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潮剧团郑舜英出身哪里拜托各位大神

潮州潮剧团郑舜英出身哪里拜托各位大神,第1张

郑舜英 潮州市湘桥区人。潮州市潮剧团青衣演员,国家一级演员,潮剧学员培训班副主任。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潮州市青联委员。少年酷爱潮剧,16岁时考入潮安文艺培训班,学青衣兼刀马旦,得俞世明老师悉心指导,打下扎实基础。在学期间,曾主演古装剧目《放裴》、《杨八姐闯幽州》,两剧均被录制为录像带。1981年分配到潮州市潮剧团,迄今由她担纲主演的古装戏、现代戏逾40台,在潮剧舞台上塑造了众多各具光采的艺术形象。郑舜英扮相俊美,声情并茂,文武兼备,唱腔真切动人。在《莫愁女》、《乾坤宝镜》、《再世皇后》、《宝莲灯》等剧目中的出色表演,得到行家及观众的一致赞赏。多次赴汕头、广州参加戏曲调演获表演奖,曾随团赴东南亚等地演出。由于在《莫愁女》中成功饰演主角而在海内外获“莫愁妹”雅号。1990年被潮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潮州市优秀演员”称号。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久闻“潮州自古出美人”,初见郑舜英,顿觉名不虚传。用“天生丽质”来形容郑舜英一点也不过分。我固执地认为,这跟哺育她的韩山,生于斯、长于斯,自幼受到历史名城浓郁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她的美厚积而薄发,并非惊艳,也毫不张扬,而是如陈年佳酿般缓缓挥发。不过,只有站在舞台上,把美融注到一个个的艺术角色中,这种美才获得了最灵妙的生命。莫愁女、江姐、李慧娘、三圣母……从郑舜英塑造的一系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潮剧艺术形象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美。 说起郑舜英的从艺生涯,还有一段趣闻呢。自小性格腼腆、内向的郑舜英从来没想到自己会成为演员。1978年,当时的潮安县文化局主办第二期文艺培训班,公开招收学员,16岁的郑舜英陪两个同学前往应考,监考老师看到怯生生站在一旁观看的她形象不错,就说了句:“小姑娘,你也来试试吧。”郑舜英怯怯地上场了,老师要她来一段潮剧唱段,由于害羞,她一句也唱不出来,但独具慧眼的监考老师却从她的举手投足发现了艺术的“端倪”,于是让她回去练习几天后再来考。回家苦练几天,一个星期后重考场,郑舜英与前几天判若两人,一曲《陈三五娘》唱段她唱得声情并茂,监考老师当场拍板,把她招为培训班学员。从此,她与潮剧便结下了不解之缘。 进入培训班之后,郑舜英的艺术天赋很快显露出来,4个月后,她即被定为尖子进行重点培养。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文化大革命”不久,劫后余生,潮剧园地更是百废待兴。培训班的学员们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郑舜英更是如此。每天早上4点钟,同学们还在酣睡之中,她就偷偷地起床到练功房练功,出色的天赋加上刻苦的努力,郑舜英长进很快。她主攻青衣,却精通闺门旦、刀马旦、小生等行当,每次考试,她都拿第一名,毕业演出时,她更是以一出折子戏《李慧娘救裴生》而赢得行家的赞赏。在该戏中,郑舜英饰演李慧娘一角,其中有大段唱、做及武功,难度很大,这对演员来说是一次比较全面的检验,郑舜英唱、做、念、打样样出色。她因“李慧娘”一角而崭露头角。 熟悉郑舜英的观众都习惯称她为“莫愁妹”,这是因为她在潮剧《莫愁女》中饰演“莫愁”一角而来。1981年,郑舜英从艺术培训班毕业,被分配到潮安潮剧团(今潮州市潮剧团),她排演的第一出戏就是《莫愁女》。剧中,郑舜英运用传统戏曲特有的表演手法,展示莫愁这一人物的内心世界,着力塑造一个多愁善感、美丽善良、以死抗争的艺术形象。在该剧的《投湖》一折中,她采用舞蹈化的表演技艺,同时运用多种步法配以身段舞蹈,并用委婉凄楚的腔调,把莫愁反抗不平世道的悲忿以有以心爱之人亦思亦怨的复杂心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引起了广大观众的共鸣。“莫愁妹”一角一炮打响,郑舜英因此得名“莫愁妹”,《莫愁女》一剧也因此成为剧团的保留剧目而长演不衰。 在新加坡的潮剧迷中,郑舜英又有另一个雅号叫“江姐”。1997年,郑舜英随团赴新加坡演出,她塑造的舞台人物形象“江姐”一我倾倒了万千狮城戏迷,演出结束后,她受到戏迷的热情“包围”,戏迷们狂热地高喊“江姐”,争着与她拍照,并要出高价购买她的戏服,新加坡戏曲学院院长蔡曙鹏博士说:“从莫愁到江姐,可以看出郑舜英表演艺术上的成熟。” 郑舜英的成功,源于她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坚忍不拔的拼搏。 1999年4月,郑舜英赴中央电视台参加“‘99地方戏名人名段演唱会”,扮演《背妹上京》片段,5分钟的演出结束后,鸦雀无声的演播厅爆发出一阵持久而热烈的掌声,当同行们纷纷向她祝贺演出成功时,出人意料的是,她却向导演提出第二天重拍的要求,这是为什么?原来,演播厅的舞台是玻璃台面,又滑又硬,很不适合《背妹上京》的表演,尤其是跪滑步,膝盖受玻璃板接合部的魔鬼,皮开肉绽,鲜血直流,影响了动作的到位,因此,她要求重拍。导演许玉琢被郑舜英这种对艺术一丝不苟的精神所深深感动,破例同意重拍…… “梅花香自苦寒来”。不懈努力,终使郑舜英在表演艺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从艺20年来,郑舜英在潮剧舞台上扮演了各种行当的主要角色,如《五女拜寿》中贤慧善良的杨三春;《凤冠梦》中蛮横刁泼、爱慕虚荣的千金**李月娥;《再世王后》中雍容华贵的温妮王后;《乾坤宝镜》中被迫成疯的疯妇;《程咬金招亲》中生性刚烈、深明大义又不乏柔情的裴翠云等等,这些形象性格迥异,生动鲜活,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她也因此而赢得“旦后”、“潮剧第一旦”等美誉。1990年,潮州市人民政府授予郑舜英“潮州市优秀演员”称号;1994年,她被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吸收为会员;1995年被推选为广东青年联合会会员;1997年被吸收为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员;1998年,她参加广东省第二届戏剧演艺大赛暨首届潮剧演艺大赛,以《背妹上京》一折中人偶一体的出色表演荣获金奖第一名;今年3月,由中央电视台《梨园群英》专题节目部拍摄的《潮剧名旦郑舜英》专辑在中央台第三套节目中播出;今年4月,她应中央电视台邀请,以《背妹上京》参加中国‘99地方戏名家名段演唱会,受到许多艺术行家的肯定和好评;今年7月份,她被潮州市潮剧团评为“德艺双馨”潮剧工作者……然而,郑舜英并不满足,她说得好,:“艺术是无止境的,我仍将不懈努力……” 好果把潮剧艺术比喻为一块肥沃的土壤,郑舜英无疑是这块土壤哺育出来的一朵奇葩,她的美与艺术同在,演了一个个丰满的角色,她的美鲜活而恒久…… 代表剧目《背妹上京》、《三风求凰》、《送君上征程》、《江姐》等。

