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美的花朵,你有什么想对祖国表白的吗?

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美的花朵,你有什么想对祖国表白的吗?,第1张

现在男人已经很少会写情书去追女人,想追谁当面不好说就在电话中说。那种痴痴追求一个女人数年不成,而又不另寻新欢的事已是童话。 被女人拒绝,男人也不会痛苦,而是潇洒地将爱箭又射向另一位可爱的女人。总之,男人已被快节奏的社会发展逼得十分进化,以至于女人站在女人的角度惊呼:“现在已没有绅士般痴情男人!《梁祝化蝶》

东晋时期,会稽郡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会稽郡城(今绍兴)访师求学。英台开始了女扮男装的求学生涯。

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会稽郡上虞县的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

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去会稽郡城(绍兴)求学。

途中,邂逅了赴会稽郡城(今绍兴)求学的会稽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兄弟”。不一日,二人来到会稽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

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

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穷,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会稽郡下辖鄮县(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

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滕王阁序有24个典故分别是:

1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

《西京杂记》卷二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形容人才众多各显其能。

2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借此说明水边断断续续地传来一阵阵惊寒的雁声。

3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古代传说广州有水名贪泉,人喝了这里的水就会变得贪婪。借此表达作者不甘沉沦的思想。

4今兹捧袂,喜托龙门

借此表示由于谒见了名人而抬高了自己的身价。

5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文章借此来夸赞洪州地方很灵异。

6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文章借此夸赞洪州人物俊美。

7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文章借此表现作者期望自己被召见的心志。

8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史记贾谊传》记载,汉文帝时,贾谊迁谪长沙,四年后,文帝把他征回长安,召见于宣室。作者借此表达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

9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史记》记载,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了,不能做官了。文章借此表达年时易往,功业难就。

10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史记贾谊传》记载,贾谊曾任太中大夫,对当时国家大事多所建议,一时深受器重,后受谗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文章借此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11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借此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12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

《后汉书孟尝传》记载,东汉人孟尝,为官清正廉洁,但不被重用,后来归田。

13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晋书阮籍传》记载,阮籍独自驾车出行,在无路可走时便痛哭而返。

14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汉书终军传》记载,汉武帝想让南越王归顺,派终军前往劝说,终军请求给他长缨,必缚住南越王,带回到皇宫门前。

15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报国无门的感慨。

16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

《晋书谢玄传》记载,晋朝谢安曾问子侄们:为什么人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

17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

《史记司马相如传》“蜀人杨得意为狗监,侍上。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又云:“相如即奏《大人赋》,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这两句是说,未遇推荐之人,只能赋凌云之赋而自惜。

18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列子汤问》记载的高山流水的故事。

19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晋书石崇传》记载:“崇有别馆,在河阳之金谷,一名梓泽。”这句是说,名胜之地,终难免于荒芜。

20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彭泽,指陶渊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这两句意思是说,滕王阁的宴集,胜过隐士的独乐。《水经注》记载:“睢水又东南流,历于竹圃。水次绿竹荫渚,青青实望,世人言梁王竹园也。”

21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

曹植《公宴诗》有诗句:“秋兰披长坂,朱华冒绿池。”钟嵘《诗品》记载:“宋临川太守谢灵运,其源出于陈思(曹植)。”这里是借曹植来比拟与会的文士将对后代文坛产生影响。

2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溟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文章借此表达作者不甘沉沦的思想。

23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作者借此说明自己将往海南接受父教。

24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钟嵘《诗品》说:“余尝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参考资料:

滕王阁序--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 著名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赵丽宏,散文家,诗人。上海市崇明县人,1951年出生于上海市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全国政协委员。

丰子恺(1898—1975年)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原名丰润,又名丰仁。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主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等。漫画有《子恺画全集》。

