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都知道谭松韵,外号小七姐姐,人美心善,作品也越来越多,割弟机一般的存在,协作的艺人各个都是男神级别,小鲜肉,小奶狗,跟任何人搭都配一脸的少女脸。这不谭松韵的新剧开机,屡次传出路透相片,让人好生等待。
谭松韵的早期经历这个90后女孩20岁出道。她这10年阅历了太多的辛酸。谭松韵出生在四川一个幸福的家庭。幼小时候就长得机灵心爱,给予了爸爸妈妈特大希望。为了将她培养好,很小的年岁就被爸爸妈妈送到舞蹈学院学习跳舞。跳舞不仅能够训练吃苦精神,并且能够提高气质。总之爸爸妈妈把最好的给予了谭松韵。
谭松韵是一个特别懂事的女孩,为了不辜负爸爸妈妈的希望,考入了北京**学院。通过接受专业学习,结业之后开端接触表演。出演的首部电视剧是《好好过日子》。圆圆的婴儿脸,治愈系的笑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形象。15岁的年岁正式踏入演艺圈。不过之后的开展没有那么顺利,毕竟这个圈子历来不缺有实力的人。再加上谭松韵其时比较腼腆,戏路就比较窄了。
之后的几年时间里,出演的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角色。直到20岁她才在《甄嬛传》里扮演淳贵人。其时她比较害臊,特别见到自己崇拜的明星孙俪,更是严重的不会说话。尽管这部剧里谭松韵的戏份不多。可是一张娃娃脸和剧中形象毫无违和感,给观众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形象。
后来还当上了主角,2016年跟刘昊然出演校园剧《最好的我们》。她在剧中扮演乐观大方,热心体贴的耿耿。凭着这部剧获得了最具潜力艺人奖,一时间很多人知道了这个古灵精怪的女孩。《最好的我们》打开了她的戏路。后来跟圈中多位青春活力的少年一块协作。比方吴磊、杨洋、熊梓淇等等,还被称为“男神收割机”。
经历了风风雨雨、终于见到彩虹。谭松韵的成名只有自己深知其中的不易。关于这样的谭松韵你们喜欢吗?
新戏挑战大女主角色她有一部都市爱情题材的新剧正在拍照的过程中,就是《请叫我总监》。不过这部剧中谭松韵扮演的角色年纪跨度比较大,从大学到职场再到总监的方位,她用了多年的时间才艰难地爬到了自己理想的方位。不过她之前在《以家人之名》中同样是有着大年纪跨度,并且每个年纪层的演绎都很到位。
《请叫我总监》这部剧就因为拍照路透引起过网友的高热度评论。从路透中可以看到她长发散落行走在校园中,清爽利落的装扮让她散发着成熟女性的温顺气味。不过不少网友都戏说这不是总监,而是知性温顺学姐。从开端拍照这部剧就吸引了网友的眼球,能够说是未播先火。
另外《请叫我总监》这部剧讲述的是谭松韵扮演的宁檬她的愿望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投资人,可是上班以后的工作是总裁的帮手。与自己巴望的职位不仅相差甚远,还遭到腹黑总裁对她愿望的贬低,所以她离任之后加入了投行,并敞开了打怪晋级的道路。
这个过程中她面临着很多的考验与窘境,而这时暗中观察着宁檬的男主用自己广博的见解为她指点迷津。在这个过程中,宁檬重现知道到了男主温顺心爱的一面,两人走到了一起。从故事设定上来说,《请叫我总监》仍是没跳出霸道总裁爱上职场菜鸟的设定。不过职场菜鸟在不断成长,不知道谭松韵会把职场女精英演绎出怎样的风格来呢。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这里,不知道你们是怎么看这件事情的呢,把你们不同的意见留言评论吧,我们一起来讨论。
刘骐鸣
刘骐鸣,男,1971年12月生于四川,199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1995年起先后任教于阿坝师专艺术系和西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1995年毕业于英国大卫·史密森油画材料与技巧研究班,200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硕士研究生班。目前生活在北京,主要从事绘画、影像、行为、装置以及网络互动作品创作。并致力于艺术品慈善活动。其作品的关注点集结于历史记忆,令人印象深刻。
中文名:刘骐鸣
国籍:中国
出生地:四川
出生日期:1971年12月
职业:跨界艺术家
毕业院校:四川美术学院
代表作品:《敏感词》,《给你我的272个日夜》等
展览简介
个展
2013年《#浮云计划#@刘骐鸣个展》,STUDIO67艺术空间,新加坡。
2013年《刘骐鸣(39998595,116507515)_·人体测量》,草场美术馆,北京。
2013年《给你我的272个日夜》,刘骐鸣独立艺术项目,STUDIO67艺术空间,新加坡。
2008年“一根线”刘骐鸣个展,视·巅峰艺术空间,北京。
2008年和而不同,艺公馆,北京。
2006年出境,PasingerFabrik,慕尼黑。
2001年刘骐鸣油画展,中鼎画廊,台中。
1995年(出)氡氚(入)油画展,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联展
2014年
传递一块砖圈子当代艺术中心深圳
“可塑的身体”艺术邀请展当下艺术中心北京
艺术探险世界文化发展北京代表处北京
2013年
跨越大洋——中国艺术家当代作品展委内瑞拉国家博物馆加拉加斯
2013时间重启——中国当代艺术展崇礼艺术厅北京
2012年
“愚人码头”上海国际现场艺术节上海
“园林·现场”首届苏州国际现场艺术节苏州
身声吸息——首届锦溪古镇国际现场艺术节锦溪
“听说-hearsay”展798艺术区北京
贝纳通艺术项目北京艺门画廊意大利
第十三届OPEN国际行为艺术节空间站北京
开仓纳粮·2012艺术粮仓当代艺术展齐盛当代艺术博物馆成都
“其实我已等了你很久”和颐798艺术项目北京
2011年
中国当代艺术展委内瑞拉当代艺术博物馆,加拉加斯。
陆川收藏展川空间北京
《“4_”》展北京
数字时代菲尼克斯
2010年
“10元”艺术活动网络+现场实验展览北京
“隐相”中国当代艺术展尼斯
“敏感词”网络+现场行为实验展北京
“暖冬”计划北京艺术区
季艺公馆北京
《28种36例》实验影像互联网放映示北京
2009年
艺术巴黎博览会巴黎
近历史——中国当代艺术展,法国图尔城堡美术馆
大家一起玩原色生活画廊北京
经验/惊艳:中国当代艺术展丰锋艺术机构北京
“混合与分享”CC综合艺术展映艺术中心北京
《512以新建小学为例》纪录片互联网展示北京
《飞》实验影像互联网展示北京
《后天》实验影像互联网展示北京
2008年
尝试要记住奥沙画廊香港
反常态喜画廊北京
重建中国维吉尼亚米勒画廊迈阿密
白色诱惑喜画廊北京
“共同渡过”中国当代艺术界赈灾义拍北京
中国当代艺术展歌剧画廊香港
“中国情境”当代艺术展JW艺术中心北京
2007年
“传承与超越”1976—2006四川画派学术回顾展文化部北京
“JIN”2007当代艺术展首都师范大学美术馆北京
“重启·索家村”国际艺术营展北京
“反向运动”当代艺术展北京
环铁国际艺术展北京
“浑搭”12人联展纽约艺术空间北京
春暖花开798画廊北京
向背炎午空间北京
2006年
红色年代杭州
新极少主义概念展纽约
2005年
上海·绵阳美术交流展上海
