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有什么适合夏天避暑的地方?

青岛有什么适合夏天避暑的地方?,第1张

有一种蓝,叫青岛蓝

夏天来啦,夏天的青岛可不止洗海澡。

对于一个去过青岛无数次旅游的人来说,下面就让我给大家推荐青岛的那些避暑好去处叭~

01崂山北九水

这里的小溪水质非常干净,清澈见底。还特别清凉。空气也是非常的清新,非常适合一家三口周末散散步,散散心。记得买上一根土家自家种的黄瓜和一些小番茄,在泉水里泡泡哦,吃起来冰凉清脆。非常解暑,还是纯天然,绿色健康的哦。

02海泉湾温泉度假中心

它这里有着室内室外结合的超大温泉水世界。里面的水上滑梯,泳池,温泉等娱乐项目超级刺激,还能避暑哦。旁边就是海洋之星摩天轮,还能顺便俯瞰整个青岛哦。价格有点贵,不过咱又不是天天去。偶然去一两次还是可以的啦。

03城市阳台海水浴场

它的沙质和水质都可以算是青岛数一数二的优质啦,夏天怎么能少的了泡海水澡,看海边的日落,听海风呢?不过去之前一定要记得戴上遮阳伞,涂上防晒,不然回来就直接晒得脱皮了。

04瀛之汤

这里可是有着近万平米的日式泡汤馆各种各样的汗蒸房,特色泡池,还有**和娱乐区。泡完澡后还可以去唱唱歌之类的哦。最适合带上三五好友,一起来这里尽情释放你自己的身心了。还不贵哦

05崂山雕龙嘴村

暑假遛娃不想去海边,却又想找一个可以玩水又可以避暑的地方。那么雕龙嘴村,你一定不要错过。夏季的雨后,这里溪水潺潺,小朋友们在水里游泳,大人们在岸边烧烤。从市区自驾一个小时就可以到达这个免费的避暑胜地。建议自带零食,泳衣,戏水工具。找上一处阴凉的地方,就可以享受大自然。微风从耳边吹过,树叶沙沙作响。连从水里拿出来的饮料都是夏天的味道哦~

心动不如行动,赶紧拉上你的小伙伴,现在就去感受青岛夏天带来的欢乐叭~

胶州八景--灵岛浮翠、铁橛悬泉,少海连樯,介亭春树、麻湾渔乐、双珠嵌云、胶河澄月,石耳争奇

旅游景点:艾山风景区

高凤翰纪念馆

胶州三里河公园

胶河风景名胜区

三里河文化遗址:位于胶州市城区南部的三里河村,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里河文化遗址共分两层,上层为龙山文化层,下层为大汶口文化层,较完整地记录了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社会的文化、生活状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艾山风景区:是胶州市仅有的集山、水、平原于一体的自然风景群,也是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综合型风景区。距离胶胶州城区约20千米,坐落在胶州市洋河镇、张应镇、董城乡交汇处,由艾山、东石、西石、山洲水库四个景区组成,总面积达86平方千米。艾山风景区是由艾山、东石、西石和山洲水库等组成的集火山遗迹、山水风光和道教文化于—体的综合性文化景观群,艾山风景区内的东石、西石被誉为胶州八景之一—“石耳争奇”,是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和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

胶州秧歌的文化背景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相传,不断改进,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余个。1860年后,又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嗣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州市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

“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胶州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但胶州秧歌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

胶东秧歌的起源,急

胶州秧歌是胶东秧歌的代表。

‘胶州秧歌“发展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在即墨、黄岛、胶南、高密等地区。盛行的是胶县县城周围五十里方圆的地方,尤以大沽河一带为最盛。

关于“胶州秧歌”的起源,有一个传说:很早以前有李、王两家(也有说冯、赵两家的),他们是很要好的亲戚,遇到灾年,这两对夫妻,各带着姑娘、儿子、儿媳妇,打着花鼓,外出逃荒要饭,“胶州秧歌”就是从他们要饭时的化装演出开始的。传说他们的演出总是先由一个人说几句话就开始走场,舞蹈后,演些小戏。

直到今天“胶州秧歌”女角的舞蹈还保留着背包袱的动作。 胶州秧歌原有“地秧歌”、“跑秧歌”、“三道弯”、“扭断腰”等名,建国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别,因主要活跃在胶州市郊范围内而统称为“胶州大秧歌”。

胶州秧歌的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负责全队的事务,俗称“秧歌爷”。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 “伞头”。

伞头必须具有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的能力,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说些吉祥话,语言必须风趣幽默。除此之外,秧歌队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

秧歌的角色分为“翠花”、“扇女”、“小嫚”、“鼓子”、“棒槌”5种,一般每种角色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翠花为青年妇女和姑娘,表演时动作大方、舒展,表现妇女的泼辣开朗大方、而又温柔娴静的性格。

