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女孩小青云轩轩是谁

脑瘫女孩小青云轩轩是谁,第1张

吴青芸。

“小青云”本名吴青芸,今年22岁,老家在四川,后来户籍迁到了江苏南通。为了减轻家里负担,并提升直播和拍视频的水平,去年11月,“小青云”离开了住在南通海门的母亲和妹妹,到安徽芜湖从事网店客服工作,开始在外打工的生活。

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下面,我为大家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脑瘫诗人余秀华的励志故事 篇1

余秀华,女,生于1976年,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村民。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2009年开始写诗,代表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经过墓园》、《摇摇晃晃的人间》等,作品被《诗刊》微信号发布后,她的诗被热烈转发,人们赞叹她诗歌里的文字质朴滚烫、直击人心、有力量。

她在现实世界里直接、莽撞、痛感十足。余秀华没想到,让自己走红的会是一首关于爱情和肉体的诗。她是一个女人,农民,脑瘫患者。当然,她更是一个健康的诗人。她有些抵触外界突如其来的对诗的热捧,还有伴随在这热捧之后的猎奇。

她会自我解嘲,“炒作之后,幸亏你们发现脑瘫不是假的”。在余秀华看来,一切的喧嚣都会过去。她依然会像自己在诗里所说的那样,“有时我是生活的一条狗,更多时,生活是我的一条狗”。而她“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

格格不入的农民

横店是湖北中部一个普通的村庄。

它在余秀华的笔下充满诗意。她描写这里的白云、午后和麻雀。但当被问到家乡对她的意义时,她丢出一句“鬼地方!”

为什么这个名字总出现在你的诗里

余秀华几乎没有停顿,“因为这个词简单、好用,就跟‘爱情’、‘春天’一样”。

因为疾病,余秀华说话有些口齿不清,面部肌肉的抽搐让她的神情显得有点夸张。但她思维非常快,话说得直而且冲。不仅是对别人,也包括对她自己。有人小心翼翼地问“你怎么看待别人总提你的身体疾病”,她立刻打断了,“脑瘫。你直接说呗,修饰什么。”

“她与这里显得格格不入。”余秀华的小姨说。在她看来,余秀华脾气古怪,思维跟别人不一样。她在村里跟谁都不怎么熟,也说不上什么话。母亲说余秀华脾气坏,爱和别人吵架,在村里没什么朋友。余秀华说过,她不甘心于命运,但她所有的抗争都落空。“我会泼妇骂街,当然我本身就是一个农妇”。她和朋友说起自己爱骂人,因为自己爱说真话。

余秀华在村里不怎么走动。这个农妇对村里人聊的家长里短毫无兴致。村里人也没有人读过她写的诗。问起来,他们笑着摇摇头,“看不懂”。余秀华办了低保,每个月60块钱。去年正月,母亲买回了20多只兔子,给余秀华照看,这些兔子成了她的宝贝,也能卖点钱。每天早起吃饭前,她先去割草,喂饱兔子。

最近,兔子一只只死去,让她感到伤心。每天上午是她的看书时间。她最喜欢的书是《悲惨世界》,喜欢那本书中的一切——语言、结构、思想,“那种对人性的刻画,真是好!”她爱读诗,房间的诗集里,几乎每页都有她随手写下的感受和批注。午后,她会花很多时间去写作,她的手不灵活,只能用一根手指敲着键盘,把诗的一字一句录进电脑里。

高中毕业,父亲在村里给她盘下一个杂货铺。母亲周金香觉得,女儿的心思根本不在杂货铺上。“她每天都在打电话,不知道跟谁打,一聊好几个小时,有人来买东西她也不搭理”。有一个月电话费花了174块钱。

除了看书,下象棋最让余秀华快乐。她象棋下得好,提起和村里人下棋,她总是笑,“他们老悔棋,就是不让我悔”。徐建国是荆州著名的棋手,在他看来余秀华的象棋水平在县级可以排到前十。他说她下棋“犀利、灵活有力量”,喜欢进攻,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势,“棋风和她文风一样”。

脑瘫者的远方

“这个身体,把我在人间驮了38年了,相依为命,相互憎恨。”她不得不接受身体的缺陷。

在诗里,她说“说出身体的残缺如牙齿说牙痛一样多余”。远方对她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她曾经尝试过离开这个小村庄。2012年,余秀华第一次离开家乡,去温州一家为残疾人办的厂子打工。那一个月里,她仍然在写诗,晚上把诗读给工友听,“但他们都是木头”,余秀华说。只一个月,她就回了家,她说因为周围的人太世俗,父母说因为女儿手脚不利索,干活慢。

周金香说,秀华在流水线上,手在撕皮包边的时候总是使不上劲儿,怪搭档没修好边,害她撕不下来,然后跟人家吵架。领导出来调解,说给她换个搭档,她又死活不愿意,说,“这个位置好,别想把我换走!”打工没挣到钱,回家还借了100块的路费。那次的逃离对余秀华来说唯一的意义,是让横店村在她心里第一次成了遥远的“故乡”。

2014年12月19日,她在母亲的陪同下去了北京。后来她在博客里写下北京之行略记。

她提到了照顾她的诗友,感慨在人民大学的教室里朗诵自己的诗歌:这是我额外的收获,我更愿意说它是人们敞开怀抱拥抱我的一次美意。这开敞让她感激。但她依然强调自己的独立。“我希望我写出的诗歌只是余秀华的,而不是脑瘫者余秀华,或者农民余秀华的。”无法远行的日子里,余秀华的“远方”寄托于信纸和网络。

1995年,她第一次投稿给《钟祥日报》,一投即中。

母亲说她从初中就有了远方的笔友,后来又有了很多网友。很多人从外地来看她。她也会去钟祥或是荆门会网友。钟祥论坛上留下了她许多印迹,从2009年开始,她陆续发了很多诗歌帖。从最早发帖开始,她的诗就赢得了很多赞美。2009年,钟祥贴吧的网友们凑钱给她买了台电脑。在网络上结识的朋友,互相理解、支持、鼓励。说到这儿,余秀华流露出一点感伤,“时间会改变一切,不会一直是这样的。”有一阵子,余秀华把所有的诗歌群都退了,因为和别人吵架。“因为看得过重,反而更容易吵架、容易伤心。”

