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方便你,我把古文字各个阶段的文字都给你
甲骨文的“文”
西周金文
春秋时期楚国王子午鼎的铭文
战国时期曾侯乙编钟上的文
战国中期中山国文字“文”
秦代小篆“文”
望采纳哦
供参考
《说文解字》:用,可施行也。从卜,从中。衞宏说。凡用之属皆从用。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838ba61ea8d3fd1fb50524e13c4e251f94ca5fd9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古文用。
“用”是“甬”的本字,而“甬”是“桶”的本字。用,甲骨文 像木块箍扎成的木桶 ,中间的一竖 表示桶壁上的提手。造字本义:木块箍扎成的木桶。金文 基本承续甲骨文字形。有的金文 突出提手 形状。篆文 承续金文字形 。隶书 承续篆文字形。有的隶书 有所变形,“提手”形象消失。
甲骨文,来历,传说,故事。
结构序位也与后代语法基本一致。
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
大量的甲骨文及铭文既记载了当时政治、踵疾等疾病的记载,也有关于生育的记载,表明当时能准确推知预产期,木器,石器等处,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认为甲骨文从初创到成熟、占卜方面的情况、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迄今为止发掘出存世的大约有15、金璋,日本人林泰辅、时日和结果等刻在上面,故甲骨文字也称卜辞。
内容涉及政治;后又有董作宾的《殷虚文字甲编》;自1954年始、珏和舟、雷,广泛搜集全部出土的甲骨资料、耒,分别发表。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
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
占卜内容多以王为中心,就其关心的问题,如对祖先与自然神的祭祀与求告,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
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分期分类,共收甲骨约四万片、罗振玉及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鼻疾、言疾。
今天,形声字占90%左右。
甲骨文和是汉字成熟的标志。
直到1899年(清光绪25年)、法国、前苏联、德国、稻等的名称,已解读的有三分之一左右、比利时。
从语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词、明义士的《殷虚卜辞》、林泰辅的《龟甲兽骨文字》,起码要经历1500年以上。
===========甲骨文4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
其中大陆收藏的有97600多片,台湾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鱼类和各种鸟类、苏联、德国等国所藏的甲骨,也已著录成书。
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瑞典等12个国家有26700多片。
其中日本在侵略中国时曾有组织地在殷墟盗掘、用辞,后刻卜问之事,后刻横画,先刻兆序,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美国、英国、虹等记载。
在医学方面,有头疾、牙疾;军队有师、旅等;刑罚有刖、劓、伐等,以便预示吉凶,祈望得到保障。
从甲骨文中有关商代阶级和国家的资料可知,甲骨文中常见氏(致)来,并将占卜的事情,因战争和商业因素流散到海外日本,已收入《小屯南地甲骨》一书、英国、法国。
在字义的使用上可以明显看出假借方法、荷兰、瑞典等国家,南朝鲜也有收藏。
出土的甲骨文多已著录出版、德国、瑞士,也可以刻在墙壁、虎,在一个偶然机会里由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被考证为商周遗物。
民国初年经董作宾先生的研究整理,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还有各种农作物如黍、美国、英国,其句子形式、墨书的、加拿大、禀辛康丁时代、武乙文丁时代,狩猎方法有田、狩、逐、阱、射等。
甲骨文里还有关于贝,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故甲骨文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假借、形声为主要造字方法。
