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嗣冲的生平经历

倪嗣冲的生平经历,第1张

1914年3月8日,四川城口县知事陆某的“请将大总统任期改为终身制”条陈出现在政府公报上,袁世凯请各省文武长官发表意见,倪嗣冲首先对陈条大加赞美,并下令解散安徽省议会和各县议会。6月30日被特任为“安武将军”督理安徽军务,所部始称安武军,倪嗣冲兼任军统,共计有骑兵营、步兵营、工兵营和炮兵营二万余人,为皖军主力部队。7月15日卸兼安徽民政长,倪借口“改朝换代”,通令全省各地“验契”,规定凡民间所有宅房田产,一律限期向所在县政府更换官契纸,并缴纳20%的验契税。

1915年2月9日,袁世凯任命倪嗣冲督办皖北工赈事宜。8月开始,袁世凯暗中加紧策划复辟帝制,倪嗣冲积极拥护,并联合十四省将军上书袁世凯,请袁“速定大位”,他又联合一批官僚政客,伪造地方民意,组织“全国请愿联合会”,要求将共和制改为帝制。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恢复帝制,21日封倪嗣冲为一等公爵,请缨镇压讨袁军。1916年1月5日,倪嗣冲电请袁世凯早正大位,3月21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倪嗣冲极言反对,并表示要“为圣主效命疆场”,又派安武军赴湖南力拒南军。4月10日让安徽将军与张勋,调任长江巡阅副使,22日署理安徽巡按使,又不惜四处奔波,召集十五省督军和代表集会于南京,共商国是。5月18日倪嗣冲应冯国璋请到南京开会,不支持冯国璋,力主维持袁世凯总统地位,25日张勋、倪嗣冲通电拥护袁世凯,否则以兵戎相见,6月2日率兵至汉口准备攻湘。6月6日袁世凯死,7日倪嗣冲率军离开岳州返回安徽,11日捕杀党人赵政等十二人,此后投靠段祺瑞,继任大总统黎元洪借口惩办帝制要求严惩倪嗣冲,以图削弱北洋派军事力量,国务总理段祺瑞顶着不办。7月6日以安徽省长兼署督军,他指使倪家子侄包办操纵全省的选举、军事、人事,安插亲信党羽。9月21日,倪嗣冲与张勋联合召集十三省代表在徐州开会,成立督军团,攻击国民党议员,干涉国会、宪法、内阁。9月27日倪嗣冲到南京晤冯国璋。 1917年1月11日参加召开第三次徐州会议。3月间,段祺瑞借口对德国、奥匈帝国等国宣战,试图借督军团胁迫黎元洪通过参战案,5月2日督军团代表倪嗣冲、张怀芝、李厚基等晋见黎元洪请求对德宣战,遭到痛斥,4日督军团倪嗣冲、张怀芝、王占元等宴请国会议员,由李厚基致词,主对德宣战,10日国会议而不决,倪嗣冲又联络和组织了各种“请愿团”包围议会,冲进会场,殴打议员,强行要求议会通过参战案。5月22日与张勋组织第四次徐州会议,与徐树铮密谋算计张勋,23日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的职务,26日倪嗣冲通电各省表示反对,宣称段祺瑞免职为非法,安徽即行与中央脱离关系,还扣留了津浦路火车,运兵到天津,要求黎元洪解散国会,31日电阻李经羲就国务总理任。6月1日黎元洪下令在徐州的长江巡阅使张勋领兵入京调停,孰料张勋带领精兵五千人入京后积极策划复辟,6月5日倪嗣冲在蚌埠告大陆报记者,张勋进京,将推倒黎元洪,以图复辟,17日安徽取消独立。

