只为自己要说而说,说出之后,至多到印出之后,自己的事就完了,对于无论打着什么旗子的批评,都可以置之下理的!

就是在座的诸君,料来也十之九愿有天才的产生罢,然而情形是这样,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做土要扩大了精神,就是收纳新潮,脱离旧套,能够容纳,了解那将来产生的天才;又要不怕做小事业,就是能创作的自然是创作,否则翻译,介绍,欣赏,读,看,消闲都可以。以文艺来消闲,说来似乎有些可笑,但究竟较胜于戕贼他。

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然而不是坚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不过事在人为,比空等天赋的天才有把握。这一点,是泥土的伟大的地方,也是反有大希望的地方。而且也有报酬,譬如好花从泥土里出来,看的人固然欣然的赏鉴,泥土也可以欣然的赏鉴,正不必花卉自身,这才心旷神怡的——假如当作泥土也有灵魂的说。

①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刊》第一期。同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京报副刊》第二十一号转载时,前面有一段作者的小引:“伏园兄:今天看看正月间在师大附中的演讲,其生命似乎确乎尚在,所以校正寄奉,以备转载。二十二日夜,迅上。”

②Alps山即阿尔卑斯山,欧洲最高大的山脉,位于法意两国之间。拿破仑在一八○○年进兵意大利同奥地利作战时,曾越过此山。

③“整理国故”当时胡适所提倡的一种主张。胡适在一九一九年七月就鼓吹“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同年十二月他又在《新青年》第七卷第一号《“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提出“整理国故”的口号。一九二三年在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的《发刊宣言》中,他更系统地宣传“整理国故”的主张,企图诱使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脱离现实的革命斗争。本文中所批评的,是当时某些附和胡适的人们所发的一些议论。

④“崇拜创作”根据作者后来写的《祝中俄文字之交》(《南腔北调集》),这里所说似因郭沫若的意见而引起的。郭沫若曾在一九二一年二月《民铎》第二卷第五号发表的致李石岑函中说过:“我觉得国内人士只注重媒婆,而不注重处子;只注重翻译,而不注重产生。”他的这些话,是由于看了当年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双十节增刊而发的,在增刊上刊载的第一篇是翻译小说,第二篇才是鲁迅的《头发的故事》。事实上,郭沫若也重视翻译,他曾经翻译过许多外国文学作品,鲁迅的意见也不能看作只是针对个人的。

⑤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都介涅夫(1818—1883),通译屠格涅夫,俄国作家。著有小说《猎人笔记》、《罗亭》、《父与子》等。陀思妥夫斯奇(1821-1881),通译陀斯妥耶夫斯基,俄国作家。著有小说《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等。

⑥彼得和约翰欧美人常用的名字,这里泛指外国人。

参考资料:

http://wwwtianyabookcom/luxun/f/008htm

  你只要五个,而且要简介。那我就来说说鲁迅的代表作吧。

  代表作品: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一、《呐喊》作品简介:

  《呐喊》收录作者1918年至1922年所作小说十四篇。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初版,原收十五篇,列为该社《文艺丛书》之一。1924年5月第三次印刷时起,改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1930年1 月第十三次印刷时,由作者抽去其中的《不周山》一篇(后改名为《补天》,收入《故事新编》)。作者生前共印行二十二版次。

  思想内容

  1、小说涉及人物较多,主要是两类,即农民和知识分子。 2、思想意义:鲁迅小说创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封建主义的批判和对国民性的揭露,同时,也探索了知识分子的道路,反映和折射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生活。 3、艺术成就: (1)典型化的手法。 (2)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3)结构形式的多样性。 (4)生动精练的语言,现实主义的深广性,对中国现代小说有划时代意义。

  二、《彷徨》作品简介:

  《彷徨》收入鲁迅1924年至1925年所作小说十一篇。首篇《祝福》写于1924年2月16日, 《离婚》写于1925年11月6日,实际的时间跨度是一年半多。 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作者生前共印行十五版次。此后印行的版本都与初版相同。

