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杨万里的相关资料

唐代诗人杨万里的相关资料,第1张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吉水县)人。南宋杰出的诗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进士。授赣州司户,后调任永州零陵县丞,得见谪居在永州的张浚,多受勉励教诲。孝宗即位后,张浚入相,即荐万里为临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丧,服满后改知奉新县。乾道六年(1170)任国子博士,开始作京官,不久迁太常丞,转将作少监。淳熙元年(1174)出知漳州,旋改知常州。六年,提举广东常平茶盐,曾镇压沈师起义军,升为广东提点刑狱。不久,遭母丧去任,召还为吏部员外郎,升郎中。十二年(1185)五月,以地震应诏上书,极论时政十事,劝谏孝宗姑置不急之务,精专备敌之策,坚决反对一些人提出的放弃两淮、退保长江的误国建议,主张选用人才,积极备战。次年,任枢密院检详官兼太子侍读。十四年(1187),迁秘书少监。高宗崩,万里因力争张浚当配享庙祀事,指斥洪迈“指鹿为马”,惹恼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绍熙元年(1190),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兼实录院检讨官。终因孝宗对他不满,出为江东转运副使。朝廷欲在江南诸郡行铁钱,万里以为不便民,拒不奉诏,忤宰相意,改知赣州。万里见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遂不赴任,乞祠官(无实际官职,只领祠禄,等于退休)而归,从此不再出仕,朝命几次召他赴京,均辞而不往。开僖二年(1206),因痛恨韩胄弄权误国,忧愤而死,官终宝谟阁文士,谥“文节”。

  杨万里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他在给皇帝的许多“书”、“策”、“札子”中都一再痛陈国家利病,力诋投降之误,爱国之情,溢于言表。他为官清正廉洁,尽力不扰百姓,当时的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投杨诚斋》)。江东转运副使任满之后,应有余钱万缗,但他均弃于官库,一钱不取而归。他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此始终不得大用。实际上他为官也不斤斤营求升迁,在作京官时就随时准备丢官罢职,因此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的路费,锁置箱中,藏于卧室,又戒家人不许买一物,怕去职回乡时行李累赘。后来赋闲家居的十五年中,还是韩胄柄政之时,韩新建南园,请他作一篇“记”,许以高官相酬,万里坚辞不作,表示“官可弃,‘记’不可作。”以止数事,可以想见其为人。诗人葛天民夸他“脊梁如铁心如石”(见《南宋群贤小集.葛无怀小集》),并非谥美之辞。

  杨万里是南宋杰出的诗人,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他的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各,称“南宋四大家”。他起初模仿江西诗派,后来认识到江西诗派追求形式、艰深蹇涩的弊病,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尽焚其力作诗篇千余首,决意跳出江西诗派的窠臼而另辟蹊径。他在《荆溪集自序》中曾回忆过自己走过的创作道路:“余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陈师道)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戊戌作诗,忽若有悟,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他在诗中也曾明确表白:“传派传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庭坚)陈(师道)篱下休安脚,陶(潜)谢(灵运)行前更出头。”(《跋徐恭仲省干近诗》之三)正因为他不随人脚跟、傍人篱下,敢于别转一路,推陈出新,终于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对当时诗坛风气的转变,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他的作品不拘一格,富有变化,既有“归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雄健富丽的鸿篇巨制;也有状物姿态,写人情意,随手拈来,却能曲尽其妙的写景抒情小诗。诗风平易自然、构思新巧、幽默风趣、清新活泼,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他又十分注意学习民歌的优点,大量吸取生动清新的口语谣谚入诗,因此,他的作品往往“俚辞谚语,冲口而来”(蒋鸿翮《寒塘诗话》),给人纯朴自然的感受。如:“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愁钉人来关月事,得休休去且休休。”(《竹枝歌》)完全似脱口而出的一首山歌,反映了他向民歌学习的成就。

  杨万里现存的诗篇,有一部分直接抒写自己的爱国感情及对时政的关怀。特别是他充金国贺正旦使的接伴使时,第一次横渡江、淮,去北方迎接金使,亲眼看到宋朝的大好河山沦于金人手中,淮河成了南宋的北部边界,两岸的骨肉乡亲,不能自由往来,心中有无限感慨,写下了不少爱国的诗篇,如:“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初入淮河》)他路经镇江金山时,看到风景如画的金山的亭台变成了专门招待金使烹茶的场所,愤慨地写下了“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雪霁晓登金山》)的诗句,深深地鞭挞了屈辱的南宋小朝廷。此外,如《过扬子江》、《读罪己诏》、《故少师张魏公挽词》、《虞丞相挽词》、《豫章江臬二首》、《宿牧牛亭秦太师坟庵》等诗章,或寄托家国之思,或呼吁抗战复国,或歌颂抗敌捐躯的将领,或讽刺卖国投敌的权奸,都是万里的名篇。

  他也有一些诗作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表达了他对民生的关心及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如《悯农》、《观稼》、《农家叹》、《秋雨叹》、《悯旱》、《竹枝歌》、《插秧歌》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但上两类作品数量并不很多。

  杨万里现存的诗篇,大部分是吟咏江风山月的写景抒情之作和应酬之作。这部分,作品有的题材过于细碎,缺乏高度的艺术概括,流于粗率浅俗。但他也有不少抒情写景的小诗,由于观察细致深入,描写生动逼真,感情真挚浓厚,因而意趣盎然,颇能动人。如“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闲居初夏午睡起》)“雾外江山看不真,只凭鸡犬认前村。渡船满板霜如雪,印我青鞋第一痕。”(《庚子正月五日晓过大臬渡》)“春回雨点溪声里,人醉梅花竹影中。”(《除夕》)均写得圆转自然,清新活泼,极有思致,和那些专门描摹风云月露的诗人走的是不同的道路。

