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笛的演奏家

长笛的演奏家,第1张

韩国良是当今乐坛最受瞩目的长笛演奏家之一。他生于北京,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王永新教授。在学生时代就显露出过人的音乐天赋。1980年世界著名的长笛大师让.比埃尔.郎帕尔来华讲学时,他以优秀的机能和出色的音乐天赋得到大师对中国长笛水平的刮目相看。

1988年获美国波士顿大学音乐学院奖学金赴美攻读硕士学位,他先后得到过著名长笛演奏家让.比埃尔.郎帕尔,巴黎音乐学院教授阿兰马利翁,前柏林爱乐长笛首席阿诺.尼柯列,美国长笛大师朱利斯.贝克等名师的教授与好评。他不仅出色完成学业,并且还活跃于美国的许多乐团。曾多次获得国内外长笛比赛奖项。

作为中国交响乐团的长笛首席,先后跟随乐团出访过欧洲、美洲及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同时与迪图瓦、斯特恩、梅纽音、小泽征尔、罗日杰波维齐、李德伦等大师们进行过合作演出。

八十年代起韩国良就开始同国内一些著名的作曲家合作,如张千一,周龙等人,其中张千一创作的长笛与竖琴--《吟》和周龙创作的《长笛与古琴二重奏》都已出版发行。1984年他的首张专辑《安妮之歌》是由著名指挥家邵恩指挥,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协奏,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发行的。

九十年代起,他先后录制了《风中的羽毛》《长笛艺术》《德国作品集》《长笛与竖琴》《牧神舞后》等长笛个人专辑CD,其中《风中的羽毛》在2001年全国唱片评比中获得二等奖。他的一系列长笛教学VCD和出版的《每日练习》长笛教材为全国广大的长笛学习者带来了国际先进的演奏和教学理念。 1997年7月1日他在全球组织的华人精英交响乐团中担任长笛首席,参加了庆祝香港回归专场音乐会。 1697----1773

德国长笛家。他是十八世纪最有名望的音乐会演奏家之一,同时又是知识渊博的音乐家、作曲家和教育家。在巴洛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名叫斯卡拉蒂,他原来并不喜欢木管乐器,尤其是长笛这个不适合独奏的乐器。然而,当他在那不勒斯听了克万茨的演奏后就完全改变了看法,甚至为长笛创作了许多首协奏曲,成为首次为长笛这种乐器谱写独奏曲的作曲家。

克万茨写了《横笛教学和演奏经验》、《横笛的两个谱号的指法》等著作,还创作了约300首为一支或两支长笛而写的协奏曲、6首长笛与低音部的奏鸣曲、约200首有长笛的室内乐重奏曲。他还改进了长笛的构造,首先制成了长笛塞的调节螺丝。 BoehmTheobald 1794----1881

德国长笛演奏家、作曲家、乐器改良家。他是18世纪最有名的长笛家,他在欧洲举行过多次演出,均获成功。他写了许多长笛的作品和教材,他对长笛最大的贡献是改革了长笛的构造,他的改革为现代长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发明的组合按键是木管乐器的革命性设计,其他木管乐器的按键就是基于他为长笛设计的按键原理设计的。他还著有多部著作,它们是后人演奏和研究长笛艺术的重要文献。 Andelis-Bulor

德国长笛演奏家,1949年出生。从小学习长笛,1965年在德国青少年比赛中获得第一名,后来师从海茵茨-柴拉学习,并开始巡游欧洲各地进行独奏演出活动。1970年经卡拉扬的推荐到柏林爱乐乐团工作,同时仍从事独奏演出,还是柏林管乐合奏团的成员之一,在室内乐方面甚为活跃。他的演奏技艺高超,灌录的唱片有卡拉扬指挥的《莫扎特长笛协奏曲》、与阿玛迪乌斯四重奏乐团合作的《莫扎特长笛四重奏》全集等。 1732----1799

法国长笛演奏家、竖琴演奏家。但为他博得盛名的则是作为剧作家。他创作了剧本《塞维利亚理发师》和它的续篇《费加罗的婚礼》,而后者由于莫扎特的谱曲而成为传世名歌剧。 1786----1865

法国长笛家。他15岁时就获巴黎音乐学院一等奖学金,27岁即成为巴黎大歌剧院的独奏家,后于1829年成为巴黎音乐学院的教授直至1856年。他有着极为出色的技艺,善于吹奏出极美的声音,对此还流传有一段佳话:在一次演出中,他的长笛突然丢失了,只能临时找到一只笛管上有裂缝的旧长笛,他当着观众的面把笛管缠上线并用蜡将其封好,随即用这只破旧的长笛演绎了一场异常精彩的表演。 Jean-pierre Rampal

法国著名长笛演奏家,1921年生于马赛。父亲约瑟夫是有名的长笛家,郎帕尔自幼就接受父亲的指导。他起初有志于医学,由于特别原因,最后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后以优异成绩毕业。1947年在日内瓦国际比赛中独占鳌头,声名远扬,被聘为威西歌剧院管弦乐团的首席长笛。后前往美国旅行演奏,博得一致赞誉。从1965年起开始任巴黎国立歌剧院管弦乐团的首席长笛。

在郎帕尔担任巴黎音乐学院教授期间,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忙碌于演奏和录音。像他这样精力充沛、马不停蹄的演奏家,实不多见。优美动听的音色,是对每一个器乐演奏家最根本的要求。在长笛演奏上,只要一提起“美声”人们的脑际里就会立即浮现出郎帕尔那光辉、高贵又美丽悦耳的笛声。再加上他那惊人的吹奏技巧,温馨而洗炼的表情,使人们聆听后,无不有绕梁三日之感。

郎帕尔除了长笛,还问津过指挥。此外,他在巴罗克音乐的研究方面也留下了伟大功绩,不少失传作品都由他发掘了出来。他还著有《古代音乐中的长笛》一书。他所灌制的唱片种类极为丰富。 Alain Marion

巴黎高等国立音乐学院长笛教授,14岁获马赛音乐学院一等奖。从师让·皮埃尔·朗帕尔,在波恩斯坦、卡拉扬、小泽征尔、梅塔等著名指挥的音乐会中演出,是巴黎乐团,法国国家乐团,国际现代乐团成员,常到欧美、中南美、亚洲等地演出。 Maikor-Debost

法国长笛演奏家,1934出生,1954年毕业于巴黎音乐音乐学院,多次参加比赛并获奖,被誉为“比赛高手”的美称。他曾在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担任首席演奏员,后来巴黎管弦乐团成立时,他被无条件地任命为首席长笛。他除了以独奏家的身份出现外,还积极从事室内乐活动。他的音色明亮而富丽丰满,技艺稳固而纯熟,善于捕捉音乐的灵感,演奏具有非常高的格调。 Benoit Fromanger

生于巴黎,分别在法国凡尔赛音乐学院和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跟随罗歇布尔丹、阿兰马利翁和让皮埃尔郎帕尔等长笛大师学习。

从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毕业后,佛豪芒日先生在巴黎国家歌剧院担任长笛首席十年之久。1993年他担任德国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指挥:洛林马泽尔)长笛首席直至2004年,佛豪芒日先生为不同的唱片公司录制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包括EMI、Sony、Forlane、Verany、Tudor在内的各著名公司,他的唱片获得欧洲唱片大奖、金唱片等奖项。

佛豪芒日先生作为世界著名长笛独奏家经常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地与著名指挥和乐团合作演出包括法国巴黎国家歌剧院、德国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布拉格室内乐团、欧洲室内乐团、慕尼黑室内乐团等乐团,指挥家有马泽尔、阿巴多、穆蒂、克雷贝等世界著名指挥。

