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的生辰八字

张良的生辰八字,第1张

  张良(?—前186),字子房,秦末汉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与萧何、韩信同被称为汉初三杰,被封留侯,谥文成侯。《后汉书注》云“张良出于城父”,即颍川郡城父县(今安徽亳州市)人。

  张良先人是韩国人(其时,韩国国都为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其祖父张开地是韩厘侯、韩威侯、韩襄王时期的相国,其父张平是韩厘王、韩桓惠王时期的相国。当秦灭韩之后,他遣散三百家僮,弟亡不葬,分散所有家产来收买刺客,为韩报仇。

  张良曾经在淮阳(今河南淮阳)学习礼制,到东方会见了当时的一位贤者仓海君。寻找到了一位大力士,给他特意制造了一个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始皇巡游东方,张良和这个大力士暗中埋伏,在博浪沙(古地名、在今河南原阳县东南)袭击秦始皇,可惜误中了随行车辆。秦始皇大为震怒,命令全国各地大举搜捕,捉拿刺客。为此,张良改名换姓,逃亡到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躲藏起来。

  张良隐藏于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北)时,曾经到下邳的桥上随意散步,遇到一个穿粗布短衣的老者,走到张良面前,故意让鞋子掉到桥下,对张良说:“孺子,下取履!”(《史记·留侯世家》)张良感到惊讶,想揍他一顿,因为见他年老,勉强忍住气,把鞋子拾起来。老者又说:“履我!”张良更是气愤,但想到既已给他拾来了鞋子,便跪下给他穿鞋,老者以足受之,含笑而去。分开后张良特别惊讶,随着老者的去向注视他。老者离开约莫一里路光景,又返回,说道:“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史记·留侯世家》)张良很感惊异,跪下怔怔地答应了个“是”。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就去了。老者已经先在那里,生气地说:“与老人期,后,何也?”便离开,并说:“后五日早会。”(《史记·留侯世家》)又过了五天,鸡刚刚叫,张良就去了,老者又先在那里,又生气地说:““后,何也?”离开时嘱他:“后五日复早来。”(《史记·留侯世家》)过了五天,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老者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随即拿出一编书,说道:“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史记·留侯世家》)于是一言不发而去。从此张良再也没见到这位老人。天亮后看那编书,是《太公兵法》,张良因为觉得它不寻常,便经常读诵。

  十三年后,张良随高帝经过济北,果然得到谷城山下的黄石,当做宝物供奉。等到张良死后,与黄石并葬。

  相传张良登仙后,位为太玄童子,常从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孙张道陵亦得道。又据《巢县志》记载,巢县白云山有子房洞。相传为张良辟谷隐修之地,后人置祠,岁奉香火。又陈县(今河南开封东南)天授观为奉祠之所,宋政和(1111—1118年)间封为“凌虚真人”。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初政治家、军事家,西汉开国元勋,史称“汉初三杰”之一。生于阳翟(今禹州市),故居在城南张得乡张得村。

张良的爷爷名叫张开地,父亲名叫张平(传说张平乳名张得),两代为韩国宰相,辅保五代韩王。韩国被秦灭后,张良在淮阳找到一位大力士,恰遇秦始皇东游,他便与大力士埋伏在博浪沙中(今河南原阳县东南),待秦王经过时,力士以锥击之。可惜误中副车,没有杀死秦王,秦王求索刺客,张良遂改名换姓,逃亡到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北)。

张良年轻时曾步游在圯桥上,有个老头走近张良,把脚上的鞋踢落到桥下,对张良说:“年轻人,下去把鞋给我拾上来。”张良见是个老人,就到桥下把鞋给他拾了上来。老者又伸脚说:“给我穿上。”张良就跪在地上给他把鞋穿上。老者笑笑说:“孺子可教,后五天平明在此与我相会。”到第五天平明,张良来到圯桥时,老者已先在那里。老人说:“你与老人约会,怎么后到!再后五天,早点来。”五天后,五更鸡叫时,张良便赶到圯桥,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怎么又后到!再后五天早来。”再五天后,张良半夜前往。稍候,老者来了。他给张良了一本书,对张良说:“读此,可当王者之师。后十年,你将兴起。后十三年,你在谷城山下(今山东平阴县西南),见一块黄石,那就是我。”说罢就不见了。天明后,张良看这本书,书名是《太公兵法》。

