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青楼女子
用“红颜未老恩先断”这句话来形容那些才情、品行、忠贞不逊任何良家女子的青楼女子再贴切不过。即使那些被世人传颂的女子,那些被帝王将相争夺的女子,她们的命运也难逃这句伤感的句子。
第一名 巾帼英雄 须眉比之竟折腰--梁红玉
梁红玉,宋代楚州(今淮安)北辰坊人,生于宋徽宗崇宁元年,父亲行伍出身,后征方腊战败获罪被杀,红玉由此沦为京口营妓。
她精通翰墨,又生有神力,能挽强弓,在京口宴会上认识卓尔不群的名将韩世忠,两人惺惺相惜,随成眷属。北宋灭亡后,金军继续南下,在京口与韩世忠的部队遭遇。
梁红玉英姿飒爽,红妆披挂,挥动金山战鼓,以少于敌军十倍的兵力大败金兀术,并围困金兵于黄天荡达四十八天之久,由此名震华夏,威扬夷狄。
后来韩世忠、岳飞、刘俊三路北伐,梁红玉随率一女兵队伍,屡败金人、屡立奇功。而“巾帼不让须眉”这句话也由此而起。
纵观中国历史,真正能让须眉折腰的女子,无非花木兰、武则天、粱红玉而已,昭君、貂禅走的是“曲线”救国的道路,根本与前三者不可比拟,而历史上有无花木兰其人,还待考证。
一位风尘女子,能在历史上取得如此辉煌的地位和成就,以“武妓”迥然不同于其它九位文妓的经历。
这样一位不输须眉、为国为民且有勇有谋胆识过人的“侠之大者”,如若她甘为第二,那谁可堪当第一?
第二名 倾城名花 薄命红颜 钱塘名妓--苏小小
苏小小出身于钱塘一户殷实人家,她家先世曾在东晋朝廷为官,晋亡后举家流落到钱塘。苏家利用随身携带的金银珠宝为本钱,在钱塘作买卖。到了苏小小父母这一代,已成为当地的富商。苏小小是父母的独生女儿,所以自小被视为掌上明珠,因长得玲珑娇小,就取名小小。
苏家虽是商贾之家,但沿袭了祖上香书遗风,聪明灵慧的苏小小深受薰染,自小能书善诗,文才横溢。可惜好景不长,她十几岁时家道中落,苏小小,最终沦为南齐钱塘名妓。
她能歌善舞,公艺倾绝当时,然而造化弄人,在西泠与阮朗相遇,一见钟情,结为伴侣。不幸被阮郁始乱终弃,后小小又累遭官府中人欺辱。
她年方十八,偶遇风寒,贾姨娘劝她自重,她却自觉无可留恋,不再进药,芳年逝世,独留春香芳影于人间。一代薄命红颜,终于含恨夭折风流,用生命唱出了一曲凄美的哀歌。
难怪后世文人咏之不绝。清初诗人袁牧更以与苏小小同为乡亲为荣,刻一印“钱塘苏小是乡亲”。
苏小小的生可谓古典唯美主义的绝唱,她结交的既不是帝王将相,也不是什么英雄名士,死后却为历代文人墨客,或以诗词凭吊,或以文章作传,有着浓烈的苏小小情结。
在中国的艳史上留下了千古不摧的芳名,所以把她排在第二位,应不为过。
第三名 空谷幽兰 艳冠群芳 传奇才女--董小宛
自古江南多才俊,秀水青山育红颜。晚明之际,这里诞生了一位名扬江南、技压群芳的才女——董小宛。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之一,金陵人(今江苏南京)。名白,号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名与字均因仰慕李白而起。生于南曲青楼之中,天资巧慧,容貌娟妍,能歌善舞,琴棋书画莫不知晓,诗词文赋样样精通,喜欢旅游,醉心于山水之乐。
董小宛出生烟花,阅尽人间的悲欢冷暖,但却有着超然脱俗的清秀与灵气,她聪慧绝伦,才艺超群,引得无数才子佳人惊奇赞叹。
董小宛善刺绣,工曲艺,被称为“针神曲圣”,还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之一,著名的如皋“董糖”即由她亲手创制,精美菜肴“董肉”也属于她的发明专利。董小宛有“古往今来第一妾”的美誉,著有《奁艳》一书传世。
她重情有义,度尽劫波,终得与如意郎君,长相厮守;她气节凛然,助夫胥奔走民族大业。虽然年仅二十八岁即花名凋零,然“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传奇一生。 董氏如此多才多艺,屈居第三,犹为可惜。
不过也有版本说,此董小婉就是被洪承畴献给顺治为妃的董鄂妃。她是被皇太后赐死,导致顺治转而消极厌世,竟去五台山出家为僧的第一女主角。
如若果真如此,她的确未与如意郎君私守而是后被赐予顺治帝,那我觉得她的排名就不会屈居第三了。因为如若这样,那么她就是又一改变历史的女子,在加上她自身的才艺及经历,当越于苏小小之前才可。
不管实情如何,对于董小婉我一直为其可惜也尤为欣赏。
第四名 才貌双全 传奇一生 北宋名妓--李师师
李师师原本是汴京城内经营染房的王寅的女儿,三岁时父亲把她寄名佛寺,老僧为她摩顶,她突然大哭。老僧人认为她很象佛门弟子,因为大家管佛门弟子叫“师”,所以她就被叫做李师师。过了一年,父亲因罪死在狱中。她又邻居抚养长大,渐渐出落得花容月貌,皮肤白皙,被经营妓院为业的李媪将她收养,教她琴棋书画、歌舞侍人。一时间李师师成为汴京名妓,是文人雅士、公子王孙竞相争夺的对象。最后连宋徽宗也闻其名而想一亲芳泽。 高俅、杨戬自然怂恿宋徽宗,并信誓旦旦地保证不会走漏消息。
一见到李师师,宋徽宗就觉得这些年简直是白活了。李师师不卑不亢、温婉灵秀的气质使宋徽宗如在梦中。李师师与高俅早就相识,见位高权重的高大人竟然对这位陌生的客人毕恭毕敬,心下疑惑,但可以确定这也是得罪不得的达官显贵,于是殷勤侍奉。
第二天天还没亮,宋徽宗急忙穿好衣服,与高俅杨戬赶回去上朝。从此宋徽宗对后宫佳丽视若无睹,隔三差五就以体察民情为由,出宫来李师师这里寻欢作乐,有时还叫着大学士王黼同去。李师师渐渐也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万岁爷驾临,怎敢不百般奉承!如今的李师师可非往日可比,身份虽然仍是名妓,却也“名花有主”,有权势的王公贵族也只能望“师”兴叹。
可是偏有武功员外郎贾奕以前与李师师交情深厚,一日偶遇李师师,便去她家中留宿,酒后不免醋意大发,写了一首讽刺宋徽宗的词:闲步小楼前,见个佳人貌似仙;暗想圣情珲似梦,追欢执手,兰房恣意,一夜说盟言。满掬沉檀喷瑞烟,报道早朝归去晚回銮,留下鲛绡当宿钱。宋徽宗听说后大怒,差点杀了他,最后还是贬到琼州做了个参军。
