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优美语句,要标明是摘自哪本书的第几页。急~~~

摘抄优美语句,要标明是摘自哪本书的第几页。急~~~,第1张

在正常情况下,每个人都有自恋情结。但也有例外:有人生来器官残缺,肢体畸形,或者后天不幸变为残废,其自恋本性就走向反面,对自己心生厌恶。虽然日久天长,这种人对自己的残疾也许习以为常,但这只是表象,在潜意识中却始终镌刻着深受伤害的印记。这就使他的性格发生某种扭曲,并对社会人群疑虑丛生+加标签删除| 置顶|转发| 收藏| 评论1月16日 14:49 来自新浪微博手机版我还没死,但也不算是活的了+加标签转发| 收藏| 评论1月16日 14:46 来自新浪微博手机版恐惧在他的脑子里气球般膨胀开来。这种恐惧不是随便骂一句娘就能压下去的而是存在于记忆深处的边缘地带,是一种气味,一间禁室。他看不见,说不清。也不想看见说清。那是与最可怕的东西牵连在一起的+加标签转发| 收藏| 评论1月14日 10:22 来自新浪微博手机版I'état c'est moi+加标签转发| 收藏| 评论1月13日 14:18 来自新浪微博手机版你不能永远没有疆界,你不能阻碍进步+加标签转发| 收藏| 评论1月13日 13:03 来自新浪微博手机版遥远的下方,夜间滑雪的人们在山坡上不辞辛劳地交错着,净化和美化了他们的法西斯理想,行动,行动,行动!以前,他自己就是出于这光芒四射的理由才存在于世的。那是过去的事了。是过去的事了。+加标签转发| 收藏| 评论1月13日 12:58 来自新浪微博手机版中心势力总是获胜的。它的力量越来越大,趋势不可逆转,起码常规的方式无法逆转。要削弱这种势力,回到无政府的自由状态,需要不同寻常的时机这场战争,这场不可思议的战争。目前已完全清除了一千年来在德国不断增加的小国家。清除得干干净净。开放了。+加标签转发| 收藏| 评论1月13日 12:22 来自新浪微博手机版看见所有细小的东西闪着微光,那是穿着衬衣的人们。如同漫漫长夜里延续着这些世纪,在寂静和喧嚣之中+加标签转发| 收藏| 评论1月13日 08:16 来自新浪微博手机版对土地的征服,多意味着把土地从与我们肤色不同或鼻子比我们略低的人们手中抢夺过来,这绝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你只要深入调查一下就会知道+加标签转发| 收藏| 评论1月12日 00:11 来自新浪微博手机版懦夫在未死之前,就已经死过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加标签转发| 收藏| 评论1月11日 12:03 来自新浪微博我们仅是由我们所爱的东西构成的,绝无其他+加标签转发| 收藏| 评论1月11日 07:16 来自新浪微博手机版你所赚的钱便是省回来的钱+加标签转发| 收藏| 评论1月10日 19:25 来自新浪微博好的音乐是非常接近原始语言的

1 表示“事与愿违”的诗句有哪些

1《守岁》——宋苏轼

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

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

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2《送韩十四江东觐省》——唐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3《云门过何山》——宋陆游

漠漠稻满陂,蒙蒙雨沾衣。林花落更新,溪鸟止复飞。我作山中行,十日未拟归。

思酒过野店,念茶叩僧扉,眠枕松下石,适意无诃讥。心广体自舒,泰然不肉肥。

念昔在官涂,万事与愿违;逢人无一欣,对食或累欷。低回三十年,竟不饱蕨薇。

空将书五车,自诳腹十围。余日犹几何,可复贪尘鞿?剩拾柏子香,闭门观昨非。

4《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5《行行重行行》——两汉佚名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2 事与愿违下一句是什么

事与愿违下一句是顺其自然。

事与愿违意思是事情的发展与愿望相反,指事情没能按照预想的方向发展,所以下一句是顺其自然。 读音为shì yǔ yuàn wéi 出自《幽愤》。

作者周霆震(公元一二九二年至一三七九年)字亨远,安成(一作安福)人。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八岁。