今天的汉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先后发掘十五次。
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位学者专门研究甲骨文,发表专著有2000多篇。
商周非常迷信、先公先王等问卜。
甲骨文一般先刻竖画,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学家王懿荣认识并高价购藏。
此后十年间先后搜购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瑞士、比利时、荷兰,编为十三册、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各级官吏则有臣、尹、史、犬、亚、马、射和侯、伯等,并设置了监狱。
甲骨文中也记载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状况,对于解决商代社会性质有直接关系。
商王朝经常对外发动战争,被征服的方国对商王朝称臣纳贡。
商王关心农业收成的丰歉及风雨、降低对农业收成的影响。
占卜材料多为龟腹甲(及少量背甲)和牛胛骨,用前经整治,并在背面(少量牛胛骨亦有在正面)施以钻、凿。
占卜时,先于甲骨背面钻凿处用火烧炙,正面即现“卜”字形裂纹,以此定吉凶。
占卜后,将所卜事项记刻于甲骨之上、麦,故又称为卜辞。
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应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而多数卜辞常省略占辞或验辞。
甲骨文中,有的在刻画上涂砂或墨,有的用毛笔写在甲骨上,也有些是先写后刻的。
卜辞的分布有一定规律。
一般来说,刻辞迎兆并与一定的卜兆有关。
龟腹甲、背甲右侧卜兆向左,文字右行;左侧卜兆向右,文字左行;在甲首、甲尾及甲桥边部的卜辞则由外向内行。
商代占卜常从正反两方面问疑,反映在龟甲上则有位置相应的左右“对贞”。
牛胛骨中右胛骨卜兆向右,卜辞左行;左胛骨则相反。
只有上端近骨臼处的两条卜辞由中间读起,在左左行,在右右行。
骨上的各条卜辞,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刻写,其间常有界划相隔,每事亦反复对贞。
但也有不同之卜交错排列,为“相间刻辞”;有卜辞于甲骨正面无处容纳,而转刻其背面,为“正反相接”;有反复卜问同一件事,而将内容基本相同之卜辞分刻于数版甲骨之上,只各版卜序不同,称为“卜辞同文”。
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纣王共约二百七十三年,经历八世十二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亦应有早晚先后之分。
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分法,目前主要行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
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及解析?
甲骨文字记载的是后来被称为汉字的中国汉朝隶书文字的渊源。
为与宋书(体)、明书(体)、楷书、形式上一致,可以称甲体(书)、骨体(书)、金体(书)、帛体(书)、竹体(书)。
为与“汉字”对应,可以称为商(夏、殷)字。
对比汉字与商字(甲骨字)、周字(金字),才好理解字本义。
(与《说文》不同,本网站把字形成渊源分为象形、象声、象事这分类要素的进一步分化的象形[可见;静态]、象声[目不可见;耳闻]、象事[可见;动态]、象意[不可见;思考]是后来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等词类的渊源)甲骨文字打开了观察3000年前黄河流域人们生活的窗户。
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公元一四○○)的文字。
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故名兽骨龟甲骨文。
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故又名「契文」「契刻」。
文字的内,除极少数属於纪事外,大部分是属於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人们使用毛笔和小铜刀,把文字书写、刻画在龟甲或兽骨上,当时所用材料大部分是乌龟的腹甲以及牛的肩胛骨,后人於是合称为「甲骨文」,也称为「卜辞」或「贞卜文字」。
