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克 的概念是什么?

朋克 的概念是什么?,第1张

真正的朋克音乐就是那种尚未经过唱片工业策划、包装过,由来自劳工阶层的青少年所表达的对社会不满、对现实的抗议并通过破坏、否定和毁灭一切价值观念的手段创造的一种反叛性极强的摇滚乐。"朋克"一词本身就很让人讨厌,朋克往往指那些无目的生活的人、污物、废物、垃圾、陈腐和一切平庸无价值的东西--乃至娼妓。朋克摇滚自然也不会讨人喜欢。从音乐上看,朋克摇滚混乱、无序、粗野、原始。它是冲着否定摇滚乐来的。一切摇滚的东西它都要否定、反叛在朋克摇滚乐手眼中,唱片工业就是一个大骗局。

70年代商业化音乐的泛滥(最明显的例子是迪斯科音乐兴起)使青少年对流行音乐产生厌烦情绪。他们想听的音乐听不到,不想听的音乐随处可闻;另一方面,失业和经济危机是英国70年代中后期最头疼的问题,这使大批青少年对统治阶层产生了怀疑,对摇滚乐的不满。对资本主义怀疑,使他们有可能用一种方式把不满发泄出来。60年代的摇滚乐从某种意义上讲反商业、反资本主义、激进或纯粹为娱乐业服务都是很自然的,它反对旧的传统、旧的价值观念,并创造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但70年代的朋克运动却只有破坏没有建设。

随着朋克摇滚成了唱片公司目录单上的一个品种之后,朋克摇滚也就成了唱片商投机的目标了。其实摇滚乐就是这样,一种音乐在没有受到商业控制时是最真实最原汁原味的,一旦它变成商业润滑剂之后就沦为一处毫无特色的商品了。即使是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朋克摇滚也是如此,短短两三年,朋克的棱角就被磨掉,朋克摇滚仅仅是摇滚乐中的一种调料了,朋克摇滚由最初的反商业、反流行的形象蜕变成一种时髦流行乐。唱片商一方面利用朋克摇滚的激进、反叛和可憎的一面来吸引青少年听众、另一方面是通过商业手段"改造"朋克摇滚。"性手枪"和"冲撞"是当时两支最具代表性的朋克乐队,在商业操纵面前,他们各选择了自己的命运。

"性手枪"在朋克发展的最高峰期解散。"冲撞"一直延续到80年代后半期,但他们已不是朋克了。"朋克摇滚"一词可能被一些摇滚乐手延续至今,但朋克精神已荡然无存。

朋克音乐之二:Sex Pistols

这支乐队可能是摇滚历史上最反叛的乐队,"性手枪"的名字是一个令人忌讳、让人诅咒,同时又让人羡慕的名字,他们是70年代英国青年对社会不满的缩影。没有唱片公司愿与他们签约,而与他们签约的唱片公司所发行的唱片不是被禁播就是被禁卖。但正是由于他们所代表着英国青年受挫、绝望感,他们用尖锐、猥亵的方式抨击着资本主义制度,才使他们赢得了大部分歌迷。

1977年,该乐队录制了一张专辑,也是唯一的一张专辑,<<别介意那玩意,这是性手枪>>(Never Mind the Bollock,Here`s Sex Pistols)成了摇滚历史上最令人胆颤心惊的唱片,他们毫不犹豫地运用了一些最*秽的词句,但他们并非单纯用来震碎现存的价值观念,而主要的是他们表现了一种强烈、残酷的内心情感,这或许是朋克摇滚的实质。

1977年5月27日,他们的第二张单曲唱片"神佑我王"(God Save the Queen)发行了,封面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但女王的双眼和嘴分别被"God Save the Queen"和"Sex Pistols"字条封住,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是他们犯上作乱的歌词:"神佑我王/法西斯主义专制把你们变成了傻瓜/她(女王)不是个东西/英国没有未来没有未来/你们也没有未来。"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张唱片发行后,在排行榜上扶摇直上,而恰恰这时英国举国上下庆祝伊丽莎白女王二世登基25周年,在喜庆和欢乐的气氛中,"性手枪"的不和谐的音符"走调"到了极点--BBC排行榜冠军。这对英国王室来说简直是莫大的侮辱,为此,BBC不得不把他们的歌曲放在亚军的位置,以便为王室挽回点面子。人们是不想再说什么了,等待"性手枪"的是被警察袭击、在街上受到威胁和围攻,直到他们落荒逃出英国。