以先世居石门田西,自号石田子初,省称石初。多从宋诸遗老游,得其绪论。

延佑中,(公元一三一七年)再试不售,遂杜门谢客,专意于诗古文。霆震亲见元代之盛,又亲见元代之亡,故其诗忧时伤乱,感情至深。

所著石初集十卷,附录一卷,《四库总目》人目为元末之诗史。 顺其自然 一词最早出自(五代)何溥 《灵城精义》 : “骨脉配合何如合则顺其自然而以正合。”

或(宋)蔡沈 《书经集传》朱文公订正门人蔡九峯书集传卷之三 :“ 衷而言则无有偏倚顺其自然固有常性矣以禀受。

扩展资料:

1。

顺其自然(to let nature take it's course),逆过即是顺。 解释:将顺:随势相助。

美:好事,美德。顺势相助,成全美事。

亦作“顺从其美”。 顺其自然,道教:缘来不拒,缘走不留,顺其自然。

有血有肉也有骨,流血流汗也流泪,有喜有情也有恨,万事万物不过是自然而然。 顺其自然可以用在很多地方可以用在科学上,意味着取其自然状态以便于观察可以用在成长上,顺其自然的成长还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更可以用于感情表白上,当然,用于感情表白时通常的意思意义所在:是尽力去做事,能否成功,还得听自然规律的。

2、其:同“期”,期限。 顺其自然。

3、另一个含义:遵循自然的规律展开行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植物界的规则,这也是事物发展的潜在规则。