余秀华被网友伤害过,一次一个网友约她见面,对方远远见到她真人,就掉头走了。诗友老井回忆和余秀华的第一次见面,虽然之前知道她是个脑瘫患者,但没有细想过,见了面,老井被余秀华行动和语言的吃力“震撼”了。老井说余秀华是个苦命的天才。她率真,有些逆反心理,时常在网上得罪人。有些网友攻击她的作品,她喜欢反击,老井劝她假装看不见,她做不到。这是她自己。

余秀华说,这世上有抵达得了的远方和抵达不了的远方。如今,她仍然在那个叫横店的村庄,割草、喂兔子、下象棋、读书、写作。

女人的爱情

她没想到是一首爱情诗让她走红。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里面有肉体,有爱情和远方。她对这首诗并不是很满意,“那首诗里有些辞藻用得太大了,不够克制。写诗的时候不能自亲也不能自疏,要和自我保持一定距离。”

对丈夫,她似乎更不克制。丈夫被她形容为“青春给予她的一段罪恶”。她在诗里说,婚姻无药可救。结婚时,余秀华19岁,丈夫尹世平大他12岁。当时,这个四川籍男子在湖北荆门打工。余家人觉得秀华身体有残疾,能找到个对象就不错。尹世平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又是小学文化,也没什么挑的了。余秀华年轻时曾担心丈夫会跑掉。在余秀华的口中,丈夫性格火爆,斤斤计较,两人经常吵架。吵完架丈夫也离家出走过,余秀华又把他追了回来。

“现在真是后悔,干吗追他回来”余秀华说,20年,这段婚姻太累了。“爱情有个屁爱情!”有人提到这个字眼,她干脆利落地回答。余秀华的母亲周金香说,结婚后,女婿一直在荆门市做建筑工人,偶尔回家,孩子两岁后,两人就开始争吵不断。

三年前,因为在荆门讨不到工钱,他又去北京打工,每年只是过年回来。“不喝酒的时候人是很好的,喝了酒脾气稍微暴了点,话多,秀华就嫌烦。”两人闹过几次离婚,都被余秀华的父母劝阻住了。“死都不能让他们离婚。”在周金香眼中,女婿是老实巴交的人,肯吃苦,没嫌弃过女儿的身体状况。虽然喝了酒会说些难听话,但不会揭余秀华的伤疤。“日子挺好的,两人又有孩子,都是秀华自己在闹。”

尹世平从没读过余秀华的诗,也没兴趣读。他关心的并不是余秀华的精神世界。“你们这样捧她都是一时的,过去就没了。你们能不能帮她在北京找份工作啊,一个月能挣一千多块钱就行。”余秀华把对爱情的态度和渴望都放在了诗里。

“她想给他打电话,说说湖北的高粱酒,说说一个农妇醉酒之后,在大门口拉下裤子解手,说她心里的血都被尿了出来,说她拦住过路的人喊他的名字”。对于这首诗是否有所指,她说忘了。关于现实生活中她的爱情,余秀华有点躲闪。她承认,自己写的爱情诗,她在内心都是经历过了这些过程。但具体的“我不能告诉你”。

她只是说,爱情像信仰,信则有,不信则无。下辈子,希望有个人在她19或20岁时走进她心里,因为那个年纪像花一样。

女儿与母亲

提起父亲的时候,余秀华褪去了她的防备。

余秀华和父亲的感情特别深厚,她说父亲在家人中最理解她。因为出生带来的缺陷,她从6岁才学会走路,那以前,她总是在院门口爬来爬去。行走对于幼年时代的她非常困难,家人先是给她做了学步车,后来又换成拐棍,再后来终于可以摇摇晃晃地走了。

父亲对她付出的爱也比对弟弟更多。余秀华八岁才上小学,和小她两岁的弟弟一同入学。那时候上学放学,她都是在父亲的背上。课间休息,他叮嘱老师安排小伙伴轮流陪女儿上厕所。余秀华上初中时,弟弟总骑一辆28车载着姐姐上学,她身体不协调,在后座上总是坐不稳,弟弟骑起来就会特别艰难,有时候很恼火,对她不耐烦。说到这,父亲余文海形容是哭笑不得,但“感觉心酸”。

余文海回忆起余秀华在高中住校的日子,孤零零地没人照顾她。因为手脚不利索、动作慢,打饭时总抢不过别人,有时候剩饭剩菜也抢不着,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

这段话,余文海花了很久的工夫才说完整,中间几次因为哽咽停下。讲完后,他捂住脸,哭出了声。余秀华在诗中感叹父亲这么老了也是不敢生出白发的,因为他还有一个残疾的女儿,和一个刚刚成年的外孙。余秀华的儿子跟了余家的姓。村里人总说,余秀华的儿子“真有出息”。小伙子今年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读环境工程。在家人口中,孩子内向、懂事,跟母亲的关系特别好。

余秀华的世界里,儿子是重要的感情支柱。她不止一次说,“这是我培养出来的儿子。”用余秀华的话说,他们母子之间是没大没小、无话不谈的。

余秀华的朋友圈里除了诗歌外,偶尔也记录着和儿子的互动。今年元旦,她送了儿子一条蚯蚓,儿子一头雾水。她解释,“蚯蚓是用来钓鱼的呀,送你蚯蚓,是要你去钓到一条美人鱼!”“我不知道儿子有没有读过我的诗,如果读了应该会不好意思吧。”余秀华笑了。

在诗里她这样写:我只是死皮赖脸地活着,活到父母需要我搀扶,活到儿子娶一个女孩回家。

喧嚣与沉默

余秀华不期然的就火了。

几乎是一夜之间,余秀华的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微信朋友圈被争相转发,她也被贴上了“脑瘫诗人”、“农民诗人”、“草根诗人”等标签。