其实在所有的客人中,李师师最中意的是大才子周邦彦。有一次宋徽宗生病,周邦彦趁着这个空儿前来看望李师师。二人正在叙阔之际,忽报圣驾前来,周邦彦躲避不及,藏在床下。宋徽宗送给李师师一个新鲜的橙子,聊了一会儿就要回宫,李师师假意挽留道:“现已三更,马滑霜浓,龙体要紧。”而宋徽宗正因为身体没全好,才不敢留宿,急急走了。
周邦彦酸溜溜地添了一首词: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岂知宋徽宗痊愈后来李师师这里宴饮,李师师一时忘情把这首词唱了出来。宋徽宗问是谁做的,李师师随口说出是周邦彦,话一出口就后悔莫及。宋徽宗立刻明白那天周邦彦也一定在屋内。脸色骤变,过了几天找借口把周邦彦贬出汴京。
李师师为其送行,并将他谱的一首《兰陵王》唱给宋徽宗听: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谶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桑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映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剪,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记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宋徽宗也觉得太过严厉了,就又把周邦彦招了回来。
宋徽宗玩物丧志,对边境上的危机满不在乎,终于在靖康之难成了俘虏。金军本想连李师师一起俘虏,但没有成功。宋朝南渡后,李师师的下落不明,有人说她捐出家产抗金,自己遁入空门。有人说她被金军掠走,吞金自杀。也有人说她随便嫁了个商人,后来在钱塘江淹死了。
这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女子,虽然没有梁红玉卫国为民的作为,没有苏小小的人气,没有董小婉的哀怨,但她的才情却与她们不相上下。再加上她与皇室的渊源,屈居第四尢为可惜。
第五名 才情斗八高胆识过须眉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
柳如是,生于1618年明末清初。秦淮河畔如云佳丽中的一朵奇葩,秦淮八艳之一,浙江嘉兴人。本名杨爱,杨影怜,后改姓柳,名隐,又名是,字如是,小字蘼芜,因读辛弃疾词: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
她十岁那年因家庭窘迫被卖入娼寮。娼门卖俏所必备之技艺,便是她人生的第一章,因天资聪慧,容貌俏丽,诗文丹青出色,颇负声名柳如是虽为妓女,却非常憎恶卖笑生涯。
她,一适周道登,再爱宋徵舆,三适陈子龙,最终与钱谦益白头偕老,敢爱敢恨,视封建礼法如无物;豪迈不让须眉,忠心为国,明亡时力劝丈夫殉节,自己投水以殉国;胆识过人,伉俪情深,为救夫君愿以身代死。
一代风流,玉殒香消,钱谦益和柳如是分葬与常熟虞山故宅的拂水山庄,两墓相距约二十米,钱谦益的墓碑上写“东涧老人之墓”,柳如是墓前石碑上书“河东君之墓”。钱、柳二墓自康熙三年归葬,至今已三百三十多年,今保存完好。钱谦益在世之时曾作诗赞颂:从行赴难有贤妻!
她才华横溢,秦淮名妓中堪称第一,诗文雄健浑达,神奇妙旷,脱尽红粉闺气·····柳如是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传奇!
这位风尘女侠气节铮铮,足以令无数须眉汗颜,如出污泥之白莲,为世间留下不尽清芳。
第六名 冲冠一怒为红颜争得娥眉匹马还--陈圆圆
明清鼎革,风云变幻。刚愎自用的崇祯、趋炎附势的田弘遇、反复无常的吴三桂、骄傲自大的李自成、粗俗狂妄的刘宗敏、阴险狡诈的牛金星,专权好色的多尔衮。。。。
这些权重一时,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男人分为三方,书写了一段错综复杂,惊心动魄的历史。然而,一位乱世佳人突然出现于这一舞台上,顿时成为这个男人世界的焦点,起到了所有男人起不到的作用,使历史法码失去了平衡,让这些男人,不失时机、不惜代价地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于是风云突变,改变了他们自己的归宿,更改了中国的历史。
陈圆圆,这位秦淮河畔的绝代佳人,竟引江山易色,地覆天倾;帝星殒落,霸王为僧,当世枭雄,为之搏命;生灵涂炭,倾国倾城。。。。
这是大多版本对陈圆圆的评说,可我个人比较同意“陈氏因帝王而声名鹊起,亦因帝王而才情泯灭,历史有陈亦如是,历史无陈复如是。”这种说法。
也对很多为陈圆圆平反的说辞比较欣赏。毕竟那样动荡的年代不是一个女子可以改变的,她所起的仅仅是“推波助澜”的作用吧!就像“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一样。我认为貂蝉之于吕布和董卓,只是一个借口,因为两个强者在同一个平台只能留一个,而古代那些美女所起的作用仅仅是一个合适的理由罢了。况且还有版本说吴三桂本就是清朝一史官的舅舅。。这里也不探讨真假了。。。。而我把陈圆圆排在第六位也不负于她“倾国倾城”的红颜吧。
第七名 红笺才女不长传奇唯一的一朵--薛涛
薛涛,唐代女诗人。字洪度,一作宏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生于成都。薛涛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
