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她被大伯哥幽禁50年,死后才自由,关她的小屋今成著名景点

明朝,她被大伯哥幽禁50年,死后才自由,关她的小屋今成著名景点,第1张

在安徽有一座历史名城叫歙县,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这里早在中国的第一个大一统皇朝秦朝时期,就设置了县,在宋朝时是徽州府的府城所在地,是中国历史上徽州文化的中心。

歙县深受礼教传统文化的影响,素来有程朱故里、礼仪之邦等美称,在歙县土地上,传承上千年的家族比比皆是,其中都有着很多礼教传统的故事,许村的墙里门故事就是其中之一。

在明朝初年,歙县许村有位许姓人家娶了一位胡氏娘子,两人十分恩爱,婚后不久胡氏娘子就怀有身孕,但许家丈夫却突然因病去世,此时他的孩子还未出生。

当时年仅二十的胡氏娘子立志为丈夫守节,她丈夫的大哥为此将胡氏娘子所住的宅院用高墙封住,胡氏娘子生下儿子后,一直居住在高墙中的小屋中,不见外人。

胡氏娘子从二十岁守寡,到七十二岁去世,整整五十余年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死后她才算得到了自由,而她当时所住的宅院,也被人称为墙里门,成为了如今歙县的一处著名景点。 许村墙里门

许村位于歙县西北部,有东西两河在高阳桥下汇合,形成富资水的上游。

富资水南流,在县城西关附近汇人扬之水,此后,因江水明净如练,始称练江。

练江由浦口汇人新安江、辗转奔流,经皖浙交界处的街口一带流人浙江省,几经周折,最终由钱塘江流至杭州附近汇入东海。

许村位于新安江-钱塘江水系中的节点上,因水运而兴旺发达,成为徽州的一处殷实之地。

在明朝年间,许村有一份许姓人家十分兴旺,这份人家传承到明朝初年时人丁众多,共有兄弟六人,在重视子嗣的中国传统农村,这被认为是祖宗积福的表现。

许家在当地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家产丰厚,兄弟六人中,有的在家管理田产,有的在外经商,经营得十分兴旺,家族之中更是有着耕读传家的传统,许家的众多子侄都会读书识字,有天赋的会被送去参加科举考试,如果中举就能光大门楣,让家族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许家兄弟六人中的当家人是大哥许伯升,他在许村当地很有名望,用现在的话来说,称得上是许村的乡贤了。

许家六兄弟中,最小的弟弟名为许周安,他娶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娘子,这位娘子娘家姓胡,嫁到许家后,和许周安十分恩爱,不久后就怀上了身孕,眼看就要为许家开枝散叶,再添一位人口了。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许周安新婚燕尔、春风得意,眼看就要成为父亲的时候,噩运向他袭来,他突然暴病身亡,没来得及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生。

许周安去世时年仅二十四岁,而他的妻子胡氏娘子更是只有二十岁,正值青春年少的时候却成了寡妇,胡氏娘子在丈夫去世后不知道哭了多少次,还好她的腹中还有丈夫的孩儿,这也是她今后人生的唯一寄托。

在许周安去世后,许家的当家人许伯升就将胡氏娘子唤到堂前,问她今后的打算。

按照当时的礼教传统,胡氏娘子自然是要给丈夫守节终生的,尤其是她腹中有了许周安的骨肉,更是要安稳生下来继承许周安这一支香火。

因此,许伯升作为许家当家人,又是深受传统礼教文化熏陶的乡绅,他既要维护家族的利益,让六弟这一脉能够后继有人,又要顾及家族的名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肯定不会容许胡氏娘子改嫁。

胡氏娘子也是出生于当地殷实人家,受过三从四德的教育,无论是对自身名声的顾虑,还是出于对去世丈夫的责任和情义,她也从来没有想过改嫁的事。

她告诉许伯升自己要在许家长住下去,生下腹中的胎儿,不会让许周安这一脉断了香火,她打算从此闭门修身,为丈夫守节终生。

许伯升听后,十分高兴,赞扬了弟妹胡氏娘子识理明义,就让她回六弟家中安心养胎,今后的生活自有许家照顾,生下六弟的子嗣后,许家也会全力培养。

都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在古代社会,一个女人要想长期守寡,为丈夫守节,就要尽量避免和外人接触,以免引来风言风语,为此,许伯升做了一件在现在看来似乎不可思议的事。