余秀华不喜欢被强行赋予的标签。她在博客里写下这样一段话:我身份的顺序是这样的:女人、农民、诗人。这个顺序永远不会变,但如果你们在读我诗歌的时候,忘记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将尊重你。

她说自己不是天才。为什么能够写出这样的诗她也不愿意去回答。面对褒贬不一的评价,余秀华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无所谓”。她并不期待所有人的欣赏。“如果所有人都理解,那就不叫理解。我不需要在任何地方找到理解,不能为任何人而写,只能为自己写。”

但她对诗歌的感受也并不止于直觉上,也有着系统化的反思,她经常修改自己的诗。“沈浩波也许说得对,我的艺术性还不够。”她觉得行文造句需要不断地修炼和提升境界,要不断突破自己。她读诗的时候不只是凭着感觉读,她会把每首诗读透,仔细读、思考,把自己的思想放进诗的意象中。在她口中,她的诗是发自于“小我”,基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个人体验,以及这其中生发出的想象。

海子也曾让她不能自拔,现在能够批判地看了。她曾在贴吧里贴过一组献给海子的诗,叫做《为海子而哭》,里面写道,“我遇见了披头散发的你/我遇见了口吐火焰的你”。而现在,她可以更批判地看海子的诗了,“也没有那么好,有时太抒情了”。

在余秀华爆红后的几天里,她家的院子挤满了采访的记者、摄像,出版社编辑,还有慰问的领导。面对喧嚣,她在朋友圈里说,“对诗歌而言,这样的关注度实在不应该,超过事情本身都是危险的。不管东南西北风,不管别人怎么说,姑奶奶只是写自己的诗歌,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尽量写好。呵呵,幸好这样的风刮不了多久。”

她几次对记者提到,“诗是很安静、很私人的,不该经受这样的炒作。”她对诗充满了敬意。《摇摇晃晃在人间》几乎是她对诗的告白。她说,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

脑瘫诗人余秀华的励志故事 篇2

余秀华,她的诗跟梵高一样,可以折射出生命向日葵的绚烂,也像莫奈笔下的荒原草垛,在四季不同晨昏发出耀眼的光芒。窥探其诗歌的特征,痛苦的凝视仿佛是诗歌产生的来源。也许对她来说,生命不需要回归,因为她的诗就代表生命本真。

一、痛楚特质幻化美的力变。

余秀华是左手压着右手写字,诗行里每一个字渗着疼痛。她站不稳自己的身子,总是摇摇晃晃,偏偏倚倚,她的声音挤出的不是绚烂,但是比绚烂还美的痛楚,甚至像哭泣似的悲悯。正是这样的痛楚带给她诗歌美的力变。她的目光既有对内心世界的挖掘,也有对外部世界的观望。希望通过诗的远游来结束心灵的磨难和无休无止的孤独无援。她的诗是在内心苦闷矛盾的状态下写出的。带有象征美学的特征。诗人运用各种物象来暗示内心微妙的世界。物质感的形象在她用暗示、烘托、对比、渲染和联想的渠道表现出来。在诗句的描述中,她时刻处在冬天,虽然诗歌却常把她往春天的路上带。她如云朵一样的年华随时可以倾塌,像露水一样的心只能在清风下发呆。她是一棵在若有若无的风里怔了很久的草,偶然扭动一下身躯,也是一艘漏底的船在荒芜的岸,同时拥有木性和水性。她的痛被遮盖、掩埋却又赤裸裸地暴露,像大地一样的辽阔忧伤,她在以疼痛取悦这个人世。爱在她心里就像一场雪,因为过于洁白而接近春天,所以她一次次按住心里的雪,又渴望下一场大雪。爱对她来说,不是诗歌,更像一颗提心吊胆的心,又抑或爱只是经过,像秋风在院子转了一圈,过去了。

二、荒野村落填构筑诗意背景。

余秀华诗歌有其特有的布景,江边、庭院、打谷场、果园、麦田等成了她追逐痛苦和喜悦的风景。在诗歌里爱着,她隐匿自己,又暴露自己。她生活轨迹单调贫乏,环境简陋闭塞,但是却用自然的背景创作出宏大而丰富的诗歌背景,她把思想安放在这个背景之中,潜心铸就诗歌的艺术。在有限的空间,获得心灵的自由,构筑起属于自己的天堂。

三、饱满而匮乏的诗心对立。

余秀华的创作热情和灵感丰沛,她爱这哭不出来的浪漫,余秀华最可贵的一点,是她对诗歌感悟和表达是直白的,她的诗观:一切关于诗歌的表白都是多余的,它是我最深切的需要。诗人刘年曾这样评价: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迹。她的诗不粉饰、不雕琢,不是充满华丽装饰的客厅,质朴得像子夜的村庄那照着想象的微弱的灯火,她的诗代表了新诗的发展,也是一个时代稀缺的物品。

余秀华,1976年生,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村民。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使其行动不便,高中毕业后赋闲在家。余秀华从2009年开始写诗,主题多关于她的爱情、亲情、生活感悟,以及她的残疾和无法摆脱的封闭村子。

余秀华的诗,不只有因为出位的标题而成名的那一首。她从2009年开始写诗,主题多关于她的爱情、亲情、生活感悟,以及她的残疾和无法摆脱的封闭村子。稗子、麦子、矿场、打谷场、横店,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情景都成为了她诗中的意象。

不过,余秀华对自己的走红并不是特别敏感,对于蜗居乡村的她来说,诗歌是一种个人的书写,“我爱诗歌,从来不指望它带给我什么。”

写诗因为“不会打麻将”

“一切关于诗歌的表白都多余,它是我最深切的需要。”在《诗刊》2014年的“九月大观园”特辑里,余秀华曾如此表达自己的诗观。既然诗歌的表白都是多余,为何又是最深切的需要余秀华说,诗歌本来就是表达自己,自己就在诗歌里了,你再多说,肯定多余。

先天性脑瘫让余秀华走路不稳当,有些摇摇晃晃,说起话来口齿不清楚,几乎无法干重活,幸运的是,生活可以自理。因为先天性疾病,余秀华没有能够上大学,在高二的时候便辍学,回到湖北荆门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老家。

