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白》(凑佳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8ZCIl0ztGoOcVbhkfeFcSg
提取码:rec8书名:告白
作者:凑佳苗
译者:竺家荣
豆瓣评分:89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11
页数:256
内容简介:
《告白》是一部探讨少年犯罪问题的长篇推理小说。主要围绕着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不合理之处,以及通过对两个少年犯罪原因的拷问,质疑当今日本教育的弊端,青少年成长的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等等。
中学女教师作为一名单亲妈妈,独自抚养着女儿,而四岁的女儿却在学校游泳池内意外溺毙。她没有选择报警,经过私下调查,发现女儿是被自己班上的两个学生杀害的。学生为何杀人?女教师如何展开自己的复仇计划?每个人都能受到应有的惩罚吗?
小说从复仇者、杀人者、杀人者家属等不同的角度展开,层层揭开事件真相。在这场令人震惊的校园犯罪中,教师、家长、学生,谁才是罪魁祸首?以暴制暴,究竟是对善的维护,还是恶的张扬?
无论是从社会意义,还是描写手法上看,都堪称是一部悬疑式推理小说的佳作。尤其是《告白》的叙事结构极具特色,抽丝剥茧般揭开案件真相的过程,步步惊心,让人欲罢不能。
本作品在中国畅销十年,在日本销量近358万册,荣获“周刊文春MYSTERY BEST 10”的第一名,并荣获第6届本屋大赏(书店大奖)。此外还在2014年获得美国《华尔街日报》的最佳推理小说前十名,2015年入选全美图书馆协会亚历克斯奖。
作者简介:
凑佳苗
1973年出生于广岛县。2007年以《神职者》获第29届小说推理新人奖。2008年以收录了同作品的出道作《告白》,荣获“周刊文春MYSTERY BEST 10”的第一名,并荣获第6届本屋大赏(书店大奖)。此外还在2014年获得美国《华尔街日报》的最佳推理小说前十名,2015年入选全美图书馆协会亚历克斯奖。2012年以《望乡》获第65届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短篇奖。2016年以《乌托邦》获第29届山本周五郎奖。2018年《赎罪》提名埃德加·爱伦·坡奖(平装原创部门)。
译者:竺家荣
国际关系学院日本文学、翻译专业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日本文学的研究与译介,代表译作有渡边淳一《失乐园》《天上红莲》,村上龙《近似无限透明的蓝色》,三岛由纪夫《晓寺》,谷崎润一郎《疯癫老人日记》,东山魁夷《京洛四季――美之旅》,大江健三郎《被偷换的孩子》,青山七惠《一个人的好天气》,山本有三《路旁之石》,夏目漱石《心》等。
爱情与复仇大结局是试探麦考夫的反应。土耳其爱情与复仇大结局。夏洛克从门后走了进来。一声口哨,房间大亮,华生也现身屋中,刚才就是他们在捣鬼。
华生在心理医生的屋内醒来时,欧罗斯就没了踪影。他不知道欧罗斯为什么放过他,更不知道欧罗斯到底是不是福尔摩斯家族的成员。夏洛克导演了这场戏,就是试探麦考夫的反应。
爱情与复仇剧情
希斯克利夫是老恩肖收养的孤儿,受老恩肖的喜爱。老恩肖的儿子亨德雷认为希斯克利夫夺去了父亲对他的爱,且出身卑微应受鄙视,于是十分仇视希斯克利夫,但亨德雷的妹妹凯瑟琳却爱着希斯克利夫。凯瑟琳虽深爱着希斯克利夫,但由于地位的差异而耻于表白。
后来凯瑟琳决定嫁给画眉田庄的主人埃德加·林顿,希斯克利夫因此愤然出走。
当希斯克利夫发家致富回到呼啸山庄时,凯瑟琳已嫁给了埃德加·林顿。于是希斯克利夫通过赌博夺走了亨德雷的家产并使其醉酒而死。
他还天天出入画眉田庄,使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疯狂地迷恋上他。他娶了伊莎贝拉之后,日日对她进行折磨。他甚至对自己与伊莎贝拉所生的儿子小林顿也恨之入骨。
不久,亨德雷、凯瑟琳、伊莎贝拉、埃德加先后去世,希斯克利夫奴役了亨德雷的儿子哈里顿,设计使埃德加的女儿小凯瑟琳嫁给自己患病将死的儿子小林顿。
《呼啸山庄》很好看,讲的是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呼啸山庄的主人,乡绅欧肖先生带回来了一个身份不明的孩子,取名希斯克利夫,他夺取了主人对小主人亨德雷和他的妹妹凯瑟琳的宠爱。主人死后,亨德雷为报复把希斯克利夫贬为奴仆,并百般迫害,可是凯瑟琳跟他亲密无间,青梅竹马。后来,凯瑟琳受外界影响,改而爱上了画眉田庄的文静青年埃德加。希斯克利夫愤而出走,三年后致富回乡,凯瑟琳已嫁埃德加。希斯克利夫为此进行疯狂的报复,通过赌博夺走了亨德雷的家财。亨德雷本人酒醉而死,儿子哈里顿成了奴仆。他还故意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进行迫害。内心痛苦不堪的凯瑟琳在生产中死去。十年后,希斯克利夫又施计使埃德家的女儿小凯瑟琳,嫁给了自己即将死去的儿子小林敦。埃德加和小林敦都死了,希斯克利夫最终把埃德加家的财产也据为己有。复仇得逞了,但是他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最终不吃不喝苦恋而死。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继承了山庄和田庄的产业,两人终于相爱,去画眉山庄安了家。小说在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呼啸山庄》是一部漩涡似的小说。在《呼啸山庄》里,作者以全部的心血铸造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就是一个典型的漩涡中的矛盾结合体。希斯克利夫在漩涡里挣扎于生命和爱情,而我们,每一个读书的人,在这个漩涡里挣扎于对主人公的无限的热爱和仇恨。
“我爱他脚下的土地,他头上的天空,我爱他碰过的一切东西,他说的每一句话,我爱他所有的表情,他的一举一动,爱他的整个人,爱他的一切。”
这段话是当凯瑟琳肖恩被丁太太问及为什么要答应埃德加林敦的求婚时的表白,这看似感人的誓言却蕴含着所有罪恶的源泉,凯瑟琳无法克服的虚荣心使她自己得到了报应也害得身边无数的无辜者倍受煎熬。这便是她可怜可恨之处了。
“我活着的最大目的,就是他。即使别的一切全部消亡了,只要他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而要是别的一切都留下来,只要他给毁灭了,那整个世界就成了一个极其陌生的地方,我就不再像是他的一部分了。我对林敦的爱,就像林中的树叶。我很清楚,当冬天使树叶发生变化时,时光也会使叶子发生变化。而我对希刺克利夫的爱,恰似脚下恒久不变的岩石,它虽然给你的欢乐看起来很少,可是必不可少。”
这是凯瑟琳对丁恩太太说她对希思克利夫的爱时的表述,这一次我们可以相信她的话,这的确是她的真实想法,但为了物质上的虚荣她放弃了背叛了,那么她就只能在自己编织的苦网中挣扎着死去,在死之前,希刺克利夫悲愤的责备她:“你为什么欺骗你自己的心呢……你害死了你自己。……悲惨,耻辱和死亡,以及上帝或撒旦所能给的一切打击和痛苦都不能分开我们,而你,却出于你自己的心意,这样做了。”又说:“我爱害了我的人―――可是害了你的人呢?我又怎么能够爱他?”这就导致了他的悲剧的发生,只怪他的痴情与执着,他爱错了人,他开始承担自己的失误所带来的代价,又把它转嫁到别人头上,他是可怜的,也是可恨的。命运弄人,他为了他的爱情经历了人生百难,换来的只是孤独的灵魂和在那旷野上一口无人会去祭奠的苦坟而已。
只有荒野,田庄,嶙峋的石,在旷野上飞奔的爱,扑朔迷离的眷恋,交杂无续的恨。《呼啸山庄》,是那埋葬爱与恨的地方。
听我说一下最近学习的内容。
喜马拉雅《世界名著大师课》,莫言推荐,48位名家带你读懂100本传世经典。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听了7本,而有关“那些打动我的爱情故事”,就存在于其中的5本传世经典之中。
有些人听过了就听过了,可我打算把我从《世界名著大师课》里听到的那些打动我的爱情故事整理出来,通过文字的方式保留着,要是以后继续听,又有了新的打动我的爱情故事,我马上就能在原有基础上扩充,能把所有经典的爱情故事囊括在我的文章里,岂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1 《简·爱》(by复旦大学孙建老师)
简爱和罗切斯特曲折而又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的男女,其中当然也包括我。
简爱的故事中,关于爱情的部分,用了俗套的三角恋情节在推进,把每一对恋人进行了比对,通过这种俗套中简爱表现的不俗套选择,来把简爱的魅力给写出来的。
我觉得简爱最大的魅力来自于她的独立以及她的足够勇敢!
