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情上自尊心重要吗?

在爱情上自尊心重要吗?,第1张

任何一份爱情都是需要相互的包容,而不是以牺牲一方的自尊心为代价。爱情刚开始充满着浪漫,可走到最后它会回归到现实。毕竟爱情迟早会进入一场场真实的交往,然后在交往当中显露出它最真实的样子。

生活中,有多少看似形影不离的情侣,到最后形同陌路;又有多少令人羡慕的神仙眷侣,最后未能修成正果。

在爱情里,除了需要相处的磨合,个性的冲突,彼此的尊严也决定了爱情最终的方向。如何处理两个人彼此之间的骄傲,是感情中一个非常难解的难题。

尊严是一个人最应该守护的东西,因为它是一个人价值的体现。真正的爱情不应该以约束自己的个性为前提,两个人首要做的是如何能够平衡彼此的价值观,在不断磨合的过程当中找到共同前进的方向。如果两个人的爱情里没有碰到个性相投的人,那么也不要勉强自己去维护恩爱的假象。那样就算骗过了所有人,到最后你也依然说服不了自己。

如果对方不能够照顾你的个性和自尊,那么还不如趁早地选择解放自己,放弃这段艰难的相处,去寻找另一个适合自己的故事。

在爱情的尊严里,需要的不是一味地迁就,更不该扭曲自己的个性。只有平衡了自我和对方的自尊,那我们才算真正地认清了爱情的模样。

这两天在b站偶然看了一个视频,是一个中国男生问外国朋友觉得土创哪个**姐最好看,然后那个外国男生一眼就在茫茫人群中找到王菊,说她真的太性感了,后面再无心看别的女生,让我感叹原来王菊真的那么符合欧美审美。

(还有后续:因为那个外国男孩只有18岁,被中国男生问,王菊25岁了还算你的理想型吗,然后外国男生一本正经地深情表白说,理论上是有点大了,但如果是王菊就完全OK。)

除了王菊,还有之前《中国有嘻哈》的vava、《这!就是街舞》的Nikki,她们的出现和热度,很可能是这些年大家被欧美审美影响的反映。

于是,我们发现欧美妆容也逐渐开始被很多人接受了,不夸张的说,前几年基本只能在夜店看见的妆,现在再看竟然变得有点日常,而且王菊、vava的妆我采访身边的直男,大家都能接受甚至还觉得挺好看,让我深深感觉到欧美妆容的热潮可能已经来了。

但仔细看会发现,她们并不算完全标准的欧美妆,是进行了改良的,所以今天来聊聊如何画一个既符合中国审美下的日常,又能适合中国女生硬件的欧美妆容。

01

1

为什么欧美妆之前在国内流行度一般?

早几年我估计一般人基本上只能在网上看见中国女生画欧美妆的,日常工作生活里真的很少看见,除了不正式,我觉得应该还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从五官硬件来说不太适合我们,比如欧美人的眉骨、山根鼻梁立体度我们很难达到。

强行达到的结果就是妆容非常厚重,加上本来欧美妆就比较浓重,所以大白天看已经不是浓妆艳抹可以形容的了,基本上是捏脸重塑感了。

二是欧美的审美观和我们区别也大。

欧美感的大方向是强调气场和个性,即使女性化也是性感方面发展,很少会强调柔美和纤弱,也不流行减龄和“好嫁”风,这点和九十年代的港星审美很像,所以才能盛产李嘉欣、钟楚红、邱淑贞这类风情美人。

欧美审美如果从身材上说,不以瘦为美,而是以紧致、四肢饱满有力为魅力,大家留意一下会发现,欧美明星穿衣更多的是以秀身材线条为宗旨,很少像日系一样把衣服款式和装饰放在首位,所以虽然欧美明星的衣服同款很好get,但很难模仿。

如果从欧美妆容方面,肯定从来不会掩饰脸上的攻击性的,甚至是要强调那种惹不起的感觉。

所以结合以上两点原因,关于如何让欧美妆容能正常的上街,一是要控制一些产品的度和量,二是要舍弃一些和欧美感不合拍的风格思想,比如又想要欧美感又想要减龄甜美、温柔亲切,基本是在做梦了。