  杨万里一生写作极为勤奋,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今存。

  杨万里(公元1127-1206年),字廷秀,自号诚斋野客,吉水南溪(今吉水县黄桥乡洴塘村)人。他是南宋杰出的诗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被后人推为“中兴四大家”。

  建炎元年丁未九月二十二日(公元1127年10月29日),杨万里呱呱坠地。这是一个风狂雨横的年代。金兵大举入侵中原,于上年闰十一月攻陷汴京,这年四月,俘虏徽宗、钦宋二帝及太子、宗戚三千人北去,北宋宣告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即位,是为高宗,建立了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从此,便开始了宋、金战战和和南弱北强的长期对峙局面。

  杨万里八岁丧母。父亲杨芾(公元1096-1164年〉,字文卿,号南溪居士。他精通《易经》,常忍着饥寒购买书籍,积十年,得藏书数千卷。他曾指着藏书对杨万里说:“是圣贤之心具焉,汝童怒之!”(胡铨《杨君文卿基志铭》)在父亲的影响下,杨万里自幼读书非常勤奋,广师博学,锲而不舍。他14岁拜高守道为师,17岁拜王庭程为师,21岁拜刘安世、刘廷直为师。绍兴二十年(公元1150年)春赴临安参加礼部试,落第而归,仍继续求学。27岁拜刘才邵为师。几年后在赣州司户任上,父亲又携领他去拜见滴居南安的张九成和途经赣州的胡锥。王庭珪、张九成、胡铨等前辈的学问、节操以及力主,抗金的爱国精神,给了杨万里以重要的影响。

  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春,杨万里进士及第。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授赣州司户参军。二十九年(公元1159也年)十月,调任永州零陵县塞。时主战派领袖张泼滴居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前往拜渴而不得见,后以书信力请,并通过其子张拭介绍,才得接见。张浚对他说:“元符贵人,腰金纤紫者何隙,惟邹志完、陈莹中姓名与日月争光!”(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l)同时勉之以“正心诚意”之学。杨万里服膺其教终身,于是名其读书之室曰“诚斋”,以明己志。胡铨当时滴居衡州,杨万里又请他为此写了《诚斋记》。为丞零陵,“一日而并得二师”(《跋张魏公答忠简胡公书十二纸》),张浚、胡铨两位爱国名臣成方杨万里终生效法的榜样。

  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六月,高宗赵构逊位,南宋政局发生重大变化。孝宗即位,锐意恢复,起用张泼为枢密使,不久又任其为相。隆兴元年(1163)秋,杨万里离零陵任,赴调至临安。因张浚推荐,除临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就因父病,而于二年正月西归吉水。八月四日,父病故,在家守服,"三年,户不闭而无客气《送王才臣赴秋试序》)。

  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春,杨万里至临安,先后渴见副枢密使陈俊卿和枢毯使虞允文,上政论《千虑策》。《千虑策》分“君道”、“国势”、“治原”、“人才”、“论相”、“论将”、“论兵”、“驭吏”、“选法”、“刑法”、“冗官”、“民政”共30篇,深刻总结了靖康之难以来的历史教训,直率批评了朝廷的腐败无能,提出了一整套振兴国家的方针策略,充分显示了杨万里的政治才能。虞允文读后赞叹说:“东南乃有此人物!某初除,合荐两人,当以此人为首。”(《鹤林玉露》乙编卷4)

  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杨万里除隆兴府奉新县知县。恰值奉新大旱,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杨万里于四月二十六日上任,见牢中关满交不起租税的百姓,官署-府库却依然空虚,深知是群吏中间盘剥所致。于是他下令,全部放还牢里的“囚犯”,并禁止逮捕、鞭打百姓,然后发给每户一纸通知,放宽其税额、期限。结果百姓纷纷自动前来纳税,不出一月,欠税全部交清。奉新任职虽只半年,却初次实践了他的不扰民政治,颇获治绩。

  同年十月,因右相虞允文推荐,杨万里除国子博士,杨万里开始作京宫。次年,张栻由于反对侯幸近习执掌要职得罪虞允文而被挤出知袁州,杨万里抗章力争张拭不当去位,又致书虞允文,以正理相规劝,公而忘私,深为世人称道。七月,转太常博士;八年丸丹,升太常ZE兼权吏都右待郎官;九年四月,转将作少监。淳熙元年(1174)正月,除知漳州,临行时不忘上札,忠告皇帝戒贪吏、施廉吏。后因病未赴任,家居三年。淳熙四年春,出知常州。

  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正月,除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杨万里于二月携家离开常州,待次近一年,七年正月离吉水赴任广东。八年二月,改任广东提点刑狱。冬,闽“盗”沈师进人梅州,他率兵平定,被孝宗称为“仁者之勇”,赐直秘阁。九年七月继母去世,离任服丧。

  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年)十月服除,被召人京任尚书右郎,后任吏部员外郎。十二年五月,除吏部郎中,应诏上书,极论时事。塞相王淮问“宰相何事最急先务”,杨万里以“人才最急先务”为答,并条上《荐士录》,举荐朱蕉等六十人,都是正人端士。孝宗亲耀他为太子侍读,太子为题“诚斋”二字。淳熙十三年,转枢密院检详宫,历任尚书省右司郎中、左司郎中,仍兼东宫侍读宫。十四年十月,任秘书少监。十五年三月,孝宗昕纳翰林学士洪迈之议,以吕颐浩等人配飨高宗庙祀。杨万里力争主战名将张浚当配飨,指斥洪迈不俟集议、专辄独断,无异“指鹿为马”,惹恼孝宗:“万里以联为何如主”因而削去直秘阁,出知绢州(今江西高安)。

