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秧歌要扭得浪扭得狂?

为什么秧歌要扭得浪扭得狂?,第1张

秧歌产生于何时,各地说法不一,有“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到清代已广为流行”的说法。史书记载,清康熙年间,东北就已经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办秧歌的习俗。据史料记载,在清军进军中原之前,满族就有秧歌舞,俗称“鞑子秧歌”。东北地区是一个满汉杂居的居住地,汉族秧歌直接影响到满族的歌舞表演形式,在鞑子秧歌中,不仅糅进了汉族秧歌的表演形式,同时还保持了满族民间文化特有的风格。满族每逢上元夜或遇有喜庆之日,“便官兵一致,军民一体,同行歌舞”。所以在东北农村每年春节都有办秧歌的习俗,从正月初六一直扭到正月十六,很受百姓欢迎。

大秧歌别有风情

东北大秧歌的风格,以火爆热烈、欢快奔放而著称。老百姓把秧歌扭得好称之为“扭得浪”,这表现了关东人的豪爽热情的民风和自娱自乐的群体性民间文艺表演的特色。大秧歌的曲牌非常丰富,据说当今十分红火的“二人转”中的音乐是从大秧歌的三百余种曲牌中借鉴而来的。

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着上盛装,摆动彩扇,几十人或数百人排成队列,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在大街小巷或广场尽情扭跳。其场面宏大,气氛热烈,花样翻新,令人陶醉。有些观众受其感染,竟加入队伍扭跳起来,很有意思。有些秧歌队由漂亮的姑娘扮成摆旱船的,由小伙子扮成老汉推车,由小孩扮成大头娃,由老汉扮成唐僧、猪八戒等人物,还有倒骑毛驴的、挑花篮的等,活灵活现,生动有趣。

东北农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农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镇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由于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跷等形式,又多在一起配合演出,因此也有人把它们统称为“秧歌”。

那时的秧歌队全是男的,二人一小组,一个“上装”(扮女的,又叫“包头的”),一个“下装”(扮男的,又叫“逗丑的”),叫作“一副架”。四人一大组(两副架),叫“一棒鼓”。在秧歌队中“头棒鼓”“二棒鼓”“三棒鼓”……排列有序,每人都有固定的位置。头棒鼓是全队扭唱技艺最高的,二棒鼓次之,三棒鼓更次之。秧歌队的领头带队的戴文生巾,披斗篷,持折扇,只他一人没有“上装”搭配,故称“傻公子”,又叫“拉衫的”。秧歌队的排尾叫“老坐子”,也是一副架;“上装”是一个扮相刁泼的老太太,手拿两根棒棰,耳戴红辣椒;“下装”是一个扮相滑稽的老头,驼背,拄拐杖。秧歌队中也有扮故事中人物的。秧歌队规模大的六七十人,规模小的二三十人。

清代秧歌图

秧歌场有开场、搭顶叠、跑大场、压场、柳青场、清场,有卷白菜心、龙摆尾等。一般的扮相有头跷、二首、渔、樵、傻柱子、丑婆等。扮故事的有《水浒》的一百单八将,《镜花缘》中的百花仙子,《三国》《西游记》《白蛇传》《西厢记》《红楼梦》里的人物形象,等等。

秧歌的动作分类也不单调,舞步有前踢步、跳场、走场、跑场、踉跄、高跷、颤步,还有翻跟头、叠罗汉等高难动作。手势花样也多,有杨柳、单臂花、交替花、蝴蝶花、抖肩、甩、捅、点、抖等无穷无尽的花样。大秧歌要扭在腰眼上,全身关节要和谐。是稳中闹、闹中俏、俏中艮、艮中撩,女的要扭得浪,男的要扭得狂。秧歌队里还穿插着拜年歌。拜年歌是即兴编词儿,看到什么唱什么。词虽然土些,但都是贺喜吉利,吉祥如意的喜词。大秧歌的伴奏是高亢的唢呐,响亮的锣鼓钹,合奏的铿锵效果极佳,可以声传数里。