适宜人群

我觉得能控制好量和度的欧美妆容,除了非常热衷减龄、柔美、可爱等风格气质的,其他人都适合,尤其适合肤色不白皙、身材不瘦弱的女生,反而可以在欧美风格里化作优势。

其中还包括肉感和幼态这种都很难出气场的硬件条件,都可以尝试欧美妆,只不过是合适的程度问题,具体可以参考米兰达可儿,这类女生让脸上肉紧致起来才是关键。

02

2

如果心态摆正了,剩下来就是如何让自己的把握好这个日常的度了。

前两年我在现实中也见过妆容非常欧美的女生,但一眼就容易给人一种浮夸感,总结这类强烈欧美感的妆容三要素就是:金拱门型挑眉+面具壳状底妆+肉感十足的烈焰红唇。

多年前港星卢凯彤坠楼身亡,多年之后,大家在记起卢凯彤的名字是她生前居住的公寓被房东以超低价卖出,房东给出的原因与卢凯彤坠楼有关。

港星卢凯彤坠楼身亡

虽然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压力,所以患上抑郁症的人也越来越多,最深受其害的群体应该就是娱乐圈里的明星了,比如我们喜欢的张国荣、乔任梁都是因为受到抑郁症的困扰而失去了对生活的希望,所以大家不仅是要关注身体健康,心理的健康也同样重要。

根据香港媒体报道,2018年8月5日早晨9点50分左右,一名女子被发现由高处堕下,救护员赶至证实女子已伤重死亡,警方调查后,证实女子为歌手卢凯彤,初步相信她由20几层高堕下,堕楼原因应该是源于自杀。

那么卢凯彤为什么要自杀?

抑郁的卢凯彤

内地很多网友对于卢凯彤不是特别的熟悉,一开始传出香港女歌手坠楼身亡的消息时,很多网友都以为是卢凯彤因为拒绝被潜,才跳楼的。

卢凯彤坠亡之后,卢凯彤的家人和经纪公司也都发声,经纪公司发声明,称会永远怀念她,香港娱乐圈不少明星也发文为卢凯彤悼念。从卢凯彤家人的发声中,了解到原来卢凯彤近几年一直受抑郁症的折磨,而且病痛一直没有受到很好的控制。

再加上作为明星,本身就有很大的生活压力,所以卢凯彤这次选择跳楼自杀,很大可能也是抑郁症的原因。卢凯彤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严重时她会进行自残,她透露自己经历低潮期,夜夜失眠,发病就将自己关在家里,用头撞墙自残,两度撞到头破血流,并坦言每天都想自杀。

但好在,她在女友的帮助之下求医,经过一年药物控制及心理辅导,才走出了阴霾。她还用纹身为自己记录了这段经历。状态好的时候,卢凯彤还表示,太太比心理医生强一百倍,只要太太在身边,她就不用吃药了。

卢凯彤最大的新闻,莫不过在金曲奖上公开自己的性取向,并表示已于2016年和台湾女摄影师余静萍在加拿大登记结婚,引发外界哗然。可能也因为舆论的不理解,卢凯彤虽然表示会继续坚持做自己“用我的艺术、音乐去感染别人”,但是还是免不了要被攻击。

在坠楼身亡前三天,卢凯彤还表示有新计划要进行, 她说“准备去做一件大事”,还为自己定下了下一个新的目标。看上去似乎也没有丝毫自杀倾向。卢凯彤在6月最后一条微博上,借用了Beyond《遥望》的歌词:“仍是雨夜,凝望窗外,沉默的天际,问苍天可,会知,心里的感觉……”仿佛似有心事。

坠楼前的一天,卢凯彤还在出席活动录影,看不出什么异常。对此,网友们也感到相当惋惜和震惊。

公寓被房东以超低价卖出    

2018年8月5日,多家港媒报道称32岁香港女歌手卢凯彤堕楼身亡,事件引起圈内外震动,但时过境迁,那场浓烈的事故终究是化为了云烟,而卢凯彤的名字再次被提及,则源于她生前的居所被公开售卖一事。

据港媒,卢凯彤生前所住地同时也是当时事故发生地的跑马地嘉逸轩,连同低层平台户开启了公开售卖,据悉,卢凯彤所住寓所归属为个人房东所有,使用面积为602方尺,这次透过环亚以998万元的拍卖价格开拍,最终获得3组买家出价竞投,并以平均每方尺18073元总价1088万的价格卖出。