  十六年(公元1189年〉二月,光宗受禅。杨万里五月复直秘阁,八月被召,九月人京。他连上三札,要求光宗爱护人才,防止奸佞做到“一日勤,二日俭,三日断,囚日亲君子,五曰奖直言”(《第三札子》)。十月,除秘书监。因绍熙改元,借焕章阁学士充接伴金国贺正旦使使,兼实录院检讨官。

  绍熙元年(公元1190年)八月,孝宗《日历》修成,照例应由秘书监杨万里为《、日历》作序,而宰臣却另嘱他人,杨厅里于是自劫失职,请求去职,光宗挽留。接着又因要进孝宗《圣政》书,宰臣以他为进奉官,而孝宗犹念旧恶,大不痛快,于是出江东转运副使。

  绍熙二年(公元1192年),朝廷下令于江南诸郡行使铁钱会子,杨万里上书谏阻,不奉诏,得罪宰臣,因而改知赣州。未赴,八月谢病自免,回归吉水。"如病鹤出笼,如脱兔投林……自此幽屏,遂与世绝"(《答沈子寿书》)。

  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有召赴京,杨万里辞不往。九月,升焕章阁待制,提举兴国宫。四年正月,进封吉水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五年三月,升宝文阁待制,致仕。六年十二月,进封吉水县开国伯。嘉泰三年(公元1203年)八月,诏进宝漠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四年正月,进封庐陵郡开国侯,加食邑三百户。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召赴京,复辞;二年二月,升宝漠阁学士。

  杨万里晚年誓不出仕,据传是由于不满权臣韩倪胃当国。韩筑南园,要请他作"记户,他说:"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予以坚决拒绝。后因韩专傍日甚,遂忧愤快快成疾。家人知他忧国心重,凡一切时政消息皆不敢告知。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五月七日,一族侄从外而至,不知其惰,于是言及邸报所载韩倪胃出兵北伐之事,杨万里闻罢痛哭失声,愤然叹呼:“奸臣妄作,一至于此!”他料定韩倪胃意存侥幸,轻举妄动,必然会遭到失败,贻害国家,当晚彻夜不能成眠。第二日早晨,他又不肯进食,兀坐书斋中,呼纸手书云:"韩倪胃奸臣专权元主,动兵残民,谋危社寝。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别书十四言告别妻儿,笔落而逝。享年80岁。赐溢文节,追赠光禄大夫。杨万里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又是一位清醒的政治家。他一生力主抗战,始终反对屈膝议和。在进奏皇帝的许多"书"、"策"、"札子"中,他一再痛陈国家利病,力排投降之误,爱国之情溢于言表。面对中原沦丧、江山唯余半璧的局面,他尖锐指出:"为天下国家者不能不忘于敌,天下之忧,复有大于此者乎!"(《千虑策•国势上》)告诫统治者要时刻不忘备敌谋敌、御敌制胜。他既大胆批评孝宗经过符离之败,"前日之勇一变而为怯,前日之锐一变而为钝"(同上《君道中》),又坚决反对一些人轻易用兵、盲目冒进,主张以"守而取"(《与陈应求左相书》)的积极、慎重策略,稳步进取,先实国力而后图恢复,以求最终胜利。他看重和同情人民,认为:"民者,国之命而吏之仇也。"(《千虑策•民政上》)将国家命运系之于人民,指斥官吏只会敲骨吸髓地压榨人民,激起人民的仇恨、愤怒和反抗。因此,他提醒光宗要节财用、薄赋敛、结民心,民富而后邦宁,兴国之计,就在于此(《转对札子》)Q这些,都表现杨万里的深刻见识和进步思想。

  杨万里为人清直,个性刚褊。孝宗贬他“直不中律”,光宗称他“也有性气”(《鹤林玉露》甲编卷4)。他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实际上他一生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展,随时准备唾弃。在作京宫时,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的盘缠,锁置箱中,藏在卧室,又戒家人不许买一物,以免一旦离职回乡时行李累赘,就这样“日日若促装”待发者。这与那些斤斤营求升迁、患得患失之辈适成鲜明对照。

  杨万里为官清正廉洁,不扰百姓,不贪钱物。江东转运副使任满时,应有余钱万缉,他全弃之于官库,一文不取而归。退休南溪之上,自家老屋一区,仅避风雨。当时诗人徐矶(公元1162-1214年}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投杨诚斋》),正是他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

  杨万里的诗,在当时就有很大的影响:“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姜特立《谢杨诚斋惠长句》)“四海诚斋独霸诗。”(项安世《又用韵酬潘杨二首》)他的诗歌创作,走过的是一条由广学博取、转益多师而至面向现实、师法自然的道路。他学诗最初由江西诗派入手,后于绍兴三十二年在零陵自焚尽其少作诗篇千余首,决意跳出江西诗派的窠臼,诗格至此一变;后又学陈师道五字律;又学王安石七字绝句;又学唐人绝句;至“戊戌……作诗,忽若有悟,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自此“万象毕来,献予诗材”“前者未做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荆溪集序》)。杨万里广泛地向前辈学习,但又绝不为前辈所固,而是立志要超出前辈。他说:“笔下何知有前辈。”(迈使客夜归》又说:“传宗传派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风流,黄(庭坚)陈(师道)篱下休安脚,陶(渊明)谢(灵运)行前更出头。”(《跋徐恭仲省干近诗》)他正是以这种不肯傍人篱下、随人脚跟的开拓创新精神,终于“落尽皮毛,自出机抒”(吕留良、吴之振、吴自牧《宋诗钞•诚斋诗钞》),别转一路,自成一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风,创造了他的“诚斋体”,在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建立了自己的诗派。