佛豪芒日先生还经常在世界各地演出室内乐,与他合作的著名音乐音乐家 有: Jessye Norman、 Carolyn Carlson, 、 Patrick Dupond、 Katia 、Marielle Labeque 、 Maxim Vengerov、Sting 、 Olivier Nivet、 Misha Maoski、Claude Bolling、Juliette Hurel、 Christine Icart、 Bud 、Alessandro Barrico 、Viktoria Mullova 、Gèrard Depardieu…

佛豪芒日先生2004年被德国柏林汉斯埃斯勒大学音乐学院聘为长笛教授。

贝努瓦佛豪芒日先生不仅仅是一个杰出的长笛家,同时也是一个全面的音乐家,他为法国长笛学派带来了荣誉。--- 让皮埃尔郎帕尔 M·moyse 1889-1984

1889年生于法国,是当代最有影响的长笛教育家和演奏家。他曾是巴黎音乐学院出色的长笛教授。莫伊斯早年师从于保尔·塔法耐尔(Pawl· Taffanel)、阿道夫·赫尼贝恩斯(Adolphe· Hennebains)、菲利普·高贝尔特(Philippe·Gaubert)等人。莫伊斯曾培养出像著名长笛演奏家朗帕尔(P·Rampl)等一批学生,他们活跃在国际长笛舞台上。莫伊斯还撰写了大量的关于长笛演奏技巧的书,由浅到深,为国际长笛界广泛使用。此外,他还在巴黎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和帕斯特罗普管弦乐团担任长笛独奏,演奏过许多著名的协奏曲,并和著名指挥托斯卡尼尼,理查德·斯特劳斯等合作演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移居美国,从事长笛演奏和教学。 1821----1883

匈牙利长笛演奏家、作曲家。13岁开始登台表演,后来担任维也纳宫廷歌剧院首席长笛演奏家、舞剧指挥、维也纳音乐学院长笛教授等职。作品有歌剧7部、舞剧15部。其作品流传最广的是《匈牙利田园幻想曲》,他根据李斯特的管弦乐《匈牙利狂想曲》改编的同名长笛曲也极负盛名。 ERNESTO KOEHLER 1849----1907

意大利著名的长笛演奏家与作曲家。1849年12月4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城市莫德那,父亲是莫德那宫廷乐队的首席长笛,是科勒的启蒙老师。从少年时代起,科勒就开始显露出长笛方面的才华。在1869年后的两年间,他担任了维也纳卡尔剧院的首席长笛。1871年,他来到俄罗斯的圣.彼德堡,在帝国芭蕾剧院担任长笛演奏员,此时他才22岁。1900年起,他开始在帝国歌剧院担任首席长笛,并成为全俄罗斯最富有名望的长笛演奏家。1907年5月17日,他在圣.彼德堡逝世。

科勒不仅是以为出色的长笛演奏家,而且还是一位颇有影响的长笛作曲家、教育家。他为学生们谱写了中级程度的独奏曲、二重奏、四重奏曲,为演奏家谱写了难度较大的、华丽的音乐会独奏曲、幻想曲等,还以教育为目的编写了优秀的长笛初级教程、长笛中级、高练习曲。所有这些乐曲与练习曲在现代长笛的发展与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产生着深远影响。 S·Gazzelloni

1919年生于意大利,在罗马交响乐团担任长笛独奏,并在罗马、斯德哥尔摩音乐院担任教授,特点是演奏优美而明朗,豪爽而利落。 Aurele Nicolot

瑞士著名长笛演奏家,1926年生于瑞士奴夏特尔,先在苏黎士音乐学院受教,师承杰奈,后又去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接受莫伊兹的教导。从1945年起,先后担任苏黎士哈雷管弦乐团以及温达都尔管弦乐团团员,此间,他参加了日内瓦国际音乐比赛并获得优胜,1950年后,他在柏林爱乐乐团担任首席长笛。从1953年起他在柏林音乐学院执教,同时活跃于独奏舞台,很快博得声誉,成为现代最伟大的长笛演奏家之一。

尼柯烈把自己的整个心灵都投入吹奏之中。他的演奏曲目从巴罗克时代至现代作品几乎无所不包,而且表演极为卓越。他对每一首作品都具有深入的研究和恰当的理解,演奏时全神贯注,充满信心,显示出他颇为强烈的倾诉力。像尼柯烈这样能使人确切地领受音乐魔力的演奏家是不多见的。

他的代表性唱片,有巴赫的长笛奏鸣曲、布兰登堡协奏曲、第二号组曲、以及维瓦尔第的长笛, 协奏曲等。 Peter-Lucas Graf

瑞士著名长笛演奏家,1929年生于苏黎世,起先随乔奈学习,后去巴黎音乐学院就读师从莫依茨,1950年继离职的尼柯烈,就任柏林爱乐乐团长笛手,21岁时被聘为温达杜尔市立管弦乐团团员,1953年在慕尼黑国际音乐比赛中夺魁,自此开始活跃于独奏舞台。1958年又获得伦敦哈利尔特·柯恩国际音乐节的巴布洛克奖。1960年,以指挥身份在鲁哲伦歌剧院首次登台。

葛拉夫和尼柯烈同样出生于苏黎世,也同样出自乔奈和莫伊兹门下,他俩在20岁以前所走的道路几乎相同,但在演奏风格上,却有很大的差异。葛拉夫的演奏说服力很强,他一贯借用长笛去表现作品,而尼柯烈却企图超越长笛,去创作心中的音乐。这并不是优劣的问题,而是由于两位演奏家各自具有不同的资赋。

葛拉夫的演奏优美而精确,在那自然流泻出的音乐里,荡漾着明澈的音乐魅力。他的唱片代表作是莫扎特的长笛协奏曲全集。 Emmanuel Pahud

帕胡德(Emmanuel Pahud)于1970年1月27日生于瑞士日内瓦,从六岁起开始学习音乐,1990年自巴黎音乐学院毕业,之后继续从师 Aurele Nicolet(尼可莱)。他在许多重要竞赛中夺得过奖,如1992年日内瓦、1989年Kobe及1988年Dunio的国际音乐竞赛中,在十二个奖项中就拿下了八项。他并得到瑞士法语社区电台奖的独奏奖,以及欧洲会议的Juvnetus奖。此外,他也荣获曼纽因基金会(Yehudi Menuhin Foundation)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音乐家论坛的桂冠。

媒体评价

● 帕胡德就是“音乐舞台上的天之骄子,长笛领域里的旷世奇才”!

● 5位两院院士、100多位外籍人士、来自全国的数十位音乐界专家,全国各地数百位长笛师生亲临上海,只为一睹帕胡德舞台上下之风采。

● 演奏家有多种,有些人游历世界,有些人则完全追求舞台,比如帕胡德、马友友。

● 他的笛音如同其外表一般迷人,有人曾经这样形容,聆听帕胡德贵族般的优雅音色,有如被世上最细致的丝绸包围的幸福感。

● 他甚至可以说是整个柏林爱乐中最出彩的,比如音乐会的电视转播,最多solo的镜头都对准了他。 James Galway

爱尔兰长笛演奏家,1939年出生于贝尔法斯特。其父亲虽然是一名普通的造船厂工人,但却有着相当出色的长笛演奏技巧。父亲是他的启蒙老师,之后进入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和基尔德霍尔音乐戏剧学校学习,并赴巴黎音乐学院深造。他的职业生涯始于塞德勒威尔士歌剧院,先后在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BBC交响乐团、伦敦交响乐团和皇家爱乐乐团任长笛、短笛、以及长笛首席的职位。1969年任柏林爱乐乐团的长笛首席。1975年,开始他的独奏家生涯,在一年之中演出了120场音乐会。