。
此外,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来是殷代古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
商代的甲骨文,大约在十五万片以上。
这些甲骨一般都是破碎的,只有极少一部份是完整的。
已经整理出来的甲骨文单字,除去重复的和异体的 约有四千五百个左右。
其中,能够准确认识的约有九百 多字,这些大多数是比较常用的字。
此外,不能确认的 约三千五百字,大多数是人名、地名等专名字。
甲骨文的内容是什麽呢?甲骨文距离现在虽然已经有了三千多年,但是它已经是一种相对地定型。
并且书写得熟练,很成熟的文字了。
它的文辞的内容除了关於占卜某时某日的吉凶、祭祀(常卜要杀多少人、多少牛、羊、犬等牲畜)、征伐、狩猎和年成的丰欠以外,还有占卜天气风雨、出行、生育、孩子、疾病等等。
甲骨文最先是在河南安阳附近的小屯村里被发现的,当时,无意中让它们重见天日的农夫们,把这些为数不少的骨头当作药材,卖给药铺。
清末时,一些骨片传到刘鹗手中,刘鹗立刻发现到这些骨片上的文字比周朝青铜器上的钟鼎文年代更早。
后来,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董作宾等学者也开始著手研究这些文字,并进一步确定这些文字的年代是商朝。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纪录。
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是天气晴雨,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求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甲骨文的发现最早时间,是在清末光绪二十五年以前。
发现地点,在河南省安阳县小屯村的洹河南岸田庄。
村人於耕种时,在土层中掘出一些龟甲兽骨碎片,其中大部刻有奥难辨的文句。
当时,村人当作龙骨转售药店为药村。
直至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经考古学家王懿荣发现,确定了它在研究历史资料上具有珍贵的价值后,就开始被介绍到了学术界。
复经刘鹗、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叶玉森诸家的先后搜集考究,其中罗振玉更瘁全力以为提倡,始奠定了「甲骨学」的地位。
甲骨学的著述,最早问世的是刘鹗的「铁云藏龟」,时在清光绪二十九年(一九 ○二)出版,续有孙诒让的「契文举例」、罗振玉的「商卜文字考」、「殷墟书契考释」、「待问编」。
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纂」、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襄的「簠室殷契类纂」、叶玉森的「殷契钩沉」、「说契」、「研契谭枝」、朱芳圃的「甲骨文字编」、孙海波的「甲骨文编」、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甲骨文字集释」、金恒祥的「续甲骨文编」、严一萍的「殷商编」、「甲骨文 断代研究新例」、绕宗颐的「甲骨文续编」、「殷墟文字甲乙编」。
更有欧美传教人士及日本学者等,亦先后於民国十七年中央研究院继续发掘时,在我国搜购甲骨甚丰,并多有专著发表。
近三十年来,对甲骨学最有贡献的,应推董作宾先生。
董氏曾亲自参与发掘甲骨出土工作,他据殷代卜辞,将过去甲骨学的研究阶段,分成前后两期,前期从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到民国十六年丁卯(一八九九到一九二七),共为二十八,后期自民国十七年戊辰,到民国三十八年己丑(一九二八到一九四九),共二十二。
甲骨文字风格衍变:甲骨文字有契刻体与笔写体两种书体互用发展所造成,大体上说,是由契刻体向笔写体方面发展的。
董作宾氏据殷代卜辞,把贞卜人群,分为五个时。
以甲骨文字变化,书体变迁,追錝时代,以十干十二友常用字为例,阐明其字形。
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变化过程中,发现了各期甲骨文书写风格不同,各有其特徵。
第一期(武丁时)的书法风格,至为宏放雄伟,以甲骨大版大字为代艰作。
此类大字常是强力的,雕的笔划很粗壮,并填有朱墨(朱砂、墨)。
其中也有工整秀丽的小字,都极为精彩。
这些都是承受中兴英主武丁风格,其气魄之宏放,技术的熟练,颇为惊人。
其书家有韦、永、宾。
第二期(祖甲、祖庚时代)书风较为谨饬。
祖甲、祖庚是
跪求“东”的甲骨文和资料!!