  杨万里的诗歌作品不拘一格,富有变化,既有“归千军、倒三峡、穿天心、透月窟”的雄健奔逸气势,也有“状物姿态,写人情意,则铺叙纤悉,曲尽其妙”(周必大《跋杨廷秀石人峰长篇》)的委曲细腻功力。他的“诚斋体”诗,具有新、奇、活、快、风趣王幽默的鲜明特点,"流转圆美"(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总序》),"活泼刺底"(刘祁《归潜志》卷8),尤其为人所称道。如《闲居初夏午睡起》:“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写得情致深婉,人称“胸襟透脱”(《鹤林玉露》甲偏卷4)。又如《戏笔》、《擞风伯》、《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山》、《夏夜玩月d》等,也都写得机智活脱,极有思致,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杨万里十分注意学习民歌的优点,大量汲取生动清新的口语人诗,往往“假辞谚语,冲口而来”(蒋鸿翔《寒塘诗话》),因而形成通俗浅近、自然活泼的语言特色。

  杨万里是一位爱国志,士,他一生关心国家命运,留下了大量抒写爱国忧时情怀的诗'篇。特别是他充任金国贺正旦使的接伴使时,因往来江、淮之间,迎送金使哑亲眼看到沦丧于金国的宋朝大好河山和中原遗民父老,心中郁满国家残破的巨大耻辱和悲愤,爱国主义诗歌创作表现得最集中、最强烈。如著名的《初人淮河四绝句》:“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其一)”“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莺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二”(其三〉唱出了灾难深重中爱国士人和广大人民的共同情感。又如在见到金山吞海亭已成专为金使烹茶的场所时,他发出痛苦的呼喊:“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雪雾晓登金山》)鞭挝了南宋小朝延的屈辱和无能。此外如《题吁胎军东南第一山》、《读罪己诏》、《故少师张魏公挽词》、《虞ZE相挽词》、《宿牧牛亭秦太师坟庵》等,或寄托家国之思,或呼吁抗战复园,或歌颂抗金将领,或讽刺卖国权奸,都是直抒爱国思想的名篇。

  杨万里的绝大部分爱国忧时诗篇,不象陆游那样奔放、直露,而是压抑胸中的万丈狂澜,凝蕴地底的千层熔浆,大多写得深沉愤郁,含蓄不露。如《过扬子江》:“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表面似乎是说亲自动手汲水煎茶的雅兴,其实是蕴藏着深刻沉痛的感慨羞愤,须参照《雪雾晓登金山》一并领略。杨万里自己说过:“谁言咽月餐云客,中有忧时致主心。”(《题刘高士看云图》)他那些吟咏江风山月的写景抒情作品,不少也是抒写爱国情怀的诗篇。如《豫章江牵二首》、《九月十五夜月,细看桂校北茂南缺,未经古人拈出,纪以二绝句》、《月下果饮绝句》、《初丸夜月》等,都写得曲折多讽,意味深长,蕴含着对国家残破、中原未复的深沉郁愤。他晚年在《夜读诗卷》中曾沉痛自叙:“两窗两横卷,一读一沾襟;只有三更月,知予万古心。”其诗中寄寓的深意,值得后人细细咀嚼。

  “吾生十指不沾泥,毛锥便得傲寰衣”(《晚春行田南原》)杨万里不以士大夫自居,一生热爱农村,体恤农民,也写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的诗篇。如《悯农》、《农家叹》、《秋雨叹》、《悯旱》、《过白沙竹校歌》等写出农家生活的艰难和疾苦,1:歌舞四时词》、《插秧歌》等写出农民劳动的艰辛和欢乐,《望雨》、《至后入城道中杂兴》等写出对风调雨顺、安居乐业的喜悦和盼望,都具有比较高町,思想性和艺术性。

  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写作极为勤奋,平生著述颇丰。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4200余首,散文亦不乏佳品。今存《诚斋集》,有诗文133卷,由其长子杨长藉于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编定。杨长濡(公元1157-1236年),字伯子,号东山,晚号农圃老人,官至福建安抚使、敷文阁学士,居官廉节,有惠政,亦博学有才,工诗善文。

  作品目录

  初夏睡起 昭君怨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小池

  闲居初夏午睡起 戏笔 宿新市徐公店

  和段季承左臧惠四绝句 过上湖岭望招贤江南北山 读严子陵传

  春晴怀故园海棠 春晴怀故园海棠

  春晴怀故园海棠 读严子陵传 归去来兮引/归去来兮

  过杨村 好事近 寄陆务观 念奴娇 伤春

  水调歌头 晚风 晚风 武陵春 戏笔

  闲居初夏午睡起 小池 晓出净慈寺 新柳

  忆秦娥 昭君怨 昭君怨

1 关于君子兰十五开花的诗句

关于君子兰十五开花的诗句 1描写君子兰的诗句

1、《咏兰诗》

(民国)张学良

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

叶立含正气,花研不浮花。

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

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

2、《兰花》

(清)秋瑾

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

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俦。

3、《咏兰》

(元)余同麓

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

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4、感遇十二首(其一)