在和胡氏娘子见面后的第二天,许伯升唤来工匠,先在胡氏娘子居住的宅子后院中打了一口井,定名为福泉井,然后围绕胡氏娘子居住的宅子,四周团团砌起一丈多高墙,墙上不开门窗,使居宅与外界完全隔绝。

胡氏娘子的日常饮食起居,则由许伯升挑选的两三位老妇人伺候,日常的米薪油盐,则定期从高墙外送进墙内。

如此一来,胡氏娘子就彻底与世隔绝了,后院中有井取水,衣食物品则由外送进来,她从此伴着一盏青灯,就在高墙内默默忍受着时间的流逝。

许伯升这个举动,在今天看来似乎十分过分,近似于囚禁弟妹了,但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下,并没有引来其他人的反感,当时的人们还纷纷传统许家出了个贞洁烈妇,都是赞扬的声音居多。

许伯升对弟弟许周安的香火传承也十分上心,孩子还未出生,他已经想好了名字,他取了吉人天相四个字,曰:若生男名以天相,生女名以吉人。这里面也包含了他对弟弟早逝的感伤和对许家后代的美好祝愿。

许伯升为胡氏娘子安排的衣食供给,都十分周到细致,经过十月怀胎,胡氏娘子终于生下了一名男孩,按许伯升的意思,就取名为许天相。

许天相出生时,正值明朝洪武二年,眼看六弟后继有人,许伯升也十分宽慰,等许天相稍微长大些后,他就安排侄子读书求学,希望把六弟的儿子培养成才。

许天相的母亲胡氏娘子,则依然生活在高墙之中,过着从不见外人的日子,因为高墙里的居宅门窗则一如其旧,形成天下绝无仅有的墙里门,这处奇景也在当地被很多人所熟知。

许伯升后来出任过福建汀州府知府,在五十二岁时,因为积劳成疾,在任上去世,没能见到侄子许天相娶妻生子。

许天相在许家一直专心读书,他勤学奋进,十分争气,参加明朝的科举考试考上了进士,实现了伯父希望他通过科举光耀门楣的期望。

许天相中举做官后,就把母亲被隔绝封闭在墙里门里的故事奏明皇上,皇上钦叹不已,准予旌表,并给假回乡探母。

许天相回到家中,和母亲商量立贞洁牌坊的事,但母亲却不愿立这个牌坊,她跟往常一年,依然居住在围在高墙之中的宅院中,过着从不见外人的封闭日子。

如此直到明朝的永乐十九年,胡氏娘子在七十二岁时过世,从她二十岁为丈夫守节开始,她终生没有踏出过墙里门一步,在这座被围墙关闭的宅院里整整过了五十二年。

胡氏娘子临终时留下遗愿,不要给她立任何的贞洁牌坊,最终,只有这座墙里门的奇景,诉说着这一段如今令人匪夷所思的幽幽往事。

胡氏娘子的儿子许天相,在明朝时官运亨通,一直做到了观察使的职位,他子女众多,许天相一脉一直子嗣繁盛,繁衍至今。

到了清朝嘉庆年间,许家在老宅之南修建祠堂,以供奉祖先,此时墙里门已经被称为祥里门多年了,为此,许家还专门在北侧临街的圆门上刻有墙里记,记录了许天相和母亲胡氏娘子的这段往事。

据后人考证,胡氏娘子的闺名是胡孺人,清朝嘉庆年间所刻的墙里记上专门称许她:而弟媳胡氏孺人,凛凛冰霜,享年七十二岁未曾一出门庭,众称为节妇里。

至于许伯升的做法,在当时看来也是符合封建传统道德的,因此,墙里记上记载着:

盖专表胡氏孺人,后人曰为墙里,则兼德伯升公之恩也。如此一来,囚禁胡氏的做法便成为了对许天相一脉的恩义之举。

最后,墙里记上记录了祥里门的由来并提醒许氏子孙不要忘本:本《毛诗》高颂长发其碑之句,易墙里为祥里门,将三百年矣。其惟子孙答之,不知其所以名。祥里者死于墙里也,因以墙里原为胡氏孺人旧居,非所谓不忘其本者耶。 如今的许村

墙里门一直保存至今,成为了如今歙县的一处著名景点,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这段守节五十二年未出墙一步的往事也令人啧啧称奇。

胡氏娘子守节的故事,也跟古徽州的历史传统有着关联。

古徽州的乡土传统中素来崇尚妇女守节,康熙《徽州府志》的主纂赵吉士曾不无自豪地炫耀:新安节烈最多,一邑当他省之半。

整个明清时代,节妇、贞女的记载,成了徽州不绝于史的主题。

当时徽州重商,徽商更是名满天下,很多徽州人外出经商,常年不归,和妻子新婚燕尔后就匆匆告别的不计其数,因此徽州当地风俗极力推崇妇女忠贞守节,保持清白。

徽州当地还有很多类似的记载和传说,比如许村世德桥南侧有一贞节坊,据说,坊主尚未过门时,未婚夫便已去世,她是一个人抱着牌位拜天地的。

此后,这位女子就深居简出,终其一生清清白白地过日子,终于挣得了一个贞洁牌坊晚年族人为其树坊,不料最后的坊顶却怎么也安装不上。

于是,族人便怀疑她是否曾有违反礼教、有辱清白的隐情曲折,在族长的再三追问下,这位无辜的女子终于想起早年的一桩事,她说自己曾见公鸡和母鸡交尾时笑了一下。

她刚说出这段往事,坊顶就顺利地装了上去,由此也可以看出传统封建礼教的严苛和不近人情。

古徽州的一座座贞洁牌坊下,都是一个个沉重的故事,胡氏娘子当年不愿立贞洁牌坊的原因,已经无法考证了,但遗留至今的墙里门,依然让今后的人能看到那段艰难的岁月。

贞节牌坊在徽州一地为数颇多,除了许村之外,附近的歙郑村,也有著名的棠樾牌坊群,妇女守节的家风思想在当时有着可取之处,但在新时代,这种传统封建思想无疑需要取舍和改造。

在今天的许村,当年的众多祠堂,依然发挥着不小的作用,许氏东西两支共十八门,各门原建有各自的祠堂,其下还有支祠、家祠等,一门大致对应今天许村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

如今现存有敦本堂、昭德堂、_伦堂、敦义堂等十三个祠堂,按门分类则是邦伯门、大墓门、祥里门、郡伯门、金川门、环里门等。

许村一地今日的祠堂,所举行的各类乡俗活动甚至更为丰富。

以往两三年才开展一次的活动,当今许村往往一年一办,许村镇下辖各村的基层村民组织选举工作,通常也在祠堂内进行,在旧的宗族管理被终止之后,许村各个老祠堂也焕发出新的生机。

许村在传承家风文化的同时,对一些家风中的弊端进行改造,摒弃了其中愚忠愚孝等愚昧思想,也修正了要求女性守节、禁锢女性自由的一些规定。

许村新编村风《三字经》开篇即云:承传统,订新规,村风正,重受益。又说:谈婚嫁,索重聘,是陋习,当摒弃等,对传统封建陋习作出了更正。

如今的墙里门,和许村的众多历史文化建筑一起,以许村古建筑群的名义,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许村也入选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在许氏后人的帮助下,歙县人民政府还主持修建了许村历史博物馆,馆内以实物、文字、照片和图表等形式,介绍许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历史概况、人文景观及历史名人,明朝的许天相也在其中。