此剧目为1939年,汤笔花从老戏《盘夫索夫》中得到启发,编制了此剧详细幕表,后由张志范编词成剧并任导演,于9月20日由越吟剧团分上下本首演于上海天香大戏院,第一位饰演梁玉书的演员为“竺素娥”。

有文字记载的第二位饰演梁玉书的演员为“王水花”,可从王文娟的《我的老师竺素娥》一文中找到佐证。

有文字记载的第三位饰演梁玉书的演员为“尹桂芳”,其二进上海滩,被永乐茶园辞退后,与陈苗仙合作以二牌头肩小生的身份于汇泉楼(今福建中路194号)演出《盘妻索妻》,但效果不够理想。在同年11月后与邢竹琴合作演出于外国坟山后边的南阳戏院(今东台路84号),此后再次演出《盘妻索妻》,方才获得观众认可。 1962年,尹桂芳所在的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又根据尹自藏手抄本(上、下集),由尹桂芳、陈曼、王艳霞、王骏四人重新整理(陈曼执笔)该剧剧本后,在福州市人民剧场上演,由尹桂芳饰梁玉书。1962年1月24日下午,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邀集部分戏剧界人士座谈这一剧目的演出成就,谈到剧本,但有些场次的安排,还值得商榷。 芳华越剧团还在1962年灌制黑胶唱片《盘妻索妻》全剧,并于1980年再版,后在2004年以《中国越剧精品剧目选肆 盘妻索妻》为名出版CD碟片,均内附唱词。 其他越剧团队也纷纷演出《盘妻索妻》一剧。有文字记载的有:

1954年,上海天明越剧团上演《盘妻索妻》,由夏雯君与余彩琴联袂演出。

1955年,温州平阳越剧团在温州东南剧院上演《盘妻索妻》,由陈剑秋主演,一月内连演了55场,场场爆满。

19世纪60年代,江山越剧团也于60年代初开始上演《盘妻索妻》,在金,衢及赣东北一带常演不衰。主要演职员有丁丽云、刘小花、汪铁英、张肖妹、姚赛华等。

1963年,德清越剧团在杭州演出《盘妻索妻》,连续满座十五场,史秀芳饰演梁玉书。 1980年,福建芳华越剧团在福州复演此剧,由邢桂芬饰梁玉书。 同年11月3日至次年1月,芳华越剧团来沪演出于徐汇、大众剧场,由上海电视台录像播放。在沪表演的《盘妻索妻》中,邢桂芬饰梁玉书A角,张效芳为B角。

1980年5月,虹口越剧团亦在上海共舞台演出《盘妻索妻》,由有顶级冷面小生之称的陆锦娟领衔主演(备角为尹美娣),为上海文革后第一个演出梁玉书者,以芳华剧本为依据,做了不同的处理,并不以尹派艺术规范为标准,而是独辟蹊径另有韵味,无论是唱腔中陆锦娟独有的截然而止清雅别致的特色,还是其稳重硬朗清峻峭拔的演绎风格,均是别具一格,非常精到地刻画了梁玉书的儒雅、温存、正义、深情,塑造了一位独具相府公子特色的冷面柔情梁玉书形象,有戏迷称“陆锦娟令梁玉书的形象真实可信”。但因其动作设计为保守人士所反对,遭到严厉批评,后因观众欢迎及同行徐玉兰等人的支持而不了了之。 至1980年7月,陆锦娟主演《盘妻索妻》逾60余场,又因观众献花踊跃而起风波。之后在虹口越剧团演出《盘妻索妻》的过程中,又遇观众争看陆锦娟之演绎并抗议备角替演的风波,陆锦娟遂被禁演。 1983年,陆锦娟受邀至舟山越剧团重演该剧,在杭嘉湖一带演出依然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并由电视台摄录保存,后由杭州华彩音像发行有限公司出版发行,共计有3个不同出版社的不同包装版本。也不少地区剧团和民间剧团均参照陆锦娟1983年演出版本的动作设计进行演出,如浙江嘉兴市越剧团,浙江普陀越剧团、舟山小百花越剧团、杭州黄龙越剧团等。 此后,在1986年6月,陆锦娟在共舞台再次演出《盘妻索妻》,“观众踊跃,座无虚席,献花观众络绎不绝。音乐声中大幕启动,陆锦娟在幕后一声‘梁福梁宝,带路!’引来满堂红彩,就连一千八百个座位的共舞台,门口也挂起“满座”红灯。 著名表演艺术家袁雪芬观看演出后,到后台热烈祝贺:‘你们剧团实力很强,大有希望。’”有老戏迷称,当时场面轰动,演出极受欢迎,曾出现在场观众们情绪激动而使演出不得不稍作停顿之事。另有当年观看现场演出的戏迷的回忆:“戏院内观众情绪沸腾,叫好声一片,盖过陆老的声音,我无法用言语表达我看到的,特别使我终生难忘的情景:陆老谢幕,陆老眼泪都流出来了,观众都不走,全部在外面等陆老,人山人海,空前绝后。” 上海文化艺术报亦存有《风雅小生陆锦娟》一文(此文与孙怀山所著同名文章内容不同)。