7月1日张勋抬出清逊帝溥仪复辟,驱逐了黎元洪,即由溥仪封倪嗣冲为安徽巡抚,倪即张贴黄榜、宣布“圣谕”、悬挂龙旗、接旨谢恩,改称“大清帝国”,张勋的复辟激起全国人民反对。7月3日段祺瑞在马厂誓师宣布讨伐张勋,并自任讨逆军总司令,任命倪嗣冲为皖鲁豫三省联军总司令,段派人到蚌埠与倪嗣冲联系,许倪嗣冲不但可以保留原来职务,而且将授予长江巡阅使。倪嗣冲见张勋大势已去,5日立即通电表白复辟之举与己无关,在通电中将其在第四次徐州会议上带头响应复辟一事矢口抵赖,说“事前既毫未商明,事后岂甘心承认”,即率兵参加“讨逆”,7日冯国璋和段祺瑞任命倪为南路讨逆军总司令,指挥沪、浙、赣“讨逆军”。7月8日倪嗣冲复任安徽省长兼署理安徽督军,9日令将留守徐州之张勋部队(定武军),改归倪嗣冲节制,14日任讨逆军南路司令。9月8日北京政府实任倪嗣冲为安徽督军,并因讨伐张勋有“大功”,又令他兼任长江巡阅使。 10月9日特授勋一位,为响应陆军部统一全国军队编制、统一部队番号的倡议,倪嗣冲将新老安武军废除了统领制,而合编为五个混成旅。12月6日,倪嗣冲与曹锟、张怀芝、阎锡山、张作霖等电请北京政府下令讨伐西南护法军政府,并反对恢复旧国会,主张以临时参议会代行国会职权。12月31日,经徐树铮策动,北洋督军曹锟、倪嗣冲等通电反对恢复旧国会,主张以临时参议会代行国会职权。

1918年1月4日电请段祺瑞武力解决湘事,又坚持主张对南方下讨伐令,16日曹锟、张怀芝、张作霖、倪嗣冲、阎锡山等通电坚主对南方下讨伐令。3月初,陆建章、柏文蔚、孙毓筠等三十四名皖人联名发出驱倪嗣冲出皖通电,并推陆建章为总司令,起兵讨伐倪嗣冲,12日安徽含山讨倪(倪嗣冲)军占领县城,迅即失败。3月17日倪嗣冲电徐树铮,暂勿免李纯职,曹锟、张怀芝均代李疏通。3月19日,曹锟、张作霖、倪嗣冲等十五省督军各派军阀电请北京政府再用段祺瑞组阁,23日冯国璋复任段祺瑞为国务总理。4月天津裕元纱厂正式投产,董事会成员有段祺瑞、倪嗣冲、徐树铮、曹汝霖、王揖唐、段芝贵等,王郅隆任董事长。4月7日倪嗣冲到北京,力劝段祺瑞继续对南方用兵,15日回蚌埠。6月12日,徐树铮与曹锟、张怀芝、龙济光会于天津,商对南战事,14日安徽督军倪嗣冲亦抵津,劝曹、张再战,22日返回蚌埠。7月31日到天津出席天津会议,决定推徐世昌为大总统,并促曹锟南下继续进攻。8月25日再次通电力主对南用兵。11月15日参加北洋各派军阀联席会议,讨论停战撤兵、应付外交、被兵各省善后、收束军队、整顿财政等问题。12月3日,大总统徐世昌召段祺瑞、曹锟、张作霖、王占元、倪嗣冲、张怀芝、孟恩远及全体阁员会议,商南北和议问题。 1920年1月1日,北京政府下令奖叙主张对德参战“勋绩尤著者”,授倪嗣冲为陆军上将,安庆造币厂铸造出倪嗣冲纪念币、安武军纪念章。7月5日倪嗣冲至北京,14日直皖战争爆发,倪嗣冲托病并未直接参战,22日宣布安徽戒严,暗中与双方虚与委蛇,不日皖系军阀彻底失败。9月10日,曹锟、张作霖、李纯、吴佩孚、王占元、倪嗣冲、陈光远、卢永祥、阎锡山、赵倜、李厚基、田中玉、陈树藩、张广建等复唐继尧、刘显世电,希望迅速进行和议,依法改选新国会,外交诉诸舆论。9月16日,倪嗣冲被免去长江巡阅使、安徽督军等职,解职后隐居天津,他投资银行、纱厂、面粉厂、油漆公司等,还在英租界、日租界及河东、河西等区广置房地产,当时有资产价值银洋八千万元之多,是个亦官、亦商、亦军人的重量级人物。

