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本科普书籍和一本世界名著

求一本科普书籍和一本世界名著,第1张

1《平凡的世界》 作者:路遥

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间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铜城除过河南人之外,从北方黄土高原和南方平原地区贫困县漫流来的乡民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有了煤炭业,这里就成了中国西部的阿拉斯加,吸引来无数寻找生活出路的人。在这个口音五花八门的“联合国”里,由于河南人最多,因此公众交际语言一般都用河南话。在铜城生活的各地人,都能操几句河南腔,哼几句嗯嗯啊啊的豫剧。 这城市四周全是山梁土峁。山上石多土薄,不宜耕作,农业人口远比不上黄土高原腹地稠密,更不要说和拥挤不堪的中部平原相比了。因为事农者甚微,加之此地又不缺乏燃料,这些山山峁峁竟然长起了茂密的柴草,甚至还有一些树木梢林,显得比黄土高原其它地方更有风光。每当入秋之时,有些山上红叶如火,花团锦簇般夺人眼目…… 山梁土峁间,由于地层深处挖掘过甚而形成空洞,地表时有下陷,令人触目惊心的大裂缝往往撕破了几架山梁,甚至大冒顶造成整座大山崩塌陷落,引起周围里氏三级左右的地震。大山以北一二百华里处就是黄河,它带着成千上万吨泥沙沉重地喘息着淌向东方…… 城市在这条狭长的山沟里只能摆下一条主街。那商店铺面,楼房街舍,就沿着这条蜿蜒曲折的街道,沿着铁路两侧,沿着那条平时流量不大的七水河,鳞次栉比,层层叠叠,密集如蜂房蚁巢,由南到北铺排了足有十华里长。 火车站位于城市中心。一幢长方形的候车室涂成**,在这座沾灰染黑的城市里显得富丽堂皇。除过南郊军民两用的飞机场,火车站不大的广场也许是市内最为开阔的地方了。 火车从这里向南,穿越绿色的中部平原,五六个小时就可以抵达省城。而向西,向东,向北,都有公路伸出,一直可以通往邻近几个省份。这个火车站每天上下午分别和省城对开两趟快慢客车,其余就全都是运煤车了。 从陇海铁路岔出来的这条支线,它的最后一节铁轨并没有在这个车站终止。这钢铁阶梯又在这里岔出两股,一路爬坡穿洞,沿途串起了东西两面二十多个矿区。 外地人提起铜城,都知道这是个出煤的地方,因此想象这城市大概到处都堆满了煤。其实,铜城边上只有一两个产量很小的煤矿,其余的大矿都在东西两面那些山沟里。 当你沿着铁路支线拐进这些山沟,便会知道那里有着多么庞大的世界。这些相距只有十来里路的煤矿,每个矿区都有上万名工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几乎都超过了一个山区县城的规模。密集的人口,密集的房屋,高耸的井架,隆隆的机声,喧嚣的声浪,简直使人难以置信这些小小的山沟山湾,怎么能承载了如此大的负荷?

2《穆斯林的葬礼》 作者:霍达。

内容简介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古都京华老字号玉器行"奇珍斋"的主人梁亦清,原是回族低层的琢玉艺人,他家有两个女儿,长女君壁长于心计,次女冰玉娇小任性。一天有位长者带名少年去麦加朝圣路过梁家,少年被精美玉器所吸引,决定留下当学徒,这就是本书主人公韩子奇。师徒两人正为一件订货劳作,这是专做洋人卖买的"汇远斋"定做的"郑和航海船"。郑和是回族的英雄,他们决心做好这件光耀民族精神的作品,三年的精雕细刻将在中秋佳节完成。不料梁亦清突然晕倒在转动着的玉坨上,宝船被毁,人也丧命。为了抵债,韩子奇到"汇远斋"当了学徒,苦熬三年终成行家。他回到奇珍斋娶了长女君壁,决心重振家业,十年之后名冠京华,又得贵子取名天星,幸福度日。可是日寇侵华战争爆发,韩子奇担心玉器珍品被毁,随英商亨特来到伦敦。妻妹冰玉不顾姐姐反对,偷出家门执意随姐夫远行。在伦敦冰玉与亨特之子奥立佛相恋,可是奥立佛在伦敦大轰炸中却不幸丧生。韩子奇与梁冰玉在海外相依为命十年,旷男怨女终于结合并生下女儿新月。战后一同回国,姐姐收留新月为自己女儿,冰玉远走他乡。新月逐渐长大成人,以优异成绩考上北大西语系。上学后与班主任楚雁潮发生爱情,因楚系汉族,为梁家反对,他们的爱情却在阻挠中愈加炽热。可是红颜薄命,新月因严重心脏病不幸逝世,楚雁潮悲痛欲绝。

3《挪威的森林》 作者:村上春树

这当然要被算成是村上春树的代表作。许多人认识这位日本人就是从这本书开始。全书以回忆为线索,表达了青少年面对青春期的孤独困惑以及面对成长的无奈、无聊。村上通过年轻人在社会压力下无法摆脱的生存痛苦,第一次明明白白地强调了他在以后书中不断反复强调的主题:生命的悲哀与无力感。

这是一部伤感,又有痛苦,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小说主人公渡边展开他同两个女孩间的爱情纠葛。渡边的第一个恋人直子原是他高中要好同学木月的女友,后来木月自杀了。一年后渡边同直子不期而遇并开始交往。此时的直子已变得娴静腼腆,美丽晶莹的眸子里不时掠过一丝难以捕捉的阴翳。两人只是日复一日地在落叶飘零的东京街头漫无目标地或前或后或并肩行走不止。直子20岁生日的晚上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不料第二天直子便不知去向。几个月后直子来信说她住进一家远在深山里的精神疗养院。渡边前去探望时发现直子开始带有成熟女性的丰腴与娇美。晚间两人虽同处一室,但渡边约束了自己,分手前表示永远等待直子。返校不久,由于一次偶然相遇,渡边开始与低年级的绿子交往。绿子同内向的直子截然相反,“简直就像迎着春天的晨光蹦跳到世界上来的一头小鹿”。这期间,渡边内心十分苦闷彷徨。一方面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一方面又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不久传来直子自杀的噩耗,渡边失魂魄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

