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的历史名人,急!!!

青岛的历史名人,急!!!,第1张

宁戚 生卒年不详,春秋莱棠邑(今青岛平度)人,一说是卫国(今河南境内)人,早年怀经世济民之才而不得志。齐桓二十八年(前685)拜为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为齐桓公主要辅佐者之一。

公元前685年起,在40多年间,齐桓公推行招贤纳士,锐意求治的建国方略,任用管仲为相,建立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赏识并重用宁戚,是齐桓公高明的人才政策的典型例子。

宁戚获悉齐桓公重人才,有抱负,便决心投靠齐国,以便有一番作为。他不畏艰难,来到临淄,自我推荐,击牛角高歌,令齐桓公和管仲都注意到这是一个气度不凡、抱负不凡的人物。

齐桓公求贤若渴,慧眼识才,一经交谈便认定宁戚是难得的人才,他不重出身,不论资历,不计较小节,注重大节,力排众议,擢用宁戚。

杰出的政治家管仲也十分推重宁戚,帮助齐桓公用好宁戚之长。他建议立宁戚为大司田主管农业的官员,他认为宁戚是有才能的农业专家,自己不如宁戚。宁戚由此负责齐国的农业生产,主持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并兴渔盐之利。奖励垦荒,薄取租赋,齐国很快富裕强盛起来。

宁戚仕齐期间,经常到齐国东部活动,组织民众发展农耕,受到当地人民的爱戴,辞世后他被人们安葬在胶水东岸(今平度马戈庄镇境内)。

宁戚著有《相牛经》1卷,为中国最早畜牧专著,对促进齐国农牧业发展产生一定作用。

即墨大夫 战国时齐国人,姓名失传。齐威王时为即墨地方长官,政绩突出。

他廉洁勤政,短短几年在即墨开荒垦田,治理社会秩序,使当地居民生活富足安逸。由于他刚直正派,不去讨好一班贪官污吏,使齐威王左右权臣十分不快,便以谗言诋毁即墨大夫。

齐威王及时派人调查即墨大夫的言行,澄清了是非。齐威王不仅没听权臣谗言,反而对即墨大夫“封之万家”,大加嘉奖。齐威王愤怒之余烹杀了奸佞阿大夫,痛斥了贪官污吏。

从此,齐国走向兴旺,转弱为强。即墨的声明大振,实力也在发展中大为增强。即墨旧时建有“九贤祠”,即墨大夫列九贤之首。金马山公园竖有其雕塑。

田单(生卒年不详) 临淄人,战国时期齐国名将,齐泯王时担任管理市场的小吏,事迹平平。

齐泯王骄暴无行,燕国昭王联合其他几诸侯合谋讨伐,上将军乐毅挥师东进,气势如虹,连破齐国70余城池,连齐都临淄也被攻下。

齐泯王弃都往莒,后被淖齿杀死,淖齿据守抗燕,城池尚存。燕军只好集中兵力攻打另一仍在齐人坚守下的即墨。即墨大夫战死城外,城中军民公推智勇双全的田单为主将,继续守城抗燕。

田单勇敢地挑起指挥守城的重任,指挥军民团结御敌。即墨城防坚固,粮草充足,有助于据守,使燕将乐毅围城5年而没能攻陷。

燕昭王死后,其子惠王接班,田单乃施计谋,离间惠王与燕将乐毅的关系,使惠王上当,派人接替了乐毅,相对减弱了即墨的外部压力。

田单在城内积极部署反攻。他称传达神灵旨意发布命令,加强军民斗争信念。他亲自参加修筑工事,安排家属全部入伍,与民众共命运。他潜伏势力,由老弱妇幼登守城池,佯装力弱。他派富豪等往燕营行贿伪降,松懈燕军警惕性。总之,田单做好了以智取胜的种种准备。

城中1000多头牛被披彩衣,牛角绑尖刀,牛尾束好浇满油脂的芦苇,经一一点燃后,众牛沿城墙洞穴窜出,5000壮士紧随其后,在黑夜中杀向燕军兵营。城中老弱,击铜器壮声势。燕军大惊,随后四散,溃不成军,死于乱军的燕军不计其数。

齐军乘胜追杀,众多城池被攻陷,70多座城被齐国收复。

田单破燕,巧施火牛阵妙计,留下了中国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一段佳话,也是即墨故城颇具风采的一段历史。

徐福 亦作徐市,字军房,秦代方士。据考证.其先祖为夏禹时伯益子若木的后裔,周穆王时,因功受封徐地而以徐姓。

徐福生于齐王建十年(公元前225年),徐福的故里因史书无明确记载而存有多说,有今江苏省赣榆县金山乡徐阜村说,有今山东省龙口市徐乡说,有今山东省平度市徐福村说,有今山东省胶南市说分析,徐福的故籍可能在今胶南市琅琊台附近一带,徐家大村很可能就是徐福的故乡。

徐福幼年学习儒家学说,研习阴阳五行,习学道术及炼丹术等。成年后,以行医传道为生,随其父徐猛宦游齐国,结识许多朋友,与齐国方士侯公、燕国方士卢生均为上交。

徐福对秦始皇靠强权武力征服韩、赵、燕、魏、楚、齐六国不满,使计划以其求仙采药的名义,向秦始皇上书,请求东渡,“得平源广泽,止王不来”。这是徐福借秦始皇迷信心理反秦的一种办法,客观上促进了中日人民的友好交往。

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第一次登上琅琊台,观看虚幻的海市蜃楼奇景,成仙欲望更为强烈。徐福等方士便欺骗秦始皇说到海上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可向仙人求得长生不老仙药。

徐福的奏请,正中秦始皇下怀,便挑选数千童男童女加以训练,并在琅琊台附近造船,准备由琅琊港启航。

始皇帝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出巡.第二次登琅琊台,想见徐福,了解谋求长生不老仙药这事,但没见到徐福。

始皇帝二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第三次登琅琊台,召见徐福,询求仙药结果。徐福称海上有大鲛鱼作怪,阻碍船队前行。秦始皇相信了这番理由,便选善射的弓弩手,带童男童女和百工五谷,由琅琊港出发。

当行至之罘时,秦始皇亲同弓弩手射死一大鲛,后往海西去了。据分析,徐福率船队经庙岛群岛,渡渤海,沿辽东半岛至朝鲜半岛,再往南横渡朝鲜海峡,去了日本。

今日日本人民,普遍尊徐福为农工神、纺织神和医药之神。不少地区建有纪念徐福的建筑物,按时举行纪念祭奠活动。

田横(?—一前202) 齐贵族。狄县(今山东高青)人。秦未陈胜、吴广起义,六国旧贵族趁机反秦自立,田横便从兄田儋起兵反秦,继田儋、田市、田荣、田广之后,田横在楚汉战争中自立为王。汉高祖四年(前203)被汉将韩信击败后,率残部500余士逃至一海岛。汉高祖五年(前202),汉高祖遣使昭田横至洛阳,田横被迫前往,携门客二人西去。行至尸乡(今河南偃师西)因不愿称臣于汗,田横与二门客一同自刎。留居海岛的500兵士,闻讯后全部自杀,史称田横五百士殉义。其所居海岛被后人称为田横岛。即墨旧有九贤祠,田横亦位列其中。田横的忠义精神至今仍被人们看重。