这就不是指听之任之,而是主动去发现和利用规律。 4 不管也不问。

人大自然巧,树大自然直。强扭的瓜不甜。

—顺其自然 。

3 表达“不得已为之”或“事与愿违”的名诗词句有哪些

1、沉沉何处有春柔,目极无垠风雨秋。——《病目作近体诗五首》 宋 晁说之

2、底事须登七尺剑,要当自掖千金裘。——《病目作近体诗五首》 宋 晁说之

3、图书虽满愧黄绢,桃李纵开嘲白头。——《病目作近体诗五首》 宋 晁说之

4、事与愿违宜泯泯,愿违於事更悠悠。——《病目作近体诗五首》 宋 晁说之

5、漠漠稻满陂,蒙蒙雨沾衣。——《云门过何山》 宋 陆游

6、林花落更新,溪鸟止复飞。——《云门过何山》 宋 陆游

7、我作山中行,十日未拟归。——《云门过何山》 宋 陆游

8、思酒过野店,念茶叩僧扉,眠枕松下石,适意无诃讥。——《云门过何山》 宋 陆游

9、心广体自舒,泰然不肉肥。——《云门过何山》 宋 陆游

10、念昔在官涂,万事与愿违;逢人无一欣,对食或累欷。——《云门过何山》 宋 陆游

11、低回三十年,竟不饱蕨薇。——《云门过何山》 宋 陆游

12、空将书五车,自诳腹十围。——《云门过何山》 宋 陆游

13、余日犹几何,可复贪尘鞿?——《云门过何山》 宋 陆游

14、剩拾柏子香,闭门观昨非。——《云门过何山》 宋 陆游

4 表达“事”与“愿违”的诗词有那些

《云门过何山》(陆游)年代:宋

漠漠稻满陂,蒙蒙雨沾衣。

林花落更新,溪鸟止复飞。

我作山中行,十日未拟归。

思酒过野店,念茶叩僧扉,眠枕松下石,适意无诃讥。

心广体自舒,泰然不肉肥。

念昔在官涂,万事与愿违;逢人无一欣,对食或累欷。

低回三十年,竟不饱蕨薇。

空将书五车,自诳腹十围。

余日犹几何,可复贪尘鞿?剩拾柏子香,闭门观昨非。

《水龙吟余始年二十馀》(蔡松年)年代:金

余言,怀卫间风气清淑,物产奇丽,相约他年为终焉之计。尔后事与愿违,遑遑未暇。故其晚年诗曰,梦想淇园上,春林布谷声。又曰,故交半在青云上,乞取淇园作醉乡,盖志此也。东山高情远韵,参之魏晋诸贤而无愧,天下共知之。不幸年逾五十,遂下世,今墓木将拱矣,雅志莫遂,令人短气。余既沈迷簿领,颜鬓苍然,倦游之心弥切。悠悠风尘,少遇会心者,道此真乐。然中年以来,宦游南北,闻客谈个中风物益详熟。顷因公事,亦一过之,盖其地居太行之麓,土温且沃,而无南州卑溽之患。际山多瘦梅修竹,石根沙缝,出泉无数,清莹秀澈若冰玉。稻塍莲荡,香气蒙蒙,连互数十里。又有幽兰瑞香,其他珍木奇卉。举目皆崇山峻岭,烟霏空翠,吞吐飞射,阴晴朝暮,变态百出,真所谓行山 中。癸酉岁,遂买田於苏门之下,孙公和邵尧夫之遗迹在焉。将营草堂,以寄馀龄。巾车短艇,偶有清兴,往来不过三数百里,而前之佳境,悉为己有,岂不适哉。但空疏之迹,晚被宠荣,叨陪国论,上恩未报,未敢遽言乞骸。若勉驽力,加以数年,庶几早遂麋鹿之性。双清道人田唐卿,清真简秀,有林壑癖,与余作苍烟寂寞之友。而友人杨德茂,博学冲素,游心绘事,暇日商略新意,广远公莲社图,作卧披短轴。感念退休之意,作越调水龙吟以太行之麓清辉,地和气秀名天下。共山沐涧,济源盘谷,端如倒蔗。风物宜人,绿橙霜晓,紫兰清夏。望青帘尽是,长腰玉粒,君莫问、香醪价。我已山前问舍。种溪梅、千株缟夜。风琴月笛,松窗竹径,须君命驾。住世还丹,坐禅方丈,草堂莲社。拣云泉,巧与余心会处,托龙眠画。

《雨中花仆自幼刻意》 (蔡松年)年代:金

能自克。志复疏怯,嗜酒好睡。遇乘高履危,动辄有畏。道逢达官稠人,则便欲退缩。其与人交,无贤不肖,往往率情任实,不留机心。自惟至熟,使之久与世接,所谓不有外难,当有内病,故谋为早退闲居之乐。长大以来,遭时多故,一行作吏,从事於簿书鞍马间,违己交病,不堪其忧。求田问舍,遑遑於四方,殊未见会心处。闻山阳间,魏晋诸贤故居,风气清和,水竹葱カ。方今天壤间,盖第一胜绝之境,有意卜筑於斯,雅咏玄虚,不谈世事,起其流风遗躅。故自丙辰丁巳以来,三求官河内,经营三径,遂将终焉。事与愿违,俯仰一纪,劳生愈甚,吊影自怜。然而触於事物,感今怀昔,考其见於赋咏者,实未始一日而忘。李君不愚,作掾天台,出佐是郡,因其行也,赋乐府长短句,以叙鄙怀。行春胜日,物彩照人,为予择稚秀者,以雨中花歌之,使清泉白石,闻我心曲,庶几他日,不嗜酒偏怜风竹,晋客神清,多寄虚玄。有山阳遗迹,水石高寒。曾为幽栖起本,几求方外微官。谩蹉跎十载,还羡君侯,左驾朱?。山村霰雪,竹外花明,瘦梅半树斓斑。溪路转、青帘佳处,便是萧闲。寄谢王君精爽,摩挲森碧琅?。个中著我,储风养月,先报平安。

《病目作近体诗五首》

年代: 宋 作者: 晁说之

沉沉何处有春柔,目极无垠风雨秋。

底事须登七尺剑,要当自掖千金裘。

图书虽满愧黄绢,桃李纵开嘲白头。

事与愿违宜泯泯,愿违於事更悠悠。

《岁晏行》杜甫年代:唐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朝鲜文学的成文作品,约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在此之前,已经流传着古代神话传说和口头歌谣。其原始艺术活动,见于中国的《史记》、《汉书》、《三国志》和朝鲜的《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史书中,内容大抵同祭祀和农功事毕的欢庆活动相结合,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原始宗教信仰。