我本人认为,内容错综复杂,不仔细看,容易弄不明白

4《基督山伯爵》 作者:大仲马

1815年2月底,埃及王号远洋货船年轻的代理船长爱德蒙·邓蒂斯回到马塞港。老船长病死在途中,他曾托邓蒂斯把船开到一个小岛上去见囚禁中的拿破仑。拿破仑委托邓肯斯带一封密信给在巴黎的亲信。邓蒂斯这次回国可以说是春风得意:他已经准备好要和相爱多年的女友结婚,然后一同前往巴黎。

但他没有想到,一场厄运正在等着他。在货船上当押运员的邓格拉斯一心要取代邓蒂斯的船长地位,邓蒂斯的情敌--弗南对他又嫉又恨。结果两个人勾结到一起,弗南把邓肯拉斯的一张告密条送到了当局的手中。

5月,正当邓蒂斯举行婚礼之际,他被捕了。审理这个案子的是代理检察官维尔弗,他发现密信的收信人就是自己的父亲。为了确保自己的前途,他宣判邓蒂斯为极度危险的政治犯,将其投入了孤岛上的死牢。

邓蒂斯在死牢里度过了14年的时光。开始的时候他坚信自己的清白,总以为检察官有一天会出出在他面前,宣布他无罪。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失望了,甚至有了自杀的念头,只有对未婚妻的思念支撑着他活下去。

5《教父》 作者:马里奥·普佐

《教父》是美国现代小说的代表性作品,自1969年问世至今全球发行已超过2000万册,成为当之无愧的超级畅销书。

普佐的祖辈是意大利移民,他则是土生土长的纽约人,曾参加二战,复员后

教父》是美国现代小说的代表性作品,自1969年问世至今全球发行已超过2000万册,成为当之无愧的超级畅销书。黑手党家族起伏跌宕的故事令书迷们意犹未尽,一直期待能有续集出现。但也许是原著获得的声誉太高,作者马里奥·普佐生怕"再赴前缘"时会狗尾续貂,因此直到去世也未动笔。

1945年夏天,美国本部黑手党科莱昂家族首领,“教父”维托·唐·科莱昂为小女儿康妮举行了盛大的婚 礼。“教父”有三个儿子:好色的长子逊尼,懦弱的次子弗雷德和刚从二战战场回来的小儿子迈克。其中逊尼是“教父”的得力助手;而迈克虽然精明能干,却对家 族的“事业”没什么兴趣。

“教父”是黑手党首领,常干违法的构当。但同时他也是许多弱小平民的保护神,深得人们爱戴。他还有 一个准则就是决不贩毒害人。为此他拒绝了毒枭素洛佐的要求,并因此激化了与纽约其它几个黑手党家族的矛盾。 圣诞前夕,素洛佐劫持了“教父”的大女婿汤姆, 并派人暗杀“教父”。

“教父”中枪入院。素洛佐要汤姆设法使逊尼同意毒品买卖,重新谈判。逊尼有勇无谋,他发誓报仇,却无计可施。 迈克去医院探望父亲,他发现保镖已被收买,而警方亦和素洛佐串通一气。各家族间的火并一触即发。迈克制定了一个计策诱使素洛佐和警长前来谈判。在一家 小餐馆内,迈克用事先藏在厕所内的手枪击毙了素洛佐和警长。

迈克逃到了西西里,在那里他娶了美丽的阿波萝妮亚为妻,过着田园诗般的生活。而此时,纽约各个黑手 党家族间的仇杀却越来越激烈。逊尼也被康妮的丈夫卡洛出卖,被人打得千疮百孔。“教父”伤愈复出,安排各家族间的和解。听到噩耗的迈克也受到了袭击。被收 买的保镖法布里奇奥在迈克的车上装了炸弹。迈克虽幸免于难,却痛失爱妻。 迈克于1951年回到了纽约,并和前女友凯结了婚。

日益衰老的“教父”将家族首领的位置传给了迈克。在“教父”病故之后,迈克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复仇。他派人刺杀了另两个敌对家族的首领,并亲自杀死了谋害他 前妻的法布里奇奥。同时他也命人杀死了卡洛,为逊尼报了仇。 仇敌尽数剪除。康妮因为丈夫被杀而冲进了家门,疯狂地撕打迈克。迈克冷峻地命人把康妮送进了疯人院。 他已经成了新一代的“教父”——唐·科莱昂。

6《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虽然只有十几万字,它却在美国社会上和文学界产生过巨大影响。1951年,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他们纷纷模仿主人公霍尔顿的装束打扮,讲“霍尔顿式”的语言,因为这部小说道出了他们的心声,反映了他们的理想、苦闷和愿望。经过30多年来时间的考验,证明它不愧为美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经典小说”之一。现在大多数中学和高等学校已把它列为必读的课外读物,正如有的评论家说的那样,它“几乎大大地影响了好几代美国青年”。

本书以主人公霍尔顿自叙的语气讲述自己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它不仅生动细致地描绘了一个不安现状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仿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一个青春期少年矛盾百出的心理特征,也批判了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霍尔顿是个性洛复杂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他有一颗纯洁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对那些热衷于谈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对校长的虚伪势利非常厌恶,看到墙上的下流字眼便愤愤擦去,遇到修女为受难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对妹妹菲芯真诚爱护,百般照顾。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还渴望终生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发出“救救孩子”般的呼声。可是,愤世嫉俗思想引起的消极反抗,还有那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发泄、易冲动的青春期心理,又使得他不肯读书,不求上进,追求刺激,玩世不恭;他抽烟、酗酒、打架、调情,甚至找妓女玩。他觉得老师、父母要他读书上进,无非是要他“出人头地……以便将来可以买辆混帐凯迪拉克”。他认为成人社会里没有一个人可信,全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连他敬佩的唯一的一位老师,后来也发现可能是个同性恋者,而且还用“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那一套来教导他。他看不惯现实社会中的那种世态人情,他渴望的是朴实和真诚,但遇到的全是虚伪和欺骗,而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只好苦闷、彷徨、放纵,最后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二次大战后,美国在社会异化、政治高压和保守文化三股力量的高压下,形成了“沉寂的十年”,而首先起来反抗的是“垮掉的一代”,本书主人公霍尔顿实际上也是个“垮掉分子”,是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只是他还没有放纵和混乱到他们那样的程度罢了。

7《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闻名于世,本书中这一观念初露头角,“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本书自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出版以来,好评如潮,在学术界和文化界有广泛的影响。