“源自缘起”8人油画展绵阳
2004年
四川省暨成都油画大展成都
2003年
四川省高校美术教师作品联展成都
2001年
存在·迁徙成都
1999年
瞬间:二十世纪末的中国艺术芝加哥
1998年
全国师范院校美术教师作品展辽宁
四川省美术作品展二等奖成都
1997年
都市人格四人艺术邀请展上海
中国油画海外巡回展东南亚、欧洲
1996年
高原红艺术工作室文献展成都
评论文章
留住个人的历史记忆
——谈刘骐鸣油画作品
王林
在一个只推崇集体主义的社会中,即使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极易受到污染,当“人”变成“民”的时候,个人往往被排除在外。对中国封建主义文化传统而言,民和君相对,所谓“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之重要在于它是君王统治的基础。这里有一个我们判断当今社会是否真正进入现代化的前提,即个人自由的优先权在社会体制和社会生活中的实现程度。宪法规定了每个公民的民主权利,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却根本无法实现。公民权名存实亡的现状,对中国人的精神心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当我看到刘骐鸣把自己作品的关注点集结于历史记忆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感动的。
刘骐鸣从个人记忆的角度切入历史,无论是以年号为题,还是“革命样板”、“反恐精英”、“奥运畅想”等等以历史叙事为契机的作品,画家都没有对政治历史事件进行直接描绘。他总是用心理象征的手法,去叙说自己对于正在消逝的历史记忆的某种感触。
这是诗意化的历史与历史化的诗意。
刘骐鸣的画面是空旷而寂寥、静谧而辽远的。他总是用灰暗的色彩——灰蓝、灰绿、或者是灰灰的淡红色——来构成朦胧的、含混的背景,甚至就是云水相接的画面本身。这中间有云水的波澜,有白日的晕辉,其间时隐时显的是典型的政治符号天安门。这种中国古典城楼出现在云水之间,有一种仙山琼廊的意象,为画家营造超现实情境增添了虚无缥缈的诗意。同时也以其政治象征,暗示出个人叙事的历史针对性。
画家对人的描绘是远距离的,空间的渺小与时间的消逝相互沟通。无论他们是在行走、在游弋,还是在做着运动的姿式、在树枝绳索上悬垂,画家有意利用透光的背景把他们画得如同剪影,轻薄、微小、飘浮,无根无源,无倚无靠,无始无终,无奈而又宿命。刘骐鸣在画面流露出深深的孤独和落寞,这种情绪是现场的也是真切的。唯其如此,艺术才能作为一种揭示,以其敏感、细微的心理反应揭示出精神现实的真实。
艺术创作并不一定要以对抗、对立的方式出现,才具有对于社会现实、精神现实和文化现实的批判性。艺术创作作为个人对生活的体验,其批判价值在于以个体化艺术语言去挑战既成、既定的集体话语。刘骐鸣作品执着于个人对历史事件的精神反应与心理追忆,本身就是对抹杀历史记忆的专制权利和集体意识的否定。在画面中刘骐鸣不断甚至是顽固地使用红色点线,不仅是在灰冷色调中提示视觉注意的形式需要,其红屋顶、红绳索、红领巾、红内裤等等,都是具有能指意义的政治符号或泛政治符号,只不过画家把它们异样化,抽离于现实生活而构置起超现实体验,通过历史的片断化、个别化、零散化,让历史还原成为个人的、心灵的、小写的历史。刘骐鸣以哀婉而凄楚的诗意去触摸历史,旨在证明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其实,这句话本身就包含着对于历史的尊重,哪怕是曾经造成过巨大伤害的沉重的历史。也许这一点,正是刘骐鸣作品充满伤感诗意的原因。
谈刘骐鸣画作,令人想起当代德国画家基弗尔,他以泣血忏悔和入骨反省为德国民族二战以来的历史谱写了宏伟的哀歌。我总在想,中国画界开始有了如刘骐鸣这样低吟浅唱,流连于历史经历的作品,什么时候才能有如基弗尔一般为历史苦难发出道义强音的艺术家呢?
2008年6月15日
于四川美院桃花山侧
命悬一线
——刘骐鸣其人其画
高岭
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一根线,究竟有多长,究竟能够串联起多少赘重,又能够挑拨出多少轻盈?然而有这么一位艺术家,他却把线作为自己创作的主要题材,用一根线演绎了他的人生观和艺术观,这人便是刘骐鸣。
空间中两个物理颗粒之间的距离连接,便是线的本义,它原本无法构成一个现实之物,但在刘骐鸣的艺术中却扮演了勾连天地、承载人生的重要作用。一根纤细和轻盈的线条,为何他对此竟有如此重要的比附?这与他的本人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从中学时代起,他好像就开始承受其他同学没有的压力——他因自己对学校考试舞弊的抗议而被开除了团籍;对于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人来说,追求进步的理想受到来自所谓的组织原则和政治现实双重的打击。而当几年大学刚刚培养起他懵懂的艺术与现实的观察和表现方法的时候,毕业分配的结果再一次打击了他的艺术之梦——他被分到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师专教书。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状况和远离省会成都带来的文化信息匮乏,使他的内心充满了孤寂和无慰,他还年轻,他需要艺术,需要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于是,他在成都与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他穿梭在工作岗位的阿坝师专和成都平原的工作室之间,时间和精力的消耗终于使他做出了辞职的决定,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安心画画,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可是,随后的生活现实又一次次地让他感受到虚假和残酷冷漠的一面——朋友的鼓动使他加入到一场骗局之中;新调任学校的文山会海和规章制度令他分身无术;母亲的意外死亡让他对城乡差异的严酷现实有了切肤之痛。
他原本应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从事自己喜爱的绘画创作,但他三十几年的人生时间里,却饱受生活现实的捉弄;他原本应该在自己的画面中以激越的形象将这些苦痛宣泄出来,一吐为快,因为只有在绘画里,他才能找到人的尊严和生活的意义。但是,当我们看到他这两年来北京发展后创作的近作时,却更多地感受到一种难以捉摸的沉静和冷漠。飘忽不定、浓郁黝黑的云海深处,是若隐若现却永远挥之不去的政治权力的象征性建筑一角,从那里释放出的龙卷风和蘑菇云,作为外在政治力量的能量场,可以遮天蔽日,让日月无光,令万物萧条。经历了许多事,刘骐鸣学会了透过现象看本质,外在的约束和现实的纷争困扰,都无法引起他用手中的画笔表现的兴趣,他想要表现自己对这些压力和困扰追问的答案,想让自己站在更高的视点抓住控制现实具体世界的那只看不见的手。于是,他选择了隐喻的手法,将寓意现实之重的千层乌云与那看似渺小些微的象征性建筑符号融合在一个画面之中。一个是看似虚无却浩淼无边的大自然天象,一个是看似无机却蕴藏巨大权力能量的人工之物,这两者在绘画中的结合,只因为中国人的存在,只因为中国人的困惑,舍此,整个画面将显得空泛和乏力。