伏湛 字惠公,汗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人,西汉末,官居平原太守。王莽篡汉后,弃官隐居教书育人。东汉光武帝即位后,拜为大司徒。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在不其县建不其侯国,封伏湛为不其侯,由洛阳迁居不其城,食邑3600户。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夏,应昭出任。行前,诸亲友设宴饯行,不料不久中暑病故。

光武帝派使臣送丧修冢,给予礼遇。伏湛死后,先后由伏翕等袭侯爵,共传八代,历时185年,此期间,伏氏成为不其城内的望族。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杀汉献帝皇后、伏氏之女伏寿,不其城内伏氏受株连,传说百余人口仅有一人躲过劫难。

徐万且 西汉即墨(今平度市东部)人,天文历法学家,生卒年不详。

农业是古代社会的立国之本,历代均十分重视天文历法事宜,帝尧时代便有“命羲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的记载,后至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使历法混乱,秦朝统一中国也未及统一修订历法。

及至汉初,统治者忙于稳固政权,顾不上修订历法,只得在所有6种历法(黄帝、颛顼、夏、殷、周及鲁历)中选用较为适用的“颛顼历”。

汉武帝登基后励精图治,采纳司马迁等人的建议,决定组织力量,开展天文历法的研究工作,创编新的历法。

即墨徐万且、长安徐禹等民间从事历法研究的20多名文人被组织起来,在官方安排下,开始了认真的天文测量,反复地进行测算,在借鉴前人治历得失的基础上,制作了一部新的历法。汉武帝十分重视这一成就,为此改年号为“太初’,《太初历》也由此得名。

《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在世界历法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它把一回归年定为365.2502天,一塑望月定为2953086天,取得了那时代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它还运用置润方法,科学地把24节气定入历法,对农业社会的生产安排具有指导意义,对民众日常生活也有实用价值。

《太初历》实施后,延用至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近200年之久,是我国的一重要科学成就,徐万且在其中的贡献应予肯定。

童恢 生卒年不详,字汉宗,东汉琅琊姑幕(今山东诸城)人。早年在州郡当过下等官员,奉公廉洁,为人称道。司徒杨赐对此十分赏识。便把童恢召到自己府中担任职务。后来杨赐官场遭难,以往的追随者纷纷离走,只有童恢有忠心。有胆量为杨赐表白,直到杨免罪获释。

童恢的忠贞不贰令人钦佩,光和五年(公元182年)杨赐推荐他担任了不其县令。童恢到任后,忠于职守,勤于政事,深入民众,很能体会百姓的甘苦。他宽以待人,逢下属或民众犯了过错,他以理服人。而当下属尽职效力,有了成绩,他总是褒奖有加。

但对自身,童恢总是严以律己,不以权贵自居,不图荣华富贵,致力于发展地方经济,除抓紧农业生产外,还大力倡导发展林桑、畜牧、纺织等的生产。经济的繁荣促成了不其地方的社会安定,县境内富裕祥和,无人再去搞鸡鸣狗盗,竟使县狱多年无事可干。这等消息传出来,邻县民众羡慕不已,许多人迁居前来。

童恢的政绩也得到官方的首肯,后来他被升为丹阳郡(今安徽宣城)太守,肩负起更重要的岗位职责。

后来,童恢死于任上。不其百姓感念他的功绩恩德,为他推广“童公祠”,将他的衣冠葬于傅家埠山下,寄托百姓的崇敬之情。

童恢是青岛古代历史上治理有方、关心民众疾苦、得到百姓衷心爱戴,以至当作圣人敬祀的少有的地方官。在青岛的民间传说中。有不少关于童恢为民除害、驯虎治虎的故事,表达了民间舆论对童恢勤政爱民业绩的神化,不乏感人之处。

郑玄 (127一200)字康成,汉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市)人。自小勤奋好学,通音律,擅琴瑟,13岁能诵五经,有“神童”之称。他得到当时北海国相杜密器重,被推荐入太学深造。

郑玄先学习了今文《公羊春秋》、《三统历》等。又学了《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四处拜师,学识大增。

汉桓帝建和元年(公元147年),郑玄师事第五元先和张恭祖,后又游学于幽、并、豫、兖诸州,他博学多才,名满九州。延熹九年(公元159年),郑玄西入关,与涿郡卢植同拜马融为师,达七年之久。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郑玄归故里,他志在治学,热心教书育人,决心整理传播经学,以礼义治动乱。后来他因党锢之祸遭迫害,失去自由达14之久。蒙冤时期,郑玄不闻世事政争,潜心钻研经学,使学问大进。

党锢解除后,郑玄在高密讲学授徒。黄巾大起义后,郑玄同其门徒迁往胶东不其山(今青岛城阳区铁骑山),避难隐居。他在山中建立书院,一面讲学,一面整理古代历史文献,同时将自己大半生的学经收获记载下来,著书立说,慕名前来求学者达千人。

书院被称为康成书院,北倚不其山,南临墨水河,初建时的规模、结构等因缺乏资料,已难考究,但从郑玄影响大、名气大、追随者众多而言,当是很象样的文化场所。

其后,附近的居民点也被称为书院村,村北的小屯叫“演礼村”是郑玄向追随者传授、表演礼议的地方。

传说郑玄在康成书院讲学著述时,经常到书院附近的野地采集已一些草叶用于编竹简。这种草即麦冬草比较特别,叶子宽,也挺长,十分坚韧,而且四季常青,传说郑玄用这种编作草绳用以捆书,对郑玄的读书用书帮助很大。后来人们便把这种却叫做“康成书带”,又称“书带草”。相传崂山不其山一带因康成书院的讲学,“文墨涵濡,草木为之秀异”。

后来,康成书院所在的不其山一带发生自然灾害,粮食极为缺乏,书院面临很大的困难。为减轻负担,郑玄离开了崂山,到了徐州。汗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郑玄被迫抱病随军征战,病故于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县东)。

郑玄是中国古代影响很大的经学大师,他的学术成就被后学叫做“郑学”,他为后人留下很多有价值的著作。如有其注释的《诗经》、《国礼》、《仪礼》、《礼记》被后人重视。康成书院开创了村学之风,为青岛地区古代文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法显 (约337一约442)东晋僧人,探险旅行家。俗姓砻,平阳武阳(今山西襄垣)人。中国僧人到天竺留学的先驱者。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从长安西行至天竺求经学佛,后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凡14年,游历30余国,义熙八年(公元412年)携大量梵本佛经,乘海船回国,途中遭遇大风,航行40昼夜,抵达一大陆。再返途中,又遭遇风暴,飘至青州长郡牢(今崂山),在其南部登陆,被郡守李嶷迎至不其城(位于今青岛城阳),讲学译经三个月,后经青州赴建康(今江苏南京)。

著有《佛国记》(又称《法显传》)是研究南亚次大陆各国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译有经律论六部二十四卷。