《万历十五年》由黄仁宇先生于1976年在美国所著,在国内直到近些年才引起大众的注意。其实这一年大明王朝并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所以不为一般研究者所注意,但在这一年发生的许多琐细小事,却如青萍之末成为帝国走向崩溃的前兆。

元辅张居正已去世五年,海瑞在这一年也故去了,一代名将戚继光也在年底殁了,时年29岁的努尔哈赤在东北崛起了:始建宫室,布教令于部中,禁暴乱,戢盗窃,立法制……然而朝廷却未予注意;西班牙无敌舰队即将出征英吉利,揭开世界历史新的一页……

神宗朱翊钧在位前十年,励精图治,重用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使得社会经济很大的发展,是为“万历中兴”。但张居正死后,神宗逐渐暴露出其人性黑暗的一面,开始沉湎于酒色之中(一说是染上鸦片烟瘾)。后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以至于朝臣不知皇帝长相如何。朱翊钧的三十年“断头政治”,连“票拟”、“朱批”都完全停止,全国行政陷于长期瘫痪。《明史·神宗本纪》:“故论考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清高宗乾隆在《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中则道:“明之亡非亡于流寇,而亡于神宗之荒唐,及天启时阉宦之专横,大臣志在禄位金钱,百官专务钻营阿谀。及思宗即位,逆阉虽诛,而天下之势,已如河决不可复塞,鱼烂不可复收矣。而又苛察太甚,人怀自免之心。小民疾苦而无告,故相聚为盗,闯贼乘之,而明社遂屋。呜呼!有天下者,可不知所戒惧哉?”

  

8《美的历程》 作者:李泽厚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

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

《美的历程》是一部小书,篇幅不过十几万

字。《美的历程》又是一部大书,它考察了从

远古图腾到明清绘画、工艺的数千年华夏民族

的艺术发展。读之使人神驰千年,邀游于历史

的长河中,不断领略一个又一个时代的艺术精

神,捕捉到华夏民族美的足迹。本书夹叙夹

议,见解精到,文字简洁,明白晓畅。从历史

的角度理出中国美学思想发展的来龙去脉。本

书是对中国古典美提纲挈领式的概括介绍。中

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远古洪荒直到明清时代,

不同时期的艺术火花的积淀,形成中国文化美

的特点。从物质文明来说,原始图腾与原始歌

舞即已蕴含着美的萌芽,石器时代的陶器、玉

器,其造型与图案的抽象演化,正是美作为有

意味的形式的原始形成过程。夏商时代的青铜

器艺术,则呈现出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

美,秦汉陶俑及石雕构成这一时期雄宏古朴的

基本美学风貌。魏晋南北朝以来的佛教石窟艺

术,使庄严肃穆的佛陀膜拜,成为世俗审美的

改造对象。宫殿、陵墓、寺庙等建筑,遵循严

格的结构对称,以展现严肃、方正的对称美,

园林艺术则强调整体布局,使建筑物与自然山

水的美融会贯通,形成自由开阔的有机整体的

美。从精神文明领域来说, 《诗经》中的

“赋、比、兴”美学原则,成为中国文学审美

基调的渊源,《楚辞》瑰丽神奇的浪漫想象,

则是中国抒情诗的真正光辉起点,极大夸扬铺

陈能事的汉赋,则是融神话、历史、现实于一

体的时代精神的体现。魏晋风度极力推崇华丽

好看的文采词章,则使六朝骈体韵文蔚然成

风。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两颗璀璨的明珠,出

现了李白、杜甫、苏轼等文学巨擘。元代散

曲、杂剧具有雅俗共赏的美学特点,而明清小

说所描绘的却是世俗人情。这篇文章真的很好。

9《围城》 作者:钱钟书

《围城》是中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作者钱钟书1910—,江苏无锡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留学英、法,是位学贯中西而富才情的学者。《围城》动笔于1944年,完稿于1946年,其时,作者正蛰居上海,耳闻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蛮横,“两年里忧世伤生”《围城·序》,同时又坚韧地“锱铢积累地”把自己对人生、对学术的感悟与思考付诸笔端,先后完成了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

内容简介:

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可谓家喻户晓。

方鸿渐海外"游学"数年,回国前花了几十块美金到一个爱尔兰人处弄得一纸假文凭骗过父亲与"岳父"。真才实学的苏文纨喜欢他,而他喜欢美丽纯真的唐晓芙,最后由于他与这对表姐妹之间的种种误会,暂且离开了上海,稀里糊涂地与同在三闾大学教书的孙柔嘉结了婚。婚后,方鸿渐对一直喜欢苏文纨的挚友赵辛楣说:"若是你真娶了苏**,会觉得也不过尔尔。"这也算是他在婚姻城堡中的感悟吧。

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态图。钱钟书先生将自己的语言天才并入极其渊博的知识,再添加上一些讽刺主义的幽默调料,以一书而定江山。

10《活着》 作者:余华

内容简介]]

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富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主人公“福贵”是一个孤苦无依的老人,他前半生的回忆触动了我的心灵:他长大以后喜欢往城里跑,常以有钱人的身份在城里吃喝玩乐——嫖妓、夜以继日地豪赌乐此不疲,常常十天半月不回家。这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风光,然而好景不长,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很快让他付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代价——由于半年赊帐的积累,把祖辈留下的家产在一夜之间全输光了,由远近闻名的阔少爷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所有的风光都如海市蜃楼般轰然倒塌,荡然无存,一去不复返了。一家人的幸福就断送在他的手中,终生与苦难相伴。他也从此一蹶不振,日子越过越落魄,厄运的阴影也一直追随他的脚步。父亲亲手处理掉所有的田产之后,在老宅迁到茅屋的当天死了。为病了的娘到城里买药时被抓壮丁。此后的日子饱尝生命死亡之苦,快两年时,他终于死里逃生,回到了家。女儿凤霞在他被抓壮丁的日子里因为一次高烧,失去了说话的能力。身边的亲人一个一个地相继死去。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走过的脚印深深浅浅,四十年后,他依然活着,但生活逼迫得他毫无退路,成为一个深陷于孤独而无法自拔、只能与孤苦为伴,与自己的象征——那头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了度残年。