简爱为了独立做出了许许多多努力,在她一步一步实现自己愿望的过程中,读书、受教育、创造自我价值是她最后得到幸福的很大原因。
有这么一个细节,从小说的开始到结尾,简爱一有空就捧着书本阅读,她如饥似渴地读书也传达给了我们,特别是青少年很多东西: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多读点书吧。
简爱读过的那些故事给了身处逆境的她一种力量,增强了她的想象力,在她眼前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
在她的内心里,她感悟到了与现实不一样的生命,火一样的情感。在整部小说中,她一直对企图阻碍她取得幸福的力量进行抗衡。
她敢公开驳斥里德太太对她的污蔑,她拒绝成为罗切斯特先生的情妇,她让圣约翰娶她为妻的愿望成为泡影。
当她爱上罗切斯特先生的时候,她打破了阶级的界限,认为家庭教师应该和主人平等相待,女人和男人礼貌交往,公平协商,和谐共处。
小说中非常有名的一段话到现在都还深深地震撼着我:
“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于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但我们精神是平等的。就如同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当罗切斯特要求简爱打破婚姻的法律,做他的情妇时,简爱断然拒绝,毫不犹豫地离开了罗切斯特,离开了她所爱的人。
最后,她是在罗切斯特完成他的自我救赎和蜕变后,决定嫁给他的,并且不在乎他的残疾……
瞧,多么勇敢的简爱,她勇敢地听从内心的声音、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所以她最后获得了自己的幸福。
2 《罗密欧与朱丽叶》(by北京师范大学刘洪涛老师)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是热烈浪漫、欢愉圣洁的,更关键的是她们彼此在爱情中得到了成长,是我所欣赏的爱情。
真爱使罗密欧与朱丽叶变得成熟、坚强、勇敢。
在戏的开头,朱丽叶看起来只是一个未经世事的小姑娘,坦率、单纯、羞涩。但随着爱情的发展,她迅速成熟起来。她要求一个正式的婚姻,使爱情获得保护。
在对待父亲强迫她嫁给帕里斯的态度上,她起初拒绝,随后出人意料的“转变”,试图用灵活的花招为自己赢得时间;在准备喝劳伦斯神父为她准备的药水时,她脑海中充满了对墓地和死亡的恐惧,但爱使她战胜了这些恐惧;在墓地,当朱丽叶醒来,面对死去的罗密欧,她没有丝毫犹豫,为爱人献上了自己的生命。
再看罗密欧,他也在爱情中迅速成长。前面我们提到,他从一个矫揉造作的恋人转变为一个真实的恋人。此外,面对暴躁蛮横的提伯尔特的挑衅,他表现得理性、克制,这是因为对朱丽叶的爱情令他变得心胸更开阔,当他不得不为荣誉出手时,他又义无反顾。
在这部作品中,死亡始终威胁着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但这对恋人并不畏惧死亡。从罗密欧的角度看,他不顾自己身处仇家的危险,义无返顾地跳进围墙以求再见恋人一面。被驱逐出维罗纳之后,他还是冒着生命危险在维罗纳逗留,又偷偷到朱丽叶家里幽会。有了这样的铺垫,他为爱情献身就不令人惊讶了。
爱情对他意味着生命,没有了朱丽叶,生命就失去了任何意义,死成为自然的选择。在说完“我诅咒你,命运!”这句话之后,罗密欧果断地决定去死,没有丝毫迟疑和动摇。这说明他已经成长为一个完全的、纯粹的恋人。应该说,真爱和死亡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死亡不幸成为检验真爱的最高尺度,这一对恋人经受住了这残酷的考验。
莎士比亚笔下的这段生死恋情,还带给我们重要的人生启迪。相信每个人都渴望有完美的爱情体验,如果你要为这种爱情体验找到一个文学典范,在西方,一定非《罗密欧与朱丽叶》莫属。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一对完美的恋人,他们的行为深刻地传达了爱的本质:在相爱中,他们调动了各自最充沛的情感,把全部的能量倾注到彼此身上,激发出彼此最美好的品质;把人生最快乐的活动,以及高贵和美丽的言行合而为一,为普天下有情人提供了光辉的楷模。
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一见钟情的模式并非总是可靠;美貌、年轻、高贵、富有兼得的“高富帅”与“白富美”爱情往往惹人厌烦;华丽的爱情表白未必自然,死亡更不是检验真爱的必然标准,而是需要竭力避免的。这些情形虽然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都发生了,但却没有动摇这部作品中所演绎的“真爱”模式在人们心中的“神主牌位”。
因为哪怕最卑微的人,都不希望把世界变得丑陋,来补偿自己的缺点,每个人都渴求一种无法企及的完美。《罗密欧与朱丽叶》牢牢抓住的,就是人们心中对完美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它也满足了这种渴求。
当然,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是一种被高度理想化的浪漫爱情,与现实生活有着很大的距离。我们赞美这一对恋人的真爱,欣赏他们身上被爱情激发出来的种种美好品质,进而唤起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去效仿他们的具体行为,我们要建立文学与现实的联系,又要分清文学与现实的边界,这样,你才能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
3《约翰·克利斯朵夫》(by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余中先老师)
“它不只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愿读者以虔敬的心情来打开这部宝典吧。”这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对《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书的评价,《约翰·克利斯朵夫》描述了一个音乐家的成长故事,它不仅仅受到傅雷先生的认可,也鼓舞了无数在逆境中的人。