朝鲜文学概述

朝鲜文学的成文作品,约出现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在此之前,已经流传着古代神话传说和口头歌谣。其原始艺术活动,见于中国的《史记》、《汉书》、《三国志》和朝鲜的《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史书中,内容大抵同祭祀和农功事毕的欢庆活动相结合,反映了古代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原始宗教信仰。现存最古老的四言诗《箜篌引》和《迎神歌》,可能是使用文字后记录的口头歌谣。《箜篌引》出自中国汉乐府,据西晋人崔豹《古今注》的记述,被认为是古朝鲜人所作。朝鲜最古老的神话传说,以《檀君神话》为代表,叙述神人檀君建立古朝鲜国的故事。朝鲜传入汉文后,始有书写文学。近两千年来,他们借用汉字书写官方文书,著书立说,进行文学创作。1444年,李朝世宗时创制了朝鲜文字,国语文学日渐普及,至李朝末期,汉文文学始趋衰微,终于为国语文学所代替。朝鲜文学分以下4个时期。

三国时期的文学

1世纪前后,朝鲜形成百济、新罗2个国家。朝鲜史学界一般都认为此时已进入封建社会。三国之间,相互攻伐,战争频仍,至 7世纪由新罗实现了统一三国。后又有后三国的纷争。10世纪初,高丽王朝兴起,建立了稳固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儒、释、道三教都传入三国。佛教在新罗最盛,并创造出灿烂的佛教文化。但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儒家思想。高句丽首先使用汉文。她保有最早的四言诗《黄鸟歌》;后又有定法师的《孤石》和乙支文德的《遣隋将宇仲文》等五言诗。其他著作方面,高句丽还有前后两次的史书《留记》和《新集》(已佚)的编纂。百济的文化也很发达。285 年,学者王仁东渡日本讲授《论语》,第一次把儒学和汉文传到日本。4世纪, 学者高兴著国史《书记》。百济除成忠的《狱中上书》和兴首的《上义慈王文》个别文章外,没有多少文学作品留给后世,连古老的《书记》一书也早已泯灭不存了。新罗在统一半岛之后,出现强首、金仁问、金大问、良图、薛聪、慧超等散文家和崔致远、王巨仁、朴仁范、崔匡等诗人。他们的著作多数只存其名,书已失传。7世纪中叶, 真德女王织在锦缎上送给中国唐太宗的五言排律《太平颂》,在中国有一定影响,被收入《全唐诗》。《唐诗品汇》评为“高古雄浑,可与初唐诸作相颉颃”。薛聪的寓言《花王戒》、慧超的《往五天竺国传》残本和金后稷的《谏猎文》,是至今能够看到的为数不多的新罗散文。崔致远是这个时期乃至整个朝鲜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诗人和作家。他在中国留学,回国时值新罗末季,因不满现实,隐居伽山,不知所终。他的作品散失不少,但有一部完整的诗文集《桂苑笔耕》(20卷)和散见于其他选集与史书中的诗作流传至今。朝鲜历代文人都奉他为朝鲜汉文文学的奠基人。借用汉字标记朝鲜语的新罗乡歌,是用本国语言进行创作的最初尝试,也可以说是朝鲜国语文学的发端。它和纯粹的汉文作品相比,是个进步,然而仍有极大的局限性,不懂汉文的人依然无法理解它。现存的新罗乡歌只有14首。这个时期汉文还不普及。三国文学的主流还是大量的口头歌谣和被文学史家统称为“说话”的各类传说故事。这些“说话”大致可分为建国说话、英雄说话和民间说话三类。三国开国的始祖,功勋卓著的将军,机智勇敢、秉性善良的平民百姓,多是传说中的主人公;故事生动,带有奇异的神话色彩,对后世的叙事文学有深远影响。三国的民间歌谣,著名的有高句丽的《来远城歌》、百济的《井邑词》和新罗的《会苏曲》等。被记录为乡歌形式的《薯童谣》和《风谣》,也属民谣范畴。从内容上看,有劳动歌谣、抒情歌谣和爱国歌谣。

