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属马男人命里带二婚
78属马男人命里带二婚,有些人一生都只会结一次婚,而有些人可能会结二婚甚至三婚,在十二生肖中属马的人命中注定有二婚,那么78属马男人命里带二婚是什么时候?
78属马男人命里带二婚11978每属马一生会有二婚吗
一般来说,1978年属马人一生之中拥有二婚,是非常常见的情况,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三婚和四婚。这在别人看来可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在多情而花心的属马人身上,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他们是典型的冲动派,可能脑子一热,才谈了没多久的恋爱立刻就跑去民政局领结婚证了。
一旦步入婚姻殿堂,才会发现两个人之间矛盾突出,生活在一起会出现各种无休止的争吵。属马人是那种随心所欲的类型,绝对不会为了迎合别人而委屈自己。所以即便结婚没多久,只要觉得不快乐又会火速离婚。而他们本身桃花运还是挺旺盛的,所以洒脱离婚之后,又可以迅速毫无顾忌地投入到下一段恋情之中。
1978属马人桃花运
对于1978年属马人来说,不管是单身还是已婚,桃花运从来没有断过。他们性格活泼开朗,很喜欢结交新的朋友,讨厌孤独寂寞,一有时间就会参加各种聚会。所以时不时就能结识到各类新朋友,脱单简直就跟吃饭睡觉一样简单。不过属马人每段恋情都特别短,他们很花心不够专情。
在感情中,1978年属马人懂得浪漫还会制造惊喜,所以会让对方爱得死心塌地。到最后,即便分手了前任在提起他们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满含笑意,这大概就是个人魅力的极致表现吧。不过他们完全称不上是合格的恋人,因为随时都有可能移情别恋。
1978属马人婚姻运势
步入婚姻殿堂之后,1978年属马人在刚刚结婚之时可能并不会收心。夫妻俩偶尔还是会出现矛盾,而且他们只要找着了机会就会在外面拈花惹草,甚至是与其他异性保持暧昧的关系。婚姻对于他们来说甚至是个牢笼,属马人甚至还会有离婚的念头。但只要撑过了最初的艰难期,一般到了中后期婚姻运势就会一路好转。
结婚时间长了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夫妻俩拥有了爱的结晶,在共同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感情必然会变得更为深厚。而且他们很会制造浪漫惊喜,这都会让伴侣感到很幸福,夫妻俩能够一直保持蜜里调油的关系。属马人本身能力也是挺强的,只要能够收收心将心思放在家庭和工作上,就绝对能够拥有幸福而稳定的家庭。
78属马男人命里带二婚278年属马的二婚在什么时候。
羊年
在羊年里,78年属马人可能会迎来自己的二婚,虽说爱情来得有点晚,但最终的结局还是很幸福的。爱情不关乎年龄、物质,只要俩人是真心相爱的,那么一切都不是问题。在羊年里,属马人可以在一些特殊的场合里,结识到特别聊得来的异性。俩人会从普通朋友做起,在接触和相处的过程中,关系很好,和谐融洽,拥有聊不完的话题。
俩人会将对方看作是特别重要的存在,所以等到时机成熟,属马人会主动开口向对方求婚。在第二段婚姻中,属马人将一改往日的作风,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已经没有心思和精力去外面拈花惹草了,只想专注于自己安稳的小家庭。这段婚姻关系,能够一直延续到老。属马人也将体味到爱情带给自己的美好之处。
虎年
78年属马人在虎年里,将会开启第二段婚姻,当然对方很有可能并非是一见钟情之人。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都会对爱情存有很多浪漫的幻想,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认清现实。属马人虽然年纪不大的时候,爱玩又风流,不想负责任,甚至有考虑过一辈子不结婚。
但是年纪变大了,身体状况受损,再加上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让他们对于温馨又稳定的家庭,有着极为迫切的渴望之情。所以在虎年里,属马人可能会拜托身边的亲戚朋友,帮自己介绍对象。当然他们自己也会努力多去参加朋友之间的聚会,或者是其他一些社交场合,这样都有可能会遇到合得来的伴侣。第二段婚姻的伴侣,可能不是属马人最爱的,但肯定是最适合结婚的。
狗年
在狗年里,78年属马人运气不错,感情生活很幸福。这一年他们可以散发出强大的个人魅力,饮食方面很注意控制,不存在暴饮暴食的情况,再加上坚持每天做运动,所以身材控制得很不错。再加上属马人本身就很健谈,情商很高,工作能力又特别强,所以肯定能够吸引到身边异性的注意
因此第二段婚姻中,伴侣很有可能年纪比他们小很多,对方年轻有活力,颜值也很高,属马人和他们待在一起,仿佛自己也年轻了起来。在这段婚姻关系中,属马人可以享受到很多乐趣,还能够从伴侣身上,学到很多新鲜的知识。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伴侣比他们年轻很多,所以等到自己年纪大了,或者是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伴侣都能在身边贴心照顾。
78属马男人命里带二婚378年属马人会有二婚吗
一个人一生中会有几次婚姻,其实与自身运势是毫无关联的,虽然属马人命中犯桃花,但很容易有外遇,婚姻一直都发展的不顺利,有着比较高的离婚率。但婚后只要真心的对待另一半,好好经营这段婚姻,在生活中做到互敬互爱,互相理解和包容,一定能够抵御外界诱惑,与伴侣好好经营这段婚姻,任何人都不会让彼此分开,所以78年属马人不会有二婚。
属马人对待婚姻的看法
属马人一直都有着出众的外表,生活中一直都很注重衣着打扮,对自己的外表要求极高。他们特别喜欢赞扬异性,谈话间一般都会挑好听的话说给对方,使得对方高兴不已,而且他们还喜欢帮助人,因此深受异性的喜欢。由此看来,在感情中,他们还存在一定优势的。
属马人在爱情中有着比较强的危机意识,只要陷入到一段爱情中,就会全身心的付出。当然每个人的情感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属马人也是如此,在情感中会出现一些不愉快,而且还要面临婚姻裂变的风险。
78年的属马人在2020年的感情运势
在感情婚姻方面,78年的属马人一直都有着不错的桃花运,若是单身的男士想要找到理想对象的话,是非常简单的`,平时不妨多参加一些社交场合,将会有机会认识条件优秀的异性。但桃花运好并非是一件好事,有时候会让自己选择太多,不知道什么样的爱情才是适合自己的,从而错过了一次次美好姻缘,因此当遇到心仪之人的时候,一定要全身心的对待。
对于已有伴侣的属马人,就需要严格抵制外界的诱惑,不要让自己陷入不清不楚的三角恋关系中,不然就会影响自己与伴侣之间的关系,严重时,还会以分手而告终。已婚的男性要知道外界再好,但妻子才是自己的命中贵人,因此需要真心对待,细心呵护,平时多与妻子沟通,这样才能提升自身运势。
在20XX年里,78年的属马人感情运势一直都很平淡,基本上没有太大起伏,那时因为他们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事业上,为此失去了不少的爱情机会。若是已婚的属马人,此时一定要多分出一些时间陪伴对方,多关心对方,这样才能让彼此的感情变得更加坚固。
日常生活中,不妨多参加一些聚会或社交活动,这样才有机会遇到更多的异性,在外的时候,可以多散发一些人格魅力,遇到喜欢的人就大胆去表白,这样才能收获美好的爱情。
fig-油脂
对国内观众而言,美国社会的“油脂现象”(Grease)是很难理解的,要去观看这部过时**的最大动力,无非就是如今吨位升级成“肥尊”的约翰·特拉沃尔塔(John Travolta)在26年前的骨感以及当年他电动马达般的矫健身姿。而这部色彩鲜艳、没心没肺、片如其名显得有些甜腻的**又何以会成为一代美国人的情结?
