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杨玉环在马崽坡真的死了吗?后来又没死还去了日本是真的吗?

当年,杨玉环在马崽坡真的死了吗?后来又没死还去了日本是真的吗?,第1张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十四日,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禁军哗变,38岁的杨贵妃被缢死,香消玉散。

至于传说去了日本,应该是不可信的。 关于杨玉环的死亡之谜还有很多版本:

(1)还有民间传说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流落于民间。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对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作了考证。他认为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之本意,盖另有所长。如果以“长恨”为篇名,写至马嵬已足够了,何必还要在后面假设临邛道士和玉妃太真呢?职是之由,俞先生认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当时六军哗变,贵妃被劫,钗钿委地,诗中明言唐玄宗“救不得”,所以正史所载的赐死之诏旨,当时决不会有。陈鸿的《长恨歌传》所言“使人牵之而去”,是说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匿远地了。白居易《长恨歌》说唐玄宗回銮后要为杨贵妃改葬,结果是“马嵬坡下泥中土,不见玉颜空死处”,连尸骨都找不到,这就更证实贵妃未死于马嵬驿。值得注意的是,陈鸿作《长恨歌传》时,唯恐后人不明,特为点出:“世所知者有《玄宗本纪》在。”而“世所不闻”者,今传有《长恨歌》,这分明暗示杨贵妃并未死。

  (2)有一种离奇的说法是杨贵妃远走美洲。台湾学者魏聚贤在《中国人发现美洲》一书声称,他考证出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驿,而是被人带往遥远的美洲。

  (3)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杨贵妃逃亡日本,日本民间和学术界有这样一种看法:当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禁军将领陈玄礼惜贵妃貌美,不忍杀之,遂与高力士谋,以侍女代死。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行至现上海附近扬帆出海,飘至日本久谷町久津,并在日本终其天年。在日本也有种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死者是替身的侍女,军中主帅陈玄礼与高力士密谋,以侍女代替,高力士用车运来贵妃。

  尸体,查验尸体的便是陈玄礼,因而使此计成功。而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到了日本油谷町久津。

  日本山口县“杨贵妃之乡”建有杨贵妃墓。1963年有一位日本姑娘向电视观众展示了自己的一本家谱,说她就是杨贵妃的后人。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也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

  由上述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杨贵妃之死的传说愈来愈生动,有一种论点是,这些传说离开史实也愈来愈远。这种论点认定,杨贵妃在马嵬驿必死无疑。《高力士外传》认为,杨贵妃的死,是由于“一时连坐”的缘故。换言之,六军将士憎恨杨国忠,也把杨贵妃牵连进去了。这是高力土的观点。因为《外传》是根据他的口述而编写的,从马嵬驿事变的形势来看,杨贵妃是非死不可的。缢杀之后,尸体由佛堂运至驿站,置于庭院。唐玄宗还召陈玄礼等将士进来验看。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旧、新《唐书》与《通鉴》等史籍记载明确,唐人笔记杂史如《高力士外传》、《唐国史补》、《明皇杂录》、《安禄山事迹》等也是如此。

  民间传说杨贵妃死而复生,这反映了人们对她的同情与怀念。“六军”将士们以“祸本尚在”的理由,要求处死杨贵妃。如果人们继续坚持这种观点,那么,杨贵妃就会被当作褒姒或者妲己一类的坏女人,除了世人痛骂之外,是不可能有任何的赞扬。即使她是人间什么绝色或者盛唐女性美的代表者,也不会在人们的潜在意识中产生怜悯与宽恕。全部的问题在于:杨贵妃事实上不是安史之乱的本源。高力士曾言“贵妃诚无罪”,这话虽不无片面,但贵妃不是罪魁祸首,那是毫无疑问的。安史之乱风雨过后,人们开始反思,总结天宝之乱的历史经验,终于认识到历史的真相。民间传说自有公正的评判,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往往比较客观。杨贵妃之死,既有其自取其咎的一面,更有作为牺牲品的一面。于是,人们幻想确实已死了的杨贵妃能重新复活,寄以无限的追念。