十年之后,陈胜起兵,张良也聚了一百余人,到留城(今江苏沛县东南),遇见沛公刘邦带领起义军几千人,占领了下邳一带。张良归从了刘邦。刘邦封张良为厩将,到薛城(今山东省南部)见了另两位起义军领袖项梁和项羽。他们立楚王之孙为楚怀王,以便号召百姓。张良又建议立韩国公子韩成为王,以便树党略地。韩成被立为王之后,组建了武装,西掠韩地十余城。项、刘便相互约定,分路指向咸阳,先至者为王。项军走北路,在巨鹿遇秦军,鏖战数日,才获胜利。刘邦令韩王成守阳翟(今禹州市)。自与良引兵南下,过南阳,至武关,遇到强势秦军据险固守。刘邦欲击秦军。张良说:“秦军尚强,不可轻取。可先给秦将贾竖送去金银,以懈其军心,然后击之。”刘邦照计办理,果然速获全胜,就先到了咸阳。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 刘邦入秦宫,见重宝、妇女,数以千计,欲践“先至者为王”之约。良说:“秦王无道 ,你才能战胜他而来到这里。现今项羽更强,有实力,你入秦就享其乐,为形势所不许可。”于是,刘邦就把秦宫封存起来。自己还军霸上(今西安市东),据隘固守,等待项羽。

 项羽随后经函谷关来到咸阳,驻扎在鸿门下(今陕西临潼县东北),打算击灭刘邦。张良劝刘邦央求项伯对项羽说:“刘邦不敢背叛,据隘防守,是防范其他盗贼,请把汉中地封给刘邦。”项羽假意答应了,请刘邦到鸿门赴宴。宴席前,让项庄舞剑,意在刺杀刘邦。张良给刘邦递了个暗号,刘邦假意入厕,离席逃回霸上,史称“鸿门宴”。

 “鸿门宴”后,项羽置刘邦于不顾,率兵血洗咸阳,焚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秦人大失所望。第二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徐州市),封刘邦为汉王,居汉中、巴蜀之地。为防止刘邦东归,项羽又封原秦国的三员降将:章邯为雍王,领咸阳以西;司马欣为塞王,领咸阳以东至黄河以西;董翳为翟(dí狄)王,领上郡之地(今陕西北部,古翟人聚居地)。项羽如此三分关中,史称“三秦”。张良看透了项羽的心思,便劝刘邦烧掉了从汉中通往咸阳的栈道,并由张良去对项羽表白说,刘邦安居巴蜀,无心外出。然后趁项羽不加提防时候,刘邦却从汉中暗度陈仓小道 ,占领了三秦之地。紧接着,刘邦又策划东征楚霸王项羽。张良劝刘邦先封赏黥布、彭越、韩信三员骁将,而后东征。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遂赖此三将打败了项羽。

 汉刘邦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打算封六国之后。张良说:“天下游士从你征战,应得封赏。你把国土封给六国之后,无地封赏你的群臣,他们便去保那六国之后。六国之后若去从楚,便没人保汉朝了。”刘邦遂止。后韩信破齐,欲自立为王,刘邦怒,张良附其耳曰:“你能挡住韩信自立为王么不如先封他,落个人情。”汉刘邦遂封韩信为“三齐王”,避免了一场大分裂。项羽军至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南)被汉军包围,张良献计,让士兵在夜间都说楚地的方言,唱楚地的民歌。项羽听了大惊,以为汉王尽得了楚地。他的八千子弟兵也勾起了乡思,无心恋战,楚军便突围四散,项羽的霸业最后失败。此即“四面楚歌。”

 刘邦封功臣,以张良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要封他为齐三万户侯。张良说:“我不敢接受这样厚的封赏。我初见皇上是在留城,但愿封到留城那个小镇就可以了。”于是,被封为留侯。所以今禹州市张得北寨门上的石额就叫“留侯故里”,张得寨也叫子房寨。

 刘邦择地建都。大臣们多建议定都洛阳。张良说:“洛阳四面受敌,非用武之地。不如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邦听从张良的意见,遂定都长安。奠定了西汉二百余年的基业。