也许《油脂》对于美国人的意义也就像是《少林寺》之于我们,**里约翰·特拉沃尔塔扮演的丹尼(Danny),他那油光锃亮的飞机头俨然就是美国一个时代的象征,代表着激动人心的迪斯科舞步、花团锦簇的青春以及一代美国人在年少时迷恋过的一切事物。这样的青春虽然找不到内涵,但就像油脂轻轻地漂浮在水面上,叫人忍不住会羡慕这种年少优游。**《油脂》改编自百老汇同名音乐剧,导演朗戴尔·克利瑟(Randal Kleiser)原本只是想拍一部针对青少年观众的青春校园歌舞片,但没想到竟然成就了几个“第一”:约翰·特拉沃尔塔主演的第一部大制作、奥莉维亚·纽顿·强(Olivia Newton-John)(片中扮演女主角珊迪Sandy)的银幕处女作、影史上最赚钱的歌舞片之一、美国销量最高的**原声专辑……而《油脂》的音乐剧同名原型也并非泛泛之辈,它以一出实验剧的身份慢慢渗入外百老汇,最终攻克百老汇舞台,直到1980年4月下档,以3388场演出的成绩,成为当时百老汇有史以来最长寿的音乐剧,这个纪录后来被音乐剧《歌舞线上》(A chorus line)打破。
**《油脂》的剧情很简单,高中生丹尼和珊迪两情相悦,但就像歌舞片中任何一对小儿女一样,他们在进入最终的和谐境界前总要经历一些无伤大雅的小波折:矜持、猜忌、患得患失……最后在高中毕业嘉年华会上,丹尼与珊迪终于重归于好,他们俩乘着一辆鲜红的跑车,竟然就像是童话结局一般飞上了天空。
《油脂》的音乐很明显是以50年代的摇滚元素为基调,而**本身则开创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迪斯科舞的新时代,相信就是这双重的怀旧色彩令国内观众在这部顶着经典光环的歌舞片面前摸不着头脑,却令一代美国人如醉如痴。但《油脂》片中蓬勃高涨的活力却是极富感染力的,这群发育成熟的高中生们,他们成长中的烦恼是极为舞台化的,以致观众会认为他们根本就无忧无虑,而当他们在摇滚舞曲的伴奏下,跳起既优雅又激烈的50年代社交舞时,这种青春在手的自信又令观众忍不住赞叹连连。《油脂》不问世事的纯真也许的确是种头脑简单,但它那样放肆以致到了古怪地步的青春表白,无论何时何地对你日渐沉闷的生活都将是次刺激。
fig-奥莉维亚·纽顿·强
与片中约翰·特拉沃尔塔充满年代特色的演唱相比,奥莉维亚·纽顿·强的歌声似乎更经得起时间的考验,26年过去了,珊迪那首柔肠百转的《不可救药爱上你》(Hopelessly devoted to you)听来依然是那么动人且自然。这首女声独唱是**《油脂》为扮演女主角的澳大利亚女歌手-奥莉维亚·纽顿·强度身订做的,因为在音乐剧原型里,属于女主角的唱段并不是很多,于是在经纪人-约翰·法拉(John Farrar)的一再坚持下,制作人罗伯特·史蒂伍德(Robert Stigwood)同意由约翰·法拉亲自为奥莉维亚创作了一首抒情歌曲。随着**的热映,在无数观众的心目中,这首《不可救药爱上你》便成了楚楚动人的女主角-珊迪的象征,歌中那种少女情窦初开的感觉,就像这一幕场景时的皎洁月光,慢慢沉入水底的粉红色信纸和浮现在珊迪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丹尼笑脸,一切让人既惆怅又依恋。
奥莉维亚·纽顿·强的名字对国内歌迷来说也许陌生,但在西方,她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殿堂级歌手。在奥莉维亚30年的歌唱岁月中,从青春偶像、性感标志直到备受尊崇的实力巨星,可谓历尽风云。奥莉维亚·纽顿·强是四座格兰美奖、九座全美音乐奖的得主,由她一人便缔造了26首英美十大金曲,而这首《不可救药爱上你》则是她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不可救药爱上你》在26年间被许多女歌手翻唱过,国内音乐爱好者恐怕更多是在玛丽亚·凯瑞(Mariah Carey)的夏威夷演唱会上首次听到这首歌曲,玛丽亚·凯瑞的翻唱可谓绚丽,但却把原唱衬托得更加清新质朴,奥莉维亚那种发自天然的少女情愫在今日看来当真千金难求。奥莉维亚·纽顿·强在《不可救药爱上你》中那些绵绵不绝的叹息真是令人刻骨铭心,尽管珊迪的相思跳不出“少年不识愁滋味”这句老话的概括,但她的全心全意却仍不失为一次最深情的倾诉,同时也在**《油脂》动感十足的跳跃色彩上添加了沉静的一笔,令其动中有静,音乐层次更为饱满。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单曲
luanbu发表评论于2004-12-31 18:38:54
fig-星幻
《星幻》,法语音乐剧堂堂开山鼻祖,其题材之另类不禁令她被笼罩在了一片神秘云雾之中。《星幻》的情节乍看之下就是一个科幻故事,与手冢治虫的名作《大都会》颇有几份神似:在未来一座超级都市(Monopolis)中,野心涌动。权欲熏天的大亨、恐怖分子、过气女星、咖啡馆女招待、迷惘青年与娱乐红人,各色人物的命运通过城中一档热门电视访谈节目-“Starmania”被串联起来。《星幻》的独特在于它不像一般故事那样以时间为情节推进的根据,似乎在跳进之间,剧中人物的命运便各得其所,这种平面的表达方式使整出剧情本身就犹如一个集锦,带有电视娱乐那种特有的轻浮气味。《星幻》诞生于整个法国尚不认同“音乐剧”的时代,因此被称作是“摇滚歌剧”,但以简练粗犷线条演绎无穷变相的艺术风格固然生猛,回荡于全剧之中的感情色彩却过于阴郁悲观,是摇滚所难以承受的一种隐晦,超级都市其实是对现代社会病态现象的一种妖魔化模拟,那里钢筋蔽日,以致不见阳光,人们之间的伤害更大于爱,因此在《星幻》结尾,悲剧中的每一方终于醒悟:这一切究竟是否值得?
剧中恐怖分子之一-乔尼·奥科弗(Johnny Rockfort),既桀骜又单纯,身为他人攫取政治资本的棋子却不自知,而当真爱来临,他又自然地将自己命运的操纵权交到了爱人手中。这首《伤心之地》(SOS d’un terrien en détresse)正是乔尼·奥科弗悼念爱人的哀歌,他在歌中悲叹一个男人灰色的世界刚因真爱的出现而燃起希望,却又被无情的命运再次放逐到无尽的黑暗中去。《伤心之地》旋律起伏巨大,那一声由极低至极高的哀号震撼之极,伤痛凄厉到无以复加,是《星幻》悲剧色彩的顶点。《伤心之地》的最高音对每一个男歌手来说几乎都是极端,他们只能用一种挤压式的假声来处理,此刻音质变得如钢丝一般,尖利尤甚女声,与真声的面貌大相径庭,形成极大的听觉冲击。《伤心之地》可以说是法语音乐剧中男声单曲难度的最顶点,对歌手音域及爆发力要求极高,每一个完整版本都是实力的证明,因此不容错过。1978年至今的《星幻》相关唱片中,共有四位歌手演绎过这首超高难度的歌曲,以下一一介绍。
1、 丹尼尔·巴拉瓦恩(Daniel Balavoine)
作词:吕克·普拉蒙东(Luc Plamondon)
作曲:米歇尔·贝尔吉(Michel Berger)
作为第一任乔尼·奥科弗,丹尼尔·巴拉瓦恩拥有两个版本的《伤心之地》:78年的概念版以及79年的现场版。尽管受《伤心之地》这首歌的难度所限,令个人发挥的空间变得异常狭窄,但每位歌手于近乎崩溃的边缘所爆发出的不同特质却极尽浓缩,因此印象强烈到惊人。丹尼尔·巴拉瓦恩的音质可谓阴柔,他在《伤心之地》中流露出的悲伤虽然柔软,但感染力却是历年版本中最强的,让人感叹在这世间竟然会有如此难以忍受的愁苦。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丹尼尔·巴拉瓦恩每句尾音时的颤抖,似乎是哽咽一般,带着一种虚弱、疲惫以及孩子般的惶恐,栩栩如生地形容出了爱人死去这一打击对乔尼·奥科弗而言就如世界末日来临。
2、 诺曼·古乌(Norman Groulx)
作词:吕克·普拉蒙东
作曲:米歇尔·贝尔吉