后家道中落,16岁堕入乐籍,开始在欢乐场上侍酒赋诗、弹唱娱客,被称为“诗伎”。在唐朝,歌舞坊很多。一个弱女子,歌舞坊的日子是不是一种煎熬,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剑南节度使韦皋镇蜀,惜薛涛之才,准备奏请朝廷,让薛涛担任校书郎官职,后虽未付诸现实,但“女校书”之名已不胫而走,遂成为成都著名营伎。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歌儿就在耳边温柔地飘。 薛涛亦被世人称为“扫眉才子”,后退隐于成都西郊之浣花溪,创红色小八行纸“薛涛笺”。其书法笔力峻激,无一点胭脂气;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有《锦江集》5卷,今佚。《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
然而到了后世封建文人那里,她却蒙受了“轻薄桃花逐水流”的不白之辱。
“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薛涛之诗恰如其人,质朴如白衣处子婷婷独立毫无俗态,表白其胸襟,荡荡然如一泓清水。 对于我个人来说,欣赏薛涛之才情尤甚,屈居陈圆圆之后很是可惜。
第八名 诗画双绝--马湘兰
马湘兰,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之一,金陵(今南京)人。名守贞,字湘兰,小字玄儿,又字月娇,人称“四娘”。
她秉性灵秀,能诗善画,尤擅画兰竹,故号“湘兰”。她的兰花图和兰花诗堪称一绝,是当时文人雅士争相收藏的宠物。曾撰有《湘兰子集》诗二卷。另有传奇剧本《三生传》,今佚。
她的绘画在国外一直被视为珍品,现在北京故宫的书画精品中也收藏着马氏的兰花册页。
做为一个青楼女子,马湘兰与当朝书香大雅,一代名士王稚登有着三十多年的生死恋情,她写给王稚登的书信都收藏在《历代名媛书简》中。在王70大寿时,马氏集资买船载歌妓数十人,前往苏州置酒祝寿,“宴饮累月,歌舞达旦”,归后一病不起,最后强撑沐浴以礼佛端坐而逝,年57岁。
马湘兰“姿首如常”而能名冠当时,流芳后世,成为名噪青史的“秦淮八艳”之一,其才情可见一斑。
我个人对马湘兰本人并无太多了解,可能现在的时代对于她的传颂比较少,大概与她与皇家无任何牵连有关吧。不过她即与皇室及名人都不太多牵连却能被诸多书集记载,可见其才情不是一般。排在第八位应不为过。
第九名 乱世名姬柔肠侠骨--李香君
李香君是秦淮河畔媚香楼里的红姑娘,媚香楼在秦淮河畔属于那种比较高级的妓楼,这种妓楼里的姑娘多是卖艺陪笑不卖身,李香君便是这种典型。
李香君体态娇小玲珑,肤色莹白如玉,绰号“香扇坠”,在秦淮八艳中,她没有陈圆圆那样的艳丽妩媚,也没有柳如是、马湘兰那样超群的诗画才情,但传剧《桃花扇》一出,“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香君忠贞刚烈之名,几乎举世皆知,在秦淮群芳中赢了最高声誉。
她忠于爱情,矢志为侯方城守贞;忠肝义胆超越男儿,在魏逆权臣阮大铖面前公然唱出“于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宁不教须眉愧煞。其凛然正气如寒冬傲梅,足以令杜牧的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由此改写!
虽然她不像梁红玉那样有勇有谋,巾帼不让须眉,但我个人对她的“凛然正气”很是敬佩。虽然她并不是为国为民,但单凭她敢在权臣魏的面前公然唱出那一句“于儿义子从新用,绝不了魏家种”。她就堪当十大名妓之一。
第十名 倾倒西东方的清末名妓--赛金花
寒金花名噪大江南北,更倾倒西方,是晚清大名鼎鼎的人物。她一生姻缘分分合合,极富传奇色彩,由妖冶风流的妓女,到状元郎之妾,钦派公差夫人,又沦为青楼名妓,可谓几度沉浮。
赛金花的魅力在于:当与赛金花同时代的慈禧高坐庙堂让她的大臣们白天跪倒她的三寸小脚跟前时,赛金花却接着侧卧暖床让这帮人晚上继续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连李鸿章这个国家“上梁”都难以幸免,其它那些衙门里的“下梁”们就可想而知了。什么封疆大史德晓峰对赛金花是一见“重”情,什么户部尚书立山以千两纹银买与赛金花“来日方长”等等。
然而,赛金花最重要的一位情人却是与她的首任丈夫兼状元公洪钧出使欧洲四国的时候认识的德国驻俄陆军中尉瓦德西。若干年后,时任联军司令的瓦德西率领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时,赛金花以旧情人的身份力促瓦德西整饬纪律,制止士兵*乱抢掠,大量保全北京城百姓们的生命财产,并使北京城的治安保持了良好的状态。以致于有诗云:“九城芳誉腾人口,万民争传赛金花。” 另外,赛金花对当时和议的达成,八国联军退出北京城一事出力尤多。以致于成了:朝局之转变,民生之利钝,不在衮衮诸公之手,而系在一妓女手中。真是千古之未有、世界之奇谈。
赛金花一生中嫁过三人:先嫁同冶年间状元公洪钧,后嫁沪宁铁路总稽查曹瑞忠,最后嫁的是民国政府参议员的魏斯灵。魏斯灵死后,为魏家所逐,闭门寡居,叹别苦影,孤守余生。凄苦度日十五年余。
死后,家乡人集资了其后事。 这真是:"救生灵于涂炭,救国家如沉沦,不得已色相牺牲,其功可歌,其德可颂;乏负廓之田园,乏立锥之庐舍,到如此穷愁病死,无儿来哭,无女来啼。"
赛金花详细事迹也可参见《孽海花》、《彩云曲》等书。
虽然我很欣赏那样牺牲自己的色相去帮助男人去做事情的女子,但博大的中国,就算在古代,这样的女子也该举不胜举。虽然也可算救国救民,但多数还是为那一个自己依靠的男子。而赛金花能被我排于榜上,确与传言中她的美貌有关。
附一:一代画魂深谷幽兰艺坛奇葩—潘玉良
这一位“美”的富有者,她的人生道路是艰难而又曲折的:孤儿——雏妓——妾——艺术追求者——中国最高学府的教授——世界艺坛的著名艺术家!这就是她漫漫一生的经历。与潘赞化的相遇相恋是原名张玉良一生的转折点,而与刘海粟的相相知则是潘玉良事业的启明星。世事变迁,一代画魂潘玉良最终没有回到她的祖国。
1977年,60岁未到的潘玉良在法国巴黎的医院中停止了呼吸, 安眠于城外的一座墓地,在她宏伟的黑色墓碑上刻着一行用中文镌刻的碑文:世界艺术家潘玉良之墓!
