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我们知道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而这些关节的连结可以视为您的记忆,也就是您的个人资料库。
1、《思维导图的入门制作与作用》
文章简介:思维导图制作它不需要什么高深的专业知识,而且它是我们大脑思维的自然的表达方式。思维导图的使用也没有任何年龄、学历或专业的限制,可以这样说上至90多岁的老人下至5岁的孩童都可以学习和使用思维导图作为自己提高学习和思维技巧的工具。这篇文章,你将会发现: 绘制思维导图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复杂,正如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困难一样……来源:海马思维导图。
2、《思维导图的三招十八式》
文章简介: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这个终极思维工具把大脑的潜力充分的发挥又怎样把思维导图的快速记忆与创新思维功能发挥出来请看思维导图的三招十八式……来源:海马思维导图。
3、《成为思维导图高手的 24 个习惯》
文章简介:想要成为思维导图的高手好习惯是成功之母!请看《成为思维导图学习高手的 24 个习惯》,每个习惯都价值连城,只要养成其中的几个好习惯,你一定会取得学习的胜利!来源:海马思维导图
4、《如何对一本书做思维导图》
文章简介:一天内分析几本书并牢记重点2 周内阅读速度提高 5-10 倍可能么这篇《如何对一本书做思维导图》你将明白这些都不是神话,完全可以变成现实,正所谓君子善借于物也,有了好工具,一切都不难……
5、《看清你的思维图谱-14 张核心形象思维图的应用妙法》
文章简介:有了这 14 张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路线图,将彻底根治思维混乱,五分钟直击问题要害!你知道吗每个人的思维都是可以通过 14 张核心思维来理清的。全球思维科学领域的专家们为了找到这 14 张图足足耗去了 50 年的光阴,而它在全球的普及却是在一夜之间。今天,只要你花三个小时来掌握这些图形,再复杂、再混乱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这 14 张图形被誉为“人类思维方式的根本路线图!”它完全不受年龄和文化背景的限制,不仅在国外的中小学教育中被广泛采用,在大学,甚至在MBA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方法,不可不看……。
6、《思维导图word版》
文章简介:思维导图已经成功地改变了两亿人的思考方式和思维模式,《思维导图》这本书是每个人必读之书,书中介绍的思维导图这个高效图式工具是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的。学会了这个工具,对生活学习工作都很有好处,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效率……来源:海马思维导图。
7、《实用思维导图大全——记忆力训练的利器》
文章简介:思维导图已经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高效学习工具与教学工具之一,在英国已经把思维导图作为国民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新加坡、韩国、日本、德国、美国等等也在大力推广思维导图,在中国台湾及港澳地区称作心智图、心智图法,也有很好的普及与应用。
想看看思维导图的一些最实用最经典案例那这篇文章你一定要看:《西点
法则》、《轰动校园的表白》、《35 岁以前成功的 12 条黄金法则》、《孙子兵法》、《佛
学》、《金字塔写作法则》……,个个皆为经典……
为什么有些人害怕接近自己喜欢的人呢?他们的心理活动往往是这样的:害怕自己突然进入对方的生活,又害怕离得太远;害怕聊天的时候打搅到对方,又害怕经常不聊天会慢慢疏远;害怕对方发现自己太在意,又害怕他发现不了自己的心;害怕他已经有了喜欢的人,又害怕自己没资格成为他喜欢的人;害怕他会感到失望,又怕自己憋得难受。这类人越想漫不经心,就越会身不由己,越想靠近对方,但最后却躲得远远的。这是一种心理缺陷吗?答案是否定的。文章1情绪与认知有关现代认知治疗理论描述,人的情绪反应和行为都和他/她的认知有关。认知模型由里及外的,分别是核心信念(图式)、条件化信念,和自动化思维。核心信念表现为:我是不好的、失败的,我不够优秀所以不值得被爱。这样的心理理论倾向认为,与人幼年的成长环境息息相关。条件化信念表现为:如果别人看穿了我的本质,就会立马讨厌我,所以我得好好掩盖。这种心理是时刻埋藏于心的教条和规则,很少有人能察觉并产生质疑。一旦遇到类同的具体事件后,这种心理状态会触发自动化思维。在社交当中,那些害怕别人看穿自己的人有很多。文章2自我保留其实,人们的大多数心理问题都是通过自我努力求证构建而得,这是指向自己的一种“执着”。