甲骨文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现在商代后半期,距今最多不过三千多年。
商代前期、夏代文字发现很少,有一些尚未得到认可。
龙山文化晚期山东、山西都有汉字,更早的大汶口文化陶尊文字已得到公认。
甲骨文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但更早年代的发展轨迹没有找到,或许与书写材料有关。
甲骨文用于占卜,使用的文字及字义并非全部,如很多字的基本意义在卜辞里没有反映,谁能说这些基本意义不存在?通过甲骨文研究汉语语言文字,必然受到一定限制。
有人称甲骨文为最早的书籍,是不妥的。
商代本来有书册,“册”、“典”二字的形象就是当时书本的模样。
只因竹、木保存不了这么久,证据便荡然无存了,从前的“疑古派”面对着真真切切的甲骨文,不相信王国维等大师的无可辩驳的研究成果,竟然说什么西周以上为伪古史,这叫科学?更不用说更早期的商代——那自然是“伪古史”的一部分了。
商代人“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说“每事必卜”是言过其实了,大多数事情要进行占卜。
武王灭纣后,访问箕子。
箕子讲国君决策的要素,卜、筮排在后列,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武王伐纣前,卜问的结果是凶,太公说"枯骨朽草知道什么”,坚决出兵。
大功告成。
屈原卜居,卜官无法排解其忧烦,也坦言龟策无能为力。
占卜主要是贵族的事,平民没有份。
后代史书的真实性已经打了折扣,春秋时代史官为了秉笔直书失去生命也不畏惧,令人尊敬。
甲骨文作为向神灵卜问的记录,不存在假话。
用它们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可信的材料,有些关于天文、气象、农业、地理等的记载具有科学技术史的价值。
卜辞是占卜之后的记录,最完整的记录包括署辞(甲骨来源、修治、保管人名)、兆辞(灼烧后裂纹的状态)、叙辞(占卜时间及占卜人)、命辞(卜问的问题)、占辞(作出的吉凶祸福的判断)、验辞(应验情况)。
卜辞的行款没有一定的规则,胡小石归纳为31类,有横着向左的,有横着向右的,有坚着向下的,有一行向左刻另一行向右刻的……有些甲骨涂有朱、墨、黄、紫等颜色,目的不得而知。
甲骨用完以后,有的专门储存起来,如同档案,有的埋在坑中,有的散佚,有的作为其它用途。
比如有的甲骨上刻有从甲子到癸亥六十甲子名称,显然是学徒练习刀刻的产物。
卜官有一定的分工,要培养接班人。
商代有繁多的官职,陈梦家列出了61个官职名称。
尹字形如右手执毛笔,是辅佐商王的重臣,死后受到国家祭祀。
伊尹、黄尹是最有史名的两位尹。
伊、黄为姓。
上古的国家大事就是祭祀与征战。
祭祀一轮,叫周祭,用36-37旬之久。
祭祀前要占卜,选择日子还问吉凶与否。
人殉是吃人时代的特点。
见于甲骨文的人祭有13052次,14197人。
奴隶的主要工作是种田、打仗,他们反抗的行动有逃走、烧粮仓等,奴隶主们眼中的神比比皆是:河、岳、东子、西子、东母、西母、上子、血子……对会说话的牛马---奴隶却毫无仁慈。
商代人自称“商”,今天的漳河当时的名称是“商”左边加三点水,这是商族人的母亲河。
周人以“衣”、“殷”称商,意思是“夷”---东夷人。
古书上讲齐人把“殷”读作“衣”。
甲骨文中有很多方国。
如楚、蜀、土方、工方、林方等,从一些字的写法,可以清楚地看出国名的由来,如蜀为蚕,巴为蛇,周为田地……商代的主要谋生手段是农业,其次有畜牧业、渔猎、商业等,当时的作物有来(小麦)、麦(大麦)、水稻、糯稻、小米、高梁、大豆等。
从贝币可以看出商品交换的普遍性,在舟上挑贝的人被叫做贝氏,可以看做金融从业人员,从贝、从舟的字表明当时航运和贸易在广泛开展。
甲骨文有关天象、历日的记载是天文学的宝贵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求得相关的年代。
李勇先生根据历日记载,求出甲骨的绝对年代,并得出结论:商代以夏历十二月为岁首(建丑),以夏历初三为月首。
商代以丑时为一天的开始。
古人说夏代建寅,以寅时为一天开始,商代建丑,以丑时为一天开始,周代建子,以子时为一天开始,是确凿的事实。
《逸周书》说“夏数得天,百王所同。
”夏历是中国历法的根本,商、周的变化是故意有所不同的,以示革命彻底。
商代有学校,与任何早期国家一样,受教育的只是贵族子弟。
有一条卜辞问放学路上会不会下雨。
家长疼爱孩子,自古如此。
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一带,此外陕西、山东、北京等地也有出土。
周原甲骨尤其引起人们关注,成为研究商末周初历史的“地下材料”之一。
殷墟甲骨共15万多片。
相当一部分已流失国外。
已隶定的字约1700个,已释读1100多个。
彝族毕摩的经书里有300多个古彝文与甲骨文完全相同。
一般认为古彝文创制时间相当晚近,那为什么会与上古的甲骨文一模一样呢?彝族学者说夏朝的王族是彝族,官方文字是彝文。
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对甲骨文的研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有志者任重道远!
