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好听的10首情歌:《小小》、《知否知否》、《最美的期待》、《说散就散》、《喜欢你》、《消愁》、《缘分一道桥》、《光年之外》、《千里之外》、《芊芊》。
1、《小小》是香港歌手容祖儿演唱歌曲。由方文山作词、周杰伦作曲、林迈可编曲,收录在容祖儿2007年7月5日发行的同名专辑《小小》中。2007年这首歌曲获得了2007年度十大劲歌金曲最受欢迎华语歌曲奖、9+2音乐先锋榜港台十大先锋金曲等多个奖项。
2、《知否知否》是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主题曲,由胡夏、郁可唯演唱,刘炫豆作曲,李清照、张靖怡作词,单曲于2018年12月22日发行。
3、《最美的期待》周笔畅演唱的歌曲,亦是电视剧《茧镇奇缘》的片头曲,由南征北战NZBZ创作词曲,于2018年1月18日发行。2018年,该曲获得流行音乐全金榜2018上半年20大金曲奖。
4、《说散就散》是**《前任3:再见前任》的片尾曲,由张楚翘作词,艾福杰尼、黄旭撰写RAP歌词,伍乐城作曲,艾福杰尼、黄旭、田羽生演唱。
5、《喜欢你》是中国香港摇滚乐队Beyond演唱的一首粤语歌曲,由黄家驹作词、作曲,Beyond编曲,收录于Beyond1988年9月6日发行的专辑《秘密警察》中 。这首歌曲是Beyond的代表作品之一。
6、《消愁》是由毛不易作词、作曲并演唱的一首歌曲,该曲于2017年7月29日在《明日之子第一季》第7期首唱,现场版本收录于毛不易2017年9月1日发行的专辑《巨星不易工作室 No1》中,正式版本收录于毛不易2018年5月31日发行的专辑《平凡的一天》中。
7、《缘分一道桥》是王力宏、谭维维合唱的一首歌曲,由方文山作词,王力宏作曲,Tat Tong编曲,于2016年11月15日首发,16日全网上线,后收录在王力宏2017年12月11日发行的专辑《AI 爱》中。这首歌曲也是张艺谋执导的史诗级魔幻**《长城》的片尾曲。
8、《光年之外》是由邓紫棋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歌曲,是**《太空旅客》中国区主题曲、片尾曲,于2016年12月30日发行。2017年6月12日,该歌曲获得MTV全球华语音乐盛典最佳十大金曲奖。12月11日,荣获Billboard Radio China 2017年度华语十大金曲奖。
9、《千里之外》是中国台湾男歌手周杰伦、费玉清演唱的一首歌曲,由方文山作词,周杰伦作曲,林迈可编曲,收录在周杰伦2006年9月发行的专辑《依然范特西》中,是周杰伦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首歌曲另有费玉清的独唱版本,收录于费玉清2007年4月20日发行的专辑《回想曲青青校树》中。
10、《芊芊》是由叶铭秋作词,胜屿作曲,回音哥演唱的歌曲。该曲收录于回音哥2012年发行的专辑《回音Echo》中。
(:张洪亮)
你还没孩子?没关系,先存着,技多不压身。
☊ 1 ☋
首先在孩子小的时候,你一定不要管他。最好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带去老家,爱怎么养怎么样, 你爱他呀,当然要抓紧赚钱, 不然以后怎么养得起他。
孩子上学了,接回来。靠你自己的时候到了。
对他严格要求,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惯出一身的毛病。
做的不对?吼他!一巴掌上去,看他以后还敢不敢!还敢哭?再一巴掌,给我停!