王吉 (?一484)字子阳,西汉时琅琊皋虞(今属即墨)人,自小好读书,终入仕途,以孝廉补授若卢县右丞,不久升为云阳县令,又举贤良为昌邑王中尉。

史书记载,王吉在长安念书时,东邻家枣树枝条垂至他家院子,王吉妻子便摘了几颗枣给王吉吃。王吉后来了解了这一情况,便休掉了贪财损人的妻子。后来邻居深感不安,要伐掉枣树。街坊们加以劝说,王吉才把妻子招回家,平息了一场风波。王吉的清廉严谨被人们称道,“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归还”,成为佳话。

王吉不畏权势,刚直不阿,他的忠君敢谏精神也非同寻常。任昌邑王中尉时,昌邑王刘贺沉湎酒色,乐于游猎,疏于政务,使老百姓负担繁重的劳役,致怨声四起。王吉多次上疏力谏,奉劝刘贺体恤百姓,勤于国政,动情晓理,发达了一片爱国忠君之心。这虽未被采纳,但后人均称道他的忠心。

汉昭帝死后,大将军霍光执政,刘贺被迎为皇帝,王吉再度进谏规劝刘贺纠偏,但依然没起作用。昏庸的刘贺称帝仅27天使被废,那班专事阿谀奉迎的官僚多受株被惩处。王吉异于众臣,得以幸免。

进而王吉又被汉宣帝任为博士谏大夫,他依旧忧国忧民,时刻不忘重肩在任,勇于负起职责。当时朝中纲纪混乱,缺章法,少名臣,权贵们任人唯亲盛行,情况堪忧。王吉多次上疏劝皇帝废除荫袭制度,选贤任能,整顿吏治,兴利除弊,振兴朝纲。他慷慨陈词,充分说理,为时人所折服,但打动不了迂腐的皇帝,一片赤诚之心不被赏识,反遭冷眼相看,使有报国之心而无报国之门的王吉大为伤心。王吉见状心灰意冷,对仕途已无兴趣。所以,他以疾病缠身为托辞,引退故里。在家乡闲居中,他并无积蓄,衣食与百姓无异,王吉仍思虑国家和民众的命运,积忧成疾。

汉元帝即位后,召王吉入朝为官,他抱病赴长安、不幸病故于途中。

今即墨温泉汉代墓群,规模宏大,实为西汉名臣王吉家族茔地。

蔡齐 (988-1039)字子思,北宋莱州胶水县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考中状元。从文章到相貌,他都得真宗赏识,予以厚爱。他是平度历史上唯一的状元。

天熹二年(公元1018年),蔡齐被召进京,任集贤院著作郎,后升任右思谏、给事中、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等职,蔡齐一如既往,廉名刚正,触犯了权势人物,被罢免翰林官职,出知密州(今山东诸城)。蔡齐到位后,致力救灾拯民,奏请朝廷免除当地民众积年所欠税粮,经准开放“盐禁”,时连年荒旱中的灾民获得生机。后蔡入京升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宋仁宗亲政后,蔡齐升任枢密副使。景帝二年(公元1035年)升任礼部侍郎参知政事,属朝廷重臣。在不少大事的决策方面,表现了他的水平与能力。

当时黄河危害甚重,许多朝官主张堵塞决口。蔡齐深入研讨,提出相反意见,他认为旧河道以北地势低洼,如堵决口走旧道并不利。顺水势疏导方为上策。既可久免再溃,又能把贝州、博州等大片地带改在黄河以南。因此主张合理适行,被采纳后,取得很好的效益。

北部邻国契丹屯兵边境,意在侵犯,北宋朝廷震惊不已。朝议多主发兵备战,加强边防。蔡齐没有盲从众议,理智地作了分析,指出“契丹必不叛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三条应变措施,使北宋对各种会出现的事态都备有预案,冷静地对待紧张局面,显示了他的临危不乱的胆识。

蔡齐富见识,有大度。他任枢密富使时,发生交趾800余人归降事件,他提出可收下安置在荆湖一带垦荒,认为若不妥善安排,这些人难免会制造麻烦。但朝议多主张拒绝接纳这些“蛮夷之人”,后来这些走投无路的人终于在西南边疆成为不安定因素。此时蔡齐所持的态度只是自责没能说服同僚。

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夏,因与权臣意见不和,蔡齐辞宰相职务,以户部侍郎归班,后又出知颖州。

宝元二年(公元1039年)四月四日,蔡齐病逝,欧阳修、范仲淹等知名文人为他写了传记和墓表,肯定了他的立身行事。

丘处机 又作邱处机,宁通密,号长春子,元栖霞(今山东栖霞)滨都里人,生于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相当于金熙宗皇统八年(公元12 2 7年)仙逝。

丘处机幼年便失去父母成为孤儿,没能念多少书。19岁时他至宁海州昆仑山烟霞洞学道,朝拜道教全真道创立者王重阳于金真庵,与马丹阳、谭处端、赫大通、王玉阳、刘处玄、孙不二同称全真道北七真人,称长春真人。金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冬,丘处机入宝鸡县潘溪庙、陇县龙门洞苦修,创龙门派,历时13年。

1221年成吉思汗闻丘处机名,命近臣持诏求之。邱处机不顾年迈,自莱州启程西行,谒见成吉思汗于雪山(今阿富汗境内)。丘针对成吉思汗的“弯弓射雕”大业进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治天下应以“敬天爱民为本”,欲长生应“以清心寡欲为要”。成吉思汗对丘处机十分器重,赐号“神仙”,令其掌管天下道教。

1224年春,丘处机到大都,入天长观,主持于此,与诸弟子募化修茸,改名长春宫(今称白云观),使全真教达到鼎盛时期,影响及后世,经久不衰。

丘处机一生多次到崂山游观布道,为弘扬崂山道教作了很大贡献。

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丘处机同刘处玄等道人由昆仑山来崂山太清宫等处传玄讲道,使道众大悦。这是丘处机第一次光顾崂山,他逗留时间很短留下一些诗作便离去。

丘处机第二次来崂山,时在金章宗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自昌阳(今莱阳)转道至崂山,在太平宫北白龙洞额之上留诗20首。他因崂山貌似巨鳌,改称“鳌山”。

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丘处机由胶西(今胶州)又来崂山,到处阐教说法,在多处名胜留下石刻。

除上述三次外,据说丘处机还来过崂山几次,总之,丘处机热爱崂山,在崂山留下诗章,留下石刻,留下传教布道的功业。作为崂山道教先驱,他的贡献和影响力不衰,至今至崂山上清宫前仍有他的衣冠冢。他的传世著作《大丹直指》、《撮生消息论》、《鸣道集》、《西游原图》等,仍被人们所重视。

张三丰 其姓名、籍贯及生年记载不一,一般认为张三丰名通,又名金、思廉、玄素、玄化、君宝、全一,字君实、山峰、三峰、铉一、三丰、道号元元子、昆阳子、玄玄子、别号“邋遢”,指其不修边幅。大多记其为辽阳懿州人,生于南宋淳佑丁末年(公元1247年)。

张三丰龟背鹤形,丰神奇异,仪表不俗。他行游四方,无固定居所。初寓玉鸡县。后入武当山。

1277年,张三丰第一次来到崂山,在明霞洞后山的洞中修行10多年,继而西行和南游。后到陕西终南山拜师,隐世修行10年,内外双修功夫达到当时最高水平。1324一1333年他在武当山苦修9年,开创武当外家拳术——太极拳和武当剑法。