圯桥受书后十三年,张良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有一块黄石,便把黄石取回而敬祀之。他说:“我家两世相韩,韩灭,我为韩报仇;今为帝者之师,列位封侯,已是布衣之极;从此我愿放弃人间之事,从神仙赤松子学道。”后八年卒。葬张良时,并葬黄石冢。后人一同祀之。

1、西周宣王在位期间,朝中有两位大臣,一位叫尹吉甫,一位叫仲山甫,他们辅佐周宣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尹吉甫名甲,尹是官名。他曾领兵打退过西北方狁族的进攻,还曾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阳东)一带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贡赋。

仲山甫,因被封在樊地,所以也称樊仲、樊穆仲。仲山甫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敢于直谏,朝中的大臣们个个对他敬重有加。

当时,鲁国鲁武公有两个儿子,长子名括,次子名戏。周宣王仅凭自己的一时喜恶,武断地立戏为鲁国太子。这种废长立幼的做法,很容易造成内部的动乱。仲山甫极力谏阻,但周宣王不听,坚持要立戏为太子。后来戏继位为鲁懿公,鲁国百姓个个愤愤不平,不久鲁懿公就被人刺杀了。

在位期间曾制定中国最早刑法的周穆王,在起九师讨伐楚国之后,又西征少数民族犬戎,将俘获的一批少数民族部落迁到了太原地区。国人暴动后即位的周宣王,不知与民休息,仍不断地发动战争,命尹吉甫击退犬戎的进攻,并反击到太原地区,将太原地区纳入了周王朝的版图。

周宣王为了防御西北各部族的进攻,还命令尹吉甫到齐地去筑城,最早的平遥古城相传就是尹吉甫所筑。

这时,尹吉甫写了一首诗送给仲山甫,诗中赞美了仲山甫的品德和才能,也对周宣王任贤使能,使周朝中兴进行了一番歌颂。

这首诗就是《诗经大雅》里的《烝民》,诗中道: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它的意思是说:天子之命很严肃,山甫奉命就启程。国家社会好和坏,山甫眼里看得清。聪明智慧懂事理,高风亮节万年长。昼夜操劳不懈怠,竭诚辅佐我周王。

2、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西汉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史称“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原本是战国末年的韩国人。秦朝灭亡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张良为报国仇,图谋刺杀秦始皇,但未能成功。张良逃避秦朝政府的追捕,隐居下邳,偶遇黄石公,得其传授《太公兵法》。

张良长期追随刘邦,作刘邦的智囊。在推翻秦朝以及楚汉争霸的战争中,张良为刘邦屡献奇谋,为刘邦平定天下创建汉朝立下了奇勋。

汉朝建立后,刘邦封赏功臣。因为张良从未单独领兵作战,因此没有具体的战功。但是,刘邦对张良的功劳有着准确的评估。刘邦对张良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子房(张良)的功劳。你自己挑选齐地三万户作为封邑。

”张良回答说:“当初我起兵下邳,在留县(今江苏省沛县东南)与陛下相会,这是上天将我交付给陛下。陛下使用我的计策,侥幸有时能够成功,我希望受封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刘邦接受了张良的意见,封张良为留侯,将留县授给张良作为封邑。

后来,张良对人表白自己的意愿说:“我家几代相韩,到韩国灭亡时,不惜花费万金的资本,为韩国向强大的秦国报仇,天下震动。现在凭三寸不烂之舌作帝王的军师,封赏万户,位至列侯,这是平民百姓能到达的极点,对于我已经足够了。希望抛弃人间俗事,想跟随赤松子(秦汉时期传说中的上古仙人)去邀游。”

刘邦在封赏功臣时,认为张良虽然没有具体的军功,但他运筹帷幄,屡献奇谋,为汉朝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刘邦决定对张良进行重赏,让他在齐地挑选三万户作为封邑。齐地濒临大海,物产丰饶,人民富庶。

在齐地优选三万户作为封地,意味着拥有巨大的财富。可是,张良却有着独特的生存智慧,他深知“水漫则应,月满则亏”的道理,因而对于权势和财富不作过多的追求。张良认为留县是自己当年与刘邦相逢的地方,是自己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自己的人生正是由此一步步走向辉煌