跟他谈话,只谈学习。 学习不好?吼他!学习下降了?揍他! 态度要横,脾气要臭,莫名其妙加上蛮不讲理 ,让他摸不清你的路数。
学习进步了?那就买买买!给钱要大方,只要学习好,啥都不是事儿。只问结果,不管过程。你还可以加点儿料,譬如没事儿叫上几个朋友到家里来搓搓麻将,尽量大声,然后让孩子滚去学习。
跟他聊天儿,一定要树立榜样。王大叔李大婶隔壁王三胖的七大姑八大姨的小孩怎么那么优秀,你在搞什么?对, 尽力讽刺挖苦,从来不要表扬,一定要打压打压再打压! 做的好了?哼,比他好的大有人在,怎么不跟人家好的比,专门跟差的比,就你这熊样,果真没出息。(再狠点儿?)果真跟你爸一样没出息。
没事的时候每天念N回,基本就跟紧箍咒一样有效果。
好了,你完成了第一步。孩子在这样的攻势之下,一定不知道犯了错应该如何及时弥补。只会哭,又不敢。甚至,他都不知道错在哪儿。同时。他还会自卑压抑,完全没有自我。慢慢会有一些暴力倾向。
当然,我们还有第二步。
☊ 2 ☋
孩子叛逆期到了,特别不好管。
你就应该他说啥你听啥,千万别逆着他,当祖宗一样供着他。要游戏机?买!要手机?买!要你离他远点儿?行。你开心就好。
当然,学习一定要抓,没考好? 补习!补习!补习!一刻都不能停下来 ,关键时刻,怎么能拉下来学习呢。
当然了,还是要跟他聊聊的。 学习怎么样啊,累不累啊,考了多少分啊?
第二步初步达成。对于你态度的大逆转孩子已经完全晕头转向,他完全不知道该用什么态度的与人正常交往,好处是他不会有什么朋友。他也不会再跟你聊天儿,说他的心里话。他开始会敷衍,会撒谎。遇到事情会不知所措,敏感而恐慌。 遇到点儿事,就已经是万丈深渊 。
我有一个真实案例,父母只进行到这一步,有个男孩子就因为表白被拒自杀了三回。
当然,你还可以更狠。
☊ 3 ☋
孩子,你颤栗吧!
把他的“恶劣”行径跟每一个亲戚,甚至每一个到访的客人都不知疲倦诉地说一遍,如何学习不努力,成绩如何差,如何不懂事,如何不尊重父母诸如此类,特别是女性亲戚,一定要声泪俱下,注意细节描绘。
相信他们,一定会拉住孩子,语重心长的跟他聊,怎样才能学习好, 父母如何辛苦不容易 。每一个人说一遍,想象一下你的孩子,呵呵。放心,他不敢不听。他已经任你蹂躏了。
当然,除了补课,还要严格控制他的朋友。掌握每一个朋友的微信号,知道他们朋友圈都是在没事说什么。一秒钟都不要放松警惕。
毕竟你的孩子要高考了。 不良交友很可怕,谈恋爱很可怕,打游戏、聊天浪费时间很可怕。
记得紧箍咒嘛,每天加强版念上N+1遍。
哇,放心了。 你的孩子周围已经密不透风了!
等等,你还有个必杀技!
最好加入学校的家委会。表面上热心帮学校牵头干活,内心里充满警惕。
报名去学校!每个时间段,孩子在干啥,一定要盯防到位!上课怎么偷着往窗外瞄了一眼?
下课找班主任报告一下,这个管理太不到位了。
还有,那么早就下课?看人家中学。学生午休只有十五分钟,老师都是跑着步的上课,你们这帮老师真是不负责任,怎么把我儿子教的那么差!
说我不懂教育规律? 哼,我去投诉。看你学校改不改!
恭喜你,孩子在学校也不能自由呼吸了。
他马上就憋死了。
你成功了。
☊ 4 ☋
如果你的孩子不幸已经成年,你还是有办法捅他最后一刀的。
对,就是婚姻。在他婚姻这件事情上,你一定不要放过他。各种作就对了,他喜欢的姑娘,一律不同意!她想嫁的男子,就是不满意!有了你的阻拦,他们会很辛苦很辛苦,即使走到了一起也已经伤痕累累。
当然,婚后,你还是可以赢。你可以百般折磨他的另一半,媳妇或者女婿都不可能是你的对手。 背地就挑唆他们,当面则让他们离婚! 在你孩子面前各种哭诉,扮演难受。记住你是演技派,还可以以死相逼。你的孩子怎么会忍心让你死?所以,他们在一起会更辛苦更辛苦。
等到他真的离婚了,又找了一个新的?你可以把这一招循环使用。
你觉得,他能挺过几回?
当然,以上只是常规套路,现在都是互联网时代了,谁还没个创新玩儿法?
咱当父母的嘛,哪个不爱孩子?