李叔同为什么出家,还要从他的好友和同事夏丏尊和虎跑断食的经历说起。 李叔同比夏丏尊长六岁。他俩气味相投、情同手足。李叔同比之于夏丏尊多少显得豁然,而夏丏尊比之于李叔同又多少显得老成,所以,他俩几乎没有什么年龄上的隔阂。夏丏尊虽是一位忧国忧民且具有一副古道热肠的人,但也正如他自己所以为的那样,在那个时候,他身上的少年名士气息已歼除殆尽,只想在教育上做一些实际的工作。因此,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他并不热衷于政治。他跟李叔同一样,并不愿参与社会政治活动。1912年,社会上一时盛传要进行普选。夏丏尊不愿当选,便改名“丏尊”,以代替读音相近的“勉旃”,有意让选举人在填写“丏”字时误写为“丐”而成废票。当然,此后并未真的实行普选,但他的性情则由此流露无遗。 旧时西湖湖心亭,1913年的一天,李叔同和夏丏尊雇了一只小船到西湖中的湖心亭里去喝茶。这是他俩寻求清静的一种法门。这天他俩要躲避的是来学校演讲的一位所谓的社会名流。喝茶时夏丏尊对李叔同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 诚然,对于夏丏尊来讲,他的这种话不过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像他这样一个对待校务和学生什么都要愁一愁、忧一忧的人,哪能做得如此洒脱呢? 李叔同对出家人的生活感兴趣,可他身为教师,虽然内心与西湖的空山灵雨颇能契合,但几年来,他倒还是全身心地投入在实际的教学之中,生活也就相对的稳定。然而,这种相对的稳定终于还是在1916年夏日的一天给动摇了,其客观原因,当与夏丏尊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一天,夏丏尊在一本日本杂志上看到一篇题为《断食的修养方法》的文章。文章说断食是身心“更新”的修养方法,自古宗教上的杰出人物,如释迦、耶稣等都曾实行断食修炼。还说断食可以改去恶德,生出伟大的精神力量,并且又列出了实行断食过程中的种种注意事项和方法,继而介绍了一本专讲断食的参考书。 夏丏尊读了日本杂志上的断食文章后,觉得很有趣,一时兴奋,就把它介绍给李叔同。李叔同不看倒也罢了,可这一看,就被迷住了。在此后两人的闲谈中,彼此都有“有机会时最好把断食来试试”的话。像这样的话,在夏丏尊看来不过是说说罢了,作为一种戏言,随之也就忘得一干二净。可李叔同不然。他是一个凡事都认真的人,虽然无意去做释迦、耶稣那样的圣人,但既然这篇文章中说断食有许多好处,为何不去试试呢?李叔同在《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中是这样表白的:“我于日本杂志中,看到有说关于断食的方法的,谓断食可治疗各种疾病。当时我就起了一种好奇心,想来断食一下,因为我那个时候患有神经衰弱症,若实行断食后,或者可以痊愈,亦未可知。” 李叔同下了决心。但在学校,他没有声张,只是私下里为此作着准备,就连夏丏尊,他也没有告诉。 李叔同实行断食的地点是在杭州的虎跑。虎跑有大慈定慧禅寺,俗称虎跑寺。该寺由唐开成二年(837年)僧钦山建,名资庆。大中八年(854年),改大慈。当时僧寰中居此,得泉,寺名始著。咸通三年(862年),寰中入寂,建塔曰“定慧之塔”,僖宗御制塔赞,并以塔名配寺,曰“大慈定慧寺”。定慧寺在此后的岁月里,曾屡毁屡建。 李叔同在虎跑的断食实行得很顺利。他的原意只是来试试断食后的感觉,并无其他更多的期望。可他这回亲临寺院,对僧人的生活更加亲近起来。他经常看见有一位出家人从他的窗前轻轻地走过,每至此时,他都会羡慕其与世无争的超凡气象。有时他会向僧人借来佛经看,企图在经书中探觅另一种人生。 1916年农历十一月廿二日(1916年12月16日)李叔同决定断食;农历十一月卅日(1916年12月24日)入虎跑;丙辰嘉平一日(1916年12月25日)起断食;丙辰嘉平十八日(1917年1月11日)为断食最后一天;丙辰嘉平十九日(1917年1月12日)李叔同返校。故他的断食时间,准确地说是1916年12月25日至1917年1月11日,前后共18天。如果加上他入山和返校的两天,共20天。 按照李叔同的惯例,他一般是在每周周末回上海一趟,跟居留在上海海伦路家中的日籍夫人团聚,然后于星期日下午返杭州。他宁可自己辛苦奔波,却从来不无故请假。在夏丏尊看来,李叔同每个星期六都是要回上海的,那么年假时也必定如此了。