(唐)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5、《生查子 君子兰》

(当代)李长瑞

长青四季娇,袅袅衣裳翠。

艳艳玉环容,身价连城贵。

芳名枉叫兰,偏向庸流媚。

梅菊不堪盟,因有铜腥味。

君子兰(自然植物)

君子兰(学名:Clivia miniata),别名剑叶石蒜、大叶石蒜,是石蒜科君子兰属的观赏花卉。原产于南非南部。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期长达30-50天,以冬春为主,元旦至春节前后也开花,忌强光,为半阴性植物,喜凉爽,忌高温。生长适温为15-25℃,低于5℃则停止生长。喜肥厚、排水性良好的土壤和湿润的土壤,忌干燥环境。

君子兰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中国常在温室盆栽供观赏。分株或种子繁殖。功效相同的尚有垂笑君子兰(C nobilis),各地温室栽培,花色多样。君子兰的寿命达几十年或更长。君子兰是长春市的市花。

:君子兰

2关于兰花开花的诗句

1、懊恨幽兰强主张,开花不与我商量。

鼻端触着成消受,着意寻香又不香。《画兰》 明 李日华 (作者简介:李日华, 明代戏曲、散曲作家。

字实甫,江苏吴县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无考。

约生活于正德、嘉靖前后,以剧作《南西厢记》闻名。) 2、彼羡南陔子,其谁粉署郎。

渥丹承露彩,绀绿泛风光。屡结骚人佩,时飘郑国香。

何须寻九畹,十步即芬芳。 《兰》 宋 丁谓 (作者简介:丁谓,字谓之,后更字公言,江苏长洲县(今苏州)人。)

3、楚芳有幽姿,采采倏盈把。馨香满襟袖,欲寄同心者。

道远不可求,余怀为谁写。佩服林下游,自爱逸而野。

《采兰吟》 宋-释文珦 (作者简介:释文珦,字叔向,自号潜山老叟,于潜(今浙江临安西南)人。) 4、楚泽多兰人未辩,尽以清香为比拟。

萧茅杜若亦莫分,唯取芳声袭衣美。 《兰》宋 梅尧臣 (作者简介:梅尧臣,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 5、春晖开禁苑,淑景媚兰场。

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

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芳兰》 唐 李世民 6、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

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

对之如灵均,冠佩不敢燕。《题杨次公春兰》 宋 苏轼 7、道是深林种,还怜出谷香。

不因风力紧,何以度潇湘。《写兰》明 景翩翩 (作者简介:景翩翩,原名遥,一说双文,字三昧,一作惊鸿,明末建昌曲妓。)

8、多画春风不值钱,一枝青玉半枝妍。山中旭日林中鸟,衔出相思二月天。

《折枝兰》清 郑板桥 (作者简介:郑板桥,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

“扬州八怪”之一。) 9、芳草碧萋萋,思君漓水西。

盈盈叶上露,似欲向人啼。《着色兰》明 张羽 (作者简介:张羽,元末明初文人。

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后移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与高启、杨基、徐贲称为“吴中四杰”,又与高启、王行、徐贲等十人,人称“北郭十才子”,亦为明初十才子之一。) 10、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

叶立含正气,花研不浮花。常绿斗严寒,含笑度盛夏。

花中真君子,风姿寄高雅。《咏兰诗》张学良 11、仿佛铜瓶见露苗,疏花冷落澹含娇。

湘江清泪滴春潮,岂有心心同婉娈。并无叶叶助风标,断肠一集是离骚。

《浣溪沙 兰花》 12、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兰花诗》 唐 李白 13、结根喦谷谢群芳,多谢光风为发扬。骚客毋烦赋纫佩,省郎行矣趣含香。

《和赵季行用兰花韵三首》之二 宋 刘宰 (作者简介:刘宰,字平国,号漫塘病叟,镇江金坛(今属江苏)人 。) 14、九畹齐栽品独优,最宜簪助美人头。

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俦。《兰花》清 秋瑾 15、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

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兰花》明 孙克弘 (作者简介:明书画家、藏书家。

一作克宏,字允执,号雪居,松江(今属上海市 孙克宏石刻像)人。) 16、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题兰》 清 郑燮 (作者简介:郑燮即为郑板桥,郑燮 和郑板桥是同义词,已合并。) 17、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

过门阶露叶,寻泽径连香。畹静风吹乱,亭秋雨引长。

灵均曾采撷,纫佩挂荷裳。 《兰》唐 无可 (作者简介:唐代诗僧,俗姓贾,范阳(进河北涿州人)贾岛从弟。

与姚合过往甚密,酬唱至多。又与张籍、马戴等人友善。

无可攻诗,多五言,与贾岛、周贺齐名。亦以能书名,效柳公权体。)

18、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

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兰》明 陈汝言 19、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欲遗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广群芳谱》作者: 清 刘灏 (作者简介:刘灏,字粹甫,江苏常州人。) 20、兰之猗猗,扬扬其香。

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今天之旋,其曷为然。

我行四方,以日以年。雪霜贸贸,荠麦之茂。

子如不伤,我不尔觏。荠麦之茂,荠麦之有。

君子之伤,君子之守。 《幽兰操》 韩愈 21、绿水唯应漾白苹,胭脂只念点朱唇。

自从画得湘兰后,更不闲题与俗人。《水墨兰花》 明 徐渭 22、绿衣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

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兰》 明 董其昌 23、腻如玉指涂朱粉,光似金刀剪紫霞。