  编录者坚信随着考古新发现,从科技发展观点看问题,杨贵妃下落谜底,离开史实一定会愈来愈近。根据具有正史参考价值的唐朝时许子真编著的《全唐文》卷四、三,“容州普宁县杨妃碑记”一文所记载,杨玉环最少应有三个籍贯是不足为奇的。第一籍贯是生父杨维祖籍的容县十里乡杨外村;第二籍贯是当年在容州府后军都督署任职的义父杨康的祖籍;第三籍贯是当年在容州府任长吏的义父杨琰,杨琰祖籍陕西弘农华阴,后迁居山西蒲州永乐。

  2004年,随着坐落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保南乡山西村的唐代大宦官高力士墓抢救性考古发掘的完成,考证了高力士本姓冯,名元一,是当年容州府所辖14个州中的潘州(今广东高州)人,幼年被送入宫中,赐姓高。专家在研读高力士生平的墓志铭时,意外发现当年驿马传送进宫供杨贵妃享用的荔枝是一种产自高力士与杨玉环家乡的名为“白玉罂”的优质早熟荔枝。高力士与杨玉环同为容州都督府人氏,高力士的潘州家乡与杨玉环的容州普宁县家乡相距仅100公里,这一考古新发现,考证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荔枝来自何处的长期争议。

死因之谜  死于马嵬坡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至马嵬驿,军士哗变,杀死民愤极大的杨国忠,又逼唐玄宗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奈,便命高力士赐她自尽,最后她被勒死在驿馆佛堂前的梨树下,死时38岁。传说运尸时,杨贵妃脚上的一只鞋子失落,被一老妇人拾去,过客要借玩,须付百钱,老妇人借此发了财。

  死于佛堂

  有人说,杨玉环可能死于佛堂。《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禁军将领陈玄礼等杀了杨国忠父子之后,认为“贼本尚在”,请求再杀杨贵妃以免后患。唐玄宗无奈,与贵妃诀别,“遂缢死于佛室”。《资治通鉴·唐纪》记载:唐玄宗是命太监高力士把杨贵妃带到佛堂缢死的。《唐国史补》记载:高力士把杨贵妃缢死于佛堂的梨树下。陈鸿的《长恨歌传》记载:唐玄宗知道杨贵妃难免一死,但不忍见其死,便使人牵之而去,“仓皇辗转,竟死于尺组之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记载:唐玄宗与杨贵妃诀别时,她“乞容礼佛”。高力士遂缢死贵妃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所可注意者,乐史谓妃缢死于梨树之下,恐是受香山(白居易)‘梨花一枝春带雨’句之影响。果尔,则殊可笑矣。”乐史的说法来自《唐国史补》,而李肇的说法恐怕是受《长恨歌》的影响。

  死于乱军

  杨贵妃也可能死于乱军之中。此说主要见于一些唐诗中的描述。杜甫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禄山占据的长安,作《哀江头》一首,其中有“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之句,暗示杨贵妃不是被缢死于马嵬驿,因为缢死是不会见血的。李益所作七绝《过马嵬》和七律《过马嵬二首》中有“托君休洗莲花血”和“太真血染马蹄尽”等诗句,也反映了杨贵妃为乱军所杀,死于兵刃之下的情景。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的“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华清宫和社舍人》的“血埋妃子艳”;温庭筠《马嵬驿》的“返魂无验表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等诗句,也都认为杨贵妃血溅马嵬驿,并非被缢而死。

天宝九年(公元750年),杨玉环大大得罪了玄宗,玉环的从兄杨国忠请教吉温,吉温跑过去对玄宗说:“宫里女人犯错该死,但为啥吝惜宫中一席之地让她在外头受辱?”这话让玄宗动容,又不吃饭了,并马上派人给她送东西。杨玉环请送东西的人转告玄宗:我罪该万死,但我除了身体发肤以外都是皇上赐的,我快死了,没啥能报答的。拿刀割断一缕头发说,拿这个当纪念。玄宗很心疼,马上将杨玉环接回来,然后又给玉环的娘家人大量赏赐。

而且每一次危机化解之后,两人感情都会加深一层,杨玉环会更得宠,她的家人会得到更高的地位。真有点像民间俗语:磕磕绊绊到百年。

杨玉环被唐玄宗宠纵,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曾经为了让李白替杨玉环写歌词逼着高力士替李白磨墨、斟酒、脱鞋;一次杨玉环一时兴起,竟要高力士唱歌制曲,高力士知道一个太监唱起歌来定会十分难堪,首先就是嗓音不对,公鸭嗓怎么唱歌,不肯出丑,杨贵妃当着唐玄宗的面,借着他的威势,开口就要打高力士一百个嘴巴,一千下屁股,虽然没有打足实数,也打得高力士血迹斑斑,声声讨饶。玄宗不但不阻拦,还开怀大笑。今天看来,当时高力士既无奈,又有巴结杨玉环、讨好唐玄宗之嫌。这种痛苦非常人受得。