所以这回夏丏尊以为一切如常,学校的公历年假一放,就自管回上虞老家。可假满返校时,一贯准时归来的李叔同却没有人影。一天、两天、十天,直到两个星期后才发现李叔同一副清癯消瘦的模样回来了。直到这时,夏丏尊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仁兄是背着自己独自到虎跑去实行断食了。他为此惊异地问:“为什么不告诉我?” 李叔同的回答是:“你是能说不能行的。并且这事预先教别人知道也不好,旁人大惊小怪起来,容易发生波折。” 夏丏尊听了此言,除了苦笑之外,竟也答不出一句话来。他后悔早先介绍李叔同读那篇文章,有了这一回,还不知将来再发生什么样的事呢! 李叔同断食后留影对于这次断食,李叔同在《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中是这样评价的:“我住进去以后,常常看见一位出家人在我窗前经过,即是住在楼上的那一位。我看他却十分地欢喜呢!因此就常和他来谈话,同时他也时常拿佛经来给我看。……这回到虎跑寺去住,看到他们那种生活,却很喜欢且羡慕起来了。我虽然在那边只住了半个多月,但心头十分愉快,而且对于他们吃的菜蔬,更喜欢吃。……这一次我到虎跑断食,可以说是我出家的近因了。” 李叔同在断食期间,经常写书法。自以为笔力非但未减,反而更顺畅了。心境要比平时灵敏,颇有文思。他自己说过:断食以后,“心地非常清,感觉非常灵,能听人所不能听,悟人所不能悟”。断食结束后,李叔同拍了一张照片,侍者闻玉有题字:“李息翁先生断食后之像,丙辰新嘉平十九日,侍子闻玉敬题。”李叔同自称断食十七日(应该是虚指),他写过一幅“灵化”,题记是:“丙辰新嘉平入大慈山,断食十七日,身心灵化,欢乐康强。书此奉酥典仁弟,以为纪念。欣欣道人李欣叔同。” 李叔同于1918年正月十五日这天皈依了佛教,并为正式出家积极作着准备。他的生活,正如他的学生丰子恺在《为青年说弘一法师》中所说“日渐收敛起来”了。他的同事夏丏尊在《弘一法师之出家》一文中痛悔自己当初的作为。  李叔同出家前与弟子刘质平(左)、丰子恺(右)合影留念在这七年中,他想离开杭州一师有三四次之多,有时是因为对于学校当局有不快,有时是因为别处来请他,他几次要走,都是经我苦劝而作罢的,甚至于有一个时期,南京高师苦苦求他任课,他已接受了聘书了,因我恳留他,他不忍拂我之意,于是杭州南京两处跑,一个星期中要坐夜车奔波好几次。他的爱我,可谓已经超出寻常友谊之外,眼看这样的好友因信仰的变化要离我而去,而且信仰的事不比寻常名利关系可以迁就。料想这次恐已无法留得他住,深悔从前不该留他。他若早离开杭州,也许不会遇到这样复杂的因缘的。 看到李叔同如此“世味日淡”的模样,有一次夏丏尊急了,不经意就脱口说了一句愤激之言:“这样做居士究竟不彻底。索性做了和尚,倒爽快!” 李叔同听了此言并未介意,却是笑颜相对。夏丏尊哪里知道,他早有这个打算了。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告别了任教六年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正式出家为僧。 李叔同决意出家后,遂将平日所用物品和书籍作品等分赠友人、学生。出家前的一个晚上,李叔同写了《姜母强太夫人墓志铭》石碑碑文,碑文末有“大慈演音书”的落款(李叔同皈依后释名演音)。此事须追溯到1917年春。当时姜丹书之母患胃癌逝世。姜丹书即请李叔同为其母书写墓志铭。李叔同虽在口头上答应了,但却迟迟没有动笔。一直到一年多后,李叔同在出家前的一天晚上,方才恭敬地点燃一支红烛,写下了他在俗时的最后一件书法作品。写完后,他当即将毛笔折成两截。翌晨,李叔同即出家为僧,姜丹书闻讯赶到李叔同房中时,早已是人去楼空,惟见残烛一支,断笔两截,再有的就是端放在书桌上的《姜母强太夫人墓志铭》。李叔同如此举动,加上“大慈演音书”的落款,这幅墓志铭恰到好处地说明是李叔同在俗时的绝笔。 对于李叔同出家的缘由,姜丹书曾问过李叔同。在为大雄书局1943年出版的《弘一大师永怀录》所写的“传一”中姜丹书写到了他与李叔同的一段对话: 上人之将为僧也,余曾问之:“何所为?”曰:“无所为。”曰:“君固多情者,忍抛骨肉耶?”则答曰:“譬患虎疫死焉,将如何?” 姜丹书听了李叔同这般答语,便也无辞。他觉得李叔同的出家并非厌世,更非欺世,实在是由于参透了人生,飘然出世,正所谓返璞归真。