"性手枪"最后一场演出是在旧金山举行的,罗顿表现得象一个从烟囱里抓出来的卡西莫多,琼斯演奏出的音响就象一家吉他制造厂而非一把吉他。"性手枪"解散的原因很简单,当他们粉碎了摇滚神话,好象又回到了当初,他们无法真正粉碎人类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形成的唱片工业所制造出的一个个骗局;他们可以提醒一代人不受这种欺骗,但他们无法阻止这种唱片业继续制造罪孽。"性手枪"再继续下去已毫无意义。

这支仅仅出过一张唱片和存在仅仅9个月的乐队造成的摇滚歌坛的震动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性手枪"创造了伟大的音乐,但他们又否认了自己的音乐。罗顿在该乐队最后一场音乐会的最后一句话是:"你们有没有感到被欺骗了?""性手枪"从此消失了,他们把自己从摇滚历史上抹去了,其他许多乐队继续存在,但无人再提由"性手枪"所定义的问题。实际上是对之保持沉默--事实上,这已不再是摇滚乐,而是一种类似摇滚乐的大音量的流行音乐:标准化、陈词滥调、安全和毫无新意可言。

朋克音乐之三:冲撞

"冲撞"乐队是朋克运动中除"性手枪"外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焦点,他们能以合理的态度来解释朋克的精神气质,并用自己的方式来演绎它。他们比任何其他乐队都更受"雷吉"的影响,并把牙买加节奏溶进了朋克大漩涡,制造出一种密集、复杂、可恶的声响,就象他们的名字一样,造就一种大"冲撞"。

从音乐上看,"性手枪"的音乐乱作一团,他们想用最大限度的咆哮声去毁灭一切;而"冲撞"的音乐更让人感到要你冲出房门。"性手枪"以一个毁灭者的形象出现,音乐带有象征性,而"冲撞"的音乐是雄辩的。

"冲撞"比"性手枪"更"政治化"一些,听过"性手枪"的音乐的人可能会立即组成一支朋克乐队,而听过"冲撞"音乐的人可能到大学里进修政治学,如果"性手枪"的基本理论在于摧毁摇滚乐,那么"冲撞"则希望改变它,作为激进、诚实、和具有实验精神的学生,他们意识到自身态度中的矛盾,并有兴趣超前一步,试图找到合适的位置并坚持下去。"冲撞"总是有办法从真正的朋克运动的悬崖边停住,这使他们生存,也表明了他们的局限。

朋克音乐之四:音乐组成

在乐器使用和配备上,除了吉他、贝司和鼓,所有其他乐器都被他们作为衰微的职业主义和技巧偶像的装备取消了。这种声响最适合表达愤怒、沮丧、混乱以及世界末日来临时的各种情感。吉他手用暴戾的和弦来配合歌手歇斯底里的演唱,同时节奏部分使前两者显得压抑,这是对现代世界冷酷的极权主义的反应。

不少朋克乐队都喜欢采用"雷吉"音乐的风格,因为"朋克----雷吉"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1、它们都是流浪儿文化;2、为那些愿意创造或生活在他们自己设防而特殊的世界里的人;3、为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4、为那些认为自己不适合这个社会的人。

但从它反对名誉、职业主义和"艺术"的意识形态来看,"朋克----雷吉"联系的纽带上有很突出的矛盾:"雷吉"乐是用牙买加英语演唱的,没有肤色、年龄限制的音乐,而朋克则是用普通英语演唱的,纯粹的白人青年音乐;朋克音乐一直企图摧毁摇滚乐。从一开始,朋克就成为公众丑闻的话题和摇滚评论中"下一个新鲜事物"的焦点,但即使是最极端的朋克乐队,还是能获得大批听众和金钱,那些最重要的朋克乐队都是与著名唱片公司签合同的,而"雷吉"乐歌手则无这份幸运。这样,朋克向前的趋势越强烈,它就越真实和不可避免地拥有广泛听众,宣扬流浪儿、无家可归的权利,不再表现反叛,而是用表现反叛背后的矛盾来替代。