1980年年底,建德越剧团也开始上演《盘妻索妻》,也以芳华版本为基础,但唱腔身段各有不同,由尉少秋领衔主演,尤其其唱腔,尹中带范,和尹派弟子的演绎并不相同,获得观众好评,并在杭州华丰造纸厂拍摄电视录像。 2007年,以此视频为内容的VCD光盘开始面世。

1982年夏,尹派越剧演员茅威涛专程到上海向尹桂芳请教《盘妻索妻》,得到尹桂芳的尽心教导,同年8月以《露真》一折获浙江省“小百花”汇演优秀小百花奖。1983年11月,随团至香港,再演《露真》,获得好评。 1986年秋,茅威涛演绎《露真》一折参与“全国越剧中青年演员广播大奖赛”,获得优秀演员奖第1名。此后,茅威涛于1998年录制《露真》一折,出版为VCD,并与越剧花旦演员吴海丽一起演出全剧,录制音频,出版为CD。

1984年,芳华越剧团由王君安饰梁玉书主演《盘妻索妻》。1995年4月5日至7日,尹桂芳率福建芳华越剧团来沪,在逸夫舞台演出《盘妻索妻》,王君安饰梁玉书。2008年2月24日,福建芳华越剧团应新加坡“大唐文化传播”的邀请,进行新贺岁演出,于牛车水人民剧场演出《盘妻索妻》一剧,王君安饰梁玉书。此后,于2008年4月5日在上海逸夫舞台,2008年6月12日在宁波逸夫剧院,2008年6月16日在绍兴大剧院,2008年6月19日20日在德清武康会展中心,6月22日在嘉兴大剧院,6月26日在苏州开明大戏院,6月27日28日在上海宛平剧院,王君安再次主演该剧。2009年9月28日29日,芳华越剧团于长安大戏院上演《盘妻索妻》,王君安饰梁玉书。2010年,北京共公频道好戏周周看栏目于3月21日播放王君安、李敏主演的《盘妻索妻》全剧。

1988年,萧雅饰梁玉书演出《盘妻索妻》于上海人民大舞台。1989年1月3日至23日,虹口越剧团携该剧赴香港参加葵青区第二届艺术节交流演出,由萧雅饰梁玉书。2005年9月24日和25日,萧雅于上海艺海剧院重演新改编的《盘妻索妻》,导演刘觉将原先三个半小时的演出删减成两个半小时,以加快演出节奏,但《洞房》、《赏月》、《露真》等脍炙人口的经典段落和唱腔全部保留。舞美和服装上力求洁简大气,以便轻车简乘地面向市场。2006年11月17日晚,萧雅在长安大戏院领衔主演越剧经典《盘妻索妻》。2007年6月26日,萧雅在逸夫舞台再次演出《盘妻索妻》,由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担任艺术顾问,昆剧表演艺术家岳美缇任艺术指导。2008年7月4日至5日,萧雅于湖北剧院上演《盘妻索妻》。2009年1月7日由中央新影戏曲节目部与上海萧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数字戏曲**《盘妻索妻》在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影片正式开机。2009年8月28日,萧雅主演的《盘妻索妻》在宁波大剧院上演。2010年1月8日至10日,上海萧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长安大戏院演出《盘妻索妻》。2010年,北京共公频道好戏周周看栏目于4月4日播放萧雅、陈歆主演的《盘妻索妻》全剧。 2010年2010年7月18日下午,数字**《盘妻索妻》在上海新天地国际影城一厅首映,萧雅饰梁玉书,华怡青饰谢云霞,斯钰林饰刘仁元,吴素英饰梁玉姣 何娟娟饰梁孙氏,许玉琢总导演。

2008年2月,舟山小百花越剧团重排《盘妻索妻》,2月10日至11日在舟山剧院上演全剧。 2月15日再次演出该剧。 此后该剧多次演出。其编排动作因袭陆锦娟1983年演出版本,吴秋萍饰梁玉书。

此外,文革后演绎盘妻索妻全剧,饰演梁玉书的演员还有普陀越剧团的孟群亚,嘉兴市越剧团的张薇,贵阳市越剧团的李珊及桐乡越剧团等。

爱情观是人们对爱情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什么是爱情,爱情的本质,及爱情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位置,择偶标准,如何对待失恋等。爱情观是人生观的反映。爱情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受不同的经济条件,社会制度,及思想文化状态的影响和制约,有着不同的内容,并且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变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57606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10
下一篇2024-03-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