作者罗曼·罗兰实在是太会讲故事了,他通过几个女人,把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一生的爱情生活串联了起来,从让我们认识到了几个不同性格、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精神追求的女子,以及主人公对她们的情感。当然更主要的是通过这些爱情故事,写出了主人公在情感生活和精神追求方面的崇高,他的不甘沉沦,他的永远向上。
在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爱情生活当中,他最终是清醒的,并没有沉沦在盲目的肉欲当中。这一点可以在年轻浪荡的阿达跟他的交往中得到体现。阿达野性十足,很直率,代表了肉欲。约翰跟她一度陷于很放纵的情欲当中,后来是约翰舅舅的一顿痛骂,把主人公警醒,从此摆脱了这一段放荡不羁的岁月。
再后来写到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里面的女主人公叫安多纳德。一开始约翰是跟她去看了一场莎士比亚的戏。因为约翰有富余的票,就带她一起去进了包厢。于是对这个女孩子一见钟情。但是之后,他一直没有见到这个女孩子的面,既不知道那女孩子叫什么名字,也从没了音讯!多年以后,这个女孩子重新出现,主人公才知道她的名字叫安多纳德,原来是他的好朋友奥里维的姐姐。但是等他们又一次见面,又一次写信,互相要表达衷情的时候,这个女孩又不幸病死了。
约翰最美好的几段爱情都以女方的死亡而告终,这使得约翰大受打击。但是他并没有心灰意冷。积极的态度给了他另外的机会。
爱情生活当中的最后一位女性是葛拉齐亚。约翰与葛拉齐亚相识相爱,在葛拉齐亚的丈夫去世以后,约翰跟她一起生活,共同抚养好朋友奥里维·耶南留下的孩子。当然后来在他和葛拉齐亚之间还有令人激动的故事。在此我们就不再仔细描述,感兴趣的朋友自己可以去找小说读一下,你一定会发现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爱情故事。
4《奥赛罗》(by 复旦大学张冲老师)
奥赛罗和苔丝德蒙娜的爱情,似乎有点“门不当户不对”,两人之间,肤色和种族有差别,宗教信仰有差别,家庭背景有差别,年龄经历更有差别。总之,距离有点大,说有半个世界也不为过。可是,主导爱情的那点点化学因素,却让两人跨越半个世界走到了一起,擦出火花,燃起爱的火焰。
两位主人公如此勇敢地跨越了门户偏见的鸿沟走到一起,却依然以悲剧告终。这里面,除了坏人的奸诈阴谋之外,会不会有哪些个人原因?奥赛罗的悲剧,的确是传统上认为的“嫉妒”的悲剧吗?他与苔丝德蒙娜的爱情,真那么完美无缺?这场悲剧的直接受害人苔丝德蒙娜,她对自己和奥赛罗的悲剧,有没有一些责任呢?
根据奥赛罗和苔丝德蒙娜自己的说法,后者是在听故事中爱上了讲故事的人。这个说法,当然有几分可信。讲述者往往比听故事的人年长,经历丰富,故事特多,话语特有趣,若是嗓音再浑厚磁性一些,是很能吸引听故事人的。
即使在真实生活中,我们不也常有这样的经历,恋爱中的人,书信微信之外,电话粥是一定要煲的,有时候,不为别的,就为了“听听你的声音”。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经历?
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在《奥赛罗》中,讲故事的和听故事的之间,似乎并没有任何交流,所以,我们可以说,苔丝德蒙娜对奥赛罗的爱,从一开始就缺乏交流,缺少对话。
细心读过原著的你可能要说,按奥赛罗后来的话,他和苔丝德蒙娜并不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的一见钟情,不是那种年轻人的干柴烈火,他是苔丝德蒙娜家的常客,英雄故事不是一天讲完的,姑娘对他的爱也不是一天就起来的,而且,即使两人确定好上了,期间还有一段瞒着勃拉班修进行的地下爱恋过程。这么说,用老话说,两人应该是有所谓“恋爱基础”的。
且慢,这里又有一个细节需要我们注意。
那就是,那个地下爱恋过程,其实并非是卿卿我我的两人世界,也不是只属于你我的两人时间,他们中间夹着一个“第三者”,尽管这“第三者”同时受到两人的信任,这第三者就是凯西奥。
原来,奥赛罗和苔丝德蒙娜之间谈的所谓恋爱,都是通过凯西奥来回传话。我们先不论来回传话时,原先的内容以及情绪是否会有添加或减少(一般都会有的),单说这两人谈恋爱却要由第三者来回传话,你想想,这成功率会高吗?
即使成功了,在两人婚后的日子里,这一段“梗”,能确定不会成为婚姻的阴影吗?没有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的眼神对视、没有你依我偎的“粘着”、没有你一言我一语的私言密语,我们能真正走向结婚、并保证婚姻天长地久吗?我们能有真正的爱吗?
当然,在一段出了问题的婚姻中,往往并不是一个人“负全责”,哪怕是受害者,多少也有自身原因可以寻找的。在奥赛罗和苔丝德蒙娜的婚姻悲剧中,受害者苔丝德蒙娜有没有责任呢?一直以来,人们对她的同情,如排山倒海,多少掩盖了有关她的一些细节。现在,我们就来聊聊这些细节吧。
现在,我们来看看苔丝德蒙娜惹恼奥赛罗的这件事。
奥赛罗处罚酗酒闹事的凯西奥,是公事,而且是强敌即将进犯之时的公事。奥赛罗能如此不顾及对凯西奥的信任和喜欢,给了他停职处分,正说明奥赛罗的公正和正直。可是,凯西奥为了复职,一再走“夫人路线”,苔丝德蒙娜则一再替他向奥赛罗求情,甚至到了不分场合,不看脸色的地步,而且每次总是以“你爱不爱我”为借口,逼着奥赛罗表态。
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奥赛罗答应了她的请求后,她依然不依不饶地追问,什么时候?过几天?还是晚饭后?这样的场面,其实在恋人间也经常出现,但多半是姑娘娇嗔的表现,介乎于认真和玩笑之间,及时叫停,无非就是恋人间的情感沟通。
但是,戏中的苔丝德蒙娜似乎是较真的,而她似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类似强迫症的逼问,无异是给因部下过错而心烦意乱的奥赛罗火上浇油。而且,这样反复地逼问,反复为凯西奥求情,即使没有伊阿古的挑拨,要让奥赛罗完全相信苔丝德蒙娜与凯西奥之间的清白,恐怕很难。
这么一看,苔丝德蒙娜是不是也有点“作”、甚至作过了头呢?