过去,摇滚乐与青年反叛的关系总是乐迷们拿它作武器,或更深一步,作为自我证明----即自我征服的武器。这表明摇滚乐所做所说的一切并未解释有关公正、身份、镇压、自由和审美方面的问题,而是让青年迷失其中。因此,"性手枪"指责摇滚乐为腐烂的尸体----是一种由金钱效应引起的怪物,一种在自我利用的错误意识压迫下的腐化情感。因为他们没有别的武器,也因为他们自己也是乐迷,所以他们也玩摇滚。但他们所产生的速度、嗓音、愤怒和疯狂的合唱,是以前任何乐队都未曾接触过的。他们把摇滚乐作为反摇滚的武器。

如果说朋克有什么可值得纪念的,那就是它粉碎了那个时代成名摇滚音乐家被人奉若神明的地位,并且向年轻人表明,每个人都能拾起乐器,走上舞台,发出有价值的声音。仅仅这一点,就打破了一大堆音乐障隘,为后来的摇滚乐发展指出了另一条路,但遗憾的是后来没有人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朋克出自70年代的英国经济危机时期,所以决定了朋克的反叛性。70年代,日益衰落的英国面临着经济危机,原油价格猛涨,几大工业都陷入困境。国际贸易停滞不前、物价上涨、大量工人失业。人们面对现状毫无办法,精神上受到严重的打击。因此,青少年对现实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满,甚至绝望的心情。他们愤怒的抨击社会的各个方面,而且是通过一种狂放的渲泻式的行为表达了他们的思想。后来,朋克传入美国,最初在美国的规模并不大。而且,此时的朋克并不像它在英国那样是一种政治上"无政府主义"的音乐,而是青少年反对他们的父母和他们所讨厌的中产阶级的一种语言。因此,朋克在英国和美国体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性质。请问中国的朋克朋友,你们所要反抗的是什么?而且要反对别人首先请学会反对自己。更何况作为一名"音乐者"为何不享受音乐呢?"滚石"乐队的吉他手凯思·理查德(keith Richard)说过"在朋克中,音乐似乎是最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想恶心什么人"。作为一种艺术,音乐一旦失去了个性,那么它面临的即将是"70年代的英国危机"。70年代末,朋克终于被"新浪潮"(New Wave)所替代,"新浪潮"音乐的宗旨是力求在材料和演奏上更具专业水准。因此,想通过朋克来掩饰自己技术不足的朋友们:滥竽充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请花点时间练练琴吧!

1、百搭风格:

百搭,一般为单品,可以搭配各类衣服,很实用的单件服饰,与其他款式、颜色的服饰均能产生一定的效果。一般都是比较基本的、经典的样式或颜色。如纯色系服装,牛仔裤等。

2、淑女风格:

自然清新、优雅宜人是淑女风格的概括。蕾丝与褶边是柔美新淑女风格的两大时尚标志

3、韩版风格:

韩装舍弃了简单的色调堆砌,而是通过特别的明暗对比来彰显品位。服装的设计者通过面料的质感与对比,加上款式的丰富变化来强调冲击力,那种浓艳的、繁复的、表面的东西被精致的、甚至有点羞涩的展现取而代之,简洁得连口袋都省了的长裤、不规则的衣裙下摆、极具风情的褶褶花边都在表白它的美丽与流行。

4、欧美风格:

主张大气、简洁,面料自然,比较随意,比较简约搭配感和设计感强。

5、学院风格:

也许身处校园生活的你,总是想方设法找机会把自己打扮得性感成熟,但只要一旦踏出校门,很快你就会重新迷恋简单却又充满理性的学院派风格。针织帽、藏青裙、条纹衫、白衬衫……

扩展资料:

服装号型:

全国服装的统一号型所说的“号”,是指人身高的厘米数,它影响到的部位是衣长、袖长、裤长;所说的“型”,指的是人的体围厘米数,它影响的部位是腰围、臀围。一个人只能使用同一个“号”,而不能使用同一个“型”,因为上衣和裤子的“型”必须分开使用。例如你身高170厘米,基本胸围为88厘米,基本腰围为73厘米,那么就适合穿170-88号的上衣,170-73型的裤子。

参考资料:

-服装风格

那一定是《花样年华》了。王家卫真的是一个鬼才导演,才能创作出这样一部影片,是对情欲的印刻,也是对感官的疏导,在我眼里,他的所有**都像是为《花样年华》所做的铺垫。

故事情节其实极其简单,苏丽珍和周慕云做了邻居,两人的配偶都出轨了,因缘巧合之下两人逐渐走到了一起。没有什么大波大折,扣人心弦的悬念,平淡得仿佛是外婆睡前哄孩子的故事,但偏偏有足够唯美的画面,有足够深刻的思想,有足够优秀的**语言。这是一部讲述婚外恋的片子,但他能把这种违背道德的情感讲述得如此清新脱俗。两个失意的中年男女,早已过了痛痛快快爱的年纪,他们熟悉了这个社会的生存方式,明白情感并不是生存的全部。他们隐忍而又痛苦,痛苦却又坚定,在这样深刻的懊恼与绝望中,彼此仿佛瞥见了茫茫大海的一叶扁舟,却又不敢直接地,大张旗鼓地去抓住它。明明是爱的,那个爱字都涌上喉腔,藏于舌下了,但最后也就这么藏住了,化作了一句,“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

《花样年华》在我心里一直占据着特别的位置,因为它够美,这种美不仅是昏暗的画面影调所氤氲出来的,让人沉醉的视觉享受,亦是这部**通过对面,通过人物所发散出的情感之美。影片中未曾有过一个谴责两个人的出轨配偶的镜头,也没有渲染两个人的爱有多正确,它只是在一日一日的交替中告知观众,爱本身是没有对错的,也许我们只是在错误的时间遇到了对的人,爱的本质是无差别的,是相互吸引;是我看过你最脆弱那一面,仍然想要爱护你;是纵使内心已经无法按捺,却仍要确保你周全。若你一切安好,我成全你即可。