高丽时期的文学

繁荣的起始

高丽于 918年建国,1392年灭亡,历474年。朝鲜文学的繁荣,始于这个时期。继新罗乡歌之后,产生了高丽歌谣、景几何体和时调等多种样式的国语诗歌。高丽歌谣长期流传民间,又称俗谣和长歌,内容无贵族士大夫气,敢于大胆地表现爱情。景几何体诗歌因段末附有朝鲜语气词“景几何如”而得名;由于第一篇作品题名《翰林别曲》,又称翰林别曲体。最早创作于13世纪,内容充满贵族的生活情趣,文字是用汉字标记朝鲜语的“乡札”和汉文的混用。它上承乡歌,下启时调和歌辞,在国语诗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桥梁作用。时调在高丽末期出现,是只有三行的短诗。出现后经久不衰,后来行于李朝一世。忠于高句丽的几个大儒多采用这一形式表白忠节,为高丽王朝唱着挽歌。高丽历代国王都重视文教,奖励学问。935年太建祖王兴设学校;975年采用留居朝鲜的中国后周人双冀的建议,以科举取士;990年在西京(今平壤)设修书院;992年设国子监,并选拔优秀生徒送中国留学;又在文臣中行月课法,命京中和地方文臣每月上诗三篇,赋一篇。穆宗时,有“海东孔子”之称的崔冲第一个创立私学;随后又有不少儒学者效法。朝鲜的汉文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普及。

12世纪

12世纪初,金富轼完成他的《三国史记》的编纂;13世纪僧一然的私家史书《三国遗事》问世。两部书中运用文学笔法撰写的人物传记、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显示了高丽散文的成就。这时期文学的主流是汉文诗歌。11世纪出现了朴寅亮、金富轼、郑知常、金黄元、高兆基、郑袭明、郭舆等一批有才华的诗人。他们以清新的风格、浓厚的抒情色彩,开一代诗风。12世纪末,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以郑仲夫为首的武臣之乱,形成长期的武臣专政。文人遭到残酷镇压,有的被杀,有的遭流放,有的遁迹山林。他们和当权者处于对立地位,组织一些文人小团体,通过创作发泄心中的愤怨。同时,由于有了广泛接触现实生活的机会,看到了民间的疾苦,所以和前一时期相比,不仅作品的题材范围扩大,而且明显地表现出批判现实的倾向。另一方面,遁世的隐逸思想开始抬头,随之也出现了一些田园诗歌。李仁老、林椿等“海左七贤派”诗人,代表着这个时期的文学潮流。著名诗人李奎报对贫苦无告的农民充满了同情,对残害百姓的富豪、酷吏、贪官给以无情的揭露和鞭挞。统治阶级的巧取豪夺、贫富的不均、外敌的入侵,都在他的诗中有所反映。他写京城权势之家,财宝山积,在农民“饥仆不自救”的时候,竟用珠玉般的白米饲马喂狗,指出这是“假人手上劳,妄谓能自富”(《闻国令禁农饷清酒白饭》)。而一些咏史、咏物和抒怀之作,也无不有所指而发。李奎报的创作为朝鲜现实主义诗歌奠定了基础。

程朱理学传入

高丽末期,中国程朱理学传入朝鲜。文坛的中心人物李齐贤、李谷、李穑等对程朱理学均有很深的造诣。李齐贤是和李奎报齐名的诗人,二人被认为是高丽文学的双璧。他在中国住了26年,一生写了大量的诗文,并创作了一些在朝鲜绝少有人措手的词和乐府诗。他同情善良,指斥不义,在不少借古喻今、感事抒怀的作品里,饱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感。李谷也是一个同情人民的诗人,他的长诗《橡栗歌》描绘了农村一幅悲惨景象,揭示了当时尖锐的社会矛盾。活跃在这个时期的诗人,还有崔瀣、郑枢、李崇仁、元天锡等。郑枢原是谏官,因直言犯上被贬。他的诗大胆抨击时弊,暴露黑暗;其七言诗《蛙夜鸣》和五言诗《污吏》,是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的高丽末叶社会的真实写照。