总之,奥赛罗和苔丝德蒙娜的问题,他们爱情悲剧原因主要是奥赛罗的自卑情结和苔丝德蒙娜混淆了私事公务(奥赛罗的自卑情结主要体现在他的与众不同的肤色,他的与众不同的信仰,他可以与威尼斯贵族平等相待、却始终无法进入那个社会的地位差异、加上他与婚姻习俗不太符合的与苔丝德蒙娜的年龄差距,这一切,或隐或显,都在催生着他的自卑情结,而这样的自卑情结,也在潜意识中使他更容易相信伊阿古的谗言,更容易相信自己眼见的所谓“事实”)。
5《呼啸山庄》(by 复旦大学王宏图老师)
一个像魔鬼一般的人,因为他为了报复无所不用其极。而希刺克厉夫复仇的可怕,却又来自他对凯瑟琳刻骨铭心的爱。爱与恨,仅一线之隔。
你看,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间非同寻常的爱情超越了人们通常的想象,它是如此狂野无情。来听一听下面这段对于暴风雨描写,直接感受一下它狂暴的力度。正是在那一天,希刺克厉夫在得知凯瑟琳接受了埃德加的求婚,愤而离去:
大约午夜时分,我们都还坐着,暴风雨来势汹汹地在山庄顶上隆隆作响。起了一阵狂风,打了一阵劈雷,不知是风还是雷把屋角的一棵树劈倒了。一根粗大的树干掉下来压到房顶上,把东边烟囱也打下来一块,给厨房的炉火送来一大堆石头和煤灰。我们还以为闪电落在我们中间了呢……
希厉克刺夫和凯瑟琳的爱情,两人没有获得幸福,有的只是感情上的痛苦折磨。在全书后半部分,希刺克厉夫掌控了全局,一步步实现了他的复仇目标。但他有的只是复仇成功后的短暂的满足,而幸福则随着凯瑟琳的死而成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女主伤了男主的心,男主因爱生恨,展开疯狂报复。你怎么评价他们俩的爱情?
有人觉得就两个字:变态。错!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来听听凯瑟琳决定接受埃德加求婚时复杂纠结的心声:从世俗角度考虑,她觉得自己如果嫁给希刺克厉夫会降低自己的身份,而她如果与埃德加成婚,她还能帮助他免遭哥哥辛德雷的欺侮。她从内心深处热烈地爱着他,主要原因在于希刺克厉夫比她更像自己。
“我对林敦的爱像是树林中叶子,我知道冬天来临时它便会凋落,而我对希刺克厉夫的爱就像下面恒久不变的岩石,虽然看起来它给你的快乐并不多,但它却必不可少。我就是希刺克厉夫!”
听了凯瑟琳这段感人肺腑的表白后,你就会对《呼啸山庄》全书中描绘的爱情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了解。他们俩的爱情不再是单纯地对人生幸福的追求,而对自我价值的实现。两人间的感情超越了普通的两情相悦、男欢女爱,而是在对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听见自己的灵魂在发出召唤,进而觉得对方与自己原本就是一体,根本无法分离。
你是不是在想,明明是凯瑟琳自己选择了别人,背叛了希刺克厉夫,她还一副受害者的样子。虽说希刺克厉夫为报复不择手段,但他被虐待的痛苦,我们也不能感同身受。所以还是稍微有点情有可原的。
凯瑟琳的性格相对来说,其实是比较容易把握的。她骄傲任性,感情真挚热烈,由于贪图世俗的幸福与埃德加结婚,但过后便意识到自己犯下了大错。在与希刺克厉夫重逢后,便义无反顾地将感情投注在他身上,想竭力弥补先前的过失。
从上面她那一段自我表白看出,凯瑟琳之所以会犯下大错、酿成这一悲剧,根本原因在于她陷入了一个误区:那是一个过分专注自我而产生的幻觉。她觉得自己有能力掌控这一复杂微妙的三角关系,但事态的发展证明这完全是幼稚的幻想。
且不说希刺克厉夫无意间听到了她和女仆耐莉的交谈后便不告而别,就是脾气温和的埃德加也不可能在婚后容忍凯瑟琳继续和希刺克厉夫保持以往的亲密关系。从凯瑟琳的这一偏执的幻想中知道,她是一个贪心的女人。
你也许会说,既然她最终选择和埃德加结婚,那就表明她从根性上和希刺克厉夫不是同一类人。这话有一定道理。她和希刺克厉夫从小青梅竹马,性情非常投合,但他们出身毕竟大不一样。她出身于一个殷实的庄园主之家,而希刺克厉夫则是一个流落街头的弃儿。他们俩之间感情再好,也无法弥合社会地位的悬殊。他们俩在内心深处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和期待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明白了这点,凯瑟琳决定嫁给埃德加也就不难理解了。
凯瑟琳在享受了一把画眉田庄平静的生活后,便有些厌倦了。而希刺克厉夫的重新出现,又燃起了她冬眠多时的激情。
但希刺克厉夫这一形象就没有那么好把握了。
《呼啸山庄》刚问世的时候,很多批评家之所以给予恶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无法接受作者塑造了这样一个恶魔,这个恶棍十恶不赦,一无是处。为了复仇,他残忍地践踏人类的道德底线,缺乏人性到了常人不能想象的地步。正是这个魔鬼般的主人公,使整部作品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恶梦。
从心理学角度看,男主人公希刺克厉夫有一种偏执、不健全的反社会畸形人格。凯瑟琳原本是他晦暗绝望的生活中惟一的光,惟一的希望,此刻她为了追求世人羡慕的幸福,也狠心地将他抛弃,希刺克厉夫心中原本对她的满腔热情霎时间便转化成了恨,这些恨和对她哥哥辛德雷以及夺去他爱人的埃德加的恨叠加汇合在一起,转化成了对全世界,对整个社会的恨。他的内心逻辑很简单:既然你们合谋剥夺了我追求、享受美好生活的权力,剥夺了我朝思暮想的爱人,那我便有权复仇。
在他的眼里,整个世界整个社会都在与他作对,以前他寄人篱下,只能忍气吞声,今天终于有钱有势,从昔日的奴隶成为主人,必须将拦在路上的障碍统统除去。
作品对希刺克厉夫最后结局的描写有点出人意料。
正当他大功告成之际,他已经无法欣赏其战果了。在看到哈里顿和小凯蒂互相关爱的情景时,他冷酷无情的意志陡然间土崩瓦解。不仅因为这一幕仿佛是昔日他和凯瑟琳在一起情景的复现,而且哈里顿的神情又与死去的凯瑟琳非常相像,他瞬间失去了毁灭他们的能力,也懒得再做无谓的破坏了。
这一变化可谓石破天惊。从全书一开头洛克乌德先生租下画眉田庄而与希刺克厉夫会面时,他还一直沉浸在复仇的亢奋中。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复仇的意愿是如此强烈,如此专注,最后他自己被这一复仇的火焰所吞噬,所有的精力与热情也在其实施过程中消耗殆尽。
为什么希刺克厉夫最终落到如此境地呢?
原因很简单,希刺克厉夫复仇的意愿是达成了,但他这辈子的幸福是永远找不回来了。凯瑟琳的形象占据了他的整个脑海,他自己都说:
“我是被她的形象围绕着!最平常的男人和女人的脸——连我自己的脸,都和她那么相像,都在嘲笑我。整个世界充满了可怕的纪念物,而我却失去了她!”注意,这最后一句“而我却失去了她”可以说是理解希刺克厉夫这一形象的关键。
从某种意义上,他其实是毁于自己之手。他失去了爱,四处寻觅不得,对世界充满敌意,欲加摧毁而后快。当他实现他目标时,希刺克厉夫痛苦地发现,他所做的一切是那么徒劳,他可以毁灭周围的世界,但他还是失败了,因为他日夜寻觅的爱人是永远从这个世界消失了。他的结局可说是一个反社会的畸形人格所导致的悲剧。
在他畸形人格形成过程中,社会地位不平等应该说起了很大作用。试想一下,如果希刺克厉夫出身于一个富裕之家,他的命运会大不相同。但同时,并不是每一个有着他屈辱经历的人都会形成那种反社会的人格。它与他个人内在偏执极端的情性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凯瑟琳和希刺克厉夫两人的性格心理都是非常独特的。你也许会想,现代的青年男女,他们如果遇到相似的人生境况时,会做出怎么样的反应?