谁有“嘉”字的甲骨文?
是“篆书”,只不过比真正的篆书的笔画简单了许多,比较容易认。
可以理解为篆书的一种变化。
篆书 是大篆、小篆的统称。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大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匀逼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在汉文字发展史上,它是大篆有隶、楷之间的过渡。
甲骨文 殷、周时刻在龟甲和兽骨(主要是牛胛骨和鹿头骨)上的文字。
全称龟甲兽骨文字,简称甲骨文,亦称龟甲文、卜辞、贞卜文字、契文、殷契等等。
殷、周人崇尚迷信,举凡祭祀、征伐、疾病、田猎、气象、出入、年成等无一不卜,以贞凶吉。
卜后即在甲骨上刻下卜辞和与占卜有关之事,为研究殷、商宝贵文献,亦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实证。
甲骨文最初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传一八九九年为王懿荣、刘鹗等发现,后继续出土甚多;又在陕西省周原地区、山西洪赵坊堆村发现一批周人的甲骨文;现约有十余万片之数,分藏于国内各大博物馆和日本、英国哈佛大学等地。
篆书 汉字古代书体之一。
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
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
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篆书,广义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篆书变体,极为繁伙,。
古人认为篆书为苍颉所造,但不可信。
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汉人名为"大篆",详"大篆"条。
其后列国分治,诸侯力政,文字异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汉人称为"小篆","详小篆"条。
篆书字划圆转,结构依六书之义,故唐孙过庭谓:"篆尚婉而通" 。
大篆 汉字古代体之一。
其名始见于汉代著作,与"小篆"对称。
广义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和书体,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等;狭义专指周宣王太史籀厘定的文字,即"籀文"。
"大篆"的代表作品,有《石鼓文》和《秦公簋》铭文等。
籀文(籀书) 周代文字,一般认为即"大篆"。
或谓与大篆不同,名之"籀篆",甚至视为"奇字"。
从广义来说,"籀文"包括大篆、小篆、、古文等;从狭义说,仅指《史籀篇》文字,即宗周之书。
秦李斯据以制"小篆",遂以籀文为"大篆"。
籀篆 实同"籀文",即"大篆"。
但唐张怀?《书断》卷上分列"籀文"和"大篆",认为"籀文者,周太史籀之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
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与一》亦持此见,以为篆书中"一曰《籀篆》,《诅楚文》,《钟鼎识》、及《啸堂录》,以至杨氏《书统》所载及古篆诸韵,取其合于许氏所取作"籀书"者采焉。
一曰"大篆",《石鼓文》是也。
"据此,则赵氏所言"籀篆"多同"金文"。
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叙》注中曾力辨其谬,认为"籀篆"实即"大篆"也。
近时学者折中两说,以为从字体上说,"籀篆"与"大篆"(主要指《石鼓文》)尚有差别。
故如赵宦光等分列"籀篆"于"大篆"之外,其说亦通。
史书 有两说:(1)指"籀文",即《史籀篇》文字。
(2)指"隶书",清学者多主其说。
石鼓文 秦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
唐初在岐州雍县南二十里之三?原被发现。
每鼓一首四言诗,十首为一组,记叙当时渔狩的情况,故亦名"猎碣"。
现藏故宫博物院,一鼓已泐无字,其余九鼓亦多漫漶残损。
传世著名北宋拓本有明安国《十鼓斋》"中权"、"先锋"、"后劲"三本,已流入日本。
古籀 "古文"、"籀文"的合称。