1334年,张三丰第二次来到崂山,先后修行于太清宫前驱虎庵、明霞洞等处,完成了道家内功高级阶段的修行。两年后.他再次离崂山云游各地。

1404年,张三丰第三次来到崂山,在三表山下埋名隐居。他经常独自乘筏来往于沿海诸岛采药,将长门岩岛上的山茶花——耐冬移植于崂山各道教庙宇,现太清宫三官殿院内的耐冬即那时所移植,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张三丰之后,崂山各宫观大兴栽植名花真卉之风。

明太祖、明成祖曾两次遣使求之,均未遂愿,明代曾敕封为“微显化真人”、“韬光尚志真仙”、“清虚元妙真君”。他是历代崂山道士中受到皇帝敕封最多的一位。

张三丰被《太清宫志》称为崂山道教祖师之一。他修身养生的理论和实践对全真派道教有很大影响,他的一些著作被后人收入《张三丰先生全集》流传至今。

薛禄(1371—1430) 在青岛市黄岛区的薛家岛,明朝永乐、宣德年间曾有一位生于该岛的风云人物,他便是阳武侯薛禄,他为朝政的稳定和中国北疆的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洪十二年(公元1369年),祖籍陕西韩城的薛遇林迁到胶州湾西岸南部的岛上定居,这是这里薛姓第一代居民,此后该岛被叫做薛家岛。

薛禄生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兄弟中排行第六,故被称为薛六。薛禄年轻时身强力壮,胆识过人,更难得是他志向不凡,16岁时便替兄从军,投身燕王朱棣的骑兵部队,戌卫在燕山一带。

“靖难之变”是对朱明王朝影响很大的政变,薛禄效忠朱棣,随所在部队参与行动,因功绩突出,被破格提升为燕山卫右指挥佥事(正四品)。朱棣对他喜爱有加,为其更名薛禄。后他又以战功晋升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使(正三品)。

薛禄紧跟朱棣的部署,南征北战,抗击南军,一路奏凯,再推翻朱允朝廷的过程中立下卓著战功。入南京后,他被越级晋升为骠骑将军都督佥事(正二品),并以其官轶增三代,光宗耀祖。四年间,薛禄由一名普通骑兵成长为正二品的高级将领,成为朱棣皇帝的心腹。

在永乐年间,薛禄精忠报国,不居功自傲且继续立新功。驻守边关时,他多次击退蒙古兵力的入侵。跟随朱棣北征,他以主将身份从驾,屡立战功。因而他不断被晋升加爵,先后从都督同知(从一品),右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兼左军都督府事(正一品)、奉天靖难推城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阳武侯。

值得一提的是,朱棣授权主持北京城的营建,在10多年时间内经百万军民同心协力完成了这一浩大工程,薛禄投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才智,为明王朝顺利北迁作出重要贡献。

洪熙朝仍十分器重薛禄,任命他掌左府加太子太保、总兵官、世袭侯爵。宣德朝仍依靠薛禄掌管巡边卫疆事宜。年迈花甲,薛禄仍亲赴边关御敌,他建议在难守的地段筑城堡,负责修建了一段长城。

宣德八年(公元1430年),薛禄积劳成疾,病倒在前线,回京一个月便因病重而逝世。他历事三朝为三代宿将,他的阳武侯勋位,上封三代,下荫子孙,是青岛古代地位最高的武将。

蓝田(1477一1555) 字玉甫,号北泉,即墨人。明、清两朝,即墨有以仕官显明的“周黄蓝杨郭”五大家族,蓝田为蓝家的代表人物。

即墨蓝氏传说原籍莱阳,徒居即墨较早。明代中叶,蓝姓中有名人蓝章,考中进士,出入官场,刚直正派,几经沉浮,曾任监察御史、金都御史、陕西巡抚,死后被祀为名宦。

蓝田系蓝章的长子,自幼勤勉好学,聪明过人,七岁便可赋诗作对,令考官惊叹:“不期即墨之乡,生此蓝田之玉!”

1492年(明弘治五年)蓝田中举人,1523年(明嘉靖二年)登进士,官授河南道监察御史。

蓝田在学识方面成就过人,在为政方面刚正不阿。一次廷议,他极敢言,连上七疏,坚持强谏,无奈触怒皇帝,竞挨了一顿“廷杖”,险些丢命。此后他不退却,又先后弹劾了礼部尚书席书、给事中陈、冢宰乔宇、宗伯汪俊等权臣。

被蓝田打击的权贵们岂会甘心,他们千方百计对蓝进行报复,必欲处之而后快。他们趁蓝田归里赴父丧之机,诬陷蓝田,使蓝丢官。

遭贬罢归,蓝田在即墨宅内后院筑了名为“可止轩”的书房,每日居室中苦读,不过问政事,对官场已无兴趣,对仕途感到寒心。

蓝田为人称道,还在于他品行道德优秀。如其友人刘英因至外地赴任,把不少行李暂寄存在蓝家。不料友人随后遇难,全家葬身江中。蓝闻讯便将友人的弟弟召唤至即墨,将行李归还。蓝田一位知己辞世,家有孤儿寡妇,生计维艰。蓝田便把其幼子接到自己身边,认真抚养成人,终使后生考取了庠生,以此告慰知己。

蓝田一生著述不少,有《北泉文集》、《东归昌和》、《白斋表话随笔》、《续笔》等诗文集,人们称他“才擅七岁,学富五年”,“万言倚马才”,并不为过。

臧惟一 明代人,生卒年不详,字守中,祖居琅琊台下。

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科举中进士,授宿松知县职,其后又任职太湖县,后又升为户部主事,又调吏部任稽勋员外郎兼理文选司事务。

臧惟一的接连晋升,并非靠金钱开路,也不靠关系网生效,他恪尽职守,勤奋敬业,方受到大学士高拱器重。后他又调任文选郎中。臧惟一公道正直,不攀附宰相张居正,也不巴结张的近亲,不受官场权争的影响。他官职依然升迁,后至皇帝身边,担任了大理寺正卿、光禄寺正卿。

张居正垮台后,追随者都被罢官,减惟一却没受株连。后撰升顺天府尹,依然不阿顺权贵,坚持秉公执事。

说起旅行,应该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事情。毕竟假期怎么能不旅游呢?但是去哪里呢?如果在南方,比如广州、深圳,可以选择去road trip和深圳杨梅坑谷谷(一片海水清澈碧绿的沙滩)。非常罕见。我以前偶尔去过那里,我永远不会忘记它。这个地方感觉像天堂,但是节假日人太多,交通堵塞。淡季去肯定是最好的。去汕头和潮州,感受古镇的风味,吃玩玩玩,一路吃。不说这种感觉有多幸福;或者你可以去野营,爬山等。在清远、韶关等地。这些是父母和孩子度假的好地方。当然,你也可以选择冬天去泡温泉。在清远,有地热温泉的传闻,但这种野生的需要仔细寻找。我认为旅行没有意思。重要的是你和谁一起去,和谁一起玩。其实氛围很重要,简单的爬山可以更好玩。

  面子工程要了隋炀帝的命

  (电视学术评书节目推荐话题之二)

