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上公认的三大演讲家,哪个最牛B?

人类历史上公认的三大演讲家,哪个最牛B?,第1张

既然说是人类历史上的,那就不应该局限于近代和现代。

当然,近现代人学识渊博,较多知名演讲家是正常的。

毫无疑问,二战推动者希特勒就是一位知名演说家,其演讲极具煽动性,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歪理说成正理,成功煽动了无数纳粹分子,发起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非正义战争。这种演讲能力还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个人对外国历史不太了解,但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外交家,此人名叫张仪,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连横说客。根据国际实力平衡的原则,不与大国结盟才是避免被大国逐个击破的正确选择。在前人苏秦已经建立合纵对抗秦国的情况下,张仪成功游说瓦解各合纵国,建立有利于秦国的连横组织,其演讲能力可见一斑。

前面两个都是把黑的说成白的,说他们是第一第二演说家也不为过。希特勒发动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非正义战争,成就可谓最大。

张仪成功在已形成的合纵国际形势下说动各国放弃现成最科学的国际关系。其难度比希特勒更大。希特勒之所以比张仪更出名,不过是因其有着其纳粹***的身份巨大的战争成就。在演讲成就上希特勒是不如张仪的,而且最终的成果,希特勒所要达成的最终目标失败了,而张仪所要达成的却成功了。张仪面对的是外国智囊,而希特勒面对的只是本国普通百姓,张仪的演讲难度比希特勒大的多。可见张仪是比希特勒更优秀的说客。

至于其他的说客,比如诸葛亮舌战群儒、马丁路德金解放黑人、苏秦、丘吉尔、林肯、咱们伟大的周总理的演讲,他们的演讲目的都是符合被游说对象的利益的,跟前面两位的难度无法相提并论。

所以,张仪是我认知中的第一说客,应该也是第一演讲家

  秦皇:

  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多民族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

  正面评价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六合”。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的恺撒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功绩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骜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能拜相拜将),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都行秦政法”。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著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近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负面评价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引贾谊《过秦论》: ⒈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⒉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毛泽东评秦始皇

  ⑴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⑵一次,他对章士钊讲:你们讲***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 ⑶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 ⑷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⑸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⑹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⑺秦皇汉武,略输文采——毛泽东还认为秦始皇缺少文学才华。

  汉武帝

  是第一个用“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自己给百姓造成了痛苦,从此不再穷兵黩武、劳民伤财,甚至表白内心悔意。这就是《轮台罪己诏》。这份诏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帝王罪己诏。 敢于罪己,置自己过失于天下舆论中心,汉武帝无疑是第一人!至此,后代皇帝犯了大错,也会下“罪己诏”,公开认错,展示明君姿态。 直言敢谏的汲黯曾批评汉武帝:皇上杀人太多,即使平日信任的人,也不予宽恕,这样搞下去,天下人才早晚都会被杀光。汉武帝不为所动,漠然一笑:何世无才,只是人主没有识得人才的慧眼,如果能够辨明人才,何必担心天下无才?(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以有限之士,恣无已之诛,臣恐天下贤才将尽,陛下谁与共为治乎?黯言之甚怒。上笑而谕之曰: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也,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 就是这样一位视人才如草芥的汉武帝,一方面又极端地爱才、惜才。 东方朔

  封建专制体制下,人才使用有两大陋习:一是任人唯亲,只用自己熟悉亲信的人;二是论资排辈,必须按“三十九级台阶”,一级一级往上爬,不能“乱”了规矩。而汉武帝一不会因言废人:只要有才华,主父偃持不同政见,汉武帝照样求贤若渴;二是敢于破格提拔:因为有能力,卫青家奴出身,汉武帝竟然破格提拔。 不仅如此,汉武帝甚至摈弃正统,容纳异类,慧眼发现东方朔,将庄严的朝堂变成一个充满温情和快乐的休息室,君臣之间宛如玩伴;同时,他不以狎亵而丧失原则,对东方朔的诤言击节赞叹,言听计从。 他初读《子虚赋》,即大为倾慕;得见作者司马相如,如获至宝,让他享受与自己同等的写作待遇。能识人、能容人、能用人,汉武帝千古无二。秦始皇、汉高祖视文人为腐儒,唐太宗、清高宗或能知人,终究雅量阙如。 汉武帝备受误解和争议的,就是阉割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家——司马迁。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褒有贬,班固的《汉书·武帝纪》对他的文治大加赞扬: 班固赞曰: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 班固绝口不提汉武帝的武功,表明对汉武帝的武功是有保留的。 到了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表扬、批评兼而有之: 臣光曰: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为什么人们对汉武帝的评价分歧如此之大呢? 汉武帝刘彻--茂陵