1924年7月12日,倪嗣冲病死于天津英租界寓所,据说是死于精神分裂症,终年五十七岁。8月9日,北洋政府下令追赠倪嗣冲为将军府“安武上将军”名号,赏治丧银三千元,倪嗣冲成为唯一被追赠将军府上将军的人,议员李燮阳则提案列举倪嗣冲祸国殃民的罪状,反对部分安徽籍国会议员为倪嗣冲请恤和北京政府下令给予优恤。 此银币重1343克、直径32mm、厚18mm、实物如图所示。钱面:正面为倪嗣冲戎装侧面像,上书“中华民国九年”6个楷体字;钱背:背面呈弧形排列着“安庆造币厂造”6个楷体字,中心为“纪念”两个大字,下方为3个五角星和嘉禾造型。背景: 倪嗣冲(1868-1924年),安徽阜阳人,曾被袁世凯授予“安武军”的上将军衔,并任安徽省总督,兼任安徽督军。倪嗣冲率领的“安武军”一直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得力干将和工具。袁世凯倒台后,倪又支持段祺瑞实行武力统一,在军阀混战、争权夺利、反对共和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倪嗣冲在安徽执政长达8年之久,客观上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一些贡献。1920年,皖系军阀失败后,倪嗣冲被免去省长和督军职务,隐居天津。

原来,身为皖系军阀首领之一、并握有安徽重权的倪嗣冲,梦寐以求的就是能够像其他军阀头目那样把自己的形象铸造在钱币上,以永垂青史。民国八年,机会终于来了:北洋政府财政部币制局致电倪嗣冲:准予在安徽省城设造币分厂,自行造币。作为安徽“土皇帝”的倪嗣冲,哪能放过这么好的一个机会?于是倪就以大房太太宁氏50岁生日为由头,铸造有自己头像的银元。式样在当年年底交由倪亲自审定,然后由安徽造币厂于不久后的民国九年开始铸造。

《猫》是现代作家郑振铎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叙述了一个发生在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真切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以下是我整理的七年级上册郑振铎《猫》课文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猫》课文原文:

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的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的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的说道:“哥哥,小猫死了!”

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的小猫同来。立刻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小猫吸引去了。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得好几次。每次总要寻找了一回,方才寻到。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把它抱了下来。一放手,又极快地爬上去了。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

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三妹,小猫呢?”

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家里的人都忙乱的在寻找,但终于不见。

李嫂道;“我一早起来开门,还见它在厅上。烧饭时,才不见了它。”

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婶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

午饭时,张婶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于是这个亡失证实了。三妹很不高兴的咕噜着道:“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

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扳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猫》创作背景:

《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但在思想上却非常彷徨,他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与其说是作家主动选择家庭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还不如说是当时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笼罩了整个社会的结果。

《猫》课文鉴赏:

清新朴素的文笔和“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是郑振铎散文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此文可说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文章叙述作者一家养猫的经过,真切表现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情感,文笔细腻委婉,清新动人。

行文紧扣“猫”这一题目,细针密线,娓娓述着发生在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其中以“猫”为叙事明线,勾连全篇,而暗线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三次养猫,三次亡失,作者感情跌宕起伏,一次比一次深挚。第一次抱养了一只花白的新生猫,它非常活泼,“常如带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的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作者“在太阳光暖暖的照射下,坐在藤椅上看着三妹逗得小猫扑过来扑过去的情景”“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作者的叙述描写自然而形象,毫无雕饰之感,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欢愉、喜悦之情。可有一天,小猫不知为何死去了。作者的心里也感到一缕缕的酸辛。作者的主观感情为之一宕,从“欢愉”而变为“酸辛”。

第二次作者家又抱养了一只**小猫,比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而且还能捕鼠,这就成为全家饭后娱乐的心肝宝贝”,可某日又被人捉走了。小猫的`再一次亡失给全家又一次带来不快,作者的主观感情又为之一宕,由“欢愉”变为“怅然”“愤然”。

由于两次养猫两次亡失,给作者及其一家带来了许多烦恼和不快,所以很久不养猫。但不久,一只可怜的小猫又一次闯进了全家的生活由于小猫不像先前那两只活泼、有趣,所以全家都不大喜欢它。小猫长大后,一件意外的事又发生了,一只野猫偷吃了家里的芙蓉鸟,作者却误认为是家猫偷吃了,于是不问青红皂白,用木棒追打了这只可怜的猫,以致后来猫死在邻居的屋脊上。作者对这只猫的亡失比前两只的亡失更为难过得多。因为是作者自己判断的过失,冤枉了一只不会说话、不能辩诉的小生灵。因此,作者的良心受到了刺激,对自己的暴怒、虐待进行了自我谴责。此时作者的主观感情又为之一宕,由宕来的“暂时平静”而变为“悔恨”。这就是说,在短短的文章中,作者的主观感情总共变化了六次:由“欢愉”——“酸辛”——“欢愉”——“怅然”、“愤然”——“暂时平静”——“悔恨”,互相映衬,一次比一次强烈、深挚。这些感情变化实际上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借猫的故事表达出来。可爱者死去、有能者被劫、不幸者被冤,这正是那不公正的社会的写照。

