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慧敏的介绍

杨慧敏的介绍,第1张

杨慧敏(应为杨惠敏)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时是上海润州中学初二学生。在战斗最激烈的8月28日午夜,她冒着生命危险游过苏州河,把裹在身上的国旗献给守卫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其无畏壮举震撼中国。画家刘海粟根据她的事迹创作《四行仓库》鼓舞斗志。作为中国宣传抗战的“形象大使”,于1938年8月被指派赴美国纽约华沙镇参加世界青年第二届和平大会,受到华侨英雄式的欢迎,极大地宣传了中国的抗战。此后共接受英、法、德、意、荷等十余国的邀请,约两年内,巡回发表演说达300余次。

当谢晋元八百壮士撤退到英租界内后,英租界解除八百壮士武装,将他们囚禁在胶州路一所旧兵营里,并派“万国商团卫队”士兵重兵把守,形同战俘。

随着孤军的事迹被各方媒体报道,英租界也成为了上海爱国市民的精神寄托,有很多人经常前往英租界,为孤军赠送物资,在上海沦陷一周年时,孤军营更是顶住了各方压力,在营地升旗以示纪念。

1941年4月,汪伪政权想要诱降谢晋元,被谢晋元严厉拒绝。之后,汪精卫收买了四个叛兵,叛兵杀害了谢晋元,四个凶手当场被擒。25日,谢晋元追悼仪式在上海举行,有30万人前往吊唁。国民政府追授谢晋元为陆军少将。

扩展资料:

八百壮士的英雄壮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的抗战意志,更让西方列强看到了中国人的抗战决心,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上海“孤军”的英雄壮举,慨叹中国将士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在战斗中冒死送国旗的英雄少女杨慧敏,也成为世界瞩目的英雄人物,应邀出访欧美多个国家,所到之处,无不受到英雄般的热烈欢迎,各国政要和国王也都纷纷接见,盛赞中国军民的抗战精神。

西方列强也由此改变了对华态度,比如抗战中一度引领风头的捷克轻机枪,它的全套制造图纸价值数千万美元,捷克政府从不轻易授人,却出于对中国军民的敬佩,竟然无偿赠送给中国。

男儿欲报国恩重,死到沙场是善终!

——李家钰

最近大热的**《八佰》的原型就是当时抗击日寇的四行孤军。在淞沪会战的失败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这些人依然奋战到了最后一刻,用自己的生命阻挡日军的脚步,捍卫中国的尊严。

然而,这些一片赤诚的的将士们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结局。他们的领导者谢晋元没有死在杀敌的战场上,却死在了叛徒手下,而这支孤军的生活也算不上惬意。

最后的孤军

1937年,8月,炎炎盛夏里,日本人密谋着令人胆寒的阴谋,要进军上海。当时的中国是什么样的呢?军阀们为了自己的地盘和利益彼此攻打;士兵手里的枪比烧火棍还少;黑社会横行于社会上甚至登堂入室;普通人认识的字比地上的星星还要稀少;工厂里生产的钢铁少到造一条铁路都难。

而看到这样的中国以后,日军狂妄了起来,扬言要三个月征服中国。但是他们没有想到,即便是这样的中国也没有臣服于他们的打算,那些看起来极不起眼的人也能为了这个国家拼命的。

于是,光是淞沪会战他们就打了整整三个月,而就在他们终于进入上海之后,迎接他们的不是一个温柔的城市,而是一支拼上了命的孤军:谢晋元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九集团军,88师,524团,人数不多,四百余而已。

当时的上海已经守不住了,沦陷是必然的结局。但是中国的其他地方还要继续打下去,主力必须到其他地方继续打下去。于是这八百个人站了出来,守在四行仓库,要拖住日军拖出一条生路来。

谢晋元临危受命,面对这必死的任务,他没有退后,只是安顿好自己的父母妻儿,在家与国之间做出了唯一的选择。在和妻子告别的时候,他说过"身为军人,为国效命就不能顾家",无奈把家中的责任都交给了妻子。而这也是他与家人最后一次见面。

当时,租界的英军询问他们的人数,为了虚张声势,他回答了八百这个数字。实际上当时跟随他的,只有414人。此后,战斗中负伤被送出的伤兵也把这个说法延续了下去,而这就是后来"八百壮士"的由来。