附二: 不信美人终薄命自古侠女出英雄民国侠妓--小凤仙
小凤仙生于贫苦家庭,根红苗正,对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有天生的阶级仇、民族恨,为了实现山青青,水碧碧崇高的革命理想,忍辱负重,投身于妓女行业,为什么,一辈子,在乡下当农妇,能干出一番革命事业吗?不能!周恩来、邓小平此时在国外寻求革命真理,老毛也走出了韶山冲,到北京大学,当了个图书管理员,奋不顾身在杨校长之女儿身上撒播革命火种。小凤仙此时也随革命滚滚洪流,来到了北京,在作为红灯区的八大胡同陕西巷“云吉班”妓院挂牌上岗。
八大胡同在当时可谓誉满京华,尽管是红灯区,但政府高官云集,妓女跟高官,而且是现任的高官关系十分密切。洪宪帝制时,“娼妓请愿团”与“六君子请愿团”赫然同列,便是例证。
小凤仙为什么要进京当妓女,是因为一辈子在家当农村妇女,是见不到的什么大人物的,只有在做了妓女之后才能见到,小凤仙在挂牌上岗后,就见到云南都督蔡锷将军,这下好了,人生难得一知已,千古知音最难觅,弹琴吹箫,小凤仙欣喜若狂找到真正的革命对象了。
蔡锷战后赴日本就医,不治逝世。“九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怜他忧患余生,萍水相逢成一梦:十八载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小凤仙静坐船头,愤拨瑶琴,思念知音。“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韵依依,一声声,如颂如歌如赞礼,赞的是将军拔剑南天,我愿作长风绕战旗”。小凤仙如泣如诉如悲啼,投湖自尽。
http://qsohucom/forum/20/topic/4305436
想知道她们的更多生平之事 请上 互动百科 维基百科!
众所周知,和珅“富可敌国”,是大清王朝的第一大贪官。据史料记载,当时清朝政府的年财政年总收入折合白银约7000万两,和珅被抄家时,却抄出黄金32000多两,白银200余万两,地产1266顷,房产1000余间,各处当铺银号以及各种珠宝、饰物等,总家产折合白银,有的说约1000万两,有的说2000万两,也有的说达到了80000万两。和珅不仅是大清王朝的第一大贪官,也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个的贪官。
按照大清律例,朝廷命官贪污大内库银是杀头之罪,和珅为何在被称为盛世的乾隆朝得以侥幸逃脱?从远处说,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使然;从近处说,是唯我独尊的皇权使然。和珅结党营私,大肆敛财,乾隆皇帝并非不知情。和珅在朝20余年,曾多次被官员们告发,却仍然得到皇上的宠幸,未尝一次被成功弹劾。除了他自己稍见端倪,必设计除之而化险为夷,更多的是得到了乾隆的庇护。
乾隆为何要庇护和珅?这是因为和珅的贪腐不仅尚未危及皇权的安全,相反,让不同派系官僚势力之间相互牵扯,却能更为有效地维护皇权的绝对威严。乾隆深信,容忍和放纵一定程度的贪腐是极权体系得以长久维护的必要条件,官员的贪污腐败是一个掠夺型的权力寻租行为,是庇护和维持体制得以延展所必须的权力联动现象。现代研究表明,贪腐在现时的权力旋窝中形成了一种质押机制,它使由官僚集团腐败体系中处于低层次的内部人发动反叛的可能性最小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体系内的各级官僚受到有效的制约,而不会站到公众一边来诋毁这个体制。如果有必要,独裁者也可以选择性执法,来惩治那些不忠的员属,成克杰、陈良宇等高官的落马就最典型的例证。和珅虽然极度贪腐,但他处在极权向官僚过渡的一个十分特殊的权力锁链之上,对他的任何闪失都有可能危及集权的安全。而实事上他对皇权又是那样的“忠贞不渝”,对皇位又是那样的惟命是从。总之,他的贪腐不仅相对于他的绝对权力是必然的,对于最高统治者而言也是钳制新生权力体系行之有效的统治工具。
嘉庆则不同,和珅“权高震主”,有和珅在朝,嘉庆根基不稳,难以放开手脚。嘉庆继位后曾表白说:“朕若不除和珅,天下人只知有和珅而不知有朕。”他甚至怀疑和珅蓄意谋反,所以他必须要杀掉和珅。
自清朝开国以来,君权和相权就一直在一种不祥的怪圈中循环往复。皇太极继位之后,幽禁了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和大贝勒代善屈从,皇太极得以从与四贝勒“并肩共坐”到“南面独坐”。顺治亲政后,追罪死后的摄政睿亲王多尔衮;康熙亲政后,擒拿辅臣鳌拜;雍正登基后,杀了隆科多和年羹尧两个重臣;乾隆继位后,也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所以,嘉庆执掌朝纲,必然惩办权相和珅。
就历史而言,无论哪一个王朝,一旦出现“相权”挑战或僭越“君权”,当朝君王必然要采取断然措施除之而后快。嘉庆早在做皇子嘉亲王时,就对和珅拉帮结派和巧取豪夺十分不满。嘉庆继位之初,乾隆仍旧宠幸和庇护和珅,嘉庆投鼠忌器,因而没敢在乾隆健在时轻易动手。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发生白莲教民变,清军连连失利。嘉庆三年,清军抓获四川农民军首领王三槐。王供述出“官逼民反”的现实情景,使嘉庆意识到,正是因为地方官吏皆如和珅之辈贪暴如狼,所以屡屡激起民变。“层层朘削,皆为和珅一人。”嘉庆帝借此营造“和珅必斩”的舆论氛围,“朕所以重治和珅之罪者,实为其贻误军国重务。”
嘉庆对和珅系列弊案的处理,并没有完全彻底,这不仅暴露了嘉庆皇帝的昏慵无能,更是显现出大清帝国气数已尽。和珅贪腐集团案盘根错节,涉及官员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均为世所罕见。嘉庆不想把事情搞大,也没有本钱把问题搞大。深究下去,有可能动摇的只是嘉庆朝的统治根基;不深究,动摇的就是整个大清王朝的根基。和珅的弊案已不再是“个案”,而是演变成了一种社会问题。嘉庆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惟有“变法”二字不可救之。象和珅这样一个出身“少贫无藉”、乡试不中的生员,由普通的宫廷侍卫,32岁时便成为内阁军机大臣,以后更是平步青云,富贵常葆,以至于登峰造极,完全是乾隆老王专制的结果。乾隆自诩“十全老人”、“十全武功”,意骄志满,倦怠朝政。他喜欢阿谀逢迎,那就必然滋生和珅这样的奸佞之臣。高阳先生认为,和珅的问题“高宗至少要负一半的责任”。这话说得还不够彻底,严格说来,“和珅现象”的根源在乾隆,和珅是乾隆朝君主专制腐败机体上的一个毒瘤。正是因为乾隆的缘故,嘉庆处理和珅弊案没有搞株联,也没有扩大化,是嘉庆的聪明之处;他未能把“和珅现象”当作制度性的弊端去解决,进行体制上的变革,是嘉庆的昏庸之处。正如阿克顿名言所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腐败问题虽然严重,但是本身却不重要,它只是更重要的制度问题的一个反映而已。腐败的根源在于和体制共生的权力泛滥问题。因此,治理腐败必须从根源上着手。比如限制官员的权力范围,强化政府行政过程的透明度,保障司法独立,放开新闻管制,使得公众可以参与反腐败等等。当然这些措施的实施有赖于政治体制的变革,而要变革政治体制就必须保证有相互制衡的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政治力量以供民众选择。这些力量不是相互抵制,而是在矛盾的运动中出现此消彼长的势头以达到对官员贪腐的自然化遏制。体制不变,既便是杀了一个和珅,还会滋生出更多的“和珅”。
看过不少小说,由当初的大杂烩什么都看,到看到感情纠结就弃,也积累了不少一对一温馨浪漫的小说。我所推的小说遵循下列原则:
1、男女配就是浮云;
2、感情纠结就是浮云;
3、相互信任是基础;
4、女主不矫情是关键。
《家有刁夫》周玉
男主:古浩然
女主:蝶衣
文案:当北极遭遇赤道是什么情况?