11《许三观卖血记》 作者: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法国《读书》杂志在评论《许三观卖血记》时说道:这是一部精妙绝伦的小说,是朴实简洁和内涵意蕴深远的完美结合余华目前正在创作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一个时间跨度很大的爱情故事,从文学风格上说,这将是一部与《许三观卖血记》迥然不同的作品,这部小说将于明年初完成 这本书表达了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尤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 在这里,作者有时候会无所事事因为他从一开始就发现虚构的人物同样有自己的声音,他认为应该尊重这些声音,让它们自己去风中寻找答案于是,作者不再是一位叙述上的侵略者,而是一位聆听者,一位耐心,仔细,善解人意和感同身受的聆听者他努力这样去做,在叙述的时候,他试图取消自己作者的身份,他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位读者事实也是如此,当这本书完成之后,他发现自己知道的并不比别人多 书中的人物经常自己开口说话,有时候会让作者吓一跳,当那些恰如其分又十分美妙的话在虚构的嘴里脱口而出时,作者会突然自卑起来,心里暗想:"我可说不出这样的话"然而,当他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当他阅读别人的作品时,他又时常暗自得意:"我也说过这样的话" 这似乎就是文学的乐趣,我们需要它的影响,来纠正我们的思想和态度有趣的是,当众多伟大的作品影响着一位作者时,他会发现自己虚构的人物也正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着他 这本书其实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作者在这里虚构的只是两个人的历史,而试图唤起的是更多人的记忆 马提亚尔说:"回忆过去的生活,无异于再活一次"写作和阅读其实都是在敲响回忆之门,或者说都是为了再活一次

12《牛虻》 作者:伏尼契

牛虻:为信仰赴死如散步

他,牛虻——一个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甘愿被命运折磨的人。他深爱过两个人——父亲蒙坦里尼和高洁的女人琼玛,但后来的他一生都没有再给机会让他们来爱他。他的内

心承受了非人的炼狱般的折磨。他给我们留下的思索是:人到底该为什么活着。

牛虻最后在遗书里写下的一段话,至今成为经典:我没想到他们这么快就重新动用审讯和处决的手段。我知道如果你们这些留下来的人团结起来,就会给他们猛烈的反击,你们将会实现为之奋斗的宏伟大业。至于我,对待死亡将会怀着轻松的心情,走进院子,就像是一个放假回家的孩童。我已经完成了我这一份工作,死刑就是我已经彻底完成了这份工作的证明。他们杀了我,因为他们害怕我,我心何求?

牛虻:终生只爱一个人

她,琼玛——牛虻在亚瑟时代就对她心生爱慕,只可惜由于无意中泄露了组织秘密,被视为叛徒。琼玛的一记耳光打碎了亚瑟的心,他的爱情也从此暗淡下来。13年后,当亚瑟化作牛虻归来,身心俱已大变。他记恨琼玛对他的伤害,即使在她面前内心再次强烈地翻滚着爱情,也不承认自己就是曾经的亚瑟,这种残酷的折磨让琼玛一直生活在悔恨和内疚中。直到死前,他才给琼玛留下一封告别信,承认了自己的身份,那种撕心裂肺的爱情让琼玛悲痛欲绝。“在你还是一个难看的小姑娘时,琼玛,我就爱你。那时你穿着方格花布连衣裙,系着一块皱巴巴的围脖,扎着一根辫子拖在身后。我仍旧爱你”。

牛虻:也有另一场纠葛

她,吉达——一个美丽的吉普赛女郎。她在对牛虻的疯狂爱情里找到了生存下去的理由。但牛虻并不把她放在眼里,她只是他在某些场合,某些需要时的陪衬。她怎么能甘心呢?她不仅要占有牛虻的肉体,还要争取他的灵魂。可是,牛虻的灵魂除了属于革命,属于自己的信仰,还属于暗恋的琼玛——他的同志和战友。这就注定了无论做什么,怎样做,吉达都是和悲剧连为一体的。但吉达就是愿意以这样的方式燃烧自己,直至化为灰烬。

牛虻:残酷“封锁”父爱

13《尘埃落定》 作者:阿来

《尘埃落定》是青年藏族作家阿来的小说,该小说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四川阿坝地区,当地的藏族人民被十八家土族统治着,麦其土司便是其中之一。

老麦其土司有两个儿子,大少爷为藏族太太所生,英武彪捍、聪明勇敢,被视为当然的土司继承人;二少爷为被土司抢来的汉族太太酒后所生,天生愚钝、憨痴冥鲁,很早就被排除在权力继承之外,成天混迹于丫环娃子的队伍之中,耳闻目睹着奴隶们的悲欢离合。

麦其土司在国民政府黄特派员的指点下在其领地上遍种**,贩卖鸦片。很快暴富,并迅速组建了一支实力强大的武装力量,成为土司中的霸主。

眼见麦其家因鸦片致富,其余的土司用尽心计,各施手段盗得了**种子广泛播种,麦其家的傻少爷却鬼使神差地突然建议改种麦子,于是在高原地区漫山遍野**花的海洋里倔强地生长着麦其家的青青麦苗。

是年内地大旱,粮食颗粒无收,而鸦片供过于求,价格大跌,无人问津,阿坝地区笼罩在饥荒和死亡阴影下。大批饥民投奔到麦其麾下,使得麦其家族的领地和人口达到空前的规模。傻子少爷也因此得到了女土司茸贡的漂亮女儿塔娜,并深深地爱上了她。就在各路土司日坐愁城,身临绝境之时,却传来二少爷开仓卖粮,公平交易的喜讯。

199977看起来就是一串很单纯的阿拉伯数字,但是这串数字在抖音上是很火的。

2 数字99977这个梗的原身出自抖音,因为一个短视频而火起来的,主要是因为它讲述的是一个充满遗憾的爱情故事。

3视频中一个男孩向一个女孩表白,说我喜欢你,但是当时女孩并不喜欢男孩,并直接拒绝了他,说了“不好意思,我不喜欢你”。

4但是三年之后,女孩忽然发现自己其实内心深处已经喜欢上男孩了,因此她找到男孩想给他告白,但是男孩却已经离开了,并且在走之前留下了一组数字:99977。

5 自己手机九宫格键盘里的9,代表的拼音就有“WXYZ”,而九宫格数字键盘的7,代表的拼音就有“PQRS”,而把数字99977用拼音打出来的话,其实就是ZZYQR,意思就是珍惜眼前人的意思。