杨玉环爱吃鲜荔枝。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更表现在不远千里、不惜工本,诏令岭南节度使专司其事,设飞驿传送岭南荔枝,让杨玉环吃上鲜荔枝。按当时的条件,荔枝保鲜一般在七天之内,为了博得杨玉环浅浅的一笑,不知累死了多少马匹,累坏了多少儿郎,踏坏了多少庄稼。

杨贵妃一人得志,万人升天。自杨玉环被封为贵妃,她已死的父亲被追封为大尉齐国公,叔父被拜为光禄卿,兄弟杨铦为鸿胪卿,杨裿为侍御史,杨钊为司空,并获赐名国忠,长姐玉佩封为韩国夫人,三姐玉筝封为虢国夫人,八姐玉钗封为秦国夫人。正是:“姐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这些得到杨玉环好处的人们,常常为虎作伥,为非作歹,最后都受到杨玉环的保护。

安禄山是边防一位混血将领,后来加入边防军的杂牌部队获得迅速升迁。公元743年后,他兼任三个地方节度使,总揽境内文武诸事。皇上十分宠信他。安禄山来朝,皇上命玉环的姐妹与他结拜为兄妹。杨玉环为了笼络安禄山,把这个比自己大20来岁的人认做干儿子,在宫中数度赐宴。安绿山得势也与杨玉环有关。

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变,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走向衰败,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公元756年7月14日,安禄山统领的叛军大举攻入长安,接到密报的唐玄宗连夜带领嫔妃以及贴身禁军仓皇出逃。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就在这时,随行的将士突然起义反叛,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随后,叛乱的将士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杨国忠的姐姐——玄宗最为宠爱的杨贵妃、这个大唐最美丽的女人。70多岁的老皇帝,最终没有保住自己爱妃的生命,一代绝世美女香消玉殒在荒凉的马嵬坡上。

马嵬兵变,实际上是李亨(唐肃宗)发动的。50多岁的老太子李亨,一直担心自己活着当不了皇帝。他的兵变,或者说是被70多岁还不肯放权的老子玄宗“逼”的。

杨贵妃死于马嵬坡,葬于马嵬坡,在官方文书中,应已确定无疑。但杨贵妃不曾死的传说,在当时即已有了。有人说,她并没有死,在安史之乱的时候,杨玉环被日本商人趁返国之机弄到了日本。至今日本还有许多关于杨贵妃的传说、器物、庙宇、坟墓及好几本有关她的书。一说杨贵妃东渡,侍女从人,大多死去,杨贵妃到达日本后不久亦死。另一说,杨贵妃受到日本礼遇,还有一些故事留下。亦有说杨贵妃到了日本之后,仍有信息托遣唐使带给玄宗……

各种说法也不相同,从史书的缝隙中找线索,这都有可能。

马嵬兵变的最根本目的只在除去杨国忠,迫杨贵妃死,旨在损玄宗的尊严。验尸云云,叛军之将陈玄礼不会认真。再者,陈玄礼以一个军人叛迫皇帝之后,如再认真验看贵妃遗体,亵渎之罪大矣。这方面,史书所载亦已很明白:四军将士闻杨贵妃死讯即欢呼,陈玄礼免甲胄而拜,说明他们并未去验看杨贵妃的遗体。

杨贵妃被缢,执行者是内侍们,可能缢至气绝而未毙命。以杨贵妃死而解围罢乱,皇帝不忍看,皇帝走后,贵妃复苏。杨玉环待人仁厚,内侍们定会设法救援。往返途中的寿王李瑁和高力士,肯定也会施以援手。所以不曾死也确系可能。

杨贵妃与李白的秘密爱情故事

后来李白又多次陪伴唐玄宗与杨贵妃去乐游原上踏青,去骊山泡温泉,却再也无法做到像第一次见面时那么豪放、那么从容。平常在办公室里,也总有点心不在焉。一下班就借酒消愁。没有谁能明白他哪来那么多的苦闷,包括唐玄宗与杨贵妃。他们也很奇怪:这个诗人,怎么越来越不可爱了,怎么变得像另一个人了。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闹绯闻闹得最厉害的,当数杨贵妃。她的绯闻男友都是大名人。