而这四百人要面对的是日军王牌的第三使团。

他们的战斗除了给主力部队争取时间之外,还起到了鼓舞当地居民的作用。当时,很多居民隔着一条街为这支孤军加油助威,向他们报告日军的行踪。在日军切断仓库供水以后,居民们还自发给他们送来补给。一个十岁的女孩杨慧敏还爬过一段管道送来一面旗帜。

英雄的落幕

10月29日时,这场战斗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租界里的英、美等国害怕被战火波及,就联合起来向国民政府递交了一封希望"以人道主义"原因停战的请愿。至于蒋,他当时还抱持着国际调停的希望,再加之以当时的四行孤军已经完成了战略目的,便下命令让其撤军。

此时,日军也因为四行孤军作战之勇猛心生退意,认为对方可能有上千人,继续交战损失过大,就同意谢晋元撤军,并没有做出太多阻拦。

当时的谢晋元还想继续战斗下去,拿出自己临行前立下的军令状,说要抗战到死。但是,军人要服从命令。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撤退,经过垃圾桥进入了英国人的收容所。

英国人只是害怕被战火波及,对这支中国军队当然不会有多少好感,收容他们以后也几乎没有提供什么帮助,只是哄骗威胁他们卸下武器后提供了一个条件极差的生活场所。

在这样受尽欺辱的生活环境下,谢晋元等人并没有绝望。为了鼓舞当地的居民,他们还每天按照军中的方式生活,每天早起,操练、比赛、锻炼身体,而且还要给士兵上文化课。除此以外,他们还开垦了土地满足自己的生活所需。

也正是这段时间,还叫杨得余的杨养正学会了唱《正气歌》。

随着各方媒体的报道,孤军成为了很多人的精神寄托,经常有人来给他们送东西。在上海沦陷一周年的时候,谢晋元还带着军人们在营地里升旗以示纪念。而他们的光荣很快也引来了小人的觊觎,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汪伪政权很快前来诱降。

当时,汪伪政权给出了陆军总司令的头衔,希望谢晋元屈服于名利从此开始为他效命。收买不成后,他动用了更加卑鄙的手段,收买了四个叛军。

1941年4月24日,孤军们向往常一样准备早操。而这四个叛军故意迟到,在谢晋元训斥他们的时候突然掏出匕首、铁镐等凶器,残忍杀死了这位英雄。

25日,谢晋元的追悼仪式在上海举行,这位31岁的抗日英雄被追授为陆军少将。

散落四方的壮士

八百壮士是一支忠诚而勇敢的军队,在收容所里时他们一直牢记着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时刻不忘。当时,白俄的士兵把他们的旗帜抢走,不让他们升旗。这些人在谢晋元的带领下每天看着光秃秃的旗杆,在心里升起祖国的旗帜。

谢晋元去世后,他们依然在收容所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1942年夏天,几十名孤军被送到南京孝陵做工。其中,万连卿等人逃出后加入赴缅甸远征军,继续战斗下去,抗战胜利后退役,回到家乡成了一名小警长。

第二年,南京孝陵逃出的二十八人全部参军,在新四军、游击队里继续和日军战斗到底。而同样是这一年,又有一百余人被送到安徽做苦力,其中逃出的三十余人想要参军。而这三十个人的代理团长雷雄死于猩红热,在河北结束了他的生命。

杨养正等二十人艰难到达重庆后,得知军队已经不可能再恢复建制,只能遗憾退役。后来,他留在了残疾军人教养院,再也没能重返战场。

除了这些逃出来的人以外,其他人中有一部分被带到海外,直到1947年才有人返回了中国。而那些没能回国的人最终只能葬在异国他乡,墓碑上还刻着当时的国旗。

八百壮士为了抗击外敌付出了他们能付出的一切,而正是他们这样的人撑起了中国的脊梁,让中国一次又一次地站了起来。

抗战期间,**皇后胡蝶先是居住在香港,1941年香港被日本军队占领,胡蝶和丈夫仓皇出走,先到广东韶关再由韶关到桂林,最后抵达山城重庆。戴笠生性好色,一看到光彩照人的胡蝶,立刻就爱上了她,后来戴笠使出了各种计谋,软硬兼施,最终把胡蝶据为己有。那么戴笠都使出了那些计谋呢?其实他就是钻了个空子。

