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惊心中的诗词

步步惊心中的诗词,第1张

1、《国风·邶风·击鼓

先秦:佚名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战鼓擂得震天响,士兵踊跃练武忙。有的修路筑城墙,我独从军到南方。跟随统领孙子仲,联合盟国陈与宋。不愿让我回卫国,致使我心忧忡忡。何处可歇何处停?跑了战马何处寻?

一路追踪何处找?不料它已入森林。一同生死不分离,我们早已立誓言。让我握住你的手,同生共死上战场。可叹相距太遥远,没有缘分重相见。可叹分别太长久,无法坚定守誓言。

2、《终南别业

唐代: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译文: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扩展资料

1、《国风·邶风·击鼓》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前人亦称“卫州吁”)联合宋、陈、蔡三国伐郑。

此说由《毛诗序》首倡:“《击鼓》,怨州吁也。”“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鲁隐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卫联合陈、宋、蔡共同伐郑。

许政伯认为是指同年秋,卫国再度伐郑,抢了郑国的庄稼。这两次战争间有兵士在陈、宋戍守(《诗探》)。

另一种是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提出的“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卫穆公出兵救陈”说:“此乃卫穆公北清北之盟,求陈为宋所伐,平陈、宋之难,数兴军旅,其下怨之而作此诗也。”

姚际恒以为《毛诗序》所说“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而被晋所伐之事。清代学者方玉润《诗经原始》认为是“戍卒思归不得之诗也”。

今人多以为姚说较为合理。不管是哪种背景,可以肯定的是:此诗反映了一个久戍不归的征夫的怨恨和思念。

2、《终南别业》创作背景

晚年的作品,当写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之后。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国风·邶风·击鼓

-终南别业

-步步惊心

“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的意思是:

如果不是心中的感情到了最深沉处不能再控制得住,柔和的心肠打了无数的结,最终却还是只能表面如冷漠如霜雪?尚未表白的相恋男女的心境。男人自控能力很强的,但每当想念对方都会无法控制。女方心中一腔柔情似水,但表面上却由于矜持无法表达。

这句话出自萧鼎的作品《诛仙》“谁愿意孤苦一生?谁愿意孤单度日?若不是情到深处难自禁,又怎会柔肠百转冷如霜。诛仙中人物鬼厉和陆雪琪,由于各自追求的道不同和种种心结而不能相恋,演绎了无比痛苦的爱情故事。

扩展资料:

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1、一个人对你感情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由于一次次的原谅你的过失而心灰意冷,由爱变成恨,或者心已经不在。因此爱到了一定地步,可能变成恨意。

2、有时候,会想念对方到无法控制。很多时候心中一腔柔情似水,但表面上却由于矜持无法表达,只能以冷面示人。要不是爱情到了无法自拔的时候,又怎么会辗转反侧,变的冷如冬天的冰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40955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27
下一篇2024-02-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