除了古典曲目之外,詹姆斯还着力于当代音乐,演奏由他或为他委约的长笛作品。1993年,他与爱乐乐团在皇家节日大厅首演了大卫·希思的协奏曲,与圣路易斯交响乐团演出了洛维尔·利伯曼的长笛协奏曲,1994年10月在苏黎世与市政音乐厅乐团上演乔治·尼科尔森的长笛协奏曲和金德里奇的长笛、钢琴与管弦乐队协奏曲。世界首演曲目还包括洛维尔·利伯曼的长笛与竖琴协奏曲以及马泽尔的长笛与管弦乐队音乐。1997年2月由作曲家本人指挥,他与巴伐利亚州广播电台为马泽尔的作品录制唱片。2002年9月,与路易斯安纳爱乐乐团首演了大卫·阿姆拉姆的长笛协奏曲《夜之巨人》。

詹姆斯·高威参加了许多重要活动的演出,其中有1991年7月在白金汉宫为英国女王、皇室成员以及七国首脑组织在伦敦峰会的文娱活动、在柏林向全世界直播的 城墙”演出以及1996年2月在瑞士达沃斯为世界经济论坛的演出。还有几次应美国总统的邀请在白宫演出。1998年12月,在诺贝尔颁奖仪式上演出。1999年5月,詹姆斯爵士为庆祝自己60周岁生日,在英国举办独奏音乐会巡演,入场券销售一空。

自从詹姆斯·高威出现,长笛有了新的生命,多年来,高威用他的笛声震撼了千万乐迷的心。虽然他跨越了古典、流行、**音乐、广告配乐等多个领域,却丝毫不减大师的名号。他使长笛独立成主角,悠然游走于各处,他以高超的技巧和多变的表现,丰富了长笛的生命。

就像音乐家杂志所说的那样:“毫无疑问,詹姆斯·高威已经成为长笛的传奇。”另外,还有乐评家说“高威是少数古典乐手中真正懂得演奏流行音乐的人”。诸如此类种种赞誉都表明,高威的长笛演奏,早已摆脱乐队中配角的局面,他使长笛成为主角,并给了它多变的角色,说他赋予了长笛新生命绝对不为过。高威也将使他自己和长笛,在音乐史上留下一个永远的里程碑。 Shigenori KUDO

世界著名长笛演奏家,在巴黎国家音乐学院,他师承法国长笛大师让皮埃尔朗帕尔(Jean-Pierre Rampal)。1979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巴黎国家音乐学院,之后长期旅居法国。

工藤在很多国际比赛中获奖,其中获得包括第二届巴黎国际长笛比赛(1978年)冠军和让皮埃尔朗帕尔国际比赛冠军(1980年)。

如今,他在世界各地与著名指挥家合作,包括小泽征尔、潘德烈斯基、F莱特娜、大卫夏隆。

工藤重典经常在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和亚洲举办其独奏音乐会,他还经常与交响乐团合作,其中有巴伐利亚广播管弦乐团、英国室内乐团、萨尔兹堡莫扎特管弦乐团、维也纳室内乐团、现代乐集、百雅室内管弦乐团、卢森堡爱乐乐团、布达佩斯弗朗茨李斯特管弦乐团、伦敦莫扎特管弦乐团、法国国家管弦乐团、斋藤纪念管弦乐团、约翰内斯堡国家交响乐团、NHK交响乐团、东京、大阪、京都、广岛、礼幌等地的乐团。

在世界各地的音乐节维也纳、汉堡、佛罗伦萨、纽约、斋藤纪念、地中海音乐节等经常能够看到工藤重典的身影,他与已故的让皮埃尔朗帕尔、杰茜诺曼、帕基耶三重奏、苏黎士三重奏、马瑞勒诺曼、吉野(竖琴)、维也纳弦乐四重奏、理查德西格尔(大键琴)、杰弗瑞格莱斯(钢琴)等众多大师合作举办室内乐音乐会。

自1988年起,他开始在巴黎师范音乐学院任教。 Andras Adorjan

安德罗斯.阿多扬也是在世界上大名鼎鼎的长笛演奏大师,他原本是匈牙利人,于1944年9月26日生于布达佩斯,后在匈牙利动乱时搬至丹麦,随后加入丹麦国籍。先后师从于JP.兰帕尔、尼柯莱两位长笛大师学习长笛演奏,曾在蒙特尔国际比赛中获奖,1971年又在巴黎国际比赛中获得优胜。从1970年起,阿多扬出任斯德哥尔摩歌剧院首席长笛,1974年转到拜尔伦广播交响乐团任首席长笛,并进行独奏活动。作为长笛界后起之秀,其艺术活动在各地获得了良好的评价。 苏珊米兰(Susan Milan)是英国著名长笛演奏大师,1947年9月3日出生于伦敦。1963年考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师从长笛教授约翰弗朗西斯,并同时修习钢琴和声乐专业。1967年进修于盖德豪尔音乐学院,并参加马塞尔莫伊斯主讲的大师班进行学习。同年,她在威格摩尔大厅举行了自己的首场独奏音乐会,好评如潮。次年,她即被聘为博内茅斯交响乐团的首席长笛手。

竹笛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据《新中国的考古发观和研究》撰文中可探知其悠久的历史。现存浙江博物馆内的出土文物中,有横开—个孔、两个孔、三个孔甚至六个孔的浙江涧姆渡骨笛,其管形与现在流行的口笛、竹笛极其相似,距今约有七千年的历史。

 近年来,在河南舞阳出土的文物中,又发现了非常罕见的贾湖骨笛,共管七孔,能够吹奏音阶,距今约有九千年的历史。这是我国考古学家目前发现最早的乐器。

 据林克仁先生著的《中国箫笛》一书中介绍:在黄河流域的甘肃永靖蓬花台辛店文化遗址中和在江苏吴江梅堰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发现保存完好的骨哨,其形酷似当代笛家俞逊发先生发明的口笛。在湖北随县出土文物中,发现两支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候乙基中的两支横笛;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前 168 年)中发现两支横笛;在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汉代初期)发现一支横笛;在新 疆巴楚脱库孜萨来出土的文物中,又发现了南北朝时期骨笛残段一支。

 原始时期,祖先所用过的骨笛、哨笛,材料主要取材于兽骨:而《史记》记载: “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溪,做笛吹之,似凤鸣。”确定了用竹制笛的时代为华夏社会 的殷商时期。

 竹笛的文化迹象及历史沿革向世人证明:它是中国人类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也 是世界《乐器史志》上年代久远的古老吹奏乐器,是全球笛类乐器的鼻祖。竹笛风 霜雪雨的生成、发展过程,是与宇宙中的自然现象、地理观象、人文现象、社会现 象、物理学、数学、设计学、美学、音响学、哲学、史学、琴、棋、书、画等科学 领域,艺术门类有机地、共同地相互敷衍、促进、联系、进化、提高的。历代文人 墨客都曾为竹笛抒写了许多精美绝伦的诗篇。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竹笛多由苦竹、紫竹、斑竹、凤眼竹、玉屏竹等优质竹料经制笛师加工成材制 做成笛。竹笛属开管乐器,与国外的笛类乐器的区别是“膜振”,就是在竹笛膜 孔上粘贴一块笛膜,笛音清脆、咳亮、甜美,富有中国民族音乐色彩和浓郁的家乡味儿,这是任何管弦乐器及现代电声乐不具备的特征。

 根据竹子粗细长短的不同及表现性能的差异,竹笛主要分两类:“梆笛”和“曲笛”。(现在竹笛己开发出低音笛等种类) 梆笛管身短、管径细,发音高亢、明亮,适于演奏欢快、明朗、奔放的曲调,过去因它是梆子戏等剧种的伴奏乐器而得名。 曲笛则管身长、管径粗,发育浑厚、甜润,适于演奏江南丝竹等风格的乐曲,过去主要用于昆曲等曲种的伴奏而得名。