大秧歌的突出特点是扭。扭得浪,扭得狂,扭臀扭腰扭腕,抖手踢腿,蹦蹿跳跃,地道地手舞足蹈,放肆地狂扭,热闹、火爆。激烈的动作足以能表现出北方男女剽悍、热烈、坦荡、豪放、爽快、大气的性格,北方的农民就爱这热闹有趣的大秧歌。

跑旱船

传统的秧歌有讲究,舞时手中不能没家什。扇子、手绢、鼓鞭花等都是不可缺少的道具。舞队有不同类型,有高跷队、地蹦队、舞龙队、舞狮队、跑旱船队、花车队等,打头的叫“头跷”,披风持棒,次首的备马挂鞭叫“二鞭子”。头跷是总指挥,次首是助手。舞队只需看指挥的棒就知道此刻走什么步,走什么场。民国初年,沈阳大秧歌艺术有了进一步发展。据文献记载,当时“大抵前导者反穿皮袄,斜披串铃,手执长鞭,前行开路。继其后者为一参军,靴鞋袍褂,挎腰刀。继为沙公子,汉装文生,手执折扇。继为老叟,伛偻执杖。继为老妪,耳佩红椒,手持蒲扇。继则丑旦相匹偶,或十数卖膏药者殿其后,行列环形,错综歌舞,间以科陈白,鼓钹和之,或加鼓吹”。

秧歌又称 “扭秧歌”,是汉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民间扭秧歌历史悠久,据传始于春秋时期,有迎神驱邪的意义,后来逐渐演化成一种普遍的劳动和喜庆的歌舞活动。到

了清末,秧歌还发展为一种 “秧歌戏”的戏曲剧种可见秧歌在民间的普及和盛行。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新春期间的节日活动在这一天达到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

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赏月亮、逛花市、放焰火,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传承价值

秧歌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既有表演性的,也有自娱性的,自娱娱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各地均出现过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间秧歌艺人,很多民间艺人对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

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环境随之发生变化的今天,能够掌握传统秧歌技艺和纯正舞蹈风格的民间艺人已寥若晨星,保护和传承工作亟待进行。

昌黎地秧歌是一种体现农民生活情趣、舞蹈风格鲜明独特的秧歌形式,它反映了农业社会、农村生活的部分特征和农民乐观诙谐的精神风貌。但由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艺人高龄化等原因,昌黎地秧歌的传承面临着严峻形势,亟待抢救和保护。

鼓子秧歌舞者众多,组织严密,形式完整,舞技健美,气势磅礴,蕴藏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新中国成立后,鼓子秧歌多次参加全国民间艺术大赛,屡获大奖。1996年,商河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鼓子秧歌的继承与发展,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胶州秧歌萌生于乡土,活跃于民间,在发展中自行流变,是群众自发参与、自由宣泄、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艺术,展现了胶东农村女性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研究价值。

海阳大秧歌是海阳人民集体智慧和创造精神的体现,在现实中,海阳秧歌鲜明地展现了海阳农村百姓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是一方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对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海阳大秧歌现已被编列为汉民族舞蹈教材之一。1996年,海阳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陕北秧歌表现了陕北群众质朴、憨厚、乐观的性格,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

抚顺地秧歌在民间流传久远。由于环境变化、老艺人数量减少等原因,经常性的抚顺地秧歌活动已难于开展,表演的走阵、动作也有逐渐被简化的趋势,正濒临消亡,需要大力扶持。

社会影响

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

秧歌是中国农村流行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它在色彩的运用上,体现了鲜明的民族风格。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有红蓝黄绿。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历史发展

秧歌舞起源于农业劳动,人们在田间辛苦插秧、耕耘,耘田的劳动,以敲锣打鼓,用来助兴,其实早在宋代就有农事中唱秧歌的记载。后来人们不断丰富发展,将农民们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形式,歌舞都统称为秧歌。

之后扭秧歌更发展成为一种唱腔和舞姿,但又因各地地理环境的差异,群众感觉,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例如陕北秧歌健壮明朗,自由奔放,东北秧歌生动活泼、幽默俏丽,山东秧歌豪迈粗犷、舒展大度等。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在延安掀起了“延安新秧歌运动”,因此产生“新秧歌”舞。