1988年,诺曼·古乌扮演了乔尼·奥科弗这个角色,时隔十年之后,他又在1998年的《星幻》二十周年纪念版再次出演同一角色,诺曼·古乌在《星幻》舞台上的活跃令我们有机会比较十年前后同一人的两版《伤心之地》。1988年版的《星幻》充满了当时的时尚元素,钉满金属扣的黑皮衣、摩托手套、破烂的牛仔裤、单只耳环、鸡冠一般的朋克发型,便是代表了80年代的叛逆精神,其中的乔尼·奥科弗以恐怖组织首领的身份,造型自然极尽桀骜,但歌手的音质却有一种稚嫩的天真,于是在几首强劲的摇滚唱段中令人隐隐感觉这名恐怖分子的强悍不过是皮囊,一首《伤心之地》证实在凶悍的外表下,乔尼·奥科弗果然便如不经世事的孩子一般脆弱。而在1998年的二十周年纪念版中,诺曼·古乌的歌喉明显成熟,1988年时那种甜腻的感觉终于淡了许多,《伤心之地》中的哀号他终于有自信处理得呼天抢地般的响亮,另外他继续发挥了在1988年《伤心之地》里打破平稳节奏的处理手法,在假声部分将乔尼·奥科弗抑制不住的强烈痛苦一泻而出,更增强了戏剧的效果。
3、 彼德·金斯伯瑞(Peter Kingsbery)
作词:蒂姆·莱斯(Tim Rice)
作曲:米歇尔·贝尔吉
1992年,大名鼎鼎的词作者蒂姆·莱斯将这出吕克·普拉蒙东的原创改写成了英文剧本,命名为《大亨》(Tycoon),唱片公司召集了一批知名的欧美歌手灌录了一张《大亨》的精选唱片,而演唱英语版《伤心之地》-《你是唯一》(Only the very best)的是著名的知更鸟乐队(Cock Robin)主唱-彼德·金斯伯瑞。
彼德·金斯伯瑞不像其他几位演绎者那样在舞台上直接扮演过乔尼·奥科弗这个角色,他的方式就颇为正气,自有一股冷冷的克制,尽管缺少法语版中那种悲痛欲绝的煽情力量,却又具备了一种即使不问前因后果也能单刀直入的犀利,非常适合并不了解剧情的流行音乐爱好者来感受歌曲要表达的极度痛苦。彼德·金斯伯瑞的特色在于他的鼻音很重,歌曲因此便带上了一种在英语流行歌坛中颇受欢迎的蓝调特质,再加上配器的方式比较温和,蒂姆·莱斯的英文歌词中也没有提到特意的戏剧情景,这令《你是唯一》既直接又通俗,纯粹便以一首流行单曲的面貌出现。
4、布乌诺·佩勒提耶(Bruno Pelletier)
作词:吕克·普拉蒙东
作曲:米歇尔·贝尔吉
这个深情的版本来自于94年莫甘达剧场版,由魁北克歌手布乌诺·佩勒提耶扮演的乔尼·奥科弗造型剽悍,外形与声线皆极尽阳刚狂野之能事,与乔尼·奥科弗“不问明天”的麻木人生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相比《星幻》的历年版本,布乌诺·佩勒提耶的表演才算是真正做到了角色姓氏所意味着的“激烈摇滚”(Rockfort) 而在这首慢版抒情《伤心之地》中,布乌诺·佩勒提耶的嗓音表现舒展,显示出了由低至高游刃有余的超强实力,以上介绍的几个版本中,歌手们在唱到真声部分最高音时都会用一个转折来进行缓冲,但只有布乌诺·佩勒提耶一人敢于一鼓作气直捣黄龙,而且他即使在那声假声的悲叹中,最末一记如嚎叫般将力量全部洒出的独特演绎办法也不失角色的狂野气质。布乌诺·佩勒提耶一贯强悍的个人风格和他那把著名的铁嗓不禁令人怀疑他这个版本的乔尼·奥科弗会不会依然外强中干?94年莫甘达剧场版的《星幻》带有极其浓烈的魁北克特色,女声苍凉男声有力,并有一种狂暴的性感盘旋其中,将《星幻》的不羁推向了光大,是历年中非常突出的一版。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cd
luanbu发表评论于2004-12-31 18:40:32
CD推荐之《巴黎圣母院》
剧目介绍:见第五章第一节
1、 法语版概念单CD
Notre Dame de Paris
发行年份:1998
唱片公司:Pomme Music
时间长度:01:04:22
主要演员:诺阿(Noa), 卡胡(Garou), 丹尼尔·拉瓦尔(Daniel Lavoie), 布乌诺·佩勒提耶(Bruno Pelletier), 派特利·费奥伊(Patrick Fiori), 吕克·梅尔维耶(Luck Mervil), 居莉·泽娜提(Julie Zenatti)
推荐度:
fig-巴黎圣母院CD-1
概念CD中艾丝米拉达的角色是由美裔女歌手诺阿担任,诺阿音质浑厚,由她诠释的《波希米亚女郎》、《异教徒的圣母颂》及《求存》含有一种沧桑且苦痛的内涵,但论及情感流露的自然,那概念版中的艾丝米拉达则远远比不上98全剧版中的伊莲娜·西嘎哈。除了诺阿后来由于唱片合约问题而退出《巴黎圣母院》剧组外,概念版中的其他歌手全被保留到了首演阵容中。
在这张CD销量的面前,音乐剧迷和流行音乐爱好者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这张概念CD在流行音乐市场上大受欢迎,令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未演即红。作为在正式公演前向大众推出的一个概念,几位主演在录音时仍没有完全地进入角色状态,但CD中收录的16首主打,其创作水准之高整齐划一,它们选择性地勾勒出音乐剧的大致轮廓,人们以小见大,情不自禁地从这张概念CD的动听出发,去揣测整出音乐剧将会是多么的不同凡响。这张概念CD的录制及发行为唱片公司、剧组及市场提供了一次热身,而后便共同期待1998年9月16日在巴黎国会大厅的石破天惊。
2、 巴黎国会大厅版全剧双CD
Notre Dame de Paris Version Intégrale
发行年份:1998
唱片公司:Pomme Music
时间长度:02:16:33
主要演员:伊莲娜·西嘎哈(Hélène Ségara), 卡胡(Garou), 丹尼尔·拉瓦尔(Daniel Lavoie), 布乌诺·佩勒提耶(Bruno Pelletier), 派特利·费奥伊(Patrick Fiori), 吕克·梅尔维耶(Luck Mervil), 居莉·泽娜提(Julie Zenatti)
推荐度:
fig-巴黎圣母院CD-2
巴黎国会大厅版全剧双CD被公认为是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相关CD中最有收藏价值的一张。这套双CD装祯精美,并附有全部歌词及大量剧照,而最重要的是,它完整记录了1998年《巴黎圣母院》首演时震撼人心的全部过程。《巴黎圣母院》独特之一在于现场演出时音量极大,不论伴奏还是演员的歌声,在强度上首先便能对观众的感官形成冲击,在这种条件下,巴黎国会大厅版全剧双CD的现场收音仍然没有变“混”,保持着高度的清晰,演员们的音质甚至细微到气息都纤毫毕现。
相比概念CD中兢兢业业但总感觉有些貌合神离的演绎,那六位主演在1998年9月的现场表现令所有的巴黎迷们都为之叹服:诗人葛林果的澎湃飞腾穹顶响彻云霄,圣母院副主教弗候罗于尊贵中难掩如虫蚁咬啮心灵般的痛苦,敲钟人卡西莫多撕裂般的沙哑令人感慨他的无边苦难,卫队长腓比斯光芒耀眼便如同骄阳一般,乞丐王克娄潘狂放愤慨野性难驯,千金**百合的怨毒瞬间从花朵般的甜美中裂变……而替代诺阿加盟首演阵容的伊莲娜·西嘎哈,她扮演的艾丝米拉达仪态万方,深情且温柔,以上阵容被巴黎迷们形容为“梦幻”,是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魅力的一个重要源头。
这套音乐容量比起概念CD来要超出三倍都不止的全剧CD,带给听众的感动又何止要超过三十倍?限于篇幅而无法在概念中展示的《钻石般的眼眸》、《愚人教皇》、《腓比斯的意义》、《以我居处为家》、《爱之谷》等大量唱段,终于被灌录在这套双CD中,令为它们而心醉神迷的人们得以一遍遍地重复聆听。由于是演出现场收音,台上台下的互动也通过掌声、喝彩、演员谢幕并返场等形式被记录在了唱片里,从中可以发现这出音乐剧在当时确实已经深入人心,观众收放自如的掌声既烘托了现场气氛又不至于打断演出的正常进行,证明他们对《巴黎圣母院》的结构有着相当充分的了解。
3、 英语版概念单CD
Notre Dame de Paris Version Anglaise
发行年份:2000
唱片公司:Pomme Music
时间长度:01:03:05
主要演员:蒂娜·阿瑞娜(Tina Arena), 卡胡(Garou), 丹尼尔·拉瓦尔(Daniel Lavoie), 史蒂夫·巴尔萨莫(Steve Balsamo), 布乌诺·佩勒提耶(Bruno Pelletier), 吕克·梅尔维耶(Luck Mervil), 娜塔莎·圣皮埃尔(Natasha St-Pierre),