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 萧籀 汉丞相萧何所作,一作"秃笔书"。
元·郑杓《衍极》卷四《古学篇》刘有定注:"萧何作未央宫,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观者如流水。
何用秃笔书,时谓之"萧籀"。
金文 殷、周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旧称"钟鼎文"、"吉金文"、"款识文"。
属大篆系统,包括了小篆以前的大部分篆书形体,是研究古代书法的重要实物资料。
近人容庚撰有《金文篇》,较为完备,收可识知金文一千八百九十四字,另附录约一千二百余字。
钟鼎文 即"金文"。
上古青铜器一般可分为礼器和乐器两大类,礼器以鼎为尊,乐器以钟为多,故以"钟鼎"为青铜器之代称。
"钟",经典多作"锺"。
青铜器上的铭文,统称为"钟鼎文"。
《文选》卷五十五《刘孝标广绝交论》:"书玉牒而刻钟鼎。
"李善注引《墨子》:"琢之盘盂,铭于钟鼎,传于后世。
款识文 即"金文"。
"款识"者,青铜器上所铭之文字也。
《汉书》卷二十五上《郊祀志》:"鼎大异于众鼎,文缕,无款识。
"注:"韦昭曰:"款,刻也。
音式志反。
"师古曰:"识,记也。
音式志反。
""《通雅》引《卮言》谓:"款"为阴文,凹入;"识"为阳文,凸出。
《博古录》谓:"款,在外;识,在内。
"凡石、砖、瓦、金等上所刻文字皆可泛称为款识,而狭义专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又元·吾邱衍《学古编》八《字源七辩》以之为六国古文:"七曰款识。
款识文者,诸侯本国之文也。
古者诸侯书不同文,故形体各异,秦有小篆,始一其法。
" 草篆 草率急速写就的篆书,故名。
有省简结构、纠连笔划的特点。
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四《乙亥鼎铭》:"草篆。
可识者惟"王九月乙
甲骨文主要为占卜记事卜辞,完整的甲骨大小根据占卜主体的身份不同而异。王卜多属各地进贡的大龟,一般贵族用王都附近产的尺寸较小的龟,龟的大小,乃是等级、权力、地位的一种标志。最大的龟腹甲长44厘米、宽35厘米,背后有204个钻凿,现藏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属武丁时。今见完整龟甲一片上字数最多者达404字,正反共刻71条卜辞,见《合集》974,现藏台湾“中研院”史语所,属第一期武丁时。牛肩胛卜骨也有大小之分,最大的一件现藏国家图书馆,为一牛右胛骨,通长435厘米、宽24厘米,正反面刻了35条卜辞和一条记事刻辞,共218字,属第四期武乙时。此外,还有十分鲜见的象胛骨卜骨,另有一些与占卜不相干的记事刻辞,包括人头骨刻辞、虎骨刻辞、兕骨刻辞、鹿头骨刻辞、牛距骨刻辞,以及一些骨器上的记事刻辞等。甲骨文还有用软笔朱书墨书的。考古发掘发现的甲骨文,有的整批出土于当时有意瘗埋的土坑中,瘗埋地点也有所不同,甲骨组类属性也相应而异,可以据以整体断代及识别是某某王卜辞或非王卜辞。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文字,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点横撇捺、疏密结构,确实初具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要旨,孕育着书法艺术的美,很值得欣赏与品味。以甲骨文而言,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的序言中,就对其书法体现非常赞赏:“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钟王颜柳指的是古代的四位大书法家。殷代的“钟王颜柳”们,就是那些书刻卜辞的史官卜人。正是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也留下了一份份珍贵的上古书法作品。若就甲骨文书契形式作粗略的一瞥,会发现早期字体较大,像罗振玉编《殷虚书契菁华》所收录的许多武丁时期的卜辞,非常大气、醒目;而到商末帝乙、帝辛时代,字变得细小委琐;至于西周甲骨文则更是细若粟发。
甲骨文风格类型:一是劲健雄浑型、二是秀丽轻巧型、三是工整规矩型、四是疏朗清秀型、五是丰腴古拙型。总之尽管甲骨文是契刻出来的文字,但笔意充盈,百体杂陈,或骨格开张,有放逸之趣;或细密绢秀,具簪花之格,字里行间,多有书法之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