因此,张良对留县有深厚的感情,他放弃选择齐地三万户作为封邑,要求刘邦将留县授给自己作为封邑。留县是一个小县,人口不多,物产也不够丰富,其能够出产的财富远不能与齐地的三万户相比,但张良并不计较这些,而是以拥有留县而满足。

汉朝建立后,张良不争功,不争权,不争利,远离权力中心,以恬淡的生活为乐。刘邦在汉朝建立之初因为惧怕功臣造反而杀戮了很多有实力的功臣,而张良却因为无权无势而始终无忧,得享天年,这正是张良知足不贪的生存智慧使然。

扩展资料:

明哲保身古时本意指用明智的方式保全自己,属于褒义词。如今也比喻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斗争的处世态度,现多作中性词使用。

出处

《诗·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中庸》第二十七章,“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在这里,有道言兴、无道默容是 “明哲保身” 的具体体现。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请他策划向东发展、夺取天下的军事部署。韩信的第一步计划是,先夺取关中,打开东进的大门,建立兴汉灭楚的根据地。于是派出几百名官兵去修复栈道。

这时,守着关中西部的章邯听到了这个消息,不禁笑道:“谁叫你们把栈道烧毁的!你们自己断绝了出路,现在又来修复,这么大的工程,只派几百个士兵,看你们哪年哪月才得完成。”

因此,章邯对于刘邦和韩信的这一行动,根本没有引起重视。可是,不久章邯便接到紧急报告,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在今陕西宝鸡市东)被占,守将被杀。

章邯起初还不相信,以为是谣言,等到证实的时候,慌忙领兵抵抗,已经来不及了。章邯被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司马欣和北部的董翳也相继投降。

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于是一下子被刘邦全部占领了。原来韩信表面上派兵修复栈道,装作要从栈道出击的姿态,实际上却和刘邦统率主力部队,暗中抄小路袭击陈仓,趁章邯不备取得了胜利。

扩展资料: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一个汉语成语,是指将真实的意图隐藏在表面的行动背后,用明显的行动迷惑对方,使敌人产生错觉,并忽略自己的真实意图,从而出奇制胜。

相关人物:

1、韩信

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汉初三杰之一,中国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

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梁、项羽,却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转投刘邦,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后经萧何保举拜为大将,而韩信也为刘邦制定了汉中对策。

刘邦彭城兵败后,韩信先破楚军于京、索之间,后又平定了魏国。之后请命北伐拿下代国,在刘邦派人收取其精兵后背水一战击败赵国,同时派人降服了燕国。

之后派兵支援刘邦以及清除项羽派往赵国的楚骑兵,平定剩下的赵国城邑。刘邦成皋兵败后夺去韩信兵马命其拿下齐国,之后韩信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

韩信开始进攻楚国,项羽被迫与刘邦签订鸿沟协议。刘邦听从张良、陈平的计策撕毁鸿沟协议追击项羽反被项羽击败。汉五年,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项羽自刎。

项羽死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之后被人诬告贬为淮阴侯。后吕后与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2、章邯

秦朝著名将领,上将军。秦二世时任少府,为秦朝的军事支柱,秦王朝最后一员大将。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骊山刑徒及奴产子迎击陈胜起义军周文部,屡战屡胜。

又陆续攻灭义军田臧等部于荥阳直逼陈,迫陈胜遁走。后攻杀反秦武装首领魏咎、田儋、项梁,移师渡河攻赵。巨鹿之战中被项羽击败,漳纡之战中再次被项羽击败而投降,随项羽入关。

项羽分关中之地给秦人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别为雍王、塞王、翟王,号称“三秦”。楚汉战争中,章邯在汉王元年(前206)八月,与刘邦军屡战不利,退保废丘(今陕西兴平东南)。

汉王二年(前205年)六月,城破自杀。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1简介

  (?—前186)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战国晚期韩国人(今河南新郑)

  传为汉初城父(《后汉书注》云:“张良出于城父”,即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人。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2生平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代开国谋臣张良,并非体魁雄伟、英气非凡的人物,而是貌若妇人的文弱书生。他身居乱世,胸怀国亡家败的悲愤,投身于倥偬的兵戎生涯,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3点评张良