1995年,19岁的余秀华“在非自由恋爱下结婚”,这段婚姻除了给她带来了一个现在已经18岁在武汉念大学的儿子外,更多的是不幸和苦闷,尽管直到现在两人并未离婚,但多年来两人已少有联系。

说到与诗歌的渊源,余秀华不无调侃地说,自己之所以写诗,是因为不会打麻将,以至于太无聊。她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诗歌创作培训,“想怎么写就怎么写”。1998年,余秀华写下了她的第一首诗《印痕》,到目前为止,至少已写了2000多首诗。

诗歌就是一根拐棍

选择写诗,最开始是与这种文学体裁字数比较少有关。因为身体先天的原因,余秀华写字时需要用很大的力气来保持身体的平衡,利用左手护住右腕才能将字写出来。渐渐地,诗歌写作成了她“必须做”的一个事情,她说自己爱诗歌,从来不指望它带给自己什么。“诗歌本来就是一种内在的、个人的书写,所谓才华,不过是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和理解。”

余秀华说,“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其实我一直不是一个安静的人,我不甘心这样的命运,我也做不到逆来顺受,但是我所有的抗争都落空,我会泼妇骂街,当然我本身就是一个农妇,我没有理由完全脱离它的劣根性。不过我根本不会想到诗歌会是一种武器,即使是,我也不会用,因为太爱,因为舍不得。”

她形容诗歌,“就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

在作品大受关注之后,有媒体这样称呼她——“脑瘫诗人”。当记者问她,别人这么称呼她是否难过时,余秀华很坦然地回答:我不觉得难过,因为这是事实。

 余秀华诗歌节选: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而它们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再见,2014

像在他乡的一次拥抱:再见,我的2014

像在他乡的最后告别:再见,我的2014

我迟钝,多情,总是被人群落在后面

他们挥手的时候,我以为还有可以浪费的时辰

我以为还有许多可以浪费的时辰

2014如一棵朴素的水杉,落满喜鹊和阳光

告别一棵树,告别许多人,我们再无法遇见

愿苍天保佑你平安

而我是否会回到故乡

——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怀揣下一个春天

下一个春天啊,为时不远

下一个春天,再没有可亲的姐姐遇见

但是我谢谢那些深深伤害我的人们

也谢谢我自己:为每一次遇见不变的纯真

我爱你

巴巴地活着,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

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

茶叶轮换着喝:菊花,茉莉,玫瑰,柠檬

这些美好的事物仿佛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带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内心的雪

它们过于洁白过于接近春天

在干净的院子里读你的诗歌。这人间情事

恍惚如突然飞过的麻雀儿

而光阴皎洁。我不适宜肝肠寸断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

颤栗

云朵打下巨大的阴影。云朵之上,天空奢侈地蓝

这些头顶的沉重之事让我不择方向

不停行走

我遇见的事物都面无颜色,且枯萎有声

——我太紧张了:一只麋鹿一晃而过

而我的春天,还在我看不见的远方

我知道我为什么颤栗,为什么在黄昏里哭泣

我有这样的经验

我有这样被摧毁,被撕碎,被抛弃的恐慌

这虚无之事也如钝器捶打在我的胸脯上

它能够对抗现实的冷

却无法卸下自身的寒

如果我说出我爱你,能让我下半生恍惚迷离

能让我的眼睛看不到下雪,看不到霜

这样也好

这样也好啊,让一个人失去

对这个世界的判别

失去对疼痛敏锐的感知

可是,谁都知道我做不到

爱情不过是冰凉的火焰,照亮一个人深处的疤痕后

兀自熄灭

创作特色:

爱情欲望

余秀华的诗歌中有许多爱情诗。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身体带有残缺的女人,她对爱的缺失有着极为深刻的体验。她的爱情诗并不满足于对爱情欲望的诗意呈现,而是极力展现出丰富复杂、个性鲜明的女性主体形象。

她诗中的女性抒情者是一个深怀自卑感揽镜徘徊的“傻子”、“犯病者”(《与一面镜子遇见了》),也是极为清高骄傲、爱自己身体里的锈斑胜过爱“你”的自恋者(《我想要的爱情》);是在“你”口渴的时候,甘愿以自己青春的鲜血供奉“你”的奉献者(《面对面》),又是决定将“人间情事一丢”重获“清澈的骨骼”的逃离者(《在田野上打柴火》);是让爱情的冰凉火焰照亮深处伤疤后兀自熄灭的孤独者(《战栗》),又是如果回到过去会“把爱过的人再爱一遍,把疼通过的再疼一遍”的痴情者(《人到中年》)。

她的诗歌充溢着爱的躁动与呼唤、爱的幻灭与实现等复杂的意蕴,爱情与其说是其诗歌的主题,不如说是引发诗人对存在、真理、死亡等形而上问题进行本体追问的核心命题。

性别诗学

余秀华的诗歌创作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性别诗学”的特点。余秀华诗歌也重视身体性的写作,但她诗中的身体不再限于埃莱娜·西苏所说的用来创造自己言说领域的身体,而更接近于梅洛·旁蒂所说的:“构成了一个可以作为一切可以被语言和艺术表达之物的那个紧要、无声且神秘背景的东西的中心例证和象征;一个在反思性的思想或再现中可以被有意识地把握的一切东西的非反思性的源泉”唧的身体,对于诗人而言,疼痛、残缺、摇晃的内在身体经验,既是诗人创作的心灵之源,是观察、探询自身和万物的诗性起点,也是对现实进行追问和反思的基点。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而它们/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睡你”是这首诗歌的核心词,这个词本身的恶俗性质,很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诗歌之前,对诗歌创作的严肃性产生怀疑,而当人们用轻慢和鄙夷的态度阅读完全诗之后,会忽然发现自己的审美期待因某种神奇的诗歌力量被重新打开,并完成了一次特殊的更新和超越。[19-20]