但是,你做了杀孩子的刽子手了么。
宋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领导的新政失败,被贬河南邓州。积极参与新政的欧阳修,“慨言上书”,一度下狱,后被贬为滁州知州。本文作于他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1046)。他此时的心情和范仲淹应该同样是忧心忡忡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忧”,“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就是以忧愁代替了一切正常的心境,排斥了欢乐。这一点我们在分析《岳阳楼记》时,已经说得很明白了。而欧阳修却没有像范仲淹那样“进亦忧,退亦忧”,他在《晚泊岳阳》中这样写: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虽然有“云水苍茫”的“失路”之感,但是欧阳修还是听到了“清辉”中的歌声,听得很入迷,仍然享受着“轻舟”“如飞”的感觉。从这里,可以看到欧阳修和范仲淹在个性上的差异。到了《醉翁亭记》中,这种差异,就更明显了。欧阳修大笔浓墨,渲染了一派欢乐的景象,不但是自己欢乐,而且与民同乐。这是不是说欧阳修没有心忧天下的大气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全面分析《醉翁亭记》。
第一句,“环滁皆山也。”一望而知,好处是开门见山。但这种境界,就是在讲究史家简洁笔法的欧阳修手中,也不是轻而易举地达到的,而是经历了反复。据《朱子语类辑略》卷八载:“欧公文亦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开门见山而后,径直写山水之美。先是写西南的琅琊山:“蔚然而深秀”,接着写水(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山水都有了,跟着写亭之美:“翼然临于泉上。”三者应该说都比较简洁。“翼然”,把本来是名词的“翼”化为副词。虽然早在陶渊明就有过“有风自南,翼彼新苖”(《时运》),但陶氏是把“翼”化为动词,而这里则是化为副词,用来形容飞檐,很有神韵。除此以外,并没有刻意的修辞痕迹。但是这几个短句却构成十分别致的感觉。别致感从何而来呢?有人把这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我们引用来作一比较:
滁州的四周都是山。它的西南角的几座山峰,树林山谷特别的美。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所谓的酿泉。山势曲直,路也跟着弯转,于是就可以看见在山泉的上方有个像鸟的翅膀张开着一样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了。造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字的是这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饮酒,而在于山山水水之间。这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中,寄托在酒里的。
从词语的意义来说,应该说翻译大致是确切的。但是读起来,其意蕴却可以说损失殆尽。这除了古今词汇联想意义的误差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译文把原文中很特色的句法和语气全部阉割了。原文的第一句,表面上看来,仅仅是开门见山;实质上,还在于为全文奠定了一个语气的基调。如果要作吟诵,不能尽情直遂地读成:环滁皆山也。而应该是:
环滁……皆山也……。
只有这样,才能和全文的句子的语调统一起来。如第一段: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从句法来说,一连八九个句子,都是同样结构(……者,……也)的判断句,都是前半句和后半句的语气二分式。这本是修辞之忌。景物描写以丰富为上,不但词语要多彩,而且句法上也要多变,这几乎是基本的、潜在的规范。句法单调和词语乏采同样是大忌。而欧阳修在这里,却出奇制胜,营造了以一种不仅仅在语义上、而且在语气上一贯到底的语境。这种前后二分式为什么值得这么重复,又能在重复中没有重复的弊端呢?关键在于,这种前后二分式的句子,不是一般的连续式,而带着一种提问和回答式的意味: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先看到景色之美,然后才回答,“琅琊也”。
“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先是听到了声音,然后才解释:“酿泉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先有奇异的视觉意象,然后才回答:“醉翁亭也”。
这种句法结构所提示的,先是心理上的惊异、发现,后是领会。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特点在于,第一,先有所感,次有所解;先有感觉的耸动,后有理念的阐释。第二,这种句法的重重复复,还提示了景观的目不暇接和思绪的源源不断。如果不用这样提示回答的二分式句法,而用一般描写的句法,也就是连续式的句法,就得先把景观的名称亮出来:
琅琊山,蔚然而深秀;
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
醉翁亭,其亭翼然而临泉上。
这就没有心理的提示、惊异、发现和理解的过程,可真是有点流水帐了,太呆板了。欧阳修这篇文章的句法之奇妙,还得力于每句结尾,都用一个“也”字。这本是一个虚词,没有太多具体的意义,但在这里却非常重要,重要到必须使用在整篇文章从头到尾的每一句中。这是因为“也”字句,表示先是观察之,继而形成肯定的心态和语气。这个“也”式的语气,早在文章第一句,就定下了调子。如前面的引文把它翻译成: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所谓的酿泉。
山泉的上方有个像鸟的翅膀张开着一样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了。
意思是差不多的,但读起来为什么特别杀风景呢?因为其中肯定的、明快的语气消失了。有这个语气和没这个语气,有很大的不同。这不但是个语气,而且有完成句子的作用。比如:《中庸》:义者,宜也。“也”用在句末,表示形成判断的肯定语气。此外,它还有一点接近于现代汉语的“啊”、“呀”。不同的是,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啊”,”呀”,句子还是完整的;而在古代汉语中,没有这个“也”字,就不能形成判断的肯定语气,情感色彩就消失了。比如:
“仁者,爱人。”这是一个理性的、或者说是中性的语气,如果加上一个“也”字:“仁者,爱人也。”加上这个语气词,肯定的情感,就比较自信,比较确信了。《诗大序》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如果把最后这个“也”字省略掉,语气中的那种情绪上确信的程度就差了许多。又如《左传》,齐侯伐楚,楚王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如果把句尾上的“也”字去掉,变成“……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不但语气消失了,而且情绪也淡然了。同样,我们已经读过的袁枚《黄生借书说》中“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如果把最后的“也”字删除,变成“少时之岁月为可惜”;语气就干巴了。不少赏析文章都注意到本文从头到尾用了那么多“也“字,但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也”字在语气和情绪上的作用,一般都误以为语气词本身并没有意义。殊不知语气词虽然没有词汇意义,但是其情绪意义却是具有抒情的生命的。特别是当“也”字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成套地组成一种结构的时候,其功能是大大超出其数量之和的。
当然,重复使用“也”字,也是有风险的,这种风险就是导致单调:句法的单调导致语气和情绪的单调。但是,这种情况在《醉翁亭记》没有发生,相反,是情绪的积累递增。因为句法和语气反复,被句法的微调所消解了。文章并没有停留在绝对统一的句法上,而是在统一的句式中,不断穿插着微小的变化。例如,“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都打破了并列的“者……也”型的句子结构。这种微妙的变化,还是只是形式上的。更主要的变化,是内涵上的。在同样是“者……也”型句子结构的排列中,情思在演进,在深化:开头是远视,大全景(琅琊),接着是近观的中景(酿泉),再下来,是身临其境的近景(醉翁亭)。如果这样的层次还是客观景色的描述的话,接下来就转入了主体的判断和说明:先是亭名的由来(太守自谓),再是为何如此命名(太守饮少而辄醉,年事最高)。这样的句子,表面上看来是说明,但是其中渗透着某种特殊的情趣。情趣何来?因为这里说明的是自己,本来是第一人称的表白,却用了第三人称的说明。设想,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用一人称来写自己如何为亭子命名,甚至可以带点抒情的语气,而情感和趣味则大为不同。而现在这样,先是像局外人似的说到有这么一个太守,明明喝得很少,却又很容易醉。明明年纪不太大(才四十岁左右),却是自称为“翁”。这个自称“醉翁”的太守来到这里喝酒,却宣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其中的情趣,至少有几个方面:其一,号称醉翁,却不以酒为意;其二,不在意酒,正反衬出在意山水令人陶醉。这就不是在说明,而是在抒情了。文章到这里,手法已经递升了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开头的描写,第二个是说明,第三个是抒情。这里的情趣,全在作者有意留下的矛盾:既然意不在酒,为什么又自称“醉翁”,还把亭子叫做“醉翁亭”呢?这不是无理吗?是的,的确无理。理和情就是一对矛盾。纯粹讲理就是无情;而不讲理,就可能在抒情。但是,欧阳修在后一句,对抒情又作了说明:“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里对于山水是有情的,不过是寄托在酒上而已。这是一个智性的说明,使得抒情的无理又渗透着有理。这已经是文章的第四个层次了。