杨贵妃生于唐开元六年。由于其父杨玄琰曾任蜀州司户参军,世人以为杨玉环生于四川,其实她是山西蒲州永乐人。杨贵妃生于容州,幼小时随父在四川度过,10岁左右因父亲亡故,她寄养在洛阳三叔杨玄_家。后又迁往永乐。问杨贵妃是哪里人,有说广西容县的,有说四川的,有说山西永乐的。18岁的杨玉环原为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之妃,被年已51岁的公公玄宗看上,横刀夺爱,纳为贵妃。长恨歌就这样开始了。华清池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高潮。这段神仙伴侣般的情史,又在马嵬坡画上句号。唐天宝十五年,六月,由于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难,刚走到马嵬坡,护卫的将士就怒杀时任宰相的杨玉环堂兄杨国忠,又胁迫唐玄宗下令将杨玉环缢死。杨玉环死时38岁。她使马嵬坡出名了。

杨贵妃深受唐玄宗李隆基宠爱,虽未封为皇后,实际地位上已相当于帝国的第一夫人。如果说非要从她身上找出点绯闻的话,那就是她在享受着皇帝宠爱的同时,也宠爱过两个男人,或者说,也试图对两个男人表达宠爱。这两个男人都是唐玄宗介绍给杨贵妃的,他可能觉得这俩人都很有意思,一文一武,一定也都能博取妃子的千金一笑。

一个是胡人安禄山,时任平卢节度使兼范阳节度使。禄山身高体胖,如后世之相扑运动员,却擅长跳少数民族舞,让会跳霓裳羽衣曲的杨贵妃看了都由衷惊叹。这个大胖子不仅心细,而且嘴甜:在筵席上敬酒时把唐玄宗叫作父皇,把杨贵妃称为母后,并说这样称呼源于自己民族的风俗。想当皇后想疯了的杨贵妃,听了,心里比吃了荔枝还甜,乘着酒兴就答应了安禄山的请求:认他为干儿子。当然,也可能她觉得自己身为大唐王朝妇联主席,和少数民族官员亲如一家,是在帮助玄宗搞好民族团结。总之,在华清池特意举行了一次认亲仪式。安禄山脱去朝服,去温泉里泡了个澡,沐浴完皇恩浩荡,赤条条钻出来,周身裹上大毛巾,如同襁褓里的新生婴儿,被众人抬到杨贵妃面前,杨贵妃也象征性地拥抱他一下,以示接收完毕。我估计当时安禄山一定憨态可掬,甚至可能还哭着喊着叫妈。他装得出来,做得出来。此举逗得杨贵妃及周围的宫女们乐不可支。

认亲仪式虽带有宫廷的游戏性质,也说明杨贵妃对安禄山宠信有加。否则,文武百官里,她干嘛只认了一个干儿子?难怪有人把这则娱乐新闻读成了花边新闻,猜测这年轻的干妈跟她那壮硕的干儿子之间有儿女私情。认亲不过是为了有更多机缘名正言顺地相见、相处、你歌我舞,是一道遮人耳目的烟雾弹,以迷惑体衰心老的玄宗。他还在一旁享受着三口之家的天伦之乐呢。

我不想把杨贵妃与安禄山的关系演绎成一幕雷雨,宁愿相信杨贵妃只是在寂寞的后宫生活里把安禄山当成开心果来玩耍的。

但以杨贵妃倾国倾城的美貌,任何男人见了都不可能心如止水,安禄山垂涎三尺也很正常,只不知他是否有横刀夺爱的胆?他后来确实造反了。不完全跟杨贵妃有关。当然,也不能说完全无关。看见杨贵妃,他嫉妒死李隆基了。看见杨贵妃,谁不想做皇帝呀。安禄山内心的皇帝梦,恐怕是他见到杨贵妃的那一瞬间就点燃了。正如项羽目睹秦始皇过江的八面威风而起了彼可取而代也的野心,安禄山谋反,也是想对老皇帝玄宗取而代之,抢夺他的国土,接收他的财富,包括美人。要知道,美人也是一种财富。更何况杨贵妃这样的无价之宝呢。