起点较高

余秀华诗歌创作的起点较高,她的诗作既有古典诗歌的意趣,又有现代诗歌的抒情性,创作主体的真实意图通过富有意趣而灵动的语言传达出来;她的诗作没有凌厉的性别对抗姿态,也没有回避女性生存之痛,而是以鲜活的身体经验和生命经验客观地表现底层女性的生存之痛,以强烈的主体精神去展示人的价值和尊严。

她的诗是坦率的,就像发现了余秀华的《诗刊》编辑刘年所说的:“她的内心,没有高墙、铜锁和狗,甚至连一道篱笆都没有,你可以轻易地就走进去,”“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她的诗又是孤傲的,没有低眉、没有妥协:“他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的时候,小巫不停地摇着尾巴,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我养的狗,叫小巫》)余秀华的略带忧伤情绪的诗歌,带领着读者返回到日常生活,返回到个人记忆,生动地表现了复杂的人生况味。

作为一个年轻的诗歌创作者,余秀华的诗歌创作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她的诗歌尚缺乏个人鲜活的生命体验与复杂的历史想象之间的摩擦力,某些地方语言表达也略显生硬和媚俗,即使诗人敏锐的感受力和良好的语言天赋也无法遮蔽某些诗句措词的粗陋和慌张,这些都影响了诗歌的高度。我们期待一个既热情恣肆又精敏沉着的余秀华,为诗坛带来更多不仅令人感动,而且更加沉实、纯粹、有力的诗歌。

        

   前段时间在抖音上搜索关键字“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看到这些脑瘫儿童的家庭生活状况,不由得让我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一段艰辛的往事。

其中有一个视频给我留下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视频当中,一位穿着粉红色的棉袄三岁脑瘫小女孩,在妈妈的带领下,在小区当中艰难地学走路。只看到哪一位妈妈拿着手机在前方不断呼喊着脑瘫女儿向自己走过来,穿粉红羽绒服的小女儿迈着艰难的步子跌跌撞撞地向妈妈哪里走去。小女孩一边向妈妈那边走,一边自信地对妈妈说;“我长大会成为篮球高手的 。”场面瞬间让人泪奔。

小女孩走到半路的时候摔了一跤。但是摔倒之后的小女孩表现非常坚强,小女孩原地废了大半天的时间才爬起来。爬起来之后又继续迈着艰难的步子向妈妈的方向前进。

我看完这一幕之后内心非常难过,与此同时,儿时的生活经历再一次被这一条视频唤醒。

我学走路学的很慢,差不多四岁的时候才能够下地走路,那个时候的我每天都会在家长的陪同下,在家中 进行 高强度的康复训练。那个时候的我,每天都会在那间只有一室一厅四十平方的小房间当中,扶着墙壁与家具来回地走上好几个小时。小时候走路摔跤是家常便饭的事情,每次摔跤头上总会出现大大小小的包块。

小时候闻到最多气味是万花油与正红花油。每次摔跤头上起包之后,父母都会给我用万花油与正红花油。这已经成为我童年挥之不去的记忆。一到夏天的时候,我的膝盖,胳膊肘都会出现走路时摔跤的伤疤,这或许是所有脑瘫患者童年生活当中共同的记忆。

在视频当中,我看到很多重度脑瘫患者真实的生活状态。很多人的现实生活比我差远了。很多脑瘫患者都在地上爬着行走,有很多脑瘫患者生活几乎不能自理。我一个视频接着一个视频不断地往下看,不知不觉当中我的头脑当中有很多思考爆发出来。

说实在话,对于一个三十岁的脑瘫患者看到这些视频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复杂的。当我看到在那个在妈妈的关心下艰难走路的脑瘫女孩的时候,我几羡慕 又 纠结。

羡慕的是女孩年纪小,她的父母还年轻, 天真无邪的她在社会当中还没有受过什么痛苦。纠结的是再过若干年以后她将如何独立面对这个社会,如何去面对属于她人生当中的五味杂陈。

三十一岁的我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十字路口。我的父母已经渐渐地开始变老,我不得不去学会独立面对自己日后的生活。每一个残疾人在生活当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尤其是当他们独自一人面对生活当中的问题的时候他们会很艰难,而这些问题对于每一个残疾人来说都是无法逃避的。

脑瘫患者确实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群,如果在出生的之后发现婴儿患有先天性脑瘫,家长来说就应该果断的放弃再生一个。因为抚养一个重度脑瘫惠而在当下这个现实社会的的确确是一个人力物力与毅力的长期博弈。或许在当下社会当中家庭有了脑瘫患者对于家庭条件不宽裕的人群会果断听从医生的建议放弃治疗,从新再要一个健全的孩子,这样是一个比较理性的选择,毕竟现在的 高额医药费和漫长康复治疗过程对于任何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育儿是一辈子的事情,作为一个脑瘫儿童的家长,当他们选择让一个脑瘫儿童活下来的那一刻就意味着这一辈子都需要对这一个生命负责。而对于脑瘫患者本人来说,有一天当自己的父母百年以后他们要面对如何独立在这个社会当中生活的问题。而对于那些生活无法自理的重度脑瘫儿童,父母百年以后的他们又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状态,实在是无法想象?

在很多有残疾的家长都会选择再生一个健全的孩子,他们希望等自己百年以后,让那个健全的孩子去照顾那个残疾的孩子。这看起来似乎非常合情合理,但是如果我们从那个健全的孩子的角度看,这样的行为对于那个健全的孩子公平吗?难道自己这一辈子时为了帮父母伺候一个不健全的孩子的吗?这样的做法是在是有点不道德。

作为一个脑瘫患者,在三十一年的今天,在去看全国各地无数个脑瘫患者家庭的生活视频给我触动很大,现在的我已经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残酷,就云南,于父母衰老,兄弟的心理压力,再加上社会当中少部分人的歧视,都会让我感到生活的如履薄冰。

生命只有一次,大家来到社会当中走一遭,就是来看看这个灯红酒绿的社会尝一尝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当记者采访脑瘫患者的家属的时候,大多数脑瘫换而的家长都展现出伟大的父爱与母爱,无论前方的道路有多难走,只要父母在一天,他们就会照顾好自己的脑瘫孩子。看到这里我被人间最伟大的父爱与母爱深深地感动,此情此景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歌曲就《牵手》当中的那句“所以牵了手的手,来生还要一起走所以有了伴的路,没有岁月可回头。”