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对世间的认知会被培养成,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线性思维,把事物分为对与错两个对立面。认为自己心理扭曲的人会处在这样的状态中,把自己分裂成两个人,相看两厌。对喜欢的人产生害怕心理,实质是源于人际敏感,说明在人际关系过程中,你会有很多自我保留。这类人有一个很显著的性格特点:非常谦和、自觉。他们不肯把自己安放在人际关系的中心位置,更喜欢当一片绿叶,衬托所喜欢的人。文章3只有作为一片绿叶的时候,内心才会感到安全和隐蔽。不想轻易暴露自己的想法,会一直把自己保护起来,用二分法的思维,错误地评价自己。总认为自己容易说错话,害怕喜欢的人不满,而这种精神冲突会使你越来越想去接近自己喜欢的人,也因此越来越心惊胆寒。如何解决?这类人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有较好的人缘,他们懂得分寸和礼节,就是太过紧张和敏感。如果对自己的这个特点十分了解,也不认为自己存在心理缺陷,那么在看问题和自己的时候,就会有所不同。文章4不要在意自己会说错话,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在不断误解中进行和完善的,你没有权利去判断别人的看法
可以肯定你们属于网恋上过网的人几乎都有过这样的感情经历,而你也没例外首先我告诉你,你们根本没见过面,现有的好感和激情属于虚无缥缈的,可以说不太实际有的也许只是语言上的沟通和交流;如果你真的喜欢她,那就先找机会见个面,看看彼此的感受,体验一下,在做决定,这样对谁都会有好处这是经验之谈!!!希望你早日找到真正的爱情!!!
讲好中国故事”对道路自信很重要的原因主要有几点:
1,从历史上看,西方《圣经》里没有记载任何关于中国的内容,近代以前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几乎是空白,这也是戴高乐说中国是比历史还悠久的国度的原因。在西方世界看来,中国崛起意味着走出一条西方之外的替代选择道路,这将直接挑战西方世界长期以来宣称的普世价值的神话。因此,有外国学者指出,“国家形象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假如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那么许多其他困惑和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国家形象问题是中国当前最为棘手的问题,国家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将决定中国改革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讲好中国故事是回答国际社会对中国在当代国际格局变化中扮演角色追问的需要。近年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陷入现代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福利国家困境,全球经济重心东移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群体性崛起,给长期以来西方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世界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和不安。这种震撼和不安不仅体现为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上可能带来的冲击,更促使西方世界重构对中国的认同,国际社会出现了中国“从何处来、向何处去”的深层追问。
2,精彩的故事是一个国家形象的生动描写,是一个民族软实力的象征。今天讲好中国故事,一方面是要以多种方式、多重渠道来塑造正面国家形象,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民主、法治、繁荣、进步的现代国家形象,展示充满自信、雍容大度、以平等态度对待其他民族的中华民族形象,展示有着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积淀同时又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中华文明形象。另一方面,就是要深刻把握国家软实力和国家重大战略利益间的紧密关系,超越简单的经济价值至上观,形成可以与西方世界平等对话的具有中国品格、中国特色的价值体系。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需要。中国能否实现和平崛起,不仅在于中国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单方面的表白与诚意,更在于以“他者”角色存在的外部世界真正的认同与接受。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真正力量,说到底在于其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新秩序建立、在全球确立中华文化与价值地位、全面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部署。同经济建设相比,前些年我们未能把文化软实力、中国话语权和中国国家形象作为战略核心问题来重视和推进,一些工作做得很不够。