画面前景中宛若玩偶般悬吊着人物,才是艺术家最终的关注点。他(她)们赤身裸体,只留下一块遮羞的红布,在这个仿佛要吞噬一切的万丈云海之上,他(她)们似乎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机械地重复着一些早已被外力“融化到血液中、落实到行动上”的规定性动作。这些动作来自毛泽东时代的样板戏,是那个所谓“激情燃烧岁月”里人们耳熟能详的剧目,可在今天的刘骐鸣眼里,就只剩下徒有其表的动作姿态了,因为斗转星移,当年的那种空幻的理想早已荡然无存,也无人再信,而人物角色的躯壳却被艺术家保留了下来。所以,我们从画面上可以发现,这些舞蹈人物并没有过多性格特征的描绘,一切都只是一种提示性和轮廓性的。
这些机械、僵硬的戏剧性人物与高处悬垂下来的红色绳索是如此地不协调,以致于我们不能不怀疑这根绳索究竟能否拯救这些坠落之人。而事实上,这根纤纤细绳只不过是生命的游丝,它无法承受如此之多的历史和政治的重负。它是象征性的,也是暗示性的,就像有些作品中出现的红内裤、红领巾和红旗,它们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象征,也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感叹。
背景的厚重阴沉与前景的轻盈怪诞,被一根救命索连接起来,它被比附为人的生命游丝,可它是那样地纤细,何以负载生命的力量和光芒?于是,一种强烈不安的危机意识涌动在画面的上下左右,它飘忽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没有人能够真正摆脱它的控制。这是刘骐鸣内心的悲剧意识,也至少能够唤起我们观众的忧伤意识。
访谈录
2008-6-10
血色诱惑
——刘骐鸣访谈录
艺术家:刘骐鸣(以下简称:刘)
记者:曹晓光《世界艺术》杂志(以下简称:曹)
记:刘老师,看您的作品,很有意思!作品很中国化,很诗意,有一层浓郁的忧郁色彩!这和今天所流行的当代艺术很不一样!
刘:是吗?很诗意就是说很抒情了!所谓“当代艺术”是拒绝抒情的,呵呵!
记:感觉刘老师您的作品主要还是针对集权主义的反思与批判上?
刘:批判,我哪敢啊!面对强权话语,我只不过是把他们所做的事,用我自己的方式把它们呈现出来,给大家看看而已!
记:刘老师您的作品不直接描述事件,却往往使观众获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给人更多的回味,很幽默,却不调侃。可不可以谈谈您的创作思路是怎样形成的呢?
刘:幽默谈不上,但的确调侃不起来。在创作上,我喜欢以一种貌似轻松的、远距离的、静观的方式来记录,而不去直接描绘当下的生活。我认为也许当生活其中时,我们总是迟钝或模糊的。所以我总是会在一段时间后,才用一种记忆的方式去触摸曾经的生活。
记:那可以说您是一个历史题材的艺术家吗?就象《革命样板》等作品,从作品名字上看很有历史题材的痕迹。
刘:我不喜欢简单的去追述或者描写历史,因为现实本来就是历史多样化的镜像而已,过去与未来其实都在今天简单而机械地镜像重叠着!我选择具有特定时代标签的人物符号或者作品名称,其意义只有一个,通过借用其具有象征与隐寓特质的浓缩信息,传达我对当下现实生活的理解与判断!
记:您认为影响艺术创作的最大因素是什么?
刘:要说影响呀,还是那句老话——“艺术源于生活”。只是自所谓文明史以来,影响生活最大的却是政治!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象一只无形的手,控制着我们每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就如我们早已习惯了我们的生活,不觉不察,无以逃避!虽然它总是通过我们生活中一些具体的事发生着,但在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都早已习惯性接受甚至认同了。政治就是这样,就总是通过洗脑的方法,以达到让你认同并接受符合他们利益的价值观的目的。
所以,“艺术源于生活”,艺术要反映生活,就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去描绘我们看到的东西,而更需要进一步去挖掘和表现看不到的那些控制我们生活的无形东西,我想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关于“艺术的深度”的意思吧!
记:我相信,一般观众从您作品中都能感知得到,您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您认为社会责任感对一个艺术家重要吗?
刘:不是重不重要的问题,我认为艺术家首先在社会中应该是个特立独行的知识份子!社会责任感始终是衡量一个艺术家的基本标尺。“怎样做艺术”是一个方法问题,“做怎样的艺术”是一个态度问题。“社会责任感”是判断一个从事艺术的工作者是否是艺术家的基本原则。
记:这些都是在读大学以前的事?那上大学以后有没有呢?
刘:上大学时很幸运,遇到张晓刚、叶帅(叶永青)和王林等一批很优秀的老师,他们对我的影响和帮助很大。当时他们的活动也特别多,如“中国经验展”“艺术文献展”等。川美的教学也比较开放,喜欢艺术的同学总是不分系别和年级界限,经常会聚在一起讨论艺术!这样才有了我1995年毕业时,在四川美术学院举办我的第一个展——“(出)氡氚(入)”油画展。当时,面对现实与理想,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等交织的文化图景与矛盾,使我感到异常混乱与迷茫。我试图用“出入”被禁锢的尴尬状态来传达我在美术学院学习这段时间的人生感悟与艺术思考。
记:您在高原藏族地区工作那几年对您今天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呢?
刘:1995年我毕业时,来到位于四川省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县城的阿坝师专艺术系任教。梦想在这有着浓厚藏传佛教的藏羌高原地区寻找到自己的灵魂家园。但我很快发现我错了!高原的天总是蓝的,但空气却是让人窒息的。高原从来就不是文学家和政治需要而讴歌动人景观。
记:您没有想办法离开?
刘:想了,当时,我还给刚到北京工作的师兄俸正杰写信,想到北京去做职业画家。但很快得知圆明园的艺术家被驱赶的消息!于是我就在成都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这样经常奔波于阿坝高原与成都平原都市之间。
记:那一定很累吧!
刘:累,也很愉快!我在那里组织了一些活动,也得到王林老师的支持,记得当时我们搞“高原红”艺术工作室的时候,王老师还来信鼓励我要“身在边陲,当心存天下”!这句话至今还不断的勉励着我呢!
记:那您后来是怎样离开的呢?
刘:面对尴尬的宗教文化缺失与体制桎梏的无奈,我经历了五年的调离申请,但最终失败。最后以“三不要”离开阿坝师专。
记:“三不要”是什么意思?