  隋炀帝实在是一个非常值得留意的历史人物。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但在他即皇帝位之前,其口碑却非常好,他的文章也写得漂亮。当他知道太子因为迷恋声色而失去父亲隋文帝的欢心,就故意在自己的府第里将琴瑟弄得弦断尘满,有意让老皇帝看到。老皇帝果然中招,以为他不好享乐,从而对他产生好感,并转而将他立为皇太子。这说明他的智商并不低,与晋惠帝司马衷之类的白痴型皇帝不一样。

  客观地说,在隋炀帝即位之初,他也曾试图有所作为。他曾经下诏免除了妇女的奴婢、部曲课役,结束了从北魏以来就实行的妇人授田服役制度;也曾经将男子成丁的年龄从21岁调整到22岁,缩短服役时间。他还在其父隋文帝科举改革的基础上,设立了进士科,以便限制贵族对权力的垄断,更广泛地选拔人才。他的这一举措完善了科举制度,对后代中国历史发生了深远影响。从《隋书·炀帝纪》中可以发现,他对老百姓给以“给复”(免除徭役)优待的记载屡屡见于史籍。隋炀帝还曾经下诏,对老年人进行特别优待:年满九十的,“版授”(“授予”之意)太守名衔;年满八十的,“版授”县令名衔,等等。用授予官爵来敬老,这的确极具创意。这说明隋炀帝从一开始并不是“唾骂任由他去,享乐我自为之”的丧失起码道德感的大坏蛋,反而他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非常希望博得一个好名声,成为一个受人称赞的英明君主。

  但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却完全成就了他作为一个残暴、昏庸、遭受千古唾骂的暴君典型,被载入史册。他在位十五年不到,就把他父亲二十年苦心经营的欣欣向荣的江山,彻底搞垮整烂,在人民遭受无尽痛苦的同时,也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隋炀帝死于兵变,是被用绳索勒死的,很惨。但掩卷长思,我们发现,真正要了他性命的,是他一直醉心的面子工程。

  隋炀帝的面子工程是怎么一回事呢?

  先要明确什么是面子工程。面子工程是形象工程的一种。但凡重表不重里,不顾客观条件许可和实际效果,只管在表面上做得轰轰烈烈、漂漂亮亮的大事情,均可以称之为形象工程。其中,做给上司看,为的是求得上司肯定,从而争取提拔的,属政绩工程;而做给外人看,以求别人称赞艳羡,从而满足自己虚荣心的,为面子工程。隋炀帝贵为天子,是普天之下的“NO1”,他做的大事情当然不存在政绩工程的问题,所以叫做面子工程。

  隋炀帝这个人,极好面子,而且从登大宝之前“琴瑟弦断尘满”的面子操作中获得过巨大的好处,所以,很可能那种夸饰、浮华、皮相的运作原则已经深深植入他的潜意识,而最终导致他走火入魔。《大腕》里有句台词:“不求最好,只求最贵”,隋炀帝就具备这种心态。

  那么,隋炀帝的面子工程有些什么内容?其危害又如何呢?

  隋炀帝的面子工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规模、耗费等问题上为了面子而做得十分过份;一类是基本上没有积极意义,却又做得非常过分。但不管哪一类,后果都极为惨烈。

  隋朝时期,中国呈现政治重心在北方、经济重心在南方的格局。隋炀帝于是考虑开凿大运河,以沟通南北。此举一来可以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二来可以把南方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北方,三来可以便利地巡游江都,到他发迹的地方找感觉,在繁华的江南去寻求享乐。如果只看前两项工程目标,这项工程倒也可以成为功在当代、泽遗后世的利国利民好项目。但隋炀帝却不顾客观条件许可,猛发天子雄威,把这个项目的运行过程搞成了祸国殃民的大折腾。

  隋炀帝于公元604年7月登上皇帝宝座,于次年开始了全面开凿大运河的工程。从公元605年动工,到公元610年完成,一共挖掘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等运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今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的大运河。这条运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4000余里,仅仅5年就完工。即便是在拥有现代工程机械的今天,这样规模的工程也是非常浩大的,这样的速度也是惊人的。隋炀帝通过对国力和民力掠夺性的使用,实现了目标。开挖通济渠,征发河南诸郡民众百余万;凿邗沟,发淮南民众十余万;修永济渠,征调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类似记载,不绝于史书。

  对国力和民力的滥用还不仅于此。先于大运河的开凿,隋炀帝即位之初,就启动了扩建洛阳的工程。对于扩建洛阳的目的,隋炀帝有一番自我表白:“周代姬姓君主拥有两个首都,这正是周武王的本意;商代首都先后搬迁五次,这成就了商代君主的霸业。……所以汉高祖说‘我到过天下许多地方,只有洛阳看得上眼’。自古以来的帝王何尝不关注这个地方,之所以不在这里建都,是有其原因的。要么因为天下还没有统一,要么由于国库捉襟见肘。所以修建洛阳为都城的计划,没机会提上日程。”(“姬邑两周,如武王之意;殷人五徙,成汤后之业。……故汉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见雒阳。’自古皇王何尝不留意,所不都者,盖有由焉。或以九州未一,或以困其府库。作雒之制,所以未暇也。”——《隋书·炀帝纪》)隋炀帝豪气冲天,成竹在胸。他认为隋朝目前已经具备了前人不具备的条件,所以要与前代帝王比魄力、拼实力。于是下令扩建洛阳为东都。这既为了满足虚荣心,更为了今后到南方游玩能够方便地在靠近大运河的地方上船。

  公元604年,隋炀帝匆匆来到洛阳,立即征发数十万民工,挖掘了一条绵延几千里的壕沟,作为洛阳的关防屏障。仅仅十多天后,又马不停蹄地正式下诏扩建洛阳。整个扩建工程十分浩大,为了寻求顶级感觉,从全国各地征集奇材异石、佳草良木、珍禽异兽,送往洛阳供工程使用。从豫章(江西南昌)砍伐树木运到洛阳造宫殿,从砍伐到运输,往往一根木料需要耗费数十万人工(“造乾阳殿,伐木于豫章,一材之费,已数十万工。”——洪迈《容斋续笔·秦隋之恶》)。这一工程不但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仅人力一项,每月就动用200万青壮男丁。

  在民力非常吃紧的情况下,隋炀帝又同时下令修筑从榆林到紫河(内蒙古和林格尔)的长城,征发民工百余万。

  隋炀帝虚荣心极重,而想象力又极为丰富。用今天的话来形容,这个人点子多、策划能力强。他策划过一些令古今人士都为之瞠目的名堂。

  公元606年,突厥启民可汗朝见隋炀帝,为摆排场,隋炀帝下令在西苑积翠池畔大演百戏,以后形成惯例,年年正月都要搞百戏汇演。演出期间,戏场连绵8里,演员超过3万,表演服饰极尽华丽,为置办演出服装,导致东都、西都储存高档丝织品的库存告罄。