嘉宾:席琳·迪昂(Céline Dion)
推荐度:
fig-巴黎圣母院CD-4
这张CD是在英语版《巴黎圣母院》在伦敦西区著名的多米尼奥剧场首演前推出的概念唱片,著名加拿大女歌手席琳·迪昂受邀在其中翻唱了音乐剧的主题曲-《求存》,这作为该CD的一大卖点而被媒体大加渲染。
英文版的阵容比起巴黎国会大厅版来有不小变化,主要是98年阵容里的法国籍歌手都被来自英语地区的歌手所代替,人气渐旺的流行新贵-澳大利亚的蒂娜·阿瑞娜和在96年版《万世巨星》中扮演耶稣的英国歌手-史蒂夫·巴尔萨莫分别扮演艾丝米拉达和腓比斯,而早在魁北克版《巴黎圣母院》中即接替居莉·泽娜提出演百合的娜塔莎·圣皮埃尔则与剧组中其他四位同样来自加拿大的男歌手一起凭借本身的双语优势加入了《巴黎圣母院》进军伦敦西区的壮举。
但英语版的问题在于剧本的翻译令人失望,当时剧组请来了奥斯卡最佳**歌曲奖得主,《泰坦尼克号》主题歌《我心永恒》的词作者-威尔·杰宁斯改编法语原版,但没想到威尔·杰宁斯盛名之下其实难符,英语版的剧本颇为直白,与原来法语版的意境之间形成了差距,况且威尔·杰宁斯在改写时没有很好地衡量过歌词与旋律之间的呼应,因此令原曲的优美完整也被打了折扣。
英语版概念单CD的选曲与法语版基本相同,只是从商业角度出发,用蒂娜·阿瑞娜与卡胡的对唱-《囚笼之鸟》替换掉了两位加拿大男歌手布乌诺·佩勒提耶与丹尼尔·拉瓦尔的对唱-《佛罗伦斯》。这张CD里的歌手表现总感觉有些似是而非,蒂娜·阿瑞娜和史蒂夫·巴尔萨莫在概念中找不到角色感觉的状况还情有可源,但是从法语版移植过来的几位主演们,却在英语改编面前拘谨得放不开手脚,尤其是诗人葛林果的扮演者-布乌诺·佩勒提耶,他在法语版中那种令人印象极其深刻的超级自信在这张英语版概念CD中却大打折扣,而且那首作为《巴黎圣母院》气度标志的《大教堂时代》令人费解的被灌录得音量很轻,震撼度大大降低。
4、 巴黎莫甘达剧场版全剧双CD
Notre Dame de Paris Live Mogador 2001
发行年份:2001
唱片公司:Pomme Music
时间长度:02:09:41
主要演员:西厄勒(Shirel),杰热姆·高莱(Jérôme Collet),米歇尔·派斯卡(Michel Pascal),理查·夏厄斯(Richard Charest),奥迪·居里安内(Roddy Julienne),安·梅松(Anne Meson),苏伊勒·尼高莱(Cyril Niccolaï)
推荐度:
fig-巴黎圣母院CD-4
这是法语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第二代阵容的现场全剧录音,演出地点在巴黎著名的莫甘达剧场,而这一阵容基本上也就是2002年12月-2003年1月赴华演出的阵容。与巴黎国会大厅版全剧双CD相比,莫甘达剧场版的现场录音效果依然极其完美,演员们的歌声及伴奏既有种庞大的空间感,而且质感也非常真实。
莫甘达剧场版在《腓比斯》、《身为神父恋红颜》、《坐骑》和《迷途知返》这四首唱段的顺序上发生变化,《生命摆荡》被改写成卡西莫多的唱段,另外《艾丝米拉达,你知道》、《奇迹之殿》、《诱拐》及《哨赠予你》中也有一些细微的变动。
有巴黎国会大厅版珠玉在前,莫甘达剧场版中歌手们的表现很遗憾地只能被评作“二流”,不仅是实力上的差距,歌手们的感情也不够投入,从头至尾都游离在1482年的那场爱恨纠葛以外,这对于至情至性的《巴黎圣母院》而言,是致命的缺陷。
个人主页 | 引用 | 返回
dvd
luanbu发表评论于2004-12-31 18:43:17
311 《巴黎圣母院》
fig-巴黎圣母院DVD
(1)简介:
2002年末至2003年初,携着新年的欢乐气息,第二代阵容的《巴黎圣母院》与北京和上海的观众见面了。在此之前,绝大多数中国观众对新兴的法语音乐剧毫无概念。没想到,此番演出过后,国内迅速掀起了一股“巴黎热”——许多根本不懂法语,同时对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也懵懂无知的人,都被它所深深打动,同时人们追根溯源,最终倾倒于《巴黎圣母院》巴黎国会大厅首演版的无穷魅力。
《巴黎圣母院》DVD摄制于1999年,2001年正式发行,并没有遵循伦敦西区或百老汇的惯例,即演出下档前不发行该剧的录像版。这种开放的姿态不仅使观众们得以享受到一场音乐剧盛宴,同时也有效地扩大了该剧在世界各地的影响。
它的包装极富巧思,将文学气息与这部音乐剧本身的浓重特质熔于一炉。改编自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同名巨著的这部音乐剧,音乐优美滂沱,七大主演声色双全,并以一种极现代的舞台表现方式继承了原著中无垠的浪漫和炽热的人文激情。作为法语音乐剧无可争议的代表性剧目,《巴黎圣母院》带给观众的是一种与传统英美音乐剧截然不同的视听冲击。
《巴黎圣母院》的舞台宽202米,高89米,在演出中除了有一堵石墙作为背景以外,绝大多数时候几乎都空无一物,这座舞台就像是一幅硕大的抽象画,同时又具有一种表现主义特有的浓烈色彩与强劲笔触。在雨果的原著中,巴黎圣母院这座活生生的建筑是与具体故事情节分庭抗礼的另一名绝对主角,而圣母院这种奇特的,如人一般的感情在舞台上便通过三根排水兽石柱的缓缓移动而变得生动起来。另外,音乐剧也并没有省略雨果以一名思想家身份在书中所作的抒发,在相当于原著第五卷的唱段《佛罗伦斯》中,模拟圣母院玫瑰窗的灯光效果使文艺复兴三百年过程中人类面对神圣威慑却终于昂起头颅寻到自我的画面仿佛变成永恒一般。导演吉耶·马乌(Gilles Maheu)以这种大刀阔斧却蕴涵深意的表现手法令《巴黎圣母院》的意义被隐藏到了印象背后,一方面现代感官与这个1482年古老传奇之间再也没有距离,而另一方面,人们再也找不到有比这种前卫更好的方式用来保留原著神髓。
舞蹈在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中所占比重是相当大的,而且,与一般英美音乐剧不同的是,它采用了一种“歌舞分开”的方式。《巴黎圣母院》中的舞蹈场面全部是由专业舞蹈演员完成,因此难度极高,当舞者们以激烈的肢体语言表达剧中人物内心情感的同时,歌手们又从另一层面用歌声来刻画人物的心灵,这样舞台就成为一个多元的立体,也因此观众会觉得音乐剧中的人物要比印象中的原型来得更加血肉丰满。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巴黎圣母院》舞蹈中完成特技部分的是法国Yamakasi七人组,相信看过吕克·贝松名片《企业战士》的中国观众们对这七名极限好手的矫捷身姿一定印象深刻,在《巴黎圣母院》中,他们时而倒吊在100公斤的巨钟内完成种种高难动作,时而沿着石墙背景垂直下降,时而化身为卡西莫多与艾丝米拉达的灵魂盘旋升空,为音乐剧的观赏度添色不少。
《巴黎圣母院》被誉为最好听的音乐剧之一,由理查·科西安特(Richard Cocciante)谱写的旋律在两个多小时内竟然没有对白的打断,实在是惊世才华与绝对自信的展现,许多观众在第一次观看《巴黎圣母院》时即被优美的唱段所深深打动,更为其中七位主演的个人魅力而再次倾倒。当《巴黎圣母院》1998年在巴黎国会大厅首演时,七名主演中既有歌坛老将,也有默默无闻的新人,而《巴黎圣母院》暴风雨般的惊人成功不仅打开了法语音乐剧的局面,同时也成就了一次气势凌厉的造星之举:钟楼怪人卡西莫多的扮演者-卡胡(Garou)一跃成为法国流行歌坛当年的最大一匹黑马,而如今卡胡则早已塑成法语流行第一男的金身,另外艾丝米拉达的扮演者-伊莲娜·西嘎哈(Hélène Ségara),也从当年的事业初有转机而一举当选为法国最受欢迎女歌手,更被媒体称作为“法语流行抒情天后”。
综此种种,相信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那座蔚蓝色舞台所秉承的写意精神自序曲伊始便能令你将不通法语无法领会剧中涵义的担忧抛向脑后。