刘:就是脱离国家体制。“三”就是中国体制中人口管理的三个枷锁,即“档案关系、工资关系、户籍关系”。
记:回到了成都?
刘:没有,回了老家绵阳市。朋友鼓动与其一起创建民办大学(四川教育学院绵阳科技城分院)。梦想通过私立办学,拯救中国教育。最后发现只是一个骗局。离开高原回到都市的一两年中,始终很惶恐,总觉得这不是自己的生活,虽然每天游走其间,却无法适应,自己始终只是一个局外人。生活像水面落叶般漂浮着。
记:就是后来我们看到您的《漂浮》系列作品的感觉!02年您又到西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任教了?
刘:是的,还做了主任。
记:“三无”身份也还能再进入体制中学校?
刘:是的,这就是中国特色!一切都是领导说了算呀!
记:既然做了主任,应该可以实现的您教育理想了吧?
刘:这是更糟糕的事!这几年我几乎疯掉了。现实的无奈与违心地谎言施教,每天机器般的条例教学,刻板地教学评估,格式化地论文,绝不允许什么创造力。一切都只要数据化、标准化!这些所谓地大学艺术教育正象一个婊子的牌坊。这是一种彻底虚假的生活。这个阶段我选择了绚丽而抽象的色调来粉饰与逃避自己的生活,结果又是一次失败。逃避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记:看来你的确不适应在体制中生活啊!所以06年来到北京。
刘:是的,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养活一家人,是很幸运的事。
记:现在应该是自由了!
刘:自由,仅仅针对身体的束缚而言吗?
记:怎么讲呢?
刘:比如去年发生在我家的一件事,2007年4月10日,我母亲在我父亲的陪同下到医院医治哮喘病,可在医院转院途中,因救护车上的氧气瓶是空氧气瓶,而使我母亲窒息致死。在事实证据都摆在面前的情况下,医院却武断地否认事实!后来在大量事实证据和众多朋友包括媒体参与的帮助下,最后医院才不得不承认一切事实。经过调解后,按中国法律中对农村户口的赔偿标准(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赔偿标准是不同的),给了四万五千元人民币的基本赔偿后,就此结束。不仅没有基本的忏悔精神,至今仍然拒绝向我们家属做最基本的人道主义式的赔礼道歉!
可笑的是,医院方真正地责任人没有一个人因此受到任何程度地惩戒。反而是当时救护车上的护士被医院开除了!原因是作为医院方的人,由于她在救护车上曾两次提醒医生氧气瓶无氧的事实,最终成为该案件的关键证人和证词之一·····
记:这很遗憾!在中国这样的事也太多了!
刘:是的,很无奈!这就是我必须面对的生活和命运。所以我也将这个展览献给我的母亲。
记:经历这么多,但您的作品并不消极,虽然伤感些,反而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希望与强烈的生命力!
刘:是呀,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高于一切!
记:您还会涉猎其他的创作方式吗?
刘:会的,我目前正准备做些与影像。任何艺术形式都有他不可替代的优点和自身的局限性,我很有兴趣去尝试一些新东西!
记:好呀!我们非常期待看到您的新作品!谢谢您刘老师。
2008年4月
——摘自《世界艺术》杂志
《 蜡染,又一个非遗“端午”》
蜡染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瑰宝,可追溯至秦汉之际。以其蓝底白花的清新素雅色调和题材多样的图案,在我国传统染织工艺中独树一帜。然而随着岁月流逝,传统蜡染由于本身固有的色彩单一、易褪色等缺陷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进入现代,人们大多把传统蜡染织物作为艺术品或装饰品,而很少用作服装面料。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刘子龙独创了彩色蜡染工艺方法,打破了传统蜡染的局限性,使用多种色彩、多样面料,成品具备色彩富丽鲜明、不褪色等特点,在蜡染行业中开辟出了新天地。
一期关于蜡染的专题得到了不少读者反馈,也让笔者知道了“现代蜡染之父”刘子龙的存在。为更深入了解蜡染、认识刘子龙蜡染艺术、推广中国传统工艺文化,通过黄国光老师介绍,11月30日,笔者有幸采访了刘子龙老师(以下称刘老师)。初见刘老师,他魁梧的身材,时尚的宽边眼镜配上一头齐肩黑白相间的长发,笔者完全感受不到刘老师72岁年龄应有的沧桑。刘老师亲切的微笑并热情地向我们握手打招呼,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完全不似笔者采访之前想象中的孤高老艺术家形象。而刘子龙夫人——陈益人老师还亲自捧杯沏茶招待我们,洁白如玉的瓷杯中,茶水黄绿,瞬时空气中弥漫着阵阵幽香,端杯小啜,幽幽香气,沁人肺腑。在午后的阳光下,我们于袅袅茶雾中与刘老师一起倘佯于蜡染艺术之河。
以史为据,目前中国最早
蜡染作为传统的手工艺,传承千年,关于蜡染的起源,刘老师介绍道:“蜡染据有关资料记载,最早兴起国家现有中国、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群岛)四个。究竟谁是起源地?目前尚不确定。因目前的结论均是通过墓葬所挖掘出的文物或陪葬物件推断得出,所以严格来说尚不能确定谁最早。但以目前挖掘出的事物而言,完全有理由推断中国是最早的。据考古相关文献记载,中国的蜡染最早可以推到商周时代,当然真正确认有蜡染实物是秦汉时期。而我国的蜡染发展最鼎盛时期是唐代,至宋之后开始衰弱,到明清时期已基本被蓝印花布替代,可谓处于‘衰歇’时期。”
对于蜡染现状刘老师不喜欢大家常用的逐渐消亡这类词汇,更偏向于以“衰歇”来表述。他认为,中国的蜡染源远流长,以现有史料为据,显然中国当之无愧是蜡染发源地,虽后期发展逐渐衰弱,但并未走向灭亡。刘老师告诉我们,他所了解的中国蜡染分布主要有贵州、云南、湖南、四川、广西、台湾这几个省。贵州是中国的蜡染之乡,现 在有文字统计,制作和使用蜡染的有80万人口,这些使用和制作蜡染的人们传承了老祖宗留下的技艺,传承着古老的蜡染文化。
分布广泛,世界性艺术语言
中国蜡染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而非仅西南地区有。关于中国蜡染的发展分布,刘老师说道:“蜡染其实自古便存于中原地区,甚至有学者认为蜡染最初是由中原地区往南迁移。不过这只是猜测,并无资料明确记载。明确的是蜡染主要是由苗族一直传承下来,当然,也还有布依、仡佬、瑶族等多个民族一直传承。”