而该公司总事总经理兼拍卖师曾杰俊表示,此前这套住宅的市场估值约为1600万元,如今成交价格较之起来要低于32%的总价值,不过,曾杰俊并未详细阐述原因,至于究竟是因为卢凯彤坠楼一事引起的市场价值降低还是另有原因,则不得而知了。

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邓丽君《在水一方》——《诗经》中的《蒹葭》

  王力宏《盖世英雄》中的《花田错》——选自《花田错》

  刘德华最近的MV《继续谈情》中也加入了粤剧元素,曲风悲怆雅致,歌词更唱出“泪似帘外雨点滴到天明”这句经典的粤曲唱词。

  《新鸳鸯蝴蝶梦》——部分选自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

  王菲的《但愿人长久》

  徐小凤的《别亦难》

  《烟花三月》,《朝云暮雨》均为吴涤清演唱

  毛宁的《大浪淘沙》。。。。。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是一张《淡淡幽情》的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是《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有台湾名声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杨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是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这首词其实在大陆也有多个谱曲版本,映象最深的是在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后来为武松跳楼的那个,就曾弹唱了这一曲。但这些多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与流行隔着一段距离。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也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要说的是,很多拿来主义的诗词歌曲,较为普遍地被运用在反映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恰到好处来表现或烘托剧中人物的一种情绪或胸怀。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岳飞的《满江红》,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和其他一些与岳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曾被谱曲配唱,最有名的可能要数张明敏的那个版本到了。香港的武侠剧和历史剧中是最爱用这类作品的。而大陆方面,则多在表现某一主题的文艺活动中,喜欢讲一些相关的唐诗宋词谱曲演唱,比如孟郊的《游子吟》等,来表现一种既定的主题,籍诗词的影响力与歌曲的感染力来引导听众进入状态,从而受到预定的效果。另外一首广为传唱的则是徐小凤的那首《别亦难》,用的是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诗宋词构成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并成为其创作的一种表达方式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体的广泛性许多现代的流行词作人,更是希望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这与她一贯苦恼经营的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也非常配合她所创作出的各种形象,一派的诗情画意,不食人间烟火状。

  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的****。他又一个颇有吴市影响的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毛宁)、《白云深处》(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进),单从歌名上来看,已经是和古诗词有扯不断的联系了。《涛声依旧》中他分别用到张继的《枫桥夜泊》(“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白云深处》则分别用到“白云深处有人家”还有杜牧的《山行》(“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色,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等车的你走不出你心中的那幅画,卷起这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等车的你为什么还惨不破这一霎那?别为一首歌把你的心唱哑”。后来他又写了《烟花三月》,《朝云暮雨》(均为吴涤清演唱),还有一首毛宁的《大浪淘沙》,他是大陆词作家里古风最重的一个,喜欢讲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过演绎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由此而形成他独特的陈氏风格,也为中文流行歌词创作形成一个典范。不过他主要是以描写个人情感为主

  后来有一个冯小泉,因为他本身史学民族乐器出身的,所以对民族文化自认就有很深的兴趣与植根,他的词作中也较多运用古诗词典故或名句,多是以古诗词来营造一种氛围,表现一种气魄,表达一种情怀,更偏重于一种社会责任和民族情怀的东西,比较熟悉的有《中华民谣》(“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哈有《秋水长天》等。

  还有一些流行歌曲喜欢用唐诗宋词的标题或名句来作为歌词,这方面的例子就比较多了,有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白雪的《声声慢》,AGIN乐队的《烽火扬州路》,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月梦》等等,这些歌词创作只是借用唐诗宋词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其实与原诗词并无太大关联,但却提示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唐诗宋词以及其他一些古典诗词的那种丝丝缕缕,扯不断理还乱的密切关系了。

  从创作的形式上看,唐诗宋词也为现代流行歌曲的创作提供了一种思路,或是确立了另一种风格。

  我觉得这也是整个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结果。谈到现在流行歌曲在写作形式上,仍不可避免地借鉴或套用或模仿了唐诗宋词的语言格式和风格。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来创作现代流行歌曲,一方面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上的提炼与表达方法上的含蓄内敛,另一方面,在主题表达上也无疑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捷径,无论是说家国情怀,还是儿女情思,古典诗词往往具有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回味无穷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