  首先,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多面的人。他是一个政治家,非常有政治头脑;但又是一个普通人,喜怒哀乐俱备。他是一位明君,深知自己的历史责任;但他又是一位暴君,杀伐任性;他既立下盖世之功,又给天下苍生带来巨大灾难;他宠爱他喜欢的女人,可是,他不仅移情别恋,还为了江山,杀掉了自己最宠幸的女人。他绝顶聪明,又异常糊涂;为了传说中的宝马,居然不惜牺牲数万人的生命。当更近地走近他时,我们会发现,在这些对立的角色中,他不是简单地非此即彼。两难之地,非常之时,他也会犹豫不定,甚至异常痛苦;同样有普通人的欢喜和哀愁、小气和算计、失眠和焦虑。在平常人眼里他果决、自信、雄才大略。然而,我们在对他盖棺论定时,往往流于偏激,说好时千古一人;说坏时罄竹难书。这样,分歧就在所难免了。 我们无法使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任何人。人性本就复杂,更何况封建帝王!或许他的好发自本心,也可能是笼络人心的手段;或许他的坏是皇权使然,不得已而为之,也可能是天性如此,薄情寡恩。因此,既然我们无法剥离他身上的帝王枷锁,我们的评价,就只能在他的帝王与凡人两种身份之间游移。怎么可能一言蔽之、一书尽之?

  唐太宗

  《新唐书》:

  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呜呼,可谓难得也! 《旧唐书》评价: 史臣曰: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 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所以屈突、尉迟,由仇敌而愿倾心膂;马周、刘洎,自疏远而卒委钧衡。终平泰阶,谅由斯道。尝试论之:础润云兴,虫鸣螽跃。虽尧、舜之圣,不能用檮杌、穷奇而治平;伊、吕之贤,不能为夏桀、殷辛而昌盛。君臣之际,遭遇斯难,以至抉目剖心,虫流筋擢,良由遭值之异也。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况周发、周成之世袭,我有遗妍;较汉文、汉武之恢弘,彼多惭德。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 吴兢在《贞观政要·序》中说:“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 《贞观政要》集论的撰者元朝的戈直说:“夫太宗之於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这里所说,太宗在正心修身,齐家明伦方面,有愧於二帝三王之事,主要是指太宗与其兄李建成的皇位之争。 明宪宗在命儒臣订正重刊《贞观政要》时写道:“太宗在唐为一代英明之君,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已。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於二帝三王之道,而治未纯也。” 争议评价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也是人,人无完人,是人就有错误。贞观后期,唐太宗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636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 一是征伐高句丽,这个被某些人认为是错误的举动,但是,就当时形势来看,此征是必要的和需要的。第一,发动战争的责任是高句丽,高句丽悍然进攻唐朝附庸国新罗挑起战端,为了维护权威,唐需要发动战争来保护自己的附属国的利益。第二,战争中,唐军是正义和人性的,这也是保证唐军损失非常小的一个外在条件,在唐军攻占的城池中,均拥护唐军。但是由于为了保持正义性和人性化,导致偏求稳,而使战期拉长。第三,唐军的撤退和后续战争,充分体现了李世民的胸怀和高超的战略思想,唐军以2000人的损失消灭高句丽四万人,千古罕见。撤退之时,敌将城墙跪拜,也实属罕见。唐军后期的军事骚扰和政治封锁,使高句丽的实力每况愈下,最终高宗消灭高句丽。 同时,不仅仅是太宗,自春秋,看史者何止数百,董狐直笔,陈寿索贿,太史被宫,不要说清朝的文字狱了,另外,许敬宗对李世民并没有好感,这样表明,唐初历史应该具有可信度的。 唐太宗在贞观初期不顾大臣魏征和李大亮的劝阻,对归顺的北方游牧民族部落要土地给土地要物资给物资,结果这些部落享受够唐朝的恩惠后胃口反而越来越大,索性就叛乱了。 后来唐太宗也自己检讨:“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征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 贞观二十年(646年),辽东战役回来时,唐太宗得病,此后一直调养,由此开始服用方士提炼的金石丹药。先前唐太宗还曾经嘲笑秦皇汉武迷恋方术和寻求丹药,现在自己也不由自主地陷进去了。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又得了“风疾”,烦躁怕热,便让人在骊山顶峰修翠微宫,第二年,派人从中天竺求得方士那罗迩娑婆寐,病情不断恶化。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己巳(二十六)日(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