(2)DVD基本信息:
中文片名:巴黎圣母院,又译“钟楼怪人”
法语片名:Notre Dame de Paris
类型:音乐剧
发行年份:2001年
发行公司:Pomme Music
视频:4:3
音频:杜比立体声
字幕:法语/英语/西班牙语/丹麦语
容量:D91
片长:150分钟
花絮: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幕后制作花絮
剧本:吕克·普拉蒙东(Luc Plamondon)
作曲:理查·科西安特(Richard Cocciante)
导演:吉耶·马乌(Gilles Maheu)
主演:艾丝米拉达(Esmeralda) – 伊莲娜·西嘎哈(Hélène Ségara)
卡西莫多(Quasimodo) – 卡胡(Garou)
弗候罗(Frollo) – 丹尼尔·拉瓦尔(Daniel Lavoie)
葛林果(Gringoire) – 布乌诺·佩勒提耶(Bruno Pelletier)
腓比斯(Phœbus) – 派特利·费奥伊(Patrick Fiori)
克娄潘(Clopin) – 吕克·梅尔维耶(Luck Mervil)
百合(Fleur-de-lys) – 居莉·泽娜提(Julie Zenatti)
我们为什么接吻呢?如果接吻能充当战争的武器,也许科学家们早就找出答案了,也就不必学习如何裂变原子、垂直起飞和着陆了。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接吻只不过是接近某人并嗅取对方气味的一个诡计,证据是我们依然有一个原始的需要:收集外激素的样本。与之相关的是如下一个理论:我们只是非常希望品尝对方嘴唇边腺体分泌的皮脂,目的是测试对方的性化学物质。一个不太合理的说法是,接吻来源于古代人们在炎热的日子里互相舔吮获取冷却盐的做法。
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在他的《亲密行为》一书中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他把接吻和喂食联系了起来。“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人们还没有发明商业化的婴儿食品。母亲断奶的方法就是把食物在口中嚼碎,然后用口对口的方式送进婴儿口中,”他写道。“如果年轻的情侣在用舌头探索彼此的口腔时感受到了古代母亲用口喂食的舒适感觉,他们就会增加彼此间的信任和联系纽带。”
但另外一些理论家更倾向于如下的观点:接吻是吮吸母亲乳房的行为的进展。“人们虽然记不得当年贪婪地吮吸母亲乳房时的情景,但在心灵深处仍然存在大量有关这种感觉的暗示,”尼克费舍尔(Nick
Fisher)说,他著有《接吻全书》。“如果没有这种吮吸式的亲吻,你会变得饥饿难耐,感到周围没有爱意。因此,成年后,人们继续使用嘴唇来表达深情。它能在人们的心底里唤起愉快的回忆。”
这种现象,可以归结为一种恋父情结。心理学上说 ,你最渴望的就是你最需要的 ,可现实生活中最需要的渴望往往不能带给你幸福 ,反倒把你引向更大的失落和失望。原因一:童年父爱的失落出生于幼年丧父 ,或父母离异的单亲家庭。心理分析 :由于她在潜意识里一直渴望一个父亲 ,当她寻找爱情伴侣时 ,也就很难屏弃自己的原始渴望 。她没有和父亲同处的经验 , 她对父亲的渴望 多半来自于她的幻想 ,因此 ,现实中的真人常会偏离她的幻想而让她失望。假如她看到他时 ,觉得自己没有父爱的童年得到了补偿,那与其说她找到了爱, 不如说她找到了内心缺憾的伴侣 。 虽说补偿和爱很多时候很相似 ,但本质上它们不一样:爱是生产 ,补偿是消费 ;爱是积极 ,补偿是消极;爱是给予,补偿是索取。 爱只有在健康的人格中才能变成生产力 :你给予我爱 ,我又因你的爱而产生出更多的爱。相反,若她仅仅只把他当作内心需要的补偿 ,她就很难不堕入一味 “享受 ”补偿的偏差,以致忘记或忽略给予对方 ,因为她的人格不健全她的内心缺少爱的力量。如此一来,即使他在一开始很爱她,随着欲望的满足和时间的推移,他对她的爱也难免不流失 ;同样 ,她对他的爱也有可能因着年龄和性格的差异而发生裂变。爱的真谛不是索取是给予也许她对大男人的迷恋就在于她不想给予只想索取,果真那样 ,即使对方甘愿给予,沉湎于被爱的她也不会快乐。爱的快乐不是坐享其成而是辛勤播种的结果。原因二:多思女孩的爱情梦她对同龄男性从没有感觉,认为他们浅薄无味。 只有大男人的 熟魅力才让她心动。 她的经历 :她生性内向、敏感 、心事重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她开始为小说和**中塑造出来的成熟男人的形象所倾倒,他们深邃的眼神、神秘的微笑、复杂的过去都对她有着难以言说的吸引力。 心理分析有这样的统计 :一个多愁善感的年轻女孩,超龄大男人易于成为她的诱惑。这是因为,多愁善感往往是多思的产物:没有思不会有愁,没有思更不会有感。 问题是,女人的浪漫往往来自于她的自恋,她的自恋又加深了她的浪漫,而她对大男人的迷恋多半就是这种浪漫 的产物。 更有甚者,她的痛苦并不在恋爱本身,而在于她并不想发展恋情,却只想保持浪漫。因为,她喜欢暗恋胜于恋爱 ,她喜欢独享暗恋的甘苦胜于表白。她不过是生活在为自己构筑的梦境里。若她的恋人真的出色倒也无妨,若他根本不是她想象的那般优秀,她一厢情愿的梦想就会破灭,她自己也会因幻想的破灭而备受伤害。诚然年长的男人通常较之年轻的男人要成熟稳重,但成熟稳重度与年龄大小没有必然的正比关系。40岁的老男人可能未脱稚气,整天玩魔兽;而20岁的小男人可能已历尽沧桑,勇挑家庭重担。比如德国队的中场核心厄齐尔才22岁,却跟一个大他6岁的离婚女人相恋,厄齐尔因为有了爱情的滋润而在南非世界杯赛场上发挥超常,表现出大将风度,那个女的也因为重获新爱而忘却伤痛。爱情与年龄无关,与互相吸引的程度及彼此的幸福感有关。因此,西方人从不把老夫少妻配和老妻少夫配看做另类。
一些年轻的女孩特别钟情于比自己大很多的男人有其心理原因存在。比如,因为在她们的潜意识里一直渴望一个父亲,当她们寻找爱情伴侣时,也就偏向于找个比自己大的甚至是可以做自己父亲的老男人。
这里,探究一个“小”女人爱上“大”男人的原因或许可以帮助你认清自己的深层渴望。也许正因为这方面过于饥渴,你才会陷于偏差;或者,这方面过于欠缺,你才急于找那方面的补偿。
原因一:对父亲的感情过于深厚
有时,你对父亲的感情过于深厚,也会造成你日后对大男人的青睐和偏爱。这是因为,漫长的童年旅途中,你习惯了父亲的放纵和娇宠,也习惯了自己对父亲的撒娇和任性,你一味地缱绻在随心所欲的任性里,虽然你的年龄已经进入成年,你的思维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或许你在工作上可以进入 社会 角色,但在感情上却难以步出童年的世界,一旦你心中萌发了爱的火种,你习惯的行为方式必然把你引向一个和你父亲颇为相似的大男人。
客观地讲,一个年轻女孩和一个大龄男人生活未必不幸福,但前提是你必须有爱,并懂得以真换真,以爱付爱。假如对方对你付出真爱,而你却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完全要他服从你的脉搏,如此不平等的爱恐怕难以维持,甚至你们的关系也会发生冲突或裂变。
原因二:童年父爱的失落
由于你在潜意识里一直渴望一个父亲,当你寻找爱情伴侣时,也就很难屏弃自己的原始渴望。又因为,你没有和父亲同处的经验,你对父亲的渴望多半来自于你的幻想,因此,现实中的真人常会偏离你的幻想而让你失望。
假如你看到他时,觉得自己没有父爱的童年得到了补偿,那与其说你找到了爱,不如说你找到了内心缺憾的伴侣。虽说补偿和爱很多时候很相似,但本质上它们不一样:爱是生产,补偿是消费;爱是积极,补偿是消极;爱是给予,补偿是是索取。
