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与孟浩然有什么关系吗?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故事

李白与孟浩然有什么关系吗?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故事,第1张

孟浩然也是唐朝的大诗人,虽然名气不及李白,但是个李白的关系非常的好。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可谓亦师亦友。他们之间互相帮助、感情深厚,从李白的诗句中也可以窥见一二。

李白与黄鹤楼有不少故事。李白第一次游黄鹤楼的时候,面对美景,自然是诗情大发。正想提笔赋诗,却见壁上已有诗作,那是崔颢的《登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读完全诗,惊得半天没有说话,这等好诗,岂非凡人能做。于是李白感慨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据说后来李白一直心有不甘,竟然还有让自己不敢下笔的地方,胸中块垒,难以展抒。

后来到金陵,游金陵凤凰台时,一时兴起,便写下《登凤凰台》一诗,欲与崔颢一较高低,其诗为: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其风格意境却有相似之处,而境界高远确也难分高下了。

十年之后,李白与孟浩然见了第二次面,这次李白写了《赠孟浩然》,以表达自己的朋友的钦佩。《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能得李白如此厚爱的人,当少之又少了。~~

李白和孟浩然,是相当要好的朋友

据说,当时,李白是看了孟浩然的《春晓》,觉得这首诗写得很妙,而后二人成了朋友。

后来,一次,李白游黄鹤楼。诗情大发,正想提诗,却见崔颢的诗已然在墙上: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一看这诗,写得如此之妙,顿时间觉得自己刚才想好的那首诗,不如见崔颢的这一首。于是,诗兴也荡然无存。

回来后,看见孟浩然,就把这首诗说给了孟浩然听。浩然也觉得这首诗写得妙。

后来一次,李白独自游金陵凤凰台,效仿崔颢的格律,写了首诗《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后来,把这首诗拿给孟浩然看,问他这首和崔颢那首比起,哪首写得好。 浩然却并没有明说。 李白也不再追问。

据他认为,如果是好诗,浩然一定会称赞几句的,一定是浩然觉得这首不如崔颢的,又顾及到朋友之情,才没有说。

后来有一年的烟花三月,李白和孟浩然又来到了在黄鹤楼,这一次,是为了送孟浩然下扬州。

面对离别,李白百感交集,吟出四句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听后,长长地吐出一口气,说:崔浩写的是八句诗,你的只有四句。可是你的这四句却胜过了他的八句。

而后又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说:你知道吗,你这是赢在了我们二人之间的感情上啊。

可见二人的感情有多深了吧。

历史上诗仙李白有两个好基友杜甫和孟浩然,他们相识相知,互赠诗歌,“情意绵绵”。网上关于李白到底是爱杜甫,还是孟浩然的问题,争论不休。那么,历史上李白究竟爱谁,是杜甫,还是孟浩然呢?今天,我们就从他们的诗歌中发现蛛丝马迹。

首先,李白和杜甫是怎么认识的。天宝三载(744年)夏,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两人“一见钟情”,相谈甚欢。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进行了第二次“约会”。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好不快活!天宝四载(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谁会想到,这一别就是永远。

随后,杜甫为李白都写了大量的诗:《赠李白》、《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饮中八仙歌》、《冬日有怀李白》、《春日忆李白》、《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不见》、《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等等。光从看标题,就会知道杜甫绝对是李白的小迷弟。想你,想你,从春天想到了冬日里……

我们再看看李白和孟浩然这对好基友又是怎么认识的。开元十四年(726年)夏秋间,孟浩然于维扬一带结识了李白。这一年李白大概28岁,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名气尚小,孟浩然却已经名声在外,但两人却习性相投,一见如故。次日,两人相约来到江夏,决定“同居”数月。哦不,是共同游历数月。然而,幸福的生活都是短暂的。开元十六年三月,在黄鹤楼,好基友依依惜别。谁会想到这一别就是十年之久。

十年后的一天,李白经过多方打听才得知,孟浩然将要再次去广陵。于是,他托人带信,与孟浩然相约在江夏相见,不见不散。十年之后,两人好不容易再次相见,一番畅饮过后,李白诗兴大发,一时“情不自已”写下了这首“表白”之诗《赠孟夫子》:“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孟浩然听完这首诗后激动不已,紧紧攥着李白的手,深情款款地说道:“这首诗如此动情。我想定是 因你我二人的感情之深啊!”

能和孟浩然“心心相印”,李白是幸福的。此后两人虽再无记载见过面,但两人的感情之深,上面的诗已经可以充分证明了。

网上一直广为流传的观点是:杜甫爱李白,而李白只爱孟浩然。实则,这种观点不对,诗仙李白是一个博爱的人,他的基友遍天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和汪伦之间应该也有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看来, 李白对王昌龄也是割舍不下的。因此,只要与李白志趣相投,他们就可以在一起,愉快地玩耍。各位,你们说呢?

