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所知在河南省舞阳县最古老的旋律吹奏乐器是?

目前所知在河南省舞阳县最古老的旋律吹奏乐器是?,第1张

骨笛。

在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了16只完整的骨笛,该笛是用鹤类长骨制成,一般长20多厘米,直径一厘米左右。有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的之分。形制固定,制作规范、精美,多为7孔,且分布均匀。

个别笛子在主音旁有调节不孔,有的尚留有制作时的设计刻痕。其中最完整的一支长22厘米,7孔,磨制精细,保存完好,在第六孔与第七之间靠近第七孔处穿一个调音,为竖笛,经测音可发出声音阶,调音孔可以发两变音。

扩展资料:

骨笛的发现改写了中国音乐史,同时它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完整而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音乐实物。它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英国出版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载文介绍了这一发现。

据主持挖掘工作的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张居中介绍,他们是在发掘位于河南省舞阳县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时,在一些墓葬主人的左股骨两侧发现这些骨笛的。

经动物学家鉴定,贾湖骨笛是用鹤类动物的尺骨锯去两端关节钻孔而成,制笛之前贾湖人曾经过认真计算,笛子制成后还运用打小孔的方法调整个别孔的音差,制作方法和过程,与当前民族管乐器的制法很相似。它反映出的音律水平和计算水平之高,令人惊叹。

专家研究发现,贾湖人已经有了音与音之间距离差别的基本概念,这些音程关系,经过了七八千年,甚至上万年的音乐艺术实践,直至明代乐律学家朱载堉在计算和理论上加以科学化的总结,才使人们对十二平均律有了新的认识。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中部,属早于仰韶文化的裴李岗文化,古代贾湖先民曾在此居住了千年之久。张居中等人从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七年,共在此进行了六次科学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器物。

《天路》、《青藏高原》、《藏香》、《神奇的西藏》、《藏族人家》、《洗衣歌》、《美丽姑娘卓玛啦》、《藏家小伙子》、《家乡》、《布达拉》、《卓玛》、《次仁拉索》、《拉萨姑娘》、《遇上你是我的缘》、《高原红》、《央金朵朵》、《草原上的格桑啦》、《怪就怪我们有缘无分》、《彩云之南》、《仓央加措情歌》

  凡猎人目之所及,视尽人情冷暖,世间黑暗。凡猎人耳之所闻,聆尽农民心声,地主贪婪。凡猎人笔之所记,控诉农奴制度,火种燃烧。

 农奴制度的存在,扭曲了真实的人性。它让地主们变得凶残专横,道貌岸然,有如恶虎张牙,狂龙舞爪,对农民们的欺压,令人心惊胆战。地主佩诺奇金,受过“良好”教育,颇有“文明”风度。对待奴仆貌似和气仁慈,实则无情冷酷,奴仆偶有伺侯不周之处,便会受到严厉处罚。即便是这种情况,他仍显得文质彬彬,只是坦然吩咐手下“处理一下”,已让奴仆吓得脸色煞白。不光是他,他手下的爪牙更是仗势欺人,作威作福。凡缴不起租的,就得给他当牛做马;凡欠租未还的,就成了他家的长工;凡顶撞过他的,就会被折腾得家破人亡,若还敢向东家告状,一定彻底完蛋。一个“文明”,“有教养”的地主的统治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各型各色,丑恶狰狞的地主呢?

 农奴制度的存在,使农民渴望自由。幸福的天性被残酷地主压抑直至泯灭,他们原本悲惨的命运更添几分悲剧色彩。《莓泉》中的斯焦布什卡,原是地主家仆,后来被主人抛弃,落到“不被当人看”的悲惨境遇,在人口调查薄上都找不到他的名字,连一份“口粮”也没有。《利戈光村》中绰号“小树枝”的库济马,被主人当一件东西似的任意摆布,成了一个傀儡,一个牵线木偶,浑浑噩噩地活着,被扭曲成毫无个性,胆小如鼠的可怜虫,以至于在涉水过河遭来灭顶之灾时,竟不敢伸手抓住“老爷”的`衣襟。《两地主》中的仆役瓦夏,受了主人的鞭打欺压后仍认为主子是个好人,是自己罪有应得。狠毒虚伪的农奴主在他眼中竟成了仁慈善良的救世主,令人扼腕叹息,可悲可叹!