作者笔下的三只小猫,各具特色,生动、形象、逼真,这一切都表明作者对生活观察是很精细的,感受是很真切的,从而在艺术表现上给人一种健康、真挚、朴实的艺术美感。

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郭源新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现代作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1920年11月,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并主编“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文学周刊》,编辑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1923年1月,主编《小说月报》,倡导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出“血与泪”的文学主张。抗战爆发后,参与发起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创办《救亡日报》。抗战胜利后,参与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办《民主周刊》,鼓动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1958年10月18日,因飞机失事殉难。郑振铎的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文学史》、《中国通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

在《猫》中,郑振铎对第三只猫的感情是不喜欢的,在猫死后,他又是后悔的。由于第3只猫又懒并且长得也不好看并且有一次在火边把猫烧掉了一快,所以可以说是恶心 而且后面由于作者怀疑自己的鸟被那只猫给吃了,所以还打了它,但后来发现不是,可是那只猫死了,所以作者很懊悔,决定不再养猫了,相关原文如下: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但在思想上却非常彷徨,他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与其说是作家主动选择家庭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还不如说是当时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笼罩了整个社会的结果。

此文通过叙述了一个发生在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真切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全文以浅显直白的话语将三只小猫勾勒得形神俱全,借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的推进,写出了人的恩怨情感,而透过人的感情变化,又极其自然地托出了人生哲思,情深性挚,哲思醒人。

朱安,绍兴人,1906年奉母命嫁与周树人,1919年随夫定居北京,寄寓周作人处,1923年周氏兄弟决裂后被迫迁居。1926年周树人赴沪与许广平同居,朱安独守空房至1945年逝世。一生颠沛,未得善终。

01

我,就是朱安。下花轿时,我掉了绣花鞋,是凶兆。光绪三十二年六月初六,我的大喜之日。

五年后,我又见到他。嶙峋得清冷,而倨傲。月色凄寒。

盖头久久没掀,灯花大抵瘦了,他坐在太师椅上,翻书,不语。我瞥见墙角的一只蜗牛,一点点向上爬,很慢,仿佛时间。

五年前,父母之命,我便成了周家的媳妇,年底完婚。

他是江南水师学堂的学生,书香门第,祖父是京官,犯了错,锒铛入狱,家道也便中落。我家为商,我长他三岁,似是一桩好姻缘。

成亲在即,他却要留洋日本,耽搁婚期。临别,我随周家人送行。他对我说,“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周家无女,从那时起,我就自认是周家的人。让他安心,让家安宁,是我毕生所愿。

我等了五年。等待有朝一日,一路笙歌,他来娶我。可是,他迟迟不归,杳无音信。

听娘娘(绍兴话,即婆婆,下同)和亲戚说,他成了新派青年,嘱我放脚,进学堂。我四岁缠足,母亲言,好人家的女子都是三寸金莲,大脚丑陋鄙俗,不成体统。

今我二十有余,又谈放脚,徒遗笑柄。自古迄今,女子无才便是德,身为女人,开枝散叶,打理家务才是分内之事,读书识字非正业。朱家传统,容不得我挑战。

说到底,我不过是个小女子,旧时代的小女子。我唯一能做的,便是婚礼时往大如船的鞋里塞棉花,没承想,下轿时竟掉了,欲盖弥彰。

墙角蜗牛仍在奋力上爬,夜缓缓地淡了。我想起那年渡口,他对我说,家有一女即是安。彼时的他,举手投足都是文弱书生气,不似如今,棱角分明。

我心内有点憎恨起日本来,是日本之行让他改变。我预感到世道变了,只是不知新世道,容不容得下一个我。

洞房花烛夜,彼此默然的一夜。一沉默,就是一辈子。

三天后,他再度离家,去日本了。

02

宣统三年,也就是一九一一年,满清垮台。

我的婚姻,已经走过第五个年头。

先生回国两年来,先后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和绍兴中学堂当教员,现在是绍兴师范学校校长。他从不归家过夜,偶尔行色匆匆地回来,怀抱许多书,我看不懂。