一楼到二楼共8级台阶,每级台阶高15厘米左右。对于一名成年男子而言,跨上去只需要两三秒;对于一名十来岁的孩子而言,最多10来秒。但对于6岁半的脑瘫女孩张豆豆来说,抓着栏杆,要挪上一分钟……

从康复中心到家大约300米距离,数十级台阶,豆豆得走上大半个小时。

半个月前,一部《爸爸,我回来了,而且是我自己走回来的!》的视频爆红网络,播放量高达数千万:面对几十步台阶的上下坡,豆豆自己一步一步从康复中心走回了家,最后她开心的欢呼,让无数网友泪目。

出门—康复训练—回家,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豆豆和妈妈已经坚持了三年半。1月13日,上游新闻(报料邮箱baoliaosy@163com)记者来到豆豆家中,见证了可爱懂事的豆豆是如何进行康复训练的。

视频收获大量网友点赞

“社牛”女孩的自我介绍:“我是豆豆小老师”

豆豆大名张君茹,爸爸妈妈都是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人,一家人目前租住在渝中区枣子岚垭正街一套两室一厅的旧居民楼里,没有电梯,月租金1200元。

“这是我们租的第三套房子。这边康复机构多,方便一些。”豆豆妈妈杨凤介绍。

客厅靠墙放着一个三层货架,上面摆满了莫小仙方便面、上好佳虾片等零食,“最近晚上开始做直播了,带点货缓解一下经济压力,她爸爸一个人挣钱太辛苦了。”

豆豆瞪着好奇的眼睛走了过来,礼貌地喊了叔叔阿姨后,开始和记者聊起了天。记者发现,豆豆脚上的鞋子,左脚右脚是反着穿的。“要求我们这样穿的,鞋子也是专门买的硬底,方便豆豆走路。”相比两年前记者第一次在抖音上看到豆豆的视频,如今的豆豆不仅个子长高了很多,细细的腿也变长变粗了。

和别的孩子不同,豆豆的鞋子需要反着穿

几分钟之后,自带“社牛”属性的豆豆在小黑板上写下了“豆豆”两个大字,开始给记者上课了。“我是张豆豆小老师,现在给你们上课了。第一节课是数学,用凑十法计算9+5。你们谁来回答?”

听到记者的答案,“豆豆小老师”露出满意的微笑,并竖起了大拇指。

虽然没上小学,但豆豆能写出自己的名字

考完记者,豆豆主动开始了各种表演。她熟练地背起了拼音,“前鼻音5个,an en in un ǖn,后鼻音5个,ang eng ing ong,整体认读音节16个……”

豆豆认识墙上的每一个拼音

妈妈介绍,这是一个浙江女教师教豆豆的,她是豆豆粉丝,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通过网络教豆豆学习拼音和识字。

背完拼音,豆豆轻车熟路地喊道:“小度小度,播放《踏山河》。”音乐响起后,豆豆一边唱着歌,一边跳起了舞。最后,还高高兴兴背了一段新年祝词:“一帆风顺,二龙腾飞,三阳开泰,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进宝,九九同心,十全十美。”

看着活泼可爱的豆豆,满脸欣慰骄傲的妈妈,谁能想到,几年前的豆豆,医生曾下过断言:这辈子都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跳完舞,豆豆扑到妈妈怀里,给了妈妈一个吻

豆豆妈妈辞掉工作:“我不信她走不了路”

豆豆是早产儿,出生时只有3斤6两,由于是顺产转剖腹产,耽误了几个小时,导致缺氧缺血,运动神经损伤,两岁时还不会走路。爸爸妈妈带她去医院检查后,被医学鉴定为脑瘫儿。当时医生还下了个结论:“她这辈子都站不起来了,只能在轮椅上度过。”

脑瘫是指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普遍而言,患者的日常生活会受到很多限制。

“当时就像晴天霹雳,完全不能接受。心里想的都是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是我们?”豆豆爸爸张林至今难以释怀,“当时护士告诉我,你这个娃娃以后要花很多钱。我愣了一下,问了句大概多少钱,护士回答‘上不封顶’。”

妈妈笑着看豆豆跳舞

一向冷静的豆豆爸爸,当晚借酒浇愁,把自己灌醉了。老家有些亲戚甚至劝他们放弃带娃治疗。“太费钱费力了,能发育啥样就啥样。”但是豆豆妈妈没有放弃,她告诉上游新闻记者,“也许是我性格比较乐观,我从来没有想过她以后走不了路。退一万步讲,就算豆豆真的走不了路,那她也有其他的生活方式。”

幸运的是,豆豆虽然运动神经受损,但智力发育正常,记忆力和表达能力在同龄人中都算很出色的。在朝天门当销售的妈妈决定辞掉工作,专心照顾豆豆。爸爸出门工作挣钱,为豆豆筹集治疗康复费用。

豆豆和她心爱的玩具兔子

豆豆爸爸被嫌弃脏:“爸爸没生你的气”

刚开始康复治疗时,豆豆在医院住了40天,花了28000块钱,“我们家庭条件都不好,为了给娃娃治病欠了几十万。豆豆的爷爷奶奶在广东工地打工,平时还帮衬我们。医院费用我们承受不了,只能在附近寻找康复机构。”

豆豆在康复机构每天的费用是240元,每周休息一天,算上平时吃饭租房等费用,每月费用上万。挣钱的重任,就落在了豆豆爸爸肩上。豆豆爸爸曾在大渡口区开过火锅店和卤菜店,“收入还将就,后来豆豆妈妈平时要陪娃娃,我一个人忙不过来。2021年,我去了河北工地上做木工,2022年在陕西工地上做测绘,大概三个月回重庆一次。”

一家三口为数不多的合照。受访者供图

“工地上灰很大,我衣服和脸上经常是脏兮兮的。有次从工地下班,豆豆和我视频时无意间说了句‘爸爸很脏,我不喜欢爸爸。’这句话才说完,豆豆妈妈就生气地把视频关了,后来才晓得她把豆豆打了一顿。”