从此时时春梦里,应添一树女郎花。《题令狐家木兰花》 作者: 白居易 24、年来空谷半霜风,留得遗香散草丛。

只恐樵人溷兰艾,红颜收在束薪中。《王楚玉画兰》 明 陈继儒 25、破除百卉发孤芳,造化工夫有抑扬。

平易堂中无个事,一枝相对吐清香。《和赵季行用兰花韵三首》之一 宋 刘宰 26、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路,更取高山一片遮。《高山幽兰》清 郑板桥 27、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

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兰》唐 唐彦谦 28、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啼。

3与君子兰有关的诗句

唐太宗《芳兰》五律诗说:“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

孔子家语》:“孔子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陈有章《幽兰赋》一开头就写此情状:“翘翘嘉卉。独成国昏…,所以紫翘十步,名转九畹,自下并高,结根耸干,布叶愈密,重阳未晚。”

《咏蕙》朱熹

今花得古名,

旖旎香更好。

适意欲忘言,

尘编讵能老。

周 易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孔 丘《猗兰操》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九州,无所定处。

时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

孔子历聘诸侯,莫能任。隐俗之中,见芳 兰独茂

喟然叹曰:“兰当为王者得,今 乃与众草为

伍。” 止车援琴鼓之,自伤不 逢时,托词于兰。

陶渊明《幽兰》

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

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

4关于君子兰的诗

张九龄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兰草堪同隐者心,自荣自萎白云深。春风岁岁生空谷,留得清香入素琴。

2、幽谷出幽兰,秋来花畹畹。与我共幽期,空山欲归远。

3、蜂蝶有路依稀到,云雾无门不可通。便是东风难着力,自然香在有无中。

4、写得芝兰满幅春,傍添几笔乱荆榛。世间美恶俱容纳,想见温馨澹远人。

5、冰根碧叶杂荒芜,晓露近晖缀宝珠。笑靥半含还半吐,素心皎皎濯醍醐。

6、昨日寻春出禁关,家家桃柳却无兰。市廛不是高人住,欲访幽宗定在山。

7、云壑固聿曼,幽芬清且修。凉风动夙夜,佳人惠然求。

8、晓风含露不曾干,谁插晶瓶一箭兰,好似杨妃新浴罢,薄罗裙系怯君看。搞笑口头禅

9、问天莫笑总无知,也惜幽兰鬓渐丝。当户已愁锄欲尽,入山又恐负芳时。

10、春雨春风写妙颜,幽情逸韵落人间。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

11、夏浅春深蕙作花,一茎几蕊乱横斜。

12、山上山下都是兰,香芬馥郁是一般。可恨世人薄幸眼,只因高低两样看。

13、何来尔室香,四壁即空谷。一拳古而媚,美人伴幽独。

14、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从来岩穴姿,不竞繁华美。

15、根已离尘何可诗,以诗相赠寂寥之。大千香过有谁并,消受临池洒墨时。

16、山中觅觅复寻寻,觅得红心与素心。欲寄一枝嗟远道,露寒香冷到如今。

17、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门径有芳还有秽,始知佛法浩漫漫。

18、船头昨夜雨如丝,沃我盆中兰蕙枝,繁蕊争开修禊日,游人正是到家时。

19、兰花不是花,是我眼中人。难将湘管笔,写出此花神。

20、淋漓如此写芳菲,只少盆栽与石围。记得春风散幽谷,蕙花如草趁樵归。

21、许多含蓄意,不肯露春情。待过清明后,精华入夏清。

22秋兰一百八十箭,送与焦山石屋开。()晓月敲门传简贴,烟帆昨夜过江来。

23,沅澧多所思,远道我心痗。纸窗招香魂,貌之不敢佩。

24、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25、山顶兰花早早开,山腰小箭尚含胎。画工立意教停蓄,何苦东风好作媒。

26、丐得骚人笔下妍,玉池清照影骈娟。一从弱质辞空谷,冶叶倡条尽可怜。

27、溉夫画松松支离,板桥画兰兰离披。兰离披,兰有香,松枝拂之松风长。

28、雨过深林笔砚凉,女兰开处却无郎。柔笺骈穗多纤态,不数金陵马四娘。

29、一片空山石,数茎幽谷草。写寄风尘人,莫忘林泉好。

30、丛兰生幽谷,莓莓遍林薄。不纫亦何伤,已胜当门托。辇至逾关山,滋培珍几阁。

31、兰香不是香,是我口中气。描述兰花的优美古诗句。难将湘管笔,写出唇味道。

32、九畹兰花江上田,写来八畹未成全。世间万事何时足,留取栽培待后贤。

33、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34、西江绝妙赣州兰,曾买盆花几上看。画里不知还得似,故乡风露未全干。

35、荆棘以慰其根,风露以畅其神。素心不形喜怒,众草亦沾余春。

36、虽然不及幽兰品,百亩齐栽愿亦奢。

37、青楼人去笔床空,往事西州说谢公。犹有秦淮芳草色,轻纨匀染夕阳红。

38、冬草漫寒碧,幽兰亦作花。清如辟谷士,瘦似琢诗家。丛秀几钗股,顶分双髻丫。夕窗香思发,风影欲篝纱。

39、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40、春雨春风洗妙颜,一辞琼岛到人间。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

41、迷离萧艾露风寒,千古英雄泪不干。搁笔沉吟谈往事,横琴未必调猗兰。

5有关君子兰的诗句

追寻君子兰

在风吹的日子,我想起了你

在雪飞的日子,我想起了你,

在月圆的日子,我想起了你,

在花落的时候,我想起了你。

这漫长的岁月,你独自去了哪里?