现在的秧歌舞样式除了保留了传统的扭、高跷、腰鼓、花棍、旱船,又加进了现代的舞蹈、滑雪舞、扇子舞、灯舞等。秧歌的音乐由原来传统的中乐,如唢呐、锣鼓、钹等,发展到电子乐及不同的高科技乐器。音乐的旋律不仅仅有原来的秧歌调,还加入了民乐合奏、摇滚乐等。

以上内容参考 -秧歌

演唱:贺升亮

歌词如下:

正月里来是嘛新年啊

村里村外锣鼓喧天啊

小佳人房中巧打扮啊

时兴头戴金簪

瓜子脸赛粉团

通红的胭脂点唇边

身上穿小花衫

得儿那呼咳儿呼咳儿呀

嘴说是看秧歌

哼其实是会情郎

王呀嘛王海山啊哎嗨呀

打扮起来多么苗条

欢天喜地人群里躦

大秧歌扭得真热闹哇

耍龙灯跑旱船

扭秧歌那个踩高跷

龙灯盘玉柱船象水不漂

秧歌辫蒜辫高跷打飞脚

得儿那呼咳儿呼咳儿吆号

那边的狮子还会抖搂毛啊哎嗨呀

喇叭吹来锣鼓也是敲

大人小孩拍着手笑

狠心的情郎哥为啥还不到哇

我翘着脚也看不着

净看人家的后脑勺

得儿那呼咳儿呼咳儿呀

埋怨自己个个头不够高哇哎嗨呀

猛瞧见情郎哥摆手把我叫哇

乐得我心乱跳脸儿发烧

有心喊他怕别人听到哇

扩展资料

贺升亮1963年出生于山西吕梁市临县贺家湾村。招贤一带是伞头秧歌活动最盛的乡镇之一,许多著名伞头都出生在这里(如:清初高崇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高有贵、渠朱喜,五、六十年代的薛改栓、贺继文)。

贺升亮从小受到这一民间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使他的聪明才智与即兴编唱秧歌迸发出艺术火花。他十三岁开始在村里唱秧歌就被人们看中,十六岁挑伞出村表演已为很多人注目。几年的实践活动,使他在招贤沟里小有名气。

1982年他参加临县春节文艺调演期间,大胆投入县级机关秧歌队中挑伞排街演唱,一举轰动县城。1983年在临县首届伞头歌手比赛中荣获县委、政府授予的“著名秧歌手”称号。在之后的十多年里,贺升亮一路凯歌所向无敌。

歌名:看秧歌(东北民歌)

歌手:合唱

所属专辑:中国纯美民间小调集4 太阳出来喜洋洋

歌词:

正月里来是嘛新年啊

村里村外锣鼓喧天啊

小佳人房中巧打扮啊

时兴头戴金簪

瓜子脸赛粉团

通红的胭脂点唇边

身上穿小花衫

得儿那呼咳儿呼咳儿呀

嘴说是看秧歌

哼其实是会情郎

王呀嘛王海山啊哎嗨呀

打扮起来多么苗条

欢天喜地人群里躦

大秧歌扭得真热闹哇

耍龙灯跑旱船

扭秧歌那个踩高跷

龙灯盘玉柱船象水不漂

秧歌辫蒜辫高跷打飞脚

得儿那呼咳儿呼咳儿吆号

那边的狮子还会抖搂毛啊哎嗨呀

喇叭吹来锣鼓也是敲

大人小孩拍着手笑

狠心的情郎哥为啥还不到哇

我翘着脚也看不着

净看人家的后脑勺

得儿那呼咳儿呼咳儿呀

埋怨自己个个头不够高哇哎嗨呀

猛瞧见情郎哥摆手把我叫哇

乐得我心乱跳脸儿发烧

有心喊他怕别人听到哇

我摆摆手叫他等着

挤挤擦擦往外躦

一只乌拉脚呦呦踩得我火燎

一只鞋踩丢了

光脚丫多难瞧

得儿那呼咳儿呼咳儿呀

情郎哥看到

我的小脸往搞哇哎嗨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507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5
下一篇2024-04-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