驾车路线:全程约34579公里

起点:满洲里市

1呼伦贝尔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西南方向出发,行驶490米,左前方转弯

2) 行驶710米,左转

3) 行驶35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海满一级公路

4) 沿海满一级公路行驶107公里,直行上匝道

2沿匝道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海满一级公路

3沿海满一级公路行驶1759公里,直行进入绥满高速

4沿绥满高速行驶10米,直行进入绥满高速

5沿绥满高速行驶4723公里,朝大庆/哈尔滨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6沿匝道行驶570米,右前方转弯

7行驶1199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

8沿匝道行驶19公里,直行进入大广高速

9沿大广高速行驶1749公里,朝白城/双辽/G1202方向,稍向右转进入解放互通

10沿解放互通行驶760米,直行进入松原绕城高速

11沿松原绕城高速行驶257公里,直行进入大广高速

12沿大广高速行驶1853公里,直行进入长深高速

13沿长深高速行驶1070公里,朝阜新/朝阳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4沿匝道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长深高速

15沿长深高速行驶1743公里,朝锦州/山海关/清河门/京哈高速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阜新互通

16沿阜新互通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阜锦高速

17沿阜锦高速行驶1185公里,朝锦州/葫芦岛/北京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明字屯互通

18沿明字屯互通行驶480米,直行进入京哈高速

19沿京哈高速行驶3904公里,朝蓟县/天津中心城区/津蓟高速/S1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宝坻北互通

20沿宝坻北互通行驶10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津蓟高速

21沿津蓟高速行驶461公里,朝廊坊/保定/济南/G2501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大龙湾互通立交

22沿大龙湾互通立交行驶890米,直行进入滨保高速

23沿滨保高速行驶362公里,直行进入京台高速

24沿京台高速行驶291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

25沿匝道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廊沧高速

26沿廊沧高速行驶1120公里,直行进入京沪高速

27沿京沪高速行驶23公里,直行进入沧州环城高速

28沿沧州环城高速行驶256公里,稍向右转进入京沪高速

29沿京沪高速行驶1631公里,朝石家庄/泰安/G20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崔寨西互通立交桥

30沿崔寨西互通立交桥行驶820米,直行进入济南绕城高速

31沿济南绕城高速行驶80公里,直行进入青银高速

32沿青银高速行驶21公里,朝聊城/齐河/G2001方向,稍向右转进入表白寺枢纽立交

33沿表白寺枢纽立交行驶18公里,直行进入济南绕城高速

34沿济南绕城高速行驶141公里,朝济南/德州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晏城枢纽立交

35沿晏城枢纽立交行驶16公里,直行进入济南绕城高速

36沿济南绕城高速行驶241公里,直行进入京台高速

37沿京台高速行驶2347公里,在韩庄/台儿庄出口,稍向右转进入峄城立交桥

38沿峄城立交桥行驶590米,直行

39行驶150米,右转进入台韩线

40沿台韩线行驶35公里,稍向左转进入S245

41沿S245行驶630米,左转进入京福线

42沿京福线行驶67公里,直行进入东坡大道

43沿东坡大道行驶25公里,直行进入京福线

44沿京福线行驶187公里,直行进入G104(旧)

45沿G104(旧)行驶21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G104(旧)

46沿G104(旧)行驶90米,在第2个出口,稍向左转进入G104(旧)

47沿G104(旧)行驶53公里,右转进入三环北路

48沿三环北路行驶860米,稍向左转进入北三环路快速路

49沿北三环路快速路行驶10米,直行进入北三环路快速路

50沿北三环路快速路行驶111公里,直行进入西三环路快速路

51沿西三环路快速路行驶43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

52沿匝道行驶450米,直行进入西三环路

53沿西三环路行驶160米,右转进入连天线

54沿连天线行驶27公里,直行进入徐峡线

55沿徐峡线行驶116公里,左转

56行驶54公里,左转进入S301

57沿S301行驶38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京台高速

58沿京台高速行驶80米,直行进入京台高速

59沿京台高速行驶1396公里,朝南京/洛阳/滁州/阜阳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大刘郢枢纽