3,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换档期、改革进入深水区,新旧矛盾交织,各种社会问题叠加。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我们讲清中国的历史传统、基本国情、制度优势、人民意愿和发展进步,同时也不讳言我们发展中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就是主动帮助西方世界把他们关于中国形象“碎片化”有机地拼接起来,尽可能地还原给外部世界一个真实的、清晰的、相对完整的中国图式。讲好中国故事是给当代复杂多面中国以清晰图式的需要。历史上像中国这样从农耕走向现代、从内陆走向海洋、从地区性大国将走向全球性大国还从未有过。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华盛顿大学政治学教授沈大伟称当下中国为“不完全大国”确中要害,中国有世界人口大国、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等诸多身份,西方世界对此只看一点不及其他肯定是不对的,但把这些身份或特征集中在一起,往往又让人得不甚
一、八字搞笑个性签名:
1、心情不好,禁止打扰。
2、对你微笑,纯属礼貌。
3、锻炼肌肉,防止挨揍。
4、努力奔跑,华丽跌倒。
二、其他的八个字个性签名有:
1、苍山负雪,何日归期。
2、江山月冷,细诉离歌。
3、雨碎江南,月冷长安。
4、长剑浣花,生死无涯。
5、倚楼听雨,花落千殇。
扩展资料:
签名设计
艺术性:用书法理论和平面知识将名字进行处理,使之成为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代表着个人审美情趣。
防伪性:每个签名特殊的图式以及每个签名者的书写方式都是让人难以捉摸的。哪怕是设计师。
唯一性:每个签名都是根据个人的性格、年龄、性别、书写习惯、名字含义等专门分析,即使同名,也决不雷同,专业的笔记分析又使签名符合自己的书写习惯。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在一家餐厅里正和朋友吃着饭,周围人的交谈声、餐具的碰撞声,不绝于耳。突然你听到有人叫你的名字,你赶紧四下张望,看看是不是碰到熟人了。可是,你找来找去,根本没有发现什么认识的人,真是见了鬼了,你明明听见有人叫你的啊!难道是自己的幻觉?
其实,这并不是你的幻觉,在你全神贯注地跟人说话的同时,你的无意识还在监控着周遭的世界,时刻注意有没有重要事情发生。所以,一个很象你名字的语音会被你迅速捕捉到,但由于你的意识在与朋友的谈话上,并没有仔细加工这个语音究竟是不是你的名字,你的注意系统就已经被激活了,并将这个语音定义为就是你的名字。所以你就听到有人在叫你,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鸡尾酒会效应”。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名字或特别熟悉的名字非常敏感,常常能在嘈杂的背景中把它识别出来。
为什么我们会对自己的名字这么容易识别呢?即使并不真的是名字,只是有点像,都能把你激活了?其实这就要从我们的思维模式说起。
通常我们认识世界,有两种思维模式:
一种叫自动化思维,是一种无意识的,不需要努力的思维方式。比如前面说到的你和朋友吃饭,你看朋友的情绪是开心还是不开心,基本上就是自动化的,你看到他笑了你就知道他心情不错,你看到脸沉下了,你就知道他不高兴了。再比如,如果我们今天这第一节课是放在线下的一间教室里进行的,你应该一眼就把我认出来,因为站在讲台上的肯定是老师,而坐在台下的都是学生,这是你想都不用想就知道的事情。
而第二种思维模式叫控制性思维,就是需要你停下来仔细地进行思考加工的。比如你在餐厅里点餐,在想到底吃什么好呢?这就需要你仔细想一想了。或者你要不要购买这门课,要不要向那个女孩儿表白,这都是控制性思维,它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思考。
回到我们前面讲的鸡尾酒会效应,显然它是一种自动化的思维,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已经变成了一种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图式,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什么认知加工,就一下被激活了。那图式又是什么呢?图式,就是人脑中已有知识经验的网络,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单元。