我觉得有些女性也会遇到凯瑟琳那样的情形,一边是一个像希刺克厉夫那样的男人,她从内心深处爱着他,但对方从世俗的目光看与她不相匹配,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房产,还在生活中苦苦打拼挣扎。另一个则是像埃德加那样的男人,家境殷实,收入丰厚,心地也不坏,是众人羡慕的婚配对象。
我想绝大多数女性都会选择像埃德加那样的男人做伴侣,同时在心中为挚爱的像希刺克厉夫那样的男人保留一块隐秘的园地。她们会时常想起他,他成了她们生活中最珍贵的记忆。你不能指责她们势利,嫌贫爱富,她们的生活要由她们自己选择,而不是听别人指手划脚。
她们处世方式要比凯瑟琳多了一份现实的考虑,即便初恋情人再度出现,她们可不会为了他、为了那一段虚缈的感情而损害自己正常的家庭生活。凯瑟琳身上那种浪漫的激情对于现代女性显得是太奢侈了。
而像希刺克厉夫这样的男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平等的推展,出现的概率是越来越低了。他们大多数人的感情无法像希刺克厉夫那样专一。即便他们中的一些人有反社会的人格倾向,但多半也不会以希刺克厉夫这种狂暴的方式表现出来。
喜马拉雅的《世界名著大师课》真是有点不寻常,有很多的观点我从来没有听说过,大师们不仅将故事讲出来,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如从台词、剧情细节以及时代意义等角度进行剖析),以上我只是截取了其中的爱情部分分享给你,如果你对其他部分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去喜马拉雅购买课程来听。
现在我正巴巴地期待着下节课的更新,等到下一次我就可以分享更多的关于爱情的具体内容给你了,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李尔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尔王》读后感1李尔王讲述的是一个这样的故事:
李尔王因年事已高,决定把国土分给3个女儿,幻想着以此避免往后的纷争。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口蜜腹剑,赢得父王宠信,分到了国土,小女儿考狄利娅不愿阿谀奉承,她诚挚而简洁的表白得罪了李尔王,从而失去继承权。前来求婚的法兰西国王慧眼识人,娶考狄利娅为皇后。得到国土的两个女儿很快露出冷酷的真面目,使李尔王连栖身之地也没有,只好跑到荒郊野外去与野兽为伍。考狄利娅为救父亲,率军队攻入英国,父女得以团圆。但战事不利,考狄利娅被杀死,李尔王守着心爱的小女儿的尸体悲痛地死去。
李尔王这个人,我个人认为他是个有一点愚蠢的人,还有他的那两个女儿是狠毒、不忠、不孝、不贞、无知的女人,看的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也十分的伤心。
其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儿考狄利娅了。她在剧中可以说是完美和正义的化身。正是她在父亲颠沛流离之时期兵讨伐两个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剧总是这样,把美好的事情毁灭给人看,小女儿最终失败自缢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她的诚实可以说是对于虚荣心的一个警醒,一个警钟,其实她是最爱父亲的女儿,只是由于拙于表达而是父亲误会了她的意思。只是因为这样,导致了最后的悲剧结果。
悲剧不同于喜剧,我认为可以使人想得更多,思考更多。关于人性,关于幸福,关于善恶,这部悲剧留下了这么多问题供我们思考。
当他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却因而恢复了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当初他迷恋的宣赫的声势、帝王的威严,而是为了当初被他驱逐出宫受到他诅咒的小女儿,但他却不能从她的长眠中唤回她那颗洋溢着仁爱的热心了,正因为这种种的遭遇他懂得了最宝贵的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人间真情。
李尔王是先恶后善,先富后贫,先福后苦!
《李尔王》读后感2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高纳里儿、二女儿里根,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驱逐到国外。考狄利娅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谁料两个大女儿到达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自祸其身又祸及他身的教训有两点:其一是不该不留余地倾其所有而只剩两手空权;其二是不该昏然不分善恶地寄托残生。老葛罗斯特伯爵不事、弃暗投明以示忠贞不二,不折节操,因此惨遭毒打,饱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颠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无望;他虽认识到自己的轻信之罪,终因得知被欺负的儿子仍在人世并陪伴保护着困苦无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后,由于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属善无善终之例。这与李尔王不察善恶不分真假而导致无处安身,浪迹荒野,与乞丐为伍,最后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与身体的折磨中,在失去所爱而无法承受的悲哀中结束他八十岁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见政界的罪恶,可知人心的险恶了。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谁生下来就能够决定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我们都是要经历这些才能够真正地辨别它们的好与坏的,我们不能正因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别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爱好,如果没有尝到苦的味道又怎样会知道甜的味道呢
《李尔王》读后感3《李尔王》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也是一部似乎在我们的生活中绝少见到的悲剧,毕竟我认为亲情是最温暖的也是最牢固的,它有着血缘的联系,以及许多年的感情基础。可是戏剧的背景一个充满谋求权力和财富的宫廷之中,在这里,人们被财富与权力迷昏了头,于是发生了父女手足相残的悲剧。