他和娘娘说话,说“国民革命”、“中华民国”,大抵是些国事,知我不懂,便不对我说。我沉默地听,寂静地看,他时而激昂,时而悲愤的模样,我很喜欢。他是做大事的人。

我出街,街头巷尾的茶馆都是“革命”的说法,人们好像与从前不大一样。像先生般不束辫的男人多起来,女人也渐渐不裹脚,天下乱了。

先生似乎小有名气,路过酒肆药铺,常听闻“周树人”云尔。

我是骄傲的,因我是周树人之妻。我亦是疼痛的,守着有名无实的婚姻,枯了华年。

先生是摩登人物,对这新气象,自然是喜悦的。我却是个旧人。贴着“包办婚姻”,迈着三寸金莲,被风云突变的世道裹挟着,颤巍巍地撞进新时代,往哪里走,我不知道。

晌午,我回娘家。先生去北平了,我不识字,托小弟写封信。

先生树人:

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望纳妾。

妻朱安 一九一四年十一月

先生未复,听说动了怒,说我不可理喻,不可救药。

正如下花轿时掉鞋,在他面前,我如履薄冰,却总是弄巧成拙。我是爱他的,甚至允许他纳妾,可他不懂。

只有娘娘疼惜我,打理周家上下多年,我不像周家媳妇,更似周家女儿。一九一九年,先生为了事业举家北上赴京,我于是离了这江南水乡,离了娘家。一别,竟是一世。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我的人生依附于丈夫,他是大器之才,命运系于国运。我的一生,便在天翻地覆的历史洪流中,颠沛流离,支离破碎。

人生尽处是荒凉。

03

北平只有老鸹憔悴的哀叫,日子里满是干枯的味道。

我们住在二弟周作人处,弟媳信子是日本人,作人留洋日本时“自由恋爱”而结合。她思想进步,又懂写字,深得先生喜 爱。来到北平我才知,先生声名竟如此显赫。

来访者络绎不绝,有学生,也有大人物。每遇客访我都居于后屋,他应该不想我出面待客。先生由内而外都是革新,只有我是他的一件旧物。

今日我在后屋时,作人走进来。

“大嫂,你怎么一个人在这?”我笑了笑,没有答。

“大嫂真是安静之人啊,这么些天都没听你讲过话。”他的声音里有旧日时光的味道。

我想了想,说:“作人,你教我认字吧。”“好啊!听大哥讲,我只当你顽固不化。既然你追求进步,我断然全力助你。”

他写下八个字:质雅腴润,人淡如菊。“形容大嫂,恰如其分。”

后来,每当先生待客,作人便来后屋教我写字,有时也与我交谈。十几年的婚姻,我心如枯井。作人似是井底微澜,让形容枯槁的时日芳草萋萋。

“大哥现在教育部供职,也在北大教书,不叫周树人,叫鲁迅,是著作等身的大文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大嫂,你虽是旧式妇女却不愚钝。你很聪慧,大哥不接受你或是先入为主的偏见,以为婚姻自主就是好。

事实上,你也看到,信子是我自己选择的妻,她挥霍无度又常歇斯底里,大哥一味崇洋,未免太过激进。

大哥是成大事之人,历史恰到岔口,所谓时势造英雄,他定会青史垂名。社会规范剧变,总有人成为牺牲品,庞然历史中,小人物的疼痛无足轻重。历史会忘了我们的。

斑驳的时光叠叠错错。在北平八道湾的四年,是我人生中唯一的阳光。无论如何冰冷漠然的人,在暗如渊壑的生命里,总有一次,靠近温暖,靠近光明。

生是修行,缘是尘路的偈诰,因这来之不易的刹那芳华,我忘记哀伤,忘记幽怨,得你,得全世,得一世安稳。

然而,满地阳光凉了。作人与先生决裂,因先生偷窥信子沐浴。人生如纸,时光若刻,凉薄薄凉,夫复何言?