60沿大刘郢枢纽行驶20公里,直行进入宁洛高速

61沿宁洛高速行驶1996公里,直行进入绕城路

62沿绕城路行驶100米,朝上海/中山陵/中山门/G42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马群枢纽

63沿马群枢纽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沪蓉高速

64沿沪蓉高速行驶1524公里,直行进入京沪高速

65沿京沪高速行驶440公里,稍向右转进入苏州北枢纽

66沿苏州北枢纽行驶22公里,直行进入常台高速

67沿常台高速行驶773公里,朝杭州/G15W/绍兴/海宁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南湖互通

68沿南湖互通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常台高速

69沿常台高速行驶687公里,朝宁波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沽渚枢纽

70沿沽渚枢纽行驶650米,直行进入杭州湾环线高速

71绍兴市内驾车方案

1) 沿杭州湾环线高速行驶111公里,在上虞/G329/慈溪出口,稍向右转进入上虞互通

2) 沿上虞互通行驶530米,直行进入上虞互通

3) 沿上虞互通行驶220米,在第1个出口,直行进入迎宾大道

4) 沿迎宾大道行驶17公里,右转进入市民大道

5) 沿市民大道行驶23公里,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上虞区

你可以去爱一个男人,但是不要把自己的全部都赔进去,没有男人值得你用生命去讨好。你若不爱自己,怎么能让别人爱你《梁祝化蝶》

东晋时期,会稽郡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会稽郡城(今绍兴)访师求学。英台开始了女扮男装的求学生涯。

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会稽郡上虞县的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

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去会稽郡城(绍兴)求学。

途中,邂逅了赴会稽郡城(今绍兴)求学的会稽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兄弟”。不一日,二人来到会稽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

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

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穷,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会稽郡下辖鄮县(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

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不要对他表白。绝对不要啊。

你只可以写一封对他好崇拜的信给他就得了。

信上你写明你对他,是他的什么地方、教学方面、才华方面、令你对他好崇拜。你对他好尊敬啊、、、希望老师有时间指点一下你甘的话,叫他指点一下人生是怎样的,还有你去图书馆多看一些有用书吧,看不明白的可以问老师,这样老师心里就会记得你,他会觉得你是个好学生好女孩了。毕竟老师会想,啊,曾经有一个女学生是多么的崇拜他,他会记一世也说不定呢。

如果你对他表白了,后果吾会好的,绝对吾会好的。

他是老师亦有家人了,他吾会为左你改变什么的,他知道了反而上课时会不好意思了,是你啊,不是老师。男人比较放得低些,就算他知道了都会当吾知的。继续上他的课,那你反而会伤心,会学习不好了。这样只会令老师失望,觉得依加些学生吾学好成日想些没有用的东西了。

你自己仔细想想吧。

要用那一种方法让他记住你好呢?信我吧。

李叔同,法号弘一法师,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圆寂于泉州。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乐、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李叔同为什么出家,还要从他的好友和同事夏丏尊和虎跑断食的经历说起。

李叔同比夏丏尊长六岁。他俩气味相投、情同手足。李叔同比之于夏丏尊多少显得豁然,而夏丏尊比之于李叔同又多少显得老成,所以,他俩几乎没有什么年龄上的隔阂。夏丏尊虽是一位忧国忧民且具有一副古道热肠的人,但也正如他自己所以为的那样,在那个时候,他身上的少年名士气息已歼除殆尽,只想在教育上做一些实际的工作。因此,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他并不热衷于政治。他跟李叔同一样,并不愿参与社会政治活动。1912年,社会上一时盛传要进行普选。夏丏尊不愿当选,便改名“丏尊”,以代替读音相近的“勉旃”,有意让选举人在填写“丏”字时误写为“丐”而成废票。当然,此后并未真的实行普选,但他的性情则由此流露无遗。

旧时西湖湖心亭,1913年的一天,李叔同和夏丏尊雇了一只小船到西湖中的湖心亭里去喝茶。这是他俩寻求清静的一种法门。这天他俩要躲避的是来学校演讲的一位所谓的社会名流。喝茶时夏丏尊对李叔同说:“像我们这种人,出家做和尚倒是很好的。”

  诚然,对于夏丏尊来讲,他的这种话不过是口头上说说而已,像他这样一个对待校务和学生什么都要愁一愁、忧一忧的人,哪能做得如此洒脱呢?