过了一会儿,豆豆用妈妈的手机发来一条带着哭腔的语音:“爸爸对不起,我是想让你变回帅帅的爸爸,不是嫌弃你……”豆豆爸爸听完语音后潸然泪下,回了一条长长的消息,“爸爸没有生你的气,你没有撒谎,因为你是一个爱干净的孩子。只不过你要明白,脏,分很多种,爸爸脏,只是因为爸爸的工作环境很恶劣。我觉得你做得很好,因为你说了真话。”

“有时候回家里很累了,她没办法像其他小朋友那样蹦蹦跳跳来接我,就选择她自己的方式来关爱我,比如说给我拿一盒牛奶到卧室,给我捶捶背……”这种种的小温暖,都让豆豆爸爸感觉,所有的辛苦没有白费。

豆豆到了上小学的年龄,豆豆爸爸不想继续在外面打工了。他希望重拾做卤菜的手艺,和一位老乡合作的麻辣鸡己经开卖,“有时候我也会直播带货。希望早点稳定下来,一家人就在一个城市,相互照应。”

妈妈走在豆豆身后

康复老师每天陪练:“三年后就能正常走路了”

对于网友们对豆豆“懂事”“勇敢”的评价,豆豆妈妈既欣慰又心酸:“豆豆为什么懂事?是因为相比同龄人,她经历得太多了。”

现在这家机构,豆豆已经来了三年半。豆豆妈妈介绍,“刚开始进行康复训练时,她站都站不稳。一个简单的动作,可能需要几周甚至几月时间。”

豆豆成功跨上一步楼梯,妈妈为她加油

更让豆豆害怕的,是每天的按摩压腿。“因为骨盆问题,当时几个老师还要给她压腿。从90度到180度一字马,豆豆经常痛得大哭,甚至大喊,‘妈妈,救救我!’我也只能躲起来哭。但是第二天问她还去不去,豆豆没有一点犹豫,‘要去’。后来,豆豆看到‘按摩’两个字都怕,第一次带她去泡温泉,有个温泉池叫按摩池,豆豆都不敢下去…… ”

13日下午,上游新闻记者见证了豆豆的康复训练——在铺满爬行垫的康复机构大厅,豆豆第一个训练内容是伏地挺身,需要双腿并拢绷直,手里高举一个圆环,一直保持这样的姿势20秒,一组三次。第二组动作是双手抱着膝盖左右翻滚,一次30个。第三组动作是蹲起,一组10个……

豆豆训练伏地挺身

机构老师介绍,这些动作是帮助豆豆骨骼和肌肉恢复正常,“相比最开始的时候,已经好了很多,不过现在左边骨盆和内收肌还有一点问题,要继续坚持。三年后,她就能像正常人那样行走了,但跑跳肯定要差一些。”

豆豆妈妈笑着介绍:“一开始我一个人照顾她生活起居,陪她康复训练,也有很沮丧的时候。等豆豆睡着后,我偷偷喊几块钱的宵夜吃,不敢买贵了,有时候就吃辣条,心情就好一些了,第二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妈妈照顾豆豆,豆豆也关心妈妈。豆豆妈妈说:“有一次,康复机构的老师说欠费了。我没钱,给老师说暂缓几天。豆豆可能在一旁听到了,回家后她把我喊到卧室,‘妈妈你来,我有正事儿给你说。’进去发现,她把心爱的小存钱罐拿了出来,让我拿去交学费。那一刻,我真的感动得想哭。”

豆豆康复训练,每个动作都认真完成

200万粉丝为豆豆加油:“你是生活的一束光”

截至1月14日,豆豆妈妈为豆豆打造的视频号“我豆加油一”抖音粉丝人数63万,西瓜视频粉丝63万,快手平台有粉丝28万,微博粉丝178万,B站粉丝超过10万……粗略计算,豆豆粉丝数量将近200万,成了被无数人喜欢的励志小网红。

想过豆豆会红吗?豆豆妈妈表示,一开始只是想通过视频记录豆豆的成长过程,“像我们这样来自小地方的人很多,很多人以为孩子是发育迟缓,并不知道可能是脑瘫。我们也想通过豆豆的故事,提醒他们早介入早治疗,以免耽误了孩子。”

2021年8月,豆豆因为穿衣服太慢向妈妈道歉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5岁的豆豆要给妈妈展示自己可以换衣服了,但由于行动不便,摇摇晃晃地走进卧室,过了很久才跌跌撞撞地爬着出来,而且衣服换好了,头发却乱糟糟的。豆豆还懂事地说了句“对不起,我怕你不等我了”。这句话让妈妈泪目:“我啷个不等你,我不等你等哪个嘛?乖女儿最棒了。”

训练下蹲和站起

正是从这时起,很多网友开始关注起这位走路不稳、但脸上始终挂着笑容的小姑娘,就连央视也专门做了一期节目。

在《爸爸,我回来了,而且是我自己走回来的!》的视频里,豆豆自己一步一步从康复中心走回了家,还一直安慰妈妈不要担心。豆豆走到家楼下,朝窗边等候的爸爸自豪喊出“我回来了啦,而且是我自己走回来的”,看哭了不少网友。仅B站视频播放次数已经超过了320万次,274万点赞,留言4000多条,弹幕5400多条。网友评论:“懂事得让人心疼”“豆豆太棒了,你是我们心中的一束光”“感动哭了”……

13日下午,就在上游新闻记者陪同豆豆参加康复训练时,一位热心网友带着礼物专程来到康复中心来看望豆豆,“我前年就通过快手知道了豆豆,今天终于见到了,她真的非常可爱勇敢。”

训练间隙,双手插兜摆pose

幼儿园老师主动邀请:“我愿意当你的老师”