歌名

歌手

sunshine

girl

---

moumoon

frist

love----------初三大四我爱你

frist

love

this

song

is

dedicated

to

my

one

and

only

only

love

看得见我的爱情如今还很嫩,你也听得见吗。

虽然很担心,但这是代表着我的心意的小小的祈祷声,你能听的见吗。

我的指尖我的眼角都能感受到你的存在,用什么来形容这个感觉呢。

经常微笑的你的姿态很是奇怪你看了之后也可能会笑。

闭上眼睛会到我的梦中来,

一时也不想分离,

到了早上就会跑过去,既使是下雨天,

你的声音会敲醒我的一天的你就那样安闲的,

我能睡着真得很感谢,

用心来拥抱,因为你世界才会变得格外的美丽

get

ready

girl

like

i

supposeto

i

pitty

the

punksupersprung

you

bring

the

bomb

from

collaborated

there

be

all

about

the

bigger

the

flgure

i

tyigger

lyrics

ever

the

drum

太可爱的太美丽的太珍贵的我的frist

love

任和人都抵挡不住我们的爱情之路,

我会永远守护你的,

这是一直在我嘴边停留的话语,

曾经未能把我自己的心思完全的表白于你,我就这样回头。

当时我在远处这么叫你时,你就会这么说。

你不说我也知道你的心境。

我的指尖我的眼角都能感受到你的存在用什么来形容这个感觉呢。

经常微笑的你的姿态很是奇怪你看了之后也可能会笑。

只有我们两人一起照相,

我想把那一张贴在我的屋子里,

让你每一天都陪伴在我身旁,

还想在电话中把你的声音也输入进去。

我不想放弃,因为这是你和我的,只限于一次珍贵的初恋,

会是比谁都幸福的日子。

we

can

make

love

and

make

it

through

night

think

it

about

girl

all

those

things

came

to

be

as

agreat

blessing

cause

of

you

girl

my

frist

love

她反叛的是整个社会对于女性、农村人、残疾人所规定的“行为框架”。她身上的粗粝、野性、对于欲望的坦然追求,让大众看到了一个“按着自己心愿活着”的强大女性。

在一个网络喷子横行霸道的年代,多少人希望能够拥有一本互联网“反杠精指南”。如果可以的话,多少人希望能够再拜一位“反杠精大师”。

如果这位大师有人选的话,那诗人余秀华一定在提名列表之内。

就在最近,余秀华获封“键盘侠克星”、“战斗系女诗人”称号,亲自为大家示范了如何用高超的语言技巧“吊打”自己找上门来寻衅滋事的网友。

其实,余秀华“能打”很多年了。

作为一个出身农村的残疾女诗人,余秀华的出名便挑起了公众的神经。五年前,余秀华以诗歌《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互联网一夜成名,随后,这首标题惊世骇俗的诗歌给她招来了潮水般的谩骂。

睡你”一词将女性在两性关系中的位置从被动变为主动——如此罕见的女性欲望的直接流露,让习惯了女性“纯情”、“矜持”的网友难以接受。很多人因此用 “粗俗”“低贱”来形容余秀华的诗歌,甚至将她的文风命名为“荡妇体”。

余秀华潇洒回应:“有人说我的诗是荡妇体,我就是荡妇怎么着吧?”

因此,从出道之初,谩骂、批评就夹杂在赞美和掌声中,山崩地裂地涌向她的生活。

但余秀华始终没有接受互联网世界的规训。她仍旧不加遮掩地表达自己的欲望、爱恨,对于网络里那些伸向她的骚扰,她也拒绝“忍气吞声”,并一一还击。

在由“美丽”、“不老”的女性形象主导的互联网,“残疾诗人”余秀华用她丰富的情绪、尖锐的文字诠释着另类的、生动的女性形象。网络内外,余秀华都是叛逆的“真朋克”。

战斗系女诗人:“只骂畜生不骂人”

互联网上,公众人物没有情绪。

当网络霸凌成为家常便饭,当一言一行被无限放大,公众人物要么就得接受“克己复礼”“谨小慎微”的行为准则,要么只能默默关闭评论区,缩回自己的“地盘”内,做到“眼不见,心为静”。

今年4月,诗人北岛因为网络暴力关闭了评论区

“不与喷子论长短”似乎已经成为了公众人物的互联网生存准则,对于恶臭的人身攻击,只能不断升级自己的情绪管理技能,强行修炼出超然物外的“豁达”。

但翻开余秀华的微博,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情绪丰富多变的普通人,敢怒敢言、敢爱敢恨。对于网友的抨击和谩骂,余秀华飙起粗口来火力全开,绝不打磕。

她拿出女诗人高超的文字功底和异常敏锐的洞察力,在与键盘侠一次次的战火交锋中,将“骂人”这门艺术推陈出新,招招击中“敌人”的要害。

首先,余秀华亮出了自己的“骂人”原则——只骂缺少人性的人。她目标明确:“对流氓不用讲素质,流氓就是用打的”、“只骂畜生不骂人”。

她的回怼总是充满创新,且一针见血:“出生几十年胎位不正”,“你既然关心我前夫,有种嫁给他。”

对于那些蛮横嚣张的人身攻击,余秀华深知理性对话无效,于是不吝惜使用粗话、脏字回击,气势磅礴。

一些网络喷子针对她的生理缺陷不依不饶,攻击她是“残废”,而余秀华也精准地瞄准对方软肋。

对于这些“以键盘为武器、以网络为面具”的喷子,余秀华善于使用“精神分析”手法,将对方不堪的潜意识层层撕开,让言语背后的卑劣心理曝光于光天化日之下。

对于插向她的“利刃”,她只会用更尖锐的言语回击。

女性公众人物往往会被“优雅”、“得体”、“端庄”的偶像包袱所累,避免在公共领域使用任何不雅词汇,以免遭到非议。但是余秀华面对不优雅、不得体甚至是恶毒的评论,会用同样的方式回应,酣畅淋漓——喷子都不得体,凭什么叫我得体?