蜡染的形式,刘老师为我们归纳了三种形式。第一种是古时自制自用期,主要为女子出嫁时用作做服饰;第二种是17、18世纪以后用于机械化大批量生产时期,这是属于进入市场的商品化。产生原因是荷兰侵占了爪哇(现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把他们的工匠们带到到荷兰制作蜡染,从那起开始了机械化的蜡染生产。所以过去在印尼卖的蜡染花布,人们常喊做作荷兰花布。虽然是由侵占开始,但推动了蜡染发展,至此把蜡染引入西欧,推向了世界;第三种是如今我们常见的工艺品,它既实用又具观赏性;第四种是20世纪90年代时期,世界形成的“蜡染热”。这股蜡染热指的是蜡染绘画热,其产生,刘老师认为,主要是因现代艺术对它的影响。
据刘老师介绍,过去的三种形式并没有形成如今的这种纯绘画形式。而现 在形成的这种世界性的蜡染热,其热度至今仍在持续。这种形式兴起国家有德国、美国、英国、意大利、瑞士、日本、东南亚诸国等,当时有30多个国家在做蜡染绘画,可谓已经形成了世界性的艺术语言。而非我们的传统国画,虽在国内地位崇高,然而并非形成世界性的艺术语言
文化观价值,抢救刻不容缓
蜡染作为中国传承千年的古老手工艺,理应享誉海内外。可对此,刘老师表现的颇为无奈,他叹息道:“现在中国的蜡染其实已经走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抢救文化,一定不能忽视中国蜡染文化。中国蜡染在世界声音很微弱,大部分人不知晓。”
刘老师举了一个自己真实例子,“我1991年在新加坡举办了一个画展,当时新加坡文化部有一位女官员,是新加坡组建世界文化活动的主要人物,叫林秀香。她当时已是新加坡蜡染艺术家,她参加我的画展座谈会探讨时,居然说了句‘你们中国也有蜡染?’听到这话,我当时就告诉他中国当然有蜡染,不仅有蜡染,还比他们马来半岛还早一千年。这时候她才惊讶恍悟,并邀请我去他们的国际艺术节。”忆及此,刘老师忍不住感叹唏嘘:“这实在太悲哀了!这不但说明她对蜡染了解不够全面更反应了中国蜡染在世界的声音太弱了。”
窥一斑而知全豹,正如刘老师所说,通过这个真实的例子,至少可看出中国在世界的蜡染地位逐渐下滑甚至已基本没声音的残酷现实。所以说,这个时候抢救中国蜡染文化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值得欣慰的是,据刘老师介绍,为把蜡染弘扬起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学院的周利群院长正极力推动这个事,于20121018在艺术设院校的设计之都创意研发中心设立了“刘子龙蜡染艺术创意工作室”;2013年“深圳创意12月”“刘子龙蜡染艺术创意工作室师生作品汇报展”于2013年12月18日——2013年12月25日在深圳大学艺术馆首次亮相;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艺术学院的景书记也非常重视蜡染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2013年10月18-2013年10月18日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艺术学院举办的首届《刘子龙现代蜡染绘画高级研修班》在京城圆满结业;同时,由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和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现代蜡染绘画邀请展”也正在紧锣密鼓中。当然刘老师个人更是看的非常重,他表示,只要弘扬蜡染有需要他将不计个人得失,全力以赴。
非遗之争,又一个“端午”
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珠算” 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看到新闻,笔者高兴之余,不免为传承了两千多年,作为中国非遗而非世界非遗的蜡染感到惋惜。
谈及非遗,刘老师惋惜道:“可惜联合国批准的是比我们最少晚五百年历史的印尼蜡染。如今全球人们都知道有印尼有蜡染,却不知道还有个比印尼更高的国度——中国也有。如当年端午非遗之争一样,真正的‘始祖’却未得正名。”虽然在非遗之争后,政府加大重视力度,有了保护但损失的经济效益却是无法估计的。对于蜡染的经济,刘老师直言:“很大。我曾看过一份资料,记录印尼一年出口纺织品包括蜡染在内的蜡染产品达一百三十亿美金。”印尼蜡染如此大的经济效益,自然离不开他们对蜡染的重视。就连我们的第一夫人在印尼参观时都去绘制了他们的蜡染。对此,也只能叹一句自家蜡染奈何被忽视!
古今对比,边缘雷同渐衰歇
蜡染发展至今,已分为传统蜡染和现代蜡染两大类。两者最本质的区别在哪里,而蜡染古今对比又有哪些突出问题值得重视呢?对此,刘老师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是图案,传统蜡染是老祖宗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但现西南少数民族制作蜡染仍然保持着传统的图案纹样,继承的意识大于发展的理念。因为他们在常年熏陶下已把老祖宗的东西(蜡染图案)深印在头脑里了,当需要制作蜡染之时,便会潜意识地绘制传承下来图案,这便形成一种“雷同化”。或许并非他们不愿创新,但传统的工艺和观念如果太深加上深厚的技能,就容易成为“包袱”,舍不得扔掉。
其次是艺术观念和艺术品质。蜡染最初是由农夫农作之余绘制的,在农耕领域创作。并没艺术家参与,加上染料限制,始终保持蓝白色。直到20世纪90年代有了世界艺术家参与,形成蜡染绘画,使之更为丰富。例如美国作为一个没有蜡染历史的国家,因处于世界现代艺术中心,受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所以它把蜡染绘画推向了现代。当然,除了图案、艺术观念和品质方面还有绘画能力,文化素质,艺术鉴赏能力等方面也是传统蜡染和现代蜡染的本质区别。
对于传承发展,刘老师说道:“以前有传统蜡染制作者总问我怎么才能不掉色,可我认为不掉色了那就不是传统蜡染了。我的观点是传统蜡染要保持要继承,继承就不要动了,一动就不是传统了。所以得开辟两条路,一个是传统掉色蓝白蜡染,一个是现代多色不掉色蜡染。传统蓝白蜡染必须继续传承,同时现代多色蜡染也应积极推广发展,毕竟现代蜡染可以广泛应用于生活,例如的图形现代蜡染绘画可通过数码印刷喷印在织物上作为日用的生活实用品或艺术的衍生品。
刘老师强调,传统蜡染是经典,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国家必须保护的,根绝对不能丢。要把老祖宗的看家本领学下来,懂得它的工艺,才能与绘画形式双向结合。另外,据刘老师所说,曾有学者到埃及去考察,结果估计埃及传统蜡染已经消亡了。而我们国家因传统蜡染的边缘化、雷同化已使得它正处于衰歇阶段。如果人们不用,谁也说不准会不会在某日如埃及传统蜡染般逐渐消亡,所以中国的蜡染很危急!