 解放后,竹笛这件古老的吹奏乐器伴随着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豪迈热情,古韵重奏焕发了时代的新声。1953年,一位绰号“吹破天”的民间艺人,他在首次参加全国第xx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会演中,用手中的竹笛成功地开了笛子独奏之先河,演奏了笛子独奏《喜相逢》,高超的演技轰动了京城,红遍了全国。自此,竹笛以独奏的形式呈现在舞台上,此举不但让笛界同仁振奋,而且为以后竹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位“吹破天”就是己故的中国最的笛子演奏家、北派宗师——冯子存先生(1904——1987)。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竹笛这件乐器也和其它艺术门类一样,在广袤的土壤中和广大的人民群众中汲取各种艺术养分不断丰富其表现魅力。建国五十年来,竹笛界老、中、青艺术家,演奏技巧日趋成熟,技法不断出新,风格、流派应运而生,逐渐形成。

长笛的历史与发展 长笛是现代已知的乐器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员之一,「笛 」这种称呼被古人用来统称其他所有的管型乐器,包括各种横笛和竖笛,而并不体现他们之间的差异。 石器时代的人们因为不满足于苇管单调的声音,所以在野兽的腿骨上打上洞,制造出的就是最原始的笛子——骨笛;现代长笛的祖先,并不同于现在的其他一些笛子。尖头笛和鸟嘴笛通常被认为是现代长笛真正的祖先,但这两者本身同长笛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在十七世纪前就已经相当流行的尖头笛,它本身的前身是一种古竖笛——一种结构简单,管身有音孔,同时又有音键的竖笛,靠簧片发声。这种小笛子在民间很流行,现在依然能找到它的变种。长笛另一个近亲祖先就是横笛,它的祖先是从亚洲流传而来的芦笛。横笛的特点是它已经不使用簧片,而是在管身侧面打开一个「吹口」,更接近于今天的长笛,但是横笛在十七世纪前的地位却是远远在竖笛之下,十七世纪后,横笛的优点才渐渐地被肯定,成为乐队中稳固的成员。而尖头笛本身的特点决定了自身的发展有限,在横笛日趋流行的时期,尖头笛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现在只有在古老的乐曲和博物馆中才能找到了。 横笛不同于尖头笛的没落,横笛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种种改进。音孔和音键的数量慢慢地增加到现代长笛的标准,并且设计出了分节的笛身——这种新的设计使得调音变得更容易。长笛必须的机械结构也得到逐步的增加,结构与今天的长笛已经十分的类似。 其中与现代长笛最接近的是一种老式D调德国长笛,据记载这种德国长笛大约在1667年左右在管弦乐队中出现,自从芦笛从亚洲传入欧洲后,德国就是成为其发展的中心,德国长笛的名称也因此而来,不过这种德国长笛本身没有得到进一步发展,直到20世纪初,仍然保留了原来的特点和用途。这种德国长笛后曾在法国得到一些发展,之后传回了德国,德国的长笛演奏家兼数学家特奥巴尔德·彪姆Theobald Boehm (1794-1881) 根据之前英国人威廉·哥登的理论,设计制造了一种新式长笛:这种长笛使用的是金属的材料,金属材料的使用使长笛更耐用,零件更容易在工厂中批量制造,金属长笛的音量也比传统木长笛大,更适合在大型音乐厅表演。此外还有锥形的上管和管体厚度、音孔直径、音孔之间的距离等一系列特定的规格,这些数据使得长笛的音准进一步得到提高,这种长笛的设计中最重要的就是被称为彪姆系统的按键结构。彪姆系统是一种多键联动的设计,按下一个音键,与之关联的另一键也会自动按下,这样使一个手指就能按下两个音孔。 长笛的音域和音区 一般的长笛演奏要求音域在中央C至第三个高音C,三个八度。但是目前所知的指法可以到更上方的F音,因此总计三个八度半。实际应用上,在俄国作曲家普罗高菲夫的D大调长笛奏鸣曲中有使用到长笛的第四个八度的D音。 长笛的按键形式,大致可分为四类: 闭孔:按键皆为完整的气密圆盖,演奏时手指只要接触盖缘就能轻松按音。 开孔:按键为圆环状盖,手指必须准确完整按住圆孔。声音较闭孔明亮,但演奏难度较高。 直列:所有按键成一直线排列,结构较少,保养较简单。 曲列:左手无名指的按键较其他按键突出1/3,比较符合人体工学,适合初学者,但增加结构复杂度和保养手续。

长笛传入中国大概在19世纪末到2 0世纪初

长笛,英文是Flute,但以前Flute是笛类的总称,Flute并不单指横笛,也包括竖笛(箫)和长笛的其他近亲乐器。另外,因为早期的长笛是用木制材料制作的,而且是利用开闭音孔,调节管内空气容量来控制音的高低的,所以属于木管乐器。

15世纪以前:

  长笛只是欧洲流浪艺人的一种伴奏乐器,偶尔也在贵族家里为演唱伴奏。

 

15世纪:

  受流浪艺人的影响,开始用于歌唱的伴奏,并且广泛用于军乐队行进用乐器,同时,因为发现了这种乐器的独特性能,开始作为合奏乐团的一个音部使用。当时的长笛是用长60cm没有分节或接缝的一根木管制作的,只有6个音孔,没有按键。后来又出现了不同长度的长笛。

 

16世纪:

  因为长笛已经成为音乐演奏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演奏者开始注重改良长笛的音色,并根据音域的不同开发了不同长度的长笛。管体也分成2节(主体管和尾管)。

 

17世纪:

  长笛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了具有半音阶,发明了按键(在前端安装1个键),此时的长笛只有2个音区,选用的材料有木头(李树,樱树,黄杨,黑檀);玻璃;水晶;蜂蜡等。因为当时的音乐多数是为贵族进餐时服务的,不需要很大的音量和激烈节奏,所以对乐器的声音也要求柔和而幽雅,但这时的长笛是音程不稳定的乐器,并且最低音是D。

 

18世纪:

  为了适应戏剧音乐和表现感情激烈程度的要求,必须扩大长笛的音域,于是出现了具有3个音区的长笛,另外最低音由D下降到C,按键的数量也增加到4个;6个;或8个等等,并且出现了最早的锥体上管长笛,但音程还是不稳定。

 

19世纪:

  因为音乐演奏场所从沙龙逐渐转移到了音乐厅,另外为了更好的与弦乐器配合演奏,长笛的很多方面必须进行改良,于是出现了金属管材的长笛,按键数量增加到17个,音域达到低音G,与现在的长笛更接近了。

长笛的技术进步

贝幕和贝幕系统的出现

  特欧巴尔特 贝幕 (1794—1881,德国人)既是数学家,又是长笛演奏家。为了增大音量,他率先试制了金属管长笛,又开发了锥形上管,确定了管体的内径与音孔直径和音孔位置之间的相关方程式,使音准进一步提高。

金属材料长笛的优点:比木制材料容易振动,音量大,可以适应在大型场所演奏;木制长笛容易干裂或受损,而金属比较坚硬耐用,配件可以工业化批量加工,成本相对降低。金属材料长笛的出现,是长笛演奏走向大舞台,使大众接受长笛音乐的基础条件。

贝幕系统:是指按键连动的设计,也就是按下一个键时,另外的一个键也同时连动,这样用一个手指就可以同时堵住2个以上的音孔。

 

贝幕发明的完善和库帕的成绩

  路易斯 罗特(Louis Lot,1807—1896,法国人)长笛演奏家,也是长笛制造专家,他不断研究和完善贝幕的理论,在1855年至1874年制作出很多深受欢迎的长笛,为以后的长笛制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波士顿,海因斯(WMSHaynes)以贝幕系统为基础,开始了长笛的制作,后来Powell从海因斯(WMSHaynes)公司出来,独立制作Powell长笛,不久后在Powell公司工作的Brannen兄弟又开始独立制作Brannen长笛。