近几年内,因为不堪网络暴力而陷入抑郁、自杀的公众人物不计其数,例如,崔雪莉、具荷拉、三浦春马等等。大众要求公众人物没有情绪,或是只能展现积极情绪。

但余秀华作为感官蓬勃、情绪丰富的诗人,她显然拒绝在互联网上阉割自己的情绪。面对键盘侠的网络暴力,愤怒,便是她诸多情绪中的一种。

有人批评余秀华,说她骂人有损诗人形象。批评者认为诗歌是阳春白雪,低俗的粗口打破了诗人本该拥有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超脱形象。但实际上,“高雅”从来都不是诗歌的生命,情绪、感受才是。诗歌在本质上是属于情感的艺术。

因此,写诗和骂人一样,都是身体内情绪、直觉的爆发,是生命情感的流淌。有评论说她“有一种爆裂开来的灿烂”。

余秀华的愤怒既是生命的一道出口,也是面对诋毁和侮辱时的自我保护。

十六年前,周杰伦在歌里大唱“我的地盘听我的”;今天,余秀华为我们实时演绎了“我的微博听我的”。

大胆示爱的余秀华,到底激怒了谁?

余秀华的诗歌总是关乎爱情和欲望。情欲,是她诠释生命力的途径。她在采访中说:“我宁愿像一个多情的花痴。”

余秀华有着大把大把的欲望。在微博上,在博客里,她常年抒发自己无处搁浅的情欲。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虚无,只有爱,被爱过的人,在我们的心里留下一点点痕迹。”/视频截屏

她迷恋李健已经人尽皆知,写给李健的情诗足以出成一个系列。比起具体的人,“李健”在余秀华的诗中更像是一个理想爱人的符号——担任着她诉说爱情的对象。正如在微博上,她时而交错使用“董健”作为她的倾诉对象,她迷恋的“他”到底是谁,已经无关紧要。

但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主动言说爱情”这一行为似乎只能和美女有关。对于一位“残疾农村妇女”的情欲,公众的态度可以苛刻到不近人情——“脑瘫”、“丑陋”成为网友羞辱“余秀华示爱”的关键原因。

他们对“余秀华爱李健”这件事大肆嘲讽,认为“相貌平平的农村妇女”余秀华配不上李健,还指责余秀华公开发表情诗是在“打扰李健”。

然而在饭圈,称自己的偶像为“老公”“老婆”早已是一种常态。在粉丝心里,偶像往往扮演着“恋爱对象”的虚拟角色,因此很多“女友粉”都会极尽全力地反对偶像谈恋爱。

对比之下,从未给李健发过私信、甚至很少艾特对方的余秀华,倒是十分“体谅”自己的偶像。

一直以来,公共人物鲜少会对外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欲。人们默认情欲属于私领域,不适宜在公共空间内表达。但这一准则往往对男性更加宽容,例如作家李敖,就无所谓“碰触情欲禁忌”,他公开地表达对女人的迷恋,且无需担心这会成为他事业上的“污点”。

相比之下,女性对于欲望常常是躲闪的、态度不明的。所以余秀华在表达情欲时的单刀直入让很多人感到有悖常理。

残疾”则是余秀华另一重受人非议的枷锁。

在一篇研究残疾人性权利的报告中,作者指出,“性与残疾看似相去甚远,人们常常认为残疾人不会像正常人那样具有性需求,也根本没有行使性功能的能力。某种程度上,‘无性’甚至成为压抑残疾人欲望,规范残疾人行为以满足社会角色期待的道德边框”。

因此,一个自由表达“爱与性”的残疾女性,会更加让人觉得难以接受。那些神经被挑动、激怒的人们,只好用“道德的边框”去审判余秀华的言行。

在一篇名为《人间有黄诗,风景千万生》的散文里,余秀华揭露出那些批评他写“黄诗”的伪君子,一语中的——“他们一天一个女人,觉得无所谓,但是不会写到诗歌里,因为他们觉得诗歌是纯洁的”,“所有纯洁的东西是把肮脏埋在了下面,是没有真相,自欺欺人”。