日本人占领香港后胡蝶认为以自己大明星的影响力和声望日本人不敢拿她怎么样,自己就没有必要跑来跑去而颠沛流离,她就留在香港。但是,想极力鼓吹“日中亲善”,“大东亚共荣”的日本宣传部门的人员却找上门要挟蝴蝶必须到日本东京拍摄一部《胡蝶游东京》的影片,胡蝶这才意识到继续留在香港必然会被日本人利用,或者迫害,于是夫妇俩决定绕道回内地避难。临行前胡蝶夫妇将历年积存的财物装成30只箱子,托当时在香港秘密负责接送工作的杨慧敏女士代运回国。不料当胡蝶夫妇抵达广东韶关时却得到30箱财物在东江被劫的消息。

平生的积蓄和财宝丢得一干二净,胡蝶伤心透了,可戴笠听说这个消息后不禁暗自高兴,他认为这是天赐良机。他一方面百般的安慰胡蝶,一方面又摆出了“军统大哥”的身份来,拍着胸脯说“放心,这事包在我身上,一定给你尽快破案”,接着戴笠首先把杨慧敏抓起来立马审讯,弄清楚财宝确实是被土匪抢走后立马就派出了一批得力干将到广东去侦破这个案子,可当时兵荒马乱,到处都是土匪,根本找不到人。眼看这批财宝就没了下落,戴笠情急之下想出了一个计策,他就按照胡蝶开出的丢失的珠宝、衣服的清单派人到国外去照章购买,然后回来慌称说这是追回的部分珠宝。胡蝶可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她一看就知道这些东西根本就不是自己丢失的,可是再仔细一看这些珠宝、衣服比自己丢的那些还要珍贵,她明白这是有人故意这样做的,有人要给他买单。胡蝶心里明白,像戴笠这样的人位高权重,手里掌握着太多人的生杀大权,要想弄死谁就跟踩死一只蚂蚁那样简单,要想占有一个女明星那也是轻而易举的事,自己要是不从的话恐怕也是难有活路。

胡蝶的丈夫潘有声是著名的粤剧演员,和胡蝶感情至深,而戴笠为了长期占有胡蝶特地给潘有声封了个专员的头衔,送了一张特别通行证,把他支到云南去做生意,在潘有声外出期间,戴笠趁机霸占了胡蝶。

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日军屡受重挫,不断增调援兵。10月26日,日军攻占了大场、江湾、闸北、庙行地区,企图切断闸北、江湾中国军队的后路,形势十分危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决定将主力撤至苏州河以南阵地。谢晋元受命率第五二四团第一营官兵411人向南推移,留守闸北,掩护大部队撤退。谢晋元带领部队穿过敌人猛烈的炮火, 于27日凌晨2时进驻苏州河北的四行仓库,由于四行仓库的西面和北面已被日军占领,东面和南面是公共租界,与未被占领的中国地界完全隔绝,成为一个“孤岛”,进入四行仓库,也就成了孤军。

从部队进入仓库时起,谢晋元就开始进行周密的部署,士兵将底层门窗全部用仓库内部装大豆、小麦的麻包堵死,二楼以上窗口堵塞一半,以便于射击,每个窗口派两名战士,昼夜执勤,随时打击日军的进攻,二楼架设机枪警戒,并保持与对面桥头堡的英军通话。谢晋元还组织了敢死队,严阵以待,随时准备与日军决一死战。他激励全体官兵说:“仓库就是我们的最后阵地,也可能是我们的坟墓,只要我们还有一个人,就要同敌人拼到底!”27日中午,上千的日军进犯,他沉着应战,激战一天,毙敌80余名。

随后两日,日军动用飞机、坦克,连续向四行仓库发动猛烈进攻。谢晋元率部凭借坚固工事,顽强抵抗,屡创日军。经过三昼夜浴血奋战,将士们已疲惫之极,但士气仍然十分高昂。谢晋元在阵地上赋诗一首激励将士:“勇敢杀敌八百兵,抗敌豪情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30日,日军调集精锐,组织了新的攻势,向仓库发起总攻。这时谢晋元已经几天没有合眼,面颊凹陷,满眼红丝。他仍然站在第一线指挥战斗,再次遏制了日军的攻势。四行仓库在战火中巍然屹立。

谢晋元率军死守危楼,誓不投降的消息,迅速传遍上海,为国内外瞩目,赞誉他们为“八百壮士”。每天从早到晚,数以万计的群众,不顾北岸日军的流弹四射,纷纷聚集在苏州河南岸,表示对“八百壮士”的尊敬和关心。10月28日黎明,女童子军杨慧敏把一面国旗裹在身上,冒着生命危险,冲过火线,献给八百壮士,表示全市人民的崇高敬意。“八百壮士”将国旗在仓库大楼楼顶高高升起,隔河观望的群众无不拍手欢呼。不久,以《歌八百壮士》为题的歌曲也创作出来:“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宁愿死,不退让;宁愿死,不投降!同胞们起来,快快上战场,拿八百壮士做榜样!”