1960—1970年,英国人 阿鲁巴特 库帕 开发了库帕音阶和大音量的吹孔。

库帕音阶:就是通过改变音孔的位置,将以前的A:440的长笛,设计为更平衡的A:422~445的长笛,这种设计延用至今。

以上几个长笛制作公司为当今的高级长笛制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参考,其产品也在一段时期内也统霸了世界高级长笛的市场。但后来这几个公司由于制作成本高,每年不断提高价格,销售量也降低了。

  箜篌

  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证,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宫廷乐队使用外,在民间也广泛流传。在中国盛唐(618--907)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箜篌演奏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东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但是,这件古老的乐器,从十四世纪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

  为了使这消失多年的乐器重现舞台,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师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根据古书的记载和保存下来的古代壁画的图形,设计试制了几种类型的箜篌,但是由于这些箜篌存在着许多不足,所以没有推广和流传开来。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一种新型箜篌--雁柱箜篌被研制出来。它的结构比较完善、科学,音响具有民族特点,因而被推广用于音乐实践。

  中国古代流传的箜篌是卧式箜篌和立式竖箜篌。新型雁柱箜篌,是根据古代立式竖箜篌的基本造型研制而成的。新型雁柱箜篌的外形跟西洋竖琴比较接近,但不同的是它有两排琴弦,每排张有三十六根弦,每根弦都由人字形的弦柱支撑在共鸣箱上,这种弦柱的形状看起来很像天上飞的大雁的队形,所以这种箜篌就被称为雁柱箜篌。

  雁柱箜篌的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表现力十分丰富,既可以演奏古今民族乐曲,又可以演奏竖琴曲。由于左右两排弦为同音,等于是两架竖琴,在演奏快速旋律和泛音上,有许多方便之处,它还可以左右手同时在音色最美的中音区奏出旋律和伴奏,这也是其它乐器所不能比拟的。另外,雁柱箜篌在演奏揉弦、滑弦、颤音等演奏手法上,都有独到之处。

  细筚篥

  是在朝鲜族中广为流传的民间乐器,主要流行在中国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以及其它朝鲜族聚居地区。细筚篥的发音宏亮,音色高亢雄健,具有浓郁的朝鲜族特色。

  细筚篥的历史非常悠久,它的鼻祖是古代筚篥。细筚篥由管哨和管身两个部分构成,管哨长4厘米,用去掉硬皮的芦苇制成;管身取材于细竹管,全长20至25厘米,直径约1厘米左右,正面开有7个音孔,背面还有一个高音孔。

  细筚篥的演奏方法和大多数吹奏乐器一样,表演时,演奏者要把管身竖起来 ,嘴里含着管哨,左手按背面的高音孔和正面上方的3个音孔,右手按正面下方的另外4个音孔。

  细筚篥分为高音、中音和双筚篥三个种类。传统的高音细筚篥只能吹奏一个 调式,后来,乐器制作者在它的第六个音孔的右上角开了一个加键的小孔,使这 种乐器的音域达到了两个半八度,而且还具备了转调的功能。中音细筚篥和高音 细筚篥的功能差不多,不同的是,中音细筚篥比高音细筚篥低一个八度。和前两者相比,双管细筚篥则是把两支大小、音高都相同的高音细筚篥并排联接在一起,每支筚篥的管身上都装有管哨。演奏的时候,既可以吹奏单管,发出单音,也可以口含两支管哨,吹出同一个高度的两个音。另外,双管细筚篥还能吹奏出三度、四度和五度的和音,音量也比单管的细筚篥大得多,音色悠扬清丽,演奏技巧也比较难。

  笛子

  是中国广为流传的吹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材制成,所以也称为“竹笛”。

  笛子由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在管身上开有一个吹孔、一个膜孔、六个音孔。吹孔是笛子的第一个孔,气流由此吹入,使管内空气振动而发音。膜孔是笛子的第二个孔,专用来贴笛膜,笛膜多用芦苇膜或竹膜做成,笛膜经气流振动,便发出清脆而圆润的乐音。

  笛子虽然短小简单,但它却有七千年的历史。大约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时候,笛子由骨制改为竹制。在公元前1世纪末汉武帝时,笛子称为“横吹”,它在当时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10世纪,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词唱曲的主要乐器,在民间戏曲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笛子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它既能演奏悠长、高亢的旋律,又能表现辽阔、宽广的情调,同时也可以奏出欢快华丽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小调。然而,笛子的表现力不仅仅在于优美的旋律,它还能表现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比如模仿各种鸟叫等。

  笛子不但演奏技巧丰富,而且它的品种也多种多样,有曲笛、梆笛、定调笛、加键笛、玉屏笛、七孔笛、十一孔笛等,并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

  南派笛子的风格典雅清丽,他们所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曲笛。曲笛的管身较长较粗,音色浑厚柔和,清亮圆润、悠扬委婉,主要流行于中国江南地区。

  北派笛子的风格刚劲粗犷,他们使用的笛子主要是梆笛。梆笛的管身较短较 细,音色高亢明亮,它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

  排箫

  又名洞箫、雅箫、颂箫、籁、比竹、参差、凤箫、云箫。吹奏乐器。

  早在原始社会,已有用芦苇编制的苇龠。相传虞舜时期有“箾韶”乐舞,箾即原始排箫。《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夏商时期有编管的龠,甲骨文中的龠字,即象编管乐器之形。后来,箫被载入《诗经》。《诗经·周颂·目瞽》:“箫管备举,喤喤厥声”。《尔雅·释乐》:“大箫谓之言,小箫谓之筊”。晋郭璞注:“箫大者编二十三管,长尺四寸;小者十六管,长尺二寸”。

  1978年,河南浙川县下寺一号楚墓出土一支春秋中晚期石排箫。

  琵琶

  有关琵琶的记载最早出现在2000年前。东汉年(公元前25 --220年)学者刘熙在《释名》一书中写到: "枇杷, 推手前曰枇, 引手却曰杷, 像其鼓时, 因此为名"。但当时的琵琶形状与现在的不同, 其形状为直颈,园形音箱,音位和弦数不固定。 弦数为四 五 六条不等 这种琵琶当时被称作 "秦琵琶" 或 "秦汉子"。实际上它就是今天我国民乐器中阮的前身。其名字来源于晋代竹林七贤中的阮咸。阮咸以善弹这种琵琶而著称。后人就把这种乐器称作“阮咸”,简称为阮。而琵琶之名让给了后来的曲项琵琶。

  到了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中国与西域民族商业和文化交流的加强, 从中 亚地区传入一种曲项琵琶, 当时称作 "胡琵琶"。 其形状为曲颈, 梨形音箱, 有四柱四弦,很像目前在阿拉伯国家常见的乌特琴(Oud 或 Ud)或古波斯的巴尔巴特琴(Barbat)。横抱琵琶用拨子演奏。 现代的琵琶就是由这种曲项琵琶演变发展而来的。

  到了唐代(公元7-9世纪)琵琶的发展出现了一个高峰。当时上至宫廷乐队, 下至民间演唱都少不了琵琶, 随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乐器, 而且在乐队处于领奏地位。这种盛况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的记载。例如唐代诗人 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非常形象地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这样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 玉盘"。

  到了唐代后期琵琶从演奏技法到制作构造上都得到 了很大的发展。在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 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琵琶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同时它的颈部加宽,下部共鸣箱由宽变窄, 便于左手按下部音位。由于以上这俩项改革,琵琶演奏技法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据统计琵琶的指法共有五六十种。归纳起来,右手指法分俩个系统: 一、轮指系统,二、弹挑系统。左手指法也分俩个系统:一、按指系统, 二、推拉系统。

  到了公元十五世纪左右,琵琶已拥有一批以《十面埋伏》和 《霸王卸甲》为代表的武曲以及以《月儿高》《思春》和《昭君怨》 为代表的文曲。所谓武曲,其特点是以写实和运用右手技法为主; 所谓文曲,其特点是以抒情和运用左手技法为主。这些乐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音乐的瑰宝、琵琶艺术的珍品。