假如你长期生活在渴望父爱的幻想中,走出童年阴影势在必行。因为,只有走出童年的阴影,你才能面对未来的生活;只有摆脱幻想的困扰,你才能找到自己的喜好,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方面的渴念必然带来另一方面的压抑。也许你和旁人一样需要同龄人的开朗、朝气和热情,那么,忘掉童年的不快吧,一旦你走出童年的阴霾,会发现屋外是一片阳光。
原因三:和年轻男孩失恋后,寻求大男人的保护
出于报复或是退守,你再也不敢跟那些年轻而不负责任的男孩来往,你说,他们都不成熟,你相信只有真正成熟的男人才能给你安全感,于是,你选择了一个几乎可以做你父亲的大男人。但是经历了失恋的伤痛后,一个执著感情的女孩似乎很容易发展南辕北辙的变迁;从前的你想找一个你爱的人,眼下的你认为找一个爱你的男人更实惠、更合算。如此一来你难免不堕入以利益代替爱情的陷阱,一旦生米煮成熟饭你会发现,尽管他待你无可挑剔,可你还是若有所失。
也许你对大男人的迷恋就在于你不想给予只想索取,果真那样,即使对方甘愿给予,沉湎于被爱的你也不会快乐。爱的快乐不是坐享其成而是辛勤播种的结果。一旦你学会了播种爱,也许大男人的魅力也就减弱了。你要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收取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
原因四:多思女孩的爱情梦
西方有这样的统计:一个羸弱、多思的男孩易于爱上一个成熟的大女人。同样,一个多愁善感的年轻女孩,超龄大男人也易于成为她的诱惑。这是因为,多愁善感往往是多思的产物。没有思不会有愁,没有思更不会有感。问题是,女人的浪漫往往来自于她的自恋,她的自恋又加深了她的浪漫,而她对大男人的迷恋多半就是这种浪漫情怀的产物。
更有甚者,她的痛苦并不在恋爱本身,而在于她并不想发展恋情,却只想保持浪漫。因为,她喜欢暗恋胜于恋爱,她喜欢独享暗恋的甘苦胜于表白。她不过是生活在为自己构筑的梦境里。若她的恋人真的出色倒也无妨,若他根本不是她想象的那般优秀,她一相情愿的梦想就会破灭,她自己也会因幻想的破灭而备受伤害。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完全地自闭,或许在梦境里你和他无法幸福,但梦总有醒来的时刻,人总有长大的一天,与其等到那时悔恨过去,不如面对现在,珍惜自己。或许你多思早熟屡屡爱上大男人都不是错,只要你知道自己是谁,要什么,怎么做,你就能掌握自己的生活和脉搏。
END 作者:铭远 感谢大家的关注,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 情感 问题,不知道怎么处理,可以私信我,跟我谈谈你心事。
说到小说的雅与俗,我想专门谈谈金庸的小说。
中国的小说起源于说书,并不是什么高雅的事物。高雅的人当时都去写诗了。所以,小说自古以来地位低微,是“小道”、“小技”,就连小说的作者本人,都羞于提及自己的写作,这就直接导致包括四大名著在内的白话小说,作者几乎都是存疑的。多数人说《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但也有人认为证据不足,作者有可能是曹雪芹的父亲,或者别人;很多人认为《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但也有很多人认为不是。《水浒传》、《西游记》也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这些著名的小说,到现在都没弄清真正的作者是谁,就在于小说在古代是没有地位的,即便有人写了,也很少把作者的真实姓名署上去——说书、演戏、写小说,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不仅不能望重士林,甚至还会损及自己的声名。
这种局面现在已经彻底改观,文学界近年领风骚的多半是小说家,但不等于说小说就成了多优雅的文体了。
说到底,小说还是俗物,也是和俗生活紧密相连的。小说贴近日常生活的末梢,既描写人生中吃喝玩乐、喜怒哀乐的场景,也记录个体的经历、遭遇和命运。一个没有俗生活之经验的人,往往写不好小说。曹雪芹如果没有大户人家的生活经验和成长记忆,他是写不出《红楼梦》的;张爱玲如果没有对旧上海市民生活的精细观察,也是写出她那些世情小说的,她说自己“对通俗小说一直有一种难言的爱好”①,并称自己从小就是小报的忠实读者,她觉得小报“有非常浓厚的生活情趣”②,这些其实都构成了张爱玲的写作资源。因此,小说不应该拒绝俗事、俗生活,相反,只有以俗生活为底子,作家才能把一种人生写结实了。古人云,“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这话说的就是小说,而非诗歌。所谓“文不能通而俗可通”,更是说出了小说的实质,把小说名之为“通俗演义”,恐怕亦因此而来。
关于文学的雅与俗之争,由来已久。多数人的内心,可能都会有一种向往世俗的冲动,俗只是不高尚而已,它的存在,并无什么罪过。给俗文学应有的地位和正确的认识,也有利于文学的发展走向多元、丰富。文学史不会因着写了张恨水和张爱玲,就变得俗气了;也不会因着写了金庸,就降低标准了。对俗文学一脉的正视,只会使中国文学的版图变得更加完整。梁启超曾说:“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各国文学史之开展,靡不循此轨道。……自宋以后,实为祖国文学之大进化。何以故?俗语文学大发达故。”③这当然是夸张之辞,假若梁启超真这么认为,他就应该认可《红楼梦》、《水浒传》等小说的价值,可他事实上是否定的,可见,何为俗语文学,至少梁启超本人在当时的认识是不明晰的。
但金庸的小说,一直是被纳入俗文学范畴的;对他的接受与传播,倒称得上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一大进步。
其实,金庸的小说既是通俗的,但也有通雅的一面。他用了很多传统的叙事形式,可也吸纳了不少新文学的写作手法。譬如,韦小宝这个人物形象,就受了阿Q这一形象的影响,但韦小宝性格的丰富性,是超过阿Q的——他未必有阿Q这种深刻的概括性,但比起阿Q形象的过于漫画化,韦小宝的形象要真实、生动、饱满得多,尤其是他把妓院哲学和皇宫哲学统一于一身,确实成了许多中国人的精神缩影。除此,金庸还接受了西方文学的影响。譬如,《射雕英雄传》中,郭靖为欧阳峰的蛤蟆功所伤,在牛家村的暗室里面呆了七天七夜,外面的世界经历了多少风险,几乎每时每刻都有各色人物登场,惊心动魄、命悬一线,这种写法,就受了西方戏剧的影响。戏剧的特点就是要在非常有限的舞台,把各种冲突、各色人等都集中在一起出现。
这些,都是一般通俗小说所没有的,是艺术性很强的一种叙事方法。
然而,也不必否认,金庸小说里有很多俗文学的因子。我和金庸有过接触,也曾当面问过他,他本人从不讳言说自己的作品是通俗小说,也不讳言自己写小说是为了娱乐大众。金庸曾是《明报》的创始人和负责人,他不能让报纸陷入危机,不能让报社的员工惶惶不可终日,把报纸办好、把读者吸引住是他的责任。他的小说最初放在报纸上连载,也是出于这个目的。做过报纸、看过连载小说的人都知道,没有很强的故事性,没有人物命运的强大吸引力,要读者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追读下去,是很困难的,而金庸做到了。金庸之后,直到现在,内地都还没有真正诞生能写好连载小说的作家,因为连载小说并不好写,他对讲故事的艺术要求是很高的。金庸在写连载小说的同时,还要办报纸、写社论、管理报社,是非常忙的——有意思的是,一个人的创造力,往往越忙就越能迸发出来。所以不要否认俗文学的生命力,不要将俗文学看得那么不堪,往远说,《诗经》、宋词在当时迹近于通俗文学,往近说,《红楼梦》在它那个时代也是俗文学,但今天却已成了高雅文学的代表,以至于张爱玲说,也许有一天我们将会读不懂《红楼梦》。这并不危言耸听,今日的我们,要读懂《红楼梦》里的诗词歌赋、人生情怀,又谈何容易?
