寤寐思服是直接表白吗?

寤寐思服是直接表白吗?,第1张

释义: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寤寐(wùmèi):醒和睡。指日夜。寤,醒觉。寐,入睡。又,马瑞辰《毛传笺注通释》说:“寤寐,犹梦寐。”也可通。思服:思念。服,想。《毛传》:“服,思之也。”

扩展资料:

文字出处:《诗经》《关雎》作者佚名 朝代先秦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赏析:《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1 关于《关雎》表达的感情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理想的对象。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偶句入韵,重章叠句的运用表达了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 关雎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编成于春秋时代的《诗经》共三百零五篇,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约前7世纪)的作品。其书原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起称《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关雎为十五国风之首。《关雎》是一首民间情歌,写一个男子在河边遇上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姑娘的美貌、娴静和勤劳引起了他强烈的爱慕之情以致日夜思念,梦中亦不可忘怀,甚至希望有朝一日能亲近她、娶到她。作品中作者将男子心态的变化与情绪的波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感真切而不猥亵,表现了人们对人类美好爱情的向往。

3 诗经关雎诗词的大意、诗歌表达的情感

雎鸠鸟在河中沙洲, 不停地鸣叫 文静美好的姑娘, 是男儿的好配偶 在船的左右两边捞, 长短不齐的水草 文静美好的姑娘, 男儿日夜都想她 思念追求不可得, 醒来做梦长相思 悠悠思念情意切, 翻来覆去难入眠 长短不齐的水草, 姑娘左右去摘采 文静美好的姑娘, 弹琴鼓瑟表示亲近 长短不齐的水草, 姑娘左右去挑选 文静美好的姑娘, 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赏析] 雎鸠的阵阵鸣叫诱动了小伙子的痴情,使他独自陶醉在对姑娘的一往深情之中种种复杂的情感油然而生,渴望与失望交错,幸福与煎熬并存一位纯情少年热恋中的心态在这里表露得淋漓尽致成双成对的雎鸠就象恩爱的情侣,看着它们河中小岛上相依相和的融融之景,小伙子的眼光被采荇女吸引诗人在这里采用了“流”、“采”等词描述小伙子的心里变化的过程 诗中许多句子都蕴含着很深很美的含意,千古传颂的佳句有“窈窕淑女”,既赞扬她的“美状”,又赞扬她的“美心”,可说是前后呼应,相辅相成又如“辗转反侧”句,极为传神地表达了恋人的相思之苦,后来白居易《长恨歌》“孤灯极尽难成眠”,乔吉《蟾宫曲·寄远》“饭不沾匙,睡如翻饼”,都是从这里化出的名句而最后一句“钟鼓乐之”,又更是“千金难买美人笑”之类的故事的原本通过这不知名的作者的笔,我们完全被这朴实恋情和美丽如画的场景感动了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属于《诗经》咏物言志三法案——“赋、比、兴”之一的“兴”,即从一个看似与主题无关的事物入手,引出心声,抒泄胸臆本诗语汇丰富,如使用“流”、“求”、“采”、“友”等动词,“窈窕”、“参差”等形容词,表明了诗人的文学技巧全诗朗朗上口,韵律和谐悦耳其中有双声,有叠韵,有“之”字脚的富韵,加上对后世七律、七绝影响最大的首句韵式,使得本篇堪称中国古代韵律诗的开山之作。

4 请问《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感情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感情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关雎》和《蒹葭》: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渴望希望我有帮到你,麻烦给个好评哈o(∩_∩)o。

对于《关雎》,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在我们的常识中,它就是一首爱情诗,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们今天也常用它来形容男欢女爱。

胡适曾经就在《谈谈诗经》里说到:

“《关雎》完全是一首求爱诗,他求之不得,便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这是描写他的相思苦情;他用了种种勾引女子的手段,友以琴瑟,乐以钟鼓,这完全是初民时代的社会风俗,并没有什么稀奇。意大利、西班牙有几个地方,至今男子在女子的窗下弹琴唱歌,取欢于女子。”

刘大白则在《白屋说诗》中说到:

“它是结婚歌的,因为第四、第五两章,有“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话,似乎是结婚以后的事情,所以有这一说。其实这都是那位单相思的诗人,想象中的预备;而此诗不过是一篇片恋的恋歌罢了。”