李尔王因为自己的虚荣心,害了自己更害了那个唯一真心待他而且毫不虚伪的小女儿,在我们看来他遭到这样的后果是是自食其果,亦是必然的。他平时身居高位,长期生活在争先恐后向他奉承的之人之中,所有的人或事都围绕着他转动,他说煤球是白的就没人敢说煤球是黑的。日复一日,奉承成了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便使他极爱面子,以至于看不清事情的`真相。正当两个女儿都花言巧语,哄得他兴高采烈的时候,小女儿没有向他奉承与夸赞,不怕和他顶撞,大大扫了他的兴,他一怒之下把小女儿赶出了自己的国家。造就了这个悲剧。
而李尔王的大女儿 和二女儿就是典型的宫廷中长大的孩子,没有女子的温柔,贤惠,孝顺,她们狠毒、不忠、不孝、无知,为了各自的利益驱赶自己年迈的老父,为了自己心中喜欢的浪人毁灭自己的家,甚至相互残害生命,直到死都不知道她们喜欢的那个男人也同样是一个狠毒的男人,在不断地利用她们。她们直到死都没有明白一个为人的道理!没有找回心中的亲情。
在中国的古代宫廷中为了权力而父子、兄弟相残的事情也是数不胜数。李尔王的悲剧就在于人性因权力的的堕落。就算在这二十一世纪,家庭因遗产,房子,赡养父母而搞的家庭破碎的例子也是很多,每每在电视上看到这些的时候我不禁会想,为了钱而否定了了父母几十年的养育之恩,手足的情谊…。值得吗?也许我还没有步入社会,不知道挣钱的辛苦,但是我知道的是,赚钱是为了生活的更好更快乐,而没有亲人的关爱的生活是不会开心的。
最后一句更是全文的经典:世人啊,擦亮你们的眼睛吧,含毒的针刺往往隐藏在美丽的花束之中。
《李尔王》读后感4《李尔王》也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的丑陋描写的淋漓尽致,甚至站在读者的角度,都会被人恨死。
英国的李尔王有三个女儿。他们是奥伯尼公爵的妻子,贡内尔,康沃尔公爵的妻子,里根和美丽的女孩科迪莉亚。与此同时,法国国王和伯肯迪公爵向科迪莉亚求婚。当时两个人为了这件事住在李尔王的宫殿里。
老国王八十多岁了,他决定把国家大事留给年轻人。他把女儿们叫过来,想知道她们有多爱自己,这样他就可以按照女儿们爱自己的成都来分配他应得的土地。
大女儿Goneril和二女儿里根各得到三分之一的说辞,但Cordelia知道姐姐们说的不是真的,所以只能说:“我爱你不多也不少,只是按每个女儿的本分爱你。”
李尔王分不清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听了科迪莉亚的话,她大发雷霆,断绝了与科迪莉亚的父女关系,将三分之一的土地分给了奥尔巴尼公爵和康沃尔公爵。原本想娶科迪莉亚的伯肯迪公爵没有向她求婚,于是科迪莉亚嫁给了法国国王,去了法国。
科迪莉亚离开后,国王受到两个女儿和康沃尔公爵的欺凌,不仅减少了一半保镖,还阻止他返回皇宫。因为欧本尼公爵善良,所以他处处为国王说话
最后,国王去了科迪莉亚,但他和科迪莉亚在法国和英国的一场战争中被带回了英国。在监狱里,贡内尔和里根派人去杀了他们。贡内尔、里根和康沃尔公爵最终被杀,欧本尼公爵最终成为国王。
事实证明,“一切美德以孝为先”连孝都达不到,还能成就什么大事?我给了他们一句话:再也不说话了,但是你藏不住你邪恶的心。只有未经修饰的文字才是完美的,你不能让真正爱你的人伤心。
《李尔王》读后感5两周一次的读书笔记获益匪浅,即便外出旅行也不想错过。去机场的城际列车上完成的,将就看吧。推荐大家读莎士比亚,可以对号入座。
《李尔王》故事情节简单,两条线。第一条,李尔王的悲剧;第二条,格罗斯特的悲剧。李尔王听惯了甜言蜜语,喜欢赞美的话,对小女儿诚实的爱的表达,他非常愤怒,剥夺了小女儿的继承权,将他的权力和国土全部分给了口蜜腹剑的大女儿和二女儿。他的悲剧从他做出这个决定就开始了。没过多久,大女儿开始嫌弃父亲,二女儿和大女儿一样,致使父亲流落荒野,在暴风雨中无处安身。小女儿因为诚实,赢得了法兰西国王的爱情,她嫁给了法王,但最后为了给父亲讨回公道,而被卖父求荣的埃德蒙杀害。大女儿和二女儿彼此算计,毒死了对方,都死了,李尔王最后也死了。格罗斯特因为听信二儿子埃德蒙的谗言,四处追杀大儿子埃德加,埃德加只能装疯,成为乞丐。格罗斯特因为对李尔王的忠诚被大女儿刺瞎了双眼,埃德加因着对父亲的爱,来到父亲身边,领着父亲去找李尔王。最后,明白真相的格罗斯特无力承担真相,气绝而亡。埃德加为了给自己和父亲报仇,杀死了弟弟埃德蒙,悲剧。
莎士比亚说疯子给盲人领路,本是这个时代的病态。病态的不是时代,是构成这个时代的人。李尔王,埃德蒙,格罗斯特,哈姆雷特,奥赛罗,罗密欧,朱丽叶所有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人物,其悲惨结局都是他们自身性格缺陷造成的,其他人,不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已。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利益共生的,不要过分看高别人,也别粉饰自己,看透这点,人际关系中的烦恼,冲突,伤害会少很多。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人看莎士比亚笔下人物,都有各人自己的见解。我也是,虽然李尔王死于他的虚荣,但更多的是死于他对人性的无知。“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谁能识透呢”。莎士比亚写尽世间各样人物,却没有写出一个完人,因为世界本没有完人。莎士比亚的悲剧,就是人的悲剧。
《李尔王》读后感6在我小小的书架中,有着许许多多的书,其中我最喜欢莎士比亚写的《李尔王》。
剧中的主要人物有李尔和他的三个女儿:大女儿贡纳梨、二女儿吕甘和小女儿科第丽霞。故事主要讲李尔王老了,要把他的国土按照儿女们对他的爱来分,大女儿和二女儿因为自己的甜言蜜语得到了一大半的国土,而小女儿科第丽霞是有几分爱就说几分爱,所以被李尔王放逐了。结果李尔王的大女儿和二女儿要夺取父亲的王位,就把李尔王赶出了王宫。李尔王的一位忠臣葛罗丝脱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国王受这样的罪,就把李尔王和他的佣人带到了他三女儿那里,而他自己却被二女儿的丈夫把双眼挖去。三女儿嫁给了法兰西国王,国王很爱科第丽霞。因为大女儿和二女儿要杀死李尔王,所以和法兰西打了一仗,科第丽霞和李尔王被俘。最后,科第丽霞被缢死了,李尔王也自杀了,贡纳梨和吕甘也被毒死和自杀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不好听的话不一定是坏话,也许是让你改掉缺点的话,好听的话不一定对你好,也许还会害了你,毁了你的一生。我在读《李尔王》这个故事之前,就喜欢别人夸我,别人一说我的缺点,我便撅起小嘴——不高兴了!但我读完《李尔王》之后终于明白了这句名言的含义: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我希望大家一定不要像李尔王那样,光听恭维的话,更不要像贡纳梨和吕甘那样心狠手辣,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要像科第丽霞一样诚实和善良,像葛罗丝脱一样的忠诚。《李尔王》这个故事有趣吗?如果你们也有一些好看的书,别忘了借给我哦!