文章的开头,目的不过是为了提出最为关键的是山水之乐。这种乐的实质是什么呢?接下去的几段文章就是对于山水之乐的一步步地展开。
首先,当然是自然景观之美:从日出到云归,从阴晦到晴朗,从野芳发的春季,到佳木秀的夏日,再到风霜高洁的秋天,到水落石出的冬令,四时之景不同,而欢乐却是相同的。(这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的阴晴不同情感不同有多么明显的区别)山水之乐在于四时自然景观的美好,这是中国山水游记的传统主题,早在郦道元的《三峡》中,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欧阳修这么几句话,文字很精练,但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什么新的发现,充其量不过是为他下面的新发现提供了山水画幅的背景而已。下面这一段,就超越了自然景观,进入了人文景观,逐渐展开欧阳修的新境界了。
山水之乐更高的境界,不仅在于自然之美,而且在于人之乐。往来不绝的人们,不管是负者、行者,弯腰曲背者,临溪而渔者,酿泉为酒者,一概都很欢乐。欢乐在哪里?没有负担。没有什么负担?没有物质负担,生活没有压力。这实在有点像陶渊明的桃花源理想境界。但如果完全等同于桃花源,欧阳修还有什么特殊的创造?欧阳修山水之乐的境界,在于各方人士和太守一起欢宴。欧阳修反反复复提醒读者“太守”与游人之别,一共提了九次。但是和文字的一再提醒相反,在饮宴时,却强调没有等级的分别:打了鱼,酿了酒,收了疏菜,就可以拿到太守的宴席上来共享。欧阳修所营造的欢乐的特点是,人们在这里,不但物质上是平等的,而且精神上也没有等级,因而特别写了一句,宴饮之乐,没有丝竹之声,无须高雅的音乐,只有游戏时自发的喧哗。最能说明欢乐的性质的,是反复自称太守的人,没有太守的架子,不在乎人们的喧哗,更不在乎自己的姿态,不拘形迹,不拘礼法,在自己醉醺醺、歪歪倒倒的时候享受欢乐。和太守在一起,人们进入了一个没有世俗等级的世界,宾客们忘却等级,太守享受着宾客们忘却等级,人与人达到了高度的和谐。这一切正是欧阳修不同于陶渊明的桃花源的地方。这不是空想的、去了一次就不可能再找到的世界,而是他自己营造的。
这还仅仅是欧阳修境界特点的第一个方面。欧阳修的境界和陶渊明不相同的第二个方面是,不但人与人是欢乐的,而且山林和禽鸟,也就是大自然也是欢乐的。如果仅仅限于此,这种欢乐还是比较世俗的。欧阳修营造的欢乐,不但是现实的,而且是有哲学意味的: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之乐,而不知太守乐其乐也。
人们和太守一起欢乐,禽鸟和山林一样欢乐。在欢乐这一点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欢乐是统一的;但是,人们的欢乐和太守的欢乐,太守的欢乐和禽鸟山林的欢乐又是不同的,不相通的。这里很明显,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子非鱼”的典故的味道。尽管如此,不同的欢乐却又在另一种意义上和谐地相通:在这欢乐的境界中,最为核心的当然是太守。人们沉浸在自己的欢乐之中,太守也沉浸在自己的欢乐之中,人们并不知道太守的快乐只是为人们的快乐而快乐。这里的“乐之乐”,和范仲淹的“乐而乐”,在句法模式的相近上也许是巧合,但也可能是欧阳修借此与他的朋友范仲淹对话:要“后天下之乐而乐”,那可要等到什么时候啊?只要眼前与民同乐,也就很精彩了:
醉能同乐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前面说“乐之乐”,后面说“乐其乐”,与民同乐其乐,乐些什么呢?集中到一点上,就是乐民之乐。这种境界是一种“醉”的境界。“醉”之乐就是超越现实,忘却等级、忘却礼法之乐。而等到醒了,怎么样呢?是不是浮生若梦呢?不是。而是用文章把它记载下来,当作一种理想。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到文章最后,也就是到了理想境界,一直藏在第三人称背后的“太守”,一直化装成“苍颜白发”、“颓然”于众人之间的自我,终于亮相了。不但亮相,而且把自己的名字都完整地写了出来。这个人居然是只有四十岁的欧阳修,还要把自己的籍贯都写出来,以显示其真实。在这个名字之后,加上一个“也”,在这最后一个肯定的判断句中,这个“也”字所蕴含的自豪、自得、自在、自由之情之趣,实在是令人惊叹。
到这里,我们可以回过头来,回答开头的问题。什么是“醉翁之意”?为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这是因为山水之间,没有人世的等级,没有人世的礼法。为什么要把醉翁之意和“酒”联系在一起呢?因为酒,有一种“醉”的功能,有这个“醉”,才能超越现实。“醉翁之意”在现实中是很难实现的,故范仲淹要等到后天下人之乐而乐。欧阳修只要进入超越现实的、想像的、理想的与民同乐的境界,这种“醉翁之意”是很容易实现的,只要“得之心,寓之酒”,让自己有一点醉意就成了。这里的醉,有两重意思。第一重,是醉醺醺,不计较现实与想像的分别;第二重,是陶醉,摆脱现实的政治压力,进入理想化的境界,享受精神的高度自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