  张良虽系文弱之士,不曾挥戈迎战,却以军谋家著称。他一生反秦扶汉,功不可灭;筹划大事,事毕竟成。历来史家,无不倾墨书载他那深邃的才智,极口称赞他那神妙的权谋。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写诗赞道:“汉业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从容。固陵始义韩彭地,复道方图雍齿封。”应该肯定张良的一生有助于秦亡汉立的历史进程,但他也有值得非议、至少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前期反秦的动机及其暗杀秦王不正当的行为。

  4墓地与祀庙考

  由于张良的晚年活动鲜为人知,以至被人蒙上一层神秘色彩,而张良死后究竟葬于何处,也成为千古之谜。

  关于张良的墓地,人们曾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张良墓地在今河南省兰考县。兰考县城西南六公里的三义寨乡曹辛庄车站南侧,紧靠陇海铁路确有一座张良墓,墓冢高10米,周围长100米,保护区面积35000平方米。周围古柏环绕,郁郁葱葱,似有一定来历。又据传说,刘邦死后,吕氏专权,张良便托病隐居于东昏县(今河南兰考)西南的白云山,死后就葬于该地。后世的戏曲、小说也有相似描写,说张良纳还冠盖,辞朝学道,刘邦追至白云山,张良幻化而去,从此不知下落。可见这种看法是有所依据的。

  建国以后,张良墓侧尚存张良庙,有山门3间,大殿3间,东西厢房各4间,呈四合院布局。庙内外共有石碑6通,墓区内有柏树209棵,杨树16棵。在“文革”期间,庙宇被拆除,石碑全被砸。三棵杨树被砍伐做在桌椅。后来拆除庙宇的建筑材料在三义建了一所中学。1978年在修筑陇海铁路复线时又占去墓北边茔地400平方米,砍伐柏树12棵,今剩有柏树197棵,杨树13棵。据对最大的柏树年轮考察,树龄约有230年左右。

  也有人认为,张良墓地在今徐州沛县。据唐代《括地志》记载:“汉张良墓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又载:“故留城在徐州沛县东南五十五里,今城内有张良庙也。”当初刘邦封侯的时候,曾许诺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但张良以在留城与刘邦首次相见为理由,要求封给他留。既然封地在留,死后葬于留城附近,应属合情合理的事情。这一看法以唐代文献为依据,且与史实较接近,也有一定说服力。

  还有人认为,张良墓地在今湖南张家界的青岩山。当地山水奇丽、林木清幽,是著名的风景区。据《仙释志》记载:“张良,相传从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岩山,时隐时现。”《陵墓志》也记载:“汉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黄石公书后,从赤松子游。邑中天门、青岩各山,多存遗迹。核以史实,张良确实曾在封侯之初,便向刘邦作了“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的表白。综合上述记载,说他晚年前往景色秀美酌青岩山,隐居学道,死后即葬于该地,并不是不可能的。

  此外,位于微山县微山岛西南部微山南麓也有张良墓,在微子墓南15公里处。墓下方上圆,红黄粘土加鹅卵石块筑成,夯土层次清晰,高15米,长宽各100米。墓前有清乾隆二年(1737年)所立石碑,题“汉留侯张良墓”,高17米,宽09米,厚016米。墓东侧原有张良祠,“文化大革命”中拆除。

  与张良墓一样,张良庙也是为纪念张良而建。据说,最早的张良庙是由张良的10世玄孙汉中王张鲁所建,历经1700年,原址已无从考察。而今的张良庙位于柴关岭南麓,紫柏山东南脚下,距留坝县城17公里处的庙台子街上。相传张良激流勇退后,隐居于此。后人仰慕他“明哲保身”的策略和“功成不居”的风格,在此建庙奉祠。因他曾封“留侯”,故名“留侯祠”,俗称“张良庙”。

  张良庙有6大院,150余间殿宇,总面积14200余平方米,为陕西大型祠庙之一。总的布局是院院相连,亭阁星罗。庙内现存摩崖石碑100多块,木匾50多面,木、石刻对联30多副。

  张良庙傍山依水,古朴典雅,终年云霭缭绕,颇有仙家灵气,它融名胜古迹、文物、风景于一体,现在已是陕南著名的游览胜地。

  来到山前,青砖砌成为山门,可见上方横刻“汉张留侯视”5个朱红大字,大门左右刻着一副对联:

  博浪一声震天地,

  圮桥三进升云霞。

  入山门,便踏上一木桥,名曰“进履桥”,取张良在圮桥为黄石公捡鞋穿鞋一事。桥上有栏杆和靠椅,桥下流水潺潺。越过木桥,便是高大的保安观,入门后,左右有钟、鼓楼,院中央几立着“灵霄殿”,但见八角飞檐,琉璃瓦饰顶,彩绘拱斗屋檐,颇为壮观。殿侧分列“三清殿”、“三官殿”、“三法殿”等配殿。

  从殿侧北面经过庭,便进入大殿所在院落。大殿雄伟庄严,上县“明哲风高”、“帝王之师”,殿门有对联:“毕生彪炳功勋启自授书始;历代崇丰烟祀端由辟谷开。”殿内原有张良塑像,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掉,现有歌颂德条幅多幅。大殿前有拜殿,左右厢房对称而立。院内清幽、古雅。殿堂门楣遍布称颂的匾额,如“急流勇退”、“机谏得宜”、“智勇深沉”。殿堂立柱饰有众多对联,如:“秦世无双国士;汉廷第一名臣,“富贵不*,有儒者气;淡泊明志,作平地神”。

  从北花园西南出去,地势升高,游客登上层层石阶,可见阶旁的摩崖石刻,石刻上留有明代赵文渊、清代林则徐,以及后来冯玉祥、杨虎城将军的诗文。登上山顶,就是紫柏山的中峰。山顶上的亭子叫“授书楼”,取黄石山向张良授书之意。这座重檐飞角的亭子是用大理石和南阳玉砌筑而成,高离地面100米,显得高雅别致。登楼远眺,峰峦起伏,林海苍茫。

  5相关文学作品

  苏轼《留侯论》:

  古人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於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巳过矣。且其意不在书。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事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势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於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危矣!千金之子,不死於盗贼。何哉?其身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於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於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人事,故曰:「孺於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迎。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於会稽,而归臣妾於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敝,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普通人受到侮辱,拔剑而起,挺身上前搏斗,这不值得算作勇敢。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无缘无故的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为什么能够这样呢?因为他胸怀大志,目标高远(的缘故)啊。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於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韩国已灭亡时,秦朝正很强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裏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连上句意思是:在锋芒之势上,是没有可乘之机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藉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麼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自然,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於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言外之意: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就大业,远比外表魁梧的人奇伟万倍)!

  关于张良的墓地,人们曾有多种猜测。有人认为,张良墓地在今河南省兰考

  县。兰考县城西南六公里的曹辛庄车站南侧,确有一座张良墓,高达十米,周围

  古柏环绕,郁郁葱葱,似有一定来历。有据传说,刘邦死后,吕氏专权,张良便

  托病隐居于东昏县(今河南兰考)西南的白云山,死后就葬于该地。后世的戏曲、

  小说也有相似描写,说张良纳还冠盖,辞朝学道,刘邦追至白云山,张良幻化而

  去,从此不知下落。可见这种看法是有所依据的。

  也有人认为,张良墓地在今徐州沛县。据唐代《括地志》记载:“汉张良墓

  在徐州沛县东六十五里,与留城相近也。”又载:“故留城在徐州沛县东南五十

  五里,今城内有张良庙也。”当初刘邦封侯,曾许诺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

  但张良以在留城与刘邦首次相见为理由,要求封给他留。既然封地在留,死

  后葬于留城附近,应属合情合理的事情。这一看法以唐代文献为依据,且与史实

  较接近,也有一定说服力。

  还有人认为,张良墓地在今湖南张家界的青岩山。当地山水奇丽、林木清幽,

  是著名的风景区。据《仙释志》记载:“张良,相传从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岩山,

  时隐时现。”《陵墓志》也记载:“汉留侯张良墓,在青岩山。良得黄石公书后,

  从赤松子游。邑中天门、青岩各山,多存遗迹。”核以史实,张良确实曾在封侯

  之初,便向刘邦作了“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的表白。综合上述记载,说

  他晚年前往景色秀美的青岩山,隐居学道,死后即葬于该地,并不是不可能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881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4-01
下一篇2024-04-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