稗说文学

在朝鲜古典文学中,稗说文学占有重要地位。它始于高丽,盛于李朝。从12世纪起,先后有李仁老的《破闲集》、李奎报的《白云小说》、崔滋的《补闲集》和李齐贤的《栎翁稗说》出现。这一体裁,有类于中国的笔记文学,史话、诗文评论、人物轶事、民间传说等内容,莫不包罗其中。带头创作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作家,他们打破风靡一时的骈体文的束缚,在散文领域开拓出一个新的境地。至李朝,这一体裁得到发展,促进了小说的产生。

李朝时期的文学

14世纪

14世纪李朝开国,实行“斥佛尊儒”政策,确立程朱理学的绝对权威,这不能不对李朝一代的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正统的道学家们睥睨词章之学,对新兴的小说尤为深恶痛绝。18世纪的一次所谓“正祖文体反正”运动,便是采用自上而下的强制手段,禁止小说的创作和流传。李朝文学可以说是在和道学家的激烈斗争中向前发展的。1444年朝鲜文字的创制,是社会生活和文化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为朝鲜文学开辟了广阔的发展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阶级长期对文化的垄断。首先是国语诗歌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高丽末期出现的时调,至此已成为普遍的诗歌形式之一。有以孟思诚、周世鹏、李为代表的粉饰太平、宣扬人伦世教的“道学诗歌”和“江湖诗歌”,也有以金宗瑞、南怡为代表的爱国时调和黄真伊等平民、妇女反映世俗人情、男女爱情的作品。尹善道以其时调形式的完美和内容的丰富而成为这一体裁的代表作家。18世纪时调开始普及到庶民阶层。金天泽、金寿长领导的“敬亭山歌坛”在这方面起了推动作用。歌辞体诗歌是李朝时代的首创,在音律、格式上都更为自由,没有长短、行数的限制;抒情、叙事均能运用自如。郑澈、朴仁老两人的创作成就,为这一体裁赢得了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郑澈的歌辞以描写山河的壮丽和感情的真切取胜,朴仁老则用来歌颂反侵略战争,扩大了它的表现领域。后来的“纪行歌辞”和“闺房歌辞”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李朝的汉诗已不能独步诗坛。但是,文人中写汉诗的仍属多数,其成就也超越了前代。随着李朝政权的巩固和新贵族集团的形成,土地兼并之风又烈,从而加重了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燕山君、光海君的暴政,1592年壬辰和1636年丙子两次大规模外敌入侵,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文人也生活在激烈的政治动荡中,连续不断的“士祸、党争”几乎把他们都卷了进去。政治的黑暗,战争的破坏,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决定了李朝汉诗的深刻的现实主义内容。第一批有成就的诗人,以李石亨、徐居正、姜希孟、成侃、金时习、南孝温以及被称为“海东江西派”的朴、李荇、申光汉等为代表。他们一反前期的郑道传、权近、卞季良歌功颂德派的诗风,把权贵势力的骄奢*逸、富人的贪得无厌、下层人民惨遭迫害的痛苦,摄入作品之中,表现了对人民的同情。徐居正的《老牛叹》、李石亨的《呼耶歌》、李荇的《记事》和成侃的一些诗,描绘出李朝社会民生凋敝的一幅幅凄惨的画面。成侃的爱情诗,姜希孟的田园诗,也很有特色。

16世纪中叶

16世纪中叶以后,兴起学唐诗风,白光勋、崔庆昌、李达倡导最力,时号“三唐诗人”。由于身世际遇的不佳,他们的作品都流露着明显的不满现实的倾向。被称为“四大家”的申钦、李廷龟、张维、李植,基本上也是推重唐诗的,都写了一些反映现实的较好的作品。李植力倡诗歌的醇正之风和“温柔敦厚”的诗教,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他们主要以文章出名。诗歌创作成就突出的还有崔、车天辂、柳梦寅、鱼无迹、权等人。权是李朝的重要诗人,一生不与统治者妥协,终因写诗讥讽当权者而遭杀害。在这个时期,爱国主义诗歌放射出了异彩。李舜臣的 《闲山岛》、 西山大师的《过王将军墓》、李安纳的《从军行》,表现了爱国将士的壮志凌云的气概。女诗人李玉峰以及郑澈、赵宪、林悌、朴仁老、金德龄、郭再、金尚宪等都写出了一些爱国的汉诗。