结发十七载,未曾同居,现在竟窥弟媳,大约是为“新”。先生料我不识字,书信从不避我,我于是看到作人递来的绝交书。

鲁迅先生:

我昨天才知道——但过去的事不必再说了。我不是基督徒,却幸而尚能担受得起,也不想责谁——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我以前的蔷薇的梦原来都是虚幻,现在所见的或者才是真的人生。我想订正我的思想,重新入新的生活。以后请不要再到后边院子里来,没有别的话。愿你安心,自重。

先生被迫迁居,临行对我说,留在作人家,或是回绍兴娘家。

我不说话。两行清泪,惊碎长街清冷。他们兄弟二人已然恩断义绝,此地可堪留我?若回绍兴,我便成休妻弃妇,给朱家蒙羞。世人都说先生待我好,谁知我吞下多少形销骨立的荆棘?我一辈子,无论多难,只哭过两次。那是一次。

娘娘心疼,劝先生:“你搬了家,也要人照料,带着她罢。”

先生瞥了我一眼,清冽而凛然。那年渡口,早已物是人非。往事倒影如潮,历历涌上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

04

砖塔胡同六十一号,先生与我的新居。我是欢喜的。兴许这样的独处,可以拯救我。

先生肺病,终日咳得厉害,只能吃流食。我写信给娘家小弟,托他去东昌坊口的咸亨酒铺买盐煮笋和茴香豆,那是先生最爱的小食,寄过来,我磨碎煮进粥里。

先生好一点后,我常走十里路去“稻香村”,这间南店北开的糕点铺,自制各式南味糕点,是先生极钟情的。先生恢复得很快,待我亦不似原先淡漠,甚至将我的卧室作为书房,莫不是一种恩赐。

家里又开始宾客如云,我不再避讳。一切向好。直到,她出现。

高颧骨,短发,皮肤黑,个子很小,标准岭南人长相,说话不会翘舌。先生讲新国文,久居北平,京腔很重,有时纠正她,她便撒娇似的说“讲乜嘢(粤语,即说什么)?”先生笑,眉山目水间的情意展延,是我从未见过的温暖。

女孩几乎天天造访,先生比任何时候都快乐。他放心我不识字,日记和书信都放在卧房桌上。

我于是知道,女孩叫许广平。她给先生写很多信,浓情蜜意溢于言表。我不明白,大抵又是新人做派。

那日,女孩坐在客厅,我斟茶给她:“许姑娘,喝茶。”岁月如水人如茶,顾盼之间,云烟四起,藏住多少曲折心思。我不过是想提醒她,谁才是这里的女主人。无论如何,她是客。

许广平抬眼看我,一个眼睛里灯火闪映的女人,笑容像清晨簇新的阳光。她太年轻了。我已年逾不惑,年华蓦地在眉眼间轻轻凋谢。

青春是一阕流光溢彩背后本能的张皇,有女人的地方,就有争斗。可我,不战而屈。

我默默转身回卧房,听闻先生说:

“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太太。这是母亲送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赡养义务,至于爱情,我并不知。”

我的心仿佛被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像一只饱含热泪的眼睛。先生何等睿智,又如此愚钝。

我是大家闺秀,是旧式女子,不擅辞令,不懂表白。于我而言,爱是生活,是死生契阔的相依相随,是细水长流的饮食起居。

我以为,经年的忍负与牺牲或可换来先生的一抔柔情,没承想,我的深情却是一桩悲剧,我的爱情亦是一场徒劳。

世界变了,所有人都只当我是旧中国落伍、无望的一代,谁知我曾不断衡量与丈夫的关系,尝试了解新世界。我终是背负着命运十字架,随波逐流。

外面兀自欢声笑语,许广平说,“这是一场费厄泼赖(英语fair play的音译,即公平竞争)。”我听不懂。恍惚间,满世喧嚣折尽。

05

“三一八惨案”让北平风声鹤唳。手无寸铁的年轻人被段祺瑞政府兵打死,横尸街头。国难当头,无以家为,哀歌响彻北平。

先生没日没夜地撰文,烟不离手,身体每况愈下,我心疼他。段政府下通缉令,先生走了,留下一句:“朱安,好生过。”

青灯黄卷度残生,记忆茕茕。一九三六年深秋,日本占了东三省,北平局势紧张,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广平寄信给我:“先生逝于十月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展信,泪不可遏。

我一辈子流泪只有两次,那是第二次。枯等三十年,他活着,我就还有个盼,如今,阴阳两隔。

我是将熄的炭火,他是唯一的余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秋雨潇潇,把我心里凄凄的疾风浇得湿漉漉。缘分清浅,怨不得时过境迁。

后来,日本侵华,娘娘仙逝,日子更艰难了。许广平接济我,怀着对失败者的同情,到底是不屑。在她眼里,我不过是“旧社会给鲁迅痛苦的遗产”。历史喧嚣,容不下我。

家徒四壁,一日两餐,只有汤水似的稀粥,就几块酱萝卜。

我想起先生的藏书,或可换钱维持生计。先生一生,撰文不计其数,却没有一个字是关于我,何其悲凉。时间都在他人笔尖上,独独把我遗忘。

午时,数年庭院深深,门可罗雀的家里来了客。

“我们是鲁迅先生的学生,今日听闻您意欲出售先生藏书,特来关嘱您万万不可,鲁迅遗物无价,须妥善保存。请您三思。”

“您是旧时代的人,没有文化,不懂先生作品的价值。先生是民族英雄,是新时代的先驱和领袖,他的遗物一定要保存!”