  琵琶传统上是五声音阶。 到了民国时期,已开始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琴码,目前标准的琵琶已有八相三十品,琵琶表现力和适应力大大加强,不仅可以演奏传统乐曲,而且可以演奏西洋和现代作品,并且有利于与交响乐队合作。 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到了公元二十世纪中后期,琵琶艺术又有了新的发展,在琵琶制作方面,原来用的丝质弦改成了尼龙钢丝弦,有的甚至采用银弦,加大了琵琶音量和共鸣。在技法上左手大拇指以及和弦的运用使琵琶的表现力再次大大提高。由此涌现出一大批融传统音乐和现代作曲理论为一体的优秀的独奏作品, 而且还出现了与各种乐器的重奏以及与小乐队和交响乐队的琵琶协奏曲。 到了二十一世纪琵琶不仅在中国呈现出回复盛唐时期的景象,而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音乐爱好者的关注。不少传统乐曲和当代作品受到中外听众喜爱。可以说,琵琶已开始走向 国际乐坛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剧演出。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据清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成书的《岐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记载,当时本地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称为“梆罗卷”。

  豫剧音乐分有四个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符调”;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艺人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后在开封一带的,形成祥符调;传至商丘一带的,形成 豫东调;流入洛阳的一支,发展为豫西调;流入漯河的一支,被称为沙河调。

  豫剧历史上有名的演员,据邹少和先生回忆:“宣统间,小旦李剑云者,阳武人,天赋佳喉,清脆圆润,高下疾徐,婉转曲折,玑珠走盘,无不如意,又复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剧风为之一变,优伶界中感叹为空前绝后之才”。比较著名的须生有张小乾、张同庆、澎海豹、许树云。名小生有黄儒秀(黄娃、黄马褂)、王金玉(筱火鞭)。红脸王唐玉成,武曹彦章等。

  1927年后,豫剧界出现了女演员王润枝、马双枝、陈素真、常香玉等,她们先后在开封等城市演出中,吸收了坠子、大鼓、京剧的一些唱腔、剧目和表演;又有樊粹庭、王镇南等为陈素真、常香玉等编写了一批新戏,使豫剧的舞台艺术发生了显著变化。1938年,常香玉在豫西调的基础上,吸收豫东调的一些唱腔,突破界限,形成新的流派,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也各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卓然成家。小生赵义庭、须生唐喜成、黑脸李斯忠也成为各具特色的名演员。

  1949年以后,河南豫剧院三团,以演现代戏为主,创作了许多新戏新腔,并培养出一批以演现代戏见长的演员,如高洁、魏云、柳兰芳、马琳、王善朴等。

  如今,豫剧除遍及本省外,又传播到邻近各省,并在各地组成了不少专业剧团。

  豫剧一向以唱功见长,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为听众听清,表演风格朴实、乡土气息浓厚,深受观众欢迎。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曲调流畅,节奏鲜明,文场柔和舒畅,武场炽烈劲切,艺术风格豪迈激越。唱腔结构为板式变化体。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的脚色行当分:四生;四旦;四花脸。俗称:“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四生是大红脸(又叫红净、戏生)、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正因为是男八女四的行当,把四生四花脸叫做外八角,以男角为主的戏叫做“外八角戏”。

  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等。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均摄制成影片。

  崔兰田的代表作有三上轿,卖苗郎,秦香莲,桃花庵。阎立品的代表作有秦雪梅,钓金龟,碧玉簪,盘夫索夫 马金凤的代表作有花打朝,对花枪,穆桂英挂率陈素珍的代表作有桃花庵常香玉的有花木兰,红娘,断桥。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由于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以前,河南梆子在豫西山区演出时常常靠着山堆个土台子,所以人们也称它为"靠山吼"。"豫剧"之称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用的。豫剧流行于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宁夏、青海、新疆等十几个省区,是中国最有影响的戏曲之一。

  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初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发展非常迅速。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说法不一。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

  豫剧在形成之后,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大致有四支:开封一带的祥符调,商丘一带的豫东调(又称东路调),洛阳一带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或靠山簧)以及漯河一带的沙河调(又称本地梆)。。唱腔主要分慢板、二八板、流水、飞板等板路。主要流派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豫东调的男声高亢激越,女声活泼跳荡,擅长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豫西调的男声苍凉、悲壮,女声低回婉转,擅长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

  豫剧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三弦、琵琶、笛、笙、唢呐等。以梆子按拍,节奏明快、欢畅。

  豫剧一向以唱见长,在剧情的节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往往唱得酣畅淋漓,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豫剧的风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善于表演大气磅礴的大场面戏,具有强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浓郁,质朴通俗、本色自然,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节奏鲜明强烈,矛盾冲突尖锐,故事情节有头有尾,人物性格大棱大角。

  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没有女演员。出现了女演员后,逐步形成了常香玉、陈素贞、马金凤、闫立品、崔兰田五大名旦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陈派明快清新,马派刚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闫派细腻委腕。目前,五大流派桃李天下。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才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红果,红了》。

  河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全省以及陕西、甘肃、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等省的部分地区。因其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又曾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调"、"靠山吼"等,建国后才统一改为今称。

  历史沿革

  关于豫剧的起源。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并入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明清区代即流行"河南讴"。河南梆子在流传过程中,在不同形成祥符调(开封一带)、豫东调(商丘一带)、豫西调(阳一带)、沙河调(漯河一带)等不同风格。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当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庆茶社、澄怀茶社、庆茶社、东火神庙茶社、同乐茶社等,均争相邀聘河南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此后,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双在一些地区,所演多属河南梆子。

  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的阶段。这一时期,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永乐、永民、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许多著名艺人如陈素真、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李瑞云、常香玉、赵义庭、彭海豹等,云集于开封。1935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改永乐舞台为豫声剧院,陈素真所在的杞县戏班和赵义庭所在的山东曹县戏班均参加了该学社。豫声戏剧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并演出由樊粹庭创作的《义烈风》、《霄壤恨》、《涂血》等剧目。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采"醒狮怒"之意,改学社为狮吼剧团。

  常香玉在1936年随周海水班社到开封,演出于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戏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镇南编写的《六部西厢》、《哭长城》等古装戏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现代戏《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剧编演现代戏的开始。与此同时,永安舞台的王润枝、马双枝、鼓海豹、杨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传统剧目。名角云集,促进了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和提高。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后,狮吼剧团、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团体和演员先后到西安,并以西安为中心,在西北城乡演出,扩大了豫剧的影响和流行地区。

  豫剧的班社最早始于何时何地,今无可考。据老艺人传说,过去的豫剧演员大多出于乾隆年间的蒋门和徐门两家的科班,而开封的"老三班":义成班、公议班和公兴班,传说都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

  义成班,据1916年2月15日《河声日报》载:"省内义成班,原为开封县署民壮总役于建清所组建,历年以来一般梨园子弟在各处演唱,颇享盛名。"义成班于1926年,在开封相国寺的火神庙内建立了永安舞台。舞台的组织管理分前、后台、前台,主要负责管理剧院内的各种杂务,如售票,接待观众,供应茶水;后台,主要负责演出方面的事务,如确定演出剧目,分配角色以及衣箱、道具等方面的工作。

  天兴班原是封丘办的科班,历史比较悠久,不少豫剧名演员出自该班。清末民初曾不断到开封演出。知名演员有李剑云(小名壮丑,工旦)、阎彩云(工旦,1982年去世),其他主要演员有时登科、张治林、聂二妮、孔宪玉、李玉仙、张廷华、李法魁等。

  杞县的"六班"、"捕班"(县衙办的)以及马、武、郑、郝、刘、常六姓联办的"六姓家班"等,均为辛亥革命后的著名班社,演员水成、一阵会、田苟、何运、金成等,均为当时名角。