6 其实抖音99977这个梗并不是很深奥,有人用这串数字去告白,也有人用这串数字去撩妹什么的。

7当然不少人都说这个意思有点生搬硬套,其实输入99977打出了还有什么心脏搭桥手术和语文作业是啥的,一看就是医学叫兽和在校生的节奏嘛,万一视频女主使用的是26宫格键盘,那么这个所谓的“珍惜眼前人”就不会演变成后面的梗了。

1、99977看起来就是一串很单纯的阿拉伯数字,但是这串数字在抖音上是很火的。

2、数字99977这个梗的原身出自抖音,因为一个短视频而火起来的,主要是因为它讲述的是一个充满遗憾的爱情故事。视频中一个男孩向一个女孩表白,说我喜欢你,但是当时女孩并不喜欢男孩,并直接拒绝了他,说了“不好意思,我不喜欢你”。但是三年之后,女孩忽然发现自己其实内心深处已经喜欢上男孩了,因此她找到男孩想给他告白,但是男孩却已经离开了,并且在走之前留下了一组数字:99977。

3、自己手机九宫格键盘里的9,代表的拼音就有“WXYZ”,而九宫格数字键盘的7,代表的拼音就有“PQRS”,而把数字99977用拼音打出来的话,其实就是ZZYQR,意思就是珍惜眼前人的意思。

4、其实抖音99977这个梗并不是很深奥,有人用这串数字去告白,也有人用这串数字去撩妹什么的。当然不少人都说这个意思有点生搬硬套,其实输入99977打出了还有什么心脏搭桥手术和语文作业是啥的,一看就是医学叫兽和在校生的节奏嘛,万一视频女主使用的是26宫格键盘,那么这个所谓的“珍惜眼前人”就不会演变成后面的梗了。

  有一句话说是:虞信的痛,感觉他的诗,你就可以感觉到他的人,以下是我从网上找到的,希望能带给你一些启迪。

  多重悲剧重压下的人格魅力

  摘要:本文试着以原生态式的把握方式,从生活经历、家学渊源和儒家思想的熏陶等方面来探讨庾信后期悲剧人格产生的原因。并通过作品创作中的自我灵魂的审判,来展示其人格的独特魅力。

  放眼中国历史长河,古来许多历史人物身后所受到的评价,往往毁誉不一,众说纷纭,真可谓“盖棺亦难”定论。处于南北对峙,民族关系异常复杂纷乱的南北朝这一特定的时代环境中,而又身历南北二朝的庾信,其身后命运就更是如此,一般论者将庾信或者评作一个悲悲切切的“望乡诗人”,或者看成一个含诟忍辱的“北地羁臣”,有人甚至把他贬为变节仕敌的无耻小人。面对如此众说,笔者认为,对于文学史上作家的批评研究,应该采用原生态式的把握方式,这种把握方式旨在使认识主体尽可能逼近认识对象,力图使对象在主体界限中的生成具有更为丰富的原初的色调,以尽力减低从历史的原初的存在向着人们理解中的存在转化时所必定会发生的简单化以至于歪曲化的程度。

  原生态的把握方式是客观性要求的深化,对于文学史中作家、作品的研究,则要求:第一、展示文学活动的空间多样性。文学的发展是与众多其它因素伴生着的,文人们往往以块团的形式崛起。块团与块团间,依据于多重关系,构成一种既竞争又沟通的文化网络。而且文学的发展,正是因为和历史、哲学等其它意识形态领域的相通,而具有一种厚重的意蕴,如果对于作家、作品的研究,仅仅过于从纯粹文学的角度划出了自我王国的领地时,除了作琐碎的考证和苛细的文本解析以至老生常生常谈的技巧分析外,探讨规律云云也就大半成了空话。

  第二、在文学史中的随机性发展里,偶然性因素和个人的作用应受到重视。任何个人,既是在自身中积累了社会——文化意义的存在,个性不仅是外界环境影响的产物,它还是个人在树立自我生活过程中自我选择的后果。我们应注目于个性、抱负、气质、学术路径与方法、审美情趣各不相同的个人,究竟将何种偶然性、特殊性带进了当时民族的精神生活中;而这种偶然性、特殊性又是如何在由于一定的历史氛围和价值期待而造成的社会性认同之反馈中,得到意义性张扬,从而在民族精神生活中的一个特定的位置上凝定下来的。

  总之,原生态式的把握方式,必然要求研究者在独特的认知中饱含一种强烈的感性生命体验。因为愈是逼近于历史的原初存在,我们便愈能切入那一个时代人们的生存状态,把握到文学家的心灵深处,从而必定激起研究者自身的生命体验,特别是当面对历史上多次发生的世积乱离,家国罹乱的巨大灾难,就更会进而形成一种悲剧生存感。

  悲剧性人格的成因

  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一论庾信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指出了庾信后期集南北这大成的文学成就,其“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的文学理论主张,奠定了其人格的悲剧性色彩,笔者认为,探讨该现象的成因至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社会生活的悲剧经历使之醒悟;二是家学渊源;三是儒家思想的熏陶。

  一、生存悲剧

  庾信一生中经历了两次动乱,其中最大的动乱侯景之乱。这次战乱发生在梁武帝太清二年,梁都建邺陷落,庾信逃奔江陵,在这期间,人民蒙受了巨大的灾难。他的两子一女也死于这次战乱。其次是江陵之祸,承圣三年十月,西魏攻江陵,江陵失陷,庾信成了亡国之使。

  南朝覆亡的悲剧,南方人民遭受掳掠流徙的现实,亡国的创痛,以及自己羁留北方,屈仕魏、周,忍垢含耻的遭遇,成为庾信心中不可抹杀的创伤记忆,一种永远的痛楚,也成了他后期作品中永远萦回的一个主题。而创伤记忆最直接的后果是情感的异常反应,认知外物的敏感性增加。庾信始终把自己作为一介异乡之人,以这一视角观察外物,就使他的笔下带有了浓厚的“庾信视角”。当他看到南方特有的水果槟榔,立即产生怀念家乡之意,“莫言行万里,曾经相识来”(《忽见槟榔》);看着渭水,诗人都会恍惚见江南。“树似新亭岸,沙如龙尾湾。犹言吟溟浦,应有落帆还”(《望渭水》);通过“庾信视角”,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后期中的鸟、雁、鱼、猿等动物意象的独特运用。他后期笔下的鸟是“惊弓之鸟”,“闻弦鸟自落”(《伏闻游猎》);雁是“失群之雁”,“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秋夜望单飞雁》);鱼是“干涸之鱼”,“涸鱼常思水”(《拟咏怀》)。庾信的创伤记忆通过伤禽意象得以流露,特别在与南方士人接触时最为强烈,当与友人音书来往时,如《寄徐陵》、《寄王琳》,短短小诗却包蕴了诗人心中的万千感慨;当送友人南归时,悲离别在即,伤自己不归,如《别周尚书弘正》等,情意缠绵悱恻,催人泪下,入北的辛酸与悲怆溢于言表,如“关山则风月凄怆,陇水则肝肠断绝”(《小园赋》)