意气风发的学生慷慨激昂,我推开面前寡淡的米汤,放下筷子,定定地看着他们:

“你们只说先生的遗物要保存,我也是鲁迅的遗物,谁来保存我呢?”

倚栏愁空怅,恨三千丈,何处话凄凉。

06

尾声

日本投降,北平无战事。

时光越老,人心越淡。独卧病榻,回望满盘皆输的人生,我看到墙角一只小小的蜗牛。我们是老朋友了,绍兴老家的新婚之夜,也有一只蜗牛陪我捱过。

它那么努力地从墙底一厘一厘往上爬,像我一样,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可我现在没力气了,我待先生再好,也是枉然。我们这些时代波涛中的小角色,大人物身边的小人物,生存便已是一种枉然。

过往的岁月教会我,人的一生中有一个字,冷,彻骨的冷。所以我会在星稀的冬夜,点一堆火,慢慢想你。

想起风陵渡口初相逢,那个清癯疏淡的少年对我说:

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

郑振铎的散文《猫》的中心思想:

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全文以浅显直白的话语将三只小猫勾勒得形神俱全,借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的推进,写出了人的恩怨情感,而透过人的感情变化,又极其自然地托出了人生哲思,情深性挚,哲思醒人。

郑振铎的散文《猫》的主要内容:

写到了三只猫,第一只猫与第二只猫都是受人欢迎的,它给人带来了欢乐,是人的宠物,是可观赏可玩弄的物品,第三只猫由于天性的忧郁和懒惰被人厌弃,人的爱鸟被咬死,怀疑是猫所为,于是棒打猫,猫受伤后死掉。

猫对于人来说是弱势群体,是不能张口说话的无语者,话语权在人手中,我们可以对一只猫大加赞誉,也可以对一只猫极尽贬抑之能事,一切都由人说了算,识趣者或者是天性会讨人喜欢的动物可能会博得人的赞赏宠溺,而不识时务者却要造到人的抛弃乃至杀戮。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上个世纪20年代,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但在思想上却非常彷徨,他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

与其说是作家主动选择家庭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还不如说是当时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笼罩了整个社会的结果。 

赏析:

短篇小说《猫》读起来平淡朴实,其实正是作家刻意“淡化了传统小说中的二元对立模式”(人和命运的二元对立),《猫》中出现的则是人和猫的命运之间的关系。

只是将叙事内容采用散文化的写法创作而已。“猫”是动物,“我”是“人”。可以这么说,当人和动物对立的时候永远都要比人与人对立起来更能看到真实的“人性”,而且看得更真切。

比如第一只猫“很活泼”,“我”看着三妹逗猫玩的融融泄泄的生活情景“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当猫无故病死后“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并为之“酸辛”。

当第二只“更有趣,更活泼”的猫在周围邻居冷漠的观望中被那些“过路人”捉走后就“怅然”、“愤恨”、“诅骂”,在这段生活经历中展示的“我的人性”充满爱心。

表现得十分宽容、温馨、善良和光明。然而在“芙蓉鸟事件”发生后的“我”,不仅只凭主观猜测“妄下断语”,面对猫这个弱小、可怜的动物“怒气冲天”。

“拿木棒追打”、“心里还愤的,以为惩戒的还没有快意”,人在动物面前恃强凌弱,则充分暴露了人性中凶恶、冷酷、残暴和阴暗的一面。

不过,当“我”明白这只丑猫并非是罪魁祸首后,良心受到了谴责,就开始对“无人性”(人性的阴暗面)的言行表现加以痛心疾首地批判,作为自己“心灵救赎”的“急救包”。

则象征着人性中“公正”和“正义”的觉醒。正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里说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又是光明的人性的回归,唱响了一曲人性的牧歌。

-猫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78604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25
下一篇2024-03-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