  宋祖

  范仲淹曾由衷地说:“祖宗以来,未尝轻杀一臣下,此盛德之事。”(《范仲淹年谱·庆历 赵匡胤金币

  三年》)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勒石三戒”(太祖碑誓)。王夫之说: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三、不加农田之赋。呜呼!若此三者,不谓之盛德也不能。(《宋论》卷一《太祖三》) 一、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我国历史上有两次名副其实的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国,作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二、文以治国,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的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的称誉,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称的上是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又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 三、赵匡胤通过采取“收起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一举铲平了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历史状况。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 四、以宋太祖为首的宋初领导集团集体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使宋初的社会经济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另外宋太祖本人极具几尽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近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所津津乐道。 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太祖所创建的宋朝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顶峰,可谓中国君主专制史上的最开明的一个王朝,因此,尽管宋朝300年的基业中,长期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

  成吉思汗:

  戎马征战一生,缔造了东方乃至整个人类历史的奇迹。作为一名目光远大、具有宏韬伟略的政治活动家,作为一位制军严明、用兵如神的军事统帅和复仇天神,他所创建立的赫赫业绩,对于蒙古人来说,或许是空前绝后的。

  为完成建立统一国家的历史使命,成吉思汗首先建立了一支组织严密、具有铁的纪律和富有战斗力的军队。颁布《札撒》,奖罚分明。对贵族将领与普通士兵几乎一视同仁。如在1202年攻打塔塔尔时,《札撒》规定:如果战胜敌人,不能私分战利品,战后共同分配;如果被敌人打败,速回原出发地,不回者斩。而成吉思汗的两位叔父及从弟违犯《札撒》,在战场上私分战利品,其战利品被全部没收。成吉思汗还曾说:凡诸临敌,不用命者,虽贵必诛(冯承钧《成吉思汗传》)。对待部下,成吉思汗主张教导和奖罚并重。违犯《札撒》一二次者教育;三次以上者流放到遥远的地方(余元庵《成吉思汗》)。同时,成吉思汗不打无准备之战,每次作战前都派人探知对方阵营的虚实,召开忽里勒台,详细讨论作战方案,一旦决定,毫不动摇。更为重要的是,成吉思汗也未曾打过不义之战。

  在统一过程中,成吉思汗能宽厚待人,取得民心。据《元史》载:泰赤乌诸部多苦其主非法,见帝宽仁,时赐人以裘马,心悦之。被人们称为有人君之度者,其惟铁木真太子乎(《元史》卷1《太祖本纪》)成吉思汗成为人心向慕的核心人物。

  任人惟贤,量才适用。成吉思汗不仅打破蒙古内部的氏族部落界限和旧氏族贵族的特权,而且也打破了民族之间的界限。他所提拔重用的将领,基本上都经过实际战争的锻炼。他们当中,有贵族出身的人,也有平民、奴隶出身的人。如孛斡儿出是牧民子弟,哲勒篾是铁匠的儿子,迭该巴特尔是牧羊人,巴岱(歹)、乞失里黑原为奴隶,是成吉思汗册封的第一个达尔罕。成吉思汗的四大麾下:忽必来是巴鲁剌思人,速不台、哲勒篾是兀良哈人,哲别是泰亦赤兀惕人;四杰:孛斡儿出是阿鲁剌惕人,木华黎是札剌亦儿人,孛罗忽勒是主儿勤人,赤剌温巴特尔是泰亦赤兀惕部脱脱哥的家人。

  成吉思汗统一草原部落,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如1204年,成吉思汗俘虏塔塔统阿后,命他教太子诸王以畏兀字书国言(《元史》卷124《塔塔统阿传》),使蒙古人开始使用文字(畏吾儿文字),1206年成吉思汗又决定以畏吾儿字为官方文字。同年,成吉思汗命令失吉忽图忽用畏兀儿文字书写《青册》。1240年用畏吾儿文字写成的《蒙古秘史》,是蒙古族的第一部重要文献。

  两次《札撒》的颁布,开创了以法治国的道路。统一局面的形成,保障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吉思汗为了加强与邻近地区和国家的经济交往,曾诏谕在大道上设置哈剌赤(守卫),并颁布一条《札撒》:凡进入蒙古境内的商人,一律发给凭照(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以鼓励外商来蒙古经商(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1年)。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就踏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据《元史·太祖本纪》载,成吉思汗一生灭国四十。他临终时还为灭金做了战略布署,说:金精兵在潼关,南据连山,北限大河,难以遽破。若假道于宋,宋、金世仇,必能许我,则下兵唐、邓,直捣大梁。金急,必征兵潼关。然以数万之众,千里赴援,人马疲弊,虽至非能战,破之必矣!对内,成吉思汗为空前统一的中国,奠定了基础。成吉思汗在客观上史无前例地扩展了古老的中国,使她拥有了56个兄弟姐妹。可以说,成吉思汗对于中国的贡献和影响,超过了迄今为止所有的人。