  先说香港,香港的流行歌词创作我一直都以为是一个很怪的现象,提到香港,大家自然和最现代的生活节奏联系到了一块,那是因为香港本身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很深,快餐文化非常盛行,流行歌曲方面 曾经有一个时期,很多歌手的作品都是直接拿欧美日本的热门曲子谱上中文的词,但是香港的流行的流行歌曲中古典诗词的渗透却明显超出大陆和台湾两个地方,我想,这可能也是和香港古典武侠剧和历史剧的盛行是扯不断干系的。另一方面很注重粤语文化的渗透,歌词创作多以广东方言用词造句方式为基础,广东话本身就叫白话,其语言方式与文言有很多类似,所以很多香港词作人的作品,往往是大俗大雅于一身。但也必须承认的是,香港的很多词作家,他们的古文化功底相当深厚,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很多的用典,甚至用唐诗宋词的写作方式,规范来进行创作。

  首先是黄沾,最有名的是《笑傲江湖》的主题曲《沧海一声笑》:“沧海一声笑,涛涛两岸潮,浮沉随浪只记今朝·····清风笑,竟惹寂寞,豪情还腻了一襟晚照······”,还有《射雕英雄传》里的一首《千愁记旧情》“红日/再不会升/热心渐似冰/彼此星沉天际/剩我低回血泪凝”,(《射》里还有一首《四张机》。手法相当规整“四张机/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春波/碧草/晓寒/深处/想对浴红衣”,,不过这应算是金庸的作品了)。还有著名的《上海滩》“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幻作滔滔一片潮流”,他的风格恰似一位笑傲江湖的大侠,豪情奔放,热情不羁。

  再有邓伟雄。他和黄沾一样,写了很多电视剧歌曲,这是当时香港音乐创作的一个主要源泉。在《京华春梦》中他写到“如梦人生芳心碎/空对落花我泪垂/为何缘逝似水/大江去/那堪追······无恨情深遭抛弃/漂泊如今怨恨谁/奈何又逢暴风雨/落花飞尽碎。”《万水千山总是情》中说“莫说青山多障碍/风也急/风也劲/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莫说水中多变换/水也请/水也静/柔情似水爱共永”,《射雕英雄传》的主题歌《铁血丹心》也是他的作品“依稀往梦似曾见/心内波澜现/抛开世事断仇怨/相伴到天边/逐草四方/沙漠苍茫/哪惧雪霜扑面/射雕引弓/塞外奔驰/笑傲此生无厌倦······应知爱意似流水/斩不断/理还乱/身经百劫也在心间/恩义两难断”。邓的作品写情事机遇,擅长描摹内心感受,颇有宋词的词风。

  另外还有卢国沾也是这类高手,他总是背负着家国情重,作品中很浓的民族情怀与历史评判的味道,这正是诸多唐诗宋词名家为世人所景仰的品质。来看他的《万里长城永不倒》:“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江山秀丽/叠彩峰岭/问我国家哪像染病”《〈少女慈禧〉:“巾帼历次胜男儿/男女代代对峙/曾否推测过/明天举世/重由弱者再把持”。

  再如许冠杰,也善用诗词典范来描绘世态人生“难分真与假/人面多险诈”《浪子心声》,“夜风凛凛/独回望/旧事前尘”《沉默是金》,写情“曳摇共对轻舟飘/互传誓约庆春晓/两心相对影相照/愿化海鸥清唱悦情调/艳阳下与妹相亲/望谐白首永不分/美景醉人心相允/绿柳花间相对缘分/泪残梦了烛影深/月明独照冷鸳枕/醉拥孤衾悲不禁/半夜饮泣空帐独怀恨”《双星情歌》。

  再看台湾方面,台湾方面的歌词创作更偏重于现代文本,更多关注风花雪月,但这也恰好是许多旧诗文的一个主要素材。最突出的我觉得还是琼瑶,她最善用古诗旧典,来表现恋爱儿女的浪漫情怀。如“绿草苍苍/白雾茫茫/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且拭今宵泪/留与明夜风/风而携我梦/天涯绕无穷”《几度夕阳红》。

  小虫也有几首有名的作品,都表现出古诗词中的一些情怀,但距离唐诗宋词,已经有些距离了,更像元曲什么的。如他写给陈淑华的《情关》:“我本有心/我本有情/奈何没有了天/爱恨在泪中间/才能拥有这个梦”,《红楼梦》“昨夜红楼入梦中/多少伤心往事上心头/今晨醒来梦已空/徒留红楼在梦中/红搂,红搂/为何浓浓的红妆遮不住你的轻愁/红搂,红搂/你轻愁只因为人们将你遗漏”,还有给潘越云写的《红娘》“盼你来/盼到桃花谢又开/问天也不能明白/······/对望两相爱/心似祝英台/这应是天的安排”。