我来举一个例子,我们走进餐厅是不是通常先坐下来,然后等服务员来为你点菜,点完菜后呢,再等着服务员给你上菜,对吧?这就是一个关于在餐厅吃饭的图式,它像一个“剧本”一样,告诉你走进餐厅后需要做哪些事情。但是,如果你进了一家快餐店,你傻傻地坐在座位上等了半天,也没人来招呼你,这是为什么?因为快餐店要先到柜台前点好吃的东西,再等他们帮你配好餐之后,才会自己端着盘子找一个位置坐下来慢慢吃。这就是另外一个图式了,是一个关于在快餐店吃东西的剧本。如果你搞错了图式,估计是吃不到饭的。
图式分很多种,我们刚刚说的叫作程序图式,就是我们对各种程序的认识,用来告诉我们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另一种是情景图式,就是我们应该在什么场合做什么样的事情。比如上课这个图式,就应该包括专心听讲,不大声喧哗,而上课时来一局王者荣耀显然不该在这个图式当中。而旅游这个图式,就应该是拍照片,吃美食,逛景点。只在机场里吃喝玩乐,估计也不会出现在这个图式里。
还有一种是人物图式,是关于不同类型的人的知识。比如我说“这个人很内向”,你脑袋里肯定就会出现大家都在开心地聊天,TA孤零零地站在一边,或者是TA内心有千言万语,就是说不出来的人物印象。这就是你关于内向的图式。在我们头脑中预存了许多诸如“外向”,“胆小”,“扣门”等等与人的特性有关的图式,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套进这些图式里,对自己或他人进行评判,以此来对人进行划分。
有时候,我们还常会看到对方具备某一种特质,就会自然而然地认为TA也具备其他相关的特质。比如我们常认为“漂亮的”人一定“聪明”,“热情”的人一定“大方”,而“丑陋”的人一定“愚蠢”或者“凶恶”等等。来自圣安德鲁斯大学的研究者收集了100张大学生的照片,让志愿者们仅仅根据这100位大学生的相貌,来对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智力水平等进行评价。结果发现,长得越好看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打的分数就越高。
最后一种图式叫情感图式,是我们对愤怒、恐惧、嫉妒、孤独等情绪情感的认识。情感图式一般都会和其他图式相联系。比如说你和男朋友第一次约会的那家餐厅,带给你的回忆就是甜蜜美好的,你每次路过那儿,都会激活那次约会的图式,觉得无比开心;但如果你们分手了,这家餐厅就会让你难过,因为每次路过,原先和他在一起的那个图式被激活,然后就更加刺激到现在因为分手而愤怒、难过的图式,于是你就更加伤心了。
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模糊信息,就比如我们坐在餐厅里点餐,究竟吃什么呢?这就是一个很模糊的问题。那个时候,图式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们常常需要依靠它,迅速而顺利地提取有用的信息,帮助我们完成点餐这个行为。
首先,图式能够激活过去经验。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些图式是非常活跃的。比如我问你,如果这一辈子,你只能吃一个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就只能吃这一个菜,你会选择吃什么。如果你根本想不出来,那就另当别论,但如果你可以很快告诉我,你选什么菜,那么你在回答我这个问题的同时,这个菜的样子,以及与它相关的情境图式、情感图式,甚至是程序图式、人物图式,就都被激活了。估计你现有满脑子都是这个菜,和它背后的那些故事吧。于是呢,假如菜单上有这个菜,或许你就会点了它。因此,我们过去的经验,特别是那些活跃的图式,可以随时被运用到解释模糊情境中去。
其次,是眼前的目标可以刺激其他图式的提取。比如说,你最近身上的油水太多了,很想吃一点清淡的东西,那么当你拿着菜单,看到那些大鱼大肉的时候,那种肥腻的情境图式、辛苦减肥的程序图式、体型雍肿的人物图式,无比痛苦的情感图式,就纷纷被激活了。这个时候,估计只有清粥淡菜才能激发你愉悦舒爽的情感图式吧。
最后,是近期的经验,会让一些图式可能暂时性地变得容易提取。比如你最近常常在电视剧里看到男女主人公在一起吃啤酒加炸鸡,那么显然,这两样东西就特别容易激活你约会的情境图式和浪漫的情感图式,于是,吃啤酒加炸鸡的程序图式就可以迅速帮你做出点餐的决定。
总结
我们谈到了两种认识世界的方式,自动化思维和控制性思维。而我们今天讲的就是自动化思维里的图式。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它就象剧本一样在指导着我们的生活。通常图式可以分为情境图式、程序图式、人物图式和情感图式四种。图式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地处理模糊性信息,更快地做出推论。
但是,图式并不一定是准确的,就象好看的菜,未必好吃一样,好看的人,也未必诚实。我们在依赖图式快速处理信息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它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比如说,不要以貌取人,比如说,不要僵化地理解他人的行为。