而旺盛的情欲正是一个人主体性和生命力的体现。

香港性学教授何式凝说,“身体的情欲,是激发生命力一个十分重要的渠道。”但现实是,“贞洁”这个古老的声音仍旧盘旋在女性生命的上空。一旦女性成为欲望的主体、直言她的爱欲,她便极有可能面临一系列来自整个社会的羞辱。

在微博上,有人抨击余秀华“卖弄风情”、“不自重”、“出语污浊不堪”,甚至用“荡妇体”来形容她的文字。

余秀华潇洒回应:“有人说我的诗是荡妇体,我就是荡妇怎么着吧?”

生猛的标题,赤裸直白的用词,以及那些约定俗成的、需要被遮掩起来的欲望暗流被她毫无畏惧地展现出来。

她在诗中写,“走吧,我们去后山大干一场,把一个春天的花朵都羞掉”,坦诚,激烈,欲望仿佛要漫山遍野地燃烧,生命原始的冲动从字句里倾泻而出。

真朋克余秀华:“我是解放我自己”

因倒产缺氧,余秀华一出生便患上了脑瘫,这导致她面部肌肉异于常人,嘴角歪斜,说话不清,走路时摇摇晃晃,时常摔跤。

在农村,“残疾”往往会让一个人失去选择,于是,包办婚姻成了余秀华父母安排给她的唯一“出路”。

余秀华所嫁之人,与她没有任何精神上的交集和共鸣,在她与丈夫结婚的二十年里,她不曾体验过爱情。对于情感世界极为丰富的人来说,这无异于生命中最大的酷刑。

所以,对爱情的渴望成了她诗歌创作中无法绕开的母题。

除了借文学、诗歌逃离苦楚的现实,余秀华对命运最大的反叛来自于她漫长的离婚之路。

在城市女性苦苦等待结婚对象的年龄,余秀华终日企盼的是婚姻的终结。

余秀华的离婚之路艰难漫长,身边没有一个人支持她的离婚提议,包括唯一可以倚靠的父母。她以一己之力所抗衡的,是弥漫整个农村社会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婚姻观念。

2015年,余秀华39岁,结婚二十年后,她终于获得了和丈夫谈判离婚的能力——成名后的她,攒够了给丈夫的分手费。

在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中,余秀华在拿到离婚证的一瞬间,她抚摸着离婚证的红色封皮,高兴地说:“只要给他钱,什么都好搞。我就把钱都给他了,解决了!

随后,她在诗中她写道:“36岁,我平安落地,至少一段时间里,我不再是走钢丝的人。”

离婚之后,余秀华的情欲可以更加自由地飞翔,她可以更为理直气壮地去睡心上人。

对于余秀华,逃离婚姻的牢笼,就花费了半生的时间。也许正因为这样,后来的诋毁和谩骂,都无法从她的生命中夺去什么。相反,在口水中,余秀华越发获得了“slay全场”的自信和霸气。

她说,“在唾沫中我会继续保持我的欲望和贞洁”。

年过40岁的余秀华,她的力量和魅力并非来自于美貌、财富、伴侣或是家庭。比起大屏幕上“年轻永驻”的乘风破浪的姐姐们,余秀华所具有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和精神层面的“反叛”。

她反叛的是整个社会对于女性、农村人、残疾人所规定的“行为框架”,她身体力行地反抗着社会对于个体生命的裁制。

在一个强调女性言行需要“得体”的时代,余秀华身上的粗粝、野性、对于欲望的坦然追求让大众看到了一个“按着自己心愿活着”的强大女性。

朋克在骨不在皮。正如她在一次演讲中所说:“我是解放我自己。”

在这个意义上,比起“烟熏妆、小皮裙”的朋克们,无论在互联网内外,余秀华都是叛逆的“真朋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167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7
下一篇2024-03-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