在上海各界群众和爱国人士的支援下,谢晋元以卓越的胆识和机敏的指挥,率领八百壮士,坚守区区弹丸之地,阻止日军数万人的前进,为时达四日之久,用生命和鲜血奏响了一曲反抗外地侵略的壮丽凯歌。

日军久攻不下,恼羞成怒,威胁租界当局如不采取行动逼走中国军队,将不顾租界安危,采取极端手段对付中国守军。上海租界当局立即要求中国政府下令孤军撤退。掩护大部队后撤任务已经完成,谢晋元接到后撤命令后,退入租界被羁押在胶州路的“孤军营”内。日伪特务机关为收买谢晋元,曾派人以50万元、师长之职诱降,被谢晋元严辞拒绝,于是决定杀害谢晋元。1941年4月24,谢晋元被汪伪特务机关收买的几个民族败类用匕首刺死,时年37岁。

全国民众得知谢晋元遇害的噩耗后,极为悲愤,各界人士纷纷用各种方式悼念抗日英雄,一致要求惩办凶手。1941年5月,重庆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少将。毛泽东高度赞誉“八百壮士”为“民族典型”。抗战胜利后,人们将上海北火车站到四行仓库的那条路改名为晋元路,将与孤军营一墙之隔的胶州公园改名为晋元公园,并在园内修建了谢晋元的墓和碑以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3年春上海市政府在虹桥万国公墓重建其陵墓,表彰他“参加抗日,为国捐躯”的光辉业绩。

当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打响的那一刻起,整个上海滩的中华儿女都进入了沸腾的状态。这时,只要军队需要什么,他们就捐什么。一对夫妇二话不说,连姓名都没留下就捐献了1万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上百万人民币。

有个叫杨慧敏的小丫头,居然冒着枪林弹雨渡过河去为八百壮士送去了一面军旗。很多市民更是不畏敌军的轰炸,站在桥头、楼顶、河岸等地势高的地方为我军呐喊助威。但随着战争的持续,人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到最后上海滩居然出现了难以想象的混乱。

而奇怪的是,就在很多人连基本生活都日不保夕的时候,上海滩居然出现了比战前的十里洋场还要奢侈和繁荣的现象,这又是怎么回事?为何知道真相的人反而都忍不住叹息了起来?

·战争摧毁的不仅仅是建筑

只有没脑子或投机分子才渴望战争,真正了解战争的人没有一个不想远离战争的。

在战争期间,人性里恶的部分会被无限放大,而且,根本就没有规则来限制。

不要用我们和平时期的思维方式去理解战争中人性的残忍,因为那仅仅只是战争期间。

有人说,战争中从来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成王败寇之别。但站在民族国家的立场,这样的说法又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当淞沪会战之初,几乎整个中国都将最大的资源和激情投入到这场战役中去了。

但随着淞沪会战的结束和日本对上海的占领,除了租界内华人还有一丝安静,其他的人都活在日军的恐怖统治之下。但此时的租界,因为大批难民的涌入,资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短缺。

这时,很多商人和有背景的政客根据一战经验,并利用自己手里的资源,大量囤积货物,在物资最为短缺的上海赚得是盆满钵满。

·战争末期的畸形经济

由于租界内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房价、燃料、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生活用品物价暴涨。

别看在战争时期,上海在城隍庙附近又建了很多商铺和楼房。

而此时,日本人通过暴力手段拉着成卡车的军票去上海周围掠夺农家的财产。除此之外,鸦片也是日本人最好的捞钱方式。

经过几年战争后,多数人彻底麻木了。

面对来自各个战场的不利消息,以及南京大屠杀的恐怖新闻,民众对未来生活已经失去了信心。而这一切,都是日本人精心策划的心理战。

日本有个叫宏济善堂的机构,专门在热河一带种植鸦片。

只要日本军到哪里,宏济善堂的鸦片就卖到哪里。日本人很清楚,鸦片不但能吸光中国人的钱财,更能消磨这些人的意志。

当时的上海滩,每天晚上都有一队像黑色大巴车的车辆在街上慢行,这些车就是专门收回大街上的尸体的。这些尸体活着时本就穷困潦倒,加上染指鸦片,很快人就颓废死了。

但只要吸毒的人还有一口气,他们那怕卖妻卖女也要抽一口。当家里无处可卖时,他们就去杀人放火。

所以,这个时候上海的治安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混乱。只有混乱,才是日本人最想看到的。