李叔同对出家人的生活感兴趣,可他身为教师,虽然内心与西湖的空山灵雨颇能契合,但几年来,他倒还是全身心地投入在实际的教学之中,生活也就相对的稳定。然而,这种相对的稳定终于还是在1916年夏日的一天给动摇了,其客观原因,当与夏丏尊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一天,夏丏尊在一本日本杂志上看到一篇题为《断食的修养方法》的文章。文章说断食是身心“更新”的修养方法,自古宗教上的杰出人物,如释迦、耶稣等都曾实行断食修炼。还说断食可以改去恶德,生出伟大的精神力量,并且又列出了实行断食过程中的种种注意事项和方法,继而介绍了一本专讲断食的参考书。

  夏丏尊读了日本杂志上的断食文章后,觉得很有趣,一时兴奋,就把它介绍给李叔同。李叔同不看倒也罢了,可这一看,就被迷住了。在此后两人的闲谈中,彼此都有“有机会时最好把断食来试试”的话。像这样的话,在夏丏尊看来不过是说说罢了,作为一种戏言,随之也就忘得一干二净。可李叔同不然。他是一个凡事都认真的人,虽然无意去做释迦、耶稣那样的圣人,但既然这篇文章中说断食有许多好处,为何不去试试呢?李叔同在《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中是这样表白的:“我于日本杂志中,看到有说关于断食的方法的,谓断食可治疗各种疾病。当时我就起了一种好奇心,想来断食一下,因为我那个时候患有神经衰弱症,若实行断食后,或者可以痊愈,亦未可知。”

  李叔同下了决心。但在学校,他没有声张,只是私下里为此作着准备,就连夏丏尊,他也没有告诉。

  李叔同实行断食的地点是在杭州的虎跑。虎跑有大慈定慧禅寺,俗称虎跑寺。该寺由唐开成二年(837年)僧钦山建,名资庆。大中八年(854年),改大慈。当时僧寰中居此,得泉,寺名始著。咸通三年(862年),寰中入寂,建塔曰“定慧之塔”,僖宗御制塔赞,并以塔名配寺,曰“大慈定慧寺”。定慧寺在此后的岁月里,曾屡毁屡建。

  李叔同在虎跑的断食实行得很顺利。他的原意只是来试试断食后的感觉,并无其他更多的期望。可他这回亲临寺院,对僧人的生活更加亲近起来。他经常看见有一位出家人从他的窗前轻轻地走过,每至此时,他都会羡慕其与世无争的超凡气象。有时他会向僧人借来佛经看,企图在经书中探觅另一种人生。

1916年农历十一月廿二日(1916年12月16日)李叔同决定断食;农历十一月卅日(1916年12月24日)入虎跑;丙辰嘉平一日(1916年12月25日)起断食;丙辰嘉平十八日(1917年1月11日)为断食最后一天;丙辰嘉平十九日(1917年1月12日)李叔同返校。故他的断食时间,准确地说是1916年12月25日至1917年1月11日,前后共18天。如果加上他入山和返校的两天,共20天。

  按照李叔同的惯例,他一般是在每周周末回上海一趟,跟居留在上海海伦路家中的日籍夫人团聚,然后于星期日下午返杭州。他宁可自己辛苦奔波,却从来不无故请假。在夏丏尊看来,李叔同每个星期六都是要回上海的,那么年假时也必定如此了。所以这回夏丏尊以为一切如常,学校的公历年假一放,就自管回上虞老家。可假满返校时,一贯准时归来的李叔同却没有人影。一天、两天、十天,直到两个星期后才发现李叔同一副清癯消瘦的模样回来了。直到这时,夏丏尊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位仁兄是背着自己独自到虎跑去实行断食了。他为此惊异地问:“为什么不告诉我?”

  李叔同的回答是:“你是能说不能行的。并且这事预先教别人知道也不好,旁人大惊小怪起来,容易发生波折。”

  夏丏尊听了此言,除了苦笑之外,竟也答不出一句话来。他后悔早先介绍李叔同读那篇文章,有了这一回,还不知将来再发生什么样的事呢!