《李尔王》读后感7《李尔王》也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人物的丑恶被描写的淋漓尽致,就算是以读者的角度,去看也会对他们恨之入骨。
不列颠的国王李尔王有三个女儿,她们是奥本尼公爵的妻子,高纳里尔、康华尔公爵的妻子里根和漂亮的姑娘考狄利娅。法兰西国王和勃垦第公爵同时向考狄莉娅求婚,这时候,两个人为了此事住在了李尔王的宫里。
老国王已经八十多岁了,他决定将国事交给年轻人去管。他把女儿们叫了过来,想知道他们到底有多爱自己,他好按照女儿们爱自己的成都来分配应得的国土。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用花言巧语各分得了三分之一,可考狄莉娅知道姐姐们说的都不是真心话,所以她只能说:“我爱的不多不少,只是照着每一个女儿的本分,去爱您。”
李尔王已经分不清哪句是真话,哪句是假话。听了考狄莉娅的话后,大发雷霆,与考狄莉娅断绝了父女关系,并将本打算给考狄莉娅的三分之一国土,分给了奥本尼公爵和康华尔公爵。原本想娶考狄莉娅的勃垦第公爵也因此不向她求婚了,考狄莉娅便嫁给了法兰西王,去了法兰西。
考狄莉娅走后,国王就受到了两个女儿和康华尔公爵的欺负,不但将他的侍卫减少了一半,还不让他回皇宫。由于奥本尼公爵生性善良,他处处为国王讲话……
最后国王去了考狄莉娅那里,但他和考狄莉娅,在一次法兰西与不列颠的战争中被抓回了不列颠。在狱中时,高纳里尔和里根派人杀死了他们。高纳里尔和、里根和康华尔公爵最终被杀死,奥本尼公爵最终成为了国王。
事实证明“百善孝为先”连孝都做不到,还能成什么大事?我送给他们一句话:再会说话的嘴,也掩饰不了邪恶的心,只有没经修饰的话才是最完美的,不能让真正爱你的人伤心。
《李尔王》读后感8阅读可以使一个人的内心变得纯净。它如三月阳光普照大地的和煦;似清晨第一颗露珠的清澈;像傍晚微风拂国江面的粼粼。
去年,我曾借阅到《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英文版。这本书是莎士比亚一生所撰写的喜剧和悲剧作品的精品集。里面有耳熟能详的爱情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有脍炙人口的喜剧《仲夏夜之梦》。还有充满理性思考的《李尔王》。
英文版《李尔王》讲述了一个关于女儿与王位的故事。年事已高的李尔王依据三个女儿赞美他的程度分配了封地与财产,两个大女儿因甜言蜜语得到了她们想要的东西,而小女儿考狄利娅却因朴素真实遭到了驱逐。好在她受到了法国国王的青睐,入宫做了王后,李尔王退位后,两个大女儿野心膨胀,把他赶处了王宫,悲愤交加的李尔王与自己的随从逃走到荒野中,碰到了因弟弟陷害逃处家门的埃德加。
随后,李尔王碰到了假扮圣徒的小女儿考狄利娅,他对女儿诉尽苦衷,考狄利娅听后立即组织了一支军队向英国秘密进攻,期望能为父王夺回政权,最终,双方开战,法国军队大败,考狄利娅惨死,埃德加杀死了陷害他的弟弟埃德蒙。而李尔王在遭受一系列的事情后,在巨大的悲伤中崩溃而亡。
本剧中的最大悲剧不在于李尔王的经历,而在于小女儿考狄利娅被驱逐后仍然敬爱自己的父亲李尔王,并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李尔王因残暴蛮横,目光短浅而落得如此下场。而他的两个大女儿恶人有恶报,她们一生都没有得到别人真诚的爱,可谓是自食其果,读来真是酣畅淋漓。
疯子领着瞎子赶路,是这个时代一般的病态。莎士比亚用这句话讽刺那些爱慕虚荣的人,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我而言,书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华文萃,一种是西方经典。如果说国文是晚饭的香糯,回味无穷;那么外国名著就是早餐的清爽,清脆利口。国文可以丰富我的知识蕴含量,外国名著可以激发丰富的想像力。
如果没有阅读的滋养就会像铁笼里的狮子盲目徘徊。所以,树起阅读的船帆,在书的世界里远航。
《李尔王》读后感9《李尔王》约写于1605年,取材于英国民间一个古老的家喻户晓的传说,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故事讲的是年老昏聩、刚愎自用、目光无识的李尔王把国土分给了虚伪的大女儿高纳里儿、二女儿里根,却把诚实率直善良不会取悦父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驱逐到国外。考狄利娅被迫离家出走,与爱她的法兰西国王去了法国。李尔王自己仅保留国王的尊号和一百名侍从,准备轮流住在两个女儿家中安享晚年。谁料两个大女儿达到目的后却原形毕露,把老父赶出家门,李尔王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小女儿得知李尔王的凄惨遭遇,起兵讨伐两个姐姐,不幸失败,最后被俘含恨自刎,李尔王也在悲痛疯癫中死去。当然,两个坏女儿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李尔王自祸其身又祸及他身的教训有两点:其一是不该不留余地倾其所有而只剩两手空权;其二是不该昏然不分善恶地寄托残生。老葛罗斯特伯爵不事暴政、弃暗投明以示忠贞不二,不折节操,因此惨遭挖眼酷刑,饱受流放自然的落泊颠沛,甚至求死不得求生无望;他虽认识到自己的轻信之罪,终因得知被迫害的儿子仍在人世并陪伴保护着困苦无援的自己,又得到了真相后,由于承受不了悲喜交集之情的重荷而逝。这似乎是自咎之因所致,但似乎也属善无善终之例。这与李尔王不察善恶不分真假而导致无处安身,浪迹荒野,与乞丐为伍,最后在悔恨的刺痛中,在精神与肉体的折磨中,在失去所爱而无法承受的悲哀中结束他八十岁的生命相比,二者都令人同情,促人思索,可见官场的邪恶,可知人心的险恶了。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善与恶,伪与真的观念和标准,没有谁生下来就可以判断它们,现实生活是残酷的,我们不可能像书中的故事那样有好的结果,我们都是要经历这些才能够真正地辨别它们的好与坏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心中的渴望而失去辨别的理智,要抑制那位喜甜的爱好,如果没有尝到苦的滋味又怎么会知道甜的滋味呢?
《李尔王》读后感10《李尔王》列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历来很受推崇,它取材于一个家喻户晓的古老的英国民间传说,表达了人民对那些口蜜腹剑的阴险家的谴责;同时也可以说,这个故事总结了人们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得出的经验教训:现象与本质、外表与内容往往有很大的差距:“金光灿灿的不全是黄金。”它告诫人们绝不能像年老懵懂的国王一般,为表面的现象所迷惑。大女儿、二女儿说得天花乱坠,却原来是狼心狗肺;小女儿质朴无华,却有一颗纯金般的爱心。从这一意义上说,李尔王和三女儿的传说带语言的意味,概括了人们千百年来的人情世故。
李尔王作为一个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长期生活在一呼百诺的宫廷里,周围的人个个都争先恐后得向他献媚邀宠,都一步不离的环绕他的意志打转。一切都以他的好恶为好恶、他的是非为普天下人的是非。无耻的奉承和献媚像一片浓重的毒雾紧紧地缠住他。年深月久,他就像一个上了瘾的吸毒者,奉承和献媚成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了。他一刻都离不开那一片歌—功—颂—德。他感到了一个吸毒者的乐在其中。他晕头转向了,飘飘然了,仿佛自己当真处于宇宙中心,它的遗址就是主宰宇宙的法律,他的一句话就是使众生万物欢欣鼓舞的阳光,或是使大地震颤的雷霆。
如今,正当他两个大女儿花言巧语,哄得他兴高采烈之时,偏是小女儿却拒绝摇尾乞怜的奉承,不怕和他顶撞,大大地扫了他的兴,他一怒之下,完全失去控制,还有什么蠢事干不出来呢?