豆豆妈妈说,带豆豆做康复的目的不是让她走路,而是想让她融入社会。然而,在求学这条路上,豆豆却遭遇了更多困难。

豆豆3岁时,妈妈跑遍了附近的幼儿园,被拒绝了无数次。直到豆豆5岁时,一位名叫璐璐的幼儿园老师通过网络知道了她的故事,主动给幼儿园园长表示:“我愿意当豆豆的老师。”

最终,在签了免责协议书,试读了一个月后,豆豆终于开始了向往已久的幼儿园生活。入学那天,老师们为豆豆举行了欢迎仪式。在小朋友们的掌声中,豆豆上台唱了一首刘德华的《今天》:“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梦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

豆豆每天在幼儿园上半天学,下午要做康复。在幼儿园里,她感受到了很多善意。其他孩子们会帮她打饭,老师也让她当小升旗手。

受璐璐老师影响,豆豆说以后也想当老师,“想当语文老师,也想成为一个篮球高手。”

9月,豆豆该上小学了,更多的困难摆在了这个三口之家面前。“豆豆户口在九龙坡区,不知道那边的学校收不收脑瘫儿……不过,既然这些年走过了重庆的坡坡坎坎,以后在哪里都是坦途。”豆豆妈妈说。

完成了当天的康复训练,给自己点个赞

记者手记

老街的善意,孕育了“豆豆”们的希望

“有时候真不想离开这条街。”采访时,豆豆妈妈突然感叹道:“不管是过年回老家还是去其它地方,豆豆总会遇到各种异样的眼光,甚至会听到一些很恶毒的评价。只有在这条街上,街坊邻居们理解我们,尊重我们。”

来来往往的附近居民,对像豆豆这样的脑瘫儿童心怀善意,有的还主动提供帮助,“这里的邻居都很善良,很感谢他们。”

豆豆妈妈口中的这条街,就在枣子岚垭正街附近。由于距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后门很近,数百米的这条街上,很多脑瘫以及自闭症儿童的家庭租住在这里,附近还散布着数十家康复机构。

老式步梯,墙上贴着的出租信息,楼道里不时传来的孩子哭声……从环境来看,这些康复机构并不优越,但对来这里康复的家长,却是希望的孕育之地——带着孩子来,希望走的时候,孩子已经像正常孩子一样能够行走。这个过程,痛苦和痛哭不可或缺,而时间和希望,是支撑他们走下去的力量。

上游新闻记者陪豆豆前往康复机构进行练习时,远远听到了一个小男孩的嚎啕大哭声。“肯定是小西瓜(化名)在哭,他这几天压腿按摩,每天都要哭。”据机构老师介绍,每天来进行康复训练的孩子大概有10个,普遍存在脑瘫、自闭症等问题。“那个男孩,比豆豆的情况轻微一些,走路也更稳一些。另一个不到一岁的小男孩,情况比豆豆就要严重一些,除了脑瘫,还有一些智力方面的问题,接受康复训练的配合度不高,康复难度更大……”

脑瘫孩子的成长,意味着需要有人全天候不间断看护,意味着日复一日的康复训练陪伴,意味着长期高昂的治疗费用……这些都能轻易击垮一个普通家庭。据统计,随着康复治疗时间的延续,患儿家属的心理受到明显考验,焦虑、抑郁甚至绝望和自卑感情绪都会不同程度地显现。

对于这个问题,豆豆妈妈保持着一贯的乐观,“我们来自小地方嘛,老家那边都说早生娃娃早享福。”妈妈的话还没说完,就被豆豆接了过去,“结果生了豆豆,没享到福。”

对此,妈妈的回答是:“我们的福,还在后面。”

上游新闻记者 金鑫/文 冉文/图

编辑 邹渝

责编 王蓉

审核 冯飞

路遇脑瘫患儿,请别回头!

对每一位父母来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是父母心中的小天使。近日出现了一位全网最美的小天使,她的贴心懂事,让所有网友泪目。她叫豆豆,今年5岁了。比较特殊的是,很不幸豆豆是一名脑瘫患儿。视频中的豆豆虽然长相甜美,十分可爱,但是动作却不是那么的灵活,说话也不是那么的清晰。然而,年仅5岁的豆豆却十分的乐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发生在豆豆身上的事情。

豆豆在家自己练习了穿衣服走路,但是当她把自己的衣服穿的很整齐,慢慢走出来的时候,却向自己的妈妈说了声对不起。妈妈问她:为什么要对不起呢?豆豆说:因为我穿衣服慢了!要知道,五岁正是上幼儿园的年纪,但是对于许多刚刚步入幼儿园的正常小朋友都不能够做到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很多都还需要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的帮助。而家长们也会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刚上幼儿园,需要一个过程适应。对比之下,身有残疾的豆豆却已经可以自己穿衣服了,并且还会为自己的行为道歉!不仅如此,豆豆还自己在家练习背书包走路。他妈妈问他为什么要背书包呢,豆豆回答说因为自己背书包走路,就可以不用妈妈抱了。豆豆如此懂事和贴心,一定也少不了豆豆妈妈的教育。

网络上还有一段豆豆第一天上幼儿园的视频,来到陌生环境的豆豆,没有任何的哭闹,还给小朋友们表演了一个节目。网友们纷纷表示,豆豆的乐观一定离不开妈妈的影响。而豆豆的妈妈则在网络上呼吁大家:如果路上遇到脑瘫患儿,请不要回头。

是呀,不论是脑瘫患儿,或者是任何身有残疾的人来说,身体上的缺陷是他们的不幸,是他们以及他们的父母都不希望发生的,但是上天似乎就和他们开了这样的一个玩笑,冥冥之中,让他们天生带有残疾。很多时候,与常人不同的他们走在路上,经常会遇到周围人的指指点点,各种窃窃私语,甚至回头观望!

要知道对于他们来说,能够走出自己的小圈儿,步入社会,是他们鼓足了多大的勇气,是他们的家人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才让他们勇敢的踏出那一步!有的时候,我们的一个回头观望,或是指指点点,或是窃窃私语,可能就将他们积攒了许久的勇气,一下子打碎!

所以,如果我们路遇脑瘫患儿,请大家不要回头,可以的话请给他们一个鼓励的微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666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30
下一篇2024-03-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