出路何在增值使其大众化
不断边缘化走向衰歇的蜡染该何以谋出路?老师认为,一方面我们要提高附加值,增加和世界品牌对话的艺术语言。另一方面要使蜡染大众化,商品化。
刘老师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研究蜡染的。经我国国徽设计者张仃导师推荐,刘老师于1984年进驻中国美术馆主厅举办蜡染画展,成为我国在该厅举办个人画展的第一位现代青年画家。张仃先生还亲自为画展提词 “子龙蜡染艺术”,便是希望刘子龙能把现代蜡染艺术发展下去。其实不止张仃先生,还有很多艺术大腕,如廉晓春、吴作人、张道一、李天祥、等都对他给予了不少帮助。得到他们的肯定,刘老师坦言,不是他个人魅力,是艺术魅力、蜡染魅力。
1985年,上海科教**制片厂拍摄了影片《刘子龙蜡染画》,并译成七国语言,发往157个中国驻外使馆进行文化交流。对于该片,还有一小猜想有待考究:如今很多国外的蜡染绘画艺术家在资料写的是从事蜡染绘画艺术20多年,但是我们**是20年前发行的,会不会是通过我们的影片宣传推动了国外蜡染艺术发展?当然这只是个猜想,但这部影片的发布,当时却引得新加坡一商人特意来我国投资300万美金建设子龙蜡染有限公司。可惜因种种原因这个产业化夭折了,加上改革开放冲击,艺术便被忽视了。刘老师坦言道:“这个市场我们推动不了,只有你们年轻一辈去读懂它挖掘它才能发展,别让传统文化真走向消亡!”
如何让蜡染艺术和技术结合大众化,顺利推向市场?对此,刘老师曾付出了不少努力,传统蜡染因为染料的限制,只能在棉布上而且是冷染。可现 在利用合成染料,发展成多彩色且色牢度加强,从棉到化纤、毛、麻、丝等织物,甚至还能在皮革上染。就连如今贵州的彩色蜡染都是他的发明专利,可惜虽然发明了,老师却不懂如何推向市场。
对于刘子龙的蜡染艺术,旁听的黄国光老师忍不住说道:“子龙的绘画艺术两个特点:第一符合现在文化艺术,符合世界绘画潮流。第二他的绘画可以变成产品,绘画艺术和蜡染工艺结合,产品可以变成纺织产品,尤其特别适合做服饰产品。他任何一个作品都是一个合适的服饰图案”黄老师认为并希望能把刘子龙蜡染变成商品化、大众文化,让更多人看到并接受,这样才能更好推广蜡染文化。
展望未来,翘首盼各界关注
对于蜡染的未来,刘老师直言希望能得社会大众关注。刘老师表示,于印染业,蜡染是重要组成部分,有无限市场潜力,现代印染行业应大兴起蜡染品种;教育界,应在相关院校增设传统印染课程,才能更好延续;在绘画界,要促成这种世界语言的画种,形成民族绘画品种。加大复兴、宣传力度,让大众认识;在工艺美术界,应该把这种传统经典符号,加到工艺美术品上;也希望能成立中国蜡染艺术协会……各个领域努力,促成形成一个中华民族的强大文化符号。(来源:《纺织品印花》杂志 撰稿/林莺)
其他刘子龙
四川大学新闻网:http://newsscueducn/news2012/tt/webinfo/2014/09/1402363155280502htm
特稿未来青春 川大“质”造——9300余名本科新生入学川大
来源: 新闻中心曹薇 摄影:杨秀建 编辑: 李雁
9月4日,四川大学“年度大戏”——新生报到入学再次激情绽放,从这天起至9月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9300余名四川大学2014级新生和家长、亲友们一起陆陆续续汇聚在学校江安校区青春广场上。四川大学以最昂奋的状态向新一批川大人敞开了怀抱。
新生接待:各出奇招,引爆全场
在迎新报到现场,虽然学校一早就发放了《新生报到指南》,但各个学院依然在新生接待点的布置上下足了功夫,在整齐划一的场点布局中,大家纷纷摆出了自制的学院介绍和报名流程指导,青春广场上如百花斗艳,令人目不暇接。
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手绘的招贴画,两道绿荫夹着洁白的道路,一路奔向南丁格尔纯洁的誓言梦想;华西口腔医学院的签到墙前,每一位新生青涩稚嫩又信心满满的笑容被相机永远地留存下来;商学院出其不意地打出了古韵十足的宣传画,在这里,经济头脑和人文底蕴交相辉映;邻侧的艺术学院则制作了现代感十足的报到流程指南;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则打出了“院士牌”,严谨的科学之美与对面艺术学院时尚的艺术之魅相映成趣……一张张个性十足的手绘招贴画、一块块匠心独运的涂鸦板、一面面设计精美的新生签到墙,在新生们眼中,各个学院不再是刻板的符号,而成为了一个个活生生、热闹闹的“新家”,从这遇见的第一刻起便承载着他们未来四年乃至更为久远的青春梦想。
而在四川大学广大教职工的眼中,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未来的学生,更像是久违的弟弟妹妹,自己也不仅仅是严肃的老师,更是亲切的哥哥姐姐。华西临床医学院2014级辅导员杨媛专门为新生和家长制作了“家长联系卡”,上面写有自己和学院的各种****,以便千里之遥的家长能够随时与学院及自己取得联系。无独有偶,计算机学院2014级辅导员叶庆则开通了辅导员个人微信账号,欢迎大家扫码关注,一张大大的二维码将老师与学生、学院与个人之间缩成了一页纸的距离。
川大梦,交给我们“95”后吧!
当“80后”仿佛还是昨天的称谓时,“90”后已经悄然占领校园。今秋的川大,更是迎来了8名“99”后。而这群朝气蓬勃的少年们,在刚刚踏入川大的那一刻起,便激情放飞起自己的川大梦想。
华西临床医学院的新生接待点上,有一个拄着拐杖的忙碌身影格外引人注意,他是来自贵州的何睿。作为2014级新生的他,高考前不慎摔伤,这次是拄着拐来到梦想中的川大的。尽管腿上有伤,何睿却早在8月28日就抵达了学校,为了帮助其他同学尽快熟悉校园生活,还在养伤的他主动请缨,加入了迎新的队伍。提到他的川大梦想,何睿说:“我爸爸妈妈工作很忙,所以自小跟爷爷一起长大。爷爷是医生,就带着我在医院长大的。从小我就习惯了医院的味道,也耳闻目睹了许多医生救死扶伤的英勇事迹。虽然他们没有被冠上‘英雄’的称号,但在我眼里,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就是英雄的职业。我的梦想是在这八年的学习中,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继承爷爷的衣钵,就是对爷爷最好的报答了。”
来自重庆的刘贤益则欣喜地进入到自己梦想中的专业——数学。提到数学,这个少言腼腆的少年都变得健谈了,“我特别喜欢数学,我妈妈希望我考研,我自己也想读研究生,如果一辈子都能跟数学打交道,那就太棒了!”
四川大学新闻中心携学校官方微博、微信也首次亮相迎新现场,在青春广场上专点设置了“Hello 川大”签名墙,连日来,上面满满留下了2014级新同学的签名。签名墙旁边,每一张青涩的笑脸伴着“@四川大学 我来啦!”的口号,永远定格在了川大历史中的这一刻。人声鼎沸的青春广场上,青春的梦想正在不断生长,大红色的横幅飘扬在碧蓝苍穹之下:圆梦与追梦,欢迎你,新川大人!