  30年代,在开封除了义成班组成的永安舞台外,还有两个重要的豫剧团体,豫声戏剧学社和中州戏曲研究社。豫声戏剧学社在豫声剧院演出。

  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建国前,西安也出现了不少豫剧团体,如樊粹庭领导的狮吼剧团,常香玉为首的香玉剧社,毛兰花为首的凤麟剧团,崔兰田为首的兰光剧社。还有孙老七创办的河南灾童戏剧学社(原西藏豫剧团前身)等。

  建国后,于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剧院。豫剧拥有一批专业和业余的编剧人才,其中成就突出的有杨兰春等。杨兰春(1921年生,河北省武安人),先后改编和创作(有的是与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刘胡兰》、《朝阳沟》、《冬去春来》、《朝阳沟内传》等。同时他还导演了不少现代戏和传统戏。如《血泪仇》、《赤叶河》、《志愿军的未婚妻》、《秦香莲》、《唐知县审诰命》等河南及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豫剧演出团体。1962年举行了豫剧名老艺人座谈会演,1980年举行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这一剧种已成为我国流布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

  艺术特点

  早期豫剧表演的舞台装置极为简单,往往只用芦席、箔子一挡,台上一桌二椅,即可开演。打小锣、敲梆子的人员兼"检场"。进入城市后,有较固定的剧场,舞台装置才有所改进。豫声剧院已采用一些布幕、布景,旦角服饰讲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风流"。此后又受京剧服饰的影响,已基本与京剧服饰相同。

  豫剧传统程具有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不断革新,创作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表演艺术日臻完美。同时,各行当也涌现了一大批艺术上有成就的演员。

  豫剧的音乐属于梆子声腔系统,是板腔体式。据清朝李绿园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成书的《歧路灯》和乾隆五十三年(1788)《杞县志》所记载,当时本地梆子戏已在开封、杞县一带盛行,并曾与罗戏、卷戏合班演出,又被称为"梆罗卷"。根据艺人们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也都曾办过科班。豫剧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等因素的影响,在音乐上形成了带有区域性的不同风格的艺术流派。即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又称"西府调");形成于豫南沙河一带的"沙河调"。其中"祥府调"、"沙河调",从唱腔的板式结构、调式、旋律、节奏、句法组成和语音等方面看,都和"豫东调"比较近似,故统称"豫东调"。因此今豫剧唱腔韵,一般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因此今豫剧唱腔音乐,一般分为"豫东调"与"豫西调"各自具有显著特色流派。"豫东调"唱腔主音为"5",以中州音韵和商丘、开封的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假嗓(二本腔),声音高细,花腔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俏的特点,"豫西调"唱腔主音为"1",以中州音韵和洛阳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真嗓(大本腔),声大腔圆,寒韵(哭腔)较多,具粗犷、浑厚、悲壮、深沉的特点。这两大腔系在豫剧早期发展过程中,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30年代开始有了交流。建国后,清除"门户之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以上是过去按其流布的不同地区,有豫东调、享福调、沙河调、豫西调的传统分类;另外也有按其唱腔音乐在演唱音区的不同,而将前面三类统归豫东调,俗称"上五音"。与这些相对应的是演唱的音区较低的豫西调,俗称"下五音"。豫剧的唱腔音乐结构属板式变化体,其板类有四种,即慢板、二八版、流水板、散板:

  二八板在豫剧的四大板类中表现力最强,变化最丰富。除二八板这个基本板式外,还可分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连板、快二八板、紧二八板、紧打慢唱等板式。因过去是由两个八板(八小节)组成的一个乐段循环反复使用而得名。随着表现内容的不断丰富,这种固定呆板程式已被突破。今二八板结合了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的唱法而构成,一板一眼2/4拍,可构成上百句的大唱段,主要用于叙事。又可据剧情和人物感情变化的需要有不同变化,既能表现明快、爽朗、喜悦,也能表现急切、紧张和激愤、悲痛的情景。此外二八板还可派生出呱哒嘴、狗撕咬、乱弹、垛板、搬板凳等。

  慢板类有[慢板]、[金钩挂]、[反金钩挂]、 [迎风板]等板式。一般为4/4拍的三眼板,其上下句唱腔起于中眼而落于板上。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音豫东调和豫西调不同。[慢板]是豫剧唱腔中常用的板式之一。它的前奏过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用的有"六梆"、"四梆"、"导四梆"和"迎风一梆"等。[慢板]的起腔形式又分整板和散板两种。整板起的称为"头句腔",散板起的是将第一句(上句)唱"栽板"或"大板起",从第二句(下句)进入[慢板]。[慢板]中普通上下句的基本结构是将一句唱腔分为两个分句,中间有个小过门;全句唱腔之后,随句尾落音有一个"八梆"跟腔过门(也可以减少为四梆或完全省略)。[慢板]的行腔除上述最基本的结构形式外,还有通过局部的变化而产生出来的多种花腔。上句有"头句腔"、"三句腔",下句有"单过板"、"双过板"等。{慢板}的收腔又称"锁板",基本结构与普通的下句相同,只是收腔时速度大多渐慢,并随着收腔尾音有一个简短的过门。[慢板]的速度伸缩性较大,可以随其内容情绪的不同而用快、中、慢的速度。

  流水板亦为豫剧常用的板类之一,可分为流水板、慢流水板、快流水板、流水连板等。唱腔一般都是眼起板落的一板一眼的形式。可根据需要作不同速度的变化。曲调比较自由灵活,旋律流畅,节奏跳荡,既适用于表现欢快活泼的情景,也适用于表现压抑、忧伤的情感。它还派生出垛板、两锣钻子等。它的主要特征是旋律中跨小节的切分节奏特别多,无论是唱腔的起落,还是唱腔旋律中的起伏、转折,大多出现在眼位上。[流水板]的上句落音较自由,下句落"5"或"1"音,在普通的上下句结构中,随着唱腔尾句的落音,一般都有跟腔过门。其前奏过门与[二八板]基本相同,知识起板簧头不同。[流水板]的起腔和收腔形式繁多。流水板类重点附属性板式主要有[流水连板]和[两锣赞子]等。

  飞板也作"非板",无板无眼,节奏自由,是一种朗育式的唱腔,属于散板类。此外,还有滚白、栽板、叫板等。又有"哭韵"、"行韵"、"绝韵"三种格式。"哭韵"表现悲痛、哀怨的情感;"行韵"多用于吐诉叙述,"绝韵"适用于表现果断、激昂的情感。一般用飞板的唱段都较短,四、六、八句即转入其他板式。

  以上四大板类的唱词一般都是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有时也用一些字数不等的长短句,如二八板中的呱嗒嘴即以五字句为基础,飞板中的滚白即为有唱有白的散文体句式。

  豫剧一向以唱功见长,它的唱腔流畅,节奏鲜明,近几年来,演员多以真声演唱,所以一般都能做到吐字清晰,行腔酣畅,易于为观众听清。加之表演细腻,真切感人,文辞通俗易解,故一跃而成为梆子腔系中最吸引观众的剧种。如今,豫剧除遍及本省外,又传播到邻近各省及甘肃、青海、天津、吉林、江苏、新疆、西藏等省、市、自治区,并在各地组成了不少专业剧团。

  豫剧的伴奏乐队,过去曾有"一鼓二锣三弦手,梆子手钹共八口"的说法。早期的豫剧在乐器上还使用四大扇(大铙、大钹)和尖子号(管长1米左右),以此来制造雄壮热烈的气氛。建国后,武场一般是由鼓板(班鼓、手板)、大锣、铙钹(即手钹)、二锣、梆子、小钹(即铜板)、风锣、大阴鼓、木鱼、碰铃等打击乐器组成,其中最常用者为前六种。早期的文场乐器有三弦皮嗡、月琴等,后又增加瓢(即板胡)、二胡、琵琶、横笛、唢呐、笙等。而板胡则成了豫剧的主弦。建国后,还增加了一些西洋乐器,如大小提琴、铜管、木管等。