骑白马的,可以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
能讲课的,也未必只有老师。所以欢迎你参与到我们的课程讨论版中来,发表你的观点,指导我们的课程。
简要分析当代中国新锐插图画家的主要艺术特色插画艺术在国内看似一个较为边缘的行业,但是却和中国游戏行业结合得非常紧密。一大批漫画家、插画家投入到游戏创作中来,为游戏产品创作插画、进行美术设定;与此同时,也有大批的游戏美术工作者开始投入到漫画、插画创作中来,动漫、插画、游戏已经逐渐成为一门综合艺术,走向融合。近年来,中国涌现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游戏插画艺术家、漫画家,他们作为幕后的创作者,一次次的征服着玩家、读者的眼球。这些幕后创作者低调、务实的进行艺术创作,换来的是屏幕前一幅幅征服视觉的大片。下面,笔者排名不分先后介绍国内12位顶尖插画、漫画艺术家,向他们致敬!国内实力派新锐漫画家——Benjamin(本杰明)风格:中国新漫画派代表作品:《SENA警官》、《夏天没有的花》、《下午课堂的幻想》、《鸽子在无声地飞翔》、《一天》、《那年夏天》、《没有人会飞没有人会记得》、《橘子》、《救世主》等漫画集。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在美国签售的中国漫画家,Benjamin的中国新派漫画成为中国漫画在海外的突破口。本杰明(Benjamin),国内实力派新锐漫画家,也是将中国漫画卖入欧洲市场的第一人,曾获得法国安古兰漫画展大奖,获得首届金龙奖。十年的漫画生涯,造就了他独特的漫画风格,写实的画风、饱和的色彩和具有现代感的故事能让年轻读者在阅读中不知不觉受其影响。本杰明,以完全不同于日本风格的水彩画风格著称。他的作品用色鲜明,厚实中不缺温柔,美丽中流露出奢华,给人一种堕落的美感,特别是眼部细节的描绘,从画中就可以感受到主角周身孤寂骄傲的气场。其超然的感染力,源于其与一般插画决然不同的手法,新视觉、新感官带给读者新插画艺术的人文内涵是什么?视觉文化不只是视觉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张舒予教授在《视觉文化概论》一书中对视觉文化的定义为:“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1因此,除了传统的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品、戏剧、舞蹈等视觉艺术样式外,摄影、**、电视、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大众传媒也是视觉文化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些都是插画艺术的存在体。正因为此,我想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对“插画艺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并从视觉文化中的插图教育价值,以及视觉经验对插画艺术创作的影响等层面上来分析插画艺术对于视觉文化的影响。从视觉文化的角度看插画艺术美国文化学者丹尼尔·贝尔(DanielBell)在谈到“视觉文化”时说:“我相信,当代文化是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他还强调“当代倾向的性质”是“渴望行动,追求新奇,贪图轰动”。2视觉文化成为当代文化的主流形态,对人们耳濡目染,影响深刻持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去阅读,可以看出人们的阅读行为在发生转向:由基于印刷文本的阅读逐渐转变为基于视觉图像的解读,由此引发阅读对象、阅读方式、阅读性质以及阅读心理和功能价值等多方面的重大嬗变。然而视觉文化新形态与人们传统视觉经验之间存在的鸿沟令人迷惑不解,这不再是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事关人们文化素养与生活质量的问题。我们利用插画从传播的角度来解读中国文化,这是探索中国文化流变、重组和演进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使得媒介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提到插画,人们往往想到这样的场景:书籍杂志中的图像、户外广告中的图像以及一些快速地绘制出的一个个夸张的符号、卡通人物、变形的各种象征符号。透过这些表面现象,我们则可以发现插画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美学性产物,和诗歌、舞蹈等艺术形式一样,是反映人的内心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于生活的个性化的表白。