李叔同断食后留影对于这次断食,李叔同在《我在西湖出家的经过》中是这样评价的:“我住进去以后,常常看见一位出家人在我窗前经过,即是住在楼上的那一位。我看他却十分地欢喜呢!因此就常和他来谈话,同时他也时常拿佛经来给我看。……这回到虎跑寺去住,看到他们那种生活,却很喜欢且羡慕起来了。我虽然在那边只住了半个多月,但心头十分愉快,而且对于他们吃的菜蔬,更喜欢吃。……这一次我到虎跑断食,可以说是我出家的近因了。”

  李叔同在断食期间,经常写书法。自以为笔力非但未减,反而更顺畅了。心境要比平时灵敏,颇有文思。他自己说过:断食以后,“心地非常清,感觉非常灵,能听人所不能听,悟人所不能悟”。断食结束后,李叔同拍了一张照片,侍者闻玉有题字:“李息翁先生断食后之像,丙辰新嘉平十九日,侍子闻玉敬题。”李叔同自称断食十七日(应该是虚指),他写过一幅“灵化”,题记是:“丙辰新嘉平入大慈山,断食十七日,身心灵化,欢乐康强。书此奉酥典仁弟,以为纪念。欣欣道人李欣叔同。”

李叔同于1918年正月十五日这天皈依了佛教,并为正式出家积极作着准备。他的生活,正如他的学生丰子恺在《为青年说弘一法师》中所说“日渐收敛起来”了。他的同事夏丏尊在《弘一法师之出家》一文中痛悔自己当初的作为。

  李叔同出家前与弟子刘质平(左)、丰子恺(右)合影留念在这七年中,他想离开杭州一师有三四次之多,有时是因为对于学校当局有不快,有时是因为别处来请他,他几次要走,都是经我苦劝而作罢的,甚至于有一个时期,南京高师苦苦求他任课,他已接受了聘书了,因我恳留他,他不忍拂我之意,于是杭州南京两处跑,一个星期中要坐夜车奔波好几次。他的爱我,可谓已经超出寻常友谊之外,眼看这样的好友因信仰的变化要离我而去,而且信仰的事不比寻常名利关系可以迁就。料想这次恐已无法留得他住,深悔从前不该留他。他若早离开杭州,也许不会遇到这样复杂的因缘的。

  看到李叔同如此“世味日淡”的模样,有一次夏丏尊急了,不经意就脱口说了一句愤激之言:“这样做居士究竟不彻底。索性做了和尚,倒爽快!”

  李叔同听了此言并未介意,却是笑颜相对。夏丏尊哪里知道,他早有这个打算了。

 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告别了任教六年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正式出家为僧。

李叔同决意出家后,遂将平日所用物品和书籍作品等分赠友人、学生。出家前的一个晚上,李叔同写了《姜母强太夫人墓志铭》石碑碑文,碑文末有“大慈演音书”的落款(李叔同皈依后释名演音)。此事须追溯到1917年春。当时姜丹书之母患胃癌逝世。姜丹书即请李叔同为其母书写墓志铭。李叔同虽在口头上答应了,但却迟迟没有动笔。一直到一年多后,李叔同在出家前的一天晚上,方才恭敬地点燃一支红烛,写下了他在俗时的最后一件书法作品。写完后,他当即将毛笔折成两截。翌晨,李叔同即出家为僧,姜丹书闻讯赶到李叔同房中时,早已是人去楼空,惟见残烛一支,断笔两截,再有的就是端放在书桌上的《姜母强太夫人墓志铭》。李叔同如此举动,加上“大慈演音书”的落款,这幅墓志铭恰到好处地说明是李叔同在俗时的绝笔。

对于李叔同出家的缘由,姜丹书曾问过李叔同。在为大雄书局1943年出版的《弘一大师永怀录》所写的“传一”中姜丹书写到了他与李叔同的一段对话:

  上人之将为僧也,余曾问之:“何所为?”曰:“无所为。”曰:“君固多情者,忍抛骨肉耶?”则答曰:“譬患虎疫死焉,将如何?”

  姜丹书听了李叔同这般答语,便也无辞。他觉得李叔同的出家并非厌世,更非欺世,实在是由于参透了人生,飘然出世,正所谓返璞归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843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31
下一篇2024-03-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