李白与孟浩然是知己朋友关系。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

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是李白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到了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中,特地去拜访他。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当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挚友。于是,相约来到江夏,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李白(701-762)游历蜀川归来,至湖北安陆定居已经有十年之久。也就是在这期间结识了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在盛唐诗人中算是老大哥了。他比王维、李白都年长十几岁,李白可是孟浩然的粉丝,每有新作一定去找孟浩然赏评一番。而孟浩然对李白赞赏有加,很快他们便成了知己。

柳絮如烟的三月,孟浩然启程广陵的时候,李白托人带信,一定要亲自相送。二人相约在黄鹤楼边,送别的时候李白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独自一人注视着船帆目送挚友,直至船只消失在尽头,这次使李白怅然若失,诗句之间表达了强烈的惜别之情。

李白写下了多首关于孟浩然的诗篇,自从孟浩然与李白分别,十年之后才再次相见。时间久远,二人情谊却不曾减免半分。

可见真正的友情,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反而会因岁月增长而更加懂得知音难求。

扩展资料:

除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李白还送给孟浩然的另一首诗作,那便是,《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唐代: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译文:

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年轻的时候就抛弃了功名爵禄,晚年在青松白云间隐居。在月光下饮酒常常沉醉,迷恋景色不愿意侍奉国君。你的品格像高山一样怎么能够仰望得到?我只能在这里向你作揖崇仰你清香的德行。

李白在这首诗中一开篇便是高度赞美了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说自己是非常的喜爱孟夫子,在古代一般对于有学识,自己尊重的人,那么都会加一个“子”,例如孔子、孟子、庄子等等,这也是对人的一种尊称,表示自己非常的尊重对方。

在这里李白说到自己喜爱孟浩然之外,紧接着一句,又赞美起了对方来,在他的心目中,他认为孟浩然是一个高尚的人,他的学识,以及人品,那都是众人皆知。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在这两句中,李白又写到了孟浩然早年间的一个生活状态,试想当年孟夫子年少时不喜爱功名利禄,很是高尚,到了老年,他又独自隐居了起来,不问世事,真正是有隐者的风范。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孟夫子一到了月明之夜,他就会一个人独自在月光下饮酒,而且是醉得非常的优雅,犹如圣人一般。

他不像那些君王一样,迷恋于尘世的繁花,甘愿一个人过清苦的日子。从这两句中,李白进一步赞美了孟浩然高尚的品格。

诗的最后两句“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而且在这里李白,又再一次地赞美了孟浩然。

他说对于我来说,看到孟浩然那高山一样的品格,我只能是仰望,只能是在此为他作揖,敬重他的人格,以及他高尚的品格。李白写到这里时,内心非常的激动,同时也高度赞美了朋友。

——李白

——孟浩然

李白和孟浩然,是相当要好的朋友。当时,李白是看了孟浩然的《春晓》,觉得这首诗写得很妙,而后二人成了朋友。后来,一次,李白游黄鹤楼。诗情大发,正想提诗,却见崔颢的诗已然在墙上: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一看这诗,写得如此之妙,顿时间觉得自己刚才想好的那首诗,不如见崔颢的这一首。于是,诗兴也荡然无存。

回来后,看见孟浩然,就把这首诗说给了孟浩然听。浩然也觉得这首诗写得妙。

后来一次,李白独自游金陵凤凰台,效仿崔颢的格律,写了首诗《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后来有一年的烟花三月,李白和孟浩然又来到了在黄鹤楼,这一次,是为了送孟浩然下扬州。

面对离别,李白百感交集,吟出四句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听后,长长地吐出一口气,说:崔浩写的是八句诗,你的只有四句。可是你的这四句却胜过了他的八句。而后又长长地吐了一口气,说:你知道吗,你这是赢在了我们二人之间的感情上啊。

扩展资料:

李白与杜甫:

李杜相识

天宝三载(744年,注:天宝三至十五载、至德年号期间称“载”而不称“年”)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也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

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李白到济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箓的盖还,为他造了真箓。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天宝四载(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济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李杜两人分手。

-李白

李白与孟浩然是知己朋友关系。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

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是李白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到了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中,特地去拜访他。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当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挚友。于是,相约来到江夏,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与孟浩然是知己朋友关系。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

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是李白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到了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中,特地去拜访他。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当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挚友。于是,相约来到江夏,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就是李白生活的安陆的时候,那年李白大概28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35792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23
下一篇2024-02-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