例如,几米就认为应让“图像”成为另一种清新舒洁的文学语言。在他的作品里营造出流畅诗意的画面,散发出深情迷人的风采。几米的故事引领着每一位欣赏他作品的人看到并相信世界上的美与善,同时也反映了现代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此每个人都能在他的故事中找到一个映照和寄托,或许这就是几米作品的迷人之处。又如绘本作者钱海燕,她是近年来崛起的著名青年女漫画家,她的漫画作品幽默、俏皮,蕴含着一种灵秀之气和深沉的人文精神。她观察生活有着一种独特的视角,于是,在她的笔下,几笔漫画加上几句精练的文字,就折射出了她独到的生活智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从视觉文化的角度去看插画艺术同样能够使得我们获取某个时代或是某个作家所代表的思想及存在状态,而且这种形式更能够让处在当代这种信息化时代里的人去接受、承认。视觉文化中的插图教育价值视觉文化有了新的内涵和发展机遇,而信息文化又给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视觉文化与信息文化开始高度融合、相互促进,自然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当代教育也不例外。可以说在课外生活中,视觉文化无处不在,如电视、录像、网络以及各类报刊书籍,在这到处都充满着视觉图像符号的现实世界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正确理解、接受插图的教育价值并能够借此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这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发展潜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课文插图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我们在对课文语言的学习的基础上对课文插图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对借取课文插图获取信息这一方法给予指导,这对学生在认知这一方法的基础上理解视觉文化有引导作用。比如说课文插图中的中心主题是如何体现的?从插图的背景中能够获得怎样的信息?如何从插图中的细节处发现更多的信息?这幅插图是通过什么来打动读者的?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再拓展到多媒体资源或网络资源进行迁移训练,并通过比较区别“文配图”和“图配文”之间的不同,把握视觉图像的角色特点。比如有些课文中的插图,除了能够揭示出相应课文语言的所指外,自身还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这是因为这些插图不仅仅是作者对课文语言的简单描摹,而是作者对作品的再创作,画面上的线条、明暗、位置经营,都抹上了作者的情绪色彩。法国的让·拉特利尔在《科学和技术对文化的挑战》一文中就曾提出:“不能低估图像文化,尤其是动态图像文化,由于它们通过图像作用于情感,从而已经并将继续对表述与价值系统施加的深远影响。”3鲁迅先生也曾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丰子恺生前曾为《阿Q正传》等9篇小说作过插图,他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的讲话上装上了一个麦克风,使他的声音放大。”的确,在某种意义上说,插图就是对某些文字语言信息的艺术放大,具有文字所没有的不可替代性。尤其在信息时代面前,在视觉文化的视野下,课文插图有了新的内涵和新的意义。如何正确认识课文插图的现代教育价值是时代的呼声,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视觉经验对插画作品创作的影响插画属于绘画艺术,诉之于视觉。插画作品除了表现其独特的面和线的瞬息造型外,往往还要表现创作者的某种审美取向。创作者要想使读者能够很好地解读自己的作品,并且使解读者与自己产生感情共鸣,不仅要求创作者自身有丰富的视觉经验,同时还必须能够正确把握读者所具有的视觉心理图式,只有这样,创作者的作品才会迸发出生命力。当然读者解读作品这种具有内在美感和寓意的视觉物体时,需要一定的视觉经验,因为视觉经验是人类的一种视觉心理图式。我们的视觉心理不是空白一块,从接触世界开始,各种视觉体验就逐渐在心里积淀,世界与社会的各种视觉冲击经过我们的加工、提炼后在大脑的一些神经元中产生镜像,成为我们进一步接受新的视觉刺激的前提——心理学上称为心理图式。海德格尔指出:“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构想和把握为图像了世界图像并非从一个以前的中世纪的世界图像演变为一个现代的世界图像;不如说,根本上世界变成图像,这样一回事情标志着现代之本质。”4所以说视觉经验不仅仅是对于创作即便是生活也需要它的存在和升华。