一是让底层人通过相互伤害来消磨斗志,二是他们可以趁机浑水摸鱼。如果都像1937年那种同仇敌忾,对日本人来说才是最大的危险。

面对这种朝不保夕的生活,很多人选择的破罐子破摔。

无论是靠囤积商品爆发的新贵,还靠杀人放火大发横财的汉奸,他们都清楚他们的财产和生命随时都可能被日本人取走。

面对这种局面,他们疯狂地消费。在战前,上海已经是亚洲最大的国际都市了。

但到了1944年,上海的娱乐场几乎翻了一倍。除了午场和夜场,舞厅、赌场等纸醉金迷的地方还特意增加了晨场。

大早晨六七点钟就有人去跳舞、去赌博,这是什么概念?

当时上海很多人的心理是,能在自己活着时将钱花出去,那就是赚了。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的享受,此时的上海有钱人可以说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夜夜笙箫。

男男女女混迹在各大舞厅、赌场、烟馆、**院,用奢侈和肉欲来麻痹着自己的神经。

这时的上海**院,已经有了内含不雅镜头的**了。

而很多有钱人家,居然鼓励自己的孩子抽大烟。因为只要孩子碰了那玩意,就不再出门和纨绔子弟一起豪赌鬼混了。

不要指责那时的人愚昧,这是因为你没生活在那个年代。

这时,很多汉奸、地痞勾结金融和证券机构通过内幕交易疯狂炒作股票和债券。

因此,很多人一夜暴富,很多人血本无归。

而吃了亏的商人也不甘示弱,他们纷纷雇佣杀手或黑帮通过绑架对手的家人进行回本。

如果这样还是要不回来钱,他们就干脆杀了对方。

反正,只要有钱,在那个时候的上海,你就是无所不能的人。

这种病态经济到了后期达到了什么程度?有个犹太人在上海拥有300间房子,却从来不去收租,因为收租的成本比租金还贵。

能逃的都从上海逃走了,不能逃的,要不就是真的没本事,要不就是投机分子,实在舍不得上海的家产和前途。

当上海人通过小道消息得知日本偷袭了珍珠港,美国人向日本本土投放了原子弹,日本人就要投降的消息之后,很多人不是兴奋而是更加恐怖了。

我想很多80后看过周润发演的等待黎明这部反战的**,里面的很多情况基本属实。

根据以往经验,日本兵会在撤退前孤注一掷,对占领区进行血洗。

这样,即毁灭了证据,又避免了因撤退而留下后患。

就在日本正式宣布投降前的那几天,整个上海暗流涌动,各种势力像热锅里的蚂蚁一样疯狂行动。

也就是从那几天之后,上海彻底失去了作为亚洲第一国际城市的风采。

当你用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战争时的局面时,你总是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战时上海的经济之所以那么繁荣,就像人临死之前的回光返照。

你可以说那是一种病态的消费,你可以说那是战争带给我们的间接伤害。对于战争,读者您真正认识多少呢?

杨慧敏:上海人,1937年作为中国女童军,在枪林弹雨下泅水渡过苏州河,为八/佰壮士递送国//旗。1992年病逝台北,享年77岁。

叶因绿:上海人,父亲是上海企业家,抗//战时期赴浙江参加游击队,1941年以孕妇身份作掩护,解救部分被关押的八//佰壮士,被称为“游击之花”。2010年病逝新竹,享年88岁。

姜毅英:浙江人,抗//战时期加入军//统,从事电报破解工作,1941年珍珠港事变前夕,姜毅英成功破破译偷袭珍珠港密电。2006年病逝台北,享年97岁。

赵洪文国:辽宁人,抗/战时期变卖家产、组织家眷进行游击战,被称为“中国游击队之祖母”,又有“双枪老太婆”的雅号,享誉全国。抗//战时期赵氏家族为国捐躯者30余人,满门忠烈。1950年因从事爱国运动,被敌枪杀,享年70岁。

郑萍如:浙江人,中//统特工,1939年受命刺杀汪伪高官丁默村,不幸失手,于1940年被枪杀,年仅22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3048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20
下一篇2024-02-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