我觅觅寻寻,寻寻觅觅

走出豪华的房间,走过宽阔的板油路,

走上钢固的彩虹桥,走出茂密的森林……

可是仍然没有寻见你的踪迹

君子兰啊,我的追求我的梦,

我的君子兰,我在想你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你处处都陪在人们身边

在困难来临的时候你从不曾远离

可是当新青年需要你的时候

你去了哪里

是啊,现在不用在为裹腹而愁

不在为无宿之地而恼

也不再衣不遮体而为难

然后,你悄悄的离开了我们

什么风俗,礼义,

什么谦恭,仁爱

你都悄悄的带了走

让这个世界知道了有了得到就有失去的含义

是啊,

我们在欢呼的时候冷落了你,

我们在窃喜的时候遗忘了你

我们在散步的时候远离了你

那你就这样的走了吗,

让这个世界繁华变成了虚荣

让和平变成了陌生

让人们之间的关爱变成等价交换

于是失望的时候

人们终于想起了你

在人们不在为物质困难发愁的时候

君子兰再次花开时候

我们发现失去了你的意义

于是我们开始寻觅

这个世界虽然已经满目铅华

但是在寻觅你的日子里,

她是那样的憔悴

就象失去了色彩的让人难过的玫瑰

回来吧,君子兰

我等待着你再次花开

6有关君子兰的诗句

幽 兰 唐 崔涂

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 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

白露沾长早,春风每到迟。 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

兰 明 陈汝言

兰生深山中,馥馥吐幽香。 偶为世人赏,移之置高堂。

雨露失天时,根株离本乡。 虽承爱护力,长养非其方。

冬寒霜雪零,绿叶恐雕伤。 何如在林壑,时至还自芳。

题兰 清·郑燮

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古 风 唐 李白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广群芳谱 清 刘灏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遗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词章。

广群芳谱 清 刘灏

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 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

咏 兰 元 余同麓

手培兰蕊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天。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

7赞美君子兰诗句有哪些

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郑板桥《题兰》

释义:兰花生长在山岩的顶处,它的香气飘散四溢,在突出的岩石和岩缝中,美妙的花香浓郁芬芳。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去挽留。

出处:郑板桥的《题画兰》

赏析:诗人借咏兰花表达高人隐士的情操——孤芳自赏而不为世俗纷扰打动。诗文通过赞美兰花在艰苦恶劣的环境里依旧有卓尔独立的品行,歌咏了兰花淡泊的心态,借此表白自己坚持操守、淡薄自足、追求个性自由的情怀。

参考资料

古诗文网:

  人口为7762286人。

  民族概况

  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彝族人口数为7762286。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6个方言。原有一种表意文字,史称囊文,也有人认为它是音节文字;1975年制定四川《彝文规范试行方案》,确定819个规范彝字,并开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使用。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南土著部落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居住在我国西北河湟地区的古羌人,开始向四面发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国的西南方向游弋。到3000多年前,这支向西南游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为单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书中常出现的所谓“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劳浸”、“靡莫”等部族。当古羌人游弋到西南时,西南地区已有与其先后到达的两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后,他们了百濮、百越长期相处、互相融合,并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晋以后,昆明人与焚(濮)的融合发展为对僚人的融合。汉至六朝,汉文史籍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称为叟人,有时则以叟、濮并列。

  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有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乌蛮系由昆明部落发展而成,白蛮系以叟、濮为主体,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长期形成与发展中,活动范围曾遍及今云南、四川、贵州三省腹心地带及广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区应是三省毗连的广大地区。

  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会已出现游牧部落与定居农业部落的分化。东汉至魏晋时期,各彝族先民地区继续分化出一批叟帅、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础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从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

  8世纪30年代,蒙舍诏统一六诏,云南彝族、白族先民联合各族上层建立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

  南诏奴隶制王朝曾长期统治彝族先民地区,不能不对当地奴隶制的存在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唐天复二年(902),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不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两宋300多年中,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与之相配合,奴隶制生产关系出现了强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况。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经彝族地区,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

  社会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包括云南大部、贵州部分以及广西的全部彝族地区,以土地个体私有为基础的封建地主经济早已占着绝对统治的地位,实物地租是地主对佃农最主要的剥削方式。此外,对佃农一般还进行额外劳役剥削,雇工与高利贷剥削也十分普遍。部分地区由于某种历史原因,土司仍得到保存,或在“改土归流”时保全了大量的土目与中小奴隶主,因而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较长。如在乾隆初年,贵州威宁地区的彝族群众仍然“半为夷目家奴”。及至建国以前,所属百姓仍然保留某些农奴的特点,奴隶主的剥削虽以实物地租为主,仍不同程度地残存着奴隶制的痕迹。云南武定、禄劝以及红河南岸等地当时也保存不少大小彝族土司,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地主经济已有取代领主经济的发展趋势。

  农业是广大彝族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作物主要有玉米、荞麦、土豆、小麦、水稻、大麦、燕麦、元根等。农具主要有犁、耙、条锄与板锄。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牧草丰富,适宜于畜牧业的发展,主要牧养牛、马、猪、羊等。山地森林资源、山货资源十分丰富。河流湖泊中有各种鱼类和水产。狩猎,采集药材、木耳,捕鱼等成为群众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手工业基本上作为家庭副业而存在,主要采取定期赶集的形式进行商品交换。