当火星撞上地球是什么状况?
当终极杀手遇上野蛮夫君是什么状态?
是以暴制暴?是相看两相厌?
还是冰雪覆没烈火?炙热散尽严寒?
一个屋檐下怎能容纳两个王者?
王不见王,要想对方臣服
那么也许回炉在造后,懂的个中滋味在说。
《相公是只猪》舞月踏歌
男主:朱子朗
女主:碧螺春
文案:姓朱,属猪,名子朗,字叶青
竹叶青?!
“别跟我比懒,因为我懒得跟你比!”
生就一双招风引蝶的桃花眼
却喜欢扮猪吃老虎
不知不觉中了这厮的圈套
没错,他是那只猪,碧螺春是那只倒霉老虎!
一代闲君
文案
凤皇:小拙,那边有道墙,看到没?去,爬爬看。
清鸣:= =(同手同脚爬,同手同脚摔)
(几年后。)
清鸣:看着哦。(飞上墙头,挥挥手再见鸟~)
凤皇:= =(你等着!)
一个是热爱搜刮官脂官膏,与户部尚书狼狈为奸敛财有术的少年皇帝。
一个是热爱种菜养鸡,同手同脚苦练轻功最终成功卷款潜逃的废柴皇后
《宠妻江湖路》
文案:
凌小侠的一见钟情:你跳山崖我也跳!
(水家姑娘:我没有跳,我是被丢下去的!)
凌小侠的追妻之路:我什么便宜都被你占光了,天天伺寝暖脚更衣喂饭,你还不给我个名份?
(水家姑娘:呃……相公)
凌小侠的疼老婆级别:在江湖上,要我凌越山说是宠老婆第二,谁能称第一?
(水家姑娘:…… 有人会跟你比这个吗?)
《牵情》Jassica
男主:司空清
女主:雪泠
文案:他,清冷淡漠,魔教之首,更有着另一个不为人知的身份
她,带着异于常人的能力,以新的身份,落在新的时空中重生
两人相遇,将谱写出怎样的情曲?
她是否能融化他心中的冰冷?
他是否能让她丢开能力的桎梏,摆脱碰触的梦魇?
评:很像那本《妖女对上邪男》白月卷,那里女主很个性,这边女主有能倾听别人心声的异能,都是挺好的女主,就是倒霉点,整天被抢来抢去的,不过都是和男主感情坚定的,真讨厌老是把男女主角分开的家伙。还不错看~~~
《夜行歌》紫微流年
男主:疏影(谢云书)
女主:迦夜(君蹁跹)
文案:少年行,无端落天山,折堕沉沦久
冰雪颜,弹指风云变,胜人多薄命
关山万里事,岂堪惊回首
魑魅搏人应见惯,覆雨翻云自有定
且听夜行歌
《抱得王爷归》
男主:李文征
女主:沈怀璧
强烈建议看这本书时不要喝水,女主是个胖子,为了追男主一面坚持减肥,一面日日观察,坚持每日送男主一份点心,女主还送过男主一本花柳病防治大全,很执拗的女主,很让人心疼的女主。
《喜气洋洋》(台言)
女主:菜菜
男主:科恩
女主记忆力超好无奈运气太差,家人听从风水师建议将女主送出国,女主被同事设计与男主上床,怀上孩子后找男主所要抚养费,男主是重案组,俩人结婚后很温馨,女主还凭借自己的记忆力为男主破案提供了不少线索。
《娘子爬墙记》
君似云去今何处?爱哪哪去给我滚!
鸡不同鸭讲,猫狗天生怨,魔教妖女怎能嫁正经男?
她是个魔教妖女,过惯了来去潇洒(实为鸡飞狗跳)的日子,就该嫁个魔教中人逍遥一生(实为作乱一世)。可是!为什么?偏偏让她嫁到富贵正经的大户生意人家?
什么?她不乐意,竟然有人比她还不情愿?这可真是天大的笑话!
上了花轿拜了堂,她的新婚夫君竟然比她先出墙?好,你心有所属,我倒要清理门户!当咱们魔教中人是好欺负的么!哼哼!
让他见识下什么叫做妖女当道,她要去江湖上找十个八个姘头!给他一记绿云罩顶。
没想到,不是冤家不聚头,不但爬个墙都能遇见这位夫君大人,他还渐渐对她流露出“欣赏”的眼神。
这是什么世道呀!娘子要爬墙啦!闲杂人等给我退散开来……
《歌尽桃花》靡宝
男主:萧暄
女主:谢昭华(谢怀珉)
简介:暗恋了数年的温柔英俊的邻居大哥哥即将结婚,失恋的谢怀珉同学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思,借着同乘电梯的档儿开口表白。可是人生就是那么奇妙,下一秒,电梯失重了。
当小谢同学再度张开眼睛时,她的世界已经完全颠覆。镜子里黑瘦的小女孩是她的新身份。神仙说,命格君系统有误,你就再等等吧。
这可要等到什么时候?