  公元610年上元日,由于诸国首领、使节和商贾云集东都,隋炀帝再次提高百戏汇演档次,命令在端门外大街设下规模空前的百戏场,演出百戏,演奏各国音乐。其中,仅奏乐者就达到1万8千人,乐声响彻云霄,传到几十里之外。为营造氛围,他还命人遍街安排明亮火炬,用彩帛将行道树逐一包裹。所有商人都按规定,事先囤积各类珍奇货物在这期间集中售卖,以壮声势。所有商人按规定一律穿着华美衣服,连摆摊卖菜的小贩都必须用贵重的龙须席铺地摆菜。外国商人从酒店饭馆门前经过,老板必须争相邀请入坐,酒食款待,并且不收分文。他们按照官府颁布的统一口径告诉外国人,隋朝太富饶,酒食照例都不要钱,令这些外国人惊骇不已。

  中国古代有“兵凶战危”一说,战争手段不到万不得已不得用之。实在要采取军事行动,也必须严格按军事规律办事。在这个基础上诞生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杰出的军事著作。但在隋炀帝那里,可以因面子的原因发动战争,可以遵循照顾面子的原则去行军打仗。

  征伐高丽的战争是隋炀帝在位期间所发动的规模最大的对外战争,前后进行了三次,第四次进行了策划,但因隋炀帝身死国灭而作罢。战争的起因是这样的:公元607年,隋炀帝向北巡游到突厥启民可汗的王庭,无意中见到高丽王国派到突厥汗国的使节,于是,隋炀帝对那位使节说,他将于611年巡游涿郡(北京),命高丽国王高元亲自到涿郡朝见。公元611年,隋炀帝果然巡游到涿郡,而高丽王国仅仅派遣特使朝见,高元本人没有到场。这下隋炀帝认为大大扫了他的面子。于是决定讨伐高丽。

  隋炀帝下达战争动员令,命令全国的士兵往涿郡集结,军械粮草等后勤物质则集中于辽西郡(河北义县),并责令火速打造战船。一时间,全国卷入疯狂状态。开拔的军队和运送作战物质的百姓,每天至少有十多万人奔波于道。到第二年即公元612年,集中在涿郡的军队已经达到113万,号称200万,运送粮草的民工则超过200万,一共动用全国的青壮年劳动力达300万至400万。队伍向战区开拔,尘土飞扬,旌旗猎猎,绵延千里,炫耀招摇。从前锋队伍出发,到殿后的军队动身,一共走了40多天才开拔完毕。( “癸未第一军发,终四十日引师乃尽。旌旗亘千里,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隋书·炀帝纪》)

  隋炀帝沉醉在这辉煌的场景之中,更无视军事行动的规律,发布诏令,要求下属不得搞奇兵突袭等小动作,所有作战行动都要光明磊落,并必须向他报告获批准后才能执行,不得自行其是。隋炀帝沉浸在绝对统帅的良好感觉里,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但战争自有它铁的规律,这规律给了隋炀帝当头一棒。

  在攻打辽东(辽宁辽阳)的过程中,军士勇猛攻城,摧毁一段城墙,守军抵挡不住,乞求投降。但攻城指挥官不敢接受,只得休战派人到后方请示隋炀帝,等得到指示,对方已经堵住缺口,恢复抵抗。如此居然一连三次,辽东城依然攻取不下。最后,第一次对高丽的征伐以隋军大败告终。这一次隋朝军队直接损失30万人。

  第二次对高丽的征伐因杨玄感的叛变而草草收场。第三次征伐于614年启动,这一次高丽被迫求和,但当隋炀帝回到东都之后,征召高元入朝,高元还是不到。隋炀帝大怒,准备筹备第四次东征,但这时已经天下大乱,他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古代中国帝王把江山看作是自己家族的私有财产,所以,拼命追求享受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对于一些较为清醒的君主,他们能够较好地把握个人享乐与江山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为了自己的江山长治久安,他们能够一定程度地主动约束自己的欲望,使自己追求享乐的短期目标与皇图永固的长远目标较好地结合起来。作为隋炀帝可以借鉴的榜样,远的不说,就是他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

  隋文帝在位20年,深知江山来之不易,深知奢靡对巩固政权的危害。所以,他一直提倡节俭的生活。据记载,在他称帝之后,除宴会之外,他平时吃饭只有一个肉菜;他禁止后宫嫔妃服饰过分华丽,自己也保留了一些当年的衣物,时时观看“以自警戒”。

  但皇位传到隋炀帝这里,他却完全颠覆了父亲的传统,他对享乐的追求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他陷入疯狂享乐和最大限度满足自己虚荣心的泥淖不能自拔,留下千古骂名。

  隋炀帝在位15年,真正在京师留驻的时间不到1年,其余时间都在巡游中度过。隋炀帝的巡游,与顶级享受、顶级排场之类的概念紧密相联。

  为了从运河走水路到江都(江苏扬州),隋炀帝下令在江南造数万艘船舶。其中,供皇室成员乘坐的大船就有几千艘。隋炀帝本人乘坐的龙舟,高达四层;另有高三层的“浮景水殿”9艘;其余大船数千艘。每次出巡,这几千艘大船不用桨橹,用八万人拉纤。另有几千艘战船随行护航。岸上两边还有为数不少的骑兵护卫。上万艘船舶首尾相接,长达100多公里,伴着猎猎旌旗,万马奔腾,排场惊天动地。隋炀帝陶醉在这样的感觉里。

  公元607年,隋炀帝又开始了向北方的巡游。这一次无船可乘,于是改为乘车。这车很特别,跟船一般大,却不安轮子,而用人肩扛着走。供巡游的御道当然也是特地修建的。这一次出巡,与巡游江都时一样,皇家人员和文武百官全体随行。护驾的士兵有步兵50万,骑兵10万,共60万人。整个出巡队伍望不到头,前后蜿蜒500多公里。

  每一次巡游,隋炀帝都要准备大量的仪仗器物,仅在江都就有10余万人专门负责制作仪仗、舆服之类,耗费“金银钱帛巨亿计”。制作仪仗需要大量鸟羽,于是,官员向民间大肆摊派,捕鸟的罗网遍布各处,凡有羽毛者几乎捕杀殆尽。(“太尉少卿何稠、太府丞云定兴盛修仪仗,于是课州县送羽毛,百姓求捕之网罗被水陆,禽兽有堪氅毦之用者,殆无遗类”。——《隋书·炀帝纪》)

  隋炀帝酷好女色。每次巡游,随行美女有1000多人;而分布在东都、江都等各处行宫的美女,数以万计。据统计,全国各处行宫供隋炀帝一人享用的美女总数在15万以上。

  每一次巡游,随行的上十万人马的饮食供应,全部由沿途250公里之内的地方官供奉,极尽精美,吃不完临行前一概抛弃。

  在扩建东都的时候,隋炀帝曾下令建造显仁宫和西苑花园供自己享用。其中,西苑花园面积有300平方公里,内有人工湖,周长10里。又挖凿龙鳞渠将人工湖与洛水相通,渠畔设皇宫16所,称为“16院”;每院住美女200人至300人;各院殿堂楼观穷极华丽。例如,当秋冬之际,树木凋落,便派人剪彩绫为花叶,挂满枝头,颜色稍有败坏,随时更换,以保证环境四季如春。