  时代的苦难和个人的不幸,使庾信晚期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决定性转折,他的视野,从个人转向时代、历史,投向整个梁王朝的盛衰兴亡;他的感情,从空虚苍白变为忧愤沉郁,充满着炽烈的身世之感和亡国之痛;他的创作题材,从宫廷的唱和应酬,激而一变,要求抒发“人生几何”的危苦和悲哀,艺术表现手法亦由单一的描绘性,转为浓重的抒情性,形成了深沉凄怆、苍凉激楚的风格。其《拟咏怀》诗代表了虞信晚期文学创作方面的最高成就,同时也是庾信直言悉苦的悲剧形象的自我写照。

  二、士族悲剧

  庾信出身于东晋王、谢、陶、庾四大家族之一的庾氏家族。八世祖庾滔以世功著称,随晋室南渡,官到散骑常侍,举家迁至江陵。祖父庾易是个“志性恬静”的隐士。父亲庾肩吾长于诗赋,是萧纲的“高斋学士”。生在这样一个世代书香兼官僚的家庭,庾信所受的影响有:其一是文学的熏陶;其二是门阀观念的影响。特别是门阀、士族的观念不可避免在庾信思想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梁朝的灭亡使门阀士族群体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也使附丽于群体之中的生命个体:庾信等门阀士族知识分子遭受了国破家亡,被迫由南入北而屈仕北朝的人生苦难。从更深层次看,庾信等所受的痛苦是南朝门阀士族文化价值观念体系与北朝文化价值观念体系冲突碰撞的产物,它给庾信的文学创作也带来了直接的影响,使他前期在门阀士族价值观念体系指导下形成的创作思维方式和心理图式,随着门阀士族价值体系的坍塌而遭受破坏,这样后期的丰富人生经验与两大文化价值系统碰撞所产生的巨大矛盾痛苦很难运用旧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予以淋漓尽致的表现,新的创作内容需要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可见,庾信后期的文学创作实际上面临着“转型”。庾信以独有的敏锐与直觉,强烈地意识到这一点。

  当生命本身成为悲剧的化身,作为“宫体”文学的代表作家的庾信,其创作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根本性变化使他自觉认同了屈原、宋玉的悲怨文学传统,否定了西晋南朝至梁时门阀知识分子充分愉悦人生,追求感官愉悦享受时的一缕淡淡的如云似烟,令赏鉴者心旷神怡的“愁疾”这样五种乐感文学创作方式。突出强调了文学创作以悲为主的重要价值意义,“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成为他后期文学创作的理论宣言。

  因此,庾信自觉探讨梁代兴亡的根本原因,提出了“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的著名结论。并对梁代以至西晋南朝偏激的文化至上,轻忽实际生活的弊端进行深刻剖析。同时,庾信明确表示要为“穷者”达“言”,为“劳者”歌“事”,这实际上是要通过对个体生命悲剧的艺术表现,来探究个体生命的根源。“哀王室”与“悲身世”中所表现出来的群体生命与个体生命的悲剧命运,不仅艺术再现了门阀士族个体生命的苦难灵魂;而且再现了庾信的文学创作所自觉承担的对历史时代文化所担负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哀江南赋》序看,这种对“身世”之“悲”与“王室”之“哀”的文化反思可以追溯到对西晋南朝以来门阀士族历史兴哀的反思。

  综上可见,庾信后期着力于对“离乱”时代本质牲的把握,以及对群体生命悲剧的认识与反思这种对“哀怨”之情的深度挖掘,从而使他后期的文学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登上了时代文学的巅峰,更加促成了其悲剧人格的形成。

  三、 世俗悲剧

  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庾信从小即受其影响,“博览群书”,尢善《春秋左氏传》。庾信最精通的正是这种儒家经典。书中的“华夷之辩”、“忠孝节义”等伦理观念都为庾信所恪守。庾信接受了此种思想,就用它来作为衡量行为价值的标尺,既用它来衡量别人,也用它来要求自己,对于个人的仕北,他评价失节,“火入空心,膏流断节”(《枯树赋》);对于在国难中献力效死的文臣武将,他标之为忠烈、“护军慷慨,忠能死节……主辱臣死,名存身丧”(《哀江南赋》),所以说引起庾信思想中的矛盾痛苦的根源无疑是深刻的。

  “华夷之辩”这一民族意识,继孔子之后,就被视为“春秋大义”。从此成为儒家思想体系乃至中国人文传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南北朝以来,随着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对中原或南方汉族政权的威胁日益严重,“华夷之辩”尤其成为文化观念上不断论争的题目,这种论争,在南方的汉族士人来说,表现为对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感,以及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拒斥心态。在汉族士大夫们看来,“异族”入主中原,并非正统承续,而只是“神州陆沉”,一场民族灾难而已,而这恰恰构成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基石,像苏武等民族气节正是植根于华夷异类的民族意识上,而像庾信等南人仕北的行为,无疑会受到更多的讥评,或者在良心上受到更大痛苦的折磨,这其中与“夷夏之大防”的传统儒家观念有着必然的联系。

  几千年形成的人文传统,对庾信构成了一种无形的道义人格的威压,以至于再仕新朝的他无不有一种腼颜苟活的负罪心理,这种人格的悲剧性扭曲更加导致其矛盾的心态,为此庾信在北朝写了大量忏悔的诗文,用以对自我灵魂进行审判,希望借此走出那些困拢他的愁城。

  人格魅力

  在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有幸能摆脱儒生心理模式的人可谓寥若晨星,庾信也不能幸免。他的悲剧性人格表现为中国知识分子所固有的知与行的矛盾,他的后期所作所为所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乃是一个内外方正、个性鲜明的“率真”人格,他“不从流俗”敢于解剖自我的人格力量,成为早期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中典型的标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庾信人格的力量比他的早期诗更具有“史”的意义,不但在文学创作上,也在人格上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尚待修正的人格模式。