当年胡氏娘子守节的故事,在许村的众多游客中口耳相传,令人感叹不已。

  我有一个可爱的弟弟,因为我们年龄相差不大,所以我们的关系也特别的好!不论弟弟遇到什么问题,都会找我解决,当然了,我也会尽我做哥哥的责任!翻翻日历,哦,明天是圣诞节了。我有些出神的望着日历…… 此时,弟弟从我身后冒出来,吓了我一跳,“哥,在做什么?”弟弟嘻嘻的笑着,“没做什么啊!”“那哥教我做贺卡吧?”“咦?弟弟怎么想起做贺卡了?”“明天是圣诞啊!~”“好啊,可是没有材料!”“看看,这是什么?”弟弟像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拿出一叠卡纸。 说干就干,我们两个忙活了起来,我问弟弟有没有什么好的图像,弟弟直摇头。在得知弟弟是送给他的好朋友时,我的脑海里淡淡地出现了一幅模糊的画面,我先找出一张雪白的卡纸,把它一折二,然后,我和弟弟翻箱倒柜地找出我们所有的收集:粘纸、画报、旧的贺卡……我仔细地翻阅着,却没有找到理想的图案。突然,我看见桌上有一杯咖啡,这正好启发了我的灵感,把这杯咖啡画上去怎么样?我提起笔画上了一杯咖啡。我又想:再画朵百合上去吧,代表朋友间的友谊像浓浓的咖啡那样回味无穷,那洁白的百合代表天长地久。我把想法告诉了弟弟,弟弟听了高兴的拍起手来。于是,我们两个“刷、刷、刷”地画上了百合和咖啡,又在上面写了:世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长久的拥有,就是珍惜。我在旁边掏了个长方形的洞,用绿色的卡纸一折再一折,用金笔写上:“好朋友”三个字,又用三根紫色的丝线编了一根拉绳,把它粘在绿色的卡纸上,另一头粘在白色的卡纸上。这样一来,封面就算完工了。打开贺卡,里面却是空空的,弟弟提议在贺卡的左下方用铅笔淡淡地画上二朵百合花,我们又在左上方写下了“把最美的祝福送给你”几个英文字。在正中写上了“祝你成绩好,身体健康。”最后在右下角端端正正地写上,你的朋友:(弟弟的名字)。 哇!一张精美的贺卡从我们手中诞生了,我们高兴的又抱又跳。

分享亲情

歌中有跳跃欢动的音符,有绵延温情的声线,有冰冷的文字所无法企及的温暖。

晚上,爸妈不在家。屋外滂沱的大雨淹没了一切,我和小弟窝在沙发里听钟针缓缓划过的声音。灯灭愈见明显,揉揉眼睛,都回房间了。黑夜的雨喧嚣着,闭上眼,黑暗却压抑出恐惧的影子,久久不得入眠。漆黑中,一只冰凉的手伸了过来,他轻轻地唤我:“姐姐——。”小弟温热的手掌紧紧抓住了我。他因为在房间里害怕就躲进了我的被窝。我轻轻地抱住他,抚着他的头发。静寂之间,我们彼此之间找到了安全感。他把头深深地埋在我的臂膀里,我们互相拥抱着,消除着心中的黑暗恐惧,我们彼此分享着热量。

我静静地想,十年青葱,弟弟的出生使我的身边多了一个更需要关爱的孩子。也是从那时起,我每天喝两盒牛奶,也学会了分一盒给他;每次和朋友外出,我也渐渐习惯带上他;每次找到有趣的动画节目,我也喜欢叫上他一起看。我们在一起分享收获的喜悦,一起分享着作为家人之间不言而喻的温馨,一起分享着亲人之间绵延深厚的团团爱。