  豫剧乐队的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员兼吹唢呐)、二弦(竹或木质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弦(拨弹乐器)。20世纪30年代以后,大弦、二弦逐渐弃置,改用中音板胡(俗称"瓢")为主弦。50年代以后,一般的文场中逐渐增添了二胡、琵琶、竹笛、笙、闷子、大提琴等。有的还增加了坠胡、古筝等。亦有增加小提琴、中提琴及西洋铜管、木管乐器的,组成中西混合乐队。豫剧文场中的传统伴奏曲牌有300多个,其中唢呐曲牌130多个,横笛曲牌20多个,丝弦曲牌170多个。

  唢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来到]、[大汉东山]、[小汉东山]、[大桃红]、[小桃红]、[大开门]、[小开门]、[大风入松]、[小风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龙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驾令]、[山坡羊]、[红绣鞋]、[唢呐皮]、[娃娃]等。

  横笛曲牌常用的有:[朝天子]、[五六五]、[哭皇天]、[云霄歌]、[石榴花]、[花朝元歌]、[百鸟朝凤]、[鸡爬坡]、[小开门]等。

  丝弦曲牌中常用的有:[小花园]、[九连环]、[花错字]、[小红鞋]、[苦中乐]、[浪淘沙]、[油葫芦]、[呓怔]、[算盘子]、[娶嫁]等。

  豫剧乐队武场的主要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手镲、小锣和梆子等。豫剧武场的锣鼓点共有三大类:一、开台锣鼓点,主要由[混加官]、[毛边]、[鲍老催]等。二、配合表演动作及烘托舞台气氛的锣鼓点。大多与京剧相同,但有的叫法不同。常用的有各种形式的[一锣]、[两锣]、[三锣]以及[收头]、[四击头]、[紧急风]、[战场]等。三、唱腔中的锣鼓点,剧种特色较突出。较常用的有[]、[]、[迎风]、[到脱靴]、[拐头钉]等。流水板类中有各种[流水头]以及[一滴油]等。散板类中有各种[非板头]、[滚白]等。二八板类锣鼓点最为丰富,又分为单鼓条和双鼓条两类。除两者都有的[串锤]、[长锣]等外,单鼓条类中常用的有[里撇]、[外撇]等,双鼓条中常用的有[五钉锤]、[梆子穗]、[风搅雪]等。加上其他附属板式唱腔中的各种锣鼓点,总共不下百种。

  豫剧的主要演奏特色乐器有如下几种:

  一、板胡、琴筒为半个椰壳,以薄桐木板蒙面。20世纪60年代以后普遍将原皮弦(里弦)、丝质粗老弦(外弦)改为金属弦。演奏时戴铜指帽。

  二、小三弦,弹拨乐器。三根金属弦,音箱以薄桐木板蒙面,用硬拨子拨奏。左手戴指帽。音色明亮,尤其以揉滑弦奏法颇具特色。

  三、方笙,一般为14管。

  四、闷子、双簧吹奏乐器,八孔,发音深沉浑厚,多用来伴奏悲壮凄苦的唱段或场景。

  豫剧唱腔中,豫东调和豫西调用同样的调高,唱腔的某些局部常有向上方五度旋宫,即"以徵为宫"的现象;豫西调多落"1"音,唱腔的某些局部常有向下方五度旋宫,即"以清角为宫"的现象。豫剧的传统唱法中,男女声部基本上是同腔同调。豫东调演唱多用假嗓,豫西调则用真嗓较多,净角多用"炸音"。过去,豫东调和豫西调均有一种翻八度以假声行腔的方法,叫做"赝腔"或"讴"。

  河南梆子戏的特征,主要重在唱词与动态,纯全合于河南的风俗习惯,而起为观众所爱好者,则在表现风俗习惯中鄙俚粗俗之人与事物的关系,与观众的生活行动打成一片。虽然不免有些俗气,但俗有俗的风格,俗的趣味。豫剧的剧词不能专重文言,以合本剧之声调节奏为第一。其叙事言情,喜怒哀乐,委婉曲折,入情入理,感化力之甚伟,间杂以方言,尽人皆解。豫剧具备历久不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点:(一)娱乐性强 豫剧锣鼓声响,丝弦音高,唱工多,白口少,男角是大蹦大跳,女角是满台走扭。劳动大众在多日工作之余,逢年过会,许多人挤在一起,听听看看,就感到无限的轻松愉快。(二)接近群众 形式简单,表演真实,舞台形象比较接近农民的实际生活,合乎劳动大众的脾味。(三)易懂易学 调子简单,词句通俗,容易听懂、学会。(四)富于地方性 腔调高亢硬直,表情慷爽率直,是表现河南人民的地方戏。

  现在豫剧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深受大家喜欢的戏曲之一,相信豫剧会在中华大地上开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鲜花。

1、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

2、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3、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交亲零落如云,又岂料如今馀此身。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莼。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4、人生何处不相逢,缘聚缘散且随风。

5、风絮满江残瘦柳,目断孤鸿时来愁,倦宦经年天涯恨,乡愁尽付杯中酒。

6、人生弹指事成空,断魂惆怅无寻处。

7、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8、东风吹碧草,年华换、行客老沧洲。见梅吐旧英,柳摇新绿,恼人春色,还上枝头,寸心乱,北随云黯黯,东逐水悠悠。斜日半山,暝烟两岸,数声横笛,一叶扁舟。青门同携手,前欢记、浑似梦里扬州。谁念断肠南陌,回首西楼。算天长地久,有时有尽,奈何绵绵,此恨难休。拟待倩人说与,生怕人愁。

9、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10、清风佐鸣琴,寂寞道为贵。

11、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12、当年五陵下,结客占春游。红缨翠带,谈笑跋马水西头。落日经过桃叶,不管插花归去,小袖挽人留。换酒春壶碧,脱帽醉青楼。楚云惊,陇水散,两漂流。如今憔悴,天涯何处可销忧。长揖飞鸿旧月。不知今夕烟水,都照几人愁。有泪看芳草,无路认西州。

13、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14、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15、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16、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

17、野花芳草,寂寞关山道。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18、四川听雨化,三辅受风清。但得公行道,何劳苦用兵?关山无阻碍,淮甸渐清平。闻说招民义,衔哀事远征。

19、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20、传闻黄阁守,兹地赋长沙。少壮称时杰,功名惜岁华。岩廊初建刹,宾从亟鸣笳。玉帐空严道,甘棠见野花。碑残犹堕泪,城古自归鸦。籍籍清风在,怀人谅不遐。

21、剑外忽传收蓟北,漫卷诗书喜欲狂。

22、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23、对尊前。忆前欢。曾把梨花,寂寞泪阑干。

2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5、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26、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27、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28、万里云帆何时到?送孤魂,目断青山阻。谁为我,唱金缕。

29、愁与发相形,一愁白数茎。有发能几多,禁愁日日生。古若不置兵,天下无战争。古若不置名,道路无欹倾。太行耸巍峨,是天产不平。黄河奔浊浪,是天生不清。四蹄日日多,双轮日日成。二物不在天,安能免营营。

30、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31、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32、呕血文章刻苦成,直将身命搏前程。而今回首哑然笑,只合沈迷过一生。

33、落花有意水无情,有缘无份空叹息。

34、浪花不尽欲叙文,潮头猛撞钱塘身,春江一色虽姓柳,杨广为何丧扬州?

35、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36、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37、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38、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39、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40、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41、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昔时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42、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43、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44、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

45、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46、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47、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48、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49、行人忍听啼乌怨,笛里关山落叶风。

50、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502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5
下一篇2024-04-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