可以说当今的数码插图也可以理解成插图的一个新品种,相对于数码插图而言,使用常规绘画媒介的插图可以成为“传统插图”了。数码插图和“传统”插图确有共通的一面。“传统”插图的基础知识如素描、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完全适用于数码插图。我认为如果数码插图离开了视觉经验的支持是不可思议的,可以说正是数码视觉经验造就了数码插图这一门新艺术。但是对于数码插图来说,仅仅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技术是传达艺术家思维的工具,数码插图的灵魂来自于它的艺术性和视觉经验。视觉经验只有被艺术家用来创作艺术时,才上升到艺术的范畴。具体地说艺术性就是指数码插图中所传达出艺术家的艺术思维深度、艺术修养高度和艺术能力的全面。艺术能力是指艺术构思的实现能力,比如说创意能力、造型能力、色彩能力等等,它是艺术家艺术水准的重要体现。视觉经验与艺术性是数码插图最重要的一部分。正如威廉·米歇尔所说,“图像表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着文化的每一个层面,从最为高深精微的思考到大众媒介最为粗俗浅薄的生产制作无一幸免。”面对这个被视觉文化垄断的时代,插画艺术这门古老的艺术依旧存在并在固守批判现实主义的精英中流行,在他们的图像中,画面的纵深感被不同程度地压缩,加上大面积单纯色彩的平涂,使得主体图式显著跃现出来,有效地增强了图像的视觉张力和感染力。另外,我们也很难从他们的图像中找出明确的艺术风格,夹杂在他们图像间的是写实主义或表现主义等等多种艺术样式的变异体。传统的绘画风格已不是他们界定自我艺术样式的标准,而仅仅作为强调艺术个性的形式借鉴及参照。从图像间流露出的更多是他们作为当下生存的个体对于时代的自我感受。图像中的观念意味在逐步挣脱了传统插画的束缚之后统领了整个艺术过程。尽管他们的艺术并没有完全逃离出精英意识和社会反映论的范畴,但在社会现实和个体的关系上给当代插画做出了新的描述。插画艺术从直接的角度看,视觉是最主要的感受、拥有、享受生活的方式;从间接的角度看,视觉则是唯一的感受、拥有、享受生活的方式——在间接感受、拥有、享受生活中,视觉经验可以涵盖、替代其它一切感觉经验,而其它一切感觉经验都无法涵盖、替代视觉经验。人类对视觉文化需求的最深层的动因,主要是由视觉经验在人类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所决定的。因此,视觉经验对于插画文化的影响是历史的、深层的。插画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跃迁和面临新情境、触摸未来的价值表述方式,它开拓出生命的新的感受形式,寄寓了人们生存的新的价值资源,并转呈为图像学的结果而内化为社会个体的伦理期待和生存基点。所以在此希望中国的插画设计师们也能扩展自己的视野,透过令人迷惑的现状,来发现真正的创意与灵感。对于视觉经验,要在文化背景上来考察,思考它们可能的关联,而不是照抄照搬。著名绘本田鼠阿佛中的插画是什么风格?[美]李欧·李奥尼1910年5月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父亲是比利时犹太商人,母亲是女高音歌唱家。因家在美术馆附近,舅舅们又是建筑师、画家和艺术品收藏家,所以他从小就得以浸润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之中。13岁起,他随家人辗转美国、意大利。1935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45年,欧洲掀起反犹太浪潮,他们被迫举家走避美国。李奥尼是一个才华横溢、不受拘束的艺术天才,绘画、雕刻、平面设计、印刷、陶艺、摄影样样精通,曾任美国《财富》杂志设计主管长达10年。其间,他多次在欧洲和美国举办个人画展、设计展,并曾担任美国平面造型艺术学会主席、1953年度国际设计大会主席。1955年获美国平面造型艺术协会最佳广告制作美术指导奖、1956年获建筑联盟金牌奖。1984年获颁美国平面造型艺术学会奖时,他受到这样的评价:他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设计创作,对设计领域的领导和人才培养,以及通过为孩子们创作绘本,深深地影响了至少三代人。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自始至终贯穿着他的作品。尽管李奥尼开始创作绘本时已经49岁,他却开创了一个绘本的新时代。《纽约时报》曾不惜溢美之词给予他这样的评价“如果绘本是我们这个时代一种新的视觉艺术,李欧·李奥尼则是这种风格的大家。”他的绘本获奖无数,其中《一寸虫》《小黑鱼》《田鼠阿佛》《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分别于1961年、1964年、1968年及1970年四次荣获美国凯迪克大奖。1999年10月,这位被誉为“色彩魔术师”的绘本大师在意大利与世长辞,享年89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