静默之中,我感到温度的存在。小弟伸出头,倚靠着我,清脆地说:“姐姐,你唱支歌给我听吧。”我轻轻地哼出调儿,唱着平缓温情的《In my life》。歌曲缓缓吟唱,像温柔的汪洋慢慢注入我们彼此之间。我们分享着唱出的温情。此时,月色也正朦胧,大地焕然一新,小弟紧紧贴着我静听。悄悄地,歌淹没了黑暗的阴晦,轻微的摩擦声轻拂着周边气息,明晃晃的身影笼罩着我们,被子被人拉到胸口,柔软的被子拥裹着我们,小弟温热的脸庞脸庞凑近我,暖暖的鼻息拂面而过,我睁开睡眼,妈妈坐在床边正轻声招呼弟弟:“睡好别动,小心吵醒姐姐。”我又抱紧了些弟弟,把头埋进去,深深地笑了。

我们在黑暗中分享彼此内心的明火,分享着温暖的亲情,分享着亲情的依偎。分享似一首歌,唱出的声线拥裹着我的心灵,不断地让我幸福温暖。

  成长,这是一个熟悉的字眼,每个人都在成长,成长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我们可以在接受教育时成长,可以在知错时成长,也可以在困难的磨练下成长……

还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听到大人们说起“奥运会”,可是我一点也不知道“奥运会”到底是什么。有一天晚上,我和亲戚们一边吃饭,一边看着电视新闻,外公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宁宁,‘奥运会’是什么呀?”我顺口回答:“是澳洲人在开会。”听了这句话,亲戚们哈哈大笑起来。。”

现在,我长大了, 已经是中学生了,已不再是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可爱”了,我会自己扎头发, 会自己挑衣服穿,会自己整理房间,会自己去上学…… 我有空时还会帮妈妈做一些家务活,爸爸妈妈累了,我会用我的小手为他们按摩按摩。

昨天,阿姨单位加班,她把弟弟带到我家,让妈妈临时看管一天。没想到,爷爷来电话,说奶奶身体不舒服,叫妈妈陪她去医院。无奈,管弟弟的差事就只能交给我了。妈妈临走时很不放心,千叮咛,万嘱咐,要我照顾好弟弟。妈妈走后,顽皮的弟弟一会儿在床上蹦来蹦去,一会儿拿起扫帚说:“俺老孙来也!”危险动作一个接一个,这样下去可不行,我想,弟弟平时最喜欢听《孙悟空三打百骨精》的故事了,于是,我使出了浑身解数,弟弟果然听得津津有味。接着,我教弟弟拼拼板、画画、做数学题……很快已到了下午四点,妈妈回来了,看到这情景,她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现在,我觉得自己确实长大了,有很多事都能独立解决了。我希望自己今后在遇到困难时也能勇于面对,顽强克服,不断进取。这才是真正的成长。

小时候,很多东西都不懂。把电池放进嘴里、把香烟揉成碎沫、用手摸点燃的火柴头……这都是我曾经干过的事。可是奇怪的是,那时我总觉得自己什么都懂。知道了怎么看表,我就整天得意的叨唠着什么是时针、什么是分针。声音还特别大,好像要让全世界的人都听见似的。那眼神、那动作,不知内情的人见了肯定要想,这孩子知道了什么天大的秘密呀?那天,爸爸告诉了我什么叫“瞪眼”,我立刻又觉得自己的知识又丰富了一大块,骄傲的心情溢于言表。第二天上幼儿园,第一个任务就是向所有小朋友解释“瞪眼”的意思,结果由于上课说话被罚站了10分钟。

长大后,懂得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了。爸爸用电脑打字,有不清楚的字都来“请教”我,妈妈看电视,有不明白的词语都来询问我,弟弟、妹妹也经常给我打电话,提问题。

虽然我成了“权威”,但是我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化学老师告诉我们,苯是半饱和结构。可是,所谓“半饱和结构”究竟是一种什么形态呢?碳原子之间到底有多少个共价键呢?物理老师告诉我们,不同颜色的光在不同介质中折射率不同。然而,从科学角度应该如何理解呢?不同颜色的光是这样形成的呢?难道它们的化学成分不同?往往是这样,解决了一个问题,就会出现两、三个新的问题继续困扰我,使我感到越来越困惑。

很多人怀念儿时的日子,认为那时非常容易满足,非常快乐。不错,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认识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这正是我们成长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52545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06
下一篇2024-03-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