百无聊赖的小谢同学,就这样开始了她啼笑皆非的穿越之旅——
《弃女》
男主:傅昕臣
女主:叶青鸿
这本小说女主真的很可怜,看的时候我的心一抽一抽的,她真的很好的诠释了“红颜薄命”,女主被母亲抛弃,后背师傅带走,无奈师傅师母变态,那女主试药,到女主成人后师傅要强暴女主,被女主杀死。女主习惯了对生命没有期,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知道男主出现。
《春香说》
男主:傅临春
女主:李今朝
男主很随性的一个人,为了保护女主一直很隐忍,女主很精明的一个人,如果男主是明面上的一家之主,那女主就是真正的衣食父母。很温暖的一本书。
“傅临春你喜欢我?”
“傅临春是喜欢你!”
《闲云公子》
男主:公孙云
女主:王沄
这个是傅临春师傅的故事,清冷红尘外的人一旦动心是怎样的?
“云姑娘,我带你回云家庄好吗”
“没有关系,一年也好,两年也好,我都在这里,你总会喊出来的。第一次我就不了你,第二次、第三次,就算明知白费功夫,我也会去救你。”
“你的心里,可以住任何人,就是不要一个人住在那里”
献关降清晋爵平西王
明清在关外对峙时期,吴三桂作为一个明朝将领,虽然参加过一些战斗,但是败多于胜,过大于功。然而,出人意外的是,在明末清初政治形势急剧变化的时刻,他却在各种政治势力之间屡行投机,左右逢源,一跃而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一颗“新星”。
首先,明朝政府对吴三桂表示了特别的重视。到崇祯十七年(1644)初,在经过与李自成起义军的长期战斗之后,明军主力损失殆尽。此时,李自成起义军又师出西安,北渡黄河,很短时间内,连下临汾、太原、真定、宣府、大同,矛头所向,直指北京。面临覆亡命运的明朝便把赌注押在了关外拥有重兵的吴三桂身上。不少朝臣如王永吉、吴麟征等先后上疏,要求撤宁远之师以入卫京城。在这种舆论的推动下,崇祯皇帝先是于二月间召见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询问吴三桂的兵力情况并将吴襄提升为中军府都督,而后,又于三月五日将吴三桂加封为平西伯,飞檄急调其入卫京师。一时之间,朝野舆论几乎一致把吴三桂看成是挽救明皇朝的唯一救星了。
在吴三桂接到撤离宁远的诏书之前,由于去秋中后所、前屯卫、中前所三城的失守,宁远早已是处于清军包围下的一座孤城。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吴三桂已有弃守宁远之意。因而,在北京发出撤兵通知后,不过十天,吴三桂便已将宁远兵民五十万众撤至山海关。接着,又自山海关率师进京,二十日抵达永平。但是,就在此时,北京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腐朽透顶的明皇朝未待吴三桂率师至京便已于三月十九日被李自成起义军推翻了。明朝的灭亡使吴三桂失去倚靠,为了寻找新的主人,此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吴三桂便在各种政治势力间进行投机活动。
永平和北京之间相距数百里,吴三桂于三月二十三日抵达蓟州时始得知李自成进京和崇祯皇帝吊死的消息。不久,在京的绝大多数明朝官员投降李自成的消息也纷纷传来。面对敌我悬殊的军事、政治形势,为了保住自己的特权地位,吴三桂最初决定投降李自成,恰在此时,李自成派来的招降人员李甲、陈乙也到达吴三桂军中,吴三桂遂“决意归李”,率领所部继续西进,并且还于所过途中,大张告示,宣称进京“朝见新主”。几天以后,李自成在致左良玉等人的檄文中也声称:“唐通、吴三桂、左光先等知天命有在,回面革心”。可见,在李自成进京之初,吴三桂确曾投降过李自成。
吴三桂之“决意降李”,并非是其立场的转变,而是在敌我形势悬殊下的投机之举。他希望自己的投降至少可以保证已有的特权和在京家小财产的安全,也许还抱有充当新王朝的佐命功臣的幻想。但是,农民军进京以后的革命措施使得吴三桂的这些幻想成了泡影。就在吴三桂刚刚决定投降李自成并向北京派出约降使者不久,从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农民军***刘宗敏、李过等便开始了对俘获的明朝在京官员进行拷夹、追赃等行动,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在被拷夹之列。这一行动,触犯了官僚地主阶级的切身利益,诋毁、攻击农民军的流言蜚语开始像瘟疫一样从北京传往外地。吴襄也私下致书吴三桂,要他“亟来救父”。两三天后,这些消息和吴襄私函一起到达了正在西进的吴三桂军中。这对吴三桂的降李活动来说不啻是当头一棒。带有戏剧性的是,就在吴三桂得知其父被拷夹的同时或稍早些时候,李自成也注意到吴三桂对巩固自己政权的重要性,指示刘宗敏释放吴襄并命吴襄写信,劝告吴三桂投降。同时,又派出了降将唐通、降官王则尧、张若麒、左懋泰等人携带吴襄手书和大批银两直至吴三桂军中,进一步劝其投降。从时间上来说,这批招降人员到达吴三桂军中的时间仅比吴襄致吴三桂的私函晚到一两日(约在三月二十九日左右),而两封信的内容却截然相反,这不能不使吴三桂认为李自成的招降不过是一场骗局,是想诱己进京再行消灭。因此他立即停止西进,率部重返山海关。在致父吴襄的复信中表示与李自成的决裂。促使吴三桂降而复叛的还有一个陈圆圆被掳的问题。明末清初的不少史书都记载,甲申之变时,陈圆圆在北京被李自成的重要将领刘宗敏所占有,吴三桂得知后,盛怒之下叛李降清。这些记载,把对一个女人的争夺作为吴三桂叛李降清的主要原因,显然是失之片面的。但是,这一事件的确触发了吴三桂的感情。明末,封建士大夫不惜重金购置美妾已成为一种风气。陈圆圆既是吴三桂以千金之资所购得,而他本人又是拥兵数万的封疆大吏,在自己的这一特殊财产受到侵犯之时,他在感情上无论如何是不能与之合作的。因此,否认或是忽视陈圆圆被刘宗敏所掳掠这一事件对吴三桂举兵反李的作用,也是失之于片面的。
在政治上和李自成相决裂使得吴三桂处于腹背受敌的局面。山海关之西,李自成重兵近在咫尺,一场恶战迫在眉睫。山海关之东,又有日益逼近的宿敌强大的清兵。降李的道路既已堵塞,为图本身生存之计,吴三桂被迫把目光转向了雄踞东北的清朝政权。