  台湾流行歌曲创作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很多词曲创作者表现出一种厚重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人群,重视表象之下的普遍现实,再就是较多的表现乡愁的东西。在表现这些方面,古诗词形式也会是一种很自然的方式我很喜欢张洪量的一首《一程山水一程歌》,歌手后来昙花一现了,这首歌却让很多人都还记忆犹新。歌中写到“是我将愁耽成醉醒作睡/还是愁与我的心共已累/非我赋诗诗赋我/非我饮酒酒饮我/何时鞋声经已沾上苍苔冷/世上何物最易摧少年老/半是心中积雪半是人影沓/非我离月月离我/非我思乡乡思我/归得昔日桥边红叶不识人/究竟是我走过路/还是路正走着我/风过西窗客渡舟船无觅处/是我经过春雨秋/还是春秋经过我/年年一川新草遥看却似归/夜深孤灯照不悔/回首清江尽是泪/风清拍肩怕见明月间清辉/一程山水一程歌/一笛疏雨寒吹撤/梦在也叶声声尽处轻轻和“正是这种诗风词韵的作词方式,在当时一片直白地恋爱表白和翻来覆去的琐琐碎碎中显得清丽脱俗,从而使得这首歌得以突出于当时的歌坛,也让歌手风光一时,这正是古诗词风的魅力所在了。

  说到大陆的歌词创作,其实是更多人才的,毕竟那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大陆方面除了陈小奇冯晓泉,还要说一个陈涛,他的词作也是极具典雅风韵,这与他的频频借鉴引用古诗词经典很有关系。看看他的作品,他写过《霸王别姬》:“我站在/烈烈风中/恨不能/挡住绵绵情痛/看苍天/四方云动/剑在手/问天下谁是英雄/我心中/你最重/悲欢共/生死同/来世也当称雄/归去斜阳正浓。《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精忠报国》(均为屠洪刚演唱),还有《红花红颜》:“一朵红花在今夜,匆匆带走残阳如血”(书剑恩仇录主题曲),最喜欢他近期的一首《雁衔泥》(眉佳唱):“金陵的美人横吹笛/引来了燕子衔春泥/燕子双双筑柳堤/柳荫深处传来浅声笑语/江南的春雨润如玉/从来不湿行人衣/······/唱繁华,颂太平,天遂人意/且听丝竹悠扬,管弦急,”精巧别致,其意境又让人想到那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极富画面感。写过《苦乐年华》的张藜也有一首很有名的《未了情》。电视剧《夜深沉》的主题歌其中写道“虽有灵犀一点通,却落得劳燕纷飞各东西”恰好映衬了李商隐的那两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有着戏曲创作的背景的阎肃老人也颇多诸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回首月明中/······/天浩渺/水迷蒙/上下求索空缱绻/回望九州曙色红”(电视剧《戊戌风云》主题歌,那英唱)之类的作品。

  除去形式上的模仿与借鉴,在歌词的写作手法上,现代流行歌曲也是从唐诗宋词身上汲取了不少营养。向讲究韵律感与意境美,这都是诗歌创作的基本要求了,唐诗宋词里更常用到的比兴手法,在现代歌词的写作中,例子那更是不胜枚举。

  尽管现代歌词的创作沿袭着古典诗词的创作的路子起步发展起来的,然而,唐诗宋词与现代的流行曲曲毕竟还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毕竟表现出不同时代的语言和内容特征,并接受不同时代标准的审视与评判。

  我们说文学是为了体现生活而存在的,那么任何的一种文化形式必然反映一个时期的生活现实,体现一个特定时代的特征。正如我们都说唐诗宋词,而并没有泛称为唐诗宋词,就是因为它们分别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特征。而流行歌曲则显然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不同于唐也不迥异于宋,所以它和前二者之间,还是有着更多显而易见的区别,这也正是如今很少讲他们主动放在一起比较的原因。