在胡适和刘大白先生看来,《关雎》就是一首爱情诗,不同之处在于,胡适认为它是男子用琴瑟、钟鼓这些东西来“勾引”女子。刘大白则认为这其实是一位单相思的诗人美好的“想象”而已。我们今天对于《关雎》的理解基本上就是沿着这种思路展开的,把它理解为一首爱情诗。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位美丽的女子,之后便辗转反侧、寝食难安,仿佛整个世界里只有她。为了得到女子的芳心,男子可谓是使尽了浑身解数,“钟鼓乐之”、“琴瑟友之”。在我们眼里,这首诗很有画面感,很多人甚至将它想象成初恋的场景。可事实究竟如何呢?这首诗真的是讲爱情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忙着给出答案,看看古人是如何理解的。

我们今天读古书,总觉得难读。是因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时间距离,我们的文字表达变了,从文言文到白话文,我们对很多字词的意思都无法理解它的本义。

二是我们的生活世界变了,古人面对的是一个整全的世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被拆散的世界。

古人的生活方式非常简单,可以直面天地。我们则不能,对于整个世界感知能力弱化了。这两个原因导致我们对古人产生了一种疏离,不能理解他们的生活世界和思想情感。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明代人画的先秦时期的画,认为他们是坐在椅子上的,其实先秦时期的人是坐在席子上的。这就说明我们在理解古代时,总是不自觉的夹杂着今天的眼光。

在我们今天看来,爱情是非常美好的价值,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可是在古人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在古人看来,爱情并没有那么重要,只有父母之间的血缘关系,即亲情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如果有一个人将男欢女爱凌驾于对父母的亲情之上,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甚至会被认为只有禽兽才能干出这样的事。

我们今天之所以会把爱情看得很高,是因为启蒙以来,人的情欲觉醒。但这也导致了一个弊端,即我们在理解古人时,只要涉及到男女,就会将其理解成爱情。如果不是这样,反而就不正常了。

其实,只有我们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去仔细阅读文本,就会发现这根本不是一首爱情诗,起码不是普通人之间的爱情诗。有三点可以证明。

一是琴瑟和钟鼓在先秦时期,这些乐器是贵族才具备的,普通人根本听都没听过,怎么会拿它“勾引”女子呢?

二是钟鼓,钟往往是编钟,就我们现在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来看,重达2567公斤,如果一个男子为了取悦女子,扛着这么重的编钟到女子门前演奏,就算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也不可能吧?

三才是最要命的,琴瑟和钟鼓不是一般的演奏乐器,它所演奏的都是雅乐,只有在祭祀之时才能使用。所以郑玄解释“琴瑟”:“大祭祀及房中乐皆用之”,又说“琴瑟在堂,钟鼓在庭,言共荇菜之时,上下之乐皆作,盛其礼也。”怎么想这画风和我们今天的男孩子拿着一把吉他在女孩子面前演奏都不搭,所以我们基本就可以否认这是一首爱情诗。

之所以我们会认为是爱情诗,是因为望文生义。我们将君子、淑女理解为郎才女貌,完全忽视了词语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衍生与流变。

接下来,我们不妨走近《诗经》,看看古人是如何理解它的。我们知道,对于历史、文本的理解,一般来说越接近这个时代往往越可靠,越到后来越加了一些想象的成分。对于《诗经》来说,最可靠的注本当属齐鲁韩三家《诗》和《毛诗》了。在整个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古人理解的《关雎》基本是按照这四个注本来的。因为它们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孔子,由孔子传给弟子,弟子一代代传下去,到了汉代书写成书。因为孔子最接近《诗经》的年代,且他删削过《诗》,所以他的解释自然最具权威性。

我们先看《毛诗》如何说?“《关雎》,后妃之德也……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这里说的很明白,就是讲后妃之德的,不是男欢女爱。

司马迁在《十二诸侯年表》中说:“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司马迁学的是鲁诗,因此他的看法就代表了鲁诗的看法。

《汉书》引李奇之言说:“后夫人鸡鸣佩玉去君所。周康王后不然,故诗人歌而伤之。”说这是刺康王所作。

韩诗则说:“诗人言雎鸠贞洁慎匹,以声相求,必于河之洲隐蔽无人之处。故人君退朝入于私宫,后妃御见,去留有度。”齐诗则说:“诗者,持也。在于敦厚之教,自持其心。讽刺之道可以扶持邦家者也。”其中又引《诗推度灾》曰:“关雎有原,冀得贤妃正八嫔。”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齐鲁韩三家诗以及毛诗都认为《关雎》讲后妃之事。所不同在于三家诗认为是讽刺康王所作,毛诗认为是讲后妃之德。

接下来,我们重点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一句。我们要问谁在寤寐思服?谁在辗转反侧?郑玄在《毛诗传笺》解释道:“服,事也。求贤女而不得,觉寐则思己职事,当谁与共之乎?”这就说的很明白啦,不是男子爱上了女子,求之不得而辗转反侧。而是因为后妃为君王寻找贤女不得,担忧无人与自己共采荇菜来祭祀先祖,所以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这正体现了后妃的美德。我们在理解君子时,不要理解成男子,因为在这里君子指有位者,即君主,淑女则是指配君主之后妃。