  隋炀帝喜欢这种顶级感觉,谁要是败了他的兴,他就觉得没有面子,从而对败其兴者施以严厉的惩罚(“朝臣有不合意者,必构其罪而族灭之。”——《隋书·炀帝纪》);而对于顺从他,对他的面子顶礼膜拜的官员,他便给以大大的好处。他曾经直言不讳地对大臣们说:“我天性不喜欢听相反的意见,对所谓敢言直谏的人,都说他们忠诚,但我最不能忍耐。你们如果想升官晋爵,一定要听话”。公元614年,隋炀帝召集百官商量再次征伐高丽一事,一连几天,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发表意见。(“诏百寮议伐高丽,数日无敢言者”。——《隋书·炀帝纪》)公元616年,此时已经是天下大乱,官员崔民象、王爱仁因报告了“盗贼”蜂起的真实情况,建议不要再继续巡游,而被杀掉。(“奉信郎崔民象以盗贼充斥于建国门,上表谏不宜巡幸,上大怒,先解其颐,乃斩之。……车驾次汜水,奉信郎王爱仁以盗贼日盛,谏上请还西京,上怒斩之而行。”——《隋书·炀帝纪》)开国老臣高颕、贺若弼私下议论朝廷过分奢侈,隋炀帝听人告密而获悉,将二人扣上诽谤朝政的帽子后处死。

  公元607年,隋炀帝向北方巡游,所过之处大都是西北贫瘠之地,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路过雁门时,太守丘和搜刮百姓,准备了大量精美的食物敬献;而抵达马邑时,太守杨廓无法筹集精美食物因而没有献食。隋炀帝对前者满意而对后者非常不满。作为奖励,隋炀帝把丘和从贫瘠的边郡调往内地的博陵任太守,同时命令杨廓到博陵学习丘和的先进经验,对杨廓进行羞辱。

  公元613年,隋炀帝在巡游过程中,车驾在上谷停留,因为饮食等物质供应不丰富,一怒之下将太守虞何等人免官。(“车驾次上谷,以供费不给,上大怒,免太守虞何等官。”——《隋书·炀帝纪》)

  公元616年,此时天下大乱的局面已经不可收拾,隋炀帝却继续沉浸在他的享乐之中。这年五月,他忽发奇想,再做大事:在景华宫收集了大量萤火虫,晚上游山时放出,让漫山遍野都闪烁着荧光。(“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之,光遍岩谷”。——《隋书·炀帝纪》)这一年隋炀帝最后一次到江都,此时局面已经不可收拾。可隋炀帝并不考虑如何挽救危局,见到官员后,仍然只关心他们所献珠宝美食多少。献得多的就升官,献得少的就降级。

  借助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所有官员都看清楚了,在隋炀帝手下的官场应该怎样混。于是,官员们竞相攀比,刀口向下,残害万民以满足皇帝的疯狂欲望,从而保住自己的帽子,求得升官发财。人民在这样的官僚系统压榨之下,生活在极其悲惨的境地。

  每一次大的工程,官员们完全无视百姓的生理极限,为了完成上司极为苛酷的工期和工程规模要求,残酷地役使民工,造成大量伤亡。

  在扩建东都的时候,由于工程监督严苛峻急,役丁死亡率高达十分之四、五。东至城皋、北至河阳,东西百余里、南北近百里,运载民工尸体的车辆相望于道。

  为了从江南向东都运送修建宫殿的大木,征发大量江南男丁,每2000人拽拉一根木料,沿途不断有人丧命。

  公元607年修筑长城,百万民工中,十天之内死亡十分之五、六。

  在开挖运河的过程中,死亡人数也相当惊人。唐朝《开河记》记载,在挖凿通济渠和邗沟的过程中,征发民工360万人,等到运河挖到徐州附近的时候,已经少了150万人。沿河工地上“死尸满野”。到开挖永济渠的时候,竟出现了男丁不足、征发妇女服役的严重局面。

  在征伐高丽的战争中,除了死于战场的几十万人之外,准备期间也大量出现因劳役而死亡的情况。据《隋书·元弘嗣传》记载,为了打造战船,大小官吏威逼民工昼夜浸泡在海水中施工,一刻也不让休息,民工们腰部以下生满蛆虫,死亡者占十分之三、四。

  全国运送军需物质的民工,自备干粮、自备牛车或手推车,在严急的军令督责之下,千里迢迢,拼命赶往辽西。一路上病死饿死大半。无人收尸,数百公里路途尸体随处可见。

  隋炀帝启动大的项目,动辄役使上百万民工,而据记载,隋朝当时全国的人口,不过4000余万。由于男性青壮年被大量征用和死亡,农业生产停顿,经济陷于崩溃。再加之官员无穷无尽的搜刮,百姓一贫如洗,在死亡线上挣扎。在隋炀帝后期,短短十二、三年的工夫,就耗光了隋文帝20年奠定的基础,社会一片凋敝。在富庶的长江、淮河流域,百姓生计断绝,大面积出现民众采树皮、草根、泥土为食的现象,一些地方甚至“人相食”。

  在这种情况下,百姓只能选择铤而走险,聚众造反。

  隋炀帝时代首次大规模民众造反发生在公元611年。这一年隋炀帝下令进行征伐高丽的战争准备。邹平(山东邹平)人王簿在长白山(山东章丘)聚众造反。接着,清河郡人孙祖安因全家被大水淹没,妻子饿死,仍被征召入伍。他被县官指责报到误期而遭受鞭打。一怒之下,他杀掉县官,聚众造反。从那时起,直到公元628年最后一起民变被唐朝镇压下去,18年中,各种民众造反、兵变和宫廷政变达136起;其中,集结兵力在15万以上者达50多起。真正出现了天下大乱的局面。

  对民变蜂起的原因,北宋司马光分析得非常透彻:隋炀帝自从去年筹划征伐高丽,诏令山东设置专门机构,下令养马作军用。又征发民工运送粮食,囤积在泸河、怀远两地。车辆和役牛往往有去无回。士兵死亡超过半数,农业生产无法按时进行,农田大量荒芜。又遭遇饥荒,粮食价格上涨厉害;东北边疆更为严重,一斗米值数百铜钱。运送到目的地的粮米有的质量粗劣,就命令老百姓以好米换走劣米。又征发手推车夫六十余万,两人推一辆车,载米三石。路途险隘遥远,所运送的三石米还不够路途口粮之用。到达目的地后,没有粮食交纳,于是民工纷纷惧怕治罪而逃亡。加之官员贪虐残暴,以各种堂皇的借口和名义搭车搜刮盘剥。百姓困窘贫穷,家财和力量都被榨干了。老老实实做顺民则不免挨冻受饿,死亡近在眼前;打家劫舍或许还可以延长性命。于是才开始聚集在一起成为“强盗”。(原文见《资治通鉴·隋纪五》)

  面对这样严峻的局面,隋炀帝内心充满矛盾和胆怯,他不愿意也不敢面对现实。但局势的恶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隋炀帝终于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最后的代价。