  我们还是先从表现主题与内容上来讲吧。诚然,诗歌,任何时代的诗歌,都不会没有表达情感为主题,但不同时代的人,情感表达方式与内容却经常会是大相径庭的,这与每个时代的人们的生活内容与社会规范首先标准都不无关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使得人们更多地将目光主要投向国家家庭社会,求知求仕,江山社稷,祖国河山等方面在唐诗宋词中,想必你更多读到的是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这样的忧国情思,或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无边盛景,或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坦荡胸襟,又或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高无境界,也有“举杯望明月,对影成三人”的个人感伤,也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人生顿悟。大文豪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更多地在描写山河世事等,或是个人成败得失间的情怀,而对于个人情感的东西,却小心地收藏起来,较少提及。宋词中描写个人情感算比较多了,但大多极尽含蓄之能事,像写离别,只能“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思念,明着不能来,只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两情相悦,顶多也就企盼着一个“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更多的只能感叹一下“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而现在的社会,人们对情感的态度更为开放,而个人化的东西也越来越受关注与重视,所以很多描写个人感情的作品大行其道,而在语言表达上,刚更直接坦白,比如初次相见便“一见钟情不能忘”,然后“为了这次约会,昨夜我想你想得无法入睡”,恋爱中总会问“我是不是你最疼的人”,分手时会说“舍不得你走,怎么能让我一个人留”,感情出变,居然连“第四者”都能出现,一方面大声质问“为什么背着我爱别人”最后只能面对“无言的结局”“分手时说分手,请不要说难忘记”,却搞不清楚“为什么思念总在分手后”,而这些东西,却恐怕连以风流著称的李后主恐怕也只是想想都不敢想的问题。

  另外在用语上面,那时代特征就更加明显了,比如说很多流行歌曲都会提到电话,因为那是现代人交流的一个主要方式,这在唐宋时期就是闻所未闻的事情了,更不用提“穿新衣啦,剪新发型啦,奔腾电脑,WINDOWS98”和什么“穿着风衣听着MD”了。而唐宋时期的“宫墙柳,黄腾酒,红酥手”或者什么“一骑红尘妃子笑”,什么“酒榭歌台”,“红袖添香”,也都只能是那个时代的浪漫了,很少会出现在现代的流行歌曲里。这些都是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的,那是任谁也改变不了的。

  再从语言表达上来说。固然不少的现代歌词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鉴或引用唐诗宋词这些东西,但生活化的语言已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现代歌词创作的主流,现代词汇与文法依然是始终占据着歌词创作的主导地位。语言格式上要求也不同,唐诗宋词对格式都有严格的要求,而流行歌曲则只要压韵就行,甚至有的都不需要压韵。唐诗宋词的遣词造句十分考究,历史上曾有贾岛的“推敲”佳话传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而现代的流行歌曲的语言则重现代白话为基础和主导,更为直白,也更加口语化。古诗中诚然有少数的叙事体,但依然是“卖炭翁,采薪伐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土色”这样的文学腔,相信是不可能直白如“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和忙吗,身体好吗”的。

  当今的歌词很多在语言上不太讲究规范性,更多是服务于曲调,所以其中的错误很多。尤以香港的歌词创作为甚,奇怪地现象是,最好的词作与最滥的词作都出现在香港。相比较而言,台湾的一些老牌词作家,更注重于诗词文化的结合,而且注重结合的方式。香港的词作爱用诗词文化,但多是滥用甚至曲解,这也是香港城市快餐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

  不管怎么说,作为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探视宋词永远都会对现代包括今后的流行歌词创作起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现代文化对古典文化的借鉴与沿袭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唐诗宋词会是流行歌词创作中一个不可舍弃的的主题,一种取用不尽的源泉,一个无法回避的诱惑,从遣词造句,主题营造,已经铺陈方面,都为现代的创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

  很小的时候过一首歌:“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夜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歌曲由一位名叫朱小玲的女歌手演唱,其唱腔清新哀婉,年少的我虽未经风雨,仍是被那种忧伤的气氛年感染----考虑直到现在,每当我看到映衬着历史的雕梁画栋时,耳畔仍会不知不觉地响起这首歌。后来,我才知道她唱的是唐后主李煜于国破后所填的词《虞美人》,道不尽对故国的思念。这是我接触由中国古代诗歌改编的现代流行歌曲的伊始,它间在当年众多咿咿呀呀的所谓“甜歌”中,竟有着一丝独自绽放的山百合的味道。