  作为南人仕北的庾信,连同他那矛盾分裂的人格心理结构所构成一种超越时空的独特人格模式,显然不同于庄周、屈原、陶渊明等人所各形成的一种人格模式,但其对后代同类人物产生了涵盖性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宋、元或明、清之际的二臣,哪个人心中没有庾信的影子?哪个有文集传世的人不提到他?于是庾信成为历代二臣的班首,南人仕北之先例。

  作为二臣的早期代表,庾信的人格具有相当的代表性。身仕新朝而眷念旧国,否定自我而又不无回护,这种双重人格与矛盾心态,而这恰恰构成了士族知识分子的庾信,其独特的人格魅力。

  作为文学家的庾信,其人格魅力又往往与对其文学品格的评价缠结在一起,虽然在中国“道德文章”合一的批评传统之下,往往会出现因人废人的“恶习”。但从历史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中不仅对庾信的作品风格给予极高的评价,同时也为庾信的人格给予辩护。就连唐代大诗人杜甫,提到庾信,更是特加青眼。在为数不多的论诗篇文中,如《戏为六绝名》中写庾信:“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啮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其中对庾信暮年诗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也因时人之啮点而为庾信打抱不平。作为历代文人中忠君爱国“每饭不忘君”的典范的杜甫,其笔下所认可欣赏的诗人,其人格的魅力应不可否认的。

  庾信,他非凡的人格魅力,更多的来自于他作为士族知识分子对自身灵魂的真诚忏悔。

  忏悔是人特有的心理活动,是意识到个体的行为与合理的道德要求发生背离,引发的缺失与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庾信不想文过饰非,原谅自己。他认为在立身之道上自己有了49条之非,“三十六水变,四十九条非”(《谨赠司寇淮南公》)。灵魂的失落,肉体的存在,使庾信产生了强烈的负疚之感,于是他毅然拿起忏悔这把利剑,无情地解剖自己。而那些坚持气节的崇高人格精神就成为他心目中的理想而不断加以张扬。伯夷、叔齐就因“不食周粟”而成为庾信笔下气节的代名词。庾信把自己的失节的行为主动展示出来,并且有意把自己放在伯夷、叔齐的反面进行极力鞭挞、反思。“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哀江南赋序》),他明确承认自己刚刚走出梁朝的宫廷,就又登上北朝,“昔尝游令尹,今时事客卿”(《拟咏怀》九);此种惭愧之辞在其他作品中亦屡有出现:“遂令忘楚操,何但食周薇。”(《谨赠司寇淮南公》)。庾信用近乎相同的造句,道出了一个他自己也不愿意接受的事实:成为“夷”朝的臣子。这一切都增添了庾信无限的哀愁,所以他经常把自己比作一株已经丧失生命活力的老槐树。“怀愁正摇落,中心怆有违,独怜生意尽,空惊槐树衰。”(《拟咏怀》)二十一)。庾信以自己的灵魂悲歌吟唱出地老天荒无所归依的失落感与幻灭感。而这一切是庾信按照传统的儒学来规范自己,他自觉地背负起十字架,把自己的灵魂主动放在传统的道德法庭上进行反复拷问,自我放逐出忠义堂,宁愿让自己的灵魂去流浪,他坦率承认自己失节,不掩饰、不隐瞒,为自己布置了精神上的苦刑。他形容自已屈仕失节有如“苦李无人摘,秋瓜不值钱”(《归田》),有时又认为自己已一失足成千古恨,“肮脏之马,无复千金之价”(《拟连珠》二十二),天和四年,齐国遣使臣至周,庾信却又作为北周大臣来接待齐国使者,这其中流露出的无疑是灵魂失落的悲哀。自感无颜再见帮人,“故人相借问,平生如所间”(《集周公处联句》)诗中自嘲自讽意味十分明显,这种忏悔,不仅仅是悔,更多的还是愧,是那种挥之不去的负罪与耻辱之感。

  鲁迅称陀斯妥也夫斯基为“人的灵魂的伟大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庾信为自己设置了审判台,他历数自己的罪行,他一方面承认自己的过失,一方面又在为自己加以辩解,以表明自己的无意于入仕,有时又极力表白自己的忠心:“盖闻十室之邑,忠信在焉;五步之内,芬芳可录,是以日南枯蚌,犹含明月之珠。龙门死树,尚抱咸池之曲。”(《拟连珠》三十一)。庾信身在北朝,心系南处,二十八年的北朝生活,他始终处在灵与肉分离的痛苦之中,无休止的忏悔和内疚时时啮咬着他的心灵,仿佛走进了一座愁城:“攻许愁城终不破,荡许愁门终不开……谁知一寸心,乃有万斛愁。”(《愁赋》)

  应该说,庾信的忏悔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心灵的自安,但庾信的入仕选择,决定了他将永远陷于矛盾之中而无以自拔。只要活着,他就无法摆脱自己生存的悲剧两重性,也就无法摆脱其人格的悲剧性,活着只能像梧桐那样半死半生。“桂何事而销亡?桐何为而半死。”(《枯树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其忏悔本身是真诚的,庾信真诚地审视自己,勇于承担责任。现实中的苟生与传统理想人格的相悖,使庾信深刻地剖析自己,同时也使他的人格注入了深邃的意蕴。正是经历了那种较为艰难的灵魂炼狱的历程,那种灵魂的颤栗,那种精神的苦闷,那种情感的执着,才孕育了庾信暮年情动江关的作品,同时也延续了中国知识分子几千年来勇于审判、反省自己的心理历程,这无疑是他作为普通人,所具有的伟大的人格魅力所在。

  结束语

  庾信的人生是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的可悲的人生。然而,虽失去了自我的内心生活,却创造出杰出的作品。幸与不幸,往往相与俱来,刻骨铭心的苦楚遭遇,竟嫁接出兼具南北之长的文学硕果,似乎这是历史给予的一种补偿吧!