我们对于古书的理解,不能望文生义,要依靠古代注疏。尤其是《诗经》,它绝对不是描写的男欢女爱。正如《礼记·经解》所言“入其国其教可知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在古人看来,《诗经》不是我们后来理解的唐诗宋词,它是可以治国理政,教化百姓的。这样的例证在《左传》,在汉代比比皆是。在《左传》中,外交官见面都要引用《诗经》,所谓“不读诗,无以言”。在汉代,懂《诗经》是可以直接从政的,如辕固生等人。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来自百度)

《诗经》总让我感到它本身就是带有神秘色彩的,以至于时常让我忘记它是现实主义诗歌的滥觞,而不自觉地憧憬它的浪漫主义色彩。

从一种书面记载的角度来看,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我们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虽然,通常它总被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但从内容来看, 《关雎》其实很纯粹 。

通俗的来说,《关雎》就是描写了一个男生主动追求一个女生的心理变化,过程有求而不得的煎熬,结果是求而得之的欣喜。 由此看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在男女关系中,主动的一方仍然是男子居多。

“君子”与“淑女”的结合。 在古代看来,这才是一种正常且合理的结合,可能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门当户对”一般。“君子”有地位有德行,当然在现代可能还要加上有经济实力;“淑女”有貌有德,当然在现代可能还需要一份看起来体面的工作。而这个“贤淑”,在古代可就是衡量女子是否是“好的配偶”的重要标准。但到底怎样的德行可以称之为“贤淑”,《关雎》中并没有具体表明。反而是在淑女之前还加了“窈窕”二字,在“贤淑”的德行之美的内在要求前,重点强调了“窈窕”的体貌之美,二者结合才能让“君子”为之倾心。所以,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男子对于美或是美女的追求都是真实的,甚至有时候超越了女子对美的向往,古人“女为悦己者容”确有其佐证。

爱情观是单一的。 其实在古代封建礼教的影响下,这样的爱情相对真实。毕竟在古代婚姻中,结婚当天才知道彼此长什么样子的不在少数。所以这时候我又觉得《诗经》相对浪漫。虽然《关雎》所陈述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而并非青年男女之间短暂的邂逅或是一时的激情。但是最终它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让这场美丽的邂逅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其实,这有点像我们 现代的“相亲”。没有长时间纷繁复杂的恋爱的过程,就是奔着结婚二字走到一起,更加注重现实的满意度和后期的生活效果,有明确的指向性和责任性。这一活动在古代都获得了高度的社会认可,可见,其存在确实有一定合理性,当然还有社会需要性。

爱是克制、有分寸。 《关雎》中,描写了男子是如何思慕女子,如何“辗转反侧”,但是仅仅停留在心理和远距离的活动,并没有进行直接的接触,至于“淑女”,更是没有半分描写其小女儿的心态,对于男子的追求更无动作言语,将古代女子的德行展现的淋漓尽致。如果放在现代而言,这恐怕连纯爱都算不上,毕竟连牵手这样现代人最普通的举动在古代都会显得逾矩,当然,现实中也不能够如此死板,但过于亲密的举动在恋爱期间也被看作习以为常,就显得不太正常了些。尤其是就一些传统观念的家长看来,更是难以接受。此时,传统仿佛又变得格外重要,我们仿佛还不如古代人表现出的那般忠贞,甚至是走到结尾的必然都无法保证。所以,恋爱,还是应该停留在一个合适的尺度, 不能为爱而爱,而应该为爱而克制,这样的感情并不是不浓厚,反而更显真实和珍爱 。尤其是对于女生来说,爱情中的自爱尤其显得重要 。平和而有分寸的爱,克制却又浓厚的爱,可能这也是《关雎》能够触碰到人们心中柔软一点的重要原因。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编成于春秋时代的《诗经》共三百零五篇,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约前7世纪)的作品。其书原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起称《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关雎为十五国风之首。《关雎》是一首民间情歌,写一个男子在河边遇上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姑娘的美貌、娴静和勤劳引起了他强烈的爱慕之情以致日夜思念,梦中亦不可忘怀,甚至希望有朝一日能亲近她、娶到她。作品中作者将男子心态的变化与情绪的波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感真切而不猥亵,表现了人们对人类美好爱情的向往。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写他求而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它是我国爱情诗之祖。不仅反映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6039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12
下一篇2024-03-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