小嫚为少女,表演动作天真、活泼、俏丽。鼓子和棒槌均为中年和青年男性,鼓子潇洒诙谐,棒槌英武矫健。

胶州秧歌的音乐伴奏,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的羽调式民间吹打乐。秧歌的音乐与舞蹈动作配合密切,音乐中用来表现秧歌舞蹈“慢做快收”动律特点的八分音符,贴切典型,乐曲根据舞蹈情绪灵活运用,两者在力度与速度上高度和谐统一。

当今,胶州秧歌的独特风格更加大放异彩,许多外国人专程来胶州学习秧歌,不少当地老艺人被请出去传授技艺。更为可喜的是胶州秧歌已被编为艺术院校的舞蹈教材,成为全国艺术院校民间舞蹈的必修课程。

胶州秧歌的文化背景

歌舞兼备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

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经多年相传,不断改进,到1863年便基本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

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等5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有30余个。1860年后,又在胶州秧歌的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

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嗣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州市学习胶州秧歌,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

1991年的"中国首届秧歌大赛"中,胶州秧歌获优秀奖。 “胶州秧歌”以其辉煌的艺术魅力蜚声全国,并在2006年成功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胶州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其舞蹈、音乐曲牌和情节剧在中国秧歌群体中独树一帜。但胶州秧歌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

[编辑本段] 发祥探考 《青岛文化志》说胶州大秧歌的发祥地是马店东小屯,是闯关东的产物,形成年代为清末民初,笔者曾向该志供稿人提出过异议,后来该作者告诉我,在编写《胶州文化志》征集资料时发现,胶州籍咸丰九年(1859年)进士宋观炜十二首《秧歌词》诗为七言绝句,分别对胶州秧歌六个行当(演员)作了全面描述,后来《胶州文化志》遂把胶州秧歌的形成年代订正为咸丰三年(1853年),其确凿年代应在1854~1858年间。 笔者生长于胶州大沽河畔的秧歌之乡,对秧歌的喜爱促使我在近20年间对胶州大秧歌之起源、发展、形式、内容作过较详尽的考证、研究,提出下列几点意见,供大家商榷。

一、单凭宋观炜十二首诗的成诗年代为依据,没有其它例证。 二、据乾隆版《胶州志》载:“上元,张灯火,陈杂剧,喧闹竟夜”。

该志成书于1752年,经查多种资料,胶州在1752年之前无任何杂剧。志中的“杂剧”,应该指的是胶州秧歌剧。

三、《胶州市文化志》载东小屯“马、赵二姓,弃家闯关东。在逃荒路上,从乞讨卖唱,后改为边舞边唱,逐渐形成了一些简单的舞蹈程式和具有胶州地方色彩的小调,他们重返家乡后,经过代代相传,提炼加工,至清朝中期,逐渐成为定形的舞蹈秧歌,”此说忽略了关键问题“秧歌”一词的由来。

秧歌,起源于农业劳动,是南方劳动人民插秧所唱的劳动小曲。胶州所以有南方秧歌,是因为胶州在唐宋时期是北方最大的港口。

北宋时期作为北方唯一设置市舶司的码头,与江南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与南方商业贸易的往来,南方的文化艺术如秧歌等劳动小曲也随之传至北方。

胶州秧歌应该是引进江南地方曲调,吸收了北方杂剧的精华,形成的新艺术形式。 胶州秧歌从艺术形式和类别上看,是一种戏剧,不是单纯的舞蹈和歌唱。

它有剧本,有道具,有曲牌,演员有行当,是一种形式活泼的歌舞剧。这样一个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的地方剧种,不可能形成于一个不足百户的边远村庄,而应该是围绕胶州海运文化应运而生。

从其曲牌、行当等艺术因素分析,胶州秧歌的形成是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它与南宋以来的杂剧、曲牌演唱有关,笔者根据胶州秧歌的曲牌、角色、表演形式以及流传地域文化特征等因素推断,胶州秧歌与元杂剧有着密切的关系,其起源的时间至少应在宋末元初。 胶州秧歌剧与杂剧有关的一个重要证据是胶州秧歌剧的表演形式。

胶州大秧歌是广场(街头)四方连续的可视性表演形式,演员表演面对的是叫周观众。据考证,这种表演形式来自于早期的戏剧。

顾学颉著《元明杂剧》:“近年在晋、陕、豫交界地区发现的宋辽金元时代的戏台遗址,不下十来处之多。其中最早的名为‘舞亭’,是个建筑在露台上而的亭子,可供四面观众观看。”

这说明中国戏剧的前身,是从民间广场表演艺术发展而成的。胶州秧歌剧一直保留了广场艺术(街头)形式至解放初,后被文艺工作者在不断借鉴其表演艺术形式的同时,把具有完整内容性的表演部分删去戏剧部分,最具代表性的部分就这样被人们遗忘了,但惟一能够窥见其古老形式的是演出前打场子的舞蹈部分。

胶州秧歌与杂剧有关的第二个重要证据是角色行当。 “元杂剧中演员的角色(行当),可分四大类别,即末、旦、净(包括丑)、杂,而以末、旦二色为主,每类之中又各分许多细目(顾学颉著《元明杂剧》)。”