  彼得堡贵夫人安娜是皇室后裔,大官僚卡列宁的妻子。她的哥哥奥勃朗斯基住在莫斯科,过着放荡的生活。他与过去的家庭女教师发生暖昧关系,妻子道丽发觉后,非常痛苦。安娜为了调解哥嫂纠纷来到莫斯科,在火车站与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邂逅。安娜的高雅风姿和笑容中蕴含的一股被压抑的生气使渥伦斯基为之倾倒。

  与此同时庄园贵族列文也来到莫斯科,他已年过三十,感到建立家庭的需要,决定向他青年时代就喜爱的吉提求婚,而当时吉提正迷恋着渥伦斯基,她拒绝了列文。但渥伦斯基见到安娜后就不再与吉提交往。安娜的到来使道丽和丈夫言归于好,却使道丽的妹妹吉提陷入不幸。

  列文回到乡下,埋头从事农业改革,希望以此忘却个人生活上的失意。他尝试养育优种牲畜,引进农业机器,但总不能得到应有的效益。

  安娜在归途中发现渥伦斯基也同车而行,她心神不宁,却又兴奋,回到彼得堡后,安娜和渥伦斯基在社交场合经常相遇,在一次宴会上渥伦斯基向安娜表白了爱情。他们两人单独在一起时间过长,引起人们议论,回到家卡列宁警告安娜要注意社交礼仪、遵守妇道。而这种官腔和说教反而使安娜关闭了心灵之门,从此她陷入情网而不能自拔。安娜与渥伦斯基的关系在赛马会上终于暴露:当渥伦斯基的马摔倒时,安娜的态度完全失常。回家途中安娜向丈夫承认了她是渥伦斯基的情人,但卡列宁却要求安娜一切维持现状,只是不许在家里接待渥伦斯基。

  列文在农村常和农民一起劳动,向往过一种全新的生活,像农民一样朴实,但得知吉提曾大病一场,在国外疗养后即将回来,又激发了对她的爱,列文再次求婚,他们终于结合了。婚后住在庄园里,过着美满的生活,但是列文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幸福。他在农业上的各种设想常常失败,农民不信任地主。他幻想建立一种股东联营方式,使农民和地主同样得益,达到“以利害的调和和一致来代替互相仇视”,但各种新方法、新措施都无效。他不知道该如何生活,苦恼得几乎自杀,最后从一个老农那儿得到了启示:“人活着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灵魂,为了上帝。”

  安娜的处境越来越糟,她怀了孕,分娩时又患产褥热,几乎死去,病危时她向丈夫请求宽恕,并希望他与渥伦斯基和好,卡列宁出于基督徒的感情答应了她的要求。可是安娜病愈后又无法继续与丈夫生活下去,终于不等丈夫同意离婚,就与渥伦斯基一起到国外去了。在欧洲旅行三个月回来,安娜思念儿子,在谢辽沙生日时,她不顾一切撞进自己住过九年的那幢房子。看到儿子她激动异常,母子俩紧紧拥抱,难分难舍。直到卡列宁走进儿童室,安娜才不得不匆匆离去。从此,安娜永远失去了心爱的儿子,得不到离婚许可,与渥伦斯基只能是非法结合,上流社会的大门对她紧闭,处处遭受冷遇。她只能孤独地住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想方设法消磨时间。当渥伦斯基一人外出时她就怀疑他另有新欢,因此两人发生口角。一次在争吵后安娜陷入绝望境地,一面写信发电报,一面追随渥伦斯基到了火车站。这时,她朦胧中想起他们第一次的相见以及当时一个工人被轧死的情景。这仿佛暗示了她的归宿。安娜向正在驶来的火车扑倒下去,生命的火焰熄灭了,她的痛苦也永远摆脱了。

  http://wwwmy285com/wgwx/zpj/tuoersitai/ankl/indexhtml

  《战争与和平》问世至今,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近千个人物,无数的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都应有尽有。”(斯特拉霍夫语)作家对生活的大面积涵盖和整体把握,对个别现象与事物整体、个人命运与周围世界的内在联系的充分揭示,使这部小说具有极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

  这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托尔斯泰曾经表示:“在《战争与和平》里我喜欢人民的思想。”也就是说,作者力图在这部作品里表现俄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历史作用。在国家危急的严重关头,许多来自下层的俄军普通官兵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虽然战事一度失利,但精神上却始终占有压倒的优势。老百姓也主动起来保家卫国。在人民群众中涌现出一大批像网升、杰尼索夫、谢尔巴狄那样的英雄人物。俄军统帅库图佐夫也因为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才具有过人的胆略和决胜的信心。整部小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托尔斯泰的“人民战争的巨棒以全部威严雄伟的力量”赶走了侵略者的思想。

  作者在小说中也认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围绕着包尔康斯基、别素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60年代,托尔斯泰仍站在贵族阶级的立场上,但是他对接近宫廷的上层贵族却给予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库拉金之流漠视国家命运,畏敌如虎,他们关心的是寻欢作乐,积聚私产。小说中,库拉金是官痞,儿子阿纳托尔是恶少,女儿爱仑则是荡妇。这些贵族的卑劣行径与人民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托尔斯泰认为,俄国的前途在于“优秀”贵族与人民的合作。他用诗意的笔触描写了京城以外的庄园贵族罗斯托夫一家和包尔康斯基一家,指出在这些贵族身上仍保留着淳厚的古风,他们有爱国心,与人民的精神相通。这里,作者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宗法制贵族。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彼埃尔·别素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娃。这三个人物都是作者喜爱的正面形象。安德烈和彼埃尔是探索型的青年贵族知识分子。小说中,这两个人物在性格和生活道路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德烈性格内向,意志坚强,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后来投身军队和参与社会活动,在严酷的事实面前逐步认识到上层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民的力量,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后来主要在与人民的直接接触中精神上得到成长。女主人公娜塔莎与两位主人公的关系使她成为小说中重要的连缀人物,而这一形象本身又是个性鲜明,生气勃勃的。小说充分展开了娜塔莎热烈而丰富的情感,她与人民和大自然的接近,她的民族气质,以及她在精神上的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战争与和平》艺术成就卓著。在这部作品中,托尔斯泰有力地拓宽了长篇小说表现生活的幅度,并在传统的史诗体小说和戏剧式小说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比较成熟的形态。小说场面壮阔,结构清晰,人物形象鲜明,有一种大海般恢宏开阔的美。同时,小说时代感强烈,它虽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但却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前途和人民作用的问题。因此,《战争与和平》当之无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列宁语)

  http://wwwmy285com/wgwx/zpj/tuoersitai/zzyh/indexhtml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9284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4
下一篇2024-04-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