可是,雅与俗之间,并没有不可跨越的鸿沟。昔日是俗小说的,今天可能成了雅文学,当年堪称雅文学的(如文言小说、诗化小说),今日若再以此为小说的新作法,则可能沦为庸俗之举。金庸的小说之所以争议大、影响大,和他的写作兼具这种雅俗品格不无关系。
但凡是俗文学,几乎都有类型化的特征,金庸小说也不例外。我简单列举几个类型化的故事模式,大约就可知道金庸小说的一些写作特色。
譬如,生身父亲的缺席与精神父亲(师傅)的设置。金庸的小说里面,主人公基本上是没有父亲的,郭靖、杨过、小龙女、令狐冲、韦小宝、张无忌、袁承志、陈家洛、萧峰等,要么生下来就没有父亲,要么少时父亲去世,要么父亲装死,处于隐匿状态——如慕容复、萧峰,都有父亲,但父亲一直假死,没有出场,这和没有父亲并无两样。郭靖、袁承志等人,知道父亲曾经是堂堂男子汉,杨过年长后知道父亲是一个坏人,韦小宝干脆连自己的父亲是谁都不知道。
父亲的普遍缺席,就为主人公的成长建立起了另外一种可能性,作为无父的一代,他要具备独立担当的精神,同时,师傅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就扮演了“准父亲”的角色。当生身的父亲彻底退场,影响主人公精神、塑造主人公人格的便成了他的师傅。所以,金庸小说中的主人公,几乎都是由师傅教育长大的,他们在精神谱系上,更接近师傅,而不是血缘意义上的父亲。就连韦小宝这种玩世不恭的人,对他的师傅陈近南也是存有真感情的,所以,陈近南在海滩被杀害的时候,小说这样写到:
韦小宝哭道:“师父死了,死了!”他从来没有父亲,内心深处,早已将师父当作了父亲,以弥补这个缺憾,只是自己也不知道而已;此刻师父逝世,心中伤痛便如洪水溃堤,难以抑制,原来自己终究是个没父亲的野孩子。④
这是韦小宝难得的动情之时。他本没有父亲,而师傅是有民族大义的男子汉,跟从这样的师傅,让他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有了一个归宿,如今师傅死了,他的精神便无处皈依了,自己终归还是没有父亲的野孩子。一个孤儿,一个漂泊者,一旦师傅作了他的精神导师之后,就为他的人生选择敞开了多种可能。他在精神成人的过程中,师傅的影子就会一直坚定地存在,像令狐冲,他后来即便识破了自己师傅的狰狞面目,但在内心,也终究难以和他撇清关系。
而且,金庸笔下的主人公,师傅往往不止一个;有很多师傅,就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种价值在他身上交汇、激荡的可能。比如郭靖,最早跟江南七怪学武,后来跟洪七公学降龙十八掌,这些师傅都是正派人士,郭靖的侠义情怀基本上是从他们而来。但郭靖后来又学了九阴真经,还学了黄药师等人的武功,正与邪的界限就不那么清晰了,这也使得他对邪派人物也往往存一份同情和尊重;杨过学过全真教的武功,也是古墓派的传人,还练过欧阳锋的蛤蟆功;令狐冲师出华山这一名门正派,但他后来还学了独孤九剑、吸星大法;张无忌的武功底子是武当派的,他后来也学了七伤拳、乾坤大挪移,等等。也就是说,在他们成长、练武的过程中,每一个师傅的出现(无论是现实中的,还是秘籍里的),都代表了一种价值观,一种精神信念,不同的价值观相冲突、融合,必然会扩展这个人的心胸和视野,最终使他实现对正与邪之界限的宽广理解。最典型的是张无忌,父母是一正一邪,他自己的武功也亦正亦邪,而正是他这种特殊的存在,才得以最终消弭六大门派与明教之间的宿怨。这种以师傅为精神父亲的角色设置,里面有一种模式化的东西,但金庸写出来,并不雷同,而且各有各的创造,这也是他区别于别的武侠小说家的地方——在众多当代武侠小说家中,金庸是自我重复最少的一个。
又如,女性对男性的引领和改造。在金庸小说里,男主人公往往出身名门正派,刚开始都比较正统、木讷、老实,但他所遇到并钟情的女子,却几乎都是“小妖女”:郭靖刚遇到黄蓉时,黄蓉曾被江南七怪称为“小妖女”;张翠山遇到殷素素时,殷素素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妖女”;张无忌遇到赵敏时,赵敏是江湖人士闻之色变的“妖女”;令狐冲遇到任盈盈时,任盈盈是日月神教的圣姑,下手狠毒,也是一个“妖女”;而袁承志遇见的温青青,也近乎“妖女”,就连杨过遇见的小龙女,其言其行,在常人看来,也与“妖女”无异。为何总是出现这样一种模式——名门正派的男子,总是与来自邪派或者不为江湖正派所容的女子发生情感的纠葛?很显然,情感的纠葛,目的是为了昭示正派与邪派之间的冲突,有冲突,故事才有看头,命运才会曲折。
“小妖女”当然是代表一种革命性的、非正统的价值,她可能蔑视那些僵硬的公义观念,也可能对正邪之分不以为然,比起国家、民族大义,她们更多的是在乎自己的感情,渴望实现自己的个人幸福。就连外表和手段都看起来刚毅、坚强的赵敏,喜欢上了张无忌之后,也忍不住如此表白:
管他甚么元人汉人,我才不在乎呢。你是汉人,我也是汉人。你是蒙古人,我也是蒙古人。你心中想的尽是甚么军国大事、华夷之分,甚么兴亡盛衰、权势威名,无忌哥哥,我心中想的,可就只一个你。你是好人也罢,坏蛋也罢,对我都完全一样。⑤
连郭襄这样颇具侠义、磊落之风的奇女子,想起杨过的时候,也不禁叹到:
便是凿刻在石碑上的字,年深月久之后也须磨灭,如何刻在我心上的,却是时日越久反而越加清晰?⑥
这可能就是男性与女性的根本区别:男人想的多是军国大事,女性想的却多是“你心中舍不得我,我甚么都够了”(赵敏对张无忌说的话)。但是,一个正派男儿,在观念上接受了非正派的女性为自己的爱慕对象后,就意味着他的价值视野渗透进了新的因素,他的命运也可能随之发生逆转。那么老实的郭靖,碰上黄蓉,也开始想望快意江湖的日子,而常常忘记师傅交下的大事;张无忌是嫡传的武当弟子,遇到江湖死敌、朝廷郡主赵敏,无论处境如何矛盾、痛苦,他也放不下对她的挂怀,最终还是选择了为赵敏画眉;张翠山所爱上的殷素素,一出手就杀了七十多人,这在正派人士看来,是万恶不赦的了,所以,张翠山携妻儿从冰火岛回到武当山时,心中忐忑,他对师傅张三丰说,我娶的妻子不是名门正派,她是天鹰教教主的女儿,而且之前也来不及告知您老人家。接下来,张三丰说了一段话,可以作为关于正与邪之观念的一种豁达看法:
为人第一不可胸襟太窄,千万别自居名门正派,把旁人都瞧得小了。这正邪二字,原本难分。正派弟子若是心术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⑦
原来是正邪势不两立,但因为在情感上有了正与邪的遇合,正邪对立的价值观念也就相应地受到了冲击。邪派女性的任性、美丽与坚贞,反而照出了正派人士的保守、僵化和腐朽,由正派人士所建立的江湖秩序,也就随着各种价值观的融合,而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
在这种江湖秩序的裂变过程中,最具革命性的人,往往不是男性,而是女性;甚至在革命和颠覆的过程中,男性经常是处于被动的境地,他是被女性引领着走的,他的很多价值观的形成,也是由女性所塑造的。⑧没有黄蓉,郭靖无从学得那么好的武功,他也必定守不了那么久的襄阳;没有任盈盈,令狐冲无法应对那么险恶的江湖风波;没有赵敏,张无忌难以一次次在险境中化险为夷——当这些男主人公茫然失措的时候,总是女性出来为他们解忧,并告诉他们该如何行,事实上,女性是扮演了男性的另一个精神导师的角色。这也是金庸小说的深刻之处。
除了这些比较明显的父与子、男与女、正与邪等类型化模式的设置,金庸小说中还有很多畅销书和通俗小说所必须的一些元素,比如复仇主题,比如武功秘籍的得与失,比如成长过程中的危机与机会等。有一些甚至是很离奇的,比如杨过与小龙女的分分合合,看起来很不合常理,但金庸能够在小说中把它写得合乎逻辑、情理,这就是一种功力。比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可能算是金庸小说中最笨的主人公了,练武的时候,手脚比他的头脑灵活,练会了也不知道是怎么练会的。刚开始,洪七公是抵死不愿收他为徒的,他喜欢郭靖的人品,但一想到自己的徒弟如此之笨,就怕被江湖人士笑话。仅仅因为黄蓉厨艺高妙,才骗取了他的降龙十八掌;郭靖在桃花岛迷路被囚禁,碰到周伯通,无意中学会了九阴真经;黄蓉受伤,本是一次灾难,但是碰到一灯大师,又使郭靖学得了九阴真理的总纲,还了悟了一些一阳指的高妙。这种危机和机遇并存的成长历程,在金庸俗小说中也很普遍,譬如杨过,如果不是断了一臂,恐怕也学不成绝世武功。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那么多的苦难,但是也有那么多的机会。
这些,都是通俗小说中常见的类型化母题。所以,在金庸小说中读到一些情节的重复、人物命运的相似,并不奇怪。但金庸的高明在于,他并不满足于俗文学的路子,而是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地把俗文学进行雅化,使俗文学也能兼具雅文学的风格,并使之承载起一个有人生况味的精神空间。
通俗小说的雅化,是金庸小说的一大特色。所谓的“雅化”,不仅仅是指作品中对诗词、琴棋书画这些传统文化因素的运用,更是指金庸小说中浸透着中国文化的精神,有很多人生的感怀,甚至还有罪与罚、受难与救赎式的存在主义思想,这些都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所有的。
先说金庸小说中的中国文化精神。以金庸小说中的侠客形象为例,就知道他是如何在自己的小说中诠释中国文化中的儒、道、释思想的。金庸笔下的侠客,大概可分为三类:儒家侠,道家侠,佛家侠。早期金庸多写儒家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儒家精神的底蕴,因此,郭靖明知道襄阳守不住,但他还是要守;还有陈家洛、袁承志、萧峰,虽然也有灰心、归隐的思想,但其壮年,却一直是带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抱负,只要是为国家、民族,就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到中期以后,金庸大量写到道家侠,那种以抒发个体性情、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的侠客,比如杨过,什么家国民族大事,都不能和他的姑姑相提并论,他觉得和自己相爱的人厮守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比如令狐冲,他根本不在乎江湖的权位,尽管做了华山派、五岳派的掌门人,他所在意的也更多是个人的情感、自由的生活和武学的境界,他喝酒、弹琴、高谈阔论,想念自己所爱的人;比如张三丰,一生冲淡平和,不争不怒;比如张无忌,已经做了明教教主,明教得天下,他也就是皇帝了,但他最后宁可退隐江湖,去为赵敏画眉;比如段誉,做了皇帝,心里也忘不了他的神仙姐姐。他们的有为之身,都存着无为之念。除此之外,还有佛家侠,就是那种有宽恕之心、悲悯之心的侠客,以少林和尚为代表。