  然而,成吉思汗所发动的征战,虽然最初皆以复仇开始,但进而讨伐过之,甚至横扫无辜,践踏自安之邦。大规模的西征,尤其征战南高加索和里海草原,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但同时,成吉思汗之对外扩张,在客观上颇有积极意义。成吉思汗西征之后,亚欧大陆正式沟通,东西方使节往来不断,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李思纯在其《元史学》中说:蒙古西侵,乃将昔日阻塞未通之道途,尽开辟之,而使一切民族种姓,聚首相见。元人周致中也在他的《异域志》里说,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城市)其国极富丽,城郭房屋皆与中国同。……繁富似中国,商人至其国者多不思归。

  总之,成吉思汗功过皆巨,影响久远。一方面是黄祸风暴,另一方面又是大同世界的开路先锋,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成吉思汗创造出了蒙古民族最显赫的历史,成为他们永远的精神财富。

一、少年时光:

1642年的圣诞节前夜,在英格兰林肯郡沃尔斯索浦的一个农民家庭里,牛顿诞生了。牛顿是一个早产儿,出生时只有3磅重。接生婆和他的双亲都担心他能否活下来。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东西会成为了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并且活到了竟活到了85岁的高龄。

牛顿出生前三个月父亲便去世了。在他两岁时,母亲改嫁。从此牛顿便由外祖母抚养。11岁时,母亲的后夫去世,牛顿才回到了母亲身边。大约从5岁开始,牛顿被送到公立学校读书,12岁时进入中学。

少年时的牛顿并不是神童,他资质平常,成绩一般,但他喜欢读书,喜欢看一些介绍各种简单机械模型制作方法的读物,并从中受到启发,自己动手制作些奇奇怪怪的小玩意,如风车、木钟、折叠式提灯等等。

药剂师的房子附近正建造风车,小牛顿把风车的机械原理摸透后,自己也制造了一架小风车。推动他的风车转动的,不是风,而是动物。他将老鼠绑在一架有轮子的踏车上,然后在轮子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刚好那地方是老鼠可望不可及的位置。老鼠想吃玉米,就不断的跑动,于是轮子不停的转动。他还制造了一个小水钟。每天早晨,小水种会自动滴水到他的脸上,催他起床。

后来,迫于生活,母亲让牛顿停学在家务农。但牛顿对务农并不感兴趣,一有机会便埋首书卷。每次,母亲叫他同她的佣人一道上市场,熟悉做交易的生意经时,他便恳求佣人一个人上街,自己则躲在树丛后看书。

有一次,牛顿的舅父起了疑心,就跟踪牛顿上市镇去,他发现他的外甥伸着腿,躺在草地上,正在聚精会神地钻研一个数学问题。牛顿的好学精神感动了舅父,于是舅父劝服了母亲让牛顿复学。牛顿又重新回到了学校,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书本上的营养。

二、求学岁月

牛顿19岁时进入剑桥大学,成为三一学院的减费生,靠为学院做杂务的收入支付学费。在这里,牛顿开始接触到大量自然科学著作,经常参加学院举办的各类讲座,包括地理、物理、天文和数学。牛顿的第一任教授伊萨克·巴罗是个博学多才的学者。

这位学者独具慧眼,看出了牛顿具有深邃的观察力、敏锐的理解力。于是将自己的数学知识,包括计算曲线图形面积的方法,全部传授给牛顿,并把牛顿引向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后来,牛顿在回忆时说道:“巴罗博士当时讲授关于运动学的课程,也许正是这些课程促使我去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当时,牛顿在数学上很大程度是依靠自学。他学习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笛卡儿的《几何学》、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巴罗的《数学讲义》及韦达等许多数学家的著作。其中,对牛顿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要数笛卡儿的《几何学》和沃利斯的《无穷算术》,它们将牛顿迅速引导到当时数学最前沿——解析几何与微积分。1664年,牛顿被选为巴罗的助手,第二年,剑桥大学评议会通过了授予牛顿大学学士学位的决定。

正当牛顿准备留校继续深造时,严重的鼠疫席卷了英国,剑桥大学因此而关闭,牛顿离校返乡。家乡安静的环境使得他的思想展翅飞翔,以整个宇宙作为其藩篱。这短暂的时光成为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的三大成就:微积分、万有引力、光学分析的思想就是在这时孕育成形的。可以说此时的牛顿已经开始着手描绘他一生大多数科学创造的蓝图。

随着科学声誉的提高,牛顿的政治地位也得到了提升。1689年,他被当选为国会中的大学代表。作为国会议员,牛顿逐渐开始疏远给他带来巨大成就的科学。他不时表示出对以他为代表的领域的厌恶。同时,他的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了和同时代的著名科学家如胡克、莱布尼兹等进行科学优先权的争论上。

三、晚年时光:

晚年的牛顿在伦敦过着堂皇的生活,1705年他被安妮女王封为贵族。此时的牛顿非常富有,被普遍认为是生存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担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在他任职的二十四年时间里,他以铁拳统治着学会。没有他的同意,任何人都不能被选举。

晚年的牛顿开始致力于对神学的研究,他否定哲学的指导作用,虔诚地相信上帝,埋头于写以神学为题材的著作。当他遇到难以解释的天体运动时,竟提出了“神的第一推动力”的谬论。他说“上帝统治万物,我们是他的仆人而敬畏他、崇拜他”。

1727年3月20日,伟大艾萨克·牛顿逝世。同其他很多杰出的英国人一样,他被埋葬在了威斯敏斯特教堂。他的墓碑上镌刻着: 让人们欢呼这样一位多么伟大的人类荣耀曾经在世界上存在。

四、趣闻轶事一

1667年复活节后不久,牛顿返回到剑桥大学,10月被选为三一学院初级院委,翌年获得硕士学位,同时成为高级院委。1669年,巴罗为了提携牛顿而辞去了教授之职,26岁的牛顿晋升为数学教授。巴罗让贤,在科学史上一直被传为佳话。

牛顿并不善于教学,他在讲授新近发现的微积分时,学生都接受不了。但在解决疑难问题方面的能力,他却远远超过了常人。还是学生时,牛顿就发现了一种计算无限量的方法。他用这个秘密的方法,算出了双曲面积到二百五十位数。

他曾经高价买下了一个棱镜,并把它作为科学研究的工具,用它试验了白光分解为的有颜色的光。开始,他并不愿意发表他的观察所得,他的发现都只是一种个人的消遣,为的是使自己在寂静的书斋中解闷。他独自遨游于自己所创造的超级世界里。后来,在好友哈雷的竭力劝说下,才勉强同意出版他的手稿,才有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问世。

五、趣闻轶事二

作为大学教授,牛顿常常忙得不修边幅,往往领带不结,袜带不系好,马裤也不纽扣,就走进了大学餐厅。有一次,他在向一位姑娘求婚时思想又开了小差,他脑海了只剩下了无穷量的二项式定理。他抓住姑娘的手指,错误的把它当成通烟斗的通条,硬往烟斗里塞,痛得姑娘大叫,离他而去。牛顿也因此终生未娶。

牛顿从容不迫地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结果作出了科学史上一个个重要的发现。他马虎拖沓,曾经闹过许多的笑话。一次,他边读书,边煮鸡蛋,等他揭开锅想吃鸡蛋时,却发现锅里是一只怀表。

还有一次,他请朋友吃饭,当饭菜准备好时,牛顿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便独自进了内室,朋友等了他好久还是不见他出来,于是朋友就自己动手把那份鸡全吃了,鸡骨头留在盘子,不告而别了。等牛顿想起,出来后,发现了盘子里的骨头,以为自己已经吃过了,便转身又进了内室,继续研究他的问题。

关于 菊花 的:

(1)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

⑵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

⑶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菊花》)

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郑谷《菊》)

⑸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范曾大《重阳后菊花三首》)

⑹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范曾大《重阳后菊花三首》)

⑺ 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

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 (刘克庄《菊》)

⑻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郑思肖《寒菊》)

⑼ 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

莫言根蒂弱,翻足奈秋寒。 (陈佩《瘦菊为小婢作》)

⑽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

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朱淑真《黄花》)

关于 莲花 的:

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剪梅北宋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荷花 清 石涛

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

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爱莲说》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青阳渡~晋·乐府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

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南朝·梁·吴均

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咏荷诗~江洪

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采莲曲~隋·殷英童

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古风(其二十六)~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

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折荷有赠~唐·李白

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荷花~李商隐

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莲花~温庭筠

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钱氏池上芙蓉~文征明

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一剪梅~北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苏幕遮~北宋·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莲塘~明·黄琼

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采莲曲~李亚如

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三五小船撑将去, 歌声嘹亮赋采莲。

◇芙蓉~清·郑板桥

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藕乡随思~现代·暇文

晓别安宜古镇头,藕乡水泗荡轻舟;岸柳染绿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

异乡落泊伤穷乱,故里重归喜景稠;政通人和富由起,芙蓉仙子欣来游。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无题·其二~李商隐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夏日怀友~徐玑