最后,李尔王失去了王位,权势,历尽磨难,却因为恢复人性。他临终的悲鸣不是为了当初他那么迷恋的煊赫的声势。帝王的威严,而是为着当初被他驱逐、受他诅咒的小女儿,在她怀中,却再不能从长眠中唤回那颗洋溢仁爱的心了。正是她,以她的深情厚意教会他懂得了最宝贵的是不能用金钱、权势收买的人间真情。
1《双城记》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所写成的长篇历史小说,情节感人肺腑,是世界文学经典名著之一,故事中将巴黎、伦敦两个大城市连结起来,围绕着曼马内特医生一家和以德法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展开故事。小说里描写了贵族如何败坏、如何残害百姓,人民心中积压对贵族的刻骨仇恨,导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国大革命,本书的主要思想是为了爱而自我牺牲。书名中的“双城”指的是巴黎与伦敦。
2、1757年12月的一个月夜,寓居巴黎的年轻医生马奈特(DrManette)散步时,突然被厄弗里蒙得侯爵(Marquis St Evremonde)兄弟强迫出诊。在侯爵府第中,他目睹一个发狂的绝色农妇和一个身受剑伤的少年饮恨而死的惨状,并获悉侯爵兄弟为了片刻*乐杀害他们全家的内情。他拒绝侯爵兄弟的重金贿赂,写信向朝廷告发。不料控告信落到被告人手中,医生被关进巴士底狱,从此与世隔绝,杳无音讯。两年后,妻子心碎而死。幼小的孤女露茜(Lucie Manette)被好友罗瑞(Jarvis Lorry)接到伦敦,在善良的女仆普洛丝(Miss Pross)抚养下长大。
3、18年后,马奈特医生获释。这位精神失常的白发老人被巴黎圣安东尼区的一家酒店的老板、他旧日的仆人德法尔热先生(Defarge)收留。这时,女儿露茜已经成长,专程接他去英国居住。旅途上,他们邂逅法国青年查尔斯·达奈(Charles Darnay),受到他的细心照料。 原来达尔奈就是侯爵的侄子。他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恶,毅然放弃财产的继承权和贵族的姓氏,移居伦敦,当了一名法语教师。在与马奈特父女的交往中,他对露茜产生了真诚的爱情。马奈特为了女儿的幸福,决定埋葬过去,欣然同意他们的婚事。 在法国,达尔奈父母相继去世,叔父厄弗里蒙得侯爵继续为所欲为。当他狂载马车若无其事地轧死一个农民的孩子后,终于被孩子父亲用刀杀死。一场革命的风暴正在酝酿之中,德法尔热的酒店就是革命活动的联络点,他的那位一家被厄弗里蒙得侯爵兄弟杀害的妻子不停地把贵族的暴行编织成不同的花纹,记录在围巾上,渴望复仇。
4、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风暴终于袭来了。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狱,把贵族一个个送上断头台。远在伦敦的达尔奈为了营救管家盖白勒(Gabelle),冒险回国,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狱。马奈特父女闻讯后星夜赶到。医生因其受迫害的经历得到了尊重,使达尔奈回到妻子的身边。可是,几小时后,达尔奈又被逮捕。在法庭上,德法尔热宣读了当年医生在狱中写下的血书:向苍天和大地控告厄弗里蒙得家族的最后一个人。法庭判处达尔奈死刑。
5、就在这时,一直暗暗爱慕露茜的律师助手卡顿(Sydney Carton)来到巴黎,买通狱卒,混进监狱,顶替了达尔奈,马奈特父女早已准备就绪,达尔奈一到,马上出发。一行人顺利地离开法国。 德法奇太太(Madame Defarge)在达尔奈被判决后,又到马奈特住所搜捕无辜的露茜及其幼女,在与女仆普洛丝的争斗中,因自己枪支走火而毙命。而断头台上,卡顿为了爱情,成全别人,从容献身。
《呼啸山庄》很好看,讲的是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呼啸山庄的主人,乡绅欧肖先生带回来了一个身份不明的孩子,取名希斯克利夫,他夺取了主人对小主人亨德雷和他的妹妹凯瑟琳的宠爱。主人死后,亨德雷为报复把希斯克利夫贬为奴仆,并百般迫害,可是凯瑟琳跟他亲密无间,青梅竹马。后来,凯瑟琳受外界影响,改而爱上了画眉田庄的文静青年埃德加。希斯克利夫愤而出走,三年后致富回乡,凯瑟琳已嫁埃德加。希斯克利夫为此进行疯狂的报复,通过赌博夺走了亨德雷的家财。亨德雷本人酒醉而死,儿子哈里顿成了奴仆。他还故意娶了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进行迫害。内心痛苦不堪的凯瑟琳在生产中死去。十年后,希斯克利夫又施计使埃德家的女儿小凯瑟琳,嫁给了自己即将死去的儿子小林敦。埃德加和小林敦都死了,希斯克利夫最终把埃德加家的财产也据为己有。复仇得逞了,但是他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最终不吃不喝苦恋而死。小凯瑟琳和哈里顿继承了山庄和田庄的产业,两人终于相爱,去画眉山庄安了家。小说在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中表现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呼啸山庄》是一部漩涡似的小说。在《呼啸山庄》里,作者以全部的心血铸造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就是一个典型的漩涡中的矛盾结合体。希斯克利夫在漩涡里挣扎于生命和爱情,而我们,每一个读书的人,在这个漩涡里挣扎于对主人公的无限的热爱和仇恨。
“我爱他脚下的土地,他头上的天空,我爱他碰过的一切东西,他说的每一句话,我爱他所有的表情,他的一举一动,爱他的整个人,爱他的一切。”
这段话是当凯瑟琳肖恩被丁太太问及为什么要答应埃德加林敦的求婚时的表白,这看似感人的誓言却蕴含着所有罪恶的源泉,凯瑟琳无法克服的虚荣心使她自己得到了报应也害得身边无数的无辜者倍受煎熬。这便是她可怜可恨之处了。
“我活着的最大目的,就是他。即使别的一切全部消亡了,只要他留下来,我就能继续活下去;而要是别的一切都留下来,只要他给毁灭了,那整个世界就成了一个极其陌生的地方,我就不再像是他的一部分了。我对林敦的爱,就像林中的树叶。我很清楚,当冬天使树叶发生变化时,时光也会使叶子发生变化。而我对希刺克利夫的爱,恰似脚下恒久不变的岩石,它虽然给你的欢乐看起来很少,可是必不可少。”
这是凯瑟琳对丁恩太太说她对希思克利夫的爱时的表述,这一次我们可以相信她的话,这的确是她的真实想法,但为了物质上的虚荣她放弃了背叛了,那么她就只能在自己编织的苦网中挣扎着死去,在死之前,希刺克利夫悲愤的责备她:“你为什么欺骗你自己的心呢……你害死了你自己。……悲惨,耻辱和死亡,以及上帝或撒旦所能给的一切打击和痛苦都不能分开我们,而你,却出于你自己的心意,这样做了。”又说:“我爱害了我的人―――可是害了你的人呢?我又怎么能够爱他?”这就导致了他的悲剧的发生,只怪他的痴情与执着,他爱错了人,他开始承担自己的失误所带来的代价,又把它转嫁到别人头上,他是可怜的,也是可恨的。命运弄人,他为了他的爱情经历了人生百难,换来的只是孤独的灵魂和在那旷野上一口无人会去祭奠的苦坟而已。
只有荒野,田庄,嶙峋的石,在旷野上飞奔的爱,扑朔迷离的眷恋,交杂无续的恨。《呼啸山庄》,是那埋葬爱与恨的地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