胶州秧歌剧中演员也有角色(行当),其角色分别是:小嫚(花旦)、扇(花旦兼青衣)、翠花(青衣兼老旦)、棒槌(末,也就是现在的小生兼武生)、鼓子(老生兼丑)、膏药客(杂)。元杂剧中演员的角色与胶州大秧歌剧中演员的角色惊人地相似,也非常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这不是巧合,而是那个时代传递给我们的直接信息。

王国维在《余论》中有过一个总括的说明:“我国戏剧,汉魏以来,与百戏合,至唐而分为歌舞戏及滑稽戏二种,宋时滑稽戏尤盛,又渐籍歌舞以缘饰故事,于是向之歌舞戏,不。

胶州市革命历史事件

胶州事件,书名。

又名《拳匪之祸首》。民国初年若虚撰。

一册。作者早年曾旅居胶州一带,此书即其据所见所闻写成。

较详细地叙述了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曹州教案”(又称“巨野教案”)的发生、德帝国主义强行出兵霸占胶州湾的具体经过及其后德军暴行等情况,并指出:“……胶州之劫夺,乃我国开国五千年来未有之惨祸,为我国灭亡危险之起点”;而各国纷纷效尤,“我国父老子弟推源祸首,无不恨德人之取胶州”,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绪。另外,书中还对义和团的活动略有涉及。

对研究“曹州教案”、德占胶澳及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等情况,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专刊·义和团史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上册。

胶州秧歌的介绍

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跑秧歌,当地民间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的汉族民俗舞蹈之一,属于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有230多年的历史,清代胶州包烟屯赵姓、马姓两家于1764年逃荒关东,沿途乞讨卖唱,逐渐形成一种边舞边唱的形式。返回故乡后,多年相传改进,到1863年成型,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形式。

秧歌舞的历史发展

秧歌舞起源于古代农业劳动,汉族劳动人民在田间辛苦插秧、耕耘,耘田的劳动,以敲锣打鼓,用来助兴,其实早在宋代就有农事中唱秧歌的记载。后来人们不断丰富发展,将农民们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形式,歌舞都统称为秧歌。现今广义的秧歌大致有三种类型:

唱歌舞蹈小戏。 狭义的秧歌只指秧歌舞。之后扭秧歌更发展成为一种唱腔和舞姿,但又因各地地理环境的差异,群众感觉,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例如陕北秧歌健壮明朗,自由奔放,东北秧歌生动活泼、幽默俏丽,山东秧歌豪迈粗犷、舒展大度等。

现在的秧歌舞样式除了保留了传统的扭、高跷、腰鼓、花棍、旱船,又加进了现代的舞蹈、滑雪舞、扇子舞、灯舞等。秧歌的音乐由原来较为传统的民乐,好像唢呐、锣鼓、钹等,发展到电子乐,不同的高科技乐器。音乐的旋律不仅仅有原来的秧歌调,还加入了民乐合奏、摇滚乐等。

胶州秧歌节2012什么时候举行

你好!第三届中国秧歌节将于5月初在我市盛大开幕,此次秧歌节以 “龙腾盛世舞秧歌”为主题,活动时间从前两届的3天延长至1个月。期间,将举办大型主题晚会、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展、全国精品秧歌展演、全国中老年健身秧歌比赛等十大板块活动。

其中,大型主题晚会将于5月25日在胶州三里河公园举行。届时,拟邀请著名歌唱家谭晶演唱中国秧歌节主题曲,全国多支代表性秧歌队伍将登台献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展将在胶州少海中国秧歌城内举办,天津泥人张传人、北京内画壶艺术家、苏州刺绣艺术家、浙江烙画艺术家、景德镇公孙窑传承人等20多位民间艺术家将现场展示绝活。全国精品秧歌展演将邀请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秧歌队和我市优秀秧歌队伍集中亮相。全国中老年健身秧歌比赛将吸引全国30个省市的代表队参赛,并参加大型踩街巡游表演。此外,还将举行中国秧歌摄影展、全国书画名家邀请展、美食文化周、颁奖典礼等活动。

我与胶州大秧歌作文

“‘营海杯’我与胶州大秧歌”有奖征文启事 为进一步挖掘胶州秧歌深厚的文化底蕴,扩大影响力,丰富第二届中国秧歌节内涵,经研究,决定组织举办“‘营海杯’我与胶州大秧歌”有奖征文活动。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办单位 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新闻中心、教体局、文化局、营海街道办事处 二、征文时间 即日起至2010年5月31日止 三、征文要求 紧紧围绕胶州秧歌积极向上的主题,突出胶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展示胶州深厚文化底蕴和市民良好精神风貌,体裁、字数不限。

四、奖励办法 本次征文将评出一、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奖品500元,二等奖奖品300元,三等奖奖品200元,纪念奖若干名,并颁发证书。

参赛作品统一发送至电子邮箱(jzxcb8070@sina),作品要注明作者姓名、性别、年龄、单位、通讯地址、联系电话、邮政编码等,以便联系。纸质件请邮寄至北京路1号市级机关办公大楼449房间。

联系人:张连业 电话:82288160。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6061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12
下一篇2024-03-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