就当时形势而论,吴三桂投向清朝虽然是势所必然,但是将这一设想付诸实行仍然有许多现实的困难。首先,几十年来,明清两个政权一直处于严重的军事争战状态,不独那些战败降清的军政要员如洪承畴、祖大寿等为士林所不齿,就是那些主张停战议和的大员如杨嗣昌、陈新甲等也为此饱受唾骂,现在自己却要去步这些人的后尘,会不会因此而给李自成政权制造一个动员各阶层人士讨伐自己的口实?其次,由于两个政权长期仇杀,自己军队中的仇满情绪也是相当强烈的,此刻,自己在政治上倒向清朝,会不会引起部队的哗变?还有,皇太极在世时,曾对自己多次劝降,却都被拒绝,当此穷蹙无路的情况下贸然求救,清朝会不会答应,会不会烧香引鬼而使自己处于更加困难的境地?为此,吴三桂先在三月底和李自成决裂之后制造了他和清兵联合入犯的假军情,以试探包括李自成政权在内的各阶层的反应,其后,又到处散发传单,大造复辟舆论,宣扬“周命未改,汉德可思”,“试看赤县之归心,仍是朱家之正统”,并煽动在京的士绅官僚为崇祯帝服丧。
核之《清世祖实录》卷3 顺治元年三月并无清军攻打山海关事。以此可知,此为吴三桂和李自成决裂后所制造的假军情。
在他确知前者并未引起各界人士的恶感而后者却得到了大部分亡明官僚士绅甚至部分儒生的同情或支持后,四月初十左右,吴三桂才开始了他的联清击李计划的实施。
吴三桂致多尔衮的第一封求援信,表现了他最初对联清击李这一重大问题的基本立场。在此信中,吴三桂屡称明朝为“我国”、“我朝”,称清朝为“北朝”。也就是说,吴三桂是以明朝臣子的身份向清朝求援,请兵之目的是“灭流寇”,并使明朝得以“中兴”,而不是让清入主中原。在消灭农民起义军之后,将以“子女玉帛”和部分土地作为对清朝出兵的酬谢和报答。在清军进关路线问题上,吴三桂要求清兵“直入中协、西协”,而他本人却“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即是说,只允许清兵从喜峰口、龙井关、墙子岭、密云等处进入明境。这些地方,既是以往历次清兵进入内地之旧路,又是目前李自成大军驻扎之处。按照这一规定,不但可以保护自身安全,防止清军乘机行其假途灭虢之计,而且还可以促使清军与李自成主力进行火并,他自己可坐收渔翁之利。这就是吴三桂最初实行的联清击李的政策。因为当时山海关形势虽然紧张,但李自成大军尚未东行,吴三桂尚未到达山穷水尽的地步,他对清仍心存疑惧。很快,就在吴三桂派出的使者携带书信刚刚出发时,李、吴军事对峙形势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吴三桂于四月初连败降将唐通、白广恩之后,李自成开始注意到山海关方面局势的严重性,便对吴三桂施加更大的军事压力。四月初六日,李自成增派万人东援并运大炮出城,两天以后,又“发数万骑东行”。这些消息,当在十日前后传至山海关。李自成大军东来,山海关将作为主要战场。这样,清军即使从中协、西协等处入境也解救不了吴三桂即将覆亡的命运。在形势的逼迫下,吴三桂被迫改变初衷,由不许清兵自山海关进关转而迫切要求其自山海关进兵,以与即将到来的农民军作正面的交锋。据《沈馆录》卷七载:吴三桂使者转达了他的紧急请求:“贼锋东指,列郡瓦解,唯山海关独存,而兵弱力单,势难抵挡。今闻大王业已出兵,若及此时促兵来救,当开山海关门以迎大王。大王一入关门,则北京指日可定,愿速进兵”。清军主帅多尔衮接受了他的请兵,“即遣学士詹霸、来衮往锦州,谕汉军赍红衣炮,向山海关进发”。次日,多尔衮所率的全部军队也转向山海关进发。这说明,在清兵入关路线问题上,由于李、吴军事对峙形势的变化,吴三桂临时改变了决定,而这临时作出的新决定,是由使者代为口头转达的。
长期以来,山海关一直是清军入关作战的重要障碍,此次多尔衮率师入境,最初,其行军路线也仍是走密云、蓟州。此时,吴三桂却请求主动献关,这对清军来说,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所以一接到吴三桂的来信,多尔衮便立即决定全部军队折而向南。次日,又迅速复信吴三桂,告以共捐前嫌,许诺“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世世子孙,长享富贵”。为了共同镇压农民起义军,清、吴之间的联合阵线就这样初步形成了。
在吴三桂派出求援使者不久,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六万大军奔向山海关。此时,被年初以来的一系列胜利冲昏了头脑的李自成,对当时军事对峙的严重性是估计不足的。在他看来,不但自己的军事实力远远超过吴三桂,而且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及其家属也都控制在自己手中。吴三桂不是在大兵东向途中卷甲归降,也一定会在战争中被轻而易举地消灭掉。对于吴三桂勾结清兵入关的现实可能性,则更是连想也不曾想。因此,在大军出发之时,他还携带了崇祯帝的两个儿子和吴襄随行,把政治上招降吴三桂作为此行的主要目的。李自成的这种轻敌麻痹思想和政治解决的幻想正好被吴三桂所利用。他得知李自成亲自率军东征的消息后,随即派出了山海关士绅、儒生李友松、谭邃寰、刘泰临、刘台山、黄镇庵、高选等六人“轻身绐贼”,迎候李自成大军于北京之东不远的三河县,表示投降之意,以拖延时日,等待清兵。在派赴清军求援的使者携带多尔衮的复信返回山海关后,吴三桂马上又致书多尔衮,求其“速整虎旅,直入山海”。李自成直至行抵关门之时,吴三桂派去接洽投降的代表妄图脱逃,才发现吴三桂假投降的真实意图,但已贻误了轻兵速进夺取关门的有利时机。而多尔衮却在接到吴三桂的二次求援信后,经过一昼夜的强行军,于二十一日抵达关门十五里之外。这时,吴军已与农民军在石河战斗了一天。李自成未能在清军到达之前攻下山海关,已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清军的到达更使清、吴联军在数量上超过了李军。这样,尽管两军尚未交锋,但战争的胜负已经大致决定了。