实学派思想

18世纪实学派思想的盛行,在某些方面也可以说是一次接近于近代思想的启蒙运动。实学派代表作家对程朱理学提出了大胆的挑战,反对空谈性理,提倡“利用厚生”的学问,主张实行强国富民的社会改革。在文学上,反对模仿和形式主义,鄙薄“拟摹仿象”的作品,要求创新。朴趾源和丁若镛是实学派文学的两个高峰。朴趾源以辛辣讽刺的笔法揭露种种腐败现象和弊端的汉文小说,丁若镛广泛而深刻地反映农民苦难的汉诗,不论是揭露的深度和广度,还是批判的尖锐性,都达到了新的水平。继承实学派文学传统的有18世纪末和19世纪的洪良浩、李德懋、柳得恭、朴齐家、李书九、李家焕、李学逵、申纬、金正喜等一批名重一时的作家。洪良浩的诗《流民怨》,反映了由天灾、官租和统治阶级奢侈享受所造成的人民无衣无食、流离失所的惨状,很有代表性。

小说

小说这一体裁,至15世纪才出现,是从以成的《慵斋丛话》为代表的大量涌现的稗说文学的基础发展而来的,也有中国小说的影响。新兴市民阶层的出现和爱国精神的高涨,是促使小说繁荣的的社会原因。金时习用汉文创作的《金鳌新话》是小说体裁的嚆矢。几十年以后,有林悌的寓言小说《鼠狱说》、《花史》等问世。不久,又出现了许筠的国语小说《洪吉童传》。后三部小说都取材社会生活。《洪吉童传》不但更具备小说的特点,而且是一部直接描写人民反抗的作品。据说许筠在写作之前熟读过中国小说《水浒》。爱国主义的小说也已出现。反映壬辰战争的《壬辰录》和反映丙子战争的《朴氏夫人传》、《林庆业传》,塑造了一系列抗击外敌的、爱国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流传着《天君衍义》、《忠孝录》和《彰善感义录》之类的炫耀荣华富贵、进行封建伦理说教的作品。金万重是朝鲜最著名的小说家,写了两部长篇小说《谢氏南征记》和《九云梦》。前者写贵族家庭的冲突,影射宫廷内部的黑暗和倾轧,有一定的暴露意义;后者的爱情描写,虽然流露出一定程度的反封建倾向,但是也表现了作者对一夫多妻制的欣赏态度,作品还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消极虚无思想。金万重的杰出贡献,主要在于他坚持用国语写作,并将中世纪的长篇小说形式发展到成熟阶段。

繁盛期

18世纪是朝鲜小说文学的繁盛期,而属于个人的创作却少了起来。著名的三大传《兴夫传》、《沈清传》、《春香传》以及《兔子传》、《孔菊与潘菊》、《蔷花红莲传》等作品,都是经过民间长期流传而逐渐加工、润色成书的。描写普通平民的生活,反映他们的爱憎和理想,成为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春香传》是朝鲜文学史上的名著,书中所歌颂的男女主人公忠贞不渝的爱情,是通过反对封建门第、身份观念和残暴势力的*虐表现出来的,也就具有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春香这一艺术形象,已成为美丽、贞节的象征,为朝鲜家喻户晓。李朝末期,小说继续繁荣不衰,多数是写爱情的所谓“艳情小说”。佚名作品《彩凤感别曲》通过一对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由的斗争,揭露了李朝社会的黑暗和封建官吏卖官鬻爵的丑恶行为。这部小说在形式上也有所突破,初步摆脱了中世纪小说的框框,接近近代的新小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81137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6
下一篇2024-03-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