流水阶除静,孤眠得自由。月生林欲晓,雨过夜如秋。远忆荷花浦,谁吟杜若洲?良宵恐无梦,有梦即俱游。

◇浣溪沙·薛昭蕴

倾国倾城恨有馀,几多红泪泣姑苏,倚风凝睇雪肌肤。吴主山河空落日,越王宫殿半平芜,藕花菱蔓满重湖。

◇南乡子·李珣

乘彩舫,过莲塘,棹歌惊起睡鸳鸯。游女带香偎伴笑,争窈窕,兢折团荷遮晚照。

◇浣溪沙·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杆。

◇思帝乡·孙光宪

如何? 遗情情更多!永日水精帘下敛羞蛾。六幅罗裙地,微行曳碧波。看尽满地疏雨打团荷。

◇忆余杭·潘阆

长忆孤山,山在湖心如黛簇,僧房四面向湖开,清棹去还来。

芰荷香喷连云阁,阁上清声檐下铎。别来尘土污人衣,空役梦魂飞。

◇采桑子·欧阳修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临江仙·欧阳修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畔有堕钗横。

◇甘草子·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蝶恋花·晏几道

初捻霜纨生怅望。隔叶莺声,似学秦娥唱。午睡醒来慵一晌,双纹翠簟铺寒浪。雨罢苹风吹碧涨。

脉脉荷花,泪脸红相向。斜贴绿云新月上,弯环正是愁眉样。

◇生查子·晏几道

长恨涉江遥,移近溪头住。闲荡木兰舟,误入双鸳浦。无端轻薄云,暗作廉纤雨。翠袖不胜寒,欲向荷花语。

◇阮郎归·初夏·苏东坡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洗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永遇乐·苏东坡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满庭芳·黄庭坚

修水浓清,新条淡绿,翠光交映虚亭。锦鸳霜鹭,荷径拾幽萍。香渡栏干屈曲红妆映、薄绮疏棂。

风清夜,横塘月满,水净见移星。堪听,微雨过,姗藻荇,便移转胡床,湘簟方屏。

练霭鳞云旋满,声不断、檐响风铃。重开宴,瑶池雪满,山露佛头青。

◇黄莺儿·晁补之

南园佳致偏宜暑。两两三三,修篁新笋出初齐,猗猗过檐侵户。

听乱芰荷风,细洒梧桐雨。午余帘影参差,远林蝉声,幽梦残处。

凝伫,既往尽成空,暂遇何曾住?算人间事,岂足追思,依依梦中情绪。

观数点茗浮花,一缕香萦炷。怪道人道:陶潜做得羲皇侣。

◇南柯子·《唐宋诸贤绝妙词选》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那年沽酒那人家?

◇菩萨蛮·魏夫人

红楼斜倚连溪曲,楼前溪水凝寒玉。荡漾木兰船,船中人少年。荷花娇欲语,笑入鸳鸯浦。波上暝烟低,菱歌月下归。

◇苏幕遮·周邦彦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浣溪沙·张元干

山绕平湖波撼城,湖光倒影浸山青,水晶楼下欲三更。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

◇临江仙·叶梦得

不见跳鱼翻曲港,湖边特地经过。萧萧疏风乱雨荷。微云吹尽散,明月堕平波。白酒一杯还径醉,归来散发婆娑。

无人能唱采菱歌。小轩枕簟,檐影挂星河。

◇念奴娇·姜夔

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

冷香飞上诗句。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

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

◇燕归梁·风莲·蒋捷

我梦唐宫春昼迟,正舞到,曳裾时。翠云队仗绛霞衣,漫腾腾,手双垂。忽然急鼓催将起,似彩凤,乱惊飞。

梦回不见万琼妃,见荷花,被风吹。

◇水仙子·咏江南·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爱煞江南

关于 丁香✿ 的:

现代的:

丁香花(一)

五月初一日

*雨霏霏人微醉

撑一把油纸伞

在窄窄的雨巷尽头

独自送寂寥

不期然

偶遇丁香花

轻轻地走近

见你含泪无语

炫惑你的眼泪

缘何浸透爱

是为那一生的约定

是为爱守侯

静静伫立雨中

拾一片细雨的寂寞

读一份紫色的情感

换一抹淡淡的忧郁

心灵的枝头缀满花香

夜里 枕畔

看到你微笑走来

默默的

拥抱你

聆听你的体香

无可抗拒

可你

却又可望不可及

丁香花(二)

把爱的誓言

刻在扶疏的枝条

让爱的圣洁

浸透紫色的花香

任素雅

恣肆的流淌

啊,丁香花

一片片

一朵朵

如此寂寞

如此凄凉

让裸足的葬花人

魂断神伤

丁香花(三)

有着

清芬约定的丁香花

青青的枝条上

挂着

四片紫色的温柔

知你者

谓你心忧

知我者

谓我何求

紫色的眼泪

是你

在风雨中自酿的

美酒

我只想

静静地

怡然地

品尝爱情

丁香花(四)

冰城 五月

偶遇丁香花

竟然让我休闲的目光

在你紫色的陷阱里

沉醉不醒

竟然让我孤单的岁月

在你流淌的温柔里

不再寂寞

古代的:

手卷珠帘上玉勾,

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

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春色暮,

接天流。

——李景《浣溪纱》

菡萏香消翠野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山花子>>

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

----<<菩萨蛮>>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木兰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底

----<<江畔独步寻花>>

菏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

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感遇三十八首>>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感遇十二首>>

一、桃花:

唐周朴

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

唐代吴融

满树如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

诗经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南朝徐悱

方鲜类红粉,比素若铅华

唐代崔护

人面桃花相映红

宋代白敏中

千朵浓芳绮树斜,一枝枝缀乱云霞。凭君莫厌临风看,占断春光是此花。

杜甫

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篱。影遭碧水潜勾引,风妒红花却倒吹。吹花困癫傍舟揖,水光风力俱相怯。赤憎轻薄遮入怀,珍重分明不来接,湿久飞迟半日高,萦沙惹草细于毛。蜜蜂蝴蝶生情性,偷眼蜻蜓避百劳。

宋代欧阳修

经年种花满幽谷,花开不暇把一卮。人生此事尚难必,况欲功名书鼎彝。深红浅紫看虽好,颜色不耐东风吹。绯桃一树独后发,意若待我留芳菲。清香嫩蕊含不吐,日日怪我来何迟。无情草木不解语,向我有意偏依依。群芳落尽始烂漫,荣枯不与众艳随。念花意厚何以报,唯有醉倒花东西。盛开比落犹数日,清樽沿可三四携。

苏轼

争开不待叶,密缀欲无条。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大林寺桃花 白右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清平乐 桃花

东风催早,人面桃花笑。几日踏春春又老,瓶里一枝花好。

少年惆怅谁知,除非问取花枝。换了我心给你,才知一样相思。

清平乐 桃花

桃花开了,流水余香绕。镜里朱颜惊未老,却问比花谁好?

朱颜不似花红,花红毕竟无情。若是桃花情重,纷纷红泪飘零。

二、兰花

吴嘉纪《三月三日绝句》

船头昨夜雨如丝,沃我盆中兰蕙枝,

繁蕊争开修禊日,游人正是到家时。

朱彝尊《顾夫人画兰》

青楼人去笔床空,往事西州说谢公。

犹有秦淮芳草色,轻纨匀染夕阳红。

王士慎《冯女郎画兰》

丐得骚人笔下妍,玉池清照影骈娟。

一从弱质辞空谷,冶叶倡条尽可怜。

石涛《墨兰》

根已离尘何可诗,以诗相赠寂寥之。

大千香过有谁并,消受临池洒墨时。

《墨兰》

丰骨清清叶叶真,迎风向背笑惊人。

自家笔墨自家写,即此前身是后身。

《墨兰》

撇开瑶草点春星,倦想黄庭梦亦听。

叶下穿云交半面,世间何句得全青。

信他寒谷无边醉,簪我衣裙没骨丁。

相勘凡花痴不了,纵浇尘土有馀馨。

爱新觉罗玄烨《秋兰》

殿前盆卉,芳兰独秀,昔人称为王者香,又以方之君子,因题四韵。

猗猗秋兰色,布叶何葱青。

爱此王者香,著花秀中庭。

幽芬散缃帙,静影依疏棂。

岂必九畹多,侈彼离骚经。

《云栖竹树甚茂幽兰满山》

山径纡徐合,溪声到处闻。

竹深阴戛日,木古势干云。

倚槛听啼鸟,攀崖采异芬。

韶华春已半,万物各欣欣。

《咏幽兰》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程 樊《咏怀》

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

从来岩穴姿,不竞繁华美。

曹 寅《冬兰》

冬草漫寒碧,幽兰亦作花。

清如辟谷士,瘦似琢诗家。

丛秀几钗股,顶分双髻丫。

夕窗香思发,风影欲篝纱。

朱载震《建兰》

丛兰生幽谷,莓莓遍林薄。

不纫亦何伤,已胜当门托。

辇至逾关山,滋培珍几阁。

掉头忘闽海,倾心向京洛。

轻思昼回芳,清泉晚宜瀹。

玉轸一再弹,天际如可作。

华 岩《兰》

云壑固聿曼,幽芬清且修。

凉风动夙夜,佳人惠然求。

高凤翰《题郑板桥画兰陈溉夫画松》

溉夫画松松支离,板桥画兰兰离披。

兰离披,兰有香,松枝拂之松风长。

披风坐,北窗凉,老奴消受太清狂。

黄 任《题画兰》 (三首)

何来尔室香,四壁即空谷。

一拳古而媚,美人伴幽独。

沅澧多所思,远道我心痗。

纸窗招香魂,貌之不敢佩。

磁斗养绮石,源清者香远。

君从辋川来,而得此粉本。

了 亮 《写兰石有寄》

一片空山石,数茎幽谷草。

写寄风尘人,莫忘林泉好。

李方膺《兰花册页》 (三首)