“留守家长”专区:家长,请放心留步
新生入学引发“家长潮”的报道近年时常见诸报端,而现如今更是愈演愈烈,从带着“家长”上学变成了带着“家族”上学,一人报名、全家随行仿佛成了常态。儿行千里母担忧,炎炎烈日下,家长的牵挂更令人动容。
今年,川大专门搭建起遮阳凉棚,设置了“家长休息区”,鼓励新同学们独立完成报到程序。无论是简洁明了的报到流程,还是人性关怀的引导服务,都让从“随行军”变成了“留守军”的家长们能放心留步了。
四川凉山的罗爷爷已是83岁高龄,这次强烈要求“护送”孙女上学。看着排队体检的孙女和新同学叽叽喳喳正聊得开心,爷爷的口气里却有一丝丝担忧:“我们娃娃是从农村来的,好多东西没见过,我们就怕啊,怕她不习惯大城市,怕她委屈了……”坐在一边的罗爸爸则在边上劝解:“哎呀放心吧,她好得很。学校这么漂亮,图书馆、教室都可大了,你看幺妹儿多高兴的。晚上她们宿舍几个娃儿还要一起吃饭,哪里就委屈了?
担忧孩子的可不止罗爷爷一个人。走进七舍,阳台上晾满了家长们清洗的床单被褥,宿舍围合广场上,来自山东的梁叔叔正以乒乓球台为战场,率领全家给儿子晒被褥。北京的马阿姨忙着在洗手池给儿子洗衣服,“孩子自己报名去了,我们总不能闲着,就给他拾掇拾掇。男孩子嘛,被子啊褥子啊洗不干净,趁着我们还在这,赶快给他弄一弄,等走了就看他自己了。”
然而,家长“剪不断”的担心在孩子眼中却似乎完全不是问题。这不,来自四川的余帆、达州的闫磊、青海的陈若新认识不过半天,却俨然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哥们儿。三人整理完了寝室,已经兴致勃勃地计划起了“川大一日游”的行程。提起即将开始的川大生活,三位少年眼睛里都不约而同地闪起了光芒。“当然是好好学习啦”、“虽然说我爸妈只要求我不垫底,但是肯定要好好读书,拿个奖学金什么的”、“我超爱化学的,我要加入化学社。没有化学社?那我自己申请建一个嘛”……
我的川大,我做主
午后的青春广场上,秋阳的威力稍有缓和,但报名现场的热情却没有丝毫的减弱。
教务处咨询点、吴玉章学院报名点、商学院ACCA报名点、计算机学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咨询点……面对众多闻名已久的“高大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办理完报名手续的同学们早已按捺不住,纷纷向咨询点的老师发起“进攻”。“报考吴玉章学院的条件是什么?”、“我是化学学院的,能不能考计算机学院创新班?”、“考上以后真的有老师一对一指导么?院士老师也可以吗?”……面对纷涌而至的提问,各个创新计划咨询点的老师和同学们可没有乱了阵脚,准备充分的他们一一细致认真地回答大家的问题。也许是烈日太毒,也许是说话太多,他们的嗓音已然有些沙哑,但声音中的耐心与热情却依然高昂。
那一头,学校新闻中心、团委、艺术学院、商学院纷纷在现场推出学校及各自单位的官方微博、微信账号,介绍起各自的组织架构、运营团队和服务特色。计算机学院更是倚借自己的技术实力,推出了“私人定制”的个人信息查询服务——只需要在微信中发送自己的“学院+姓名”,便可以知晓个人的班号、学号、寝室号。而这个方便快捷的数据库的建成,仅仅花费了一名同学几个小时的功夫。
未来美好,川大一路相伴
来自新疆的帕尔哈提·帕米尔已经是华西药学院大二的学生了,这次他专门报名接待新生,只为了完成一个心怀已久的梦想。“去年我到成都的时候,已经很晚了,觉得一个人很孤单,特别无助,都不知道怎么办。没想到一下车就看见有学长在等着接我,一路上都在给我讲川大的事情,当时心里特别温暖。所以今年我也来接新生,希望能把这个温暖传递下去,”帕米尔用流利的汉语给身边的小学弟说:“药学院学习很累的,但是你也要多出来走走,参加社团和活动,不要当‘宅男’”。
看到热火朝天的新生接待现场,校友“蒹葭苍苍SCU”忍不住在四川大学官方微博上深情留言说:“记得我当年报到那天是中秋节,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刚结束,参赛人员还没走,所有酒店都没有空房间,当晚只好住在九眼桥西边那一排破烂的棚户区。晚上在城中村对着一轮圆月,心想:难道这就是大学?忍不住哭了,甚至还打算退学重读高三。没想到,后来的四年川大生活成为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
是的,不仅是“蒹葭苍苍SCU”,川大将成为每一位新川大人最美好的经历。长天向晚,落日熔金,四川大学以如火热情向全世界宣布:“新川大人,你们未来美好的大学时光,我们承包了!”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是中国西部排名第一商学院—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福布斯》杂志2007年4月中国商学院毕业生薪资增长最快前八强。多层次,多类型科研教学体系,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9个本科专业。优秀的师资队伍,名师有“名”,工程硕士任课教师中,教授、副教授占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占30%。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与北美、欧洲、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的商学院建立了广泛交流合作,实现了管理教育与国际的接轨。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项目管理领域工程硕士(ME)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把您培养成为懂得应用现代工业工程方法的制造业管理高端人才!