 在这样一个农奴制度下的黑暗社会中,最引人注目并使人寄托希望的便是农民身上的才干,创造力,优良品性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精明踏实,有进取心和自信的霍里,凭借自己的勤劳才智与强烈的求知欲,为自己创建了较为独立富裕的幸福生活,体现了俄罗斯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刚强,勇敢面对未来的精神”。他的身上,蕴含着伟大事业的未来的萌芽,伟大的民族发展的萌芽!

 另一个令我深深感动的是美丽的卢克丽娅,她原先是一个能歌善舞,笑声明朗的美丽姑娘,是众多小伙子爱慕的对象,后来从高台阶上重重摔下,由于没有得到适当的治疗而成了一枝枯萎了的含苞的花。但她并不因为丧失外貌的美丽迷人而自暴自弃,心灰意冷,而是坚强地忍受病痛的折磨,以女英雄贞德的精神鼓舞自己。体现她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令人潸然泪下。

 燃烧火种,绽放历史奇迹。都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本“燃烧火种”的书,一定能在俄罗斯的历史卷上,掀起反农奴制度的轩然大波。因为思想比刀剑更有力量,而这正是思想的精华!

骨笛,笛子的一种,也是最早的乐器。又称鹰笛或鹰骨笛,藏族、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边棱气鸣乐器,藏语称当惹。用鹫鹰翅骨制成,流行于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省等的藏族牧区。常用于独奏。是藏族青年喜爱的自娱性吹奏乐器,多在夏季放牧或田间劳动休息时吹奏自娱。经常吹奏的乐曲有《春播》、《上山》和《下山》等。

起源传说

从前有一个地方,那里山清水秀,勤劳的苗族人在那里居住。寨子里有一个年轻壮实的小伙子叫竹郎,以编竹筐为生,由于他每天都与竹子打交道,日久生情,他觉得翠绿的竹子是有灵性的,小伙子随手拿起一片竹叶就可以吹出甜美又悦耳的声音。久而久之,他的音乐声打动了一位叫笛妹的美丽姑娘,每当小伙子吹起竹叶时,姑娘都会跟着唱。有一天,调皮的姑娘指着一节节的竹子问小伙子“这个管子你能吹响吗?”聪明的小伙子想了一想,截下一段竹子,把中间钻空,又在上面挖了几个小孔,吹出的声音比竹叶更好听,还能吹出不同的调来。动听的音乐吹进了姑娘的心坎里,小伙子把它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姑娘。因为小伙子叫竹郎,笛妹姑娘动情的把这个定情之物叫做“竹笛”。这也许就是最早的乐器,当然它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过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真的发现了距今有8000~9000年之久的笛子——“骨笛”!1986年~1987年在河南省(中国中部)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出了随葬的21支骨头制成的笛子,它们全部是用鹤类尺骨制成,大多钻有7个孔。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乐器。这事实也证明了古老的中国音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形制

骨笛管身多用鹫鹰的翅膀骨制作,也有用仙鹤的腿骨制作的。骨笛规格不一,长短、粗细各不相同,通常比竹笛短而细,一般翅骨笛管长25厘米左右,鹤腿笛管长29厘米左右,管径2厘米左右。管身上口密封,只留一窄缝作为吹孔,管端的背面斜开一发音孔,管身正面下部开有六个按音孔(或开成前五后一)。演奏时,骨笛竖置,右手在下,无名指、中指和食指按第一、二、三孔,左手在上,无名指、中指和食指按第四、五、六孔。运用平吹超吹,音域d1—e3。音色清脆、悠扬。吹奏中多使用上滑音和颤音等技巧。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还流传有一种用大雁的翅膀骨做的雁骨笛。管身无固定规格,在笛管上端管口置一木塞,木塞与管壁之间留有一道缝隙作吹孔,管身开有六个按音孔。奏法与鹰骨笛相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35766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23
下一篇2024-02-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