拥有类似杨贵妃这样的顶级美女,即使不是皇帝,也胜似皇帝啊。安禄山见识到了当皇帝的好处,才会想当皇帝的。安禄山见识到了杨贵妃那种水平的绝世之美,顿时忘掉自己是谁了。凭什么她给你做三陪,我只能给她做三陪呀,而且更多的只是陪笑,凭什么你能拥有的我就不能拥有啊!皇帝也应该轮流做嘛。这样想着想着,安禄山就带兵杀到长安。

不管他是否对杨贵妃动过心思,是否想把这中国的四大美女之一抢到手,他这么一闹事,天下大乱,自己曾经认过的干妈,也将在逃难路上被折腾死。御林军凭什么逼迫唐玄宗杀死杨贵妃呀?就因为他们认定红颜祸国,安禄山闹得大家都没法活,杨贵妃是脱不了干系的。也许有个别人,譬如像我这样喜欢编故事的,还一厢情愿地以为安禄山一旦听说杨贵妃已死,就没有追过来的劲了。

杨贵妃欣赏过的另一个男人,是李白。有人说李白也是胡人,或至少是有胡人血统的。但我觉得他可能是一个出生在胡地的汉人。他的祖辈或父辈因犯了案子,从陇西被流放到西域。作为劳改犯的孩子,李白出生在碎叶城。五岁以后随父亲迁居蜀川,在绵州昌隆度过青少年时代,凭着写一手好诗以及过人的酒量,就去四处闯江湖了,在黑道白道上都混出些名气。他三十岁初入长安,托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推荐自己,可惜被婉拒。在长安城里折腾三年,也没找到进入大明宫的途径,等于扑了个空。四十二岁时还不甘心,想再去首都试一试。这回运气好点。唐玄宗答应见这个名气越来越大的

唐代的大美女,杨玉环杨贵妃被唐玄宗缢死于马嵬坡前,据说是一个佛堂前的一棵大树下,成因不是谜,基本上“新唐书”与“旧唐书”都是这么记载的。史称“马嵬事变”。监行人就是唐玄宗身边的贴身太监高力士。

而实际上,高力士与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是政敌,而护送唐玄宗及贵妃从西安出逃的护卫军首领陈玄礼与高力士是多年的好友,他们也是玄宗“唐隆政变”夺取最高权利的军事支持者,可以说他们三者之间的联盟(玄宗与高力士之间的感情深厚,可能主仆之情外,还有战友情),远于杨贵妃入宫之前。

所以,唐玄宗在江山与美人之间,经过短暂权衡利弊后,坚决选择了已经杀死杨国忠、担心贵妃不死而吹“枕边风”的陈玄礼及高力士集团了。后者那时,也是惟一可以护送玄宗的军事力量。那种选择,似乎不是江山与美人的问题,而更是生与死的选择。

杨玉环确实死在马嵬坡前,留下了让众人错谔的结局:后人几乎没有人相信,与贵妃娘娘朝夕相处、对其宠爱有加的皇上,会缢死自己所爱的女人。后来,在“安史之乱”快结束时玄宗回到长安后,失去皇位,思念(这思念应该也是真的)贵妃再寻尸体时,不知怎么,尸骨无存,徒留香囊一枚。

中国人是讲究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的,因贵妃娘娘尸体没了,就有了各种传说,有说她在蓬莱仙山的,有说去了日本的,连日本影星山口百惠都说自己是杨贵妃的后代!贵妃娘娘从唐代开始,就是文学作品的高频题材:白居易写过“长恨歌”、高升写过“长生殿”,骆玉笙的京韵大鼓“剑阁闻铃”、陈凯歌拍过的“妖猫传”…人们的美好愿望让贵妃不朽了,但政治永远冰冷无情。

我们总是愿意相信爱情,而不愿相信政治上皇族之间,父子可以相残、夫妻可以反目,兄妹可以**。政治与权利结合后,是不会按常规出牌的!善良会限制我们的想像!这也是 历史 的魁力所在!

(杨贵妃,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与政治紧密相联)

(贵妃香囊,可不是绢布做的)

(缢死贵妃的树,梦里是这样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表白网

原文地址:https://h5.hunlipic.com/biaobai/32755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4-02-18
下一篇2024-02-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