一、人力资源管理在职研究生师资队伍:
徐玖平教授 博导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及教育部青年教师奖及多项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获得者;近5年发表论文90余篇;专著6部;教材7部;主持项目管理专用教材系列编写:《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项目管理工程硕士课程套系》。
教师团队:
揭晓纹(博导)、顾新(博导)、朱新民(博导)、宋伟、郝勇、张欣莉、向晓林、王虹、代宏坤、邓富民、周鹏、刘晓红、邱小平、黄勇等。
二、四川大学在职研究生教学特色:
免试入学。采取不脱产学习的形式,选取每月集中四天或周末上课。学制为两年至五年,在此期间修满相应课程学分即可。学分保留五年,五年内有效。
三、招生对象:
各级政府部门、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学校和科研单位具有一定实际经验、有志于从事项目管理的相关人员。
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https://www87dhcom/yjs2/
医近18年的刘晓红,以默默的努力和勤奋描绘出瑰丽的人生。1991年从山西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分配到太原市人民医院;1993年调入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1999年获山西医科大学心血管专业硕士学位,侧重于心律失常学和介入性心脏病学的临床实践和研究;2002年被山西省人民医院作为人才引进至该院心内科;2004年晋升副主任医师;2005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血管专业博士学位,同年被山西医科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2006年3月被任命为山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2008年被中华医学会山西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吸收为青年委员;今年,又入选山西省新世纪科学带头人“333”人才工程,并荣获山西五一劳动奖章。 笃学勤奋成专家 自工作以来,刘晓红一直从事心血管临床一线工作,她克服女性的性别弱势,勤奋钻研,精益求精,很快成为山西省心脏介入性治疗领域屈指可数的青年女性专家。山西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电生理实验室是全省第一个临床心电生理实验室。在这里,刘晓红师承全省著名心脏病专家来春林教授,协助完成了我省第一例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手术。这标志着我省在心动过速性心脏病的治疗手段上,由过去药物控制的传统常规疗法走向现代化,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至今,她已独立完成或协助完成1000余例对不同类型的心动过速患者根治术。而在此之前,此类患者必须去北京等地手术。同时,对心脏病方面的国内、国际先进医疗技术进行了多方位的积极探索,成功地进行了各种心脏起搏器置入术、二尖瓣球囊成形术和冠心病的PTCA及支架术等多种高维手术,完成了冠心病的介入性诊治术和不同类型缓慢心律失常的心脏永久起搏器植入术2500余例。作为目前山西省能完成射频消融根治术、不同类型心脏起博器植入术和冠心病的介入诊治术的唯一一位女性医生,刘晓红的精湛医术得到了全省乃至全国同行的认可。 刘晓红刻苦攻关,勇于创新,在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1年前参与完成的省科技攻关课题《心室晚电位预测冠心病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价值》和《射频消融术根治顽固性心动过速的临床应用》,分别达到了国内先进和领先水平,填补了三项省内空白。其中后者获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近3年主持和参与了5项课题的研究,其中《心肌梗死后大鼠钾通道kv9X基因表达变化及药物干预机制的研究》、《四氢巴马汀抑制室性心律失常作用和电生理机制的实验研究》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并均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另有两项课题《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素与血小板四项指标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64层CT检测冠脉斑块及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获山西省科技攻关立项,《冠心病患者阿司皮林抵抗的相关因素及其抵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策略的探讨》、《高血压房颤患者左心结构改变与炎症的关系》均获山西省人民医院科研立项。 近年来,刘晓红共撰写了30多篇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业论文,均发表在中华系列或国家核心期刊上。参与了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专科升本科教材《内科学》心血管部分的编写,她是最年轻的编者,该教材获2007年全国优秀教材奖。与北京专家合译的《心脏瓣膜病诊断治疗指南》于2007年出版发行。她还先后到美国和法国进行学术交流,2003年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介入治疗培训中心山西基地”评为专家委员。 心中牵挂是病人 在刘晓红的日历里从没有休息日,她心里总是牵挂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病人:“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这不能有任何折扣。”她还说,病人不分高低贵贱,在我的眼里,他们都是一样的。不论病人的家庭怎样、背景如何、有钱无钱,她总是一样的热情耐心,一样的无微不至,一样的负责到底。许多病人感动地说:“刘大夫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医生,她不仅医术高,而且对病人有高度责任心和爱心,真是难得呀!” 2004年的一天夜里,刘晓红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一位来自朔州的心肌梗死患者被送进急诊室,患者心脏停跳,血压测不到,神志丧失,不断抽搐。刘晓红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急诊室,利用娴熟的技术在几分钟之内即给患者实施了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治疗,病人心跳很快恢复,随后患者的血压和意识得到恢复。然后,刘晓红守在急诊室,直到第二天清晨患者病情相对平稳后,刘晓红护送患者安全转入心内科。一周之后,她为患者做了冠脉造影,并对症植入了两枚支架。重获新生的患者出院时热泪盈眶,紧握刘晓红的双手哽咽地说:“你真是人民的好医生。” 2005年11月,一名4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剧烈胸痛伴大汗淋漓,血压不稳,生命垂危。刘晓红经初步观察后,当机立断,认为最佳治疗方案是进行急诊冠脉PCI术,并立即与来春林主任一同组织医护人员实施手术。经查患者左冠前降支完全堵塞,通过冠脉PTCA和支架植入术,患者病变血管的血流完全恢复,疼痛明显缓解,生命体征恢复正常。 2008年四川地震灾区患者住入山西省人民医院,刘晓红是第一批进入灾区病房的医生。经仔细观察,刘晓红发现其中一名中年女性患有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心率只有30余次,必须植入心脏起搏器。刘晓红立即联系起搏器厂家,建议厂家做爱心捐赠。经多方联系,此善举终于得到响应,价值近5万余元的起搏器经山西省红十字会终于转到省人民医院,让病人的心脏重新正常跳动起来。 以身作则传帮带 多年来,无论是科研、教学、还是临床医疗工作,刘晓红都坚持战斗在第一线,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身作则。担任科室副主任的刘晓红认为,自己不仅应是本岗位的工作能手,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自己良好的形象,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协助科主任做好科室管理工作。同时,要团结调动身边的同志共同前进,建立一支完备合理的梯队。她要求科室人员“学习上要有自主性,工作上要有创造性,对病人要有责任性”。她分管科研教学工作,坚持每周确定一个专题讲座,亲自讲课,协助科主任带领全体医护人员,紧紧围绕心血管介入疗法这一前沿性工作,不断进行科研创新和技术创新,特别是开展了PCI和其他介入项目,如心衰患者的三腔起搏器治疗以及抗房颤的起搏治疗等技术。在工作非常繁重的情况下,刘晓红坚持自身学习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博士课程。她还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帮助医护人员选择发展方向,给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同时,她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告诫身边的同志,要守住医生的道德低线,坚持不做对不起职责和良心的事。在她和科主任的带动和影响下,心内科形成了学术造诣好、业务能力强、吃苦肯干、团结向上的群体氛围。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刘晓红连续数年被单位评为先进工作者、三星级医生。2003年被山西省卫生厅授予抗击非典三等功,2008年被农工民主党山西省委评为优秀党员。 追问: 我问的是:刘晓红在抗击 非典 中的英雄事迹,她是怎么做的?我只需要这个资料,不需要其他的。 回答: 李晓红 生前系 武警北京总队医院 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抗击 非典型肺炎 的战役中,她连续奋战6天,不幸被感染。4月16日凌晨,终因抢救无效, 以身殉职 ,年仅29岁。 2003年4月16日,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年仅28岁的主治医师李晓红,猝然倒在了抗击 非典 的战场上。她是第一个牺牲在救治非典患者第一线的军队医务工作者。作为一名身着“橄榄绿”的白衣天使,为挽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她以自己的生命之躯迎击肆虐的非典,给世间留下一曲悲壮的生命绝唱。 中央组织部 追授她“全国优秀***员”称号,武警北京总队为她追记一等功,并批准她为革命烈士。 李晓红曾说过的话:现在治疗上是否找到新的办法,如需要试验,就拿我做试验吧。 2003年人事部卫生部解放军总政治部作出决定:追授邓练贤、 叶欣 、梁世奎、 陈洪 光、李晓红"白求恩奖章" 。决定号召全国广大干部群众、解放军和 武警部队 官兵向包括李晓红在内的5位同志学习。学习他们认真实践" 三个代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思想;学习他们视病人为亲人,对人民极端负责,满腔热忱、无私奉献的服务精神。 这些怎么样,是否满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