四月二十一日,清军抵达关门附近的当夜,便开始进行紧张的战斗部署,“夜半移阵骈阗之声四面皆至”。清军统帅多尔衮利用吴三桂所处的危急局面,逼迫吴三桂放弃联清击李的政策而彻底投降清朝。出于这一目的,次日平明,清军进迫关门前五里许,“即顿兵不进”。“驻兵欢喜岭,高张旗帜以待”。此时,由于连日以来农民军所发动的强大攻势,山海关已危在旦夕,吴军内部也出现了瓦解的迹象。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吴三桂得知了清军到达的消息,马上“遣使往请,九王犹未之信,请之者再三,九王始信,而犹未及行”。吴三桂初次遣使往请,多尔衮顿兵不进,固然是因为不明吴三桂之真意和城中之虚实,是一种军事上的持重。而在“请之者再三”亦即了解了上述情况后,仍然观望,则显系借机逼迫吴三桂作出更大的让步。果然,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在清、吴之间“往返八次”之后,吴三桂又向清军作出了新的让步,这就是剃发归顺清皇朝和割让包括北京在内的黄河以北的大片领土。在此同时,吴三桂也提出了“毋伤百姓,毋犯陵寝,访东宫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作为允许清兵入关的条件,并得到了清军主帅多尔衮的同意。这样,一方面是吴三桂在政治上降清,一方面清朝又允许其拥立明朝故太子。尽管这一约定的两个方面是直接矛盾的,但却是清、吴联合中的新突破,对于击败李自成农民军起了重要的保证作用。
清军入城后的当天下午,清、吴联军和李自成为数甚少的农民军交战于山海关外的一片石。次日,四月二十二日爆发了决定命运的惨烈的石河大战。根据清、吴双方的约定,首先由吴三桂率领所部和李自成大军作正面交锋。在战斗进行到最紧张的时刻,清军突然从阵后绕出并向李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李自成事先对清军入关毫无所知,兼之以连日作战,李军士气也处于再而衰的境地,虽然拚命搏战,最终抵挡不住清、吴两军的凶猛攻击,遭到严重的损失,“积尸相枕,弥满大野’。农民军被击败了,李自成被迫率余众西走。决定三方命运的山海关之战就以清吴联合作战的胜利和李自成农民军的失败而告结束。
自明初以来,山海关一直是北京的门户和屏障。关门既已为清、吴军所有,北京即告危急。在军事上异常被动的形势下,李自成被迫西撤,途中,将吴三桂父吴襄及家属三十余口全部杀死。二十六日,返回北京,二十九日草草即位于武英殿,三十日晨,仓皇撤离北京,率军西行归陕。与此同时,清、吴联军紧追不舍,长驱直入。五月二日进入北京,不久宣布迁都于此。这样,以吴三桂献关降清为转折点,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而吴三桂献关降清为清进据中原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吴三桂也因此得到了新主人的最高奖赏:山海关之战刚刚结束,摄政王多尔衮即于军中承制,给吴三桂进爵为平西王。他请兵击败李自成,实现了亡明士大夫的共同愿望,又得到了南明政权的赏识:南京福王政权建立伊始,便将他遥封为蓟国公,还派专使北上,携银犒军。一时之间,吴三桂这样一个在政治漩涡中挣扎图存、反复投机之人,竟然被戴上了“纯忠极孝、报国复仇、裂土分藩”的“世间伟人”的桂冠,成为了明清之际风靡一时的人物!
杀故主晋爵亲王
清兵入关后,由于各种政治势力的对比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清政府又实行了高官厚禄收买的政策,亡明官僚纷纷归降清朝。吴三桂也放弃了拥立明太子的主张。尽管如此,作为降清的汉族地主阶级的代表,吴三桂和清政府之间仍有着相当大的距离。首先,吴三桂之乞师击李,打的是“复君父之仇”的旗号。在清兵入关之初,这一旗号因有利于清政府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共同镇压李自成起义军,也一度为清朝统治者所容许。但从长远看来,这一旗号又和清政府取代明朝、建立其对全国的统治的总目标相矛盾。其次,吴三桂在降清之初,仍与明朝残余势力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对南京福王政权,他甚至表示:“不忍一矢相加遗”。再次,和其他降官不同的是,吴三桂还拥有一支由自己独立统率的部队。因此,在入关之初,清朝政府对其外示优宠,内存疑忌,并未授之以事权。除在政治上对其严加防范之外,在军事上,也只是利用他对李自成起义军的仇恨,使其率兵击李。根据清政府的指令,顺治元年(1644)六月,吴三桂师出山东,平定李自成余部,九月,又从英王阿济格西征李自成。在李自成主力基本被消灭之后,顺治二年八月,清政府将其从前线调回,“出镇锦州”。对于清政府的这种安排,吴三桂了然于心。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提什么“复君父之仇”,而是望风转舵,称崇祯帝为“故主”,反复表白自己“矢忠新朝”了。三年之后,清朝政府又调吴三桂入关,与八旗将领李国翰同镇汉中,剿杀西北地区的抗清义军余部。在此期间,吴三桂为了表示自己对“新朝”的忠诚,不但对农民军残部进行残酷的镇压,动辄屠城,而且,对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后裔,他也不遗余力地去斩尽杀绝。吴三桂思想和行动的转变使得清朝中央政府对他更加倚重,在西北地区抗清义军残部被剿杀殆尽之后,顺治八年,清朝政府又命三桂和李国翰一起率军入川,攻打张献忠义军余部。几年之中,先后平定重庆、成都等两川重镇。顺治十四年,又以平西大将军职,南征云贵,攻打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桂王永历政权。顺治十六年,下云南。十八年,师出缅甸,擒斩桂王。十几年间,吴三桂率部从西北打到西南边陲,为清朝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建立了特殊的功勋。因此,清朝对他也由原先的控制使用改为放手使用。不但在李国翰死后,让他独承方面之任,而且在一切军事活动中也“假以便宜,不复中制,用人,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户部不得稽迟”。同时,在职务上,也一再升迁。顺治十六年攻下云南后,即委其开藩设府,镇守云南,总管军民事务,康熙元年(1662)十一月,又以擒斩桂王功,晋爵亲王,兼辖贵州。其子吴应熊也选尚公主,号称“和硕额驸”,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就这样,吴三桂以千百万抗清义军的头颅博得了清政府的信任,并使自己攀上了一生中权势的顶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