  内容简介

  《祝福》写祥林嫂毫无希望、就是有点希望也要被扑灭的一生; 《在酒楼上》写曾经激进的青年吕纬甫,最终回到子曰诗云的教授之中; 《幸福的家庭》其实在经济的压迫之下并不幸福; 《肥皂》则讽刺了一个或者几个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他们看见一个行乞的十七八岁的女子,就想着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而四铭就因着这个潜在的意识,竟也买了块绿色的肥皂; 《长明灯》中的疯子疯疯傻傻,他就是要把庙里的长明灯打灭,被阻了,他就说:“我放火。”最后,他就被他的叔伯长辈锁在庙里的厢房之中; 《示众》依然写的是看客。中国人永远只是看客,只会当看客。看了,就散了。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 《高老夫子》某天终于“洋”了起来,俄国有高尔基,那么他自然就可以改名叫“高尔础”,不是基础么?有基必有础。他能叫高尔基,我为什么不能叫高尔础?成了高尔础后,他就自觉“高大“起来,觉得不能与往日的麻友相提并论。然而最终他发现自己没有“高尔什么”的天份,他连书也教不了,又经不住麻雀牌的诱惑,也经不住笼一把吃冤大头的诱惑,终于还是上了牌桌;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鲁迅特别用心地描写的一个。那是一个曾经大觉悟的人,似乎已经参透了人生的一切。他对大人们不屑一顾,小孩子们却又不理他。他曾经潦倒不堪,似在坚持着什么,又突然摇身一阔。在咯血中大把大把地花着做参议而阔起来的钱。他死了,好像死了才干净,才解脱。鲁迅其实是用着一种大悲哀的笔调来写这个人的,这里面也寄托着他的大失望。人世就是这样苍凉,人生就是这样无望,想找一条路,然而终于找不到,他只有死; 《伤逝》不仅仅是在谈论经济对于爱情的重要性,它实质上是在探讨爱情是否可以长久。而经济的窘迫困顿只是一个极现实极真实的诱因。因着这个诱因,爱情就无疑成为幻灭。伤逝了,这伤逝凄惨得令人伤感; 《兄弟》似乎是在讽刺那种貌似亲睦的兄弟情份, 《离婚》就纯属一个乡下女人的不幸了。鲁迅有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个爱姑在“七大爷”的威严之下,竟不敢说她早已想好的话了。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是官,且有势。而她,只是一个乡下人。

  三、《故事新编》作品简介

  内容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集,收录了鲁迅在1922年~1935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八篇。1936年1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列为巴金所编的《文学丛刊》之一作者生前共印行七版次。 这八篇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外加一篇《序言》。此书主要以神话为题材,故事有趣,想像丰富,是鲁迅作品中仅有的以远古为背景创作的小说。 其中,《补天》写于1922年冬天,原题《不周山》,收录于《呐喊》初版,后改名《补天》并抽出;《奔月》、《铸剑》写于1926年和1927年,《铸剑》在《莽原》上发表时题名《眉间尺》;《补天》、《理水》、《非攻》、《采薇》、《起死》写于1934至1935年。 《故事新编》多数是在“博考文献”的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有点难懂。

  文学意义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面临死亡的威胁,出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整体的风格却显示出前所未有的从容、充裕、幽默和洒脱。尽管骨子里依旧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表明鲁迅的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具有某种超前性。在它的很多篇中,都可以发现或隐或现、或浓或淡的存在着“庄严”与“荒诞”两种色彩和语调,互相补充、渗透和消解。

  四、《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一篇短篇作品,收录在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中。它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4卷5号《新青年》月刊。内容大致上是以一个“狂人”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文化的朽坏。《狂人日记》在近代中国的文学历史上,是一座里程碑,开创了中国新文学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

  《狂人日记》的思想性

  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地存在着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惊心动魄的概括。借实引虚,以虚证实。《狂人日记》发表后,由于它所表现的忧愤的深广和批判的犀利,使许多读者耳目一新,这篇小说是向封建社会进军的第一声号角,以前所未有的彻底的精神,反映了中国革命已经进入新的阶段的历史的特征。 是现代文学的第一篇小说,这篇和果戈理短篇同名的作品发表于五四运动前一年,描写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鲁迅利用早年获得的医学知识,以严格的现实主义态度,使社会生活的具体描写结合狂人特有的内心感受,艺术地贯串在小说的全部细节里,狂人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疯话,但是狂人说的话里又包含着许多深刻的真理。 小说选取狂人为主角是一个十分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势力陈陈相因地压在人们头上的那个社会里,一切都已经习惯,一切都视为当然,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地存在着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惊心动魄的概括。借实引虚,以虚证实。小说的艺术构思是巧妙的。《狂人日记》发表后,由于它所表现的忧愤的深广和批判的犀利,使许多读者耳目一新,当时吴虞还据此写了论文《吃人与礼教》,足见其影响的深入与广泛。这篇小说是向封建社会进军的第一声号角,以前所未有的彻底的精神,反映了中国革命已经进入新的阶段的历史的特征。 《狂人日记》的独创性主要表现在大胆采用写实与象征相调和的方法象征和理想的紧密交融,象征又做到含蓄和明朗的和谐统一,也是<狂人日记>的突出特点小说充满深切的哲理意味,使心理刻画具有凝重深沉的格词对鲁迅自身的灵魂袒露和潜意识的表白,也是值得人们深深品味的一个特点<狂人日记>采用日记体,各个章节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完美无缺的整体从艺术风格的角度而言,<狂人日记>树立了时代性和民族性相统一的楷模

  五、《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内容简介

  鲁迅的回忆性散文,也就是鲁迅的往事。

  《小引》  《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 《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对儿童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以及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写出了对三味书屋喜爱以及热爱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父亲的病》——揭露庸医害人的 《朝花夕拾》

  实质 《琐记》——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厌恶的衍太太形象 《藤野先生》——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主要)和弃医从文思想转变的重要原因(次要)  《范爱农》——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

  如满意望采纳,呵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547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5
下一篇2024-04-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