迷离萧艾露风寒,千古英雄泪不干。

搁笔沉吟谈往事,横琴未必调猗兰。

楚畹清风涌笔端,廿年作客与盘桓。

自怜不唱猗兰曲,万叶千花供世看。

问天莫笑总无知,也惜幽兰鬓渐丝。

当户已愁锄欲尽,入山又恐负芳时。

汪士慎《兰》

幽谷出幽兰,秋来花畹畹。

与我共幽期,空山欲归远。

《空谷清音图册页》

兰草堪同隐者心,自荣自萎白云深。

春风岁岁生空谷,留得清香入素琴。

李鳝《水墨兰蕙》

夏浅春深蕙作花,一茎几蕊乱横斜。

虽然不及幽兰品,百亩齐栽愿亦奢。

《幽谷芳菲》

淋漓如此写芳菲,只少盆栽与石围。

记得春风散幽谷,蕙花如草趁樵归。

金农《画兰》

雨过深林笔砚凉,女兰开处却无郎。

柔笺骈穗多纤态,不数金陵马四娘。

缪公恩《露兰》

冰根碧叶杂荒芜,晓露近晖缀宝珠。

笑靥半含还半吐,素心皎皎濯醍醐。

沈彤《幽兰为仪封先生作》

幽兰发空谷,蔚为王者香。

香风满四野,素姿凝清光。

脉脉含深情,独立遗众芳。

何堪萧与艾,结交当道傍。

萧艾滋露华,幽兰罹严霜。

光风一以转,采采充佩裳。

郑燮《题半盆兰蕊图》

盆是半藏,花是半含。

不求发泄,不畏凋残。

《题来兰》

两盆兰草,一晚一早。

先后得花,春末夏晓。

《题兰》

兰草已成行,山中意味长。

坚贞还自抱,何事斗群芳。

《峤壁兰》

峭壁一千尺,兰花在空碧。

下有采樵人,伸手折不得。

《兰》

留得根棵大,何怨叶短稀。

春雷潜夜发,香气入云飞。

《兰》

许多含蓄意,不肯露春情。

待过清明后,精华入夏清。

《题兰》 (五首)

兰花不是花,是我眼中人。

难将湘管笔,写出此花神。

兰香不是香,是我口中气。

难将湘管笔,写出唇滋味。

七十三岁人,五十年画兰。

任他风雷雨,终久不凋残。

一笔与两笔,其中皆妙隙。

何难信手挥,不顾前人迹。

有根不在地,有花四季开。

怪哉一参透,天机信笔来。

《丛兰荆棘》

荆棘以慰其根,风露以畅其神。

素心不形喜怒,众草亦沾余春。

《题屈翁山诗札、石涛石溪八大山人山水小幅、并白丁墨兰共一卷》

国破家亡鬓总皤,一囊诗画作头陀。

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客焦山袁梅府送兰》

秋兰一百八十箭,送与焦山石屋开。

晓月敲门传简贴,烟帆昨夜过江来。

《题盆兰倚蕙图》

春兰未了夏兰开,画里分明唤阿呆。

阅尽荣枯是盆盎,几回拔去几回栽。

《题破盆兰花图》

春雨春风写妙颜,幽情逸韵落人间。

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

《题峤壁兰花图》

山顶兰花早早开,山腰小箭尚含胎。

画工立意教停蓄,何苦东风好作媒。

《画芝兰棘剌图寄蔡太史》

写得芝兰满幅春,傍添几笔乱荆榛。

世间美恶俱容纳,想见温馨澹远人。

《兰》 (四首)

屈宋文章草木高,千秋兰谱压风骚。

如何烂贱从人卖,十字街头论担挑。

此是幽贞一种花,不求闻达只烟霞。

采樵或恐通来径,更写高山一片遮。

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

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

山中兰草乱如蓬,叶暖花酣气候浓。

出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

《画兰寄呈紫琼崖道人》

山中觅觅复寻寻,觅得红心与素心。

欲寄一枝嗟远道,露寒香冷到如今。

《破盆兰花》

春雨春风洗妙颜,一辞琼岛到人间。

而今究竟无知己,打破乌盆更入山。

《画盆兰送范县杨典史谢病归杭州》

兰花不合到山东,谁识幽芳动远空。

画个盆儿载回去,栽他南北两高峰。

后被好事者攫去,杨甚愠之。又十余年,余过杭,而杨公已下世久矣。其子孙述故,乞更画一幅补之。既题前作,又系一诗曰相思无计托花魂,飘入西湖叩墓门。为道老夫重展笔,依然兰子又兰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4598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3-01
下一篇2024-03-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