  年纪再大些,陆陆续续又听了好些这种由中国古代诗歌改编的歌曲,其中全文选录编曲的,以邓丽君演唱的苏轼《水调歌头》最为著名。词风豪放清奇的东坡居士,肯定没有想到,他在密州任所对天空奇妙景象的驰想,对月之阴晴圆缺及人生这悲欢离合的感叹,于九百余年后,竟会再度被谱上新曲,传唱于大江南北,感动着更多新的痴男怨女。我个人认为古诗词之新编新唱,此曲堪称经典。

  继而,在香港拍摄的电视剧《射雕英雄传》中,出现了粤语版的《满江红》,罗文用他低则婉转、高则激昂的中国古典式唱腔,把岳飞抗敌雪耻、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感和英雄气慨演绎得畅快淋漓,于高昂处,那磅礴的气势和激越的情感由不得你不随之动容 。

  类似的感受,你也可以从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同时也是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中获取,“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豪气,委实曾让我有未生于斯世的遗憾。

  将中国古代诗词新编于现代流行歌曲中的尝试,从些也渐渐屡见不鲜。全篇改编难免会有它的局限性,莫若取其数理化,用在新歌的关键之处,以求“画龙点睛”。

  于是港星蒋志光、韦绮珊的对唱歌曲《相逢何必曾相识》中,有了《瑟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句子,所不同的是,白乐天欲抒发的是被贬谪的凄苦,而新歌中的男女主人公似是想藉此名句来呼唤久候的爱情。是啊,同样的一句话,流入处在不同境遇、有着不同渴望的不同的耳里,自然触动着不同的心事,自古就是如此。

  又看到陈百强的歌曲中竟出现了《对酒当歌》的名字,不禁大惑:难道此君亦有着曹公“时光易逝、功业款就”的苦闷吗?忙细细听来:干净的声线,深情且难掩忧伤的基调,竟是在倾诉着一个“失了踪”的爱情故事,“这颗心”虽“真的很痛”,但仍“不断地寻梦”,“两眼尽红”地“依稀觉得这样傻也只是为情重”。歌曲内容固然与《短歌行》所表达的相去甚远,但感情之充沛、情调之悲凉,未必就逊之多少。

二十年前的汤镇业是今日的张东健:帅气、忧郁,用翁美玲的话来形容便是“有着都市化的俊朗外形”。今日的汤镇业大腹便便,近170斤体重,身形臃肿,常被人误认为汤镇宗的哥哥。

  因为16年前翁美玲之死,汤镇业被迫逐渐由幕前淡出。当他离开浅水湾电视城,最终登上去台湾的渡轮时,一抹夕阳打在海面上,令他生出“人生无常”的喟叹。汤镇业至今

还忘不了这一幕。当“射雕”以及“黄蓉”的话题近日成为坊间热门话题的时侯,他回避不了发自内心的思念。思念过去,思念那个他四十岁生命中非常重要的女人。

  要探访过去,让汤镇业沿着生命的伤痕行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香港某杂志曾经出高价约请汤镇业回忆翁美玲“因情自杀”始末,被他“生硬”的拒绝了。拒绝的原因在于:他不想在香港这块伤心地上回忆,这样的回忆只会成为有商业意味的“怀旧”。用博乌赛赫的话来诠释,便是“插着商业标签的怀旧,怀的是旧,恋的是新。”汤镇业不想在天国的翁美玲难过、哭泣。但当他打开电脑,亲身感受到内地网友在留言中对逝去的翁美玲无限追思;他翻开报纸,亲眼看到内地影迷对翁美玲的真诚表白时,他的内心控制不住地颤抖。面对笔者的追问,和着陈慧娴《逝去的诺言》中“相识是偶然,无奈我心顷刻变……”曲子,他点燃一根烟,终于打开了话匣子。

  为翁美玲哭过几次

  在汤镇业的心中,无线83版的《射雕英雄传》毫无疑问是心水之作。他说:“翁美玲实际上是在演她自己。《射雕英雄传》中黄蓉的性格跟她自己很像。”汤镇业认为,黄蓉的聪明、灵活与翁美玲完全如出一辙。回忆最早在拍《侠女十三妹》的时侯与翁美玲第一次见面的情景,汤镇业说:“我对她的第一感觉是蛮甜的,性格方面比较随和,做演员也很专业。可能是初次见面,汤镇业并没感觉到翁美玲性格因子中“倔强甚至极端”的一面,彼此的最初印象相当完美,两人由此开始恩爱历程。在拍摄《射雕英雄传》的过程中,一次翁美玲拍摄武打场面不小心被武师的剑刺中眼角,当即血流如注,汤镇业闻讯后心急火燎的赶往医院,随后在医院“服侍”数日,直到翁美玲完全康复方才回家。