  彝族的社会生产力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自给自足的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尤其是在聚居区内一直保持着“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仅用少量的牲畜、粮食、山货去换取针、线、盐之类的生活必需品。“耻于经商’’的观念一直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在彝族人民的观念中,牛羊是最有价值的东西,是衡量贫富的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或一家人)能干与不能干、强与弱的标准。拥有百头牛羊是一般彝人的追求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彝族人民经过40多年的开发建设,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目前已经建起了钢材、生铁、煤碳、采矿、发电、伐木、化肥、农机、食品加工等轻、重工业部门,形成了一支本民族的产业队伍。云南个旧的云锡公司,已成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的一个重要企业,贵州西部的六盘水特区,已发展成为著名的煤炭工业基地,四川渡口也成为著名的新兴钢铁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也得到了较大改善,各地普遍修建了公路,成昆、贵昆铁路干线也通过了彝族地区。政府还在各地设立了一些贸易机构和集市,使商品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经济上实行搞活的政策,彝族的城乡商品经济有了飞跃发展,彝人中建企业、经商者逐年增多,落后的自然经济正受到严重冲击。

  文化艺术

  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地彝族流传许多记载本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彝文手抄本,已发现的有上千种之多,现已陆续翻译、整理出版,内容涉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学等方面。还有一些彝文铸铜、碑刻及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在医药学方面,彝文著作中也保存了丰富的资料。彝族普遍采用夏历。近年来,也有人认为古代彝族先民使用过十月历。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间有各种各样的传统曲调,诸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哭丧调等。有的曲调有固定的词,有的没有,是临时即兴填词。山歌分男女声调,各地山歌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彝族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月琴、笛、三弦、编钟、铜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颇具特色,分集体舞和独舞两类,其中多为集体舞,如“跳歌”、“跳乐”、“跳月”、“打歌舞”和“锅庄舞”等。动作欢快,节奏感强,通常由笛子、月琴、三弦伴奏。

  彝族传统工艺美术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漆绘主要多施于碗、盘、壶、杯、盔甲、护腕、盾牌、箭筒、马鞍、马笼头、月琴、口弦之上,颜色以黑、红、黄三种色彩为主。刺绣为彝族妇女所善长,常绣在头帕、擦尔瓦、衣袖、衣大襟、裤脚、挂带、烟荷包、腰带等上。

  风俗习惯

  彝族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结构有的地区和周围汉族相同,凉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顶、土墙;广西和云南东部彝区有形似“干栏”的住宅。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妇女地位较低。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宗教信仰与重要节日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魂的信仰。人们认为大自然中许多没有生命的东西都附有精灵,一个家庭中凡是祖先遗留下的一切东西如衣服、首饰、银子、用具,都可附上精灵“吉尔”,认为它具有保护家人的魔力。由于历史上长时期的民族文化交流,佛教传入彝族区已有长久历史。清代初年,道教在一些彝族地区盛行。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天主教与基督教也于19世纪末年先后传入彝族地区。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火把节”是彝族地区最普遍而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般多在夏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节,彝族男女老少,身穿节日盛装,打牲畜祭献灵牌,尽情跳舞唱歌、赛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转绕住宅和田间,然后相聚一地烧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的虎图腾崇拜

  在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出于对动植物的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他们以自己信奉的图腾,作为本氏族的标志,甚至将其作为本民族的祖先。中国云南的彝族人,对虎的崇拜就是源于这种古老的图腾信仰。

  据彝族的民间史诗《梅葛》记载,天神在创世之初,派了他的五个儿子去造天。天造好了之后,便用雷电来试天,结果天裂开了,用什么补天呢?天神们认为世界上的东西虎最威猛,于是天神又派五个儿子去将虎制服了,然后他们用虎的一根大骨做撑天柱,这样天就稳定下来了。他们又用虎头做天头,虎尾做地尾,虎鼻做天鼻,虎耳做天耳,左眼做太阳,右眼做月亮,虎须做阳光,虎牙做星星,虎油做云彩,虎气做雾气,虎心做天心地胆,虎肚做大海,虎血做海水,大肠做成江,小肠做成河,虎肋做道路,虎皮做地皮,硬毛做树林,软毛做青草,细毛做秩苗……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世间万物。

  黑虎氏族是彝族的远古先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崇黑尚虎,即以黑虎为图腾,并且一直保持到现在。彝族人称虎为罗,许多地方的彝族人至今自称罗罗,即意为虎族。他们自认为是虎的民族,每年都要过虎节,日期从农历正月初八的接虎祖开始,到正月十五日的送虎祖结束。虎节期间,全族人共同欢乐,跳老虎笙、祭虎祖,以祈福消灾。他们在举行祭祖仪式时,用画有虎头的葫芦瓢来象征自己的祖先。

  许多彝族人认为自己是虎人。有的村寨至今还流传着"人死一头虎,虎死一只花"的俗语。在他们的姓氏中,常见的罗就表示他们是虎的后代。男人自称罗罗濮或罗颇,意思是雄虎;女人则自称罗罗摩,意思是母虎。彝族人过去就通行火葬,他们认为遗体火化之后便可返祖为虎了。在彝族人聚居的地方,还有许多以虎称呼的山岗、水流和村寨,因为虎人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就应以虎来为其命名。

  虎被中国人视为百兽之王。它是力量和威严的象征,被彝族先民敬奉为原始图腾,成为吉祥与幸福的象征。由于虎被他们奉为祖先,因而在一些彝族人家中的神龛上供奉虎形祖灵,大门上挂着虎形辟邪,墙壁上挂着虎图腾壁挂,在村寨路口设有形状像虎的石虎神。彝族人称虎神为罗尼,这是他们心中最灵验最崇高的神。虎神可以为他们消灾驱邪,可以保佑他们称心如意、吉祥平安。他们把自己、家庭、家族的幸福,都寄托在虎神的护佑之下。

  http://wwwchinacomcn/ch-shaoshu/index52-1htm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7861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5
下一篇2024-03-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