  隋炀帝随驾军队中,有所谓骁果(骁勇果敢)者,也就是禁卫军,都是关中人。隋炀帝自公元616年第三次巡游江都,因北方 “盗贼”遍地,不敢返回东都洛阳,便在江都长住下来。随驾士兵思乡心切,于是密谋发动兵变后返乡。骁果统帅司马德戡得到消息后,与另一位随驾武将元礼和直阁官裴虔通商量。司马德戡说道:目前陛下的架势是不会回东都了。我所率领的骁果,人人都想返乡,个个都在私下议论,谋划着叛变逃亡。我本来想向陛下直言,但陛下忌讳听到这些不利消息,所以我担心事情还没发生我就成了刀下鬼。但现在我了解到实情而不报告,其后真要出事,又会屠戮我九族。进也是被杀,退也是被杀,怎么办呢?——司马德戡的担忧是完全有根据的,因为骁果准备叛变的消息也被一位宫女得知,她把隋炀帝极不愿意听到的消息报告他后,立刻遭到炀帝杀害。——司马德戡与二人商量,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于是决定发动兵变。并准备推举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为主脑,共同举事。(原文见《隋书· 宇文化及传》)

  宇文化及秉性本来非常驽钝怯懦,几个人将密谋内容告诉他后,“初闻大惧,色动,流汗,久之乃定”。公元618年,司马德戡率领士兵迎接宇文化及,随即进入宫中。隋炀帝逃到一间小房间躲藏起来,被一位恨透了他的宫女将他指出。士兵们将炀帝搜出。死期临近,这个不可一世的暴君还一副无辜的样子,可怜巴巴地发问:“我有什么罪呀,对我如此?”叛变士兵没有理会,将他押往江都门外示众,随后押回宫中,命令令狐行达将其绞死。隋炀帝时年五十岁,在位十五年。

  从隋炀帝的作派可以看出,他的虚荣心和由此而来的面子观念象梦魇一样攫住了他的灵魂,帝国的任何措施,都可以作为满足虚荣心的要素而被纳入面子工程的范畴。在他即位之前,他对自己的粉饰和包装成功骗取了父亲的信任,从而使他得登大宝。这初试锋芒所得到的完全超值的回报令他着魔。当他登上皇位,开始享受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作为自然人可能仅仅是性格弱点的虚荣心强和好面子,便成为真正的催生灾难的动力。在他看来,只要他想做一件大事情,皇权赋予他的力量就使他能够去做这件事情,过程极为方便,如同现代人使用水龙头那样容易:逆时针拧一下,水就流出;反向一拧,水流停止。于是,他便随心所欲地拧开一系列水龙头:扩建东都、挖凿运河、修筑长城、征伐高丽、大造龙舟、巡游无度、穷奢极欲,等等。但国家治理显然不是拧水龙头,支撑极度奢靡的生活也不仅仅象拧水龙头那样容易。国家的民力、财力、物力是有限度的,隋炀帝那被虚荣心和绝对权力冲昏了的头脑,却并不明白这个基本的道理。可以想见,隋炀帝的种种疯狂决定在实施过程中肯定阻力重重。于是,他通过严刑峻法和树立“正反”两方面的榜样,来要求全体官员按他的要求行动。这样,所有不同的意见都被压制下去,他听到的只是他所希望的一片赞扬之声。同时,他追求顶级享乐,他受畸形的虚荣心和面子观念支配,把是否满足他的享乐需求,作为忠诚与否的判别标准,并据此决定官员的提拔或贬黜。这样,在整个帝国官僚系统中,就催生了上下一心残酷压榨、疯狂盘剥老百姓,一门心思迎合皇帝的政治游戏规则。而盘踞在官场中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们,又在执行各种荒唐的皇帝命令的同时,夹带私心,搭车盘剥老百姓,从而导致帝国政治生态系统的不断恶化,使各种不堪忍受的沉重负担压在作为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身上,民力、财力、物力被过度使用而突破极限,人民大量非正常死亡、农业生产全面停顿、社会生活陷于凋敝,等等,恶果接踵而至,加上天灾频仍,促使各种矛盾总爆发,最终导致王朝彻底崩溃。

  (作者:冉光泽,成都电视台高级编辑)

  一 火车

  第1种方案:从 安阳 经 南京 到 东营

  出发车次 安阳发车 到达南京 旅行时间 旅行距离

  K233/K236(石家庄-上海) 16:36 03:10 10小时36分钟 884

  中转车次 南京发车 到达东营 旅行时间 旅行距离

  2556/2557(杭州-东营) 15:10 05:13 14小时18分钟 868

  第2种方案:从 安阳 经 徐州 到 东营

  出发车次 安阳发车 到达徐州 旅行时间 旅行距离

  K233/K236(石家庄-上海) 16:36 22:49 6小时15分钟 536

  中转车次 徐州发车 到达东营 旅行时间 旅行距离

  2556/2557(杭州-东营) 20:21 05:13 9小时04分钟 520

  第3种方案:从 安阳 经 蚌埠 到 东营

  出发车次 安阳发车 到达蚌埠 旅行时间 旅行距离

  K233/K236(石家庄-上海) 16:36 01:08 8小时34分钟 700

  中转车次 蚌埠发车 到达东营 旅行时间 旅行距离

  2556/2557(杭州-东营) 17:54 05:13 11小时27分钟 684

  第4种方案:从 安阳 经 锦州 到 东营

  出发车次 安阳发车 到达锦州 旅行时间 旅行距离

  K370/K367(汉口-大连) 17:27 07:08 13小时45分钟 1097

  中转车次 锦州发车 到达东营子 旅行时间 旅行距离

  6326(义县-叶柏寿) 07:36 15:27 7小时58分钟 276

  二 走高速

  全程 约5370公里/7小时5分钟

  安阳市1 安阳市内驾车方案

  详情

  1) 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文峰大道行驶320米,右转进入中华路

  2) 沿中华路行驶17公里,右转进入人民大道

  3) 沿人民大道行驶24公里,过右侧的加油站,直行进入S301

  4) 沿S301行驶90米,右转

  2 行驶98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G4

  3 沿G4行驶711公里,直行进入青兰高速公路

  全路段收费

  4 沿青兰高速公路行驶774公里,过冠县西收费站,直行进入济馆高速公路

  全路段收费

  5 沿济馆高速公路行驶1405公里,过小辛村,直行进入绕城高速公路

  全路段收费

  6 沿绕城高速公路行驶145公里,朝青岛方向,稍向右转进入表白寺枢纽立交

  全路段收费

  7 沿表白寺枢纽立交行驶870米,直行进入青银高速公路

  全路段收费

  8 沿青银高速公路行驶309公里,直行进入济青高速公路

  全路段收费

  9 沿济青高速公路行驶1183公里,直行进入东青高速公路

  全路段收费

  10 沿东青高速公路行驶676公里,直行

  部分路段收费

  11 行驶100米,直行

  12 东营市内驾车方案

  详情

  1) 行驶10米,过东营收费站约50米后,朝东城方向,稍向右转

  2) 行驶370米,直行进入G220

  3) 沿G220行驶37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环岛

  4) 沿环岛行驶130米,在第3个出口,右前方转弯进入S230

  5) 沿S230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东二路

  6) 沿东二路行驶18公里,右转进入府前大街

  7) 沿府前大街行驶15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环岛

  8) 沿环岛行驶80米,在第2个出口,直行进入府前大街

  9) 沿府前大街行驶12公里,调头进入府前大街

  10) 沿府前大街行驶8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东营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345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8
下一篇2024-03-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