  83版《射雕英雄传》中,汤镇业认为黄日华扮演的郭靖“神形皆似”,此外扮演东邪黄药师的曾江也非常抢眼。不过,尽管这套《射雕》当年在香港创下极高收视,汤镇业跟翁美玲并没有私下搞什么庆祝活动。他说:“有什么好庆祝的?对艺人来说,将工作与生活联系得太紧密的话会很累、很累。”

  翁美玲最终还是弃汤镇业而去。汤镇业对笔者坦言:“翁美玲过世之后,我哭过好几次,真的是伤心欲绝。”当时曾有媒体描绘汤镇业在跟其他“五虎将”参加翁美玲追悼会时,对阿翁行的是“亡妻礼仪”。然而,汤镇业回忆说:“因为那个时候比较乱,我什么也不懂,加之心情极差,也不知道用了什么礼节。”汤镇业的记忆在那一刻成了凝固点。

  工作压力过大是自杀主要原因

  在汤镇业看来,翁美玲的性格并不是外界传说的那样。他说:“任何情侣之间都会有争吵,我跟翁美玲当然也一样。”汤镇业连做梦都没有料到翁美玲会选择走上一条不归路,他说,翁美玲一直是一个积极的人。

  笔者问,是否是翁美玲因为拍了《射雕》一下子红遍东南亚而让两人之间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对此,汤镇业笑着摇了摇头:“我那时正受无线力捧,也不错啊。”汤镇业表示,因为两人工作都比较忙,见面时间并不太多。至于外界传得沸沸扬扬的“汤镇业、邹世龙、翁美玲三角恋”,汤镇业说:“那并不是实情。邹世龙的名字我只是听说。”“你认识这个富家子吗?”“不认识,我又不是他男朋友。”汤镇业打趣说。在汤镇业看来,翁美玲自杀的最主要原因是“工作压力”。他说:“红了之后,翁美玲压力很大,加上她是个对事业极为认真的人,有时意气用事,难免想不通。”汤镇业并不否认翁美玲香消玉殒有“感情纠葛”的因素,但认为这并非决定性因素。

  让汤镇业回忆那个晴天霹雳消息传来时他的反应,阿汤有些为难。过了几秒钟,他猛吸一口烟,说:“当时是早上,我还在睡觉,听到传呼机疯了似的响,拿来一看,感觉是血一下往上涌。”汤镇业当即赶往医院,可惜一切为时已晚。

  前几年,每逢翁美玲的忌日,汤镇业都会跟苗侨伟、戚美珍夫妇前往拜祭,这几年,则少了些。问及原因,汤镇业叹了口气:“我也组织了自己的家庭,有了三个非常可爱的孩子。这种怀念最好还是放在心里的好,否则是对家庭特别是太太的不尊重。”问到翁美玲在汤镇业生命中的位置,汤镇业“巧妙”地回答:“她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女人之一。”

  眼下,还有一桩重要工作等着汤镇业:策划**《俏黄蓉大闹黄山》。对于内地版《射雕英雄传》要推出的周迅,汤镇业认为:“她还是比较适合,性格上蛮像。”至于网友力捧的“小燕子”赵薇,汤镇业则表示:“赵薇不像黄蓉,她虽然表情灵动,但样子不够俏。”

  笔者问:“那你认为现在的新一代黄蓉能超过翁美玲吗?”汤镇业沉吟半响,答道:“很难讲,就拍摄的角度讲,肯定能超过。无论特技、造型还是宣传,那时肯定比不上现在。但翁美玲演的黄蓉有先入为主的印象,要想完全逾越也比较困难。”

  让汤镇业回忆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无疑是一件有些残忍的事。当笔者收拾好采访机踏着如霜暮色返回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刚刚看过的一部古龙作品中的一句话:“冥冥中仿佛真的有种神秘的力量,在主宰着每个人的命运。这种力量虽然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但是每个人都随时可以感觉到他的存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3304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8
下一篇2024-03-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