这些影响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思想的儒道释文化,无论社会哪个阶层的人,哪怕他没有读过任何中国文化的典籍,但只要生活在中国,他的血液里就一定流着这几种文化的因子。只是,多数的人无法领会何为儒道释文化,金庸则通过这些侠客形象的塑造,把这些文化的精髓通俗化、感性化了。这有利于一般读者理解中国文化的特性。正如我们读杜甫的诗,会看到儒家士大夫担当的精神;读李白的诗,可以读到老庄思想中的自由心性与个性飞扬的东西;而读王维的诗,却能领会到一种禅境。
金庸小说中的儒道释这三种侠客形象,基本囊括了中国人生的各种方面。中国尽管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国家,但在每一个人身上,其实都有儒道释思想的多重影响。也就是说,中国人的人生观是立体的,多层次的。比如在一些单位,某些人觉得自己升迁有望的时候,都想立德、立功、立言,都想干一番事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充满抱负、理想,这就是儒家精神。快到退休的时候,很多人就都成了道家的信徒了,开始劝人不要太在意现实的功名,关键是要内心活得充实、自在。再往下活,再经历人生一些变故,一些挫折,看多一些生离死别,可能佛家的思想就在他身上占上风了,他会觉得一切都是空,看穿一切。几乎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有儒道释思想对他的影响,所以,中国人的人生观是有弹性的,他很少会一条路走到黑,会在一颗树上吊死。即便他在现实中碰壁了,我们还可以写字、刻章,即便这些都觉得没有意义了,他还可以遁入空门,削发为尼什么的。儒道释一体的思想结构,使中国人更看得开,也不轻易因思考活着的意义问题而自杀。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痛苦的自我消解机制,所以,以儒道释文化来诠释侠客的精神、映照中国人的人生,这是一个很深刻的视角,它也是金庸小说雅化的标志之一。
金庸小说还具有存在主义式的人生思想。他对人生的观察与感叹,常常引发读者深思。《射雕英雄传》的最后,郭靖要忘掉武功,他沉思一个问题:“我是谁?”包括欧阳锋也曾追问“我是谁?”这是典型的存在主义式的诘问。成吉思汗死前,念叨的是“英雄,英雄”,他想到自己战绩卓越却白骨累累的生涯,于是在纠结与不解中走向死亡。在《神雕侠侣》里,郭襄对杨过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杨过爱着小龙女,小龙女爱着杨过,他们的世界容不下任何他者,郭襄最终只好在心思浩渺中,骑着小毛驴独自在江湖上游荡,这是一幅多么感伤的图景:
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叶,树巅乌鸦呀啊而鸣,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泪珠夺眶而出。⑨
小龙女中了毒针,无药可医,她将人在世间比作去而复来的雪花来宽解杨过,达观、通透,心如止水,这是多么深的人生境界:
这些雪花落下来,多么白,多么好看。过几天太阳出来,每一片雪花都变得无影无踪。到得明年冬天,又有许多雪花,只不过已不是今年的这些雪花罢了。⑩
《倚天屠龙记》里,小昭在海上的小船上,对张无忌等人唱的歌也充满人生的感悟:“到头这一身,难逃那一日。百岁光阴,七十者稀。急急流年,滔滔逝水。”“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还有在光明顶上,明教众人在面临覆灭时所唱的歌:“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惟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就连正派人士听了,都感慨说,原来明教创教的人也具有大仁大勇的人间情怀。
——以上这些作品的片段,贯彻着金庸对人生的深思,也能让人觉得人活着的悲苦和孤立无援,正如江南四友之一的黄钟公在自绝前所说,“人生于世,忧多乐少,本就如此。”——这些都是存在主义式的思考,表明人生就是一个受难的过程,这点是比很多纯文学作品都要深邃得多的。
最有深度的也许是《天龙八部》。它里面隐藏着很深的中国式的罪与罚思想,用金庸的朋友陈世骧的话来说,是“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也就是说,这部小说里的人,都蒙受着巨大的冤屈,而这部小说里的情感,也几乎都是孽缘。很无辜,也很惨烈。譬如,萧峰曾立誓,终生不杀一个汉人,但聚贤庄一战,他杀了很多汉人,后来他甚至还亲手打死了自己最爱的姑娘阿朱,你说冤不冤?虚竹一门心思想做一个标准的和尚,结果被逐出少林寺,而恶人慕容复、萧远山,最终反而可以在少林寺终老,你说冤不冤?段誉喜欢上的女子,是自己的亲妹妹,再喜欢一个,还是自己的亲妹妹,你说冤不冤?而萧峰对阿朱,游坦之对阿紫,阿紫对萧峰,王夫人对段正淳,康敏对萧峰,木婉清对段誉,无一不是孽缘。每个人生来似乎就是有罪的,他的人生不过是在受难,不过是在赎罪,在这样一个望远皆悲的背景下写人性,就会发现人性和生存本身,其实也是一个无法解决的困境。
这种人生情怀、哲学思考,都不是通俗文学这个帽子可以涵括得了的。显然,金庸小说的内涵,比之前所有的通俗文学都要深切,他的小说,在讲故事和人物关系的结构上,借鉴了通俗小说、类型小说的技巧,但他的精神思索,却并不俗,甚至还有非常高雅、深刻的一面。他的小说不是没有毛病,雷同的地方也不少,过分离奇而背离情理的情节时有出现,一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因过分漫画化而显得简单了,但总体而言,金庸的创造力是旺盛的,尤其是他在俗小说的壳里张扬文雅的中国文化精神这点上,有很独到的实践,我们不可忽视。
这令我想起陈平原的一个观点:“通俗小说与严肃小说(或称探索小说、文人小说、高雅小说)的对峙与调适,无疑是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发展的一种颇为重要的动力。”11它们之间的对峙,固然有着艺术趣味的根本差异,但它们之间的调适,也使得小说的审美空间发生了裂变,并刺激了一种新的小说美学的生长。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如余华的《鲜血梅花》)和二十一世纪的谍战小说(如麦家的《风语》),都套用了武侠小说的一些模式或情节,就可看出,所谓小说的雅俗边界,在作家眼中早已消弭,相反,彼此的影响,反而成了小说变革的一种动力——在当下网络小说中的种种新型写作里,也几乎都能看到武侠小说对它们的影响。
这样的雅俗调适,赓续了小说的本源,并复原了小说本应有的大众面貌,它不仅没有弱化小说的艺术性,反而为小说如何走通一条“雅俗同欢,智愚同赏”(李渔语)的叙事道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证。在这个过程中,金庸小说的传播及其文学地位的确认,显然具有标志性的意义。12
注释:
① 张爱玲.《多少恨·题记》,见《张爱玲文集》第二卷,第266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
② 张爱玲:《纳凉会记》,吴江枫记,载《杂志》第15卷5期,1945年8月。
③梁启超:《小说丛话》(署名饮冰),转引自《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第8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④ 金庸:《鹿鼎记》(五),第1493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⑤ 金庸:《倚天屠龙记》(四),第104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⑥ 金庸:《倚天屠龙记》(一),第5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⑦ 金庸:《倚天屠龙记》(一),第291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⑧ 这方面更全面的论述,可参见宋伟杰《从娱乐行为到乌托邦冲动》一书的第三章,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⑨ 金庸:《神雕侠侣》(四),第130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⑩ 金庸:《神雕侠侣》(三),第96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
11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第9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